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德师风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什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从古至今,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很难找出比教师更受敬重的职业。只要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个人师德师风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师风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学生是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知识的武装变得优秀。每个孩子都具有各自的特长和缺点,如何按照每个孩子的不同资质进行教学将是学生能否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关键,但是家长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而是用金钱引诱学生多学,支付巨额择校费将学生送到最好的学校,甚至请学生的任课教师吃饭等。学生家长这些行为的出发点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是这样的做法助长了教师的个人不良作风和学校的不良风气,而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完全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家长的行贿让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功利心逐渐增强,长此以往就会让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态度产生改变,认为只有给钱他才会关心学生,由此一来学生就不能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作风终究会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不良影响。
二、学校的教育环境方面
1.校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起决定作用
在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获得专业知识的进步和道德修养的指导,而以校长对于本校教师的领导又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受教育情况。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要管理的不仅是教职员工还需要管理好学校的各种建设。领导的公平公正的管理教师,教师的不良作风就会受到遏制,为了评职称升职加薪等目的进行行贿受贿、以及尔虞我诈的行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当然,领导自身的修养也不能忽视,领导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必须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端正作风,踏实工作,这样才能起到模范作用;学校是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校领导对于学校场所的管理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有益的氛围之下学生更能融入学习和生活。一个好的学校可能离不开德才兼备行事公道的校长,但是一个办学比较差的学校却一定和一个品德低下的校长有关。
2.学校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
学校的建设从狭义上讲就是学校校园各个场所的建设,但是广义上还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和准则的建设,而且两者的位置没有孰轻孰重,都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现如今很多的学校都没有那么重视学校的制度建设,其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学校过于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因为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一个学校的教学状况主要是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以,虽然我们强调素质教育,还是有一部分学校以教学质量为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其次,就是师德师风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完善起来,很多对于教师作风的规定只是一些道德方面的监督,少有被严格的规章制度明令禁止;最后,就是在教职员工和学生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的时候处理不当,更多的时候都是放之任之,没有给予公平公正的惩处或者奖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的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开展,更谈不上师德师风的建设了。
3.学习师德师风的机制
师德师风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层面,还要学校落实到纲要纪律制度中去,将师德师风作为一项比较严肃的工作定时的开展,及时地总结和评比。这样以来,师德师风的就会受到真正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学校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还有利于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尽可能的避免有损校风和教师风范的人和事出现。
4.教师工作检查、评价制度
学校一般都会建立一个制度专门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对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评价,但是在很多的学校,这样的监督制度根本不够不完善。例如,有的老师在讲课期间还会接打电话,上课前没有及时赶到课堂,甚至对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等。这些问题从小的方面讲是影响学生学习,从大的方面讲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名声和信誉。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定目标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中务必要将师德师风的建设和管理作为重点。为了长期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领导需要成立一个小组,建立一个比较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师德师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个制度对教师进行检查和评估。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师风师德建设中去,按时地交上相应的承若书和报告,接受学校领导的监督。当然,学生家长也要和学校一起,共同监督教师的师风师德,而且每个班级都可以选择几位家长组成加长委员会,主要对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行为进行监督,有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都将被记录在案以供今后学校进行评优晋级考核重要参考。
(二)强化管理,实施工程树师德
1.抓班子,带动师德转变。学校进行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学校的教职员工树立一个师德榜样,班子的任务就是高标准严要求带头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了起到表率作用,班子成员的行为准则都会比较高,而且每个学期都接受作风评议的测评。而这种无记名式的测评正是领导班子的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2.抓学习,强化师德认知。每学期都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文件。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教师需要进行教育法、心理学、道德规章制度和学校的各种工作细则等的学习。加强这些和师德师风建设相关的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姜文 电影 风格
一、姜文电影的声音
对于姜文的电影来说,声音是他电影风格的一种表达方式。
(1)声音的叙事、讽喻作用
在影片《鬼子来了》开头马大三深夜忽然被迫接受看管花屋小三良和汉奸董汉臣的部分,对白体现了强大的叙事功能。对白交代了人物的名字是马大三,地点是挂甲台。电影中强行下达任务的“我”的台词,“我们有两件东西先搁你这,一样不能丢,一样不能少,还不能让鬼子知道,出了半点闪失,要你命!”。这段台词在故事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段话是故事创作的背景,它创作着对事件的选择。“我们有两件东西先搁你这,一样不能丢,一样不能少,还不能让鬼子知道”交代了马大三需要维持的状态,后半句交代了如果不维持,将会丢掉性命。故事要发展,中间肯定会出现与马大三要维持这种状态相抗衡的力量,马大三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持这种状态。马大三受到了武器和言语甚至生命的威胁,所以他被迫接受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在生存的压力下,故事展开了。此时,这些声音就交代了影片中事件的开端,也就是所谓声音的叙事功能。
(2)影像和声音的平行对应
《太阳照常升起》片头和片尾平行对应,其实这种声音平行对应的效果,是要给观众一种重复的感觉,加深了对重复部分的印象。那么导演设置这样的首尾呼应,无论是蒙太奇的重复还是声音的重复,无疑是要向观众传达影片中很重要的一段故事。通过台词以及声音塑造出“疯妈”这一人物形象。片头中的镜头系列是:铺满玫瑰花的铁轨;一个女人躺着睡觉;推移镜头,铺着玫瑰花的铁轨;一个女人躺着睡觉;铺满鲜花的铁轨上有一双缀有黄须子的鱼头鞋;通过铁轨镜头与睡觉的女人的交叉剪辑表现出“女人梦见了一双鞋”的信息。而在片尾中同样铺着玫瑰花的铁轨上女人看见的是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儿。在镜头物象的转换中,暗示出了孩子与鞋的意义关联。此外,还有一句台词在整部电影中的对应。当女人丢鞋时,女人仿佛听到了一只鸟不停的叫“我知道,我知道”;这个女人给儿子讲述儿子父亲的故事时说,“那天下着大雨,你爸来找我,还带着枪,我说:‘不’你爸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就跟他走了,离开了海,离开了我的老家,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忘不了太熟,太熟了就要跑。”而当疯妈说找到鞋不疯时,儿子无意中说了一句“我知道,我知道”时,疯妈刹那间神情恍惚;当疯妈获悉爱人的死讯时,疯妈自语道“那年,我骑着自行车,在河堤上摇摇晃晃,你迎面走过来,穿着一身干净的军装,像个英雄,我一下子就知道,这三枪根本就打不死你,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就凭这衣服上的三个洞,就凭这一堆东西,你就想跟我说你死了,我不会相信的,你想找别的女人你去找好了,用不着想这种办法来骗我,一路上我就想我该跟你说些什么?想不出来,现在我知道了。不空啊,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可以比你老了!不空,不空哪,你以后的名字就是阿辽莎了”。
二、姜文电影的光与色彩处理
(1)光的写意性、印象性和主观性的作用
在姜文的影片中,布光的写意性、印象性、主观性和"光"作为电影叙事的主体与核心,是姜氏电影与其他电影在"光"的运用上的最大区别。《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室外布光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布光多选择在大晴天,在阳光充足,光线很耀眼的情况下拍摄。室内布光以高瓦数聚光灯照明为主,营造一种温暖的、金黄色的布光效果。如米兰的卧室、米兰洗头的水房、小姑娘跳舞的教室、莫斯科餐厅等等。其目的是为了突出形式感。高瓦数聚光灯照明布光使拍摄环境空间感、层次感突出,使人物身体和面部阴阳反差分明、造型效果强烈。这样布光极大地美化了影片人物,并且表现了马小军心中的浓郁诗意和美丽爱情。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阳光洒在米兰的脖子上。特写镜头使我们看到米兰脖子上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烁,这歌颂一个女孩,赞美一个女孩,电影中的布光和特写的表现如此激动人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还有一些特殊光效处理。在影片的一些段落中,制作者有意使胶片的曝光过度。如"为米兰冲头发"段落的后面,在米兰房间中拍摄米兰。米兰身穿洁白的上衣,黑黑的长辫子垂在米兰的胸前。米兰胸前黑黑的辫子使白衣更加洁白。一方面使用颗粒反差强烈的特殊胶片高调摄影,同时,强烈的布光使被摄主体米兰曝光过度。高调摄影和曝光过度使米兰的黑发、白衣更加突出、强烈,更加增加米兰的美感和不真实的成分。总之,曝光过度表现了拍摄对象的美好、马小军对爱情的迷狂及马小军的特殊心态。
(2)黑白与彩色的象征意义
[论文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中央企业 本土化
本世纪初以来,以不确定性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理论逐渐进入我国实业界和研究者的视野。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该《指引》的颁行,可以看成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大规模本土化的开始。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 环境 、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 语言 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 法律 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 指导 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 财务 风险、 市场 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 管理 理论 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 总结 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 历史 传承、 文化 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 药 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 企业战略 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 发展战略 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 语言 ,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1]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 经济 管理,2007,(3):45~48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裂缝问题;影响因素;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桥梁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如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工程材料加工单位等,要想保证桥梁的质量,需要不同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互相协作。桥梁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裂缝问题,本文对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1 桥梁施工中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
1.1 温度湿度的因素
温度以及湿度的变化是引起桥梁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一个主要原因。混凝土内部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较大,会导致混凝土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从而使得桥面收缩不平衡,出现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在做桥梁铺装时使用的模板材料会把混凝土模板和其它材料隔绝起来,这样混凝土产生的热量就难以及时散发到大气层中或是外界,使得混凝土内部在浇筑之后温度急剧上升,混凝土内部会出现严重的膨胀现象。而在浇筑后的几天内,由于混凝土内部热量的降低,内部温度也在不断的下降,混凝土又会出现收缩现象,这样就会出现裂缝。冬季施工时,确保工程质量对于施工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冬季外界温度较低,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但是混凝土散热较快不能长时间的保持温度不变,而桥面温度受外界温度影响一直处于低温状态,这样桥面就会出现大的裂缝,影响工程质量。大气湿度对桥面裂缝也有大的影响,湿度低会引起混凝土的收缩,从而在混凝土内部出现一种拉应力,使得桥面出现裂缝。在桥面设计中,要考虑到温度以及湿度对桥面裂缝的影响,设计一种科学合理的桥梁施工方案。
1.2 混凝土沉降的因素
混凝土会由于重力的因素,使得混凝土中一些较重的颗粒石子下沉,而水泥浆会出现上浮的现象,一些模板和钢筋会对颗粒的下沉有一定的约束,使得混凝土内部不平衡,就会形成裂缝。在混凝土塑性的一些情况下,混凝土的主要支架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上升和下沉或是水平方向的偏移,在混凝土内部出现附加应力,当附加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1.3 混凝土干燥的因素
由于混凝土长期暴露在大气中,与空气及水气接触,会发生一定的化学或物理反应,使得混凝土内部不断地失水,体积减小,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拉应力,从而产生裂缝。一般混凝土由于长期干缩出现裂缝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危害程度非常大,所以在其他能引起混凝土干缩现象的因素方面如混凝土的表面积、钢筋的位置及温度湿度等,应该予以重视。
1.4 混凝土材料的因素
混凝土原料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桥梁的质量,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骨料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硅,此物质会和水泥、地下水中的碱性元素结合,从而发生化学反应,混凝土会出现膨胀现象。在水泥和硫酸发生水化反应时,会出现铝酸钙,而使得局部出现膨胀拉力,以及混凝土模板的通透性差,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大量的有侵害性物质,影响混凝土的基础结构,从而出现裂缝。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箱梁和梁板是需要根据非预应力现场浇制的,当箱梁和梁板处于负弯矩区时,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巨大的形变,导致裂缝的出现。如果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箱梁在拆架时,操作不合理就会引起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出现裂缝,影响桥梁施工工程质量。
2防止桥梁施工中裂缝出现的措施
针对以上对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因素的详细分析,提出几个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加强温度的控制、改善混凝土的日常养护、加强裂缝的修补及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等。
2.1 加强温度的控制
加强温度的控制是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有效的保证桥梁施工工程质量。加强温度的控制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在混凝土内部结构中加入一定量的减水剂,用来防止泌水现象的发生,这样能增加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降低出现裂缝的几率;要使用高性能的混凝土,施工单位不能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就选取低价性能差的混凝土,性能差的混凝土的表面干缩程度较大,极易引起混凝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裂缝;尤其在冬季施工时,要对混凝土表面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如加盖棉被等,在夏季高温施工时,可以用洒水的措施来降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减少混凝土表面结构的变形几率。
2.2 改善混凝土的日常养护
做好混凝土日常的养护工作对于维持桥梁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长或是温度的急剧变化,桥梁的损坏程度会不断加深,尤其是混凝土桥面,要及时的对桥面进行检测,并采取适当的修理措施。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应该对混凝土维护工作予以重视,及时对混凝土进行水分补充,防止混凝土的不断硬化,有效的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提高工程质量。
2.3 加强裂缝的修补
混凝土裂缝的修补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灌浆法、表面修补法和嵌缝法,这三种方法都能有效的修补裂缝,保证车辆的顺利通行。灌浆法主要用于影响桥梁结构的裂缝修补,用真空压力机械把浇质材料(一般是水泥浆、环氧聚合物,也可采用甲基丙烯酸酯及聚氨酯)压入裂缝中,随着时间的变化,混凝土料会不断地硬化且与以前的混凝土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能够有效的消除裂缝,加强桥面的坚固性。表面修补方法主要适用于表面裂缝,一般深度小于3厘米,在裂缝表面涂抹混凝土浆料,并粘服一些玻璃纤维布,防止裂缝继续开裂。嵌缝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裂缝修补方法,首先在裂缝处开一个小槽,并且向小槽内注入止水材料,可以有效地封堵裂缝,并且不影响桥梁混凝土面层外观的平整。
2.4 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
在进行水泥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水泥的水热化程度,尽量选取水热化低的水泥材料,并且限制水泥的单位用量,降低混凝土骨料的温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散热措施,以缩小温差,有效预防裂缝的生成。桥梁工程所用的粗骨料应是坚硬的碎石子,在不同的桥梁该工程中,根据钢筋的不同来选取不同粒径的粗骨料,为了保证粗骨料的质量,在采购时要对粗骨料进行碱活性监测。在桥梁工程中,一般选取的细骨料的粒径小于5毫米,一般采用河沙。对于级配高且颗粒中不含其它杂质的粗骨料来说,在使用前也要进行检验,确保工程质量。一般使用的拌合水中会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糖类、游离酸类等,会影响水泥的硬化,所以需要选择合适的拌合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外加剂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外加剂。水泥在混凝土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桥梁施工过程中要选择耐久性强,拟合性强的水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坚固性。在混凝土配合比配制时,要考虑到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配合比,降低出现裂缝的几率。
3 总结
本文对桥梁施工过程中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温度湿度的因素、混凝土沉降的因素、混凝土干燥的因素及混凝土材料的因素等)进行了详细充分的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有效的消除混凝土裂缝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以及工程师、技术人员之间进行密切的协作配合,从而提高桥梁施工工程质量,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马金良,王付华.桥梁工程施工中的裂缝问题分析与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3.10(21):127-128.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
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
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
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地下室平面设计;防火;通风
Abstract: The underground space is a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expansive scal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the many functions of city ground are gradually placed into the underground space. Ou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lanning also requires to develop and use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s a kind of urban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problems of fire prevention, ventilation in basement construction plane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ecautions.
Keywords: the basement plane design; fire prevention; ventilat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为了解决地价高昂、用地紧张的城市开发建设难题,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一项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结合地上建筑附建的地下室综合建筑,因为具有地上地下建筑功能互补、同步协调、施工方便而且造价经济实惠等优势,成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建筑形式中最常见的形式,目前地下室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地下室工程涉及的专业极为复杂,在建筑的地下室设计时,需综合考虑防火、使用功能、人防要求、设备用房及管道、坑道、排水、通风、采光等各专业的配合。地下室平面设计难点繁多,本文主要就防火与通风的设计问题展开论述。
一、地下室设计中的防火设计
(一)防火设计现状
地下建筑通常由出入口、通道和洞室三部分组成。由于其构造的特殊性,一旦起火,造成的人员损失较大,而地下的位置使得通风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我国地下室设计中出现的火患主要有以下几点:(1)火灾负载量大,耐火等级降低;(2)是电气线路、管道、竖井多;(3)安全通道狭窄,出入口(门)标示不明显;(4)地下建筑封闭,空气不流通,排烟设施不完善。
(二)防火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防火分区。
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空间单元。防火分区的设计可以分为水平与竖向两种。水平防火分区是指用防火墙或防火门、防火卷帘等防火分隔物在水平方向分隔出的防火区域。它可以阻止火灾在楼层的水平方向蔓延。防火分区应用防火墙分隔。确实有困难时,可采用防火卷帘或采用防火分隔水幕分隔。在进行水平防火分区分隔时,要根据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选用可靠的构件作为防火分隔设施,如防火墙、防火门、窗、防火卷帘及水幕等。为了把火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从起火层向垂直方向的蔓延,给建筑物高度划分防火分区,即竖向防火分区,竖向防火分区主要是由一室耐火能力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做分隔构件,实际上在各种竖向管井上加装防火门,也起到竖向分隔的作用。
2.设计中注意各部分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指标应当满足规范的要求。
地下建筑的耐火等级和各部位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应当达到地面建筑规定的一级耐火等级标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各部位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指标应当满足规范的要求,如楼板与防火墙用于划分防火单元,应当具有较高的耐火极限时间要求,对重要房间和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也比一般隔墙耐火等级要高,在地下空间中采用轻质
墙板,有的耐火极限时间较低,不加区分地应用于不同部位会造成严重后果。
3.设计中要注意紧急状态下保证工程内的全部人员,在安全的、允许的疏散时间要求内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这是疏散设计的核心。对人员的疏散距离、疏散通道宽度、出入口的数量和宽度等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例如,疏散走道应简洁明快,方向感强,不要曲折拐弯,不要有袋行走道和死胡同,防止成为地下迷宫,找不到正确的疏散方向和疏散出口,延误逃生的时间;疏散走道还应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路,当在一个方向因火灾阻断通路时,另一方向仍然可以将人员疏散出去;在垂直方向疏散时,要有安全度高的疏散楼梯,要求疏散楼梯做到分区化、不燃化和耐火分隔化;疏散走道要保持通畅,通路上不能有障碍物,保证空间上通视,不应有台阶,防止人流疏散时跌交,挤塞道路。
4.要严格设置防烟分区
在地下建筑发生火灾时,虽然有自动喷淋和消火栓系统来完成灭火作用,但往往由于火灾时产生的大量烟雾无法迅速排出,容易造成人员的窒息伤亡,消防人员也无法迅速进入。地下建筑应严格进行防排烟分隔,将着火区域所产生的烟气控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不使其蔓延扩散。并应在着火区域内积极有效地进行排烟。在地下建筑中需划分出一系列清楚的防烟分区,单独的防烟区域应有对应的排烟与空调设备。在较大的防烟分区或建筑功能要求大的开放空间的区域,则需使用防烟卷帘。在紧急情况下,防烟卷帘从天花上落至人的头顶高度,将空间二次划分为许多“储烟区”,使烟雾集中在天花附近,然后再由排风扇和排风管排出室内。
5.地下建筑要严格禁止可燃的内部装修材料的使用。
地下室设计中要求内部装修材料的不燃化,难燃材料也要少用,严禁使用可燃材料。因为使用可燃的内部装修材料造成的火灾与火灾损失在国内外火灾案例中是不少的。
二、地下室的通风设计
(一)地下室通风设计的要求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的颁布和实施,大多数民用建筑都要求设计带人防工事的地下室,平时作为自行车库、汽车库和设备用房,战时转换成人防工事,且大多数为五、六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对于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通风系统的设计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系统:平时的送风、排风系统;消防时的防烟、排烟系统;战时的送风、排风系统。其中送风系统有清洁式通风、滤毒式通风、隔绝式通风。通风系统较多,相互转换复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应做好各通风系统的相互转换,以简化系统,节约投资,并减少平战转换工作量。
(二)地下室通风设计注意的问题
1.进出风系统设计合理。
根据不同的通风方式,进风系统由消波装置、密闭阀门、过滤吸收器、通风机等防护通风设备组成。
以清洁通风和滤毒通风合用进风机为例,设计时应注意:①清洁通风管路上,必须设置增压管,严防滤毒通风时出现透毒现象。②所选用的进风机性能,必须同时满足清洁通风量和风压、滤毒通风量和风压的需要。③战时三种防护通风方式应能通过阀门进行转换。④经消波装置后的冲击波余压不大于0.03MPa。⑤进风系统上选用LWP型粗滤器时,必须在器材的进风侧的背面用角钢加固,以确保其抗冲击波的强度符合规范要求。⑥选用过滤吸收器时,必须使通过该器材的滤毒通风量不大于该器材的额定风量,以确保滤毒通风时不出现透毒现象。
2.通风设备容量计算准确,尤其是注意战时滤毒通风风量。防空地下室战时新风量的确定,应按清洁式通风和滤毒式通风分别计算新风量。
(1)战时清洁通风时的新风量应按下式计算,并按此值选用防爆波活门。
Lq=L1N(1)
其中,Lq为清洁通风时的新风量;L1为清洁通风时人员新风量设计计算值;N 为掩蔽人员数。
2)战时滤毒通风时的新风量应分别按(2)、(3)式计算,取(2)、(3)式计算值中的大值作为滤毒通风时的新风量,并按此值选用过滤吸收器等滤毒通风管路上的设备。即LR=L2N(2)
LH=VFK+Lf(3)
其中,LR为滤毒通风时按掩蔽人员计算所得的新风量;L2 为滤毒通风时掩蔽人员新风量设计计算取值;N 为掩蔽人员数;LH为滤毒通风时防空地下室室内保持超压值所需的新风量;VF为滤毒通风时防空地下室主要出入口处的最小防毒通道有效容积;K 为滤毒通风时防空地下室主要出入口处的最小防毒通道的设计换气次数;Lf为滤毒通风时防空地下室内保持30~50Pa 超压时的漏风量。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主要来自于组织内部、外部。基于风险导向即是对各种风险进行判断、控制、评估、应对,单位业务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解决措施。其中,风险评估的主要客体是单位业务层面,主要包括采购业务、收支业务、会计业务、预算业务等[2]。例如,在单位业务层面中,在预算业务中存在预算编制不实、预算执行环节脱节等风险,在具体业务中,单位为了足额获取财政资金而将预算虚设,设定与业务工作不相符、脱节的单位财政核算,且对预算的批复、执行落后,信息反馈不及时。而在具体采购业务中,往往存在采购金额被拆分、采购目录不精确的问题,且利用组织招标的便利性,招标机构与采购需求部门串通,并在招标中设置不公允标准,对中标结果产生影响。此外,还存在不合理财政支出、套曲财政资金、货币资金存在短缺风险、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工程业务风险等问题。
二、风险导向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
(一)、强化风险评估机制根据风险导向构建具有适用性、层次性、针对性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形成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的风险评估工作中,应有具体部门牵引,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对单位收入、支出内容、采购方式等内容进行确认。例如,确定单位收入包括哪些方面、支出包括哪些方面,有无账外收入问题支出的具体标准。并分析确认单位资产,合理分类资产,分析所可能面临的威胁。同时,分析使用某种采购方式的原因,全面收集、评估采购中的寻租风险,并科学评估建设中的投标风险、合同中的协调风险。此外,单位还应根据本单位的风险发生原因、风险可接受度、风险偏好等条件,通过风险转移、承担、规避、降低等手段,科学处理所面临的风险。如,当风险在单位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即可利用保险、活动分担风险,使风险减低到可接受范围,而当风险超过了单位风险承受度时,可利用风险规避措施。
(二)、建立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根据所存在的风险因素,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制度、风险控制组织、风险控制的具体业务等[3]。在具体控制中,首先确定风险评估的方法、步骤,然后确定合理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结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寻求具体的控制依据,制定管理措施。再者,确定人员分工、组织机构、监督机制等,最后进行具体的业务分工,职责设计,确保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中,针对责任主体,激励对责任主体有利的行为,惩罚对责任主体不良的行为。
(三)、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求进行明确首先,完善制度体系,国家和有关单位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法制环境、制度体系进行改善,如为了防止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与预算相偏离的风险,国家和有关部门应改善财政收支管理机制,有效结合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加快公共资金分配、使用的立法步伐。其次,健全组织架构,对于内部控制而言,组织架构是运行载体,行政单位应在国家编制规定的条件下,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岗位及岗位规则,并在用人、决策方面做到集体、民主,确保工作的透明化,防止腐败滋生。最后,对管理措施、业务流程进行合理规划,行政单位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提高办公效率。例如,在采购业务方面,应利用可视化操作实施采购执行、账单支付等一些列过程,确保采购的透明性,降低因账目不透明所造成的风险。
三、结束语
新常态之一:普惠金融vs.长尾风险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传统银行业已明显在向蓝海进军,逐渐开拓新的市场,互联网企业也在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产品,向传统金融领域渗透。这无疑会使“更大的人群”成为金融产品的消费者,普惠金融的前景也必将更为广阔。然而,这个“更大的人群”,将主要来自前文所说的“长尾”客户,即传统意义上的非主流市场。以授信业务为例,“长尾”客户的典型特征是信贷历史较差(或无)、创业时间较短(或尚未开始)、抵质押物较弱(或难以管理)、未来收入波动较大(或难以预测),因其不确定性较大,故难以成为传统金融业的授信支持对象。而在互联网时代,尽管大数据提供了更多、更好、更新的量化风险解决方案,在某些特定网络平台针对特定长尾人群开展的授信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真正实现对更大范围(长尾)客户行为的精准刻画,尚待时间、数据、技术和实践的积累。可以说,未来的金融风险将更多来自于“长尾”领域。新常态之二:创新加速vs.相争相容在长尾时代,创新来自各个层面的整合:既有来自于不同技术、不同平台、不同数据之间的整合,更有来自于不同产品、不同服务、甚至不同行业的整合,包括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电商等行业之间的融合。创新的不断加速和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常态,其中,“宝宝”类产品就是创新与整合的突出代表,也正因如此,2013年被业界命名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渤海银行为例,其试水互联网金融跨界产品的进程不断加快,2014年推出的“添金宝”更在宝宝军团中独树一帜。作为一款“现金管理型全自动基金理财产品”,客户签约该产品后,系统每日自动归集指定账户内的活期余额,并自动申购货币基金。当客户需要支付结算时,无需赎回基金份额,直接通过POS刷卡、ATM取现、转账、汇款等操作即可完成对外支付,不仅获得了宝宝类产品的收益,而且实现了传统银行卡的便捷。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市场的“蓝海”与“红海”之间既相竞争、相博弈,也相融合、相促进。新常态之三:安全隐忧vs.维权意识当线下的交易移至线上,数据存储在了云端,除了软件、硬件、网络的安全之外,更令人担忧的是数以亿计的个人客户的隐私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平台数据将更大范围收纳客户的身份识别信息、支付行为信息、消费习惯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甚至包括指纹与虹膜等生物识别信息,个人隐私安全的隐患及隐私维权意识的崛起将成为新常态。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应用分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满足最初交易目的的数据应用,这个层级的信息采集和应用一般都会有比较严格的隐私保护条款;第二个层级是数据汇集后的分析应用。当来自四方八面数据相互整合起来,不但为巨大潜在商业智能挖掘创造了条件,也为个人隐私泄露带来了机会。研究表明,即使每一个数据来源都是匿名,当数据整合之后完全有可能做到对个人身份的精准识别,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可能将无所遁形。我们需要对隐私进行新的定义,并研究新的防护机制。新常态之四:损失事件vs.理念回归由于承担了更多的“长尾风险”,损失事件必然不断出现。但按照以往的经验,人们往往只接受“刚性兑付”,对于风险与收益匹配关系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和概念上,对实际遭受的损失的认识不够,难以接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买房后,一旦房价下跌就出现“房闹”事件,以及为什么商业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对非保本浮动收益的,尽管反复强调风险,并对客户进行投资偏好测算,严格防范“误销售”,可是一旦出现损失,就会有投资者在银行门前“讨说法”的情况。同样,对于P2P,在国外大多数都是不承担信用风险的“纯平台”,而来到中国后却经历了变异,由平台承担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对“高风险、高收益”的理念认识不深,或者说是对风险的“本质”认识不够直观。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为了应对风险损失事件这个新常态,风险本质的理念回归是民众的必修课。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管理特点
无论是传统商业银行,还是从事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抑或是跨领域的金融服务提供者,都是在经营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二者总是相伴相生。特别是在行业融合与博弈成为新常态的“长尾时代”,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仅以风险定价为例,风险经营能力强的金融企业,在准确识别和计量潜在客户风险水平的高低的基础上,能够给“好”客户提供更为优惠的服务价格;而风险经营能力较差的金融企业,由于对客户风险识别不清、计量不准,只能给客户提供一个偏向于平均水平的价格,而这对真正的“好”客户来讲,反而得不到其应得的优惠条件。因此,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好”客户会流动到风险经营能力强的金融企业,因为其为同等服务付出的成本更低;“差”客户则会选择风险经营能力差的金融企业。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风险管理能力依然是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否认,互联网大数据将给金融企业带来很多思想理念和技术手段方面的变革。长尾时代,风险管理的方法需要主动应变,传统商业银行要向互联网企业积极学习和借鉴,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更加深入地了解位于“长尾”部位的新客户,并为其提供更加卓越的金融服务体验。但同时,传统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丢弃,其思想精髓是经过长期实践和验证总结出来的方法体系,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不仅需要坚守,而且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三、大数据:机会与陷阱仅一步之遥
互联网和大数据革命性地降低了批量获取尾部客户的成本,使长尾时代的到来成为了可能。谈到大数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商业智能和无限商机,但实际应用中,要对其持有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技术方面更要谨防“大数据陷阱”。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算法可以帮助金融企业找出很多潜藏在数据里的“规律”,但这只是商业智能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数据量大不一定就是好事。一方面,当数据量从几十条变为几百条、几千条、上万条甚至更大时,很多微弱相关的变量会在大数据里变得显著相关,很多实际并无关联的变量会呈现相关的表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甄别地盲从于数据挖掘的结论,往往造成模型运行中的偏差,或加速模型本身区分能力的退化。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基本都是过度挖掘的结果。另一方面,大数据不仅仅是“大”,更要求“全”,即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数据需要进行整合汇集,这也意味着数据种类和形态变得更为多样和复杂。然而,数据“全”是一把双刃剑,既赋予了数据挖掘无尽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数据质量的良莠不齐。特别是互联网“全民造数”时代,数据应用者必须审慎区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即哪些属于客户真实的交易数据,哪些则可能属于客户在好奇心理驱动下的“试试看”行为。因此,数据挖掘要谨防“伪规律”。防范大数据滑入“陷阱”要做到三个尊重。一是尊重数据质量,在充分了解数据来源、意义和规则的基础上,做好数据质量的甄别、纠正和取舍;二是尊重小数据时代的统计分析规范,如合理抽样、充分验证等,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严格的实验设计,以确定因果关系的存在性;三是尊重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专家经验,不能唯数据或唯挖掘,而是要在数据分析和应用的全流程引入专业经验,并对模型规则进行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四、金融企业践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对于金融企业来讲,互联网金融时代依然要面对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科技、战略、声誉等常规风险,与过去相比,虽无本质区别,却有量的差异。要求金融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组织架构、操作流程、系统工具、企业文化和人员队伍。重点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客户选择与风险偏好管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把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平衡作为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二是信息对称与“全流程”管理,确保在业务的完整生命周期内充分了解客户的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三是数据应用与风险计量能力,将专家经验与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析进行有效结合,精准计算和预测客户风险;四是资本约束与风险文化建设,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体系,完善与各类风险相对应的资产管理,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文化体系,确保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在前、中、后台得到有效落实。以渤海银行为例,其开业之初即构建了全面、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模式,并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按照巴塞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和理念逐步完善了适应本土管理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偏好政策和风险管理流程,对于所面临的每一种主要风险,均通过“四眼原则、双线报告”建立矩阵式风险报告体系和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持续提高风险分析、信息管理、计量工具、系统等量化风险管理基础能力,持续推进风险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品质提升;业务发展方面,不以放松风险管理为代价换取短期发展,不脱离风险管理实际盲目扩张,资产质量始终保持同业领先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以“锻炼和培养一支职业操守好、专业水平高的风险管理队伍”为目标,注重开辟立足长效的风险管理人员培养机制,开展深入、立体、全方位、渗透式的风险管理培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独具特色的风险文化,提炼出以“专业、责任、规范、创新”为基础的风险文化理念,并力求使之成为凝聚力量、规范行为、推动持续稳健发展的“无形之手”。上述措施无疑将为渤海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蓝海”航行保驾护航。
五、监管与创新间的辩证平衡
监管与创新向来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有效的监管是保障健康创新和金融安全的必要条件,但如果监管过度,则会扼杀创新于摇篮。监管的重点,首先是风险。长尾时代,由于行业之间跨界渗透、金融交易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以及金融消费群体的实质性扩大,金融风险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传染性将更加显著,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也更加显著,局部的信用风险、科技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都可能会以声誉风险为媒介,并以流动性风险为表现,快速波及整个企业,直至全行业。因此,风险管理不再是某一家或每一家金融企业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何防范类似P2P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如何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顶层设计与关键制度安排,相关法律法规、风险隔离制度、资本约束制度、流动性备付制度、民间借贷阳光化等都需尽快建立健全,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二是行业自律与准入资格管理,要在重新定义“金融行业”的基础上,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负面清单管理,并着重加强企业从业门槛制度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核,确保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三是信用评分与征信体系完善,要尽快建立起更大范围的诚信体系,有效提高新兴业态下借款主体的违约成本,并运用数据优势,积极拓展跨领域数据整合,基于信用历史、交易行为、诚信记录,甚至社交网络信息,开发通用评分,帮助授信企业更好地识别和计量客户风险;四是信息披露与市场纪律监督,金融企业要自觉接受市场监督,规范化地披露相关信息,不仅包括金融企业的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状况,而且包括其业务所涉及的具体产品和具体借款人风险和收益状况的披露,帮助金融消费者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五是风险教育与金融知识普及,要将“普惠金融”与“普及教育”两项工程同步推进,确保金融消费者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关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投资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