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范文

中小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育

第1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美国中小学 教育发展 革新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体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人口素质的提高,基本依赖于中小学教育。美国中小学教育体质和管理体质有着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与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一、美国中小学教育概况

美国中小学教育体制由联邦政府、教育部、州政府、州教育局、州教育理事会、地方政府、地方学校理事会、学区和学校组成。此由上到下的属级机制,与中国的教育部、省教育厅、是教育委员会、区(县)教育局,学校组成的严格金字塔式等级清晰组织严密的教育管理机制,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美国,公共教育体制分权制,各州政府各自负责起州里公民的教育。在美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中,地方一级教育管理机构,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办学最终决定权划归地方教育管理机构。

在美国,公立学校教师大多数又有学士以上学位,其中拥有学士学位的占51%,拥有硕士学位的占48%。美国教师拥有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宪法和法律保护及劳动合同和教师工会保护权利。教师工会全方位保护教师职业。是为争取教师利益,是代表教师与学区及其他教育主管部门谈判的组织机构,是教师利益代表人。

美国的中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同事关系,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因潜在竞争引发同事之间的争执。美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为职业关系,无中国所称的“人情”关系。

二、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师素质的具体、直接的反映。美国的教育从借鉴欧洲优秀的教育方法到跟进国内特点进行改革,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教学方法。

1.教师角色为观察者、引导者和评估者

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为工作范围。将对学生活动的客观观察、引导、评估,形成教学循环。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客观依据,同时收集到评估的原始资料。美国的教育侧重学生的“学”,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利用观察和记录的资料,结合学生作品分析,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进步情况进行评估。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因材施教。

2.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美国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此教学理念不仅体现于课堂教学,还体现于教授超常学生、残障学生及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移民学生。

3.授之以渔

美国教师教学为教会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立功获取知识,学生是探究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结合

美国中小学采用全班学习,小组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

三、课程标准及教学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标准为:州课程标准和学生课程标准。美国大部分州的课程标准不同。部分学区还制定本学区的课程标准,即美国中小学的课标并非全国统一。

课标的执行取决于学区的规定。如本学区制定学区课标,教师则根据学区标准教学。如果学区无课标,则根据州课标教学。

制定课标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他们应教给学生什么机器在教完该课程后,学生该做什么。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课标。具有较大自由度。教学工作围绕课标进行,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根据实现课标的质量来衡量。

四、美国教师的职业发展

美国政府特别关注教师职业教育及培训。教师每隔几年便需同工不同形式的进修取得学分。教师参与职业培训,与教师的聘用、评估和晋升紧密相关。为了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美国各州普遍实行教师证书制度,而且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凡欲从事教学工作的人,除了具备相应的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学校聘任或个人应聘教师,必须持有有效的教师资格证书,否则都将视为违法。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要不断地面对各级各层以及各方面的教育专业训练和考核,以取得新一级或新科目的教师证书,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此,教师证书不仅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提供了资格保障,同时,对在任教师颁发不同种类的教师证书,也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机会,并激励教师自身乃至整体的建设性的专业发展活动,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强化。

自立和责任,是美国教育的核心精神与价值系统,是孩子从小教育的基点。人才观重视的是人格的健康与思想的独立。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和美国的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1.灵活的职业发展形式

中小学教师即可选择去区规定的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以获得相关穴位,还可以参加机构培训,获得学分,完成职业发展要求。美国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面向教师的,全面根植于教师真实教学情境和过程的系统培训。

2.教师职业发展特点

美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特色为:成为持续的科学系统,涵盖培训、实习、烦死、反馈探究,指导或其他系统行为;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根植于教师真实工作坏境,以合作为基础,为教师提供与同行交流的机会;把学生的学习效果视为重点;鼓励并支持学校和教师的主动参与;注重教学知识的培养和拓展;向每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阿特巴赫.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闵维方,丁小浩,李文利.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薛涌.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证.新星出版社.

第2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2-01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已被广大中小学管理者所认同,它的价值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了。近年来,大批中青年教师迈向教育实践,开展教改实验,这无疑是教师走向实践的积极探索。然而,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呈现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异化现象。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个中小学教育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表现

1.教育科研内涵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倡开展教育科研, 并非中小学缺少科学的教育理论, 需要中小学去发现和建构,中小学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成果的学习吸纳、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琢磨与体验, 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促进教师尽快把外在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 最终能够形成自己对教育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目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颇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学校领导根本没有科研意识,认识不到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作,领导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热情, 甚至导致一部分教师竟然不知教育科研是何物; 其二,学校老师和领导的这种态度一种变相的轻视教育科研,视教育科研为儿戏,在一部分领导的意识里,搞教育科研只是为了挣面子、图排场,有的学校居然明文要求人人有课题,看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其实根本不讲求现实性和可能性,忽视了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教育科研作用的的异化。

中小学教育科研目的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促进学校的管理发展, 然而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着短视和虚荣之风, 仍然把教育科研作为面子工程, 当成个人职称评定, 成为教师晋职评优的敲门砖,学校升级的“捷径”。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并非把教育科研看作是内需, 而是不得不行之路, 这样最终导致学校管理者越来越不重视学校教育科研, 教师也不愿意切切实实钻科研, 从而助长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务虚之风。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很多学校都出台政策多方面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并且还将课题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于是一些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将教育科研作为扩大自己知名度的手段。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为了做课题而做,这些科研多半是花架子,而非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使得教学与科研分离,教育科研同教学实际相脱离,表面看似有了研究成果,但并不能为教学服务,不能达到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二 中小学教育科研异化的原因

1.教师传统思维的惯性与提高教师素质的现代要求之间的冲突。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 教育科研是教育管理人员或专职教研员的事情, 教师只要对学生充满关爱, 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做好“教书匠”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只能是“经验型 ”、“辛苦型” 的“教书匠” 。

我认为, 角色转换的基本特征是走教育科研一体化的道路。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仅教书不育人, 那是标准的“教书匠”; 如果只教书育人而不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那其教育教学便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教师既要具有敬业、爱岗、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与真挚的教育情感, 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与善于创造的能力, 能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 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不断地开创教研、科研新领域; 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点拨其思想火花, 激发其创造灵感。因此,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 不仅要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外, 还应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钻研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然与应然。

任何一所学校会都认同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观点表述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和功能的教育科研,在实践时,却不一定如此。根据调查,多数学校都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出了高要求。但回归现实中,很多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目标和功能的实际定位却是: 教育科研是中小学必须存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原因一是为了完成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二是为了迎评、应检、评职称、评优。可见,学校虽强调教研的重要性,不过,将这种重要性视为学校办学的外在要求,在迎评、应检、评职时的应激式教研,虽可为学校锦上添花,但这样的教研,并非从“兴校”出发,也未以“兴校”为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应景目标,其教研是不大可能起到兴校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田小梅.教育科研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1(4):24-26

[2] 张洁.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41-142

[3] 郭海玉.学校实施教育科研的认识与反思[J].发展, 2010(12):144

[4] 李建敏.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268

[5] 郑金洲.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十个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5):21-25

第3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的确,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德国的柯尼利亚曾这样说过,“诚实是艺术的最大要素。只要总对自己诚实,艺术就总在那里。”这说明艺术在德育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我国乡村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艺术教育的高质量的实施,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始,能够有机会体味艺术世界的丰富、充实、自由和深邃,使人格更加高尚、独立、完美。

二、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乡村学生健康的情感

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个人对美的认识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乡村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启蒙阶段,而这又与学生对美的认识息息相关,因此,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兰格曾说:“艺术是情感的客观表现,也是本性的主观反映”,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艺术蕴含着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秩序之美、礼仪之美、和谐之美,艺术的美无处不在。即使如此,中小学学生自身却无法领会到其中的真谛,这就需要艺术教育课程在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去引领中小学的学生去感受和领悟。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为了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情感,就迫切地需要艺术教育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实施。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这就强调了艺术教育的作用之一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并为此提供有利的依据。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它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而且不断地积极向上,越来越独立自主、人格高尚。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就更有其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查阅资料中得知,乡村的艺术教育不论是从师资、设备还是态度上都和城市里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必将能够提高农村整体素质。正所谓一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艺术教育带着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步入乡村中小学教育的课堂。为了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乡村中小学的课堂中艺术教育必须和其他学科一样,引领着乡村中小学生前进的步伐。

四、结语

第4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一、中小学教师应该牢牢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所云,恰可以用来概括当今的终身学习理念。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作为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个老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自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首先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中小学教育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使人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学习是无止境的,是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中小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普通中小学教育打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就包括了终身教育的基础。以往人们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为终身教育只是非正规教育或是成人教育的任务,这是很大的误解。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普通教育不仅要为人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肩负着继续教育的任务。对于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的学生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了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终身学习不仅是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且是以后生活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需要。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教育成就未来。

三、树立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拓宽教育的视野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1.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

2.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

3.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取而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

第5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引言

1 美国中小学教育财政公平的模式

美国运行的是分权制的教育管理体制,州政府通过对学区进行财政补助以实现财政公平。每种模式都是为了在公平和效率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

1.1 水平拨款模式

该模式补助经费容易测算且效率较高,但是完全基于学生数量,没有考虑学区的财政能力及课税努力程度,对于促进教育财政公平没有发挥效用。其次由于补助额度太低,并不能够保证最低水平的教育质量,更谈不上教育资源的公平性。目前已经不再使用。

1.2 基础拨款公式法

1.3 保障税基法gtb

保障税基计划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初,旨在为每一学区提供相同的基础性的学生人均财产税基。该计划的拨款公式为:某学区所得州补助额=学区财产税率€祝ㄉu纤盎?学区生均税基)€籽耸?

在该模式中,学区获得补助经费的数额与税基与税率都相关。在税基相同的情况下,税率越高补助款越多,提升了学区的努力程度;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税基越高(不高于州政府的生均保障税基值)得到的补助款越少,平衡了学区间的财政能力。此外该公式包含了配套补助的形式,降低了学区提供教育服务的价格,激励学区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莫南曾指出,gtb计划允许学区在更多的教育支出和更低的财产税率之间自由选择,因而不会带来各学区之间学生人均支出的均等化,将不会使这些学区通过强有力的基础教育方案为它们的学生增加足够的教育支出。⑤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学区征收高税率以获得更高的补助,对于纳税人来说其公平性效果不如基数补助模式。

1.4 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本文由收集整理组合计划

该计划综合了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两种模式的优势,基准补助部分可以保障各学区均能达到基本的教育水平;保障税基补助部分激励地方政府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满足了效率要求。不过该模式的计算繁琐,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且基准补助与保障税基补助的分配比例,也就是公平和效率的比例难以定夺。

1.5 全部州资助模式

20世纪70年代,全部州资助模式在一些地方被认为是教育经费公平的最好模式。州政府承担公共基础教育的全部资金的筹集与拨付,学区不再有征税权,教育经费不(下转第231页)(上接第173页)与地方财政能力有关。它体现了公平价值,对所有学区确定了等额的每位学生的支出水平,各学区的支出既不能少于也不能高于该数额。⑥

1.6 百分比均等化补助模式

该模式首先确定一个地方学区承担了对公共学校支持的比例和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然后根据学区生均财产价值与州生均财产价值的比值进行调节,计划出州对某个学区的补助总额。学区与州的生均财产价值愈接近,得到的补助愈少;地方学区承担的公共基础教育经费比重愈大,得到的补助愈少。

该模式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每个学区可以根据能力决定本学区支出水平,州政府主动地对地方公共学校予以财政支持。同时州政府可以根据学区财政努力给予财政补助对支出进行均衡。

2 对我国的启示及政策建议

中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省与省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基础教育经费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教育财政公平问题亟待解决。美国基础教育财政公平的模式对完善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建立我国省级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可能性。2001年我国实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以来,基础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省、县三级政府承担,其中县级政府承担主要的财政责任,市政府和乡政府基本不负担。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不仅低于其所承担的义务教育投入责任,且各县之间的财政能力相差显著,这直接导致了严重的财政不公平现象。曾满超曾指出,随着市场力量介入教育领域,加强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可以缓解由于教育选择的发展而加深的教育不平等程度。⑦可以探索将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上移到省一级,先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试行展开,在贫困地区可以实行“以省为主”或者加大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

第6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 杜威教育思想 中小学教育 启示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建立了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他的观点提出是在19世纪末,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其对当今的教育来说,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当今的教育现状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在学校的教学中必须呈现儿童现在的生活,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活动,也就是过着现实的社会生活,教育应作为适应儿童天性的生活,是一种改造了的生活。[1]同时,在教育中要考虑受教育者本能或先天能力,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于促进受教育者的生长,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生长为重心,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育之外,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他认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并认为:“我们最后的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教育的过程就是“经验不断重组的发展过程。在实施教育中,不要把教材看成是经验之外的东西,要从学生兴趣和特点出发,然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是发现到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能够对旧的经验有检验作用。[1]笔者认为,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学校培养的人不了解社会、脱离社会、不能适应社会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人为地把教育与社会相分离,对于学校教育,则认为先是教育学习阶段,然后才是步入社会,过度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不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3]

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观念、知识和经验是在操作中、行动中,在新的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识本身来源于实践,而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锻炼。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人是接受环境的影响的,但是人不会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是还原抽象理论知识于实践,使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具体生动地理解、掌握和拓展知识。比如帽子这个概念的形成,在儿童那里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帽子,而是“一个孩子像别人使用帽子那样使用帽子,通过帽子戴在头上,把帽子给别人戴,出门时给别人戴上,等等,获得帽子的观念”。[4]

二、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社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它有明显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思想能够较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做中学”。我国当前的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固定场所、整齐成排的课桌、固定的讲台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而杜威的“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活学,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而不是“书呆子”。对此,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选择某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书本知识。具体而言,增加活动课程、运用好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提高提问的技巧,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等,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杜威的“儿童中心说”高度评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求教育给儿童的本能生长提供条件。并对教师提出了职责的要求:选择有教育性的客观条件,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避免学生受到非教育性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从经验中学,从失败中学习,让学生成为“做”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教师要改变“灌输者”的形象,使教师变为指导者或指引者。全面、科学、辩证地认识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认识保证。[5]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已被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科教兴国”已成为基本国策。中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此形势下,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注重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必须从社会实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同时,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和态度,改革传统课程,改造教师观念和思想,改革学校管理,改革传统课程,改造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应提倡师生之间是朋友关系,平等相处,而不是高学生一筹的领导、尊长。总之,学校、教师、学生应三位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6]

参考文献:

[1]徐智仕.杜威儿童教育革新思想综述[J].南昌高专学报,2002,6:51-54.

[2]徐智仕,何日华.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南昌高专学报,2003,9:45-46.

[3]孙来成.教育即生活:闪烁在新课程中的光辉思想[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4:1-4.

[4]田芬.杜威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岱宗学刊,2009,12.

[5]张月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7.

第7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G637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改革在稳步进行,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理念创新、与实践脱节、边远地区及农村教学环境弱等,为此应采取教学观念上的改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措施完善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

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

中小学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高中或大学学习的重要保障。但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追求成绩和升学率上,强制性的将中小学教学内容“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很多题目设置统一的答案,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潜能,阻碍了我国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

2.教学与生活经验严重脱节

新教改背景下,教育部门鼓励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但许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备课和授课时间和难度。因此,部分教师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抵触情绪,认为以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授课传道解惑”几十年,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新的情境教学法可用可不用。这种状况导致了教师教学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同时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落实和实施。

3.边远地区及农村教学环境较城市薄弱

我国广大边远地区及农村地区以种植农作物作为主要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条件艰苦,从客观环境很难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农村相对城市学习环境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以“散养”为主,自我约束力差,无心读书;二是农村学生家长学历层次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业,对孩子的学习关心较少;三是学校师资力量匮乏,甚至有的教师一人教授几门课程,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学生对老师会产生视觉疲劳,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二、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体制影响

目前,中考高考仍是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可以说“一卷定输赢”,因此家长、学生、教师都将所有精力用在备考上,只是一味地、最大限度的提高成绩。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或轻实践、重理论的人才,导致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仍眼高手低,求职不顺,屡屡受挫。教育的本质诣在于提升国民素质教育,培养出一批有志之士为祖国的发展多做贡献,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x圣贤书”之人。

2.教师教学形式主义

目前,很多的教师还局限于只按照教学大纲备课,只是将精力放在做题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并不是去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使整个教学活动显得尤为形式主义。还有少数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为了减轻自身负担,作业由学生对照答案批改,听写和背诵由学生代为检查,这就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农村教学条件限制

我国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师资薄弱,根本没有能力建设多媒体教室或微机室,一些教学模型也是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拼组起来的。受教学资源匮乏的限制,一把教学三角尺可能从一年级用到六年级,或再轮几个学年都有可能,这样死读书、读死书成为广大农村学校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些情境式教学法、微视频教学、幕课教学模式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很难融入农村教学体系中,由此可见改善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是促进农村教改革的前提。

三、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策略

1.从观念上重视教学管理工作

中小学学校应该树立“教学质量竞争”的意识,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切实地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升教学质量上面,不断引进创新型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现代化的四有新人不解努力。虽然教育部门一直提倡“减轻减负”,缩短中小学学生课下作业时间,但并非真正实施下来,中小学生作业仍然繁重。针对这一现状,除了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外,最重要的是应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2.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教学活动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汲取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只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就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位任课教师的共同责任,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掌握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学生保持沟通,科学施教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小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从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到教学的“影子”,因此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更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小朋友习惯用掰手指头的方法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那么百以内的加减法如何熟练掌握呢,这就需要老师认真思考找到简单易懂又便于学生掌握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买菜找零钱的方法,锻炼小朋友的计算能力,如“100元花费78元,找零22元”,这就将日常生活和教学有机地进行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4.努力营造一个良好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在一起,课余生活都弥漫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例如图书馆挤满了众多求知的人,安静的环境和氛围会使阅读者走路的节奏和说话的频率会自然地放缓,目的就是不为了打扰到周围的阅读者。对学校来说,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监督约束孩子的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从改变育人环境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中小学学习和思维习惯对高中或大学学习将具有巨大影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更注重教学管理工作,克服种种障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和谐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第9篇:中小学教育范文

         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结构体系图

经验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

历史法

 

文献方法

 

逻辑方法

分析法

综合法

归纳法

演绎法

比较法

 

现代方法

数学方法

统计法

图表法

测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