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语课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郑瑾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详细阐述一下课堂导入的层次以及作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复习来导入新的知识。对于旧知识体系的温习,有利于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理念)。复习形式的导入,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们将已经学过或者讲过的知识进行review,通过这种办法来完善学生们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与学习。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二课为例。在UNITTWO里面,PARTONE其实就是教材编撰者有意识的导入过程。通过前面提到的交际技能训练,这个部分再次提及了CommunicationSkills(交际能力)。通过对于“确定”和“不确定”的英语口语表述方法,教师先要领着学生们温习已经学过的常用句型。然后,在掌握了初步的技能后,再通过听力练习(task)来检验和巩固。这样的方法行之有效,也颇受学生的认可。其次,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法来进行教学预热(warmingup)。直接导入(directleadin)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了。对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等通过开门见山(straightforward)的形式,展现无遗。这种方式最直观,也最简单。直入主题,切中要点。既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也对于以后的实践进行了铺垫。例如,在讲到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课的parttwo,taskthree这个部分的时候,因为我们要讲的是美国著名的摇滚乐歌手ElvisPresley,即大名鼎鼎的“猫王”,就不妨采用此种leadin的方式。如果直接告诉大家,ElvisPresley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陌生,就是大家熟知的“猫王”,会很快引起学生们的疑惑和兴趣。“猫王”这个名字大家都听过,但是为什么从发音和意义上面来看,都和ElvisPresley这两个英文单词有很大距离呢?这样便很快形成了教学上面的张力“tension”,有利于启发学生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浓厚兴趣。大家很快就会进入正题,去试图了解跟多有关ElvisPresley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信息和情况。这样的教学是很容易让大家学到知识,并且牢记在心的。再次,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直观导入。直观导入依赖于教学辅助手段。比如说powerpoint,挂图、模型、标本等等。这些教具直观性很强,并具有最大限度的视觉效果,能够很有效地给学生们提供获得直观体验的机会,因此也颇为有效。例如,笔者曾经在我校商贸英语大专班的视听说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过这种导入方式。同样是对于21世纪大学英语试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一课的另外一个部分,partthree。这个部分主要是要讲解有关美国著名影视大亨WaltDisney的生平的。为了展示这位伟大人物的伟大之处,我们直接选取了迪士尼公司拍摄的一部分动画片的片段以及图片,包括白雪公主(snowwhite),小红帽(littleredriding-hood)等等。
通过这些视觉效果的展示、放映,同学们的兴趣高度集中,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最后,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游戏导入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组织教学。游戏(games)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趣并且有效的方式。“Gamesleadin”实际上就是指教师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把要讲授的知识以及传授的技能,通过趣味性比较强的游戏形式,在学生群体中进行教学穿插。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迅速进入角色,找到定位。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丰富阅历(experience),提高审美情操(aesthetictaste)。例如,在给学生们讲到英国风俗、民情的时候,我们就曾经做过范例,给学生们教授英国孩童们玩的一个叫做“auntSally”(莎莉姨妈)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是通过一个画了人脸的大牌子,人就被称为莎莉姨妈,在姨妈的嘴巴的位置挖个窟窿,然后让孩子们往窟窿里面投掷石块或者沙包。这样的游戏简单、有趣,操作性也比较强,可以让学生们很快的体会到乐趣。因此,这种尝试性的教学方法在同学们当中起到了很好的评价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十分裨益的参考和指导。此外,除了以上提及的方式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有益的leadin途径和方式。例如,联系导入法(exercisesleadin),悬念设计导入法(suspensionleadin),经验导入法(experienceleadin)等等。这些方法,形式不一,但其中心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下面我们就简单总结一下他们的共性(similarities)。首先,导入的过程一定要有启迪性的意义(enlighteningsignificance)。
能够引发学生们的积极性的思维方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性质的教学手段、方法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但是,有些时候,鉴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经验的欠缺,有些leadin过程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没有能够启动真正启迪的效用。这样会给学生们造成思维上面的矛盾冲突,不利于激发学生们思考方式。我们其实要做的是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通过悬念,增大张力,以此来完成具有启发性质的课堂导入。其次,导入要有一定的艺术性(artisticquality)。导入的艺术性其实是与导入的实用性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一致的。导入过程中的科学性、教育性,完全可以通过导入的各个层面来予以展示。比如,教师们可以借助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来充当课堂教学指令语言(classroominstruction)。导入语言(leadinlanguage)的准确性、自然性以及生动性都可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学生的配合程度。如果我们能够较好的把握分寸,注意好教学的各个动态层面,是很可能完善教学效果的。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实行良好的“leadin”机制,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外语课堂焦虑 口语焦虑 教师课堂行为 课堂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Classroom Behavior and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LI Yani, DOU Qi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Increas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will negatively affect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er's classroom behaviors will cause the anxiety of student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definition and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analyze the related teachers' classroom behaviors from three aspects, and provide some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to create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peaking anxiety; teachers' classroom 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0 引言
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anxiety)是一种特定情绪焦虑,即对现实或假想的外语情境(包括听、说、读、写、译)的持续恐惧。外语口语焦虑(foreign language speaking anxiety)是一种特定情境焦虑,即对现实或假想的外语口语互动、外语表现及口语情境的持续恐惧或担忧(巫文胜 2009)。外语课堂焦虑(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是由于必须用非母语的语言进行课堂活动而产生的焦虑(刘梅华,沈明波 2004)。Horwitz et al.(1986)认为外语课堂焦虑是一种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的综合体,包括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担心负性评价(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外语焦虑是学习者个人感情因素中的关键变量之一,对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会产生显著影响。焦虑程度的增加会对学生在课堂的交际策略的使用产生负影响。高焦虑的学生会尽量避免尝试用外语来表达自己的个人信息或难表达的信息,同时会表现出担忧、出汗、害怕、发抖、健忘、害羞、怯场等生理和心理症状,极端焦虑者还会因此逃课或不交作业。研究者发现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焦虑主要集中在听说两个方面,尤其是在口语方面,学习者因为担心来自同伴和老师的负评价而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在课堂进行口语交流时可能发生石化现象,在考试时忘记知道的内容。
1 与降低焦虑相关的教师课堂行为
(1)纠错方式。在外语课堂中,大多数学生会担忧在同伴及教师面前犯错,也不愿冒险将自己的错误暴露于众(Young 1990)。他们认为在同伴和教师面前被纠正是失败的表现,会有一种挫败感。教师直接在课堂打断学生讲话纠正错误会对学生使用外语起到阻挠作用,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大多数学生渴望他们的错误能得到订正,如果老师从不在课堂上或者课下修正他们的错误,他们也会感到不安。如果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会在课堂学到更多。
(2)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在外语课堂中,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感到紧张,特别是在没有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的情况下被要求站起来单独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表示:如果有时间提前准备或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并加以练习,那么他们在课堂应用外语时会更自信;如果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求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他们会感到更放松;如果有同伴一起来回答问题或参与活动,他们的焦虑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很多学生也反映,如果课堂话题有趣的话,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他们也更喜欢以小组形式展开的课堂讨论、辩论等活动。
(3)教师的特征。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对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焦虑程度产生影响。教师的说话方式和语言措辞关乎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是否顺畅。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同样地感受:教师的幽默友好耐心的个性特征对降低自身学习外语的焦虑程度很有帮助。Young(1990)的调查发现,在和幽默友好耐心的教师沟通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口语焦虑程度会降低。
2 营造低焦虑外语课堂环境的教学启示
(1)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法纠错。教师应该让每个学习者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不要太斤斤计较自己使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教师应避免直截了当的纠错方式,可以通过再次阐述问题并提示正确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正;也可以进一步设计相关话题组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创造互相订正错误的机会;课下反馈也可以成为有效地纠错方式。恰当的时机和方法会给学习者创造轻松地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习者自然地把关注点放在交流信息上,学习者地紧张焦虑也能够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2)精心设计、合理开展适合学习者的课堂活动。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有目的的选择语言教材,设计学生感兴趣和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话题和内容,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教学活动的要求、任务和目的(刘梅华,沈明波 2004)。对于难度较大或费事的任务,应该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收集资料和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多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让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并且鼓励学生自愿主动地回答问题或做个人陈述、角色扮演或者小话剧表演等。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策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耐心倾听学生的阐述,并且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走下讲台,跟学生沟通探讨,必要时引导学生深入话题和完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整个课程的考评方式和考试,教师应向学生做充分的说明,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安排和教学日历的要求完成任务和复习考试,帮助学生降低对考评和考试的焦虑情绪。
(3)调整教学风格,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学习者沟通。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的动态变化,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用幽默的语言友好的态度和学生沟通。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应多鼓励少负面评价,帮助学习者建立对外语学习的自信。在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包容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更好地完成任务,坚决避免指责、嘲笑、讽刺学生等极端行为。幽默友好耐心的教师会给整个班级的课堂创造放松舒适的氛围,也会大大鼓励学生去和同伴和教师使用外语交流。
3 结论
外语学习者的焦虑程度与课堂活动的安排和教师课堂行为息息相关。不恰当的纠错方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及教师语言风格等都会导致学习者对外语学习产生焦虑情绪。教师作为课堂活动和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应该关注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情绪表现,采用适当的降低焦虑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焦虑情绪,帮助外语学习者树立与同伴和教师交流的自信和培养外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Young, D. J.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Perspective on Anxiety and Speaking[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3:6, 1990:539-553.
[2] Horwitz, E. K., Horwitz, M. B. and 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0,1986:125-132.
关键词:高职,外语,教学质量,提高
高职院校外语课程的开设,满足了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同时,各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成为各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部分院校开始了综合性人才培养、加大就业指导力度以及开展校企合作等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如此,在开展各种促进就业措施的同时,应首先提高其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适应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采取其它就业促进措施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面临高职院校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将选择高职外语教学为例,研究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提高课堂效率的建议。
1高职外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办学质量也逐步提高。
就外语教学方面,各高职院校不仅开设了公共英语课程,还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除此之外,部分院校还开设了韩国语、日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满足了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招生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另一部分是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目前各高职院校一般采用三年的学制,专业学习时间2年或2年半,剩余时间用于实习。
虽然高职外语教学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2高职外语教学存在的困难
教学质量提高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仍存在部分障碍,导致教学质量提高更加困难,如下文所述:
2.1高职院校学生外语基础较差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合适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能力较差。虽然学生都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其基础仍相对较差,由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英语知识和水平相对较好,但整体水平也不高,通过中专等院校录取的学生英语水平则大部分非常差。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教学资源状况下,以这样的基础达到有竞争力的学习效果仍存在很大的困难。
对于韩国语、日语和法语等小语种,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学生大部分都是零基础,但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2.2高职院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目前各本科院校学制一般为四年,外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时间一般在3年半或者更长。论文写作,提高。但高职院校学制一般是3年,而且多数都具有半年或一年的实习时间,这样,其专业学习时间只能有2年或2年半。利用较差的外语基础以及学习能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实力,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2.3外语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除了较差的基础以及较短的时间外,高职外语专业学生练习机会也是阻碍其专业实力提高的重要障碍。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充分的实现机会是提高其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但是,相对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较少,学生参加外语交流活动的机会也较少,不利于其专业实力的提高。
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授课方式单一以及适用的教材短缺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虽然存在以上各方面的困难,但高职外语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就业中将面临与部分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激烈竞争,为了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需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及综合竞争力。
3提高高职外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困难,为了提高高职外语教学质量,本文建议在现有教学现状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建立课堂语境体系,创造语境增加练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其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3.1建立师生外语交流的要求
开口难是外语口语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该问题,在课堂中应建立机制,强制性要求教师与学生间利用外语交流,可以从最基础的简单对话开始,由易入难,使学生逐渐形成开口说外语的习惯。
课堂上可根据学生外语基础差别大的实际,在外语交流中可选择不同的内容与学生利用外语进行对话,使具有不同实力的学生都有开口讲外语的机会。这样,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会逐步养成开口说外语的习惯。
3.2情景布置,适应不同环境
面对外语实践机会少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在课堂中创造练习的环境。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形成了开口讲外语的习惯后,为使其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课堂中可利用部分时间进行情景设置,并分组进行对话练习。
教师设置情景对话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针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情景对话的内容,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中的外语要求;另一类为有关未来可能就职的行业中的各种情景,以便适应各种工作环境,了解各行业的基本内容,教师可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情景对话相关专业的内容。
通过以上两类情景对话的设置,学生在现有课堂条件下逐渐熟悉了未来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外语的情景,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其专业实力和就业竞争力。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口语练习的积极性,除教师规定上述内容以外,可以让部分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行确定部分情景对话的内容,以保证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中。
3.3师生互换角色
以上课堂中学生发言基本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可能有少数学生仍不能主动练习。这样可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在课堂中可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述自己在外语学习中的心得以及存在的困难等,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讲述给大家,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补充相关的各种知识,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4小组间及其内部评比
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心可能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之一,本文认为,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中对各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比,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另外,也可以对各小组内部进行评比。这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通过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总之,为了提高高职外语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3.3充分利用外教资源
为了提高外语类学生的学习效果,多数院校外语专业都开设了外教课程,对部分院校来讲,外教是学生主动练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因此增加与外教的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可适当增加外教课程,另外,可开展各种相关的活动,增加学生与外教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外语。论文写作,提高。论文写作,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提高高职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存在各种困难,仍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面共同努力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论文写作,提高。论文写作,提高。
4结论
面对未来就业中日趋激烈的竞争,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论文写作,提高。目前高职外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针对以上困难,本文提出应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建立“课堂语境体系”,在现有的课堂条件下创造出外语练习的环境,增加外语练习机会,从使学生开口至各种情景的适应建立循序渐进提高计划。
参考文献
[1]朱迪.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8;
[2]张新华,张雅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与展望.中国国情国力[J],2009,1:29-31;
[3]朱赞瑜.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尝试.外语研究文献资料[J],2006,1:139-140;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大学英语教学 课堂失调 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69 ― 03
1.引言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来以课堂形式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这些传统方法,我们的教学出现了“费时低效”的现象(陈坚林,2010)。但是到了新世纪,这个传统被打破了,打破的契机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教育部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可见,改革主要是模式的改革,以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这个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上首次把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上得到了运用。然而,当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后,各教学要素、教学环节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失衡现象,进而影响到大学外语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刘长江,2013)。鉴于这些变化,本文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课程,探索重构大学外语生态课堂的有效原则和实践策略。
2.研究理据
本研究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特点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邓小泉,杜成宪,2009)。在学界,人们普遍认为“教育生态学”概念是于1976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wrence.A)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谈到了教育“是通过周密的、系统的和持久的努力来传播、激发或获取知识、态度、价值、技能或情感”,引用生态学观点到教育中去是为了表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本身,自由社会的进步更要求建立合适的结构和方法,通过“自我教育的形式”去装备个人,实现目标和发展的更高水平。从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来看,运用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和目的,把教育机构本身和其他机构乃至社会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同时又对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的认识又提出更高要求,提醒我们要如何整合资源,重构和谐。在我国,从最早的理论阐评、哲学思考、理念探索、发展探析等一系列宏观研究逐步进入到微观层面上的课堂建构、模式设计、角色定位、资源配置、环境营造等研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教育生态学已经从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理论引导进入到具体教学上的各个环节,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上,更是迅速地把教育生态学引入到了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在高校扩张背景下对传统外语课堂承受超耐度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目标功利化、评价体系片面化的思考及构建生态化课堂策略(赵攀,2010;陈春燕,2011;罗娅娜,2012;赵永平,2013等);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背景下,整合信息技术和外语课堂,探索有效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高凡,张媛媛,2010;李芳媛,2011;胡洁雯,2012;刘长江,2013;隋晓冰,2013等)。笔者认为,在这两大主体研究中,发现在前类中不少研究只是套用普遍适用理论,借以“生态”以及“教育生态”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无法形成对研究体系清晰、完整的认识,更使自身研究杂乱无章,研究内容换汤不换药。事实上,在研究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计算机应用与整合的特征”这一复杂性(陈坚林,2010),新技术进入后必然打破传统的外语教学环境,从而引发各种失衡现象。如果在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中忽略了“信息技术”这一关键要素,那么所有的研究就会黯然失色,也不可能与时俱进,更背离了兼容、动态、良性的发展轨道(陈坚林,2010)。因此,本文将紧扣信息技术这一关键点,真正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进入到外语课程后引起的失调现象,探讨其成因及对策,并结合笔者所在的高校九江学院为例,使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并最后落实到具体教学当中去,达到真正优化。
3.现状分析
3.1变化分析
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伊始,信息技术就进入了教学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格局,给外语课堂势必会带来许多变化。首先,人们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有理论和方法,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更重要的要用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2013年6月,笔者对来自九江学院三个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的270名学生和30名大学英语教研室的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96.7%的学生表示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92.8%的教师表示在课堂上“会使用到信息技术”,如PPT,语料库等。理念的变化还反映在学校各部门建设网络教学环境的步伐,无论是硬件环境如图书馆,机房,多媒体教室,智能平台设备等基础设施和装备配置上,还是在软件环境如教学资源和平台,课程设置和目标,教学评价机制等,都应顺应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但计算机技术进入后使得课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得以实现。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手段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效。在对30名外语教师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调查情况来看,72.3%的教师表示会在外语课堂上使用或经常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其中55%的教师表示会自己制作课件,添加文字、图片、动画等资源。第三,变化还反映在教材的形式、编写和使用上。以往的教材都是平面的纸质教材,内容单一,注重机械模仿和操练(陈坚林,2010)。技术进入后,教材系统增添了物理上的立体概念,纸质课本、音频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呈现形式多样,多方位、立体化地展现教材内容。同时,立体式教材也带来了对立体式教学方法,怎样把教材变成活书用好成为一大难点。第四个变化就是课堂安排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位置编排大都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如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催生了课堂位置编排的变化,和以往的学习氛围大不一样。第五个带来的就是管理上的变化。如对语言实验室等的管理以往都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来实施,但技术进入后就要求我们不仅对设施本身进行管理,还应在技术上进行管理。如果只是建立机房,后期不对这些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改造,或受带宽、网速等限制无法安装新的教学软件,结果导致设备闲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王守仁,2008)。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设置上发生变化。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的是课本,并没有把信息技术视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工具(陈坚林,2010)。实际上,信息技术进入后,课程设置也应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所阐述,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或细则。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后,不仅拓宽了英语教学的信息通道,对教学本身的结构形式及其构成要素产生巨大影响,也促使教学观念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局面,相应地导致许多失调现象的发生。
3.2 失调分析
经调查,上述变化所导致的失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理念和实践的失调。为了解计算机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的现状,笔者选取两名老师进行了课堂观察,发现其教学形式虽然增加了计算机和课件,但是实质教学方法未发生改变,还是运用传统的讲解法对文章的主题、结构、特点分析,然后对其中的语法点进行逐个分析。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这一理念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结构,也就无法实现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其次是信息水平和观念有别引起的失调。在笔者调查的30名教师中,年龄分布从25至50岁不等,其中青年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生表示出极大热情,并愿意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有一定年纪的老师对信息技术会产生反感或厌恶或抵触,还是较愿意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产生了失调现象。第三是教材更新和教法滞后之间的失调。平面教材变立体式教材就要求我们用技术手段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设计。但是往往我们的老师是做不到的。基本上是以前怎么教的,就用以前的方法来教新型的立体式教材,这就导致了失调现象。笔者跟踪了30名教师一个学期的教学情况后发现,75.6%的教材无法按要求完成进度,不少内容都浪费了。第四是课堂布局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引起的失调。我国高校教室的座位排列大多呈秧田式分布(蔡玲,2013),信息技术进入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陈坚林,2010)。可是,由于学校管理层面上的原因,教室和机房的桌椅还是固定的,无法更换成适合生生交流的圆桌型或面对型。同时,由于多年扩招,班级规模人数大都超过了30人,有时还会出现合班上课情况,学生缺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这也导致课堂安排出现困难和失调现象。第五是教学管理和评价上的失调。传统管理比较单一,在教学评估方面只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衡定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技术进入后要求我们对技术的运用也应有所评估,不用或滥用信息技术都不应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应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是此类管理极其缺失。第六是课程设置理想化和现实差距的失调。随着信息技术的进入,在外语课程中也必须融入信息技术,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体现于课程中(陈坚林,2010)。可是,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名义上是把信息技术运用进来,实际上其并没有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谈不上成为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必备要素了。
4.重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平衡
在教学上,主要有三大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认知主义比行为主义理论略胜一筹,既强调表面又强调内在的学习机制。建构主义强调人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协作和交流的过程,也反映个人的经验和顿悟。但是在现有的外语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这些失调现象所涉及到的不只是教与学,如果仅仅用上述理论研究外语教学就略显单薄,无法把握好其整体性和内部结构。因此,我们要用新的理念和视角,即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重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
在克雷明看来,生态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系统、联系和平衡(谈晓奇,2006)。由此看来,用教育生态学理念研究教育也应把握其系统性、联系性和平衡性。引申于我们的外语教学,这里的系统就是我们的外语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后,各个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应该找到各个要素合适的生态位,从而创建他们之间的新的平衡,从而达到教学系统的重新平衡。
4.1 重构原则
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刘长江,2013),因此,完全摒弃信息技术而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消极、倒退的,也违背了事物动态发展的原理。同时,等待教学系统发挥其内在调节机制、自然走向重新平衡也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甚至无法实现。因此,达到平衡的最佳选择就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和调节,采取一定的策略方法,帮助系统重建有序结构,达到平衡。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实现理想的大学外语教学生态环境应该遵循以下两条有效原则:稳定兼容原则和制约促进原则。
4.1.1稳定兼容原则
这里的稳定指的是稳定教学结构。信息技术进入到大学外语课堂后,必然会对原有的系统结构带来巨大的干扰,系统内部各教学要素之间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地变化,这时,要想达到稳定,就要使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兼容。从教学管理层面上讲,要突破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变现有的方式和方法,在组织机构上首先达到优化。例如要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其他要素配合工作,就要优化管理流程、技术设备、数据库安全体系等,从而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到各要素中,最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教师层面上讲,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妥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成为讲解者和分析者,而应在课前扮演好课程设计和开发者的角色,课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课后扮演好资源提供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也应积极地成为课堂主体,主动探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总之,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师、学生等各要素,都应在自己的生态位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又互相兼容、互相作用,以实现课堂生态的重新平衡。
4.1.2制约促进原则
笔者认为,教育生态学看到了各个教育生态因子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它们有着正确的认识,既不把它们的作用绝对化,也并未忽视其渗透性、协调性和主导性。采取开放、综合的方式来看各个教学要素间的作用及其和教育本身之间的关系,既把握全局观,又不失微观意识,可谓其重要贡献。这里的“制约”指的是各个要素在发挥各自功能时必须讲究“遵守规则”,不能越位发挥(隋晓冰,2013)。制约是手段,只有合理、有效地制约,才能做到更好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大学外语教学自然和谐的发展。
5.实践策略
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教学观念或原则,可以是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等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陈孟洁,石喜春,2013)。这里的实践策略,主要指可以运用在教学实践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策略,以实现网络环境下大学外语课堂的优化。
这里的主导,指教师放权,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讲解者,而应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以激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决策。而学生主体则应更积极地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担当起研究者的角色,不仅解决学习问题和任务,同时还应进行知识构建,提高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教师可以在以互联网为核心、校园网为依托的大学外语课堂中,指导学生在校园网中的教学资源库中找到合适的教学课件、视频教材以及文献资料,同时在自主学习室里给学生以技术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课后则可借助QQ、E-mail、BBS、微信、微博、个人网站等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其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熟悉各类外语工具如语料库、写作软件等的技术操作功能,同时也学会纷繁浩大的互联网体系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文化背景和写作素材。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才能使教学要素和环境达到和谐兼容。只有这样,计算机网络才能真正与外语课堂有机整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 考 文 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5).
〔3〕克雷明.教育生态学的趋向〔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01).
〔4〕刘长江.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3.
〔5〕陈春燕.论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01).
〔6〕蔡玲.失衡与平衡: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05).
【论文摘要】外语课堂交际活动有它自身特定的方式、规律和规则。师生间为完成某种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交际明显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使用语言参与课堂交际的积极性和能力发挥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交际模式的引导。本文仅从教师提问方面来探究大学英语课堂的语境。
外语课堂上的语言交际是个错综复杂、难以捉摸的过程(Walsh, 2002)[1]。多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外语课堂上师生为完成某种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交际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于是,语言研究者开始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外语课堂的交际模式、动态规律以及学生参与交际的方式特征等问题上了。特别是掌握课堂绝对控制权的教师应充分了解课堂交际规律,应该认识到课堂话语的运用方式在哪些情况下能够促进或是阻碍学生参与课堂的语言交际;教师话语在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教师话语会“剥夺”学生的学习机会等。
课堂话语或者教师话语结构的典型模式为“I-R-E/I-R-F",即教师启动/提问(initiation) ,学生反应/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反馈(evaluation/feed-back).在这个典型的三分结构(three-part chains/ structure)中,教师向学生提间以检查他们掌握的知识,学生做出回答,教师通过反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估。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主控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提问。
1 提问在课堂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1.1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主要话语角色,教师的心境、表情、姿态、语气、语调、对待学生的态度等是构成课堂语境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话语在课堂会话中具有主控性特征:(1)主要话语角色由教师充当。教师控制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节奏以及课堂的管理。起始话轮通常由教师发出。教师话语所占的比重也远大于学生。(2)教师的课堂讲授语言是预知内容的准备性话语。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语言编码即已开始。教师可以推敲选择词语,精心编排句子,确定表达方式。这使教师话语比一般交际中现想现说的口语更流畅、更严谨。(3)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景的变化即时对话语进行调控-包括话语的自我监听和自我调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接受教师的话语信息后,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反应。教师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可以随时观察学生在接收语言信息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绪状态,并根据反应及时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由此可见,与一般语境相比,课堂语境具有更强的可构建性。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学语言效率的课堂语境。
1.2 提问的内容
虽然普遍认为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输出的主要手段。特别对于那些不愿主动发言的学生来说,课堂提问就是“强迫”他们输出的有效手段,然而并非所有课堂提问都能达到这一目的。Long和Sato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课堂中,需要学生作答的问题中79%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 Barnes(转引自Yan Wenjun,2002)[2]发现,中学老师对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比较喜欢,而开放性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在课堂上出现较少。赵晓红(转引自Song Deyun,2000)[3]等人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的调查显示,教师的讲解主要通过提问得以实现。其中,问题的类型包括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closed questions), wh-问题以及启发式问题(eliciting questions),但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据观察,在中国大学普遍较大的英语课堂上,多数教师是无法等待足够长的时间而最后仅仅得到结结巴巴的几个不连贯的词语。还有的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自间自答。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变得“听而不闻”了,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并不真正希望他们回答间题。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对答案或记笔记而且,这样的后果势必会剥夺学生理解语言、输出语言的机会。
Krashen 认为学习者是通过理解比现行水平略高的语言输入以及不断的积累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的。要让语言学习者再进一步习得下一阶段的内容,语言输入中必须包含下一阶段的部分内容。这要求救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发展区(knowledge developed area),要以学生现有水平区为基础着眼于最近发展区(developing area),有的放矢地输入信息井通过情景形象等其他超语言信息来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语言输入,为学习者下一步的实际语言表达提供充足的物质储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提供的语言输入不应该也不能象从开水瓶往水杯中注水那样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输入,应该不是单向的[4]。因此,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或开放式问题,启发式问题应作为大学英语课堂上主要的提问内容。因为参考性问题最明显的特点是信息差的存在,发话者的目的是了解答案内容,而非答案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学生在回答参考性问题时,不得不尽可能用目标语表达思想,并使其成为可理解性输出(Nunan 1987)[5],所以通常认为使用参考性问题更加贴近真实自然的话语模式。
1.3 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能够调动尽量多的学生积极思考,避免造成学生尴尬,同时能够通过提问提供给那些学困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注意提问的时机,即在什么情况下提什么样的问题。假如教师提问后没有学生响应,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存在缺陷。同样一个问题由于提问的时间不同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文章的作者对核辐射的态度。如果在学过课文后提出,学生会踊跃发言,因为他有话可说。然而在学习课文前提出,学生就会无所适从,因为他还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做准备。教师提问前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是让个别学生回答,还是集体同声回答;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还是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都应认真细致地考虑。把相对简单的问题(如Yes/No questions)给所谓的“差生”可以避免造成尴尬。但自始至终让他回答这类“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许又会挫伤他的积极性。
其次,能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是常被教师忽视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众所周知,外语学习的特殊性使学习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组织语言,表达思想。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进行语言的训练。因此,Holley和King等学者提出(转引自Yan Wenjun,2002),教师给予学生的“等待时间”(wait time)至少要有五秒钟。White和Lightbown(ibid)甚至提出要达到12至15秒。总之,教师的耐心等待会得到学生更加积极的回应。
1.4 提问的交际性
话语理论是基于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下与本族语者交谈的观察。和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语言相比,通过课堂和形式上的讲授(formal instruction)来学习外语的最显著差异在于后者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用外语交际的需要因这种自然语境的匮乏而大打折扣以至影响外语学习的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语境的先天不足就会从根本上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命运相反,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后天环境得到弥补。外语教学虽缺乏自然语境但不乏非自然的语境,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形成的人造语言环境,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利用课内语境活动创造使学生得到通过模仿和强化形成习惯的机会,使输入和输出形成有机的结合,使学习者产生强烈动机与合作行为,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产生相互合作的生动活泼的课常互动局面。教师在这种互动式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正如(Harmer 1991)主张的教师是组织者,鼓励督促者以及参与者。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转贴于
T:So,what other questions do you have about this( article)?
Sl : What is this pin? (student’s initiation)
S2 : Oh ,I saw that too一一一
Sl: I saw this on some people, but I didn’t know. I thought itsome politics or something-一(S’s initiation)
T: OK ,it says," Straight, Secure, Supportive.”Do you know what that means?(选自Johnson,1995.102)[6]
在这个例子当中,教师非但不应垄断交际启动权,反而应对学生的自发性启动给予积极肯定和引导。许峰(2003)曾就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大部分教师回答希望学生来发问,但目前课堂上却很少有人主动向老师提问。约有70%的学生反映从不提问,另外30%反映一般只提问语法、词汇和语音等方面的间题。由此可见,中国教师在启发学生提问方面还很欠缺。Pica,Young和Doughty(转引许峰,2003)指出,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独自表演、独自提问的舞台,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提问,这种问答应该是交互式的。Whitake和Breen(许峰,2003)[7]也建议说,对文章的理解,应该是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出问题。
因为学生提出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更能激发其参与热情。
2 结语
教师对于二语课堂上交际模式的控制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更多地参与和学习机会。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交际既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目的也是语言习得成败的关键。交际过程也就是习得过程。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外语教学课堂上,需要精心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交互活动的语言环境,以弥补自然语境的先天不足。但是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偏离英语教学的教育目的,为了达到趣味性,盲目追求课堂交际模拟现实生活也是不可取的,往往会以牺牲教学效果为代价。所以,正如Kumaravapelu(1993:12-13)[8]所言,即使在交际性的课堂里,教学活动也可能并不具备真实世界的交际性。教师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安排好话题,注意提问的内容,有效性和交际性,创造语境,让学生在这种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达到效果最好的理解性输入与输出。这就是话语理论给予外语教学的启示,也是外语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Walsh, S. Construction or Obstruction: Teacher talk and learner involvement in the EFL classroom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002,(6):3-23.
[2] Yan Wenjun. On questioning behaviors [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2,(1):13-16.
[3] Song Deyun & Pan Longming.Improving English teacher talk[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2000,(4):51-54.
[4] Krashen.S.Principles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 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aking it work[J].ELT Journal,1987,(2):13-145.
[6] Johnson, K. E.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 许峰.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 2003,(3):30-34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外语教学;智慧学习环境;课堂智能交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2-0046-05
引言
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能够移动化、泛在化、碎片化,并且丰富了各种远程、在线、协作和终身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然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才是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核心与关键[1],所以我们应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互动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突出,能有效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扩充教学信息量,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需要结合外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与需求,实现课堂中常用移动智能终端的无缝联接,以及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使用等,进而为推进智慧教室和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
互动式教学概述
互动式教学是伴随建构主义、互动理论和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2]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采用对话、研讨、交流等学习方式,形成互动学习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旨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倾向于接受式学习,而互动式教学更有利于发现式学习。该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引入国内研究。
1.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建构主义
普遍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互动式教学的主要基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发源于认知发展理论,融合了皮亚杰的“自我建构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意义建构”。[4]它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与精练中的作用;强调整合课程,使学生能以不同的途径、方法学习一个主题;强调教师不以传统的集体传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是组织情境,使学习者通过操作或进行社会互动主动参与内容学习。[5]它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时采用交流、讨论等协作学习方式,提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这些都是构成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尤其是建构主义提出的“双主”教学模式,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指导和评价,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2.互动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非常符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法,因此,它在外语界获得广泛共识和认可,并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英语的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成果,涉及课型有听说、阅读、写作等,教育阶段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但大多数集中于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性人才,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改进大学英语教学,使其适应时展的要求有着现实与深远的意义。[6]互动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拥有了一些成功的模型和案例,可供其他语种的第二语言教学参考。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关于对外汉语的互动式教学研究,有人认为,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关系体系,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7]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光明。
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综合效益,而且全方位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同时也改变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今后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8]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引发了传统教学要素的嬗变[9],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Mishra、Koehler于2006年曾提出著名的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10],它指明和强调了技术知识对学科教学的影响。TPACK框架是教师在信息时代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代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的七种知识[11],信息技术正逐渐解构和重构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TPACK结构为外语教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供了理论框架,可以说外语教师的TPACK结构是技术与外语教学融合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12]
外语互动式教学中的课堂智能交互设计
1.课堂智能交互的大背景――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
继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后,智慧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必将影响到未来的课堂教学。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13]而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界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表述。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六个构成要素,可以有机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通过记录过程、识别情境、感知环境、联接社群等,促进学习者轻松、投入和有效地学习,简称“TRACE3智慧学习环境功能模型”。[14]也有国外学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且具有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可以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15]其中,交互、动机、参与度、自主学习、情感体验、创新能力是最常提到的关键词。[16]总体上都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新技术和新教学理念,是促成智慧教育的重要保障,它的建设将成为未来教育技术的研究热点。自2007年以来,智慧学习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吸引了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信息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关注,其中智慧学习环境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适应性学习策略和算法研究、智慧学习环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案例设计研究最受研究者关注。[17]
智慧教室是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子范畴,为满足新时期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发展需求,提供了一个“智慧型”的教学空间。未来教室便是利用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学校教室的学习环境,建立师生间双向互动的教育学习模式,它不但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创新、探究精神等,更能让教师丰富教材内容,实现轻松教学。[18]智慧教室关注利用新兴技术创建教与学的环境,促进资源个性化呈现、教学交互多元化,实现学习者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提高。[19]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性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境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称为“SMART”概念模型。[20]
2.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思想
为了融入新兴信息技术,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将移动智能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后,使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以支持网络时代的新型课堂教学。
图1反映了这样一组关系:智慧学习环境是连接、涵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大背景;智慧教室主要应用于正式学习,也可以应用于少数非正式学习;课堂智能交互属于正式学习中智慧教室的一个功能集成模块,能实现智能终端之间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等功能。因此,课堂智能交互是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优化、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该设计受到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发展大方向影响。
课堂智能交互设计是一个较为具体的功能实现模块,其重点是实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优化呈现与交互,包括硬件联接和软件使用两大部分。其“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各种智能终端,通过网络实现无缝联接,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及交互工具,实现多元交互功能,记录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分析,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合到学科课程当中。它结合具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学科教学内容,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设计,通过实践进一步优化、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有助于促进探索智慧学习环境和智慧教室的建设。
以外语作为学科背景,教学通常是围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而开展,听和读被视为“输入”,说和写被视为“输出”。由于以往的外语教学较注重“输入”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中相对缺乏互动,但随着对外语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输出”能力,推出了交际教学法,开始关注课堂中的互动环节。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可以利用丰富的电子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电影等形式,来丰富课堂互动。课堂智能交互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外语教学课堂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建更为逼真的语言学习情境,拓展互动的方式;基于智能设备的互动有效支持教学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活力和发展空间。语言教学中所需的互动比其他学科更为多元化和多维度,互动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也更为显著,所以课堂智能交互的设计在外语教学中显得更具有价值。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可分为主题探讨式、归纳问题式、精选案例式、多维思辨式等,互动的主体通常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个体与媒体之间,包括展示、提问、协作、交流等环节,技术的应用可贯穿全过程。外语互动式教学中的课堂智能交互设计,需通过硬件联接和软件使用两个方面来实现。
(1)硬件联接
硬件联接是指将师生拥有的智能终端借助网络,与教室的“教师操控系统”相联,为多媒体语言教学材料的展示、提问、回答、讨论、协作等具体互动,提供硬件设备支持。
如图2所示,这里的硬件联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教师操控系统、多元智能终端和网络连接。教师操控系统是教室的核心设备,由显示系统、双向语音系统和录播系统构成,根据教学规模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其中,显示系统可以是投影仪、电子白板、分屏显示器、触控一体机(互动大屏)或其他设备,而录播系统的功能更为全面,可涵盖显示和语音功能,且便于视频录编。多元智能终端主要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电脑,这些设备目前已非常普及,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智能终端。如果将这些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网络连接,包括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局域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接口以有线和无线结合,优势互补,可借助Wi-Fi,或RFID、Zigbee、WSN等技术,实现智能终端的多种接入方式。
(2)软件使用
实现硬件联接后,便打通了多媒体资源的交互使用渠道,但如何管理和使用好多媒体资源则需要依靠软件来完成。因此,需要为外语互动式教学设计合理、适用的教学软件或电子教材,用以存储和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并使其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实现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一些功能。使用网络资源、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多元交互及学习记录、学习分析等功能,对有效提高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如左表所示,外语电子教材和专门的教学软件具有共同的教学功能,如电子教学内容呈现、多媒体资源存储、灵活交互、学习记录和学习分析,但它们也有不同的特点。而教学内容系统组织和多媒体资源制作,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使用。目前,获得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外语类电子教材或教学软件还比较缺乏,这正是需要我们努力开发和填补的空间。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 局限性 可行性 教学效果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近年来,贵州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每年的贵阳生态国际论坛、东盟教育周及贵州酒博会、茶博会等活动的开展,给贵州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外语经贸人才及具有国际视野、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人才需求日益紧迫,这一切都会给贵州省高校外语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由于贵州地域环境所限,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贵州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高校教育存在人才流水线生产、“一刀切”、外语拔尖人才少等状况,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弱,而且很难适应目前的岗位。这或多或少与高校外语“狭隘的工具观”(郝平,2009:32)及外语教学课堂“重输入,轻输出”(文秋芳,2008)有关。
2.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局限性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过多注重形式上的课堂氛围,以课堂氛围评价教学效果,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设计活动并没有以“学生学习发生”为最终目标,设计任务不能很好地为知识的输出服务,设计的产出任务不具有潜在交际价值。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仍然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课堂仅限于教师灌输和学生成果展示,忽视学生产出任务如说、写、译的训练,因而无法满足将来职场中对外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的标准。同时,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无法使输入与输出实现无缝对接。
当前大学英语课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虽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但缺乏评价科学性和过程性。
学生过度依赖教师课堂讲解和被动接受,不会选择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缺乏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意识。
针对这些现象,外语届专家、学者都在孜孜探求外语教学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2008年文秋芳教授就英语技能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针对的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并且从心理语言学、职场英语需要和外语教学角度进行了论述。2013年拓展到大学英语教学,2014年年初修订为“输出驱动一输入促成假设”,同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
3.理论基础
作为“本土化”的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汲取了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以“输出假说”(Swain 1985)和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Lantolf 2000)为理论基础,提倡“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将产出活动作为驱动手段(0utput-driv en)和教学目标,将输入活动作为促成手段(input-enabled)。就教学目标而言,既以输出为起点,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以输出为目标,学以致用;就教学方法而言,强调产出活动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并将输出与输入对接,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
POA不同于20世纪和21世纪初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有效学习发生,每设计一个教学任务和教学环节,关注的是学生通过此环节和任务用英语做事,而不是简单参与,真正体现POA的学用一体。
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适合中国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8所院校老师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巧珍、南京大学王天宇、天津医科大学夏效刚、中国政法大学张文娟等参与教学实验(文秋芳,2015)。同时,截止到2016年6月,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章数量来看,探讨这一教学理论的论文40余篇,教学实践和应用文章只有几篇。因此,如何将这一全新的教学理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尤其是顺应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趋势,在具有财经背景知识的贵州财经大学2015级大学英语范式改革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实践与应用势在必行。
4.研究思路
产出导向法有三个核心环节:一是“驱动”环节(motivating),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二是“促成”环节(enabling),教师提供必要的输入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对听和读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语篇结构等信息,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三是“u价”环节(assessing),即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或类似的新任务,教师做出即时评价和补救性教学。这三个核心环节是笔者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基础。
4.1实验法
在2015级参与范式教学4名任课教师共13个班级中随机抽取8个英语水平相当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各为四个班。实验班采用产出导向法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即“布置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呈现交际场景)考察任务完成情况(学生尝试产出)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评估产出”。控制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文化导入文章词、句、章结构分析介绍阅读技巧写作模式练习核对、讲解练习”。每一组实验班和控制班任课教师都是同一人,以便控制其他无关变量。首先对每一组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班是否同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分别收集4组实验班与控制班期末学生学业成绩,对成绩进行SPSS统计分析,看最终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成绩,说明产出导向法有利于强化西部贵州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4.2问卷法
对实验班和控制班700余名学生和4名任课教师发放开放式问卷,收集学生英语学习遇到的困难情境、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阅读焦虑、期望价值,以及学生应掌握语言知识、应具备的交际能力、对传统教学法和产出导向法的态度等。首先各组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学期开始时针对问卷中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问题进行前测问卷调查,看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各项指标均值有无明显差距,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各组对照班级的显著性差异。经过一个学期的产出导向法教学后,学期末对实验班针对同样相关问题做后测问卷调查。最后通过专业软件SPSS对各组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和结论。
4.3访谈法
从实验班和控制班中各随机抽取30名学生,在学期开始时针对使用传统教学法的课堂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访谈。学期末在实验班中对学生和任课教师使用产出导向法教学的情况进行访谈,作为产出导向法实施情况质的研究基础,也作为论文质化研究基础。以上主要运用半开放式访谈,即事先确定有关主题,访谈围绕主题进行,必要时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让教师和学生畅所欲言。
5.结语
本文只是对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理论如何运用在笔者今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个初步的构想,要取得预期的效果,仍需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该理论及相关理论的了解,并且运用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教学试验,希望能为POA成为推进高校外语教学发展及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2]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外研之声,2014(2):10-12.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1.教学素材的选取
考虑到专业英语的训练应该是全方位的,现阶段很难找到一本能兼顾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专业英语教材。同时,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惯用的手段,即学生翻译加教师点评的方式很难吸引学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专业英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网络资源丰富且更新快,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汇总的网络资源成为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具体到水利工程专业有很多资源库可供选取,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IAHR(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Hydro-EnvironmentEngineeringandResearch)以及USGS(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等网站媒体库中的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同时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课件也是专业英语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可参考国外知名教授的相关课程的课件。
另外,考虑到研究生们撰写学术论文的实际需求,国际高水平杂志已发表的论文是很好的教学范例。如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将ASCE(TheAmericanSocietyofCivilEngineers)会刊对的要求拿到课堂上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刊物对论文稿件的基本要求,这样因为教学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选择最新的行业论文作为范例,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论文结构及特点的同时,也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本资料容易收集,而影像资料难以获得,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视频,在课堂上选择性使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网站上()的很多演讲资源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所用,如收集的科技方面的演讲,因其内容新颖,观点独特,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可以训练听力外,对学生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真正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方面可按专题的方式进行,如在课程初期介绍专业英语的语言特色时,就分别有词类专题、句法专题,而进入科技论文写作部分则有稿件准备、与编辑交流等专题,便于根据不同的专题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而进入专业知识方面按专题组织素材就体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在课堂上讲授“Concretework”时,会从混凝土的组成、制造、特性讲到施工工艺,再结合典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的混凝土工程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内容完整,形式丰富,而且教学效果更好。
3.教学形式的组织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多讲无益,精讲为妙,勤练提高。如在讲到论文“Introduction”部分的写作时有一些固定的框架,如一般会按照“Whatistheproblem”,“Whyisitimportant”以及“Whatsolutiondoyoupropose”的顺序组织,但是对于具体的主体,这个框框显得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活学活用,且事实上专业英语应用上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四处套用的公式。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注重实战训练。笔者在课堂上讲完该部分内容后,将学生按照相近的专业方向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阅读10篇以上本专业方向的最新的顶尖杂志的英文论文,写出本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的英文综述,并做成PPT在课堂上轮番展示。通过这种方式,综合训练了学生检索和阅读英文资料、用英文写作以及用英文作报告的能力,这个综述也可以作为学生日后研究成果的“Introduction”部分的内容,在不增加学生额外工作量的基础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讲演部分附带提问环节,是日后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小型预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二、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以36学时的硕士专业外语课程为例,简单介绍水利工程硕士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授课对象为水利工程专业硕士一年级学生。
1.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英语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利用英语这一工具开展科研和交流的能力,并以此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科技英语的特点,4个学时,包括语法特点、词性、句式等等;第二单元:科技论文的写作,8个学时,包括行业主流刊物介绍、用稿要求,以及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具体要求;第三单元:专业基础及研究前沿,12个学时,内容涵盖水利工程的大多数领域;第四单元:听力训练,4个学时,课堂播放20分钟左右的英文原音视频,并布置有根据听力内容写作的作业,此部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第五单元:Groupwork,4个学时,以小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收集英文期刊资料,自主整理并准备PPT文稿进行讲演,课堂模拟国际会议环境,此环节穿插在教学后期阶段。
3.授课方式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述、小组讨论以及学生自讲的形式进行,课堂语言为英语。课堂讲述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而小组讨论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用英文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讲实则综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听写以及口述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考核方式课程的考核未采用常见的教师出卷、规定时间完成的模式,而是将考试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考核的形式多样。如根据学生在自讲中的表现或是提问回答环节的表现给分,或是根据学生写的英文综述给成绩等等,这种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效果也较好。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18-01
随着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的逐渐完善,国内外语言教学界开始认识到掌握相关的学习策略对学习的重要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发现学习策略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文秋芳(1996:11)说过“有关外语教学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英语学习策略的差异对成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近30年来,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十分全面并且不断深入。
学习策略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研究外语学习策略的有Rubin(1975),Naiman et al.(1978),Wong-Fillmore(1976)以及Sterm(1983)等。J.Rubin是早期语言学习策略最有影响的研究者之一。她主要是对成功外语学习者(good language learners)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以及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手段调查成功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继Rubin之后,N. Naiman等人的研究可以说是学习策略研究的第一个重大发展。1978年Naiman等人出版了他们的经典专著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Naiman et al,1978,1996)。与以前的研究相比,Naiman等人的研究在深度、广度及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
1990年O'Malley和Chamot出版的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和Oxford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基本上反映了80年代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也代表了80年代学习策略研究的水平。
进入9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三个新的趋势:
(一)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Wenden于1991年出版的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就是主要探讨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1998年Cohen出版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另一部重要专著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的第五章“The impact of strategies-based in struction on speaking a foreign language”专门论述了以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外语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特别是口语能力的培养)的影响;(三)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策略与文化的关系。代表这一研究趋势的有Oxford 1996年编辑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round the Worl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该书收集了有关世界各地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论文。其中专门有一章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国外语学习者与其他国家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异同。
如果说,国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盛于八九十年代,在国内外语学习策略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后期。
1984年,广州外国语学院黄小华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以“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为题的硕士论文标志着中国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端。文秋芳也在1991年就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进入90年代后,我国外语界对中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策略展开了更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者有刘润清(1993;2000),文秋芳(1995;1996)等。他们主要研究中国学生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策略,并且局限于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1996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专门论述外语学习策略的著作,即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该书以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概括了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框架,而且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各种学习策略的培训方法。既有理论研究意义,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程晓堂,郑敏于2002年出版了《英语学习策略》一书,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背景、定义、分类、听说读写以及训练方法等重要内容,满足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需要。2003年和2004,文秋芳、王立非编著了《中国当代英语学习与策略研究丛书》,该丛书包括学习策略理论研究,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英语写作研究及英语口语研究与测试。这套丛书汇集了当前中国外语学习策略的重要研究及成果。2006年,刘振前,肖德法出版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该书是一个国家级学习策略项目的论文集,其中很多研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研究对象均为在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国内研究者主要是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词汇学习策略是研究重点,研究结果表明词汇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有显著影响(王文宇,1998;吴霞等,1998,张萍,2001;陈辉,2001;林敏,2003;张烨等,2003)。其次,交际策略引起学习者一定程度的重视。如高海虹(2000)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研究表明,学习者较多地使用检索策略,而非成就策略。谭雪梅等(2002)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过研究。再次,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文秋芳,1995;文秋芳、王海啸,1996;江晓红,2003)。最后,策略使用的变化和影响策略使用的因素也被纳入了研究范围之内(文秋芳1996b;江晓红2003)。
关于听力学习策略的研究,代表性的有王笃勤2002年的文献《英语教学策略论》对听力教学策略进行研究,认为听力教学策略指有助于培养学生听力能力的课堂操作模式和技巧。苏远连2003年发表在现代外语上的的《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通过调查听力学习策略训练对中国外语初学者,尤其是成功的学习者和不成功的学习者,在传达式听力理解成绩,策略使用意识,学习信心等方面的影响,证实了中国外语课堂环境下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冯建岭等(2006)探讨听力策略的运用在高职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有效性;王振永(2007)对职业院校听力策略训练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钱亦裵(2008)阐述了在听力教学中对学生渗透语用策略的应用;马玲玲(2008)研究了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对于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蔡洁(2007)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的听力技能训练来了解其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曹慧芳(2007)对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的性别差异也做了研究。
参考文献:
\[1\]O'Malley,J.M,&Chamot,A.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