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准则范文

会计准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准则

第1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会计趋同;内在动因;外在动因

当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资本的国家界限慢慢淡化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大势所趋。人们在研究和讨论国际会计趋同带来的各种好处时,发展中国家却处在为了引进外国资本而抛弃自我、让国际资本主导本国经济发展规则,还是在坚持自己的特色按本国的国情来制定规则的两难境地。渐进式的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发展及国际会计趋同,利于发展本国市场经济,但这并不符合国际资本进入的要求。

一、会计准则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与柬埔寨的经济环境

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言首先是内生的,即因本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马克思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时,提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制度变迁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稍有进步就会发生变革,而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不适应程度累积到相当程度后,生产关系才会出现变革。即制度变迁与生产力发展相比较具有滞后性。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也应遵循这样的发展轨迹。但是,已实现国际会计趋同的柬埔寨会计准则遵循的并不是这种发展规律。

1993年,柬埔寨在联合国主持下举行首次全国大选,颁布新宪法,改国名为柬埔寨王国,开始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自此柬埔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因多年战争,经济仍处于战后恢复阶段,并以农业经济为主。

(一)私有经济的发展

柬埔寨私有经济以家族式企业为主,而且极少对生产部门进行长期投资。这些在柬埔寨占优势地位的中小企业都存在着经营环境不确定、资产规模有限、以短期信用融资为主的特点。这样的经济环境从会计信息需求来说,并不存在大量外部会计信息需求,仍处于偏重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需求。

(二)金融环境

柬埔寨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种尚待发展的阶段。首先是银行业,因为战乱,公众对银行缺乏信心。1989年,柬埔寨通过国家法令将商业银行从原有的柬埔寨国家银行(NationalBankofCambodia,NBC)分离出来,并允许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私有商业银行。2000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下,柬埔寨进行了提高银行公众信心的重建计划。至2006年底,柬埔寨已有15家商业银行、5家专业银行、17个微型金融机构、24个注册的非政府微型金融组织和4家保险公司。但在农村地区,银行服务仍非常少。而且,在资本市场方面,柬埔寨目前没有证券市场,投资渠道极为有限。没有大量的企业外部投资者,只有有限的债权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需求便受到了制约。

从内生动因的角度来看,柬埔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更多地停留在以满足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为目的的阶段。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的全球流动,会计准则产生了外生的诱因。

二、柬埔寨会计准则的外在动因及其发展困境

1993年,柬埔寨财经部(MinistryofEconomyandFinance,MEF)在法国①的指导下,依照法国会计制度颁布了会计总计划(PlanComptableGeneral)(法国会计制度名称),但法式会计制度最后并未实施。1999年柬埔寨在法国政府的援助下,开始着手建立在IAS基础上的柬埔寨会计准则。2003年柬埔寨在IAS的基础上首次颁布了会计准则。至今,柬埔寨在IAS的基础上颁布的准则有20个,建立在IFRS基础上的准则有2个。这些准则都是在对IAS和IFRS进行浓缩或进行些许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并且没有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从会计准则制定的结果看,柬埔寨首次制定会计准则便实现了国际会计趋同。它在其存货准则里定义了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的概念,并确定存货的计量方法使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在柬埔寨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过程中,外国及多个国际机构都参与并资助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实施、监督的工作,其中法国、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作用最大。它们不仅就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监督提交方案和计划提供资金援助,还对援助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如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重点在于证券市场规则制定、会计市场培育等,公共部门会计则并非援助重点。②

(一)制定会计准则的外在动因

从上述对柬埔寨的经济发展环境分析中不难发现,柬埔寨制定与国际会计趋同的准则,更多是来自于国际资本的要求,而非出于适应本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种需求就变得更加强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对各个国家的准则与法令的国际化程度进行观察并报告。如此关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程度,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ChikakoOzu在对法国向法语系国家进行会计技术输出的研究(1998年)中指出,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进行会计技术输出,除了履行作为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帮助义务外,更在于其对新兴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未来可能的市场的兴趣。具体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债权人的相关利益。发达国家通过亚洲银行、世界银行等向发展中国家发放贷款。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贷款,从债权人的角度来说,都需要得到与债务人财务状况相关的信息。而反过来,这些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的机构,可以藉其债权人的地位,参与到债务国的各种政策制定中,从而实现预期得到的控制。1991年柬埔寨与亚洲开发银行(ADB)重建关系后,从1992年到1998年,ADB批准了对柬10笔贷款共2.87亿美元。同时,ADB核准了54项技术援助捐赠共0.422亿美元。部分技术援助如上所述是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实施与监督有关。

2.外部成本内部化。执行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对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资本来说,是节约了执行和监督的成本。本来应由外来资本承担的进入成本,由于规则与外部趋同,实现了交易成本的内部化。

3.未来的会计市场。由于柬埔寨是一个经济刚刚恢复的国家,本国缺乏必要的会计人才。该国的会计市场中从会计人员培训到审计,都有发展的空间。目前,在柬埔寨,所有的注册会计师持有的都是国外的会计资格,至2007年,柬埔寨包括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内注册在案的只有15家会计师事务所。这种市场空白使得连韩国一家名为“Woori”的会计公司在2007年也抢滩柬埔寨市场,要分一杯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市场的开拓。2007年9月,柬埔寨政府宣布将于2009年成立证券市场,会计市场的前景更得到外界的重视。

(二)外生会计准则的实施困境与两难选择

1.外生会计准则的实施困境。

(1)会计准则实施法律环境的缺失。2002年5月,柬埔寨国民议会通过了它的会计法(LawonCorporateAccounts,TheirAuditandTheAccountingProfession)。在会计法中,对不遵守会计准则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罚款、监禁的处罚。但是,会计法却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个机构或哪个部门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没有监督,处罚便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会计法颁布之后,还没有一个因违反会计准则而受处罚的案例发生。

(2)会计准则没有相应的应用指南。从2003年颁布会计准则至今,柬埔寨没有出具任何相应的应用指南,因而对于会计准则的理解难以统一。不同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有不同的理解,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对会计准则也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中,财务报告反映的数据缺乏可比性,也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

(3)根据不同的利益相关人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在一些外资企业,分别按IFRS和柬埔寨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以满足不同股东或债权人的需要。一个企业存在两套不同的账簿,既不利于监管的需要,也同样不利于管理者的管理。对一个企业而言,法定的财务报表只能有一套,而不应存在多个标准。

(4)很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对应纳税收入与可抵扣费用的确认,当会计准则与税务规定存在差异时,更偏向依据税务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不是会计准则。这种做法显然说明其财务报表是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出发编制的,而不是从满足外部投资者的决策相关要求编制的。

2.两难选择:外来资本的高要求与滞后的国内发展。

在2007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柬埔寨准则与法令的观察报告中,对其会计准则提出了各种意见,其中包括对柬埔寨会计准则发展缓慢的批评。柬埔寨2003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大部分是依据1989年的IAS制定的。在此之后,IAS与IFRS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柬埔寨反应不足,未能及时更新准则。然而,从以上对其会计准则实施现状来看,柬埔寨自身发展的经济状况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水平并不一致。如就存货准则实施而言,在柬埔寨要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存货,就存在获取公允价值的困难,因为柬埔寨的市场经济尚未发达。一个不存在大量外部信息需求的经济环境,也不可能产生基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内部需求动力不足,导致了会计准则实施的低效果。即使柬埔寨能够按照IAS与IFRS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更新,新旧会计准则都存在有效实施的困难。

国际资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实现会计国际趋同的要求,是为了满足国际资本进一步进入的要求。从上述国际援助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对柬埔寨会计准则的资助内容,从法律支持到会计教育、人员培训不遗余力。当所有的规则,包括会计培训与会计服务的市场都由外来资本主导时,外来资本的进入成本便尽可能的降低,并且大大获益。同时,也会推进柬埔寨国家经济的繁荣。但是,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外来资本依赖的基础之上的。缺乏独立性,并且不具国家经济防御能力的经济繁荣,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见得是最优的选择。这不仅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两难选择,也同样是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东盟以及其他国家中,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类似柬埔寨一样的进行国际会计趋同的困境。国际化与国家化,理想与现实,是两难的选择。

在国际会计趋同中,虽然不同的趋同路径最后都能实现趋同,殊途同归,但是,趋同的路径不同,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的后果,这就是国际会计趋同过程中的经济后果。采用渐进式的国际会计趋同,使其适合本国市场经济与企业的发展,会相应地培养和发展本国的市场经济。这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果。而采用跨越式的国际会计趋同,满足了外部国际资本的需求,但却在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失去了主动,在经济规则的博弈中无法争取利于自己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淑红.国际会计趋同的局限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梁淑红.关注中国-东盟会计协调[J].东南亚纵横,2004,(7).

[3]FrancisB.NarayanLeadFinancialSpecialistAsianDevelopmentBank,FinancialManagementandGovernanceIssuesinCambodia,AsianDevelopmentBank,2000.

第2篇:会计准则范文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缘起

   (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产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国会计规范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活动日益频繁并愈演愈烈,资本流动也日渐迅速。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的公开化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r迫切的要求。

(二)IASC与FASB的准则制定权推动了国际趋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国际准则制定权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2001年4月,IASC成功改组为1ASB,美国在组织架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席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由原先作为各国会计准则的“协调者”身份转变为“全球会计准则制定者”,开始积极致力于推动W际会计准则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现状

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始终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我国自1992年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来,从1997年至2004年陆续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奠定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我国从一开始就与IASC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制定我闰会计准则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国际会计准则。因此,我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基础较好。2005年,在全面总结多年来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t,中国财政部完成了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建设。同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签署联合声明指出:中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IASB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涉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同、部分非上市金融企业和中央大型囯有企业实施,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目前已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新会计准则在理念、内容、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面都有了较大创新。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009年10月,世界银行就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有效实施情部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中国改进会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并可提供其他国家仿效”。中国多年在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建设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银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在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存在差异

在金融工具盛行时期和W际准则全球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虽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内在差异增加了财务报表编制的复杂程度,混合计量模式影响T财务报表的一致性,然而诚如刘玉廷司长所指出的公允价值运用趋势不可阻挡。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一直在激励、发展公允价值,主张更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计童模式。公允价值准则是一个计量准则,几乎涉及到所有和计量相关的准则项目。FASB在2006年了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小范围、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在2006的新准则里,明确引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计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衍生产品比较少,相关的对估值能提供支撑的产品和相对专业的佔值机构也比较少,这大大限制了我国公允价值的使

(二)企业执行新的具体准则存在困难

我国企业从2007年幵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多数企业尽管按要求实施f会计准则,但执行新准则仅停留在数据转换、报表列示层面,核算流程、经营模式、管理理念均未发生改变。尽管有关具体准则明确f具体的时点、方法、应用范围,但企业在实际执行与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佔值较难,贷款减值准备采用未来折现法增加了对历史数据、管理模型及职业判断的更高要求。金融工具的分类也存在困难,分类时对于持有意图和目的有时不容易客观界定,容易纵。这些在应用上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国际趋同。

四,促进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思考和建议

(一)改变我国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的混合现状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人了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人。在国际会计准则和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均明确指出,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的内容,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因此我们应及早改变目前将基本准则视为概念框架的做法,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及早制定我国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使我国准则能在一致的基础上加以制定,并持续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动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集团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ASB)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提高会计准则质量。我国

在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等方面还不是很发达,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中允分考虑中国的情况,这是我们要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不考虑中闰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的实际情况,为持续趋同而持续趋同,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的价值计量模型,不仅操作起来会有难度,而且对我W的企业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准则的最新变化以及趋同动态,深人研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时向IASB反馈信息,扩大中国在国际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积极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第3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对比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即将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2项会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

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

三、计量基础有了较大的变革新基本准则不再把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把原来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帐基础。由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

四、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有重大改变《所得税》准则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准则没有按照原《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那样,将税前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而是直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12———所得税》,采用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由此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费用,得出税后利润即净利润[4]。自财政部1994年《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来,我国企业的所得税会计基本是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并存。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应付税款法,而本准则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和暂时性差异等概念。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而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因此本准则实际只允许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债务法。这是对所得税会计的一个革命性变化。由于许多会计人员甚至是许多注册会计师对纳税影响会计法缺乏实际经验。可以想象本准则将是本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实行难度最大的准则之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性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袁中文.会计入门[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4.

第4篇:会计准则范文

2006年2月25日,中国财政部了包括39项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是在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后做出的一次重大改革,顺应了当前宏观经济环境的结果,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已正式建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积极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变化较大,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及如何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此背景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的积极影响

1.新会计准则更加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关键质量特征。其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信息真实反映了它意在反映的东西的质量,并被验证且不具偏向性。而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自然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的。

新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39个会计准则中86次出现“可靠”二字,表明新准则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倚重,力图将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空间压缩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这有利于逐步改变过去准则制定过于偏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忽视资本市场其他投资者利益的思路,从倚重国家信誉来获得社会公众信赖,转变到依靠理论依据、技术性与公允性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保证会计信息更具可靠性。

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在基本准则第四十三条中就明确指出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有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

2.新会计准则更加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它突出了报告对决策的有用性,彰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在旧会计准则中将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则,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历史成本会计对之无能为力;同时,通货膨胀以及因技术进步或政府政策调整等所引起的价格变动,使得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降低。为此,新准则不再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只将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新准则中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多样化,更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会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势必将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准则在信息披露的范围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规定。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增加了应单独列报的项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权益法核算的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类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合并报表中,少数股东权益作为权益项目列示。这些新增的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列示,让信息使用者更易于理解、掌握和预测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现金流量等信息,更符合自身需要与利益的决策。

3.新会计准则遏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新准则加大了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企业在利润操纵中往往倾向于利用缺乏公允性的关联交易,将利润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新准则对关联方的定义做出了明确的扩展,包括了一系列对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三大类。且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都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属多层投资控制的,关联关系及交易应披露到最底级企业。此外,关联方发生交易,取消金额或比例的披露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重大交易须同时披露交易金额和交易额占该类总交易额的比例;对未结算项目要求披露详细信息及金额;强调只有在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采用了与公平交易相同的条款。新准则一方面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另一方面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增强了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三、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的消极影响

1.新准则在内容上不是很完善

新准则强调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确定了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比较全面的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导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由于对是否认可公允价值、全面收益及资产负债表观,准则未能就这三个理念做出明确的回应,使目前具体准则制订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存在内在逻辑不一致的问题,这非常容易导致实施的操纵,准则实施者会利用不同准则规定,创造条件迎合自己中意的规定,需要公允价值计量时创造条件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需要历史成本时又将之操纵为另一经济行为。

2.新准则的实施难度较大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如企业合并、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金融工具、保险合同等。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弥补了这些会计漏洞,为中国会计实务规范做出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一个重大的挑战就是新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从而导致实施难度加大,如购买法、计税基础、资产组等,除了计税基础外,大部分是与公允价值有关。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难以确认。

3.新会计准则引发新的利润操纵手段

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但存在主观判断性很强的缺陷,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它的应用有可能成为新的操纵利润的工具。对于目前尚处在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许多要素市场正处于发展与培育阶段,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无法从成熟的市场中取得这些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以及国内评估机构对于公允价值经验的欠缺,决定了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当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能引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可能会成为科技及创新类企业新的利润操纵手段。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企业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

第5篇:会计准则范文

一、记账本位币的确定

新准则明确规定了记账本位币的定义及选定记账本位币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规定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企业通常应选择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按照本准则第五条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企业选定记账本位币,应当考虑的因素有:

(1)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通常以该货币进行商品和劳务的计价和结算;

(2)该货币主要影响商品和劳务所需人工、材料和其他费用,通常以该货币进行上述费用的计价和结算;

(3)融资活动获得的货币以及保存从经营活动中收取款项所使用的货币。

企业选定境外经营的记账本位币,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1)境外经营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是否拥有很强的自主性;

(2)境外经营活动中与企业的交易是否在境外经营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

(3)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可以随时汇回;

(4)境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否足以偿还其现在债务和可预期的债务。

境外经营,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采用不同于企业记账本位币的,也视同境外经营。

企业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除非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因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确需变更记账本位币的,应当采用变更当日的即期汇率将所有项目折算为变更后的记账本位币。

二、外币交易的初始计量

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账本位币金额记账。除另有规定外,所有与外币业务有关的账户,应当采用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也可以采用业务发生当期期初的汇率折合”。随着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外汇市场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自主浮动,新准则适应了这一新的形势,借鉴国际准则,引入了“近似的汇率”概念。新准则规定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或“近似的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企业通常应当采用即期汇率进行折算。汇率变动不大的,也可以采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进行折算。

三、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过程

老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在核算外币业务时,应当设置相应的外币账户,包括外币现金、外币银行存款、以外币结算的债权(如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和债务(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长期借款等),各种外币账户的外币余额,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期末汇率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期末汇率折合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而新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另外对外币投入资本及境外经营也作了具体规定。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

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等。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因结算或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

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1.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由于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三)外币投入资本及实质上构成对境外经营投资的外币货币性项目的会计处理。

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应当采用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涉及境外经营的,如有实质上构成对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应列入所有者权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项目;处置境外经营时,计入处置当期损益。

四、新增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报告

新准则规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在境外经营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应当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

另外,新准则19号还规定了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的判断标准:

(1)最近三年累计通货膨胀率接近或超过100%;

(2)利率、工资和物价与物价指数挂钩;

(3)公众不是以当地货币、而是以相对稳定的外币为单位作为衡量货币金额的基础;

(4)公众倾向于以非货币性资产或相对稳定的外币保存自己的财富,持有的当地货币立即用于投资以保持购买力;

第6篇:会计准则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 趋势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工作的行为标准和规范,而会计工作在企业经营活动和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国外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而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碰撞。这些碰撞为企业带来或多或少的损失,并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与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一)定位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定位上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制定与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都是由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来完成,具有法律效益。而国际会计准则是一种理想的框架,是对其他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引导,不具备法律效力,同时也无法起到法律约束作用,不具备强制性。

(二)行文和构架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行文和框架模式的选用必须符合我国法律习惯,而我国法律习惯必然会同国际上的相关规则存在区别,这就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行文与框架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都是以章节及条款的格式组成,而国际会计准则则是以引言、目标、范围、定义等格式组成。

(三)准则差异

1.实质准则差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很多实质性的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具体原因来源于法律体系、市场环境、交易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实质差异的具体内容如下: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方面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了可以在企业达到某种条件时允许转回。而我国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杜绝企业利用转回价值上的漏洞来操纵盈余,另一方面是我国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下的必然需要。我国企业在评价资产价值时,经常容易出现高估价值的问题,而高估价值就会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的判断,并做出错误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投资者及管理者传达真实的财会信息,并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一差异,在今后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会逐渐朝着国际会计准则的方向发展,即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企业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2.非实质准则差异

非实质准则差异具体是指会计准则虽然不相同,但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差异。就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来说,在很多类型的市场交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我国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由于市场还处于尚未完善的状况,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风险,如利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来控制利润等现象。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的计量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活跃市场存在下,公允价值比较可靠,此时公允价值的计量是可用的。二是活跃市场不存在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参考其他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三是活跃市场不存在同时也没有其他资产或负债市场价值作为参考,这个层面的计量则需要采用科学评估的方式进行。在我国很多市场交易中,大都采用的是评估方式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而评估方式的选择主要从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等诸多方法中选取。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采取不同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与实际价值存在的差距,同时降低交易双方的损失。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实质意义上来说,也是采用了上述三个层面的计量方法,但其相关规定和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展开跨国合作,并使跨国公司更好地发展,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时代下的必然需要。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必然性

1.减少跨国融资成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中流入了大量的国外资本,同时,我国也有很多资本流入到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活动。而在过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由于这部分的差异而降低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能为跨国投融资行为提供可靠的依据。很多跨国投融资机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多投入一定的成本来制定满足需要的财务报表。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也降低了跨国投融资行为的成本。

2.保障我国对外贸易的利益

过去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时常会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如反倾销。而反倾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对于倾销与反倾销事件的判定和裁决肯定是以会计会计准则为基础。同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保护,所以想要全面发挥保护作用,避免对外贸易行为受到损失,就必须要进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3.促进跨国公司发展

以前,我国跨国公司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导致在面对一些情况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作为编制依据,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会计信息不可靠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对历史经营状况的正确评价,同时也无法做出准确无误的经营决策,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决策风险。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跨国公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会计报表编制工作,从而使跨国公司正确评价各子公司及下属机构的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信息,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从而降低跨国公司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促进跨国公司的发展。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上文已经说到,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企业投资者和管理者无法从会计信息中判断企业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损害到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可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增加了会计报表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真实的财会信息,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策略

1.坚持以我国市场经济和企业特点为基础的趋同原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当前时展的必然趋势,而想要做好趋同工作并不容易。在实际趋同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坚定我国特色市场经济环境立场和企业特点,融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像有些根本不适用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就需要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使该项准则满足我国企业需要。所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该遵守趋同的大方面,但具体过程和趋同方法还需要谨慎选择。

2.不断完善我国国内会计环境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环境极为关键。完善的国内会计环境可以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并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我国政府应该吸取其他国家在会计环境完善工作中的经验,并结合自身需要和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完善措施。

3.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力度

我国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力度。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我国政府应该提出相应意见和看法,并努力争取话语权,从而使国际社会认识自己、认可自己。同时,加强与ISAB之间的合作,同样也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通过双方交流来正确认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及趋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4.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而确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在进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之前,应该不断了解我国市场环境,掌握我国企业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同时,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监管制度,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还需要理清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项法律之间的协调性,避免企业会计准则和其他法律产生冲突。在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提倡会计人员学习外界先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三、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已成必然趋势。而想要做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还需要坚持以我国市场经济与企业特点为基础的趋同原则,并不断完善我国国内会计环境和会计准则体系,从而确保会计准则有效的贯彻及实施,并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浅议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趋同[J].商业会计,2014,(23):26-27,28.

[2]严学丰.试从固定资产角度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异同[J].企业导报,2011,(7):144-145.

[3]吴斌.国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与股票价值相关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8-31.

[4]杨敏,陆建桥,徐华新等.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2011,(10):9-15.

[5]徐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度量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4):135-141.

[6]陈果.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9-43.

[7]万颀钧.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外经贸小微型企业的实施刍议[J].商业会计,2013,(3):84-86.

[8]梁毕明,徐东伟.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再思考[J].商业会计,2012,(24):76-77.

[9]张文汐.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质量比较[D].复旦大学,2013.

第7篇:会计准则范文

第一:在日常工作中,上市公司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业可以选择《小企业会计准则》,鼓励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方式上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在核算方法上又兼具小企业自身的特色,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减少了66个会计科目。

第二:简化日常核算工作,尤其在税收规范上,采取了和税法更为趋同的计量规则,大大简化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会计准则范文

(一)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制定导向的区别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国际会计原则委员会(IASB),并得到全球公认的、处理各国在跨国经济往来时执行的统一的会计标准,用于规范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会计运作的指导性原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和管理下制定的会计研究公告和意见书。

会计界普遍认为,国际会计准则是以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完全的以规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但笔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虽然倾向于提供原则和方向上的指导,但还是嵌入很多具体而详细的会计规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以规则为导向的,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是建立在FASB的会计概念框架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则是一套指导性的原则。不同的是,美国的准则发展过程中包含了过多规则性的详细要求。比如,对收入确认,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收入确认必须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收人是已经实现的或可实现的,二是收人已赚取。如果是特殊行业,收人确认可以不满足这两点要求。对于长期的建设性合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规定,可以在工程建造过程中确认收人;对于矿产资源,在矿产开采出来时,即可确认收人;对于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只在收到货款时确认部分收人。而国际会计准则在收人确认准则方面的规定要少的多,一般只要商品附着的风险和收益转移了之后就可以确认收入。

(二)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融合和转换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开始实现趋同或相互转换。2002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达成并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这项谅解备忘录被称为诺沃克协议。协议的核心是短期趋同计划,即双方将在2003年完成主要差异的确认,并对这些差异按照最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的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再对如何减少或消除这些差异展开研究,争取在.2005年之前减少或消除这些差异,实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互间的不断趋同。诺沃克协议为实现全球会计准则统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国际资本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套会计标准有望最终走向统一。第一个趋同准则是商务合开,这一准则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FAS141R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ffRS3的趋同修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在酝酿第二个趋同准则。

二、两项准则在国际经济中应用的变化对我国国际会计教学的影响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美国的会计技术在国际上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我国会计教育中涉及国际会计教学时,往往以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为主,同时,我国国内的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美国的会计教材,也以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编写。但是,随着欧盟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对于国际

会计准则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步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比如,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准则就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现代会计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塔养全球性的会计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以某种形式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而我国的国际会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和国际会计的实际应用上有一定的偏离。如果不把国际会计准则加人到国际会计专业的日常学习中,那么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教育就会有较大的缺失。将国际会计准则引人会计教学中,就涉及到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式,是把国际会计准则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还是将相关内容分散作为现有会计教学进行补充,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美国的做法及我国国际会计教学的应对措施

在国际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考虑以某种形式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笔者对美国的做法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我国的应对措施。

(一)美国会计教育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法

美国日常会计教学引入国际会计准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单独设置一门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的课程,但是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不变;二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所有教学过程中,分散引人国际会计准则内容;三是将以上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的课程设置方法。有些会计教育机构(比如大中专院校或会计学院、会计技术培训机构等)设置单独的国际会计准则课程,其主要内容在于比较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这两种会计准则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使学生在学习了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两种会计准则的辨识,深人了解国际会计准则。这种课程一般在硕士学位的学习中开设,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这种做法比完全的课程上的整合要容易。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要有全职的工作经历,或者在学习课程之前要事先有会计实习经历。

笔者认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分散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相对比较合适的做法。以各种形式讲解的课程,凡是遇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相关的内容时,由任课教师讲述这些联系和区别。国际会计准则一般会涉及到税收、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与会计相关的课程。

(二)我国国际会计教学的应对方法

1.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嵌入“国际会计准则”课程。“国际会计准则”课程应安排在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并且最好同时和高级财务会计同时开设。因为学生在学习完我国的财务会计后,再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会比较容易接受。在学习高级会计的同时学习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人地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原因以及准则制定导向。独立设置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但这种做法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教师而言,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难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些可能对金融问题研究比较透彻,有些对国家政策有独到的见解,但由于国际会计准则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会涉及到经济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样无疑会增加任课教师的负担。其次,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的会计准则以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中有些内容重合,然而,为了课程的完整性,国际会计准则中还是会将这些内容重复编人并讲授,这同样会造成学生负担增加,教师负担增加,造成课时和师资力量的浪费。

2.将国际会计准则知识整合人课程体系。即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分散后补充到相关章节中。我国国际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还要学习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在讲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同时,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整合在各科的学刁中是可行的。但将国际会计准则整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需要较高的投人,这种方法要求所有的会计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师都必须要懂得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引入对他们研究的特定领域的影响。如果不想扩展课程总数和总的课时量,必须考虑有些课程应该从现有课程体系中剔除出去,而另一些课程应该缩减课时。

第9篇:会计准则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各项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按照省国资委有关规定精神,结合本市企业实际情况,现将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组织领导

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于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稳健经营,有效维护出资人知情权和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会计、审计、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以及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会产生重大影响,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体系、财务信息系统和经营业绩成果的正确反映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企业要充分认识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实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订总体工作计划,明确内部职责分工,落实各项工作责任,财务及相关业务部门要加强协调与配合,充分估计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新会计准则稳妥、有序、完整地顺利实施。

二、按照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执行新会计准则

为保证执行新会计准则工作的有序进行,各企业要按照2009年全部实施完成的总体时间安排开展各项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已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在总结实施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部所属子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通过规范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核算办法的统一和与对外信息披露的衔接。

(二)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在完成人员培训和2008年底资产清查、会计制度修订、会计信息系统改造、子企业户数清理等工作的基础上,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做好实施方案制订和有关事项报备工作,集团及子企业原则上必须整体统一执行。

(三)从现在起所有新设立企业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因正在进行资产调整、改制重组或其它特殊情况需要暂缓执行的企业,必须加快完善各项基础工作,于2009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

三、认真做好执行新会计准则相关工作

(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做好执行新会计准则各项基础工作,主要包括:

1、认真学习新会计准则及其配套制度。各企业要将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准则作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和人员知识更新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范围上既要包括各级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也需要各级领导以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的参与;在培训内容上既要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主要变化和应用要求,还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深入研究执行中有可能带来的客观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全面开展子企业户数清理工作。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全部子企业均应纳入合并范围,因此,做好全部所属子企业的户数清理核实工作十分重要,必须通过对所属子企业户数、管理级次、股权结构、经营状况等的全面彻底清理,为规范界定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奠定基础,各级全资、控股、参股子企业以及各类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金融企业、境外企业和基建项目等都应纳入户数清理范围。

3、认真做好资产负债清查工作。2009年起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以2008年12月31日为时点,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进行认真盘点、全面清查,特别是长短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表外核算资产和各类借款等应作为重点清查对象,严格划分资产范围,如实反映资产、负债状况及潜在财务风险,为准确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奠定基础。

4、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各企业应当结合执行新会计准则和内部经营管理要求,及时优化和改造业务流程,完善各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及措施,特别是要及时补充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核算、职工薪酬管理等内控管理规范。

(二)在全面开展户数清理和资产清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内部会计核算办法修订、科目转换、账务调整、会计信息系统改造等工作,确保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

1、统一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在全面贯彻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各企业要统一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细化会计核算内容,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保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不得降低执行标准,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前向市国资委报备。

2、认真做好有关账务衔接工作。各企业要结合会计核算的变化情况,编制新旧会计科目转换比较表,统一内部会计科目核算体系,明确核算口径和确认原则,在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对原会计科目要按新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余额转换,确保新旧会计科目顺利衔接、重分类科目可追溯。

3、及时调整会计信息系统。各企业要按照新旧会计科目的变化情况及其衔接办法,及时对原有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调整,实现数据整体转换,方便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确保新旧账套的平稳过渡。

(三)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相关决策程序和会计核算办法,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统一规范内部公允价值计量管理。

1、合理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用范围。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业务范围和资产负债项目要与企业主要业务或资产市场交易特点、行业发展特征、资产质量状况相符合,对于尚不存在活跃市场条件或不能持续可靠地取得可比市场价格的业务和资产负债项目,不得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选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业务范围和资产负债项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确需调整的应当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前向市国资委报备。

2、科学确定公允价值估值方法。在采用公允价值对相关业务和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计量时,应当综合考虑包括活跃市场交易在内的各项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选取原则,对于公允价值显失公允导致经营成果严重不实的,市国资委可要求企业重新编报财务决算报表。

3、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备查簿。对有关业务和资产负债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应当建立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备查簿,认真记录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和过程,确保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可靠性。

(四)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管理办法,统一规范金融工具管理。

1、合理划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类别。在认真清查、准确核实的基础上,根据经济业务实质和经营特点,合理划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类别,对于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后一般不得随意变更其类别。

2、科学确定金融工具后续计量估值方法。在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项目进行计量时,应当综合考虑包括活跃市场交易在内的各项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估值假设以及主要参数选取原则,一经确定不得随意调整,对于公允价值显失公允导致经营成果严重不实的,市国资委可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时予以确认扣除。

(五)及时做好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资产质量核实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工作。

1、从2009年起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认真做好2008年度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审计以及相关账务调整工作,将控制范围内的全部子企业纳入编报范围,子企业未同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可对子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格式调整,保持报表编制的一致性。

2、结合年度财务决算工作,认真核实资产质量,为经营业绩考核等提供依据。在年度财务决算过程中,企业应当综合分析资产整体质量状况,客观公允地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潜在增值能力以及有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对已经发生减值迹象的资产应进行减值测试并合理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及时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不得出现新的潜亏挂账。

3、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管理。通过统一修订内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财务核销管理办法,明确计提及核销的范围、标准、依据和程序,合理计提减值准备,不得利用减值准备计提、转回调节利润,有非正常转回大额资产减值准备且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合理性的,市国资委可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时予以确认扣除。

(六)企业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政策要求。

1、加强职工薪酬核算管理。各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全面、完整地反映职工薪酬支付情况,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规范各项报酬和福利的计提与发放,按照规定使用应付福利费余额和应付工资余额,不得随意扩大职工福利费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

2、规范内部退休人员支出。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符合规定的内部退休人员支出确认预计负债并进行追溯调整,确认预计负债的内部退休人员支出应当满足相关批准手续、年龄、支出期限等条件。

3、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通知精神,对持有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完整的追溯调整。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引入新股东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相关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以经评估确认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并调整所有者权益。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BOT)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应当按照规定条件对建造期间、建成以后的相关资产、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及减值测试。

四、按时上报执行新会计准则备案资料和专项审计报告

(一)从2009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以2009年1月1日为首次执行日,必须将有关事项按照以下时间安排报市国资委备案:

1、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报告,包括执行的时间、范围、户数清理、各项基础工作、董事会的审议决定和预计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等情况,上报时间为2009年3月30日之前。

2、企业统一修订的会计核算办法及其情况说明,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发生变更情况,新旧会计科目衔接对照表等,上报时间为2009年6月30日之前。

3、根据新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和相关指标解释口径编报《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期初数申报表》及报表重要项目说明(参考格式见附件1、2),上报时间为2009年6月30日之前。

(二)企业编报的《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期初数申报表》及报表重要项目说明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可结合2008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审计时一并进行,专项审计报告可作为年度财务决算审计报告的单列内容,报市国资委审核认定。专项审计报告中应当重点披露以下内容:

1、企业的会计责任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和已实施的审计程序;

2、对首次执行日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动核实结果及处理意见;对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内部退休人员支出详细情况的审核意见;

3、依据新会计准则进行的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调整情况;执行新会计准则有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等。

(三)《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期初数申报表》具体报送要求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