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教育范文

心理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教育

第1篇: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一、“心理教育”概念辨析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2)心理问题矫正。(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第二,心理保健。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活、学习等;知即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即和谐,与社会、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辅展开;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转贴于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完整、和谐的人格;(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我国学者许又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心理教育模式与途径

我国学者朱韶晖,马前锋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有:(1)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模式;(2)行为表现—认知取向—人格培养模式;(3)“预防—辅导”模式;(4)“一体两翼”模式——以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与个体心理障碍事后处理为“一体”,以多层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为“两翼”。(5)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6)多维立体模式;(7)“三级预防”模式。张东红归纳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模式。学者徐晓芳、郭德华等提出五种模式:(1)教、学、研三结合模式;(2)心理训练模式;(3)心理干预模式;(4)自主教育模式;(5)全面预防模式。

时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国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课程讲授。(2)活动拓展。(3)学科渗透。(4)心理门诊。(5)学生社团。(6)团体辅导。(7)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心理教育网络。(8)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9)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10)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1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约谈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具体任务不同,基本内容不同,采用方法不同,运作机制不同。但二者亦有联系。从德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教育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从心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两者的结合点是促进个体的道德健康、人格完善发展,这种共同的发展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笔者以为尽管它们之间不仅有明显区别也有深刻联系,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借鉴,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我们应肯定对待两者的共通性,保留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要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正视冲突,但不要扩大化;积极整合,但不能完全“合二为一”。

六、心理教育研究前瞻

在世纪之交樊富珉教授就曾撰文指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将有九大发展趋势。时至今日,一些趋势已变成现实,另外一些趋势我们还要拭目而待。

综观近十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1)建构主义视角。建构主义强调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以及“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协作学习”。(2)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潜力与创造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3)本土化立场。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它们可能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文化的视角、文明的脉络出发研究心理教育可能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本土化不得不走的一条路。(4)系统化原则。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区(社会)、自我—他我、个体—群体、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教育—管理—服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5)警惕心理教育异化和泛化现象。王志超教授曾撰文大声疾呼:心理教育是一个虚假命题……实施心理教育的结果只能够增加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的个体。其实,早在许多年前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中就曾指出病态的人源自病态的社会。笔者以为王教授的疾呼更大意义在于唤醒大家要时刻警惕着,不要丢失心理教育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 2007,(9).

[2]王志超.“心理教育”质疑——兼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悖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第2篇:心理教育范文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精神,职业中学思想政治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必修课,而将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教程。其实,在必修课的课程中,就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都从不同的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如高一年级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四章的“职业性格”内容,其实就是在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过程中,怎样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又如在《哲学》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参加社会实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形成正确认识、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的基本条件,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正确看待学习中的困难、挫折等,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运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现代著名的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含欣赏赞美之意;识,是肯定认可。“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一位著名的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任何一个人,都喜欢别人表扬而不喜欢人批评。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学习成绩差,从初中时便较少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尤其是到了职中以后,更加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因此一般都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我们在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就要多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正如周弘所说的:对孩子要多用“大拇指”,少用或慎用“小拇指”。多说“你真棒”“再讲一次,肯定会比刚才讲得好”等,及时发现,及时赏识,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要以中肯的言辞、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满希望的语气去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课堂上,学生发言必须举手似乎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原因在于这种方式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实际教学生活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想发言的学生并不是都举手,而是等着教师的点名再回答问题,于是有的教师干脆就不提问,你听我讲成为一种病态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希望有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讨厌专制式的领导方式。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组织教学时明确规定,学生回答问题或质疑“无限制”,即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无限制地随时提出来,学生自己的观点可以无限制地发表出来,学生自己的即时情绪可以无限制地表达出来,使课堂成为一个“乱哄哄”的课堂。如在高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关于“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中“如何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我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人人上讲台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老师综合得出结论。通过大量的事实分析得出,消费既是个人的行为,家庭的行为,又是社会的行为,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四、运用幽默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奇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压抑的情绪,减轻焦虑。在枯燥的政治课教学中,我经常恰当地运用幽默、动作、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如在高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关于“人生理想”中,我提出社会上的一些人对理想前途的理解,即“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种谐音曲解可使教学语言产生耐人寻味的幽默效应等等。又如在《哲学基础知识》第三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我引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怎样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种诗歌引用使学生产生了共鸣。当然,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运用角色渗入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互换角色能够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反馈,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学生走向讲台,尝试教师的角色,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内在的能量将得以充分释放,这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教师也只有这时才能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和教育观念,充分展现其创新能力和平等观念。因此,学生走上讲台,教师居于幕后,是师生角色互换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它不仅遵循了发展个性、回归主体的教育理念,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了民主平等的教学原则。角色渗入法教学可以将师生距离拉近,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哲学基础知识》第五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中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的内容:“拜金主义”“游戏人生”等,我就让学生上台发言,让他们来当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学生的焦虑和自卑心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

六、注意倾听,掌握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第3篇: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教育 中学教育 学科渗透

一、心理教育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代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表现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观念不断撞击,各种新现象、新矛盾纷至沓来,使如今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大大增多。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病种中,心理疾患已大大超出其他疾病,名列榜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向我们表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十分严峻,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是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中学心理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首先,心理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要健康发展。当前中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教育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其次,现在人们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新的健康观念时,就迫切需要中学开展心理教育。最后,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妒忌、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犯罪、自杀等,也迫切要求开展学校心理教育。

开展青少年心理教育,不仅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改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基础,其健康状况如何在诸素质的培养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作用。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才能得到充分和健全的发展。总之,我们不得不承认心理教育的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个性培养、巨大潜能挖掘的教育误区,把心理教育尽快纳入学校教育的日程上,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下大力气去抓。

二、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学校工作是心理教育的中心环节,心理教育政策的落实、工作的开展最终要归结到学校一点一滴的具体工作中去。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应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等课程。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所侧重,如对高一学生就应侧重“学生适应新环境,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咨询是指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主持或参与下,小组成员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个别心理咨询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其次要设置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多渠道开展咨询工作。既可采取学生与教师直接面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让学生不记名反映问题。

第4篇: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管理;应用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身意志不够坚定,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会给小学生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心理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和自我管理约束非常重要。在这个时期,做好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推动其全面进步。

一、在小学管理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过心理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将心理教育运用进去,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其心理出现异常。小学生心理异常表现为不关心班级、冷漠的对待同学,甚至会仇视自己的同学[1]。这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经常做一些扰乱班级的行为。小学生心理异常之后,不但会影响其学习,还会影响其身心发展,对老师的班级管理非常不利。将心理教育运用进去,能够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找到其中的原因,切实改善小学生的心理情况。

(二)能够避免恶性事件的出现

若是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在学习和交往时都会比较积极,对老师管理顺利进行非常有利。但是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会不断的增加,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教育,能够调节或者消除已经出现的问题,帮助小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

(三)通过心理教育能够让小学生更加主动和自觉

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小学管理中去,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找到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提高小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树立自主意识,更好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这样能够让小学管理效率更高[2]。

(四)能够提高老师的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

老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的主要人员,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小学中去,能够将教师工作和教育工作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够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其心理素质。

二、在小学管理中,心理教育的运用

将心理教育运用到小学管理中去,可以选择个别式和集体式的教育方式。集体式教育方式是指以班级为单位的来教育小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整体素质,给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个别式教育指的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分析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消除学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

(一)在德育教育中运用心理教育

在进行小学管理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存在一定共性,二者之间互相渗透。德育的进行能够给学生心理教育进行提供一定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德育内容选择和措施选择奠定一定基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开展小学德育时,可以树立榜样,这样能够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的和错的,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和德育有关的活动,能够提高德育教育本身的实效性,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让其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对于良好校纪校风形成和学生心理健康都有着直接关系[3]。所以,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小学管理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管理中,班主任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不但需要管理班级,还需要进行教学。这便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学科结构,找到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有利的因素,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的进步和发展。比如语文教学中讲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需要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其真正学会感恩,这样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意识。

(三)建立心理健康平台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平台的建立能够让小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或者困惑时,给其提供一个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的渠道,排解自身的心理压力。老师也应该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情结,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平台建立能够让老师和学生沟通更加有效,在管理小学生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措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这样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稳定健康的成长。

(四)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时,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利的讲座,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举办讲座时,可以邀请心理研究人员或者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座时应该说一些简单通俗易懂的内容,只有小学生能够听懂,才能够吸引小学生,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心理健康,在遇到挫折时,才能够更加正确和勇敢的面对[4]。通过心理讲座能够让学生明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样在将来学习和工作时,心理状态才可能良好。此外,在讲座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应该重视语言的生动和通俗,讲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故事或者事例,这样小学生注意力才能够集中。

(五)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在小学管理时,和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往往是老师,老师能够通过接触来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若是发现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那么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观察。首先,应该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必须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情况,若是有必要,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起努力找到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其次,在教学和生活时,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交流相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了解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积极的改变。

结语

随着教育的进行,在小学管理中进行心理教育愈加重要,相关部门也真正认识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教育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和将来小学教育和管理的趋势相符合。所以,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全面的认识到做好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获得更好的进步机会。

参考文献

[1]巴鲁.小学教育应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J].才智,2012,(14):76.

[2]赵广,汪振德.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251.

第5篇: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全的标志,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必备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诠释:“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肯定了心理功能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中职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最大,心理最不稳定。面对日益深入而广泛的社会变革,面对升学的无力挫折,面对就业的多元选择,心理问题明显增多。而这个时期又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必须采用有效方法帮助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应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1.理想倾向方面

目前,社会、家庭包括中职生本人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中职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的滑坡。不少中职学生心中无目标,无追求,理想缺失。他们不时反映出对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对自己和所学专业缺乏合理的认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形成了凡是听之任之,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习惯,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为此,加强正确的人生理想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让中职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扬起生活的风帆。

2.学习方面

许多中职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知道,要激励学生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其已有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本身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没兴趣学,也学不懂,易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对此,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加强学习心理辅导,重点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人际关系方面

主要表现是与教师、与同学和家长的关系出现种种不协调,其中与家长的关系尤为突出。对此,确定采取学生、家长双向心理辅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管教,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优化教育行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情感方面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第二性特征渐渐发育,性意识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伴随着出现了许多情感的困惑。对此,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友谊、恋爱、家庭观的教育和行为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1.创设和谐情境,缩短心理距离

师生之间由于身份差异,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加上不少中职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冷眼、责骂、嘲弄,他们往住会产生自卑、急躁、失望、悲观等心理障碍,若对其教育不得法,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和谐的情境:①使用适度亲近的身体语言。②选择良好的教育场合。③讲究教育语言的艺术。

2.充分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常常教育不到点子上,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有些学生之所以成为我们所说的“差生”,除了主观因素外,也有许多客观的原因。作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产生思想情绪变化或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思想。①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进行疏导。③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能将眼光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3.倾听学生谈话,捕捉教育契机

跟学生谈话时,教师要给学生倾诉、辩解的机会。倾听有两个好处,一是造成平等的谈话气氛,二是便于我们从中捕捉信息。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讲述某件事情时,老师要认真地倾听。人都有被认可的欲望,老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让学生觉得他的表达被老师理解和接受,受到老师的尊重,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同时,老师对学生表达的内容要进行分析、评价,发现教育的切入点。

另外,倾听是解决矛盾冲突、处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生年轻气盛,遇到问题往往牢骚满腹,抱怨他人,而不能从主观上找原因,对这种学生老师要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让他的心理逐渐趋于平静后,再晓之以理,开展思想教育。现在,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部分学校还设立了发泄屋、发泄墙等,为学生提供诉说、发泄的场所,为有效化解矛盾创造了良好条件。

4.与家长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开展学生心理教育

学生的心理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对教师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帮助很大。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家长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使学校和家庭合力育人,寻求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

第6篇:心理教育范文

孩子们总是希望别人喜爱他,喜欢经常得到人们的爱护和关怀。在家里,父母的能够让他充分享受到安全感、幸福感。在幼儿园,孩子们渴望从老师那里汲取爱的温暖,受到鼓舞。教师的每一句夸奖,每一个轻轻的微笑,都能使孩子们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内向、胆怯,尤其是平时较少得到成人关心的孩子,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那些能经常得到爱的满足的孩子,他们的心理、个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对幼儿充满爱心,这不仅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条准则。

二、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并会为达到参与的目的,表示满足。反之,幼儿就会显示出不高兴,甚至情绪低落。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幼儿对本身能力的感觉。如果幼儿能够经常在游戏、劳动和学习等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而感受到快乐和自豪。他下一次就敢于去做同样的甚至更复杂的活动。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幼儿的积极情感也就在反复不断的强化中获得发展。所以,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促使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要耐心指导、细心引导、精心疏导,力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完成活动任务,以取得成功的体验。

三、自尊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前进,教育孩子规规矩矩听话和按照成人意志去发展儿童,逐渐为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全面发展幼儿个性所代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们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出自尊的需要。他们学什么、怎样学,玩什么、怎样玩,都不喜欢由成人硬性规定。特别是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和行为与成人的要求冲突时,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循循善诱的说理,与幼儿平等地对话,才可能使孩子们愉快地接受成人的指导。否则,幼儿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越是有个性的儿童,逆反心理就越强。幼儿往往会因为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是极为不利的。

四、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对事物萌发出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幼儿年龄小,缺乏判断能力,理智感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等,他们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如何,因而一旦犯了过失,就会精神不振,甚至产生惧怕。这种情绪状态说明幼儿意识到某种责任后果的发生。儿童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过失感中摆脱出来。对幼儿发生的过失,成人不宜指责、训斥。那样容易使其形成压抑的心态,整天心神不安。相反,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一位教育工作者说的很好:“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拯救灵魂,需要的是耐心,是毅力,是勇气,是宽容。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五、感情交流的需要

第7篇:心理教育范文

第一,改革传统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增设更为全面的主修心理学课程以供学生按兴趣选择。只有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才便于教师开展工作,同时还有助于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心理学课教学改革要以师范大学生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心理教育能力来调整公共心理学课的内容,要以培养师范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为目的,帮助他们掌握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规律,提高师范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尤其是要帮助师范大学生掌握分析未来工作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力,适当增加公共心理学必修课的学分和课时数。授课者应是从事过心理辅导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结合案例把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某些原则和某些方法纳入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之中,以便于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能技巧,帮助师范生树立心理教育意识,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有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增加心理教育方面的选修课,开设心理教育辅修专业课程,培养师范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虽然我国目前针对中小学的教师培育在教学课程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在获取教师资格证时因所考取的中高级教师资格证书不同而学习不同的心理课程,并没有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的心理课程进行专门的设置,因而师范大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具有的心理教育能力没有针对性。师范院校要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学生能够根据将来所要面临的教学对象来选择心理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还可以开设其他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不单是公共心理学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主修心理学的基石。

第三,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并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增强师范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师范大学生亲临教学实践现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渗透和实践他们平时所学习的心理教育知识,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认识。师范院校平时还要加强对常见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疏导,学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师范大学生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与测评,传播心理知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四,培养中学教师良好的职前心理素质,还需要一个适宜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外界大众环境。对于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社会方面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新闻媒介、专业著作、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其他大众传媒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中学教师在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修养,正确认识、评价、有效地激励、调控、不断超越和完善自我,只有中学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才能,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去影响他们的学生。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处于叛逆期,身心极易受外界诱惑,并开始逐渐有着自己的主见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教师针对青少年的行为处理稍有不慎,孩子便会肆无忌惮、难以管教、甚至误入歧途。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才能弄清青少年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和运用教材,成功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因此,做好教师职前心理教育,教师在面临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生活上的负担、社会所给予的过高期望时所产生的紧张、焦虑、压抑等不良情绪时,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和应对,迎接属于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

作者:李娅 成云 康有黎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心理教育范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接班人的目的,涉及较多的是将思想政治和国家意志进行统一结合,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地从范式教育转为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的人性化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延伸为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应重视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加以完善。此外,还应看到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不断加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的更踏实更具体。作为高校学生而言,也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心理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彻底消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其作用延伸到内心深处。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高校采取思政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加以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政政治教育,两方面单独进行,有所割裂。有的高校只是期望通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转变而带来的心理变化,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两种方式都难以将学生的积极作用加以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节奏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转变节奏不能及时适应。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本身的思想意识与学生群体有着滞后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无法有效结合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心理教育。从多方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机制和人员上都有待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及家长对心理教育有了更多关注,同时社会舆论也对心理健康更为重视,在此背景下,不少的高校已把心理教育作为专门的课题加以研究。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心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心理教育内容。

1、心理教育能为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育领域,普遍将心理修养当做进行诸如体力、审美、道德等其他修养的基础,通过进行心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群体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从而为更加有效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心理基础。首先,心理教育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心理背景的铺垫,使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从而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做到对自己,对他人的正确认识,按照道德规范恰当表露情绪。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处理不好社会关系,个人产生心理障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接受也就无从谈起了。其次,通过心理教育,学生能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方面有所进步,在面对挫折时能及时应对,在表现自己时做到恰当又妥善,并能认清生活中产生的裂痕,及时予以弥补。学生具备了这些心理自我调整能力,也就构筑了较为健全的人格结构,再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大学生能够做到在较高层次上确定自身目标,并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方向的指引下,完成目标,为社会贡献出自身的价值。

2、心理教育有效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目的就是塑造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行为及品德方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和规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以特别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应该看到,高素质的大学生既要在思想、政治及品德上保持优秀,也应保持心理的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教育,就是基于大学生素质全面化的需求。通过心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群体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更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潜能,引导高校学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认知,勇于面对生活挫折,培养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其更加贴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利于学生人格全面性的培养。

3、心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心理教育能够开辟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途径主要是采用说服、评价等方式,通过树立榜样典型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思想素质。这些教育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方法的使用上,过于强调外在因素的强化,在某些时候,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难发现,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是认知及心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因此,新时期下需要走出传统的教育范式,采用更加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新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心理教育就是有效途径之一。可以综合运用心理暗示法、心理疏导法及心理咨询法等方法,开发学生心理意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让学生自己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困扰自己的心理障碍问题,适当运用心理辅导,使大学生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自觉接受消化。通过心理教育的这些新方法,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成效性更显著。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侧重研究人在思想方面形成、变化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思想观念在发展变化时又与心理保持同步,因此,我们要正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到从心理现象出发,对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规律加以研春岁月究,从而找出心理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心理作为思想的先导,是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因此,心理教育根据高校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具体化、个别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以下方面融入心理教育。

1、教学内容注重加大心理教育比例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两课”教学实践中,要加大心理教育的比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具备的内化程度,而心理结构又是产生内化的主观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涉及到心理结构的构建,只能通过心理教育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群体的心理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心理上的发展规律加以掌握,通过针对性地讲授,使学生经过认知、感受、体会、理解等过程,完成人格的搭建,形成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学中,加大心理教育比重的重要措施就是增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通过心理课程的系统化学习,使高校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形成良好品质。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割裂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要在课程之间互相穿插,加深彼此联系。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网络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手段,开辟了新渠道,应大力运用,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时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广泛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及时更加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建立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心理问题涉及到一定的隐私,因此,学生通常不情愿对外公开自身的心理问题,信息网络又有着虚拟,隐蔽的属性,方便学生吐露内心的思想,能够容纳学生释放的各种情绪。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及时准确对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予以了解,通过相应的分析,找出问题,便于及时进行沟通解决。同时,这种网络化的教育方式,更加凸显了教育的公平观念,能够被广发学生接受,从侧面上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业队伍的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它要求教师要对心理学的原理,方法等系统掌握,另一方面,它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如知识结构、责任意识、人生阅历、道德品质等都有着严格要求。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对心理学科的知识比较缺乏,造成心理教育工作的水平较低,也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吸收一部分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对大多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开展相关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契合大学生群体的身心规律。此外,还应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辅导队伍,及时预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四、结语

第9篇:心理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1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和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因心理素质差,课堂中反复出现的多种心理障碍,严重的阻碍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心理进行培养,将会达到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1.1心理的不成熟性。中学阶段经受长时间的学习、升学等方面的压力。据研究,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呈相关关系。中学生的心理还不稳定,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如内向、心胸狭窄、抑郁、自卑等等,所处环境难以适应的同学多数与他人格格不入,遇事偏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

1.2学习环境的改变。进入中学后,有些住宿学校的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过宿舍群体生活。多个人以上的生活环境基本上没有秘密,生活上处处协调,不能随心所欲,时间、卫生和生活习惯都会产生摩擦。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同学间发生矛盾,影响同学间的友谊,产生心理负担。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导致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1.3人际关系的困扰。人际关系在中学生活中始终都有重要影响。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处理与周围同学、老师以及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学教育的部分原因,部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不敢交往,不愿甚至不能交往的现象。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对同学不信任,怀有戒备感,隔绝了与同学的交往,进而导致不良心理的产生。

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2.1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可以对大学生心理产生激励作用。体育竞技运动的本质特点就是在于“竞争”,在于追求卓越性(优胜)的这种努力。个人和个人、集体和集体的竞争使体育竞技运动和竞争处于不可分离的关系。一般说来,当有两个以上的人都想达到同一目标,且都认为自己有成功的机会时,就会发生竞争。而体育的竞赛活动是靠规则提供对等的条件进行竞争的,以体验其过程和结果的乐趣。根据竞争的结果可以把学习的目标具体化,使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更加明确。在从事体育竞赛活动时,自己给自己定任务,乐于向这个任务挑战,并通过这种自身的开发而感到喜悦。[2]

2.2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可以促进中学生团队意识的提高。体育运动既有个人进行的,也有集体进行的。在一个集体中都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每个成员都要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协作。也就是说,在这个集体中,每个成员都要分担任务,要抑制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要负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是团结全队共同奋斗的重要条件之一。真正团结一致取得良好成绩的团队,是通过技术协作而达到心理上协作的团队,也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互相协作,从而在体育运动中互相协作,共同达到团队目标。

2.3体育运动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体育运动是一种互动的活动,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体育竟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个人技术特长的同时,又相互配合协助,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和忍受失败的辛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

3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对策

3.1因材施教,加强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等项目;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等项目的锻炼;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太极拳、慢跑、远距离的步行等;缺乏信心的学生可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等。[3]

3.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需要。多样化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示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法,而多样化需要通过多选择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以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主体需要摆在突出位置上,让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集体意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选择和设置复杂程度不同的困难条件和障碍,使学生在渐进中不断挑战自我,认可自我,增强自信和抗击苦难的程度。日久天长的经受这种压力锻炼,再加上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同学就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面对一切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形成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状态。[4]

4结论。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现代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使我们更意识到体育教育工作的任重道远。[10]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 王智广,王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5.

[2] 王莹侠.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常州信息职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