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文学作品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作品赏析

第1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美国文学作品赏析 教学模式 素质培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是美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晶,折射着美国优秀的人文智慧。其内容涵盖了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及经典作品,反映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在高校语言教学课程中开设《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感受优秀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提高人文素质修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夯实基本功,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态度,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使学生通过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探究作家的创作倾向、语言技巧、写作手法,系统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提高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悟能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理性认知的能力和基于审美与理论思辨的文化鉴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必要性

1.《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引下,我国语言教育日益重视与国际的接轨,在注重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强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以改变我国语言教育中,学生实用能力不强,不能流畅地用英语交流、看不懂英文原著等状况。从目前高校教学现状来看,《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仍然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由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所选的名著,都是用地道英Z创作的,作品涉及的词汇量很大,很多句法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难非常透彻地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中,《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对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语言能力外,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这些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内容,化繁为简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鉴赏作品,初步掌握文学批评、文体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这对很多“重语言轻文学”,惯于逐字逐句地讲解英语文学作品的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再次,在我国很多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语言基础性、工具性的现象,而对于语言与文化或文学的关联性则重视不够。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教与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语言点和教学重点,往往忽略其中作品的人文美感,使《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文学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意义。

最后,思想上受到就业与升学的影响,存在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认识偏颇。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化,社会化、职业化、现实化令很多教师与学生,都非常重视效用比较明显的实用英语学科,对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潜移默化的素质培养型学科的重要性则认识不够。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实用学科上,比如商务英语、口译、写作等,而忽略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高校英语中的教学效果。

2.《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改革不是对以往大学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基础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拓展了高校语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将其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意义的重要作用,切实贯彻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三、《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探讨

《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目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进行鉴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写作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建议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兴趣特点及学习能力、学习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根据体裁赏析作品。文学作品的体裁决定了其表现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运用也是迥然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小说语言一般强调通俗易懂、详细刻画,诗歌、散文等则要注重凝练、寓意深刻。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体裁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其创作技巧、语言表现手法,进而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2)结合作品学习语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语法是比较难学的。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语法不能有效掌握,就会影响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甚至难以读懂这些文学作品。而且,由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作品,都是用美国英语创作的,由于年代久远,其语法与现代美国英语语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此进行明确的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内容来学习语法,否则,脱离语境的语法学习,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撰写阅读心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写作的成功范例,也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用英语语言进行总结表述。撰写阅读心得,能够加深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优秀作品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总结、反思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4)多角度鉴赏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鉴赏也一样,不仅要从专业语言学习的角度去鉴赏,还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结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去分析,以全面理解作品,探究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创作理念,避免枯燥、乏味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兴趣。

(5)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实际调查,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部分作品篇幅较长,而难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一定的阅读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效果。

2.在教学中开展专题研讨会与第二课堂。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来说,文学课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课时设置又相对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法,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专题研讨会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课堂时间分为讲授与讨论两部分,在讲授部分,主要针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文学要素进行教学;在讨论部分,则采用小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前面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人物、主题、风格等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及汇报,进行相应的点评与总结。这种讲授与小组教学模式,不能使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也增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与写作,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专题研讨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用于表现自我的自信。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成立美国文学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小组,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形式,使《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从单一的小课堂教学,拓展成以校园为主的大课堂。另外,还可以组建英语戏剧社团、设立英语电影周和英美文化周、美国文学俱乐部等,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学习氛围浓厚的英语文学学习环境。

3.突出美国文学作品的整合教学与文化传递功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言类文学课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文学原著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教育的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整合教学,集中讲授该类文学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与境遇,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并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与体验作品中的丰富情感,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学生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把握西方优秀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传递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切实要求。通过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来提高文化认知与文化传递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家及作品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体会该作品,从而提高自身鉴赏性阅读能力。

4.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当前一卷定最终学科成绩的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比如,单元测验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同时兼任出题教师、比赛评委和竞赛选手,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形式,为学生创建师生互动、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将学生在自媒体上的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与学生过于重视语言点与知识点学习的现状,将其教学重点落实到《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高校第二外语教学中,其作用不可忽视,是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外语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必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新时期外语教育趋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佩臣.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79-182.

第2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从教学艺术的本质来看,它本身具有创造性,是讲师通过自己的见解对作者观点意图的再创造。教学的艺术性是指讲师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它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吸引学生们去追求,去实现。所以说,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紧密联系的。教学艺术的多个特点是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的,它们综合反映了教学艺术的本质。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讲师用饱含感情的话语,鲜明生动的形象讲述课堂内容,灵活地处理意外的问题,娱乐氛围,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至于教学艺术的作用,先说它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振奋精神,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这样就缩短了讲师与学生们间的距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新鲜生动的形象,不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可以说,教学艺术不仅能促使学生进步,更是对讲师的一个挑战,它使二者相互受益。

二、文学作品尚悲的特质

目前中职生的文学作品,具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愤”的特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人生无奈,多少世态炎凉,多少王朝更替,多少事与愿违,多少世事无常,在不断的磨难中,中国人的悲剧感由此而生,它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上、思想上、灵魂上。许多的文学家用这种方式来创作,民众也乐于欣赏,一种悲剧的创作风格由此而形成。文人墨客或者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者壮志难酬,隐居深山,寄情于景;或者感叹命运多舛,四处漂泊,内心感于外物。这种中国式的悲剧虽然只是在表面哀叹感伤,但是在它的深层却是作者对生活、人生、生命的浓浓眷恋。它是作者对生命、对理想、对生活的另一种发现,它的出现是思维的转变,它已经超越了对单独个体的眷恋,转而升华为社会民族的感情。所以,在中职生的文学作品中,笔者认为它更具有美学的内涵,有利于帮助中职生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如何提高文学作品赏析课的教学艺术

(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基础。讲师的五个基本功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说话带有乡音,这会使得和学生的交流出现阻碍,而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则会给学生听觉上以美感。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板书是讲师对文章内容的浓缩精华。合理的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的内容,不同颜色的标注,不同线条的搭配,图文并茂的形式以及优美的字体等,都可以构成一件独特的艺术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并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感。好的口才,使得讲师口若悬河;好的文章,娓娓道来,就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然后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使用好的方法让学生觉得上课就是一种享受,这样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很容易就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拥有渊博的知识,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新。如果讲师具有了“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能力,他就能够厚积薄发,面对一切问题都能游刃有余。众多的实例证明,讲师这个“授业解惑”的职能不但要拥有本学科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事无绝对,惟怕有心人。虽然有许多讲师是科班出身,但是在学习期间,学得并不是很到位,有的教师表面看来知识比较渊博,实则学识浅薄,而这样的教师很难让学生信服。

(三)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规律是指讲师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规律,以及认知上的规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更易于从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新事物。所以,讲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已经是教学的新的趋势。中职生的文学作品有很多类型,只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并得到启示,他就会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究,自己去体会文学作品的美。

四、常见的教学艺术

常见的教学艺术有很多,在这里列举三个。所谓教学幽默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的幽默感。不要小觑幽默感,它可以使得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变得顺畅,活跃课堂氛围。在笑声中,学生可以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鲜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理解认知记忆会更加牢固。在教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出现,讲师应采用合适的办法处理,确保能够继续进行教学的能力。我们不能确保每堂课都能够很好地进行。可能有些学生比较调皮,破坏了课堂氛围,学生大多不希望老师批评。所以,如何把批评变成和蔼的交谈就变成了对讲师的一种考验。这对学生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在适当的时候,对做错事的学生进行表扬,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它是讲师和学生间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手段,它是讲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媒介。讲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教育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讲师语言的运用对教学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提高讲师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结语

第3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文学作品 文化差异 汉语语言

引言

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在文化方面有着较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应当首先弄清英美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有哪些,才能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特征做出判断。从人们的思想习惯、生活习惯上入手,从文学意图与文学特征上找出共同点,对翻译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英美文学作品汉语译本特点分析

(一)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大力体现

译文学作者能拉近中国读者与西方人的距离,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或喜或悲的曲折故事,给人以心灵上的碰撞。了解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语言特色、作者意图,必须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英美的人文主义特色,而作为西方文化根基的《圣经》更是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文精神蓝本,了解《圣经》带给西方人的精神冲击力,就能够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做事风格、思想特点,让中国人接触到更多的外来元素,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新鲜知识。

小说《老人与海》中“aman”在这部作品里很重要,他体现的是一种奋斗的形象,所以将其翻译成“男子汉”完全符合英美西方人的文化观念,突出了小说要表达的“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的意思。

(二)中国人思维模式的渗透结合

翻译英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要保持西方的文化特色,更要考虑中国的思维模式特征,因为翻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准确的翻译,用优美、和谐、恰当的中国语言开启中国读者的心灵之窗,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展开一段文学翻译旅程。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协调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并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来体现其中关键性的内容,使翻译出来的中文内容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意愿。

西方文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带有形而上的推理模式,他们在表达思想上有着较为深刻的含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将简单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进行深刻揣摩,最终才能呈现出精湛的中文语句来,比如戏剧《哈姆雷特》中,短短几个单词却阐述了作者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思,中国的翻译者对其有以下几种翻译:第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为父报仇,还是就此作罢,这是一个问题”。第三,“捍卫真理,还是忍气吞声,卑贱地活着,这是一个问题”。三种翻译方案是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各有所长,不论是对事还是对理,都能迎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但是考虑莎士比亚本人想表达的意图,第三种翻译内容还是比较准确的,突出了哈姆雷特眼中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莎翁的哲理思维。

(三)归化与异化技巧的双重应用

西方人素来就拥有“超人”主义的个人价值取向,将自己的发展看得较为重要,所以实现个人价值,体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是他们持有的思想意识。我们在一些英美的文学作品中经常看到的“self-confidence”就是实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下中国人的思想来做出分析,把个人与整体进行结合,得出最终的中文翻译内容,让中国的读者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内容。

因为我们国家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发展积淀,呈现出的风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在许多词语的运用上又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单个词语在翻译过程中的效果,必须还要考虑作者本身的意图,不能被自己的风俗习惯所制约。比如“红”这个词在中国是比较吉利的词语,而在西方国家多表现“亏损”、“发疯”的意思,“gointored”就是“出现赤字”的意思。翻译者要灵活做出判断,根据全文来判断许多词语的意思,结合不同的风俗习惯来找准翻译的标准手段。

二、英美文学作品经典汉语翻译译文分析

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进行剖析,通过其中典型的语言句子翻译的案例,系统地说明归化与异化技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其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差异与精神概念详细地讲述出来,可以观察翻译过程中的原则性的内容是什么,帮助我们体会翻译工作的独特魅力。

译文:要是他还流着血,我就把它涂在那两个侍卫的脸上!因为必须让人家瞧着是他们的罪过。

这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的麦克白与夫人之间的对话,这里还是体现了麦克白懦弱、不理智的性格特点,但是麦克白夫人是非常机智的,她能在第一时间给麦克白出谋划策。所以翻译者应该在中文的翻译过程中,强调人性的阴暗面,用“gild”的双关语体现麦克白夫人的阴险狡诈,用“瞧着”来代替“seem”,更符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让中国的读者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意思。

译文:他在早晨的阳光中看来是个健壮、活泼、漂亮的人,大约四十岁,穿着黑色的工作服,白领子,黑丝结。

这是戏剧大师萧伯纳对希金斯教授出场的一段经典描写,萧伯纳将人物形象的由远及近的描段发挥到了极致,在本段中,为了让广大读者认识到希金斯教授的精神面貌、穿着特色,萧伯纳特意将早晨的阳光作为唤醒人物的灵魂,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结合全文来做好判断,将方式状语“as a...man”及后面的修饰语“dressed in...”,分别译成了几个分句,所有主语皆因为“He”承前省,使语句更加顺畅,没有失掉原有的意思,又能够通过新的排序,使中国的读者更容易理解,读后可以对希金斯教授这一形象与作者产生共鸣。

将中国人的语言文化特征运用到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让中国的读者更容易看清作者真正的表达意图是什么,阅读过程中就不会与作品中的内容产生“隔阂”,比如在《呼啸山庄》中有“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一句话,如果直译其意思,可以翻译成“像戈丹人一样聪明”,但是英国戈丹这个地方是一个小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是比较愚蠢的,所以知道这一点,结合全文的意思,将作者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讽刺效果表现出来,将其翻译成“愚蠢无比”的四字成语是比较贴切的。

往深处讲,还应该让读者在看清一个英语的直观意思之后,了解更多的画外音,真正明白英美作家的艺术表现意图,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有一部小说叫《A Farewell to Arms》,译者将其译为“永别了,武器”,恰到好处,又能点明小说的主题,让中国的读者一看就知道小说是属于什么类型。其中“arm”的意思是“手臂”的意思,但是根据小说的意思,应该将其翻译成“武器”,用“永别了,武器”这样的句式来当题目,读者看了会产生亲切感,在表现小说主题的时候,更容易体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有多严重。

结语

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应该适当调节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既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作品内容,又要突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抓住双方的心理概念,通盘考虑翻译技巧,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关键性的语言等因素做了细致的分析,联合文化、精神思想、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体现手段,为翻译中经常出现的关键性因素做出了良好的捕捉与分析,希望能够给更多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者带来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杨慧.翻译对二语习得及跨文化交际的潜在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第4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文学作品赏析 高职学生 行为习惯

一、研究背景

自人类的诞生起就无法避免种种压力,尤其是精神压力。压力只有能被合理释放和升华才有利于人的进一步发展。一直以来,文学作品都以一种心灵良药出现。艺术家维戈茨基说过,文学作品的合理赏析为人类精神困境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人们精神平衡的再度恢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情感的影响,但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净化。而针对精神的净化工具已经被发掘出很多,如诗书礼乐,在陶冶性情和情操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更有学者认为,文学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有些人能够在文学的赏析中得到很大的幸福感和宁静感,促使人的生命个体向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文学作品有利于维持心理健康,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早在上古时代,文学作品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治疗工具,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理治疗理论逐步成熟,这就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目前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背负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还是承受着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压力都很大,心理疾病也很多,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轻则影响学习生活,重则危及学生的生命。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对高职语文教学准确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但实际上,语文教学却不容乐观,尤其是语文教学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使语文教育中原有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使学生更多地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只是注重教师的传授过程和知识的吸取,这导致语文教学课堂远离了审美教育,教学模式愈来愈单一化。笔者通过调查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情况,首先直观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某些不良现象。如果语文教师注重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那么学生就不会过多地追求现代的言情小说或武打小说。也就是说,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定位高职语文。

(二)高职文学作品鉴赏的有效途径

语文作品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学一直以来都与生活相联系,其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某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很大程度上并未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点出发,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途径。因此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为此,笔者在高职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调查中,根据学生阅读作品的类型、阅读频率或最受欢迎的阅读篇目开展学生阅读活动的调查,发现阅读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强的正面作用,能够纠正学生行为的偏差,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实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

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教学的内涵,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与表现力充分体现丰富的文化知识,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升学生情操的目的。虽然目前较多理论知识并未成熟,但都明确地肯定了阅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的身心从本质上说还未足够成熟,有些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认知能力较弱,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的鉴赏其作用微小,并不能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正是由于学生的理解偏差才会导致学生的行为偏差,导致学生的阅读量极少或是阅读的盲目性。

三、高职学生阅读情况简析

(一)阅读作品的F状

据调查,仅有6.6%的学生能够在一年中阅读20本以上的文学作品,而阅读1-5本的学生比例高达43.4%,也就是说,较多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起点就已经落后了。在阅读过文学作品的学生之中,有60.7%的学生选择传统的纸质书籍和网络电子书籍共同阅读。可以发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阅读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成为学生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部分。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类型而言,34%的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当代的文学作品,仅有13%的学生倾向于外国和古代的文学作品。学生片面了解中国的文学知识,外国文学知识较为薄弱,不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平衡发展。

(二)阅读与个人性格

文学作品的赏析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个人性格,37%的学生能够被重亲情类型的文学作品深深吸引,其余的爱祖国类型、重事业类型、重友情类型和重爱情类型都较为均衡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文学作品中拥有正能量的人格特质都深受学生欣赏,如25.5%的学生欣赏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22.3%的学生欣赏坚强顽强型的人物形象。可见,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其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塑造正确的个人性格,从而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

(三)阅读与个人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的赏析,针对学生较为欣赏或是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情感,学生会向着模仿人物特点和品质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的做人方面,仅有0.7%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自己的做人方面没有任何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倾向于乐观积极、真诚待人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学生做事方面,仅有2%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形象在个人的做事方面没有任何影响,较多学生倾向于友善合作、认真负责的行为。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仅有1%的学生认为在自己的学习方面没有任何影响,其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总结反思的能力和行为习惯。针对文学作品给学生的影响,41%的学生认为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教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给予个人美的熏陶。

四、文学作品对行为习惯影响

(一)对审美能力培养

为了更好地感知文学作品,美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美读能力呢?首先需从对美的感知出发。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如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一方面,作品中的抒情方式给人以美感,通过对美人、美景形象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只有拥有一定感受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品读作品。若是没有一个具有感悟能力的欣赏者,俞伯牙琴声再美也只是对牛弹琴。可见,文学作品传播美和读者的审美也是阅读课文的前提。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在对《春》的文章赏析时,需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春草图、春风图等画面,从而才能进一步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或是阅读能力较弱,导致没有阅读文学作品的激情和主动性。文学作品语言大多具有表现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从而调动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当然,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个过程,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和认知结构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消化。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尤其是教师,应注意学生对文学作品认知的内化规律,指导学生的阅读。某些不了解的地方借助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对自己认知结构的调整建立内化和外化的双重构建。文学作品的功能从多向影响着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等多个领域,如识人功能、经验功能、教育功能,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如《鲁滨逊漂流记》中,学生从鲁滨逊的生活艰苦程度中能够一定程度的感知自己的生活,从而培养自己对于困难的信心,由此而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重新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结构的构建,以期变引起质变,达到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突破。该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对娱乐功能的彰显

1.减少个人生活压力

对当前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或是某些家庭因素,促使学生抑郁和焦虑等现象频频出现,从而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刘贤臣曾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可能抑郁,而有16%的学生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可见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值得深入分析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有效改善。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提高学生竞争力至关重要,对大多数上班族而言,核心竞争力便是应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对一个学生而言,则是全面发展各种能力,包括学习成绩、生活态度、体育领域等。

2.彰显品位生活

在文学作品阅读后,较多的人选择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并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遭遇来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在自己焦虑、孤立、抑郁、苦恼时,14%的学生选择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进行情绪的排遣。虽然其比重不多,但可发现文学作品赏析在不断地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古以来,腹有诗书之气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如今同样如此。文学作品一直都是一种高贵、品位的象征。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接受与被接受形成一个双向流动过程,在阅读初期,读者对书籍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被接受的过程,而被接受的时间越长,读者的兴趣和感悟能力也会随之增加,深思也会更成熟。且读者在被接受过程中,会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将文本与自身的视野有机融合,从而x予文学作品的新意。

五、小结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文学作品阅读的所处背景,可发现目前较多学生和老师并不注重文学作品的鉴赏,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理论基础作进一步探索。其次简要论述了文学作品研究的意义,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整合。从阅读趋势、阅读与生活、阅读与性格三个方面分析调查结果,进而探讨文学作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还可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其娱乐功能也能充分彰显。笔者在此提倡各位学生和教师应逐步培养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从而使自我鉴赏能力得到升华,有利于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参考文献】

[1]李谷静. 文学作品审美赏析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干预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周雪峰. 透析英美文学作品赏析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0(09):163-164.

[3]李莉. 浅议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5-37.

[4]卢七主曼. 中学生文学作品赏析漫议[J]. 教育革新,2010(08):50-51.

[5]杜红梅. 关于文学作品赏析的思考――以海明威及其创作为例[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46-47.

[6]张丽. 论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缺席“他我”的回归[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29-130.

第5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在广袤大地上,在现实与历史之间,诚挚凝视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不懈求索理想的“高原”。张炜沉静、坚韧的写作,以巨大的规模和整体性视野展现人与世界的关系,在长达十部的篇幅中,他保持着饱满的诗情和充沛的叙事力量,为理想主义者绘制了气象万千的精神图谱。《你在高原》恢宏壮阔的浪漫品格,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有力地彰显了文学对人生崇高境界的信念和向往。

[赏析]

运用“行走”、“高原”、“广袤”,“理想”、“精神”、“信念”等关键词,揭示了作品宏大的规模、高远的立意,和启迪灵魂的艺术魅力。

《天行者》

《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一群民办教师在寂寞群山中的坚守与盼望,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刘醒龙以内敛克制的态度,精确地书写复杂纠结的生活,同时,他的人物从来不曾被沉重的生活压倒,人性在艰难困窘中的升华,如平凡日子里诗意的琴音和笛声,见证着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现实性、命运感和对人类精神灿烂星空的确信,使《天行者》的意蕴凝重而旷远。

[赏析]

“悲壮之歌”、“诗意的琴音和笛声”、“灿烂星空”三个喻体构建了全词的框架,将我们领入一个如诗如画、有声有色的意境,使人对作品悠然神往。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形式。通过塑造两个以“出走”和“还乡”为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的对称性结构,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中,对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刘震云继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时回应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

第6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应用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在谈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时指出:“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这个规划为本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教学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其中提到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应用能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内各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关注,并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2015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出台,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部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渐向应用型教育转型。这说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已在众多高校中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

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专业,它以语言、文化和教育为学科中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倾向于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具有文化课的特征,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素养和讲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进而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因此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

一、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明确规定: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这说明基于基础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素养方面的要求远高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学类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内容上,不管是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都应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1917到当下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非常繁杂,时间跨度也非常大。从学时上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当代文学的学时一般都少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以百色学院为例,该校是一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设置为文学史和系列作品赏析课,其中文学史为基础必修课,作品赏析为选修课。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时间为48学时,作品赏析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别设置36至16不同的学时,这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开课情况,明显是弱化了文学史,而加重了作品赏析。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只开设现当代文学史48学时,没有系列作品赏析课。面对有限的学时和庞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按基础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筛选和调整。如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出现众多的文学社团和文学现象,不可能全部讲解,只能精选精讲,即在整体梳理现当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弱化文学史知识,将教学目标重点放在中国文化的介绍和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讲析上,而一般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论争和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般介绍或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和归纳。在作品选择方面,也应坚持名家名篇原则,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等作家的重要代表作品,而像老舍的《茶馆》、莫言的《红高粱》、王安忆的《小鲍庄》、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阿城的《棋王》、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贾平凹的《秦腔》等这样的当代文学作品也应该在入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比较贴近当代生活,文化底蕴丰富,语言鲜活、实用,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接受。不管是选择哪些教学内容,在保证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言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加强文本细读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文本细读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教学方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态度。从字面上看,文本细读就是仔细地、认真地、深入地阅读文本,真切地感知和理解文本。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只有深入细读,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体味其魅力。正如霍松林所说:“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品鉴,才能使读者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提高精神境界,文学作品潜在的智育、德育、美育作用,才能得到实现和发挥”(霍松林《唐宋名篇品鉴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思潮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部分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他们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兼职和考证上,而不肯花心思在作品阅读上,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两个小时阅读,还不如做两个小时的兼职来得实惠。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尽管其内容与当下社会生活最贴近,但真正对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作品阅读量明显不足,阅读技能明显薄弱。

从教材与教学上看,开设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院系使用的教材大多为文学史和作品选相配套。但在实际教学中,由此学时的限制,教师们在讲授时往往偏重于有关文学史常识的讲解,作品常常只是用来印证文学史的某个观点而简单地提及或泛读。这就造成了文学史与具体作品的相互脱离,学生因缺乏对作品的深入阅读和品鉴,也就体会不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抽象的条条框框,难以转化为能力。这种现象不只存在于现当代文学教学,其他如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文学史的阐释是建立在具体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之上的,离开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细读、研读,而专注于对文学史知识的讲授,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作品阅读,并在保证作品阅读量的基础上加强文本细读引导,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以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这是任何文学课程教学中都不可忽视的。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看,细读作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果说写作技能的提高有所谓秘诀的话,这个秘诀无非就是多读多写,读写结合。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除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外,可以尝试着进行各种文体的模拟写作练习,以写作带动阅读,x写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保证学生的阅读作品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阅读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作品阅读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当中,以考核促进阅读。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是不能少的,如列出具体阅读书目,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方向、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和笔记。对于学生在阅读和研讨中碰到的难题,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和解答,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如网站推荐、资料查询渠道、工具书等,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者。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其本质就是一种应用能力。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提供真实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文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用作家介绍+作品评述的讲授方式进行,具体内容大多为作家生平与创作,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或特色), 教学程序简单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乏味,实践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和活力,在经历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等流程后,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记忆不多,甚至有的学生考完试后连自己是否上过这门课都说不上来,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讲授法作为既传统又现代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对于较难的知识,教师不讲授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文学史,还是作品赏析,教师必要的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是教师讲得太多,甚至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从课堂的第1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是满堂灌,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的发挥。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这个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是国内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欲望,也是辩证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有效方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创造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也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如讲《妻妾成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颂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是真疯还是假疯?小说中是如何描写陈佐千这个形象的?他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讲《红高粱》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红高粱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讲《雷雨》可以提出问题:繁漪到底有没有病?引导学生阅读与讨论。 讲《棋王》,可以让学生想象并描述王一生在九局连环车轮大战中的场面。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深入阅读和思考作品,并在不断思考中体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讨论发言,也能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知识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阅读具体作品或文学原典,以一个文学接受者的身份置身于阅读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和体会文学的情感和美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习《茶馆》,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小组研讨,梳理其中的人物关系,并根据作品绘制一张茶馆场景图。由于此剧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学生要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绘制茶馆场景图,必须细读作品,发挥想象。课堂上,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比对,大家互评;课外,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剧中片断进行阅读和揣摩,然后角色表演。教学《妻妾成群》可以让学生探究小说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不同;讲《金锁记》,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关于该作品的研究成果,然后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提出自己的研究设想。这样的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

(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仅靠课内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由课内到课外加强学习,现当代文学更是如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如举行现当代文学读书笔记交流会、读书报告会,现当代经典诗文背诵与朗诵,现当代经典诗文书法展,现当代文学专题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作品鉴赏,话剧排演,小说改编,微电影创作与演出,这样的活动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现当代文学作品编写流行歌词,写广告语,激发学生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开展教案写作和教学演练,模仿经典作品写作各种应用文、美文、学术文等,使学生将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以上教学改革是笔者在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粗浅尝试。常言道“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在课程教学中,不管是作何改革,以何种方法施教,都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关键词】英美文学;赏析;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78-01

在大学英语课堂导入中,大部分老师均透过课文内容设定了一些问题以供学生探讨,学生最初会对这些问题十分感兴趣,可是时间一久,大多数同学均开始厌烦这种毫无变化的形式,因此,大学英语课堂导入应当具备丰富性。英美文学长期以来均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包含了作者的作品、写作的风格、文学的流派、批评的方式、作品的赏析等等,英美文学融于教学当中,能有效改变导入单调的局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学生对某一科目产生兴趣后,即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学生也会自发对这一科目进行学习和探索,以便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大部分学生均从小开始学习英语,到了大学时期,已经学习了十年英语,有的学生已经开始产生厌烦感。因此,让学生不断学习英语最佳的方式令其对英语产生兴趣。因此引入英美文学则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英语学习是一项漫长的积累过程,可是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大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除却定制的教材及参考书以外,根本不碰触任何与英语有关的内容。教材的束缚性令学生认为英语是一门十分无趣的语言,并不能激发出自己的兴趣。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则成为最佳的解决方法。大部分学生多少会了解一点英文名著,有些可能阅读过中文版本,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英文版本的理解,且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而诗歌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其语言语法系统时常被运用,让学生了解到英语也存在与汉语相同的各类修辞手法及韵律,以便让学生从情感方面不会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

二、提升自身人文修养与文学赏析能力

通过大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可以发现,大学教育最关键的目标则是提高学生的智力,从而提出了转变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将智慧、修养、勇敢、宽容相融合的自由式教育。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文学教育对人文教育尤为关键,通过文学的本质而言,文学不仅包含了年代数字、人物介绍、历史事件等方面,还包含了人内心的感受。对于大学教学而言,需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令学生可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理解不可分割,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精华体现,成为了文化的积累,不仅展现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也传达出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西方文化

学习语言则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而文学作品能够掌握一个民族的心态、秉性、文化特征、风土人情乃至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时,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从而不会在国际交流中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在英美文学作品当中,老师可以协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并将教学中的单词导入其中,将不同方式融汇其中,使英美文学作品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通过文学作品简单质朴的语言,让学生从本质上了解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及生活环境,并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加有利于理解西方文化。

四、加快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增加词汇量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方面,文化对语言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词的内涵在较大层面需要依赖其语言环境,环境成为学习英语尤为重要的一项。文学作品饱含了吸引学生的内容,给予了学生一个实践平台,通过阅读巩固词汇,最终呈现出闻一知十的效果。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接触大量的阅读材料,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对大学英语教学尤为重要,不但能够令学生加快学习英语语言,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假如忽略了英语文学的积极作用,不但会令学生理解英语较为艰难,还会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十分不利。所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需要将英美文化当做重点,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文中.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教学的融入[J].海外英语,2010(08).

[2]赵乐.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9).

[3]吴云龙.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价值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第8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三篇文章,三个小故事。首先,饱含寓意的文章标题足够吸引我们的眼球,此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结尾更是有着顺理成章的“大团圆”结局,读来令人心情愉悦。“站着的大米”是怎样的?有何不同?我们的“明天”是否也会有蜜蜂飞来?心灵真的可以左右天空的颜色吗?读完文章,答案便会一一揭晓。

成功故事・大米的启迪

站着的大米

李丹崖

他6岁,是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他经常赶不上公交车,哪怕赶上了,且是他最先上去,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站着,因为,他仿佛始终没有别的孩子动作迅捷。因此,他常常是站着到达远在10里开外的小学。

他的成绩并不好,老师喊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总是磨磨蹭蹭,近半分钟后才能站起来,每个问题他总是回答得语无伦次,甚至是跑题,为此,老师总是怀疑他上课走神,因此,经常让他罚站。

和同学们在一起踢球,他是被球和队友撞伤最多的孩子,有时候,明明看着球朝自己飞过来,他想去接,但总是慢了点,他的鼻子经常被球撞得鲜血直流,腿部也经常被绊得青一块红一块。

他曾数次哭着向妈妈说:“为什么我那么笨,别的小朋友都那么聪明?”

母亲微笑着告诉他:“孩子,其实,你并不笨,你在公交车上站着是因为你把座位让给了别的同学;你上课时并不是走神,而是精力太集中了,入课很深;你总是被别的同学绊倒是因为你遵守规则……一切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做一个善良的孩子每次都要坐公交车的时候站着、上课罚站、踢球的时候受伤吗?”他一脸疑惑。

母亲笑了,并没有直接回答他,母亲把他领到了一只电饭煲旁,掀开锅盖,是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母亲说:“孩子,你仔细看看这一锅米饭,那些处在最上层的大米总是精神劲儿十足,笔挺地站在电饭煲里,而处在电饭煲底部的大米总是平躺着,这两种大米哪一种更好看呢?”

“站着的大米!”他声音洪亮地回答。

“这就对了,你光知道站着的大米漂亮,你可知道漂亮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首先,站着的大米不像卧倒的大米跑得那么快,锅开的时候,卧倒的大米总是迅速地跑到电饭煲底部,这是害怕蒸煮的表现;而站着的大米呢,水蒸汽扑过来一次次把它们打倒,它们又站了起来,它们经受的煎熬最多,也没有人保护它们,但是,正因为经受了这些考验,它们才成为了最有型、最漂亮的大米!孩子,你就是处在电饭煲最上层的大米!”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如一股温泉,满含希冀。

听了妈妈的话,他若有所思,仿佛明白了什么。从此以后,每每遇到吃亏、磨难、磕绊,他总是告诫自己,要做一粒站着的大米,清醒地站着,漂亮地站着。

时光匆匆,一晃15年过去了。孩子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代表自己的国家参加比赛,拿了许多金牌,有媒体问他:“你坚持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他微笑着答道:“并没有什么秘密,我在举重的时候,只想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举起杠铃,然后站着,像电饭煲上层的大米一样站着!”

记者席里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其实,关于他,一直有一个秘密:母亲一直没有告诉他,其实,由于他出生时难产,导致脑子缺氧太久,他成了一个轻度智障的孩子……

(选自《辽宁青年》2010年第4期)

美丽的谎言

他是个智障的孩子,却拥有执著的精神,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志向――要做一粒站着的大米,终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拥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的教育方式是如此得完美,母亲用一份谎言带给他一辈子的信念和完美的人生启示!读完故事,不禁有一丝感动,为小男孩的坚持,更为母亲那美丽的谎言。

且读且思

1.读完文章,这个智障的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2.为什么说电饭煲中“站着的大米”漂亮?

3.曾经的小男孩,如今获得了成功,你认为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

4.你同意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吗?为什么?

哲理故事・希望的力量

明天依然会有蜜蜂飞来

李丹崖

他真不想动手,实在是那帮人欺人太甚,每天都把他堵在巷子里进行一番拳打脚踢,他忍无可忍,在一个雨夜,他跟踪了那帮人当中的一个头目至其家大门前,趁其不备,他举起了自己手里的扳手,那人倒下了,第二天,他也被警察带走了,因为恶意伤人,致人重伤。

他被判了五年,一想到这五年当中,他都要守着冰冷的牢门和墙壁度日,他心里就像灌了黄连汤,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心爱的女友也离他而去,跟别人结了婚,他痛不欲生,于是想到了死。

同样是在一个雨夜,趁看守不在,他一头撞在了监狱的墙上,瞬间蒙地一下,他就失去了知觉。那一瞬间,他以为这下肯定永久地解脱了,哪知道第二天,他又睁开了双眼。与往日不同的是,他浑身上下被裹上了棉絮,还被绑在了牢门上。

他泪水恣肆,叫苦不迭,难道死也这么难吗?

与他共处一室的一个老犯人看了他的举动后,耐心地安慰他说,小伙子,其实,监狱也有监狱的好处,我们必定都是犯了错的人,就应该好好反悔,这里虽然寂寞了点,但是,我们要学会看到热闹。你看,那里就很热闹。

顺着老犯人手指的方向,他发现牢房的窗台上不知什么时候开了一朵莫名的小花,一只蜜蜂正愉悦地在小花上采蜜。采了蜜以后,挥舞着金子一样的翅膀飞走了。

老犯人说,小伙子,其实,刚进来的时候,我也和你一样痛苦,后来,是那朵小花和蜜蜂给我带来了乐趣,它使我相信,明天依然会有蜜蜂飞来。我和这个小蜜蜂有个约会,有朝一日从这里走出去了,我一定开一个养蜂场,走遍外面风光优美的每一寸土地!

老犯人说这些话的时候,一脸神往。他也跟着老人陷入了深思,后来,他跟老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娱乐,那就是等那只小蜜蜂来,每天看它一眼,欣赏它愉悦采蜜的每一个姿势,以及展翅扇碎阳光的每一个瞬间。他感觉自己的心宛如皲裂的土地,被一只小蜜蜂的信念给润泽了!

三年后的一次采石场劳作,他因救下压在巨石下的狱友,被减刑出狱,与他一同出狱的还有那位老犯人。他们果真如愿地开了一家养蜂场,养蜂场的规模越做越大,后来,他们又开发了许多蜂蜜饮品,远销海内外。

听说了他们的经历的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报道他们的事迹,面对镜头,他们几乎说了一句相同的话。老人说,不管怎样,我始终相信,明天依然会有蜜蜂飞来;他说,一个心中装着蜜蜂的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总有享不尽的蜜喝。

毋庸置疑,若干年前监狱窗前的那只小蜜蜂在他俩心间搭建了一座价值连城的“蜂巢”。

(选自《润》2010年第4期)

心如蜜甜

文章语气平和,情节却一波三折,读来令人深思。人生之中没有绝境,即使身处牢笼,看似穷途末路,实则处处暗藏生机。生活时时刻刻都会带给人们生存的启示,用心发现,即可绝处逢生。也许正如作者所言,只要不抛弃对未来的向往,明天依然会有蜜蜂飞来。

且读且思

1.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你觉得是什么让文中的“他”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3.“一个心中装着蜜蜂的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总有享不尽的蜜喝。”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4.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浪子回头・爱与恨之间

心一热,天就蓝了

李丹崖

吉姆一直有个坏毛病,那就是怕冷。只要吉姆感觉到冷,眼就发黑,视力也就下降,这的确是个可怕的怪病。

提及吉姆的怪病,不得不说说吉姆的身世。

吉姆5岁时就死了母亲,6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连续发了3天的高烧,狠心的继父不光不给他买一粒药丸,还把他扔在了鱼市拐角的垃圾堆里。

清晨,一个赶早的渔民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吉姆。渔民一边骂着那个丧尽天良的家长,一边迅速地抱起吉姆向医院奔去。

在渔民的帮助下,吉姆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也落下了病根,只要是一吹冷风,吉姆就会感觉到天旋地转,两眼发黑,如果得不到温暖,他还会一头栽倒在地上。渔民把吉姆收在膝下,并把吉姆照顾得无微不至,出海打渔这样的活自然是舍不得让吉姆去的,吉姆一个人呆在家里,好不快活。

吉姆10岁的时候,由于整天和街面上一些小混混搅在一起,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没过多久,他就辍学了。

渔民一直把吉姆当成掌中宝,一个巴掌也舍不得打他。后来,在吉姆18岁的时候,加入了当地的黑手党,经常干一些让人胆战心惊的事情,附近的邻居见了他,也都躲得远远的。但吉姆是个孝子,不管渔民夫妇对他管教得多么严厉,他一动也不敢动。吉姆知道,在自己面前的这对夫妇是救过自己命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哪怕是他们把自己杀了,自己也没有丝毫怨言。

20岁那年,吉姆从镇上来到了城市。他想按照父母的吩咐,在那里找一份工作。

逃脱了渔民的管束,吉姆像出了笼的苍鹰,更加地肆无忌惮。由于有在镇上的黑手党生涯作铺垫,吉姆很快加入了城市的黑社会,并迅速成为一名出色的杀手。不管多么困难的任务,只要交给他,没有完不成的。

一个雪夜,吉姆接到了老大的任务,让他去刺杀一位夜总会的老板。吉姆带着行头,潜入了夜总会,接头人员很快给他指认了目标。那是一个50岁左右的男人,留着络腮胡,叼着一个烟斗,他正在频频向客人敬酒,时而,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笑容。

吉姆一看到这个人就咬牙切齿,拳头攥得嘎吱作响。午夜,他跟踪夜总会的老总从天窗的位置爬进了他的家里。

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在月光的照耀下发出一阵寒光。吉姆一把把那个夜总会老总从被窝里揪了出来,口中念念有词,老东西,我来送你上路。

说着,吉姆就扬起了手中的匕首,这时候,他仿佛突然想起了什么,连忙让夜总会老总开灯。

灯开了,两个男人四目相向。吉姆的眼睛里充满了仇恨和无尽的杀机,夜总会老总两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板上,小兄弟,饶命了,你要多少钱都可以,只要不伤害我。

谁是你的兄弟?你看仔细了,爷爷是谁!

这位夜总会老总一下子愣住了,嘴唇颤抖得像涨潮时的潮汐,啊!吉姆,我的儿啊,原来你还活着!

原来,吉姆要杀的这个人正是当初丢弃自己的那个继父,这几年,生意逐渐做大,继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产业,进城做起了娱乐业。

少给爷爷假慈悲!我今天就是来结果你的!吉姆再次扬起了匕首。

继父一甩手金蝉脱壳,跑进了另一个房间,吉姆飞脚一踹,门开了,继父瑟缩在一张条桌下面,浑身发抖,条桌上面,一张母亲的遗像旋即映入吉姆的眼帘,吉姆一下子愣住了,他的匕首“啪嗒”一下掉在了地板上。

妈妈,吉姆嚎啕大哭,像是一个少年时走丢的孩子,如今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吉姆抱着母亲的遗像,照片上的母亲,慈眉善目,双眸中仿佛汪着两眼温泉,在母亲的注视下,吉姆心中瞬间掠过一股温暖。望着母亲的瞬间,吉姆想到了好多事情,想起了自己20年来的过往,想到善良的渔民夫妇……

那一晚,窗外雪白如昼,吉姆抱着母亲的遗像回到了海边的渔村里,那一晚,吉姆做了一个梦,梦见母亲烧了一个火堆给自己取暖,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吉姆出了一身汗。

从此以后,不管海风多冷,吉姆也不怕了,在吉姆的眼里,天永远是碧潭一样地清澈;从此以后,渔村不远的城市里出了一位慈善家,他为资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散尽家财,成立了专项扶贫基金,这项基金的名字就叫“吉姆爱心基金”。

说来也巧,这项基金还有一个很美的标语,几乎可以总结20岁以前的吉姆,标语是“心一热,天就蓝了”!

(选自《博爱》2010年3期)

心的色彩

母亲,永远在孩子心中占据着最柔软的角落,一旦触及,就算是最冷漠的杀手也不能抵挡她温柔的目光。就是这样的母爱,让善良回归,使浪子回头。“心一热,天就蓝了”,美丽的心灵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拥有善良,就拥有了一切!

且读且思

1.文章开头为何要写吉姆的怪病?

2.你觉得20岁以前的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9篇:文学作品赏析范文

一、文学欣赏课程的目标特征

朱光潜《谈美书简》说:“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1]268指出了文学欣赏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认识活动”,主要是途径“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通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欧阳友权等主编的《文学原理》认为“文学欣赏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从而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2]349认为文学欣赏的性质是“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其过程主要是“读者透过语言符号去感受、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审美意识”。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说“:文学欣赏实际上是一种读者以自身修养为基础进行的主体实践活动。”[3]7“主体实践活动”强调了文学欣赏的个体行为方面。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文学欣赏的性质是读者个体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与欣赏能力,它绝对不是一种出于娱乐目的而进行的文字消遣或观赏,而是需要付出相当努力去理解的“主体实践活动”。毫无疑问,文学欣赏课程就是教授文学欣赏的一门课,课程的目标一般在于培养欣赏的兴趣与能力。这可从教材的说明中得到印证,如《文学作品欣赏教程》前言说:“本书一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文学作品的全貌,使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印象;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欣赏实例分析,因势利导地发现和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和能力。”[4]2该教材强调了课程目标“全面地”介绍“中外文学作品”与发现和培养“兴趣和能力”。《文学基础理论与作品赏析》前言说:“本书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为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有关文学欣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5]1不难发现,“培养学生审美,提高文学艺术修养水平”成为其主要追求。这二者不仅重视理论,而且强调要培养文学审美。《文学欣赏与创作》在绪论中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有关作品的欣赏,能够提高文学修养,获得精神享受。”[6]7其目标似乎更在于文学修养与接受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认识,遵照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我们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进行了变革,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注重文学欣赏“主体实践活动”规律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文学欣赏课程的构成要素

传统的文学欣赏论主张“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篇”)。正是由于“知音难”的文学欣赏现实,才需要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与指导。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认为进行艺术鉴赏涉及到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他用这四个要素建立了一个坐标图式,认为作品居于坐标中间,说“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与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7]5《镜与灯》认为鉴赏涉及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四个方面,通俗一点就是指作家、作品、读者、现实这几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作品即欣赏对象成为核心。当然,艾布拉姆斯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个体文学欣赏而言。但是,文学欣赏课也必须同样面对“作品”这个文学欣赏的形式与内容共同体。然而,由于课程教学的构成要素与特殊性,它显然与个体欣赏的“主体实践”有所不同。文学课程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构成了欣赏的双主体,或者说文学欣赏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欣赏活动,它更承载了教学目的或学习要求等诸多具体实践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作品、学生构成了文学欣赏课程的关键要素,如何设置这三个要素,则是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文学欣赏课程中不再仅是一个个体欣赏者,他必须将自己的文学欣赏经验、理论、文本等内容与他的学生分享,并且成为课堂的主导,即他既要自己欣赏文学作品也要担负引导、指导学生共同欣赏所学习的文学作品,进而启发、推动学生去赏析其他推荐或学生自选的文本。《文学欣赏导引》认为进行文学欣赏一般需要三方面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即“首先是艺术感受力”“、另一种基本能力即艺术推想力”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3]8其中,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来获得与提高。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构成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根据文学欣赏课程的实际,他们已经成为文学欣赏的参与者,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欣赏并得到“艺术感受力”与“艺术推想力”锻炼,能够初步进行文本欣赏,努力实现“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文学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8]2学生成为课程实现的终极目标。文本,是指课程教学使用的文学作品,它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却是文学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或欣赏的共同对象媒介物,在课程教学中充当了一个赏析样品,一个教学案例。因为文学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8]10它需要教师和学习者一起完成对其“能指”意义的解读。如此,这个充当了案例的“文本”,对于教学双方,对于课程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学模式的设置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教师、学生、文本作为文学欣赏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只有恰当地发挥各自的课程教学功能,才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教学模式的设置,则是合理调配这三个要素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与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