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情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镇认真按照武综治办27号文件要求,认真开展部署第一季度维稳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一季度社情民意调查,为推进我镇综治工作,认真做好第一季度社情民意调查。
一、社情民意调查基本情况
1-3月份,我镇经常组织干部下乡走访,到各村(社区)进行法律宣传和调研。通过与广大群众和居民们的沟通,了解了他们目前的安全隐患和各类矛盾纠纷,并征求就我镇发展和工作开展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具体工作开展
(一)广泛宣传,形成良好法治氛围。第一季度,我镇先后3次组织镇干部职工和村(社区)干部参加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培训、会议、现场讲解、入户交流等方式广泛进行了法制宣传。既促进干部队伍学习法律知识,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基本做到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营造出强大的宣传声势。
(二)突出重点,围绕重点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围绕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实施措施,保障市场价格稳定。围绕群众关心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食品生产安全问题、商品伪劣问题等,镇群工维稳综治办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不定期对学校食堂、商店和农家乐的食品进行检查,打击伪劣商品,促进市场秩序良性发展,使群众消费利益和人身安全得到保护。二是围绕群众关心的人身安全、社会安全、重点部位治理,开展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镇在元旦、春节、省市县两会、全国两会期间,成立群防群治应急巡逻小队,与公安机关专门巡逻队伍协作,加强夜间巡逻,重点部位巡视。对重点部位,注重打防并举,注重控制,有效治理,为我镇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三是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深入排查矛盾隐患,及时调解化解纠纷。我镇、村(社区)两级干部积极深入居民、农户家里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排查档案,及时调解纠纷,第一季度共调解化解矛盾纠纷48起。加大对重点人员的教育培训、思想交流、定期慰问,扎实做好重点人员管控教育工作,为我镇和谐稳定奠定良好基础。
1.实践教学设施相当缺乏
广告设计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广告业的繁荣,其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的增长却十分惊人。根据近几年的高校招生情况可以看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远远超过本科和中职招生的规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新设广告设计专业的,并且班级的规模比较大,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生参与实践能力训练的机会不多,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从事高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美术教师转过来的,其教学理念与方式与设计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即使是从设计院校毕业的教师也很少有广告行业的工作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广告行业实际缺乏较深入的了解,难以及时地把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实训难以给予科学、正确的指导,甚至会产生误导。
3.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跟市场接轨
由于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本身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使得实践教学在整个广告设计专业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对现行的广告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实施模块式教学,设立了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等,但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与设施的限制,课程教学比较偏重理论的讲授,普遍对一些实践课程、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太重视或者是没有条件实施。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及时地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在学校掌握的操作技能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如广告策划、ci设计、广告媒体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因缺乏相关项目支持,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活动中去,对广告业务的洽谈、策划、设计、制作等工作流程缺乏直接参与性,没有对不同广告媒体深入了解的机会,在设计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其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
__社区位于周村区西南部,社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8000多人,是周村区较大的综合性居住区域,__社区在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下,逐步提高和丰富着社区管理的发展,成为周村区比较有影响的社区。但是随着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提高,__社区的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影响社区发展、社区自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社区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构建,为此,4月份,我对__社区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对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
1、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当前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行政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主性、自治性没有得到体现。一是社区自治的任务与工作要求有距离。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工作应有三方面内容,即:首先要做好社区服务,但实际上社区服务做得极少或是空白;其次要做好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但实际上的效果不明显;第三是丰富社区教育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实际上文体活动多,教育活动少。二是社区居委会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有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管理工作的职责,具体规定了必须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有关工作。通过调查,以上这些职责应该是社区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形式开展的,但是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居委会来执行。这使得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被行政化所覆盖。
我结合工作对50人进行了调查,当问到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时,有35人回答是代表政府的机构,只有10人回答是代表居民的,还有5人不清楚。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有“吃人俸禄,为人分忧”;“拿政府的薪水,替政府干活”的思想。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社区居委会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单位,理所应当地完成街道办事处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2、社区事务缠身,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本地农民失地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进入城市,使社区居委会面对复杂众多人口而发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和事务数量增加、难度加大,“小社区,大社会”的模式,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
3、政府部门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职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提出了“横到边,竖到底”、“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目标和任务,以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指导、服务不到位,形成了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些部门工作(含街道)进入社区没有发挥自身指导、服务职能,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而是习惯于把社区当作自己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项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设展板、建台帐、要数据”。社区居委会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收集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而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
(二)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不足
一是发挥自身职责,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较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负责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或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在当前形势下,社区居委会还要做好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等工作,这些都需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否则很难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
二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在各项工作中,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的办公消耗,加之社区居委会自身水、电、暖以及电话费,一年就得需要6000元左右。日常的上网费和消耗,一年也需要5000元。政府部门部署的工作大多要求制度上墙,制作展板,每年此项支出至少4000多元。
在社区居委会经费方面,我区规定每个社区居委会每年1万5千元。各街道办事处统筹部分外,社区居委会实际的使用只有4000-8000元,业务经费严重不足。
(三)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社区协管员待遇较高,如劳动 、城管、矫正、治安协管员等都是由劳动部门安排的失业人员,工资比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高,不仅发工作服,而且遇年节还有福利。而社区专职工作者都是经过招考和居民选举形成,心理反差大;二是社区专职工作者的付出与回报差距较大。社区专职工作者承担的工作繁重,但扣除三险个人负担部分后,每个人只有800-1000元月收入,直接影响了积极性,影响了社区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改进对策与建议
(一)应积极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一是理顺区街关系。要按照“条专块统”的原则,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由区委办局在街道设站(所),实现条条上的一专到底。街道主要是代表政府履行块块上的综合管理职能,具体讲就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区政府的授权或者有关职能部门的委托,使街道具有综合协调权、处置权等,从而有效地行使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职能,对地区社会治安、市容市貌、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达到高效的管理。
二是理顺街(部门)居关系。理顺关系要改变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成为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管理四级网络中的一个网格,而不是一个“级”,这个理念是理顺街居关系的基础,必须牢固树立。按照政事分开的思路,将社区居委会的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做到“两个明确”:即明确哪些属于街道(部门)的工作,哪些属于社区的工作;明确哪些是政务性工作,哪些是事务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属于街道的工作,街道(部门)无权向社区摊派;属于社区的工作,社区有责任完成;对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工作,要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履行正式的授权手续。
三是明确社区功能定位,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一要搞好社区服务。主要是抓好四项服务:即抓好社区安全服务,保持社区的长治久安;抓好社区的文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抓好社区的健康服务,培养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抓好社区生活服务,解决居民( )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建立社区的长效服务机制,实现政事分开,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居民需要与否、居民满意与否、居民拥护与否为社区服务的唯一宗旨,来推动社区服务。二要保证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权得到有效行使。这个权力能不能落实,关系到社区建设的成败。社区自治权应主要体现在社区民主决策权、社区管理权、社区财务自、社区依法协管权以及社区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上,只有把这五项权力真正落到实处,社区居委会才能真正从大量的政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才能真正把社区服务搞起来。
(二)多渠道解决社区居委会业务经费
目前的社区居委会经费由街道办事处统筹安排,这虽然有利于基层社区管理工作的协调统一,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居委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和制约,难以解决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制约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和归属,因此必须采取多渠道保证居委会业务经费。
一是社区居委会建立单独帐户并全面安排,使其工作正常运转,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是要动员发动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共建共驻,各社区要协调辖区单位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把社区各种各样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开发出来。
三是社区居委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建立自身的便民利民社区服务组织,在有偿或低偿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
四是政府要加大社区业务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现有每年每个社区1万5千元基础上提高到3万元。
五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政府部门和街道经批准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要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一、基本情况
全村145户,人口499人,土地面积1530亩,现耕地面积980亩,98年底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近年来黄河断流的影响,海水入侵,土地次生盐碱,耕地逐年减少,人均中、高产田0.9亩左右。自公社撤离后,该村的水利建设几近停滞,自99年借助宣传部部长联系该村契机,依托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联合包村的优势,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01年自我局工作组进村以来,先后无偿投资62.2万元,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将村内原饮水坑塘从0.7万方扩容到2.8万方。维修扩建了村里的自来水。二是从十八户干渠上为该村挖了一条长4.1公里的干渠。三是新建了一座0.5立方米每秒的扬水站。并对全村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开挖排碱沟4.5公里,整平土地1200亩。水利建设配套已具雏形。新建了柏油路,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投资近1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文化大院。
二、经济状况: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去年该村种植小麦380亩,每亩投入在50元左右,产出300元,一年收成基本可解决全年温饱,全村今年植棉近200亩,平均亩产180公斤,去年棉花价格较去年低,每公斤皮棉在2.3元左右,亩净效益在290元,村劳动力农闲以外出务工和手工业经营者占到全村人口的1/3,目前全村有石材、油料、零售等商业经营9户,电气焊和机械维修8户,家庭养鸡7户,养羊92户,农产品加工3户,水产养殖4户,20__年底该村人均年收入为1364元,收入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农业收入,人均240元,二是家庭养殖及副业,该村现小尾寒羊存栏量达340只左右,户均两只,每只母体年效益大约在700元左右。我所联系的曹维忠一家今年种植小麦2.6亩,棉花1.3亩,大豆2.5亩,农业收入在1000元左右,曹维忠是村里的电工,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其人均收入在2200元,在经济上是村里的中等户。
存在的问题:
一、该村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脆弱,农业发展受水的制约很大,通过对该村的农田、水库、渠道、扬水站等水利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同群众一起分析查找原因,主要是干渠较长,引水不畅,需机提水,增加了用水成本,由于水的限制,致使该村农业发展缓慢,土地碱化,现在已有近800亩土地由于水的制约而弃耕。
二、土地较为分散,该村的土地村南有800亩,村北600亩,村西500亩,该村五队的耕地在崔家村南,土地的分散,致使输水渠道过长,势必增加用水量和用水成本,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全面展开。
第三,土地盐碱较为严重,村北和村西的耕地因灌溉不及时,已经开始碱化,需定期大水漫灌压碱或深沟排碱。
发展对策:
该村的发展应以农业为突破口,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
一、借助水利配套,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
该村现有人口499人,现有耕地1600亩,1999年至20__年在我们的住村帮扶下,对该村1200亩土地进行了整平,并建设了较为配套、合理的供排水体系,目前尚有1000亩已经整平的耕地耕地还未进行开发而弃耕闲置。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借助现有的水利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推动粮经比例的缩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在目前状况下__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抓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在目前状况下,该村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精力应该放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上,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大力发展冬枣、薄荷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薄荷每亩投资110元,第一年收入在500元左右,自第二年每亩收入1200元左右,今年要搞好村里180亩薄荷的种养管护和销售,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膨胀产业规模,成为该村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乡积极推进冬枣产业化经营,实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具有相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如果利用紧邻灌区的灌溉优势,发展300亩密植型冬枣圆。每亩按110棵,每棵7元计算,需投资23.1万元,具体资金筹集渠道为:为增强种植户的管护责任感,由种植户每棵承担2元,争取上级资金(市局现在在该村包村)扶持16.5万元,每棵5元,种植完成后,每棵补助2.5元,明年按成活率,每棵再补助2.5元,由于冬枣可以进行枣粮间作,第一年不影响粮食生产,第二年开始结果,每亩年收入可到1500元,人均增收900元,进入丰产期后,产量和效益将大幅度提高,与种植户签定种植合同,待有效益后,所投资金分期收回,用于该项目的滚动 发展。使冬枣成为该村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三、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
继续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集中力量帮助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项目,以增加人均收入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我局工作组投入资金6万元,同养殖户签定了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养殖养殖合同,现在存栏量已达300多头,一只种羊的年效益可达700元,群众们发了“羊”财,积极性很高,如果因势利导,继续膨胀养殖规模,再购进波儿山羊母体和小尾寒羊,用于小尾寒羊和波儿山羊杂交的发展,可使该村的波儿山羊杂交体存栏量达800--1000头,成为该村的养殖龙头产业。人均年收入增加800--1000元。
四、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利用村北空置的荒地进行水产养殖,目前市县包村工作组正在积极的筹备,准备投资5万元,利用紧靠干渠的水源优势,开发荒碱地100亩,进行河蟹养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努力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
该村目前有两个自然村,五队在该村的东南部,出入道路仅靠一条土路,一遇雨雪,泥泞不堪,交通隔绝,村民深受其苦,成为阻碍五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与村两委商定,决定由包村工作组投资1万元,为该村五队修建500米长的道路一条,新建穿涵一座,以改变五队的交通状况。
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创一流班子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规范化管理和档次升级,严格定时定点办公制度,搞好党员的管理和科技培训,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
一、我县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情况,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可概括为四句话,即:“历程艰难,问题不少,潜力巨大,机遇看好。”
所谓历程艰难,是指我县工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进展较慢,应加快步伐。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始于XX年年初,先后在堡子镇园冲、林城镇酿溪和水平溪、连山乡大坪和建设等多处选址。同年4月,根据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第一个工业园区选址于连山乡大坪村。市国土资源局对该园区选址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省国土资源厅规划处一行到我县实地勘察后,对工业园区的选址提出了异议。后经我县多次论证和现场汇报,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我们慎重考虑后再报批。今年年初,我县又将第二个工业园区选址于林城镇水平溪(即大桥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具体操作上,规划由建设部门负责,土地征用由国土部门负责,资金由财政部门管理,工程由业主实施。园区建设领导小组作为一个临时性机构,只在各部门之间起协调作用,缺乏必要的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目前,连山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除进场公路已开工外,主干道、下水道、电信、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厂及办公楼等基础设施仅完成规划设计。大桥工业园区累计投入170余万元,搬迁了国防光缆和国防专用高压线路,进行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同样,由于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园区的管理制度和优惠政策等仍处于讨论和拟订阶段。
2010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信息化办公室。2010年9月,建成了协同办公平台;2011年9月建成县、乡互联互控的视频会议系统;2012年6月建成网上行政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全县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应用正向全方位、多领域推进,初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并为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投入较少。在主干网建设上,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建设,承建方、中标商、终端用户三方利益捆绑方式,运用此模式不仅高标准建成了主干网和各单位局域网络,而且规避了财政投入大但建设“热”、服务“差”、使用“冷”的常规结果。几年来,在县级财政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各单位共投入1000多万参加全县信息化建设。
2、网络架设质量高。覆盖全县120多个单位和10个乡镇的电子政务主干网实行物理隔离的全光纤架设,统一出口接入互联网,在出口处架设高羰路由器和防火墙。在单位接入口布设三层智能交换机,架设成一个可控、可管的高安全、智能化的高质量网络。
3、总体架构符合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要求。电子政务网建设注重了三个结合:即长远规划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局部与整体建设结合,协调操作性与指导性结合。总体架构上实行“六统一”(统一一张网、统一网管平台、统一办公软件、统一共享资源库、统一公众服务平台、统一安全支撑平台),并可与全国电子政务网接轨。
4、门户网站集新闻宣传及政务服务合一。在门户网站建设上,将原新闻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合并,全县形成一张网,打破了常规的新闻网与政务网分离运行的模式;在功能版块划分上,突出新闻宣传,注重政务服务,形成了以新闻、政务、生活、互动为主体框架的整体架构。开通政务公开频道,设置了县委文件、政府文件、领导讲话、人事任免、领导信箱、督查通报、为民办事、招商引资、政府采购、行政审批、政务办公、部门导航等栏目,初步建立起既为公众服务、又为公务人员服务的两套服务体系;打造“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在线访谈”等与公众直接对话栏目,并成为门户网站的品牌栏目。
二、应用情况简述
县始终以应用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推进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目前,全县所辖10个乡镇及120个县直单位全部接入,平台用户达2018多个并全部配备电子钥匙,每天登录办公。推广应用中,我们综合利用了培训、宣传、软件本地化修改、考核督查等多种手段,确保电子政务在全县各单位得到广泛应用。
在培训上,组织单位网管员、主要负责人、系统管理员、信息员培训,请电子政务专家授课,组织县“四大家”文秘人员进行实战演练,组织技术员分赴各单位进行技术指导等,确定专门培训机构对各单位网上办公人员进行政务平台操作培训等。同时,还利用电子政务QQ群进行技术交流。
在宣传上,充分利用《网》、《新闻周刊》开设电子政务专栏,有针对性介绍操作要点、平台常用功能介绍专栏,扩大推广应用范围。
在技术服务上,组织专人搜集各单位在应用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督促软件公司对部分细节进行修改,使软件功能本地化,同时,开通了移动办公平台和短信通知功能,尽可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考核督查上。县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规模较大的信息化建设会议,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各单位综合目标考核,并与单位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县信息化领导小组还定期组织专班对各单位建设应用情况进行逐一督查。从今年上半年督查的情况来看,全县网上协同办公和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用户已达2000多人,各单位办公人员每天均进行网上办公。
三、应用效果评价
一、漳浦县地震灾害背景
(一)、漳浦县基本情况:漳浦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位于北纬23度43分~24度21分,东经117度24分~118度02分。县域东西宽57.3公里,南北长63.5公里。土地面积1981平方公里。地势依山傍海,西北高而东南低,依次作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的梯状分布。中低山屏障于西北与西南,属博平岭山脉向南延伸支脉,最高峰为石屏山、雀目山,海拔分别为1006米、1005米。东濒台湾海峡,北以陈仓岭与龙海市毗邻,西以摩顶山、石屏山与平和县相连,西南以雀目山为界与云霄县接壤,南与东山县隔东山湾相对,陆路距漳州市52公里,距厦门市136公里,距广东汕头市166公里。2018年,全县辖16个镇,4个乡(其中2个畲族乡),11个农林盐茶场,285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77个作业区(工区),人口82.5万,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1.62亿元,工业总产值79亿元。
(二)、漳浦县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漳浦县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县域内80%面积全为燕山期花岗岩及火山岩出露,另有新生代玄武岩出露,中生代磷屑岩少许,此外尚有更新、全新世堆积物。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活动控制,形成北东向纵切成条,北西向横切成块的复杂地质构造格局。北东向长(乐)诏(安)断裂带穿越漳浦县东部,长诏断裂北起浙江经长乐、诏安,进广东陆丰入海,全长500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着名地震带,漳浦县处于其中段。在漳浦海域中,尚有一条大致平行长诏断裂带的牛山岛—兄弟屿断裂。该断裂北起平潭牛山岛,经莆田南日岛、惠安乌丘屿、泉州海外、厦门海外、漳浦海外到东山兄弟屿,后进广东南澎屿,全长660公里。该断裂处于大陆斜坡50米等深线处,系大陆斜坡与海盆接洽处。历史上曾发生3次7级以上地震,包括泉州海外16XX年的8.0级地震、东山南澳16XX年的7.0级地震和1918年的7.3级地震,近年来漳浦海外地震也与此有关。北西断裂出现较多,分布较广,大多为北西310°左右,它控制了温泉点的分布,各为沙西海月岩、沙西院前、盘陀雀埔、石榴象牙、石榴东山、旧镇海水温泉等,北西向断裂生成明显较晚。除外,有南北向断裂少量。
(三)、漳浦县近20年来受地震影响情况:漳浦县地质结构复杂,近时代的地壳活动主要表现为升隆运动和断裂运动,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又与地震高发区台湾隔海相望,经常受其震波威胁,是国务院确定的21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一般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的7.3级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的7.6级地震、XX年3月31日台湾花莲的7.3级地震、XX年5月27日漳浦县近海域的4.7级地震、XX年8月6日漳浦县近海域的4.2级地震、XX年5月30日漳浦县海域的4.6级地震、2018年7月5日长泰的4.6级地震,均对漳浦县有较大的影响,但没有给我县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二、漳浦县旧石结构房屋基本特点
漳浦县花岗岩石材资源十分丰富,用石条材砌房屋有就地取材、价格低廉、施工方便、经久耐用、防风保温性能良好等优点,长期以来便是当地的主要建筑材料,特别是上世纪70--80年代,新建农居基本是石结构房屋,已形成风格独特的地区性建筑,约占闽南地区石结构房屋的半壁江山,呈现面积多、分布广的特点。
(一)、面积多、分布广。据XX年不完全统计,我县现有石结构房屋约86562幢,建筑面积约929万平方米,基本上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造的。还有砖木结构房屋约566万平方米,预制板房约50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房屋约310万平方米,框架结构房屋约110万平方米,其他结构房屋约86万平方米。石结构房屋建筑面积约占全县房屋建筑面积2051万平方米的45%。估计居住人口约3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2.5万人的36%。我县石结构房屋以一至二层为主,大多数分布在农村(特别是沿海乡镇)各自然村,约占全县石结构房总数的90%以上。三至五层石结构房多数为公建房,以县城居多,但占县城石结构房的比例尚少数。
(二)、各乡镇场石结构房面积初步统计见附表。
(三)、房屋特点。漳浦县旧石结构房屋平面布置多为一字型,沿纵轴方向有3~5个开间;部分石结构房屋平面为п形,在正房两侧接建厢房,墙体多采用有垫片干砌甩浆法砌筑,石材多为粗石料。早期建造的石结构房屋,条石断面多为25厘米见方,且多采用条石楼板(楼板长者可达4~5米),后期建造的石结构房屋,条石断面尺寸有所减小,多为18~20厘米,部分采用混凝土楼板。墙体砌筑勾缝砂浆多用水泥、粘土混合砂浆,强度指标不超过2mpa。部分石结构房屋在一层有用细加工石梁石柱砌筑的外廊;有些用作门市房的石结构房屋,临街一面也采用石梁形成大面积门洞;3~5层石结构房屋的楼板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或预制混凝土空心板,多数设混凝土圈梁。墙体多用毛料石条材,使用铺浆加垫片方法砌筑,砂浆强度为2.5~5.0mpa。少量石结构房屋承重墙体和柱采用细料石砌筑。县城部分石结构房屋,平面布置类似于公寓套房,层数2~3层,墙体仍采用粗料石加垫片干砌甩浆法砌筑,部分楼板、楼梯采用条石板,一般未设圈梁,砌筑砂浆强度不超过2.5mpa。二层的石结构房屋,墙体多数采用粗料石加垫片干砌甩浆法砌筑,上世纪70--80年代基本采用条石楼板,未采取圈梁等抗震构造措施。这类房屋墙体较薄弱且抗震强度低,延性变形能力不足,构造整体性差,在遭遇地震作用时,上述构造缺陷显然是抗震薄弱环节;漳浦县城乡90年代新建石结构房屋逐渐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加圈梁代替条石楼板,近10年来多数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加圈梁等抗震构造措施,近年来新建石结构房屋的楼板、楼梯基本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加圈梁,抗震强度明显提高。
三、漳浦县现有石结构房屋抗震试验结论
1998年,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根据漳浦县村镇现有石结构房屋的一般、主要特征,以墙体用条形粗石料砌筑,采用有垫片干砌甩浆法施工,楼板、屋面采用条石板,不设圈梁和构造柱,墙体勾缝抹面使用2.5mpa的混合砂浆的两层石结构民居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进行抗震试验。试验结果是:在6度地震作用下,石结构房屋可保持完好或基本完好状态,房屋个别部位可能产生短小、细微裂缝,但不影响使用功能。在7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底层局部墙体砌缝开裂,发生轻微到中等程度的损坏,房屋仍可维持使用,但震后应予修复。在8度地震作用下,房屋一、二层墙体砌缝大量开裂,裂缝贯通,料石移位,墙体近松散状,处于濒临倒塌的危险状态,已不能居住,震后需拆除重建。其中的石楼板、石梁、石楼梯是十分危险的受力构件,在意外地震动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石结构房屋抗剪强度低,整体性差是其固有弱点。尤其在不设圈梁的情况下,条石楼板和预制混凝土楼板与墙体连接薄弱,搭接长度小易发生移位和坍塌,与墙体相比,是更突出的薄弱环节。
综上所述,现有石结构房屋满足基本烈度7度区的三级抗震设防水准是十分免强的,在基本烈度8度区是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应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改进现有石结构房屋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四、在已往发生的地震事件中,石结构房屋遭受破坏的情况
在以往的中、外地震中,石结构房屋的破损屡见不鲜,但破坏程度因石材、粘接材料、砌筑方法、构造特点、场地条件和地震强度特性不同而存在差异。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砌石房屋倒塌181幢,倒塌率为53%。16XX年泉州海外8级地震中,泉州大部分砌石房屋倒塌。
五、漳浦县石结构房屋设计与施工的改进措施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根据漳浦县城乡现有石结构房屋存在的薄弱环节,参照已有的抗震经验进行改进并做抗震试验,得到的结论是:对于一、二层砌石民居,通过改善墙体砌筑方法、提高砌筑砂浆强度等级、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加圈梁,能有效地提高其抗震能力。在采用以上措施之后,即使不设构造柱,房屋也可满足基本烈度6~8度区-般(丙类)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换言之,在6度和7度地震作用下,可保持完好或基本完好状态,可保持使用功能;在8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将发生轻微或不超过中等程度的破坏,经修复仍具使用功能;在9度地震作用下,房屋将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破坏,但不会倒塌。更具体地说,为提高一、二层砌石房屋的抗震能力达到上述目标,石墙墙体应优先采用有垫片铺浆法砌筑,也可采用有垫片塞浆法砌筑,前者提高强度更为有效,但不应使用传统的有垫片干砌甩浆砌筑方法。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0。楼板、屋面可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加圈梁,严禁使用条石楼板及大跨石梁。其它有关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和材料要求可遵照《石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规范》dbj13-11-93执行。
三、有关农村民居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由于漳浦县石结构房屋面积大,分布广,大部份分布在农村自然村社,居住人口多,改造难度大。经过几年来的下乡调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农村新建民居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一是有关部门不再批准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新建石结构房屋;二是经过几年来的宣传教育和抗震技术指导,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得到显着增强,新建房屋采用砖混结构的越来越多,新建石结构房屋的楼板、楼梯也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加圈梁,很少在原来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旧石头房上加层,已经没有发现新建预制板房。但是新建民居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部分村民由于受资金制约,新建民居质量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更加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更完善的措施加以引导,逐步加固或改建。
(一)、要把好审批关。县国土、建设部门及各乡镇场要把好审批第一关,严禁在条石楼板及大跨石梁上加层新建房屋,对新建房屋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不给予批准,对拆除旧石结构房屋改建为砖混或框架结构的给予简化审批手续及减免收费。
一、我县“两社两化”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两社两化”建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现在:一是体制创新取得显着进展。县供销合作社因地制宜,通过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盘活资产、调整布局等多种经营形式,供销系统经营理念和经营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转变。二是基层组织不断扩大。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专业协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20个,入社农户达5.79万户 ,助农增收2895万元,带动了农户3.1万户致富。发展综合服务社105个,庄稼医院60个。三是基层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全县90%的基层经营服务网点实现业态更新,70%的商品经营网点纳入了连锁经营配送体系。在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全县新建和改建的农家店所占比重达到40%。
二、我县“两社两化”建设的组织特点
(一)专业大户领办型。此类型专业合作社由农村能人和专业户牵头领办,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全县有该类型专业合作社53家,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44.2%。它的特点是示范带动作用强,对周边农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其代表有白羊蔬菜加工专业合作社、安居蔬菜专业合作社、旧县旺源生猪专业合作社、旧县鹌鹑专业合作社。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此类型专业合作社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牵头主办。目前我县有该类型专业合作社3家,占全县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5%。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销售、储运等方面具有农户无法比拟的优势,对农户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其代表有沙心养猪专业合作社、益友生猪专业合作社。
(三)基层干部创办型。此类型专业合作社由乡(镇)或村干部领办的。目前,我县有该类型专业合作社7家,占全县专业合作社总数的5.8%。其代表有六赢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岚峰黄花专业合作社。岚峰黄花专业合作社,就是由村干部林素容牵头领办的,并建立了“鑫瑞”黄花加工厂,对黄花实行了深加工,增加了附加值,大大提高了花农的收入。
(四)涉农部门扶持型。此类型专业合作社由农技推广部门、基层供销社、畜牧、水产、林业、农机等部门领办扶持的。目前,全县有该类型的专业合作社50家,占全县专业合作社总数的41.7%。其代表有蚕桑专业合作社、双山撑绿竹专业合作社。
(五)流转土地建设型。此类型专业合作社主要涉及中药材、蔬菜、莲藕。目前全县由流转土地组建的专业合作社有7个,占5.8%。土桥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000多亩,高楼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余亩。
(六)基层供销社创办型。目前,全县基层供销社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105个、庄稼医院60个,还设立了超市和便民服务站,经营商品品种达1000余种。
三、我县“两社两化”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县专业合作社XX年实现经营纯收入9419万元,成员户平收入3353元,比未参加专业合作社农户收入高500余元。如铜梁县旺源生猪专业合作社,从XX年3月成立以来,从单一的发展养猪扩展到养鸭、养鱼等项目。截止XX年,入社农民已达到312户,出栏生猪9000余头,养鱼10万尾,全年帮助社员和社外人员销售肉猪10000余头、仔猪800头,销售鱼11吨,为社员增加收入(间接和直接)40余万元。
二是提高了农民素质。通过参与合作组织建设和管理,广大社员在掌握科技、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交往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了实践和锻炼,提高了农民的合作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农民在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是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和推广。近几年来,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如六赢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反租土地2100多亩,与重庆市中药研究所等数家科研机构联姻,形成“研究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采取“种苗技术入股、产品保收、见效后分红”的新型合作方式,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一个占地200亩的培植苗木繁育中心,种植枳壳18万株。该专业合作社带动200多户农民种植枳壳。
四是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入社农户的生产资料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统一销售,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市场风险,受到农民的真诚欢迎。如XX年组建的铜梁富源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准入问题,打通了销售渠道,促进了鹌鹑养殖业的发展。目前,该专业合作社鹌鹑规模达到200多万只,日产蛋100多万个,业务范围不仅覆盖到了我县的旧县镇、水口镇、土桥镇,合川、大足等地的鹌鹑养殖户也加入到该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重庆最大的鹌鹑基地,还掌控了重庆市场鹌鹑蛋的定价权。
五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在蚕桑专业合作社、枳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生猪专业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强力推动下,铜梁县安居丝绸有限公司、重庆铜龙食品有限公司、铜梁子奇药业有限公司、铜梁和平药业公司、铜梁益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与相关产业专业合作社对接,签订收购合同,形成了“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六是优化了购销环境。我县结合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市委“千社千站”民心工程,在乡镇、村社共建农村超市297个,实现了乡、镇、村超市的全覆盖,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购物环境,广大农民兄弟足不出村就可以购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四、我县“两社两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认识不够到位,发展还不平衡。部分农民和一些基层干部对“两社两化”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看不到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优越性,存观望等待的心理,有的甚至把发展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当作县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事情,工作上支持不够。
(二)合作层次不够高,经营规模不够大。在我县已组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多数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层次都不高,经营规模偏小。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一是在生产领域合作的多,流通加工经营等领域合作的少;二是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某个环节上服务的多,搞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少;三是经营服务区域在本乡本土的多,跨区域经营的比较少;四是小规模初级经营的多,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较少。
(三)运作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部分专业合作社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制度上不够规范,还存在未严格按照合作制要求运作的情况。一些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组织化程度不高,对社员的技能教育培养不到位。对部分社员只愿意享受利益,不愿承担风险的观念教育不够。
(四)扶持政策不够,发展进程较缓慢。最近几年,县供销社向中央、市争取专项资金共176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县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落实不够到位。特别是税收政策、信贷资金、财政扶持、风险化解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破解。
五、对促进我县“两社两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两社两化”宣传力度,扩大“两社两化”的知晓度。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深入理解“两社两化”建设,要宣传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壮大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两社两化”试点示范工作力度,为我县“两社两化”工作积累经验。“两社两化”建设工作重点是在农村推行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也是农村经营体制的一种组织创新,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指导发展上,既要克服疑虑重重、消极等待的思想,还要防止头脑发热、急躁冒进。推行农民专业合作,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是否建立合作组织,建立什么形式的合作组织,都应该由农民自己做主。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发展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选择那些农民有要求、条件具备的地方进行试点。通过“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积极效果,去影响、启发和带动农民。
(三)加强对“两社两化”工作指导,为推进“两社两化”提供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把指导农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其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纳入工作议事日程。要加强乡镇分管领导和涉农部门人员的培训,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研,及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涉农部门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要确定专人负责,切实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好,抓出成效。要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能人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地区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积极开展以土地作价入股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资产紧密型”,产、加、销“一体型”专业合作社。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搞好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的对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专业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使用情况;建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县级自查,在自查过程中,龙里县按照《贵州省农村沼气工程调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调查组,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农村户用沼气进村入户情况、小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情况和乡村服务网点项目建设情况等。
二、全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情况
龙里县经过一、二、三、四、五、七期省沼及05、06、07、09国债沼气项目建设,已在全县14个乡镇完成沼气建池10860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6.5%,其中农业局承担的国家农村沼气建设项目8780口,(一期工程750口、二期工程900口、三期工程530口,四期工程700口、五期工程2200口、七期工程200口、2005年度国债工程1500口、2006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7年度国债工程600口、2009年度新增国债800口),占全县建池的80.8%;其他相关单位承担的项目建设为2080口,占全县建池的19.2%。在全县建成烂田湾、羊昌、大坡、栋青树、新场、旧司等沼气生态农业示范点,切实带动和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于原项目的实施单位多,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存在;后续服务体系不健全,建设和管理经费不配套;培训力度不够,农户管理使用维护意识不高,沼气池使用知识普及率低,农户自筹能力差等诸多问题,造成农村沼气项目使用率低,效益发挥效果差等现象。
三、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抽查了5个乡(镇)7个村25个村民组,重点调查了沼气建设后使用情况。调查农户数447户,调查沼气池450口。
(一)户用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建设任务数为7660户,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500户;“三改”建设情况:改厕431户、改圈430户、改厨410户;原料情况:原料自有418户、以粪便为主的421户;使用情况:正常使用的有210户,间歇使用的有153户,弃用的有77户,报废的有4户;沼肥施用的有312户。调查农户满意度,觉得好的有222户,觉得一般的有197户。从调查的整体情况来看,户用沼气的使用率为81.21%。
(二)小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8个,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6个,被调查工程数量6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平均年出栏数为17头;建设情况:均完成“一池三建”,发酵池平均容积50立方米,贮气柜平均容积5立方米,沼肥利用设施6个,计划供气总户数6户;运行情况:正常使用的有5个。受过服务的有6个,沼肥施用6个。
(三)大中型沼气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个,被调查工程数量1个;养殖情况:主要以养猪为主,平均年出栏数为100头;建设情况:完成“一池三建”工程,发酵装置容积为200立方米,总投资20万元;沼气使用情况:企业自用;沼肥利用情况:沼液、沼渣用于蔬菜和果树施肥。
(四)服务网点情况
基本情况:2003-2010年完成建设任务数为34个,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2个,被调查网点数量3个,平均计划覆盖农户数300户,平均实际覆盖农户数200户;建设情况:山区或农户分散区有17个,有服务场所的网点17个,有进出料设备的网点7个,有检测设备的网点有17个,有维修工具的网点17个,有沼气配件的网点17个,平均每个网点服务人员数量为1人;运营情况:正常运营的网点数量有17个;网点效益情况:年运营成本870元,年收入300元。
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
(一)改变了农村生活用能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能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变了农村长期以来的生活用能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廉价能源,一次投资,长期使用,减少农户煤、电等生活用能支出。二是沼气使用方便、快捷。使用沼气省去了上山砍柴、捣炭做饭之劳,将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手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增加农户收入。三是沼气清洁卫生,无烟熏火燎,不会形成污染。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
沼气发酵系统生产的优质高效、无污染的有机肥料――沼液和沼渣,能有效地维持和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沼液不仅可作为农作物的全面营养液和牲畜饲料添加剂,而且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抗生素。将沼气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经济效益将成倍增长。
(三)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态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农村大量的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已成为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重大污染源,极易造成疫病的传染。农村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阻断了疫病传染源,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显著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文明进步,增进了农民身体健康。
(四)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了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协调发展
发展农村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使农村的资源得到循环高效利用,配套进行改厕、改厨、改圈,能把农村的“三废”(秸秆、粪便、垃圾)变成“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五、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沼气项目建设
主要是专项资金补助标准较低,配套资金不到位,农户自筹比重较大,难以调动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影响沼气池“三改”配套建设比例。一口“三改”配套沼气池,建设资金需6000元左右,而项目补助仅为1300元-2000元。
(二)国家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加大,农户的依赖思想较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增加,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滋长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虽然每口沼气池的补助标准都在逐年提高,但是,许多农户依然是嫌补助太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农户的思想意识认识不到位,沼气池出现问题、配件需要更换、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一切都想依靠政府出钱来办。由于这些依赖思想的存在,使得一些农户对已建的沼气池不去认真地管理,沼气的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三)农村劳动力外出,影响沼气池建设进度和正常使用
全县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且外出务工人员都是有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家里的则是老人、小孩、病残者,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缺乏和养殖业下滑。由此一来,对沼气建设的直接影响是两个减少:一是由于建池劳动力和沼气池发酵原料的缺乏,造成建池农户的减少。二是因不懂沼气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导致家中已建的沼气池闲置或废弃,建后正常使用的农户减少。
(四)技工队伍不稳定,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龙里县沼气池已实施1万余口,占全县农户数的四分之一,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已基本实施完成,目前实施的区域多数是边远偏僻的村寨,条件艰苦,有的甚至未通公路,靠人挑马驮。建池农户较零星分散,导致沼气技工工作效率不高,工资收入较低,因而,许多技工改作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造成沼气池建设技工严重不足,影响沼气建设进度。
(五)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后续服务难以保证
自2008年开始,虽然国家加大了沼气后续服务体系方面的投入,但是资金和网点个数都很有限。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全县建立了17乡村服务网点,并配置了检测设备、进出料设备、沼气配件和维修工具等,但是由于农户对沼气的管理意识不强,不愿意提供沼气后续服务费用,网点服务人员开展的有偿服务无法维持生计,再加上没有后续服务经费补助,使网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六)农户管理意识不强,严重影响沼气使用效果
沼气池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许多沼气池用一段时间就不能使用了,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管理和维护,这就无形地缩短了沼气池使用寿命。一是没有及时进出料,影响产气效果;二是沼气配件损坏,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三是养殖数量减少或不养殖。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沼气建设效益的正常发挥和沼气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推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户建池
资金投入问题是制约沼气建设的最关键因素,沼气资金的投入应由各级政府占主导地位,否则沼气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始终不会得到解决。沼气投入就像城市的天然气管道投入一样,政府应该占主导地位。再加上我国近年来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沼气建设的投入更应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承担。要保证国债资金供给的连续性,长远性和及时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政治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除上级项目资金发展沼气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投资。二是配足项目建设工作经费,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达到建成一口,发挥效益一口,让群众满意。三是改变目前单一的政府行为,变成农户自主申请、自主建设。对完成任务好的农户予以物质支持和精神奖励,使沼气建设中的先进分子得到激励,更加促进沼气建设。四是结合农户的需求申报项目。
(二)加快沼气后续服务网点建设,以解农户后顾之忧
为了巩固沼气建设的成果,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要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户用沼气池的日常管护、故障排除、综合利用以及服务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等知识,广泛开展“一专多能”的活动,进一步培养服务人员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保证其服务质量。
二要加大服务投入力度。为了方便农户长期受益,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配套资金、工作经费,多建服务网点,让用户足不出村就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企业和农民投入。
三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培养树立本地先进典型,学习借鉴外地典型经验,积极探索沼气服务模式,推进服务向纵深发展。根据养殖方式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推广新型服务,解除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对沼气建设的认识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沼气建设优越性的宣传,使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户增强新型能源意识、循环经济意识、生态发展意识、便民惠民意识和发展机遇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政府的良好意愿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达到社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改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世南,彭玉荣.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