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专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秋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我国从古代就有赏月的习俗,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比如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快乐!
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2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浓了,月圆了,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快到了!在此,我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学习进步、工作如意!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
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皓月当空,月华流泻”,又是一年一度中秋节。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__公司向各界朋友、各位员工致以最美好的祝福和最诚挚的问候,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月圆时分。中秋是相聚的日子,是团聚的日子,在这个温馨思亲的时刻,__更要诚挚的感谢你们。因为这一路上有你们真切的关怀、诚挚的帮助、真诚的信任和鼎力的支持。
“秋色一轮满,云衢千里明”,风雨岁月的探索追求路上,__和大家一起走过。__公司各项指标在今年均有新的突破,顺利成为__业的先锋!未来,__将为新老客户提供质、效、价值产品及服务。
“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我们播撒希望,我们收获真诚,我们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更加勤恳敬业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和热情充沛的劲头,不断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最后,再一次向社会各界朋友、各位员工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并通过你们,向你们家人致以亲切的问候,真诚祝福各位全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4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了,今日,我们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许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__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中秋节专题个人演讲稿5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代表公司向所有的同事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也祝福我们的家人能够健康幸福。"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虽然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聚在了一起共同努力,一起为了公司的成长壮大,在此我向为了公司付出青春与汗水的员工道一声谢谢!在今天这个花好月圆的美好夜晚,我们难免会有思念亲人的感想,但是也为在我们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而感到高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关于中秋,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而且将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温馨,更加迷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尽情抒发自己情怀,留下许多不朽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多个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公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机关是公司实施有效管理的"中枢神经",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外沟通的枢纽作用,其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对内对外形象和发展。让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更加勤恳敬业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和热情充沛的劲头,不断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虽然科技含量很高的字宙飞船和人造卫星能够从高空拍摄到地表的概况,但山于许多地貌单元和和被大气云层笼罩,导致航卫照片有时展现水雾朦胧的景观,小能够全而清晰地反映地球小规则扁球体上所有基本地物的真实形状.为了更清晰正确地观察和认识地球,人们除利用地图外,还制作了地球仪.地球仪可代表地球的真实形状,能够自观地表示地球的立体形态,以及海洋与陆地、岛屿的基本轮廓与形态.用专题地球仪与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可以突出确定地球上任一地点,尤其是特征性点的精确位置.
1 专题地球仪的功能与研制意义
关于地球的小少相关知识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教学难点多,小容易提高教学效率.而恰当使用地球仪,有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对思维的启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明显.而专题地球仪是突出表示地球和地球表而某方而特征性状况的模型,是传递特征性地理信息的重要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理要素、特征与地理演变过程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记得笔者和学生们在举办《陆环机理》图片展览时,当时读大二的一位学生说:土老师,我每次学得头昏脑胀时,一看展览室中的专题大图,就马上觉得头脑清醒,精力好像也明显增强了”.这些情况表明,浏览好的专题地图能够让人思路清晰,精神振奋,当然,观察相应的地球仪,包括自制地球仪,更可发挥类似有益的作用.专题地球仪更能够自观地显示重要地理事物的特性,专题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图片、视频、影像等无法林代的.研制、开发与应用专题(数字)实体地球仪,可增强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普通地球仪小可林代的独特优点.研制专题地球仪,是有示范意义的做中学”过程,对促进相关学科和事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2 专题地球仪的预分类
专题地球仪按产品材料与功能可以分为纸质专题地球仪、塑料专题地球仪、石质专题地球仪、树脂专题地球仪、金属专题地球仪、磁悬浮专题地球仪、古典工艺专题地球仪、电子点读语音专题地球仪、实木专题地球仪等.
3 专题地球仪的试制与“做中学”
“做中学”是国家重视推行的一项涉及而很广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的简称.主张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接触实际,从而改善介作和交和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专题地球仪的试制就是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研”的过程.
3.1 “做中学”教育理念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1900年,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学介一”的教学理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加之二}一世纪六}一年代苏联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卫星,使美国朝野受到震撼,美国人对美国当时航天技术的落后程度感到举国震惊.分析原因后,决定进行科学教育改革.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在芝加哥的一些公立学校以动手做”的方式开展“科学扫自’实验,引起其他一些州及私立学校的极大兴趣,并很快传播开来.
从1991年s月起,美国先后动员了一万多人,历时四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把“动手做探究式学习”列为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美国的动手做”教育改革,促进了美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美国人认为动手做”的教育改革,是他们找到的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1994年,法国的国民教育部派出以乔治·夏帕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教授为首的代表团,专程到美国考察“动手做”教育改革.从此,美国的动手做”教育被引入到了法国,并决定在全国推行“动手做”教育改革.
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回国后积极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介中国国情于1926年创立了教学做介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教学做介一”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教学做介一州一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2001年8月,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倡导和推动这项划时代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把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实践相结介,取名做中学。
3.2“做中学”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时代,创造力发挥着比知识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国都开始非常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做中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实验、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识,是从“做”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活动.做中学”从新的意义上解释了知和行的关系,主张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人们认识到,只有在做中学才是最有效果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最有效果的教.教师与学生要善于在做中教,在做中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始于主体的积极过程”.学习动机是自接推动学习动力中最为现实的因素.在学习中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对学生而言,我们的专题地球仪的试制就是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的做中学”的过程.对师生而言,我们的专题地球仪的试制就是有标志性意义的经典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的过程.
4 专题地球仪制作的基本程序、方法与步骤
制作专题地球仪时,需制作专题平而地图,印刷成图,再附着在球体上,具体步骤为:(1)选用制做材料;在皮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球体上标定出南、北极;(2)在南极点与北极点各钻一个小孔,用铁丝为专题地球仪制做一个支架;(3)u出Oo经线和1800经线圈,u出赤道,每隔300 LI出其它经线和纬线;(4)计算、确定关键点的数据与位置,标记特征点;(5)转绘、u出并标注需要突出表达的信息内容;(6)仔细完成其它各环节与细节,做成专题地球仪.
4.1 专题地球仪表面的图文制作
我们从市场上看到的多数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贴图与印刷.贴图是传统工艺,即把地球仪图文印刷在纸上,然后贴在地球仪球胆上.这样的地球仪有个缺点就是纸张会变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在的贴图地球仪和和会在地球仪图文表而上一层水晶膜,以保护图文.
地球仪以及其它一些表而凹凸小平的产品,已经可以用非平而印刷技术自接在产品表而印刷.现在的印刷技术在球而已经能够很好地印刷出精美的图文.精度已经小再是球而印刷的难题.有望依据卫星图像、航拍数据等自接印刷出精美的专题地球仪.
4.2 自制专题地球仪的作用
通过研制专题地球仪,我们发现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兴趣高昂,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对突破课程难点有明显成效.通过观察专题地球仪,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球科学等方而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高中篮球 快攻技能 策略
快攻指防守方由守转攻时,全队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造成人数、位置上的优势与主动,或者是进攻者利用自身进攻能力的优势获得进攻主动,果断合理地进行攻击的一种简便、快速的进攻战术。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日渐深入,人们对高校篮球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篮球课不再是单一的篮球技巧讲解、篮球战术传授,教师更应该注重篮球训练活动中的快攻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高校篮球教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对篮球训练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导致其中,使学生的篮球水平与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一、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快攻意识
(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判断能力
篮球场上的接球、进攻以及投篮的机会是瞬间发生变化的,所以要及时和准确的抓住时机。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说,不仅要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各种变化情况,而且也要运用大脑进行科学的判断,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之间进行协调带球运动时,大脑也要快速的运转,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积极的抢占有利区域,运用各种篮球技术加以妨碍对方的进攻,例如声音干扰、手臂封盖投篮以及积极防守篮板等,这样不仅可以对对方的进攻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而且还可以协助队友其他运动和防补。
(二)提高技术训练,促进快攻意识形成
要组织与运用快攻战术,必须具备与快攻相适应的技术条件,否则就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快攻意识。在技术教学与训练中要反复磨练,使学生掌握全面、熟练而又准确的各种攻守技术,从而达到自主化、自动化的程度,这有利于学生在应变自如,适应教学比赛的要求,从而促进快攻意识形成。教学训练时,在抓好基本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结合战术配合训练,提高学生之间配合的机动性。
二、篮球专项训练中快攻技能提高策略
综上,笔者对于快攻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这项技术,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一)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加深学生全面理解
要想提高学生快攻技能,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快攻技术概念,快攻技能有哪些用途,快攻技能是组织形式及种类。只有让学生对快攻技术概念加以理解,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快攻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放映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快攻技术要求,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轮廓。
(二)改进训练方法,提高队员个人快攻能力
在篮球专项训练中,要想提高学生快攻技能,教师应改变训练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均有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训练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目前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篮球训练课程,但由于成人化程度太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快攻技术,据此在实际训练中,教师注意组合、局部与整体合练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消极防守和积极防守的有效过渡,要着重围绕改进技术、提高综合能力、控制节奏、加快攻守转换等方面反复进行练习。当学生自行练习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动作加以重视,如果动作缺乏标准,则应立即矫正。总之不断改进训练方法,不仅是提高快攻质量的需要,也是教练员创新发展以求突破所必备的能力。
(三)应用体验式学习法,促进学生快攻意识的形成
在篮球比赛中,战术意识与战术技巧关系到比赛的成功与否,而战术意识培养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与队员篮球技巧、战术水平有很大的联系性。体验式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与自主体验,这与篮球训练活动的实践性相符合,能够提升篮球训练活动中的学生参与度[5]。因此,在为学生组织篮球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融入体验式学习法,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实践、总结篮球战术,从而使学生的篮球战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篮球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观看CBA、NBA中战术意识较为明显的视频,让学生学习、领悟其中的战术,随后,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要求学生把相关的战术应用到比赛中,比赛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战术应用的经验、需要注意的事项、怎样应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战术学习、应用、总结的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在篮球比赛中应用战术的重要性及其中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战术意识,为学生快攻技能的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四)强化体能训练,构建切合自身特点的快攻战术体系
篮球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良好体能的项目,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将各自技能应用得更好。据此要想提高学生快攻技能,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充沛的体能是确保篮球运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快攻技能训练中,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力量,同时还需要一些耐力和心理技能,据此在体能训练中,教师应根据这些关键点来实施训练。在体能训练中,教师应遵循一定原则,加强训练的系统性科学性,加强学生的速度训练,提高练习效果。
结束语
在篮球比赛中,篮球快攻技术的提升对于整个篮球活动具有直接影响,据此,篮球运动员不仅要反应灵活,而且身体的协调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方面都要有较好的培训,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实际的比赛场上,比较自如的应对场上的各种情况,积极的利用各种假动作迷惑对方,从而达到牵制对方进攻的目的,为队友进行顺利的投篮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尚军. 论篮球运动员的快攻意识的培养[J]. 才智,2012,
22:217.
[2]郑拯. 论大学篮球训练中快攻战术训练[J]. 运动,2016,04:
关键词全球经济再平衡新兴经济体国家外向型经济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026-07
一、传统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全球经济失衡”一词为IMF(2005)首次正式使用,意指个别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贸易赤字,而对应的贸易盈余则大量集中在其他国家。参见罗德里戈·拉托(Rodrigo Rato,2005)作的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长期过程中如何起到持续的建设性作用?现有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的现实经验,可以为这一问题的回答提供借鉴。
全球经济失衡在本轮金融危机中体现出了极大的破坏力和难以修复性。发达国家政府救助金融危机的普遍思路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通过扩大国家负债来获得资金并直接注入金融机构,或购买其金融产品。汪进、尹兴中:《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再平衡——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分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以美国和西欧等发达经济体所代表的高消费增长模式和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上述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很难从根本上得到削减,以美元为代表的世界货币贬值趋势总体上依然难以逆转,由此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经济格局还将进一步延续下去。而失衡问题给相关经济体所带来的经济结构问题将直接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造成障碍。全球经济再平衡显得迫在眉睫,如布兰查德所说,保持经济复苏势头需要国内和跨国精密的再平衡措施。[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维持全球经济复苏势头》,《金融与发展》2009年第9期。
全球经济再平衡则是指通过各个经济体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协调、磋商与合作,从而解决全球经济中所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失衡问题(诸如贸易失衡、经济增长路径失衡、产业结构失衡、金融体系失衡等均在此范围内),进而促使世界经济增长保持相对平稳与均衡。刘航、赵景峰、吴航:《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启示》,《经济学家》2012年第6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同国家在选择全球经济再平衡路径上有较大分歧。本文所持的观点为:发达国家当前的经济结构和既定增长路径使得其无法承担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任务,原因包括:1)在美国语境下,全球经济再平衡仅限于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阶段,只不过是美国实行新贸易保护主义并通过美元汇率变动实现双向套利的借口;2)美国不可能也无法改变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和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3)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扩大财政赤字和促进美元贬值的措施,其巨大惯性定势不仅无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还只能加剧世界经济的失衡。而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关键为新兴经济体实现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加速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新兴经济体国家将会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全球经济失衡本质上是由长期形成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所导致的,是传统的全球经济运行体系和分工体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最大阻力来自于部分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所主导的、依赖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不平等分工和交换体系的传统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机制一时还难以从本质上得到改变。甚至,Cooper(2004)、Mckinnon & Schnabl(2004)认为失衡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是可延续的。
第一,在传统的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洞化与其他经济体的产业低端锁定并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FDI的国别结构经历了较大变动。2000~2011年,中国FDI利用额增长204.5%,印度增长779.4%,而美国和德国均为负增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并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通过离岸外包转移到境外完成,从而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空洞化不可避免。如2000~201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4.7%降至10.1%。而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产业转移,可缓解本国资本要素约束,通过模仿创新获得动态比较优势,同时更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其产业被低端锁定,国内产业高级化步伐被减缓。
第二,传统全球贸易体系中,发达经济体经常项目逆差与其他经济体受出口阻力困扰并存。由于发达国家已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因而为满足本国基本消费需求,必须依赖货物进口。2011年G7国家中的五个均出现了经常项目逆差,其中货物贸易差额较大。发达国家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倾向于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以非关税壁垒为主的贸易壁垒。随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不断涌现。如2012年中国遭遇贸易救济调查77起,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同时,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垄断地位、强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的低端锁定,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实施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限制。这加剧了该国收支失衡,且不利于其产业长远发展和国民福利最大化。如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1990年为33.04%,2000年为32.32%,2008年为28.41%,不升反降。另外,发达国家一般采取严格的移民限制,割裂了国际要素市场,从而使本国劳务成本极高,增强了本国居民的国际购买力。刘航、赵景峰:《服务产品国际价值的转形和国际转移及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启示》,《研究》2012年第3期。因而,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是客观必然的。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强化是国内利益集团博弈的暂时结果,无法改变世界贸易体系的长期趋势。
第三,传统全球金融体系中,发达经济体滥发货币与其他经济体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存。发达国家为了追求增长和就业,往往采取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2000~2011年,美国的M0和M2分别增长了91.8%和84.9%,同期GDP仅增长52.5%,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幅远超过了同期GDP增幅。而以2000年为基期,2011年美国CPI仅为130.6,可见美国运用开放经济手段消化了很大一部分通胀压力。在现有世界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拥有大量顺差,积攒了巨额外汇储备。目前外汇储备量居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日本、俄罗斯、巴西、韩国。尤其是中国,其外汇储备占全球总量30%以上。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世界货币优势,向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国家举债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目前美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债总计已超过10万亿美元,其中约30%由外国政府持有。
第四,传统全球治理体系中,发达经济体实行双重标准与其他经济体缺乏话语权并存。世界治理体系是指维护世界秩序的制度性安排。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因而其治理结构也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国际经济事务的规则制定和争端裁决,都是由发达国家占有绝对控制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来完成。IMF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机制是由会员国认购的股本决定。IMF重大决策必须有85%以上的赞成票支持,而美国就占18%,也就是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在世界银行成立之初,美国占有35%的股份,现在也还占17.37%。在贸易领域,WTO的作用也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就国际贸易讨价还价的场所,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足够发言权。尽管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并承认新兴经济体的地位与作用,新兴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和决定性有所提高,如中国、印度等在多哈回合中组成了“20国协调组”;G20峰会已经替代了G8峰会部分功能;中国在世界银行和IMF中的席位份额都上升至第3位等。但大部分争取更大发言权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G20峰会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新兴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份额与发达国家仍相差甚远,而且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及模式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合力。
二、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
角色对比:中国与印度同样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印度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模式有较大差异,印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和吸取。
1.两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对比
中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获得了丰厚的比较优势利益,但优势产业过于集中,产业结构和外贸产品结构矛盾突出。第一,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参与世界分工,目前已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展现出了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中国FDI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在世界上排名均居第二。2011年,FDI总额占世界的8.13%,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9.93%,出口额占世界的10.4%。粗钢、水泥、化肥、棉布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美国和日本的第一大、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也是美国和欧盟的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可见,各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商品的依赖程度较深,中国已充分融入与发达国家垂直分工的生产模式。第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仍主要集中于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制造业部门,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在2006年之前,中国工业领域FDI占FDI总额的比重维持在70%以上。进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外资企业购进原料、销售货物构成的。2011年在华外资企业货物进出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51.1%。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总产值相差不多,但是增加值相去甚远。可见,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行业,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较低阶段。第三,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相对落后。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占世界的10.4%,而服务出口额仅占4.4%,说明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相对较弱,长期为逆差。这说明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没有成功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与中国相比,印度具有更加高级的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高,但是存在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与中国长期以来突出强调第二产业地位不同,印度坚持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变,而印度则经历了“一、三、二”向“三、二、一”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以服务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模式。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越印度,但是顺差额与竞争力等指标依然较后者大幅落后。通过数据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这一点:从绝对数字来看,2011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额为-545亿美元;而印度则为183亿美元。从相对比重来看,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之比为1∶8.7,服务贸易相比货物贸易而言微不足道;而印度这一比例则为1∶2.8。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开始实施以技术为核心的资本引进战略,从而成功的规避了“比较优势陷阱”,进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了相对高端的地位。与中国的FDI大多集中于机械设备制造和房地产行业不同,印度所引入的FDI则主要集中于信息产业、金融产业以及通讯行业等。不仅如此,在服务外包领域,印度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接包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后起国家产业升级路径的变化:印度的经验及其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4期。尤其是计算机软件业的外包承接,显著地推动了印度软件研发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印度的产业模式也被认为过度超前,其自身也已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薄弱问题,尤其是制造业外向性程度偏低。印度的制造业还未完全融入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其工业增加值、FDI和出口贸易远低于中国。印度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如食品加工、纺织等)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外商投资。于蕾:《中印对外开放比较——国际贸易与FDI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而且同中国相比,印度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市场开放度较低。而在人力资源方面,印度大约40%的人口为文盲,且多数均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劳动力优势难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角色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数额巨大,但顺差的国别、产业和要素来源分布过于集中,外贸增长方式有待转变。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拉动作用。2000~2008年,中国的净出口对GDP贡献率由2%升至10%,外贸依存度由40%升至60%。中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为贸易顺差,1994~2008年顺差额从54亿增至2981.3亿美元。尽管2009年以来有所下降,但相对排名也维持在高位。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积攒了3.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生产优势和贸易优势已形成了有效互动,而且雄厚外汇储备能够帮助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多主动权。
但是,连年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特别是顺差来源非常集中,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负面效应。首先,按国别来看,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美国和欧盟。2011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顺差分别为2023亿和1431亿美元。在欧盟各国中,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集中于荷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仅对该四国的顺差就占欧盟全部的75%以上。其次,分行业来看,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原料及纺织制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低端机械设备行业。这些行业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来说,虽然属于夕阳产业,但是有较高的就业弹性,而且行业组织发展完善,内部工会力量较大。因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案件频发就成为必然。2010年以来,中国遇到的贸易摩擦大部分来自于美国和欧盟,且大多涉及纺织品、贱金属制品和低端机械设备等。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对外贸易结构更为合理,外贸规模增速也较为稳健,但是其市场开发程度依然不足,贸易政策较为保守,由此导致出口导向型战略对于外贸增长的贡献较为有限。尽管从总量上看印度在世界贸易中的影响力远不如中国,但是其贸易主体和对象的结构更为合理,因而相比中国遭遇了更少的贸易摩擦。2011年印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占世界的2.1%、1.7%和2.5%,而同期中国的额度分别为9.9%、10.4%和9.5%。其合理的贸易结构主要体现为:第一,印度的出口贸易对于外资企业的依赖程度较低。在其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投资额中,出口导向所占的份额均不超过10%。相比之下,在华投资企业的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50%。第二,印度的外贸产品结构更加合理。2000~2010年,印度最终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8.05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则下降了12.76个百分点,印度的半成品和零部件出口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的大小和增幅都远低于中国。这说明中国和印度都在不断加快融入世界分工,且均处于相对低水平阶段,但中国对加工贸易的依赖更强。第三,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更为良性。2002年以来,印度的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始终处于顺差,且连年扩大,至2011年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已经达到183亿美元,而相比之下,服务贸易逆差已经延续了十年之久。而且,印度服务业出口中传统服务业占比的降幅和现代服务业的增幅远超中国。第四,印度的出口目标市场更为多元化,国别集中程度较中国更低。
尽管印度的贸易结构相对更为合理,但其国内市场开放的程度仍偏低,对货物出口的鼓励促进力度远不如中国。印度的最高关税水平维持在高位(约为20%),远高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平均值(分别约为10.4%和13.3%)。Restall. H., India’s Coning Eclipse of Chin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vol.3, 2006.虽然印度政府倡导出口导向战略,并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其毕竟要比中国对外开放晚十几年,且开放进程中曾一度经历过保守开放模式,直到目前保守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吴航、刘航:《中印参与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模式比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3.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角色
在世界金融体系中,中国存在着极为庞大的对外间接投资需求,但投资渠道过于集中,从而扭曲了汇率,导致国际储备风险增加。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基本上保持着超高双顺差,从而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虽然近年来ODI增长不断加速,但是相比1000多亿美元的FDI流量,难免出现巨额的资本项目顺差。而且,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采矿业、批发零售、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制造业的比重小,仅占ODI存量的6.3%。在间接投资方面,中国对外投资需求巨大,但由于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因而中国的对外证券投资渠道相对较为狭窄。虽然通过ODI,内地投资者可以进行海外投资,但这种管制性制度决定了投资范围窄、渠道集中。而且,对外间接投资的收益差距较大。截至2012年末,中国对外股本证券投资净流出1324亿美元,对外债券证券投资净流入366亿美元,可见中方投资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中长期债券,且境内非银行机构逐渐成为对外证券投资的主体,商业银行对外投资越来越谨慎。再加上中国的经常项目也处于巨额顺差,巨额外汇储备则不难解释。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巨额外汇占款,加大了基础货币投放,对中国国内形成巨大通胀压力。而且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债的形式存在。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超1.2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汇储备近40%。虽然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减持美债,但随后很容易显著反弹。而且,中国政府持有的美国国债以中长期债券为主。这就相当于中国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部门挣得的外汇,长期地转借给美国用以支持美国居民继续购买中国低端制成品。
印度拥有更加多元化的间接投资渠道,外汇储备的持有结构更加合理。但由于总体规模有限,难以对全球金融市场施加更多的影响。作为“金砖四国”之一,印度外汇储备截至2011年底已居世界第六,达到了2629亿美元。最初,其国际储备以黄金为主要形式,外汇储备的份额相对较小,后来黄金储备的份额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中国的这一比例。而且印度国际储备的净增加全为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贡献,经常账户持续逆差、贡献为负。印度的FDI在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占比仅为13%,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构成了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的主要来源。王国林、许承明:《中国与印度国际储备比较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尽管印度的巨额外汇储备也是主要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但相比中国投资渠道更为多元。中国自1993年以来对美元资产持续为净买入,而印度绝大多数年份为净卖出(除1998~2001年)。整体而言,印度在世界货币体系中更多表现出短期操作和自主灵活的特点。与中国相比,印度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较为微弱。当然这也是印度能够采取短期、灵活的对外投资方式的主要因素。不过应看到,开放经济中的相对小国,既有好处也有弊端。这一特点所产生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印度能够藉由此规避外币贬值和外部政策对本国外汇储备所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印度在世界金融体系中难以得到更多的话语权。而且由于印度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较中国更高,一旦发生大规模资本外逃,印度可选的对冲措施则非常有限,加剧了资本国际流动的不稳定性和风险。
4.在世界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中国在世界治理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逐步增强,但被过分夸大,甚至被西方利益集团所负面宣传,不利于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形成。经济多极化是难以扭转的客观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其中重要一极。中国企业已逐步掌握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技巧,胜诉率有所升高。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必须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充分参与世界治理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数目大幅增加,对国际组织的贡献越来越大。2010年IMF改革后中国持有份额将从不足4%升至6.39%,列第3位。然而,发达国家中一些利益团体为了抑制中国发展,并让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过分夸大中国的作用。其实,中国的优势多是来源于其总量规模,而人均量非常低。而且经济增长质量较低,经济结构欠高级化、合理化。目前来看,中国仅以总量规模的优势难以胜任世界治理体系中的过多责任,而且还容易引发“中国”等反对声音。
相比之下,印度在国际上承受的阻碍与压力比中国更小,可采用灵活的经济外交政策,但其明显存在对西方大国的经济依附。印度在1948年加入GATT,也是WTO的创始成员国,还通过多哈回合中展示出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20国协调组和90国集团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2010年之后印度在IMF中的份额从2.44%升为2.75%,投票权比例从2.34%升为2.63%,排名从第11位升为第8位。世界银行也已考虑给予印度更高的投票权。然而,印度对外开放以来并未走上自主发展道路,更多地效仿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国民经济治理中的思维方式。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印度已经滑入依附于国际资本的拉美式发展惯性之中。张文木:《印度和中国发展道路差异及其后果——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两条道路的斗争说起》,《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7期。
三、新兴经济体外向型经济战略转型的制度供给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有显著的粗放式和不协调特征,亟待通过改革创新来提高外向型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但目前这一优势已显示出逐渐弱化和消褪趋势。任保平、郭晗:《新增长红利时代我国大国发展战略的转型》,《人文杂志》2013年第9期。这一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典型化事实,“中等收入陷阱”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国家仍对旧的世界经济体系有路径依赖,在自发寻求新比较优势和增长点时易陷入困境。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必要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1.构建优势要素的新投入机制
转变外向型要素结构、构建要素的新投入机制的主要方向包括:一是尽可能地使原有要素优势丧失进程得到延缓,熨平其导致的出口与国内生产波动;二是寻找和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构建以技术、资本、创新及制度为核心的比较优势体系。
第一,从微观层面上给投资者对称化的信息服务,给劳动者便捷化的就业指导,给要素买卖的各方更透明的信息公开,支持并扶持中介和咨询公司的创业与合法经营;从宏观层面上加快制定并严格执行涉及投资、劳动关系等的法律法规,规避在要素投入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效率耗损。第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政府及社会组织应为本国企业提供国际市场需求、投资经营环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鼓励企业独立或合作开展国际市场调研。第三,打破产品买卖中的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大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实现,尽快形成新产品、高技术产品及新兴产业的相关产品的国内统一市场。第四,宏观核算外向型企业的隐含成本,使其显性化,规制出口贸易中资源与环境的隐含流。第五,促进制造业在国内区域间的梯度转移,使其为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提供更大空间。
2.构建目标市场的新布局和自平衡机制
发展中国家应区分不同贸易伙伴的实际贸易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扩大适合开展出口国家的出口规模,开拓其市场空间。尤其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和中低收入国家有待新的市场开发,应重点提高对这些市场的出口份额,实现多元化的市场布局目标。
第一,新兴经济体国家的企业在出口中应大力开拓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充分利用区域性、多边或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通过产品差异化与发达国家在新兴市场上开展竞争。第二,大力开发拓展最不发达国家的国内消费市场,通过政府援助、技术合作或基础设施建设来换取市场权利与份额,从而使本国能分享到世界动态整体发展的红利,实现全球范围的包容性增长。第三,在对比本国与贸易对象国的贸易条件时,除了需考虑本国与对象国平均水平的比例关系,还应注意到发展中大国内部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结合本企业及贸易伙伴所在的行业和地区以及所处的制度环境,来做出分工、贸易与投资决策。第四,适当运用产业调控政策来规范本国大宗商品进出口的市场秩序,注重同行业集中度低于本国的经济体开展贸易。
3.构建国际化经营的新增值空间
如果“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发展过度,则很容易造成东道国产品和市场集中度过高,随之容易引起贸易摩擦频发,贸易实际所得也难以得到提高。新兴经济体国家要想增强在品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则须实现新的进出口贸易与国际化经营增值模式,促进各类贸易方式协调均衡发展,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第一,新兴经济体国家应辩证认识FDI和加工贸易的母国(通常为发达国家)动机,培育有利于本国整体利益提高的新引资增长点,实现吸引外商投资充裕要素的高级化。第二,提高加工贸易在本国的增值幅度,延长国内产业链,增强中间品投入关联,从而促进FDI技术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应以民营企业为主,组织方式应以自主型企业为主,生产方式应以清洁化生产,贸易对象应以内外销并行。第三,协调各类贸易方式的自主发展,公平使用出口退税、研发补贴等产业政策,实施贸易环节便利化、贸易促进常规化、贸易平台高资本化的新战略。比如,应探索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商务平台的经营模式,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使贸易服务环节(如贸易金融)由境外公司垄断的现状得到改善,强化对国际化经营中设计研发、国际物流等的扶持和投资力度。同时,应加强对中小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渠道引导、信息提供和政策倾斜。第四,加大对与贸易相关的ODI促进力度,完善驻外机构的商务服务功能,建设海外经营分销网络。
4.构建外向型经济收益的新分配机制
对发展中大国而言,如果未优化调整开放型经济收益分配格局,即使提升了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收益,也可能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根本目标相违背,同时可能阻滞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因此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收益分配应实现区域公平、城乡公平等。
第一,发展中大国必须使财政分权与地方竞争中的短期行为得到合理规制,避免出现“有规模,无规模经济”的低效率垄断和贫困化增长。第二,推动外向型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国内区域梯度转移,实现贸易收益差距的区域收敛,尤其注重实现对外开放的空间优势重组和产业圈层升级。第三,有效预防政治腐败的普遍化,惩治官员的定向设租或创租行为,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地选择就地转化,从而实现外向型经济收益的劳资公平分配。第四,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益分配,集权制国家应尽量给予地方政府与其事权相对等的财权,保证工业用地在农地向非农用途转换中占有一定比例,监督并满足中小企业的用地需求。
5.构建参与世界经济治理的新模式
摘 要 力量是一切运动的动力源泉。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跑步速度和弹跳能力,而且是为了在身体对抗中取得空间位置和身体平衡的优势。如何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力量教学与训练,克服教学训练中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使力量教学与训练实现系统化、科学化,在最短的训练时间内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是本文的所论述的问题。因此,合理地进行力量训练,掌握现代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专项力量素质 训练
一、训练的教学安排调查分析
篮球专项力量的训练应符合篮球运动专项的力量特点,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训练水平,不同的训练时期和不同训练任务合理安排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力量训练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要科学地安排训练内容
1.发展最大力量。它的定义是: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最大能力。发展最大力量多采用负荷强度大(极限负荷的60%-85%或85%以上)。练习的重复次数少(4-8次或1-3次),组数多(5-8组),组间歇时间长(2-3min或3min以上)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2.发展速度力量。它的定义是:肌肉做等张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发展速度力量多采用中等负荷强度(极限负荷的40%-60%),练习的重复次数较少(5-10次),组数较多(3- 6组),组间间歇的时间较长(2-3min)的训练手段与方法。
3.发展力量耐力。它的定义是:人体长时间进行持续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发展力量耐力多采用中小负荷强度,练习的重复次数多(一般要达到极限的重复次数),练习的组数少(在保证每组达到极限重复次数的前提下确定),组间间歇时间较短(60-90s)。
(二)专项力量训练的安排应符合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特征
青少年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要以小肌肉群力量和小负荷徒手力量训练方法为主,着重发展其速度力量与力量耐力,以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和肌红蛋白的数量,改进输氧功能。较大负荷的力量训练应在16岁左右或以后进行安排。
(三)篮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的不同安排训练计划
在训练准备前期应以中小力量为主;在训练提前期应以大中力量为主,小力量为辅;在比赛前期应以小负荷、轻重量、小肌肉群力量为主,尤其是远端肢体应为小力量负荷。在比赛期和休整期应用小负荷、轻重量,保持肌肉的收缩能力。
(四)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安排要注意各肌肉力量平衡发展
安排训练时,既要重视大肌肉群的力量练习,又要重视小肌肉群的力量练习;既要重视发展上下肢力量的训练,也不可忽视腰背肌群的力量训练。
二、篮球专项力量训练练习的主要方法
(一)局部力量素质训练的主要练习方法
1.发展手指手腕力量的练习方法。(1)指卧撑、连续做击掌俯卧撑等练习。(2)握力器、握捏网球和抛接铅球等练习。(3)2人面对坐地,两腿分开,用指腕力量传篮球或实心球。(4)双手握哑铃或杠铃杆,直臂快速屈伸手腕练习。
2.发展上肢力量的练习方法。(1)用杠铃做各种举重练习。(2)负重做传球、投篮动作等练习。(3)用实心球做传球、投篮动作练习。(4)快速连续传接球练习。
3.发展腰腹力量的练习方法。(1)仰卧快速屈体,仰卧起坐、侧卧体侧屈、俯卧体后屈(亦可适当负重进行)等练习。(2)肩负杠铃做体前屈或转体。(3)展腹跳。爆发起跳并充分展腹,向后屈膝,两手尽可能的触脚跟。(4)跳起空中折体、转身等,空中传接球,投篮等练习。
4.发展下肢力量练习方法。(1)肩负杠铃深蹲或半蹲练习。(2)肩负杠铃快速用力起跳或连续提踵练习。(3)蛙跳、立定跳远、多级跳、跳绳、跳台阶等练习。(4)连续起跳摸篮板(圈)或连续深蹲跳起等练习[8]。
(二)结合专项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1.结合球的爆发力量训练。常采用结合球的各种跳跃练习,如中场三级跳上篮、连续抢篮板球、扣篮和抢断球等。
2.提高身体对抗能力的训练。通过对抗性的练习,强化运动员在移动中的时空感觉,掌握动作用力的时机,使正确的用力方法与比赛的要求一致。(1)以少打多的练习方法。在教学训练的组织中安排一攻二、二攻三、三攻四,或者以小打大、以弱打强,设置训练障碍,增加对抗用力的频率和难度。(2)辅助阻力的练习方法。在各种基本技术训练中,人为地制造阻力,提高有碰撞的技术用力,如在挤、压、推、拉的条件下强行突破上篮,在顶挡的情况下抢篮板球、挤过、穿过、绕过和一打一等。
三、篮球专项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应与专项动作特点紧密结合,侧重于动力性练习;要与速度、弹跳、灵敏等素质和篮球技术的练习结合进行,使力量成为活力。
(二)在力量训练中,要注意集中与分散安排相结合,避免局部负担过重,注意大小肌肉群平衡发展。
(三)力量训练中要注意练习安排的顺序,速度力量练习应安排在力量耐力练习前面进行;在综合课中,力量训练应安排在课的后一部分。
(四)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
【关键词】羽毛球教学 重点的转换 兴趣和信心 前半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91-02
1 前言
1.1 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是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也是每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今,普通高校基本上进行选项教学的模式,羽毛球也是其中很受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场地条件和授课时间里抓住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羽毛球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呢?这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难题。抓住了重点,将会培养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否则,将会使学生减少或失去对学习羽毛球的信心,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1.2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对人体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
在速度、耐力、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及反应、心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技术上分为手法和步法两大类。技术动作有几十种,组合成为球路则更加复杂多变。作为运动员,需从小通过长年多次系统的训练,才可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而普通高校选项班的学生存在基础差、场地条件不足、练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当然,其中也有学生是怀着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及积极参与的心理。所以,如何在体育教学课中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的优势,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排除不利因素,达到最好的效果,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2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2005、2006级羽毛球选项班的学生,共140人。
2.2 研究方法
调查访问、实验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
3 结合本校羽毛球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3.1 羽毛球前场技术特点
羽毛球手法技术可分为前场技术与后场技术,其中前场技术包括搓、推、勾、扑、抽、挑球,后场技术包括高、吊、杀球。羽毛球运动前半场的技术中,技术要求与力量相对后场技术来说难度低很多,对于初学者来说,球的飞行较易掌握,空间感容易把握。在步法上多采用较容易的垫步、交叉步、跨步,向前或向两侧移动,不同后场技术后退步法也比较难。简单的手法技术有正、反手放网前球、平抽平挡。正、反手放网前球,强调握拍的正确性和灵活性,技术动作较简单,容易掌握。对于初学者可用5至6节课的时间进行手法的讲解并做练习,再用3至4节课介绍步法并做练习,最后用4至5节课进行手法与步法结合的练习,这样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3.2 羽毛球后场技术特点
在羽毛球后场技术中,力量、速度、反应、协调性、动作难度等各方面要求都比前半场技术高,特别空间感觉难度大。步法上,侧身后退、并步后退、空中换腿向前蹬跨等难度大,基本击球法的正、反手击高远球、吊球、扣杀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学完一个学期后仍不能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少数学生还经常击不中球。学习兴趣与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实践证明,普通中学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仍然不能掌握后场击球的基本动作,能击到后场高远球者只有极少数学生。
3.3 前、后场技术的对比
初学者在对打后场高远球练习中无法控制球的飞行路线,来回对击次数多至7、8下,少至1、2下,练习频繁中断,难以完成所安排的练习,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而前半场的对打练习简单,来回对击次数明显较多,最多达20、30下,学生兴趣和信心得到增强,练习的质量得到提高。
3.4 调查访问常规班与实验班学生并进行比较
在选项羽毛球课中有相当多的学生,他们的力量明显不足(大多数女生),根本无法击出高远球。在2005级选项班一百多位女生中,没几个人可以进行击打高远球练习,更谈不上对练高远球了。2006级实验班的教学重点放在前半场,学生来回击打的拍数明显多于常规教学班学生的练习。实验班的学生练习热情明显提高,掌握基本的握拍的握拍法和前半场的步法、手法效果明显,相反,常规教学班的学生则难以掌握后场技术。通过实验以后,对常规教学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比较,整理出下表。(见表1)
从表1可看出,按教学大纲中常规的羽毛球教学来教学可以看出,教学重点从后场技术到前场技术转换后,效果有明显的差别。普通高校选项羽毛球课的学生有部分虽然力量上相对较强,但由于绝大多数无基础,甚至没打过羽毛球,所以,后场练习对他们来说难度相当高,多数都打不到后场,在练习后场时经常打不中或将球击到旁边,使原来拥挤的练习场地显得更加混乱,时常中断练习,效果较差。而且容易互相冲撞、击打,出现受伤的情况较多,失误较多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在练习中的自觉性降低,往往不按照老师安排的练习去练,更喜欢随意对打,不愿进行枯燥的后场对击练习。而试验班的学生在前半场的练习中较易控制球的飞行,而且球路变化也较丰富,学生的好动特点也容易得到满足,学习自觉性自然提高,也能认真地完成教师规定的练习。
3.5 常规教学班与实验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大学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以增强体质为主,还是应该以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都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学生本人的兴趣和爱好,也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今大学生在年龄、生理、心理上趋于成熟期,但心理方面还容易波动,所以,体育课的趣味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各项目的兴趣。在体育课选项中,有的同学考虑到了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仍将此项作为业余生活中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也是选项课的指导思想之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对羽毛球教学常规班与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统计比较得出下面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清楚地看到,通过16周的测试后比较,在希望将羽毛球做为今后课余生活中主要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个问题上,普通班的同学肯定的态度的从40%上升到43%,上升了3%,而实验班的同学肯定态度的从50%升到87.5%,上升了27.5%,是普通班的的9倍。持否定态度的普通班从40%下降到32%,下降了8%,实验班的同学从12.5%下降到0%,下降12.5%,是正常班的1.5倍。所以,以前场技术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方法比常规羽毛球教学方法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效果更好。
如果用常规的羽毛球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一年的效果都不会太满意,羽毛球教学经历告诉我,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都要遵守一个规律,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羽毛球运动也不例外。常规的羽毛球教学是从高、吊、杀后场技术到前场简单技术的教学顺序,就是违反了这一规律,常规的羽毛球教学知识合适长期、系统的专业羽毛球训练,用在普通体育课里就不太适合了。所以,普通高校的羽毛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那简单、有趣的教学内容与合理的教学顺序就非常重要了。实践证明,羽毛球教学由于学生活动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后场技术,如果教学重点先放在前半场技术,先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后,有一定基础与球性较好的情况下学习后场技术,效果相对会好很多。
4 结论与建议
羽毛球的教学顺序都应该遵循体育技术学习的规律,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将前半场技术的练习放在后场技术学习的前面,学生也更容易掌握正确的握拍法,先练习相对简单的前半场的基本手法和步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信心,是今后学生学习羽毛球的动力与学习后场技术的基础。
部分中学生力量相对较弱,在根本无法将球击准和击到对方后场的情况下,学习前半场的技术更加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增强信心。从简单做起,考虑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打好基础是消除他们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
大学体育教学里,场地都比较有限,在练习人数多,场地少,条件不够的情况下,首先多进行安全的前半场练习,可减少混乱,然后再过度到后场技术学习,受伤的机率也大大降低。
前半场的练习简单、实效,建议在普通的羽毛球教学中积极推广、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 长谷川博幸羽毛球技术百答.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关键词】高校;足球技术课;微格教学法;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之大、改革的层面之广,是学校体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面对基础教育体育改革的形势,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工作母机”,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重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理应围绕基础体育教学改革来进行。面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作为培养体育师资摇篮的高等体育院校完全有必要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深刻全面的重新审视,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重组和重建。
当前师范院校正面临着如何改革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的问题。师范体育专业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师范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多年来一直沿用体育学院体育专业培养学生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摸索出一套新的课程体系。在这里我们引入了一套系统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称为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Wailen)博士等人首创。其作用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使准备成为或已成为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化、细分,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我们的足球普修课,过去一直沿用体育学院培养学生的一套教学办法,已经于现行中小学课程严重脱节,再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和培养的目标严重脱节。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试验对象
按照随机抽样的要求,从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1)班男生20人为试验班,(2)班男生20人为对照班。
2.2实验方法设计
实验采用双盲教学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同等授课时数和同样的教学进度,由笔者和足球专业研究生进行授课。实验前提出两套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套传统的足球课方法,一套采用微格教学法)。采用对比实验法分别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身心自然地在不同的教学方案下,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上课。为保证学生投入精力的一致性,教师严格按照既定的安排授课,任何一个教学内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从而保证实验条件的均等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足球技战术和身体素质的测试来对比两种课程方案的差别,并进行分析,来了解学生对新的课程方案的反应和感受,以此来验证新的课程方案的可行性。
2.3试验内容
足球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熟悉球性、运球、踢球、停球、头顶球、射门等基本技术。其中熟悉球性包括脚、大腿的颠球,共1学时;运球技术包括脚背内侧、脚背外侧运球及运球突破,共3学时;踢球技术包括脚内侧踢定位球、脚背内侧踢定位球,共4学时;停球技术包括脚内侧停球及胸部停球,共2学时;头顶球技术学习原地及跳起前额正面头顶球技术,共2学时;射门技术学习脚内侧及脚背内侧射门技术,共2学时;足球基本技术共计14学时。足球教学能力考核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时间为20分钟。
2.4试验评价方法
2.4.1技术评定
通过足球基本技术学习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综合考试。考试内容为运球绕杆和脚内侧踢定位球。考试方法:运球绕杆即运球绕过七个标志杆后射门,以时间长短来评分(占50%);脚内侧踢球即距离为10米,球门宽为1.5米,以进球多少来评分。共十次射门机会,进一球得5分。具体见评分表1:
表1 运球绕杆考试时间得分对照表
2.4.2教学能力评定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之后,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来面对大家进行教学,有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打分。两项分数的平均分就是该学生的实际分数。并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以此来判断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效果是否明显。
2.5实验条件的控制
表2 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的比较表
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对足球的兴趣、是否踢过足球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身体素质采用50m、立定跳远、五米三向折返跑等三项指标。这三项指标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协调性及灵敏性。这些对学习足球技术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班与对照班经检验属于可比同质样本,检验结果是:两班学生符合要求,P>0.05,两样本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3.结果与分析
3.1试验结果
通过对两个教学班的学生分别进行足球技术和教学能力得考核,采用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原则,技术考试为足球运球绕杆射门和脚内侧踢球,教学能力得考核为学生自己选择一项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有足球专业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打分,两项分数之和的平均数即为该学生的最后结果。对两个班的考试结果进行T检验(表3)。
表3 考试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差比较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将物流师职业划分为四个等级: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而中职学生对应的是掌握物流员的相关要求,因此,中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物流行业相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适应物流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和操作型技能人才。所以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更要明确操作和实训课的教学,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将来要从事的岗位和相应岗位要掌握的技能要求。
一、传统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职物流专业的课程按照知识体系来设置,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在课程实施中把掌握学科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培养对象能力的标准。
传统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课程内容重复。比如仓储配送实务、物流技术装备实务两门课程中部分内容存在重复,学生在仓储配送实务学习的知识点,在另外一门课程中又会遇到,如果任课老师对整个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握不够,将重复部分知识点作为新授课内容进行精讲,这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不同课程、教材之间的知识点重复现象不仅在专业基础课上出现,在专业核心课程上也依然存在,倘若一些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
(二)课程结构配置杂乱。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是确保学生形成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当前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缺乏针对用人单位对用工需求的调查,在课程开设方面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略技能课程的开设,实践技能课程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技能课程的开设与理论课程联系不紧密,技能实践课程开出比例不够、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实践生产需要等。此外,合理的拓展课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中缺失的。 (三)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部制订的《中等职业学校现代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明确指出:中职是培养一线的操作型技能人才,这就明确了中职学校应根据物流企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很多学校在开设本专业时,为了节约成本,省事简便,并没有深入区域物流企业、物流行业进行调研,而是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简单照搬至中职学校,这就导致培养对象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楚。
二、设置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一)培養目标。以广东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物流专业为例,主要面向粤西及桂南地区生产、商品流通及物流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掌握现代物流基础理论、具备物流业务操作技能、具有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能服务一线从事订单管理、物流客服、仓储配送、运输管理、报关报检等工作的物流一线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按能力阶段递进式进行模块化分类,即整个课程体系为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通识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同时将岗位技能实训课程分解至不同能力培养阶段,摆脱先理论课程,后集中实践的方式,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学同步。四个模块化课程分阶段、按能力递进逐步开展,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不同职业岗位的对应核心课程的通用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培养学生不同岗位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专业拓展课程将各工作岗位从业资格考证课程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开展针对性强调培训,使学生具备不同职业岗位的从业资格。课程体系结构图见图1。
图1 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三)课程内容设置。要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应对当前主流的企业文化、岗位能力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并分析得出企业所需的人才结构、岗位专业技能及其他综合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建立课程体系,确定阶段性课程内容及考核考评依据(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阶段性学习合格证书),并最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物流行业发展变化较快,除了要了解企业对物流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还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物流人才的新技能,这些都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通过调研报告结合中职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调整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物流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装卸搬运工、仓库保管员、客户接待员、分拣配货员、单证信息员、运输调度员等岗位。通过分析,将不同工作岗位分成不同职业方向,并就岗位所需技能开设相关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制定不同阶段需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见表2。 三、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是针对中职物流专业毕业学生所能从事的岗位,通过分析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以及从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根据岗位能力构成不同的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方面,改变原有先理论课程,后集中实践的模式,将理论课程按岗位知识的相关性及难易程度进行由易到难的分解,形成知识能力模块,把实训课程按岗位分解至每一个能力模块,做到理论知识模块与实践知识模块同步,理论指导实训。同时,在不同模块开设相应考证课程,作为
关键词:非专业羽毛球运动者;问题;解决办法
前言
目前,我国对非专业羽毛球运动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很多,由于非专业羽毛球运动人员与专业人员相差甚多(包括身体素质,运动年限等),所以想要获得提高的同时并不能完全依靠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方案来进行。羽毛球技术形式多样,在运用中更是灵活多变,仅凭自己的思维习惯打球,如果技术动作不合理,时间久了运动水平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事与愿违,出现很多伤病现象。因此笔者也希望能够为非专业羽毛球运动人员的技术应用中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提供解决办法。
1.羽毛球运动的综合分析
1.1步法与手法的配合
步法与手法是同等重要,它们都是不可忽视的,缺乏哪一项的训练都打不出高水平的,因此,要求在练习步法的时候,手法上也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想要使两项基础技术同时得到提高,在进行训练时,可以结合球进行后场或全场的脚步练习(如:发球员可在他的场区将球发到接发球员场区的固定四点,此时接发球员在移动中进行接球,跑至熟练后采用不固定的发球方式)。
1.2后场步法与上网步法的衔接
这里所涉及到的问题就是后场后退步法和上网步法的衔接问题,在组成步法的各种能力之中,速度和灵活(预判)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在后场击球后落地不协调,并且失去身体重心,导致不能及时回动,我们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添加一些内容进行辅助练习,比如30米跑和10米往返跑等,通过这些训练来提高反应能力及灵活性,当然要长期的坚持才能看到较好的效果,步法的快速移动就会成为可能。
1.3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关键
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灵敏等反应能力。腿部力量的练习可以通过单腿跳、负重半蹲、跨步跳等;柔韧可以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拉伸进行,如健美操,行进间踢腿等;速度可以进行短跑练习,提高迅速反应的能力;耐力是在有良好节奏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可以进行中长跑运动;灵敏以短距离折返跑为主。
1.4步法与思想相统一
许多业余的选手在训练或比赛时常常把“我认为”摆在前面,忽略了专业的指导思想,结果产生了种种不必要的错误,在这里我们进行举例说明:有人认为羽毛球运动手法很重要,步法却无关紧要,造成了重手法而清步法的心理,殊不知曾有专家提出“三分手法,七分步法”的观念,因此,在平时训练时就该 “知轻知重”。正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打完球后就该快速回到中心位置,但也应该知道站位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在场地的中心,而应根据回击球后的方位及主被动情况决定其中心位置,再回到至中心。
2.对非专业羽毛球选手常见问题的分析
2.1技术动作的错误是根源
羽毛球运动要求运动者不仅要有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较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求参与者除了要有敏锐的判断和熟练的手法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步法。迅速移动到位准确击球,这一点却往往被初学者所忽略,脚步的动作是他们技术中较薄弱的环节。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持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使得初学者容易出现动作上的错误。
此外,前后场步法的衔接也是影响整体步法的关键,对于业余球友来说,单打的所有技术中看似最简单但最不好掌握的就是步法的运用和相关的练习。原因很简单,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几乎从摸球拍起就开始了步法的相关训练。从分解步法到综合步法,从灵敏训练到高低重心的转换,无一不是为了提高运动员们的场上移动能力,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好的步法”。可以这样说,专业运动员的球龄几乎就是他们进行步法训练的时间,但我们的业余球友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和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步法练习。
2.2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
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它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初学羽毛球的人员一定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学习规范的羽毛球动作,必要时可以请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错误的动作不仅影响训练和比赛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关节、韧带的损伤。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任何一项训练内容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建立中,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而在条件反射没有完全形成时,运动损伤就很容易出现,有文献表明,这种损伤随着运动年限的增长而增加。
经调查发现,非专业的羽毛球爱好者在进行运动时很少做准备活动,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还有人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举动,但当进行激烈的对抗比赛时他们早已忘乎所以,大幅度的拉伸运动使他们更容易受伤。
有些非专业羽毛球运动人员太“粗心”,说他们“粗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粗心,是有些球员在打球时明明身体已感到不适,但没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比赛,这是他们仍坚持训练或比赛,不能得到及时的护理和治疗,等到发现时却为时已晚。
大多数业余的羽毛球爱好者都是自学成才,有时也会闭门造车,他们大多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练习,并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指导,也不看有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正确动作,运动损伤在所难免。在一项调查结果中发现,非专业羽毛球运动人员在练习时大多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柔韧)没能得到很好地开发,加之本身的身体素质差,在进行强度大、速度快的比赛时就会产生膝关节的损伤。
许多非专业的羽毛球运动人员不懂得运动损伤的常识,甚至不了解,这样在训练或比赛中没法得到应用,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没有,就羽毛球装备来讲,很多人不穿专业的运动服,在活动中,就会增加运动损伤的几率。
3.结论
许多文献对羽毛球运动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专家学者也能够具体地分析出羽毛球运动的各个方面,但是这些理论的分析相对来说更适合身体素质较好的专业运动员,但非专业人员进行实践时常常会与理论的分析相脱离。
业余羽毛球爱好者往往只注重羽毛球技术的提高而忽视身体素质的练习,这样问题便产生了,在练习或比赛时,他们过多的强调技战术,却因身体素质不能满足动作需要的能力而产生反方面的影响,而身体上反应出来的弊端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因素,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比赛结果,这可以说是事倍功半的,在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这样可以是两方面的能力都适度的增长,避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情况的发生。
非专业运动人员在实际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大体相同,我国对专业羽毛球运动论述的文献很多,但有些方面不适合非专业运动人员。相信随着对非专业羽毛球运动的关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羽毛球的综合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此外,快速、准确的步法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其他身体素质同样重要。科学正确的羽毛球步法可以有效减少运动损伤。(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肖杰.学打羽毛球(每个球星都是从这里开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都军.如何进行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I].辽宁体育科技,2005,27(I)69~71
[3] 张瑞林.羽毛球运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运动医学》编写组.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出版,1990.
[5] 赵勇,李建英.对高校羽毛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的分析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10,25,(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