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明确了应急预案的概念和管理原则
闪淳昌表示,《办法》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应急预案的概念,强调应急预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了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这种定位包含了4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应急预案是法律法规的必要补充,是在法律规范内根据特定区域、部门、行业和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应急预案就是从常态向非常态转变的工作方案,目的是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下尽量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二是应急预案是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应急预案要对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设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预先做出具体安排,明确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处置方法和资源准备等。所以,应急预案实际上是各个相关地区、部门和单位为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事先制定的任务清单、工作程序和联动协议,以确保应对工作科学有序,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三是应急预案重点规范事发后的应对工作,适当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延伸主要是指必要的监测预警等,向后延伸主要是指必要的应急恢复,包括有效防止和应对次生、衍生事件。四是应急预案是立足现有资源的应对方案,主要是使应急资源找得到、调得动、用得好,而不是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
“《办法》明确了应急预案管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这也是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原则提出要求。”闪淳昌说。
规范了应急预案的分类和内容
闪淳昌说,《办法》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原则,按照制定主体将应急预案划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将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分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3类,既没有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大的变动,又充分考虑了政府及其部门与单位和基层组织在应急工作中的分工明显不同。同时,为避免上下一般粗、体系性重复问题,《办法》从三个方面细化了预案内容界定:一是根据预案的不同种类界定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对政府总体预案、专项和部门预案,以及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各自应规范的内容,《办法》都做出了详细规定。二是根据预案的不同层级界定专项和部门预案的具体内容。比如,明确国务院及其部门应急预案重点规范国家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政策性和指导性:省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重点规范省级层面应对行动,同时体现指导性;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重点规范市级和县级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应急处置的主体职能;乡镇人民政府应急预案重点规范乡镇层面应对行动,体现先期处置特点。三是根据预案的不同任务界定有关应急预案的具体内容。比如,明确针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重要目标物保护的应急预案,侧重明确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和紧急恢复等内容;针对重大活动保障制定的应急预案,侧重明确活动安全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等内容。
规范了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闪淳昌认为,《办法》的一大亮点是在总结近年来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实践经验、吸收最新理论成果、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规范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批、备案、公布和修订程序,对保障应急预案质量,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重要意义。比如,《办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本行政区域多发易发突发事件、主要风险等,制定本级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编制规划,既能保证尽可能覆盖本行政区域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不留空白,又能促进应急预案之间衔接,形成体系;要求预案制定牵头单位应当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吸收突发事件应对主要部门,共同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既能保证应急预案符合现行法制、体制,又有利于预案的衔接和执行到位。
“加强风险评估是当前国内外加强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办法》要求在编制前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又是一大亮点。这样做,既能为编制应急预案提供依据,又能确保应急响应时资源调度有效有序。事实上,越到基层和具体单位,这两项工作越加重要。”闪淳昌说。一些基层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对本地区、本单位的风险进行评估,也不掌握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以致预案内容过于原则、无法操作。《办法》强调这两项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
《办法》明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非的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宣传普及材料,向公众免费发放”。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有重要意义。
建立了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机制
闪淳昌指出,应急预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一定意义上,应急预案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就在于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办法》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多个角度推动建立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机制。一是明确了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的7种情形。包括: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发生变化的,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面临的风险或其他重要环境因素发生变化的,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在突发事件实际应对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二是要求通过应急演练修订应急预案。实践证明,演练对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有重要作用。《办法》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战演练、桌面推演等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并对演练的频率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一些单位还积极推广“双盲”演练(不预告时间、不预告地点)等,高标准、严要求,及时发现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完善应急预案。三是要求通过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和广纳意见修订应急预案。实践是检验应急预案是否有用、管用、实用的最好办法。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2条规定,应急预案编制单位通过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有利于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等的修订就是这样做的。此外,《办法》还规定各级政府及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均可以向有关预案编制单位提出修订建议,有利于促进应急预案的及时修订。
关键字: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安装要求;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在整个建筑项目工程施工开始之后,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就要开始考虑怎样将电气设备合理的安装到建筑中去,而在整个建筑项目工程完工且投入使用之后,还需要对于建筑中的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工作。近十多年来,建筑业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及各种新的电气设备安装技术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但是,在建筑项目工程实际的施工中,建筑工程越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我国许多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设备安装都是不合理的,这一现状不仅会延迟电气设备安装工程的施工进度,还会严重影响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在建筑中留下了安全隐患。
一、电气设备的安装要求
(一)整个建筑的配电系统需要在室内安装总配电屏以及在室外安装分配电箱来对整个建筑的电力系统进行分配,如果因为建筑工程设计无法达成,也可以选择在室外安装总的配电箱和分配电箱来可以实现对建筑进行分段配电。
(二)在对建筑中的动力配电箱进行安装的时候,应该与照明配电箱的安装分开进行,避免产生冲突。而如果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已经将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设计在一起了的,需要将配电箱中的动力线路和照明线路区分开来,最好是将照明线路防止在动力线路的上方,这样更便于操作和识别。
(三)电力开关箱应该通过建筑的末级分配电箱来进行分段配电。一个开关箱中对一台电气设备只配备一个开关,对于建筑中的每一台电气设备都应该配备各自的开关箱,禁止出现一个开关箱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用电设备的现象出现。
(四)应该将建筑中的总配电箱安装在距离电源不远的位置,而建筑中的分配电箱则应该尽量安装在电气设备比较集中的区域。开关箱安装放置的位置与分配电箱间放置位置间的直线距离不能够超过30米,同时开关箱与其直接控制的电气设备间的距离也不能够超过3米。
(五)建筑工程施工中应该将配电箱和开关箱尽量放置在空气比较干燥的常温环境之下。严禁将它们安装在含有瓦斯、水蒸气、烟雾等空气介质和容易受到撞击、产生震动、水渗透和热量过高的环境之中。此外,在配电箱和开关箱安装的位置应该留设出足够工作人员操作的工作空间且周围不能对方过多的杂物。
二、基于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一)许多建筑工程中设计的电缆排管的入孔井地步的大小和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入孔井底部大小的设计和布局上存在考虑不够充足,导致了实际施工中会严重影响到电缆的施工过程。当前我国电气设备安装工程中主要使用的电缆排管主要是混凝土管和塑料管两种,在电缆排管管线转弯或分支处设置相应的电缆入孔井,而在一段较长的直线电缆排管管线中也在相应的位置设置电缆入孔井。工作人员在进行铺设电缆工作时因为受到工作空间的制约,在间隔了一段距离之后就需要先将电缆盘在入孔井之中,然后再继续进行铺设。可是因为某些建筑工程中修建的电缆排管入孔井底部的尺寸过小,这样就导致入孔井的空间只能够将电缆线弯曲放入,而工作人员却没有相应的操作空间,也就无法继续进行铺设。
例如,某建筑工程中的建造的入孔井长只有2.4米,宽只有1.4米,这样就给工作人的铺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如果工作人员要想将继续进行电缆铺设工作就只能够对电缆井进行人为的破坏,使其扩大出足够的空间足够工作人员施工,并且只能够将电缆管线拉拽出在入孔井之外盘旋,然后才能继续电缆管线的铺设工作。这样为了铺设工作而不断的人为破坏电缆排管的入孔井使其扩大的方式,不仅极大的阻碍了铺设工作的进度,在破坏的过程中还会对建筑的防水层进行损坏。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在对电力排管的入孔井的大小和布局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起来,不仅需要满足电缆弯曲范围的要求,还需要留出足够的工作人员操作空间,而在建造入孔井时,在转角的地方应该将墙壁转角做成弧形降低摩擦,而在入孔井的井壁和入孔井地面之上应该预先留设悬挂滑轮的拉环地锚、井壁还应预先埋设带一定倾斜角斜向上的电缆导管,孔井顶部应预设放置电缆中间头的托架,以方便施工人员敷电缆,方便电缆中间头的制作、安装、维护和检修。
(二)许多建筑工程项目中设置的变压器柜和盘在同安装的基础型钢、轨距在匹配之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现今我国在对变压器柜和盘进行设置时,通常情况下并不是直接将它们设置在地面上,而是设置在基础型钢做成的钢座之上的。但是在进行变压器柜和盘安装工程时,经常出现钢座的尺寸与变压器柜和盘的尺寸无法匹配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电气设备设置的时候往往放置合适。
因此,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在电气设备安装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电气工作人员要积极的配合和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及时的对电气设备的设计方案和工程施工提出要求,而如果电气设计方案发生了改变时,首先要及时的通知出厂商更换材料和构件,同时也要用文字资料的形式及时的通知相关的设计部门和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及时进行变更和调整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变压器柜和盘安装的要求,从而使基础型钢座和变压器柜、盘两者的基础尺寸可以互相匹配。
(三)某些高层建筑工程中,在配电室安装修建完成后进行维护修理工作时在运输通道之上出现的问题。高层建筑一般情况下喜欢将整栋建筑的配电室设置在地下室中比较偏僻的地方。因此,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时一定要考虑到配电室安装时和其建成后进行维护修理时在运输通道之上出现的问题,电气设计人员在进行电气设计时应该要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不能够只将配电室安装时的运输问题考虑进去,还应考虑在建筑物建成后,在对配电设备进行正常使用时,当配电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进行维护修理时的运输问题。后者往往容易被设计人员忽略,所以说相关部门将这一问题考虑进来,对运输通道进行改进。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根据建筑电气设备工程的特点,严格按规范和施工工艺要求进行安装与维护,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开通和运行效果,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梁浩锡.浅论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2] 闵早林.浅谈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质量控制问题研究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4).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时常会遭受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将呈上升趋势。民政部门统计,2001~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及经济损失如表1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而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已成为当今各国所面临的一道难题。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包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于突发事件尚无法避免及准确预测,那么应急管理体系和各类应急预案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损失的唯一手段。交通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各类应急预案顺利开展的基础。如何加强交通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的交通应急管理机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交通行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从管理、运行、保障、善后处理等方面对体系进行合理构建,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挑战。
2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关键环节
项目研究内容包括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评价、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经验分析、公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经过一年半的研究,本项目取得了以下代表性研究成果。
2.1公路应急管理现状评价
部分地区在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公路应急管理体制、多部门协调机制、跨区域应急联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强化我国公路应急管理奠定了实践基础。
(1)运转高效的多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是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
(2)跨区域应急联动是保障公路网畅通的有力举措。
(3)加强信息采集与共享是应急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4)训练有素的应急保障队伍与合理的物资及装备储备是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保障。
(5)创新性地应用了一些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长期以来在我国公路发展过程中更为关注速度和规模的增长,但公路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相对滞后,尤其是有效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能力尤为不足,公路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专项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2)应急管理工作尚未常态化,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3)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应急处置效率低下。
(4)交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应急处置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应急管理资金尚未保障。
2.2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经验分析
国外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发展虽历经时间不算太长,且同其他成熟的应急体系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仍表现出了相当特点。
(1)充分发挥相关应急立法的先导作用。
(2)注重交通应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3)建立健全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组织体系。
(4)普遍建立了以ITS为基础的公路交通应急系统。
(5)重视做好人力、资源、设施等多方面的保障工作。
2.3公路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设计
从目前各省建立的公路交通应急管理体系来看,总体可分为应急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两个部分。应急保障能力主要指交通灾害发生前,交通主管部门所做的保障工作,包括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管理处置平台建设、应急队伍和物资储备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主要指交通灾害发生后,交通主管部门对交通灾害的及时响应和处理能力,包括应急灾害预警和评估能力、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和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如图1所示。图1公路管理应急体系建设内容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建设四个关键环节在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系到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2.4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公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专项预案(3)地方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突发事件预案
2)公路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公路交通应急物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公路抢通物资,第二类是架设桥梁所需材料,第三类是除雪所需材料。公路交通应急装备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公路疏通装备;二是公路修建装备;三是除雪装备;四是运输设备,五是应急保障装备。
3)公路应急管理与处置中心建设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由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和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组成。其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4)公路应急队伍建设加大公路应急演练培训投入,提高应急队伍应急响应和救援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制。
2.5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1)公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根据发达国家的交通应急管理体系,可知在实际应用中,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必须包含四个因素,即预案、人、物和钱。因此,确定公路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框架如图3所示:
2)公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公路路网运行状态监测和协调手段,建立有效的公路网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省级“监管到位、协调联动、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省级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体系,从而提升公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提高公路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保障。
3)公路应急演练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公路突发事件类型以及应急救援队伍在平常工作中比较少碰到的应急情况,对于不同地区而言,有五类演练必须引起关注。隧道火灾、危险品事故应急演练,桥梁损毁应急演练,水毁路段坍塌应急演练和凝冻雨雪路面应急演练。
3主要结论
本研究从我国公路应急管理现状入手,分析总结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借鉴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设计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确定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在对交通应急管理关键环节的研究中得到如下结论:
(1)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也处于矛盾的凸显期,几乎每次突发事件的救援,都需要交通应急保障。而我国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建全,这方面工作积累经验少,薄弱环节多。这极大的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所以建立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刻不容缓。
(2)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和应急队伍救灾能力建设在应急管理管理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系到公路交通应急响应能力是否快速有效,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财产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救助。
(3)解决好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物资储备和经费保障、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等问题,实现公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4)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应对各类公路应急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体系,消除公路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法律法规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4政策建议
(1)完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辖区内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针对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分门别类地科学制定应对性较强的公路应急保障预案和专项处置预案,完善公路应急预案体系。
(2)完善应急物资装备储备体系。按照节约高效的原则,与交通战备物资储备和国家公路交通应急物资储备相结合,适量储备应急保障所需装备、工具、物资、生活用品等。
(一)“一案三制”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1)预案编制情况。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制定了《镇应急管理工作预案》,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10余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2)预案演练情况。3月初,组织镇干部、各村主干近200人,进行了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前半年,全镇危化、冶金、机械、建材企业全部开展应急演练,特别是危化生产单位以车间班组为单位开展演练,提升了一线员工的应急能力,累计演练15次。
(3)预案宣传情况。一、组织专兼职任职人员培训活动,组织全镇干部重点围绕应急管理基本概念、背景、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与挑战、处置工作经验和我镇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讲解,取得了较好效果。二、广泛开展消防、用电、防汛等知识宣传和普及和活动,切实提高了全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应急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设立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
(2)企业、学校、社区、村庄等基层组织单位应急管理机制情况。到年底,要求辖区内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其次,提高预案质量。努力做好职责清晰、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注重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编制。第三,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办法,科学规范应急预案制定、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明确关联单位预案之间的关系、衔接、配套工作。
三、加强应急预案日常演练工作
(3)健全完善风险隐患排查、监测预警、资金保障、物资管理等相关制度情况。主要建立了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等等。
3、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应急预案法制建设情况。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二)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各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常规数据监测、安全评价、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登记建档情况认真监测、收集分析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及时分别逐级向其上级报告,同时通过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上传,不得谎报、瞒报、缓报;建立重大危险源、危险镇域数据库,划分监测镇域,确立监测点,并重点加强对危险源、危险镇域的监控,认真监测、收集分析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2、健全完善监测体系。成立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部;监测人员配置情况,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驻镇有关单位为应急联动单位。需要前述应急联动单位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由负责应急指挥工作的镇应急指挥部向镇应急委员会报告,经镇应急委员会批准,由镇应急联动中心联络有关应急联动单位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完善专业应急平台建设情况。镇应急委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负责接受和办理向镇应急委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指导全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收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组织专业部门和专家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和提出预案启动建议;按照镇应急委的决定,组织、协调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善后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调查,并进行事后评估,按要求有关信息。
(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加强公安、武警突击力量建设情况。由武装、派出所等部门组成,组织专业抢险和现场救援力量进行现场处置。根据需要,可以申请调遣驻地增援队伍。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设立了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组,交通管制组,治安警戒组等,
3、推进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情况。派出所、镇卫生院等专业部门工作人员兼职。
4、完善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情况。镇应急领导机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镇应急工作专家委员会。其职责是:为镇应急委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为镇应急委提供咨询服务。
5、积极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情况。由镇政府办公室动员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志愿人员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6、加强基层信息队伍建设情况。由现场应急指挥部抽调人员组成,负责综合文字、信息整理和档案归整工作。
(五)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1、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物资储备库建设情况:无;应急装备储备情况:无;基本生活物资储备情况:无;应急物资调度耗损情况:无。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情况:无;防汛物资储备情况:无;矿山救护物资储备情况:无;卫生医药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无;警用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无。
(六)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制定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构建公路、铁路紧急运输保障体系情况:无;建立突发事件区域临时通行和临时限制机制情况:无;健全交通严重拥堵缓解与应急机制情况:无。
(七)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无。
(八)健全应急资金保障机制。
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纳入年度预算,落实应急保障资金的情况:无。
(九)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1、加强恢复重建机制建设。
制订完善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恢复重建工作制度情况:无。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
建立突发事件调查评估工作机制情况:无。
3、增强城乡建筑抗灾能力建设情。
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情况:无;紧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志安装情况:无。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社会救助平台情况:无;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法律救助机制情况:无;建立完善心理干预专家队伍情况:无。
(十)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体系建设
1、健全应急知识宣传体系。
(1)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情况。组织安监、城建、交通、司法、农机、食品卫生等科室相关人员在、北辛武、洪相等村进行宣传,累计发放各类宣传单2万;4月份,在村委门口开展了安全咨询日宣传活动,组织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食药药品监督管理站、共青团委等部门共计23人,向过往群众发放各类安全宣传资料60余种10000余份。
(2)依托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新兴媒体等信息平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情况。各村利用广播对安全知识进行宣传并悬挂条幅,共计34条。大力宣传《铁路法》、《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规,努力强化广大群众知路、爱路、护路的热情和责任意识;加强消防安全宣传。要从火灾及其危害、日常防火常识、安全用电、火灾扑救及疏散逃生等方面宣传消防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护能力。
(3)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应急避难场所等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展览情况。分别组织了危化、机械、碳素三场专场培训会,聘请安泰集团、鸿翔机械设备、志尧碳素三个公司的安全厂长为辖区内的危化、机械、碳素企业员工1000多人进行了安全培训。
2、健全应急管理培训体系。
(1)卫计、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陪训情况:无。
关键词:管理体系;应急救援;安全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87
1引言
安全问题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之一,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切实确保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管理的重大课题。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事故后果严重,得到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2015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安全问题特别是生产安全问题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2辽宁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几年来,辽宁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有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创新应急管理方法,以“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指挥畅顺,保障有力,响应高效”为目标,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2.1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机构建设
辽宁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于2007年9月经省编委办批准设立,为县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编制10名,实有人员10名。2008年开始督促各市局加快市级应急管理机构设立,到2011年底完成市级应急机构组建。目前,全省安监系统成立应急管理机构61个,共计183人。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基本夯实了我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组织基础。
2.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近年来,在国家总局和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家总局建设国家级应急救援基地的总体布局,狠抓了救援队伍建设。目前,我省已建立非煤矿山专业救援队13支,省级骨干危化品专业救援队21支。此外,为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加强应急救援能力,组建了专业的应急救援队,并且建立了应急救援基地。
2.3加强省级应急平台建设
历经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的全部工作,基本实现了视频会议、应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应急值守、重大危险源监管、指挥调度、统计分析、应急资源数据库等功能。
2.4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为了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预案体系对应衔接,在《辽宁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基础上,编制印发了《辽宁省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1个省级预案和《辽宁省非煤矿山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对恐怖事件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辽宁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4个部门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我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2.5切实做好应急演练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总局的部署,定期组织进行生产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做好动员工作,确保演练顺利开展,应急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并上报。
2.6做好应急管理宣传培训
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宣传以及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应急管理知识普及和宣传,有效提高了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危机防范意识。
3辽宁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队伍救护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无力
由于矿山领域市场低迷,企业经营困难,政府财政紧张,矿山救护队的投入和经费保障普遍减少,队伍待遇低、队员流失问题突出,救护装备配备不到位、更新不及时、基地老化等问题日趋严重;此外,国家及各级财政救护专项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救护资金投入仅靠救护队主管部门承担、力量相当薄弱,队伍建设举步维艰。尽管近年来省、市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投入,但还远不适应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当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矿山、危化品救援普遍存在装备落后、应急物资不足等问题。
3.2国家尚未出台救护有偿服务协议费用相关政策
由于没有相关收费标准和依据,导致救护队与矿山企业协议收取服务费更加困难,抢险救援补偿无依据,队伍运行经费普遍严重不足。
3.3大型应急救援技术装备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运行困难
国家给予区域队、央企队配置的大型救援装备,因依托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导致队伍运行经费和人手严重不足,维护保养和使用跟不上,空置现象突出,部分物资装备闲置时间较长,管理维护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浪费。
4对策措施
4.1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申请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救护有偿服务费用具体办法或规定,明确救护服务费用保障标准和政策。
4.2加大应急救援资金投入
争取国家财政给予区域队、央企队更大的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在大型救援装备维护方面遇到的困难。改善装备、优化性能是提高事故救援能力的最重要问题。建议加大对应急救援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专业矿山救援队伍的资金扶持力度。
4.3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和法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和法制,出台政策,推动应急救援队伍资源优化整合,将矿山救护队伍建设成为“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
4.4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大部分市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人员编制紧张,专业性人才匮乏,县区尚未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多为与其他处室合署办公。总体来看,机构基础比较薄弱,执行能力和工作标准需要提高,建议尽快建立健全法律依据,尽早出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和工作职责。
4.5加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力度
建议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中应急管理人员轮训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省、市、县应急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领导,分级负责,建立高效快捷运转机制。乡党委、乡政府成立了XX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担任第一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全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决定和部署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协调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应急救援等工作,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应对工作。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在乡党政办,负责乡应急工作的日常事务。同时,我乡还成立了地质灾害、重大动物疫情、地震、森林火灾、粮食、卫生、、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等专项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置各类专项突发公共事件,各村明确专人为应急管理协管信息员。
2.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乡应急办深入组织开展应急体系建设调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XX乡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部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和应急程序,完善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工作机制。根据《XX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XX乡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防洪抗旱工作预案及重点工程防洪抢险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具操作性的专项应急预案,各村也制定了村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加强值守,整合资源,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各部门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隐患的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强化应急值守机制,认真落实应急值班制度,初步形成了以乡党政办值班电话为主线,各村和乡直各有关单位值班单位为依托的应急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应急资源保障建设,根据“整合资源、统一调度”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储备防汛抗旱、防火等应急专用物资。
4.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好隐患排查。社会矛盾纠纷是引发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主要内因,为了切实防控公共的发生,我乡针对重点工程土地征用拆迁、地质灾害治理等突出问题,指派乡村干部深入群众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建立了风险隐患台帐,制作了风险隐患分布图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流程图,建立健全了各类矛盾隐患排查监控机制,及时落实解决整改及处置责任,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把问题好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5.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通过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栏。宣传条幅。广播等载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做到应急常识进村组、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形成全社会共同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好局面。注重加强对中小学生应急知识教育,通过组织观看应急防灾影像资料、专家授课、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应急知识和自我救助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6.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队伍建设。一是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防化员等在应急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加强公安机关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立足于现有的应急救援队伍,整合各类专业救援力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三是抓好共青团等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青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指导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根据区域特点、部门职责、行业特点,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招募、培训等鼓掌哦。
7.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我乡有计划地聘请了专业人员,先后组织开展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情、道路安全,学校师生防震演练等各类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处置能力。按照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要求,我乡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在演练中落实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预案。全乡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防火防灾应急疏散演练、抗洪救援演练、突发交通事故应急演练等各类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检验了预案,有效地提高了各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及村级应急预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应急经费和后勤保障不足。
3.应急队伍建设好农村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整改措施
1.进一步完善全乡应急预案体系
进一步抓好全乡各类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实施工作。按照“内容合法、程序规范、政务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应急预案的和宣传,组织力量抓好预案的组织实施,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2.进一步加强应急机构和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乡应急管理的各类工作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专业队伍(防化营)建设,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健全救灾物资的储备制度。对一些重点部位、重点工作项目,建立完善预防和应急管理措施,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
3.进一步推进预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我乡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体系,对于一些可以预测的突发公共事件,逐步建立完善预测预警的工作体系。加快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以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为基础,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加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同步建设,实现业务系统与技术体系的高度融合,提高信息平台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档案;应急预案;突发事件
档案记载着人类历史的变迁,档案也记录了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其珍贵性不言而喻,而由于档案承载介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容易遭受突发事件的破坏,破坏的后果就是形成不同程度的有形无形的损失。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减少突发事件对档案造成的损毁,将影响降低到最低,因此对于档案管理部门继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使得档案应急管理工作处于严格的可控状态。
1 档案部门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意义
应急预案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决定了管理部门能否有效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档案管理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具有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包含着我们承受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因此很多国家、地区都无法躲避突入袭来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灾害,在历史上每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都会对所在地区的档案造成巨大的难以弥补的损害。严峻的档案突发安全危机,使得档案部门必须要提高认识,有能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危机既然无法避免,我就要时刻准备着,将危机对档案的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预案能够指导相关单位进行应急管理。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管理措施,也是提升档案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举措。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就要求所有的部门和人员必须明确在各自的管理岗位上自身的责任,进而形成统一的联动状态,共同应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使所有人具备识别隐患的能力,处置隐患的能力,降低隐患升级的能力。
2015年12月28日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在京举行,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会上指出,要建立应急处置管理体系,从根本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的可能性,产生危害的影响面,要进行常规性的应急状态演练,加大应急状态演练投入,进而形成应急预案的可执行性,会议提出的要求,明确了当前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的管理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者的责任。强调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确保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能够有效的保存,构建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提升档案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我国档案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建立的现状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档案应急管理能力已经大大加强,但是在一些环节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多反映在如下几个关键环节。
2.1 应急预案不健全,联动性不强
部分省份及地区没有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应急预案体系,或是现有体系形式化严重,可执行性差。南方某省在已经建立档案网站的市区,只有不足一半的市区公布了应急预案,其中还包括个别形式化的预案,可见重视程度十分有限;从其内容上来看,多集中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的制定,而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没有给予考虑。
2.2 预案内容形式化,可执行性不强
从前文所述南方某省的多个市区现有应急预案来看,存在着预案内容形式化,机械照搬照抄,内容空洞,严重与实际不符,没有可执行性。从中抽查的五份市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中,几乎全部与该省的档案局的预案一样,可见都是直接在省级预案上进行了名称的修改,甚至内容都完全一样,形式主义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上表现尤为突出,甚至存在多个地区市县互相抄袭应急预案的现象。
2.3 应急预案演练效果差,没有形成联动机制
建立了应急预案后,就要根据预案的假设情境进行有目的的演练,例如按照火灾或是爆炸的事故情境,组织进行演习演练,从演练的表现上和结果上来确定火灾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部分档案部门开始定期的进行应急预案的演练,并且从中取得了很好的演练效果,但是部分单位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没有实战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应急联动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应急预案演练不足,应急联动能力就弱,由此产生了档案应急处置实践中“不联不动,联而不动,联而乱动,联而慢动”等混乱现象。
2.4 经费保障不足,影响应急保障能力
只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确保档案部门能够顺利的开展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进而保证技术和设备的有效性,满足应急预案的需要,确保保证能力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很多地区的档案部门缺少充足的资金保障,存在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难以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对于必要管理设施没有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无法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按照预案来实施,已经出现过在发生火灾后,由于火灾报警设备和喷淋设备的失效,没能第一时间形成应急预案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就要求档案部门要进行多个资金渠道的投入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装备和物资的有效性,确保应急保障能力强大稳定。
3 档案部门应急预案管理的基本内容
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最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档案部门积极开展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前期规划和后期实施工作。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建立应急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在组织上形成分工明确,互相协作的状态;对所在地区的档案管理风险进行预测与评估,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对于档案部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明确。
政府部门加投入,使得应急演练常规化,演练效果具备可执行性,在演练中检查预案的效果,在演练中筛查预案的效果评价条件,讲多次演练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调整预案的可行性。
4 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展望
档案部门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工作内容。全面、系统的应急管理机制能够确保档案部门的应对反应速度够快,应对反应结果的有效,更好的预防和应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资源的安全,从而保证人类社会历史的延续性与文明的传承性。
参考文献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自治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必须立即行动起来,结合当前形势和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原来已有的总体、部门和专项预案,并抓紧对相关预案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二、扩大基层预案编制覆盖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应根据《**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编制、修订、完善本县(市、区)应急预案和本部门单位牵头编制的预案,并督促、指导所属单位编制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以构建覆盖各县(市、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要求到2008年9月30日前,所有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完成本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
三、加强基层预案编制的组织领导。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落实责任人,抓好预案的编制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做好对辖区所有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管理,并及时备案。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将适时对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通报全市。
四、各县(市、区)和各部门单位务必在2008年9月30日以前把编制和修订完善后的应急预案加盖公章后连同电子文档及时报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备案。各县(市、区)上报本县(市、区)修订完善后的总体预案,市直各部门单位上报本部门单位修订完善后的专项预案及部门预案。
联系人:
【关键词】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问题;应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电网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供电质量和供电稳定、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对其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而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中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电力应急系统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因此,在构建电力应急体系时,应当注重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
1 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概述
电力应急体系中的预评估即是对电力应急管理实施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以及善后阶段的内容进行先行评估。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相应的理论和方法来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及质量进行评价,而电力生产环境、电网设备及电力机具的防护、人员素质和现场管理是电力应急系统体系中预评估的具体内容。科学、准确的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存在于电力应急系统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在构建电力应急预案的初期规划过程中,应当结合电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周边的电力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地调动,有效提高电力应急体系建设效率。电力企业在完成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后,应当注重应急体系的反复演练,同时将电力应急体系的相关细节进行量化,确保构建的电力应急体系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电力应急体系的指导意义。
2 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电力应急体系是指针对电力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局部处理不当而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现象,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建立的相关应急管理体系,来确保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事故防范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急处理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统一指挥、协调配合等方面。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应急意识不高。因多数电力企业未能全面普及电力应急知识,使得其各级人员对电力应急的概念、内涵以及原则缺乏清晰认识,未能深刻认识到电力应急工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同时,社会对电网大面积停电普遍缺乏危机意识,从而缺乏大面积停电的应对措施和经验。②应急能力较低。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在应急工作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使得电力应急体系缺乏规划、监督和指导,同时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在应急工作方面缺乏协调、合作,使得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电力企业难以合理配置应急资源。③应急设备陈旧。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应急体系建设方面大都存在着电力应急设备数量不足、设备层次低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即便是一些已具备完善电力应急体系的城市,也存在着电力应急设备数量不足现象,同时也缺乏具有特殊用途的、针对性强的先进电力应急救援设备。④电力应急预案存在较多缺陷。近年来,很多电力企业都在大力构建电力应急体系,同时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然而制定的很多电力应急预案都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应急预案在需求分析方面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应急能力分析方面存在较多缺陷。而且,一些应急预案在构架结构方面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如缺乏明确的责任、目标定位以及标准的应急程序,使得电力应急体系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3 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
3.1 明确电力预评估指标,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在开展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时,应当从人员、设备以及制度等方面来全面评估电力应急体系的各个应急阶段,同时对电力应急体系中存在问题进行不断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水平。同时,在开展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时,也应当制定相关电力评估指标,对相关指示数据进行量化,从而对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更好地评价,为电力应急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明确的方向。
3.2 灾害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应用
灾害预评估是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决策评估部分,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主要是以灾害学理论为指导,以评估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电力事故评价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电力应急体系模型系统、指标系统以及规则系统。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中的灾害评估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全面地反映,从而确定防灾和减灾目标,同时优化抗灾措施和救灾措施,评价减灾效益,为减灾策略和救灾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中的灾害评估主要是通过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化和层次化、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综合性以及信息利用多元化等内容进行评估,其理论基础为社会科学、灾害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电力灾害损失预评估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建立高效的电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来满足电力企业突发事件顺势评估的客观需求。同时,电力应急体系预评估中的灾害评估又包括短期预评估和中长期预评估。灾害评估中的中长期预评估即是预测性评估一个地区的危险程度或是潜在危险事件的危险程度,通常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对灾害的期望损失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作为灾害风险水平、电力应急体系效益的评价依据和灾害的可防止性分析依据,以便及时优化防灾方案和救灾方案。灾害预评估理论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作用于电力应急体系的防灾、救灾决策系统,同时通过防灾、救灾措施系统反馈给承灾系统,从而形成电力灾害评估与防灾与救灾相结合的网路系统,来对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和风险损失进行评价,进而推动电力应急体系的不断发展,保障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应急意识不高、应急能力较低、应急设备陈旧以及电力应急预案存在较多缺陷等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力应急体系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构建电力应急体系时,应当注重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及时发现存在于电力应急系统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东.预评估在电力应急体系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6).
[2]程正刚,房鑫炎,俞国勤等.基于脆弱性的电力应急体系灾害损失预评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6).
[3]程正刚,房鑫炎,俞国勤等.电力应急体系的脆弱性评价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9).
[4]房泰宇,程正刚,毕元.等.城市电力应急体系建设分析[J].供用电,2010(6).
[5]陈曦,范晓军,周广辉.等.电力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设分析[J].科技风,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