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自我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在这五天的培训中我聆听了许多精彩讲座,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我不断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并与共同培训的教师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作为骨干教师更要强调反思学习,提出自我学习、自我专业发展的计划,撰写教育笔记,经验总结或论文等,全方位提升自己。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在各个方面的局限可想而知,曾经也想有所突破,可又不知如何下手,在个人成长方面从未深思熟虑过,久而久之,自感也就这样了,甚至让自己处于和尚撞钟的时日。而在这里学习后,我整个人变了,我被一种莫名的激动所包围,浑身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振奋,我知道自己原来是多么浪费时间。我知道自己要思考,不能像原来那样工作。

教师之路该如何走?作为骨干教师又该如何做?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豁然开朗,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⑴教师要转变角色。 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工作者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2)做反思型教师。培训几天来,听到最多的就是: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写两年的反思,就会成为名师。以前对学校要求写反思,总是表现得很反感,从没有认真写过,自然也谈不上收获,没有受益,更看不到反思的重要性,一点效果都没有,纯粹是哄了自己,其实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已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做反思型的教师真的有重要。

第2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班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普遍对学数学不感兴趣。这个学期,我初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础特点。接着,我有的放矢地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证题过程,搞一些数学小竞赛,等等,努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二、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本人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期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课余,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学习建立自己的博客,发表一些自己平时的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点滴等等。从中,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三、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大班教学,纪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雪学生实行严格要求。课堂上,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余,我让优秀学生与“待进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逐步得以夯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四、加强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册教材继续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时,加强了实际操作,加强了图形知识的联系和对比,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自年月踏上工作岗位,转眼间,我已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走过了四年,如今我是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我非常热爱自己的岗位。在过去的四年中,因为身体的特殊原因,在生育宝宝过程中,或多或少耽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时间,也失去了很多宝贵的锻炼机会。现在,我已结束了这一特殊时期,再次斗志昂扬的站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为了弥补两年来落下的功课,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医学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科,面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作为一名妇产科住院医师,为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必须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是必不可少的,医院为我们提供了通过网络和电子书刊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的学习平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可以及时为自己充电。通过阅读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写下读书笔记,既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也是自己工作学习的经验总结,积累大量的知识瑰宝。平时也经常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积极参加院科组织的学术讲座和疑难病历讨论,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临床,从而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很好地拓展了知识面。在我院争创三级医院的进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位纯西医的本科生,要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必须从现在起投入到中医的学习中去,只有掌握了中医的辨病辨质,结合于西医的诊疗方法,才能成为一名今后被病人接受的中医院医生。所以一是自我学习,二是抓住“西学中”研究生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临床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服务患者为中心,遵守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妇科门诊,每天的就诊人数都非常之多,我主动放弃每天一小时哺乳时间,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虚心向上级医师请教,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顺利完成了五个月的妇科门诊工作。在人流室和治疗室,同样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特别是在中午下班时,面对病人焦急的眼神,宁可少休息几分钟,也要给她们做完检查治疗。现在,我在产科工作,对于经历过孕妇、产妇这一角色的我来说,现在的我,更能设身处地的为每一位孕妇产妇考虑,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去给于她们更多一份关心和照顾。作为一名妇产科医师,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复杂和急诊的患者,如果不能仔细的分析和没有高度的警惕心和责任感,很有可能漏诊和误诊,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通过诊治一些疑难危重病人,一方面丰富了我的临床经验,提高了应对疑难危重患者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疑难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确诊率。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积累,已能熟练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

现在社会,是个法制年代,必须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处处以“法”来约束自己。随着人民对健康期望值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在各级医院已比较常见。今年以来,院部及医务科多次组织学习了《病历书写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目的是为了规范我们的医疗工作,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大部分纠纷的起因还是我们医务人员工作做得不到位,与患者沟通不完善所致。这一年来,我严格按照院科两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办事,处处以卫生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医疗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严格执行病情告知义务,及时规范完成各种医疗文书,有效地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今年,在院团委书记的推荐下,我担任起了妇产儿团支部书记一职,平日积极响应院团委的各项工作号召,带领青年朋友参加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回首全年,总的感觉是忙与累,但我觉得很充实。一年的工作学习,使自己成长了不少,今后的路需要自己一步一脚印坚实的走下去,我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

第4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含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都强调了一个“读”字。小学低段儿童语言储备较少,我们要帮助儿童选择优秀的语言材料,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小学低段课文中选用的古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是极佳的语言材料,如果忽略“读”,以讲解为主,学生学得无趣,还要借助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语感。

读准字音,培养语感

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对、读通是我们带领学生攀登的第一层阶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有层次的要求,如:前两遍自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能力进行自学,克服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再要求“第三遍读给学习伙伴听。”学生之间进行互查互纠,对自我学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便于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有了这三遍的初读经验,达到了“读对”的要求,语感初步形成。

读出韵律,形成语感

一首诗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它的语言、节奏、音律都值得学生诵读品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语感。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往往在他的文章中不自觉地引用歌词,这也是语感。语感要真正内化于心,我们就要让学习主体的“心”感知语言的“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有一种美是直接的,不需要分析的,那就是韵律美。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在平仄的配合、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青松》一诗为五言绝句,它的节奏可以划分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笔者先后通过两次范读,先让学生听出朗读时的停顿,再感受加重、延长,并用相应的符号标出,两次不同感觉的朗读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诗可以读得这么美。”学生根据符号,读出节奏,古诗的音律美便在心中滋养开来。古诗的读法很多,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拍手读、唱诗的方法,让古诗不仅可以读美,还可以读得“好玩”。在朗朗上口中,语感逐渐形成。笔者还建议学生在课后玩跳橡皮筋、拍手的游戏的时候也可以用诗作词,感受这种韵律。

读中感悟,增强语感

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形象和意蕴这两个高深的东西怎样才能有它可触摸、可言语的形象,还是通过“读”。“我们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读。”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演读的诗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表演时是这样做的:一个学生做青松,伸直双臂,一个学生用书本做大雪,作“压”状,边加书本边读“大雪压青松”其中“压”字读得尤为有力,做青松的学生接“青松挺且直”,读得铿锵轩昂。这样一演一读,不说诗的意蕴全在了,但青松的坚强学生已经心中有数了,后面的记者采访环节中,学生的感悟说明了这一点。没有繁琐的讲解,没有冗长的分析,“读”便读出了青松坚强的形象,学生表达对青松的敬佩之情是发自内心,语感进一步增强。

读背古诗,加深语感

“对于古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有了前面的“读”,学生对古诗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对诗中意蕴的喜爱,此时他们迫切想要的还是“读”,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对青松的赞美用朗读来表达,此时,眼前的诗化成了一幅“青松傲雪”图,诗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了然于心。相信当他们某天再见到大雪下的青松时,必定还会吟诵起来。

第5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体育能力是指完成体育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体育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体育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的,也就是说体育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途径,我们体育教师应将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把常规教学和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结合在一起。

一、一般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般身体能力除包括身体的基础活动技能(走,跑,跳,投,攀蹬,爬越)外,还应包括对动作的判断,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我们体育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融汇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的作用。

1、利用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2、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过去教学中的“要我学,要我练”改变为“我要学,我要练”。使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从而养成自觉的、经常锻炼的习惯。

二、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至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比如,学生掌握了篮球投篮的各种方法之后,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对各种方法的理解进行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三、培养审美和自我监督与评价能力

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净化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心性。

体育教学通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塑造健美的形体,培养学生养成站、立、行、走等良好的身体姿态。通过竞技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通过各种不同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应注重知识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在理论课上既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文化知识,又能掌握运动原理和运动保健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在锻炼中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锻炼中运用医务监督的习惯。

1、通过学科类教学,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体育的意义及身体全面发展的作用。

2、生物、健康、卫生方面的知识。

3、运动营养、医疗保健知识。

4、运动原理,运动文化,科学锻炼的方法,原则,规则裁判知识。

第6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的历史课不为学生所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功能一直不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教学目标不当;教学结构呆板;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学生主体地位无从体现,具体表现为: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灌输型的“一言堂”,脱离了学生的学情,忽视学生的疑问,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力。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压抑,妨碍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建构性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二、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三、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知识,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J.G.Brooks,M.G.Brooks)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释疑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在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研究法:在小课题研究前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搜集历史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诊断等。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2年,我申报的课题《中学历史自主学习策略》获得立项。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对课题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很好地指导了课堂教学。

根据现有研究条件和实际情况,研究工作进行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5-2011.6)

(1)文献研究,形成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一系列工具。

(2)开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历史课自主学习状况,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2.第二阶段(2012.6-2012.7)

(1)搜集典型的教学课例,开展课例研究、课题组研讨活动,确定培养中学历史自主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1、兴趣引领2、自主学习,互助探究。3、展示分享,巩固拓展。

3.第三阶段(2012.9-2012.11)

实践课堂教学,全面开展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为完善、修正提供实践依据。具体实施过程:

1.历史课全方位“激趣”,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初中历史课程一直处在“副科”的地位,学生根本不重视历史课,我们曾经在60名学生中作过问卷调查。有38.3%的学生(22人)过去“对历史课的感觉是上不上无所谓”。问卷的大部分学生均表示对历史缺乏兴趣,拿着历史课本就头晕。这种状况表明,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着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想依靠改变历史课的地位来引起学生的“重视”是不现实的,只有抓住课堂这块“宝地”,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历史就不是“无所谓”的了,也不会成为“额外的负担”,而会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行为,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在黑班报上制作“历史上的今天”板块。在学习初三《世界历史》中《美国的诞生》一课正是9月11日,同学们在黑板报“历史上的今天”写的是“美国发生举世震惊的“9.11事件”。我和褚老师精心的备课,先是“9.11”图片、影像资料及国际相关舆论报道的展示,就大家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以问激趣,学生兴致极高,以此为契机,教师很快将话题转到美国的历史,并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有其历史渊源,美国的“9.11事件”同样也不例外。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历史学习的课堂里;在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时,让学生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作比较,同样采用了大量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也紧扣学生关注的焦点:“美国西进运动中做了哪些事,我国西部开发将如何进行?”,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寻找相关资料。这样,学习已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了图书馆、因特网……兴趣和好奇心在驱动着学生的求知欲,无形之中,学习成了主动的行为。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变学生的“怎么学”为“我会学”。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与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课堂中大家的交流讨论,使他们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原以为这段历史就是书本上所写的那样,查了资料,和大家交流后才明白原来这个问题到现在史学界还存在争议,书本上的只是其中一种说法,我觉得其他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正是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学习,互助探究的表现。在这样的交流中,历史学习有时象一种学术色彩极浓的讨论,有时则是激烈的辩论,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例如,学习世界历史《金字塔的国度》一课时,为使学生对古埃及的奴隶制及文明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客观的评价,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假设现在这里就是古埃及,你们是古埃及的工程师,请你设计一座金字塔吧!”这个作业让学生既惊奇又兴奋。因为金字塔目前在科学界尚有许多猜测和探索,许多的难解之谜让人更觉金字塔的神秘;在建筑领域也是一种奇迹。但他们敢于尝试,也乐于挑战。于是经过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他们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上网下载有关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世界五千年》等相关的一些课外读物,进行资料的汇总整理。然后,组内分工,设计绘制图纸的,负责进行材料预算、劳动力预算、辅助工具预算及工期预算等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最后,各组将金字塔的设计方案在班内展览交流,并作出设计说明。他们的作品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是不合理的,但他们的大胆设想和创造能力及小组合作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和感动的。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们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积极的探索中,走进了合作的劳动里。全班学生几乎全部参与,在经历了动手、动脑、动口等方式的学习后,既有了学习的辛苦体验,也有了作品展出的成功体验,更有了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同时,在交流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小组间互相竞争,也互相置疑,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好奇心、探究心、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在参与中、设计中、创新中、争论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在这里,最重要的已不是“金字塔”的设计,而是学会了分工与合作,学会了许多历史知识以外的东西,人人都有了成功的机会和快乐。学生们成了历史学习的体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作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我们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我们为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验成功。

3.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变学生的“我不行”为“我能行”

如果说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行”。一般说来,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展示自我的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具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展示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愿望,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我们历史教师都能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愿望,鼓励他们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展示自我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中曾不止一次的尝试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自己去“备课”,去精心准备导学案,并上讲台给大家上课。我和褚老师精心准备了一次“我要上讲台”活动,让学生从“备课”到“讲课”都自己独立完成。通过这次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使他们在感受到自身学习的价值、享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

第四阶段(2012.11—2012.12)

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六、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第7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以小学生自主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行为能力。以人为本,让课堂充满生命灵动。教师充分重视学生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能力过程,对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加以积极诱导并促使其发展,把握学习对象与教材内容的关联中心,设计先学后教的学习环节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提供积极主动的学习空间。促使课堂中形成多种类型的学习交流,点播师生课堂生活中的灵动活力。使课堂有滋有味、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本着“尊重个性、体现差异、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原则,对不同学生提出适宜其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展他们的优势,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2、课题研究的意义。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论,注重发展学生的人格和学习能力。小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个性品格的陶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若离开了自己的天地和空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与渔,终身受用不尽”学生只有掌握学习和创造之门的钥匙,才能真正自由的进入学习和创造的宫殿真正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概念的界定。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下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否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的主体性过程。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策略的基础上的“会学”。以唤醒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性研究。

3、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自主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4、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发愤学习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有不知怎么说的时候不去指导他怎样表达。”可见一代教育宗师早就主张学在前,教在后,先学后教。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改变原来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2、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中科院院士李依依曾说过:“主动的精神非常重要。有主动精神,所有消极的东西都会变成积极的东西;没有主动的精神,所有积极的东西也会变成消极的东西,对孩子从小就要扶持”。俗话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两个字。学生只有事事认真,事事主动去做,才能很好地完成各种工作。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该课题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分低、中、高三个梯度,进行各学科的研究探索。同时要突出研究重点,抓住语文这重点学科进行公关。具体实施时,首先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增强教师的教学指导意识;其次,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课内,并做到紧密联系课外。

2、研究对象

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部分实验班级。

3、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发。通过对有关本课题的现有理论及实践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式。

(2)观察法。对实验学生采取个别观察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的变化。

(3)问卷调查法。设计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4)对比实验法。以年级为单位,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实验效果,研究小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实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5)系统评价法。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对涉及实验的学生因实验引起得变化进行系统自测、评价。

(6)经验总结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方案。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分析其成因,获得解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第8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预习 自学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五、问一问

第9篇:自我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研究;过程性管理;行动研究;记载册

当前教师研究课题成果评审资料一般由课题结题主报告与附件两部分组成。在评审过程中以查阅主报告为主,附件作为证明材料为辅,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整个研究时段内将大部分精力花在课题立项文本写作与结题文本写作这前后两端的起始和结束环节上,中间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反而比较随意。传统的记载册主张研究者在课题立项之后立即启用,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但由于不适用已停用多年。面对当前教师研究“重两头轻中间”的现实问题,温州市瓯海区对教师研究记载册进行了重新设计,旨在引领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活动开展,并使之成为课题结题过程性评价的依据。

一、重新定位“论证性活动”,使之草根化、理性化

“论证性活动”是总结课题研究已有经验,厘清课题研究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研究计划的基础性活动。但相比听评课等研修活动而言,它并不是教师日常的研修形式,很容易被忽略或走过场。由于传统印象的影响,人们倾向于认为,论证性活动如开题论证、结题鉴定等一定是需要相关专家与领导参加的活动。为此一些教师小课题选择了忽略,一些学校大课题则以仪式化的方式请专家,但活动过后没有对研修方案进行修改,也没有在研究过程中再次对研修方案进行讨论调整。理想的论证性活动不仅是专家介入的指导性活动,更应是课题组内自我学习、自我对话的学习交流活动,也是课题组通过自我协商进行研究分工、拟定行动计划的民主决策活动。为此,我们一方面提出了“开题论证、中期小结、结题总结”三种不同时段的论证性活动,将之定性为一种定期对课题研究思路进行讨论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提出了“自我论证”与“专家论证”两种论证方式,并通过由区教科规划办聘请专家为已组织过“自我开题论证”的相关课题再次组织开题论证,传达一种即便要开展“专家论证”也需要以“自我论证”为基础的理念。这样既保证了当前草根化的教师小课题以“自我论证”的方式广泛开展论证性活动,也促使一些学校大课题更为理性地看待“专家论证”。为防止活动变成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我们尝试做了课题论证性研究活动记录表(详见表1)。

二、重新定位“主题研修活动”,使之多样化、系列化

由于教师研究课题一般为教学研究课题,主题研修活动的形式往往也就是日常的听评课活动形式,为此容易存在教研课题单一化与表面化的问题。一方面,一些课题结题材料附件往往提供大量的课堂设计与评课稿,而较少其他形式的研修活动;另一方面,所提供的材料比较零散,难成系统,较难看出与研究主题的相关度。难以判定是围绕研究主题的具有“研究味”的研修活动,还是日常的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教师研究过程是一个对教育教学工作循环改进的过程,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其过程必然包括以下最为基本的活动:一是主题性学习交流活动,即通过观看观摩课、查阅交流相关资料、读书交流、调查分析交流等学习活动,分析实践教学问题,提出课堂改进的思路;二是集体备课活动,即把前期主题学习所得的相关新思想、新经验用于课堂设计中,将新经验变成具体的教学设想;三是开展针对研究主题的听评课活动,即开展研究课,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课堂观察活动、通过课题组的对话交流,提炼总结新经验、生成新想法。活动结束时,课题组修正调整原有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作为下次研修活动的新主题。这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行动研究活动循环,而一次系列研修连接着下一次系列研修,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跟进的系列研修活动,如图1。图1课堂教学研修活动系列链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在单次的研修活动记录上做文章。其实,这难以发挥对活动“系列性”的引领作用。我们希望记载册不仅促使课题组在活动开展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而且促使教师以系列化的方式组织研修活动,记录表设计见表2。

三、重新定位“文献资料学习活动”,使之常态化、应用化

相比听评课等日常研修活动,文献资料学习活动也是教师课题研究中容易被轻视的环节。超越实践需要基于对实践的超越性理解,超越性的理解则需要广泛阅读,“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他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1]从而使“本文的意义为解释者所同化,生成一个扩大的自我”[2]。缺乏充足的文献资料查阅学习,研究者往往无法突破自身经验的局限,不易形成具有超越性的工作计划。然而在当前的结题评审中,课题文献查阅情况往往反映在结题主报告之后的参考文献目录上,这很难看出文献资料查阅活动是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真实地进行,并促进了课题研究。笔者在网络上查看一些地区的教师研究记载册设计,文献资料查阅情况往往只要求课题组提供文献目录。其实,这样的记录方式适合学术研究而不适合教师研究,因为学术研究是知识取向的,需要以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查阅大量文献乃至外文资料,以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而教师研究是实践取向的,需要以精思笃行的态度来查阅相关资料,并以此反思实践、改进实践。相比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知识创新而言,教师研究重在个人知识的形成,这种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切身的实践行动,将外在的知识及经验变成自己亲历的经验。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说的,这是经过个人亲自探索、实验、研究,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而获得的,显露研究者情绪化、行动化的个人知识。[3]教师研究不在于知识创新,而重在通过学习研究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并超越实践。为此在教师文献查阅问题上,“全”固然重要,但“用”更为重要。我们希望通过记录表设计促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比较扎实地开展文献资料查阅活动,使文献资料学习活动常态化地贯穿于课题研究始终。同时希望将教师引导到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消化、运用上,使来自文献资料的知识成为教师个人应用化的知识。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师课题文献资料查阅记录表,详见表3。

四、重新定位“文本写作活动”,使之完整化、阶段化

没有实践研究活动为基础的教师论文写作是苍白无力的,但丰富的研究活动如果没有写作意识,为活动而活动,那也是徒然的。正如张肇丰研究员的观点:写作不是研究的副产品,写作是反思的重要载体,写作就是研究。[4]文本写作活动与教育教学改进行动应是推进教师研究进程的两个齐头并进的车轮。然而当前教师研究中的文本写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游离性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发现一些课题组成员乃至负责人有相关或获奖,但与研究主题却并不相关。教师没有将围绕研究主题的文本写作当成研究的重要工作,课题研究也未发挥提升教师论文写作质量的作用。二是碎片化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经常发现一些附件材料提供最为原始的评课稿、课堂设计等,虽然够真实,但这些碎片化材料是随研究活动开展自然产生的文本,而非教师经过反思提炼的文本。三是单薄性问题。在课题结题评审中往往发现一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成形的文章比较少,文本写作活动只集中在课题研究某一时段。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将记载册划分为过程性活动材料与课题成果材料两大部分,这样的划分容易使研究者形成一种文本写作活动独立于研究过程之外的错觉。实质上,文本写作活动应伴随着研究的整个进程:在研究前期,应该结合文献阅读、调查分析等手段开展一些有关现实问题分析类文章的写作活动;在研究中期,应该结合课堂观察、个案分析等手段开展一些有关新思想、新行动的教育教学创意类文章的写作活动;在研究后期,应该结合经验总结等手段开展一些围绕研究主题的比较系统丰富的经验介绍类文章的写作活动。文本写作形式可对应于省市区三级教科研部门的各项评比,如课堂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学创意等。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我们将用于经验交流的文本也视做文本写作活动,交流包括区级交流也包括课题组内部的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课题组都能抱着定期进行文本写作的意识来开展写作活动。课题研究过程性文本写作记录表设计如表4。一些教师认为,开展教学改革一般人都是愿意尝试的,但是写结题报告实在太痛苦,为此“做课题不如写论文”成为一些教师的普遍想法。一些教师则表示自己想尝试课题研究,但不知道到底要做些什么。为此在区县级层面对“记载册”进行设计,是必要的“建模”。这样能通过具体的活动要求消除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引领教师进入基本的研究状态,同时也可发挥其过程性评价功能,简化结题主报告写作格式及要求。记载册的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使记载册在现实课题管理工作中更接地气、更受欢迎,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继续改进。

作者:韩紫薇 单位: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刘阳科.从存在主义与解释学的视角理解教育叙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2]车铭洲.当代西方思潮概论[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