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生态位 高等学校生态位 高等职业学校 发展战略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翰逊于1910年首次提出,之后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位理论展现出了超强的解释力,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自然生态研究的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为各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同样,生态位理论也为我们建构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生态位?何谓高等学校生态位?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生态因子有哪些?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发展战略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生态位和高等学校生态位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物系统中,一个物种在与其他物种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存在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地位。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拥有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并且这一生态位具有唯一性。因为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同一生态位所蕴涵的空间、时间、食物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物种,若两个及以上物种出现在同一生态位,必然引发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其中的弱势物种被驱逐或灭亡。因此,在同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存在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物种间必然会通过竞争实现生态位的异他分离,并实现对时间、空间、食物等资源利用的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与外界的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高等学校如生物系统中的物种一样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当然,高等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除了含有客观的自然因素,还包含了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文化、制度、风俗等)。同时,由于高等学校的主体是人,高等学校生态位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高等学校生态位是高等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凭借自有的资源禀赋,通过办学实践能动地与社会环境和其他高等学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相对竞争优势。
二、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生态因子
在生态学中,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繁衍、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主体,影响其生存繁衍的生态因子分为内部生态因子和外部生态因子两大类。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在他的著作《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经过对欧洲高等教育在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移植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得出了“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物种,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其生态位的形成也是其内部生态因子(遗传)与外部生态因子(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外生态因子分别有哪些呢?
1.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部生态因子。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部生态因子包括学校类型、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等。这里的学校类型是指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功能定位。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其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表述,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其“高等性”“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学术型或工程型的高层次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高等性”和“职业性”这两个身份特征,才能突出类型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形成自身合理的生态位;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形态,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除了拥有一般大学文化所应有的特征外,还有“职业”特征,即对经世致用这一价值理念的推崇。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所拥有的这一独特文化基因可对社会形成讲求务实、崇尚实干的文化氛围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而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社会引领功能的发挥将使其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因此,优秀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进而稳固和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具有重要作用。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异于其他院校的鲜明特性,是学校个性的彰显。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学校面临生源减少和学生就业竞争加剧双重压力的形势下,办学特色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相互复制,造成了彼此生态位的严重重叠。高等职业学校只有突出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才能与同类高校实现错位竞争,形成自身独有的生态位;办学实力是高等职业学校维持和拓展自身生态位的关键生态因子。从高等学校功能的角度看,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应用技术的研发能力,三是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唯有努力提高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外部生态因子。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外部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校际关系等。高等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特别在中国,一所大学所在的区位是否是行政中心将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位置处于行政中心的高等学校在师资聘任、优质生源招录、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都比处于非行政中心的高校更具吸引力。高等职业学校在确定自身生态位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以趋利避害。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产学合作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学合作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企业生产也就涵盖较高的技术水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越大,进而企业对产学合作的主动性也就越高。当前,中国各地都在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政策措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日渐提高。这为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并提升学校的生态位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在资金支持、人事管理、人才引进、建设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支持的状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育在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国家在资金投入、师资评聘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学校政策倾斜,极大优化了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高等职业学校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均具有深层次的影响。高等职业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吸收融合,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大学文化,为学校生态位的形成、维护和拓展提供积极的价值导向。在高等学校生态系统中,校际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实现系统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革前行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学校与其他高等学校开展学生专升本、教师学历和能力提升、实训条件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能有效地增加办学资源,拓展自身的生态位。
三、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是高等职业学校领导者依据生态位理论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生态因子进行理性权衡的基础上,构筑学校合理生态位,突出竞争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行动路径。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包含以下内容。
1.生态位错位战略:突出办学特色。物种间生态位的相互关系基本可分为高度重叠、部分重叠和完全分离三种。生态位高度重叠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要利用同一资源,这必将导致物种间的激烈竞争,其结果是竞争失败的物种被逐出局另寻新的生态位或走向灭亡,而最终结局是生态位高度重叠状态的消失,这就是物种生态位的分离原理。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分析高等学校生态位间的关系。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分离战略就是要找准发展定位,突出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生态位错位发展战略应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彰显类型特征,避免与本科院校的生态位高度重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种独立的类型,其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类型特征并没有得以充分凸显,毕业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浅薄而零碎,没有本科院校毕业生掌握的那么深入和系统,在专业技能训练上由于缺乏“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训条件和机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停留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层面,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用人要求。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切实落实校内外紧密合作的“双控”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以彰显自身的高职类型特征。二是突出区位优势,避免与其他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高度重叠。高等职业学校要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环境、办学实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发展目标,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柳州市唯一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以二产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在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结构、师资总体水平上与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自治区内甚至区外的一些同类院校所带来的生源、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柳州市的工业优势,深化学校“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内涵,突出工科类专业优势,重点加强与柳州当地大型先进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创建校企合作办学实体,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起学校他人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力。
2.生态位移动战略:提升办学层次。物种生态位的形成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物种要生存繁衍下去,必须要在资源的需求和利用、躯体的结构和机能上有所调整,形成新的生态位,这就是物种的进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发展时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理论界到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对建立从中级到高级(包括专科层次、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体系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达成共识。有学者提出可在全国范围遴选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试点设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取得实践经验后,进一步试点专业硕士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全国26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均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如湖南株洲市提出“试办四年制高职,并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内试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制度”,宁波市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目标。可见,职业教育重心上移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要进行生态位的向上移动。目前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或更高层次延伸的具体政策还没出台。有学者指出将职业教育特征明显的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转型为高职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最佳方案,但笔者认为较为可行的路径应是将部分基础条件好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为国家示范或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因为这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理念、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建设上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并比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因此,国家选取部分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一类学校应该组织专门团队对这一发展机遇进行理性分析,做好前期的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待时机成熟,适时推动学校生态位的整体向上移动,即使最终不能整体升格为高职本科,也可通过与应用性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职本科或研究生层次人才的方式,实现学校生态位的部分向上移动。
关 键 词: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 改革 发展趋势
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全面蓬勃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年来“艺考热”迅速升温,很多高校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纵观我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问题,比如课程体系陈旧、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创新能力差、不了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等等,无法担当起社会赋予的重任,造成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失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顺应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发展需求,如何构建一套完备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切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发展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设计艺术教育的一些失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和逐步完善,才能使我国的设计教育不断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
1.课程体系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
课程体系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的中心,而有些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延续多年的程式化体系,其僵化、死板的弱点日益显现,表现之一: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例如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普遍引入西方构成方法,过分强调规则、理性等因素,而忽视了多样化表现形式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缺乏生活的真实与自然之美,没有和中国传统的构成美学联系起来,导致作品僵化和呆板。构成是艺术思想和个性表现的一种训练方法,而非艺术创造的最终目的,将构成的基本规律变成僵死的程式与教条,显然违背了艺术设计的规律。另外,即便有些课程能配合设计专业的特点及时作了适当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其在教学上仍未能体现出设计专业的特点。比如设计素描课程,还在沿用绘画规律的光影和调子来表现,没有对形态进行由表及里的解析观察,没有和各自的专业课联系起来,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和表现能力;在电脑科技未出现之前的超级写实绘画课程,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审美能力,只是在画板上费时耗力的描摹。
表现之二:课程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各自为政;教学模式上,封闭性的、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选课系统流于形式;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教师缺乏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叉领域的思考与练习,只固守本课程的专业范围,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学生无法适应各课程之间的转换。例如,三大构成之一的立体构成课程,不仅仅是讲授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各种拓展性的专业研究工作,对于建筑设计的学生,应该欣赏和训练在空间环境中立体物的造型与规律,讲授立体构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作相应的模型训练;对于包装装潢设计专业,应该注重面材构成的结构形式训练,熟悉各种包装材料,结合本专业做各种包装造型的欣赏与训练;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着重欣赏现代构成雕塑以及空间环境中造型的相互关系,训练形态的装饰性与功能性的统一;对于工业设计专业,对各种工业造型进行实物模拟训练,结合产品的功能,作立体的艺术造型与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设计人才的培养。
设计艺术又同其他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着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与心理接受程序,应该呈现一种阶梯式的学习链条,这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关的知识范围,都有非常科学的教育依据和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所以课程结构应趋向综合化、立体化,实行学分制与学年制的双轨制,使学生的学习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能自由地上下跳跃选择,自主掌握课程之间的启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
2.过分重视计算机技能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脑科技和数码艺术的快速发展为设计方法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当今科技发展带给设计界的巨大改变,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替代手工绘图,计算机上许多轻松的操作解放了设计家的双手,替代了大量耗时、费力的手工作业,它不仅使设计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表现范围、表现质量,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表现空间,是传统手绘所无法达到的。电脑艺术设计还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设计思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将会在艺术设计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电脑辅助教学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电脑操作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如何让学生正确对待设计与电脑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了艺术院校教育的重要问题。在设计因受到科技的影响而日新月异的同时,应该看到电脑给艺术设计带来的一些限制与尴尬。当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对电脑的过分依赖使设计意识、设计思维、设计能力逐渐弱化。许多人被电脑所“控制”,越来越被动,甚至离开电脑便没有了创意与自我,无所适从,电脑成了设计的全部。设计教学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探寻电脑艺术的表现能力而忽视了对设计本身的教育,这显然达不到设计培养的目标。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戈哈特·马蒂亚斯(Gerhart Mathias)在其《一个“局外人”对1990—2005年中国设计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四年间,中国的设计教育状况表现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扎实的手上功夫,电脑代替了一切,电脑教学占据了教育的中心位置,导致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匮乏。
电脑毕竟不是万能的,它扮演的角色只是表达创意的工具而已,而人的意念、思维、想象才是驾驭它的重要工具,不能让电脑软件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设计活动不仅仅是电脑软件的应用,要培养创新型、综合性设计人才,思维的创新教育是关键,让学生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设计思维及创新意识。而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工具将设计意识、创新思维视觉化。要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单靠电脑是达不到的,电脑操作的娴熟无法掩盖设计作品的空洞和肤浅。优秀的设计者除了要具备现代科技知识与操作技能,还要具有积极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较高的艺术设计修养。在电脑及现代更多高科技技术的辅助应用下,给予学生更多创造能力上的培养,为电脑艺术设计注入生机和活力,才能培养一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
1.重视传统设计文化的教学
随着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设计文化之间的交流、竞争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受到西方强势设计文化的排挤与侵蚀,中国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淡化,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迷失自我,陷于被动的尴尬境地。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不是一种孤立活动,它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创造活动,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许多交叉学科,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滋养,设计就会流于一种缺乏内涵的形式,而缺乏民族精神的设计文化,其活力与个性也将会被“全球化”所淹没。
艺术设计要立足于体现传统文化价值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因此,在强调国际交流与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是当代设计发展的源泉,是确立中国设计个性的基础。只有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丰沃土地上的艺术设计之花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一个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者,很难想象其作品会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染力。当今许多卓越的设计家无不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摒弃粗浅、狭隘、偏颇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与灵魂核心,掌握其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本原和根基。要保留中国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体现这些审美特征的基本元素或表现形式,让设计凝聚并积淀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成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为中国审美心理寻找一种独特且合适的表现,设计出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的创新设计作品。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本身就是创新精神的产物,创新是设计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好的设计。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创新精神也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它可以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塑造。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大的、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可以逐步将学生推向市场,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氛围内学会创新、学会适应。重视学生自主能力与设计思维的培养,是现今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点应该注重对想象性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设互动合作的课堂环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于“独抒性灵”及“逆向思维”的培养开发,在探索发现中不断创造。
在艺术设计的整个环节中,始终需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艺术设计教育要与经济实体、科研机构紧密联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带着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让学生主动开发思维去完成具体状况下所需要的设计产品,设计出具有视觉独创性的作品,促使其潜在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设计的技巧层面上升到思维开拓的境界。所以,设计教育要加强与设计界、企业界的行业互动关系,为培养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基本条件。
3.注重设计伦理观念的教育
当前设计中存在着一些缺乏设计道德的不良风气,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了社会公德。夸张的广告宣传导致消费欺骗;不合理的功能设计带来消费误区;只针对富人的产品设计、过度的、豪华昂贵的包装、一次性产品的设计,造成材料和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的破坏与恶化,这些都表现为一种明显的设计伦理缺陷。
设计伦理就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人、环境、资源等综合因素,发扬人性中美的、善的、真的方面,运用伦理学意识平衡与协调人、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关系的价值标准。设计以人类的长远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自觉地珍惜共同的财富,维护自然资源,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一个有益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抵制那些有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无节制的开发、生产和消费,最终实现维护人类生存系统的目的;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心不同区域、民族、群体经济平衡发展问题,尤其是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弱势群体提供设计服务,为消除贫富悬殊、创造机会均等而发挥作用。故而,重视设计伦理学的教育将对中国设计的健康、良性、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结语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产业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知识面丰富的艺术设计人才;要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能在专业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不断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吸纳和发展设计思想,高瞻远瞩,敏锐地捕捉市场信息,不断积极进取自我完善,为中国新形势下的设计文化做出真正的贡献。事实上,许多高校已经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和调整,探寻适合时代和自己本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使设计教育向着更高、更新的层次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宏观引领中国艺术设计方向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少辉.对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滨州师专学报,2003(9).
[2]杨天明,薛立克.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现状与发展趋势.美术大观,2007(3):(96-9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SWOT;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此环境下,面向基层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大为发展,但新问题不断出现,机会与危机并存,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战略研m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使用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和SWOT分析工具探究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竞争状况分析
1.1五力模型波特把竞争战略描述为:“采取进攻性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力,从而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他认为,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力量的相互作用,组织必须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结构,才能使自己处于最佳位置。这五种竞争力包括: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购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产业竞争对手即现有组织之间的竞争。该模型可以用于识别行业内竞争的来源,分析行业竞争结构。
1.2具体分析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可以得出处在竞争环境下的高等职业院校面临若如图1所示的五种竞争力量。
1.2.1潜在进入者威胁潜在进入者包括中专、民办高校以及国家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民办高校和国家普通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总数又不断减少,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1.2.2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当前社会上的短期职业培训时间短、成本低,对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普通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不少学生宁愿复习也不愿意上高职院校。自学考试灵活门槛低,对高职院校的替代作用不可低估。
1.2.3供方与买方供方主要是原来就读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和学生家长。买方主要是医院、企业等用人单位。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大,各医院纷纷注重学历,导致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严峻挑战。
1.2.4现有院校之间的竞争近年来,生源数目缩减,各个学校纷纷扩招,与现有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很难体现其优势。
2 SWOT分析
2.1什么是SWOT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韦里克教授提出了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通常根据目标自身的既定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S(Strength)为优势,w(Weakness)为劣势,O(Opportunity)为机会,T(Threat)为威胁。然后,利用系统分析思维,依据矩阵形式排列,将各个要素相互匹配以便加以分析,从而得到相应的策略性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的要素交叉分析,包含SO交叉分析、ST交叉分析、WO交叉分析、WT交叉分析等4部分内容。SO交叉分析,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术。ST交叉分析,自身优势与外部威胁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利用自身优势消除或回避威胁。WO交叉分析,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的战术。WT交叉分析,自身劣势和外部威胁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找出最具有紧迫性的问题根源,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自身限制,消除或者回避威胁。
2.2 SWOT分析
2.2.1 S(Strength)优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灵活,能根据职业市场的变化灵活的进行专业设置,培养出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医学知识领域专业性强,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跨入这个领域,毕业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
2.2.2 W(Weakness)劣势习惯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没有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特殊性认识不够,办学观念、办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与实际差距过大,不能适应现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成人教育或普通高校合并升格而来,很多领导尚未从中专管理理念中脱离出来,仍然使用中专理念指导教学。
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教育经费上严重不足。高职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偏低,缺乏熟练的动手应用能力,对新设备了解甚少。缺乏“双师型”教师。
学生理论素养相对较弱。由于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教育,过分追求使用技能的职业培训,知识面相对狭窄,缺少知识拓展的基本能力。限制了学生综合理论素养的培养。
2.2.3 O(Opportunity)机会国家对职业教育和就业工作非常重视。国家给予优越的政策环境,鼓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总理提出,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表明了国家对明确定位和导向。
劳动力市场对技能新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基层和社区医院的快速发展为医学类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新医改政策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这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
2.2.4 T(Threat)威胁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的扩容、民办高校、私立高校迅速崛起。
资金、人才、优秀高等毕业生更倾向于普通高等名牌学校,这些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和生源,从而危及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处于低学历的弱势地位,卫生系统招考要求学历较高,限制了医学高等专科学生的就业。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一些人甚至认为高职教育是低于一般专科之后的“次等教育”。同时用人单位学历主义的用人高消费观念,也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2.3 SWOT分析表
3提出对策
3.1科学发展策略使用现代科学方法对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建立长远、根本的制度体系,减少决策错误和风险损失,用于创新,行之有效的实现高职院校的高效运行。
3.2实施差异的发展策略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医学行业,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关注医疗应用领域的新技术,及时按照实际需求调整教学,根据医学行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结合医学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断开拓办学模式创新从而赶超普通高校,如校校联合,整合强大的社会资源。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以较高的实践能力战胜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学历上的威胁。
3.3联合发展策略实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生协同和聚合效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开辟新的市场。
3.4重点发展策略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医疗人才市场进行实际调查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整合资源于重点专业.争取在某些专业人才供给上形成相对垄断地位,从而打造名牌专业,建立竞争优势。打造名牌专业的同时加大学校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响高职院校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胡民众高校战略管理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6,(6):43-44
[2]范开菊.我国高职院校SWOT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可南职业技术示范学报,2005,(6):15-17
(广西蒙山县教育局 546700)
【摘 要】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发展民办优质学校势所必然,探讨发展民办优质学校以及生存力,很有必要。
关键词 发展;民办;优质学校;策略
为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党的“十”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桂政发〔2006〕5 号)等意见,广西蒙山县引进1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并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其向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发展,取得理想效果,现就如何发展优质民办学校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向优质发展的必要性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历经三十多年的风雨,民办教育不断地发展不仅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且成为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现处在发展转型期的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发展的状况和办学规模进一步两极分化,一部分学校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发展成为优质学校,一部分学校则陷入半停滞半瘫痪状态,还有一部分学校在公办学校的挤压下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形势中倒闭破产。
纵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的发展,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落实同等待遇难,如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工作强度、医疗养老保险,学校的会计核算办法、收费政策、法人登记等;二是学校发展资金筹措难,民办学校主要靠办学人出资和收取学费和享受实施义务教育补助公用经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绝大多数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是硬件建设资金筹措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生源不断减少,实行了30 多年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大幅下降,据统计全国小学在校生1997 年为13995.37 万人,2011 年为9926.37 万人, 减幅达到了29.07%,而广西蒙山县小学在校生1997 年为26293 人,2011 年为14628 人,减幅也达到了44.37%。另外,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沿边城市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处于半生产、半停产状况,截减职员成为大势所趋,这部分人携正在上学的子女离开当地民办学校,直接导致生源大幅减少;2013 年全国城镇化进程超过53.7 ﹪,县城城镇化也随之加快,进城务工的子女上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入读公立学校,这样农村和民办学校生源会更少。因此,中小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和民办学校转型创优质成为必然。
二、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向优质发展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为了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蒙山县于2005 年引进1 所义务教育民办学校——蒙山文华实验学校,并引导和支持其向优质学校发展。学校设在县城规划区内原烟花炮竹厂旧址,办学出资人——江苏前景教育集团出资购买20 亩土地,建设校舍3526 ㎡和附属设施,总投资1000 万元。现有4—— 9 年级12 个教学班,在校生433 人,向社会招聘专任教师35 人,教学辅助人员、生活辅导员、保安员、后勤人员24 人。生源主要来自蒙山和周边县及少数外省学生。办学9 年来,已培养了7 届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分别为79%、76%、94%、98.5%、100%、100%、94%。学校现已办成全封闭、全寄宿、小班制、准军事化管理,以“自主、合作、探究”之生命教育高效课堂改革为办学特色,吸引了区内外4.6 万多同行前来参观考察,成为中国课改研究会济南学景教育蒙山分会确定的高效课堂改革示范性学校。
众所周知,在县市城区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择校问题,不同地区解决的水平不一样。影响这个水平有一个因素,凡是这个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有优质的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的时候,公办学校的择校热度就会大大降低。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矛盾要通过两条途径才能解决。一条途径是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也就是要不断缩小公办学校之间的差距,这样可以缓解部分公办学校择校的压力,但是受地理环境,师资水平、学校硬件、软件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均衡发展在短时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另一个途径是区域内的民办学校优质发展,也就是通过民办学校最大的办学自主权和公办学校所没有的很多天然优势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满意的教育需求和选择。因此,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发展向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发展民办优质学校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1. 办学人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同时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思想理念;坚持环境先行、德育到位、教学为主、科研先导、全面育人、协调发展的管理理念;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走精品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2. 办学人应当建设一群理想的民办教育者。理想的教育者需要有教育家的情结,为理想而生存,为理想而奋斗;为了追求理想,为了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善于学习,追求自己的教育之“魂”,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教育,对民办教育事业有着无私无畏的执著,对祖国对社会有着无限的深情与责任。
3. 办学人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出鲜明的特色。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没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就会最终失去社会支持的源泉。因而民办学校更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特色,尊重差异,使教育回归本真,而不是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也不是教孩子死记硬背,而应该是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其特长、潜能,使其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最终给孩子拟定一套走向个人生涯辉煌发展的良方,这就需要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改革的特色之路。
4. 办学人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投资办学校方面,除办学人出资和收取学费外,还要让有意愿致力于办学校的社会人才将自己的实业资本转入学校资产,进入教育领域兴办学校,同时学校要建立机制让那些在创办学校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拥有学校办学的股份。
5. 办学人要制定长远的,具有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必须以服务学生为动力,以卓越品质求生存,以和谐发展为学校发展战略,让每一幢建筑,每一堵墙、每一处绿化都精雕细刻,用环境去感染人,去陶冶人,起到潜移默化的特色作用,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效果,使每个人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取得最佳的效果,实现学校、个人同步发展。
【关键词】重庆大学 非学历继续教育 SWOT分析
非学历继续教育,顾名思义是和学历继续教育相对应的,专指由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其他专业院系组织的,不授予学历文凭的继续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功能已经深入人心,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将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补充,在定位上,将其置于从属地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依然是占据继续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重庆大学于1956年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统一管理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如今,非学历继续教育处在了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大有可为。
二、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SWOT模型创建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行统筹管理,逐步形成了“一院四心”的发展模式,即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IT人才培训与发展中心、EDP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和数码技术制作培训中心,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非学历继续教育逐渐形成规模。但是,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引入SWOT模型,分析了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下一步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建设思路。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内部生存环境与外部竞争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了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该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工具。SWOT 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以下是作者对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非学历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重庆大学品牌资源优势
重庆大学成立于1929年,重庆市唯一的一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经过8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品牌。
2.良好的办学资源优势
重庆大学现有A、B、C和虎溪四个校区,硬件设施齐全,是重庆大学开展各级各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强大“硬性”支撑;另一方面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人才资源,为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软性”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市场意识薄弱,项目推广方式方法不力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上,“统”的过死,在招生方法上采用传统的高校招生模式,没有与市场竞争形势接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市场推广方式和方法还处在传统阶段。
2.支持力度较小,项目过于单一化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上,虽然有认识高度,但是支持力度较小,“体制内”的管理思路和方法,造成实际行动中的低效率。开展的项目相对单一,没有充分利用重庆大学的资源优势。
(三)机会(Opportunity)
1.国家层面逐步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统筹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的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
2.重庆大学把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到战略高度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强调,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形成两者并重的战略转向;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大,受众群体资源丰富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受众资源丰富,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在职研修、企业内训、大学后继续教育、各类岗前培训、考试认证、管理人才的领导艺术培训等,存在巨大的可开发资源。
(四)威胁(Threat)
1.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混乱,质量良莠不齐,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声誉
部分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管理混乱,虚假承诺和宣传,产生“信任危机”,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声誉。
2.非学历继续教育缺乏相关的统筹管理和制度依据
非学历继续教育开展采用的三种主要组织模式:完全公办制、部分公办制和完全合作制,在办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统筹管理和相关的制度依据,对于其发展产生不稳定因素。
3.非学历继续教育监管模式的不稳定性
相对于三种主要组织模式,产生三种与之对应的监管模式:弱式监管、半强式监管和强式监管,但是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也往往由于每个高校的管理人员特性,有时产生“倒挂”现象。也可能由于监管者和监管团体的自身利益和体制问题等,产生不稳定因素。
三、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战略选择
(一)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和自身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重庆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SO战略)
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和重庆大学优质资源,是重庆大学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也是重庆地区其他高校所不能比拟的,在此基础之上,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非学历继续教育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成为“西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排头兵,重庆市规范办学、优质发展的示范校,重庆大学服务地方建设、提供高级人才支撑的桥头堡”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加强市场化运作,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多元化,多层次,产业化发展格局(WO战略)
1.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市场的导向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推广方式上多元化,选择非学历继续教育产业化发展道路。
2.针对开展的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结合市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项目,另外一方面应整合重庆大学整个学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对于重复设置和内部存在竞争的项目进行“撤并转改”,建立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求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项目优势(WT战略)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利用重庆大学自身的理论创新优势和研发实力,在项目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入具有实践经验的一线项目经理,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打造精品项目和课程,区隔同类竞争机构,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比拟和超越的竞争优势。
(四)加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对接,“校企政”合作机制建设(ST战略)
1.整合自身优势,加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对接。在非学历教育“标准化”,“模块化”的前提下,进行二者“学分互认”,增强学历教育的“终端市场化”和非学历教育的“理论深入化”,使两者能够和谐、健康、持续、高效的循环有序发展。
2.加快“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利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各自优势,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间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互动的开放格局,打造重庆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科学发展格局。
3.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统筹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加快制度建设,形成强有力的业务管理和支持团队。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提高办事效率,审批效率。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也应加快自身建设,加强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形成简洁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体制机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正处在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办学主体,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理顺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关系,把两者从“主从”关系转变为“并重”关系,尚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应加快改革发展的速度,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刁庆军, 严继昌,李建斌.我国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10(3).
【关键词】管理;建设;和谐
学校管理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至关重要。一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好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注重办学理念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重视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重视人文环境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我管理学校的致力追求,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唯才是用,激活每个人的积极性
学校领导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是学校的重要因子,从事着绝大部分的重要岗位,他们大部分教育教学能力强、责任心较强,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他们渴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作出贡献。我始终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情绪,充分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做事,努力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领导的器重,正确合理的评价令人振奋、催人进取,领导班子的动态管理更能有效激活每个人的积极性。在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以正确的理论武装人,有明确人格标杆、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面前亮出领导班子的形象。(2)坚持以绩用人。用人必须坚持两点:“会说会道,无德不要”“能窜能蹦,没有政绩不用。”庸者下,平者让,能者上。在其位不但要谋其政,还必须谋好政。(3)大家都各守一摊,独当一面,当“留守内阁”不行,当“维持会”不行。留守和维持都不能长久,都要积极主动地工作,创造性地工作,让自己的每一步坚定有力,留下深深的脚印。中层领导的公开聘任,确保了班子的战斗力。(4)提倡做“三种人”:做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上交;做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要时刻注意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的工作。否则,害人害己,两头不落。追求和谐管理,能有效调节学校内外的社会关系,优化组合各种办学要素以达到效益最大化,进而营造和谐进取、务实高效的学校氛围,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系统。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名师工程,实行全员聘任制
学校的发展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会孕育一流的学校,才会实施一流的教育。教师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启动名师工程是一重要举措。在学校掀起“骨干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主人”的舆论氛围,将骨干教师的素养内核框定在教学实绩、科研能力、师德修养三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学生;向教师承诺“教师能翻多大的筋斗,学校就搭多大的台”,在各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建功立业;将业务管理的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的挑战,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补充、调整、拓宽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让教师将活动与学科教学衔接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定期召开家长会。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教,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绩效管理、过程管理。在业务上鼓励教师学习、进修,比效率、比成绩,充分考虑学生思想的习蚀重染。在环境上,营造浓厚的名师氛围,启动名师工程,办公室张贴名师标准、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标准。校内显耀位置张贴名师事迹,给名师以精神上的激励。同时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进而达到“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的境界。在政治上,关心爱护每位教师的进步成长,对名师外出学习、晋级、提干优先考虑。在经济上,努力实现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骨干教师倾斜、向班主任倾斜,把学校的发展同教师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体验自身的价值,让教师的劳动真正地给教师带来乐趣。
三、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发展; 策略研究;
Abstract:Human beings are progressing, society is developing, and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In the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 of education, we educato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culture, but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primary school is the beginning of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futur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doing a good job in childrens ability training is a foundation project related to childrens future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mode and ability.
Keyword: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Strategic research;
一、培养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维, 看不见, 摸不着, 但在学习、生活、工作中, 思维决定效果、思维决定效率、思维决定行动。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活动中、在工作中, 人的行为都是在思维的支配下产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比较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等, 思维能力的高低, 决定着人综合能力的发展水平。思维能力参与和支配着人类的一切与智力相关的活动, 所以思维能力可以称得上人智慧的核心。小学数学学科,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想象的教学方法, 较其他学科更多, 思维能力的培养每时每刻都会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因此,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内容, 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小学时期正是思维逐步形成的成长期, 也正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 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 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并付诸行动。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 便可以终身受益, 使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 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 都能够进行理性判断和逻辑思考, 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同时, 随着思维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学生能从思考到会思考, 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由浅层次的思考到深层次的思考, 逐步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对某些知识点、对某些数学情境, 从提出问题到学会进行质疑, 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思考、分析、提问、质疑的过程, 恰恰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形成和提升, 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高。
二、思维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教育等现代教育手段的介入, 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教学内容多元、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形式多彩, 而这些变化, 在某些方面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大量的课件进入课堂, 有形式化过重的倾向;围绕教师思路设计教学, 脱离了学生思维的根本;师生互动仍以教师引导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诸多现象的产生, 反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影响了教学效果。
1. 认识误区
由于思维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因此, 对一线教师而言, 总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认为不是普通人所能研究的, 它应该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这种想法往往会带来很大问题, 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对思维发展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上, 不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正确的认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认识不足就会极大地阻碍思维发展进程。并且, 由于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对思维发展的误解更为明显。有人认为, 思维能力是先天遗传的, 后天的培养是很难改变的, 这就把培养工作搁浅了。还有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做突击训练、题海战术, 课上生搬硬套, 课下死记硬背, 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被淡化了。
2. 流于形式
虽然上级对思维发展的相关培训教育很重视, 并且也层层传导学习, 但很多老师往往没有领会其真正的意义, 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已。例如在数学课堂上, 往往教学课件只是给出一些图形和问题, 做形式上的数学情境, 但却脱离实际, 脱离生活, 打着创设情境的幌子, 没有把学生真正带进情境中去。这就完全偏离了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我们倡导的是现实中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中的数学。学生有了生活, 真正学会动手、动脑、入情入境, 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提升。再者, 课堂上的问题只是老师设计给出的, 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 还是以老师为中心来运作的, 老师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缺少发散性思维的唤起, 何谈思维发展和长远发展。
3. 方法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确实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部分地区, 特别是有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 教学水平还相对落后, 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换汤不换药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明显占主体地位, 生硬、单向的传输式教学方法, 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桎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差, 思维培养不得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 我们要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紧跟时代节拍, 并结合地方实际, 恰当地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 探究学习方法, 调整教学思路。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笔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 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培养工作进行了研究, 并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分析策略。
1. 提高教师素质, 认识思维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 要改变人们对思维的曲解, 走出思维发展教育的误区, 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 从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入手, 普及相关基础知识, 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在教育工作中, 广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教育的主体, 因此要从自身做起, 敢于实践, 勇于担当, 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把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 要在提高广大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寻找突破口, 鼓励教师认真学习, 积极探索。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专题培训, 拓宽教师知识面, 促进教师知识转型, 由单科型向多科型转变;由单向传导向双向互动转变;由单一知识向多元启智转变;由定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由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的活动, 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理论水平的基础上, 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脚踏实地开展研究。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我们就是要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教师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需要,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诱导学生创新思维,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 注重发展本质, 丰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现如今的教学重点是以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活动来完成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单方面传导所能完成的, 教师只是激励者、引导者, 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要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应该是主动获取知识、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考虑, 如何把时间交给学生, 如何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情境,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问题, 如何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在数学教学中, 抓住数学本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 结合例题分析说明, 可以从思维变换、条件变化、变式训练、思路拓广中抓住数学本质。通过展示多种解题思路, 寻找更多思维通道。例如, 在长方体的教学过程中, 长方形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但长方体是新知识, 怎样才能以旧引新呢?教师要充分利用形和体的关系。并为学生准备好长方形教具, 让学生动手组合拼装。学生在组拼的过程中, 真正掌握形体之间的关系, 主动探究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各自的特点, 促进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分析力、理解力的提高和发展。
3. 借助教学工具, 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是学生天性解放的时期,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让抽象变得更直观, 如何让静态变为动态, 教学工具的介入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恰当地选择辅助教学工具。例如, 在学习观察物体时, 教师要准备好一些常见的实物体模型, 像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几种常见物体的组合,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比较、分析、思考, 之后再观察身边的实物, 学生的空间观念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这种培养不是强制灌输教学所能完成的。在圆柱和球的认识教学中, 在学生认识实物圆柱和实物球的前提下,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操作交流, 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滚一滚、议一议、想一想、谈一谈有什么感觉, 然后全班归纳总结。这样学生不但主动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提升。
4. 开动学生脑筋, 培养创新思维
有人形象地比喻各种能力对智力活动的意义: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现实生活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而创造的第一步是观察。曾有人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想象, 有一天人也能像雄鹰一样翱翔, 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又曾经有人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 想像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 于是便有了潜水艇。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令人不可思议的想像中创造出来的, 想像正是创造的基础。
儿童富有好奇心, 它们喜欢从事各种探索性活动。这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创造力, 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教学多少、高矮、长短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巧妙的设计题型, 可让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并给学生准备好实物, 让他们去操作, 去验证, 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样充分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他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有关办学特色的概念,众多学者观点迥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赞同此种观点,即“办学特色是指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特色建设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考虑学校优势,挖掘学校的潜在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显性优势的过程。探究每个学校发展的历史,会发现每个学校都有某种潜在优势,只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就能将潜在优势转变为学校特色。本文就发展中小学校特色教育的策略提出几点认识:
一、提炼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
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是准确定位学校特色的基础,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最本质的标志。顾明远曾经说过:“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学校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教育质量,甚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文化的核心思想决定着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也决定着本校特有的教育理念、管理哲学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并未简单的一蹴而就,是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淀和释放出来的,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和特色的深层表达。不同的学校历史渊源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文化表征。因此,正确解读本学校的历史文化,是学校选准特色,在现实中能够有效推广和践行,最终形成特色学校的重要前提。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成果,包含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学校文化能够从所有师生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全面的、有意识、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管理行为,涵盖学校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创建特色教育,尤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凸显特色品牌的文化氛围。根据校园文化的目标和主题,建设相对应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环境则是学校特色的外在体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精心布置的校园是最直观的、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学校个性的教科书。
二、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决定着学校发展的特色和路线,是特色建设的统筹者和践行者。从许多成功案例来看,特色学校的文化定位和健康发展与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校长有长远眼光,有渊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思维品质、成熟的个性特征、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及杰出的管理才能等,这些是校长的必备素质。特色建设离不开校长的科学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和传统管理相比,校长职能有所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照章办事,缺乏自主性,学校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特色学校的建设则需要调整管理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从教材的选择到资源的配备、从财政的预算到人事的安排等,最大限度地给与校长自,做到“校本管理”。在这种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下,通过整合学校有限的人力、 物力、 财力等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创建特色学校。
三、调动广大师学生的积极参与
特色建设是多种因素合理共振的结果,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等群体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校长本人的呼吁,老师和学生是推动特色建设的动力源泉,因此,所有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与积极参与精神至关重要。特色学校创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全能的学生,学生的优势发展则是特色学校最终成功的重要标志。而特色教师是实施特色建设的真正实施者,特色教育必须通过特色教师才能真正完成、实现。只有特色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特色教师是必经途径,同时,特色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其他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成为特色建设的助推器。
四、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仅通过教师传授就能获得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如教材在图形的认识部分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即先从学生在学前就常玩的立体类玩具入手帮助他们认识立体图形,然后再教他们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再回归到对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上来,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左右方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一定能准确、清晰地表达。于是,我校李婷婷老师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左右》一课时,借助“我说你做”等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左右。这些活动,处处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准确理解左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有效的方法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
观察比较。在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同时,要让他们学会分析、比较,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积累空间观念。贾敏老师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把圆柱的底面逐渐缩小成圆心形成一个圆锥,让学生说说圆柱是怎样变成圆锥的,接着把圆柱和圆锥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学生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实践操作,操作是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贾敏老师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了数一数、描一描、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经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获得了更丰富、更深刻的认知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合理想象。空间想象能力是在丰富的空间感知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依赖于空间感知,常常和观察、实验等活动结合起来,是一种有依据的想象。王海彦老师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一课时,在课的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猜图形”的游戏,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充分的想象和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归纳推理。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归纳推理有着广泛的运用,它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露在外面的面》一课时,老师在学生研究出沿水平方向摆放正方体的规律后,继续组织学生深入研究垂直码放的规律。在归纳推理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作为发现者的成功和喜悦,空间观念也走向更深刻、更广阔的领域。
恰当的合作交流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