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林业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管理论文

第1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昌都林业资源开发利用

昌都地区“三江”流域6县(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等县,E95~99°,N28~34°)位于藏东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中上游,全区山川骈列、南北纵贯、山高谷深,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森林、野生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全区人口29.9万人,土地总面积

6.31万km2,林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实地考察(1996年)和收集的材料为依据,从林业、经济、生态等方面对该区林业的综合发展进行探讨。

1林业资源现状

1.1林业用地

全区的林业用地面积据统计为217.8292万hm2(表1),占昌都地区林业用地面积的71.0%,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86.4564万hm2和16.5843万hm2,占昌都地区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73.1%和73.7%;灌木林面积为89.9325万hm2,占昌都地区的70.5%。采伐和火烧迹地及宜林荒山荒地分别为3.85万hm2和21.35万hm2,分别占昌都地区的62.3%和65.9%;经济林和苗圃面积分别有5904hm2和9hm2,各占昌都地区经济林和苗圃的97.8%和100%。全区(6县)森林的复盖率为16.20%。

表1林业资源概况

Table1Situationofforestresources

(单位:万hm2,万m3)

项目林业用地

面积合计林分

面积疏林

面积灌木林

面积经济林

面积苗圃火烧、采

伐迹地宜林荒

山荒地林分蓄

积量疏林蓄

积量活立木总

蓄积量

洛隆35.378523.80982.41688.49410.0150--0.26990.37292042.097333.9702376.067

昌都44.592619.03654.770212.82100.10130.00011.43826.42533909.04845.9843955.032

八宿45.20314.65671.747333.34070.1576--0.25415.04971086.515149.750236.266

左贡32.608614.51611.761610.86180.15310.00040.75664.55902650.620214.4952865.115

芒康50.059021.83053.979418.60250.05910.00010.99484.59263669.749494.1534163.901

察雅9.98741.67241.91205.81240.10430.00030.13760.3484171.129130.500301.629

合计217.829286.456416.584389.93250.59040.00093.851221.347913529.1581368.85214898.010

占昌都

地区%71.0073.1073.7070.5097.80100.0062.3065.9073.8069.0073.30

1.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898亿m3,其中林分蓄积量有1.3592亿m3,疏林蓄积量为1368.852万m3,分别占昌都地区活立木总蓄积量和林分以及疏林蓄积量的73.3%、73.8%和69%(表1),其总量仅次于资源丰富的林芝地区而位居第二。

1.3经济(果树)林资源

本区经济(果树)林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核桃、花椒等。在左贡县玉曲河中游以下到处可见到野生的山杏、野桃及野核桃等。据调查统计,全区经济林面积为5904hm2,占昌都地区经济林总面积的97%多。1995年主要水果和干果的总产量为946.4t和767.5t(表2),分别占昌都地区总产量的98%以上,人均占有水果6kg,显然,这里是除尼洋河、帕龙藏布流域外的又一重要经济林产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表21995年经济林资源概况

Table2Situationofeconomicforestresourcesin1995

项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合计占昌都地区%

面积(hm2)1501013157615315851043590497.80

水果产量(t)2.8021595.0437.3358.831.0946.499.90

核桃产量(t)5.0--28.5477.6252.14.30767.598.20

花椒产量(t)------4.973.81--8.7576.40

1.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单宁(鞣料)植物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药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等。

淀粉植物资源以高山栎(Quercussp.)林的面积最大,其总面积超2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的种类。油料植物资源以木本油料植物核桃数量为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

纤维植物包括麻类植物、填料植物和造纸用植物资源三大类。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的树木(如川西云杉、鳞皮冷杉、高山松等)。

鞣料(单宁或“烤胶”)和含树脂(胶)植物资源的种类有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以及桦木属、杨属和红杉、漆树等。

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苓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本区是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据资料和调查统计,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长尾叶猴、滇金丝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2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2.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的森林面积、蓄积量及经济林等均占昌都地区的70%以上,仅次于资源丰富的林芝地区而位居的第二位。但是,据实际调查和遥感信息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其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北部的芒康、左贡和昌都县等地。据统计,以上地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区森林面积与蓄积量的64%和73%,其它地区分布的森林资源仅占30%左右。

从森林的水平分布而言,东起芒康县的格良西,往西到左贡县的曲登、碧土往西直到察隅一线以南的地区,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2700~4400(4500)m;而在此线以北地区(海拔28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由东往西,以川西云杉(Piceabalfouria-na)和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林等山地针叶林为主,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支流两岸。但在左贡县和芒康县南部的低海拔地段呈现亚热带森林植被特征。

森林垂直分布在海拔2700~4500m,但位于西北部的洛隆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这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就总体而言,本区森林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3000~4100(4200)m。具体而言,海拔2800~3300m多分布有高山松林及少量杨、桦林;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2.2丰富的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本区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据资料及实地考察,全区有高等植物10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达600余种,隶属70多科,180多属,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川西云杉、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高山松(Pinusdensata)、华山松(P.armandii)、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大果圆柏、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白桦(Betulaplatyphyla)、山杨(Populusdavidiana)、昌都杨(P.qumdoensis)等。珍稀树种有澜沧黄杉(Pseudotsugaforrestii)、乔松、红豆杉等,其中澜沧黄杉树干高大通直,最径172cm,树高最高超50m。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的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2.3资源可及率低,林龄结构不合理,资源质量一般,但生态效益显著

据遥感和实地调查资料,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仅为22%左右;从林龄结构来看,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

9889.72万m3,占全区总蓄积量的73%,而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3639.44万m3,仅占27%左右。森林资源的自然枯损率为0.9%,年枯损量达134万m3(按总蓄积1.4898亿m3算),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表3可看出,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本区位于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中上游,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效益是很显著的。

表3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

Table3Comparisonofforeststorageresourceswiththoseoftheotherareas

项目本区四川云南全国

蓄积量(m3/hm215622215411983.6

2.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39.99万m3。其中薪材耗量为22.646万m3,占56.6%;民用建筑用材为7.4274万m3,占18.6%;内销和外销木材为9.9139万m3,占24.8%(表4)。全区森林资源的年总生长量为186.719万m3,由于可及率为22%左右,故年可采量为46.5万m3。可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略有盈余。但昌都县和察雅县的资源年赤字已分别为31560m3和8685m3。

表4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4Situationofannual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stresources

(单位:m3)

项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合计占总耗量(%)

薪村消耗量24242914052380532183425331229122645956.60

民用建筑用材7230780005040143243496049207427418.60

内销及外销材3198600003720186521236012099913924.80

年均总消耗量3467015920532565651598988618420399905100.00

年均净生长量7320012764538086882671282779735465210--

3林业生产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产现状

据有关资料,全区1995年的林业总产值为1606.33万元(不含松茸的产值),占昌都地区林业总产值的72%,处于绝对优势。因此,本区的林业经济效益在昌都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全区仅昌都林场为国有企业,成立于60年代,除采伐森林外从事少量的育苗与造林,80年代末以来,各县普遍开采森林,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但是,由于重采轻造,加上苗圃育苗面积太小(仅9hm2),营林生产效果甚微,迹地与宜林荒山荒地更新造林欠帐已达29万hm2(含迹地3.85万hm2),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森工生产主要是昌都林场的木材采伐生产,该场木材年产量1.5万m3,产值600~800万元,为66家骨干企业之一,其它均为县办林场和伐木场,以原木、锯材(很少)为主要产品,销往四川、青海等地。随着近几年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昌都县兴办了一家地板厂和一家胶合板厂,家具和木器制造等深加工企业正在逐年兴起。

本区经济(果树)林的发展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因其效益好,群众的积极性很高,据统计,全区已栽有果树5904hm2,占昌都地区经济林总面积的97%多

(表2)。1995年的大宗经林产品产量为1722.68t,占昌都地区当年总产量的93.6%。

林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属初始阶段,具有当地特色及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松茸和木耳的产量达到了136.8t和15t,分别占昌都地区的95%与100%(表5)。但原料贸易经济效益不高。

表51995年大宗林副特产产量

Table5Outputoflargequantityofforestproductsby-productsandspecialproductsin1995

项目洛隆昌都八宿左贡芒康察雅合计占昌都地区%

松茸(t)----1.0213.541)122.241)--2)136.82)95.70

木耳(t)--------15.2--15.20100.00

虫草(kg)371.17534.00186.154.311.227.401104.2515.20

贝母(kg)2784.52179.601268.2011.847.292.584254.0340.60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由于森林经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竭泽而鱼”、只采不育的经营方式,累计采伐迹地已达3.85万hm2,但全区累计完成的成片造林(1500hm2)仅为迹地(3.85万hm2)的3.9%,绝大多数迹地靠天然更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有的迹地已沦为牧地。另外,苗圃建设落后,苗木5年左右才出圃,仅9hm2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若利用30年将迹地更新欠帐还清,每年需造林2580hm2(1161万株),加上2005年前规划每年种经济林114万株,则年需苗木1275万株。故今后造林任务很艰巨。

(2)经济(果树)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经济(果树)林的发展还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果树产量低、品质差。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3)木材生产技术水平差,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全区绝大多数采用斧头砍伐林木(芒康县正在推广油锯),造成伐根高达50cm以上(浪费木材5%~8%)。若按年砍伐森林17万m3(表4)、原木出材率按1/3、斧头砍伐浪费按5%计算,每年至少浪费原木2600m3,减少经济收入78万元(300元/m3)以上。另从表4中可看出,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森林资源的大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绝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林副产品(松茸、虫草、贝母等)以出卖原料为主,产值不高,这与资源潜力不相称。另外,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乱采松茸,影响松茸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同时,各县普遍以高山栎为薪材,导致其产量不稳。若在松茸收获季节,当地有关部门能变多环节的分散经营为统一的集约化经营,并进行深加工,其产值至少可增2倍以上。

4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方向与发展目标

4.1指导思想

林业的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

4.2原则

(1)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森林资源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功能性,森林的防护作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关系紧密,则相辅相承与促进。本区地处深切割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特殊,生态环境脆弱,森林的生态效益尤为突出,其影响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故林业发展要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发展生态型林业。

(2)永续利用的原则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的可能与速度取决于利用程度,强调三大效益并重,一般应掌握采伐量要少于生长量,还必须及时更新和扩大森林资源,才可避免森林的逆向演替,才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3)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及科技兴林的原则森林资源为包罗广泛的生物资源,在横断山区,林下(内)资源的经济价值超过木材本身,而且其防护作用和生态作用的间接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为此,在经营森林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开发林副产品,经营好周期短、效益好的经济林,对资源充分利用,才能获得长、短结合的成效。同时,应积极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才能推动林业第一、二、三产业的同步发展,扩大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4.3合理开发利用方向与发展目标

森林的生态效益在当地和金沙江、澜沧江及怒江中下游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国务院去年关于“天然林一棵都不能采”的指示,杜绝商业性采伐,才能使森林得到休养生息,将来要逐步纳入生态系统合理管理的轨道。因此,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营林为基础,大力发展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节约挖潜,将本区建设成为藏东南的木材、林副特产和果品生产基地。拟发展目标如下:

(1)在昌都、洛隆、芒康、左贡、八宿等县扩大发展经济(果树)林种植面积,重点发展核桃、苹果、梨、柑桔和葡萄等906hm2,实行科学种植与管理,能较快获得经济效益。

(2)在察雅的麦曲河、八宿的冷曲河、左贡的玉曲河,昌都的澜沧江干流河谷和芒康的嗄托河及洛隆的多加通、俄西、康沙等地,营造和培育以薪炭林为主的多功能防护林16935hm2,解决烧柴和保护生态环境。

(3)为缓解各种造林对苗木需求的紧张局面,在洛隆县和八宿县各新建苗圃

3hm2;芒康县、昌都县、左贡县和察雅县分别扩建苗圃3hm2,全区苗圃建设和扩建为50hm2,可保证年产苗木600万株以上。

(4)利用芒康、左贡、八宿等县的天然食用菌类松茸(青冈菌)、木耳、虫草等土特产品为原料,建立芒康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如果这项投资生效,预计年产值比现在的林副产品产值增加两倍(3000万元)以上。

(5)建议在昌都县的达马拉山和左贡县的梅里雪山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高山森林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如果以上发展目标得以实现,本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将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5对策与措施

5.1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以科技兴林

全区从行署到县林业局仍属农牧局管理,与目前中央和自治区林业部门的建制不衔接,建议理顺关系,适当增加林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适当从内地吸引一些科技人员,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2加强林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使资源增值

加大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才能使资源增值。

5.3节省薪材,扩大经济收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22.65万m3)占资源总耗量的56.6%,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如按15%算,每年至少可节材3万m3,收益900万元;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可增收。

5.4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及种子基地

育苗的种子与造林苗木大多数从内地运进,不仅容易带来病虫害,也难以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建议各县都选择一些优良树种(地理种源)及其林分,建立一定面积的母树林或种子园以及采穗圃,采集(收)种子和满足苗木繁育以及造林更新对苗木的需要。

5.5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林业行业内部的潜力,鼓励与推行全民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李文华.森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李文华,李飞.中国森林资源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5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树木志(第一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6徐国祯,黄山如.林业系统工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第2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3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4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1现代林业管理生态观念的概念

现代林业生态观念,其实质是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依照自然发展的科学规律,建设并完善目前国内的林业生态系统。其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观念,不仅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同时也在经济发展中有所体现。现代林业的生态化管理则是指运用管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的林业产业,使得林业能够具有生产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平衡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现代林业管理生态观念的内容

(1)在对当地的林业进行管理之前

相关人员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林业的管理进行整体规划,之后将其分为若干部分进行具体操作。有些管理部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或者矛盾,而有些管理部分则并无明显的联系。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所划分的部分进行细致的管理,在注重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将经济效益考虑在内,对投入与产出比进行深入分析。

(2)在对整体规划进行合理划分之后

就需要工作人员根据各个单元的作用、重要程度等,对实施管理的顺序进行确定,从而能够提高现代林业管理的水平。

(3)对于不同地域的林业管理

其所使用的方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而且细致的了解,其中包括植被的种类、当地气候的变化情况、温度湿度等。之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在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

(4)在进行实际管理期间

其管理方案往往不止一个。因而在对管理方案进行确定时,应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生态建设的作用大小进行讨论,对经济效益的多少进行计算,从而确定最为合理的管理方案。

3现代林业管理生态观念的意义

第一,加大现代林业生态化的管理力度,能够实现对动植物的保护,最大限度的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第二,加大现代林业生态化管理力度,能够满足对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的人们的需求,使得人们改变原有的消费模式,向着生态旅游、生态消费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现代林业生态化管理的建议

(1)在进行林业生态化管理的过程中

应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吸收相关人才,增加管理中的技术含量,提升林业管理的竞争力。

(2)管理技术的创新固然重要

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匹配,则其管理水平将依然处于滞后的境地。因此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重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以及生态观念的培训,使其能够对现代林业生态化管理有着全新的认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其工作效率,加速现代林业生态观建设进程。

(3)在对当地的林业进行管理之前

相关技术人员应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其中包括当地的降雨量、植被种类、温度变化情况、土壤结构等方面。在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之后,对管理模式进行最终确定。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应对当地人口的数量、层次结构、受教育的程度等进行掌握,从而能够真正了解当地人们对林业的要求,提升生态林业建设的针对性。

(4)在林业的管理过程中

应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林业是其对生态林业进行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应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定期为其进行除虫工作,并注重火灾的预防,增加荒漠中植被的覆盖面积。

三结语

第5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林业资源调查是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年年造林不见林,少见林,为什么大量荒山秃岭依然如故,为什么沙漠面积不仅没有控制住,而且仍在继续扩大,为什么要求人们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而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事情还屡见不鲜;为什么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始终没有制止住。虽然近年来,林业管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国营林场有所发展,但林业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森林覆盖率只有23.3%。而且森林分布不均,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单位蓄积量低,每2m3/667m2左右。例如,某地区水源减少,全区40大片水源林区的364条中小河流中,有21条断流,103条流量减少一半,146条流量减少1/3。全区水土流失严重,据20世纪60年代的统计是1200000hm2,近10年来达到2133333.33hm2。全区平均每年流出区外的沙量3200万t,这些流走的表土所含的氮、磷、钾肥量共72万t。水库河道淤积,附近水电站建成运行后,1961~1979年共淤积1.24亿t,平均每年淤积650万t。多数河流上游有的地段河床抬高2m左右。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林业生产和生态朝不利方向发展,这是值得严重注意的。要认真总结30年来正反二方面的经验,进行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包括荒山林地土壤普查、林业土地种类调查、森林资源调查,林业经济调查和搞好林业区划,调整林业建设布局,这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是领导林业生产的基本功,需要认真对待。

二、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分析

根据综合农业区划工作要点和县级综合农业区划的要求,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林业土壤种类及其分布,林业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对自然、经济、生产技术等条件综合评价。提出林业分区划片的各区林业发展方向,森林覆盖率规划,林种、树种结构和布局,增产途径和关键性措施,达到充分利用林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具体要求:在农业土壤普查中完成林地、荒山土壤普查任务,提出县级林业土壤分布图和土壤普查报告;在农业资源调查中,完成林业资源调查任务,提出森林分布图和林业资源调查报告(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专业、专题和林业经济等调查报告);在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完成林业区划任务,提出林业区划报告,绘制林业区划图。这是制订规划设计的基础材料,是调整林业生产建设布局的可靠依据。

三、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的程序

根据林业区划和县试点工作的要求,应把土壤普查———资源调查———专业区划统一串起来,由一个队伍负责完成较适宜。好处是:既分工又合作,一个整体,有利于搞好林业区划工作。整个程序大致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3.1成立林业专业调查组

在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按专业归口,任务到局,组成林业资源调查区划队,队伍要少而精,任务具体落实到专业组,一般可分为:林业土壤普查组,负责山地林地土壤普查任务;土地资源组,负责地貌、地类、土地资源类型调查;立地条件型组,负责荒山、林地立地条件型、林分类型的调查,编制造林规划设计服务;森林资源动态组,负责调查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其发展的趋势;林业经济组,负责调查各分区的社会经济情况,林业建设投资、经济收入分配,林业技术经济指标,林业生产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林业区划组,负责各专业综合、专题调查,林业区划工作。

3.2搜集现有资料

搜集近年来各种林业资源调查、专业调查、专题调查资料,地形图、地质图、森林分布图、各种区划图,准备各种调查用具、表格、技术资料等等。并由县林业局抽调熟悉林业情况的干部、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座谈讨论,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林业区划初步方案,拟定林业调查研究提纲。

3.3外业调查

按各专业组进行调查,尤其应注意生态经济、林种结构、林业优势等专题调查。例如要选择多林变少林、无林或少林、无林变多林的典型,调查其变迁史、原因、趋势、经验教训,特别是对林区气候、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农林牧生产、生活水平、收入分配、人口变化、五业结构、农村景况;要调查各县的林业优势具体项目、产值、比重,林满、树种结构和布局,提出发展林业生产和如何发挥林业优势的建设性意见。

3.4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外业调查材料,分别计算、统计汇总、综合分析、研究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修改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编写调查、区划报告,绘制专业图表。各专业组既协调又不完全协调的关系,各专业组各自编写报告提纲,阐述各自的条件、基础特点、分布规律,生产潜力,关键问题和措施,绘制各专业用图。

3.5调查区划的成果审议

由县林业区划队,提出初步成果,报请县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专门学术会议审议,同时,征求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农业区划提供森林资源条件、评价以及发展方向。

四、做好城市林业调查工作的建议

4.1要确保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工作的质量

建议各县选择好林地土壤普查、林业资源调查、林业经济、林业区划等专业组的组长,组长应该由技术水平较高、业务熟悉、责任心强、有组织管理和业务分析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城市林业调查是一项带有科研性质的基础性工作,涉及学科、多专业。特别是编写林业区划初步方案的技术人员应该是由有多专业综合能力,对实际情况特别熟悉,又能写作的技术人员担任。

4.2要研究最合适的森林覆盖率和最合理的林种结构

建议根据以下原则选择:树立生态平衡观点,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山地60%、丘陵40%、平原15%~20%的覆盖率是有可能实现的;树立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观点,选择最佳林种结构,增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比重;树立发挥地区特长的观点,发展有竞争能力的传统产品,例如八角、玉桂等;要有一树多用的观点,既是用材,又是水源、薪炭树种,搞好林种内部的优良树种结构。

4.3搞好专题调查

选择一、二个多林和少林的典型组,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森林多与少和无林区的自然地理景观、农林牧生产、人民生活、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水土流失、动植物资源等变化;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农林牧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每个县都应该树立一、二个如何扭转生态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的典型。

五、结语

第6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1.1缺乏较高水平的科学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对林业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缺少相关管理技术人员,就目前的林业管理工作人员来讲,专业人才仅仅占据总数的13%,而发达国家的专业人才比例已经超过30%;二是缺少科技投入,我国目前的林业系统管理的科技投入只占全部行业科技总投入的1%;三是缺乏林业科技贡献,我国目前的林业科技贡献率只有27.3%,远低于国外同行业和国内其他行业的水平,科技的严重滞后,不能为林业管理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1.2林业管理中缺少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我国目前的林业管理工作经费都是依靠各级政府拨款,缺乏系统有效的社会筹集机制,导致每年财政投入越来越多,而社会广泛参与的植树造林活动支持度低,大型国家林业项目建设仍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林业建设的滞后,目前林业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1.3目前我国森林总量不断减少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率位居世界130位,仅为世界平均覆盖率水平的61.52%,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3平方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这对我国林业管理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难题,除此之外,部分林业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造林治林技术,在对林木的选种、培植、育苗和经营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基层林业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低,造成我国林业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发挥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措施

2.1加强思想领域的认知和领导水平的提高我国各级林业部门都要加强对林业管理工作的重视,积极做到从召开大规模高规格会议,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对林业管理工作进行细致部署和安排。同时不断深化管理人员对林业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本着全党动员、全民动员和优化环境抓好宣传,抓时机抓重点的工作原则,保证林业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完全达标,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比如通过电视、互联网、标语、简报等渠道。来达到林业管理教育深入人心,提高社会广泛参与性,从而实现全民绿化、全民造林的林业管理模式。

2.2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法律体系根据各区域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全方面的,能够促进本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法律体系。将林业管理上升到法律层面,促进林业管理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进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根据新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使之符合当前林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林业管理的科技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化管理水平针对我国林业管理工作中缺乏较高水平的技术管理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和经验,来提高我国林业管理工作的科技化水平。不仅如此,我国还要树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不断加强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结合绿色经济的要求,在发展中不断融入高科技,将我国林业系统的发展真正提升到我国经济战略发展的高度,不断提升林业管理工作的高科技管理水平和质量,来实现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信息化、科技化发展。

3结语

第7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一、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管理难,远不如抓其他行业见效快,容易“吹糠见米”出政绩,有些地方对发展林业有畏难情绪。有的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而忽视林业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大搞掠夺式经营。有的盲目乐观,远看绿油油就行,不顾近看水土流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少抓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兴办林业的积极性不高。

2、产业体系欠发达,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一是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林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实行的是木材卖“方”,楠竹卖“根”、杜仲卖“斤”的原始经营方式,把资源增值的潜力拱手让给了别人。二是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如水果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意识不强,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弱。三是资源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结构单一。全县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松、杉一统天下,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枫、杨、桤木等速生品种较少。果树中柑桔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等干果比例偏小,柑桔中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结构不够合理。林业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利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我县乡镇财源普遍偏窄,林木就成为乡村两级最主要的“金库”,近几年,乡村修路、改电、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马较多,很多行政村把不该砍,不能砍的林木变现用作项目配套资金,但在大量砍树的同时,又不重视造林,结果有林地变疏林地,疏林地变残林地,残林地变荒山,人为地斩断了林业可持续发展链条,导致林分质量下降。

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途径

1、优先发展速生丰产林。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推广杨、桤、枫等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利用三年的时间,在零阳镇、零溪、江垭等地发展2万亩林牧型速生丰产林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建设以澧水、零溪河、环黄石水库等河堤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带。

2、稳步发展名特经济林。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一是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柑桔、梨、桃、李等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糖柑、葡萄、板栗、核桃、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品种面积。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三是不断优化布局。按照适地适树、适当集中的原则,立足现有规模优势,将果树在高产区集中发展,尽快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抓好以零溪、江垭、苗市等乡镇为主柑桔基地和金坪、岩泊渡、朝阳优质杂果基地的示范建设,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

3、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多元化发展。以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积极培植一批苗木花卉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鼓励五雷山、万福温泉、江垭温泉周边区域和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4、大力扶持林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要通过限小扶大、扶优汰劣,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方向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零阳镇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和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林产品市场为依托,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衔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现代林业产业。

三、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1、提高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周边不少县市区面向市场积极调整结构,拓宽了市场,带动了产业发展。如常德鼎城区石板滩镇将花卉种苗作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以调整为主线,把规模调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档次调高,建成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苗木生产基地,还有石门的柑桔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不断做大做强。时不我待,我县要选准市场方向进行结构调整,运用产业化手段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2、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求发展。一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市场引导,来上项目、办企业、搞新产品开发和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认真研究市场。准确定位,有针对性的制定竞争策略和措施,避免出现无序生产和盲目投资。三是大力开拓市场。实行名牌战略,不断提高林业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流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产品促销、展评活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3、以龙头带动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让龙头企业多起来。选择一些有市场、技术有保证的新项目,及时立项,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大力扶持、加强管理,让龙头企业强起来。资金扶持要多向龙头企业倾斜,提高龙头企业适应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办好林果产业协会,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建立林业开发新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采取“基地+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摊”为核心的利益调节机制。

第8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林业发展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处亚热带区域,气候比较温暖,降雨十分充沛,热量足够,成为林业发展圣地。2001-2006年,整个广西省就完成人工造林133.40亿m2,包括速丰林有80.04亿m2,其中仅"十五"期间营造速丰林40.02亿m2。2009年广西省的森林面积已经有91.6亿hm2,森林的覆盖面积达到57.78%,成为全国森林覆盖率3倍,在全国排名第4位;全区林业产业值居全国第9位,总产值有882亿元;经济林、人工林、速丰林面积以及年商品材采伐限额也是非常高,均达到了全国第一;同时还有多样性生物,植物种类达到了全国第3位。广西地区在林业资源方面取得了良好态势,但是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1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全林业资源管理制度不全,体现在林木产权不明晰、资源流转不规范和保护管理责任不落实等方面,不配套的法制法规往往给不法分子制造钻漏洞的机会。如存在一些木材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加工户往往借枝桠材加工的幌子,借机违法收购木材。林政执法不规范,存在不按程序进行林政处罚,以征收育林费金代替林政处罚,越权处罚、乱罚款、乱处罚、乱收费和白条子收费等问题漏洞,有法不依的现象无处不有。反映出在采伐管理方面“管一块、漏一块”、发证率低和监管不力的不足,使得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流失过多。

1.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差在市场化经济大环境下,全区大多数林区经营森林存在以盈利为目的,只注意到眼前效益,唯利是图,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被忽略的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不强的生态环境的观念,造成没有规划滥砍滥伐,加大了对林业资源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地方洪涝灾害现象严重。

1.3林业资源管理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林政管理是一个管理工作面广、量多、难度大,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往往有别于林业生产和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更要求工作人员能吃苦耐劳,敢于对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纠正指出,这就要求具有更大的奉献精神。林业资源管理队伍的不稳定,业务素质往往无法从根本提高。同时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管理中有权无责的现象非常普遍。出了问题,该由谁负主要责任、谁负次要责任这个都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林业资源管理效率。

2做好林业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完善林业资源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政府林业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做好森林资源宏观调控管理,帮助、指导经营者做好权、责、利的落实,从根本上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探索建立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林地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制定和完善林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如:林木采伐中,包括主伐、更新采伐、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和其他采伐都要进行伐区调查作业设计。并做好采伐限额计划、审核审批程序和办理结果的公示,严格执行关于木材采伐“伐前、伐中和伐后”公示制度以及青山监管制度,做好林木采伐条件证书,包括林权证、伐区作业设计说明书、年度森林限额采伐计划指标、年度伐区作业质量以及迹地更新验收合格证明等方面的条件,才允许在一定范围进行采伐作业。同时要推进林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积极性,推行山有其主、主有其林、林有其利、利有其责的条款,更好的促进林业发展。最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林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推进林资源成果的管理科学、信息共享。

2.2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要克服以牺牲林业资源为代价达到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意识到植被被砍伐后,水土的流失,风沙的形成,都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一定要树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建立新的林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关系,积极培育森林资源,加强植树造林,做到谁砍伐,谁栽种的基本原则,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同时开发一批名牌产品,更好的对种植、养殖、采集、加工业形成一体化,促进流通贸易服务业。其次是做好林业资源管理监督工作,使得林业资源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对林业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为改善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9篇:林业管理论文范文

传统的企业都是把员工当作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每天布置给他们任务,这些任务虽然让员工有了用武之地,但是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自己的发展,影响了对他们潜力的有效发掘。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而人才不仅仅是需要招聘,还需要培养和开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重视这一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开发员工的潜力,为他们的发展制造一定的便利。这种爱惜人才的方式可以帮助企业一直保持一个高速有效的发展,推动企业走向下一个辉煌。因此积极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林业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林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相关的附属产业开创了发展的先机。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树木带来的效益,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许多地方的林业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个别企业的员工很多都是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缺少适当的了解,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这就使得林业工作团队不能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对于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且有的企业把自己员工的工资当作一项开销负担,克扣他们的工资,压低他们的福利,这直接导致有关职工对于自己工作不认真,态度越来越差,企业借机寻找他们的漏洞进行再次克扣,这种恶性循环使得员工没有工作积极性,导致林业的有关发展越来越差,严重阻碍了林业为经济建设开创更多的便利条件。其次就是针对人力资源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使得许多人在其中滥竽充数,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浪费。而且很多企业没有一个科学的奖励制度,许多职工开始工作的积极性很高涨,但是他们最后所得的报酬与其他人一样,这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影响,使得其工作积极性不断地降低,工作效率直线下降。此外,还有的地方的管理人员为他人在林业使用方面创造便利以此获得报酬,使得员工之间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了这种不良的风气更加深入的降低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些消极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许多优秀的员工转行做别的事情,对于林业的发展非常的不利。

三、对应的解决措施

1.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林业的经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植树造林,还有许多附加的产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企业跟随时代的脚步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性培训,让员工以一个更加积极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生产当中,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更加良好的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社会的日新月异需要企业不断地对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提升,这就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跟踪性培训。此外,以往在员工培训的时候,都是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员工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对讲解的知识进行记录。这很可能导致员工的培训成果不能最好的发挥出来。因此,培训的时候要重视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带动他们更好的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最重要的是要向员工灌输创新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而且还要把企业员工的素质与其职位进行相匹配,力求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更多的可能。

2.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把员工的发展放在首位,首先企业为每一个员工建立自己的档案,对他们的个人能力和做出的贡献进行详细的记录。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做好人员的聘用、调动和档案的管理,使得林业企业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对于踏实肯干和有个人能力的员工进行积极的潜力发掘,对他们进行物质上提高待遇福利,精神上提高职位等级,让他们可以以一个更加积极的状态进行工作,也是为调动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做出积极的铺垫,保证员工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企业还要对员工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制度,保证每一个岗位的员工都满足其在岗的要求。认真了解员工是否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发展的方向会改变,物品的流行程度也会改变,想要良好的适应这些改变,就要做好人员的保值和增值,因为只有人的素质才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

四、结束语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