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很多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产业化尚未形成。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压力,发展形势也非常严峻。因此,当前时期必须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文章从农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农业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对策
农业是我国比较基础的产业同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新型农业产业化并未形成,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在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转移,农业企业的发展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比工业企业非常落后,也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大大限制了当前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
1我国农业企业的特点
我国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不同于工业企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农业企业并不是以盈利当做企业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关乎到人们生产的问题,民以食为天,没有农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专门的农业经营企业来协调农业生产活动。2)农业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较大。我国农业现阶段的生产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看天吃饭的命运。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形式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等。为改变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的现状,政府也在逐渐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补助,建立系统的补贴体系和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的大幅涌入,以达到保护国内农业产业的目的,避免农业生产的经济损失。3)我国农业企业生产周期比工业企业生产周期要长,主要原因在于受农业生产的影响,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必须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并且农业企业供应的产品主要也就是农产品,凡是农产品都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规律。4)农产品加工业大部分规模都较小,并且具有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生产经营灵活的特征,对市场过于依赖。加之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必须要在土地上级进行种植,因此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农作物的生长都有自己的周期,只有遵循生长周期才能最终收获农产品,拔苗助长只会造成农业生产的损失。这与工业产品有非常大的区别,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自然条件的束缚,只要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齐全就可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5)农业企业由于要实现自身协调农业生产的功能,必须深入农村,因此就造成了运输成本高,生产经营活动相对分散,组织管理难度比较大。农产品经过长途运输之后成本上升,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非常大的不变,也困扰着当前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2我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鉴于农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大限制了当前农业企业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活动也存在一定的不利的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改进。
2.1农产品供应数量与质量上得不到保障
农产品的生产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农产品的数量就会比较低,或者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收成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此外,气候季节等因素也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得不到保障。一些农产品由于质量较差早早被市场所淘汰,或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会被明令禁止。因此,现阶段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比较难以得到保障。
2.2农业企业对经营风险的管理能力较弱
农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比如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等。主要内容:①自然风险主要是由天气的原因造成的农作物产量低,质量差,甚至颗粒无收也是常有的情况。比如有些地区风大把农作物全都毁坏掉,还有些地区由于洪水或者干旱等原因也会造成自然风险;②经济风险,农产品本身价格的需求弹性就比较小,不管产量高低农民的收益都得不到保证。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其经济收益也受农产品收益的影响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农业生产必须要面临的天然的风险。
2.3农村现代交通业发展不足
现代农村很多地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道路也不通畅,运输难度比较大。相关的预冷设施和其他配套都不完善,这就使得农业企业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农产品从收获到市场进行销售这个过程中涉及许多运输环节,都需要现代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但是农村并没有完善物流配套体系。
3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经营管理
一、电子商务及交易过程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全球互联网发展迅速,电子商务伴随着信息经济的步伐冲击着传统的商品交换方式与手段。对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而言,认知、导入、运用电子商务是其今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借助于INTERNET平台进行联系交流,有效地在广阔空间组织商务贸易活动,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这个过程既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也包括货物的投递、销售及市场调研分析、财务核算等。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综合技术的运用,它是对传统的面对面交易方式的严峻挑战。
对于一般的商品交易,电子商务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交易前,主要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合同签订之前进行的活动,包括在互联网及其它各种商务网络上,卖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及交易的有关信息,买方寻找商品或服务及交易机会,双方通过电子网络交换信息,比较商品价格和交易条件,了解对方国家、地区的有关贸易政策,从而选择适合的交易对象。
交易中,主要指签订合同及交易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面很广,如与金融机构、运输部门、税务机关、海关等方面进行的电子单证的交换,即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支付等。
交易后,主要指在交易双方完成各种交易手续之后,商品支付运输公司起运或通过邮政邮寄,或者直接通过电子化方式传递数字产品或服务,并向用户提供方便、即时、优质的售后服务等。
二、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互联网已经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所有领域,电子商务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的是全方位的影响,它不仅改变看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冲击上。
1、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传统模式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交易主体虚拟化。主要是指卖方在网上交易中仅以网址存在,其名称、地址在网上并不明示显现。不像传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那样,要求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以及进行税务登记,也没有要求网上经营者有固定的地址和经营场所限制。
部分交易对象无形化、信息化、数字化。传统的农产品产业化企业贸易方式以实物为主,通过网络进行贸易活动,其标的不仅可以是有形的实体商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电子商务使许多传统的实物交易变成数字化信息的交易,购买者只要购买数据便可下载信息,得到服务。
交易过程的无纸化。网上的交易活动过程中,一切通过网络进行,买卖双方互不见面,交易过程没有单据或凭证的交换。在交易过程中唯一的纸化纪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银行给客户月报表中收款金额和收款人账号。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高度信息化。支付手段的电子化、高度信息化是网上交易的一大特点。网上销售的货款支付一般使用电子化货币,信用卡的普遍使用是网上交易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网上商务交易过程中,买方只需在网上或通过电话向卖方披露信用卡的有关信息,付款即告完成。
电子商务交易全球化、跨国化、跨地区化。网上交易常常是全球化、跨国、跨地区化的,它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者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地理上的联系,买方和卖方很可能不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国界、国境、地区界限的概念在网上交易中意义不大,它是一个开放的全球系统。
2、电子商务对消费主体的影响
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书籍和在线约会,到谈论产品价格和流行信息等各种话题的聊天室,电子商务改变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它最深远的影响是促使社会公众的思维、成长和购买方式发生广泛的变化。
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网上搜索功能可以方便地让顾客货比多家。消费者能以一种十分轻松自由的自我服务方式来完成交易,从而使用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大为提高。如果依靠电子数据交换能够正常筹措到物资,那么以后在扩大交易的问题上,重要的将是是否已经上网的问题。
给成本和价格带来压力。互联网本身是一种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使用电子交易的人一点鼠标就可以对价格进行比较,对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进行协调。出于大量节约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顾客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很容易发展细小的价格差异并充分利用这种差异。电子商务不仅压低了价格,同时也使价格变得更加灵活。供应商在网上自己就可以进行微小的调整,给所有产品贴上新标签,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就行了。
三、电子商务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来的机遇
总理在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意义深远的论述。中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产业化,而产业化发展的出路则在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原来所熟悉的经营模式体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和适应,也可能造成经营额度的下降,但同时电子商务也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互联网可以24小时进行宣传,从而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同时,互联网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费、宣传费和办公费用。至今互联网的影响已经超过任何一种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访问至某企业的网页,这种网页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媒体方式。这种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即时效应,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可以替代传真,而且速度快、费用省、效果更好。依靠互联网的IP电话也更便宜。当然,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挖掘新的利润空间才是发展电子商务最重要的目的。通过共享、简化、虚拟的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发几乎无限的利润空间,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服务水平,使企业更快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信息经济中,电子化货币自然地成为网络世界商务活动唯一的交易媒体,互联网上的金融机构会以极低的成本提供在线客户全方位、全天候的金融服务,如在线帐记查询、资金过户、电子货币的借贷、网上保险等,这样就会对旧的金融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总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和竞争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领导决策者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改变传统的经营指导思想及熟悉的经营模式,从现在起吸纳一批优秀网络人才,给这些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但在电子商务运用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以超前、经济的眼光,采用比较现实的态度,使电子商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稳步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互联网规模发展迅速,市场机制正在形成,消费者信用意识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不宜过于追求国外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子,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从建立企业网页开始,使网页成为宣传企业的媒体、寻求合作伙伴的桥梁、促进产品销售的纽带,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EVA);农业企业;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70-02
随着时代的变迁及财务理论的发展,企业的最终经营目标――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观念逐渐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责。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对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行管理。从度量企业价值的要求来看,传统的绩效衡量指标――净利润、投资报酬率等,由于受到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指标,它要既能说明企业价值的来源,又能准确衡量企业的绩效,并据此建立有效的价值管理模式。这个指标就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
一、EVA基本理论
1982年,美国的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 Stewart & Co.)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这一概念,经过多年不断的完善,形成了一套适用于企业价值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并被《财富》杂志称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这一方法已在全球400多家公司和机构中应用,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可口可乐、西门子、索尼、新西兰航空公司等。EVA公认的标准定义:企业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的资本费用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经济增加值(EVA)=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该指标体现了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思想,要求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正如可口可乐已故首席执行官(CEO)罗伯尔多・乔伊勃塔所说:“只有您投资的钱给您带来的回报高于该资金的成本时,您才变富了。”
二、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
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分散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术界对农业企业理论上和实践上探析的文献不是很多。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要立足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可实行适度的多元化经营(徐洲红,2003)。许彪等(2000)对31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998年的经营业绩总体考察认为农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一般,也发现一些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农业企业,其实际的经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彪、梁宇鹏(2002)认为改善整个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和增强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是调整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的指标。
农业企业通常运用传统的财务会计指标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从整体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略了股东的权益资本成本
传统的农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处理总资本成本方面,仅仅反映了债务资本成本,却完全忽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存在,从而使得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股本变为“无偿使用”,成为无成本的了,因此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无形中就夸大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当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大于企业全部资本的成本时,才说明经营管理者增加了企业的价值,为股东创造了财富,企业实现了真正的盈利。
(二)没有剔除会计失真的影响
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如净收益、投资报酬率等是以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因此存在某种程度的会计失真,从而这些财务基础数据往往难以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三)未能反映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运用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时,企业可以直接从财务会计报表中获得数据,操作简单方便,但也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操纵利润、粉饰业绩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任期内短期的财务成果,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以至于企业模糊了追求长期战略的目标。
三、影响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因素
(一)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
1.EVA调整事项。根据EVA理论,只有把企业会计利润的某些指标进行调整后所计算得出的才是企业实际的“经济利润”。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总结出的会计调整事项多达160余项,但事实上,根据各自企业的特点不同所需调整的事项并不多,一般不超过10项。其中最为常见的会计调整项目有:
(1)研究与开发费用。EVA支持者认为,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这部分研发费用更适合予以“资本化”,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来处理。从股东和管理者的角度看,研发费用能在未来许多年里为企业带来收益,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应当和企业的其他长期投资一样列入企业的资产项目。EVA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并在预期的使用期限内将其摊销。
(2)广告和销售费用。企业为建立新的品牌、打开新的市场,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市场营销费用。根据会计准则,广告和销售费用作为营业费用在发生当期扣除。但实际上这些费用对于企业建立自己的品牌价值是功不可没的,而是能够带来长期效应的。因此EVA将带有投资性的营业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期间内进行摊销。
(3)员工的培训费用。作为一项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资本投资,员工的培训费用应该如广告和销售费用一样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程序,而不是仅仅在当期进行扣除。新时代的竞争会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员工的素质,企业才能常胜不败。
2.农业企业市场的季节性和分散性。农业企业一般是以农产品、畜产品或水产品为主要原料,由于生物自身生长周期和季节性的影响,造成农业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这直接影响到其管理机构的组成和设置,即生产功能影响农业企业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农业企业的绩效,并造成了企业的现金流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非均衡性。
(二)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1.体制因素。主要是指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与控制,价格受到扭曲,企业的利润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而存在的,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产品价格,此时的利润就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绩效。
2.顾客。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顾客服务和顾客满意。有些企业虽然能够集中精力狠抓产品的质量、性能,但对顾客的需求却缺乏了解,最终导致其竞争的失败。一般而言,五年之内,大多数企业会失去一半的既有客户;获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成本的5倍。一个优秀的企业,在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功能、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地促使企业注意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实现企业自身的长远目标。
3.供应商。农业企业的供应商构成的特殊性,使得产品实现过程主流理论中关于供应商选择、优化、集成供应以及供应商关系管理等理论和方法,移植到农业企业时面临重大的适用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制定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实施标准化的生产等系列方法,对供应商加以改造和整合,才能保证这些独立的供应商提供企业需要的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从而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绩效。
四、提升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一)引入EVA指标对农业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
充分考虑股东的权益资本成本,这是EVA评价指标最具特点和最为突出的方面。EVA通过考虑企业全部资本的机会成本,据以来衡量企业真正的资本增值能力。对EVA而言,尽管仍然以传统的财务报表作为主要的信息来源,但它是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后才进行计算的,从而尽可能地剔除了会计失真的影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水平。EVA不鼓励以牺牲长远利益来实现短期绩效,而是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鼓励企业经营管理者多投资于能给企业带来长期价值创造的方面,从而杜绝企业经营投资短期行为的发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用EVA不仅能够满足农业企业长远的发展,而且也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树立农业质量理念,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业市场的竞争,关键体现于最终产品的质量竞争。以质量取信于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实施名牌战略,使企业依托科技,强化质量品牌,真正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才能在市场中赢得可观的市场利润。通过企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产业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农业企业标准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经营组织和农户利益联合合作,实践证明是适合中国国情,实现中国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的有效形式。因此,农业企业必须时刻瞄准国际市场,按照国际认证标准开发和生产产品,创国际名牌,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事实上,只有符合国际标准才能进入国际市场,这样才能冲破加入市场贸易的技术壁垒。现有农业企业不能满足于小富即安,局限在小范围、小地区间的一时兴隆,要促使科技企业敢于创新,敢于否定自己,敢于超越自我。通过农业科技企业及农业企业的质量建设,带动面上农业标准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郭庆云.经济增加值给我国企业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7,(1).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与评价农业企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的行为,是以促进农业企业经济管理与实现经济目标的一项职能。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市场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等众多风险的影响,随着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完善以及发展,内部审计的专业化、规范化使得内部审计在农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特点以及重点
内部审计作为三大审计之一,其定义是:对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与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农业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农业企业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以及经营周期长,经济效益同样也具有长期性,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农业行业,生产周期的长短也不同,大大考验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系统的性能是否完善。农业企业的生产行业广泛,投入面自然也很广泛,各行各业遍布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只要有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控制系统的出现,就需要内部审计进行监督。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重点:农业企业的单位预算的执行以及决算情况审计;农业企业经营性收支以及所有经济活动情况的审计;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审计;农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审计;农业企业专项资金的使用与审计治理;农业企业承包租凭经营经济责任审计;农业企业建设工程财务审计治理;农业企业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保值价值的审计。
2 农业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内部审计重点偏失
我国内部审计是由国家审计的推动建立发展的,加上我国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起步晚,导致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侧重点不同,只专注于财务收支与规范审计,加上内部审计的性质就是监视监管,这种内部审计的模式并不能解决农业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需求,同时农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配合度以及重视度不够。
2.2内部审计人才匮乏
农业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内部审计人员被更换,致使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同时我国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并无完善的规范,农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兼职颇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单一,未进行后期培训导致内部审查的行为不规范,审计方式太过于单一,审计作风不严谨,审计质量差,审计建议不够专业,可行性不够,对于内部审计准则以及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以及发展情况不够了解。
3 对于农业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
3.1规划重点
强化审计监督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加强农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从农业企业财务收支与规范审计转型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监督审计,首要的问题是将内部审计的重点全面突出,对于农业企业中审计工作要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内容要足够真实、仔细、全面以及审计时间的连续性。农业企业内部设计办法的革新以及要保证审计的严格性、专业性,严格审查农业资金的管理,农业资金的使用,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内部审计应该讲究深度,注意内部审计的专业性以及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2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农业企业应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便于内部审计人员不受束缚,客观进行内部审计,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农业企业应该积极建设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团队,同时对于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及审核。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阶层也应该提高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度,尽快的将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引进内部审计团队。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程序应该严格执行,灵活运用,创新优化农业企业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农业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资料以及审计信息的电子化也应加快建设,以便于减轻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以及??计水平。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用法治的思维开展工作、用法治的方法解决农业发展中矛盾的问题,紧紧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比重,参加农业增产增效;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为农业现代化夯实基础;着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条件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50人;组织全市292名县乡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
三、工作要点
1、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压量提质”的原则,根据省市农委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调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思路,转变培训观念和方式方法,大力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开展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培训方式采取集中授课、现场观摩与考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上注重加强对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创业能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及农业新技术等的培训。
2、扎实做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工作。按照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人数占在编在岗人数不少于85%的要求,组织开展好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全县共组织 292名县乡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10个科技示范户,每年在联系村开展技术培训3次以上,每月入户服务不少于1-2次,并通过短信、明白纸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加强对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的督导,实行月通报制,每月通过电话抽查,了解农技人员入户服务率和农民满意度,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入户服务率和农民的满意度,着力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
MBA(工商管理硕士)进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20年来MBA教育见证了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大批MBA人才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的极大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MBA培养点不断增加,办学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受自身综合实力、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农业高等院校“仿效型”的MBA专业课程教学的局限性和弊端日益凸显。在MBA办学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业高等院校如何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对MBA专业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为MBA教育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农业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探讨。
一、高等农业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MBA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被淡化
目前,各MBA培养点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是依据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而设计的。课程体系大体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三个模块。其中,基础课和核心课均来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体系,如管理经济学(或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课程。一方面,选修课程选自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列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主要是学习和借鉴其他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而设置的,如竞争情报、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竞争战略、战略薪酬管理、企业危机管理、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有的农业院校还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和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但总体而言,开设此类特色课程门类少,缺乏对涉农企业管理、环境保护与法规及对涉农企业产业链前后端主体特征和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专业课程,而这类课程内容恰恰是涉农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是经营管理者扭转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必须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MBA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偏实践
相对于实践教学而言,理论课程的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或有多媒体系统就能开展理论课程的教学。而实践课程不仅对教师要求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机房和模拟沙盘的建设、MBA案例的建设和案例库的购买和实习基地的建立等。很多农业高等院校在MBA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上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体现在: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农业高等院校MBA专业的总学分一般在43~50之间,其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大致在5~10,在总学分中占比太低。而且,这些实验课程中大部分学分又被校外参观、团队拓展、学术报告等环节所占,MBA学员缺乏有计划的参与管理实践的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导致学员动手能力较差,进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时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感觉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高。第二,实践课程缺乏针对MBA管理思维形成的训练课程。目前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验课程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部分。校内实验仍然以课程知识应用为主,缺少不同课程之间,尤其是跨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之间的迁移和综合运用的实践。虽然,有的学校也设置了综合模拟实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等,但是,类似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课程太少,学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专业思维和职业能力难以形成。同时,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由于MBA学员大多是在职学习,自身岗位工作繁重,学校不可能给每个学员都联系专业的实习岗位,大部分学员就将自己的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导致学员的社会实践非常不均衡,在管理岗位的学员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运用所学MBA的知识,但是非管理岗位的学员就无法体会这个过程,实习效果如何,考核起来都比较困难。实践课时不够,内容单调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就不能满足MBA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员只懂得基本的MBA理论,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三)MBA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
农业高等院校的MBA课程教学,一般较注重国内外相关理论的讲解,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对MBA理论的介绍较少,课程缺乏前瞻性;知识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有老师能够深入阐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从MBA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看,基本还是单向传播的传统方式,学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影响了学员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员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员能力的培养。MBA专业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粗糙,文字堆砌,教师和学员缺乏互动,使得整个MBA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学员体会不到所学知识的趣味性,也不能了解所学知识对自身能力提升的作用,从而提不起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学员没有学习兴趣,有时候上课大部分缺席,甚至出现请人上课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找不到成就感,教学热情淡化。教学手段陈旧也体现在实践环节,学员单向练习多,师生交互互动少。农业高等院校的校外实习基本以“放羊式”为主,缺乏任务导向,学员在实践中缺乏指导,不知道“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报告写作情况也比较糟糕,分析问题表面化,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因而也就提不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办法。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来要促进MBA学员全面发展,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学校对MBA专业课程建设不重视
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更加重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大农学类专业被认为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更加倾向于大农学类专业。另一方面,农业高等院校对MBA教育的认知不准确。学校普遍认为MBA教育没有财政拨款,对学校而言没有经济效益,只是学院层面的创收项目,因而对MBA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小。大多农业院校定期会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但是,选择资助哪些课程往往与学科点的发展水平相挂钩,毫无疑问,农业院校的MBA专业不具有学科优势,从而获得支持的课程数目和课程建设经费都非常有限。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上,学校总认为相对于自然科学专业而言,社会科学专业不需要什么硬件设施,教师也不需要经常进行学习和培训,因此,学校划给MBA专业实验室的场地面积和经费投入都远远低于大农学专业。
二、农业高等院校MBA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朱晶、温思美较早地介绍了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及其相关企业培养富有创造性和竞争性的人才,要求学生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掌握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实用技能,了解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特点,为今后在竞争日益激烈、情况不断变化的农业和食品行业中担任高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李敬锁,范杰介绍了德国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农业MBA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了解国际农业商务运作规则,掌握农业生产经营咨询、销售及谈判技能,能够从事农业项目规划、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农业院校MBA项目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大体为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熟悉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业精神,善于沟通与合作,具备组织协调能力与经营管理技能,能在工商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中胜任管理工作的中高层次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针,是建立和形成课程体系的基本指导。因此,围绕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体现三个明显特征:第一,课程体系要能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第二,课程组成要体现服务农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特色需要;第三,课程内容要突出学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合适的课程体系,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和载体,又能促进农业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的优势,实现差异化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和品牌。
2.以提升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
MBA的职业能力是指MBA学员凭借其对专业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管理实践的熟练掌握,对经济事件进行准确定性和分析,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制定合理化政策的能力。MBA学员工作中面临的是千变万化的现实经济环境和经济事件,如何将这些经济事件结合经济环境和企业现实情况准确地用理论来解释,或进行理论创新,从而转化为企业管理决策是MBA学员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因此,MBA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该加强对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学员创新性思维受到了激发,从而更容易感受到专业课程的魅力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三、农业高等院校MBA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MBA专业特色
农业高等院校要形成专业特色,在课程的建设上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开设涉农课程为选修课,优化学员的知识结构。环境治理问题、农业主体行为分析和农业企业发展问题等都体现了MBA管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而且,这种融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其值得研究和思考空间很大。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MBA专业开设《环境治理与法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产业生态》等课程,让学员不仅了解MBA的专业知识,也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这些与MBA结合比较密切的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形成“管理+特色”的课程体系。第二,利用优势资源,挖掘本土教学案例。案例资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案例让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饱满和生动有趣,调动了学员进行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有效地训练了学员的思维,提升了学员的专业素养。案例教学要注意对案例的更新,否则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农业高等院校普遍在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生态环境方面拥有优势,与很多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有密切的联系。MBA专业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利用学校的这些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分析案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学员感兴趣,教学效果好,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
MBA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践课程两个部分,要培养高素质MBA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优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一是研究开发开放性实验课程。MBA人才最终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是一个开放的综合系统,为了让学员拥有应对企业经营复杂局面的能力,应该多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包括课程开放性实验和综合开放性实验。在开放实验的设计上,要注意案例的“时新性”,可以引入当前热点事件设计案例,如“宝万之争”就很有代表性,即受到投资者关注、也受到管理者关注;既有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又有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涉及公司治理、小股东保护、管理层激励、保险举牌、信息披露和监管,以及杠杆收购等方方面面,综合性极强。学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不同的点进行观测和深入分析,多渠道尝试收获不同的经验和教训。二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学员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就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上,而要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历练和积累经验。实习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利用校外导师的资源和学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资源。三是鼓励学员参与学科竞赛。要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类“MBA案例大赛”,案例大赛的案例一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学员通过“头脑风暴”,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形成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比赛的过程一方面是学员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训练的绝好时机。
(三)丰富教学手段,合理组织专业课程教学
MBA专业课程在内容构成上各有特点,有的侧重于基本的理论,如《管理经济学》;有的侧重于规则导向,如《会计学》;大部分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如《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一是运用案例教学法。MBA的理论是比较抽象的,而MBA的实务是非常具体的,案例的运用在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实务之间架起了桥梁。在MBA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员自觉进入“角色”,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举一反三,变被动听课为积极思索。有助于训练学员有效的思维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很大关系,一般选择课程案例应该遵循现实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原则,这样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又起到知识前后连贯的效果。二是开展课堂讨论。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讨论思考题,鼓励学员通过综合运用调研、查阅资料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来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此来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员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三是运用“慕课”等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MBA相关课程的理论典故,以及经济事件等内容录制成“慕课”发给学员或挂在网上,方便学员巩固和查询知识。
(四)与其他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争取学校更多的支持
要完善MBA专业课程教学,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推动MBA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MBA专业师资、经费、科研和学校支持力度都不占优的情况下,MBA教育如何发展,MBA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定位,以及MBA课程教学如何组织实施,是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农学专业的学科优势不仅体现在学术地位突出,还表现为与社会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农学科在发展中也意识到需要来自经济管理学科的助力。MBA专业的发展应该抓住这些契机,主动寻求与大农学科的融合,集中优势资源,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实现MBA专业与大农学科的协同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MBA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具有农业高等院校特色的MBA课程体系,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来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为社会输送既有专业基础又有专业特长,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级MBA管理人才。只有MBA教育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输送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MBA专业的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才能够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晶,温思美.素质教育与创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农业企业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介绍[J].世界农业,1999,(09):49-51.
[2]李敬锁,范杰.德国农业MBA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韦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为例[J].世界农业,2011,(04):78-81.
关键词:新型农村;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全面推进,我国政府重新调整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本文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的职业人才主要为三种类型:
1.1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镇企业不断崛起,这就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产生许多的新型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家。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组织管理落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随着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的运用,一些产业集群、创业就业以及科技创新型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进而在乡镇企业中发挥作用,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1.2新型农村组织经营管理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农村组织机构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生产中实现“产销一体化”,有效拓宽农业市场,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组织中实现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组织需要具有丰富技术知识且善于管理、懂管理的领导者,提高组织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1.3创业型农业管理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帮助农业经营者从传统的养殖种植业中脱离出来,根据他们所在地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乡村与农业旅游业,更加细化了农业经营者的职责。对于这些创业型的农业经营和发展来说,具有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收集以及成本核算知识技术、能够对生产和产后商品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的管理经营者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转变为非农化人才,同时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目前,为了能够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水平,我国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职业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充分了解“三农”的作用和本质内涵,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人才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管理和经营,继而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2.2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在行动上要加大对农村的职业学校资金投入,在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基础和培养基地,同时通过一些项目或者平台,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改善不同农村职业学校的设备,对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实行产研结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
2.3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还要对学院进行职业资格技术的培训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职业教育互补的方式进行职业人才培养,保证农业技术人才的壮大和发展。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与各个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性企业等进行合作和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学员们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进行实习体验,满足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可以创建农业产业化实习基地、校办产业等,帮助职业农民进行实践,使学员们主动参与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和经营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结语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培养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是十分迫切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有技术知识的和管理经营才能的人才,所以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和地方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培养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帮助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梅.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才智,2014.
关键词 农地 经济评价 土地生产率 应用领域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而农用地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我国的农用地十分短缺,但农用地的滥用和乱用现象严重,正面临着土地生态系统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因此,对农用地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已迫在眉睫。农用地的质量评价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偏重于土地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农用地自然评价;一个是采用经济的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
1 农用土地经济评价的目的
农地经济评价指标的确定,服从于评价的具体目的:
(1)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对比关系,为土地税费的合理拟定,包括土地使用费、征地补偿费、土地出让金、转让金等,提供依据。
(2)了解土地生产能力,为制订耕地保护法规,防止乱占滥用耕地、随意变更土地用途等土地立法工作服务。
(3)揭示土地质量和分布状况,正确估计土地利用改变趋向及后果,以便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决策。
(4)采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评级,以反映土地质量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变化,引导人们加强土地经营管理,鼓励对土地的合理利用,限制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2 农用地经济评价指标
根据农用土地经济评价的要求,常用的评价指标有如下方面:
(1)土地经济效果指标:即土地生产率指标,是综合反映土地质量与技术经济效果的指标,土地生产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为反映土地利用程度及物质、劳动消耗状况的指标,包括生产资料消费指标,活劳动消耗指标,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
(3)土地经营技术效果指标:为反映土地经营过程中技术措施取得效果的指标,其中有:保证灌溉面积、水井或渠系分布密度、草场载蓄量指数、造林成活率、采伐率等。
(4)土地投入产出指标:为通过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效果与耗费的比较,对土地评价的指标,包括生产耗费效果指标和级差收入(级差收入=纯收入最低社会必要纯收入)。
3 农用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方法
对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土地经济评价,各国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土地经济评价方法已日趋系统化和精确化。
3.1 毛利分析法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并在马拉维等国尝试使用。做法是:首先利用土地自然评价成果,选定有发展前景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分析对象;然后结合土地评价单元估算土地经营性的投入和产出;由农业企业的产值减生产费用,得毛利;由毛利减固定成本,即折旧、劳力、管理开支、租金、税收等,得纯收入。若纯收入超过设定的标准收入,可认为利用方式可行。此法适用于土地改良费和基建费不大的土地利用项目。
3.2 成本分析法
此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根据一定技术要求或专家评分法确定目标,计算实现这一目标所花费的成本。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最低成本往往难以算出,但通过分析影子价格可以估算。此法适用于已确定目标但未知目标实现后所带来效益的情况,如进行森林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等。
3.3 收益——成本分析法
在实施土地开发或整治工程时,必然要在头几年支付基建投资费,在以后年份用收益偿还,因而需计算并比较全部预期收益和预计成本,并把不同时段的收益和成本均折算成现值,在算出收益贴现值与成本贴现值基础上可进一步测算净收益现值,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行性作出评价。
4 农用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
土地经济评价的步骤随不同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而有所区别。这里着重结合为农业服务的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作一说明。
4.1 确定评价单元
在土地经济评价中采用的评价单元,做法尚不统一。例如近年我国某些研究单位采用土种为评价单元;另一种做法是采用自然地块或田块为评价单元,例如德国的土地经济评价;最后一种做法,是采用行政单位或生产管理单位作为土地经济评价单元。如乡镇或行政村;农场、林场、牧场等。
4.2 明确评价对象
土地经济评价的对象是指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其中又包括农作物的主要种类及作物轮作方式和周期,各类作物的面积等。此外须注意土地经济评价的时段范围及所用资料的年份等。
4.3 收集投入产出资料
土地的投入产出资料,是进行土地经济评价的直接依据。因此,要详细调查、收集在不同类型评价单元上,在各种现行作物轮作方式下,多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种:
(1)传统的定点观测法。即在不同类型评价单元上布点,按当地典型的生产经营条件,分别统计各项投入和产出数据。
(2)改进的定点测算法。即选择以某些评价单元类型占80%以上的典型农业企业,统计这些典型农业企业的各项投入与产出数据。然后通过解线形方程组,求得各类土地在典型条件下的投入和产出状况。
(3)数据统计测算法。即通过大量农业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土地评价单元类型结构的相关分析,求解各种土地评价单元类型的投入和产出关系。
4.4 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
如亩产量,亩纯收入、单位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综合指标,对上述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折算,并据各种指标的评价结果求出各类土地的评分。然后,根据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土地评价单元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用加权平均等方法,求出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的总体评价结果。
5 农用土地经济评价的应用领域
农用土地经济评价结果是合理开发、利用、改造土地,确定土地税费,评价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5.1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土地经济评价揭示了具体地块生产潜力,既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依据,也为农业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发展指明了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
5.2 土地税费的确定
不同质量、不同区位土地价值的差异和投入产出比例关系,对科学地确定土地税费收取标准提供了依据。
5.3 耕地投资补偿费的确定
利用土地经济评价中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可以便利地确定耕地投资补偿费用,其具体步骤为:(1)计算承包产出量;(2)计算转包时产出量;(3)确定投资补偿量;(4)确定土地固定设施投资补偿费;(5)确定土地总投资补偿费。
5.4 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土地经济评价,进行土地投入产出分析,能揭示土地经济生产力与有关自然经济因素的相关性。
5.5 农业企业经营活动结果的评定
由于土地经济评价全面考虑了土地生产力与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关系及投入与产出的平衡状况,因而,土地经济评价结果更宜于用作企业经营活动效果的评定。
参考文献
[1] 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高中贵,彭补拙.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4.4.
[4] 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关键词:建筑企业 管理水平 经营模式
建筑企业的管理,是基于对该类型企业涉及到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它具备一定的综合性与广泛性。作为经济建设型企业的重要支撑,建筑企业对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做到科学有效,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企业发展规划时必须深入思考的内容。
一、建筑企业的基本任务与重要性
1.什么是建筑企业的基本任务
何为建筑企业的基本任务,归根结底就是在能够全面完成所负责项目任务的前提下,做到最大程度地缩短工程耗费时间、提升工程质量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并对整个社会的再生产、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来说,建筑企业的基本任务应包含如下两方面内容: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和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生产生活需要。
2.建筑企业重要性的表现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筑企业和农业企业、工业企业一样,着手于民生建设,在整个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承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程建设、扩建与技术改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优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巩固了国家的国防根基,提高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为国民创造了经济收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合理安排劳动力,扩大了社会就业的范畴,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岗位。
二、对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比较落后,管理设备陈旧,缺乏科学统一的经营管理理念作为支撑。随着高科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管理理念日益更新,对于建筑企业的管理也由原先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科学、有序。七十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入和实施,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计划经济开始走向正轨,这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各企业的经营自,纷纷为了提升自身的企业规模出谋划策。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建筑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获得政府工程项目的建设权,参与到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社会其他类型企业竞争的主体。如今的建筑企业管理更是融入了高科技因素,使得管理模式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现代化的建筑企业管理制度。但是,也应该看到建筑企业的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尚待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受计划经济固定模式的长期影响,很多企业难以接受新型的企业管理理念,坚持自身的管理模式不变,很难实现建筑企业的相关革新。久而久之,这样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很难与现代化的国际社会接轨,逐渐被淡出国际市场,被企业竞争所淘汰。因此,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创新意识的企业,是难以存活下来的。
2.尚待优化的企业经营模式
如今的很多建筑企业仍脱离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产业的特征,很多工作的完成还是依赖于大量人力资源的输入,在提高企业产值的同时,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忽视了高科技手段的研制与利用,使得技术手段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与国外依赖科技的进步来增加产值的方法还相差甚远。
3.尚待提高的企业管理水平
就我国整体的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而言,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我国的建筑企业管理尚停留在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成本的管理范畴,没有形成科学标准的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的手段也显得比较陈旧、单一,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向导,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也显得比较薄弱,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的现状提出的若干建议
1.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是核心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能力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强调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是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便于建立以财政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财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并用之于自身的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此外,还需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监控,保证企业财政管理的有条不紊,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负债。
2.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需要大量人才的投入。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脉,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必要前提。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模式影响下,企业员工能够各得其所,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做到对企业人才的合理配置,达到人才使用的最大化。这其中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合理选择适合企业的人才;深入挖掘隐性才能;突出人才的独特个性;发展其团队合作意识。宽松开明的企业环境是人才发挥所长的必要因素。
3.重视对企业优质人力资源的开发
重视企业中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这部分人才的发现与挖掘也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企业员工招聘时做到慧眼识珠,看到人才的长远发展。在进行员工培训时,注重他们个性的培养,鼓励员工的创新意识,合理安排员工配置。只有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分配,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潜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另外,适当的员工奖惩制度既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与规范作用,又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结束语
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如何做到企业的长盛不衰,是企业经营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优化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科学、高效地管理机制,对于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强大的建筑企业国际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企业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让建筑企业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商明国.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建筑企业的管理[J]. 吉林农业.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