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文化艺术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管理

第1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一、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现状

1.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相对比较落后,设备不齐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建设浙江文化大省以来,现在好多文化站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如今是今非昔比,可是只有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变化甚少,管理依然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手工管理水平上。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严重缺乏,配备设施严重的不足。至今尚未建立独立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室,大部分都选用艺术档案与办公室行政档案放置在一起,给工作带来了不便。因此,建立专门的艺术档案管理室十分必要,并且目前尚存的艺术档案资料已经逐渐开始老化,甚至出现严重破损的现象,如果继续与行政档案混合在一起,工作过程中文件的翻动难免会造成档案损害。

2.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队伍薄弱,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强。乡镇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室由于受所处的地理环境、当地的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得不到领导的重视,造成建设档案管理室的资金投入缺乏现象。另外,乡镇文化艺术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专业培训等,甚至出现一些管理人员经常更换,缺乏固定性,这些因素严重导致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缺失。

3.乡镇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业务工作缺乏统一标准。乡镇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属于基层工作,这也决定了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机构的不合理性,对于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一般均由管理室工作人员所担任,没有特定的专业人员,导致目前所收集的文化艺术档案不齐全,管理的内容主要侧重与文字资料,关于图片、声像等方面的资料甚是少见,这一系列的因素均造成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严重滞后。

二、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记录着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真实的反应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揭示着乡镇文化演变的整个过程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文化艺术档案是当地文化最原始的材料记录,有助于后代人对先前文化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解。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就是为了保存这种原始材料的工具,是文化艺术传承的载体,同时还是群众从事文化活动的真实反映,真真切切的记录着整个文化活动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促进文化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2.乡镇文化艺术档案具有浓重的地方特彩,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代表者,不过文化艺术活动的进行必须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否则是无法正常进行的。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艺术单位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研究、教育等活动中对文字,图像等资料的记载,它进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力度逐渐开始提高,且高质量的艺术产品不断的涌现,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受到各界艺术家和档案管理人员的重视,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三、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对乡镇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视,增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乡镇政府必须成立专门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室,对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及时归档工作,保证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运行。另外,还需建立和逐步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制度,对管理工作进行日常评估和考核,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用以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的热情。

2.加强资金投入,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提供良好的保障。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造成此现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资金的投入。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促使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取得较快的发展。

3.加强文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提供综合素质。目前,乡镇档案管理者大都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能力,也是造成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及能力的培养,促使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此外,在网络日益突出的时代,加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才能够更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4.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核心,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不断“改进、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为基础,促进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发展的脚步,早日使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走上标准化的道路。

第2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51-02

档案是人们记录社会生活中有价值资料、供人们查阅的文秘载体,不同类别的档案存放和管理有着不同要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属于档案类别中的一种,它不同于文书档案或科技档案等,它包括群众文化艺术单位或文化艺术者关于文艺创作、表演、交流等方面形成的作品和资料,具有一定的保存和研究价值。与时俱进的管理和运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有助于保存我国文化艺术中有价值的部分,也能为我国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更多相关材料。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和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

档案材料主要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它主要包括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记录资料,体现把包括一些广场社区活动、音乐会、传统戏剧等现场活动,或者剧本、舞谱、词曲等文字资料,以及现场活动的视频、音频等影像资料。可以看出,主要把文化艺术活动中的文、声、形通过一定方式“凝固”下来,这就体现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不同于其他类别档案之处,不仅材料多样化而且注重现场性。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作用

1.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最真实的记录,记载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保存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资料,揭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并为我国文化艺术进步和发展提供一手资料。2.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也意味着我国各地文化艺术发展各具特色,因此,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还具有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代表各地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对研究地方文化有一定的帮助和作用。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管理方式比较落实,管理设备不齐全

根据调查可知,我国目前各地文化艺术档案馆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先进。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各地文化艺术发展速度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我国各地文化艺术档案馆的发展却并没有与之适应,很多地方仍然与行政档案混合管理在一起,不仅给管理工作者带来不便同时直接影响文化艺术档案查提取和查阅。同时,相关配置设备不齐全不先进,也使得文化艺术资料保存不完整或丢失,很多资料已经出现老化变质的现象,由于技术设备不足,使其不法修补和转移,严重影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

(二)档案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等各种因素影响,也导致了我国整个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很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比较着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比较容易忽视对文化艺术产业的记录和保存,得不到重视,缺乏资金投入,使其文化艺术档案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档案管理团队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薄弱,责任心不够,甚至出现一个工作人员兼顾几项工作或部分工作无人负责现状,严重制约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发展。

(三)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各地对群众文化艺术记录和整理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地区文化档案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相关监管工作人员,很多文化艺术资料往往由技能素养不全面的工作人员全权负责,管理人员依据自身喜好不同而进行取舍整理,就出现了一定重文字轻图片、或重影像资料忽视文字描述等不同记录标准,直接影响了档案资料的可用性和完整性。这样缺乏统一科学标准给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进步也给查阅群众带来不便。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权属分明、加强档案馆体制建设

针对目前多数档案馆分工不明确,体制不健全现状,首先需要对此进行重新建设和不断完善。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工作人员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业务手段、细致的工作作风完成档案流转中每一环节工作,从档案进入档案馆到为广大群众查阅服务,从档案接收整理、编排分类、检查修复等工作,不仅需要做到分工明确,坚持每一环节工作运用专业性人才,以保障工作结果的完整有效性。另外,需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体制,包括日常规范、奖惩机制、督察手段等细则,以做到更规范合理地控制档案馆管理工作。

(二)教育培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技能和素养

做好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最基本还是要加强管理的软硬件部分技能,也就是人和设备。其中加强制度建设有利于有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督察工作质量,但与此同时,还需定时定期的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和素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以保证1.具有良好心理素质,面对繁琐、细致的档案管理工作能认真负责、勤恳踏实,并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率。2.具备优质的职业态度,文化艺术档案往往具备主观性,所以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客观谦虚,以更优质的职业态度面对每一份文化艺术档案,以保证档案更具学习研究价值。3.具备科学的管理技术手段,档案管理过程中,从鉴定接收、整理分类、检查修复都需更科学的手段,保证工作的精益求精,准确无误。

(三)内容详实、提升文化档案重视程度

要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更具完整实用性,还需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艺术档案建设的重视成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提升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基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征可知,此类档案类别众多、内容丰富,不仅要依赖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素质,还需更先进科学的配套设施设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存留完整的文字记录、图片影像等各种原始资料,要力求科学保存,保证原始资料完整有效性,遇到有残破缺损资料,要以科学手段去分析考核,力求不断修复和完善,做到运用最有利手段保存住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四)互通信息、加强各档案馆间交流学习

管理是手段,便捷使用才是真正目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具有共享性、高效性、易查性等多种特点,因而,新时期下文化艺术档案馆应加强科技信息化建设,不仅加速各档案馆间沟通交流,实现档案资料和档案管理的互通共享,提升档案利用效率,同时便捷广大受众读者,使更方便灵活的提取查阅各类文化艺术档案。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群众文化艺术档案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本着“交流沟通、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加强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多向合作方式,力求不断提升文化艺术档案的品质。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并得以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资源的数字化检索、共享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介质存储下的文化资源正在逐渐消亡,传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复杂检索的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建设一套科学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甘肃历史文化悠久,艺术资源丰富,民间文化遗产繁多。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科技的发展,全面、抢救性地收集、记录、整理全省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全面反映甘肃文化艺术的历史、艺术科研的重要成果,为甘肃艺术科学研究提供一套系统、可靠、翔实的研究基础资料,对甘肃文化艺术研究资料进行科学、系统保护与管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21世纪甘肃艺术科学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处于当今时代的艺术科研工作者应有的担当和亟需研究的课题。《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项目的最初创意与动机正是基于此而产生。

经过充分的论证和前期准备,2005年,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获国家课题立项,我作为课题组的总负责人,顿感肩上的千斤重任,因为我深知,承担这个项目的意义非同一般:其一,该课题是国家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首批数据库项目,也是甘肃省艺术科学继“十大艺术志书集成”之后,获得立项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长的项目;其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项目,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摸清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家底,建立动态运行的文化艺术研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全新的宏大信息化系统工程。资源库的建设完成,将会是全国目前唯一一项综合性的电子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其三,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前沿性的开拓项目,既无大量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其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挑战和压力,只有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是最好的、唯一的选择。课题获国家批准后,我及时向各级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甘肃省文化厅高度重视,连续三年,把《资源库》建设纳入当年度的全省文化重点工作。历任主要厅领导多次来所调研该项目的进展。经过多方争取,甘肃省财政厅向《资源库》下拨了专项科研经费,为课题的启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无私帮助和指导,为课题的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保证了课题项目的顺利有效开展。

二、项目概念

(一)艺术资源元数据

一般认为,所谓“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从已有的结论看,元数据的含义是逐渐发展的。“元数据”一词,早期主要指网络资源的描述数据,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其后逐步扩大到各种以电子形式存在的信息资源的描述数据。目前,“元数据”这一术语实际用于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描述记录,指的是关于艺术资源数据的数据。基于应用,可以将艺术元数据分成以下若干种:艺术数据结构:艺术数据集的名称、关系、字段、约束等;艺术数据部署:艺术数据集的物理位置;艺术数据流:艺术数据集之间的流程依赖关系(非参照依赖),包括数据集到另一个数据集的规则;质量度量:艺术数据集上可以计算的度量;度量逻辑关系:艺术数据集度量之间的逻辑运算关系;ETL过程:过程运行的顺序—并行、串行;艺术数据集快照:一个时间点上,艺术数据在所有数据集上的分布情况;星型模式元数据:事实表、维度、属性、层次等;报表语义层:报表指标的规则、过滤条件物理名称和业务名称的对应;艺术数据访问日志:哪些数据何时被何人访问;质量稽核日志:何时、何度量被稽核及其结果;艺术数据装载日志:哪些数据何时被何人装载。

(二)艺术资源数字图书馆与艺术元数据

艺术资源数据库实际上就是艺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将艺术资源数字化后,支持艺术数字化资源从数据到信息乃至艺术知识的全部相关转化流程。它集艺术资源收藏、服务和保存为一体,包括艺术资源数字化从创造、传播、使用以及保存的全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获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各种集收集、组织、存储、和推送数字信息,并提供有关数字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凸显。《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就是这种数字图书馆中的专业图书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环境,它把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的收藏、服务与个人结合起来,用以支持甘肃文化艺术资源从数字数据到信息乃至知识的全部相关转化流程。数据库中的数字收藏是建设该专业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根据文化艺术数据库的特点,该专业数字图书馆馆藏按照媒介划分可以分为文本资源、图像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根据该数据库的特殊需求,从数字资源的性质和功能方面来讲,数据库的馆藏资源又可以分为一次文献(如电子图书)、二次文献(文摘数据、书目数据)、三次文献(元搜索引擎的索引)。《资源库》的管理体系包括以下4个方面:(1)资源采集,即对文化艺术数字资源进行采购、数字化加工和采集链接的馆藏体系。(2)文化艺术资源整理,即对文化艺术资源数据的加工,对资源进行描述、揭示和组织的体系。(3)文化艺术资源的保存,包括对文化艺术数据的存档、保存、存储。(4)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即将分散的文化艺术资源和服务按照知识管理规则和服务目的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艺术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应用系统采用相同的层次模式,即数据库的组织结构相同,并在此基础上,对外提供一致的接口,使各个单独的子库之间真正结成一个虚拟的、有组织的、相互操作的、可伸缩的整体甘肃文化艺术资源网络信息,实现跨资源、跨系统的无缝连接和检索。各层次的含义为:文化艺术资源存储层:文化艺术数字资源的存储与管理,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于不同的系统中。文化艺术资源加工层:按照拟定的文化艺术资源标准规范对资源进行数字加工和元数据加工。

上述两层可以统称为文化艺术资源层。文化艺术资源应用层:通过搜索引擎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检索、调度、获取、传递。文化艺术资源服务层:文化艺术资源库作为数字图书馆,与用户交互、为用户提供服务窗口。

(三)艺术资源元数据规范

1、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戏剧数据库》为例)

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用于描述或标识艺术信息资源对象的内容、属性和外观特征,包括描述、定位、管理、检索、评估和选择、交互等方面。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的内容结构包括艺术资源核心元素、艺术资源类型核心元素、艺术资源个别元素。《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戏剧数据库》剧种元数据著录标准:戏剧剧种元数据由核心元素、戏剧剧种类型核心元素、个别元素三部分组成。核心元素:指在各类资源对象的描述中都通用的元素,包括5项:名称、创建者、创建时间、主题与关键词、描述。戏剧剧种类型核心元素:属于资源类型核心元素,指根据戏剧剧种资源的特点,设计出相似资源共同所需的元素和修饰词,以尽可能保证数据之间的互转换性,包括6项:剧种属性、流布地区、剧目、音乐属性、代表人物、班社剧团。个别元素:以戏剧剧种为特定资源对象的属性、特点为基本对象,仅适用于戏剧剧种,可不用于交换,包括2项:剧种源流、剧种照片。

2、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及设计

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或称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标准,指描述艺术资源的具体对象是元数据产生的相关规则的集合。一般包括完整描述一个具体对象时所需要的元素项集合,个别元素及其修饰词项的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等。艺术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设计流程包括艺术资源分析、初步设定、手工著录检测、征求意见、完成艺术元数据规范(初稿)、联机著录开放实验准备、应用规则建立等多方面步骤。

三、项目的实施

2005年12月,本项目正式启动,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从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着眼,在组织管理、工作方式、标准规范等方面探索和实践,建立成熟的工作体系和规范,为项目全面顺利完成奠定基础。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项目组织机构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成立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课题组。并以聘任各数据库负责人的形式,聘请所内业务人员担任各子数据库的负责人,责成各数据库负责人组织人员完成全省文化艺术资源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课题组成员除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业务人员以外,还包括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如民间音乐数据库与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西北师范大学合作,民间舞蹈数据库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戏曲文献数据库与甘肃省图书馆合作,影音数据库与甘肃省艺术档案馆合作。通过集体攻关,发展本所科研实力,推动人才发展。通过与外单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二)制度建设

《资源库》建设启动以来,课题组大力加强与探索项目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组织制定了《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资料管理办法》、《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采集设备管理办法》、《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信息中心机房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和指导课题研究中各项工作。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对于确保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的信息准确和信息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提高文化艺术信息采集设备使用效率,促进文化艺术信息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外,项目组成员还自行编制了《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工作实施方案》、《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编辑体例》、《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信息录入表》、《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代码表》、《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简报》、《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信息采集标准》等指导性和实用性强的资料。尽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程序复杂,涉及单位、人员多,文化艺术资源数量大,但由于精心组织,预案到位,管理体系成熟,项目工作始终有序进行,工作进度和信息质量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三)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工作。在本课题申报阶段,经多方论证,确立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社会科学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收集数据方面主要采用定量方法,通过统计、量表的制作、分类和分析,使数据系统化,归类科学化。《资源库》下设戏剧、曲艺杂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习俗、艺术科研、影音、图片等10个数据库,采取“多层知识网络”模式建构内容。通过数据库和引文链接等各种知识链接方法,把多个层次的数据库融为一个具有知识网络结构的整体使用。同时,各层数据库也可独立使用。最终采用国际通用的数据结构标准,使其可与国内外各类数据库在统一检索平台上同时使用。例:根据已经确立的研究方法和课题项目的框架结构,《资源库》信息采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3月)为准备阶段。赴北京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调研“中国记忆”数据库。成立课题组、组织信息采集技术培训、制定《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录入表》、《声像信息记录表》等。第二阶段(2006年4月-2008年12月)为采集、技术指导、专项培训和重点试点集中采集阶段。课题项目负责人责成戏剧、曲艺、民间文学数据库负责人自行独立采集。通过两年扎实的采集工作,基本完成全省这三个方面的信息采集工作。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10年初)普遍采集和审核阶段,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深入铺开。在2006-2008年已完成戏剧数据库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反复论证试点数据库的经验得失。多次组织专业和技术部门有关业务专家开办专题辅导,并将阶段性成果及项目试点报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社会科技处审核指导。2010年6月,全省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基本全部报送至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信息中心机房进行管理。在《资源库》建设项目实施中,主要采取了三种文化艺术信息采集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一是由课题项目负责人遴选业务骨干,担任各数据库负责人,组成信息采集工作组,赴各地进行信息采集。二是立足于《中国文艺十大集成•甘肃卷》的现有成果,作为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三是强化田野调查工作。及时抢救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文化艺术资料。比如对河西宝卷国家级传承人郑殿有、甘南藏戏、民间舞蹈等的抢救性拍摄。信息采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字数据信息的录入和二维影像信息的采集。工作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录入———审核———汇总。首先由各数据库人员做好所属资源的采集(文字、照片,声像)、梳理、分类。其次由各数据库组成人员制定本数据库的元数据标准,并按照标准对数据进行合成、录入等工作。然后根据现有条件,各数据库承担人负责对录入元数据的初审,课题项目负责人负责对入库元数据的定审。最后,各数据库所有元数据信息报所内信息中心汇总进入《资源库》。其中,要求做到每条数据逐一检查,审核率达100%,条目内容文字错误率不超过万分之四。对出错率超过规定要求的(采集录入数据的检查,准确性和完整性控制在1%以内的,即为质量良好;误差在1%-5%之间的,为合格;误差超过5%的,为不合格),将错误数据记录表分别发回各数据库负责人,限期改正后重新报送数据,进行验收。

(四)设备建设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先后用课题专项经费,分两次购置了相关设备。设备配发使用以保证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需要为原则,同时兼顾信息采集完成后文化艺术数据信息动态管理的需要。信息中心机房按照“运行稳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技术要求,由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完成。机房硬件设备主要包括:PC服务器、光纤磁盘阵列、备份管理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UPS设备、专用空调等。自运行以来,经有效管理和维护,机房整体运行状态良好,为保质保量完成《资源库》项目建设的实施,全面促进甘肃省文化艺术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通过课题项目合作方式得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获得该中心“中国记忆”数据库的全部软件,作为《资源库》建设运行平台。同时,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积极筹措资金,为单位采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数码相机及摄像器材,信息化设备设施初具规模。大幅提升了全所的硬件建设。文化艺术研究的保护和管理信息化手段逐渐普及。

(五)人才培养

信息化人员队伍的建设是一项与项目工作成败、项目工作质量水平息息相关的长期性、延续性工作。自项目启动以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立足自身,高度重视项目人员队伍的业务培训,鼓励各数据库负责人开展专题攻关研究,先后在元数据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课题组除参加文化部文化科技司、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举办的有关培训外,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还在选择培训时机、确定参训人员范围层次以及培训教学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精心部署、科学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分期分批举办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专项研讨、专题讲座等各类培训课12次,举办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工作软件操作和影像拍摄专项技术、质量研讨培训,培训业务骨干近30余人(次)。以本所业务骨干为主组成的文化艺术信息采集组在课题负责人的领导下,常年坚持战斗在基层文艺信息采集第一线,不畏艰苦,不计名利,潜心业务,精益求精。经过《资源库》的建设,采取内外结合、上下结合的办法,用具体的《资源库》项目带动和有目的性地培养了一批适合担任科研工作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和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使本省艺术科研工作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也使甘肃省文化艺术科研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项目的成果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的建立,标志着在甘肃艺术科研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从科研意识、科研概念到科研手段、科研方法等方面跟上了时展的步伐,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课题通过现代电子手段的数据化和影像化处理,系统、翔实、客观地收录和整理甘肃文化艺术资源。为特色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对艺术科学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备的知识信息资源,并建成甘肃文化艺术研究的检索、查证与评价系统。项目的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涵盖全省文化艺术门类的高科技、综合性数据库

截至目前,《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完成的建设格局,成果内容涵盖甘肃戏剧数据库、甘肃曲艺杂技数据库、甘肃民间文学数据库、甘肃民间音乐数据库、甘肃民间舞蹈数据库、甘肃民间习俗数据库、甘肃民间美术数据库、甘肃艺术科研数据库、影音数据库、图片数据库等10个子数据库共76个分库的数字资源系统,录入条目上万条,文字资料30余万字,音视频资料数百小时。初步做到检索、使用相互关联,达到数字资源一体化。

(二)创建了一整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形制和体系的数据库元数据标准

在课题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课题组通过集体攻关、学习借鉴和自我研发,制定了系统科学的子库结构分类,创建了一整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元数据建设标准。包括视频元数据加工标准及加工流程、文本元数据加工标准、图片数字化加工标准、音频数字化加工标准,以及各数据库的设定和编制标准,定义数据库结构、字段,最终建成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数字化检索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也为其他省市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参考。原生数字视频保存使用标准非原生数字视频保存使用标准

3.流媒体保存使用标准

流媒体采用rmvb格式。

视频资料数字化流程图说明(见下页)

1.拍摄高清视频资料:用SonyZ7C等数字摄像机拍摄视频资料。

2.建立场记文件:详细填写场记表。

3.DV磁带编号、上架、建立清单。

4.打开电脑、SONY等型号数字磁带录像机电源。

6.将DV带放入录像机磁带仓。

7.用EDIUSNXHD高清采集卡采集视频,保存为AVI文件。

8.依DV带内容及主题加以剪辑分段,并依文件名命名规则予以重新命名。

9.导出MPEG2编码文件,并转流媒体RMVB文件。

10.按照影音数据库元数据著录标准完成元数据著录。

11.将视频资料装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将Rmvb文件导出到web服务器。

截至2010年6月,《资源库》采集的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基本涵盖了甘肃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主要艺术门类。在力争做到资料采集的广泛性的同时,还将采集到的文化艺术资源按照民族和地域的特色分布,制作了甘肃戏剧剧种、甘肃曲艺曲种、甘肃杂技项目、甘肃民间歌曲、甘肃民间舞蹈舞种、甘肃民间美术、甘肃主要民间习俗活动、甘肃省艺术科研院所等8个种类的文化艺术资源分布图。以图文的方式将甘肃文化艺术资源种类、名目、分布区域展现出来。今后将通过《资源库》建设的不断完善,实现数字化的链接,可以使用户便捷地查询和浏览,对甘肃省的文化艺术资源逐步做到摸清家底。由于资源信息量过大,目前有60%资源进入《甘肃省文化艺术资源库》信息中心机房,由3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更新维护,初步实现了文化艺术信息的动态管理。其他资源信息将在最近三至五年内完成数字化处理和分类入库工作。

(三)在《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平台基础上,申报成功并开展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研究立足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成为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的科研基础和特色。《资源库》的资源优势在课题申报和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截止2010年,共有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定研究》、文化部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甘肃部分)》、《甘肃省艺术院团现状调查研究》、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天山雪传奇校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甘肃省艺术院团现状调查研究》、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重点项目《网络文化安全与民族文化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肃》、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甘肃省文化艺术六十年》等13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在此平台上完成或申报成功。在《资源库》基础上,从2004-2010年,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丛书系列,分期出版了“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丛书”、“甘肃特色文化艺术研究丛书”,如《秦音恋———王晓玲艺术人生》、《陇上秦声———尚育民剧作集》、《跬步集———甘肃艺术科学论文选集》、《骊靬探丛》、《甘肃民间谚语选注》、《华亭曲子戏研究》、《梅之韵》、《花儿与花儿剧》、《甘肃文化艺术60年》、《甘肃加快戏剧大省建设论丛》等。《甘肃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项目不仅在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研究、科技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和发展,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体系、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现代化信息手段管理、文化艺术资源的“动态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通过文化艺术资源调查项目的开展,初步摸清了甘肃全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家底,打造了一个科技含量高,内容充实、辐射面广的艺术科研平台。《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将直接服务于艺术研究、文化决策、文化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业务工作,有效地提升了文化艺术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使甘肃在21世纪的艺术科研方面的发展上了新的台阶。五、项目的二期建设《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填补了甘肃省艺术科学资源数据化建设的空白,其整体架构及文化艺术资源分类对其他省市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但从从项目的工作性质来说,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短期之内不可能穷尽善美。在《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面对浩瀚繁杂的甘肃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我们自身的能力以及可调动资源的规模,依据本所的学术传统和长线发展战略,精心选取典范,定向开展田野调查及立档和采录、存储工作,完成了初步的资源库的整体架构和建设规模。因此,项目的结项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对资源库不断地丰富和优化将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长期和常规的工作。

下一步,《资源库》的工作思路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结项转段,纳入常规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续建工作,明确《资源库》建设初级阶段已结束,项目将转入日常基础性工作阶段。安排专项经费,由各数据库负责人各司其职,组织人员不断丰富和优化各数据库的建设内容,为激励先进,促进工作,将其纳入本单位年度考核、评估、奖惩的内容,逐步建立项目长效工作机制。

(二)加强业务指导,扩大信息采集

继续组织开展文化艺术信息采集,一方面要组织开展更加广泛的田野调查,进行文化艺术信息采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训,指导、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市艺术研究所自行开展一般信息采集,逐步充实和完善《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系统。

(三)深化动态管理,转化科研成果,创新科研体系

第4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全局认真贯彻实施十七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瞄准“三强”,全力实施“工程”,扎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年”,全局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省文化厅记集体二等功一次、被市总工会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一)专业艺术繁荣发展

――舞台艺术创作屡摘大奖。省柳琴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柳琴戏《水远路长》荣获2009-2009年度*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奖,成为省委、省政府批准实施“*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战略以来*获得的首次殊荣,也是市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首次荣获省级精品工程创作的最高奖项,标志着我市舞台艺术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全省戏剧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省梆子剧团创排的现代梆子戏《桃花庄》成功参加第31届世界戏剧节,并荣获“创新剧目”奖,成为我市首次摘得世界戏剧节的国际性奖项。“世界戏剧节”又称“国际戏剧节”,1957年由国际剧协创办于法国巴黎,半个世纪以来,先后在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瑞士等国成功举办了30届,剧目覆盖了五大洲世界各国,被誉为“戏剧艺术的奥林匹克”。世界戏剧节在中国举办尚属首次,能够参加此次世界戏剧节演出实属不易,获得大奖更是令人振奋。柳琴戏《枣花》荣获*市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剧本《太阳东升西落》、《水远路长》、《局长的茶杯》、《走出迷宫》荣获*省第六届戏剧文学奖多个奖项,打破了*历届最多仅有一个作品获奖的局面。柳琴戏《水远路长》、优秀传统戏《焚香记》作为建军节慰问节目送到*工程兵指挥学院演出。

――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了《祝福2009》-*市党政军迎春团拜会专场文艺演出、承办了*市第运动会开幕式《同一个梦想》大型文艺演出、首届淮海文化艺术节地方戏曲汇演活动,组织了苏鲁豫皖8台大戏在我市演出;组织市直专业艺术团体圆满完成了**“*舰”命名仪式慰问演出和来徐台商联谊会专场演出任务。成功举办了“书画*·第二届年展”,展出各类文艺作品300幅,出版《当代*百家中国画集》;参与举办了“三·八妇女节美术书法展”、“张正民画展”、“颜泉画展”、“蔡白画展”、“李怀林画展”、“穆家善画展”等书画艺术活动。在全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书法大展中我局荣获组织奖,我市2位专业画家荣获“创新奖”(苏北仅3位画家获奖)。圆满完成了2009中国*第十一届投资洽谈会暨汉文化旅游节专场文艺演出《乐舞颂太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场展示、“醉是金秋丹青情-市博物馆馆藏珍品书画展”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汉文化氛围。中国*第三届马可艺术节正在有序举办。

(二)社会文化蓬勃发展

――基层文化建设明显加强。镇文化站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今年全市共承建59个镇建设任务(指标内21个、指标外38个),我局加强协调指导,强化督查检查,有效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编发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快建设进度。9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镇文化站建设推进会;9月23—2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视察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镇文化站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已建成52个(指标内21个全部建成),对外开放23个,圆满完成了省文化厅、财政厅检查验收工作,并对我市建设水平给予高度评价。深入实施“三送”工程。今年全市完成送戏498场、送电影29682场、送科普书籍94306册。成功举办了*市“欢乐农村——乡里乡亲四季歌”农民歌手大赛,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春节、“五一”和“十一”节假日期间,分别在市展览馆广场举行了2009“动感彭城——喜迎新春”、“红红五月”和“金秋十月”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12场,参演人员300余人次,观众近10万人。积极开展“动感彭城——迎奥运、唱改革、促和谐”社区行活动。将文艺演出延伸到市内五区的15个社区,为社区居民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5月17日在九里区汉城广场正式启动,历时两个多月,共演出15场,参与演出的演职人员达400人次,观众近15万人次。

――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梆子戏、*琴书、*柳琴戏、*糖人贡、*纸塑狮子头等8个非遗项目,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市政府也批准公布了10大类56个第一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面完成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市共挖掘整理出27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仅*市就普查出1600多个项目,我市普查工作走在全省前列。10月13日,省文化厅在*市召开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对我市的普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积极开展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日前,省政府公布了*市17位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文物事业稳步发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大指导与督查力度,落实普查经费及普查设备;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开展文物点信息征集活动,广泛开展文物点信息征集工作,市普查办共获得文物点信息500余条;积极开展文物普查试点镇工作,5—6月份,市普查办分赴六县(市)、贾汪区普查试点镇,现场对普查人员进行设备使用演练和普查方法指导;编印《*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11期,及时通报普查工作动态,加强文物普查宣传工作。目前全市各地共普查文物916处,包括新发现484处、复查432处,取得了显著成效。

――认真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和*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电视会议精神,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开展安全大检查,全力做好*博物馆、汉画像石馆、民俗博物馆3家单位免费开放前期准备工作。7月18日,*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自免费开放至今,博物馆已经接待了市民近10万人次。10月14日,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调研会在我市博物馆举办,*、淮安、连云港、泗洪、宿迁、新沂、*等苏北城市的近20位文化局、博物馆负责人参加座谈,对我市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提出了颇有建树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文化遗存的保护、发掘与利用。一是全面启动汉楚王陵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制定了《*汉楚王陵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召开了申遗专题论证会,开展了申遗专题调研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二是推进大运河申遗工作。日前,市政府成立了由文化局牵头,由市发改委、国土、水利、交通、环保、旅游、建设、规划、有关县(市)区等部门组成的“大运河*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8月初会同市水利、环保等部门对大运河沿线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积极组织做好保护规划编制准备工作。三是确定了《黄河景园护城石堤保护方案》。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石堤主体部分移位,依托护城石堤建设下沉式文化广场,纳入故黄河风光带的规划”,并于5月底获省文物局批准。目前该工作正有序推进。四是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古墓葬、遗址22座,出土文物520余件;修复了羊鬼山陪葬坑出土陶瓮;勘探了京沪高铁、徐矿集团庞庄矿、阚山电厂二期、*热电厂等一批建设用地400余万平方米。五是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作。全面完成30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碑竖立工作;*文庙大成殿、*县白家桥和总前委旧址、新沂市赵信隆酱店等第六批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已经划定,并得到当地政府批准。六是实施精品文物“走出去”战略。在英国埃郡在肯彻斯特城堡博物馆举办了“王的守护者-中国汉代陶俑艺术珍品展”,英国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精美的汉代舞俑,成为此次展览的焦点和重点。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于7月20日正式开幕,*博物馆“金缕玉衣”作为来自全国169件珍品文物之一参加展览,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对“金缕玉衣”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强力推进文物依法行政。制定实施了《*市文化遗产保护奖励办法(试行)》,首次表彰了一批2009-2009年度依法保护文物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对依法保护文物的*赵庄镇王龙庄闫村村民高德方给予即时奖励500元。加大行政执法和处罚力度。对市戏马台管理处擅自维修国保单位郑家大院进行了依法查处;对*日成房地产有限公司擅自强行施工,严重破坏汉代墓室案件进行了迅速查处,责令停工,并依法作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成为我市首例成功办结的文物执法案例;对市二院医技病房楼工程可能造成*明清西门城墙遗址损坏现象,及时提出了书面保护意见。积极协助公安部门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对市民举报徐矿集团第一医院建设经济适用房工地挖出汉墓中的铜镜、宝剑等文物占为己有的情况,积极协助大黄山派出所展开调查。对匿名电话举报在*城南建筑工地上发现金缕玉衣且进行非法买卖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展开调查。全年配合公安部门做好鉴定文物案件6起,查收文物20余件。

(四)文化产业快步发展

――全力培育和开创产业市场。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抢抓机遇,特别是电影产业发展较快。据统计,2009年我市电影产业完成产值1000余万元,比去年450余万元增加了2.2倍。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宣传工作,组织*文化产业园、*文物商店、*大风乐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展第四届深圳文博会和第三届南京文交会;在*体育中心举办了“2009黑曜杯动漫盛世交流会”;在市广播电台推出三期“文化*”—文化产业篇节目,扩大了文化产业宣传领域。加强产业发展目标考核,局属各产业经营单位按照“开源节流并举,争取挖潜并重”的方针,认真开拓市场、增收创收,全力实现产业目标新突破,据初步统计,全年将完成产业收入1144万元。全力推动品牌项目走出国门。今年*大风乐器有限公司获出口乐器产品订单100余万支吉他及电吉他,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认真做好省人大文化产业专题调研活动。局主要领导代表市政府向省人大调研组详实地汇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文化企业代表及人大代表座谈,并到有关单位实地考察,省人大调研组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予以充分肯定。

――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文化产业园招商引资任务已基本完成,大部分已签订了房屋租赁使用合同。主要经营项目有*容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餐饮娱乐业、孔子师范学院教育业、*华东图书城图书经营业、**之星酒店休闲娱乐业、彭祖美食广场餐饮业、大鹏神韵书画院艺术业等。圆满完成了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协调小组联合办公室实地考察工作,得到了考察组的充分肯定。日前,在省政府公布的“全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补助分配方案”中,*文化产业园成功争取到省级补助资金300万元。

――着力加强城乡电影放映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社区(行政村)电影放映工程。今年以来,共放映电影3509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切实改善投资软环境,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我市电影市场。北京星美院线投资1500余万元在我市建成了*星美国际影城,填补了我市无高档影院的空白。三是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首次争取到50万元省电影发展基金,用于中山堂娱乐中心进行高档化、现代化改造。四是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今年全市农村放映电影3万余场次;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我市农村公益电影的支持,与去年相比多争取公益电影放映资金30万元、放映设备3台(套)。五是举办农村数字电影培训班。与市劳动局联合举办了*市电影放映员职业技能培训班,全市共116名农村电影放映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六是积极开展重大节假日送电影活动。中秋、国庆期间,我市共放映免费电影700余场次,观众人数超过35万人次,有力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七是做好奥运期间农村电影放映人员稳控工作。奥运期间我市无一人赴省、进京上访;积极协调和督促各县(市)区解决农村电影放映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目前有的县(市)区已拿出解决草案。

(五)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

全力推进局属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改企转制,加快实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内部机制转换。完成了市电影剧场公司改企转制实施方案,*电影院成功拍卖,“三团一校”原址、电影公司机关、*影院资产变现,改制成本筹集基本到位,改制条件日益成熟,待市里批准后即可启动。局属省柳琴剧团、省梆子剧团、市歌舞团直面改革、立足实际、学习借鉴、积极探索,科学制定了内部机制转换实施方案,在岗位设置、劳资分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内部改革,切实实现由“养人”向“养事”转变,充分体现了按劳动轻重、实绩大小、贡献多少的合理分配方式,各剧团内部机制转换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地增强了剧团的内部活力和闯演出市场的能力。制定了《*市市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领导班子年度工作考核奖惩暂行办法》,对剧团年度荣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戏剧节“综合大奖”、音舞节“综合大奖”、“中国文华奖”等奖项的领导班子和集体创作人员予以重奖,并有力地调动了剧团演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大厦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列入2009年市重点工程前期推进项目和市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并预计年底前完成前期手续,力争开工建设。我局多次专文请示市政府加快*文化大厦建设进程,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3月我局委托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设计了新的建设方案,该方案复建展览馆的部分南立面(即保留展览馆原有符号),在其后新建展览馆、大剧院。9月19日,又安排专人赴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对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设计完成两套建设方案,目前该方案已报市政府审批。全面完成崔焘故居上院修复工程,完成了下院修复工程招投标工作,目前下院部分房屋主体工程已进行施工,且工程量过半。中山堂改扩建工程和博物馆二期扩建工程扎实有序推进。*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一期工程建成并对外开放。开放面积为750平方米,藏书8万册,报刊杂志160种,共设有图书外借区、书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和视听室4个服务区,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七)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网吧、音像、娱乐、演出市场专项治理活动,全年共组织检查13600余人次,出动检查车辆1000余辆次,检查经营场所7200余家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单位50余家,罚款近8万元,停业整顿6家,吊销许可证3家,取缔无证经营40余家,收缴各类非法音像制品30余万张,有力地规范了全市文化市场经营秩序。

一是加强网吧市场管理。加大春节、五一、六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整治力度,今年共查处违规网吧40家,罚款近8万元,责令停业整顿6家,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1家(鼎盛网吧),对违规网吧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有力地震慑了网吧业主的不法行为。积极开展“十佳文明网站”、“十佳文明网吧”评选活动,通过网络及手机短信投票,经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并向社会公示,《彭城视窗》等10家网站、共享网吧等10家网吧分别被授予2009-2009年度*市“十佳文明网站”、“十佳文明网吧”荣誉称号。二是加强音像市场管理。以“抓大案、挖窝点、打游商、严打地下发行网络”为重点,大力开展打击盗版贺岁影片和“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集中行动。根据群众举报,查获了*市鑫鸿捷物流公司装运非法音像制品行为,并对5100张涉嫌非法音像制品全部予以暂扣。4.26世界知识产权日,集中销毁了近年来查缴的约100万张非法音像制品。三是加强娱乐场所管理。以开展阳关娱乐场所主题活动为抓手,坚持宣传与整治相结合。深刻吸取深圳市龙岗区舞王俱乐部特大火灾事故教训,迅速联合工商、公安消防部门对全市歌舞娱乐场所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对查处无证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移送相关部门依法取缔,今年以来共取缔无证娱乐场所40余家。四是加强演出市场管理。会同公安部门查处了蓝海洗浴中心违法演出活动,并张贴了文化、公安、工商《关于取缔桑拿洗浴场所违法演出活动的通告》。查处了*电视台在*体育馆举办的违法演出活动。加大庙会演出市场监管力度,有效采取停止审批、全天候跟踪监督,今年*山、泰山、九里山等庙会均无非法演出活动。

(八)新闻出版事业有序发展

――出版物市场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重点加强印刷复制业监管,严厉查处非法印刷经营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地下窝点。维护发行市场稳定,成立专门管理办公室,集中整治*文化产业园内出版物经营场所。进一步规范报刊市场经营行为,积极开展打“四假”活动,加强记者站监管,取缔了《*人才周刊》等3个非法工作站,收缴各类非法报刊20000余份。“扫黄打非”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全年共检查出版物店档、摊点1123个,取缔关闭非法出版店档、摊点16家,立案查处行政案件14件,查缴非法书刊48657册,侵权、盗版音像制品113695张。严查政治性非法出版物,5月6日联合公安部门查处一辆载有台湾出版的佛教内容音像制品的运输车,因提供不出进口出版物相关手续,被我局依法扣留。加强出版物运输渠道监管。联合公安、工商部门对市区周边的26个物流公司和汽车快运站点进行了检查。严查大案要案,联合市公安局成功破获了刘庆启非法出版报刊牟利案,逮捕犯罪嫌疑人5名,现已判处刘庆启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10万元。

――“农家书香”工程进展顺利。年初以来,我局深入发动,精心部署,落实责任,加强督查,各地“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县、*县政府切实加大投入,计划年内“农家书屋”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今年全市共建有“农家书屋”809个。积极开展2009*农民读书节活动,主要开展推荐优秀“三农”读物、书店“三农”读物大联展、征集农民读书征文、举办农民读书演讲、评选农村读书明星、开展讲座进乡村活动、资助百名农村困难学生等活动,现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软件正版化工作有效推进。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度11个县(市)区机关和全市20家企业作为第二批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的单位,并上报省使用正版软件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4.26”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周活动,举办了“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广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了著作权法和音像、计算机软件制品知识宣传单近万份。

(九)全力开展抗震救灾活动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系统干部职工与灾区人民心相连、情相系、血相融,全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震救灾活动。一是组织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市直文化系统共捐款289797.20元。二是组织举办赈灾义演活动。5月17日,我局在*展览馆广场成功举办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大型赈灾义演活动,共为灾区人民募集善款126441.30元。三是组织赈灾书画作品义卖活动。我局同市文联、*日报社联合主办了“关爱生命――*市赈灾书画义卖活动”;组织了*众多书画家奉献作品在*博物馆拍卖赈灾,两次活动共义卖善款34万元;组织*书画家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赈灾书画义卖活动。四是开展厉行节约对口支援灾区重建活动。局党委积极响应省文化厅关于向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对口支援倡议的号召,及时下发了《关于在全局开展厉行节约大力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活动的通知》,我局将今年公用经费预算比去年压减5,把节约出资金8万元全部捐献给了灾区。

(十)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

第5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旅游学;文化遗产管理;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8801

在人类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与提高的今天,无论是历史文化遗产还是当代文化遗产都已经纳入经济学与旅游学这两个学科体系中,所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文化经济与文化旅游两种全新的概念。当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旅游与经济两者之间呈现出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也使得文化遗产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能够持续在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互相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遗产经济与遗产旅游应运而生。

1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中,管理者所注重的都是环境与文化价值方面的问题,而对于文化遗产管理与经济价值研究甚少,也没有意识到经济价值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益处。当前,在经济学理论中,文化遗产经济尚未引起重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以市场经济规模在经济学体系中的研究模式,文化遗产经济并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进行研究和评述;第二,由于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文化遗产组织管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陷,致使文化遗产的支出与收入没有达成正比,也难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能够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增长与下降。在《遗产旅游管理》一书中将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小国产业”,而书中明确指出,如果将文化遗产产业这一概念放在一个空间规模较小的地方,文化遗产可以以县乡村镇的形式出现,例如新加坡、日本等小国,以观光旅游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是可行的。

在相关论著中可知,以文化遗产的组织结构为依据,将其延伸至文化遗产的供给与需求层面,就能够将文化遗产与经济学理论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文化遗产经济场域的构建提供了条件;该论著中提到,对文化遗产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它是由供应者唤起的,具体是指市场对文化遗产的需求与否,取决于管理者如何发挥其拥有吸引和创造市场经济价值的一种需求,通俗点说,就是如何将文化遗产这道菜做到能够吸引顾客(旅游者),从而满足顾客对这道菜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达成必须建立在文化遗产拥有良好的治理条件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从而避免市场供需过程中给文化遗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该论著还提到了文化遗产服务的供需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我国以往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中比较缺失的一项,因为要想解决遗产服务供需问题,就必须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并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实现。

另外,在“关于文化遗产经济的七大疑问”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以经济学理论中的条件评估法来分析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该文的作者David Throsby明确指出,在评估和分析文化遗产价值的经济条件时,不仅需要政府的介入,同时也需要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制定政策与前景规划,而非政府组织扮演的角色就是组织交流活动,两者之间是由必要联系的。反之,在我国文化遗产管理中,除了政府角色外,其它非营利组织的角色根本没有发挥太大的政策构想和实质性作用。

2基于旅游学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

首先是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从我国文化遗产分布范围来看,一些极具代表性且具备文化遗产特质的历史名城,能够轻易打造成以旅游业为区域经济导向的城市,如北京、西安等,而这种良好局面形成的原因与文化遗产本身给旅游者在不同时间段带来的感受不同,从而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也与对文化遗产本身进行优质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文化遗产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旅游类型。一些旅游学家认为,文化旅游就是参与并感受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还有一些旅游学家认为,文化旅游就是一种消费产品,而旅游者就是在产品中体验和感受旅游活动带来的文化内涵。总之,无论从何定义,文化旅游就是体验不同文化来提升自我视野或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一系列旅游行为。

其次是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有机整合,很多国家都会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其与文化旅游有机整合,在诸多文化资源中,历史建筑物的叙述与叙事能够很好的将其整合在一起。例如,在英国伦敦的坎特伯里大教堂,该教堂每年有上百万游客朝圣,能够引来如此多的游客,与其本身的叙事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于文化旅游时,参访对象的主体性会随着文化多样性内容而变化调整,而不同文化遗产本身若蕴含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其对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资助项目“企业劳资关系的伦理研究―以湖北省民营企业为例”(2012B0816)。

作者简介:刘英为(1981-),女,辽宁丹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伦理与企业决策;王建勇(198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计量。再次,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对市场旅游进行准确的定位是关键,作为一种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产品,文化遗产旅游也应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要想准确定位文化遗产旅游,就必须了解文化旅游者对文化遗产的需求特点。通常情况下,文化旅游者可分为带有特殊目的的旅游者;纯游览的旅游者,临时决定的旅游者;非刻意性的旅游者;到此一游的旅游者。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者对旅游资讯的掌握程度和了解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有机整合过程中,对文化旅游的营销做出准确定位尤为重要。

最后,文化遗产产业与遗产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相关学者认为,文化遗产是将历史保存完好事物引入现代商品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行为而成为遗产的产品。而这一产品则是一个与旅游产业紧密相关的遗产旅游市场。人们认为所有的遗产资源都需经过一个过程转换才能成为遗产产品,而成为一个满足市场供需条件的遗产产品需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选择与包装,这一转换过程与专业的历史资源保护是不同的,它是利用当代价值的转换来将历史文化遗产与不同时代的距离拉近。

关于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已经有诸多专家学者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和论述,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在“国际遗产研究”中对遗产旅游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将遗产旅游划分为四个类型,即遗产旅游者、遗产旅游活动管理、遗产场所条件与旅游吸引力以及相关利害关系。整体来说,这几项研究之间的相互联系,需要通过文化遗产管理进行整合,以此来解答不同层面的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3结语

总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只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需在跟随时展的步伐,延续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使其保有延绵不息的生命,从而使不同时代的人们能够珍惜和尊重历史遗留的足迹。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管理时,应运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文化遗产,才能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推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明哲.应用系统科学方法,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J].科学之友:下,2013,(12).

[2]卢葭琪.文化遗产管理与旅游业的关系思考[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2).

第6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文化遗产,就是针对某段历史时期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一些物质进行组合,也就是物质创造,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具象。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祖先已亡故,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也有会发生改变。然而,我们人类是可以根据这些文化遗产的遗存来对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人或事进行解读的,甚至我们还能够对历史的真面目进行还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深度解读,才能对民族、人类的历史有更清晰地了解。文化遗产通过物质的形式,能够记录我们的历史岁月,而这些文化遗产提现的历史信息,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二、国内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用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化公共管理”“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管理”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上进行搜索。目前,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较多,且主要研究侧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数字化研究,关于数字化公共管理的文献较少。检索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文章2014~2019年数量分别为68,105,123,114,149,93;检索关键词“数字化公共管理”的文章2014年~2019年数量分别为24,1,0,2,0;检索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管理”2014年~2019年数量均为0。因此,本文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探究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在数字化时代,或者说在信息化时代,以数字为载体文化遗产内容,能够更好地备被公众所接受并传播。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深而广泛。数字化技术到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这与我们是否能合理使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数字媒体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博物馆中。在当今时代,博物馆已经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收藏和展览的场所,更是一个可以快速传播文化的公共教育平台。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国家建设的博物馆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呢,这其实需要从公众、博物馆的关系来定。跟传统的博物馆传播方式进行比较,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会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VR技术这一系列的信息技术。随着文化遗产需求的更新与发展,数字媒体的应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正是因为博物馆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从而使文化遗产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引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能为文化遗产的展览和研究提供发展导向思考。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载体之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不够乐观,但是其前景是光明的,目前的数字博物馆是文博系统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更好地为文化传播和创新教育服务。不仅如此,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还可以根据消费文化的需求来实现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之间更好地对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术发展可以使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文化遗产信息的接受者参与其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使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另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不仅仅能够带来技术上的变革,更能够带来文化上的变革。鉴于此,我们需要通过新技术去开发多元文化,获得更多文化遗产的数据,使我国的文明发展史更好地展现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公众眼前。2006~2009年,山西省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搜集线索20.5万条,采录信息8.23万条,共发现了重大项135个,采访并登记了8.8万传承人的资料,并运用摄像、录音、录像、数据库等手段记录、保护、宣传了项目的相关内容,同时,还拍摄照片21.3万张,拍摄视频资料3091小时,录制音频资料3366小时。目前,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有10多项。山西省拥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个,专题博物馆10个,而且还整理、出版了大量文献。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并根据普查结果制作了“山西风雅颂”数据库,其中包含大量山西省非遗项目的文字、数据、照片和视频。

四、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价值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其政治价值更加凸显。文化遗产的政治价值,应使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之后能够充分展示其价值。否则,为了文化遗产产生政治价值,文化遗产将会被利用和绑架,这是一种不良行为。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解读也好,利用也罢,都必须建立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这个层面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正确引导。文化遗产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的公共管理才会更加有前提和基础,才能做得更好。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世代传承,口传心授的活态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的文化基因和生命记忆,充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传统和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结晶正渐渐消失。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摆在政府管理者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成为经济、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将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应用到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的对策之中,构建出文化遗产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新的保护传承模式,这对全省非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将具备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目前学界较少研究的内容。

五、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价值应用策略

上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那么,如何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政府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这几个方面入手。(一)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1.建设多元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元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是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非遗名录中,山西占了116项,保护单位168个,居全国第三位。为了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缺乏的地区,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数字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也是同样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App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这些App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平台,并且能够促进文化遗产信息的公开透明公共服务建设。随之公众对文化遗产需求的增加,为满足公众这方面的需求,必须在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2.培养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我们能够看到,已经有一批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在展示其才能。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熟悉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当做好企业与高校、政府之间的合作,为培养这类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教学资源,并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专业数字化技术人才。(二)增加政府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加大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在2014年,中央财政今年投入88.43亿,比2013年增加11.1亿元,增长14.35%。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基础设施,其实其形式有很多,比如数字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影院等等。2017年,已纳入数字文化馆第三批建设的11个省级文化馆。这类基础设施,对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而言,可能建设难度是较大的。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完全可以通过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2006至2015年,中央财政下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专项资金1.42亿。在数字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方面,需要对集资方式进行明确规定,从而保证其合理和公平公正性。

六、小结

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研究,目前较少。近年来,我国在提升数字化共服务能力这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把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工作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山西省目前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而言,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闵祥鹏.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产业价值分析———基于新媒介载体下出版模式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5(11):30-33.

第7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跨文化管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作为实现国际化投资、经营和管理的组织载体和国际市场行为主体,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近年来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全世界60%的贸易、70%的投资和80%的技术专利。为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也需面向国际化,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加入到跨国经营的行列。跨国经营不仅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扩展企业实力的良好机遇。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于展示跨文化管理的内在逻辑与发展历程,为我国跨文化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跨文化管理的涵义

目前,跨文化领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众多成果。试图对一些学者们关于跨文化管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鉴于以上学者对跨文化管理的理解,本人认为跨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是解决文化冲突,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三、跨文化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跨文化管理的初步研究(20世纪50年代)

根据Negandhi的考查,跨文化成为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始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尼福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大规模的项目性研究。这些比较管理理论学家的概念性与方法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导向、环境方式、行为方式。其中“经济发展导向”虽然涉及了跨文化管理,但其研究仍然没有脱离经济学本身。

(二)跨文化管理的组织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

奈甘地认为,虽然跨文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但组织理论是与跨文化研究密切互动的一门学科。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研究显示了从韦伯式的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的规范层次向更为复杂、以某一具体组织为对象的分析层次的过渡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与跨文化管理理论相关的组织理论研究以两种方式展开:封闭系统方式和开放系统方式,在此基础上,奈甘地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式”,集中概括了封闭系统方式与开放系统方式对组织的综合影响。

表1跨文化管理的定义

(三)跨文化管理研究产生和兴起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

美国学者首先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跨国经营失败的原因,从而产生了跨文化管理研究的新领域。之后,学者们开始对文化以及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按照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的不同,将这些研究成果分为两类:

1.通过大量的实证调研,对分析文化差异性的维度进行探讨。(1)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Edward T.Ha11[9]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2)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维度模式。他提出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3)在霍夫斯塔研究的基础上,卡罗汉纳等人将跨文化研究分为超民族文化(包括地区的、种族的、宗教的、语言的)、民族文化、职业文化、组织文化、群体文化五个层次。

2.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跨文化企业管理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通过日、美企业文化的对比研究发现,“日本人比我们更懂得怎样管理企业”。这方面的代表是威廉・大内的Z理论、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的“7S结构”理论和巴斯克和艾索思的跨文化案例研究。日本的松本厚治认为企业管理存在三种典型模型,即日本式、中国式和美国式管理模式,并对中美企业管理弊端的分析以及突出强调职业安全与竞争关系、职业安全与对企业忠诚心培养关系的分析,在跨文化企业管理中值得中美企业借鉴。

(四)跨文化管理研究大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

在这一时期,对文化以及不同文化条件下管理行为研究最为活跃,成果也异常丰富。学者们或是对原有研究成果进行补充与完善,或是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或是从全新的角度,对跨文化管理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是谋求发展、顺应世界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对于长期在国内实行“内向”经营、受计划经济束缚的我国企业,要跨出国门并避免跨国经营的失败,探索我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正确对待跨国经营中的各种差异

全球化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文化的趋同,相反,它往往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与自己母体文化不同的更多其他文化。对待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必须要有正确而务实的客观态度。

1.在跨文化管理中注重共同点,把差异放在次要地位。在文化比较中着眼于共同点,进行文化的相互吸收与融合,减少冲突,降低经营成本。

2.不要用典型特殊的差异性取代个别差异性,即不要以偏概全。在跨文化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仅从一些理论框架出发。

3.通过改变和差异整合,接受和适应文化的差异,并为企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文化差异本身是个双向的行为,某些文化差异是可以有效利用,可以构成企业新的运作模式。

此外,张云峰把跨文化管理的决策总结为: (1)本土化战略;(2)文化相容策略;(3)文化创新策略;(4)文化规避策略;(5)文化渗透策略;(6)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7)战略式策略。

五、总结

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除跨文化冲突,在保持本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又能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这将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必须通过跨文化理解、参与和融合,建立合适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竞争地位,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根据中国的国情,依靠中国员工实行本地化管理,让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并不断地提供机会提高这些人才的管理能力,公司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喜怀,段万春.对跨国公司进行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研究[J].全国商情.2007

[2]Lrong Lim,Peter Firkola.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research: Problems,solutions,and proposal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17,133~154(2000)

[3]陈祥槐.管理文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7):68~73

[4]Gael McDonald. Cross-Cultural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Ethical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7:89(R)C104, 2000

[5]黄海峰,陈超,皮志伟.跨国文化管理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J].中华文化论坛.2004

[6]莫锦泉.跨文化管理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探讨[J].管理观察.2009

[7]李彦亮.跨文化冲突与跨文化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

[8]易诗杰.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J].华裔.2007

[9]谢光亚,郭松玲.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

[10]陈东平.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J ].江淮论坛.2008

[11]万君宝.西方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层次分析与时间演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

[12]陈红儿,孙卫芳.跨国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

[13]龚振,钟爱群,朱智美.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的概念模型与策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

[14]李斌峰.跨文化管理的模式与策略[J].企业家天地.2007

[15]谭.简论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J].天府新论.2004

第8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您好!来公司实习已经有快一个月了,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从我个人角度来讲,在思想上似乎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反复的琢磨、修正和重新定位,一名it管理实习生20XX年工作计划书。

上周五下午我看了两位就要通过转正的PLC工作部员工的工作报告,触动了我写下今天的这份文稿,其中小杨写道:“在这几个月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因为对工作目标的不明确,所以在工作上存在一些失误,因为工作分工的不明确,所以对工作很迷茫,不知道究竟做什么,加上工作比较辛苦,所以工作态度不太认真,缺少了开始的那种责任感。……”我觉得这段话跟我有一段时间的感觉出奇的相似,所以如果我不想碌碌无为的混下去,想要做出点成绩来,我就必须好好计划一下。同时也是想做一些工作,以此来尽量避免今年4月份新员工到公司以后还会出现同类问题。

通过跟您的多次详谈和我自己长时间的思考,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我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我想初步做出以下的一些20XX年工作计划和职责定位。

总的来讲,工作岗位还是定在总经理工作部,同时工作方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同时也是我20XX年的工作目标:

1、人力资源:主要是员工招聘、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部分工作,同时也可以兼顾一些别的相关工作

2、行政管理:在这方面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也是我选择做行政工作的原因之一,我会先从行政管理的理论上学习,明确行政管理的工作范围、目标、职责等等,然后再跟您学习、请教

3、行业研究:这是我这些天工作经验的体会,公司既然要做大作强,没有前瞻性的中、下层管理和业务干部根本就不可能将公司的大厦支撑起来,这也就是老总们整天忙活不行了的原因,工作计划范文《一名it管理实习生20XX年工作计划书》。很多的信息都集中在了高层,也就是说公司高级管理层和下级员工缺乏良好的沟通,普通员工的视角太狭窄,没有良好的全局观,必然影响个人的成长,集聚起来就将影响公司的成长。目前,我看电信、联通、网通、移动等大型电信运营商都已经深刻的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所以我想在我得工作中加入行业研究这一项,定期提交报告,可能刚开始,甚至1、2年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观点,但是我相信经过1、2年的看、写,每周就算拿出2片稿子,一年下来也有100多,对于个人成长肯定有帮助。从公司的角度来讲,我的这些东西不是针对公司领导的,而是作为中下级员工学习,浏览的,同时也是给社会公众看得,这需要一个网页,可以丰富公司的网站内容和层次,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4、建立自己的网页,可以是总经理工作部的工作网站,也可以是我的个人网站,这是受您上次跟我讲的做策划的启发,这项工作将跟任务3联系在一起。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抽出时间来学习网页设计和制作,具体操作我将做好计划

5、建立一个公司的书库。这一点我问过小罗,公司的藏书实在是太少了,想要学点东西都没有资料,每年公司都有专款用于买书,但是使用不到位,关键是没有周详的计划和专人督促,所以我想在明年新人入司之前建立一个较目前更好一些的书库,包括管理类当然主要是技术类的,象我们要学的书籍就可以包括office2000系列,网页制作三剑客等等。筹建方式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渠道,一种是公司出钱;另外一种是号召全公司员工捐书,我想我们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本科以上,手头没人肯定都会有很多藏书,有相当一部分其实作为个人都不会再看的了,比如以前的教科书等等,但是作为别人可能就刚好需要,因为没看过,同理,每人都捐一点,自然就多起来了。这里不光是节约钱的事,同时也是培养员工想公司所想,急公司所急,以实际行动回报公司的机会,这个活动一开展,也可以成为今年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然相应的还有奖励政策,这又跟员工考评联系起来了。这些东西都应该上网的。

第9篇:文化艺术管理范文

1.1手术室环境质量卫生要求

手术室的环境能够全方位、全过程的阻止所有污染因素的干扰,它符合卫生学和医学流程的要求,在手术室空气净化,无菌物品送发、储存,无菌技术操作及使用后物品的处理方面得到有效的污染控制。并在所有人流、物流工作轨迹和环节都能体现及时、周到、方便的流程,体现快捷、高效的原则。层流净化手术室的空气洁净设施的配套完整性保障了手术室内细菌浓度的有效控制,使其空气洁净度达到规定级别。根据控制医院感染要求下,层流手术室的细菌浓度在浮游菌浓度与沉降菌浓度中任选一种,控制达标后都可认可,而在空气洁净度级别实行≥0.5μm和≥5μm两种粒子直径都必须达标才可认可的技术指标。

1.2医疗器械及用品的卫生要求

在手术室中,最常见的致病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而当细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内生长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引起人体内全身和局部的反应,造成感染后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由此,手术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除了执行必须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外,也应具备预防意外感染的意识及处理方式。

2手术室常见安全隐患

2.1血源性感染

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工作时,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尤其是每台手术的器械护士,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大为增加。因此,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还应注意操作中出现意外问题,防止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等意外血接触。

2.2物理性因素

在手术室这种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由于手术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所引进的仪器和大型设备也随之越多,随着先进技术的一步步发展,一些极易造成手术室医护人员健康的隐患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噪音、放射线等物理因素。

2.3化学性因素

在手术室中,主要包含甲醛、戊二醛溶液、化疗药物、麻醉废气等化学消毒剂。

2.4其他危害因素

手术过程中很多情况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如电刀产生的有害烟雾、病人和医护人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肠道手术中的粪便味、关节置换术中所使用的骨水泥产生的异味、血腥味等。这些异味通常不能及时散去,因为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窗一般要紧闭,并且要限制空调系统的通风量,因此,医务人员只能忍受这些异味的侵袭。而手术室医护人员在这种环境下往往是一整个工作日,日复一日,所造成的身体伤害可想而知。

3手术室感染的规范化管理

3.1控制血源性感染

对于已经安排手术的病人,管床医生要对病人做全套检查,包括乙肝抗原、抗体、丙肝、肝功能、艾滋病、梅毒等,这些都是输血前的常规检查。为便于手术室的合理安排,管床医生做好已知感染病患的细菌或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在手术单上注明特殊感染的情况。巡回护士的自我保护很重要,戴手套和穿隔离衣是基本要求,在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其体液、血液后必须洗手,并在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衣应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提前备好一次性手术衣,以防意外情况;戴双层手套,一旦出现破损马上更换;清洗腔镜器械时,避免管腔内残留的血液溅到护士头面部出现感染,一定要佩戴面罩、护目镜等保护用具。但是,在刀片与缝针的传递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的刺伤,那么,作为手术室医护人员,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必备的应急处理方案。发生针刺伤时,用1%活力碘冲洗伤口,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刺激出血,减少相对污染范围,再用流动自来水和肥皂水反复清洗伤口后,必要情况下进行局部包扎。在处理特殊感染的利器刺伤时,除了当时的应急措施外,在24小时内及时上报医院院感办,根据院感办的相应流程进行处理:先查明针刺伤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伤者是否穿戴防护用具;再弄清为什么会发生损伤,以及损伤部位、伤后采取了哪些处理措施;此外还要汇报病人的血液生化指标和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健康情况等。

3.2物理性因素

3.2.1降低噪声

手术室须引进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适当对其加以调节,要经常检修。手术室的硬件设备上,如金属柜门窗应常规定期上油,增加其活络性;手术器械在清洁消毒的流程中也应进行保养维护,避免术中出现故障而产生过大噪声。手术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噪音因素,减少人员的流动,控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量。

3.2.2防范放射线

固定“C”臂机所在手术间,在墙壁、门内置铅板以加强隔绝。在使用X线照射的过程中,护士要避免与X线接触,可采取回避的方法,不得已时应穿上“铅”服、戴上围脖及腰托。管理人员排班时应对孕妇给予特殊照顾,可不让她们参加此类手术。合理安排X线照射机会,不能让个别固定人员频繁接触该类手术,并给予相应的此类手术的补贴。定岗加强设备检修和维护,特殊危险部位要贴有显著标志。

3.3化学性因素

3.3.1规范使用化学消毒剂

医护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化学消毒剂,在检查或使用该类用品时,要佩戴齐全,操作准确。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镜,缺一不可;密闭消毒、灭菌容器,尽量避免消毒剂挥发到空气中;设置专门的消毒室,良好的通风设施,定期监测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减少有害气体在手术室内的存在与累积。

3.3.2合理排放麻醉废气

接触吸入性会手术医护人员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妊娠期间的医护人员,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她们的安全加以保护,首先要考虑手术类型和病人的情况,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安排等都要合理。其次,选用精密的循环密闭式麻醉机,通过机器上的废弃吸收系统将废弃排至室外。

3.4其他危害因素

在手术电刀使用过程中,手术助手应该及时吸取术中产生的烟雾,医护人员也应从旁提醒提醒;对病人做好充分的术前肠道准备,避免术野遭到粪便污染,减少异味;限制人数,因为人数多会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定期检测手术室层流过滤设施,及时清洁更换隔离板,排除异味,增加新鲜空气,维持室内一定的氧含量。

4手术室感染的“人文”管理

4.1领导和控制

在国内三甲医院,手术室都是核心之重,不单单是手术室所承载的重任,更多强调的是它的资源配置和无菌管理。这就对手术室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领导手术室管理的工作中,实行手术间责任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及时发现手术间在手术实施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及时反映,及时解决。这样能更好的从物理因素上解除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不利方面。建立完善的手术室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制度,对非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手术室隐患进行排查和追踪。手术室医护人员应合理安排排班,不偏不倚,充分考虑整个工作团队的整体氛围,及时解决人员供求和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排班安全隐患,做出正确的安排,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4.2保护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