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标新立异、个性张扬是90后大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的个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但他们往往行为比较冲动,盲目而不计后果。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一)思维特点

90后作为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思想比较前卫、观念也很超前,对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想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自信心很强。但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实现其实都还很不成熟。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些外来文化知识的冲击,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样化,很重视自身价值和利益的实现,而且思维单纯直接,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和社会传统的束缚。

(二)情感认知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实现比较独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敢爱敢恨、果断直接,丝毫不隐瞒自己内心的想法,具有很强烈的表达及表现的欲望。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的各种变革,也比较关注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就业问题,这就导致他们的思想往往比较趋向功利性,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没有固定的准则。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当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90后的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完全受到父母的庇护,经历的挫折比较少,造成了很多90后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比较弱,而且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三)个特点

90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很渴望独立却缺乏成熟的认知,使得他们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抗压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形成叛逆心理。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好,衣食无忧,自我意识比较强,往往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独立。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分析

心理分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才能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工作这门可以利用将80后学生和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寻找更加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大学是学生个人格塑造的最后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承担起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十分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够重视。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这对于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影响。高校教育应强调心理教育的重要地位,把人格塑造和文化教育并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他们的疏通和引导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

(三) 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思想、新观念在不断的涌现。教育工作者们应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把握时代进步的趋势,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只有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动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寻找科学合理而又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及时地发现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或社会现象,尽早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有预见性地防范学生心理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地处理问题。

(四) 转变更新教育方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非常缺乏针对性,而且教育内容大多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真正地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疏通和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现代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时代背景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把握实际,有针对性、目的性及可预见性地加强对90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特点,通过课堂教育、单独沟通教育和网络教育想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学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同时注意主题的渗透。在引进一些先进教学办法的同时,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主题活动、心理培训或者心理知识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

此外,教师可以采取网络途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在匿名环境下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培训、测试、治疗等。这种在匿名环境下的沟通教育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阻碍,使他们能没有负担地倾诉和接受疏导。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引领者,是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把大学生塑造成时代的中坚力量,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人格塑造的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2).

第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心理健康

心理适应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心理适应能力是衡量大学生是心理健康、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因适应不良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日益增多,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状况研究,现象描述、经验总结较多,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结论上,有的研究发现新生不适应状况较为严重[2][3],有的研究则发现大学新生总体适应状况良好[4]。关于适应与心理健康关系,实证研究较少。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兼具“90后”和“艺术类”双重特殊性,有必要实证研究其心理适应及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调查了某艺术学院670名新生,共回收有效问卷651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92人(29.5%),女生459人(70.5%);本科生372人(57.1%),专接本生191人(29.4%),专科生88人(13.5%);城镇户口学生515人(79.1%),农村户口学生136人(20.9%);北京生源学生481人(73.9%),外地生源学生170人(26.1%)。

1.2 方法

1)相关研究工具:①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测量:共20个题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②90项症状清单(SCL-90):本量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包含躯体化、强迫等10个因子。

2)测评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两个主试统一程序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在线测试(使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V3.0)。

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背景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差异比较(表1)

分析不同性别、户籍、生源地、学历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大学新生中,男生比女生、城镇户籍学生比农村户籍学生、北京生源学生比外地生源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平均数要高,但差异检验不显著。专升本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平均数最高,本科生其次,专业生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性检验非常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三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专升本学生与专科学生差异(sig=0.001,p < 0.01)和专升本学生与本科生(sig=0.02, p < 0.05),本科生与专科生之间差异不显著(sig=0.078,p >0.05)。

2.2 不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表2)

根据得分将适应能力划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良好、很强五组,比较其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心理健康十个维度上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心理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少或严重程度相对低。

2.3 心理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以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心理适应能力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艺术类大学新生中心理适应能力一般及其以下水平学生约占85%,可以说他们总体适应能力不高,适应状况不良。党静萍[5]等人使用同一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发现,35.6%的人适应能力一般,21.1%的人适应较差,6%的人适应很差。韩金明[2]等人问卷调查发现,大一新生有约85%对学习和生活不适应,65%有明显的心理不适应。李晓东[3]等人对大一大学生在学习、人际、择业等7个维度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总体适应状况较差。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这说明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亟需加强适应性教育。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差既有个体内部原因,例如依赖性强、自主能力差、自我中心等,也有外部原因,例如社会支持的相对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校重视程度和教育力度不够等。加强适应性教育是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现实需要,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通力合作,从明确科学定位、增强支持力度(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完善具体措施等方面入手提高[6]。

本研究发现艺术类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少受性别、户籍、生源地等因素影响,与学历相关较大。虽然从平均分上看,男生比女生、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北京生比外地生心理适应能力强些,但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限制人素质发展的性别、区域、城乡结构等因素作用越来越低。专升本学生适应能力明显高于本专科生,本专科生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经验也一致。因为专升本学生实际已经历过大学适应,加上知识增加和阅历丰富,适应能力自然高于本专科生。本专科生则起点一致,都是第一次独立面对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因此我们在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例如,整体方案制定上优先考虑学历层次不同,重点抓本专科生教育。同时考虑他们需求不同,教育方面也有所侧重,例如专升本可侧重择业适应,本专科生侧重校园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等。适应辅导时适度倾向女生、外地生、农村学生。

本研究发现, 不同心理适应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均具有反向预测能力,也就是说心理适应能力得分越高,心理健康因子值越低即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与于少萍[7]等人研究一致,也与教育实践经验一致。心理适应能力强学生能更好地调整自身适应大学环境要求,较少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这也提醒我们大一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做到入学适应教育工作。

总之,受内外因素影响,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总体不高,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大学生活学习质量。因此我们要加强入学及大学全程的适应性教育,各方力量、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做好规划并付诸努力,最终实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汪艳丽.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韩金明,钟黎安.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116-118.

[3]李晓东,黄冉冉.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7(2):43-46.

[4]李晓或,王有智,王文霞.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54-1356.

[5]党静萍,李红燕,师会芳.论大学生适应状况与人格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10-112.

第3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了解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如何去应对、社会支持系统如何以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为配合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沂师范学院的本科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龄18.6±1.24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②应对方式问卷[3],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完成后由教师统一收回。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将SCL-90各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将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比较 结果见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表明,男、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纬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 论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心身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观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资料表明,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仅表现主观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获得的主观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往往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即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5]。

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纬度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个体良好的适应状况可能本身就能为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选择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大学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议把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他们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4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5]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10-412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95

第4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导致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大学生群体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发生心理问题的人群比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为了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随着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

一、现阶段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经过调查、咨询和访谈交流,部分内陆地区的民办高校还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民办高校中,该课程的教学问题依然突出,如:心理教师的教学思想主要是解决消极方面的问题;关注的对象也主要是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基本是在课堂进行讲授,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体验性,也缺乏与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结合性;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性的知识,同时缺乏不同年级的针对性;期末的教学考核也过于简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根本上无法测量和掌握学生完成课程后的心理成长[1]。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

1、一种教学理念――积极心理学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大学生作为潜在心理问题对象进行教育,这是一种消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不利于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和潜能[2]20世纪末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关注和强调的是人的积极品质,主张用积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个人的潜能和品质[3]。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解决此前消极心理学理念的缺陷和弱点,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心理抵抗力,让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愉悦。

2、两种教学形式

现在许多民办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了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选修课主要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兴趣和特点,实行多元化的原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自主选择(2)。但是不管是公共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和教室上课,在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都不太灵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兴起的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MOOCS平台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首先,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其次,它可以重复进行,如果学生对某部分的内容没有听懂,他还可以进行重复播放学习。再次,MOOCS平台整合了国内心理学领域里非常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为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提供了最优的学习资源[4]。因此,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中,必须要把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形成学习的互补,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三类教学群体

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都是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确实可以提高教育群体的数量,但是对于教育的质量却很难保证,效果也不显著,因为这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大班授课方式很难满足一些特殊群体和特殊个体的需求。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同,所以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区分三类教学群体:第一类是面向全体的大学生,以发展为主线的心理教育教学。这类教学需要心理任课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以鼓励和欣赏的眼光教育学生,重点去挖掘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潜能。第二类是面向有特殊需要的部分群体为对象的心理辅导。对于这类特殊群体的教学可以采用针对不同主题以跨行政班级的选修课形式或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这类教学需要心理任课老师对一部分有共同需要的学生进行相应主题的针对性教学。第三类是针对特殊个体的心理咨询。这类形式主要是心理任课教师在课下针对那些问题相对可能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单独了解和教育咨询的学生,或者是情况相对比较隐私不方便在公众场合讲解,只能进行一对一教育咨询的学生[5]。这种区分三类群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点、线、面全方位的教育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四个教学年级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传授提高心理健康和调适心理不适的方法。目前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程非常多,但是大都偏重知识性和理论性。而且很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都只安排在学生的大一上学期,这样势必会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低。因为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有不同发展任务:大一新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的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有学习、情感和人际关系等等,其中大三的学生还有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大四学生主要是就业择业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会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5、多种教学方法

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公办高校大学生,他们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压力,如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不足和刻板印象让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一定的自卑感和负面情绪;现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优越感强,再加上家长过分宠爱,家庭教育不当,容易导致学生个性比较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大学以后,就比较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公办高校大学生,他们的入学成绩较低,学习的习惯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差,自我的意志力薄弱[6]。因此,在对这些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长期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严重低下。所以除了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外,心理任课老师还必须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举一些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实例让学生去分析;团体游戏,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让学生把生活实例进行重新演绎,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心理,在角色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同时,还有辩论、播放视频等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些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赞扬和启迪,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6、多种教学考核方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不能仅仅以考核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标准,还必须要把学生在课堂的平时表现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依据。在教学的效果上,任课教师还必须要在课程的不同阶段通过心理测量、问卷调查、自我分析报告或者谈话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心理任课教师才能相对比较准确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并且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善来提高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伍明x.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5).

[2] 叶金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6).

[3]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常荣,黄琳.基于MOOCS平台的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策略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J].课程与教学,2015(4).

第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及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大学生的心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些学生无法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

一些高校虽热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其没有独立的体制、机制,隶属于学校学生工作部(处),从业人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主动性不高;工作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覆盖面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补救性层面。学校还没有建立起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识模糊,对心理咨询存在着错误认知,在自身心理出现问题时不能主动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

1.2 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一般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等组成。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较少,兼职人员相对较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校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无法以专业的角度去答疑解惑,仅凭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专业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较低。

1.3 课程设置不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大学期间诸如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试,理性地面对和解决。但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教育覆盖面窄,教育对象大多为大一新生;教学内容仅限于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阐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教学的针对性差,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1.4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你教我学”,即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形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顺从依附心理,习惯于接受书本现有的知识,学习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意识,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同时,心理学的课程考核,也往往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比较,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开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层次性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分析心理异常现象,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不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而且对从业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品德修养、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也有严格的执业要求。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高校要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育队伍;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加大对专、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专兼职教师参加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交流中及时了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学术理论,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2 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和目标

高校心理学教育应包括心理学课堂教学、课后心理监测、心理咨询几部分,心理学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学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把心理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同时,跟踪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心理学最新理论和规律的同时, 能更多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2.3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不同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创造教师与学生间平等、和谐的互动式教学环境,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堂讨论、情境创设、模拟体验、角色扮演、团体训练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放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发现和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了解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心理问题,聘请专家和学者围绕这些心理研究热点问题进行讲学和作专题报告,借助典型人物和学生生活实例进行心理现象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心理困难。

2.4 充分利用网络,延伸心理学课程教学范围

心理学课程传统教学注重的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教育。心理学网络课程教学把学生放置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的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大大拓展了现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充分地交流,突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的学习资源,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与进度。网络的海量信息和多种传播形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心理学的教学效率。

2.5 建立全面的考核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不断进步。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创造、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该课程具体的考核评价中要注重学生平时上课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实习成绩等方面在本学科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在笔试中,增加实践性和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现状和心理变化等进行跟踪记录,定期分析,引导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2.6 开展心理咨询,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心理咨询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促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与他们做朋友,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偏见,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向教师诉说自己内心的困惑、烦恼,以便教师能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由于挫折、压力、焦虑等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对个别具有典型性的辅导案例,教师要进行跟踪观察,综合分析,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 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会用有效、合理的方式处理自身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择业观,促进学生的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2.7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高校在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相关技能,通过选修心理学课程、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和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影片赏析、现场咨询、团体素质拓展、心理剧表演大赛、征文比赛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发现和挖掘自身潜力,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和他人,锻炼自身的组织管理、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创新思维、自我控制、自我康复等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心理互助社团活动和朋辈心理辅导,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强、自立、自律、自护等心理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开发其潜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成长的系列教育课程。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生活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代清.教师专业化与心理学课程改革[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2]张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主体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3).

[3]陈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第6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实施途径;多元化;策略

应该注意到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教育最终目的,从实际角度而言,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群体学习成绩,真正目的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操作环节,只有达成心理健康积极发展和学生们综合水平提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和国家输送优质人才。需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旨在更好更优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且使其具备优良素质,使其勇于面对多种机遇和挑战,需要及时建立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体系,以多元化要素操作模式为主,在教育管理方面下足功夫,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得到深度强化,以多元化操作模式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达到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其身心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学习生活中,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即将成熟而并不成熟的阶段,并为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心理急容易出现扭曲现象,这一点从很多事例都可以证实,而大学生正处于学业、恋爱以及即将面临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保持强劲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所以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能效。与此同时,又有很多实例表明,心理健康且心理素质过硬的同学在处理挫折、困难时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不容易被情绪所引导思维,而且学习成绩及学习质量也都很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规范学生思想道德及行为习惯,很多高校学生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大都是由于自身心理素质过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因此在处理事件的时候较为偏激,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严重者甚至构成犯罪。所以,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首先需要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做铺垫。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

现在大学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很多院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仍有待加强。首先,由于大学阶段学生都主攻自己的专业课程,没能认识到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为其以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重视度远远不足,当前呈现出表面化工作问题和形式化工作问题等,未能够有效处理部分问题,实际工作任务也没有落到实处上,加之教师自身素质局限性现状存在,尚未达到预期要求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缺失,使得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顺利开展和有效延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促进受到了严重阻碍。

2、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很多相关教育部门往往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偏低,接受能力较弱。因为大多数高校普遍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重要,此种认知偏差存在致使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构建流程出现问题,不合格、低效率的管理频发。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大学阶段是面临就业的最后时期,如今社会发展较为形式化,如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心理素质过低,就无法在社会和工作中立足。

三、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教师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业有很大帮助,同时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性。相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师资的专业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聘请专业的教育人员,无论是个人素质或者思想上都要满足教育要求。各院校在聘请教师时,要设定严格的考核内容,以此来筛选综合素质优越及专业水平优秀的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高校领导要实施监督,检查教师在工作中的行为和态度,并通过听课形式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在主科教育与心理教育中要分工明确,不能两者身兼一职,必须保证教师的专业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传授学生知识。较为正确的操作方案便是对专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综合保障教师心理素质等能够达到讲师要求,校方应定期组织和开展一定的演讲活动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去丰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为后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优良基础。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和谐教育氛围

目前我国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并不健全,教育模式亦比较单一,同时教学氛围还需有待加强。因此,学校相关部门需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多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组织成立心理健康小组、公开健康讲座,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与安排,循序渐进的提升高校学生群体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完美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其教育实施途径仍需不断开拓创新。因此,各院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到日程之上,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为日后学生工作和生活等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蒋钦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志军。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提升-《湘潮月刊》2015.

第7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通过对技工学校学生生活学习状况的分析,发现和分析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处理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技工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措施当代技工类学校学生大多数处于90后,是典型的群体,其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成型发展期,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人格状态转变的时期,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和冲击。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当前,在各个高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一、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常见的技工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差,导致心理问题对环境的适应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在新生中表现突出。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在经历了升学考试竞争后,离开家长的过度呵护,学校的应试教育,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考试方式,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甚至有的学生来到新的学校之后,可能存在学校不是自己的理想目标,产生失意、焦虑、神经衰弱,甚至自残的心理问题等。2.自我评价过高,导致失落感能进入一所高校、一个班级的同学,大多数都是各个高中水平相当的学生,这个时候在班级、专业中不会出现高中时期水平相差较大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就会导致没有成就感,如果对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自尊心受到挫伤,从而出现心理自卑,自信心下降,最终导致意志消沉,出现心理问题。3.个性与共性出现矛盾,出现社交心理问题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是新生表现最突出的心理障碍,由于进入技校后属于学生完全离开家长,独立解决各种事情,加上青年期封闭的心理影响,经常会出现学生感到寂寞、孤独、无助。这时,如果学生的个性比较强,不愿意主动包容他人,融入集体很容易出现社交问题,导致心理不健康。但他们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显示自己的力量, 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必然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4.迷恋网络,出现虚幻心理问题由于在校期间,学生的自主时间变多,老师的约束力下降,加上年轻人的好奇心,开始用上网来填充自己的学校生活。此时,网络扮演双刃剑的角色,既能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开阔视野,又能给学生带来网络游戏等虚幻的东西,如果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就会迷恋虚幻的网络世界。若他们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必然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正常的人际交往。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导致技工学校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呈多样化趋势,经过分析认为主要由以下两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影响,由于学生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同时处于成型期,此时外界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具有较大影响作用。首先,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变,以及各项改革的深入,技工学校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这使得学生可能感到前途渺茫,从而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出现道德滑坡。其次,学校环境的变化,进入学校后需要学生们生活自理、自我控制,同时需要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而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产生心理问题。第三,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任何人的成长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如果家庭存在单亲或者离异、父母不和、特别贫困等问题,孩子易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2.自身因素外部环境都需要学生自身才能起到作用,因此学生自己的定位和调整是关键因素。学生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差,就很容易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其自信心,出现焦虑、忧郁、退缩及自我否定等负性心理,最终导致学业失败。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处于焦虑、压抑之中,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三、解决技工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首先,开设心理课程,鼓励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从而预防心理健康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从而能从根本上了解技工学校学生这个学生时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学会一定的心理保健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的自觉的调节控制自己情绪和心理感受。高校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浅显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方面的知识,从而能够学会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学会正确地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完善心理咨询制度,设立心理咨询室。各个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建立完善的咨询制度和治疗制度。首先教师要及时全面的进行学生的心理普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治疗,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校园通过设立多种方式的发泄室、发泄人等,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心中的郁闷和不快,能有效的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健康、上进的心态。第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上进的心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融入陌生的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心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成功与自信的体验,挫折与进取等多种情绪的主动、直观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客观地认知自己。同时,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控制学习,自主合理安排生活时间,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进取心,有效减少网络等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汪选合,江长华.浅谈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J].科教论坛,2008,(7).

[2]潘建华.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铜陵学院学报,2008,(5).

[3]魏玲.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24):150.

第8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心理教育是心理老师有目的地培养教育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调节机能,深入地开发心理潜能,切实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上述二者都属于精神领域的工作,都是通过对心理或思想的解构与重塑促进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二者有着很多的共同性,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将二者很好地融合了起来,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可以使我们能充分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等关于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理论观察人的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在心理层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科学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首先要弄清大学生在想什么,在干什么,要弄清大学生最真实的思想、情绪和要求,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必需条件。否则,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什么针对性,无法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深入大学生的灵魂,效果也不会很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充分成功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关于大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第二,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合,将有利于为心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方向性支持。我们知道,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潜能,同时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大学生在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使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实际上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常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净化心灵并提高心理健康素养。而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可以在心理和灵魂深处打造人的精神,提升人的思想水平。在这一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细致的渗透,将为心理教育提供导向性的路径,从而为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提供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融合教育之路径

实际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各有优缺点,同时也可以互补,给予受教育者即当代大学生以全面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探索两者融合教育的路径。

首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引导与教育。根据、教育部及有关规定要求,要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把教学理论与大学生非常需要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面临的心理困境很好地结合起来分析,用大量生动的社会实例来介入到两者的融合教育中,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

第二,将心理健康教育适度地渗透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我国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实际中,一些看上去是思想意识甚至是道德品质的问题,但实际上其它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如果教育工作者不找到问题的根源,而盲目地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用坚定的马克想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授学生,教育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提高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洞察力,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同时,还要在教材、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加强对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让大学生来接受系统的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的培训。在高校的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启发和引导,要让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和引导,打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创造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心理条件。

第三,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地开展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校外课堂。大学要鼓励和支持成立心理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要与医院等机构合作,成为心理咨询小组,请校外心理专家到校授课,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要性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心理教育认识和感受的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切实地解决一些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心理困惑,达到自助助人的目的。

第四,要打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目前的现实是,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滞后,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人员不多,在许多高校,往往是找一些政工来教育大学生,但这些政工实际上对心理专业教育知识一知半解,这对大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误导,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灵活,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培养,要经常性地举办面对系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处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真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同时,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性地走在一起,相互交流情况,互相弥补不足,通过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开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

第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事实已经证明,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或心理教育的方式一定要多样、多元化、兴趣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组织可以通过个别性咨询、团体性辅导、心理训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式咨询以及课堂式专业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要知道,在高校,心理咨询和教育与医院的心理咨询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医院的心理咨询测重于有心理疾病的人,而作为高校,他所面对的大多数是健康的人群,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更注重于教育,在预防,即解决大学生在成长中发展中不同阶级产生的或面临的各种冲突,促进其心理矛盾得到解决,帮助大学生改造自身人格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帮助大学生塑造和发展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模式,以促使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和谐的发展,从而改善其社会适应能力,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和素质。

第六,在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手段上要实现有机结合。做为研究人特别是研究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活动规律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上和途径上有很多相通或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互相利用。比如,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传统做法,要主动地、公开地、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引导。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可以采用公开阳光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以及利用大学校内的广播、电视、报刊、校报、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类、多途径地正面宣传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情商。与此同时,要很好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等哲学方式,对心理教育和咨询进行实际性的指导和把握。此外,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特别发达的时代,心理咨询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充分通过网络来进行教育。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出现了诸如“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很多不利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与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倾听、网上教育,真正地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和诉求,对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以及情感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合理地疏导,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可以在网络上与大学生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信念、处世态度和做人道理,通过互相切磋,思想交流,使得大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通过网络论坛、QQ、博客、微博等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第9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02-01

大学生素质水平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素质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基本形成阶段[1]。大学生素质差异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学生素质不仅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而且还包括了身体素质和能力素质等等方面。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1、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了以往教育以学习成绩作为统一评价标准的模式。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行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很多用人单位都不仅仅局限于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而是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阶段是学生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提高大学生素质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2、符合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开始逐渐朝着知识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变革将会产生重要影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表现懒惰、被动的心理,从而养成了一种消极厌世的生活态度。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发展给大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良好平台。因此,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辟论坛、开通博客等等。这些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一定要求。

3、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

大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对自身未来发展规划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良好素质的沉淀。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对改善大学生成长环境和成功地进入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策略研究

素质,不仅是指一个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自身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某种质的飞跃[2]。大学生素质的提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对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他们往往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例如文科类学生往往对人文知识领域了解比较多,然而对理工科方面的知识极度缺乏。因此,每一个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素质过程中应该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专业素质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大学生还需要在重视人文素质的同时,加强对自然学科的学习[3]。此外,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素质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对大学生“三观”的培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各大高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利条件

提高大学生素质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进行不断地努力,而且还需要学校提供良好氛围和条件。各大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成功地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型。因此,各大高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各大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比重,不断地补充图书馆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各大高校还需要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一定的舞台和空间。例如社团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校园艺术节等等类型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各大高校还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心理存在问题。心理素质良好有益于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既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扩充必备的心理知识,又需要各大高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人员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疑问。比如如何处理大学生失恋问题,如何处理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等等。

3、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

大学生素质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辅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提高对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服务社会和进行实践提供指导。

因此,教师需要为大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将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教育观念渗透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教师可以在对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进行肯定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明白每一个运动员所付出的汗水和痛苦。中国运动员的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顽强拼搏精神,而且也是一种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如此,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具体人物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素质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成芝.浅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