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我的启蒙袁老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启蒙袁老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的启蒙袁老师

第1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老师您是园丁,教诲了祖国的花朵;老师您是蜡烛,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老师您是启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伍老师,怎能把你忘记呢?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是您手把手地拉住我的手,一笔一画地教我画画,教我画这边,画那边。

袁老师,怎能把你忘记呢?有一次,我的脚受伤了,被您看见了,你硬要拉住我去搓油,让我的脚快点好起来。

苏老师,怎能把你忘记呢?是您经常在班里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经常对我嘘寒问暖,问这、问那。

李老师,怎能把你忘记呢?是您对我使用了鼓励式的爱与批评式的爱,两种爱共同交挤在一起,督促我进步,帮助我提高作文水平。

第2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爸爸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教会了我如何运子,虽然只是些象走田,马走日,?子拐弯炮间打的普通走法,但对于我这一位幼龄而又未满四岁的儿童来说,是多么的惊奇与愉快呀!

我的象棋之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每天,我都会哭着闹着把正在洗衣服的妈妈,正在备课的爸爸拉过来和我下棋,不下上五盘就不肯罢休。这也许就成为了我幼龄时期的一张生活写照。

后来,七岁时,我正式地开始学象棋了。我的老师是全省冠军袁一平。因此我就踏上了我的象棋旅途。学习时,他教,我摆。熟悉名家的棋法,与网上棋友对弈,与街巷里的老头儿下棋过招。当时的我对他充满了感激。随着学习的进步,我学会了什么是棋路,什么才叫真正的下棋。在他的带领下,我日益成长着。我感觉到自己的棋力在逐渐提高。

谁都有输的时候,别人认为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输、赢。我却把赢当作我唯一能选择的东西,每当熟棋,我都会流下感伤的泪水。每当看到我这样,老师总会沉下脸来,向我讲道理,教会我要学会输棋。渐渐地,我明白了,其实输赢是常有的,一个人输了一盘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赢回来就是了。在输与赢中,我的棋艺成长着。

第3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那些付出,那些圣洁,那些感动,那些崇高,我们不能忘却。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年仅26岁的袁文婷,身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她,为营救困在教室中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冲进随时可能垮塌的教学楼,用她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袁文婷舍身救出13名孩子后遇难,年轻、美丽、阳光的她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袁文婷的事迹传开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尤其在教育界产生了共鸣。

袁文婷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感动着每一个教师。四年后的今天,网上仍在以各种形式进行悼念,有“袁文婷网上追思会”、“袁文婷纪念馆”、“袁文婷贴吧”。网上仍有大量的人在发文、留帖怀念她,有的将她生前的照片制作成视频,有的吟诗歌颂,有的谱写成歌词,有的建立贴吧,有的在寻找她的家人并愿意提供帮助,有的在寻找她的墓地想去鲜花,还有的在寻找她的生前QQ希望留言以寄哀思。她的事迹丰富了教师的师德内涵,为广大教师践行高尚的师德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我们学习袁文婷的事迹,无法抑制悲痛和感动,甚至会流泪和痛哭一场,这既是一种失落,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袁文婷的事迹,激起了我们对教师职业的重新唤醒,对人性的深层反思,对人生意义的深切思索。

我们到底要向袁文婷学习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践行的。

1、向善是一种信念

人性善恶的争论永无止境,这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一个关乎伦理本体的价值追问。辩证地看,人性既善又恶,善恶共存。为了社会的和谐,人际的融洽,向善是一种需要,也就是一种义务。扬善去恶,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法律和道德得以落实的基础。整个师德体系的核心,也就是体现“向善”二字,只要把向善作为一种信念、一种价值取向,并落实为教育实践,这就坚守了师德。学生在教师向善力量的感召下,就会感受到安全、温暖、希望、正义,从而形成积极的、乐观的、善良的、正义的、能明辨是非的品格。

我们看管了社会的冷漠、诚信的缺失、世俗的势利,常常会形成一种悲观的定势心理,认为人心也坏,宁可相信人性恶,也不敢轻易相信人性善。但每当大灾大难的到来,人之善性又纷纷的展现出来,牵挂、同情、祈祷、捐款捐物、亲自救援、甚至是舍身救人,这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希望,原来平时的人之善性是被遮蔽了。我有时也觉得社会充满着功利,但大灾大难来时,我也力所能及为地震灾区绵竹市捐书2800册,觉得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去帮助了,真是一种快乐。人性中的善性还需要更多的发扬出来,并践行在日常行为中,而不仅仅表现在大灾大难中。社会多一份友善,也就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希望,多一份力量。

袁文婷舍身救人的行动,就是来自向善的信念,当向善成为信念,人的善举是无需回报的理由的,基于这样信念,袁文婷从日常行为的善举到危难时刻舍身相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向善超越了个人利益取舍,袁文婷在救人中,她会有多种选择,为了母亲和丈夫她可以选择不救人,为了自己的生命她可以不救人,也可以救了几个人后再离开,但是她一直坚持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因为她觉得这是信念,是使命,是责任,而不是权衡自身利益的轻重。假设袁文婷不选择救人,而是离开了,袁文婷就觉得背离自己的向善信念,这样她就会显得内疚,“苟且偷生”她不会觉得幸福。

2、视教师职业为天职

教师有三种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职境界。功利境界的教师,视教师职业只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表现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没有付出精神,付出必须有回报,这样的人在教师中还是有一定比例的;道德境界的教师,视教师职业是一种事业,表现为追求道德修养,善于付出,不计个人利益,有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的人在教师中占有大部分比例;天职境界的教师,视教师职业是一种天职,认为教育事业就是自己的一切,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完全的利他主义,这样的教师较少。袁文婷就是视教师职业为天职的人,把教育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当教育事业需要她时,她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怨无悔。

我们没有袁文婷崇高,但我们要赞美崇高,向往崇高,走近崇高。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就是舍弃功利境界,提升道德境界,这样才能逐步走近天职境界。

舍弃功利境界,我们要反思:我们是以公正之心对待学生,还是以好恶之心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只重视优生,而忽视后进生?我们是否加重学生的负担,暗示学生参与自己的有偿家教?我们是否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幸福度、人际交往?

走进天职境界,并不是一定都要去选择牺牲生命,而是一种为教育事业而不求回报,愿意付出一切。牺牲生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了袁文婷的一种献身精神,如果没有5?12大地震,袁文婷一生把心血都付出在教育事业上,视教育事业为生命、为乐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也是一种天职境界。

要取得教育成果,获得教育成就,这需要付出努力,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功利境界的教师,一心只为自身利益,付出的努力也就很少,必然无法取得教育成果和教育成就。道德境界和天职境界的人,为教育事业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的付出,反而也就得到了回报,就会取得教育成就,实现人生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既需要物质利益,还需要社会的认同。人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别人的尊重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看你对社会和别人做了什么,奉献了什么。得到了社会和别人的认可、尊重,实际上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不无道理的。

我想,袁文婷是幸福的,因为她觉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她的情感是丰富的,精神是富足的,灵魂是安宁的。在私下,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袁文婷太傻,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呢?这其实涉及到一个生命意义的问题。如果付出自己的生命不值得,一辈子只为自己利益而活着难道就值得吗?生命的长度不代表厚度,活得再长,如果没有明了人生的意义,自私自利的为利益活一辈子,实际也是白活了。袁文婷为了人生的价值,为了教育天职,她超越了生死,丰富了生命的厚度,反而实现了生命的永恒。人固有一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3、师爱是最高的师德

第4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时光,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逝去了天真烂漫的小学时光,迎来了五彩缤纷的初一生活。

刚进入初中的第一天,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当我走进初一4班时,我为来这个班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这是凝聚了我六年的知识和汗水。进入了这所陌生的学校,看到了一张张新面孔。我突然想起一年级的我,那时的我几乎不怎么跟人说话,而现在,是一位位伟大的老师使我更加开朗,也是一位位同学陪我过了一个十分快乐的小学生活。

因为前2天要军训,所以没上课。到第三天上课时,我突然感到了浓重的“火药味”--学习课程超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紧张,学习压力也更重了。语文。数学。英语都是那么重要。但是,初中与小学比较起来,那个重要性不知加大了多少?2倍?3倍?我肩上似乎背了块沉重的大石头,怎么也推不翻!只不过,这都是初中生必须要承受的。努力尽自己所能!

带着压抑的心情,我上了下午的英语课。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喜悦。幽默。下课后,我心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再也没有烦恼和紧张。

小学的毕业,虽不如朝霞那样迷人,却比晚霞更加难忘。同样,中学的开始,虽不如朝阳那样绚丽,却比朝阳更加丰富多彩。

中学的学习犹如我的书包沉甸甸的,更加艰巨。不论多艰难,我都不会退缩,会笑着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新起点,新生活,新体验,我将会更加努力!加油!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二

转眼间,我的人生第一个学习阶段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又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初中生活。

开学第一天,紧张、开心、激动的心情促使我迫不及待地想早点来到学校,来到我即将要生活三年的学校——城东中学。迈进校门的那一刻,脸上的笑容已溜到了九霄云外,只剩下紧张、害怕。那欢笑声,那说话声,那玩耍声……校园的一切都是那样陌生,但这陌生的环境却又充满“诱惑”,让我渴望去了解它。我来到107班——我在教室坐下后,周围的一切又都是那样陌生,好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但我坚信,我和她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

在小学时,常听老师们说,初中的老师是最“残暴”的,动不动就“鞭打”学生。可是,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发现所有的老师并非都是“学生杀手”,相反,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是平易近人。特别是语文老师讲课十分生动,朗读课文的时候也十分有感情。面对陌生环境的我们,心中自然有些害怕,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语文老师常常鼓励我们,使我们对这个陌生的环境渐渐熟悉起来。

第三个星期的星期二下午,我们班进行了班干部评选。在小学的我,一直担任着副班长和文娱委员。我心想,初中应该也能谋得“一官半职”吧。可惜结果是那样残酷,那样无情——我“名落孙山”了。我很伤心,但我不会因此而气馁。我相信,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金榜题名”。

初中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三

吹着秋天的风,闻着秋天的味道,我迎来了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此时,我即将远航,开辟自己新的人生旅程。即使面临着无数绊脚石,也希望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硕果。

其实在夏天刚开始的时候,我便结束了小学生活,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毕业证书。在时间的推移中,在对未来的期盼中,在日日夜夜的等待中,直到8月30日——秋天已经上演节目的时节,我独自一人走进了星沙中学,那是我将要度过初中生涯的学校。

刚进入校门,我看见许多初一新生,跟我一样的12岁少年。话不多说,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走着,不一会便来到了新生报到处,排着队,等待着,终于轮到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师那慈祥的双眼。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想起小学报到的那一天。

那是天气晴朗的一天,秋姑娘已经来到人间。我和妈妈来到一所小学。我很兴奋,满怀期待地催促着妈妈,要她快点带我去报到。妈妈牵着我的小手,来到一间办公室。这里陈设极其简单,只有两把椅子、两张桌子以及一个书柜,坐在办公室里的也只有一位老师。从妈妈和那位老师的谈话中,我得知,她就是以后要教我识字的老师,姓袁。袁老师起身走到我身旁,看着正害羞低着头的我,说:“你就是黄润欣小朋友吧!别害羞,把头抬起来。”我点点头,慢慢抬起头时,看到了她那温柔的双眼,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她又对我说:“我带你参观一下校园吧!”她便牵着我的手,一边带我参观,一边用娓娓动听的声音给我讲校园里的故事……

“你叫什么名字?”初中老师的提问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回答她的问题后,看着新生名单上那寥寥无几的小学同学的名字,心中不禁留恋起来,也不禁感叹:时光匆匆,太匆匆!在不经意间,我就上了中学。

秋天——我人生中又一个新的转折点。或许,不久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在等着我,迎接我。现在,我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充满信心地向未来出发,并大声地说出:“星沙中学,我来了!我的到来,会让这座校园变得更精彩!”

 

初中我来了600字初中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1.走进初中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2.初中就在这一刻600字作文素材

3.我能行初中600字作文素材

4.开学后的感受600字初中作文素材

第5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与时俱进 家园结合

孩子幼儿时期是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所以这一阶段对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与幼儿园的积极配合,共同引导孩子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与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然而家园合作需根据孩子在幼儿园以及家里的表现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成长计划,促使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一、结合实际,引领家长树立育儿理念

由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一部分都受到家长的影响,所以家长在课下对孩子的教育受到广大学前工作者的极度重视,而家庭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在我所接触的孩子当中,其大部分家长都是企业的员工或者独立运营的个体户,在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面前,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压力,他们也纷纷表示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并且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任务应该完全有幼儿园监管,无法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结合一些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尝试:

1.我提前挑选了时间预约各个家长进行电话访问,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指导,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纷纷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就造成孩子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的匮乏。于是我根据这一部分家长的实际情况安排其到幼儿园,邀请一些专家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这一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幼儿园方面也定期印制关于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海报,让家长阅览一些育儿方面的经验文章,这一做法也极大地受到家长们的喜爱。

2.有一小部分家长比较偏执地认为,孩子的教育完全是幼儿园的事情,家长根本不需要对其学习进行管问,应该“顺其自然”。对于家长的这种做法,我个人非常不赞同,我感觉这样的想法对现阶段的孩子来讲完全是一种“纵容”,让孩子感觉不到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我对这些家长逐个进行单独交谈,运用大量的资料向其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家长终于转变了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所以,在实际情况当中,许多家长由于文化程度与工作环境的不同,并不能完全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与家庭教育具体的实施方法,于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根据家长工作情况、压力程度的不同,与家长进行讨论,使其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制定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积极性。

二、形式多样,增强家园教学合作意识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吸引孩子的兴趣,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并且要求每次活动家长都要陪同或参加。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体会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可以发现自己平时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进行反思与改进,并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家园教学的合作意识,提供了一个家园交流知识与经验的合作平台。

1.我做了一次家长、老师和幼儿三方面的座谈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之后,我发现家长的教育方法跟我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长期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的话,很容易使双方心理上对彼此产生抵触情绪,形成分歧,以至于无法配合双方的育儿工作,从而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极大地影响。由于我及时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我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并询问孩子的意见,最后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在交流中我还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重视,就是有部分家长会对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家长双方处于的地位非常不平衡,大部分时候都是老师要求家长要怎么怎么做,基本上不去考虑家长的需求与想法。对于这一问题,我与家长相互沟通,大量成果证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完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达成共识,家长纷纷表示理解,会积极配合。

所以,在幼儿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不同的亲子游戏,加强家园教学合作。让幼儿与家长在不同游戏中增进感情,让教师与家长建立类似战略友谊同盟军的情感。

三、巧用网络,构建高效家园互动平台

在高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利用到家园互动中,通过网络可以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更加便捷,并且交流时间、地点不受限制,覆盖面积广,隐私性强,储存信息量大。在家园互动平台上我们可以增加以下板块:

1.让家长可以实时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我通过上传信息将孩子刚刚发生的趣事发到平台上,让家长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间都不错过孩子的成长,这一板块得到所有家长的一致好评。

2.提前将即将开始的一个星期的教学计划发到平台上,让家长可以根据幼儿园指定的一星期目标制定自己的育儿计划,同时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内容,不再为孩子解释不清楚而苦恼。

3.开创家长交流平台,各个家长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彼此进行学习,还可以提出困惑,大家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

4.开创私密空间板块。每个家长都有一个私密的与老师进行交流的空间,可将一些不方便跟很多人讲的事情单独地与老师交流。

所以,开创网络家园互动平台是必要的,随着网络的不断进步,家园之间的交流将会越发频繁,从而更加高效地促进家园之间的配合。

在现代幼儿教学过程中,家园之间的配合将会变得越发重要,幼儿教学本就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任务,它也是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地构建开放式家园联系新途径。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韩洋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6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1.1 日常带班中孩子们透露的信息

到了五月份,天气就逐渐开始变热了,在户外活动的前后,老师们总是要提醒和帮助孩子们喝水、擦汗,做好防暑降温的护理工作。有一次户外活动中,有些女孩子主动坐到旁边石凳的树荫下休息,我见状便问:“怎么啦?不去玩吗?”元元一边用手扇着风一边说:“我们玩儿得太热了,休息一下。”旁边的聪聪干脆用群摆扇起风凉,旁边的小女生都叫起来:“好凉快!好凉快!”活动结束后,刚进教室王晨宏就大叫:“哎呀!快开电风扇,要热死啦。” “就是啊,现在要是有很多冰淇淋吃就好了。” “我想吃冰西瓜”……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

1.2 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教育价值的思考

《纲要》中提到“生活即教育。”“教育生活化”,教育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在随时随地的生活中。教师生成的活动应该是以幼儿自身经验、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并且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展开思路、归纳和提升经验、发展相关能力,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如何使自己凉快下来?”这看上去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但它确实存在我们身边。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身是一种生活经验的再现;而大家共同讨论想出各种不同的办法,能让幼儿感受到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通过记录“如何凉快”,让幼儿学习到收集、交流、积累经验的方法,并且记录行为本身也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于是,在一边儿组织幼儿喝水、休息的同时,我一边儿开始思考生成一个“找凉快”的综合活动。

2 案例与分析:

2.1 找凉快中的教育:

活动开始前,我先让幼儿玩了5分多钟的“扭扭车”。因为平时玩的比较少,幼儿们都很兴奋,等活动开始的时候,都有点出汗了。场内暂时先不开电扇。

教师:依依,你干吗用手扇风啊?哇!看你满脸通红的。

依依:老师,我很热啊。刚刚那个扭扭车玩的。

教师:噢,对哦。刚才玩了一会儿扭扭车了,大家都很热了吧。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凉快下来呢?

袁超仪:用手这样扇扇就有风了。就不热了。

李晨影:喝冰的水,还有饮料。还可以吃冰淇淋。

倪雨晴:可以吃西瓜。

陈石:把空调啊、电风扇啊都打开么就不热了咯。

教师:呵呵,对哦。请旁边的老师帮忙开一下吧。(开了电扇)

幼儿:哇!好凉快。(有些抬头看看电扇)

教师:那还有哪些办法让自己凉快下来?看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王晨宏:把上面那个灯关掉。

教师:噢?为什么呢?

王晨宏:因为那个灯光黄黄的,看上去就很热啊。

教师:哦,是的是的。关掉了看上去心里觉得舒服一点对吧?

李哲浩:心静自然凉嘛!

教师:哇!连这也知道,真了不起!是的,有时候心静下来确实会觉得好受些。

戴思韵:哎呀,穿得少一点不就凉快了嘛。

教师:是哦,周老师看到好多女孩子都穿裙子了,男孩也穿短裤了。

聪聪:周老师你也穿短袖了呀!

分析:在讲述生活经验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回答的思路非常开阔,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吃、穿、用,居然还包括心理调节的。说明我班幼儿的独创思维、发散性思维比较好,同时已经开始具有初步的积累经验的意识了。

2.2 记录“凉快”中的教育:

教师:哇,我们有这么多好方法让自己凉快下来,那我们把它用画画的方式都记录下来告诉别人,让他们也过个凉快的夏天吧。 可是刚才有人说“心静自然凉”,像这个该怎么表示呢?

熊予知:画一颗心,边上再长上翅膀。代表这颗心很舒服。

教师:嗯,真不错。把心情都表达出来了。那还有不一样的表示方法吗?

陈石:画一颗心睡在床上。代表它在休息,休息的时候要静下来的。

教师:这样也很好。表扬刚才两位小朋友,非常动脑筋,同样是一种凉快,记录的方法就有不一样。那现在请你们讲讲你找到的凉快可以怎么表示?看看谁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聪聪:我画一个人在游泳,游泳也可以很凉快的。

袁超仪:用手和扇子扇都有风的。我画一个小朋友拿着扇子在扇。

刘悦:我要画一个冰箱,里面有酷儿和可乐。

……

教师:现在请你把自己找到的凉快记录下来,看看谁画的既跟跟别人不一样,又让人一看就明白。

幼儿开始做画,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画完的,教师纪录其“说明语”,贴到展板上,拿张纸继续画。教师重点观察有新意,有亮点的作品。

在观察、指导幼儿的过程中,教师又发现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方艾蕾画了一个小姑娘站在大树下乘凉,元元画了小朋友在洗澡,陈石还画了自己和爸爸妈妈曾经到避暑山庄的情景,章庭威画了一个人睡在席子上,还吹着空调。空调的冷气是用短曲折线表示的,王晨宏在表现他那盏“关掉的灯”时,把灯泡全涂黑来代表。……

分析:幼儿需要通过“说”来使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具体化、清晰化,是一个理清思路的过程,而把所想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之形象化,又需要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同时教师又不断的要求他们不管是所想还是所画都要“不一样”,对幼儿的思维提出了“独创性”的要求,使得幼儿不断的拓展自己的想象力,同时教师不断的肯定有新意、有亮点的想法和作品。营造一种积极竞争的氛围。以至于许多孩子都不止画了2、3张。

2.3 交流、积累经验中的教育:

教师:好,现在请小朋友都回到半圆上来,已经有小朋友急着介绍他的凉快了。谁愿意来说说看?

方艾蕾:我画的是我站在树底下乘凉,树荫把太阳光都挡住了。

张杨:我画了妈妈披着太阳披,我带着帽子,这样太阳就晒不着啦!

熊予知:我就画了刚才的有翅膀的心,不过旁边还添了小小的波浪线,代表这颗心飞的很平稳。

依依:我画了我一边喝冰饮料一边扇扇子。

……

教师:老师也看到有个凉快的纪录很特别,你们猜猜看着代表什么意思?

(出示王晨宏和元元的图画。)你觉得特别在哪里?

李晨影:元元的凉快是别的小朋友没有说过的。

戴思韵:王晨宏把灯泡涂黑了代表关掉,我觉得很特别的,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

王晨宏插嘴:哇!我们画了这么多哎!

教师:是啊,我们把它装订起来,变成我们中三班的“凉快秘籍”。那我们去把这些好方法介绍给隔壁小班的弟弟妹妹吧,让他们过个凉快的夏天。

延伸:幼儿自愿结对介绍经验。

分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上。新《纲要》中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给孩子的是一些粗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在上述环节中,幼儿通过经验交流不仅满足了自我展示的欲望,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大好机会。通过展板的呈现方式,让幼儿获得一种资源共享的直接感受,并且书面的记录比思维的记忆保留的时间更长久,这也使得大家的创造成果得以妥善的保存和记录。这也是一种积累经验、资料的方法。幼儿如果能获得这方面的能力,那么在今后其他学习中都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3 反思:

3.1 共同的话题引发孩子的讲述,用语言主动表达自己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中指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且应该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热”其实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一种感受。正因为如此,这种平常生活的教育内容很容易被忽略。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主动发现这些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并且引导幼儿关注、感受、探究。这样的教育才是鲜活的,幼儿真正需要的。同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科学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和成功的乐趣。并且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为什么“凉快”这样一个共同的话题中孩子们都有话说呢?因为这个话题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经验,所以当教师创设了一个“热”的情境,并提供这样一个集体表述的环境,让幼儿能在真实的感受中调动自身的经验,同时每个幼儿都有话可说,有机会说,并在这样的表述中进行知识的碰撞。在这样一个谈话活动中,孩子们在集体面前纷纷大胆的表达自己。同时也倾听、分享别人的经验。

3.2 记录也是孩子的“语言”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孩子们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表达自己的方式。并且孩子们所表现的内容也都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亲身经历也不一样,所以他们的感性经验和思维方式也有差别。记录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方法。中班幼儿的学习和认知特点还是具体形象化的,美术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载体。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所思所想,不仅形象直接,而且绘画本身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记录本身也是发挥创造性的过程。

科学领域目标中还包括“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而通过呈现纪录的结果,既可交流又便于检验。在不知不觉中还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态度。

3.3 教师该如何阅读孩子的“语言”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幼儿表达中的个别差异,善于接受差异。给幼儿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大胆更主动地进行自我表达。同时也是给幼儿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接纳别人。在谈话环节,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方面。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发言都给予目光的肯定,不否定任何一个“声音”。

第7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关键词:二胡 华彦钧 二泉映月

一、 阿炳简要生平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小四房人,道名华彦钧。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无锡雷殿的当家道士)是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华清和具有较深的民族音乐素养,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其中笛子演奏地最好,被人称为“华笛”。阿炳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训练,十三、四岁时,已经向父亲学会鼓、笛子、二胡、琵琶等多种乐器的演奏,并且初步掌握了梵音。十五、六岁时,已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母亲吴氏是无锡城中一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寡妇,当时道士与寡妇相爱,是封建礼教所不容的,因而自阿炳来到人间,母亲便无法呆在家中,被迫回到娘家,没出三年便忧郁而死,阿炳从此失去了母爱。他是在“天落子”的嘲骂声中长大的,同时形成了倔强的性格。

阿炳后来利用各种途径拜了不少民间艺人为师,广泛地接触和深入地学习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这一切奠定了阿炳艺术创造的深厚基础。

阿炳29岁时,父亲不幸病故。空虚、苦闷的他接触了几个自所谓理解他的不三不四的人,最终不慎落入了吃喝赌的陷阱。后不慎染上了梅毒得了眼疾。这期间,他的亲人、朋友曾劝过他,但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政局腐败、民不聊生以及自已内心深处的空虚迷茫与身体上的病疾折磨煎熬着他,使他常咬着牙对人说:“我是吃喝赌的精”,妄图以消极的堕落与之抗争。后来他双目失明,而且除了他心爱的乐器和父亲留下的几间破屋外几乎一无所有。

他对所受的打击感到是罪有应得,双目失明的阿炳似乎已经走到了黑暗的尽头。寂寞中形单影只的他在无尽的黑暗中悔恨不已,几度想一死了之,但这时好像被赋予了生命力的二胡、琵琶解救了他,他不得不承认是音乐把他从苦海中唤醒。他终于拉起了二胡走上了街头,来到了劳苦大众的中间,走到了社会最底层,开始了卖唱艺人的生涯。唯有音乐才是使他留恋并坚持生活下去的忠实伴侣,悲怆屈辱的生涯对他悲凉沉郁的艺术风格有重要的影响。

二、 阿炳作品的特点

或许是因为他的出身,或许是因为他特殊的坎坷经历,也或许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如此,阿炳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他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人民某些方面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风貌。他的艺术活动(包括他的演唱艺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意义。阿炳以自己的创作、演奏,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表现了被压迫阶层在旧社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

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触到江苏南部的民歌小调、丝竹乐、锣鼓乐、锡剧等,对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但阿炳的创作不是这些民间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发展而有别于当时的民间音乐。

阿炳在二胡、琵琶等艺术作品中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用音乐诉说着他毕生的不幸,作品饱含民间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深刻感人,表达了他对人生况味的多重感悟。他留下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亲传的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首首堪称千锤百炼的精品。后被收入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阿炳曲集》,成为中国近现代民间音乐研究的宝贵遗产。

阿炳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淳朴苍劲,感人至深,多以短弓见长,滑音的演奏给旋律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他艺术修养的渊博,技巧的精湛高超,当时是无与伦比的。以至于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30年后还感叹无人能再现阿炳当年的苍凉与遒劲。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的造诣,左手触弦坚实、右手以大指开板为特点,气质淳直、粗犷键朗。

《二泉映月》是阿炳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他在街头流浪卖艺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 《三潭映月》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1950年夏天,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阿炳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恕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作为中国近现代民族乐器创作的优秀代表,以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叹,展现了古老民族的东方神韵。《二泉映月》的音乐是优美发明而深沉的,1993年《二泉映月》被称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音乐家赵晓生说:“《二泉映月》成为他心灵的物化,成为阿炳的化身。阿炳就是《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就是阿炳。”后面再加一句“二胡就是《二泉映月》,《二泉映月》就是二胡”也是当之无愧的。

《二泉映月》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博得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喜爱与赞扬。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这首曲子的演奏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这一评价对阿炳的《二泉映月》既是崇高的,也是十分恰当的。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作为一位民间艺人,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上,以自己度过的沧桑岁月和不平凡经历凝聚成了逐渐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传世之作;应该说,他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名世界的民族、民间音乐家。

或许诗歌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未尽之意:“是阿炳用灵魂之光/谱写的一首苦难之歌/每个音符都在倾诉/命运之多桀/阿炳以二泉洗脸/以二泉之泪平静心中的巨澜/细小的琴弦往返于浪峰之颠/悲愤和怒号/在两指间将灵魂洗刷得/淋漓尽致/面对音乐 虔诚的灵魂/在月光波动之下双膝下跪/倾听泪流满面/沉重的泪水滴落在弦上/二胡的胸间顷刻作痛/每次跳动 二胡的内心/就伤口迸裂/就出现一次闪电/直至大师消失/如同语言/击中每个记忆的琴弦/使之痉挛并且燃烧。”

参考文献:

[1] 刘承华著.中国音乐的神韵[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靳学东著.中国音乐导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3] 袁静芳著.民族器乐[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

[4] 张锐等著.名曲欣赏与演奏[M]. 北京: 文艺出版社,1988年.

第8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 “不要做大师,只做‘打湿’” 露水打湿的清晨 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 不要只做问题的处理者 清泉打湿的剪子巷 打湿翎羽的飞翔 被雨水打湿的痕迹 做大、做强还要做富 白天我不要你只做“君子” 不要只做行业的过路人 职业选手,不要只做赛场上的英雄 我不要做只小鹌鹑 :要做大事 不要当大官 我的眼泪打湿了谁的胸襟 打湿翅膀的鸽子卧在我的手心 那一次,泪雨打湿灵魂 只做我自己 专心只做自己 做只“懒”蚂蚁 一朵花还没有被自己打湿(组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不要做大师,只做‘打湿’” “不要做大师,只做‘打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关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一鹏,1955年1月出生于台湾,南怀瑾先生第三子,也是南怀瑾在台湾成家之后的长子,25岁移民美国之前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他自幼坐拥书城,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深得父亲精髓。1980年赴美后,他一直热心于华人社团工作,曾担任加州哈冈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人。近年来,他返回国内,继承父亲衣钵,开展了“家教、身教和言教”、“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商道”、“心性管理”等系列主题讲座。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一家古色古香的书店里,我们见到了南一鹏先生。刚刚结束一场会的他因为需要补拍一些照片,比约定的采访时间晚了几分钟,他一路走进来都在微微鞠躬,不停地说:“对不起哦,让你们久等了。”

看着在面前落座的南一鹏,记者一下子有些恍惚。他穿着一件深色的中式对襟上衣,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微微笑着,眼睛眯成了两弯月牙,回答年轻的女记者提出的略显幼稚的问题,他会呵呵一乐,然后说:“丫头啊,我简单来说……”能从他身上能看到许多南怀瑾先生的影子。

南一鹏说,他早在三年前就曾构想过,将父亲的一生真实的呈现给世人。自南怀瑾过世后,很多人都在写文章怀念他,三年来他看到过很多,“父亲在的时候,子女一向低调,不需要我们发表什么。可是我觉得父亲过世以后,这么多人在怀念,大家都知道南老师有子女,那么他的子女在哪里?所以从父亲去世,我就开始思考这些事情。”

“大侠”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的一处安静院落中。身为家中独子,父母对他钟爱有加并寄予厚望,因此在很小的时候,他便被父亲送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跟着老先生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地吟读背诵那些并不太懂的四书五经,奠定了他一生的传统学问基础。小时候的他三天两头生病,却喜欢练武,一心梦想着有朝一日做个侠客。他曾经偷偷叫人帮忙买了许多带插画的武术书,自学书上的招式,倒也有模有样。

十几岁时,书读得多了,见识广了,南怀瑾便不愿局促在家乡这个小小的地方,隐隐有了出去闯天下的想法。当时正值前夕,全国武风维扬,一位在外做事的同乡见南怀瑾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便建议他到杭州的浙江省国术馆去,这正合了他痴迷武艺的心意。于是,他便辞别家人,远走杭州,开始了一生的修行之路。

在国术馆的两年里,南怀瑾勤奋练武、读书。杭州庙宇道观众多,他也一心想着要寻访得道高人。于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南怀瑾邂逅一位“四眼和尚”,从他那里得到一本装帧精美的《金刚经》,开启了与佛法的因缘。

杭州的两年时光过去,南怀瑾的内心深处被一个神秘的声音牵引,这个声音告诉他,往西南方向走,那里有他想要实现而且一定可以实现的东西。于是,在一股莫名的冲动下,他一路经过九江、汉口、重庆,最后到达了成都。之后,他依然每逢假日闲暇,遍游蜀中名山大川,访求高僧奇士。后来结识禅宗大师袁焕仙,并闭关修行多年,在禅宗的道路上又精进了一大步。

“打湿”中国文化

40年代末,南怀瑾只身到达台湾。那时的他感念于“”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与割裂,想要在台湾留一盏微弱的文化之灯,期冀能在日后照耀中华大地。于是他开始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事业,他曾经说过:“我不要做大师,只做‘打湿’,中国的文化空气太干燥了,我要打湿它。”从弘扬佛法开始,他举办禅七,50年代初他在困境中写就《禅海蠡测》一书,后来在大学中开设课程,讲授哲学与禅学。

南怀瑾的课程总是颇受欢迎。一方面,他儒、释、道贯通,讲授知识不被条条框框束缚,且讲究因材施教与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让人敬佩不已。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是南怀瑾的处世技巧。在台湾时,他本有机会踏进仕途,然而远离政治是他的一贯标准,这是他的“方”;但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高层人士来往,只要有人来听他的课,来者不拒,这是他的“圆”。正是这“方圆有度”的处世大智慧,使得他的人生左右逢源,路途坦荡。

多年来,南怀瑾让人啧啧称道的还有他对于社会的回馈。在台湾时,他牵头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比如为偏远地区的小学送救济衣物,为灾民筹备赈灾捐款,修建育幼院,长期提供贫困学生助学金,等等。80年代在香港定居之时,他提议建设金温铁路,出面筹款4568万美元,并在建成之后基于“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想法,将股权全部转让。晚年时,他仍牵挂着内地的传统文化传承之业,发起儿童读经运动,从娃娃抓起,点亮文化之灯。后来他更是移居苏州,买下地产,创建“太湖大学堂”,虽已在耄耋之年,却依然在课堂上纵古论今,每天与来自各地的追随者们一边话家常,一边解答他们的困惑。

几十年来,世人对南怀瑾在传统文化传承事业上的评价极高,赋予他的头衔也数不胜数: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武术家、国学大师……而在儿子南一鹏的眼中,父亲所拥有的一切头衔都可以化作三个字:大居士,因为他秉持着平和自由的心性,视天下人为子女,也视子女为天下人。南一鹏感慨道:“我心中从来就以父亲是大居士来定位,而没有用世俗的父子或是师生的关系来区别。”

知父莫若子,南一鹏讲父亲:

Q:南怀瑾先生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A:和在公共场合的样子差别不大。其实我们这一生最轻松的方式就是言行如一,在哪里都是一个样子。我父亲也骂脏话,也讲黄色笑话,这有什么不行呢?我觉得这都很好,言行如一,内外一致。

Q:你童年里,和父母之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

A:可能因为我是台湾的长子,父亲好多事情都带着我,他有时去老朋友家拜访,也带着我 。有一次,我跟他去程沧波居士家,那次不晓得为什么,在他家我哭闹个不停,父亲很生气地把我赶回来了。也蛮好玩的。

Q:小时候看过父亲练武吗?

A:我看过他打太极拳,禅坐是从小就看的。我的杨氏一百零八式就是他教我的,但是我学什么东西都是马马虎虎。

Q:除了打坐,南怀瑾先生还有什么每天坚持的习惯?

A:小时候我看我爸每天抽烟,每天泡茶。他的茶浓得很,一杯茶有一半都是茶叶。他每天晚上读书前一定泡杯浓茶进书房,我父亲书桌上永远有一个茶杯在泡着茶。这些习惯不会要求家人跟他一起做,但是我小时候有跟他去打禅七,对孩子来讲就是跟着学,好玩嘛。

Q:南怀瑾先生九十多岁的时候身心状态还很好,但是他说自己不养生,在你看来他是怎么保持这么好的状态的?

A:这其实是休闲的秘诀。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恢复的功能,但是我们常常过分关怀它,给它很多压力。要放松。我们的身体、细胞总是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状态。我父亲常常讲,气是要通的。

Q:父亲在你学业上抓得紧吗?

A:不紧,我是“放牛班”出身的。父亲从来不管我的学业,我也一直都没有问题。父亲对我从来不勉强。我对我的孩子也是一样。所以说人不用去教,他自然会学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成长的。

我父亲从来不会刻意教育孩子,但是我从小在他身边看他怎么待人接物。比如,送客父亲一定要送到门口,如果房里还有客人,父亲就会叫我代表他去送客,人家走了以后还要在那里站一站,怕人家回头;吃饭,一定要吃光,我爸妈告诉我说,饭碗里留饭粒,将来讨的老婆脸上会有麻子。

Q:父亲的教育方式和西方的独立教育之间有相似之处吗?

A:有。我上初中时,爸爸就跟我说:“现在开始,每个礼拜给你五块钱,自负盈亏。”从小他就这样训练我。我父亲真的是在培养我自主独立的个性,这是我非常感恩的,所以我从来不依赖任何人。

Q: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父亲给过你建议吗?

A:没有,我也习惯了从不问他,结婚也是事后告诉他的,我孩子的名字全部我取的。他把这些事看得很淡,我也是。我对父亲没有负担,我也希望他对我没有负担。事实上我跟他非常亲。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亲密,是你不要去求他做什么,而是活在当下,每一个亲密都是最美的。我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就是这样,所以我很幸运。

Q:你的观点和父亲的有不一致的时候吗?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我没有叛逆过,从小就很接受。我从小听佛法,对整个佛法有过怀疑。佛法的第一步,要求你相信,但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呢?初中的时候叛逆期,怀疑最强烈。直到我三十几岁的时候突然了解到佛法在说什么,突然对佛法有了喜爱、热爱。

我父亲骂过我两个字我一辈子都记得,他说我非常傲慢,我也承认,可是我也抗议,我傲,但是我不慢。这是两回事,我从不慢待别人。但是我傲,有些事情我也从来不跟他讨论,很多事情我也觉得没有必要跟他讨论,而我自己是个自我反省能力很强的人。一直到2009还是2010年,有一天晚上,我到太湖大学堂,我父亲让学生讲,我就说我来讲吧。讲完以后父亲就笑了,他说没有想到你还有这样的见识。

Q:你出身国学世家,为什么长期在美国读书?

A:家里西洋的书也非常多,我小的时候,不仅《西游记》都看完了,还看了《安徒生童话》等好多欧洲的童话故事。我父亲真的是有很多欧美的书。我出国的时候还在他的书架上“偷”了两本,他不喜欢出借书的,但是当时我拿了就走。

父亲从小教我一个概念:入乡问俗。不管到哪里,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到了美国以后,我看了华人的历史,美国人对华人很歧视,有过《排华法案》,这是很可悲的。从这段历史出发,我对美国的整个历史都很有兴趣,以夷制夷。学习的过程让我对美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文化思想开始有了反思。我从小在台湾长大,一直在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还真以为我们的文化就这么了不起,但是到了欧美,很难过,有一个反思的过程。

第9篇:我的启蒙袁老师范文

“其实我以前叫陈丹玲,但是不知谁把我的‘丹’字去掉了,结果我们班上一下有了四个陈玲。”

“叫陈玲不好吗?”我问。

“我无所谓,名字只是个代号,去掉了这个代号你又是谁咧!?”

一下车,李英强就向我介绍了他们图书馆的积极分子。

李英强是立人乡村图书馆总干事,陈玲是湖北省蕲春县青石中学初二(1)班学生,这段对话的发生地点是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从事民间教育的公益组织。创始人李英强,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青石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没读过几本像样的书”。他一路北上求学,眼界渐开,直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最终成为令人艳羡的北京高级白领。

成长的经历使他经常感慨中国乡镇的“文化贫瘠”。

“中学是一个人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但我们乡下的孩子,几乎连一本像样的书都没读过,只能靠生活中的知人阅世来建立对世界的认识。这种状况如果没人主动去改变,就会一直持续。”

2007年,在朋友和妻子的鼓励下,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年的李英强终于下定决心:“回乡村建立图书馆。学生们可以在那里学习,开拓视野,本地人可以在那里读书看展。适时地举办讲座,还能让图书馆成为一个很好的社会交流平台。”

李英强把这个设想中的图书馆命名为“立人”,源于《论语》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用两句最简单的话概括了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精神气质:思想改变世界,读书改变生活。

2008年1月,“立人”第一分馆在李英强的老家湖北蕲春青石镇正式开馆。至2011年3月,立人乡村图书馆已先后成立了十个分馆,分别坐落在湖北、江西、四川、河南、重庆等省市的县和乡镇地区,共有精选图书6万册,使用中的借书证3000多个,举办读书会、夏令营、公共讲座、电影赏析等活动百余次。

从乡村开始

蕲春在武汉市以东200公里左右,隶属湖北省黄冈市,人口约为100万,历史上曾因是李时珍故里而出名。不过到了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蕲春和大部分中西部县城一样,经济社会发展日渐式微,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计。据蕲春县民间统计,有超过20万蕲春人在武汉、广东、浙江等地务工。

青石镇是蕲春县相对较大的一个乡镇,全镇人口超过10万,一条205省道穿镇而过,整个镇子就围绕这条公路依次展开。立人乡村图书馆第一分馆就坐落在省道旁边青石中学的一栋三层小楼内,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黄侃图书馆。黄侃是民国初年的著名文字学家和教授,是青石镇近百年来出产的最大牌的文化名人,李英强希望通过借用当地文化名人为图书馆的发展争取更多社会资源。

推开门,几排木质书架倚墙而立,中间摆着三条长条凳,桌面上堆放着《读者》、《青年文摘》、《南方人物周刊》等各类杂志。一道小门将阅览室和藏书室连接起来。藏书室内,五排长书架上存放着7000多册图书。配合目标人群的阅读兴趣:人物、文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等图书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由于和青石中学“合作紧密”,现如今,立人图书馆已经和青石中学图书馆合二为一。不过,这种合作给李英强带来不少麻烦。

将图书馆设立于校内,固然可以减少租用场馆等费用,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必然会影响资源的充分共享。李英强指着约有二层楼高的大铁门说,一看校门这架势,他们就不愿来。

校门是个障碍,但真正阻碍村民去图书馆的是阅读意识。学校旁边的早餐店老板江寿华就说:“我是老年人,没必要看书了。”其实,她还不到46岁。

其他分馆的状况也类似,只有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街道的第二分馆设在校外。该分馆有借书证244个,读者以小学生和中学生为主,也有30余名固定的居民读者,但借书次数相对少。镇上有两位成年读者会定期借阅《读者》和《小说月报》。情况并不比建在校内的图书馆好多少。

用的是学校的地儿,服务的对象自然多是学生。不过即使仅仅是服务青石中学的学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根据青石中学一名姓陈的副校长介绍,三年前青石中学还有2800多个学生,而现在已不足1800。尽管湖北黄冈以高中教育闻名全国,但是真正能够考上大学,并改变人生命运的学生并不多。从事十年中学教育的流沙中学老师邓建国证明了这一点,“每个初三老师都有相应的指标(升重点中学人数),完不成这些指标,就必须扣工资。”

在巨大的生存和升学压力下,学生们想要获得漫无目的阅读自由,似乎不太现实。

不过立人图书馆自有妙招。

阅读开启视野

学生既然不主动来图书馆,那就义务给学生开设阅读课。以黄侃图书馆为例,每周,李英强和两位专职义工都要为初一、初二共18个班级的学生讲一节阅读课,而这些都是毫无报酬的义务之举。

有一次,李英强给初二(2)班的学生讲解海子的诗歌《九月》。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事先李英强已经吩咐立人图书馆的专职义工带来了笔记本和音响,他想让学生听到两个不同版本的《九月》,一个是名家朗诵版,一个是周云蓬演唱版。听完一个版本,李英强开始和学生互动。

“你们感受到风了吗?”

“没有!”

“那你们看到了月亮吗?”

“没有!”

“你们首先要学会把平常用来看实物的双眼闭上,将自己内心的那双眼睛打开,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远方的风是如何吹抚你的头发,穿过你的身体,再到远方。”

第三遍播放朗诵版《九月》后,终于有学生回答说,我看到了月亮。

随后,李英强说,“各位,你们身体里还有一个沉睡的自己,他已经沉睡了十几年,是时候把他唤醒了,让他和你一起成长。如果此时还不将他唤醒,你可能一辈子都不再认识他。”

除了讲解诗歌外,李英强和他的“立人”同事还会定期推荐一些简短易读的经典童话故事。《小王子》、《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是最近被推荐的三本。不光推荐这些书,他还要求学生读完之后必须写读后感,李英强将这些读后感都张贴到图书馆门口的小黑板上。

“只要认定了自己的看法,就不要管他人怎么说,只要路是对的,怎么走都会成功,只是经历不同罢了。”初一(3)班学生李俊读《小王子》的读后感是这样写的。

李英强说,天天和他们在一起,看着他们成长,想不快乐都难。

当然,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候并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每周一次的电影赏析课。在图书馆的隔壁,有一间简陋的多媒体教室。室内仅有一台捐赠的投影仪和几十张塑料小板凳,幕布都由白色的墙壁来替代。由于学校晚上九点熄灯,长达两小时的电影在学生放学后才开始播放,通常要两天才能放完一部。看到《小鞋子》、《放牛班的春天》、《追风筝的人》等电影时,学生们根本不愿意离去。

李英强说,“阅读是一个人建构世界观的最重要方式,这种阅读不是狭义上的读书,而是广义阅读,即培养一种获取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当你看到一个图标,能快速理解它要传达的意思;听一段音乐,可以很快获知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立人”当然不会要求学生在短期内通学整个知识谱系,但希望图书馆的任何一本书都能起到启蒙的作用。青石中学的蔡伟属于“立人”的第一批读者。老师曾提醒这个17岁的孩子:“你们这个年纪,世界观已开始慢慢形成。”爱读林达的蔡伟,就有一个梦想:多读书,看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当记者问李英强,到底想通过“立人”向青年学生传达一种怎样的价值观时,他说“立人从不把价值观强加于人,我们不是要灌输,而是提供更多的可能,让青少年能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生的多样性。我们要做的是关注每一个人,让他们获得一种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

民间NGO的艰难生活

要读书,没有书可不行。

第一分馆开馆时只有2000册书,但本本经过李英强精心挑选,多是“入门的、经典的、常识性的书”。他从北京小有名气的野草书店和豆瓣书店选购了经典童话、译文名著、剑桥中国史等各类书。野草书店的老板听说是为公益事业,很义气,全部打了四折。

“立人”有个专门的选书委员会,熊培云、王怡、萧瀚、郭初阳、蔡朝阳等都是委员会成员。他们定期向“立人”推荐自己认为适合的图书,自2011年起,选书委员们每月还推出几则短书评。

当然,现在图书来源还有知识界、媒体人士和民间的捐赠。收到捐赠后,“立人”都会将他们的名字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在“立人”网站上,张贴有各种图书捐赠信息,随着“立人”影响力的扩大,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图书、杂志日益增多。但是,“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尤其是旧的教材和教辅之类),或者仅仅适合成人看,而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的图书或杂志过刊我们不需要。”

除了图书问题,资金也是一大难题。

目前,立人图书馆募款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2010年,“立人”全年募捐总额达到近50万元。支出方面,主要用于发放“义工”工资。“立人”专职义工的工资,实习期只有500元,3个月后涨为800元,坚持一年以上的义工每月也仅能拿到1200元。对于每一笔收入或支出,李英强都要求在博客上公开,哪怕是一支铅笔都要记入账目。“立人”视每一个捐赠者为“立人之友”,每月会编辑一本《立人之友》电子杂志发送给他们。

由于专职义工的工资低,过去三年,“立人”专职义工的流动性高达80%,几乎只有两三个人能坚持下来。李英强承认,目前能够接受这个待遇的人很少,但工资待遇并非关键。“我们不是支教,是立教,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最大的问题不是钱,是人。高工资可能会让很多人挤破脑袋想进来,但只有认同立人理念,兼具奉献精神的人才能加入。”

张经纬是立人图书馆的第一名学生义工,那时他还是一名初二生,现在已在蕲春第一中学就读高二。他每次回“立人”都会带几十本图书到高中,借给同学们看,李英强称,张经纬是“立人”的一座流动着的图书馆。

还有一位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胡亚彩,她从同学那里听说“立人”后就一直兴奋不已。今年年初,胡亚彩利用寒假参加“立人”冬令营,回到学校便组织了南师大“立人”小组,发展了十几位小组成员。他们在学校里面宣传“立人”理念,募捐图书。胡亚彩打算,毕业后做一名专职的“立人”义工。

一个与“立人”合作过的高中老师陈奎这样说,“立人是一个播种的机器,特别是在一些青少年的心里,它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立人”馆员都是专职义工,而且是自己找上门来的“理想主义”青年,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甘居乡镇,每月只拿千元左右的补贴。

“立人”创办者李英强,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第六分馆馆员魏佳羽,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生;第七分馆的袁志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目前,“立人”全馆已有这样的高学历专职义工17人。

第一分馆的专职义工王一夏,25岁,海南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硕士。2010年5月16日,她冒着雨,扛着大学宿舍里的席子,有些落魄地走进青石镇中学,以至于校长以为“这孩子有些事没想通”。

她确实想了很长时间,才做出加入“立人”的决定。2008年,王一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时,从网上得知“立人”。她先报名做第二年的短期志愿者,5个月后,又给李英强发电邮,询问“如果条件允许,我是否能够得到毕业后(2010年)担当专职义工的机会?”

李英强问了她很多问题:为什么想来“立人”?如何胜任?能做多久?父母是否支持?有没有男朋友?如有,他是否支持你?对收入的预期如何?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对“立人”十分重要。李英强希望找到“能在县镇地区坚持十年以上的义工”,但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乡镇长期从事义务工作。此前三年,已先后有三名义工离开第一分馆。目前,全馆工作时间最长的专职义工也只有两年。

与王一夏不同,江西小伙陈远良却是工作了四年之后才加入“立人”。陈远良自2006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毕业后,来到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陈远良的工作令人艳羡,上班规律,待遇优厚。但是陈远良内心却并不这样认为,“经常要加班,而且我是外地人,很难适应当地生活。”2010年7月,在帮弟弟妹妹们缴完大学学费后,陈远良毅然辞去工作,在家调养了半年。2011年2月,陈远良来到“立人”成为一名专职义工。

还有很多像王一夏或陈远良一样的“立人”专职义工,他们或者刚从大学毕业,或者已经厌烦了都市快节奏生活以及职场的尔虞我诈,决定选择另外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其实专职义工并不轻松,除了负责日常借阅,还要定期更新本馆博客,报道近期活动,需要捐赠和已经购买的书单。2010年4月起,各分馆还要出版《立人小报》,设置好书推荐、公民常识、随笔等栏目。各馆义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投稿,并把小报发放给语文老师。

王一夏自己也喜欢在小报上写随笔,在迎接2011年的一期中,她引用学者崔卫平的话来描述图书馆员生活:“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