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教学设计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笔记

第1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合作市第一小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借助转化思想正确解比例的过程,培养转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并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

行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把解比例转化为解方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情实际,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认识解比例

1.复习旧知

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预设:

生1: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是比例。

生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这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那就请同学们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教师课件出示:

6:10和9:153:0.9=1.8:0.6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对学生指导

3.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4:6=( ):12

师提问: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外项是4和12,一个内项是5,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继续提问: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小组交流一下方法,然后在全班汇报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但我们要先把未知项设出来,可以设为x,那么比例就成了4:6=x:12,再把比例写成乘法的形式,为6x=4×12,解得x=8

师小结: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的过程,就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解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在引入新课中,教师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解比例的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问题感知

多媒体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师谈话: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世界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例题,认真读题,找到题中的信息,再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读题,收集题中的信息。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生1:通过读题,我知道了模型的高度:实际的高度=1:10。

生2:题中还告诉我们埃菲尔铁塔实际的高度是320米。

生3:题中要求的是这座模型的高度,我们可以用字母来代替它的高度。

师小结: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在比例中不知道的项就是未知项,我们可以把这一项设为x,然后再列出比例式,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析,理清题中的信息,为学生找到未知项列比例式作好准备。]

(2)解决问题.

师:根据我们的分析,试着解决问题吧!完成后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小组互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并板书。

学生汇报预设:

生1:原塔高度是模型高度的10倍,我们可以列式320÷10=32(米)。

生2:我是这样想的,模型的高度与原塔的高度比为1:10,可以想成模型的高度是原塔高度的1/10,所以列式计算为320×1/10=32(米).

生3:我先把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然后写成一个比例为x:320=1:1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式转化为方程,比例的外项x与10相乘,内项320与1相乘,得出方程10x=320×1,最后解得x=32,那么这座模型高32米.

师小结: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正确的,但有时候应用解比例的方式解决问题更容易理解一些,那谁来总结一下用解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学生回答预设;先读题找到未知项,并设出未知项,然后根据题意写出比例,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进行计算及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对学生的想法进行限制,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原则。]

2.教学例3。

教师板书例3,2.4/1.5=6/x。师谈话;这道题与例2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解决方案。

学生回答预设:

生1;这道题是把比例式以分数的形式呈现的。

生2;解比例时也要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不过相乘时要交叉相乘,再用等号连起来。

生3:2.4和x做外项,它们相乘,1.5和6做内项,它们相乘,然后再解方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两名同学板演。

学生完成后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解:2.4x=1.5×6x=3.75

师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含未知数的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例3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解比例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在巩固方法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在教师的总结中让学生对解比例的认识有一个理性的升华。]

三、巩固练习

1、课内练习

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1、2小题,完成后再同桌交流方法及思路。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同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全班订正答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练习,使学得的方法很好地与习题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拓展延伸

中午,太阳当头照。小明身高1.5m,他的影子长0.5m。一棵松树的影子长10m,它的高度是多少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课堂小结

师:学完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师小结:解比例是比例与方程的连接线,也是学习比例其他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并能够准确求出比例中未知项的值,希望同学们课下做好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2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本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如何达到静电平衡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在此基础上理解静电屏蔽及其应用。鉴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电场的概念,对电场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和生疏,因此对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如何到达静电平衡的过程,教师可采用设问并让学生自己解决的方法,让所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思,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电场的理解,同时锻炼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放入电场中的导体从不平衡到到达静电平衡的过程,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得到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静电屏蔽实际上是这一点的应用,到此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静电屏蔽的原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观察物理实验,尊重实验事实,并能够寻求恰当的方法,通过合理的推理和验证来揭示和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因此,这一节课应该以实验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物理规律,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教育教学目标

(1)教学学习目标:①理解静电感应发生的过程。②建立静电平衡的概念。③理解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2)教学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想象、合作与交流,理解静电屏蔽现象并能科学地加以解释,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教学德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科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引领学生热爱大自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验电羽、验电器、高压感应线圈、感应起电机、金属导体球、金属网罩、法拉第笼、绝缘材料。

(2)教育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进行讨论、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实验一:通过高中物理课本(人教版修订本)序言中的一个实验引入新课,课本中是用感应起电机给装有小鸟的金属笼带电,而金属笼中的小鸟安然无恙。此处为了加强实验的演示效果和方便操作,将感应起电机换成用高压感应线圈对金属笼放电,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思考和学习。

(1)静电感应。

实验二:静电感应实验。这一段的教学主要采用学生观察实验并加以解释的方法,让学生建立静电感应的概念,并明白感应电荷的含义。放入电场中的导体,导体内部的自由电荷由于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将在导体内部重新分布,这种放在电场中的导体,自由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叫静电感应现象。此时导体两端出现的电荷叫感应电荷。

(2)静电平衡。

A.此处用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研究静电平衡的过程。

①图中“ ”表示放入匀强电场E0中的一段导体中的一些自由电子,匀强电场E0方向水平向右,请在图中作出匀强电场E0对这些自由电荷的电场力的示意图。②你认为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向哪一端迁移,迁移的结果将使导体左右两侧分别堆积何种感应电荷? ③感应电荷建立的电场分布情况如何,请在图中画出感应电荷建立的电场电场线的大致分布。④请在图中画出感应电荷建立的电场对这些自由电子的电场力示意图。⑤随着两端堆积的电荷越来越多,感应电荷的电场越来越强,最终是否还会有电荷的定向移动?⑥最终感应电荷建立的电场与外电场叠加后,导体内部场强应为多少?

B.最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①标志:自由电荷停止定向移动;②特点: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3)静电屏蔽。

①根据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屏蔽的含义:导体壳可以保护它所包围的区域,使这个区域不受外电场的影响,这种现象叫静电屏蔽。

实验三:静电屏蔽实验。用感应起电机让金属导体球带电,导体球能够使放在它附近的验电羽张开,而用金属网罩将验电羽罩住之后,让金属导体球带电,验电羽将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该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做,亲自感受静电屏蔽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实验四:法拉第笼实验。用高压电电击金属网做成的金属笼,笼内站一人,笼内的人不受任何影响,而且可以用手触摸金属笼内壁,不会受任何影响。

②静电屏蔽的应用。1)高压带电作业时所用的屏蔽服。让学生观察工人高压作业的图片,想象屏蔽服的结构并作出解释。2)通信电缆外面包一层铅皮。

③空腔导体外部的屏蔽。

实验五:用感应起电机给金属导体球带电,导体球与一个验电羽用一个金属笼罩住,另一个验电羽放在金属笼外,当给导体球带电时,内外两个验电羽都张开,当把金属笼接地时,笼内验电羽依然张开,而笼外验电羽不张开。

该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接地时,笼内、外场强均不为零,而金属笼接地后,笼内场强不为零,而笼外场强为零。(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球壳内部放入点电荷,不接地时电场的分布情况,再分析接地后电场的分布情况,从而作出解释)

五、教学流程

实验一:鸟笼实验?陴静电平衡概念?陴静电平衡特点?陴静电屏蔽概念?陴学生分组实验?陴法拉第笼实验?陴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第3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打开Word自选图形的下拉菜单,了解下拉菜单选项;学会插入、调整、设置自选图形的操作方法;初步学会把组选图形拼接组合成漂亮有趣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选图形的绘制与组合,培养学生的发现与探索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教学重点】插入、调整、设置及拼接自选图形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插入、调整、设置自选图形等工具,用自选图形进行有创意的拼接,组合成漂亮有趣的图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闽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Word自选图形的使用,通过组合六边形、小屋,介绍了插入、调整、设置及拼接自选图形的方法,通过活动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新知得以巩固和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什么时候会用到自选图形?在各种Word作品中作为背景、边框等美化效果的时候经常会使用到。本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认识了几种基本的几何图形,本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奖状,用自选图形美化奖状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插入自选图形,对图形进行调整、设置,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活学活用自选图形,让学生体验Word字处理软件中自选图形,能为我们的制作各种作品起美化作用。

【教学策略】讲授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任务驱动法、猜测法等。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奖状半成品、评价表等。

【教学媒体】网络教室、自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步出示一幅被遮住的图(小狗书签:用自选图形成图)。

请学生猜测它是什么?学生回答。师:是的,它是由Word中的自选图形绘制而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选图形的兴趣。)

2.出示用自选图形组成的图案。介绍自选图形中的各种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能拼接各种有趣的图形。

(设计意图:感受Word自选图形的作用。)

3.出示课题。

二、插入自选图形

1.思考:如何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

学生思考并尝试操作。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

师:谁来演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说说你是怎么操作?学生演示并说明操作步骤。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再次演示。师: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的演示。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肯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师小结: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二找”。一找:找“菜单栏”,“插入”菜单下的“图片”下的“自选图形”。二找:找“工具栏”,从“绘图工具栏”中选择“自选图形”。学生认真倾听。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小结,总结学习的方法。)

三、插入自选图形的作用

出示做好的奖状,请学生分析其中自选图形的作用。学生观察并回答。(1)作为背景。(2)作为边框。

(设计意图:明确插入自选图形的目的。)

四、探究设置自选图形

1.出示自选图形的下拉菜单。

师介绍,学生倾听,观察。出示只有文字内容的奖状半成品。

师:谁能帮老师插入自选图形作为奖状的背景,就选“基本形状”下的“圆角矩形”。

学生上台演示。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问题了?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操作,展示共性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出示教具:三张纸,第一张为涂了颜色的背景,第二张写有“奖”字,第三张为奖状的具体内容。

师:观察老师手上的纸,为什么字会被遮住了。学生回答:背景把文字遮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叠放次序。)

师:那么我们需要调整它们的叠放次序,这是操作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3.课件出示未调整的自选图形与已经设置好的自选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了解设置好的自选图形的效果。)

请学生观察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师提出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如何调整自选图形的叠放次序?(2)怎样修改自选图形填充颜色和边框颜色?(3)自选图形上的三种控制柄有什么作用?

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找”。一找:找“右键”菜单。二找:找“双击”图形。三找:找“绘图”工具栏。学生倾听。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率。结合教材,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尝试练习、小组互助。请学生上台演示并说明怎样解决问题。师小结解决三个问题的方法。出示任务一:设置奖状背景。师:现在请选择一种合适的自选图形作为背景,并设置颜色。

五、组合自选图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自选图形设置的方法,现在我们要进行最难又最有创意的组合自选图形环节。

课件出示组合图形的要点:(1)插入自选图形。(2)复制成两个,调整好位置。(3)左手按住Shift键,右手用鼠标分别选中要组合的图形。(4)从“右键”菜单中选择“组合”下的“组合”。师演示组合图形的过程。学生倾听。

(设计意图:通过讲授法,补充抽象的知识点,解决教学难点。)

下面来拼图形,比创意。要求至少完成一项:(1)用你喜欢的图形组合成漂亮的图案。(2)添加一些你喜欢的图形做装饰。学生参考书本及课件内容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意识。分层设置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六、拓展任务

各种图形齐上阵。出示各种奖状。学生根据需要添加各种图形,美化奖状。学生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任务,分层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展示与点评

出示展示要点:对自选图形做了哪些设置?评价要点:(1)夸夸对方。(2)提出修改意见。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展示并解说。学生点评。

(设计意图:相互点评,促进提高。)

八、总结

1.欣赏自选图形的应用。课件出示电子板报,请学生找一找哪里用到自选图形?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插入自选图形,可以通过“二找”,找“菜单栏”,找“工具栏”的方法插入。设置自选图形可以通过找“右键”菜单、找“双击”图形、找“工具栏”的“三找”的方法来设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Word当中插入、设置自选图形。书本上的例子是用自选图形拼成六边形、小屋。在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任务时,我一直在思考:学生什么时候会用到自选图形?学习使用自选图形之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什么样的任务既能解决这些问题,又能完成本课主要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我把本课的任务设置为:为同伴或父母设计一份奖状。该任务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又能针对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2.在这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软件的更新非常之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软件越来越多,如果能将课堂上掌握的方法举一反三,就能在生活中顺利地使用一些其他软件。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软件使用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通过“二找”“三找”的方法掌握技能。

第4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

1.师:看到课题,你想学会些什么?

2.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①拿一个圆柱形的杯子,往里面倒水,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课件出示例1)

②小组合作讨论:a.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b.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c.相对应的体积和高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反馈: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高度减小,体积也随着减小。

小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体积和对应高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③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图表:早晨7:10何佳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

讨论下面的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理解以上问题,之后引出以下问题:观察以上两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讨论后小结: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同。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小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议一议:人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一台碾米机碾米的情况如下表:

碾米机的碾米数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四、总结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关键词:类比推理;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51-01

高考中常以类比思维为轴心,与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整合,形成开放性的题目,设计此文让大家对类比推理有更深的了解。

1.由特殊向一般类比

由特殊向一般类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理性思维、判断猜想及探索能力。

例1、由a,b∈R+且a≠b,则 a3+b3>a2b+ab2.。

由上式可类比若a,b∈R+且a≠b, 则 an+bn>an-1b+abn-1,给出证明。

证明:要证an+bn>an-1b+abn-1成立,

只需证(an-1-bn-1)(a-b)>0成立

若a>b,则an-1-bn-1)>0,(a-b)>0,上式成立,

若a<b,则an-1-bn-1)<0,(a-b)<0,上式成立,

an+bn>an-1b+abn-1。

2.由抽象向具体类比

由抽象向具体问题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化归的思想,合情的联想和理性思维。

例2、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不横为零的函数,且对于任意的a,b∈R都满足:f(ab)=af(b)+bf(a).

(1)求f(1)、f(0)的值;

(2)判断f(x)的奇偶性,并证明结论;

(3)若f(2)=2,Un=f(2-n) n,(n∈N*),求数列{Un}的前n项和Sn.

解:(1)令a=0,b=0,则f(0)=0f(0)+0f(0), f(0)=0.

令a=1,b=1,则f(1)=f(1)+f(1), f(1)=0.

(2)函数f(x)的定义域为R,

令a=-1,b=-1,则f(1)=-f(-1)-f(-1),而f(0)=0,f(-1)=0,

令a=-1,b=x, 则f(-x)=-f(x)+xf(-1),f(-x)=-f(x),

f(x)为奇函数。

(3)由f(ab)=af(b)+bf(a).得 f(ab)ab=f(b)b+f(a)a令g(x)=f(x)x ,

则个g(ab)=g(a)+g(b),且f(x)=xg(x),由此式我们可以联想到对数函数的性质:g(an)=ng(a),f(an)=ang(an)=nang(a)=nan-1f(a),

Un=f(2-n)n=(12)n-1 f12又f(2)=2,

f(0)=f(1)=f(2×12)=2f(12 )+12 f(2)= 2f(12)+1

f(12 )=- ,Un=(-12 )×(12 )n,Sn=(12 )n-1.

评注:此题由抽象函数类比具体函数,培养了学生联想、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由平面向空间类比

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由平面类比到空间,

例3.如图,图①有面积关系: SΔPA1B1SΔPAB= PA1.PB1PA.PB猜想图②有体积关系:VP-A1B1C1VP-ABC,并予以证明。

猜想: SΔPA1B1SΔPAB= PA1.PB1.PC1PA.PB.PC

证明: SΔPA1C1SΔPAC= PA1.PC1PA.PC ,

设B1O和BO1分别为三棱锥B1-PA1C1和三棱锥B-PAC的高,

B1OBO1=PB1PB,而 VP-A1B1C1=VB1-PA1C1,=13SΔPA1C1.B1O

VP-ABC=VB-PAC,=13SΔPAC.BO1 .

VP-A1B1C1VP-ABC=VB-PAC=PA1.PB1.PC1PA.PB.PC

4.平行类比

例4、 若数列{an}(n∈N*) 为等差数列,则有bn=a1+a2+A+ann(n∈N*) 也为等差数列, 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若数列 {cn}(n∈N*)是等比数列,且cn>0 (n∈N*)

第6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第7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鉴于大多数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在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上也凸显出一些不足。

1.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受局限

绝大部分综合性院校都将毕业设计安排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样的时间安排对于毕业设计来说非常紧张且不够灵活,以致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找工作和研究生的考试上。

2.毕业设计选题过于传统单一且选题多为虚拟

大多数综合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选题多直接照搬专业课程为选题对象,且多数选题过于老套和缺乏跟实际结合的意识。这往往使得学生在选题和创意上不能像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那样敢于打破本专业的局限去寻求新的突破,也不能像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那样去大胆地进行尝试和探索,同时还有许多设计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对传统材料的创新设计也很少去涉及和研究。

3.毕业设计主题的探索及设计相对传统和保守

大多数综合院校没有很强的艺术设计氛围,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走出去”的意识不够,这就会造成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跟市场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能反映时代最前沿的信息和思想意识。

4.对毕业设计展示重视不够

所有的美术院校会把毕业设计展示作为学校的一大盛事来进行推广,不仅把毕业设计作为学院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总结与展示,更是学院为沟通教学与社会、学院与公众的交流平台。例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展示场所即艺术展厅来提供场地支持,广邀文化艺术界知名艺术家前来观看指导,更欢迎企业来进行参观和考察,为“千里马”提供一个能很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相对于美术院校对于毕业设计的热情和重视,大多数综合院校对于艺术设计毕业展就显得有些应付和马虎,对毕业设计展示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不够,对外推广的力度不强,展示的形式不够丰富。

二、综合性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是着眼于设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强调素质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现代教育。在学习好艺术设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做好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方式。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实际,不断地进行教学探索,适时调整毕业设计的形式和思路,为学生搭建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1.建立严格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

艺术类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在各高校教学大纲中有系列的时间安排,一般分为前期考查部分、中期创意与制作部分和后期作品展示三个部分。毕业设计在设计制作方式上比较灵活,故在教师的安排与毕业设计管理方面有着相应灵活自由的方式,但仍需要建立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按要求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就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及教师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完善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加强协调、沟通和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求每个指导教师能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阶段的辅导工作、监督工作及检查工作,每周定时集中汇报毕业设计总体情况,同时严格把关毕业设计在前期筹备、中期创意与制作、后期完成及展示方面三个大的阶段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总体效果。

2.调整毕业设计时间,制定符合自身的个人时间计划

合理调整毕业设计时间提前进入角色,可以考虑将毕业设计的时间由大四下学期适度地向前移一个学期。由于一般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是在大一第二学期至大二第一学期期间开始正式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所以学生学习到大三第二学期时已经对所有的专业课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更容易确定出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进而直接与自己的专业教师进行沟通和协商,确定毕业设计方向和研究内容,提前一学期按照选题和教师要求,对毕业设计开始准备,开拓思路,提高专业研究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见,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培养兴趣,去调研、学习、规划、设计、撰写论文。同时,教师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学生设计的进展,因材施教,适当调整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使最终的毕业设计能达到一定的专业高度。

3.毕业设计选题的市场化和实案化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开端,好的选题可以使自己的毕业设计鹤立鸡群。因此,毕业设计选题应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市场化和实案化。所谓实案化,就是选题要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应结合市场实际需要去解决问题,这样的毕业设计才不会空洞无物。在实案化的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要有开放的思维和眼光吸纳当今所有设计领域的精华。由于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个体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艺术专业中自由开放的探索,同时要求学生立足现实的土壤,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给社会创造价值。

4.毕业设计主题的探索联盟化

综合性院校应紧密结合文化大发展的好形势,推动毕业设计联盟。首先,综合性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广阔的资源优势,联合该省市所有设计院校资源实行毕业设计联盟,共同探讨毕业设计主题及表现,打造一个更好的提升平台,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机制,营造更加浓郁的毕业设计氛围,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诚恳态度,以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融通精神,更多地吸取营养以提高本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知名度,从而共同推动艺术毕业创作。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应依托综合性高校中多学科资源优势,推进相关专业的携手发展。

5.毕业设计展示的专业化和开放化

第8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27

一、设计思想

化学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因此,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分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每一种反应类型中选做实验,使学生把握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进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宏观、微观等角度认识反应放热和吸热的原因。基于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本节课采用暖宝宝引入新课又以它结束新课,同时展示了化学能的应用,让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体验到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能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学习情感。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键的断裂、形成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了解温度传感器的使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利用分类、类比等思想丰富学生对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认识角度。通过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并处理实验数据,让学生观察到温度随着化学反应进行的变化情况。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能量转化在生活生产、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关注化学能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暖宝宝广告之广告语“温暖体贴长达12小时,温暖只要一片。”

(发给每个实验小组暖宝宝使学生体验热量变化,学生异常兴奋,迫不及待想体验)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走进化学,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小组体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出问题]为什么撕开包装后,暖宝宝就变暖了呢?

(学生讨论,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暖宝宝包装上的说明书)

[小组汇报]撕开包装后,铁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放出能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已有知识开始,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呢?

(大部分学生持肯定回答,少部分学生则相反)

[教师引导]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由于时间、药品、仪器等方面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化学反应逐一进行实验。

[交流讨论]如何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呢?

[小组汇报]可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每一类型的反应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讨论归纳出结论,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并能从分类的角度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

[实验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类型,每一类型的反应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并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提供的药品和仪器:铝条、6mol/L盐酸、NaHCO3固体、2mol/LNaOH溶液、NH4Cl固体、Ba(OH)2・8H2O晶体、蒸馏水、试管、导管若干、温度计、烧杯、玻璃片、砂纸等。

实验目的:

小组成员:

选择的分类方式:

按照所选的分类方式你们小组计划做哪些实验?(可不填满也可补充)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学生设计实验和自由讨论,并提醒学生可以参阅教材实验;教师巡视各组学生操作,对一些不当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

[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的化学反应放热,有的化学反应吸热。如金属与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Ba(OH)2・8H2O晶体与NH4Cl固体反应是吸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体现了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通过温度计的使用,培养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提出问题]凡是经过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不一定,如铝热反应。

设计意图:概念的矫正,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演示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铝和盐酸、NaOH溶液和盐酸、Ba(OH)2・8H2O晶体与NH4Cl固体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现代技术进入实验室,使学生感受到现代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无论在学科知识的扩展方面,还是在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引导和设问]化学反应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化学反应中物质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量要遵循能量守恒。

设计意图: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质量守恒定律迁移到能量守恒定律,帮助学生建立能量守恒的观点。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可以从哪些角度判断一个反应是吸热反应或者放热反应?

(学生讨论,可以提醒学生键的断裂、形成与能量的关系)

[小组汇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可以从宏观、微观、实验现象三个角度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教师讲解](宏观角度)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我们可以将反应物与生成物类比于不同势能的水,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水能、化学能变化对比示意图。

(微观角度)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投影]放热反应H2+Cl2=2HCl,H-H,Cl-Cl,H-Cl的键能数据和能量-反应过程示意图。

设计意图:从宏观、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用图表的方式形象的解释反应放热、吸热的原因。

[提出问题]请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暖宝宝制热的原因(从实验现象、宏观、微观三个角度)。并讨论化学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服务于生活。体现化学学科的价值所在,引发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总结并投影]根据所学知识,对化学反应进行新的分类,可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烧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吸热反应有:Ba(OH)2・8H2O晶体与NH4Cl的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C和CO2、C和H2O反应等。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要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播放暖宝宝视频,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暖宝宝的制热原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学习新知的欲望与冲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类、类比等思维方法对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状态,从而达到能让学生从宏观、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课最后采用暖宝宝和化学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结束新课,首尾相应,让知识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面积计算练习。

【教学目的】

针对圆柱面积计算的三种情况:2个底、1个底、无底,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进行对比、计算,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钻研精神,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上学期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学习,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能力。且经过前一阶段,对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圆柱表面积的组成。本教学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部分学生思维灵活,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起到榜样作用。但有个别学生计算及空间思维能力较弱,要多关注。

【总体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争议的情景,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运用”的实际意义,并在探究问题的同时,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进步和发展。本课设计力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能根据物体的使用功能,准确区分圆柱面积计算的三种情况:2个底、1个底、无底。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2.行为目标:在分组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

3、发展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用数学的能力,体现“乐学”、“活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总面积与圆柱底面积的三种关系。

【对比练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出示课件)

1、文昌铁器高级定制店接到三张订单,分别是定制:汽油桶、水桶和通风管。实习生小明看完订单后,从一大块铁板上裁下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铁皮交给王师傅,不料被王师傅批评他浪费材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能帮帮小明吗?

2、组织学生根据幻灯显示的订单,分组讨论、比较三样物品的异同点,找出小明被王师傅批评浪费的原因。

3、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归纳、填写表格并汇报。

4、各小组刚刚都分析得非常好,那么,你们能计算出小明浪费了多大平方厘米的材料吗?

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作出评析:

方法一:102π=314(平方厘米)20π×30=1884(平方厘米)

S汽油桶=314×2+1884=(平方厘米)

S水桶=314+1884=2198(平方厘米)

S通风管=1884(平方厘米)

2512×3-(2512+2198+1884)=7536-6594=942(cm2)

二、活学活用: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要为图中直径4米,高5米的圆柱形房子粉刷外墙,除去12.3平方米的门窗不涂,需要粉刷的面积有多大?

1、图文并茂,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汇报:(板书)①没有底;②扣除门窗面积。

2、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展示:

侧面积:πdh=π×4×5=20π=62.8(m2)

粉刷面积:62.8-12.3=50.5(m2)

[评析:承接上一阶段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马上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活学活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分层练习打下思维基础。]

三、来挑战吧:分层渐进,思维拓展

通过分组探究,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榜样带动,拓宽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分层渐进,逐层挑战,激发学习动力。

题组一:学生根据幻灯显示的物品,从物品的实际使用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分类。

题组二:分析比较,底面积的数量。

1. 制作100个半径3分米,高3分米的灯罩,需要灯布多少平方米?

S侧:2πrh=2×π×3×3=18π=56.52(dm2)

100个:56.52×100=5652(dm2)

5652dm2=56.52m2

[引导学生思考:灯罩没有底,求:侧面积。]

2. 修建一个底面直径是6米的圆柱形水池,工人两天分别挖了1.2米和0.8米,要为这个水池的底部及内壁涂上防水漆,涂漆的面积有多大?

r=6÷2=3(m)h=1.2+0.8=2(m)

S底:πr2=32π=9π=28.26(m2)

S侧:πdh=6π×2=12π=37.68(m2)

表面积:28.26+37.68=65.94(m2)

[引导学生思考:水池只有1个底,求:侧面积+1个底面积;水池的实际高度是两天工作量的和。]

题组三:多角度思考,组合拼贴。

1. 一款帽子(如图),帽顶是圆柱形,帽檐是一个圆环,已知帽顶的半径、高和帽檐的宽度都是1分米,那么做这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花布?

(动画展示,引导思考)

侧面积:2πrh=2×π×1×1=2π=6.28(dm2)

S大圆=πR2=22π=12.56(dm2)

表面积:6.28+12.56=18.84(dm)

[引导学生思考:上底面加帽檐=一个大圆,R=1+1=2(dm);面积=大圆面积+圆柱的侧面积。]

题组四:男、女生比赛,火花碰撞,激活斗志。

1. 从一块长方形花布上按图裁剪,缝制一个圆柱形靠垫,缝制靠垫的花布面积有多大?

想: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r=18.84÷π÷2=3(dm)

h=10-2×3=4(dm)

底面积:πr2=32π=9π=28.26(dm2)×2=56.52

侧面积:2πrh=2π×3×4=24π=75.36(dm2)

表面积:9π×2+24π=42π=131.88(dm2)

2. 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6.28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想:边长=底面周长;c=πd

r=6.28÷3.14÷2=1(cm)

底面积:πr2=12π=3.14(dm2)

侧面积:ch=6.28×6.28=39.4384(dm2)

表面积:3.14×2+39.4384=45.7184(dm2)

[评析:利用阶梯渐进的题组,把圆柱面积计算的三种方式由浅入深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比较中思考,,逐步建立、完善自身的解题思路,掌握灵活的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能契合学校数学科组关于“生态、乐学”的研究课题开展,着重做好6个关注:

1. 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好的学习情感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好的学习情感更能凝聚学生的学习关注度。因此,课堂上我经常以轻松幽默的言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还通过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乐学、爱学。

2. 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我利用课件,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探究活动,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积极性。

3. 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先分析思考再解决”――为了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都应该像解数学题,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要深入地探究,挖掘事物的本质,并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去解决的道理,我以职场情景作为导入,通过对“订单”内容的对比,引发学生对职员“小明”做事方式的思考,继而感悟自身。

4.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数学问题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见及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通过“小明一共浪费了多大面积的材料?”这一问题让学生探究,比对出最优计算方法就是把多余的底面积合起来。还有,在探究“帽子”这一题目时,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发现原来除了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地计算,还可以把某些部分合在一起计算。

5. 关注练习设计。――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圆柱三种不同呈现方式的面积计算特点,我分层设计了不同的题目,既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巩固练习,又能让学优生得到拓展与提高。

6. 关注多媒体使用――按照课的流程及学生学习特点我准备了精美的课件。课件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抽象的几何图形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这堂课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1. 用好练习题,发挥练习课的功用。――加强练习后的总结与提升:“通过这道题目,学生有什么收获?”;抽象出练习的本质,从“会――熟――巧”;引导学生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

2. 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与形结合;通过新授课建立表象,通过练习课巩固。

3. 注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解决问题前先回忆以前有否计算过类似的题目,再结合当下,从经验中解决。

4. 注意题量的控制。――一课一得;关注新旧知识的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