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兴趣 学生
笔者作为一名一年级数学老师,面对刚入校的孩子们,心情非常激动。数学这门学科对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笔者作为带领孩子们走进这个数学殿堂的领路人,责任重大,应如何让孩子们在数学这个学科里如鱼得水,让孩子们学得快,掌握得牢,运用灵活,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他们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对课堂学习,尤其是对数学这个严谨学科,还不适应,容易疲劳,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多方面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刚入校的学生对学校的一切都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就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每一个地方,让学生充分的看、听、摸,真实地感受学校的一切,最后我们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把他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都描述出来。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及时地提醒学生观察理解数学的每一个步骤,自己总结出经验,并乐在其中。如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中,首先通过课件演示三幅画,一只可爱的小猴逐次把2个桃吃光的过程:
桃盘里没有桃。没有桃用“0”表示,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同时,我又利用直尺图说明“0”的另一个含义――起点。然后电脑演示“0”的写法。在这一教学中学生在电脑课件的强大吸引下,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不断利用优秀课件去刺激学生,去触及学生的大脑神经,使他们“爱上”数学,而不自觉地去猜想,去做题,去探究它。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初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是一本卡通故事书,这本书充分体现了玩中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一切。因此,它每一课学习内容,甚至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视线牵引到我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我就引导他;有些学生,就激励他;有些学生,我就批评指正他。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每一个活动中,我都让学生先观察,再讲述,再总结,再讨论,再练习,让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让他产生乐趣,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三、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已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数学教学过程,恰当、正确的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学”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他们正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所以我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具,如有多媒体课件,数字卡、图卡、教具盒,实物教具等。尤其重要的是利用了多媒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例如,教学钟表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带到生活之中,通过形象具体的情境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号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从而充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手,那才是完美的教学。在教学中,首先,我引导学生去观察――即动脑,给他们时间,适时指导他们,用多种方法去刺激他们,让他们真正在活动中想:这是什么,它在干什么,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去理解等。其次,我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管对于错,只要他大胆发言,勇于发言,哪怕他只说出一点,我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激励的语言。告诉学生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善于动脑、动口的,因此,我的学生都喜欢和我交流。只要他的思维、方法,结果是对得,我都会有奖励,如小红花,小红旗、小星星等。
在教学中,动手是最关键,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要真正做到眼、口、手一致是不易的。因此,我很重视这一环节。比如在教学二十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要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充分利用身边的任何物体进行练习。点数物体时,其初学生是一个一个数,接着有的学生善于总结二个二个数,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有的学生数桌子,有的学生数豆子,有的学生数学具等,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他都要数一遍。从而提高了学生数数的能力,为学生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信心。
五、在教学中,不断反馈教学,巩固提高教学成果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这一时期,他们学得快,也忘得快,因此,要不断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巩固教学成果。比如,在教学图形认识时,有些学生一离开课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发现这一问题,我及时纠正教学方法,让图形和实物对照,让学生去触摸感知实物是什么图形。隔一段时间,再巩固一次,一个月以后,我发现所有的学生都牢固地掌握了图形的认识。
又比如,“0”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题,也就是对“0”的认识意识比较模糊,我在自习时间专门重复讲述“0”的认识,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有“0”和无“0”的教学,从而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在整册课本中,不时考验学生对数的理解,排序及初步的加减计算、人民币的计算、统计图中的计算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及时收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时地利用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的计数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会灵活运用。
关键词: 化学; 自学能力;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57-01
目前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讲授法,很多学生也乐于用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束缚了他们的思维,阻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够用一辈子,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能在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
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簇其它元素,并找出同簇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将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
另外,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看,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应及时地组织学生针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反常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第一,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中有许多知识要点,可以进行归纳比较,形成发散性思维。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是高中学生实验中一个比较典型且重要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因素、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各种错误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以配制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为例,下列操作对实验将产生怎样的影响:①氢氧化钠称量时吸收了少量水份;②没有把洗涤液完全转移入容量瓶中;③转移时少量溶液流出到外面;④定容时视线仰(俯)视;⑤用胶头滴管定容至刻度线后,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后再加水。在讲述这些错误操作所造成的浓度误差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各种不同的错误操作对实验结果的不同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样对于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素质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试题设计有不少内容来自于基础,考查要点相当明确。实验题有时看似简单,但学生真正要把每一步操作做得科学规范,必须具有扎实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如果平时不注重实验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这一能力。因此,教师就必须把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贯穿于平时的实验教学全过程,重视演示操作,尤其要对一些学生平时最易忽视又看似简单的基本操作,应反复强调。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错误也要及时纠正。凡要求做的实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动手,以提高实验技能。
第三,实验探究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验,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突破“老师没讲过”的束缚。例如,人教版必修1中48页的科学探究,通过铝箔加热至溶化的现象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熔化的铝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从而得出Al和Al2O3 熔点的比较。紧接着下面的实验用砂子将氧化膜去掉重新实验,引发学生质疑:氧化膜掉了,怎么和前一个实验现象一样呢,从而得出铝的氧化膜容易形成。进而理解了铝比铁活波但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更能稳定存在的原因。
第四,实验探究可加强学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地理学习;兴趣;地图;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216-02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彻底改变以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授课方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变教师的单边活动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变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做到:
一、精心引导,激发兴趣,开拓智力
精心的引导是教师主导核心,是正确摆正学生主体学习的关键,好而妙的导语,可以先声夺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精心设计问题不能过易或过难抓住学生思维,吸引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堂课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特色,我的具体做法有:①程序导点问答法:也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学习要求,编制教材内容程序,一问一答,发现学生答错及时纠正的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地球的形状”时,我就介绍“麦哲伦”船队环球探险的故事来启发学生,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站得高就看得远呢?”“你看见过月食吗?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你能根据月食照片推测一下地球的形状吗?”学生们议论纷纷,一下子提高了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这种方法,使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兴奋情绪和思维状态。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而正确进,就感到喜悦,激起完成下一个问题的兴趣,若发现答错,就感到着急,迫切需求寻找正确答案,结果是好生在原有基础上得知识分子稳步提高,好生带动差生,后进向先进转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得以紧密配合,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②板图诱导问答法:是由教师把备课设置的教材内容,落实到图幅上,去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以图识文,相得益彰,以图提高,启迪学生的智慧,即是通过形、识知教材之意,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中经教师的点拨,启发,纠正得到正确答案,其法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主导位置。③电教图片引趣法:幻灯片,色彩鲜艳,能够以声、形、景、动、静相结合,切换自如,可以表现出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化静为动,使学生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让学生的眼、口、手、脑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讲到我国气候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时,可通过放录像,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状况及我国所具有的气候类型,然后让学生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特点,说出是属于哪种气候,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采用目标引导,融解教材内容,培养探究意识
教材不是唯一的素材,学生自身也不是唯一的素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学生自己发挥,不断挖掘,教材只是课程标准的再创造,而不是课程标准的简单重复,要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就要用足课标留下的空间,并给教学留下更大的空间,也就是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促进教学改革,因此学习目标灵活多样的引出,能引起学生去探究。具体方法有:
1.问题式导点:就是利用多媒体画面,设计悬念,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例如:学习“印度”一节中的“频繁的水旱灾害”时,就用多媒体放映印度的水灾、旱灾景观图,设问:“是什原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多发呢”?引导学生探究原因。
2.直观模型导法:地理模型生动形象,直观明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起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操作以探究其原理的兴趣。如地球仪模型、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等,学生通过阅读指定的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等,可以促进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刻苦学习,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三、正确的运用图,形成空间概念,消化课堂知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内容丰富多样,常有“一图胜千言”之说,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或图文对照,或进行文图转换,便容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归纳整理知识,动手绘制示意图,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牢固准确。例如我国的“五纵三横”铁路及分布,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稿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同样我国的山脉走向及分布,长江、黄河的干支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沿途的主要城市等都可以让学生绘制出简单的示意图。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和巩固地理知识的手段,同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运用地图技能的重要方法。
总之,学法的引导是将教学的重点、主体转向研究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融洽的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会使教学过程成为轻松愉快、相互信赖、真诚合作的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学习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you147892005.浅谈地图导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初中世界区域地理自然环境的教学为例[DB/OL].(2012-06-29).
.
【关键词】散打;教学方法;训练
1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反之,不可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进而也就影响整个教学系统功能的实现。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另外,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同样的教学内容在让不同的老师教会得到不同的效果,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大都受益于他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不断探求。由此可见,一节课中,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根据性、有效性、可信性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总之,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教师高效率地教学,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好的教学方法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散打自身特点
散打教学是复杂的、科学的教育过程,有着自身的规律。散打教学工作必须合理地、科学地进行组织和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散打教学一般包括教和练两方面。教,主要在于使学习者了解、掌握散打的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技术,使他们从不会到会。练,主要在于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提高技术运用的技能。教与练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练的过程也是教的过程,在教之中也包含着练的因素。散打教学的教和练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和练有着共性,但是又有它自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招法多变
中国武术拳种流派繁多,散打招法也各具特色,按其技术内容可分为踢、打、摔、拿四类。用招时讲究远踢近打贴身摔。攻防方位有上、中、下三盘。打法上讲究“直攻硬取,先发制人”,“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引进落空、乘势借力”,“隐招佯攻,隐内巧取”等。
(2)重基本功
散打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经验。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从基本功法到攻防结合,直到串招连势;在练习的方法上,也是从默练、空练到“喂手”,直到交手比试,从而不断提高功力。
(3)注重武德
古人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中国武术在教学和习练中都十分重视武德教育。强身为国、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都是练武的传世诤言。散手也要求习练者力戒逞强欺弱、贪得自夸,在交流技艺中不许暗算对手,重在以武会友,切磋技艺。
任何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只有认识和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特点,才能科学、系统、全面地掌握和运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打是双方直接通过身体进行对抗的一项体育运动,所以在散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在对抗中所需的技术动作,然后通过双人对抗,学习和掌握进攻、防守、防守反击的时机、距离感,即进攻、防守等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不断实践。如果只学动作,不进行技术、实践学习,那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如果不学动作,直接进入实践,则双方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运动伤害,从而就会造成不学自退。所以只有遵循散打内在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才能科学、系统地掌握散打这项运动技能,才能最终实现参与比赛、创造优异成绩的理想。
3散打教学方法
3.1通过多种媒介使学生了解散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获得散打资源的途径丰富多彩,可通过录像、光盘、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找到散打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看散打、擒拿、格斗的比赛或训练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散打课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而室内观看比赛或训练录像是室外练习的有益补充。这一手段不仅能使学生耳闻目睹别人怎样进行攻防实战与自己的实战的缺点,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会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潜意识中形成潜移默化。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视频观摩过程中,可以对相关动作提出分析和思考,引发学生讨论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把握时机的能力〔1〕。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易被激烈的、精彩的实战场面所感动,使其练习兴趣大增,学习热情自然就得到提高。
3.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任何技术动作都是由初练到娴熟,由娴熟到精巧、到运用自如,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学习散打技术同样要遵循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学习时要从最基本的拳法、腿法、摔法学起,从单个技术到组合技术,从简到繁,从条件实战到实战,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于不同的个体,其身体状况、接受能力以及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散打教学中既要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又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另外,即便是同一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在心理等方面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
3.3合理运用完整-分解-完整的训练法
(1)完整训练法
完整训练法,是老师对动作进行示范讲解后,让学生从动作开始到结束完整地不分解做完一整套动作,这样可使学生一开始训练就能对整套动作有一个正确的、完整的概念。进行完整训练法时首先要让运动员粗略地掌握完整动作的过程,接着突出动作技术的主要环节,动作各要素,如动作方向、路线、力量等。在进行动作完整练习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或者降低动作技术的难度和速度。
(2)分解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是老师通过讲解示范后,将散打完整动作按其技术环节,分成若干动作进行单独练习的方法。分解法训练中动作的拆分,要根据散打技术特点,以不破坏动作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准则,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动作技术的分解练习,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完整的动作。在散打训练中,要适时地采用不同的分解练习方式,并尽快过渡到完整的动作练习。分解练习动作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训练中形成分解动作的动力定型,破坏整个技术动作的连贯性,影响到完整动作的掌握。
(3)分解练习与完整练习相结合
散打完整训练法和分解训练法,在训练中可以结合起来。可以先完整后分解练习,或者先分解后完整练习,这要视练习的需要而决定。如果进行新的技术动作练习,一般先直接进行完整练习,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散打动作技术概念,在粗略地掌握完整动作后,可再进行动作分解练习。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精细地掌握各个分散的动作要领,在紧接着的完整动作练习中,形成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以收到好的训练效果〔2〕。
3.4采用不同的示范位置、示范面和示范方法
(1)示范位置
一次正确的示范可以使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到一个散打动作的概貌,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积极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教练示范的散打动作一定要正确,否则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效果。示范位置都是处于学生形成的横队列的等边三角形顶点上,这样能使更多的队员看到教练的动作示范;人多的情况下可以让前两列学生坐下或者蹲下;还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半圆形,教练站在圆心位置进行动作示范。
(2)示范面
示范面包括: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斜向示范等,一般多采用正面示范方法。只是在身体进行侧面动作时,可以作背面示范。身体进行正向的动作时,可以作侧面的动作示范。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示范面作示范动作。
(3)示范方法
完整与分解示范法:散打教学时,如果是简单的散打动作,可以作一次完整的动作示范。。但对于由两个、三个以上部分构成的结构复杂动作或组合动作,在作完整示范后,要进行动作的分解示范,这样可以方便学生对每个动作过程及时观察和理解。动作缓慢示范法。在教学初期,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练可以把一个快速的动作,用缓慢的姿势做完,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关键环节和步骤。讲解和示范相结合运用。讲解和示范两者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彼此间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散打的教学训练更直观、感性。在教学训练中,可以选取先讲解后示范,也可以先示范后讲解,或者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的做法。
3.5运用音乐练习散打
学生在音乐环境中进行训练,使其兴奋与抑制更趋平衡,能提高练习者肌体的自律性,同时音乐还有助于约束学生练习的注意力和思维,控制其心理活动指向〔3〕,使散打练习更具实效性,从而达到提高训练效果的目的。音乐的节奏性规律对学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人体自身生命过程是一个充满节奏的统一体,其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特性,且遵循整体协同性规律,音乐的节奏性规律通过人的听觉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诱导下对肌体的生理活动产生调控作用,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能提高心脏工作效率,增加呼吸深度。尤其对肌肉运动的影响在散打练习中更具实践意义,适当的音乐能缓解肌肉疲劳,帮助练习者更好地完成动作〔4〕。
3.6适时运用比赛教学法
教学中适当穿插竞赛性质的练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大多数人都有争强好胜不甘人后的性格,特别是参加散打实战练习的人更是如此。带有竞赛性质的练习方法能激起学生的竞争欲望,通过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结论
综上所述,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多下功夫,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散打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为传承中华武术精华,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辛治国,孙维国,赵健.多媒体教学在散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4).
关键词:短跑 教学方法 短跑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40
1 前言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与学的纽带,是知识、技能、技术传授的桥梁。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法和学法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短跑是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是田径运动的基础。在多级多类学校教学大纲中被列为重点项目,其对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影响短跑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及提高跑速的有效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对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提高短跑教学的质量。
2 影响短跑的诸多因素
2.1 短跑运动技术的教学方法及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短跑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符合一般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认识论把人们认识的过程分为“初学、掌握、提高”三个阶段;生理学则依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将这一特点分为“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
2.2 在短跑中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
2.2.1 影响步长的因素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腿部力量的大小是影响步长的主要原因。腿部肌肉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和肌肉的初长度有关。通过力量训练使腿部力量增大,跑进时后蹬有力,可以增大步长。下肢的长度也是决定步长的因素。髋关节柔韧性的好坏,肌肉和韧带是否有弹性,直接影响髋关节运动幅度,影响步长。
2.2.2 影响步频的因素
步频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步数。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和肌肉中快肌纤维与面积所占百分比及其增大程度与步频有着密切关系。
2.3 速度训练的注意事项
速度训练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度,每个人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不同,采用的训练强度安排也要区别对待。在进行速度训练时,必须保证训练的安全,速度训练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保证速度训练后的充分休息和身体恢复。
2.4 体育游戏在短跑教学中的运用
把体育游戏引入到短跑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掌握多种发展奔跑能力的锻炼方法。有利于学习和掌握短跑技术动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短跑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
2.5 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
2.5.1 建立正确完整的短跑技术概念
教学开始时应根据教学的条件,通过学习教材、有关资料、讲解、示范、观看技术图片、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原有普通跑步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短跑竞技项目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短跑完整技术概念。
2.5.2 学习短跑技术的专门性练习
专项辅助练习对于掌握正确的短跑技术,提高短跑的能力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以下介绍短跑的专门性练习方法。
第一,小步跑:面向跑进方向站立,上体稍前倾,摆动腿屈膝前摆的同时,另一腿大腿积极下压,脚前掌扒地式着地,膝关节伸直,足跟提起。作用:提高髋、膝、踝关节的放松技术,发展动作频率。
第二,高抬腿跑:在小步跑的基础上,将小步跑的抬膝动作加大抬高至水平,另一条腿积极下压,充分伸直,用脚前掌着地,踝关节缓冲支撑,身体重心提起。作用:发展踝关节力量和抬腿肌肉群的力量,提高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
第三,后蹬跑:上体正直或稍前倾,后蹬腿有力蹬伸的同时,摆动腿积极屈膝向前上摆出,带动同侧髋前送,进入跨步腾空。随后,摆动腿大腿积极下压,足掌着地,膝、踝关节支撑。随人体重心前移,摆动腿变为后蹬腿,进入后蹬。两臂协调摆动。作用:发展腿部力量,提高后蹬能力,加大步长。
第四,折叠跑:小腿在体后顺惯性向大腿折叠,脚后跟积极向臀部靠拢。作用:练习短跑中的折叠技术。
第五,车轮跑:在高抬腿练习的基础上,摆动大腿抬到水平时,膝关节适当放松,小腿顺势摆出,然后随着摆动大腿的积极下压,小腿积极向下扒刨。作用:车轮跑就是把小步跑、折叠跑、高抬腿结合起来,目的在于练习各环节的衔接和体会用力顺序。
2.5.3 短跑途中跑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途中跑的任务是继续发展和保持较长距离的最高速度。途中跑时,头部位置要正直,眼平视,面部和颈部肌肉要放松,上体稍有前倾,大约为8度―12度。在整个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始终强调一点,短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跑的动作自然放松能力,必须学会放松那些不参与工作的肌肉。
第一,摆臂技术练习,两腿前后开立站,两臂屈肘直角弯,以肩为轴来摆动,前后自然摆不停。
第二,用前脚掌着地的富有弹性的慢跑练习。
第三,直道上中等匀速的30―50米跑。
第四,40―60米中速跑,强调后蹬,要求髋、膝、踝三关节尽量蹬伸,注意脚趾的用力。
第五,30―50米加速跑,逐步加快步频,加大步长,加快步速,改善跑的技术,体会用力过程。
2.6 放松技术在短跑教学中的运用
放松能力主要是指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加强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中枢之间的灵活性,加强有关动作速度,改善各协同肌群之间和它们与对抗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尽量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放松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质量,使肌肉随意念而迅速的收缩和放松,把肌肉练“活”。这样的肌肉有高度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爆发力强,收缩速度快,对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小结
短跑全程技术由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四部分组成。在短跑教学中,从全程跑各技术阶段而言,途中跑技术是整个技术教学的重点。
在短跑技术教学中要处理好步频与步长的关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特点,可分别采用保持步频提高步长、保持步长提高步频,或步长、步频同时提高等方法来提高跑的速度,逐步建立合理的步长、步频比例组合,提高跑的技术效果。
在短跑技术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对跑的直线性、平稳性、速度感等专项意识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身体协调能力训练,不断提高跑的协调放松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月香,郑建岳.高校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啦啦操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健身运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身方式的选择有了很大不同,不仅仅是健身俱乐部,普通高校也在不断地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在普通学校,都在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现在中小学校已经将体育计入升学考试总分中,这说明学校的体育课将会有所改变,有所进步。
过去的体育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凭着自己的爱好自由地进行锻炼,这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健康的发展。有的学校管理不严格,学生把体育课当作休闲课,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现在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逐步重视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安排体育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学习、考评等,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法。
一、啦啦操的分类和技术特点
(一)技巧啦啦操
以翻腾、托举、抛接、金字塔组合舞蹈动作、过渡连接及口号等形式为基本内容的团队竞赛项目。技巧啦啦操的配合动作一般由三类队员组成,即底层队员(专业术语统称为“底座”,一般为两人)、上层队员(专业术语统称“尖子”)和后面的保护队员(专业术语统称为“后点”)。
(二)舞蹈啦啦操
以舞蹈为主,通过展示各种舞蹈技巧和元素并可结合道具为基本内容的团队竞赛项目。当今世界流行的舞蹈拉拉队以爵士、花球和街舞的风格为主。
(三)技术特点
啦啦操包括32个手位,6种手型(并拢式,分开式,芭蕾手式,拳式,立掌式,西班牙手式),可运用多样化道具(旗子,喇叭等),口号是拉拉操运动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拉拉队鼓舞士气的有力助手。
二、啦啦操教学分类与方法
啦啦操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基础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
(一)基础性教学
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从基本技术、心理训练、科学锻炼原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为学生下一步创编操进行铺垫,引导学生对突出自身个性特点的自编操做准备。学生进行该项目的基本技术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分组反复强化练习,教师纠错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可采用游戏(接力赛:把基本动作分为几组动作,分别让几组同学以接力的方式进行练习,同时配上音乐,比赛哪组做得准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基础性教学非常重要,也是这个项目的入门练习,它的特点是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准确的动作方位,并正确地发力,所以显得枯燥,这要求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基础性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准确的示范法
示范法是啦啦操教学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示范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可以使学生了解所有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2.重复练习法
指在啦啦操教学过程中,单个动作、分段动作、联合动作和成套动作的重复练习。
3.分段练习法
啦啦操动作丰富,造型美观,但活泼多变,不对称动作多,练习的强度大,因此分段练习是啦啦操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4.比赛测验法
指在啦啦操教学过程中,把已学会的成套啦啦操采用比赛测验的方式进行练习。其具有竞争因素,对集中练习者的注意力,提高兴奋性有较好的作用,有利于激发练习者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造性教学
创造性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创编套路、组合,并在课堂领操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提高综合能力。在基础性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记写能力、应用能力。比如在后半学期,可安排每组同学根据基础动作、运动规律,编排一套简单的啦啦操,配上适合的音乐,并把动作用文字和图解记录下来,作为实践课的教案交给老师,这可作为一项实践考核项目。现在啦啦操推广委员会推行了啦啦操达级制度,为大部分同学在啦啦操上有更大发展提供了平台。他们可以自由组合,将学到的规定套路进行编排,通过达级比赛,达到一定的等级。这样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了创造力。创造力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啦啦操的教学目的
(一)啦啦操教学主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学生从小养尊处优,缺少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啦啦操教学中学生对任何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考。在练习中会产生很多生理性反应,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一系列心理障碍,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二)啦啦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啦啦操运动的本身特性和功效既有利于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更有利于他们的主体性、全面性、综合性、基础性、协调性、层次性、内化性、实践性和成功性的发展。学生在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音乐伴奏下做啦啦操运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能陶冶美的情操,更能使心理得以平衡,疲劳得以消除,体质得以增强,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因此,啦啦操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优化 实习 教学 方法
Abstract: The enhanc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environment,is the change takes an exam the education,improves the student quality comprehensively,raises the application talented persons urgent need.The technical talented person is each big enterprises main productive forces,impels the main power which the enterprise develops,but the high skill,the high quality talented persons raise must realize through the goo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Must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must works hard from the optimize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refinement inspection mechanism two aspects.
Keywords: The optimize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技术人才是各大企业的主要生产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好的实习教学方法来实现。要加强实习教学效果,必须从优化实习教学方法和细化考核机制两个方面下功夫。
1.优化实习教学方法
1.1 采取电教与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目前,在实习教学中,个别教师对实习缺乏重视,在教学计划及备课时不认真,因循守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教学方法老套,引不起学生兴趣。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在实习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视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易于接受,有参与意识,寓教于乐。
比如:讲“锉削姿势练习”一节时,若单由教师在台上示范,则锉削时的站立步位和姿势学生必然看不清、弄不懂。所以在这节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教片,使枯燥无味的讲述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学生不易产生疲劳感,心理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利用电教还可弥补传统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可充分利用特写镜头具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互装、远近交替等特点,并可快放、慢放、定格、重放。从而使学生通过荧屏清晰准确地看到现场操作演示中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对于弱化难点、突出重点有明显效果。当再回到实习场地,教师示范动作时,学生学习踊跃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1.2 采取立体教学与实习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美术画是表达形体的一种无声语言,与三视图相比,既具有较强的美感,又有立体感,通俗易懂。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该课件的技术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讲“锉制小砧子”一节。小砧子是钳工技训练中后期的一个课件,它综合考核学生对砧、锯、锉等技能的掌握情况。由于砧子座是正六方体,且每个面均有不同技术要求,在两个面的交线处又都有不同的形状,而砧子头的安装位置又有要求,绝对不能装错。这时仅靠三视图无法表达出所有的技术要求及位置关系。学生也很难想像出小砧子的成品立体图。课前笔者制作了一副放大的素描立体图,挂在图框里,讲课时又对照三视图,把几个面的方位关系讲得清晰透彻,对每个面的技术要求都做了详细讲述。挂图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便于学生检查工件。为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笔者为他们预留了两个创意面,让学生在完成了规定面的锯、钻、锉以后,可以自由设计和加工那两个面。学生各显其能,主动翻书本,找资料,创作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1.3 采用讲解与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别。对于上述能力差的学生需反复指导才能学会,掌握技能技巧。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技术动作规范性,且能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如:有的锉配件需用“钻孔去除余料法”。集中指导时,教师一再强调划线时应把孔中心画在尺寸线内,并留一定余量。但在巡回指导中发现个别学生把孔中心定在尺寸线外,若钻下去,整个工件就废了,教师除了纠正外,还再次作集中辅导,提醒学生不要犯类似错误。
2.考核机制规范
钳工实习往往一课二件广为使每一个课件都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除详细制定《评分标准》,认真进行测量评分外,还为每位学生制定了一份作图表。把他们每次成绩都标在坐标图中,并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成绩曲线表》,根据学生成绩的浮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督促,使学生不断进步。若整体成绩欠佳,就要考虑课件难度是否太高;若个别学生成绩欠佳,就要帮他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通过掌握学生的成绩曲线表,教师可以因村施教,有目的地加强个别辅导,以提高教学成绩,并可随时了解课件的难易程度,以便日后调整教学计划。
3.实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师 主导者 教学方法 创新
在当前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不难体会到,传统的“你讲我学,你讲我听”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因此,创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针对目前教育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是主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要向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敢于接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问与大胆质疑,教师不应仅仅承担知识复制的任务,而应该将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的素材。
(二)突波传统的教学方式
与学生互动和交流是增进师生感情的关键。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信赖、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建立起轻松活跃的交流平台。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可以尽情的发表见解,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笔者认为这也是课堂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
常教常新,是改革传统教学思路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调动课堂气氛,避免消极、沉闷的局面出现。教师更应该信任和赞赏学生,在授课时不应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摒弃以往把课堂当成灌输知识的场所,取而代之是学生快乐遨游的知识海洋。
二、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中,小学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集中是教学的难点,因此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尤为重要。本人从事小学教育近三十年,对于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颇有研究也曾大胆尝试,总结起来以下三种方法是笔者常采用的,也是小有成效的,在此浅谈一下:
(一)互换思维
师生之间互换思维方式,这是创设互动学习模式的切入点之一。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由传统的“你讲我听,你示范我模范”的被动接受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所以老师由“传承者”转变成“启发者”,由“管理者”转变成“合作者”。学生应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其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应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学出智慧,老师才能教出风采,课堂才能生动,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享受。
我曾多次在不同年级的课堂上开展过“争当小老师”活动。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要求是在学生们有好的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表现出的自信让课堂完全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非常显著。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推动自主学习的直接原动力。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抓好教学切入点和联接点,以实现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多年来,笔者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问答激趣法、语言声乐激趣法及赞赏激趣法。
1、问答激趣法。此种方法不言而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简单,但仔细研究有窍门,贴近生活问答式(抓住学生最常接触的生活常识来提问);好奇心问答式(教师主动提出大吃一惊的问题);哄堂大笑问答式(先放松心情,后开动脑筋)等等,在进行问答式激趣法后,学生学习情绪高昂,课堂氛围高涨,学习动力剧增。
2、语言声乐激趣法。笔者曾经运用播放背景音乐、动画视频、语言类节目等多种方式寻找与教学内容最密切的联系点进行授教,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视听感受。此时要求教师要从情景、人物情感、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以情入境,以景入情,引人入胜的境界。当然,此种激趣法在文史类课堂上常运用。
3、赞赏激趣法。任何人都渴望被赏识、被认可,孩子们更是如此。古话有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老师的掌声和赞扬都有可能成为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用欣赏和称赞来鼓励孩子的进取心,师者何乐而不为!
(三)兼顾体系
近年来,整体优化设计教学体系这个词时常出现,虽然这种观念被用于大学教育模式中比较多,但是我个人认为,兼顾教学体系、注重教学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必要方式之一。教学体系与每一节授课内容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而在活跃课堂气氛过程中,适当运用整体体系带动授课内容,以授课内容充实整体体系的方法来实现,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本堂课知识结构而且更有助于学生系统化的对知识整体进行学习。
三、创新是关键
首先,课堂教育的创新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质量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结构做为创新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拓宽自身知识面才能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中探索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教育方法。
其次,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及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也是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擅于总结自己,例如改变自己教学效率低下,针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及时探究。因此教学经验的积累必将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基础与前提。
这涉及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两方面问题。
从教学思想上来说,我觉得如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仍是问题的症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不能弄清学生在课堂上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师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课(主要反映“讲读”)上认识活动的规律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把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认识活动和学生在其他学科讲授课上的认识活动做一对照。在其他学科的课堂上(比如数学、物理),可以把学生的认识活动概括为“接受知识信息──加工知识信息”的过程。而阅读课上能否这样概括呢?阅读课上学生也要接受一些语文知识的信息并完成对这些语文知识的加工,这是没有疑问的。但阅读课上学生的大量认识活动是“接受课文信息──加工课文信息”,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的事实。课文信息显然与知识信息有着很大的区别。接受和加工“知识信息”,这是对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原理、定律进行思维操作;接受和加工“课文信息”,这是对以各种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形式呈现出来的、没有既定内容限制的语言材料进行思维操作。
能不能把这“没有既定内容限制”改一改,改成“在语文基础知识限制以内”呢?如果能够这样改,那么语文课上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其他学科就接近得多了,阅读课的改进也许就将是另外一种局面了。但这样改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所决定了的。除非语文课不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一项主要任务,而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来代替,否则决不能把学生在课上的思维操作对象限制在现有的语文基础知识范围以内。因为,某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或顶多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而远不是充要条件。“阅读能力”的构成中除了所谓“基础知识”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生活阅历,各种文化知识,思想观点,读书经验,心理素质等等。所谓阅读能力就是这诸多因素(当然要加上语言的基础知识)汇合在一起对课文(即作品)进行分析—综合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仅仅用掌握和运用某项基础知识来要求学生,那将难以符合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那样也就不可能把学生的认识主体的地位真正摆恰当,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改进阅读教学,必须看到学生的课堂认识活动是双轨运行的,有两条认识的轨道,一条是接受和加工知识信息的认识轨道,一条是接受和加工课文信息的认识轨道。二者有分有合,但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有时(只是“有时”)可以包容前者,前者有时可以独立存在,但前者绝不能取代后者。在文言文的阅读课上前者可能显得更重要些,在现代文的阅读课上则是后者更重要。而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把后者的位置充分突出出来,因为此时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分析—综合上有更多的需求。
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进必须适应学生认识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概括为“引着他们(指学生)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极精辟的见解,也是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所应追求的境界。如果把我对改进阅读教学方法的主张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让学生在接受和加工课文信息的阶梯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