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第1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 河南省 学校体育 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现状 对策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课外体育不像体育教学课程那样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发性和随意性,属于潜在教育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信念、价值、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目前我省学校课外活动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疏于管理,内容陈旧,封闭自守的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新形势下学校体育功能的发挥和发展,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和功能,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激发锻炼热情,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外活动的内涵

1.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又包括学生自发参与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它对于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1]。

1.2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这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努力方向。然而,就最终目标的本质而言,它只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概念化了的一种理论归纳,必须加以具体化后才能有实际操作价值。增强体质、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是一个长期的个性塑造过程,它需要持久地努力和不间断地锻炼才能够保持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形成这种持续性和不间断性提供了可能。学校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学时、运动项目、运动方式等的限制,很难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化的需求,而课外体育活动则弥补了体育课的不足。这似乎证明了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自然延伸和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相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又能自成体系,显示出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是体育课教学的简单延续,也并非纯粹是体育教学的第二课堂,而是对体育课内涵的补充和外延的升华。它不在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运动技能的高低,而是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对体育运动深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可见,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具有广泛的延续性和终身性[2]。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1.2.1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人的生长发展虽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与青少年时期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身体的结构和机能都得到正常的发展,从而防止甚至矫正身体的畸形发展。更加重要的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够增强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总之,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能够提高运动分析器的工作能力,从而使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能够全面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

1.2.2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青少年优良个性的形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种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付出相当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的艰苦活动,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没有不怕困难和无所畏惧等优良的个性品质,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他们具有坚忍顽强的意志,勇敢果断的精神,灵敏机智的品质,以及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品德,等等,都具有直接的效能。许多研究指出,课外体育活动可以使人的个性在短时间内得到表现和发展。如在严密组织的集体性对抗项目中,学生能培养勇敢进取、互相合作的道德品质;在完成艰难甚至惊险的肌肉技术动作时,学生能锻炼吃苦耐劳、顽强果断等心理品质;在种种激烈、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中,学生能学会调动自身潜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志,克服消极心理现象的方法。所有这些,对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

1.2.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状况,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健康较为关注,继而产生了终身体育的思想。为适应终身体育思想,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我国正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使每个人都有终身体育思想,并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说大有作为。其一,学生时代,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个体方面可以获得基本的健身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这些都有利于激发个体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个体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满竞争和乐趣,通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个体不仅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心情舒畅,促进身体健康。其三,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个体掌握某项或多项体育技能,为日后终身开展锻炼提供活动方式和手段[3]。

2.河南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2.1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

一些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健康及体质状况令人担忧,说明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状况。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城乡学生的耐力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耐力素质水平的提高或下降往往意味着人体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提高或下降”。各项研究在研究学生耐力水平下降的原因时都明确指出: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按要求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只占总数的68%。其中,既能坚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又能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并对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有明确要求的学校仅占约50%[4]。这种现状说明,学校体育工作中,只重体育课,而轻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中,只重早操、课间操,而轻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活动。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是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主要原因,由于措施不力、实效不强,因此学生缺乏体育锻炼。

2.2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城市中小学比农村中小学好,高等院校比普通中小学好。但是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化、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有的学校办了几十年,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总是整齐划一、场面看似宏大的早操、课间操和参与人数十分有限的篮球运动,而且早操、课间操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他们在学校的规定和考核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何淑娟等人通过对全国68所普通高校16768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太少,每校平均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15.4%[5]。这提醒我们,在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我们无视学生主体需求,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和创新,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2.3缺乏引导,疏于管理。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与规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主要由体育组具体部署实施,局限于那些规定了的和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如早操、课间操和运动会等。很多学校在这些常规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甚至流于形式,使得这些活动的教育实效大打折扣,而那些不在学校规划之列,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并且参与面广,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外体育活动几乎没有管理、引导可言,老师不插手,管理不沾边,学生的自主活动处于一种极度的盲目开发状态。不少学生由于受运动技能水平的限制,认为技不如人,或受场地器材所限,干脆放弃了这些自主性很强而且是他们十分喜爱的课外体育活动,而能坚持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其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状态。

2.4多重因素,限制发展。

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把体育摆在重要的地位,但是体育的重要性始终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的“读书做官”等社会等级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形成“重智轻体”现象的直接原因,它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造成学校教育中偏重智育、忽视体育现象的社会根源[6]。另外,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直接组织者和指导者,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组织工作能力较强,他们工作热情高,学校领导支持,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但是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一方面,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同工不同酬等因素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工作责任性不强,缺乏一定的奉献精神,工作不主动,不愿花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造成体育活动的组织缺乏活力。

3.河南省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

3.1明确目的性。

有人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自由活动,由学生自己完成,学校只要提供场地和器材就足够了。其实,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它必须贯彻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点。组织每一项活动都应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和计划,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防止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随意性,避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放手”行为。

3.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他们把活动作为自己的事,做活动的主人。如果活动的进行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就会使学生陷入被动,妨碍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挥。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参加讨论,决定活动计划和步骤,研究解决活动中的各种问题,注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3.3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他们才会高高兴兴地参与到活动中。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应该丰富多彩。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多组织一些竞赛,激发学生们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找到一项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项目,能够喜欢体育活动,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养成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

3.4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开展课外活动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各校的有利条件,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例如:城市学校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广场等场所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则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如乡间公路、高山、河流、坪地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些设备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专项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健美操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形成各自的特色。

3.5加强组织领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7]。因此,学校领导要切实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领导,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由校长或教导主任分管,教务处具体组织和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庆永,张丽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26,(3):233-234.

[2]龙亚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125-126.

[3]冯炳.浅谈课外体育活动[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102-105.

[4]曲宗湖,扬方轩.课外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45-48.

[5]何淑娟.大学体育现状与需要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7,14,(1):23-25.

第2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进一步落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05]10号)和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精神。促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与领导

建立健全以主管领导为组长,1.校长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班主任老师、体育组老师参加的体育领导小组,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把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各部门及广大教师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

保证学生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含体育课)各校要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2.学校要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时间。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评估;

均应计算工作量;3.凡有计划地直接参与组织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教师。

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深入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4.加强宣传教育。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宣传,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培育自己学校的体育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二、开齐并上好体育课

开齐并上好体育课,各中小学校必需依照国家有关中小学体育课设置的规定和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中学7~9年级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与新课标严格同步推进)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

三、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要组织学生参与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保证学生课间十分钟到室外休息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以及除体育课以外的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实行学生出早操制度(20~30分钟)

四、实行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

课间操的基础上,学校要适当安排作息时间。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形成小学30分钟、中学25分钟的大课间活动;学校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排入课表,按时进行。

五、课外体育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要不断改变。要因地制宜,1.大课间的活动内容为广播体操、校操、素质操、以及适合本校条件、符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内容。随季节的变化。突出本校特色;

力争每校有激进项目和特色项目。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的运动会,2.结合学校的体育激进项目开展与之有关的体育活动。除有正式竞赛项目外,应有群体活动的内容;

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3.积极推行《学生体质锻炼规范》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进行自选项目和多种锻炼内容,4.鼓励和提倡针对为提高学生自身活动能力与水平。以激发学生练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动作质量;5.复习体育课所学教材内容。

6.开展各种球类竞赛和群众创建的各种体育健身项目;

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7.各校要积极探索、不时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

六、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体育组教师负责活动内容的安排与指导;1.实施原则为班主任老师负责协调组织本班学生。

2.采取集中(全校、年级)与分散(班级、小组)相结合发方法;

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3.引导学生组织单项体协和各种体育俱乐部等组织。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活动中锻炼和发挥体育才干,提高组织能力;

学校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竞赛。4.鼓励学生参与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

七、体育场地、器材

并由专人负责,经常进行体育场地、器材的维修与保养。有计划地添置体育器材和设备;提倡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建设快乐体育园地,提倡学生和教师自制小件实用的体育器材,为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努力满足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

八、建立规章制度

对学年累计缺勤三分之一课时的学生,1.坚持考勤制度。不能评为本年度体育合格;

形成日常有检查、阶段有评比、学年有评估,2.建立检查评比制度。不时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质量;

3.将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做为评选优秀班集体的条件之一。

第3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一、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

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有调查显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同学分别只占19.89%和1.59%,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但35.88%的学生锻炼没有规律,27.65%的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锻炼,只有18.82%的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高职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建立的,经过几年的高校扩招,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运动场地的缺少是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同时,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2E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已不再局限于校园,导致课外群体活动体系松散,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锻炼情况没有纳入体育课成绩评估体系。课外体育呈现个人、自发、分散的无序状态,课外体育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能恰当选择锻炼的时间和运动的形式;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指导、帮助和提高。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走出教室、寝室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期达到最佳效果,应对其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是组织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中,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处应在各院(系)建立课外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体育教学部门根据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特长,让他们下到最基层,对运动队、体育社团进行直接的面对面辅导。做到学生锻炼有组织、有计划,奋斗有目标,遇到难题有人帮,教师辅导有对象,克服过去学生锻炼自由化,教师只出现在操场上的做法。

2,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是激发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首先,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管理范畴。为使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诸如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应采用考勤、考核等手段,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率和质量以学分或体育课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制度化的教学管理范畴,以强化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群众性体育社团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意向,营造和谐、民主、融洽和愉快的活动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即体育社团(或运动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技能、运动素质、体育与专项特长等自愿选择各体育社团。通过建立健全社团制度,约束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时间、练习内容和考核办法。

3,加大场地建设,改善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尽快使学校体育场馆严重不足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以基本满足学生对体育场所的需求,为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和兴趣。

三、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可采用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校级的大型竞赛活动,系级的友谊赛、邀请赛,也可以是体育社团内部学生自发的活动等。

1,竞赛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几项全校性的体育比赛,并作为固定赛事定期举办。这样的体育竞赛要列入全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事先要将体育竞赛工作计划公布出去,让各单位提前做好参加比赛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比赛的竞技水平逐年提高,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

其次,系级教学单位应经常性地开展系与系、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邀请赛、对抗赛。邀请体育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学校管理部门要在场地、器材上给予支持,组织上给予帮助。

第三,各项目运动队的训练、交流。通过有组织的引导,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组织多项业余训练代表队。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个人喜欢的项目,主动参加,这样才能使学生自愿走出教室参加各项活动,从而达到自觉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2,体育社团或单项协会。根据学生爱好广泛的特点,按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体育文化社团。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并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训练辅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让他们在参加比赛和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展示其才华,锻炼其能力。

第4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本文用运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发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福建省9个地区18所高校(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大学、泉州经贸职业学院、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三明学院、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180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大学生1021人,女大学生779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法查阅《中国期刊网》有关研究课外体育活动的文献资料八十余篇,查阅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等课程方面的专著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二)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采用了逐一选择的方法设计问卷,学生采用分地区、每个地区分别选一首本科院校和一首高职院校、分性别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总共发1800份问卷,回收1769份,其中有效问卷1703份。

(三)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数据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和归纳。

三、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逐一选择的方法设计问卷,本问卷共列出了体育课内容影响、父母经常锻炼影响、电视体育节目影响、同学朋友影响、网络体育信息影响、体育明星影响、体育杂志影响、广播体育节目影响、兴趣爱好、学校体育氛围好、时间充足、达标要求、体育教师影响、学校体育设施好等14个选项供受调查大学生选择对其影响程度。本研究把影响程度分成4个等级:1影响很大、2影响较大、3影响较小、4没有影响。然后把对福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的积极因素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详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影响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积极因素中排在总体前六位分别是:兴趣爱好、时间充足、学校体育氛围好、达标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好、体育教师影响。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影响福建省大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爱好、时间充足、学校体育氛围好,但男、女有一定的区别,男生把兴趣爱好、学校体育氛围好和时间充足放在前三位,女生则把时间充足、兴趣爱好和达标要求分别排在前三位。这说明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积极因素是自我因素兴趣爱好和时间充足;此外,学校体育氛围好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积极因素的外因;另外,达标要求对大部分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但从另外一面反映了学生经常被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还没得到培养。所以我们应对我们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提供便利的体育设施来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

(二)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消极影响因素

影响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比较多,本研究采用逐一选择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列出了没运动氛围、缺乏组织、缺乏指导、学习负担重、没时间、运动场馆器材不足、没兴趣、没有同伴、缺乏技术方法、锻炼场地远不便、锻炼后洗澡不方便等11个选项供受调查大学生选择对其影响程度。本研究把影响程度分成4个等级:1影响很大、2影响较大、3影响较小、4没有影响。然后把对福建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的积极因素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详细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影响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消极因素中排在总体前六位的分别是:没兴趣占43.1排在第一位、缺运动氛围占40.1排在第二位、缺乏组织占35.1排在第三位、运动场馆器材不足排在第四位、缺乏指导排在第五位、没时间排在第六位。其中影响福建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消极因素没兴趣在男、女中都列第一位置,这说明主观因素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最大,针对学生由于没兴趣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我们归因为学生还没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还没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另外,男生更多选择缺运动氛围,女生更多选择缺乏组织,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被动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四、建议

(一)学校应该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应有专人负责。负责人应制定相关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细则,制定每学期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表,并按计划严格实施,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组织;(二)学校应投入足够的经费来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场馆和器材,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大量课外体育活动需求;(三)有效的发挥各体育单项协会作用,各协会的成员都应积极的投入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推广和传播中去,这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四)经常开设体育、健康、保健的讲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真确的体育价值观、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理论知识和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五)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全浙平.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4).

[2] 许文鑫等.福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8(7).

第5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 课外体育锻炼 动机

高校体育是我国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和社会体育接轨最为密切的体育环节,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对学生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组织成形式,也是增强体质发展个性重要途径之一,为提高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本文着重调查研究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兴趣与动机,探索一系列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巩固强化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为在高校普及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思茅师专等四所高等院校大学生,从中随机抽取9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

查阅国内部分体育期刊和学校体育文件上有关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论文报道及相关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

选取省内四所不同类别学校(涵盖了国家重点、省属重点、一般本科和专科学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分别抽取各高校若干名学生,随机抽取1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005份,有效问卷907份,有效回收率达90.2%。并采用分半法,分别对各校收回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特尔菲法对调查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次问卷的效度较高。

1.2.3 专家访谈法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分别对四所院校的体育部门负责人就体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目前一些高校体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

1.2.4 数理统计

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整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省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每周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有77人,占8.6%,参加1次锻炼的有265人,占29.4%,参加2次锻炼的有345人,占38.3%,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有213人,占23.7%,其中1小时以内的225人,占24.8%,1-2小时的319人,占35.2%,2-3小时的210人,占23.2%,3小时以上的152人,占16.8%。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达到2次或2次以上的大学生占62%,这说明大多数云南省大学生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而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次数低于2次的大学生占38%,此项数据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这说明相当部分云南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没有达到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不少于2次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云南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较短,有24.8%的大学生在1小时以内,这还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而只有40%的大学生在2小时以上,这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达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2.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有54人参加了培训班,占5.9%,有102人参加非正式比赛,占11.2%,有88人参加业余比赛,占9.7%,有,665人属于自由锻炼,占73.2%,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是自由锻炼;有21%的大学生是参加一些有对抗的比赛;有5.9%的大学生参加一些培训班。

2.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参加锻炼的项目中篮球223人,占25.4%,足球122人,占13.9%,排球47人,占5.4%,乒乓球133人,占15.2%,羽毛球125人,占14.3%,网球12人,占1.7%,游泳32人,占3.7%,健美78人,占8.9%,武术12人,占1.7%,田径83人,占9.5%。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所列的10项体育活动项目中,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依次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田径、健美、排球、游泳、武术、网球。分析原因,武术可能是由于其趣味性和娱乐性不高的缘故,而网球可能是受场地器材限制,也可能是因为一般使用网球场地要收费,这与学生是通过参加培训班来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结合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消费意识较低。

2.4 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在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体育课影响的有167人,占18.4%,受体育媒体影响的有221人,占24.4%,受家庭成员影响的有92人,占10.1%,受同学或朋友影响的有235人,占25.9%,受体育明星或名人影响的有43人,占4.7%,受场地、器材影响的有89人,占9.8%,说不清的有60人,占6.6%,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卷调查所列的7项影响云南省大学生选择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体育媒体影响排在前两位,这说明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存在从众心理,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这也说明了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受场地、器材影响排在了第五位,这说明长期以来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受限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

2.5 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认为上体育课就足够,用不着参加的有110人,占12.7%,认为学习场地紧张,没有地方参加的有74人,占8.5%,没有时间参加的有585人,占67.5%,没有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的有98人,占11.3%,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参加,其次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问题,而场地、器材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不是影响本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参与课外锻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体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外锻炼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体育课作用功效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兴趣。

2.6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动机

课外体育活动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一种内在力理,从收回的907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动机为增强体质的有429人,占47.7%,动机为休闲娱乐的有132人,占14.7%,动机为调节精神的有110人,占10.8%,动机为提高水平的有80人,占8.7%,动机为人际交往的有71人,占7.8%,,动机为应付考试的有64人,占7.2%,动机为其他的有38人,占4.4%,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情趣及调节精神方面。这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说明学生已认识到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这正是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原因。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云南省大学生中有绝大部分人认为,体育对人的发展很重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的素质;有91%的大学生表示不同程度的参加了课外体育活动。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云南大学生对体育有较大的亲和力,有较正确的主观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3.1.2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明显不足,实际锻炼效果也不理想。统计表明,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3次的学生仅占23.7%;而每周总活动时间达3h的学生,也仅占13.8%。这一状况远远达不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我国有关教育、体育法规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来自高校的竞争、就业压力,价值取向、场地、器材短缺及学校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科学的组织管理。

3.1.3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由锻炼,其次是参加一些有对抗的比赛。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最多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篮、足、排)和两小球(乒、羽)。而影响大学生选择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理由中,受同学或朋友影响和受体育媒体影响排在前两位。

3.1.4 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比明显,以健身、娱乐为主,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影响云南省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参加,而场地、器材已不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

3.2 建议

3.2.1 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我国学校有关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得到落实。

3.2.2 高校应结合素质教育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形式,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和体育运动竞赛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全面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3.2.3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大宣传与组织力度,进行宏观调节和提高服务保障。

3.2.4 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状况得到改善,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3.2.5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与意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适当减轻大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使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许凤莲,王进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7(4): 104-106

[2]戴建波.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2):37-38

[3]李燕强,侯玉鹭.普通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4):127-129

[4]李新强.论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227

第6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强化;营造;阳光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67-1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中央7号文件精神,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强化阳光体育工作,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优良环境,使得阳光体育活动得到高效、高质地开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1.保证主渠道的教育,确保体育课开齐开足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发挥体育课堂主渠道作用,并且按照教育部相关精神和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同时学校应配备和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先导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需要,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提高体育工作者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以及施教过程遇到的新问题进行认识、理解、实践,这样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2.立足实际、确保实效,改革课间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学校领导和体育工作者考虑到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学生体质状况、场地器械等实际情况,在推行“大课间”(分上下午)的同时变以往那种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参加大胆改革,将每月的系类赛(如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太极拳比赛)穿插于其中,既保证了全员参加,又突出了精英学生,与此同时校园体育文化节的举办使得学生、教师在阳光活动中都能得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3.坚持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发展阳光体育的有效载体

冬季长跑活动是阳光体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进行冬季长跑活动前,主管校长和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召开冬季长跑的专门性会议,强调长跑的运动量、安全性以及在跑步中班级的队形、彩旗、口号;通过校园广播台、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宣传营造氛围;组织全体师生参加冬季长跑的启动仪式;安排专人进行冬季长跑的督查、考评;组织冬季长跑优胜班级评比活动,总之冬季长跑活动在有计划、有组织、有质量的进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4.开展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学校以体育文化节和课外活动为平台,坚持抓好两操和两活动,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中,因地制宜、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做到四有:有计划、有组织、有活动、有总结;四落实: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个新:新形式、新创意、新设计、新发展;组织体育运动项目代表队或课外兴趣小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力争把各项活动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得到落实。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阳光体育活动全面落实

1.开展督查评估,确保工作落实

学校为了保证阳光体育活动能得到长效、高质进行,由主管校长牵头,建立学校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的小组讨论、研究决定,及时制定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特点和需要的具体活动方案,并组织贯彻落实;建立由学工处、校团委以及体育教研组联合的阳光体育活动实施小组具体组织落实,职能部门的领导为相关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活动的落实情况,与此同时对每一个活动的开展做好交流、督查、评估。

2.坚持评优活动,激励师生参与热情

为激励先进、树立典型,保证评优工作活动的公正、公平、公开性,学校定期公布阳光体育活动督查与考评小组的督查相关情况和考评结果,并把此项考核与学期先进班级体考核、优秀学生考核、优秀教师考核相结合,这一做法调动了师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使得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得更有序、更深入。

3.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做好数据上报

体质测试是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也是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学校严格按相关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每年学生体质测试,并将相关数据向国家数据库进行上报工作。由于长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生每天坚持跑操,学生的耐力素质较以前有所提高,因此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第7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信丰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促进信丰县中学生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服务。

关键词 信丰县 课外体育活动 服务

一、引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喜欢和非常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大多数,为69.5%。其中,男生多于女生,低年级学生多于高年级学生。由此可见,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大多数,反应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较高。男女生,高低年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年龄特点所致。

(二)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通过调查得知,任课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态度占多数,多数人认为在学校要以学习为重。说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客观上受到明显的限制。这与当前的教育制度有关,特别是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制约着老师和学生,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其学科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另外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任课教师的奖金,教学质量,是与其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钩,所以希望学生花在该门课的学习时间多一点。

(三)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85.6%的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位居第一,表明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有较高的认知;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刻,课外体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体锻炼的正常发育和生理机制发展,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抵抗疾病的能力。“清除学习疲劳”占67.7%,位居第二;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应试教育压力大,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能愉悦身心。缓解学习压力,使学生得到积极性的休息,以利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

(四)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续时间选择一次为30-59min,60min以上,30min以下,统计中还发现男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多于女生,如表2所示)。

其实,女生更应该重视身体锻炼,因为按照高中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女生的横向发展比纵向发展快,所以要特别注意合理的锻炼身体。但是有些女生可能对体育有一些误区:例如认为跑步会使自己的腿形改变从而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而另一方面还有些女生为了追求时髦,“骨感”去减食甚至绝食减肥,从而导致体质下降。所以体育老师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引导,知道学生正确、合理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据调查,信丰县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最常选用的活动项目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大多是一些简单易行和较为普及的项目,呈现出简易性、实用性、大众性和娱乐性等特长。

表3数据表示,男生课外体育活动各项目喜爱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田径、跳绳、武术、踢毽子、健美操,表明男生较喜欢参加篮球、足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能表现力量,速度,灵敏和体现勇敢顽强的运动项目。女生课外体育活动各项目喜爱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健美操、踢毽子、跳绳、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田径、武术、篮球、足球。表明女生较喜欢运动强度较小,对抗性弱,并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这反映出男女生在体育需求方面的差异。

(六)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

经调查发现,信丰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课为主;全校性体育活动,校际间的体育活动很少。虽然这确保了学生每天基本的运动量,但因这些活动形式基本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受校纪校规的约束,学生可选活动择余地很少,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增加多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如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选项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项特长的形成,使学生能经常性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七)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较多,依其排名依次为:场地器材不足,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时间,技术差,怕别人笑话,没有体育活动的兴趣,缺少体育老师的指导,经济因素。这些都反映了中学生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性别分组来看,场地、器材不足,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在男女生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都超过了30%,其他影响因素对男生的影响较小,只有技术差,怕别人笑话超过了10%,其他因素的影响都在5%左右,女生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都较男生强烈,几乎都在10%以上,这说明女生在参与课外活动中更易受到运动以外因素的影响,行为波动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信丰县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超过80%的中学生喜爱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较为集中,主要是强身健体和兴趣爱好。而影响信丰县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运动场地,器材不足和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运动场所,运动次数,运动强度的选择上,男女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外,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普遍缺乏有效地管理,只有少部分体育老师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多数还是在培训专门的训练队。

(二)建议

1.通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提高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使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2.任课教师应该相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他们应该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是学生劳逸结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快乐体育”。体育课在保证内容完成的前提下,应以活泼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提供机会。

4.多渠道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添置体育器材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不足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是阻碍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

[2] 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 范立仁等.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

第8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关键词: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 210

0 前言

近年来昆山市第一中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令人担忧!校园里缺少有组织、有计划、能体现中学生个性的课外体育活动。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方法,找出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所在,针对目前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改善一中课外活动现状,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昆山市第一中学。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

(1)对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项目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表1,表2:昆山市第一中学开展的项目男、女生选择的项目其中慢跑散步占被调查人数的9%、40%;篮球占被调查人数的70%、0%;跳绳占被调查人数的0%、18%;广播体操占被调查人数的0%、6%;健美操占被调查人数的21%、36%。

(2)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形式分析。学校运动队。学校组建了一批有一定特长,有较强潜能的学生,为培养学校体育运动骨干做准备。

(3)影响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消极因素。影响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一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意识与价值观,体育态度与习惯,运动技能掌握水平等。

(4)影响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所谓体育兴趣,是指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2.2 对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

(1)对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结果。从针对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在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占大多数,说明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可、态度非常积极。

(2)对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动机调查结果。关于昆山市第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出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对锻炼的兴趣”动机的学生占的比重居于前列,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96%,78%,56%。 动机是由人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

2.3 对昆山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态度的调查分析

(1)对昆山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和时间的调查分析。通过观察了解昆山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每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在6―8次左右,每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40min,充分的反应了昆山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2)对昆山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出席课外体育活动人数的调查分析。通过观察了解到昆山市第一中学组织各项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都是全员参与,能够反应昆山市第一中学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态度是非常积极的,都能承担起组织者和参加者的双重身份。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不能充分的得到锻炼,而学校规定的项目比较单一,学生感到没有乐趣,从而失去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变成为应付课外体育活动现象出现。

(2)昆山市第一中学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可、态度是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都积极参加,但有一部分持消极态度从不参加;虽有性别差异,但在动机及其对作用的认识的取向上趋于一致。

(3)昆山市第一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消极因素主要是缺少体育场地和器材。

3.2 建议

(1)努力解决体育场地质量不高、设施不齐全等方面的问题。班主任及其他的体育老师应积极组织、引导。在现有的条件下让学生喜欢的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兴趣要求;

(3)充分调动老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多和体育老师沟通,充分发挥老师的能力,给体育老师创造一个好的体育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多校区模式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论文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此改善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从而促进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协调发展。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地开展和更加完善提供参考。

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为了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12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课外体育活动在高校的体育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西安5所多校区模式下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的部分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问卷调查法

2.结果与分析

2.1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

有40.3%和45.7%的男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有32.1%和49.3%的女大学生也认为体育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尽管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无所谓”和“不重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16.3%,但从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2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

根据了解,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上和男生略有不同,有72.3%的女生偏重于形体健美,而有76.5%的男生偏重于强身健体,丰富课外文化生活,这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且也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有了明确的目的,大学生就能更踊跃地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

2.3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有关人、事、物的比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活动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

的综合表现。它调节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与参与,并影响着个体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因此,体育活动态度是影响个体参与体育运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对体育活动态度的主导倾向为自我磨练和精神解脱。

2.4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所选择的项目

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最受大学生

的青睐,分别占到78.0%和38.4%,其次是健美操和游泳,对于一些对场地要求高的

项目,新校区比本部开展的好,比如游泳,本部是11.7%而新校区达到了28.4%,三大球和羽毛球、乒乓球项目新校区也好于本部。

2.5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场所

我们可以看出,新校区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比本部的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多校区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资金的分散投资使得各校区间的场地情况参差不齐,比如西安邮电学院南郊大学城校区修建了塑胶足球场,而本部就没有,西安工业大学未央区有多片室外篮球场而其他校区相对较少,这种新老校区体育场地设施差异较大的情况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也成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多校区模式下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2.6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持续时间

每周平均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8.8%,男生多于女生,仍有50.3%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课外体育活动,女生多于男生。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为最多,分别为27.8%和29.6%,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22.7%;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为最多,分别为34.8%和25.1%,每周3次为13.2%,每周4次以上(含4次)为11.9%,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为25.1%,明显低于男生的52.3%,而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又明显高于男生。

2.7多校区模式下专业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情况

老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是很有限的,没有专业体育老师指导的本部占70.3%,新校区占96.0%,而新校区又明显不如本部,多校区模式特点带来了一些制约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参加体育

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

3.1.2由于多校区模式运行带来的不便,导致专业的体育老师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不尽如人意。

3.1.3在选择参加的运动项目上,男生同女生有着较大区别,男生更喜欢娱乐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女生则喜欢简单、轻松、对抗性较弱的的项目。

3.1.4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是以校内体育场馆为主。

3.1.5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

3.2建议

3.2.1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2.2学校应加大对各校区体育场馆及设施器材的资金投入,加快体育场馆的建设,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足的硬件条件。

3.2.3老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督促与指导,学校应解决好老师指导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困难,比如针对实际情况调整作息时间,安排好专业老师的指导时间。

参考文献:

[1]童锦,纵艳芳.安徽省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11~114.

[2]陈钧等.北京市体育人口现状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1~32.

[3]常生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4]杨亚琴.保持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48~49.

[5]袁玉涛,田振生.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活动模式的研究.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