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平菇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菇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菇栽培技术

第1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 从菇房准备、菇房消毒、培养料的准备、培养料的科学配制、拌料、装袋与灭菌、接种与培养、出菇期的管理等方面介绍平菇温室熟料栽培技术,以期为平菇种植户提供参考。

1菇房准备

平菇在喜温条件下生活。我县由于冬春季节长,夏季短,气温不能四季满足平菇的生长发育,加之农村没有调温设施,一般选用日光能温室和塑料大棚作为菇房。另外,普通房子、窑洞等,稍加整修,使其具有加温保湿,便于通风换气。有一定的光照条件时,都可作为平菇的栽培场所。

2菇房消毒

每次使用菇房前都必须清扫干净,然后用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1)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先将菇房密闭好,1m3以甲醛10mL、高锰酸钾5g的配比,按梅花型排放药品,逐一从里到外加入高锰酸钾,再加甲醛,两药相遇冒烟,即刻关闭门窗,闷12~24h。

(2)硫磺熏蒸。1m3用硫磺15g,点燃熏蒸。

(3)石灰酸喷雾。5%石灰酸液(即苯酸溶液)喷雾消毒。

3培养料的准备

培养料是平菇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其优劣是决定平菇栽培成败和能否获得优质高产、稳产的关键。

(1)锯末、麦草、荞花、油菜壳等。我县农村麦草、荞花来源广泛,一般做燃料使用,多有余地。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原料,可将其经过曝晒等方法软化处理,作为平菇栽培的原料。处理方法:配料前先将麦草、油菜壳、油菜秸、蚕豆秸、蚕豆叶等曝晒,粉碎成粗糠样,一般2~3cm长为宜,然后用1%~2%的石灰水浸泡8~12h,捞出沥水,调酸碱度为pH值7.5,再拌辅料。

(2)麸皮。主要供应平菇所需的氮源,使用量10%~20%。

(3)石膏。作用是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营养成分,调解酸碱度,使用量1%~2%。

(4)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培养料中过多的酸,而且可杀死害虫和杂菌。

(5)尿素。氮源,用量不能大于0.3%,过大会抑制菌丝生长。

(6)过磷酸钙。呈酸性,一般用量1%~2%。

4培养料的科学配制

培养料中的碳、氮比例应控制在30~50∶1,当天配制的培养料应当天灭菌;否则易发酸。

(1)麦草。A:麦草50%,杨树落叶26%,麸皮20%,石灰1%,石膏1%,白糖1%,尿素0.2%。B:麦草70%,锯末13%,麸皮15%,石灰1%,石膏1%,尿素0。2%。C:麦草46%,荞花30%,锯末20%,尿素0.1%,白糖1%,过磷酸钙1%。

(2)油菜壳或荞花。A:油菜壳50%,麸皮5%~15%,石膏1%,过磷酸钙1%。B:荞花50%,锯末40%,麸皮5%~10%,石膏1%,尿素0.1%,过磷酸钙1%,25%的多菌灵0.2%。C:荞花50%,棉籽壳30%,锯末15%,麸皮5%,尿素0.1%,过磷酸钙1%。

(3)锯末。松木锯末中含有抑制菌丝生长的烯萜类、酸类、树脂类等,使用前须经处理,加2%的石灰调湿堆制,再经曝晒,使其陈旧化,才能使用。A:锯末78%,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B: 锯末93%,麸皮5%,白糖1%,尿素0.3%,磷酸二氢钾0.2%,高锰酸钾0.1%,pH值6.5。

5拌料、装袋和灭菌

(1)拌料。将培养料按照配方比例混合拌匀,料水比应控制在65%左右(即用手指挤压有水渗出但不滴下为宜)。

(2)塑料袋的规格。常有15cm×35cm、20cm×42cm、22cm×45cm等。常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乙烯袋为佳,高压蒸汽灭菌应选用聚丙烯袋为佳。

(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

(4)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6接种与培养

(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目前适合我县植株的平菇菌种植广温1号、大白平菇、野丰118等。

(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

(3)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4~5层为宜,冬季7~9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我县农村常用土炕生温,料袋往往放置过多,且不翻堆,结果下层温度高,造成烧菌现象严重。接种3~5d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吃料,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d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d,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7出菇期的管理

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

(1)催蕾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后,平菇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这时的料温不超过25℃,一般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气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养料的表面用粗铁丝耙动,轻轻除掉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5cm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包干净纸。

(2)原基期。即菌丝纽接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即为原基。这时不要揭掉包装纸,应加大地面和墙壁喷雾水量和喷水次数,绝对禁止直接对着料袋喷水;否则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状菌蕾胚芽。一般2~3d,这时不宜浇水,以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则低,甚至绝大多数死亡。①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保留套环,这样既保证通气良好,又使菇体局限于套环中叠生长出,养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产量高。②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应向空间多喷雾水。

(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菇柄有了明显的区别。此期每天喷水3~4次,尽量少喷菇体,多喷空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每天打开通风窗换气1~2h,并注意遮荫;否则菌盖色黑而影响品种。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要少、细、勤。后期忌喷水于菇体,采收前喷1次细水,以保持菌盖嫩。在孢子尚未弹射前及时采收。

第2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1、合理安排生产季节

平菇的适温性非常广泛,出菇温度为5―35℃,而我们黑龙江地区的温室在8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之前都是生产适期,一般可在8月中下旬装袋、接种,11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份之前为出菇期,这样可以赶上元旦、春节两大销售旺季。

2、菌种选择

秋季栽培可选用耐低温的菌种,春季栽培要选用高温菌种,如果菌种选用不当可能导致不出菇,甚至绝产。

3、培养料配比

配方1:粉碎的玉米芯85%、麦麸11%、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2%、多菌灵0.1%。

配方2:豆秸96%、石膏1%、石灰2%、过磷酸钙1%、多菌灵0.1%。

4、培养料的预处理:要将其它辅料与玉米芯充分混匀,加多菌灵水溶液拌匀,调节含水量为65D70%。培养料含水量是栽培平菇成败的关键。用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时,料水比应控制在1∶1.8左右。含水量可以用手测法,即抓一把制好的培养料,用力握紧,指缝见有水珠渗出但不下滴,为适宜含水量。

5、建堆发酵。

拌匀后堆成宽1.5~1.8米,高1米的长堆,堆的两边用木棍在堆肩打两排孔,孔距0.6~1米,上覆薄膜以保温,堆底留空隙,以通风。当堆内15厘米处温度达到65℃以上时保持一昼夜,然后翻堆,上翻下,里翻外,如此共翻3次,然后摊开散温。

6、装料接种

栽培袋规格为50×25厘米,采用两头出菇的方法,当料温降到30℃以下即可装袋,,多采用层播法接种。即先将袋的一端用绳扎好,从另一端口放入1cm厚菌种于袋底,然后装培养料,装至袋长l/3处时,播一层菌种,厚约1cm;再装培养料至袋长2/3处,接一层菌种;再装培养料至袋口,并播一层菌种,覆盖料面,也就是装3层料接4层菌种,接种量为10%~15%,边装边压实,最后将袋口扎紧。

7、科学摆放菌袋,进行菌丝培养

袋栽平菇在温室和室内具有保温性能好、发菌快等特点,但若管理不当,易造成杂菌感染和烧菌。正如菇农们说的:“能否成功在发菌,产量高低在管理。”因此,搞好发菌期管理是取得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必须把菌袋放在20~25℃,空气湿度在65%~75%的条件下发菌。气温低时,菌袋可堆高5~7层;气温高时,可堆高两层或单个摆放。10天翻一次菌袋,翻袋时应注意把上下层翻到中间,中间的放到上下层,同时要将每个菌袋翻转180度。如菌袋内温度上升到35℃,则要及时翻袋,并同时打开门窗通风散热,以防烧菌。精心管理25~30天即可发好菌丝,其标准:一拍即响,菌丝浓白,手掰成块,大多出现菇蕾。

8、搭建出菇架

平菇栽培一般采取就地码垛出菇,8-10层袋高,这种出菇方式造成棚室利用率太低,为了增加出菇面积,在栽培中我们依据菇房或棚室的具体情况用水泥柱和竹竿搭建简易出菇架。具体做法是:每隔1.5米固定一个水泥桩,再把竹竿绑在水泥桩上,床架40-50cm宽,层间距50cm,床架间距为70cm。

9、出菇管理。

9.1拉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是变温结实,加大温差刺激利于出菇。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至6~10℃,以刺激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温,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20℃以上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9.2加强湿度调节: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喷水,向空间、地面喷雾增湿,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喷水,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方可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了实体生长。在采收1~2潮菇后,菌袋内水分低于60%时,应给予补水。

9.3加强通风换气:低温季节,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一般在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通风换气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

9.4增强光照: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则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一般以保持菇棚或菇房内有“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照强度为宜。但不能有直射光,以免晒死菇体。

10、后期管理

平菇出菇潮次分明,每潮菇采收后,要将菌袋口残留的死菇、菌柄清理干净,以防腐烂招致病虫害。然后整理菇场,停止喷水,降低菇场的湿度,以利平菇菌丝恢复生长,积累养分。当平菇出完2―3潮菇后,菌袋因缺水而变软,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此时必须补充养分和水分。常采用菌袋浸泡补水、注射器补水、覆土补水补养以及抹泥墙栽培等方法进行。

11、病虫防治

平菇病虫害近几年发生较重,尤其是虫害,使不少菇农损失惨重,平菇上的主要虫害是菌蚊、蚤蝇、菇蜗和果蝇。防治方法上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1.1杜绝虫源

11.1.1栽培前培养料的处理:培养料要大力推广堆料发酵,以便杀死培养料中的虫卵和幼虫(发酵前培养料庐曝晒2~3d减少杂菌污染)。

11.1.2菇房薰蒸:栽培前将栽培室打扫干净,再把菇房门窗、墙缝、破洞等关好、贴严,然后开始薰蒸。菇房常用磷化铝灭虫,薰蒸完毕后,应打开门窗通风5h以上,等毒气散尽人才可入内。

11.1.3门窗安装窗纱:这是防正室外成迁入室内的主要方法,窗纱要经常检查,一有漏洞及时修补。

11.1.4搞好环境卫生:菇房内外的垃圾、废菇、残料以及菇房周围的鸡窝、牛棚应及时清除或迁移。

11.2改善菇房的通风条件

高湿或通风不良,往往不利于食用菌的正常发育,但却是菇虫发生的不利条件,因此,适当开窗透气通风,能改善环境条件,抑制虫害的发生。

11.3物理防治

11.3.1控制光源:菇房门窗附近不要装灯,室内开灯时间尽量减少,以免招引室外的菇蚊、蚤蝇、和飞蛾。

11.3.2灯光诱杀:在室内设置3W黑光灯一盏,下放水盆,装入废菇(料)浸出液或糖水,滴入几滴敌敌畏,能诱杀大量成虫,但要注意关好门窗,防止室外虫源迁入。

11.4化学防治

喷药前应将子实体采收净,否则易造成药害,影响子实体的商品价值,施药后7d内不可采收。一般用2.5%溴氰菊脂2500~3000倍液或20%杀灭菊脂2000~3000倍液喷雾。

12、采收与销售。

第3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用玉米芯和工业下脚料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包括栽培原料的选择、栽培料的配比、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装袋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及生物转化率高等特点。

多年来,阳泉地区食用菌生产以玉米芯为主料配比小麦麸和米糠,不仅产量低而且原料麦麸成本大、效益低;阳泉有2家大型的纺织企业,每年的工业下脚料废棉产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因此利用本地的下游资源玉米芯和工业废棉为原料栽培平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试验和生产经验,得出了一套利用玉米芯和工业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并成功地在阳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有效地带动了阳泉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主要栽培原料的选择

玉米芯要求是干燥新鲜、无霉变。粉碎成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原料废棉从纺织工业购置干净、无雨淋霉变的工业下脚料废棉。

2栽培料的配比

据有关资料,玉米芯的碳氮比在100:1左右,而适合平菇生长的碳氮比约为60:1,这就需要加入工业废棉和尿素来提高栽培料的营养及含氮量;栽培料的最佳配比为: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小)1000kg、工业废棉100kg、尿素3.5kg、磷酸二氢钾1kg、生石灰50kg、50%的多菌灵0.1%、石膏1%。

3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

将以上配比的玉米芯和工业废棉干拌均匀,再将尿素、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石膏溶于水中后均匀洒到栽培料中,最后用石灰水将栽培料拌湿,注意废棉不易吸水,加水时要踩踏使其充分吸水,栽培料总加水量为65%~70%。栽培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栽培料指缝间有水珠渗出但不滴下为最佳,拌好的栽培料要堆积发酵,料堆高lm,一般堆积24h后栽培料就会升温到60℃~70℃,保持12h后进行第1次翻堆,将表面和四周工业废棉翻到料中,堆积24h后再第2次翻堆,此时腐化的料中可见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栽培料一般翻堆3次、翻堆间隔24h、发酵时间7d为宜,注意翻堆间隔时间、发酵天数不宜过长和过短,时间过长则发酵温度高,营养消耗大;时间过短则发酵温度低,栽培料未腐熟平菇菌吃料差而且易滋生杂菌。

4装袋接种、发菌

在装袋前应先挑选菌丝粗壮且无杂菌的栽培种,用0.1%高锰酸钾液将栽培种外部全部消毒,再用手把栽培种扳成枣粒大小的颗粒,避免菌丝损伤太厉害而影响萌发。将发酵好的栽培料装入规格为22cm×24cm×45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装袋过程中要在袋的两端接种栽培种,接种量尽量大些(10%),使菌丝能尽快布满栽培袋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装袋用手工或螺旋推进式简易装袋机把栽培料装入事先裁好的塑料袋中。若用手操作,要边装边用手指压,手压时只沿袋壁周围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周围紧中央松、两端紧中段松。松紧合适,有利于平姑菌丝的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内,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把接种好的菌袋移入消过毒的培养室中并以“井”字形堆放,一般堆4层。培养室的温度要求保持在(25±2)℃,空气的相对湿度70%左右,接种2d~3d,菌种开始萌发,四周长出白色菌丝,并逐日扩展连接,此时要特别注意料温不得超过30℃,若温度升高达30℃,必须开窗降温;接种4d~5d菌丝开始吃料,8d~10d菌丝布满栽培袋两端料,此时要注意杂菌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拣出处理。此后菌丝开始向深层蔓延生长,菌丝代谢旺盛、生长加快、呼吸作用加强,需氧量日益增大,产生的CO2增多,因此每天需开窗更换新鲜空气,接种30d左右菌丝长满全部栽培袋,继续促进菌丝生长,使菌丝累积充足营养,准备出菇。

5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移入出菇室内,将菌袋口打开并将其反卷,放在垫有砖的上面垒成高1m左右的菌墙,菌墙间行距不小于80cm,便于出菇、操作管理。料温不得超过22℃,菇房的温度要控制在20℃以下,一般以13℃~17℃最为适宜,要拉大昼夜温差,其变动幅度为5℃~8℃左右:提高菇房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要给予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散射光,一般3d~4d菌丝即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菇蕾,当菇蕾转化发育为子实体后开始喷水保湿,喷水要按照轻喷、勤喷、细喷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当子实体长到菌盖大小不变,边缘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要及时清除菌墙上的死菇、烂菇、病虫菇等,用干净的粗铁丝在料面上来回拉动几下稍加压实,停止喷水2d~3d,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再出第二茬菇。当采收完二茬菇后,栽培袋中料的营养、水分多半丧失,为提高产量、品质和栽培袋料的生物转化率,采用脱袋抹土泥垒菌墙的方法,先在干净的黄土中加入一些生石灰,用水搅拌成稀泥,把脱袋的菌料用稀泥垒成菌墙,层与层之间要用泥粘结充实,菌墙的两个侧面也要抹上1层稀泥,在菌墙的上端用泥抹成1个水槽,水槽中放人营养水,让营养水从上向下渗入到培袋料中。用此方法处理的第三茬菇的产量、品质往往不亚于第一茬菇,由于可以一直加营养水,所以能采收四茬一五茬菇,使得生物学转化率高达200%。

第4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一、菇场选择

选择具有散射光、通风、有增温和保温条件的场地栽培,如备有增温条件的室内菇房、温度较高的地下菇场以及塑料大棚等。不宜选择在阴暗、通风不畅或环境不卫生的场地栽培。此外,初次种菇场所,应采用石灰水刷墙、生石灰撒于地面的措施进行消毒,撒在地面的生石灰应于次日清扫干净;老菇场则可用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有虫害的菇场应先喷杀虫剂消灭害虫后再进行消毒,保持菇场清洁卫生。

二、菌株选用

冬栽平菇菌株品种的选用应根据产菇末期的环境温度来确定,按产菇期的安排可分“冬栽冬出”和“冬栽春出”两种。“冬栽冬出”的平菇品种应选用低温型、中低温型、广温偏低温型品种较为适宜,如雪立得、2026、双抗黑平等,这些品种耐低温能力强,不易发生“瘤盖菇”,朵型紧凑、菌肉紧实、整体形状美观、商品价值高。避免选择颜色较深的平菇品种,防止出菇时棚内温度过低,造成菇体背面颜色污浊,影响销售。“冬栽春出”的平菇品种应选用中低温型和中温型品种,如川杂26、265等。这些品种菇体肉厚、抗病能力强,能够在春天干燥风沙大的气候正常出菇。

三、接种要求

一是加大接种量。冬季气温偏低,发菌时菌丝生长缓慢,可通过加大接种量,使菌种萌发后,尽快覆盖整个料面,形成平菇正常菌丝生长优势,抵制杂菌生长。二是进行严格的空气消毒灭菌处理,保持接种环境的干净卫生。

四、水分控制

冬季平菇具有需水量少的特点,水分控制要注意三要点:一是培养料的基质含水量应控制在60%以内,料水比应控制在1∶1.3左右,同时应添加多菌灵及百菌净等杀菌剂。二是菇棚喷水不可过多,宜用50℃左右的温水棚内喷雾,使菇棚或菇房的相对湿度达到85%~90%。对于空间较大,菌棒摆放较少或通风状况较好而又较易升温的菇棚,以每隔1~2天喷1次水为宜;反之,可每隔2~4天喷1次水。三是不能“闭棚喷水”,因为在密闭的条件下喷水,棚内的相对湿度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100%,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子实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受阻,易引起生理性病害,造成菇片上卷,甚至枯黄死亡。

五、温度调节

“冬栽冬出”的平菇,在菇蕾形成前后,增温的同时不要忽略保持温差。宜以太阳光能为主要增温方式,也可采用覆盖双层薄膜、膜上覆盖草毡、火炉加温等方式增温,保持棚温在5℃以上并加大昼夜温差,促使菇蕾形成;待大部分菌袋现蕾后,控制棚温在8℃左右,保证子实体正常生长。“冬栽春出”的平菇,应在料面薄膜上覆盖10~15厘米厚的土层或20厘米厚的干净草层,以利保温,防止料面结冰而冻伤菌丝,影响养分积累和来年产量。室内栽培,应保持室温5℃左右,待开春温度回升后揭开覆盖物,再正常管理出菇。

六、光照要求

在生长阶段,平菇菌丝在黑暗环境中比在光照条件下生长快,但子实体分化和发育阶段必须具有一定的散射光条件。总体上,光照强度与经济效益有同步提高的趋势。光照较强的菇棚内,平菇子实体颜色较深,叶片较厚,菇片韧性好,产量一般可提高20%左右。另外,还应根据天气状况,适当增加光照,在保证棚温5℃的前提下,晴天或多云天气气温较高时,在11时至15时适当增加光照;阴雨天或雪天可在10时至16时尽可能增加散射光,延长光照时间。

七、通风宜勤

冬季不要因维持棚温而忽视通风,要保持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必须及时通风换气,增加菇棚的氧气含量,防止二氧化碳集聚中毒。每天可结合喷水、采菇、气温较高等时段进行通风换气。宜采用短时间小通风的方式换气,切记不要大通风。对于空间较大,通气状况良好的菇棚,每天可通风3~4次,每次30分钟;若空间较小,则适当增加通风次数,减少每次通风时间,同时辅以人为走动,使通风死角处亦能正常换气。雾霾天气,要设法保持棚内空气新鲜,可采取安装简单设备,实施内循环通风等方式,防止或减少雾霾空气的进入;棚内有增温设施的,更要注意通风,以防一氧化碳中毒。

八、补充养分

一般平菇营养生长期碳、氮比以20∶1为宜,子实体发育阶段碳、氮比为40∶1。可在补充水分的同时,向料内增补3%黄豆浆液、10%淘米水、0.4%尿素液、1%糖水等营养物质。补充养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养分不足时,菇体多出现盖薄、柄细、单生、丛小、色浅、菇体龟裂等现象;二是尿素过多时,易在菌袋壁上形成一层灰白色的雾状物,会抑制平菇菌丝生长,造成杂菌污染。

九、病虫害防治

一是防治杂菌病害。平菇抗杂菌污染能力虽然很强,但生产上多采用生料栽培,许多杂菌往往在高温、高湿、偏酸性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常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可用石灰或黄泥抹墙缝,或用10%的石灰水涂刷墙壁、房顶及床架;用来苏儿喷洒地面、房顶,在地面上再撒生石灰粉,最后用食用菌专用烟雾消毒剂按每立方米3~4克的使用量进行熏蒸消毒。还可用甲醛、硫黄等药品密闭熏蒸消毒,定期喷洒0.02%绿霉净或0.03%菌绝杀。二是虫害防治。菇房密闭后,用磷化铝或敌敌畏熏蒸灭虫并安装防虫网;菌袋有破口或刺孔后应立即用胶带封住,以免瘿蚊等害虫在破口处产卵为害;注意关好门窗,配合使用黄色粘蝇胶带,防止室外虫源迁入。

十、适时采菇

第5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春季回暖早,气温稳定通过10℃比浙江北部早7~10天,比浙江的东、中部早3~5天。早春蔬菜是丽水河谷平原的一个优势。蔓生菜豆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但是,由于蔓生菜豆开花结荚期对温度有着严格的要求,平原地区种植前期的低温和后期的高温严重影响其产量和经济效益。露地栽培不能发挥河谷平原早春气温回暖早的优势,制约了蔓生菜豆的发展和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2012年浙江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塑料大棚蔓生菜豆春季早熟高效栽培研究,2月上旬播种,5月底采收结束,每667 m2采收鲜荚2 370 kg,经济收入9 717元。现将其栽培要点总结如下。

1 地块选择

大棚早春种植蔓生菜豆应选择排、灌方便(因为春季雨水多,排水比灌水更为重要),土壤肥力高的田块。最好选在水旱轮作或2年以上没种过菜豆和豇豆的田块,以防菜豆根腐病、枯萎病等的发生。

2 选用抗低温的早熟优良品种

选择抗低温、早熟,抗锈病、根腐病、枯萎病,商品性好,适宜当地消费习惯,产量高的优良品种。目前我们选用的是主要为汕青11号(广东汕头种业公司生产)、丽芸1号(丽水市农科院选育)等。

3 掌握播种时间是关键

蔓生菜豆开花结荚对温度要求严格,过早播种不但会出现烂种、不出芽、前期生长不好等现象,而且开花时由于温度过低也会导致不结荚;过迟播种则发挥不了大棚设施的优势,严重影响经济效益。一般大棚蔓生菜豆的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的历年气象资料,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时间往前推15~20天为宜。丽水河谷平原一般播种时间应确定在2月上旬。

4 选择合适的育苗方式

为了提早大棚蔓生菜豆的采摘时间,可利用一切栽培措施力争早播种,出好苗。播种时应采取晒种后进行催芽,种子发芽后,采用育苗基质穴盘或者营养钵育苗(一般采用50孔的育苗穴盘)。播种后采用小拱棚+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以利于早出苗。

5 苗期加强管理

经过催芽后的菜豆播种后一般4~7天就会出苗。因早春气温极不稳定,种子出苗后要加强温度管理。晴天要进行中午小拱棚通风降温,14:00以后要及时关棚保温。如遇长期阴雨天,在中午时也要适当的通风降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同时可以用75%敌磺钠50 g对水25~40 kg喷施1~2次。

6 整地、施足基肥

整地时667 m2施腐熟有机肥1 000~1 500 kg或腐熟鸡粪150~200 kg、三元复合肥50 kg,充分拌匀作畦,一般畦面宽1.2 m,作成龟背形,沟宽0.4 m左右,这样有利于排水、通风透光、采摘。

7 适时移栽

当幼苗长出1~2片复叶,苗高6~7 cm时,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进行移栽。移栽前炼苗3~5天,炼苗时白天大棚两头通风,棚内小拱棚膜全部揭开,夜间关上大棚两头。开穴移栽,每畦栽2行,每穴栽3株,株距0.3 m左右。移栽时667 m2穴施钙镁磷肥20~25 kg,苗栽深度与基质土齐平为宜。移栽后用2%尿素或三元复合肥液滴根,让苗的根系与泥土充分接触,以利于成活。

8 移栽后的苗期管理

菜豆移栽后要做到精心管理。移栽后到搭架引蔓这段时间主要是做好保温防冻、防高温烧苗等。移栽后及时铺上黑色地膜(黑色地膜比白色地膜保温、防杂草效果好),盖上小拱棚,塑料薄膜四周压土严密防止冷空气侵入,导致低温冻苗。长期阴雨天时要在中午时适当的两头通风,降低棚中的空气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晴天棚内温度高于35℃时要两头放风。

9 适时搭架、提蔓

早春大棚种植菜豆的搭架、提蔓时间要稍晚于露地栽培,当蔓与蔓之间开始绕结时进行搭架、提蔓。一般用直径2 cm左右,长度2.5 m左右的竹竿作为支架。支竿与支竿之间3/4处交叉绑扎。支架与支架的交叉处横放一根竹竿,增加支架的牢固性。支架搭好后要及时提蔓,以便植株藤蔓及时爬竿,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10 及时采摘

大棚菜豆早熟栽培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即早采摘来提高经济收入。一般开花后10天就可采摘鲜荚;这个时期采摘的原则是:宜早不宜迟。中、后期一般开花后15天就可采摘鲜荚;这个时期采摘的原则是:适时、及时采摘。

11 及时通风、揭膜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采用大棚两头通风、四周裙膜揭开、全棚揭膜的方式来调节温度。把棚内的温度控制在35℃以下。

12 注意摘除基部老叶和顶芽

适时摘除基部的老叶,看生长势摘除顶芽。当菜豆采摘到主蔓的3/4时,中下部的叶片开始老化,应及时摘除,以免消耗养分、影响通风透光及孳生病虫害,同时以免影响基部侧蔓的形成、潜伏芽和腋芽萌发、花芽发育。至于顶芽的摘除应视植株的生长势而定,生长势旺盛的要早摘除、多摘除;生长势弱的少摘除,或者不摘除。

13 保护好菜豆的花柄

采摘豆荚时要保护好花柄。保护好花柄是蔓生菜豆高产的一项既简单又重要的关键栽培技术之一。蔓生菜豆的每根花柄鲜荚采摘后,只要温度适宜,养分充足就还能分化出2~5个花芽。所以在采摘豆荚时尽量不要碰伤花柄。

14 加强肥水管理

长江中下游地区,蔓生菜豆的大棚早熟栽培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一般在豆荚采摘前不需进行肥水管理。当豆荚采收3~5天后施一次开花结荚肥,施肥时667 m2用三元复合肥20 kg开穴施入,以后每采收10天左右施1次肥,到5月上旬停止施肥。水分管理在整个菜豆的生长期始终保持湿润为宜。

第6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7-0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们能在生产实践上正确地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选实验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g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4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3]。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笔试中增加分析归纳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适当地淡化结果、强化过程[4]。

5 结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6 参考文献

[1] 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

[2] 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47-148.

[3] 张佳艳,熊建文.独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与改革[J].轻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军玲,周本宏.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61-262.

[6] 孙金旭.食用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108-109.

[7] 黎勇,黄作喜,齐泽民.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食用菌教学周年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6-207.

第7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一)教学背景

丽江地处云南滇西北三江并流的横断山脉,得天独厚的高原气候,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成为野生食用菌的良好生长环境,每到七八月的雨季是松茸、鸡纵、一窝菌,干巴菌,铜绿菌等野生食用菌纷纷上市,成为游客和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因此学生对野生食用菌是非常熟悉,也经常上山自采自食,其味无比鲜美,同时对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校开设校本教材中设置了“食用菌栽培”这一节劳动技术课程,课程以食用菌的基础知识为载体,通过同学们在实验室中的实践操作,并获得成果,以及走出校门到当地食用菌栽培农户参观学习,并撰写总结报告,长期以来该综合实践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好评,使其成为学校校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二)教学流程

1 平菇室内栽培,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平时已有的感性的基础上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认识理解平菇的生物学物特性和栽培方法,然后才进入实验室中以3-4人一组,亲手实践活动,学会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以及菌种的接种(栽培种)等方法技术,最后培养到培养箱中,每隔一段时间观察记录菌种的生长状况,直到长出平菇的子实体,获得成果。

2 在实验的基础上,带学生参观当地农户的平菇栽培基地,并与实验室的栽培方法进行比较,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

3 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实验,及参观访问,要求学生撰写该内容的实践活动报告,并可提出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及需要改进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概述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2 了解苹菇室内栽培的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栽培方法。

(二)能力方面:

1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讨论,使来源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即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学生在实验室里栽培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对平菇栽培的生产地的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①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家乡都有哪些野生食用菌?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季节可采到磨菇?采到的磨菇都能吃吗?②如果要能在一年四季都能食用鲜磨菇,那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因此,生产上用人工栽培的方法,生产出了许多品种的食用菌,其中平菇室内栽培最为广泛。

平菇(侧耳)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磨科,侧耳属栽培较多的是糙皮侧耳和美味侧耳在多类食用菌中,平菇的营养价值很高,平菇素以富含蛋白质著称,其味足以与鸡肉媲美,且鲜而不腻。

平菇是世界上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但栽培历史较短,它具有适应性广,培植方法简便,场所多样,成本低,见效快,不但适于工厂大规模生产,也可作为家庭副业,前途广阔。

(一)平菇的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以设问,然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

设问:①平菇的形态上可分为几个部分?地上部分叫什么?

知识要点:平菇的菌盖为贝壳状或扇状,菌盖下方长着许多长短不等的菌褶,呈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妹,菌柄侧生,菌丝棉绒状,粗壮洁白,菌种在冰箱中冷藏时,常沿管壁长出浓密的气生菌丝,平菇靠孢子繁殖在白色菌褶里,孢子圆柱形,无色,所以栽培时常见成熟的孢子落在瓶颈处,堆积成一层白色的粉末。平菇靠营养菌丝(葡伏菌丝)从培养基中分解养料吸收营养。

设问:②平菇是怎样生长发育呢?可分为几个期?

知识要点:平菇的地上部分称作子实体,即我们平时食用部份。从原基至子实体成熟约经7-30天,子实体前期菌柄生长快而菌盖则后期生长快,其颜色逐渐由深变浅,孢子释放则以成熟中期最多,老熟期结束。

(二)平菇的生活史

设问:③平菇通过什么方式生殖的呢?

知识要点:平菇成熟后,担孢子从菌褶上弹射出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萌发、伸长、分枝形成单核菌丝。两个不同性别的孢子萌发的单核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同时进行锁状联合,生长繁殖形成菌丝体,在适宜环境下,分化成子实体原基,然后不断形成菌蕾,再继续分化为菌盖菌褶和菌柄,即平菇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在菌褶两侧着生的孢子被弹射出来,在适宜环境下孢子萌发,又开始新一代生活,这就是平菇生活史。

四、教学反思

第8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金针菇废渣;平菇;栽培;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 S64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119-01

济宁地区食用菌的主栽品种是金针菇和平菇,由于金针菇在低温条件下才能长势良好,在济宁地区,每年只在10月下旬至翌年2月初适合其生长,生长周期较短,每年春季,大量金针菇废渣闲置,占据场地,滋生细菌,又污染环境.与金针菇相比,平菇适宜温度较广,生产周期达9个月左右[1-2]。而平菇生产后的培养基被分解的很彻底,可直接用作农业有机肥。根据金针菇分解基料的能力比平菇弱,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利用金针菇废渣栽培平菇配方进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基质来自邹城“常生源”出过一潮金针菇的工厂化栽培菌渣、玉米芯、棉籽壳、麦麸、棉籽饼粉、玉米粉、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粉。要求供试原料干燥、无霉变。玉米芯需粉碎至黄豆大小,金针菇废渣需粉碎过筛。供试平菇菌株为济宁市农科院提供的抗2、新831,母种为PDA培养基,原种为麦粒培养基。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配方处理,具体设计见表1。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1 000袋,3次重复。在同一大棚内发菌及出菇。大棚内层覆盖防虫网,以减少病虫害。

1.3 试验方法

1.3.1 装袋接种。将金针菇废袋脱掉袋膜,选取无污染和霉变的袋料刮掉菇脚,粉碎晒干,然后将培养料按设计比例混拌后预湿并堆闷发酵2 d,含水量65%,pH值自然。拌匀后装入23 cm×45 cm×3丝的聚乙烯塑料筒袋灭菌,常压100 ℃维持12 h,料袋降至常温后常规无菌两头接种套环[3]。

1.3.2 发菌管理。由于夏季的气温高,不容易发菌,因此应将菌袋合理摆放,并适当进行倒袋翻堆和通气增氧,有利于菌料均匀发酵,并严格控制发菌的温度和湿度。单层排放,每排之间的间距要超过50 cm,袋与袋之间的间距在5 cm以上。大棚要加强遮荫,经常通风散热,若温度太高可以适当喷洒一些凉水在菌袋上用来降温,防止料袋的温度超过33 ℃。及时翻袋和检查杂菌,使各处理菌袋发菌条件一致[4-5]。

1.3.3 出菇管理。当菌丝长满发透,手按菌袋硬挺结实,富有弹性,表面有淡黄色水珠及原基出现,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此时对各配方计产菌袋分别称重。等80%菌袋有原基出现时,即可码堆出菇。菌墙码3层,袋与袋之间不能紧靠,应预留3~5 cm的空隙散热,层与层之间用小竹竿隔开。整个出菇过程中,通风必须良好;因夏天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所以为了保证湿度,每天喷水3~4次,并且可每隔几天用大水灌棚1次[6-7]。出菇期间进行常规温、光、湿、气管理,转茬期间进行常规养菌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丝生长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1菌丝长速最快,其次是处理4、5,菌丝长势是CK、处理4和处理5长势最好,产量处理4、5仅次于CK。

2.2 不同配方生物转化率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配方子实体生物转化率差异明显。全棉籽壳配方生物转化率最高;金针菇菌渣添加量在30%~40%时转化率仅次于CK。当添加量超过50%时,生物转化率明显下降,添加量在80%时,生物转化率最低。

2.3 示范结果

对处理4、5进行了试验示范,从表5可以看出,各试验示范点平均生物转化率均达到115%以上,且各示范点间生转化率差异不明显,表明了处理4、5的稳定性。

3 结论

通过对不同配方的农艺性状、子实体生物转化率、产量等指标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添加量在40%~50%时,农艺性状表现最好,生物转化率最高。试验结果表明,充分利用金针菇废弃菌渣栽培平菇是可行的。金针菇

和平菇栽培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优化了环境。

4 参考文献

[1] 王庆武,安秀荣,李秀梅,等.金针菇菌渣栽培平菇配方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9):56-58.

[2] 刘遂飞,孙桂琴,胡永德,等.不同食用菌菌渣组合栽培平菇试验[J].食用菌,2015(1):25-26.

[3] 张东雷,张玉铎,郭永杰,等.利用金针菇菌糠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8):234-236.

[4] 薛贞明.平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学,2010(11):133-144.

[5] 沈天峰,申进文,王付才,等.平菇菌丝生长速度与子实体产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4):18-19.

第9篇:平菇栽培技术范文

1.稻草软化处理。稻草软化处理的好坏是栽培成败和能否夺取高产的关键。稻草是一种疏松易积水而不易固形的材料,特别是它表皮具有一层蜡质,这层蜡质能阻碍菌丝吃料。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三种软化稻草的处理方法。其一是把稻草铺在干净地面上,用石磙反复碾压至稻草变软。其二是将稻草切成2~3厘米小段,浸泡于3%—4%的石灰水溶液中,34小时后捞出用清水冲去残渣,调节好含水量。其三是用饲料粉碎机,安上直径约2厘米的筛网进行粉碎,粉碎后即成条片状,细薄、松散、绵软。

2.科学配制培养料。培养料的配方为稻草86%、糠8%、草木灰3%、食盐2%、石膏粉1%、尿素0.3%,含水量65%—70%。将软化处理好的稻草按配方加入辅料和水,然后按高、宽各1米左右,长不限建堆,顶部和四周稍压实拍平,用直径4厘米的木棍每隔40厘米从顶部垂直向下打洞,洞上覆薄膜和草帘,以保温保湿加速发酵。料温上升到55%以上并维持8—10小时后翻堆,共翻堆3次。55%以上温度累计24小时发酵结束。

3.选地作畦。笔者根据平菇生长有明显的“边际效应”这个特点(即畦床四周出菇早、密且大),并结合出菇期需水量较多等特性作畦。在作畦时选近水源的平地或水稻田作栽培场。将场地整成1.2米宽、长因场地而定的畦。开挖时先在畦中间留30厘米宽的土埂,土埂中间挖16—17厘米宽、20厘米深的水沟,土埂两边各挖45厘米宽、10厘米深的料池。挖出的土堆在畦四周,高约10厘米。挖好后先用浓石灰水(5%~10%)或多菌灵(0.2%)溶液浇洒整个畦床内外,再喷0.02%敌敌畏溶液,进行彻底消毒、杀虫。

4.铺料播种。铺料时每隔60厘米留空4—5厘米供填土,每平方米用料12千克左右,一次性铺入。采用麦粒菌种,用种量为干料的10%左右,先以5厘米×5厘米的距离穴播,再在料面撒播一层,最后用木板压平、压实,覆盖薄膜,盖上稻草发菌。接种后气温在20℃以上时,第三天就应检查发菌情况,若膜内料温超过28℃,可在晚间通风降温,切勿频繁揭膜通风,以免引起霉菌污染。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