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风景名胜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作业;有效性;反思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98-01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学科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体系,不再强调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简单识记,而是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做语文作业的时候思维上有很强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题、探究题就想抄答案,最好让老师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形成了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其有效性很低。根据调查,初中学生对待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三个过分依赖:过分依赖课本,过分依赖答案,过分依赖老师。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语文作业的有效性与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形式和作业设计的题材,作业的过程,作业的评价方法都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要注重语文作业形式的目标化
所谓作业内容目标化,就是语文教师布置所有的作业,都要按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延伸的语文课外作业,同样起着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统一。要科学、具体、合理地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遵循初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把握全体初中学生的认知情况,又兼顾不同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才有的放矢。我们语文作业的布置方法很值得研究。既要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并善于利用批改作业捕捉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诊断,改善教学行为。
2.要注重语文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作业形式多样化即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让初中学生通过书面、口头、调查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完成,可以布置书面作业,也可以布置非书面作业,语文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避免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形式多样符合了初中学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在教学课文《桃花源记》后,我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有:(1)想当作家的,抄写课后词语,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写景语句,积累语汇;(2)想当导游的,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当导游写一段导游词;(3)想当美术师的,把桃花源的美景描绘出来;(4)想当设计师的,通过上网及书籍阅读了解各地风景名胜,领略江山的多娇,感受艺术师的高超技艺。这种自选性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分层性、实践性、适时适量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能力自由选择而做,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3.要注重语文作业题材的生活化
布置作业要尽量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寻找春天的过程中,他们所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春之美景。于是,在春游活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分层性作业:
普通题:(1)背颂赞美春天的两首古诗。(2)试着把古诗中描写春天的景象,用你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提高题:(1)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很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颂它,请你去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来一次赛诗会。(2)利用休息的时间再去郊外找春天,看看你从哪里发现了春天,把你看到的景象结合自己的感受用文字写下来。
作业题材的生活化能培养初中学生关心初中语文,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激发兴趣,勇于探究,学思结合,自然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4.要注重语文作业过程的自主化
曾经,作业被误认为是课堂内容升华为知识实践的单一过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捆在练习上不肯放,结果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械、被动地操作,难有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背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的意义。为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笔者布置的作业大部分要求初中学生在课内完成。为什么呢?可以避免初中学生互相抄袭而独立完成作业,让初中学生在获得答案过程中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语文作业过程自主化还体现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体现探究性学习为导向,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让初中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动手"和"动脑",避免初中学生在思维上的形成依赖性。
5.要注重语文作业评价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对初中学生语文作业的评价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评价的形式上,例如我在批改学生日记时,一旦发现优秀的就会给予肯定、表扬、让他在班里念念,以期给其他同学以启发。我也并不仅仅是全部打上一个分数或等级,而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哪一方面好。比如在写字练习上,我会告诉学生说你的字写得很工整、干净或者很有笔锋,也可能说你的字写得很匀称,有进步等。
在对学生语文作业的评价上,我采取了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在课堂上评讲作业时,有时让学生自己讲,因为学生讲解自己的作业,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其他同学理解他并从中得到某种启发。对"学生互相评价",我也都要求大家认真对待,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角度来评价同龄人的作业,学习他人的长处,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种多元评价初中学生作业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做语文作业的兴趣,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38
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遭到批评。这些批评言论尽管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毕竟,有多少人学了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经过千锤百炼的、瑰丽丰富的语言文字后能深深地为之自豪,并灵活自如地运用呢?这说明我们花了最大力气、最多时间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果不能把凝聚着先人智慧结晶的、美好的语言文字传给后人,使他们在热爱我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加以丰富和创造,那将是我们的罪过。
我们的语文教学失败就失败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学习方法生搬硬套,没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境地。针对这些弊病,“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教学观点与相应的模式也孕育而生。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并不是单纯的活动课。它吸纳了“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已在那里施教或受教就愈好”,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如果把教材比作学生学习知识的窗口,那么学生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被窗子所框住的那一点儿风景,而应该看看窗外更多、更完整相连的景色;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根据教材和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能力,既不应该架空内容一味追求形式,也不应该被教材内容死死绊住而不得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省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而言,教师讲的时间越少越好,学生的学习质量越高越好;对学生而言,自己亲力亲为,参与学习活动越多越好,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越广越好,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如果他们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
可见,课堂教学活动化已是势在必行,对于这门新课程,无既定教材,教师如何确定内容,以何种形式如何上课,都是正在探索的问题。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大胆实践,积极总结。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可以这样使课堂活动化。
首先,要让教材的各个因素“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比如,教学朱自清的优美散文《背影》,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文中涉及了父亲的背影和父亲买橘子的情景,主旨赞美的是那一份父子情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那只是观念的强加,生活在优越环境的孩子是难于理解的。于是,笔者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熟读课文,之后抓住教材的“活动因素”,再让他们分组,以哑剧的形式来表演买橘子的动作细节描写,并强调买橘子的动作要到位,各小组充分准备之后比赛表演的能力。一下子,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地进行他们的“表演创作”,看上去一个组就如一个剧组一般。笔者在让他们充分排练之后,再请出来表演,一组演完,大家便立即进行评议。如有人说:“……蹒跚的动作不好,应该这样……”有人说:“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过铁道时应特别艰难。”抓住了教材的这些“活动因素”,“观众”们通过观察、想象、比较,轻而易举地领会了文章的动词和父子之情,而教师根本就无须多讲。这样,学生学得快活轻松,教师也教得简单有效。
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多渠道学习,加大课堂信息量。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教材仅当作一个例子,通过把他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去寻找更多相关的、有价值的知识,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体现学习的价值。如学习《大禹治水》,因为大禹是绍兴的名人,于是笔者讲到了游历大禹陵,学生立即就来了兴趣,大谈自己的游历经历。于是,笔者干脆上了一堂畅谈绍兴乡土文化的课,让学生读书读报或上网等收集绍兴的有关名人逸事,并比赛看谁知道得多,就算真正的绍兴“小博士”。这样,课堂就成了学生交换信息的“场所”。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兴趣,又增大了知识面,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既调动全员参与,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新课标增添了创新性赏析性的题目,那学生的质疑与异议则更为可贵了。在主观性题目的解答中,笔者都予以肯定、激发,对个别独到的见解更是予以表扬。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既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更应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去探索、去求知,通过双手的创造,使一切可能因素有机会变成现实。
让活动教学思想体现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课堂活动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课堂教学活动化是学生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为载体,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教师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初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大致采纳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1. 语文竞赛式
有计划地适当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比如“说的能力培养”竞赛,七年级可以自我介绍,设计三分钟演讲到成语故事比赛;八年级可以设计“名人名言”、“介绍风景名胜”、“名人故事”等竞赛活动;九年级可以设计“美文赏读”、“即兴演讲”、“主题演讲”、“辩论会”等。根据内容,通过这类“龟兔赛跑”、 “龙虎斗”的形式,或团体赛、或个人赛、或抽签、或抢答、或事先准备赛题、或随机出题,形式多样,灵活有效,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组织竞赛活动时,不提倡淘汰制,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层次题,强调重在参与,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从而体验成功感,激发学好语文的动力。
2. 模拟现实式
模拟现实情景,学生运用肢体语言结合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小主持人”、“实话实说”,课本剧的表演、调查访问记,也可根据每个月特点来模拟现实,如母亲节开展孝敬母亲的美德活动,教师节开展调查访问教师的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通过对现实的模仿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模拟现实时要注意切实可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特长、班级学生特点以及语文课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在平时授课时,有意识地穿插一些经常让学生进行的小型活动,如情景对话、联谊会、新闻会、奇谈妙论、参观工厂等,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同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灵活运用,定会收到很好的实效。
4.辛苦遭逢起一经, 。(作者 ,朝代是 ) 5.沉舟侧畔干帆过, 。(作者 ,朝代是 ) 6.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 , 。(作者 ,朝代是 )7.从所学过的诗句中,写出含有“心”字诗句两组(要求写出上下句)。
十一、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加点的词。 胜: 涯: 备: 极: 2.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回答这个句子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4.上文的作者是 朝的 ,他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认为古代圣贤的做法是 , ,从而表明了他的伟大抱负是 , 。十二、现代文阅读(一)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 )太阳怎样灼热,( )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 )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 )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 1.判断正误。 ①世人知道维也纳森林,是因为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②维也纳人的所有骄傲与福气都来自他们的森林。( ) ③维也纳森林的面积是370万公顷,占国土的44%。( ) ④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内被绿色所包围的地方。( )2.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3.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A.尽管 B.只要 C.即使 D.无论 E.只有 F.特别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5.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