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画鉴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画鉴赏论文

第1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举例来说,面对历史名迹《寒林重汀图》(现藏日本西宫市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明代大鉴赏家董其昌认为,此画不仅是五代南唐画家董源的真迹,它还是董源的杰作,并题跋了“魏府收藏董元画天下第一”(董元与董源相通),而这个观点并不为后人所接受。张大千认为,《寒林重汀图》不是董源的作品,而是赵幹的作品——赵幹也是五代南唐的杰出画家,他在后主李煜朝时(961—975)为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林木、人物,长于构图布局。启功(1912—2005)显然支持张大千的观点,他说张大千“这个论断十分有力,《江行卷》(即赵幹《江行初雪卷》绢本设色,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今有精印本,互相印证,自是有目共睹的。”(《启功全集》第三卷,p301)启功说,“记得五十年前在故宫院长马衡先生家看画,在座的有张大千先生,张先生向我说起《寒林重汀图》,以为应是赵幹的笔迹。”所以,现在有些出版物上将《寒林重汀图》的作者标明是董源(传),也有的标明是赵幹(传),并没有定论,这就是学术争论的结果。

还是拿董源说事,再举名迹《洞天山堂》(无款,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立轴一例。与董其昌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鉴赏家王铎认为,《洞天山堂》是董源的真迹,此论一直延续下来。1960年在“中国艺术珍品大展”上以十世纪山水画家董源作品的名义展出,影响很大。但是,《洞天山堂》是董源真迹的这一鉴定意见并不是公认的。启功认为,“有旧题‘洞天山堂’四字,似金人书法。”高居翰说得更直截了当,“我从风格出发,认为它是元代山水画家高克恭在明初之际的追随者的作品。”(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和工作》,p28)所以,高居翰对《洞天山堂》立轴的鉴定意见为:作者,佚名;年代,元末或明初。

在中国书画鉴赏方面,有关作品的作者、年代、真伪等方面的问题,从来都是质疑和争论声不休,案例举不胜举,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书画的一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历史艺术名迹,都很难确保不被质疑。尽管如此,它确不曾妨碍过中国书画的发展和嬗变。

但是当时空进入了近现代以后,这种争议尤为激烈,广受瞩目,甚至对质疑本身的关注已经超过了人们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认知、传播和享受,值得关注。

著者认为,这种文化风尚的形成,是中西方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尤其是受到了西方的文化思想中的实证论影响。所谓的实证论,就是西方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它是一种以“实际验证”为中心的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

实证论的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比如,田野考古学就是建立在实证论思想基础之上的,它通过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经过研究后再下考古结论。与此同时,田野考古学又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被认为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事实上,西方实证论的考古方法与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赏学,是时而并行、时而交差的两种文化思想之树上结出的果实。两者之间类似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中医看病,先号脉再抓药,中国人使用中医长达数千年,寿命并不比别人短;西医看病先验血,吃的西药每一种成分一清二楚,其寿命也不见得比中国人更长。最关键的是,直至当下,西方实证论还基本看不了中国书画鉴定中的“毛病”,因此,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赏学,其本身是一门已经经受住了历史考验的独特的东方混沌文化。

著者认为,中国的书画鉴赏,千百年来所使用的方法依然是“目鉴”,它主要是依据人们的视觉记忆,凭借自身的经验,检索、汇总一些类似年代、材质、技法等时代或个人特质,特别是针对作品风格上的师承关系,进行综合判断的鉴赏。鉴赏家们的鉴定,常常并非实物对比,而且即使是进行实物对比,其基准作品本身是否是可靠的真迹,也难以确认,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书画传统鉴定方法的鲜明个性,其显著特点是包含了经验型、兼容性、实证性和阶段性等性质。一般来说,时间越久模糊性越强,清晰度就越差。这就是著者所说的中国书画鉴赏的模糊性。

中国书画的模糊性鉴赏,其结论是阶段性的,反映出人类对书画艺术的认识由表及里、深入发展的一个无穷过程,或者是一种关注度此起彼伏、鉴赏观点各自水火不容的状态。这种模糊性鉴赏的结论,从个案上看,终难避免鉴赏家个人的偏好,但随着历史的流淌,一旦形成共识,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鉴赏标准,显示出中国文化的无穷张力,具备了顽强的生命力。

对于中国流传了千百年来的“目鉴”方法,西方的中国书画学术权威高居翰也不得不表示崇敬和佩服。他说,“我们得承认他(著者注:指董其昌,喻指中国传统的‘目鉴’方法)的判断整体上讲是高明的,特别是考虑到在他那个时代没有图片或复制品可作类似今天这样精密的比较研究。这一中国传统的鉴赏学问是值得尊重的,我们至今都深受其惠。”(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p13)

第2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鉴赏;油画;审美;欣赏者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前言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第3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物鉴定;鉴赏;研究

文物作为一种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与科学价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于历代传承中所积淀下的精华,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基因与国家身份的象征,彰显着国家特色。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物逐渐走进普通人的视野。特别是近年来越炒越热的鉴宝栏目,吸引着众多人眼球,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谓“文物”通常鱼龙混杂,真假相间,人们难以准确认出。因此,在文物应用前,鉴定是必不可少的。

1 文物鉴定

1.1 分类

分类是指将相间混合的文物分为互不相容且相互排斥的类别,以在实际中方便保管与研究。文物的具体分类通常同文物定义联系密切,例如玉石或者青铜器都有特殊定义,与此定义特征相符合的就表明是这类文物。定义公式一般为:属、种差相加等于定义。所以,我们定义陶器就应为:主要原料为粘土,经600℃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具有较强吸水性的全新器具。相应的,瓷器定义为:主要原料为高岭土,通过1200℃左右温度烧制所成的不具吸水性的制品。采用定义分类的方法认识文物是鉴定的特定方法之一,换言之,文物的整个分类过程就是某些方面对文物鉴定的过程。例如在商周墓葬中,曾发掘出一种青釉制品,这种器表有薄薄一层黄绿色与青色的玻璃质釉,整体结构较为简易,胎色灰白且硬度大,叩击可闻金属声铿锵有力,但是此器又区别于常见瓷器的釉厚壁薄与晶莹细腻,它到底属于何种器物我们不得而知,此时就需要鉴定,分类就是首要的基本方法。将所有出土器物与陶器和瓷器的构成条件分别进行比较,得知此类青釉器物同瓷器接近,所以文物分类中将其归为瓷器,然而青釉质瓷又不像标准瓷器一般工艺成熟,因此将其称为原始瓷[1]。

1.2 比较

文物鉴定中也常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又可称之为类比,主要是指文物间虽各有不同,但要于不同中寻找相同。利用比较方法,可依据两件文物于某些方面上具备的相似点而得出这两件文物其他特征也具有相似性的结论。比如文物中的纹饰、墨迹、造型或者铭文等方面往往可以找到相似之处。一般做法为,根据标准物,将存在关联的文物进行对照,确定两者异同,进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鉴定对象的内部联系与矛盾,做出最终的定性判断。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曹雪芹画像真伪事件就采用了比较鉴定法,河南省博物馆曾经收藏过一幅所谓的曹雪芹画像,通过报刊介绍在当时社会被广泛使用,学术界对画像真伪问题众说纷纭,这场真伪论战轰动一时,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徐邦达于《悼红影议》中写道他当时看过画像之后产生的怀疑点:①画像上的书体同乾隆时代的书体风格比较有所不同,因而推断其上的五行叙文并非当时所写。②题字落款上行款并不得体,特别是每行下端几乎要接触到画像,显得迫塞难看,由此表明所作者题画常识明显欠缺,若真是画家自行提款,不会如此外行。这是通过与画家常规落款方式对比而推断出的作画者与题记者不是一人。③明清小像画中,通常画家所作题跋仅为寥寥数字的上下款,并不擅长行题跋的创作,而此幅画像中却洋洋洒洒五行小叙,是出格的。这是同常规的明清小像画款识对比而推断出此画款识不符合时代习俗。④像中的“艮生”一印,所表现出的刀法与篆法很有乾隆末期时代的浙派之人赵之琛与陈鸿寿的风格,而曹雪芹生于乾隆中期之前,怎可有之。印章时代与画者生前时代不符,因而得出此画印章不对的结论。通过以上四点推断,加上对画像墨迹、印色、用纸与装潢方面进行鉴定,最终得出此画为伪作[2]。

1.3 辨识

辨识是指分析并综合文物,在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前提下,通过调查、考证以及科学检验的方法,根据鉴别对象的规律,对文物本质进行考察,并在理论思维作用下针对此类文物形成一种普遍概念。例如鉴定古瓷,通过瓷器的釉色、纹饰以及造型就可推断出瓷器年代与所属窑系。这种只可

过观看实物并且只可意会的感觉就是抽象。反之,概括就是指凡是具备此类特点的,均是这个时期或这个窑系的瓷器。例如,曾经有一件署名为谢灵运的古代墨宝引发一起笔墨公案,这件作品的真伪问题一直有不同争论。由于此墨迹上书四首诗,“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为其中的两句。启功先生认为,根据五行方位,南方为赤色、北方为黑色,此诗原为庾信所作,诗中的原句为“北阙览玄水”,玄即黑色,而绛则是指红色,南为红云而北为黑水是相对应的。而宋真宗曾将自己改名为“玄朗”,因此天下都需讳“玄”字与“朗”字,由此看出此诗中以“丹水”代替“玄水”分明是避改,因此此诗所书时间不会超过宣和年间,由此推断出这件古代墨宝的大致时间。启功先生正是通过这种精湛考证而辨识出文物时间。一般而言,文物鉴定旨在:一、辨伪;二,断代;三、评价。辨伪是文物流通并使用的基本前提,而只有明晰文物时代,才会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研究文物,进而揭示其内在价值与历史地位。

2 鉴赏

鉴赏表现为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一种美德追求,包括想象、情感与理解等心理功能,最终转化为评价。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鉴赏家在对人们细致鉴赏时,总会以赞叹来表达内心满足之情,此种现象就是文物评价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物鉴赏具有如此独特魅力,可以使人感到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是由于鉴赏的根本在于求知。从业务角度来说,一般人们参与鉴赏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两条:一是希望以一种全新认识取代传统认知,以实现知识的丰富与更新。二是,期望自己可以挖掘出尚未被人们揭示的文物价值,求得全新发现。文物鉴赏总是需要进行是非、真伪与档次价值的判断,这种过程仿佛是参与智力竞赛,于文化享受的过程中真实检测自身的文物鉴赏水平。文物鉴赏从表面来看属于个体活动,但是实际中却融汇现实且丰富的社会性及历史性内容,人们发表的见解具有主观性,但其中也寄寓强烈的客观性,因而诸多鉴赏家对于某个具体文物的鉴别可以达成共识,虽然可能有不同看法,但所提看法也是在共识标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绝对的共识,相对的差异,因此文物鉴赏中强调“求同存异”。启功先生认为,文物鉴赏存在“模糊度”,这种说法是科学的。模糊思维具有丰富内涵,其机制同样多层次而且多方面,显著特点为鉴赏可以培养随机反应能力。文物鉴定时,我们可以通过零碎信息做出相对正确的推断,而在文物鉴赏中,形象思维则是主要特征,一般多数文物都不可能采用定量分析来对其定性,而只是于模糊思维中寻求相对准确明晰的结论。鉴赏中存在的“模糊”是指文物判断是处于是非、真伪之间的模糊地带。例如我们在形容青铜器时常说其“纹饰繁缛”或者“造型雄伟”;在说明瓷器特性时常表达为“釉色莹润”,说玉器称之为“玲珑剔透”,书画作品表达为“飘逸潇洒”,通常人们稍微具备一些文物知识就可以从此类模糊的词语中领略并感受到文物概貌。文物鉴赏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净化人们精神世界,明代高濂曾经所作的《燕闲清赏》就是专门讨论文物鉴赏的文章,他将文物鉴赏视作一种养生之道也并非是没有道理的[3]。

3 结束语

六朝文物 千年陈迹,文物贮存并且携带着人们的智慧结晶,蕴含丰富的政治、文化、经济、科学与社会价值。本文主要通过描述文物的鉴定与鉴赏,表达出人们生活中文物鉴定的重要性。文物的鉴定与鉴赏过程中,我们应以正确态度与健全心态来欣赏、鉴别、利用和保护文物,以帮助人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保护历史,保证中华民族之魂与文明社会根基。

参考文献

[1] 潘淑艳.对文物科学鉴定与鉴赏方法的思考[j].青少年文学家,2010,19(06):56-58.

[2] 岳峰.文物鉴定与文物鉴定学略论[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56(02):149-151.

第4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气韵;艺术创作;艺术鉴赏

1气韵的阐释“气韵”

一词最早是由南朝时期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是六法首要的,那么什么是气韵?气一般是指精神气,气势等,韵一般指神韵,神采等,气韵在我国古代指人物的神采;随着时代的发展,气韵也发生了变化,就现代而言,气韵不仅指人物的神采,神韵;在散文中的气韵指意境,文字带来的一种不可言传的境界;在山水画中的气韵指取势,山脉的走势,画面留空等。综上所述,气韵指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气韵一词成为中国传统美学首要位置,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一条,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气韵不仅是艺术鉴赏的准则,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换言之,气韵贯穿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的全过程。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因为断句不同于古人而有了新的结论,他认为六法应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更有人断为“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也许后者更符合当时的辞藻的工整,但已无法考察六法的,如今六法的气韵不仅是品画的标准,更是艺术创作的准则,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谢赫的六法,他是时代的产物,同时身为新时代的我们也要赋予他新的意义,而不应该站在谢赫的时代去考察六法,谢赫六法不仅仅是作为艺术鉴赏的准则,更是贯穿整个艺术体系。气韵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在人物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人物的姿态神韵;在山水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山体的取势,留白;在花鸟画中,未动笔先思气韵,考虑好构图,气韵。

2气韵是艺术创作中的核心

2.1气韵的形成与文学修养的提升有很大关系,气韵是艺术家人品的流露,尤其是文人画和山水画,很注重留白和取势,这就要求艺术家本身要提升文化修养,系统的掌握艺术理论知识。要阅读大量的美术理论,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同时要多思考,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创作,养成绘画中的“眼高手低”,即眼界要高于创作的技法。养成意在笔先,做到胸有成竹。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郑板桥,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和艺术实践得出结论胸中之竹才是艺术创作的关键,成为真正的师承自然,在画竹上达到了巅峰。郑板桥的竹子特点是密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又不疏,此刻的竹不是现实中竹子的再现,而是包含他的人生阅历和思想情感,他不顾政策开仓放粮,不惜丢官,曾在画中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也正是他的这份旷达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竹上的巨人。2.2艺术创作中气韵的养成和实践分不开,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如果说文学修养是创作中方向,那么实践就是这个方向的动力机器,实践会让我们的创作技法更加成熟,一个艺术家的风格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石涛,他提出“收尽奇峰打草稿”,他虽是皇家后裔,但人生阅历却十分坎坷,四岁丧父,后削发为僧,自号苦瓜和尚,化满腔悲愤于画中,游历名的山大川成就了他,他先后出游武昌、黄山、南京、扬州等多处,也正应验了他的观点,在实践中继承并创新,他的画浓重中包含滋润,构图新奇穷极变化,在无论是黄山的奇雄,还是江南的烟雨在他的笔下都别有一番滋味。2.3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离不开气韵,一幅新颖的作品需要气韵,需要耐人寻味的意境或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气和韵味,他就像艺术作品的灵魂,有了它作品就有了生命,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慧存的。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山人,与石涛一样,他也是皇家后裔,面对王国的无奈,化忧郁、悲愤于书画,他常以一花一草,一枝一鸟,一石一木构图,画面构成简单但却包含深意,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意境即深远又怪诞,充满神秘和讽刺性。他笔下的鸟儿形体简单,构思巧妙,还常翻着白眼,体现了对当政者的不满,其名山人,似哭似笑,让人哭笑不得,他的每一幅画都做到了极其简练,大面积的留空给观者留下了无线的遐想,正真做到了寥寥几笔却包含趣味,包含意味。也许鉴赏艺术作品不该有那么多的原则和理性;也许气韵也只是飘渺不可阐释;也许不该将艺术作品分为三六九等,但对于艺术这个大系统而言,我们需要充实研究艺术鉴赏,用鉴赏者去丰富填充这个召唤结构,需要艺术鉴赏去完善艺术这个完整的系统。

3气韵是艺术鉴赏的重要准则

绘画的最高境界便是气韵生动,品评一幅作品首先看气韵,一幅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的体现便是气韵。艺术鉴赏是鉴赏者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而气韵则是桥梁上的框架。我认为鉴赏艺术作品中的气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看一幅作品气韵是否生动,从外在的笔墨,造型构图来品评艺术作品,欣赏一幅作品首先要不暇思索的抓住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从整体观察艺术作品。第二,看艺术作品的气韵是否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是否具有足够的内涵让鉴赏者去回味,后者尤其重要,它是艺术作品灵魂所在。

4结论

第5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奎章阁;书画活动;艺术鉴赏

任一朝代官方书画鉴赏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当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及书画人士的积极参与。从此一角度出发,述及奎章阁的艺术鉴赏活动,热爱书画事业的元文宗及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则成为绕不过去的人物,加上书画人士虞集与柯九思二人,此四人作为奎章阁书画艺事的中心人物,他们在阁内的书画交流及题跋鉴赏艺事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从整个元史来看,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对汉族书画艺术推动与发展的影响和元文宗难分伯仲,更为重要的是,她对艺术的热爱与支持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后者。作为皇室直系宗亲,祥哥刺吉享受着足够的尊荣,受前任几位皇帝如裕宗、顺宗注重汉文化教育的影响及自身于皇宫内府耳濡目染的经历,祥哥刺吉对汉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与认识。这样一来,她在奎章阁的成立、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便成了必然。祥哥刺吉有着丰富的私人书画收藏,在书画艺术鉴赏方面,她曾于至治三年(1323)组织了天庆寺雅集这一大型书画活动,此次雅集,无论是参与人士之胜,还是所鉴赏的书画件数之多,在整个元史上都堪称是绝无仅有的。而从所鉴赏的书画作品来看,尤以黄山谷之《松风阁诗》后的十四人题跋最能说明这一活动的胜况。

大长公主的鉴藏活动影响显著,元代文人袁桷《清容居士集》中对此进行了部分描述,另外,对于参与天庆寺雅集过程的诸多文人学者,从他们的诗文集和题跋印章也可找到大量史料证据。大长公主进行了大量的书画鉴藏,其曾有“皇姊图书”和“皇姊珍玩”两枚印章,专用于书画鉴赏活动,此外,文臣冯子振、赵岩的一些诗词题跋亦可作为大长公主书画活动的鉴别依据,根据这一鉴定标准,除了前述袁桷记载的数十件书画作品外,我们可知她还曾收藏过展子虔《游春图》、柳公权《度人经》、宋高宗《草书七绝纨扇》、唐国诠《善见律》及宋高宗《草书洛神赋卷》等书画作品。大长公主薨于至顺三年(1332),时值奎章阁兴盛期,其对奎章阁的成立与发展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于元文宗、虞集、柯九思三人,他们在奎章阁筹建及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若无以元文宗为代表的皇室全力支持,奎章阁无法成立,而若无虞集、柯九思的参赞规划,奎章阁就算成立,也绝无后来发展的规模及影响。追溯历史,此三人的私交及阁内书画交流之况究竟如何,有诸多史料可供参考:

文宗以万机之暇,游心艺事,神文圣笔,冠绝古今。

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之事。时授经郎揭傒斯亦在列,比之虞集、柯九思之承宠眷者则稍疏。

虞集与柯九思常常相互唱和,为对方的书画题跋,张雨曾诗赞曰:“侍书爱题博士画,日日退朝书满床。”

在未识柯九思之前,文宗即已身居汉地多年,对中原文化及汉人书画艺事已较为熟知。柯九思作为汉人,后得遇于文宗,对文宗在书画艺事的理解则更深一层。文宗能在“万机之暇,游心艺事”,且具“神文圣笔,冠绝古今”之才艺,又称为后来与虞、柯二人在奎章阁进行书画交流的重要前提。所以,虞集、柯九思在阁内文宗御临期间,“常常相互唱和,为对方的书画题跋”,这无论是出于奉命侍从之因,还是为了投上所好,亦或是三人对书画艺事的共同爱好,都形成了奎章阁书画交流及题跋鉴赏艺事的盛况:

天历二年(1329)四月十日柯以所藏曹娥碑进,文宗善其精鉴,赐还之。虞集三次题记。授文林郎参书秩从五品,廿一日奉旨往秘书监理库藏书画。

天歷二年(1329),是年虞集五十八岁……撰奎章阁疏、奎章阁记、奎章阁铭,刻“天历之宝”、“奎章阁宝”二玺……

至顺元年(1330)正月十二日,文宗以王献之《鸭头丸帖》赐柯九思。同日柯以私藏定武兰亭五字损本进呈,文宗识「天历之宝还之。

至顺元年(1330)正月廿五日文宗以内府藏「李成寒林采芝图赐之。特任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秩正五品。凡内府所藏书画,咸命鉴定。是日虞集跋王羲之曹娥碑。

至顺元年(1330)二月,文宗以「李成文姬降胡图赐柯,柯自跋之,虞集为之四次题跋。

文宗御临奎章阁期间,经常将前代书画精品赐虞集、柯九思二人,对于宫廷内府所藏书画,“咸命鉴定”。而柯九思又上进私藏书画供文宗观赏,虞集亦经常在此过程中为之题跋。这便深与“文宗之御奎章日,学士虞集、博士柯九思常侍从,以讨论法书名画之事”的景况相符。

以上仅收录了奎章阁盛期文宗与虞集、柯九思等相互间题跋鉴赏活动的部分史料,关于阁内历代法书名画的鉴藏情况,上述史料也提供了部分依据:虞集曾奉旨为奎章阁刻“天历之宝”“奎章阁宝”二玺,又曾与柯九思等奎章要臣对内府书画作过相关鉴赏,因此,留与后世的书画作品中凡有虞集、柯九思等奎章阁要臣的题跋,且盖有此二玺者,则必曾经过奎章大臣的手目,为元代内府所藏。据这一鉴定标准,可知除了上述所收录的书画作品曾被奎章阁要臣鉴赏过,还有虞世南摹《兰亭序》、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等名作也曾入元代内府。

综上所述,奎章阁因大长公主、元文宗、虞集及柯九思等历史人物的参与而得以创设、发展,其在整个元史书画上所产生的影响,也因这几位人士的努力而更为深远。大长公主、元文宗、虞集及柯九思等人在奎章阁内的书画鉴赏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元代官方书画艺术的繁荣,同时对前代书画精品的保管与收藏作出了杰出贡献。且更重要的是,其对蒙元汉化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关于奎章阁及其在书画史上所产生的影响,产生背景如“书画艺术与政教的关系”“蒙元汉化”是两条无法忽略的考证主线,关系背景能够疏理清晰,那么对于奎章阁的产生及衍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现象则能给予相对合理的解释。至于奎章阁在客观上对当时及后世的书画史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从奎章要臣书画创作、交流活动出发,兼顾后人的相关记载,作了一系列的综述。另外,元内府曾对前代哪些书画作过收藏,其中经奎章要臣所鉴赏题跋者占多少,这些作品现流传于世的还剩哪些,其中的题跋内容又能为我们研究元代官方书画艺术提供哪些新的重要价值,除以上四人之外,揭傒斯、康里巎巎在阁内的书画鉴赏活动又有哪些史料有待挖掘。凡此种种,问题十分复杂,因限于本文篇幅及目前笔者个人水平,拟今后再另作专文叙述。

参考文献: 

[1]谭国亮.虞集的书法实践及奎章阁的书事活动[J].中国书法,2017(07). 

[2]万新华.柯九思的书画艺术与鉴藏活动[J].中华书画家,2015(02). 

[3]崔树强,刘莹.康里子山与奎章阁及其在元代书史中的地位[J].中国书法,2017(07). 

[4]赵利光.元顺帝奎章阁改宣文阁考辨[J].中国书法,2017(07). 

[5]姜一涵.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04. 

[6]邱江宁.元代奎章阁学士院与元代文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6. 

[7]傅申.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M].辅仁印制实业有限公司1981.01. 

[8]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04. 

第6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开放;关联;可行;鉴赏方式

高中美术鉴赏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是普通高中美术模块

教学中的必修课。因此,培养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很难理解,美术鉴赏是一种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是纯粹靠学生思想来支配的精神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有可能是雾里看花,什么也看不见。上美术鉴赏课时,老师若讲起来有点悬、有点虚,常常说那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悟性,学生听起来就会有点晕,因为每个学生的感觉都不一样,悟性更不一样。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就会成为空虚的东西,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表现出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则冷眼旁观,直接导致了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宁愿给美术高考专业的学生上考前技法课,也不愿意上

“美术鉴赏”这一费力不讨好的课。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这一内容,试图构建有效的鉴赏模式,经过几年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开放性的鉴赏教学氛围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培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1.开放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感知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认同这种差异性,只有认同才能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欣赏氛围,教学才能不断推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去鉴赏我们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能激发他

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接受并理解美术作品,还能让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来特殊地看待“美术”这个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奇妙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课堂具有开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例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中,学生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女是不是美术作品?”可以说,每一个人对美女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愫,那么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美女到底是不是美术作品呢?如果教师直接回答,学生就可能受教师思维的影响,不再就这个问题去思考、去寻找可能的答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选择了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以辩论赛的方式来寻找答案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辩论非常激

烈,观点也非常新颖,如一位学生说:“美女不是美术作品,因为她就像外面的风景一样是自然的,是父母创造的,不能说是美术作品,但是如果给她穿上精心创作的衣服,还有画上精致的妆容,或者拍成照片,再或者画成画,那么她就变成了美术作品。”又有一位同学说:“她就是美术作品,因为她生下来可能是漂亮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爱护自己的话,那就可能会变丑,所以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就是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让我们欣赏到这么漂亮的容颜,因此她就是美术作品。”学生的辩论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建立这种开放的氛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去寻找答案。

2.开放的思维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有自己独立思维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同,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人、对事不同的接触让他们对这个社会以及过去的社会有了各自迥异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像无声的观众一样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激起他们探究、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的

状态。

例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作品,有学生说:“在这幅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泉水非常湍急,带着小蝌蚪不断地向下游划去,让我想到了蝌蚪的妈妈,青蛙正在远处焦急地呼唤着它的宝宝。”也有学生说:“整幅画面的构图是竖构图,让人感觉水流非常长,所以想到小蝌蚪游到下游的时候就已经长成青蛙了。”上面两个答案是我们非常想听到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学生经历的社会环境变化了,难道他们就只有这两种观点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有学生说:“这里画的肯定是什么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不然就不会

有青蛙。”还有学生说:“这里真的好美好幽静呀,我真想到那里去度假。”这位学生的答案虽然背离了我们传统的希望,却也传达了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再用我们的思维来固定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对作品独特的感受,学生的想法跟时代有关,不可能按照老师的想法按部就班。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去鉴赏美术作品。

总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以开放的思维鉴赏美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产生研究的

冲动,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一味把自己或者是史学家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兴趣。所以,欣赏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使欣赏教学摆脱既定框架的束缚。

二、建立关联性的鉴赏教学体系

开放性的教学固然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但是不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主观感受与知识结构建立关联。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美术鉴赏知识建立关联;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与学生生活建立关联。

1.与美术鉴赏知识建立关联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

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美术鉴赏不可以脱离理论知识,形成空中楼阁。俗话说:“没有脱离整体的局部,要理解局部,就意味着要理解整体。”学生固然有自己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毕竟还不能做到很全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相当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一

个具有关联性的美术史框架,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如,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光有学生的主观感受,对作品的欣赏只能说是片面的,那么如何能够达到全面的欣赏呢?教师就可以从美术知识方面进行引导。

[案例1]《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学实录片段

师: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我们同学的感悟可以说是非常的不错,那么你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是看到了什么而得到

这样的感受的呢?

生:弯曲的线条,让我联想到了水,从线条的走向又让我感受到了它是山泉,从上而下,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加上线条疏密和弯曲的变化,让我感觉水流很湍急。

生:画面中的墨点的形象就是蝌蚪,看着蝌蚪三三两两地向下游划去,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所以想到了青蛙也正在寻找着它的孩子们,因此想到了蛙声。

生:画面上面那一团团的大墨团,让我想到了幽幽深渊的高

山,线条让我想到了从山的深处直流而下的泉水,画面的长构图让我感受到山非常高,由此让我联想到了题目《十里蛙声出山泉》,感觉蝌蚪游到下游就会变成青蛙。

师:说得非常不错,那么你们知道墨点、墨线、墨团,还有构图在美术的术语中叫什么吗?它们叫点、线、面、构图等,除此以外美术的术语还包括色彩、肌理、体积、明暗等。美术作品就是由这些语言构成,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要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入手,还要关注它的美术形式语言,这种欣赏方式就叫做形式鉴赏。

如,欣赏《高空谱曲》这幅作品,我们如果完全照着这个固定的模式来鉴赏,先感悟,然后再点、线、面、色彩、明暗等一个形式一个形式地分析,最后再分析背景,进行对比,这样课堂就会变得很死板,学生也在机械、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更有兴趣呢?我们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美术鉴赏知识巧妙地融合在其中。

[案例2]《高空谱曲》教学实录片段

师: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生:安静、画面幽深。

师:画面中通过什么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生:近处清楚可见的高墙;远处模糊的房屋;从空而降的电线;还有电线上的小鸟。

师:对比《富春山居图》,看看两幅作品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

生:《富春山居图》所采用的构图是散点构图,《高空谱曲》采用的是焦点构图。

师:在中国古代作品中几乎都是散点构图,那么吴贯中老师为什么要以焦点构图的方式来表现江南的水乡呢?教师介绍吴贯中老师的个人经历:吴老师曾出国留学,在国外期间他便致力于研究将中西方绘画相结合,加之他对故乡的怀念,所以便开创了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画的水墨意境相结合方式来表现江南的水乡风情。

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教师就是巧妙地将鉴赏知识应用到了对作品的鉴赏中,先通过问题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感悟鉴赏和形式鉴赏中,再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产生兴

趣,从中了解画家的追求和欣赏中西方绘画相结合的美,我们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与鉴赏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以前灌输式的枯燥,反倒让学生自觉地深入其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深化了知识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开放的氛围、开放的思维,还要与鉴赏知识建立关联,这样我们的鉴赏才能够更有效、更有意义。但是在与鉴赏知识建立关联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能让课堂变成概念化的操作,要做到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鉴赏知识,把它与我们的教学巧妙地结合。

2.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术在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对它所处的时代和其美术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欣赏美术作品,也就是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

例如,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首先我们要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将有利于我们理解这幅作品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此画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在逾越节的前一天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的时候,耶稣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引起了12个门徒的骚动。在这幅画中我们主要分析的是达·芬奇是如何来突破常规、通过13个人物瞬间的姿态和表情来表达13个

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要进行这样的分析,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绘画上所发生的变化。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在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为受到许多的约束,她们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这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针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

在绘画上发生的改变:突破了中世纪肖像画的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的局限;突出人性,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歌颂真、善、美的事物,批判假、丑、恶的事物。再如,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发展,有人说:“每当伸手拾起质朴而可爱的陶瓷碎片,于是乎,那被隐秘着的美开始轻快的歌唱,那碎片谱写的历史翩翩起舞。”这是碎片谱写的历史,也是泥土与火的文明史。在中国,瓷器就像民族的灵魂一样伴随着每个朝代的发展,体现着每个朝代独特的美。因此,在讲解瓷器知识时就要通过瓷器的纹样、色彩等来了解每个时代瓷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唐代的

《青釉凤首壶》具有浓浓的异国风情,也体现了唐代对外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的安定。宋代瓷器达到了高峰期,形成的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在纹样和色彩的变化上都有所突破。元代出现的青花瓷和明代出现的五彩瓷,在色彩上有了新的突破,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不同的追求,在艺术上得到了最终的体现。下面就以宋代瓷器为例,看看这一时期瓷器在纹样和色彩上都有哪些突破。

[案例3]《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宋代瓷器》教学实录片段

师:多媒体呈现不同窑场的作品,看看它们的色彩都有什么

特点?

生:汝窑像雨后天空一样的青色,官窑呈现出高贵的粉青色,哥窑的色彩没有什么特别,钧窑的色彩很漂亮,像海棠红又像玫瑰紫,定窑是白色的。

师:思考是什么让瓷器的色彩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生:烧制的工艺。

教师讲解有关瓷器烧制工艺的知识,使学生对瓷器的制作有

深入的了解。

师:五窑的瓷器中有没有哪些瓷器的纹样比较特别?

生:比较特别的是哥窑烧制的瓷器,呈现出一种开裂的纹样,就像烧制失败的作品。

生:钧窑上的纹样比较特殊,感觉是自然流动形成的。

教师再讲解有关哥窑瓷器和钧窑瓷器的知识。哥窑的瓷器就是一种缺陷美,以开片而著称,制作师在烧制的过程中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掌握了开片的技术,创造了这种仿佛冬天江河里冰片碎裂的样子。在古书中留下了一句非常精美的诗句“冰纹之美,动魄惊

魂”。钧窑瓷器在制作中使用了氧化铜,还原出一种红色的斑纹,使之呈现出海棠红、玫瑰紫的颜色,在烧制的过程中色彩是自由流动的,因此,钧窑每件作品的纹样都不一样,被人们称为“夕阳彩霞”。

由此可见,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将欣赏的方法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巧妙地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3.与学生生活建立关联

美术是多元的,很多作品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选择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美术鉴赏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

例如,欣赏《捣练图》,学生往往对这些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不知如何鉴赏,那么如何引导他们来鉴赏这幅作品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场景变化来给画面分段,然后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分析画面中人物所从事的工作、人物的性格等,既而给画面起名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作品。

[案例4]《捣练图》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根据画面的场景变化将作品进行分段。

学生分了三段。

师:结合我们的生活,根据动作、表情分析他们从事的工作,并给画面起名字。

生:第一段就像现在农村的老婆婆到河边用棒子捶打衣服一

样。所以应该是洗的工作,叫“洗丝”吧。

生:第二段其中一个女人的动作感觉像在捣线,我们小的时候妈妈经常让我们撑开两只小手把毛线挂在我们手上,以便妈妈捣线。所以我们当时的作用就应该相当于他前面的那个架子。另外的一个女人一手高高抬起,一手握布感觉像在缝合。整个画面应该叫它“理丝缝合”。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不错,还将画面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画面。做得非常不错。

生:第三段有两个女人拉布,还有一个女人用个什么东西在布上拉扯?我想应该是要把布弄平吧。

师:怎么弄平?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这个场景除了这几个女人还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生:还有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她的脸有点红,并且侧着脸。

另一个学生马上抢答:“是在烧火,因为下面有个火盆,另外那个女人在做的应该是熨烫。”

生:那个手里拿的东西应该是古代的熨斗。这个发现让全班同学都很激动。

师:那这个画面就应该叫它熨练吧。

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细节,学生发现了美术作品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与作品建立起感情,从而对了解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也就很容易鉴赏作品了。

又如,在我们的课本中有这样一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讲的就是中国的民间美术,我国民间艺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的很多设计都与我们的节日有关系。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就从节日中的民间艺术入手,了解它独特的含义。在课的开始,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抢答的环节,用最快的速度列举我们生活中与节日有关的民间艺术作

品,谁列举得多谁获胜。学生说出了好多与节日有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说出作品独特的含义。比如,有学生说到结婚的大红喜字,教师就问这个喜字里面有什么寓意?教师通过从让学生说身边的节日入手,再了解其民间艺术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再如,在学习工艺选修《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课时,由于古陶瓷艺术距离我们遥远,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品的欣赏能力成了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堂课,教师联想到了曾经非常火的一个事件,就是2005年在英国佳士拍卖行拍卖的一件作品《鬼谷子下山图》,这件作品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这段热点信息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从器形、颜色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才能够让他们更有兴趣、更有激情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作品中感受生活。

三、探索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

史学上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美术作品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寻找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

1.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而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

态的影响中,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等,而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个人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又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通过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方式,从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全面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现代手段,开展美术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美术鉴赏活动离不开鉴赏对象。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方绘画作品,还网罗了中外雕塑、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课堂鉴赏往往以图片为主,图片的收集形式较广,各类图书、杂志、挂历等都可以直接展示于课堂,网络中查找的图片、摄影、摄像等有关资料,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其灵活性和实用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及的。

如,在讲到《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时,教师播放了音乐作品的录像和文学作品的声音,为学生展示了音乐、文学以及美术形象的差别。在《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教师收集了扎染等多个视频资料,将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及作品的制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变遥不可及为方便直观。当然,对一些生活中较容易找到的工艺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寻找和发动学生搜集的方法在

课堂上展示实物。如,还是《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教师就是利用自己的收集和学生的收集在课堂上展示了年华、蝈蝈笼以及中国结等实物作品,这些作品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最近距离的视觉、触觉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利用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要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逐渐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积淀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任何一种美术样式都与它赖以生成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绘画语言。例如,中国画自古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貌的巨大差异为画家师法自然提供了很大的写生空间。北方的山高大挺拔、肌理明晰、气势压人,所以北方山水画作品多峥嵘壮阔,沉雄厚重,山石突兀——如北宋范宽的作品就多取雄奇险峻磅礴之势;南方山水温润秀美,树木苍郁,水汽氤氲,山水画作品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绵渺邃深,含蓄蕴藉——如米芾父子的作品就表现了我国南方山水湿润缥缈的特色。

4.利用实践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要强化体验和实践,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例如,对抽象美术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从形式要素入手,但是学生可能还是不明白画家究竟要表达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先让学生自己体验再进行分析的策略。如,欣赏《百老汇爵士乐》这一作品,我们先请学生听音乐来画画,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抒情或欢快或忧伤的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感情,看这个时候学生会怎样表达。大部分同学根据音乐的起伏用点、线、面等来表现,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达来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中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我们要改变只在教室上课的策略,把学生拉到室外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美术作品。例如,利用美化身边的环境在实践中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装扮校园的围墙,这是一个亲身体验、鉴赏美术作品的绝好机会。因为,在这个围墙的美化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构图的大小比例,还要注意画与画之间的联系,并且还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粗细的运用,以及用笔的流畅。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课堂内一两幅画的练习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除了对作品的分析,还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进行大胆的创作,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让学生感受了绘画的魅力,绘画中的语言要素,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美术应该是感性的、充满感情的。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维纳斯》只是一尊雕塑,但它体现出超越时间的美;《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卷纪实性的水墨画,但一个盛世的繁荣市井的喧嚣都跃然纸上,那道路间的论价声透过纸张阵阵地击打着耳膜,仿佛历史在眼前

一幕幕上演,那样的真实,那样的生动。

美术也是实在的、生活化的。它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因此,美术鉴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是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鉴赏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形成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教学者应该重视这一机会,在教学中建立开放性的鉴赏方式,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

第7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能力;审美;生活

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没有升学压力,他们上起课来比较放松,重视程度不够,几轮鉴赏课上下来,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可部分学生在开小差,令老师很苦恼。高中为什么要开设美术鉴赏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美育在高中能否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美术课有所改变,为了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有所学,有所得,我经常请教其他美术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翻阅大量资料,在不断的积累实践中,我的课堂在发生变化,学生开始盼着上美术课。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高中生经过小学、中学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的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欣赏艺术作品的眼光也有独到之处,有时一幅作品就可以让他们读懂历史,认识世界。以往提到美术课,大家都认为是画画,其实美术分为六大门类,鉴赏课涉猎到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等多个领域。美术鉴赏课是综合的课程,想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美术教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扎实,要丰富。鉴赏一幅绘画作品,要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画家的生平和绘画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价值。鉴赏一座建筑的时候,要结合古今中外类似建筑进行横纵向对比,加深建筑本身的艺术印象。鉴赏书法时,要弄清书法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和派别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自备笔墨写画上两笔。其次,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美术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与美术鉴赏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科技、地理、历史等。要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作为美术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美术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一位美术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走在正确的审美道路上?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文学常识不了解,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中?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地理、历史一知半解,如何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又如何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思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丰盈自己,充实课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本身能陶冶性情,很多学生忙于繁重的文化课,无暇分身,不愿把时间放到非高考学科上,这种情况下美术老师更应努力让美术课变得精彩,让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产生兴趣。在上《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式廓的《血衣》这幅作品,再请出几名学生扮演画中人物,有的扮演手持血衣的农村妇女,有的扮演受剥削的残腿农民,有的扮演低头认罪的地主,有的扮演新政府阶级。学生表演得很逼真,同学们一下子被带到了画面中,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就这样,一节好课开始了,通过表演,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更加浓厚,很好地了解了时期的历史,懂得了劳苦人民的遭遇,认识到画家笔下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表达客观世界的,还挖掘出很多有表演潜质的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一个新尝试。学生缺乏艺术土壤,小的时候就认为那些想象和创造与美术无关,认为美术只不过是涂涂画画而已。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对美术学科的正确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以此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启迪心灵的教育目标。

三、营造音美不分家的气氛

我经常在上课前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音乐可以开启智慧,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同时,又能创设情景,渲染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时,为了避免时间差给学生带来的抽象概念,我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为例进行鉴赏和分析。那一庄严时刻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在艺术家笔下定格为永恒。我引导大家用心倾听气势磅礴的歌曲《红旗颂》,与学生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接触艺术的神秘,去感受艺术的力量。这时我再加上解说词,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听我的解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认为画家就是在表现生活的瞬间,只是更加概括,更具有艺术性,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以此为自豪。这节课很顺利地进入主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其实并不难,只要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和不同的流派语言,让大家可以和美术作品交流对话,从感性入手分析作品,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再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术鉴赏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面σ环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从作品的历史、细节等要素加以鉴赏。每个人对不同的作品都有各自的喜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作品的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如何鉴赏作品。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交朋友,分享各自的鉴赏心得,一起讨论作品的内涵意义。在上《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图片资料,按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类别和中外不同建筑风格整理,并加上文字进行评论。在收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带来去北京故宫和苏杭旅游的照片,有的同学带来少数民族村落的特色建筑群图片,还有的同学上网搜集到很多图片,我们在课堂上欣赏到很多经典的建筑。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喜欢的建筑类型,他们一起研究时很认真,评论作品时内容准备丰富,语言精炼到位,我们还相约为了自己喜欢的建筑,可以在高考时考取这座建筑所在的国家或城市,进一步欣赏和领略当地建筑风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把建筑美学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想象力,更是提高了学生收集素材、甄别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加深了感情。

五、鉴赏课的拓展延伸

鉴赏教材按照美术六大分类对课程进行了设置,多是理论性知识,缺少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时期,他们需要适当自我展现。在美术课堂上,我带着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思想引领并熏陶他们,一幅幅带着真挚情感的美术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从高一年级组建新班级开始,我们就一起设计班徽和组标;有了标准美术字的文化墙设计,可以让班级文化更上一个台阶,在课堂上我们一起练习黑体字和宋体字;到了高二年级,同学们看到特长生艺术节的美术作品都很羡慕,在鉴赏课上我开始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画风景速写,共同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版画和剪纸作品,并在教学楼大厅不定期进行课堂作品展览。同学们认真积极地动脑动手,完成自己心中的形象,作品没有好坏,没有答案,充分展示个性,没有了唯一标准的束缚,大家创作的作品更加灵动,充满想象。几次展览提升了同学们的信心,带动了整个校园的美术学习氛围。这种通过鉴赏理论与作品创作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主动性,更体现出美术教学育人育心的教学功能,更是美术课堂有效的延伸。

美术鉴赏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对自然和对生活热爱的能力,把美术融入生活,让美术成为日常学习工作的一部分。学生的兴趣要靠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吸引,要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在美术鉴赏课上既要注重艺术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又要培养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通过多年的美术鉴赏课,我发现只要多角度鉴赏,树立美育观念,就能和学生一起上好具有审美情趣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在美的路上前行,坚持通过美术鉴赏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我会努力上好培养审美情趣的美术鉴赏课,和学生一起感受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153-01

对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在体育、音乐、美术这“小三科”中,不受多数学生欢迎、上课没有兴趣的就是美术课,除了讲授的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外,就是课堂氛围缺乏激情。因此,作为一名新教师要上好美术课确有一定的难度,而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则难度更大。

这位美术教师讲的是“走进具象艺术”,其教学环节是复习提问、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再提出本节所讲的“具象艺术”的特点,由讨论引出课本中的一些名画,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赏析了几幅其他的画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仿真的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当教师讲到这幅画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及价值时,学生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按画中结构分为“郭外的春光”“繁忙的码头”“热闹的市区”三部分,分别讲了画中所表现的风土人情、都市风貌、商贾集市、码头河运、达官显贵、酒肆茶坊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画中的基本常识。接着学生在课本中开始争着寻找画中一些有特色的景物。画中逼真的情景让学生个个惊叹不已;直至下课时学生还沉静在对画中景物的观察中,沉静在感叹艺术家那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中。这节课其实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怎样结合绘画产生的背景去欣赏画面所反映的物象,而且也学到了鉴赏名画的一些基本知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握了培养学生兴趣的环节:

一、在鉴赏中融入了文学知识

教师在分析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后,接着提出画题“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一词让学生思考。虽然只是语文知识中一个简单词语,但由于词义的多义,使图画的寓意由具体转为泛化,在更深层次上凸显了画的创作意义,进而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材料进行了点拨:一说“清明”是指画中描绘的是清明这一具体季节前后汴京的风貌;一说“清明”是指汴京地区某个具体的地方;一说“清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物贸繁荣、商贾云集、国富民裕、政治清明的社会景象,对这些“点拨”教师都未作肯定的回答,而是让学生再结合画面产生的背景去判断、去思考。

二、在鉴赏中融入了历史知识

课堂上教师同时还讲了几幅画,讲每幅画前都要重点强调作者生活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具有艺术价值的画,不仅其具有超高的艺术造诣,同时还能反映出时代镌刻在画面上的历史痕迹,让后来者通过对画的鉴赏去领略画产生时的时代特色。《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末期的宋徽宗时代,大家要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来回答一下当时的社会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边讨论边争相回答了宋徽宗时代一些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处于相对的稳定,人民群众生活相对的富裕,国家相对的安定等。所以,这幅画反映的就是该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三、在鉴赏中融入了政治知识

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清明上河图》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先进行对比讨论:看看从画面上能看到作者有怎样的政治倾向?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点拨:在《清明上河图》中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竭力颂扬和粉饰了当时社会的国泰民安,它既是对宋代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也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而西班牙作家委拉斯凯兹的油画《教皇莫诺十世》则借画面中教皇表情的呆板表达了作者对“教皇”的讥讽与不满。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政治不仅反映在社会风貌上,同时也反映在作家的意识形态中,作家或有意无意的把对事物的爱憎喜怒往往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作品的主题也都蕴含着极强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志。因此,在鉴赏中学要会联系和把握作家政治倾向对社会的影响,才能更有助于鉴赏作品的实际意义。

四、在鉴赏中融入了社会知识

教师让学生思考:把《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物与现在进行比较,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是什么,没变的又是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张扬的社会发展标志。当时代不断发展变迁后,前代的遗留物都镌刻着时代的痕迹将成为后代的文物,这些文物多数都具有不可再造或逆转性。学生讨论认为:没变的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她是自然界造就和孕育的连接各个时代的链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她川流不息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而变化了的是同样生活在“上河”边上的百姓,随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或生活习惯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断展示着人类向更高的文明化迈进;同时变化较大的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实中存在和暴露出了各种显性和隐性问题,如植被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森林的滥伐、河水的污染、湿地的减少、沙化的剧增等等的环境恶化现象,导致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看不到清澈的溪流、河水,看不到随处可见茂密的树林……

五、在鉴赏中融入了审美教育

第9篇: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内容;美术鉴赏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建筑艺术的形象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生活,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但是其风格可以揭示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心理情绪、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在欧洲,人们把建筑比喻为“石刻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