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小石潭记朗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石潭记朗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石潭记朗读

第1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一、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扩大朗读训练面

第2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在电子课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图片,让初中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这样开展教学: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

二、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给初中生进行范读,扫除初中生学习时的文字障碍。然后再播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轻声跟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会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讲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进行归纳和总结,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5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没提到的可以提出质疑,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时有很多初中生提出问题,比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还有的初中生对文章的主旨提出质疑,到底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3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古诗 会读 体味意境 把握情感 品诗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1 指导学生会读

古诗的教学应注重朗读教学,指导学生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古诗非常注重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我在古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学,让学生明确到诗歌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在指导诵读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诵读,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诗歌所带来的魅力。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观沧海》时,我就注重诵读的教学,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并指导学生表情诵读,同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我要求学生会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策马东征,指挥三军的统帅。读出气势,读出豪迈。在诵读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这样的诵读下来,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且还巩固学生对诗句记忆。学生的诵读过程,提高了自身对《观沧海》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对《观沧海》的诵读。联想、想象、理解、诵读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地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

2 体昧诗歌具体意境

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诗人用经典化的意象构建一种生活或理想的境界,意境的营造为古诗带来难以言表的韵味。初中生喜欢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诗如果不能生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那么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更别说让学生去鉴赏了。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种种意象去构建一幅画面,将诗歌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景,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

如:在讲授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勾勒诗歌画面,寻找“挑灯”、“看剑”、“吹角”、“连营”、“塞外”、“沙场”、“白发”等能够呈现画面的词语,生成沙场征战的豪气慷慨之情,从而营造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凄苦氛围。

3 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

古诗文的思想情感往往浓缩在诗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也即人们常说的“诗眼”和“文眼”。阅读古诗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诗眼”和“文眼”,就能快捷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永州的作品。这篇山水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知不觉触动了内心的伤痛。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游踪来探访他的情感线索,初游小石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祝环”,清脆悦耳的泉水叮咚声使他“心乐之”,已忘情于山水;继而观赏小石潭的游鱼,“空游无所依”,水异常得清,“日光下澈”,鱼儿的“影布石上”,忽停忽动,轻快敏捷,“怡然不动,淑尔远逝,往来吸忽”,多么美妙空灵的游鱼图啊,可爱的小精灵“似与游者相乐”,怎不令人忘身于外而十分惬意;及至远望潭的西南“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可能就触景生情,勾起作者对坎坷仕途的回忆而有些黯然神伤了;而后再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就不由得使人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了。联系作者的游踪,分析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情感线索,品味研读重点语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就不难把握作者似“乐”却“忧”、似“喜”却“愤”的情感焦点。

第4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一、读出语感和情味,学生有感动的需要

朗读不只是出声地“念书”,朗读也不只是“大声”地“读”;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词,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艺术,只有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美,体味到了情,学生自然会爱读,“吟诵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读书读得这样投入,学生怎么不会把读当作一种精神需要?我们读莫怀戚的《散步》要用舒缓的节奏,抒情的语调,轻重有致的旋律,充分表达亲情的温馨;我们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要用低沉的语调表达沉痛,高亢的语调表达憎恨,用呐喊的重音痛斥,用激昂的语调表达决心。在我们的朗读声中,学生走进了语言世界和情感世界,老师既要在方法上指导学生,自己的普通话也要苦练,当你字正腔圆的朗读,回荡在课堂上时,学生动容了,读书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了。

二、知识积累过程中,学生有精神的需要

构建语文知识大厦的一砖一瓦一木是字、词、句的积累,词语的积累,佳句的积萃,不只是把脑子当容器去装,而是让脑子变成熔炉,在积累中充实人文素养。在读中积累知识,用活泼的形式学,如成语接龙,美句摘抄,内容概述,仿写学用,补说续接,自由表达,作品评吮,不是为教课文而教课文,而是用好课文这个例子,遵循活学活用的原则,在愉快地学习语言实践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熏陶学养。

三、激发学生思考,多元化认同,学生有表现的需要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理解的关键点,以点拉开一条赏读的线,由感知提升到赏读,学生便有了自由发挥的舞台,驰骋自我发现的机缘,“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学生以自己眼光看,自己的心智思,没有了陈腐,透出了一束束灵性之光,阅读过程就会呈现出多元化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阅读多繁荣、多有生机。以《小石谭记》为例,对作品意境的感受各有己见,有位学生认为与柳宗元的《江雪》意境相同,在一个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独钓寒江雪”;有位学生发现了“小”,无论潭的面积,潭中的视角,游人的规模都“小”。唯小而得清幽之趣;有位同学发现了“美”,石的形态为坻、为屿、为、为岩。奇特争异,水的清澈,鱼若空游,岸势“犬牙差互”。曲折通幽,让人怀想。有人说明写水,暗写石,“闻水声,如鸣环”没有水和石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吗?有人说作者写的是世外桃源,一个迷人而偏僻,没有人烟,清净之处,又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不点明小石潭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境地?还有人认为写得神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去不可知其源,让人去想象。虽然想法、观点有幼稚之处,但蕴含着学生的灵性。这样一堂课,学生所得不只是感知课文,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去理解课文,老师一一表现赞许、惊讶、意外,学生也因此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四、淡化提问,学生有自由阅读的需要

淡化提问,并不是说阅读无问题可问,而是没有用提问方式来表达而已,一堂课只设计几个“主问题”,它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此碎问以及对学生的追问而言,把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求索,学生阅读需要时间思考、品味,这就把“自由”权给了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阅读的效率必然会提高,以初中语文阅读课文《大雁归来》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个近似阅读方案来推进阅读活动。第一步探究:试用10个以内的字提取本文信息,这就是简要归纳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步探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中的“大雁”。学生抓住关键词整体概括大雁的活动特点。第三步探究:品味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中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把很多带着对大雁喜爱之情的佳句画出来,细心体味,文章的主要感情溢于言表,而且培养了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第四步探究:用文中的关键词联缀成短文。这样既教给学生阅读归纳的方法,又平添了阅读训练的趣味。

第5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情景;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代诗文阅读第四学段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关于“古诗文教学”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古诗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考改革不断变化,古诗文内容的考查在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中考复习的重头戏。然而,由于古诗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无论在表达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涵义上,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大段大段的背诵,也俨然成为学生的重大负担,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文言文就厌烦,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古诗文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创设适宜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了创造这种情景,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一)采用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学习了“记”这种文体知识,学习本文的生字读音后,进行了朗读,而后又一段一段地学习了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这五个问题。(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怎样的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5)作者在第四段中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无论在整体认识上,还是在作者的感情处理上,学生们都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在用的时候随时调取。

(二)采用画面冲击法,创设艺术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视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多媒体呈现画面: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由异乡人的“叹”联想到他的乡愁。又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凝神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画面: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漫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再让学生随伴着音乐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声”的力量,拉近师生的距离,产生心灵的共鸣

笔者认为,无“声”不成课。没有了声音,整个课堂就会失去活力,不能滋润学生的心灵,不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声的利用,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指导朗读,充分体现语言的规范性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旋律优美的音乐配上名家的朗读,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心地聆听了一遍课文录音。在倾听中,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文本朗诵的语音语调,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配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音乐与古诗的美感

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我在上北朝民歌《敕勒歌》时,为了使学生领悟到这首民歌的大意,领悟到大草原的美好风光,我一边播放《草原牧歌》改编的轻音乐,在银幕上播放绿草如茵、牛羊满地的草原风光幻灯片,一边让学生和着音乐充满感情地朗读。如在教学《诗经・蒹葭》这首诗时,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课文,并和学生一起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吟唱《蒹葭》的诗句。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也可用此方法,这首词本身就是一首歌,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歌声中,在感受中秋的氛围之中,进入对词的学习,不必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词,并对它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音乐搭桥,体会意境,训练审美

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感性等特点,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多媒体技术成了实现语文美育的最佳手段之一。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我就从网上下载沙漠冬季风光图片来表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的景象,把平日照的雪景图扫描进课件来表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景观,再配上豪放、粗旷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学生马上能体会到作者那豪迈粗犷的胸怀和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其中的意境美。《饮酒》一诗给学生描绘了一幅恬淡、幽静然而却充满生机的田园采菊图,学生对采菊一事容易理解,这一形象是容易感知的,可是,对诗人当时的心境不容易理解到位,感受不到那份悠然、闲适的意境,那么我们就可以播放一些轻松、活泼、抒情的音乐,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再加以适当点拨,学生自然就会披文入境,很受到诗人的那种闲适之情。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大密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防止走马观花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可以大幅度增加课堂的容量。在每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前,教师都根据教案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课件。虽然这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这样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既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读、背诵训练,又对所学文言文的其他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审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大屏幕,品析语言的精美,促进词汇的积累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材料,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利用大屏幕,教师将本课涉及到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重点实词、重点虚词等用法,以图表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节约了时间,又能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二)利用大屏幕,解释文言文的句意,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教师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这部分知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知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可以一段一段地学习意思,一行写文言文的原文,对应着在下一行写翻译,并对重点词语进行注释、标注,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一节课不要求内容太多,学生也愿意学,愿意记忆。利用大屏幕,可以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写出来,一字一句地去解释,让学生反复理解,反复背诵。如讲陶渊明的《饮酒》时,我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打出,写上名句赏析,又将这句话的意思写出来,并且出示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进行解释,重点体会作者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心境。

第6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关键词】电子白板 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效果

随着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之一,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明显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就电子白板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着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五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密度,开放视野。

第7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作用;激发;配置;有效;开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在此,笔者就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5. 优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的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中许多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了,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地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提高教学实效,从而开创教学暂新的局面。

第8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落实课标 提高素质 六步教学法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习一些文言文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同时在附录中提出“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落实新课标要求,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走好六步,即读、译、析、品、拓、背。

一、读,即朗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阅读文言文,一是学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尤其是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字以及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字。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被”读“pi”而不能读成“bei”。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二是学后朗读,要求朗读流畅,读出感情。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感情,从而进一步领略文章的韵律美、思想美、语言美。

二、译,即翻译课文

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就需要翻译文言文,翻译时要引导学生以句为单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教师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如逐词逐句翻译、大意翻译、调整语序翻译以及人名、地名、时间不翻译等,同时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积累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和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掌握了这些也就有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储备。

三、析,即分析文章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翻译与背诵上,应当在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之后,进行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在古代文化背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意蕴,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分析文言文不能离开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资料,然后从文章内容入手,理清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在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层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的道理,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如《爱莲说》中的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小石潭记》中的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法等。

四、品,即品味鉴赏

品味文言文就是要对文章语言进行推敲,品出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应重点放在品味词句上。品味词语,既要品出词语的含义,又要品出词语传达出的内涵来。如《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的“清”字的含义是冷清,寂静的环境、气氛。在细细品味,“清”字传达出的不仅是环境的冷清、寂静,更表现了作者柳宗元被贬的处境,如此就不难理解“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品味句子,要品出句子本身的含义,还要和中心联系起来。如《爱莲说》中对莲的描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子本身描绘了莲的美质和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几句处处描写君子的美德。

五、拓,即拓展提升

许多文言文意蕴深刻,在当今社会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文言文教学不仅让学生阅读课内浅显的文言文,拓展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拓展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谈看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有时代眼光。如《马说》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联系现实生活,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是怎么看的?有学生就说出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要学会自我包装、自我推荐,不要等着伯乐的发现”的观点。另一方面可以类文拓展。虽然初中文言文考试多是课内的文章,但同类短小精炼的文章也可以适当拓展,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背,即背诵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篇篇都是古文苑里的奇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只有背诵多了,积累多了,学生才能从大量直接接触的文言材料中感受语言,品味文章,汲取精华。

第9篇:小石潭记朗读范文

一、点面结合,以读激趣,夯实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点

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语言积累十分有效的途径。

这个朗读时间段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点面结合。具体的校内的点有:早读时间,自习时间及课堂上朗读时间。校外的面又分为放学时间,周末时间及假期。

如自己教的这一届学生,我三年的早读设计为:七年级每次早读课固定5分钟朗读一些接近白话文的文言文。八年级的时候则找一些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让学生朗读。时间延长为10分钟。到九年级,就在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些文言文古文,时间不限制,这个时候学生通过两年的文言文熏陶,已经很有文言文语感了,自然获得了很多的文言文的乐趣。

校外时间,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内外互补,寻找文言媒介,提高学生文言兴趣的着力点

首先,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还要利用课堂外空间,寻找课堂外的非连续性文本供学生阅读,学习,接触文言文。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着接触文言文的乐趣,丰富着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三、纵横联动,创新多样方法,驱动学生文言学习的激情点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这里说的方法,既包括学习文言的纵的方法,如信、达、雅等翻译方法,更包括驱动学生学习文言的激情点的新的横向的方法。如竞、联、比及仿等方法。

1.竞。所谓竞:是朗读背诵,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朱文君老师说:古文学法其实方法很简单,除了读还是读。在读的过程中,除简单的个体读外,更可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个性特征,在文言文课堂上引入竞赛,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比赛方式可以是男女生分组,最佳朗读能手赛,师生挑战赛,记忆之星赛。比赛内容可以是对重点字词、翻译、重点、难点句,进行基础知识积累赛。诵读比赛的类型可以是设置抢答题、必答题、风险题、进攻题,美点寻踪、品味语言赛等。

2.联。所谓联:是联想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如《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句,仅12个字作者便把潭上景物描绘到位。此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生才能感受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自然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翻译更受他们欢迎和有兴趣。

3.比。所谓比:是比较学习,迁移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自己在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时,以《张无垢勤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