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与城市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而就目前而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三农”问题无法解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而小城镇规划又是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重新定位,把城乡统筹作为促进小城镇能否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小城镇建设应与辖区、农村(包括农业)统筹考虑,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城乡互动、村镇互动、工业、农业互动、带动小城镇的健康、稳定发展。
1、城乡(村镇)统筹发展的重要性
1.1城乡统筹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收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坚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五个统筹”是其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又摆在“五个统筹”的第一位。同时小城镇的统筹建设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只有在解决好小城镇的村镇统筹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统筹,使城乡接合、村镇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不断发展。
1.2 城乡统筹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有力保障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和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构成向城镇社会构成,人类聚居场所从农村空间形态向城镇空间形态的转化为本质的多元演进过程。
城镇化必定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就业岗位增加为前提,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
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离不开农民进城。①在城市快速发展下,大量农民进城已成为必然趋势,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只能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闲置。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城市不仅仅是产业聚集中心、政治中心和地区发展引擎,而且是人才中心、教育中心、知识创新中心,以现代城市的丰富多彩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城镇集聚产业和吸引人口的能力,更能够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1.3 城乡统筹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原始的以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带动农村的单一模式,应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发展失衡状态,突破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统筹谋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②,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助。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1.4 城乡统筹发展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1954年,刘易斯创立了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模型,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建立了两部门的经济发展模型,奠定了无限劳动力供给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1]。就目前而言,城乡二元结构,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过程有的历史现象。长期累积而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促进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2、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一个区域性概念,从狭义的小城镇概念出发,小城镇既有城市的特征,又有乡村的特征,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和城市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构成村镇体系的小城镇最大的特点是建立在周围乡村的基础上,它的形成、发展与周围乡村发展的特点,乃至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城镇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乡村的建设,日益配套的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小城镇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因素。是联结大中城市和农村的桥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加快城镇化步伐、解决“三农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措施。规划好小城镇建设是这一战略措施的重要环节。
2.1 国外小城镇建设
国外的小城镇建设多注重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下面以几个在小城镇规划会中比较成功的国家为例,分析这些国家在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和理念。
2.1.1 美国小城镇追求个性
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镇。值得一提的是,美国非常注重环境建设,为小城镇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发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美国,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没有的,这也正是我们在小城镇建设中所应借鉴学习的
2.1.2 英国小城镇更多的考虑小城镇的发展扩张
相对于周围的农田而言,英国的乡村居民点、小城镇都是很小的,它们有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张。例如伦敦以北的一个小城镇,由于是农业区,所以在规划时就特别考虑了它们扩张时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并且经过深思熟虑,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同时,特别注意小城镇或村庄的发展潜力,当地的居民也积极参与到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由于人们熟悉小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各个规划要素的尺度、布局和功能,因而也更加关注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等,这样就使得城市规划与实际有机结合,更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运作。
2.1.3 日本发展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
日本国土厅要求在制定村镇综合建设规划时,最初应把缩小城乡差距作为规划的主题, 以后再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地调整主题, 这种作法不但明确了不同时期的规划方向和实现目标,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规划水平。
日本中心城镇人口密集而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人口过疏,这是日本建筑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大城市,这时日本的城乡差别加大,城乡二元化趋势明显,小城镇没有发展反而萎缩。7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小城镇具体开发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农民的收益,对农产品实行限产,对价格实行保护,逐步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
2.2 我国小城镇建设
2.2.1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一直把发展重心放在城市的自身建设上,而忽略了小城镇以及乡村的发展,因此造成了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局面,城镇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量的不断增加创造了条件,但是小城镇建设力度不够,持续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2]。虽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模都有很大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但城乡差距却越来越明显,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农村自身的发展以及农村和城市的融合。如果说,以往发展大中小城市,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运行的,始终没有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甚至是以损害“三农”为代价;那么,当今的小城镇建设就应将“三农”问题的解决作为完善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着眼点。
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相关政策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2.2.2 小城镇建设问题的解决办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③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从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体系看,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都是结合着繁荣农村经济的内容提出来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离不开和它相互关联的县域、村庄的规划,也就是城乡统筹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城乡统筹、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坚持科学发展观
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小城镇建设应该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由此可见,小城镇建设问题的解决必须坚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3、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的融合
小城镇由镇区及其行政管辖的村庄组成,小城镇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各中心村、基层村的协调有序发展,统筹小城镇的村镇发展,首先应该在村镇体系的规划上做足文章,谋求村镇建设的协调发展,力图使区域村镇的互补性、协同性、融合性在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村镇发展中的不合理关系,重视调控村镇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村镇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使城乡居民在具备现代化和网络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共享现代文明。[3]。
小城镇建设的统筹发展应遵循以下几点:
3.1 地域空间的统筹管制
为协调村镇建设与村镇用地的关系,引导城镇各项用地建设,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小城镇进行空间管制区划,将辖区范围内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类空间管制分区。各类管制分区应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严格界定,对位于城市与村镇边缘地带的用地,则在进行空间管制时应尽可能多的考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分析城市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和基本农田的相互关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总体功能合理的前提下,进行用地的严格管制与分区。
3.2 基础设施的统筹完善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瓶颈”。村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利手段。工作中,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具体应做到:
3.2.1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扶植力度,指导统筹镇域村镇体系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3.2.2 村镇之间基础设施要合理化,小城镇在供水、燃气和公共交通等方面进行一体化布局,由城镇联网辐射提供服务,实施城镇支持农村,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组织中,自组织自平衡为前提下,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在城乡一体化系统中统筹解决。农村的燃气要充分考虑发展利用沼气的可能。
3.2.3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应按照规划合理、配置适度超前,并通过规划引导适当超前进行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带动开发建设的原则以吸引外部投资进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3.2.4 按上述原则争取周边互动区域的资金,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纳入上一级和更上一级规划组织结构中的城镇统筹项目。
3.3 交通统筹协调
城乡统筹发展的本质在于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罗杰・特兰西克在图底关系理论及联系理论中,认为城市空间是“图”,乡村及生态空间是“底”,认为“图”与“底”通过一些“联系线”可组织成一种关联系统和一种网络,这些“线”可以是交通线等实体要素,也可以是信息、技术、资金等虚体要素。可见,统筹城乡发展,道路交通规划至关重要。[4]
我国小城镇交通发展的技术标准、发展规划、投融资政策、补偿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不相适宜的地方,现有道路网络及其发展规划都是在原有城乡二元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在交通统筹协调方面应重新做全面的规划和建设。
交通统筹与政府的扶持密不可分,做好交通统筹协调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国家对统筹小城镇交通发展的财政补偿机制,使小城镇的交通能真正与城市交通接轨,实现交通统筹。
其次,为统筹小城镇交通发展的先行区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只有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先行区的建设步伐,才能为全国的小城镇树立榜样,进而带动所有小城镇交通的统筹发展。
最后,将城市与城镇的交通规划做统一部署,规划之间不再脱节,不再不相关联,成为有机整体。
3.4 生态环境统筹建设
在生态环境的统筹建设上,遵循生态化原则,按“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的方式大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做保障,以组织产业链为手段,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按节能、降耗、减排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自组织、自调节、自平衡。
同时既要搞好规划,又要搞好建设,既要治理,又要提高城镇居民保护环境意识,将城市与城镇生态规划紧密结合,使生态环境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5 防灾、抗灾、减灾、救灾的统筹安排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工作方针。建立健全综合防灾、抗灾、减灾、救灾预警机制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尤其是城镇、乡村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识。以现代化的手段向小城镇居民宣传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方法,依靠科技之力进行科学防灾,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和救灾事业,对城市与村镇的防灾减灾设施进行统一安排、统一部署,使城镇防灾体系一体化、网络化。
3.6 公共卫生体制的统筹协调
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疾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乡村卫生医疗条件,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尴尬局面,逐步缩小城镇公共卫生体制的差距。
3.7 社会教育的统筹部署
1.新时期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城镇的发展是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协商、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城镇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干预手段存在,代表的是政府立场,必须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其次,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良好的城镇环境和政策环境来提高城镇运作效率,吸引各种经济要素,提高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但在城镇建设主体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若不建立起共同的游戏规则和保障体系,期望总体规划实现对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要准确预见城镇的发展趋势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正是小城镇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滚动调校、建立动态运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2.小城镇规划要分别与垂直层面、水平层面的有关规划相互衔接与协调
从垂直层面看,小城镇规划首先要落实市、区两级上位规划所要求的定位、职能、规模、设施等内容,再着手解决镇自身的发展策略、产业布局、空间安排等现实问题,这种自上而下逐层落实的规划可以达成整体的规划目标。这样留给小城镇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弹性会比较小,小城镇应该把服务区域作为理解出发点,积极把握融入区域发展,参与区域分工协作的合作机会,合理确定城镇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其次宜对已执行的上版规划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结构规模、土地利用、公共设施、交通建设、市政设施等系统按不同类别指标进行实施总结,捐出时间轴线上的空间发展状态、原因,在规划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再次要结合区域的村庄体系规划对镇域村庄进行规划调整,如*地区现有村庄规模小、分布密集且用地粗放的共同特征已成为小城镇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突出制约性因素。
从水平层面看,小城镇规划首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充分衔接;其次要结合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基本农田、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的保护和控制来维护小城镇发展的整体利益,减少市场运行的外部性,小城镇总体规划应在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框架内对城、乡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再次应与近期建设规划进行协调,提出规划近期实施对策以完善市场运行的公平环境和秩序,减少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规划中应严格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对镇整体空间布局加以整合、补充和完善,保证重大设施项目建设在公共投资方面能够形成合力。其他同类型规划都需要与小城镇规划进行统筹与协调。
3.实事求是地确定城镇化水平
小城镇的发展优势、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从*地区的小城镇具体情况看有共性的地方,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等等不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市乃至全国的资源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占用方面,相当于当今的发达国家。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城镇化战略,确定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实际相适应。
4.发展思维方式从“大”到“高”的转型
关键词: 更新;改造; 规划;小城镇;老街区
当前,我国小城镇中的老街区一般仍保持着浓郁的乡土传统文化和环境特色,但却普遍存在着建筑密度高而人口密度低的“空心村”现象,且其物质环境较差。同时,受国家现行的各种政策制约,尤其是一些城乡不同标准的土地、户籍等政策影响,在过去几年绝大多数小城镇在向迅速扩展的同时,政府对老街区放任不管或消极控制,造成城镇规模日益扩大,老街区逐步由“危改区”沦落为“贫民区”。
尽管小城镇的老街区更新面临种种不利的因素,但它却从来没有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这种自我更新的能力可以从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建筑翻新、重建等小规模的建设活动中反映出来。并且,这种小规模的建设活动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小规模的改造、整治和改善,对增加城市再就业机会和维持城市社会和环境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金清老街这一实例,探讨小城镇老街区更新改造的规划思路和对策。一、 金清老街区的主要特点
金清老街区位于台州市路桥区东南部,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遗存,但不属于历史文化街区。从金清老街区所处的区域位置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分析,金清老街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金清老街区是金清镇的发源地,街区的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至今整个街区的“回”字型街区格局完整的保留下来,街道尺度宜人。该街区虽有历史遗迹,但没有历史文物古迹,缺乏规划控制,而且缺乏开发的经济效益。
②金清老街区曾经是金清镇的商业中心,但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及人们商业购物理念的转变,老街区的商业业态和氛围都面临着衰败的命运。
③受国家现行的各种政策制约,政府进行整体保护或整体开发建设缺乏资金和动力。
④目前金清镇老街区中仍普遍实行 “村民宅基地划分到户,私人独立建房”的模式,这使得老街区内的建筑密度大、建筑容积率小、环境差、土地利用率非常低。同时,由于受各种习惯及老观念的影响,居民在搬迁新房后仍占着“祖屋”(老房子),致使大片房屋虽无人居住但却无法拆迁,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浪费。
二、小城镇老街区更新改造的思路
在小城镇老街区的更新改造工作中,要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制订相应的对策,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历史延续发展的特征, 慎重的处理好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本文结合金清老街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小城镇老街区更新改造思路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保护对象的拓展和深化
金清老街区内虽然没有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接受被推倒铲平的命运。当今世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含义已经得到拓展,保护对象从过去只对杰出的、在历史或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物古迹、代表性作品以及名人故居等优秀的历史遗产才考虑保护,走向把历史街区空间格局、许多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一般建筑物、各历史时代的构筑物、社会发展的见证实物以及非物质形态的无形文化遗产,甚至生活和商业氛围都列入到保护对象之中。
本文对金清老街区内的特色街区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划定特色意图区的方法将其纳入到保护中,并对该范围内的地块提出特定的规划控制要求。
(2)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
在金清老街区改造中应充分认识到水在乡土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主导地位,规划深入挖掘水体在老街区中的意义,以及河流、道路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对区块内的河流、水系进行保留及整治,提高水体的质量,对河流两边的环境进行整理,营造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保留街区附近河流尺度,留出一定的滨河绿地,并运用拓宽河流宽度等手法,既保证了老街区内建筑与水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和尺度感,又同时满足了区域范围内的防洪排涝要求。
(3)宜人街道尺度空间的保留和营造
街的种类功能多种多样,因其尺度不同而给人的感觉有很大差异,传统的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而产生的,在走向尺度上都具有一定的亲民性和舒适感,虽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及非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有些老街道已不能满通的需要,但在改造中并不提倡完全摈弃原有的模式而一味的追求宽敞笔直的街道,而是应有所保留,并在原有街道上进行适当整治和局部拓宽。
金清老街区内的“回”字型街区在规划中得到了保留,规划控制为步行街区,并通过道路的适当拓宽,这样既解决了老街区内的交通和消防问题,同时通过“回”型街区将商业气氛很好的保留和集聚起来。
(4)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方式
老街区改造的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老街区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而渐进式、自组织的改造和更新方式更有利于保护原有的空间肌理、邻里关系、生活氛围等,而且在改造的过程中更具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在金清老街区改造过程中采取了划分小地块的方法,以利于老街区的改造和有机更新。
三、 小城镇老街区更新改造的对策
3.1 在深化规划体系的基础上,细分更新改造模式
由于规划控制区为老街区,各地块建设状况不同,在不同的建设期内各地块更新方式不同,一次性进行彻底改造很难。因此,本着有效规划控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取多种更新改造的模式并制定不同的规划控制要求。
在对金清老街区进行规划控制时,通过对现状建筑质量、高度、风貌等进行评价,结合规划意向,将规划区分为保留、保护、整治改造、拆迁新建、拆除五种更新改造模式,提出相应的更新模式,并制定不同深度的规划控制要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突出重点,使得规划更加细致和深入。
3.2 在与职能部门访谈的基础上,促进公众参与的编制机制
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由于其专业技术门槛较高,成果不易为大众所领会,其编制、审批、实施过程基本属于专家决策,并没有真正体现社会对规划区未来发展的集体意志,这样无法形成自觉执行规划、实施规划的社会环境。而金清老街区是社会各部门以及公众利益最集中的地区,从实效性的角度看,对金清老街区进行有效的更新改造归根到底是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诸多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布点与落地,没有教育、交通、文化、市政等各级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根本无法实行。基于这样的思考,金清老街区的改造在经历了多轮规划的编制修改,并多次邀请了各级职能部门及社区公众的参与,最终形成改造规划的成果,可以说它反映了集体和公众的意志。
3.3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小规模渐近式的改造模式
小规模渐进式改造不同于大规模商业性开发的根本点在于:前者以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为中心;而后者以利润为终极目标,因而采取的做法也完全不同。前者以社区公众参与为主,政府引导为辅,“自下而上”,公众作为主体进行,公众参与主动性强;而后者以集团或企业为主,“自上而下”,公众作为客体的一部分进行,公众参与主动性弱。
另外,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模式以民间资金为主要来源,采取居民自筹资金的方式或由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改造不需补偿、安置等费用,同时结合居民自身的改造要求,更容易得到有效实施。由此可见,小城镇旧城改造最好能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模式。
关键词:城填规划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一体化趋势下城镇规划的要求
WTO规则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3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外集聚能力和建议水平。
1.1系统协调
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则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1)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我国具有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特点,因此城镇发展方针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改善提高城镇,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明确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快进程。有利于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等。
2)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包括土地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水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旅游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我国城镇用地的发展与保护耕地的矛盾突出,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域之间分配不均,因此,城镇规划时需考虑各省市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实际,使资源与城镇发展相互协调。
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回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特点,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的形威。
1.2科学整合
1) 空间的整合。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位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闺台合作的中转和通道作用。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
2)城镇整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以某某县为例:到2010年,城市建成面积达到50km2左右,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左右,人均道路面积13 m2,人均公共绿地9.8 m2,全县城镇绿化率45%以上。莲塘核心区建成为商贸经济繁荣、服务功能完善的商务行政片区,象湖新城区建设成为景观精致典雅、城市产业兴起的商务人居片区,小蓝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汽车品牌响亮、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进制造片区,向塘开发区建设成为市场体系发达、现代物流成熟的卫星城镇片区。所以,需对城镇加强科学整合,并加快中心城镇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将城镇按照地域或交通特征分类指导.
1.3整体提升
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也成了新形热下的必然要求。
2 我国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2.2分散布局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离土不离乡,难以转移的城镇。不利于城镇规模的扩张;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及相关资源条件的共建共享,效率和效益均难以提高;三是农村兼业现象普遍,农业释放出来的过剩劳力和其他生产要素,难以向城市聚集,不利于农村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城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2.3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予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对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体系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世界城市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育,促使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开放。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规划指导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方式需要转变和调整。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城市快速发展以及地方自扩大,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当前城镇体系规划工作面临的关键问题。另―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对区域规划重视不够,规划的宏观和长远效益未被充分认识,也严重制约了规划发挥作用。
2.4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我国大多数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品交换、物资集散的初级阶段。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占主导地位,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作为城镇集聚所需求的二、三产业仍处在次要地位,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社会的异质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从属关系匕对家族和土地的依赖。
3 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的发展是政府、社会、企业相互协商、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干预手段存在,代表的是政府立场,必须有利于发挥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要准确预见城镇发展趋势也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正是城镇总体规划必须进行滚动调校、建立动态运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3.2实事求是地确定城镇化水平
城镇的发展优势、资源状况各不相同,从城镇具体情况看有共性的地方,如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化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等等不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构筑城乡―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城镇化战略,确定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的实际相适应。
3.3发展思维方式从“大”到“高”的转型
在规划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些城镇与全国部分城市在建设p-,作“大”文章一样,在规划工作刚刚启动时,发展思路表现出过度的“激情与雄心”,希望规划要有“大气魄、大手笔”,要充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高密度、高效益”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迈出从“大”到“高”转型的第一步。规划方案应表现为“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
关键词:小城镇;总体规划;城镇特色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一、阜阳市概况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大平原上,北邻齐鲁、西连豫鄂,境内平畴沃野、河网密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其众多人口散布在市域的小城镇中。
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认识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1)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集镇――分属城和乡, 有时还加上中等城市统称为“中小城镇”, 并且认为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部分。按国务院颁布的《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从发展的观点来说, 这些非建制镇宜称为“未建制镇”。
(2) 小城镇=小城市+建制镇――仅指城市范畴中规模较小, 人口
少于20万的两类。
(3) 小城镇=建制镇――属于城市的范畴, 是建制镇在城镇体系中的同义词。
(4) 小城镇=建镇镇+集镇――包括县城镇、县城以外建制镇和集
镇。[1]
上述各种观点中, 第4种观点表明了动态地观察城市化的进程, 分析了城乡居民点的层次, 建设小城镇既包括了现在属于城市范畴的建制镇,也应考虑发展前景将成为建制镇的集镇。
阜阳市作为农业型城市,在城市发展中并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没有特别重视。
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由于小城镇与广大村庄在社会、经济方面的联系较为密切, 小城镇必然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容纳地点。因此,大力发展小城镇,合理规划引导小城镇发展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问题
(1) 政策限制
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大压缩了小城镇的发展空间。阜阳市小城镇普遍发展水平不高,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小城镇发展的支持政策。目前,小城镇发展体现为“三无”:无用地、无资金、无行政管理权限。
镇区用地大部分都属于集体用地,无产权证不可出售,城镇建设也只能自谋出路,先违法占地后合法化。大部分镇区近年来无新增国有用地指标,最多仅有每年约100亩增减挂后的奖励指标,难以对镇区发展形成有利支持。按当地形象的说法,除了镇政府所在地或是部分学校等公共设施以外,其余均属于不可动的集体用地。
另一方面,由于镇政府仅有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很多管理权限缺失,导致管理滞后。例如,由于镇政府没有城建管理权限,无权力拆除违法建筑,镇区违章建筑随处可见。
(2) 轻视小城镇镇区区域研究
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中, 普遍存在着重规划布局轻区域经济分析的现象, 造成规划与经济发展脱节, 盲目设定过大的发展目标,脱离实际。[2]在小城镇职能定位上,没有认真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小城镇差别。造成小城镇职能定位上的重复,没有实现区域内小城镇分工协作,反而造成恶性竞争。因此, 小城镇规划要以上一层次的规划为指导,树立群体城镇的构想, 要打破只局限一个中心镇做规划的观念,做到有中心、有群体、遥相呼应、彼此协调。在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上, 要站在区域的高度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 使之统筹兼顾, 资源共享, 发挥其效益的最大化。在规划原则的掌握上, 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城镇现代化和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原则, 注重近期, 兼顾长远, 使规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土地问题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有着年限的差异,造成土地利用规划在前,小城镇总体规划在后的局面。由于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的专业差异性,小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范围常常不一致,造成小城镇发展占用农耕用地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乡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基本是在原有的乡村的基础上小幅扩大。然而美好乡村带来的村庄合并问题,以及合并后的中心村选址用地问题,比较严重。已经编制完成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小的村庄建设用地大部分没有被去除,但是新的中心村又要有集聚功能,合并小于400人的村庄。这样就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比较分散,没有足够大的用地指标来建设中心村,造成中心村建设占用农耕用地。
(4) 规划建设中的问题
当前的小城镇建设特色不是特别突出,造成千镇一面,甚至有些环境较以前更差。盲目建设,违规占地,环境恶化,是当下小城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四、小城镇总体规划对策
针对当前小城镇现状存在的问题, 在规划编制中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争取政策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承上启下、连结城乡这是我国小城镇的区域地位特征, 上连市县下带村庄, 它是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乡村城市化进程中最活跃的生长点, 它是改革我国经济体制, 改善工业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城乡人口分布的关键环节。在规划中要加强区域的观念, 进行小城镇外延空间的体系化研究。
(2)解决建设用地问题,合理协调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内容,使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用地得到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力支持。做到土地使用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3) 产业发展。三大产业、相互促进设市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而小城镇则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的结构形态, 与城市不同的是其规划用地及各项设施标准都必须相应考虑第一产业的存在因素,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农业由单一的种植业正转向种、养、加的多种经营, 并向集约型、“三高”型、特色型的农业产业化加速转化,兴办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在优势特长处选择生长点, 在产业结合处寻找突破点, 形成工农结合相互促进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实现农业富余劳力的转移。
(4) 在镇的经济发展规划中, 要充分发挥本镇的优势, 并与市区工业疏散相配合, 确定支柱产业, 选好以本地资源为原料、传统技艺为特色的产业项目, 提高拳头产品的知名度, 要形成农工商一体、销结合的具有内在活力的综合体, 并不断创新升级,形成常盛不衰的发展机制。
(5) 镇区规划要与所属村庄统一进行, 统筹安排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要按现代化的标准,又针对小城镇特点, 安排好水、电、路、通讯、燃气、污水、垃圾等项,做到设施齐备, 环境优越, 管理有序, 成为人们现代化生产与生活的载体。
(6) 小城镇的特色突出。如何在小城镇建设的中, 通过有效的手段, 保护、继承和发展城镇特色, 已成为小城镇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小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是城镇发展中应该重视、保护的对象,更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发挥城镇特色优势的重要资源。城镇规划应注重城市人文特色的更新与重塑, 以适应和促进当今城市的发展。由于受人口、用地规模和职能、性质所限, 小城镇总体规划建设中, 应通过道路、绿化、建筑有机合理的布局, 结合小城镇自然山水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等, 充分体现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在这个统一体中, 还应从城镇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 挖掘、总结、提炼出城镇独特的风貌特征题材, 结合现代生活需求, 通过对山水环境的适度改造和利用, 挖掘自然的价值, 创造出更加宜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镇特色景观环境。选择中心区、文化中心或一条街, 进行重点规划, 通过开发建设, 以集中体现城镇文脉延续性特色景观, 达到人文特色环境的更新和重塑, 以适应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科学、可持续地推动小城镇的发展才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提高
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逐渐上升,以及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适应,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逐渐向城镇转化和强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截止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5.7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3.9%,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达55%。21世纪上半叶,将是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小城镇在全国分布面广量大,其人口及用地规模总量占据着中国城市群中的半壁江山。毫无疑问,如果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则将极为有效的促进我国的城市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因此,积极发展小城镇,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小城镇规划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呢?
1.完善市长审批制度,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实施城市化战略,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规划,但仅有好的规划,而在实施规划时却执行得不够严密认真,甚至随意更改,那也是会出问题的。比如现今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比较流行的“市长审批一支笔”制度,即对各建设项目的审批把关由市长签字批准,便存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市长审批的对与错、优与劣,直接取决于市长对规划的理解以及执行规划的决心与信心如何,也就是说取决于市长的素质如何。曾记得有篇报道说,某位市长在审批建设项目时,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一律要求带上某种建筑符号,结果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有关专家对此提出质疑和劝告,而市长听也不听,权力在他自己手中,专家们也无可奈何。市长不可能是天才,也不一定是规划方面的专家。那么,市长该如何用好这“一支笔”呢?著名的建筑大师关良镛在论述“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时,曾经指出:“市长应是两类‘建筑师’的结合”。一方面,市长应具有政治家的素养,审时度势,使城市在政治上、战略上达到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市长应充分发挥建筑师、规划师的作用,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城市环境艺术品位达到最高境界。这就是说,作为市长把关,不能孤军奋战,个人决策,而应多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社会需求和愿望。人们期望的便是这样的“一支笔”,用好这“一支笔”,对加快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
2.用足用活政策机制,拓宽城建融资渠道
城市建设需要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呢?小城镇由于工业化水平不高,税收有限,大多属于“吃饭财政”,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非常有限,单靠财政拨款连基础设施维护尚不宽裕,更不用说再去投资建设新的设施了。目前,不少小城镇也想狠抓城市建设,但就是苦于没有资金,于是就在老百姓和职工身上打主意,随意动用农民“两工”,向农民“摊派”;随意向职工集资,强迫“自愿捐款”;巧立名目,向沿街单位摊派修建道路、排水、绿化、照明等任务,或直接集资。这样做虽然看起来合乎情理,但却未必合法,群众对此意见很大,甚至上访。那么,小城镇怎样才能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呢?其实,国家及各省对城建资金筹措已制定了不少政策,但不少小城镇对此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实施。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应当主要做好城市资产经营这篇大文章,以市场化促进城市化,变建设城市为经营城市,走以城聚财,以城兴城的路子。
搞好城市土地的资产经营。小城镇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无论新增建设用地还是存量划拨土地,都必须由政府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纳入有偿使用轨道。对城市存量土地要进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提高存量土地的收益,逐步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1)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资产经营。将城市基础设施部分或全部资产通过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进行资产经营。可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方式或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方式经营城市基础设施。
(2)抓好城市的无形资产的经营。无形的资产包括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等,通过招标、拍卖、出租或承包的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经营。
3.积极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的过程。加快推进城市化,一方面可以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小城镇转移,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人口向城市的有序转移,可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各种资源的共享度,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强化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对此,国务院已制定下发了实施意见。主要政策有以下四个方面:
(1)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它建制镇范围内拥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得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2)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
(3)对已进城落户的农民,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4)经批准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在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不得对其实行歧视政策,不得收取城镇增容费或其他类似费用。
4.尊重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防范城市化风险
加快城市化发展,并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必须避免盲目冒进,一哄而上。
(1)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安排城市化进度,不能只顾将农民迁入小城镇,而出现缺乏就业岗位、冲击原有职工就业、人们生活水平上不去等现象。应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小城镇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按照国际经验,在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城市化水平率均递增1-1.5个百分点为合理的高速度,超过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2)要与人口转移速度相一致。要统筹考虑农村人口转移与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衔接问题。进城农民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项技能,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有一个合理的速度,城市化的发展不能超越这个速度。切忌不顾客观实际,使城镇过度或低层次的人口膨胀,只顾数量不讲质量的行为。
(3)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注重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及空间环境的相互协调。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做到节约和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三大效益有机统一。
【关键词】生态城镇;发展;中国;启示
1、前言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首要问题。因此为了减缓控制全球变暖的步伐,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的探索生态城镇的建设,各国都在根据各自的需求,创新性的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方案。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不同,使得各国对生态城镇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相同的思路都是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使得经济、社会与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本文首先对国外生态城镇的建设情况作一简要介绍,以便为我国发展生态城镇时提供借鉴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改进。
2、国外生态城镇的发展
2.1 日本生态城镇建设情况
因为日本人口密集,土地稀少,而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用于掩埋废弃物的土地十分稀缺,这迫使日本政府通过启动生态城镇来解决垃圾掩埋问题。
日本进行生态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可归纳为减排、循环利用以及再利用,政府通过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统一规划,将企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在生活生产中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日本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可能进行资源消耗性的经济模式,因此在生态城镇的建设当中,政府将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废弃物处理实现一体化,通过将生态城镇中的经济、社区、产业以及居民全部连接起来,政府、私营企业与当地居民的进行充分的合作,实现资源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以便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同时将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集中起来进行分类,可利用的材料由有关企业进行废弃物再利用,而剩余不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封闭焚烧发电处理,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目标[1]。
2.2 法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法国的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原有的城市或是与之临近的郊区进行,通过在现有城市进行新能源的创新利用,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使得生态城镇的建设形成全国共识,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法国生态城镇的建设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由各个城市自我决策生态城镇建设的项目,但是各项目必须符合本地区特色且富有创新,必须说明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的具体措施。同时也需说明新建设的生态城镇如何与现有城市保持良好的结合,其最终的目标都以实现零碳的排放为标准。
法国进行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很明显的政策及商业宣传目的,要求各城市在原有城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建设,以便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引领生态城镇建设创新性技术的开发,从而在世界生态城镇的建设狂潮中处于领导地位。
2.3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
英国的生态城镇建设有别于法国生态城镇建设,它要求各地方所建设的生态城镇必须是新城镇,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同时新城须配置完善的教育机构、零售业以及娱乐场所,新建的房屋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最主要的是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整个城镇的建设以“零碳排放”为指导思想。
英国生态城镇的建设追求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设低碳环保的新城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解决自二次世界大战严格控制的“绿化带”政策所带来的住房用地紧缺问题,以便能够供应大量的房屋。
3、国际生态城镇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目的,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经济环境能够得到协调发展;同时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根据本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生态城镇规划和建设方案,因此虽说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生态城镇,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发展模式和规划内容也有所差异,这就造成了世界各国对生态城镇概念理解上存在差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不能照搬照抄。
不过从国际各国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与发展达成的共识来说,其对我国的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首先其要求我国革新现有的城镇规划体系,以适应生态城镇发展的要求;其次要以本地区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建设生态城镇主要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根本目的。
3.1 城乡规划体系及理论的创新
我国现在执行的城乡规划理论与体系讲究规划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与生态城镇的建设实践中相比,有许多相悖的地方。由于小城镇规划只是城乡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多元的小城镇发展问题,其规划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补充改善。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支持,让居民认同环保生态的生活方式,从点滴做起,自觉减少需求,节能、节水、进行垃圾分类。在进行生态城镇规划时要多方参与,政府在定制一个大框架之后,通过多方沟通,最后形成生态城镇建设的共识,保证生态城镇的建设具有持续性[2]。
目前我国的城镇规划多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规划,只是注重用地规划及用地管理,而缺乏对环境及文化的表述。因此在将来的城镇规划中需将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等综合考虑,使得其在城镇规划的空间上得到体现,不仅仅对物质形态进行规划,更主要的是强调对“人”的关注。而这正是我国目前城镇规划所欠缺亟需革新的地方。
在城镇的设计及管理方面,应该从微观方面加强规划和管理,尽可能从整体上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变革我国过去以来对土地分区规划的模式,应该尽可能的将土地的综合性及经济性发挥出来。从硬件设施上要有保证,如规划建设配套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以及专用公共汽车道,鼓励清洁出行。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该系统将防洪与雨水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设计使得雨水延长其循环渗透过程,以便在此过程中有效的对雨水进行净化,实现其高度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或者在沿海的小城镇还可对海水进行淡化利用。在建筑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地考虑风能、太阳能的利用。规划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点,垃圾发电站。
3.2 中国生态城镇建设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实现城镇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二是由此所导致就业能力不足使得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小城镇在城乡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挥着枢纽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步履维艰,就业能力不足,金融商业不发达,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实施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从世界各国生态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多数都是以中小城镇为基点,促进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的规划时,就要结合当地情况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将生产、生活设施有机的组合起来,做到资源循环重复利用和处理再利用,即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排放及污染,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如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城镇还可以规划一些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小型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规划一些利用秸秆加工成建材的小型企业或用秸秆发电。
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生态城镇,使得其从“低碳”逐步过渡到“零碳”的排放目标,从而解决我国城镇化越来越严重的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
4、结语
生态城镇的建设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道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都正在努力规划和建设生态城镇。这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借鉴国外生态城镇建设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城镇的规划建设将大有裨益,生态城镇将在我国必将大有发展。
参考文献:
[1]包景岭,骆中钊,李小宁等,小城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
[3]杜娟.当代高层建筑地域文化建构探索.,重庆大学,2004
[4]于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郑州大学,2005
[5]刘芳.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场地环境整合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孙颖,宛素春,王奎仁.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的演进.中国建设报,2003(2.14)
[7]陶亮,朱喜钢.高层建筑地域景观特征!机制研究)以南京为例.江苏建筑,2005
关键词:城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规划,对于中国的城镇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仔细的统筹研究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二者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的不断提升城镇的基础建设以及发展。
二、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两个规划的空间和地位具有从属性。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而且覆盖广泛的,它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安排协调行政区范围内的全部建设土地的使用结构及其布局。然而城镇规划则仅仅只是局部性的规划工作,它只是更着眼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建设用地的利用及相关的布局安排。因此,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者之间只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相对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局性的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监督引导作用;而城镇规划只是从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特项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补充。
2.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部署相关建设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来达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建设用地、节约建设用地和保护建设土地的最终目标。
3.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两个规划,不管是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说,还是对于城镇规划来说,都必须依循一定的自然规律来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同样是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的土地和城镇两个规划,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时就应该要遵照一些相同的定律和理论依据。同时,二者在分析方法上也一般都使用系统分析法、静态与动态以及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化的发展作为一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一个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改变的过程,这样一个特点并没有被发现和重视,从而使得城镇的建设出现了毫无目的、不考虑后果的进行扩张,导致了自然资源的不断持续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土地建设的投资成本。甚至有些地方对于城市建设土地的规划缺乏应有的前瞻性和科学合理性,导致城镇的规划功能定位不够明确,相关布局也变得散乱不堪。
2.基础设施不配套,经济聚集效益低
在进行城镇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有很多城镇只是单方面的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从而不考虑后果的大量扩大工业用地的面积,这就造成了忽视了供电、供水、供气以及交通等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的必然结果。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产业发展严重不协调,就会忽略了与相关第二、三产业的配置,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得城镇的经济聚集效益难以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规划的制定和管理相对滞后
在城镇的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其中村镇的规划管理是相对薄弱的,散乱的村庄建设不仅浪费了有效的土地资源,同时也破坏了居住环境。有些村庄甚至根本没有规划,而另外部分村镇规划则盲目的去模仿城市建设规划,根本没有体现农村规划应有的特色和特殊性,无法科学有效的实施。
4.忽视环境保护,对城镇景观重视不足
在城镇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有地方甚至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用,目光短浅的只看到短期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完全不顾及有些企业的生产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畸形发展,这样盲目的城镇规划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也会阻碍城镇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境品质还有待提高,城镇居住环境的综合质量差,有一定污染,没有足够的且集中的公共绿地;尤其是城镇景观总体效果很差,建筑布局结构散乱。因此,在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应该懂得着眼于整个城镇的长远发展,最大限度的利用周围的有效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的发展。
四、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市场观念狭窄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镇仍然还停留在最原始的为周边农村提品交换和物资集散的阶段。农村经济型城镇在数量上还是占据绝大多数,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还在一、二、三或者一、三、二的阶段。
2.城镇规划工作滞后于城镇发展,规划思路和作用有待完善
城市体系结构因为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社会的出现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城镇(市)体系结构被打破,部分地区在进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完全不顾及区域城镇经济发展阶段的目标,只是片面的寻求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而忽略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和规划编制的意义。
3.城镇规划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背景下,城镇区域之间的相互沟通联系更为密切、竞争也愈加激烈,人口技术等相关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加,造成城镇的发展规模在区域中的位置难以明确,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镇规划的难度。另外,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人,流动性大大增强,对城镇人口的预测难度就加大了。
五、如何做到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
1.尊重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一,在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从实际发展出发,坚持务实的理念。城镇规划的用地规模必须要结合城镇的实际人口和经济发展建设两方面,同时要重视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很多地方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城镇的建设是不能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的。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必须要合理明确城镇建设用地布局,进行可持续发展。
第二,城镇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平衡发展。城镇规划建设不仅要顺应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不被占据,从而科学合理的保障社会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第三,发展城镇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以,城镇建设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规划人员在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上,科学合理的协调规划的内容、步骤以及方案。
2.统筹发展的规划方法
为了避免不合法的土地开发商任意占用土地资源,这就要求土地规划建设的各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土地的使用,同时在审批后还要实行有效的监察作用,对于不合法的建设用地和建设案子必须进行严肃处理。想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土地规划建设,就必须建立正确的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科学合理且详尽的进行土地资源的规划以及布局安排,最大限度的利用到城镇空间存在的废弃用地,懂得做到“变废为宝”。尽量选择建设高层建筑,保证足够的高度和体积,以便减少土地的资源被无效占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老旧城区的改造工作,提高废弃土地的使用率。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于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协调的相关探讨和研究,我们从而得知,如果想要合理的处理好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就必须要遵循其关键性的原则,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统筹规划,研究制定最为先进优化的方式来协调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探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0):10-15.
[2] 袁庆娟.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研究[J].2010(26):36-37.
[3] 祝桂兰.如何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J].河南国土资源.2010(13):38-39.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小城镇 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交通和小城镇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通推动着小城镇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制约小城镇的产生和布局,以及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小城镇发展是交通建设的必要条件,将刺激和影响交通需求。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指出要“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路技术等级、通行能力和铁路覆盖率,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合理的规划小城镇交通系统,提高小城镇交通服务水平,是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小城镇交通的主要特点
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相应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致,所表现出来的交通特性也不一样。
处于城镇化初期的小城镇,由于城市经济、生活对交通需求的质量不高,交通基础设施较差,城市机动化水平偏低。交通结构中以非机动方式出行占比最大,小城镇内部的交通压力不明显。
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起步期的小城镇,这一时期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居民出行距离加大,交通方式呈现多样化,机动车出行比例加大,但是交通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交通管理水平较低,小城镇内部交通比较混乱,交通安全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小城镇物流和对外交通需求加大。
处于城镇化成熟期的小城镇,小城镇的内部交通设施和条件已比较完善,具备一定的交通管理能力。此时,小城镇空间形态向联系密切的都市群模式发展,城际交通的需求日益增长,由此带来城际交通会越来越频繁。
3 我国当前小城镇交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小城镇交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城镇发展规划中,城镇间的交通规划研究还比较滞后,详细的交通发展规划还没有作为城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其中。交通规划中针对小城镇的分析部分欠缺。对小城镇的分析经常是流于表面,没有针对小城镇作深入透彻的分析,交通对城镇的影响分析不足。
3.2缺乏统筹考虑和系统规划
目前大多数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是各自为政,交通建设缺乏长远考虑,没有统筹规划,存在道路功能分类不明确、等级结构不合理,路网不完善,只重视干路,忽视支路,断头路较多,交通层次不明确,脉络不清晰等问题。
3.3未充分考虑小城镇间的横向交通规划
现阶段我国公路网布局中,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将各个镇用直线联接起来,小城镇只保持与作为行政中心城市的直接交通联系,这样就形成了以各小城镇与行政中心城市的单一经济体系,隔断了各小城镇间的相互经济辐射的通路。各镇间的横向网络交通被阻隔,形不成县际、省际之间的网络交通。
3.4交通管理落后
小城镇中交通管理人员少,体制不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道路照明、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灯等设施缺乏,致使交通秩序混乱。
3.5未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大多只重视经济效益,往往造成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历史风貌的破坏,未与其形成和谐自然的融合。
4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4.1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新型城镇化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应服务于人的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人的交通需求,使人人都能共享安全、快捷、高效的交通服务。
4.2规划先行,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推动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要求小城镇交通规划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因素,制定科学、全面的综合交通规划,促进小城镇良性发展,从根源上避免“城市病”。
4.3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小城镇交通规划要通过交通网络布局,促进小城镇空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4.4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着力推进绿色交通、生态交通的发展,使交通布局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创造和谐宜居的城镇环境。
5 新型城镇化框架下小城镇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各地对小城镇交通规划所涵盖的内容及规划深度存在差异,相关标准也缺乏统一,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为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提高小城镇交通规划的深度,笔者认为小城镇交通规划的内容至少应包括:镇区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规划、道路横断面规划)、对外交通规划、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公交线路规划)、停车系统规划、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交通管理规划等。
5.1镇区道路系统规划
镇域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公路网空间格局和道路分级系统,并为每条规划道路提出红线控制指标,包括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规划、道路横断面规划。
(1)道路网规划
小城镇道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道路网空间布局规划和道路分级系统规划,并提出道路间距、道路网密度、道路用地率等规划指标控制要求。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应使所有道路主次分明、功能明确,不仅应提出每条道路的规划行政等级,而且应对道路的技术等级给出明确规划要求,使道路网系统高效、合理、完善,使小城镇各功能区之间有安全、方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
2)道路的选线布置要特别重视自然环境和历史风貌的保护,尽可能少占田地、少拆迁房屋等建筑物、不损坏重要历史文物,并为行车、建筑群布置、排水、路基稳定等创造良好条件。
3)要为交通组织管理创造良好条件。道路系统宜尽可能简单,以便于行人和车辆辨别方向,便于组织和管理道路交通。
4)小城镇道路应与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实现良好衔接。
5)道路设施的建设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和近远期相结合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发展和组合实施。
(2)道路红线规划
道路红线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每条规划道路的红线宽度,为道路用地的控制提供依据。
综合考虑小城镇建设规模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小城镇道路红线宽度应适度,不提倡“宽马路、大马路”的规划思路,应满足集约高效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由于建设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小城镇的道路功能和交通条件配置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以考虑至少降低一个等级。
(3)道路横断面规划
道路横断面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为不同道路等级和红线宽度的规划道路提出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并可针对每类红线宽度推荐典型道路横断面。
小城镇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各组成部分的尺寸等应按照道路的性质、技术等级、红线宽度及沿线土地使用情况等区别对待,在规划设计中应合理组织行人交通、公共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以及公交换乘,综合考虑交通组织及交通管理等措施,使各级道路上的各类交通实体尽量分流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5.2对外交通规划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律和经验来看,“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是城市群,要提高城市群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其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强化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城市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外交通,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小城镇的对外交通不仅是城镇内部交通的依托,更是连接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纽带,因此,小城镇的对外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根据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航空、水运等不同交通方式的优势,合理的布局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与小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对外交通联系,保障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具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并且,要特别重视小城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5.3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公交场站设施规划和公交线路规划。
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要求“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改善城市运行效率,妥善处理好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出行问题,必须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
公共交通系统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道路、场站、枢纽的统一建设,合理配置资源,预留好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为后续的实施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有效性。
5.4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
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明确小城镇在步行及自行车交通上的政策,以及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和实施的原则等。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提出要“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在小城镇交通规划中要充分重视步行及自行车系统规划,结合城市主要景点、公园、城市绿地及河流走向,建设有特色的慢行通廊。
5.5停车系统规划
停车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停车供给政策和建筑物配建停车要求,提出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空间布局方案及用地规模要求。
目前停车难是大城市的通病,小城镇的停车系统规划应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居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拥有率会逐步提高,在规划中要适当提高停车设施的建设比例,并预留一定的停车设施建设空间。
5.6交通管理规划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是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城市道路空间网络上流动规则的规划。小城镇交通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提出政策性、原则性的建议或具体措施,为交通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开展交通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上述只是小城镇交通规划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各个部分还包括更多的子项,在具体的规划制定中,小城镇可根据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对规划的内容和深度有所侧重,并制定分阶段的实施计划。
6.结语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中小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群内部的中小城市将是今后城镇化的重要战场。而小城镇要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保障。如何合理配置城镇交通系统,妥善处理各小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小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交通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小城镇交通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在规划的方法、标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
[2]曾静康,邹亚华. 城镇化与城市交通发展.城市交通[J]. 2003(1):8-12.
[3]陈红,李永涛. 小城镇交通系统布局优化方法研究[A]. 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C]. 2005:772-776.
[4]李宗侃. 当前小城交通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科技经济市场[J]. 2006(08):167-168
[5]阮金梅、盖春英. 北京市小城镇交通规划编制方法探析[A].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