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教育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教育管理则是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人文教育管理是中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贯彻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把握中学教育管理,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下面,笔者将就人文教育管理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教育中的一些看法。
一、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贯彻人文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谓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培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为社会输送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管理制度。
在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人文教育管理就要督促学生在青年时期进行足够的知识储备,着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学生正处在独立思维等能力的深化阶段。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建议及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维,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自我分析思索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探索事物,走上社会后也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分析判断。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管理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育中践行人文教育管理
(一)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的“威严”占主要地位。似乎只有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威严的教育管理者形象,学生才会产生畏惧感,才能“震”住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少得可怜,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真正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践行人文教育管理制度,要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坚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二)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民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教学、民主管理,是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位人文教育管理者,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民主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管理环境。只有打破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才能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后,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学生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比如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就十分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例如,“数学建模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吸收大量对数学建模有兴趣的同学,而学生在一起自主交流研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学生活动是贯彻人文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在社团、小组中学习,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而这是当今社会求职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高雅健康而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锻炼自主能力。
(四)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践行人文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自我陈旧教学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探索性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传授知识、提高课堂质量,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师生沟通;策略;案例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心理与生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或是刚刚成熟,因此,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叛逆的心理,中学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师生沟通问题,这样,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师生的沟通调查案例
就管理中的师生沟通问题某省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对40所学校进行了综合调查,每一所学校发放了50份问卷,总共是2000份问卷,34所学校完成并寄回,在最终得到了1333份。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关于教师在管理中的问题,有80%的中学教师反映,对于师生沟通问题有困难。在中学教师调查表中显示,“师生沟通”这项因素,调查人数1312人,平均分是4352,而标准差是3936,因此,中学师生的沟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关于师生沟通问题的一些策略与研究
(一)中学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表扬与鼓励是一项重要的手段,这样能够提高师生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表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增加信心,同时也能够带动班里的其他学生良好的思想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表扬得当,表扬不能过多,但是也不能吝啬,表扬过多就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骄傲心理,而过少的话就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注意要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使他们不断前进。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者是缩小,要做到适度、可信、适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在学习中取得微小的进步时也应该给予表扬,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向上发展,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对学生批评时要注意实效
表扬与批评都是在教学中的策略。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搞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光表扬不批评。批评与表扬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但是,在批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策略。在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性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教师应该采取一种间接的批评方式,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让学生信任教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在某个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名人轶事或者是文学典故来讽喻,来说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到自己身上,让他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偷偷用手机上网,教师在发现之后不应该立即去批评他,可以这样说:“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消遣时光,但是,上课的时间也拿来上网,大家觉得值吗?”这样一来,这位学生就可能会偷偷藏起手机,继续听课。
此外, 一部分中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教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批评,从根本上加以分析,教师要对这种心理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指出其危害。教师可以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行为中的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加以肯定,但是对不正确的地方要加以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注意与学生进行谈话
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谈心。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时期,因此,教师做好与学生的谈心工作是及其重要的。谈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之一,在谈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促进其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在谈心中,教师绝对不能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心平气和的听取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要有诚意。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应该转换角色,变成他们的知心朋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或者是在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这种感情融洽、轻松和谐的状态与氛围中引入要讨论的话题。当学生对教师信任时,他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这样就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容易进行沟通。
此外,教师要注意谈话技巧。谈话技巧有很多,例如说闲谈。即教师将谈话的主题进行巧妙的淡化,使得谈话能够在一种很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不给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做好几点:第一,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比如说,在学生闲谈时,谈的正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加入。教师首先是应该倾听,在倾听之后弄清楚学生谈话的内容以及目的,对学生的闲谈要尊重。第二,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借“话”发挥,充分的引导。点拔学生,这样就能够使得闲谈有了意义,做到了“形闲而神不倒”。第三,教师应该平时多学习,做到知识渊博,还要有随和的个性,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的发现学生的想法,从而进行引导、启发、教育。
三、总结
总之,中学生生处于一个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中学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采取争取的措施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军, 崔建平. 略论师生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18): 11-13.
[2] 吴志河. 渗透人文关怀,增进师生沟通――中学师生沟通策略之我见[J]. 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6, (1): 169-186.
[3] 刘佐法. 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3): 205.
【关键词】企业;管理;中学生;执行力
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中国教育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就应该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之后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做好准备。在中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我认为也需要逐步引入一些职业化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学习或者说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中学生教育管理基本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有了“情”这个因素在。那么很多小错都被“情”给敷衍过去。日积月累逐渐使得学生对这种教育管理套路了如指掌,起不到应有的成效。之后也可能导致我们的中学生进入社会后,对社会、单位的种种规则制度熟视无睹,满不在乎。从而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尽早的引入职业化元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觉的去遵守规则,有担当、有自信、自觉努力。以下将谈谈如何在中学生管理中融入职业化管理。
一、制定职业化管理制度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们把社会或组织交代下来的岗位职责,专业地完成到最佳,准确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
中学生教育管理中比如各项活动的出勤、班级任务、寝室管理等也应该制定一些制度、并且应当标准化、规范化细化。制定的制度应该清楚明了容易执行,泛泛而谈的制度看似很好学生却不知要如何去执行,那么这样的制度也只是形同摆设,用来应付检查罢了,没有任何实效。只有清楚明了的制度,学生才能很好的执行。
二、以身作则、树立威望以提升教师领导力
所谓以身作则,是指教师要在价值观、制度规定、日常言行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树立坚持原则,按原则办事情的榜样。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会制定一系列的校规班规。当学生执行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安排,形成了高效的机制,成果有了,但效果不一定按照预期的体现。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教师的做事方式出了问题。明明制度规定了的事情,有人不按制度去做,找教师协调,这时候教师利用作为管理者得身份,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问题解决,而班干部看到老师已经发了话,也就不敢再提制度的事情。这是哪里出了问题了?是教师的榜样没有树立好,习惯了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原则办事情,导致上行下效,从而导致管理混乱,有制度不执行,学生得执行力就没有了。
学生会认为老师说一套做一套,说是要按章办事,规范制度,但是第一个打破制度的就是他。这会给学生一种印象,以后凡是不必认真,老师得安排都不认真对待。这就弱化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所以,教师的领导力提升从以身作则开始,清晰界定及坚守原则会逐步提升教师的领导力。
三、培养学生干部的执行力
近年来,“执行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实际上所谓“执行力”就是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到目标的能力。
在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的作用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如何能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真正实现“桥梁”作用就更为重要。因此,对于学生干部来讲,执行力就是要做到清晰地领会教师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领会各项活动的目的、意识,并能将工作认真传达,按照某一程序顺利完成,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在学生干部培养的过程中引入“执行力”的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干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同时也是提升学校学生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细心关怀,营造爱的氛围来凝炼团队
首先教师要尊重、体谅学生,要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情感与情绪,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协调发展。多给予学生精神关怀,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懂得学生,从而也让学生走近自己,懂得自己。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要给学生一句暖心的话。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的平台,因为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共鸣就不可能存在精神的共融与流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着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教师不可能把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与见解强加给学生,而要在尊重学生对于生活理解的前提下,将学生视为“平等中的一员”。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平等关系,教师成为精神关怀者才有可能。信任学生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对学生的合理期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进步。
当教师与学生距离拉近后,同样要把这种尊重、体谅、信任传递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教育学生懂得同学之间是非常需要尊重、体谅、信任。能够相互尊重体谅信任,自然在班级中会形成一股凝聚的力量。创造出班级管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一、“无为”的哲学思想的概述
1.知常曰明,循道而为
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万物都是“变化”的,但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不变的。“常”即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知常曰明,循道而为”的意思,就是说要充分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而为之才是明智之举。
2.物极必反,适度人为
老子主张“反者道之动”和“逝曰远,远曰反”,就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即“物极必反”。这说明,作为人的“为”一定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相应界限,凡事应有一个“度”,否则事物发展必将走向它的反面,从而违背人“为”的初衷和目的。所以,要想事物在部分或整体都不改变其性质的情况下更好地发展,人为就应“适度”而非“恣意妄为”。
3.遵循自然,发展本性
《庄子》的哲学,目的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的相对幸福。所以,它强调“天(自然)人(人为)合一”,而非“以人灭天”。“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也就是说,事物缘于“自然”的“短”和“长”,我们不得人为地去“续”和“断”,而要遵循并尊重这些事物“短”和“长”的自然本性,促进事物的自然本性充分、健康、和谐地发展。
4.保持清静,顺其自然
按照无为的学说,一个人应该把他的作为严格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范围以内,但只有“清静”的管理者才能真正达到这种无为(少为)的境界。清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法令不可繁多,也就是法令要简练、明白、一目了然,杜绝政出多门和政令繁多;二是法令不可擅自变更,朝令夕改,也就是法令要保持相对稳定,老百姓才不会迷茫而有所适从。综上所述,管理者不得通过所谓的法令去过多地和变化过快地规定老百姓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而应尽可能顺其自然地管理,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及其治理的理想境界。
5.分职管理,不侵官权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管理者应促成“百官各有所司,不侵官、不侵权和不生事”的治理的良性循环,只有百官做到了“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管理才能井井有条,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另一方面,管理者的职责是出主意,用干部,是一个帅才,而非事必躬亲。事必躬亲,他人就失去了在实践中学习、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势必变成唯唯诺诺、碌碌无为的庸才!
6.自正大度,无欲无求
自正,是说管理者要镇静,要心静而不动,要喜怒哀惧不形于色,能将自己的情感内敛于心,做到宰相肚内能撑船。大度,指管理者应有一种宽容、博大的胸襟。无欲无求,指管理者没有不应当的欲望和要求。“无欲无求”对于当今、贪污腐化等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无为”思想对中学生教育管理的启迪
1.教育管理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知常曰明,循道而为”,要求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得违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人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学阶段属于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常被称为人生的“锦绣年华”和“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生个体生理上快速改变,心理发展中出现了许多质的飞跃,人生观逐步形成,人格日趋成熟。一般而言,中学生人格发展往往要面临“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惑、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以及父母过高期望”等问题。这都要求学校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注意并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注重扬长避短。现行中学生管理的“成人化”和“功利化”倾向明显,在实践中教育管理者往往从成人的视觉,以既往的经验去确定中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规定中学生的言行,其教育管理实效往往是不高的。
2.实施适度的教育管理
“物极必反”的观点告诉我们,人为的、过度的中学生教育管理,势必将教育管理本身推向反面。于是,新形势下“适度”的中学生教育管理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当然,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毕竟还不成熟稳定,不严管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坚守必要的原则和底线,否则会导致学生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导致学生集体观念淡漠和集体荣誉感丧失。其实,中学生的教育管理并非“非严即宽”或“非宽即严”,而是“严宽结合”,它要求教育管理者把握一个“度”――学生未违背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规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只要学生的言行未超出这个“度”的范围,我们就不应有太多的干涉。
3.教育管理要遵循自然,促进中学生本性的发展
“遵循自然、发展本性”的核心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干“断长”、“续短”之事。所以,在教育管理中,遵循中学生的自然本性,大力倡导在学校引导下的、学生关于自身成长的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不仅有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而且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但是,尊重自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意味教育是无目的的,就像“教育完全是一种毫不加干涉的像植物一般自发、自然地生长”一样,去抹杀教育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所以,在教育有目的的情况下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决定了教育管理者对中学生的成长不可能“毫不干涉”,那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通行的方法就是:不用教育管理的手段(一刀切)去“堵塞”和“命令”,而是用思想教育的原则去个别“引导”和“说服”,以“无为”(少为)的形式,实现“无不为”的教育管理目的。
4.教育管理要促进中学生“自然”发展
“保持清静,顺其自然”,要求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要简洁和相对稳定,在制度设计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促进学生“自然”发展,这是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实效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人认为部分学校的现行制度,已束缚了中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自然”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学校的制度变化太快。这些变化有全国性的、全省(市、区)性的和学校性的,虽然这是与当前我国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的结果,但变化太快而又不一定适应学生自然发展实际状态的制度,必将增加学生认可和接受的难度,成为其“自然”发展的羁绊。
5.教育管理应体现“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分职管理、不侵官权”,就是教育管理者要集众人之智,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的整体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这其实就是教育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但要真正实现“分职管理,不侵官权”,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教育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优化配置教育管理资源的能力,这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前提;二是不同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工作各司其职和紧密配合,这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基础。
6.教育管理者应具有高尚的人格,以促进廉政氛围的形成
“自正大度,无欲无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自正大度,就是教育管理者应具备“镇静、果断、宽容、大度”的气质,要在面对敏感、突发、复杂事件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因慌乱而影响自己的决策;对尴尬事情能迅速化解;对有损自己利益的他人言行能持宽容的态度等。无欲无求,可以有效遏制在教育管理中可能发生的腐败和不公平现象。没有“物质欲”,教育管理者就不会收受贿赂和因收受贿赂而对某学生予以特殊照顾,这在中学生“择校”过程中,对学校决策层(者)的自我约束意义尤其重大。没有“权力欲”,教育管理者便不会因为某中学生或其家长的“恭维”和“服从”,而将利益的天平向这个中学生倾斜;没有过分的“名声欲”,教育管理者就会多一份责任,做事就会光明磊落,少有勾心斗角等。所以,“自正无欲”是中学生教育管理者形成高尚人格,进而促进廉政风气形成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 现代教育管理 霍桑实验 激励
1.中学生心理特点
对于中学阶段教育,国外传统研究用“transition”这个词表示,反映了中学生在人生和教育阶段的过渡性质,中学生由依赖性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性的教育模式,此阶段中学教师应当了解其心理特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引导好教育好正在成长中中学生,所以说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知发展
中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眼前的状况,而且能够把握他们设想的可能情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其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开始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有些是偏激和不成熟的,虽然如此,但是教师还是要做好正面引导,恰到好处地鼓励他们,让学生有信心,老师要及时传递正能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1.2不成熟的“成人感”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之明显增强。他们不希望别人时时管教约束,否则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情和对抗情w。尽管中学生的“成人感”日益增强,但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时候,教师要悉心发现,及时疏导,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要让他们的不成熟慢慢变得成熟。
1.3学习成绩分化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中学生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逃学、自卑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学生转移学习的去向,要么丧志,要么荒于学习,这时候,老师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端正思想,然后把注意力慢慢地转移到学习上,一次次的进步就是一次次的成功,在成功心理的折射下,孩子们就会渐渐地喜欢上学习,进而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1.4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是个体对自己的本质、价值、信仰及一生趋势的一种相当一致和比较完满的意识。青少年在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为有的人对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常伴有激动的情绪和解脱困境的尝试;有的人可能出现暂时的或长久的同一性混乱,即未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经受过同一性混乱的青年,自我评价较低,道德推理不够成熟,难以承担责任,冲动而思维缺乏条理。可见,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与人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都与同一性问题有关。
2.中学学习活动特点
2.1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中学教育的基础性是指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为他们未来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中学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成功的中学教育尤为关键。
2.2中学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应当是全面性的,不是为某一方面打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泛类教育,主要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让学生的知识面宽广,让他们的视野开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现代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显露出其对于现代管理的不堪重负,尤其以“经济人”为核心的假设与事实相差甚远,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以霍桑实验为起始,现代管理学的若干理论开始显现。
3.1霍桑实验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3.2福利实验
实验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
3.3访谈实验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在访谈中,把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
4.若干激励原则及可行性方法
鉴于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下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对于中学教育的若干原则。
4.1班级氛围和学习热情在中学学习中有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中学教师应当对于调动班级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发挥组织性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翁,这样学生才会情不自禁地为班级建设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切。
4.2中学教师的指令不适过多,以免产生反作用,反而使得学生心理逆反。教师始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4.3目前运用过多的“赏和罚”对于调动学习活动事实上成效不大,但仍应当在适应情况下予以运用,赏罚分明是必需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是要策略,应该以鼓励为主。
4.4学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非正式组织应当得到足够注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当人际关系型领导,即与众多学生的私人关系良好,并适时加以激励,而不能与学生格格不入,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4.5足够尊重学生,满足其得到认可和渴望尊重的愿望,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作为老师,大爱无疆,及时满足渴望尊重的学生,必将硕果累累。
4.6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成长而变化教育方式,防止用简单的“经济人”或“赏罚”解决问题。
对于这些,我们对目前所在各个学校存在的某些具体性、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习小组、学习互动、互奋互助对子、英语角等当前在中学存在的组织形式,其实都是现代实践的表现方法。中学教师更应当探索多样化方法,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中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做好中学教育管理,既是教育领导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一点毋庸赘述,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人们对教育不满意的地方很多,比如各地政府投入的程度,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的方式、效果等等。其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尤其突出。孔子说:“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教育的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老百姓肯定是不满意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招生制度设置不合理,教育投入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当,都一直引起热议,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如何挖掘内部潜力,在教育教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做出贡献呢?
首先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一直发展缓慢,老百姓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教育投入和师资队伍等倒在其次,关键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太缓慢。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全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先学后教,着力在“预”上;少讲精讲,着力在“学”上;小组合作,着力在“导”上;讲学一卷,着力在“练”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后,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学校的中考成绩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如2011学年比2010学年提高了15.23分,2012学年在全市平均分下降10分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又提高了将近6分。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3年3月,广州市教研室对我校进行涵盖9个学科的大型调研,听了21节课,优秀率占15%,优良率占90%,这即使在名校也不多见。除了课堂,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全校共有8个学生社团,15个兴趣小组。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近三年来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54项,市级奖项16项,区级奖项55项。学生在校不仅仅是学习,而且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成长。学校实行全过程管理,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和他们一道学习、活动,从而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习惯,建立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自觉要求、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三自”德育模式,管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己成长和发展过程;校园在全过程管理中变得文明、宁静、积极、向上。
其次要长远规划,打造特色。教育要立足实际,包括地域、历史、师资、生源以及各种资源,充分发掘各种潜能,开展特色项目、创立特色课程、打造特色品牌、建设特色学校,实现教育效用的独特化和最大化。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教育教学成绩在短期内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教育是有周期的,想在短期内创造奇迹也是不可能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可以有所作为。在常规教育方面特别是“智育”方面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但我们在其他方面拥有资源,可以加以发掘,实现教育功能。一是抓好艺术教育。影视、合唱、版画是我校着力推进的艺术教育内容。在影视教育方面,坚持常规看片,举办环保电影艺术节,承担影视课题,出版了电影基础教育丛书之《电影课实验纪实》。在合唱艺术方面,学校合唱团异军突起,取得了天河区乙组第一名、广州市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泰安中学艺术教育的历史。在版画艺术方面,学校版画小组长期开展活动,坚持创作,在广州市科技活动周“奇思妙想”少儿科幻绘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每年都要展出几百幅学生版画作品。二是抓好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我校着力打造的教育品牌。我们精心规划,绿化校园,优化环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以主题活动深化环保实践。由于老师们积极组织、学生们广泛参与,我们的环境教育有声有色。2012年12月我校以高分好评通过了广东省绿色学校的评估验收,并在2013年6月作为全省5间绿色学校的代表接受了省环保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的授牌。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呐喊。教育不是固定成型的产品,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在更新中不断地前进,继而促进社会的更快发展。所以我们要科学地审视教育,把握教育精髓,给教育以探索和成长的时间,从而让人民满意。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学生管理
现今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都采用的是集中化管理模式,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学生住宿在面积不大的校园里,一般6到8人一间宿舍,十分拥挤,对他们的管理采取的是学校派出专人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运行了几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十的召开,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种模式的优缺点。优点就是高校的管理者已经习惯于这种模式,形成了一套在此模式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但缺点也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现在:
1、不利于学生的生活。我国的大学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并不相同,6个或者更多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必然产生很多不和谐。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晨练,起得比较早,就会影响其他同学休息。20多平方米的房子塞满6、7个学生的床和行李,谈不上什么高质量的生活。再看看高等学校的食堂,普遍存在着味道不好和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况。食堂虽然会得到学校的一定补贴,卖出的食品价格不算太高,但是厨师的技术不佳和责任心不强,学生普遍反映伙食没有味道,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在“喂猪”。同时更为严重的是,食品不够卫生,学生经常会在食堂的饭菜中吃到杂物。我国高校中建立食堂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集中管理,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
2、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与高中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知识的获得主要靠记忆,而大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靠理解。大学老师的授课往往不是事无巨细,而是脉络式的讲授,这种教课方式需要学生在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去理解消化,因此晚上需要学生去自习。我国高校晚上也安排了不少课程,所以学生不一定能在学校里找到自习教室,这就需要在寝室内完成自习。而宿舍里至少六人的环境极不利于自习,首先,如果有人玩游戏或者聊天,其他人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其次,不自习的坏习惯容易传染,只要一个人不自习,慢慢会传染其他寝室成员也不自习,使他们不能在学术上不断钻研。
3、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这种集中管理其实是中学教育的一种延伸,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学校派人管理,学生更像保姆照顾下的孩子。这种模式培养下的孩子往往自主生活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进入社会以后很茫然,找到一份工作后也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产生彷徨情绪。大学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只能去小型的或者私营企业就业,这种企业一般不提供住宿和伙食,需要本人去租房和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现今的大学生由于已经适应集中住宿的环境,进入类似企业往往会感到很不适应。这只能说明我国的大学教育还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只有打破这种集中住宿管理的模式,才能使学生更早贴近社会、适应社会,从而更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鉴于这种学生的集中管理模式的缺点,我提出建议:贯彻民主管理精神,我国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模式。所谓学生自我管理,就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食宿。这种方式在美国等西方高等院校中较为普遍的实行,我国如若修改为这种模式,必将带来三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学生的生活。实现自我管理以后,学校不再提供住房,学生需要去社会上租房。有人会提出我国的贫困大学生比较多,让他们去租房必将大大增加他们的开支。我认为,这种想法过于简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租房比现在的居住校园会增加开支,但是,随着租房,就会扩大与社会的交流,接触不同的人群,从而向其他人学会谋生的手段,在课余时间可以去打短工,赚到的收入可以弥补租房的支出,甚至可以自己赚钱交学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的各个城市也新增了很多非全天工作岗位,这些工作大学生都可以去应聘,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城市的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等快餐企业都大量的招聘大学生去打小时工。不仅如此,大学生还可以去做家教、当售货员等等。现今我国很多高校在对学生集中管理的过程中,不准学生去打工,这种禁令往往导致学生脱离了社会,也无法摆脱经济窘境。因此,一旦实行学生自我管理,他们出去租房,反而很可能实现经济自给,同时,租房后,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不会产生必须和生活习惯不相同的同学同住的烦恼。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以后,学生居住在自己租住的房屋里,比较安静,学生可以在白天上完课后,晚上进行有效的自习。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在一种安静的环境中,我们高校中的未来的人才才可以多学习、多思考、多创造,毕业后成为栋梁。同时,在租住的房屋中,还可以发展自己的事业。在美国就有这样的例子,著名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上大学的时候就在自己住的地方编程序,首先是和别人一起合作开发DOS系统,后来又以他为主开发了视窗操作系统,为他赢得了巨额收入。试想一下,如果比尔盖茨上大学时,是8个大学生住在一起,生活习惯各异,环境吵闹,他能开发出开视窗操作系统吗?所以说,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3、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未来社会必将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是当代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让学生自我管理,让他们自己去租房、打工、解决伙食问题,必将使他们从孩子成长为大人,在毕业之后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学生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后,可以把管理才能运用到创业上。美国就有很好的例子,戴尔公司的总裁戴尔在大学期间,在自己的房间内为其他大学生组装电脑,赚到第一桶金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戴尔公司成为全球知名的电脑销售公司。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雅虎公司的创始人杨致远,他也是在大学期间建立自己的搜索网站,进而渐渐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这些例子说明,美国大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大大地培养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中国的大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差的毛病由来已久,实行自我管理是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对学生实行自我管理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大学生;权利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31-01
一、高校大学生的权利
(一)大学生所具有的权利。作为新世纪人才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极具时代性,创新性和思想多样化的青年时代群体。他们朝气蓬勃,重视对自身的维护,敢于打破旧的思想,旧的体制。大学生作为一名独立的人,作为一名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具有自己特定的权利。随着时展,各国对人权的重视,也使得大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人权,关注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有的权利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利。大学生应该在接受高校教育中,能够保证自己的学习,休息和娱乐。大学生应该自己选择想要学习的事物,保证自己的休息,同时也要适当的进行娱乐。大学生要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就应该享有这一基本权利。
2.质疑和犯错误的权利。大学生要创新,就应该敢于怀疑权威,敢于尝试新事物。在这个过程中,质疑和犯错误是避免不了的。高校应注重保护学生的革新精神,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能用强权去压制学生,扑灭学生的探索精神。
3.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学生也是学校的一部分,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各种事物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会的宗旨,就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管理学校事务。因此应该给学生参与评教,对学校事务进行监督,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
(二)大学生权利实现的阻碍因素
1.大学生权利的表达机制不健全。高校大学生在表达自已的意愿时,往往找不到合理的途径。高校中缺乏相应的机构让大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保护大学生的权利,尤其是管理层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路径不畅通。
2.高校的管理机制对学生权利漠视,用自己的权力压制学生的权利。在高校的一些管理规定中经常可以看到“禁止、服从”等词汇,充分显示了学校管理权的夸大和扩张。
二、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传统高校教育管理的模式。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往往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是如何来鼓励学生保障自己的权利,实现自身的发展,而是以惩罚为手段,以服从为目的。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所形成的管理模式虽然是以道德为基本的标准,但这些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变化。在出现新的问题时,如果仍以这些传统道德为依据,就会造成学校与学生的冲突。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校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容学生的任何挑衅。管理者习惯于用各种条条框框对待学生,学生应该对此绝对服从。高校在传播知识时,也是以一种教授者的身份,而不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为目的。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独占话语权,一方独大的局面
(二)高校教育管理的问题
1.新旧的思想碰撞,易于学生产生纠纷。高校的教育管理如果不能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就会学生的新观念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反抗精神。最突出的问题是在恋爱结婚观上,一些学校总是认为这对学校的名誉有损,就会在管理制度中加上先退学后结婚的规定。毫无疑问,这与国家的《婚姻法》是相违背的,侵犯了学生婚姻自由的权利。还有一些学校在处理学生时,不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造成最后与学生对薄公堂的局面。
2.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漏洞,修改的工作也进行缓慢。一些学校不顾国家法律,在体检时规定有恶性疾病的学生不得入学,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管理体制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跟不上时展,在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不是无法应对就是生搬硬套。对教师和学校的评判机制也缺乏效果,学生的意见往往只是作为参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体现。
三、学生如何实现自身权利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
高校的教育管理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新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1.更新教育理念。大学应该是一个思想自由,平等讨论的地方,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高校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让管理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禁锢学生的刑具。
2.适当进行让权,更新评价机制。学校不能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大权握在自己手中,而应该将学生应有的权利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同时将对教师,学校,餐厅等的评价机制进行更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意见为标准,让学生参与监督,甚至制定规章制度。
(二)大学生权利实现的方法
1.做好法律普及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虽然对强权敢于反抗,但有时方法不得当,途径不正确。学校要重视法律课程的指导,教会学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管理层也要明确法律,在制定制度方面不与我国法律相抵触。
2.高校管理层要平等对待大学生。大学生已经成为了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学校要采取平等交流的方式对待大学生,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这样会激起大学生的反抗情绪,在事情发生时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关键词:教育管理 创新 情感培养
中学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建立在发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自信心;最后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提高学习技能,开拓思维;所以,在中学开展创造性学习和加强对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管理是极为重要的。
一 创新教育管理
1 强化人本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这是学校领导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管理工作者,是学校管理者队伍中的重要角色,理应具有而且必须强化这种意识,来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时空,将是实现教学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2 强化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课题化
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管理工作者承担着管理网络的角色和目标实施角色,因为如何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在学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科研含量是一条必由之路。首先管理者要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用心去研究管理工作,向科研要质量;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去引导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要有较强的感召力,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的教研工作,朝着课题化、科研化方向发展。其次,作为管理者要努力实行常规管理工作的课题化,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 强化创新意识,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是知识创新水平,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教学工作要参与激烈的竞争,并且要取得竞争的胜利,作为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管理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意识和管理两个层面上。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去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二 创新教育培养
1 教师的创新教育情感培养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等各种先进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学生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但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职能状况并没有改变。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技能的教授者、道德的传播者,他同时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中的同伴、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情感积极性:
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通过讲授专业、高深的心理知识、道德意识使学生获得认识,而只能采用“寓教于教”的方法,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获得真正的认知,并且能够把自己的认识,充分运用到自我实践中去,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②在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人和事,及时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优秀的影视节目片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影视节目最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接受,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2 教师在中学生学习活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对教师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的传声筒,而应该是具有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因此,在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应提升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有一定教育理论知识;精深的文化知识;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全新的教育观念等;还应该是学校、创新教育活动管理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