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压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低压配电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压配电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压配电实训总结

第1篇:低压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气设计;用电负荷;照明;防雷接地

Abstract: the paper combines with the author years electrical design practice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electrical design considerations of the main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Electricity load; Lighting; Lightningproof grounding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 言

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电气设计的建设逐渐走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设计人员在设计中,既要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所有的图纸审查按时通过,就必须认真把握好工程电气设计的基本要点,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满足建筑物功能的需要。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电气设计的实践经验,对建筑电气设计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论述。

二、工程概况

某建筑占地约37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为地上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层高4.5米,建筑总高度18米。首层主要为汽修实训室,(重型机械)数控实训室,家用电器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和变配电房;二层主要为钳工实训室,制冷实训室,汽车空调实验室,中央空调实验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等;三层主要为金工实训室,模工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作图室,电工考核室,电工技能室;四层为车工实训室,气焊实训室,变压器实验室,PLC实验室,财务软件实训室,ERP软件制作室,物流软件制作室,ERP沙盘实验室等。

弱电系统设计

弱电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土建施工所需预留孔洞、预埋件和线槽、桥架的定位、尺寸以及走向的工艺与敷设要求。2)做好弱电设备机房和弱电井的电源和接地预留、接地可采用联合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采用弱电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3)相对不变层(如设备层)、层面部分区间、大楼接入网的管道预埋。4)中央监控室、各类弱电机房的位置大小、平面布置要求。5)系统现场控制器(DDC)、监控点(IP/OP)的定位及安装要求。6)系统配线规格和布线要求。7)系统设备线路端接的编号和方式。施工图纸设计主要以上述图纸为主,如果图纸上表示不清楚的,可在总体说明或相应图纸中辅以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对施工图纸的补充。由于弱电系统是采用集中统一的一体化综合设计,因此我们在进行施工平面图设计时就有可能在一套施工平面图纸上反映各子系统(除火灾报警系统按规范需另行独立设计以外)的工程预埋线管和线槽桥架的安装配线的敷设和布线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定位。

四、供配电设计

(1)用电负荷和供电电源

本建筑主要的用电设备有:照明、插座、空调以及各种实习用车床和计算机等动力设备。根据需要在建筑内部设10KV专用的变配电房,总的设计负荷为739千瓦,由一台800KVA干式变压器运行提供单电源供电。本建筑属多层建筑,消防负荷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2006-50014(2006年版)规定设置备用应急电源,其中消防负荷主要为:应急照明、疏散照明以及消防水泵,总负荷约为15千瓦,考虑采用一台常备负荷26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其中应急照明和疏散照明应用自带的蓄电池作为其应急备用电源。消防负荷的应急电源切换均在末端设置双电源转换开关作末端切换。

(2)低压配电系统

本配电房内低压侧采用单母线运行,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应急母线段,方便柴油发电机供电。本系统采用楼层分开和照明动力负荷分开的配电方式,分别设置了独立的配电系统,由此充分实现了按功能和管理方便合理的方式进行供电。各楼层的照明和动力采用放射式系统从配电房直接由电缆供电。

(3)配电间电气设计

尽管本工程为多层建筑,考虑线路的走向和管理维修安全方便,本建筑设置了电气线路专用的垂直电缆井配电间,配电间的设备安装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条文规定,如电缆桥架、照明箱、封闭母线槽之间净距应不小于100mm,配电间内高压、低压或应急电源的电气线路相互之间应保持大于300mm的间距,或采取隔离措施,并应有明显的标志,配电箱前应有不小于0.8米操作、维护距离。配电间内预留的洞口应逐曾层用无机防火材料封堵。

五、照明设计

(1)确定照度和选用光源

本工程用途主要是教学用,以实验教室为主,按照《照明设计标准》规定以及现阶段我国对照明水平的要求:普通教室的课桌照度为300lx,黑板垂直面照度500lx,普通办公室的桌面照度为300lx,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小于25lx,走廊等公共休息区域照度在75~100lx之间。教室照明考虑照度的均匀度和防止眩光的要求,选用带蝙蝠翼式的直管荧光灯具,以保证光输出的扩散性、照度均匀性和有效限制眩光的产生。其中黑板灯要选用具有向黑板方向投光的专用黑板灯具。另外机械制图室以及软件制作室的光源应选用显色性较好的三基色荧光灯管。其他机床数控室有需要的可设置局部照明。

(2)照明灯具安装

本工程实验室灯具的安装高度考虑教室内放置实验用机械的具体尺寸比较大,故暂定吸顶安装;荧光灯与门窗纵向平行布置,并与黑板垂直;黑板灯安装高度3.2米,距离黑板1.1米。应急照明主要安装在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每间隔20米设置一处,在楼梯及主要出入口设置疏散指示灯,应急照明电源采用分散布置。室内的照明控制主要采用单灯独立控制,各自设置开关按钮,开关靠近门口,方便使用和管理。

插座的布置要考虑室内机械和用电设备的布置来设置,在电焊室和家电维修室预留适当的单/三相插座箱,以备学生实习用;插座回路按照规范规定要求设置漏电保护开关进行保护。考虑到安全性,插座的安装高度控制在1.5米。软件制作室要求预留管路沟槽及出线口,设置地面插座以供桌面计算机使用。教室办公室都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扇,以满足室内通风要求。在办公室和个别实验室,如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微机室,设置空调开关,以备空调设备用电。

六、消防设计

消防电气设计在设计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涉及到火灾报警、扑救及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安全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按国家有关规范作好消防电气设计。

(1)消防设备及线路敷设

本工程的主要消防设备是消防水泵和应急照明,前面已经大概说明了其设置的方式和线路供电。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30分钟,消防水泵的启动时间在1min内。一般线路的配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消防线路的配线则应采用阻燃型或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线电缆;本工程消防线路的备用电源均采用耐火型聚氯乙烯绝缘铜芯电缆。凡消防负荷设备线路穿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且管槽均涂防火涂料。

(2)火灾报警系统

本工程设置消防手动破玻按钮系统,由校内值班室监控,室内各消防栓处设置破玻按钮,发生火警时能及时报警和启动消防设备灭火。

七、防雷接地

本建筑防雷按二类防雷建筑进行设置,这样设置主要考虑学校是人员密集和容易造成混乱和事故的场所,要特殊照顾。按照《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屋顶设置明敷避雷带加避雷短针,接地引下线利用结构柱柱内的两根对角钢筋;接地极则利用基础的钢筋网;接地系统为TN-S系统,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形式,利用土基、桩基及地下钢筋网做联合接地体,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另外建筑内的各种金属设施均需要做总等电位联结。在配电房变压器低压进线处、配电间的层配电箱和微机室配电小箱内应分别设置一、二、三级浪涌保护器。对软件制作室等微机教室还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八、结论

总之,建筑电气设计,最终是要给使用者一个安全、方便、经济、可靠的用电方案,学校面向的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遵照国家的有关技术规范和绕着满足他们的需求来进行,从整体出发,深入各个系统,力求设计达到合理和完整。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第2篇:低压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专学校 电工电子 实训教学

电工电子实训课是中专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传授电工技术相关知识和电子工程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手段,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由教育部重点扶持的实训项目之一。通过实训,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因此,对于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人结合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经验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一切动力的源泉,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导师,因此,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结合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程中涉及到收音机的装配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伊始展示上届学生的作品与成果,将上一届学生制作完成的收音机接上电源,打开开关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听听,感受一下上届学生的学习风采和学习成果。这些作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也跃跃欲试,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赶超上届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加电工电子实训项目,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电的基础知识、正确认识常用的元器件、并掌握其性能和工作原理、熟练使用常规仪器等。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增强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并通过自己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切身体会依靠自己能力完成作品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师一定要注意,实训的内容应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不断深入和层层递进,适当增加实训项目,进一步体现实训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例如在电工方面,可以在简单的低压配电和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基础上,增设综合应用控制比较复杂的三台电动机等内容;在电子方面,立足于原有的焊接练习、万用表安装调试、稳压电源制作等基础课程,增设关于多谐振荡器、数字抢答器、数字计数器、环型流水灯等制作内容。而且,在增设了实训项目之后,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进行更多的优化组合教学,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来选择不同的实训项目,同时,又能对于同样的实训项目结合学生专业要求达到不同的实训目的。

三、改进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乐学”中得到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置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重视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了解电工电子的相关技术和操作流程,利用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践效率。让学生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实训成果。在进行实训时,可以根据理论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通过内容选择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并独立制定实验方案、方法以及步骤,然后由教师对于学生给出的方案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保证其实施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实效性。实验结束之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教师从中做出正确指导和评价。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所有元件,将所有元件焊接起来形成电路,然后对电路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也应该有步骤、有计划,比如按照一定顺序检查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等,并让学生对这些元件进行调试和测量,提升其成就感和兴趣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进实训教学模式,比如现在广泛应用的计算机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仿真技术等,这些高端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就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不畏错误和失败,大胆动脑和动手

在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在确保做好各种安全措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进行操作,比如在做日光灯管实验以及电动机正反转实验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短路的现象,甚至引起个别学生的恐慌,不敢打开电源,导致实验不能继续完成。针对这类现象,教师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大胆操作,不要害怕,尽量完成实验项目。面对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只要不违反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我们都要给予允许,让他们在不断的失败和失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然,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问题式的启发,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实训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提高对于中专电工电子实训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自身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争取做到在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的时候,就让他们拥有一定的工程经验,逐渐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启广,张玉民.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第3篇:低压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专业;技能教育;专业建设;研究;应用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与政策倾斜,并且针对电力人才需求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供用电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众多高校就社会大量的电力人才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使推动下纷纷创设了供用电技术专业,加大供用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力求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局面的形成。笔者主要从课程改革、专业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对供用电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供用电专业课程目标确定与课程改革

供用电专业创设后先进行了课程规划,着重就课程目标进行了研讨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就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1.专业目标的确定

高校创设供用电专业后着重进行了课程调研,还就国外的相关教学实践进行了经验借鉴,进而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课程核心、教学大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目标的确定,真正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课程指导进行专业建设。

供用电专业教育目标确定后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创新化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培训核心化课程与专业培训项目,初步落实了供用电专业规划。此外,高校还基于教育目标进行了供用电专业使用教学方向的探讨,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备供电施工、管理、检修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2.课程改革

高校供用电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关的专业特色创新,以使课程坚持使用技能性教育为主全面推进。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构建实用性强的专业,以求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高校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还坚持能力培养思路主导进行总体改革的规划,规划涵盖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结构性课程,着重就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进行了规划设计,从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绘图与电子线路分析检修专业能力到电力内外线路设计拓展能力等都涉及到,可以说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全面性、计划性,为课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指导。

二、专业课程建设

供用电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系统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是基于专业目标与体系规划方案进行的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活动,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建设两大方面。

1.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供用电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是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规划、课程教案、实训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资源内容多样化的特征来看,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先进行资源整合,在基于现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丰富创新。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便着重进行了网络助学资源建设,该种资源创新建设与整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专业学术交流的网络良性互动模式的形成。

基于供用电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的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要注意电力教材的选择与编制,而且在专业教学中要以实用技能的培训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特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在供用电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中并未基于实际需求进行特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这是供用电专业建设过程中稍有不足的地方。

2.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高校还着重进行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学生本位理念为指导就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与丰富,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供用电专业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便基于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增加了供用电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灵活因素。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力教学方法是项目设计与讨论法,该种方法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积极性,创新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可以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并同步创建网络教学信息系统,为师生互动提供信息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课外项目实践、讨论及指导解惑等各环节相结合统一于一体,提升专业教育效果。

三、实训基地构建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社会需求开设,因此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提升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水平,还要注重将技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实训教育模式来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技能的结合。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训三方面体系的构建。

供用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还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两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要涵盖高低压配电技能实训基地、电机电气装置管控基地及配电线路与接触网实训基地等,在实训基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构建教、学、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在基地应用中模拟校外实训场景,促进校园氛围最大程度的接近企业应用氛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主要借助企业设备、应用环境、工作实际场景将学生学习置于生产与作业一线来辅助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可以推进学生走进企业,走近生产一线,真正起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的作用。此外,高校构建基地还要注重加大投资完善各项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基地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推进专业建设。

四、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供用电专业进行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与师资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进行供用电专业师资力量建设要着重就师资的专业技术背景与科研能力方面加强建设,还要创建良好的科研氛氛围,构建形成高校学术经验与科研成果的交流模式。

现阶段,部分高校着重进行了师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加强师资建设的措施主要有召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开展交流会、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组建新老科研团队,以优质的经验师资带动年轻一代教师的科研活动的进展等方式。在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中,高校可以着重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吸引更多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力量。

五、结语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近年来社会的电力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专业技能教育课程,部门高校积极探讨该专业建设模式,并不断创新专业教学方式与模式,积极推进电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开展技能实训,增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参考文献:

[1]黄绘.供用电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第4篇:低压配电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肩负为国家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使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然而,当前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创新精神不强,职业意识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足,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工程类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诸多高校都在进行着提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的研究和改革探索。本文将结合笔者从事高等教育一线工作的实践,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作一些总结和探讨。

一、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

1.结合专业特点,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非常受学生青睐的专业,好招生、好分配,考研学生多。在大学四年培养方案中,我们安排了20周左右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以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结合专业特点,与长江电力公司葛洲坝电厂、武汉范科电力测试设备公司、武汉中试电力测试设备公司等五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的协议。

每年将三百多名学生安排在这些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具体做法是实习前由学校和公司共同制定实纲,实习期间,学校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公司方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讲课效果好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各个专题讲座并选派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践。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是比较满意的。他们通过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感受到了专业气息,明确了自己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加深了对回校后开展的专业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对年轻专业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现场锻炼,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2.校企合作,促进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河南许昌许继集团公司是国家电网所的电力系统重要设备制造企业,自生产实习协议签定后,许继公司非常重视,除校企共同制定实习指导大纲,安排必要的讲座与参观外,还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安排学生下车间跟师傅学习动手实践。具体内容是高低压配电框的安装、配线。从实践效果考虑可知,学生收获极大,特别是将纸上的电气原理图变为实际电柜中的真实装置,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前面所述的几个实习基地由于企业规模不大,容纳学生人数有限,而许继公司可以同时容纳两个班的学生下到车间班组,大大提高了实习效率,同学们认真向现场师傅学习元件安装和配线,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为企业生产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在许继公司实习期间,经考察和交流,了解到该公司为一些高校开发了电力系统的综合实验设备,而我校又有增添相关实验设备需求,在校企双方领导友好会谈后,又到购置了该套设备的高校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该设备具有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需的核心实验项目和内容,并且能较好地仿真发电厂,变电站的现场操作和数据采集,学校已定于下半年引进该套设备。同时,公司将接受我校专业教师到公司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我们将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公司培训,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双师型教师教授专业课,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和就业结合起来

近三年来,我们在有关企业的积极配合下,在学生中试点实施了3.5+0.5的管理模式。即前三年半,学生在学校完成基本的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理论学习学习任务,后半学年,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或顶岗工作,同时完成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主动型,即企业在第七学期利用招聘的机会首先向学生提出实训或顶岗岗位,包括专业、人数、任务、时间、要求、提供的条件和待遇,企业派出的设计指导老师,从业意向等,然后学校考查包括安全保障条件和企业提供的指导老师资质等,与此同时,企业领导亲自到学校向有意向去的同学进行企业情况介绍,供学生选择。待学生考虑好后,便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者,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签订就业协议,另外,出于安全考虑,学生家长必须向学校提供同意学生去企业工作的信函,办好以上手续后,依据企业岗位需要,学生即可到岗实训和顶岗工作。

另一种是学校主动型,依据3.5+0.5的模式,学校主动与校外实习基地联系,企业提供岗位和必要的条件。校企共同议定设计课题,确定好校内外的指导老师,然后将以上内容向学生公布,学生报名,学校审查确认。在第七学期理论课全结束后,将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

毕业设计的开题环节一般在学校进行,此后的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均安排在现场。这样不仅能考察学生在现场的实际表现,而且学校领导和老师到企业可加深校企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增进校企双方的感情。

实践证明:这两种形式都能够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学生在现场真正得到上岗前真刀真枪的培训。他们深知,必须用良好的工作表现和优秀的毕业设计来接受校企双方的检验。同时,这种形式也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企业挑选招聘人才,学生依据几个月的工作实践,可以选择在该企业的去留。――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录用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二、校外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

我校是一所民办的独立院校,学生居三本和专科层次,他们中绝大部分是以优业为主,而优业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一线岗位,主要从事知识应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以,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阶段,可喜的是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好处,并支持我们进行探索和实践。

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企业(公司)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提高

企业是以生产为主,出于自力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安全生产、技术保密等因素。不愿多接受甚至不愿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促进企业(公司)的积极性也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办法:一是国家颁布具有法律作用的法规,规定配合学校培养人才是企业的职责,不得推诿。同时又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高级技术企业的基本条件应包括人才培养的要求,税收按学生人数给予相应的诚免等。二是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认识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是人才的用户,高质量的人才是企业自力长远发展的需要。三是高校要利用自力的优势,积极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有成效的贡献。如开展技术合作,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科研开发等。

3.教育经费投入需要增加

近年来,由于物价上涨,教育经费明显不足,导致校内实习实训条件跟不上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导致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活动难以为继,有的采取缩短实习时间或取消实习计划,有的高校向学生收取实习费用。而这些校外基地的实习活动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寄希望于国家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胡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

4 .大学生的假期观念需要改变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两学期制度。寒暑假加起来超过了十周,目前的状况是除了少数学生有组织的进行着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外,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休闲之中,即使部分学生找地方打零工也是为了挣钱。对于专业培养而言,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因此,大学生必须改变假期观念,学校更应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把本来安排时间较少的课内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几周,现在有的学校已经进行了安排。

三、结束语

工程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创造性解决工程实际运作的能力,即要动手,更要动脑。因此,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标志。这种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工程实践活动锻炼得到。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增长了实践知识,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创新工作能力,为择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取得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成才意识、竞争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团队意识。对学校而言,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活动,拓宽了办学空间,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密切了校企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增大了企业获得高质量人才的机会,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最佳之路。

通过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会到这项教学实践工作的继承性,又具有开创性,更具有艰巨性,如何把这项实践教学改革深入下去,是高校、企业和教育管理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华小洋:《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

[2] 杨晨光:《造就一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2日

[3] 罗尧成:《探讨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教育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4] 庞思勤:《中美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新模式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姚裕安(1946年11月-),男,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机电与自学院副教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研室主任。从事高等教育四十多年,曾经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研究项目二等和三等奖。教学研究课题的方向是:实践教学改革。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