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决策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医院加强财务分析的意义
医院加强财务分析具有如下意义:能够为医院管理的管理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促进医院对计划和预算的完成;加强财务分析对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经营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活动,可以让决策者对医院的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掌握经济决策与客观经济规律的相符程度,最终使得他们做出决策科学合理;加强财务分析活动是提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分析,可以使得医院经营决策者更加客观地对理财经验进行总结,让他们从中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财务活动的规律的认识,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医院经营决策的意义所在
在经营管理学中认为“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是决策”。从中可以看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经营决策分析指的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若干方案中经过科学地分析判断,最终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决策分析的意义就在于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以此来达到未来的行动目标。决策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决策目标变为行动的关键。如果决策分析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极有可能使得正确的决策目标不能实现。由此可见,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科学合理的决策。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医院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取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效果,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他们分别是:(1)预测未来;(2)多方案选优;(3)以决策为动力形成经营活动的循环动态过程;(4)必须付诸行动。
二、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的对策和方法
(一)医院管理者要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对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给予高度重视
要让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这两者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就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做好财务分析核经营决策的前提条件。要让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就必须要得到医院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都配合好医院的财务部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而也只有这样医院财务部门才能够得到医院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得到各种财务分析所需要的资料。经营决策也是如此,各种决策与政策出台后,肯定会具体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而经营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也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如何不能够得到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那么经营决策就只能够是空架子,空口号,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经营决策有如何能够指引医院前进,又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经营决策工作也必须要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医院的财务分析者与经营决策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院想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分析者,不能够仅仅只掌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理论等相关知识,还必须对统计学、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甚至是掌握。此外,他们还必须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熟悉,不能是那种只看纸面文章的,而是真正的清楚医院的实际情况。这样这样才能够有能力做好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只有他们将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从思想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医院的经营决策者大都是从技术上提拔而来的,他们对与本行业的技术规范等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具有相应的经营决策管理知识。虽然其中很多人都在后来拿到的相应的管理学位,但不代表他们真正的具有管理能力。为此,必须要提高现有的经营管理者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有能力的经营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明确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
总的来说,财务分析最终就是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来服务的,而经营决策则可以为财务分析指明方向。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有以下一些方面。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了解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医院的经营决策者既可以知道医院目前经营的客观状态,也可以通过分析获知当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经营不善的具体关键所在。从而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让医院少走弯路,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 制药企业 品牌管理 对策
品牌管理是对品牌进行全过程地有机管理,使品牌运营在整个企业运营中起到良好驱动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品牌资产。它承担着对品牌创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职能,其本质在于是调动企业全部力量,以品牌为聚焦点,实施对顾客购买认知与购买行为的全过程管理。品牌管理通常包括品牌目标、品牌定位、品牌架构、品牌识别、品牌传播等等。
近年来,制药企业品牌管理深陷困局,存在品牌管理观念静态化;品牌传播具有随机性;品牌运作缺乏差异化等诸多问题。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科学的过程,不可以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面对消费者、市场环境、企业本身所发生的变化,只有成功的品牌管理,才有持续成长的企业和未来的辉煌。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品牌管理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树立正确的品牌管理理念,用战略全局的眼光看待品牌管理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战略,企业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品牌管理,树立正确的品牌管理理念,品牌管理应贯穿品牌成长的全过程。培育正确的品牌管理理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应了解品牌的含义、特性,要了解使用品牌的好处;其次,对企业员工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为其灌注品牌管理思想,更新品牌管理的陈旧观念,使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管理的战略意识,明确品牌管理的基本职能。
二、做好企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战略规划应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框架下搭建,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的视觉识别(VI)、理念识别(MI)与行为识别(BI),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包括营销策划、广告创意设计、媒体、公关活动及促销等;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地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
三、建立品牌核心价值体系
制药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应建立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以具有雄心壮志进军国际制药领域的大型制药企业为例,其品牌核心价值的表现当以支持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组成成分―科技创新来做为表现手段,以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设备和环境、科研人员为直观表现对象,以产品研发的基础实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为宣传点,实现品牌传达的价值表现目的。
四、完善制药企业的品牌文化体系
品牌文化体系分内部和外部两种管理体系。品牌内部文化管理体系指的是如何针对企业文化的定位,在公司内部全体成员从认识上进行高度一致的协同,通过各种管理行为,包括现场管理、服务意识、营销体系等全过程进行品牌协同。外部体系指通过各种媒体或载体,围绕品牌文化核心进行传播,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不是广告这样的硬性载体,而是借助各种宣传媒体进行长期的潜在渗透,即软文,这种软文着眼点在于建立一种氛围,让顾客潜移默化接受这种感染,这需要以后提到的整合营销传播的计划支持来实现。“十一五”期间更应加强CI的设计和传播,让所有的员工都能知道我们企业的长远目标和价值观是什么,让供应商或经销商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让消费者去了解我们的企业形象。
五、实行组合化品牌策略
制药企业产品丰富,子品牌众多,用品牌区分各个细分市场,采用“组合化的品牌策略”,建立由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组成的品牌系。第一层是企业品牌,也就是生产商品牌;第二层是产品品牌。就制药企业的产品品牌而言,其定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品牌,确定的产品品牌不应是简单的某一产品固有的品牌属性,而是指一条规划了的“产品类别品牌”,是一个系列化的品牌定位。
六、采用品牌经理与品牌委员会共存的品牌管理组织形式
对于只拥有单个品牌的公司而言,品牌管理可能相对简单,整个企业的工作都围绕这一个品牌服务,但是 制药企业拥有多个品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每一个品牌之间既能相互协调,又能均衡发展?基于对中国目前医药市场和生产企业的现实状况分析,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在品牌经理制基础上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它是指在品牌经理制的基础上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品牌经理负责,品牌的重大决策由品牌管理委员会做出,这不仅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各品牌各自为阵的局面出现,而且有了公司相关部门人员的支持,也解决最单纯的品牌经理制沟通、协调困难,效率低下的问题。
七、定期进行品牌诊断,注重品牌的维护, 防范品牌“危机”
品牌形成容易,但维护却难,没有一个很好的品牌维护战略,品牌是无法健康成长的,品牌维护是品牌管理的重点所在。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双重条件下,企业的品牌运营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就要主动去适应多变的环境,寻找与环境的平衡点。通过诊断,找出影响品牌运作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品牌维护的过程中,商标注册、保护是一个重要环节,品牌危机的防范也是企业进行成功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企业实践中,品牌维护的重点不在于出现危机之时或之后怎么处理,而在于如何辨别企业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哪些因素中潜伏着危机以及如何未雨绸缪,也就是说,只有“先忧”,才能“无患”。
八、根据市场,稳中求变调整品牌战略
企业要想塑造强势品牌,必须根据现实中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品牌战略方向,维持品牌的生命力,不能无视市场与需求的变化,死守自己曾经辉煌的“品牌战略”不放。对于制药企业而言,需要制定出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程序,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未雨绸缪,永远保持品牌战略的领先性,最终创造出企业的强势品牌。
九、科学的进行品牌定位,塑造有效的品牌传播方法
品牌定位策略主要是从形象、观念、价格、功效等几个要素方面考虑。制药企业可采用三角定位研究――定位确定――定位检验――定位推广――定位管理五个步骤实施企业的品牌定位传播。一方面,根据品牌的发展情况,不懈地调整、整合各营销要素。要保持品牌定位的统一性,避免定位混乱。另一方面,适应消费需求、竞争及自身营销现状,进行不同主题的推广,从品牌传播主题、副主题及应用规范,到各种传播形式规范,都要作出规划来。比如年度性的主题活动、主题推广运动,固定节日的传播活动等都要顶先做出计划方案以确保品牌传播的规范性、系统性。最后,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强势的地位,并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品牌个性。
十、增加品牌资产,全方位提升顾客满意度,实施品牌关系管理
品牌资产,需要从企业的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进行积累,而顾客的满意度的提升对企业品牌资产的积累却更重要。顾客满意度又分为外部顾客满意度和内部顾客(即员工)满意度两个方面。在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尽可能在如何保证品牌的个性和产品利益点能够照顾到其目标消费者的特殊需要上做文章,并建立和提升这一群体对品牌的满意和忠诚。除了对顾客进行教育和沟通外,还可以通过随时随地对消费者的需求的跟踪来进行自身的产品研发,从而牢牢把握住消费的方向标。同时,企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也决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完善的培训、开放式的交流环境以及灵活的组织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的关系,就等于一个成功的品牌。以顾客为中心,“由外而内”的品牌关系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制药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薄弱,技术能力较低,但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又潜力巨大的市场,提高竞争优势,制定长期发展策略,而建立药品品牌并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成功的重要方面。总之,制药业将逐渐由单纯的管理药走向全面的管理品牌。
参考文献:
[1]苗雨君:《品牌管理的误区及对策分析》.《企业经济》.2004年第6期
[2]张奔:《品牌管理工作实践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华企业文化网
[3]孙月强牟军:《品牌助理企业的全程伙伴》.《销售与市场》.2000(6)
[4]王文丽:《成功的品牌管理》.现代商贸工业.2003年第12期
1.确定企业的风险水平
首先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目标确定企业的风险水平。投资带来利润,利润伴随着风险,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可能获得预期收益。风险水平相对保守的企业,倾向于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进行投资决策时会选择风险较小,可以获得稳定收益的项目。而风险水平高,对利益的追求更加偏好,容忍风险的能力也就就相对较大。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确定风险水平,进而选择风险水平以内的投资项目。
2.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风险包括企业内部的风险和外部的风险。对于风险的识别首先要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普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外部市场、宏观环境;通过公司的内部资料了解企业的内部风险,再加公司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综合的风险分析。对于风险的识别常用的方法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分析。感知风险,首先需要客观的了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对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和识别。风险识别受到投资者个人的风险偏好影响。所以决策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经验都会影响对于风险的识别和判断。
3.风险的计量
风险计量要求企业选择合理的风险指标对风险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进行评价。企业需要对经营过程中设计的信用、市场、流动性风从风险价值、公允价值、集中度等进行计量。需要结合公司的历史数据和风险计量方法对风险进行测试和度量。常见的风险计量方法有:风险价值、缺口风险、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
4.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就是为了控制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减少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常见的风险控制的方法有:风险回避、风险对冲、风险转移和积极面对。风险回避就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选择时放弃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回避风险发生率高的项目,从而减少投资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对冲是企业进行投资组合,用投资组合中获得收益的项目弥补损失的项目,从而减少整体投资组合的损失。风险转移是企业将风险高的项目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可以通过再保险或者签订合同转移风险。积极面对是企业对于投资过程中面对的风险,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管理风险,减少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损失。
5.风险监控
企业需要在投资决策实施的过程中对投资环境进行不断的监督,分析风险的变化,从而制定或者调险管理的策略。投资项目的风险监控其实就是下一轮风险管理循环的开始。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风险的评估、评价和采取应对措施的过程。风险监控的目标就是为了识别潜在风险、避免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投资决策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风险管理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投资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金使用,为了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收益的最大化。而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围绕投资的选择、实施、监督过程中对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有关规避风险达到目标的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对于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是投资决策制定的依据,风险管理对于风险的评估和投资过程中风险与收益的判断以及对于风险的限制要求,是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标准。企业的风险管理会对风险和收益进行预测,同时也会对项目的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结果都是企业进行投资判断的依据。也是对投资决策有效性的保障。
(二)风险管理伴随投资过程的始终
风险伴随在投资活动的始终,所以在投资活动进行的时候,也伴随着企业的风险管理。其实风险管理就是为了分散风险,保证资产的安全,从而帮助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选择。在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要不断的对风险进行分析,权衡机会成本和收益,从而监控投资活动,保证投资活动的有效性。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多样的,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等等,所以合理适当、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和投资者更加清晰的分析这些风险、进行合理的投资判断和投资管理。从而保证投资的效益,减少投资的损失降低投资的成本。我国现有投资项目大多缺少对风险预测以及风险的管理。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大多依靠主观意念,而缺少对于风险的客观评断和分析,从而造成盲目投资。有效的风险预测是风险管理的前提,风险预测可以帮助企业客观的明确风险,避免投资过程的随意性,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同时充分的风险预测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对风险有充分的了解。
三、加强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制度管理
对投资决策体制进行调整。调整企业投资决策体质,减少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不必要风险。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加大组织之间的监督、管理,减少内部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投资决策倾向于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可能性。规范化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智力结构,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同时加大对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规范风险的管理,提高投资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完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的调动投资者对投资决策的主动性,同时可以帮助对投资决策过程中风险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帮助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
(二)提高决策者个人能力
提高决策者自身的素质。对投资者自身知识文化、心理素质、以及道德观的培养,可以有效的防范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投资偏向个人利益,为己谋利现象的发生。决策者自身的素质,可以提高决策者对于风险的判断能力,同时投资者自身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对于自身行为的监督,可以减少决策者盲目的投资。决策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也要树立宏观经济意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单元,其经营效果的好坏,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状况。企业的经营效果好,绩效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企业的投资者树立宏观的经济意识,会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可以使决策者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从一个长远的角度进行判断,使企业的经营决策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更高的视角进行风的管理,从而避免、减少风险。
(三)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
〔论文摘要〕判断问题性质,是一个实践中常见而理论探讨中少见的问题。本文首先提出“判断问题性质”的描述性定义,此后从三种外交决策理论中(现实主义的理性决策理论、决策机制研究、政治心理学)引申各自对“判断问题性质”的不同解释。作者最后认为三种外交决策理论在荃本假设、哲学基础的差异,使得可以较好的描述“判断问题性质”的综合决策理论难以产生。
一、对外交决策中的“判断问题性质”的描述性定义
外交决策是从一系列政策预案中,选择出某个方案以解决外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所谓问题往往既指一种客观事态的变化,也指一种主观认知的变化。它相对于某标准而言,这个标准在外交决策的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表现为决策主体对某个客观事态与主观认知的相符状态的认识与认同,“问题性质”即相对于这一标准发生变化的事态的特性。“判断”则可以理解为对这种特性的认识和对这一认识的认同的形成过程,这种过程有两个特点,时间上的连续性与事态上的变化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决策中的“判断问题性质”是这样一个过程:决策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个命题的认同的形成过程,该命题的内容为决策主体对相对于某一个标准发生变化的客观事态与主观认知的认识。因此“判断问题性质”有两个阶段性成果—针对某种变化的认识,对这种认识的认同。这两者不仅在“判断问题性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也将影响外交决策这一过程的其余部分。
有时候决策主体即使对“某种事态的特性”有清晰的认识,也不会制定、实施相应方案,这并不是因为认识、认同发生改变,而是因为其它限制因素的影响,如外交目标与决策主体的其他目标的冲突或“决策主体与决策执行者的认知不同”作为一个限制变量也介入到决策主体对“选择行动方案”的思考过程中。因此,“知行合一”并不必然出现在外交决策的过程中,即“判断问题性质”不必然决定决策成果。
但缺失“判断问题性质”这一过程及其结果的外交决策过程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以决策的本质是“选择”为思维起点,则若无法“判断问题的性质”,就无法使用某种标准对方案与目标进行选择。如果以决策是一个“过程”为逻辑起点,则若没有“判断问题的性质”的过程,则整个决策“过程”的起点,就无法进行有效分析该“决策”,也无法针对此“决策”制定和采取对应决策。因此,“判断问题性质”必然存在于整个决策过程中。
二、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
有关外交决策的理论研究,自斯奈德1954年发表《决策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方法》以来,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个流派:由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衍生出的现实主义的理性决策理论、关注于官僚机构与组织过程的决策机制研究、以及关注于决策者心理过程的政治心理学。不同的学派虽然都承认外交决策是做出选择的过程,但关注的重点却不同。
本章主要介绍现实主义决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理性国家是最重要的决策主体,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外交政策的手段和目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一旦确定,对外交政策的决策就是对特定国际环境下的目标和手段的准确计算,决策过程可以用理性选择模型来分析。一般意义上的工具理性主要指主体知道他的选择内容,对未知的事物形成预期,具有明确的偏好,并在经过一些最优化过程后审慎的选择自己的行动。外交决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必要修正,如决策主体不追求最优,而是满意:维持最稳定的状态比最大化收益更容易被政治行为中的决策者选择;政治收益有特殊性。
在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中,形成一个对事态变化的认识的命题与对这个命题的认同是连贯的,其原因是对事态的认识是基于现实主义安全观、国家利益观;对这个命题的认同也基于同样的观念,单一决策主体和一贯的现实主义利益观是使得该过程如此连贯的原因。但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也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一方面,现实主义者的思维存在一种“泛安全问题化”、“泛国家利益化”乃至“泛生死存亡化”的倾向,即存在“不知问题性质却己将其定性”的可能: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外交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最终服务于形成某一可维护国家利益的对策(即存在以下过程:对国家利益可能的变化进行程度区分—不同变化程度对应不同的行动方案—不同的方案维护在一个安全低限上的不同安全利益或一个政治利益低限上的不同政治利益),而这种目的可能扭曲决策主体的“理性”假设,或致使不同环节中的理性互相冲突,最终导致整个过程可能出现行为体以理性为目的的行为不够理性的荒谬。因此,现实主义的外交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过程不一定能够体现客观事态发生变化的特性,也不一定能够确保最终对策可维护国家利益。
三、决策机制研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
与现实主义者相反,决策机制研究者反对将国家认为是单一的行为体,认为决策机制(决策背后的政治制度、体制、机构乃至规章制度)约束了决策者的理性选择。正如贝科威茨在《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中所言:“对外决策的根源必须从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国内需要与要求中寻找。对外政策制订过程也只能在公共政策制订的总的框框里去理解。”决策机制研究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对决策机制的理解—组织过程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前一种模式认为政策是基于组织内标准作业程序的一种机械或半机械过程的产物,是各种组织间竞争和妥协的结果,是国家利益、部门利益和政治目标的平衡结果。国家决策者常为官僚机器所左右,决策部门缺乏多种选择,面临政府部门利益的激烈争斗,难以解决政策的执行问题等。后一种模式认为政策是国家政府成员间讨价还价的产物,根据这一模式,关键者是总统、总理、高级行政和立法部门领导,当然,政府外成员(如利益集团)有时也起重要作用.该模式强调三点,其一是谁参与决策。其二是决策参与者同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利害关系。其三是决策成员间如何调整相互关系。决策机制研究认为,决策参与者并不真正关心制定和执行最佳政策,关心的是对自己而言的最佳政治利益和影响,因而常会导致政策的前后不一、目标不明。
决策机制研究中,判断问题性质的主体是居于决策机制核心的某些部门或某些官僚。部门或官僚对问题的定性必然要涉及自身的利益,也必然以部门或官僚所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区别,是寻找问题的特殊性。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的特点是,部门或官僚的特殊性,而不是问题的特殊性决定决策中的“判断问题性质”的结果,即客观事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谁面对事态和事态牵涉到谁的利益。由于对事态变化的定性将极大地约束与部门、官僚利益相关的决策内容,则部门、官僚需要协商出“问题的性质”,使决策内容符合部门、官僚的利益需求或至少不对它们的利益构成根本威胁。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并不是“判断”,而是一种“协商”—对预期中的利益的分配过程。此外,客观事态变化并不重要,而各部门、官僚自身的利益变化才是对决策主体而言的事态。而客观事态也并非“判断问题性质”过程中的认同的对象,各个决策主体之间的可能的利益妥协的结果才是他们对自己视野中的有关自己未来利益变化的事态的认同对象。 以上分析的前提是部门或者官僚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不是维持“团结”—不同决策部门、官僚所共同组成的决策主体的最终意见一致。但也存在与这种前提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当决策机制自身权力的合法性高度依赖于达成意见一致的能力时。这种情况中的决策主体的“判断问题性质”较为特殊,一方面,“判断问题性质”的结果依然与现实主义者的国家安全利益或客观事态无关,而与部门或官僚对决策系统的依赖性有关,即部门或官僚的利益面对可能导致决策机制崩溃的威胁时,参与决策的各主体愿意迅速达成一致意见以“合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判断问题性质”依然被扭曲,能否达成“意见一致”比能否符合“问题”本来面貌,对于各决策主体来说更重要。这时的“判断问题性质”实质上是在寻找各方认识的交集,而不单纯是利益的分配,同样与客观事态变化的特性不相关。
在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过程内,形成认识与形成认同的区别非常明显:在形成认识中,由于自身利益特殊性,多个决策主体对于某种事态对自身利益产生何种影响的认识明显不同,在形成认同中,多个决策主体以利益分配或追求共同认识为目的进行协商,其结果即为“判断问题性质”的成果。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与理性国家行为体的“判断问题性质”的区别是:决策主体的数量不同、国家利益在最终结果形成中的地位不同。这种区别的根源是—决策主体是关注国家利益的单一理性国家行为体还是关注自身利益的决策机制中的官僚或部门?
四、政治心理学中的“判断问题性质”
政治心理学者关注的重点在于最终做出决策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认为:“一切客观的环境和现实因素只有通过决策者的心理过程才能影响外交政策的结果。决策者的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倾向指导着他有选择地关注周围的环境,他根据观察到的‘心理环境’制定外交政策。”政治心理学者突出了决策是由人做出的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决策首先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决策者倾向于从内向外看问题。“判断问题性质”则是形成一个对所面对的问题的基本看法的过程。对此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决策者的认知结构,及与认知结构相关的信仰、价值观、个性、兴趣等心理特质。性质与其说是被判断出,不如说是被建构出。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与决策机制研究,都包含一个假设,即决策主体的利益是外界给定的,参与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利益或保护利益。但利益不是一个定量,外交决策的互动乃至外交决策制定过程本身,都会使利益发生变化。决策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心理特性也对决策者的利益有影响,利益因此成为一个有无限内涵的符合决策者心理需求的事物的集合,不可清晰描述,不易被其他决策者认知.
政治心理学将判断问题性质看成是建构对问题性质的认识乃至认同的过程,突出了决策者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它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改变,被什么改变,是一个难以衡量、估计甚至难以察觉的问题。如果决策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最终对策来源于认知结构的碰撞,则即使了解每个决策者的对“客观事态”的认识,也无法推测出最终的决策内容,整个“判断问题性质”将变得异常复杂。有学者认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现实主义决策理论对国家主体的“黑箱假设”,但本文认为与其说打开了黑箱,不如说告诉我们有无数个黑箱,且不存在打开每个黑箱的通用办法,且只有打开每个黑箱才有可能了解某个决策的本质,因此政治心理学很难对现实中的决策难题提供有效建议。
外交是互动性的,一方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对方的行为。若一方对另一方的“判断问题性质”过程无法做出一个基本的把握,则前者的“判断问题性质”就无法得出包括后者介入后的事态的特性、后者行为的意图、后者对前者的可能采取的行动等重要信息在内的命题集合。形不成这样的命题集合,一个被决策者认同的具体方案就难以形成,从而致使外交互动难以保证。政治心理学的分析让人意识到了决策的复杂性,因此交涉双方采用一些通用假设会使得决策过程,尤其是“判断问题性质”过程变得清晰并保证外交互动顺利进行。
五、结语
[关键词]中职班级;教育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作者:路勤学(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常州213164)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职教育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班级作为中职院校的基本教育单元,是开展授课、培训、实践等各种活动的基础组织。一个中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该院校育人成果的优劣。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学生在综合素质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中职院校更应注重加强对中职班级教育的管理。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在学校中不仅作为基础组织工作里的管理者、组织者,更是肩负教育任务的执行者,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增加中职院校优秀学生的数量,并加强中职院校对班级的管理,对中职院校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提升中职班主任的素质对促进中职院校健康发展作用巨大。
一、目前中职班级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凝聚力较差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是彼此相互信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且每个成员都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而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就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的班级团结合作氛围较差,没有班级凝聚力,学生之间互信程度较低,自私心重;在班级讨论时也很少人站出来为班级提出宝贵的意见。
(二)班级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中职院校的规章制度基本都是班主任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班干部直接或间接地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班主任的精力花在了教学工作上,对班级学生缺乏管理,并且很少对班级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学生也只在表面和行为上遵守院校的规章制度,没有从内心理解和认可院校的相关管理制度,所以有的规章制度根本没有起到规范班级学生和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
(三)学生干部的选拔
中职院校班级班干部的管理对班级的班风、学风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学生干部的素质对班级学生整体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干部作为班级里的带头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很多班主任只注重班干部的选拔,而忽视了日常对干部的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一部分班干部缺乏相应的管理工作经验和手段,影响了班级管理,引起学生的反感,使班级团结大受影响。
(四)集体活动参与不积极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织单元,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以及成长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职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课程,中职学生不同于高中学生,他们更多的是要掌握很多相应的专业,动手实践和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技能提升帮助很大,而学生不积极的态度最终会影响学业。
(五)学生自身原因
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的叛逆时期,网络游戏对很多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夜不归宿、频繁旷课、上课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家庭原因也往往使学生身心倍受打击,性格孤僻、自闭。
二、中职班级教育管理对策
(一)注重自身形象,进行爱心教育
中职班级教育管理一定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规章制度,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断修订。教师是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出发,为学生传道、解惑。班主任优秀的正面形象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能达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另外,中职教师应关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增进感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树立创新意识,提升班级管理方法
班级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要想让学生提高自觉性和认知性,并且树立遵章守纪的意识,就必须对中职学生加强规章制度的宣教,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组织,制订正确的教育管理计划,对中职学生还要进行定期考核,使教育管理的目标能够实现。
(三)勤于行为引导,搞好思想教育
关键词 农村财务 财务管理 现状 对策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设置不规范
根据《会计法》规定,单位、企业和组织都要设置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处理各项会计业务。其中某些单位资金量大、会计业务工作多,必须设置会计机构。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符合设置会计机构的村级却没有设置相应的会计机构处理会计业务。有的村级虽然设立了会计机构,但是会计人员的任用、工作分配、工作职责不符合《会计法》的规定。例如,村干部兼任了会计主管和会计人员,同一人同时处理会计、出纳工作,岗位设置混乱,会计工作分工不明确。对于会计人员的任用,部分村干部选用自己的亲戚朋友,有的甚至由自己兼任,无法实现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使村级财务人员频繁更换,村干部换一届财会人员也随着更换,极不稳定。这种依靠村干部的关系任用的财会人员使得村级财务工作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造成了财会人员工作热情不够,缺少责任心,民主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二)会计监督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村级会计监督体系没有完善。一是上级政府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上一级政府应该对下一级的财务实行指导、监督和审计。但由于一个乡镇下属的村面积广阔、工作内容繁琐、监督人员不足,很多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督和管理不能有效进行,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矛盾也长期得不到指导和改善。二是村会计没有严格实行会计监督。目前我国村级财务中会计的人员、分工十分混乱,许多村级会计都由村干部或村干部的亲戚朋友担任,且由于会计人员分工不明确,许多村会计身兼多个岗位,且大多村级会计的素质和能力较低,受到村干部的管束和影响。这些现象致使村会计的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出现众多的制假造假、违纪违法现象。三是内部监督不到位。根据相关规定,村级财务管理应该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制度等监督制度。但大部分的村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无法做到内部的严格管理和控制。有的村出现支票、印鉴等一同交给会计保管,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印章签盖不规范等现象,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与措施。
(三)财会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许多村级由于经费缺少,相关的会计人员聘用不齐全,甚至有的直接由村干部担任,素质和能力较低。大多数的村级财务人员只有小学、初中文凭,经济较好一点的城乡结合部的某些财务人员也只有中专、大专文凭。有的偏远地方财务人员甚至没有专业技能证书,也没有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此外,村级财务人员办公都在农村地区,年轻人都喜欢大城市工作,所以村级财务人员年龄较大,许多财务人员对会计业务根本不熟悉。目前在岗的部分村级财会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有的根本没有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
(四)财务制度管理混乱
村级财务的账务混乱,资金管理不严格,出现严重的坐支现象。某些村级干部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收取集体资金,村级财务对资金的管理权力没有集中。许多村级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职位权力将公费私用。有些村干部没有按照正常的业务流程,巧立名目自行开出金额巨大的款项,且无法按时归还,擅自挪用集体资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物资也存在流失、管理混乱的现象。例如,有的财会人员将原本应计入固定资产中的开支乱计入生产、管理费用开支,有的村级干部擅自挪用集体物资谋取私利,导致了集体资产不断流失,损害了农民的集体利益。有些村级领导与财会工作者缺少财务管理和会计业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账面混乱,许多财务问题突出。
二、改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做好财务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完善相关的财务制度。村级财政制度应以中央实施的相关法规制度为准则,建立起村级的财政管理制度,涉及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方面。这些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规范财会人员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一方面,完善内部监督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透明化、公开化;另一方面涉及重大项目的资金收支应由村级代表或民主理财小组公开表决。
(二)强化规范操作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税法的建立和完善是为了稳定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应彻底实施税法,打击偷税漏税等违法违规现象。首先,应该对财会人员进行会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能力和素质。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财务管理人员才能真正确保集体资产部不出现流失的现象。其次,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控制集体资产的收支情况。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村干部利用职权干预财政管理,没有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处理财务问题。在处理各种账务问题时,应该有村干部和民主理财小组共同决策、监督,村委会主任盖章签字,实行三方责任制,共同管理,互相牵制。整个财政处理程序要做到公开公正,集体资产的处置要经过全村的同意,通过民主监督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集体资金需要筹资时,筹资过程公平化、透明化,筹资金额要公布全村并上报上级财政管理单位,接受上级政府的审批。财政资料要接受审计部门的审查,审计机关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认真负责的审查村级账务,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
(三)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
民主监督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首先,村级干部、村委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民主讨论制订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法制规章,用规章制度约束村民和干部的行为,增强村民和干部的法制意识,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杜绝腐败现象的出现。其次,各村应建立自自己的民主理财小组,代表全村村民履行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力。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应该品德高尚、熟悉财务,积极参与集体的财政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活动,对财政问题提出质疑和否决,切实维护集体的经济利益。最后,上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里村级财务开支的审批制度,各项财政开支要做到有证有据。
(作者单位为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勋和.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22).
[2] 李外禾,陈春明.对重庆市涪陵区城乡统筹视野下乡村债务治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04).
[3] 陈鹏飞.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05).
【关键词】苗圃地;管理;林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苗圃地管理过程中,由于植物是具有生命的实体,所以在其生命整个过程之中就会存在一些需要养护的问题,比如施肥、浇水等的情况,而且这些工作要持续的进行以保证苗圃地的整体效果。所以说重视养护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是苗圃地管理效果最大化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的工作,相应的苗圃地就会在建造成本上有所降低,所以说苗圃地养护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只有给与必要的养护与管理,苗圃地才会发挥出较好的效果,管理成果才能够体现出其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才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添加新的亮点。但是,目前苗圃地管理中还存在了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去积极的解决。
1、 苗圃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观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大多数的苗圃地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的明确苗圃地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把苗圃地当做现代“企业”进行良好的、有效的经营和管理。在苗圃地的管理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探索苗圃地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并且还有一些管理者的行为比较急功近利,缺乏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生产模式和市场运作,缺乏苗圃地滚动发展的管理目标和理念。
1.2育苗规模较小,树种结构不合理
就陕北地区而言,苗圃地的育苗面积相对比较小,且品种比较单一,树种的安排也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缺乏特色的拳头产品。
1.3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苗圃地管理内部分工不明确,而且又没有引入相应的竞争机制,市场调控也发生失灵情况,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却没有达到相应的管理目标和效果,所以说建立相应的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还是任务艰巨的。
1.4产业化程度低
苗圃地产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科技,而产业化又是推动科技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因素,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苗圃地产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这是苗圃地科技推广的一个根本性的需求制约问题。由于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技更新不断的加速,多数苗圃地对于规模性的科技也是无能为力,经济效益也不是很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林农的科技投入。
1.5苗圃地管理中的控制性较差
由于苗圃地的特殊性,它具有生态公益性以及周期性比较长的特性,使得其相应的比较效益在呈现出来的时候比较弱。对苗圃地来说如果成本和效益出现不理想的对比,也就是说效益与成本的比较不符合他们的预期,则会让他们出现另外的选择。同时苗圃地效益的周期性较长,相应的可控性也比较差,也就是说风险问题会比较大。
1.6相关的人员问题
首先我们从苗圃地问题来分析,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苗圃地管理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还不太高,这主要与长期的苗圃地管理教育落后相挂钩,使得苗圃地管理人员在接纳新技术方面能力较差。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以及知识结构比较老化、落后,往往沿袭传统的方式且他们一般年龄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也被束缚在传统模式里,也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而且有的管理人员是兼职性的,身兼数职。这对于苗圃地管理工作来说无疑是加大了难度和降低了效果,这也是苗圃地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的关键因素。
2、提高苗圃地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1改革传统观念,明确管理目标
要做好苗圃地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改革陈旧的管理观念,深刻认识苗圃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苗圃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增强发展后劲,激活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苗圃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把满足工程建设作为苗圃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具有培养优质苗木的事业心和推动林业发展的紧迫感。
2.2推广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对于不同属性的林业科技要采用不同的推广模式。由于这类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主要立足于市场竞争,也就是市场调控,政府要稀释自己在这方面的职能,应以宏观调控为主。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如优惠政策进行相关的主体鼓励。由于各类推广组织以及相关的主体的利益目的性,苗圃管理人员应各尽所能的拓展自身的业务,采用多样化的渠道进行多元化的方式向客户推广;并且准确把握市场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苗圃地管理的效率。同时为林业科研、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专业组织建立合作平台,使得他们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稳定关系,以期将苗圃管理的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缩短过程中时间,推广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以有效的提高苗圃地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3建立产业化立体结构
以往我们在苗圃地管理方面主要采用的是技术性的指导。但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我们逐渐的意识到仅仅是技术性的指导已经不适应林业发展的需求,需要立足现实状况,以相应的主体需求为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苗圃地管理必须加大力度,拓展业务领域,改变过去的一条龙式的服务形式,向社会化、全方位的综合方向发展,要建立立体型的服务体系。如在品种方面的指导,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提供以及销售渠道等等,于客户和苗圃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双赢,赢得信任也加强推广人员的责任心,改变传统的形式。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的产业化管理结构体系。
2.4科技队伍的整合
一方面根据现行苗圃地管理的实际要求,利用现行专业管理队伍来加强工作力度。同时要重视新鲜血液的输入,通过市场竞争体制的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推广队伍。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采用各种方式把高级人才引入到苗圃地管理工作一线中,同时搞好培训工作,加强他们的再教育,不断的优化相关人员的知识体系,使得他们的知识体系适应苗圃地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体上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结构合理、创新力和服务力能力强的队伍。苗圃地管理人员则要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进行新技术的指导,帮助林业生产者更新知识观念,以便于他们能够尽快利用新技术、新信息,促进苗圃地以及林业的共同发展。
3、结语
目前,现行的苗圃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正确的、客观的看待这些问题,并且积极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有效的应用林业科技,培育出优质的苗木,并且广泛的收集信息,对市场行情进行认真分析,做好苗木销售工作,从而能够有效提高苗圃地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实现推动苗圃地和林业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翔,汪柏坤,刘涛,钟诚,阮成刚.试论国有苗圃发展现状及改革发展策略[J].湖北林业科技. 2012(05)
[2]石青梅,马智.浅议苗木成本核算的苗圃经营管理[J].青海农林科技. 2007(03)
[3]李志喜.浅议园林苗圃经营类型及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22)
[4]郑天汉.国有苗圃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2(04)
[5]张曦,刘颖,韩玉林.论现代园林苗圃的经营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09(16)
一、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和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都是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其财务分析也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利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分析,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点,并对症下药,使企业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同大企业相抗衡的关键所在。
2.成本费用控制不力,抗风险能力削弱。不少中小企业重钱不重物,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生产经营过程中也缺乏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等方面的预算控制,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消耗。另外,中国的中小企业对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费用过高等问题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生产成本过高不仅使企业在谈判中的议价空间不大,进而导致市场份额小,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的竞争力不强,而且难以在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赢取促销的主动权等,此类连锁反应会将企业置于倒闭的边缘。
3.融资难,担保难,资金紧缺。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瓶颈。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由来已久,即使是在国家放松银根、信贷增长的情形下,这种局面也没有改观。中小企业受资金规模、技术支撑等条件所限,融资渠道本身就少。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授权经营,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这种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同时,商业银行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和执行严格的不良贷款率考核制度,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也相当谨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加强现金管理,控制成本费用,变压力为动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分析机制
中小企业应摒弃凭经验管理的落后方法,将财务分析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正常轨道中去。首先,用比较分析法对报表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前后期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并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以便改进工作;其次,用比率分析法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本企业与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企业不同年度财务比率的增长变动趋势,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用趋势分析法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发展变化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预防资金链断裂,加速现金周转
1.对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预防资金链断裂。编制现金预算表,确定现金收入,计划现金支出,要时刻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企业每天要将收入和支出及时编制收支日报表,月末形成月报表,及时将现金收支的实际情况与预算数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调整现金预算,提早做好资金的统筹安排。
2.减少预付款项,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加强应收账款管理。首先,在应收账款的事前管理方面,要对客户信用度以及经营状态进行事前全面调查。不仅要调查客户提供的会计报表,还应调查客户的电费单、税单、海关进出口单。此外,还应调查与客户有往来的企业对其信誉的评价。企业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赊销政策,并尽量要求客户使用银行承兑的应收票据以减少坏账的产生;其次,加强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在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情况是由财务部门管理,销售部门催讨。部门之间应及时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纷争。财务部门对发生的应收账款应定期与客户对账,要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凭据,并将对账结果适时反馈到销售部门,以便及时追讨以及制定下一步的赊销政策;最后,应收账款一旦逾期拖欠,企业应高度重视。一方面加强催讨;另一方面应与客户进行交流沟通,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对于恶意拖欠、品质不良的客户,可以联合其他被拖欠的企业诉诸法律。
3.加强存货管理,努力防止资金沉淀。企业要适时关注分析市场动向,科学制定内部存货数量,坚持以销定产,调整产品结构,以有效平衡与控制存货的风险。比如,原材料的采购周期可以由原来的定期采购改为根据生产的安排进行灵活的不定期采购,并积极降低采购成本,以此降低存货的成本,节约资金。
(三)控制成本费用
1.拓宽进货渠道,降低外购成本。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市场价格波动,业务人员在采购前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了解进货渠道,争取合理价格。对采购价格的审核人员,应该加大询价的密度和力度,通过电话、网络等信息手段货比三家,制定基准价,对采购价格偏离基准价一定限额的进货,要求供货商作出解释或价格折让。对大宗商品要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增加进货的透明度,尽量消除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采购成本。
关键词:建筑消防 存在问题 对策
1、引言
火灾对于经济社会所造成的损失一点也不亚于洪涝和地震。况且,由于火灾发生的频率较高,其惨烈又远远的高于各种灾害,给人们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是突飞猛进,建筑消防工程的管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所肩负的任务更加严峻。理清当前我国建筑消防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有关部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保证新体系时提供参考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2、城市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特点
2.1 火势蔓延十分迅速
在城市建筑物中,如果防火分隔存在问题,建筑的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排气道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便会像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变成火势迅速蔓延的重要途径。据实验资料证明,在火灾初起阶段,因空气对流,在水平方向造成的烟气扩散速度为0.3m/s;烟气沿楼梯间或其它竖向管并扩散速度为3一4m/s。如一座高座100m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半分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因此防火分隔不严,变形缝封堵不严,致使纵向楼层相互串通,极易造成火势蔓延成灾。
2.2 人员疏通极为困难
城市建筑的特点:第一,层数比较多且距离之间较长,这样便导致了疏散的时候必然所用的时间较长;第二,当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因为各种竖井拔气气力大,这样便可以迅速导致火势和烟雾向上蔓延,如果上面有人员存在,救援难度十分大,例如,目前多数建筑的安全疏散主要还是依靠疏散楼梯,如果楼梯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第三,人员相对集中,因此,建筑物中的电梯在突发火灾的时候一定要切断电源。
2.3 火险隐惠多,消防设施不完备
一些综合性的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可燃物较多,消防安全管理不严,火灾隐患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大面积火灾。如某些建筑物未增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情况下,违章在变形缝位皿设里办公室,并堆放大t杂物,致使火灾一旦发生火势就迅速蔓延。
3、城市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在消防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部门监管不要理,也让一部分的设计、施工人员对有关部门指定的消防准则不清楚,因而很容易导致了前室、楼梯通道、避难层等人员疏散场所的防火防雷、施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万一发生火灾等事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损失惨重。
3.1 消防泵管道的泄压装置需进一步调整
在消防泵运转刚开始运转的时候,因为市政管道压力常常不稳定,扬程又偏大,必然造成管网压力非常大,因此需要在消防泵出水管上设置泄压阀,如果管网压力超过设定工作压力(30)时,泄压阀便会打开放水泄压,防止管网超压。随着消防用水量的增加,管网压力逐渐下降,当下降到泄压阀的压力设定点时,泄压阀自动关闭。
3.2 消防加压泵在选型上存在着一定问题
消防加压泵的选型应该满足一定流量和扬程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消防流量为20L/s,消防泵所需扬程为105m。在进行水泵选型时,所以选到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泵比较难,因此在选择设计的水泵扬程超过所需的压力,为解决压力过大的问题,设计需要提出切削水泵叶轮,从而满足扬程的需要。
3.3 双阀双出口消火栓的采用及消火栓间距没有进一步普及
在建筑行业发展初期,很多都采用单阀双出口消火栓,但是时过境迁,目前已经产出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完全克服了单阀双出口消火栓之弊端。有关部门也要求某些场合改为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如18层及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m2高层塔式住宅,当无走道或走道长度小于5m,必须保证同层任何部位有两股水柱同时到达时,可在消防电梯前室设带消防卷盘双阀双出口消火栓和一根消防竖管。
4、加强城市建筑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建议
4.1 严格把好设计源头关
一方面要强化建筑设计单位资质要求。为加强对从事消防工程设计单位的管理,有关部门特设立《消防设施专项工程设计证书》,设计单位应取得相应资质的设计证书,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另一方面要严格实行消防专篇,自审制度。在消防设计与制定的手册上必须要有电气、排水、暖通、结构等方面的的设计内容,由设计院完成自检自审工作,并且要在初步设计中得到完善。
4.2 严格把好审核关
全面落实有关的防护安全责任,要具体到个人身上。在有关部门进行审核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谁审核,谁负责,谁设计,谁修改”的原则不变。此外,政府的有关消防部门也要尽快出台关于消防设计的细则,并且让建设单位一定要将城市的消防设计文件送到专门的消防机构去进行审核,同时实施工图审查签字制度。对城市建筑消防施工图纸,须具备相应资质的消防工程师签字方可生效,消防部门才给予受理审核。
4.3 严抓施工管理,防微杜渐
首先,城市建筑消防工程施的时候可以实行资质单位消防水、电施工员及施工管理员上岗制度,这样消防监督部门在施工检查中,很方便随时检查查施工人员的上岗证恶意将工作落实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建筑自动消防工程设计的施工质量,增加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能。其次,建立消防工程施工监管制度,这样一方面可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施工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以了解施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隐蔽工程质量的把关极有益处。最后是加强建筑施工检查。现代综合性高楼,装修投资惊人,可燃物质数量巨大,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消防监督。
4.4 对后期管理常抓不懈
第一,对已经验收并投入使用的建筑的消防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查;第二,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兼消防管理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消防应急能力。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责任承包制,包括城市建筑物全部设施在内的消防设施检查、检测、维修保养岗位责任制,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以前的消防设施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发生火灾的时候起到有效的作用;第四、建立专业的技术人员组成检验队伍,并且需要拥有符合标准的先进检测设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借测规定,运用先进技术,并且按照有关部门指定的标准,对城市建筑消防系统进行按时的维修和大检查,排除一切隐患,做出判定。
5、结语
城市建筑消防工程管理的好与坏,关系到市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市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强化城市建筑消防工程管理,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贯彻,因而必须在各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依据法律条文,通过各种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等,企事业管理单位和公安消防机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配合,这对于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消防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铁男,傅智敏,黄金印.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发展现状及学科体系构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06).
[2]肖学锋.中国消防工程及其21世纪的前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