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理学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研究,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艺术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分析、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社会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同时,除了经济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内容: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历史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②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③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详细规划(阶段3);
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
⑤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管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目前,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关键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旅游管理学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管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现代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内容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中国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发展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交通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关键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①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②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③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问题的关键。
3、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教育来看,目前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工业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4、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①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社会需要,为国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的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计算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管理学、游憩行为理论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关键字:旅游规划景观规划设计时空形态格局
Withfocusonthecreation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discipline,thetrilismoftourismplanningisestablished.
Basedonthepracticeorientation,conceptformation,disciplinecon2struc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etc.,thecharacterizing,posi2tioning,formingandorientingofChinesemoderntourismplanningaredemonstrated.
Keywords:tourismplanning;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at2ternsoftimeandspaces
“旅游规划”近年正在中国骤然兴起,作为这一学科领域的核心,中国旅游管科和风景园林学科因此而发生着转变。其动因来自4个方面:国际旅游与景观规划学术,工程实践的示范,中国国务院学位办对于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取消,以及环境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这些变化一方面促使中国旅游规划领域正在经历着初期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中国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形成。为此,确有必要认清形势,理顺思路,把握“现代旅游规划”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出现的前兆,明确该学科领域的定向、定性、定位、定型,采取相应的实施对策。
基于20年来风景景观规划设计和近年旅游规划的研究实践,笔者以为,旅游规划其狭义的概念就是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设置、客源市场在内的旅游策划,这是旅游界的强项、核心。其规划的形式特点是以文字、数字、图表为主的描述、、论证、设想;然而,过去的实践结果和未来的需求告诉我们,仅有这种旅游策划是不够的,尤其要把设想计划落实在有形的空间形体和有阶段的时间范围上,这就需要有更为具体的时空规划以及对应于单体项目的设计,需要以景观规划设计界的规划设计图纸为主;此外,除了客源,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同时,除了产业的问题,游憩心理行为和旅游地时空形态格局正在成为旅游规划研究的重点。
因而,新一代的中国旅游规划,实践深度:要从宏观的策划这一元走向宏观策划、时空规划、单体设计的三元;实践:要从以客源市场为主的一元扩展为客源市场、生态环保、美景创造的三元;理论研究:要从产业经济为主的一元扩展为产业经济、游客心理行为、时空形态格局的三元。这三个层面的三元及其分别从一元向三元的扩展,就是作者所提出的旅游规划三元论的核心实质。
1、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
如同传统的旅游规划,现代旅游规划其基本的追求仍然是为旅游者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文化与的新奇、生理心理上的满足。笔者认为,现代旅游规划自始至终都应以此为核心和最终目标。
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国旅游规划的实践需求看,笔者认为,其中均蕴含着三个层面不同的需求:
(1)旅游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旅游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关于人们行为活动以及与之相应的经营运作的规划需求;(2)景观时空层面,基于景观空间布局的规划,包括区域、总体、景区、景点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布局、设计,即关于景观时空布局的规划需求;(3)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生态环境大地景观的规划需求。这些构成了旅游规划需求的三元。与需求对应,现代旅游规划的内容同样包含三元:(1)以“旅游”为核心的群体行为心理规划和项目经营;(2)以“景观”规划为核心的优美的旅游景观环境形象创造;(3)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环境生态保护。简而言之,旅游、景观、生态,这就是笔者所提出的现代旅游规划的三元素(刘滨谊,2001)。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全面的旅游规划应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这三元的规划,并以这三元作为基本侧重。“旅游”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资源(分为自然天成的和人为创造的两类)、游客行为心理与项目经营运作,这相互交织的三者进行揣摩、分析、设定、预测,统称策划;“景观”的规划,又称风景园林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项目、游客活动、设施建设这三者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统称规划;“生态”的规划,其核心是对旅游区、旅游地的自然要素环境与因旅游开发建设而引起的进行识别、分析、保护规划。一个几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也好、一个旅游地的项目策划也好、一个旅游地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好,虽然规模、层次、深度各不相同,但是,规划中都必须将这三方面作为基本内容予以考虑,所不同的只是三方面的比重、深度而已。纵览全球旅游规划的实例,任何一个具有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所不同的也只是视具体规划设计情况,三元素所占的比例侧重不同而已。
笔者提出现代旅游规划三元论,首先,源于旅游与景观规划实践的切身体会和理论思考(刘滨谊,1999a),其次,源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刘滨谊,1999b),再次,分析旅游规划本身,笔者发现旅游规划在层面、重点、阶段、支撑专业等方面都具有三元的特征:
①旅游规划的三个层面:区域—景区—景点;
②旅游规划的三个重点:资源(区域上)—布局(总体上)—选择(景点与项目策划);
③旅游规划的三个阶段:发展规划(阶段1)—总体规划(阶段2)—详细规划(阶段3);
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
⑤支撑学科领域: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
根据旅游规划三元论,在众说纷纭的各类旅游规划倾向和流派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三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流派:(1)以旅游策划为核心,重在大众行为心理景观策划的游憩流派;(2)以景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为核心,重在空间规划布局与景点设计的景观流派;(3)以旅游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利用为核心,重在自然生态的生态流派。这三种流派代表着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旅游规划,提出旅游三元论的基本目的就是要解决旅游规划的定向问题,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发展方向。
2、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
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新观念,其形成与现代旅游管理和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观念的转变有关。与全世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同步,向国际同类先进学科专业看齐,在今后5~10年期间,中国旅游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方面都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体系,,作为这种体系的雏形———现代旅游规划的观念正在形成。
中国的旅游规划,尽管在过去20年中,依附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相邻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已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就现代与国际接轨的旅游规划意义而言,这一学科领域目前尚处于形成初期,姑且称之为“生成期”,正在经历着最为关键的结构确立、反馈调整、转变重组。学术方面,一是受到中国旅游界、风景园林界、建筑规划界的影响,二是受到国际旅游学科专业的推动;社会实践方面,一方面,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需求为该学科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鱼目混珠、外行多于内行的状况,导致该专业实践成果缺乏原创、“克隆”国内外旅游景观实例成风,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首先需要在学科专业上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解决生成期该学科专业“定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这种观念的形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管科关注重点的转移和范围的扩展:从后期管理运营转移到先期开发建设,从单一传统专业扩展为综合交叉的专业;二是指随之而来的学科核心的转变:从以项目策划为核心的旅游规划转移到以包括项目策划等多种元素构成的以旅游规划三元素为核心的综合旅游规划。对于旅游界,这种新观念已经具备客观条件基础,这就是近年迅速扩展的旅游规划市场需求及其工程实践。与过去20年的实践相比,旅游规划项目种类、规模和工作深度均已大大扩展。例如,在许多城市规划中,旅游发展规划已从总体规划中的专项规划中分离出来而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规划;又如:近年兴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滨水区规划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这些项目都在不同规模层面上与旅游规划相互交织。此外,随着国外高水平旅游规划实践的介入和国内旅游规划院所日趋国际化的旅游规划的操作方式,学科领域新观念的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实践操作已开始深入人心而势在必行。
这一新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是国内一批专家学者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追求、倡导、宣传、开拓。诚然,时至今日,在专业内容侧重的理解上,仍然主张各异,称呼有别。对此,笔者呼吁,关键需要就以下3方面学科领域基本原则达成共识:①学科领域核心:广义的旅游—景观—生态;②学科领域根基:旅游学、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③与近邻专业的关系:该专业是与景观规划设计、环境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学科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这是解决中国旅游规划定性的关键。
3、旅游规划学科领域的支撑专业
当今中国旅游规划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旅游规划界由旅游经营为导向的规划局面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旅游游憩学、景观园林(包括建筑、规划、园林)、环境艺术三大类专业共创旅游规划设计天下的“三国格局”。就发展趋势而论,这三大专业正在构成现代旅游规划设计交叉学科的支撑专业。对于旅游规划设计学科,其核心就是这三元的综合。一元是艺术,即以景观环境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在这方面,环境艺术专业最为擅长;一元是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即以植物的综合运用、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这是建筑、规划、园林专业的强项;此外,园林绿化也好,环境艺术也好,所营造的景观园林环境终究是为人类所使用的。这就涉及到人的心理行为,什么样的环境为人们所喜爱,什么环境下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进一步通过组织人的活动、安排娱乐休闲时间,以及由此引发的经营投资回报效益等问题,这样又引出一个大的分支,国际上叫游憩娱乐学。在中国名义上没有这个专业,但在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派生。这就是三元中的又一元。从与这三元相对应的来看,全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的大专院校约100所左右;设有园林专业的大专院校有50所左右,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大专院校约80多所。尽管迄今中国还没有“旅游规划”这一学科专业名称,这些院校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专业名称各异,或是一级学科、或是专业、或是某一专业中的方向,但都或多或少具备了培养从事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能力。从与这三元素相对应的规划设计院所来看,国内已存在风景园林类、环境艺术类、旅游规划类三类规划设计院所,其工程实践的都与旅游规划有关。
从学科领域基本组成而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包含这三大方面。从专业操作过程看,环境艺术以“设计”为全过程,风景园林以先期“规划”、后期“设计”为全过程,游憩娱乐以项目选取、游人活动组织管理的先期“策划”和旅游景区运营的后期“管理”为全过程。“策划”—“规划设计”—“管理”这三个过程的结合构成了现代旅游规划的全过程。
从学科发展演化来看,环艺、游憩娱乐都是近现代、革命以后引入的,景观园林专业则较为传统。
学科的综合交叉、学科支撑专业的增加、实践过程的完善、实践领域的扩展,这是当代任何具有竞争生存力的现代学科的必备条件。对于现代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面对未来学科之间的竞争,这种学科交叉与专业综合无疑是有利的。但是,目前国内3个专业及其依托的主管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各自为主的局面已经造成了学科发展上的混乱。应当改目前这种群雄逐鹿的“三国格局”为现代旅游规划学科的“三位一体”。对此,对于这一学科专业的整合“定位”,基于数十年的积累和未来将要发挥的作用,中国旅游界和国家旅游局理应为主,担起重任。
4、旅游规划专业教育的结构
要使中国旅游规划学科领域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其专业教育需要有三个层次:①面向学科发展,为长远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博士、硕士人才;②面向需要,为国家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设计建设部门培养大学本科、硕士人才;③面向中国数量与质量日益高涨的旅游开发市场需求,为各类规划设计院所、园林工程公司培养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三个层次已运转若干年,为中国旅游规划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第二层次也已开始运转,随着近5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第一层次正在走上正轨。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完善,将为旅游规划学科领域未来的加速发展铺平道路。
三个层次教育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当为基础。但是,目前这个基础还相当薄弱。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工科)本科专业的取消,原来独立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降级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点中的一个方向,在轰轰烈烈、日渐上升的旅游规划事业表象的背后,教授讲师们已感受到了由于这两方面所造成的学科专业危机:旅游规划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培养断源,外行大量涌入,学科专业水平难以提高。对此,需要一个专业教育上的“革新”、“强化”:一方面,争取恢复原风景园林工科本科和硕士点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强化“旅游规划设计”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专业方向的独立专业教育,采取多层次、多途径、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是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社会的旅游规划业需求孕育着新型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除了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园林规划(工科)、环境艺术(文科)、旅游管理中的规划(理科)专业的兴起,一批近邻、边缘学科专业的实质性介入也大大扩展了旅游规划专业的知识范围:建筑学科、地理学科、机与信息学科等。旅游规划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临着扩展转变的需求。对于这种转变,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开设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同时,更要引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的专业课程。这是以课程设置为实质的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对于一名立志成为现代旅游规划师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把三大专业及其近邻边缘学科知识都浓缩于一身,在四五年内,他应当如何掌握如此广泛的知识呢?
笔者认为,可以把知识获取的渠道方式分解为三种:一是通过看书、听讲座、思考学到的,比如管理学、游憩行为等;二是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得到的,比如景观规划设计;三是并非靠学校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践、靠阅历、经历去逐步积累起来的。这三方面的比重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大不一样。与一般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相比,旅游规划方向的学生培养所要求的这三个方面的比重需要一个大的调整,根据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4年制(或5年制)旅游规划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三方面的比重控制在2∶6∶1为好。
总之,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规划人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中国旅游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关系着学科专业的“定型”。
关键词:长寿之乡、旅游总体规划、夏邑县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健康、养生、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单纯的的养生度假游已难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综合性的旅游需求,因此,“长寿之乡”旅游总体开发应运而生。
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评选认定的称号。中国有49个长寿之乡,河南有5个,夏邑县是河南最早的“长寿之乡”,也是河南最早重视“长寿”旅游资源的县域,其旅游总体开发为全省长寿之乡的总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项目介绍
1.1区位条件
夏邑县位于豫东边陲,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东部和南部与永城为邻,西部和西北部与虞城县接壤,西南部与安徽亳州市交界,东北部与安徽芒砀山缘连。西距商丘市55公里、省会郑州270公里,东距苏北重镇徐州120公里,南距皖北药都安徽亳州60公里,东北接安徽梨乡砀山县城28公里。
1.2规划范围
规划区夏邑县位于河南省商丘市东部,县域总面积1484.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总人口118.1万。
1.3旅游资源类型与等级
结合《夏邑县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县志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全县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系统整理、概况。依据国家行业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夏邑县旅游资源初步调查结果涉及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7大类,15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共116个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优良级资源有4个,分别为:夏邑长寿文化节、夏邑城湖、孔子还乡祠、彭雪枫将军纪念馆。
2规划思路
2.1规划理念
(1)全局视野,市场导向
准确把握华北、华东特别是豫东地区旅游发展态势、科学合理定位夏邑县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主动融入豫东区域旅游圈、商丘市一小时经济圈、沿黄旅游带等。
(2)整合资源,产业联动
整合夏邑县“长寿之乡”旅游产品与县域内天龙湖、孔子还乡祠等景区旅游资源,紧抓主打产品,适当引导旅游客流的合理分流,推动县域内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夏邑县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充分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深度挖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调动相关行业部门共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旅游业联动作用,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产业群。
(3)创意先导,精品塑造
以创新性思维,集中力量凝练区域旅游发展的内核以引领“长寿之乡”品牌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的有力驱动。
精品战略是针对市场的战略,夏邑县“长寿之乡”的旅游总体开发应通过对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找准旅游短期热点、预测旅游长盛领域,以相应制定符合区域旅游发展的深度战略。同时采用多种营销手段,着重在主要市场上确立产品品牌和增强市场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市场行为完善旅游产品的精品化。
2.2规划目标
通过旅游开发,使夏邑县“平原寿乡”与“北方长寿乐园”形象深入人心;国内知名养生、长寿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地位得到确立;全县旅游产业成为全面促进和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发达,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作用凸现。
2.2规划定位
以“长寿之乡”品牌为依托,以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打造集观光、养生、休闲、度假、体验、康体、旅游地产等于一体的河南长寿养生的“第一高地”。
3规划设计
3.1空间布局
3.2功能分区
根据夏邑县的城镇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县域的交通道路状况,将夏邑县分为三个功能区:长寿荟萃综合区、长寿文化观光区、长寿体验区。
3.2.1长寿荟萃综合区
范围为夏邑县城及S324省道所环绕的空间区域。完善本区的各项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接待系统,集散系统、形象系统及游览系统,全方位提升夏邑县旅游服务与接待设施的档次,着力提升服务接待能力,形成夏邑县公共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域。
3.2.2长寿文化观光区
范围为“李集镇―刘店集―太平镇―孔庄乡―北镇―胡桥―郭店―桑固”环绕而成的环状区域。本区主要开发以大圣寺、孔子还乡祠、吴家寺遗址、商汤祷雨台为载体的长寿文化观光旅游;以太平百果园、孔庄乡万亩果园为载体的长寿休闲度假旅游。
3.2.3长寿产业体验区
范围为“车站镇―火店乡―会亭镇”所在的半环状区域。本区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美食之旅,特色商品购物之旅;将火店乡的“宫灯”与“中国结”的展示规模化、形象精品化、出售多样化,形成特色旅游商品;注重会亭镇打火机基地的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并出售中高端打火机,最终形成以“食用菌”、“宫灯”、“中国结”及打火机为依托的夏邑县特色旅游产业体验区。
3.3旅游产品与项目设计
3.3.1延寿圣祖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考虑到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的生活已渐渐与大自然相隔离,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越加的现代工业化。城市噪音,空气质量的下降,城市垃圾堆积如山的出现使得人们生活中的“绿洲”渐离人们远去。然而居住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安在了生态旅游区。
项目概况
海西国际城的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组合形成海西国际城商娱小镇。C地块用地面积为:52201平方米,主要以低层住宅为主。东距厦门市中心区30公里,南去漳州市中心区20公里,北往泉州市区100公里,距离福州市区300公里,距离广东潮汕地区200多公里,东距台湾金门岛45公里。
项目选址
3.1空前发展机遇,增加商品的价值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发展重点,被喻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区域,势必会成为海西经济区发展的先锋地带。漳州市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地处闽南金三角的交汇地带、厦漳泉城市圈的核心腹地,是厦漳泉未来城市拓展的重点板块,亦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厦成高速和厦门环城高速的建成通车,这一地位将日趋突出。
海西国际城位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内,是旅游区的核心项目之一,资源条件优越,同时紧邻现状交通干道和未来的环城高速,交通优势得天独厚,有着快速发展的先天条件。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的良好机遇,更能赢得人们的青睐,提高上面的价值。
3.2基地以丘陵为主,降低开发成本
整个海西国际城主要以低山丘陵区为主,基地以香蕉果园和山林为主。一期C地块用地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面紧邻中冶大道,西南面为小山丘,最高海拔54米,向东侧逐渐低缓,到达最东面最低处为30米。规划区内平坡地(i≤8%)约占规划区总用地的18%,缓坡地(8%i≤15%)约占17%,中坡地(15%i≤35%)约占32%,陡坡地(i>35%)约占33%。
户型设计
设计者们实地考察,走访群众,充分结合了当地民情和周围地理环境。在相对有限的面积中应力求做到使用功能最合理化,为人们提供既经济合用,又灵活丰富的户型空间,住宅建筑设计,既设计建筑本身,从广泛意义上说,更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人的行为生活构成的关注应作为设计出发点之一。
4.1单体设计
户型C1、C2作户数的主力,户型C1、C2面积在260平方米左右,采用五房两厅的布局策略。主要房间均有良好朝向;24平方米的庭院天井,别致安静而富有内涵。在设计中,为了使户型组合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两个组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来布局:户型C1、C2A组团采用了院落围合的方式,6-9套为一个单位,以欧式经典园林的布局方式组织内在空间,使用户的居住环境更加规整而具有私密性。组团B采用了经典的组合方式,采取3套一组的方式沿小区主干道展开,这样的组合使高效便捷的入户成为了可能,而宽敞的近15米的后院布局又能营造出一种别样的休闲情趣。
4.2功能配置
项目中住宅的客厅、家庭室、餐厅、书房、厨房、卫生间、工人房、洗衣间、储物间、双车位车库、主卧室、卧室等功能区域,根据空间的私密程度和活动的动静程度分区布置,流线不交叉干扰。客厅、家庭室、餐厅、主卧室等主要厅房尽可能布置在朝向良好、景观最有利的位置。景观和朝向尽量兼顾,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取舍。在空间上,居住者能充分地利用家里的每一寸空间,做到地尽其用,无浪费,无死角。
整体建筑风格采用传统西式,力求以经典的形态与马洋溪稀缺的景观特征和起伏有致的山地地貌特点相协调。建筑用材尽量采用自然材质。屋面材料采用油毡瓦或无釉筒瓦。墙体材料选用天然石材、无釉面砖、毛面涂料、进口木质扣板;外墙门窗框采用进口本色木质档料。室外铺砌地面根据不同部位采用天然石板、优质黏土砖、防腐木板、天然卵石等自然材料拼砌。
周围环境的布置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布满生活气息, 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坚持高质量美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并要与四周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给人的感觉就是回到家,就像是在生态旅游区度假一样,心情放松,顺畅,删除工作中一天的压力。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本项目景观设计渗透在从整体规划到建筑细部的全部方面。整体上,本项目硬景观设计的要点是紧密结合规划区道路设计,将地形改造景观化。景观设计避免出现呆板无趣的高大坡坎,多做分级设置挡墙的手法,多用地方铺砌材料,尽可能减少硬化的范围。软景设计的要点是梳理水岸林带、组团间隔林带、区域典型孤栽的结构与品质、避免绿地系统的碎片化。在每一栋单体地块层面,景观设计注重对街道前院的系统设计,既尊重不同风格建筑对院落环境的要求,又适合在组团街道上行进得到的统一的感受;景观设计还注重对生活后院(侧院)与间隔林带之间的关系把握。既保留间隔林带的原生意向,有做整治和改善,以鼓励步行及后院的交流。
景观设计力图勾勒出特有的山林意境:晨曦第一缕金色的阳光撒向谷地、山冈,唤醒又一个惬意而温馨的日子;午后闲暇间推窗远眺如黛远山,迎面而来的是掠过林梢的清风,来自湖面的点点波光映入窗帘;傍晚时分,在湖畔拾阶而坐,静静感受辽阔天穹下的斗转星移,远方的休闲广场在一天的欢乐时光后渐渐落下帷幕。景观设计实质是在渲染一种生活的意境。
节能环保
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注建筑的空间大小、造型布局、审美外观等,其实,建筑作为人类最大的一种耗能活动,在建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对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本项目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到:
(1)本工程无严重噪声污染,卫生污染源,不会对环境产生重大有害影响,地下室尾气井通过排风井地面排放;
(2)建筑外表皮设计满足自然光与有效组织自然通风,改善室内自然进化条件;
(3)保温材料选用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以达到节能目的;
(4)所有设备安装均考虑小神和减震措施;
(5)办公室室内噪声控制在45分贝以下,办公室用房隔墙隔声音量大于45分贝;
(6)结构形式采用钢结构,发挥材料优势,减少材料用量,减少结构构件断面,增加了建筑空间利用率,符合建筑节约材料的原则。同时钢材为可再生材料,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7)垃圾处理:建筑内部的垃圾由清洁人员收集,统一处理至垃圾房暂存,然后由垃圾车进行外运。
(1)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根据最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游客32.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国内旅游收入26276亿元,同比增长1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在入境游客中,过夜游客5569万人次。国内居民出境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18.0%。其中因私出境9197万人次,同比增长19.3%。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旅游产业都愈发重视,旅游业所肩负的功能和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已发生了彻底转变,从原来的接待外宾赚取外汇转为现在的拉动内需创造和谐社会;从原来的经济单体变为现在的支柱产业,无不证明旅游业目前地位的重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得到了良好发展机遇,从诞生到现在一步一步良性的发展着。
(2)从目前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例来看,通常的程序是:总体规划———具体设计———实施施工。这中间间隔的不连续性就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后其原有的自然属性就不在具有吸引力,这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致命的。美国的约翰•西蒙兹曾总结表述,景观规划设计要始终贯穿于实际开发建设,包括场地的选址、场地规划、场地设计等,这样才能发挥景观规划设计最大的作用,取得最佳效益。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正是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必不可少的工具,其将会伴随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向未来。
2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历程
在我国,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伴随着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发展时间和历程略显稍短。综合分析,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伊始至今,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2.1第一阶段:萌芽状态,杂乱的初级阶段(1978~1990)我国旅游开发的伊始,旅游规划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此时还是以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作为其基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也基本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之后,有少数旅游规划设计者,从自身不同的专业领域角度出发,自发地进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但整体上缺乏系统体系和行业标准,常常掺杂在其它的内容中。总体来说,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处于一个没有体系标准,多学科自发进行的初级阶段。
2.2第二阶段:发展融合,整合的进阶阶段(1990~2000)规划从业者和相关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旅游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在旅游规划中重点突出景观设计,或作为重要章节,或形成独立系统,尝试性的开始编制独立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同时,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在旅游业发展领域内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景观设计师也成为旅游规划人员队伍中重要的组成机体。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在不断地融合中升华、创新,为之后更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3第三阶段:关注提高,提升的成熟阶段(2000~至今)在这个阶段,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成为大量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解决增添项目内容,提升品质等级等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此时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旅游景观要素是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吸引力的重要组成,一度将旅游景观直接作为核心进行产品的打造开发。
的理论体系。本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规划原则与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在总结规划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景区规划问题的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庐山石门涧景区内共有统一管理的导游人员6名,均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户外运动部共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专职教练7名,专门负责景区内滑锁及其他野外生存训练项目的培训、心理疏导以及救援工作。
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建设规划是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编制的时序上应先全局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部分,旅游建设规划要符合并执行旅游发展规划,从而避免旅游产品的近距离、低水平重复的雷同,形成合理的旅游开发格局。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要站在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的高度,通过把自身情况与外部环境的全面深入比较,谋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行动,包括所要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将要开发的重要产品、需要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获取竞争优势的策略、业内运转过程的规则等。同时要反映本县资源、环境、条件状况,提出景点设置、配套设施建设的可行性意见。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省上有关法律法规、有关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以及本地区、本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是在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规划的核心问题--旅游景区的建设进行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具体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建设规划的依据是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的建设规范、建设标准。
在编制时序上,应是先发展规划后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对旅游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优化的过程,有了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然后再进行建设规划的编制,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指导思想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一般是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在贯彻落实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的基础上,规定本县旅游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保障对策和措施。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起点要高,总揽全局,它是规划内容、规划技术、规划组织创新的基础,否则难以达到指导全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则是以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优化旅游基础设施为出发点,在发展规划的总体指导下,规定建设规划的方向、目标、对策和措施。
在规划审批程序上,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是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县人大审批,而旅游建设规划则属于旅游部门规划,由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旅游主管部门审批即可。目前我国旅游管理的法规建设还不健全,许多县域旅游规划未经过县人大审批,这也是我国县域旅游规划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2.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的时序问题
县域旅游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旅游发展的硬件建设问题,它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点)建设两个方面。在县域旅游发展中,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是两大支柱,其中旅游基础设施是基础,旅游产品是结果,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由于各县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有的县可能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有的可能是旅游产品建设条件优越,但更多的是两者都差,且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有限,这就出现建设的时序问题,在建设规划中把哪一个放在优先的位置。
一般来说,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应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第一位,应先重点解决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道路,旅游景区内的游览步道,以及景区停车、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而旅游景区的选择应是本县境内的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投资见效快的景区。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在市场导向下,优先开发具有优势的旅游产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应先易后难,滚动发展,先开发容易开发且见效快的产品,积累资金,然后开发其它产品。
3建设规划中的投融资问题
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不管项目建设规划内容如何,最终都会涉及到一个筹措资金的问题。计划经济年代,一切建设项目都是由政府进行投资建设的,政府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所以就不存在筹措资金问题,只要是政府计划建设的项目,由政府财政拨款就可以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发生改变,虽然许多县都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但政府的财力都十分有限,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建设项目的投资呈现多元化形式,且政府的资金逐渐退出了竞争性的行业,转向了基础的、公益性的行业。因此,在建设规划中应明确建设项目资金的筹措方案。应充分进行论证,在可行的条件下提出资金筹措方案。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性投资如道路、供水排水、电、环卫等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主要由市场筹措,采用银行借贷、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租赁与利用外资等多种融资方案。应该说明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除政府拨款外,也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筹措,如BOT制和工程项目业主制等,BOT方式是政府将某项基础设施工程特许经营权授予开发商,由开发商出资建设完成,并经营一定时间后,无偿或以商定的价格转让给政府的建设方式;项目业主制是把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作为建设该工程项目的业主,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政府和其它投资者通过股权体现投资,明确经营观念,业主通过经营获得投资收益。
4建设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该是旅游规划方法论领域中的根本思想,旅游建设规划中应该处处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它不仅体现在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还体现在对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追求。旅游地空间调控、时序调控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设规划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规划空间的容纳量最多并非是最合理的,而是以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承受能力适度为最合理。因此,在县域旅游建设规划中,必须合理测算和设计环境容量,将旅游设施建设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估计。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两方面。规划中的项目建设既不能破坏景区内部的生态平衡,也不能破坏景区的外部景观,建设项目的建筑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建筑风格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同时,建设规划的项目设计还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一致。在少数比族地区,要特别注意从充分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设计能够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建设项目,以免造成当地文化的退化及逐渐消失,杜绝设计建设对当地人民的心理、道德、风俗习惯造成消极影响和不良的后果的项目。
5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规划迅猛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良好结合,对确保旅游和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的关系
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规划单位往往具备于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领域综合型人才。
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的规划,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
三、旅游发展所遇到的阻碍
1、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当,监督制约不利,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弱点,使得我国旅游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削弱了其进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就等于人没有了生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但对企业本身造成伤害,而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些旅游企业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开发时急功近利,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时对资源过度利用,使资源超负荷工作。这些“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保护”的行为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而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又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还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最终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的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发展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因素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理论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开发的监督、规划与管理。加上某些经营者的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触摸攀爬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垃圾,在保护区内狩猎、野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使许多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使景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被破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
(1)、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破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资源被破坏。四川黄龙九寨沟风景区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造成九寨沟水量减少,使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由于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发挤占水面到1987年仅剩下70.29万亩;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
(2)、水资源锐减并污染严重
水资源锐减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如有“泉城”美名的济南,由于70年代以来,该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俱增,对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量日益减少,导致许多名泉干涸,并且使围绕这些名泉而修建的旅游设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了水体资源。
(3)、大气污染并威胁可持续旅游
大气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它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威胁旅游业发展。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暧,至21世纪30年代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摄氏度,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区将面临威胁;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升高还会导致酸雨的出现,酸雨会毁坏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腐蚀文物建筑,旅游资源质量将受到严重破坏。
四、处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的方法
1、注重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角色正备受国内外关注。伦敦、洛杉矶、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均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在亿人次以上。巨大的游客流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动,因而使旅游经济成为城市经济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对入境旅游所作的调查,入境旅游者在我国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总是几个大城市或特色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深圳、桂林、杭州等。由此说明,在各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城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 重视城市旅游规划的编制
(细化:城市需编制旅游专项规划,明确城市旅游总体布局、产品、产业、线路、设施等)
3、明确城市旅游规划担负的重任
正确认识与处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前提保证。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现今的旅游资源,无论其自然性还是人文性,最初存在并非是为旅游而生,只是在某一时空阶段被旅游业所利用,才被称为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旅游资源,往往是城市各产业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时,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才分化出部分旅游功能,成为旅游资源。大概正是由于旅游业的这种附属性,以及它易受外界影响的敏感性、经济收益在城市产业中的散在性,使得许多城市旅游规划被轻视。旅游规划通过分析各类适于当今时代的旅游资源以及一系列背景环境,研究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路径、产业体系以及总体定位,对城市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良好结合至关重要,因此,在处理两者关系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作用的重视,促进处理两者关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加青;旅游目的地概念性总体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青海省坎布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
基于现实个人的旅游活动存在性质,直观“一次旅游活动”,以具体描述性非抽象隔离地分划描述的五个节点。此种描述呈现旅游景区规划之内容,即要基于旅游者审美经验,为促成旅游者美感创生在可能性上要做的工作,包括描述相应节点的审美现象,美感经验,以此确立规划的对象和建构内容。旅游景区规划中要促成此种内容的达成,需要对此种现象加以描述,要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描述为审美经验,在旅游活动的“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五个节点对应五种审美经验中呈现审美现象的达成。
一、基于“愿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愿游”,即是旅游之“本真的念头”,指旅游活动的动机形成过程,是旅游活动的启动节点。 “愿游”的对象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媒介所给予人的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景观。
因此,旅游景区规划在此主要是对“拟态景观”的营构。具体来说要构建旅游基于景区内所含蕴人类精神文化中审美可能,集中表达在旅游形象或旅游标示物。要在一般吸引物即一般的审美可能的对象之上,使已经符号化和客观化了的吸引物,在公众之中能够达成历史性的共认。在可能性上是无限的,但是囿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我们的历史性,在质料上可能是一个突出的自然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艺术形象等,它要在原型上赋予历史性的审美可能。它可能是由历史性、构造性、艺术性等方面的给予附加而变得非同寻常,其意义是建构的,可以说是“虚构”的,但并非虚假,因为它指向的是人的存在性结构,指向人的某些价值诉求。
考察现实的旅游业,就“愿游”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作为现实个人在现时代的现实图景中其物质生活条件,从人的内部,即对自身的意识里充斥着激流、矛盾,不平衡的状况;外部既有日常世界紧迫,又有旅游业本身在营销中的刺激。在这些可能性中,即可促成动机,但其中有真正出于对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向度昭示的向往的真动机;也有可能出于从众,其他旅行目的的附属等非本真动机。前者又由于现实的个人在自觉进入旅游活动而有更多可能性达成“愿游”的美感生发。
但无论怎样,旅游景区规划就要基于以上对于“愿游”的描述,集中打造“拟态景观”,以旅游标示物作为核心;以“符号化和客观化了的美”和负载在媒介中实现个人正在展开的美感的创生,展示规划景区中现实个人审美向度达成的图景。
二、基于“行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对于旅游景区规划,我们要将区内的已有物质生活条件,加以质料,特性,文化内涵,类型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并主要地在其存在性质层面,与受物质生活条件所限制的具体的旅游者的文化精神结构,加以比对;明确符号化的和客观化的美,并结合审美现象理论,追溯这可指认的美的历程;立于人的存在性质置身景区,通过审美现象学理论昭示“美感”创生的感性活动历程,从而对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加以规划安排。
在此种规划中,要避免以我注景,避免简单地对现存事实的判断,昭明在人的历史性中的意味,结合相应的审美类型构建景观。由于人们在此时主要地是“触景生情”,在“行游”中和景观的相遇交互中达成审美向度的对象性关系,以此感性的人较容易产生移情或内模仿。而人的观照方式又囿于其视野,有一定的视知结构,例如一般倾向以相框式,或观画式,对景观的把握都在一定框架了,分片地观景。所以,旅游景区规划能够以旅游活动展开,观景的展开来构景。在美学向度中对自然之真,之善的感知与体验,旅游景区规划规划也因此有了建构的方向。
三、基于“居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在审美经验来说,此种客居中将当地民众的生活世界当作对象,旅游者在其中悠游,打开摆脱了自身日常生活单调、烦琐网罗与利害计较的人际关系中的第二空间的生活。在此全面地打开人在世界之中的可能关系的体验,这是一种改变了的生活态度,即以审美向度的“游”,人们在此真正接近人的存在性质。
在此客居,让人的住所的意义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出来,那随时提醒自己的客居,随时促成打开第二空间的客居,将日常掩盖在直接的工具和目的手段中的住所,家庭的概念都显现出来。因为第二空间的打开,人与人的关系,旅游者与客居地的人的关系在存在性质上,成为了一种展示,一种昭明,一种以现实个人的实践向自身回响自身的本质。
据此旅游景区规划需要构筑的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定、和谐;当地居民态度友好。这是旅游景区规划在内容上要力图达成的构建;同时,这更对旅游景区规划提出了一个要求:真正在存在性质上昭明构筑人的理想的居住地,在现时代要构建对于当地人来说是理想的,是在居民的存在性质,精神文化结构的凝聚;更是直接地向游客昭明人在存在性质层面的可能性生活。
在此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个人,有其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也是对人类的理想栖居昭示了一种多元的诉求的必然,现实个人在存在性质上的真正昭明——因此,也在现时代的旅游景区规划的路向中,将必然要包含的是——在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人将自身置放于整体的人类世界中,按具体的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其不断展开的感性活动中筑造自身。而此种在第二空间的存在,在“游”中生发生活的智慧,将回响在日常世界。
现实个人在第二空间的生活,将在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之中形成一种力量,促使贫乏的日常散文世界做出改变。
四、基于“憩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在审美经验上来说,旅游者进入“场所”,获得一种身份,那“场所”如一种仪式给予人与身份相适的规范系统,其主要是在人的全面的展开中的一种可能,并突出地表现出一种“狂欢诗性”。人在具有强力的身份认同的活动中,通过直接的参与,让自身的感性存在全面打开,短暂地“忘我”即抛开日常的理想、厉害计较,进入一种迷狂中,达到一种高峰体验,这也是“憩游”之憩展示的另一种含义,让现实个人自非本真的状态中停下来,进入一种感性全面敞开的,打破了被建构起来的灵与肉的分离。
旅游景区规划对于“憩游”的规划,即是对“场所”的建构,营构促成旅游者参与到场所的条件。在规划中以“场所”建构一种褫夺的效应,或者幕布的效应。前者是从具体个人来说,通过进入“场所”中,以“场所”所带有的仪式的强力使个人在现存事实中的个人身份消解,而成为只在感性活动中的现实个人;后者则在人与人之间用幕布将对方的现实身份遮蔽掉,在无知之幕下,人们彼此原初地连结。全然按在“场所”中所建构的在人存在性全面展开可能的某一向度展开活动,在此人与人相互见证,在彼此参与到对方的对象性活动中达到人的存在性的昭明。
五、基于“忆游”的旅游景区规划
“忆游”,从字面上来解释即是回忆旅游活动,重新在意识中回顾旅游过程。从景观上来说包括现实的个人作为旅游者时的旅游活动的记忆,旅游的纪念品,照片、光影的留存的印象等。
从审美经验上来说,在“忆游”中,完全的记忆和完全的反省,由于人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限制,最直接地受自身记忆能力的有限、遗忘限制,所以真正地获得的是一种“回顾”。此种“回顾”中,个人的感性活动的原初界面再次打开,现实个人将自己当作对象,将旅游活动的记忆复活,但此时同样由于人受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此复活又是不同的,又由于是把自己当作对象的“回顾”,以此将创生出新的意义。在此“回顾”中,将那原本在现实世界线性的时间打破,过往的第二空间经历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相异,将产生一种“梦幻诗性”。这昭示出在现时代的旅游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购买”一段时间,一段经历,一种别样的人生。
旅游景区规划所做的将是对于旅游活动者的旅游活动的保存,构建促使旅游活动后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不断去“回顾”的刺激物。这促使对我们的旅游景区规划本身的认知拓展,即我们在实际的旅游景区规划工作时,将不再能轻易地将旅游者,旅游景区,旅游活动作“物化”处理;而是要包涵着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同情,体验;把旅游者当作与自身关切的,相系的亲近的人,以此我们才会去关注,才能去达成“忆游”的构建。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