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

第1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083-1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深化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找准两者结合点、切入点和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解决存在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注重企业精神的培养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企业全体员工应具有的精神状态和理想境界。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是员工思想品格、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的直接反映,也是企业的一种人文环境,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要是由企业的精神动力所引发。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背后的价格观念,所以,不论是成功企业还是失败的企业,事实上都存在着某种企业文化,只是成熟程度不同罢了,自觉程度不同罢了,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它总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企业既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又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具备比较科学的经营管理思想,无疑是企业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大力培养和塑造具有独特风格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在企业形成一种高昂的积极创新进取的氛围,将企业精神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企业总体可分为物质基础和精神形态两大块,它们是相互作用和密不可分的。企业文化属于思想建设范畴,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经营策略和企业形象塑造,都表现出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确立企业的精神价值,形成企业凝聚力,从而达到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企业领导人必须着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千方百计地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的员工教育计划,增加投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认真抓好员工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岗位培训;同时要重视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企业精神、服务宗旨、企业形象教育,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而人又是企业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活力的源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则主要集中于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光有先进的技术装备,而没有配套的先进管理和吸引人的企业文化,是无法长期有效地运作的。企业的活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企业文化的中心也是人。因此,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和落实。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高员工的觉悟,把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先进科学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内部活力,最终带来良好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创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员工的思维方式向动态的、开放的思想方式转变。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的出发点,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1.探索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找出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思想政治工作要想达到可行的工作效果,离不开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载体。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有适合的主题,又要有受欢迎的载体,通过生动感人的教育形式,使员工在寓教于乐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一是教育形式要生动活泼,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减少我讲你听等生硬呆板的教育形式。善于应用现代化传播工具,根据员工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二是教育手段要新颖别致。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思想政治工作紧跟时代步伐,不仅在教育内容上求实创新,而且在方式方法上求活求新。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拓展信息交流渠道,扩大教育的辐射面,增强教育的感召力。三是是选择能够激发员工的兴奋点,扣住工作对象心灵深处开展思想工作,使工作对象欣然接受,心悦诚服,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要经常分析和研究员工思想动态,抓住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和教育,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大局上来。

第2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是企业的灵魂,体现着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是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 正确的企业文化一旦被群众所认同,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当前,随着员工流失率的不断提高,国有服务型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少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抓手。

(一)有利于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国有企业,除了抓好企业经营发展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内部营造和睦的情感环境,激发员工工作激情,提升企业竞争力。做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同时抓。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将精神文明与企业经营管理互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大胆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去充实、丰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贴近时代脉搏,把握员工心理,使思想政治工作既富于人文精神,更具有文化内涵。 国有服务型企业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促使员工形成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职业道德、高涨的服务热情、高尚的情操等惯性意识,从而增加企业活力。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实践证明,只有使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与员工个人的目标和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员工才会把企业当家,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才能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有效建立一种让员工共同接受的企业精神。因为企业文化能将企业愿景与个人愿景相结合,把企业推崇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个人的理想、个人价值相结合,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同。企业不管处在何种阶段,都离不开企业精神所提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在正常运转的时候,需要企业精神所产生的凝聚作用;在艰苦创业之初,需要企业精神提供一个宏伟的愿景;在经营困难之时,需要企业精神提供持续的动力,与企业共度难关。

(三) 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执行力

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的升华,她可以把企业众多规章制度,浓缩成几句富有哲理、通俗易懂,且具有感召力的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企业管理人员通过这些精神和准则,引导和约束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工作纪律、快速完成工作任务。这种企业精神和准则一旦被员工认可,就会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员工若违反了规则,即使没受到惩罚,也会感到自责。因此,在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建标准、立准则,可以自觉地约束员工行为,让企业管理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企业的执行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形象是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企业形象是人们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文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企业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形象的根本前提,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形象。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产品、服务、质量、利润等就构成了企业形象的骨骼,而每个员工则构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企业形象。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管理风格和良好的经营状况,为企业树立信誉,扩大影响,从而提升企业整体形象。

二、打造国有服务型企业“家文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员工大部分是远离家乡的年轻的80后、90后,这是国有服务型企业的一大特点。对这些员工而言,家庭的关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要让员工能够幸福生活、快乐工作,在企业营造“亲如一家、和谐团结”的“家文化”,努力构建和谐幸福企业,为每位员工提供全方位的关怀,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自觉自愿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是国有服务型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物价房价持续上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服务行业员工流失率逐年上升,员工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的瓶颈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稳定员工队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延续、保障高品质服务,是国有服务型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企业党组织在培育“家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不断丰富文化载体,借助工会、团组织等各方力量,以“办实事暖人心,办活动聚人心”为宗旨,从体现“家”的温暖、共谋“家”的发展、共享“家”的发展成果等三个层次逐步推进,留住“人心”,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一)体现“家”的温暖。

一是要着力解决员工实际困难。

公司领导要带头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实际困难,倾听员工的诉求,对员工反应比较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解决,营造浓厚的公司“大家庭”氛围。如在解决员工实际困难方面,要重点解决好员工的住宿、交通、文化生活等与员工息息相关的问题,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要通过组织一线员工体检,建立扶贫济困基金,为因病、因灾、突发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员工提供生活救助,加大对女员工的关怀力度等,将公司大家庭的关怀重点向一线艰苦岗位、特殊岗位倾斜,让员工真切体会到“家”的温暖。

二是要搭建员工活动平台。

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相结合,既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又能推动企业的业务发展。如通过举办员工集体运动会,不断创新比赛项目,让服务在一线的员工全面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举办“青年文明号”创建、“先进班组”评选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选拔业务能手,树立典型,让员工“学有目标,比有方向”,营造浓厚的大家庭氛围。

(二)共谋“家”的发展

一是要建立与员工发展相匹配的薪酬机制。

要针对员工重点关注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薪酬待遇以及工作氛围等关键因素,以“三项制度改革”为契机,建立一套与岗位和个人技能水平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晋升机制及宽带薪酬体系,促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

企业要努力营造宽松、开放、团结协作的氛围,给每一位员工以足够的尊重,关注他们的自身优势、兴趣点及职业规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可以跟专业的培训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企业“网络学院”,为全体员工提供不同梯度,涵盖各业务领域的不同课程进行全方位培训,既能节约成本开支,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是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

要通过建立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民主管理办法等制度来规范企业管理工作。对涉及企业重大发展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比如人事改革制度、薪酬制度、绩效管理方案等重大事项,应提交职代会审议,让员工充分参与,充分发表意见,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企业“金点子评选”、“我为企业出主意”、企业发展征文比赛等活动,倡导员工积极建言献策,亲身感受自己的努力给企业带来的积极变化。

(三)共享“家”的发展成果

一是要努力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要结合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行情,及时上调员工薪酬,尤其是一线低收入员工的薪酬;要加大对员工住宿、文化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员工生活条件。

第3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调节企业内部关系、培养高素质职工、推动企业发展的保证。企业文化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和凝聚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导向和动力源泉。本文分析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竞争表面上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但在产品和服务的背后应该是技术和管理,在技术和管理的背后却是员工的素质和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独有优势。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有着相同相似之处,密切联系,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工作对象相同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政治工作有具体的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变化,以及它的发展规律。以“人”为中心是工作的关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人的积极,继续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社会财富的好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文化建设,对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和开放的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但一些企业不了解本质的企业文化,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复制一个外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其实不适合自己的人。

(二)二者研究领域相同

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二者研究的领域都是意识形态。通过研究人的行?楣娣丁⒓壑倒勰詈椭贫任幕?在人的意识形态里形成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改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规范。

(三)途径和环境相似

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如党的政策和国家宣传教育,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制道德教育,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教育等,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开发和持续改进是几乎完全适用。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下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自身特点,找准工作基础,确定工作重点和突破口,以达到两者同时工作的结果。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必定会对员工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并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变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有效途径,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条件。

(一)企业文化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的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是要更接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去。此外,公司注重推进民主管理,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使员工积极学习技术,学习业务,学习文化,可以大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二)企业文化能够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不再是纯粹的劳动场所,而是一个平台,是员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的地方。企业文化建设倡导的企业精神、构筑的发展目标,使员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不仅给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的群众性基础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是决策者、行为执行者、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同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的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生活质量,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既是对“以人为本”继承的发展理念,也是企业文化的起点和终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合可以激励员工参与各种活动,加强员工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和谐企业的构建。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下,如何规范员工思想意识,不同的身份,不同收入,不同的文化知识和其他价值指南是一个新的任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不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的“科学教育发展观上,深入研究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坚决反对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企业文化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之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一种先进的群众意识,这种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他有很强的凝聚力,对企业员工有号召力、引导力以及约束力,使员工在企业中增强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员工队伍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员工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是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企业氛围,坚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生产和经营困难,最困难的是思想政治工作、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的时候,需要同时制定计划以提高员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在安排生产任务的时候,对生产考核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应同时发布。同时,要善于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用先进的人才作为企业员工的榜样,与时俱进,努力培养员工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代表着企业的追求和发展方向,是企业结合现代元素所需,而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作为发展的目标,所有人应该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4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文化建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现代企业管理主要集中在对人才、技术、资源等三大方面的管理。在此期间,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打造企业内部管理的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外部的竞争力所起的功效也更加凸显起来。换言之,企业文化建设对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提升经营效益所起的作用,已经受到国内外管理者的一致认同。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

(一)共识性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共识性,是指必须要在价值取向以及意识形态上,实现文化层面上的共识性。在企业的管理中,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往往参差不齐,追求与信奉的文化理想比较多元化,观念更是不尽相同。企业在建设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必须要把企业文化中的“共识”一一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序列中来,使各方基于共识的认识,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二)独特性

毫无疑问,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企业在经营阶段潜移默化的一种形成,以此,也就解释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所具备的独特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内部成员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异化形象,而企业又是由个体构成,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企业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已经不再是一种理念,而是可以直接体现企业领导层的意识,抑或说是企业团体和个人的意识。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其独特性。

(三)稳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如上述所提,是按照企业的历史发展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形成的,更是多是代表一种企业的信念而存在,因此,企业文化有着相当的稳定性。而稳定性则能够对企业的内部员工也产生“稳定”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特定的某种经营环境下,企业的员工并不会出现轻易的发规模去留的问题。当然,任何事物并非是处于永恒的稳定状态,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架构上的转变,故而,企业对此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同理,在较好的维续企业文化的稳定属性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保证建设工作的变革性。

二、完善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

高效的企业管理,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而企业文化建设同样也无法离开制度化的统一。企业制度的功能便在于组织、统一企业的内部的全部力量作为前提,而所谓制度,正是企业所有成员所必须遵守的并落实到行为规范的机制。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制度化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发展的一系列行为之下,创设统一机制,而基于这种机制可以达到员工管理、自我约束以及推动企业所有员工能够更加自觉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协调了企业实现健康,这也进一步制约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分子,确保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实力的发展壮大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在于企业管理层的员工是否具备专业、扎实的知识技能,企业员工相较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能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毋庸置疑,高素质人才愈多,企业的管理团队水平也就更强,企业发展势头也就越好。学习型的企业文化组织的创设本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育这种人才,进而拓展学习团队,强化员工的综合素质,让企业的发展目标、即企业文化的共同性,获得全部员工的认可。企业管理层可以建设学习型的企业及其团队,教育与培训员工的新知识更新,养成创造力的思维,在内部更一档动员每一个员工养成主动学习、时刻学习的学习意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还可以非常有效的提升所在组织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需要使员工深知:“只要自己表现的好,就会有好的发展。”另外,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可构建激励机制,以加强员工的意志,提高对学习的热情,鼓励员工尽可能地通过一切条件衍伸自身价值。学习型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可很好地帮助员工提高综合技能,拓展其思维空间,最终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做强企业品牌建设

企业品牌的一大重要特性就在于其具有很好的识别功能。而这个功能通常都可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换言之,即在客户在购买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导向价值;企业品牌有着很强的专用权。品牌的建设能够很好地遏制不法组织对企业商品的产品侵权与不合理竞争;企业品牌具有口碑效益。人类社会中,一般民众都会形成这样一种意识,某样商品只要大家都认为它好,就会觉得它好。企业的品牌建设同样是这样,好的企业品牌能够极好地吸引客源,加强商品的知名度。能够肯定的是,提高企业品牌建设有利于产品质量的强化,也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这也是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重要的一项无形资本。而任何企业只要是要维护自身的品牌文化,就必定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不断创新,以加强产品、服务的水平保证市场优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优质建设,是企业在长时间的生产、经营、发展中所汇聚起来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并详尽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对增强企业管理及竞争力的重要性,旨在为国内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文章梳理近10年来学界对国有企业文化研究文献,对国有企业文化的内涵、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策略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做了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 国有企业文化 研究现状 评析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一特点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是当前学界和实业界非常重视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搜索平台,以“国有企业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时间跨度为2006年到2016年,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相关文献428篇。另外,涉及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专著有申望、李秋燕的《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刘光明的《企业文化》、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管理》、陈军的《现代企业文化》等10余部。

文献研究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我们选取文献年度发展态势作为分析指标之一,以便分析国内学界对该命题研究变化的时间趋势。检索到的428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1。

从图1.2来看,从2006年开始,有关国有企业文化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说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化,关于国有企业的研究愈来愈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一、国有企业文化研究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文化的内涵

国有企业文化的界定,首先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自从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以来,学术界就热衷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进行讨论界定。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于是产生了不同的定义,有人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作过粗略统计,共有180种左右。

国外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界定侧重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的理解。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家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迈克尔.茨威尔指出:“企业文化被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2]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价值观、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这些要素涉及企业由内到外,由虚到实的各个方面。

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概括。例如管理新阶段说、总和说、同心圆说精神财富及其载体说等。综合众多的看法,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侧重在价值共识、共有、共享。魏杰指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学者刘光明也谈到:“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根据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文化普遍认可的概念:“在长期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确立的、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作用于企业发展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 ”

(二)国有企业文化特点

国外对中国国有企业文化研究较少,国内对国有企业文化特点的观点主要有:一是强调国有企业文化的“政治伦理”特点。胡正荣认为,“国有企业文化具有伦理至上、政治为本、注重人事、缺乏个性和非制度化的特点。”巩向臣指出:国有企业文化具有关系导向明显;“家文化”导向明显;业绩导向和责任导向并重的特点。

二是指出国企文化的“企业”特点。黄河涛、田利民认为,“企业文化具有管理学特征、人文特征、民族特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企业文化又具有独特性、继承性、共享性、隐蔽性、强制性的特征。”

三是强调国有企业文化的“精神”特征。例如,西凤茹指出,“老国有企业的精神基调是‘自强不息’、‘以义制利’影响了老国有企业的价值导向,‘诚实守信’成为老国有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界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到位。华锐指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无用论、万能论、领导论、标签论、速成论、难办轮等认识上的误区。”陈甘霖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在发展上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

二是不适应时展要求,创新性不足。李平认为,国有企业文化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表现为:集权主义文化、关系经济文化、宗派主义文化、官本位文化。巩向臣认为 国有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是:创新性不足;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拉帮结派行为频发。

三是国有企业文化存在落后的内容。齐平认为国有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对政府依赖性强;官本位意识导致制度异化;制度贯彻不力,文化凝聚力不强。白光、马国忠认为,“不少企业存在愚民文化、理想文化、‘高压’文化等病态文化”。

(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一是是国有企业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齐平提出国有企业要提升建设企业文化的自觉。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督管理,督促企业提升文化自觉;企业领导者要采取相关措施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自觉;企业员工应树立主人翁意识,主动创造条件提升企业文化自觉。很多学者认为国有企业要注重良好企业文化的培养。一是构建学习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二是构建创新文化,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三是构建和谐文化,推动众要素和谐关系的发展;;四是构建融合文化,保持集团文化与子公司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二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有坚持民族性与企业个性结合。黄卓龄等认为,国有企业文化必须体现民族特色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结合每个企业特点,实行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体现时代精神,重视创新和创造的文化氛围。董耀鹏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文化,应塑造国有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

三是要重视市场规律,善于向民用企业学习。邓诚指出,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国企文化建设中,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用好人才资源;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建设‘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文化;借鉴民营企业文化成功经验。”

二、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首先,国有企业文化研究得到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大量企业文化的专著出版,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同时相关的实践性研究也开展了很多,取得了可喜成绩。

其次,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存在着许多缺陷。首先是介绍国外的理论过多,自身的理论建设不够。几十年来中国也总结了一些本土的企业文化理念,但是这些与国外的理论相比较还缺乏厚重感,还不能被称为“理论”。

最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紧迫性,要求加强企业文化的呼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现状就启示我们,一方面应该对国外的理论加以融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更要立足本土,对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增养迎接日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4-46.

[2] 迈克尔.茨威尔.创建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M].王申英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34.

[3] 泰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北京:长河出版社,1983:15.

[4] 魏杰.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5.

[5] 刘光明.企业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

[6] 宋海峰.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0(2).

[7] 胡正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之魂[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31-32.

[8] 巩向臣.论国有企业文化现状及改善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2(3).

[9] 黄河涛.企业文化学概论(第二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52―55.

[10] 西凤茹.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文化的沉淀分析与优势发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47―49.

[11] 华锐.新世纪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25一29.

[12] 陈甘霖.浅谈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1(5).

[13] 李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体系重构的必要性[J].商业研究2001.4.

[14] 齐平.文化强国视野下国有企业文化自觉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14(1).

[15] 马国忠.企业创新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49.

[16] 余霞.关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考[J].广西电业,2009(7).

[17] 黄卓龄等.试论国有企业的文化再造[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

第6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实施思路 实施方案

概述

企业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企业管理理论,是管理科学,也是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先进的经营理念,培养优秀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企业员工的思想,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环境及和谐企业氛围,促进企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盛衰成败。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纵观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惠普、摩托罗拉,惠普有五个核心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惠普人对五个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视,可以倒背如流,他们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烙上了惠普文化(HP WAY)的烙印;摩托罗拉有一个企业信念,就是“对每一个人都要保持不变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尊重人为宗旨的企业制度和工作作风,进而将这一思想渗透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两个知名企业正是以独特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凝聚人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出高品质的新颖产品,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竞争的压力要求企业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经济的竞争日愈加剧,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事实上,今天的国际市场竞争已经从过去企业之间的产品规模和质量的竞争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产品、销售、形象“三位一体”的综合竞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形式的竞争中,企业的信誉、形象、品牌和知名度等企业文化要素,都已经成为企业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十分显著的地位。因此,要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文化作为强大的内动力

企业文化是形成内动力的引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到企业价值中去,积极践行企业共同价值观,在企业凝聚强大的内动力,才能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思路

研究思路:在研究的过程中,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通过学习、研究企业文化诞生以来国内外管理学者关于企业文化的理论,积极吸收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和成果。并以此为主线,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对案例企业调研情况,对其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技术路线:从调查、研究国内外企业文化理论,运用其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用于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企业价值理念的整合和创新,提出建设具有专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符合案例企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议和措施。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注重把握党的十七大有关精神,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注重典型案例分析,使研究成果更贴近企业实际,使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性、指导性。

理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现代企业管理学等为理论指导。

三、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措施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形神统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案例企业“石家庄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企业文化精神层的设计

企业文化精神层的设计是企业文化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整体效果,一般包括:企业愿景(企业理想)、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哲学、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

第7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变革;企业管理

 

前言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是时代的大趋势,2001年初,美国福氏咨询公司在对《财富》500强评选的总结中指出:“公司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文化”。可以说,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也是“文化致胜”的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代理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

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二)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三)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当今人力资源开发被视为组织投人产出比最大的开发,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及现代管理方式的变革。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斤斤计较,与企业讨价还价甚至对抗。企业文化坚持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同化,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当成管理上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对员工的理想追求进行引导。这种同化作用,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纯因为利益互惠而聚集的群体,而是一个由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的成员凝聚起来的组织。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第8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一、基于现代管理方式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演变

追根溯源,人类早期的管理行为,多产生于生产和军事行动之中。一场稍具规模的生产或军事行动,涉及到很多的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需要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部署,因此,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行为。很多被认为较早涉及管理文化的论述和观点,都散见于人类早期的著作中,比较典型的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常常借用和移植其中的管理理论、组织方法、领导艺术。

到近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型管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非理性主义管理,再到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五个阶段。

经验型管理方式顾名思义即凭借管理者(往往也就是企业所有者)的个体智慧和实践经验对企业实施组织管理,其管理思想并不具备理论形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其中的一些经验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是以生产为中心,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建立比较严密的组织形式而展开的,包括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组织管理学派。泰罗制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由于泰罗制的实施,企业管理开始从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阶段。亨利·法约尔着重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他第一个明确阐述了“一般管理”理论,并根据自己总结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十四点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对近代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理想的组织机构模式”。他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当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古典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但缺乏对人的认识和关怀,排斥人的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匾乏,扼杀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逐渐兴盛。行为科学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人的本性与需要、行为与动机,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中,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激励理论是它的核心内容,群体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支柱,领导行为理论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行为科学侧重于“社会人”研究,关心职工的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后期侧重于“自我实现人”的研究,关心职工在其工作中能否自我实现,有无成就感和自我满足的目标追求。同古典管理理论注重提高生产率和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不同,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把对人的管理看作是管理的中心,运用多学科从多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管理的关系,这是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管理思想由物到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非理性主义理论的兴起,正是西方管理学取得的新进展之一。

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具有明确的意图和目标,可以清楚地加以确定;管理人员运用精确的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就可以选定能够达到目标的最佳办法,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即一切都是理性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把当代科学理论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决策理论、模糊理论等等应用于管理规划和管理流程中,它认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类,并不仅仅严格按照事实或逻辑来采取行动,无论在什么地方,完全理性地合乎逻辑支配行为的人几乎找不到。人的动机和意图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清晰地推知和直截了当地加以选择。目标的选择涉及人的价值取向,与其说靠清晰的思考,不如说取决于影响个人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而且组织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决策制定的过程,还包括了执行过程和创新过程,而后两个过程更是充满了变化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科学的合理的管理模式应当是“非理性”的,“人的问题要求人性地解决”,完全理性,必然把人机器化,进而破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理性管理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将各要素加以简单化和抽象化后所概括出来的一整套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方法,属于精确性认识;而“非理性”管理理念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突破了传统的理性化认识的局限性和对时代的不适应性,而后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模糊性”认识。古典管理学也重视员工,但其对员工的重视与老板爱护机器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新型的管理理念则注重人情、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管理的灵活机动性和变通性;不主张用哪一种既定的理论模式去机械地管理变动中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人。管理不是制造一件产品,但管理比制造产品更难;人也远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管理无法过于“精确”,必须引进“模糊机制”,这便是“非理性”思潮。非理性主义要求实现管理形态的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的本质,是要以人性化替代理性化。所谓人性,既要包容理性因素,又要包容非理性因素,把人的非理性和理性统一起来,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人性化管理。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管理以文化为基础。他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因而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又要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虽然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很适用的知识,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管理受到而且应该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管理和管理人员也会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管理理论发展演变的实质之一,就是管理学对人本身的不断重新认识,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人的本体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人的价值。管理理论不断演进更新的过程,就是从把人当作单纯的管理客体到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过程;就是从片面运用科学原理对工人的操作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为追求效率而把人当作机器附属来驱使,到把文化概念应用于企业管理,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强调通过保护和倡扬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获取良好的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鉴于此,当今文化被视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内涵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从内涵上看,文化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外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

所以,企业文化是一种现象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强调活动显像、氛围和仪式。但是,企业文化其本质是组织文化,它体现出的是组织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理念及价值追求。企业文化不仅关注企业现象层面的活动,更致力于企业运行中深层次的基础因素的建设,如企业的经营哲学、核心价值观、企业人文精神、战略发展、团队建设、管理规程等等。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益,进而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文化当然就属于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是人本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或物本思想提出的。以人为本,首先是一种哲学价值观,它揭示了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根本、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值得关注,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从实践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效益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人本主义”就逐渐地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管理思想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的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人作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诚负责、积极主动、富于创新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名副其实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权势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更加凸显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效益,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三、现代管理方式下的企业文化变革

现代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知识,更应是一种理念、文化。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现代区域文化管理理论认为,当一定的区域或组织形成某种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以后,在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矛盾中就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的“结合点”。由此,在“区域文化”这个公正无私的“管理者”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被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同化;被管理者没有来自管理者的压力,却无形地受到区域文化的约束和规范,任何人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自己的举止言行、道德品质能否被无形的、却又客观存在着的区域文化所接纳。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观念和行为的自我控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和规范作用,它可以通过组织机构、制度规定、程序和仪式、观念和习俗、人际关系、环境氛围、心理活动等等的塑造实现对全体员工的全程引导,从而塑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企业文化必须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

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企业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文化作为企业的制导系统、经络系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状态;文化的丢失是生存权的丢失,文化的缺憾必然带来企业的畸形。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经营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从而造就出不同的竞争态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成为推进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发动机”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精细管理,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要求在管理全过程中,坚持推行ISO9000、ISO14000标准,严格程序,扣紧环节,实现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精益生产,敏捷生产,清洁生产。实施现代化管理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支队伍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诫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二者的作用,能有效地放大管理的效能,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充实的动力

企业文化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并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目标和理想与企业目标相统一,从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心、归属感和主动精神。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500年的企业和做500强的企业等同重要。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四)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变革

第9篇:企业文化重要性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适应性

    商务英语翻译问题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与接触。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英语作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反映着国家、地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着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国外企业与本国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企业组织管理实践中的折射,也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管理过程和未来经营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又流溢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上,既是企业组织的基因和灵魂,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既是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批判性和继承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应关注和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渗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学习市场经济国家先进的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培育和创新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对待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介绍和翻译,而忽视根据本土社会特殊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

    忽视文化盘点,即忽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制约性,不注重原产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

    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直接从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中演绎出各种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的手段、设想、方式与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实践证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反而给企业商务交往与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障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巨大破坏。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事实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国外先进企业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渗透到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客观、有效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究其本质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反映国外企业文化特性,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创新实践中实现实质性转变和历史性飞跃。本文认为,商务英语翻译的首要前提应该是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翻译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翻译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翻译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石。

    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应置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中去深入探讨。研究商务英语翻译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商务英语翻译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理论体系和模式,加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应用、测量、评估、诊断和追踪的实证性研究,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商务英语翻译管理模式,推动经济组织交往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赵雪涛,王明辉.浅谈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关联[J].商场现代化,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