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学科建设;持续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调查呼吁、尝试探索、自觉建构和重视推进四个阶段[1],克服了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德育化、孤立化等消极倾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不容忽视的现象——泛心理健康教育悄然出现。

一、泛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

泛心理健康教育,简言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泛化或泛滥,即不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及内涵,将其外延无限扩大,歪曲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从而混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功能。具体表现在:

1.泛功能化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是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以帮助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为己任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应具有的内涵,但并不等于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是一种全面培养与发展人的活动,由于个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位置,对其他几育起着基础、动力和增效作用[2],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几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人格为结合点促进德育,但无法代替其“育德”;可以借助开发潜能促进智育,但不能代替其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可以以心理健康促进生理健康,但不能代替体育“健体”;可以促进美育,按美的规律开发心理机能、塑造人格,但不能代替美育形成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观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进过程中,有些人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认为只要心理健康了就“一好百好”。这种“万能论”的观点,歪曲了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整个教育的科学认识,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育人功能的全面实施。

2.泛内容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心理保健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常识。但目前,一些中小学将学校的文体活动、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活动、自我保护教育及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活动都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作为成果宣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泛化和庸俗化。

3.泛主体化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一直有“专家论”与“教师论”之争[2]。国外学者多支持“专家论”,即由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实践经验的心理专家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鉴于我国国情,多数人支持“教师论”,即由广大教师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但这并不等于所有教师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都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是各科教师、各界人士,无论专业背景、学历如何,是否接受过培训,都可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堂而皇之地坐诊心理咨询室。如果照上述情形办理,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失范,甚至被异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泛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原因

泛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发展及人们的认识有关。

1.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从开展之初,就存在多种研究取向。班华教授在《心育再议》中曾指出:心育取向“可以有也应该有多种学科的视角,有心理学的,也有教育学、文化学的视角等。”[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综合应用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成为一个宽泛的大学科综合体。虽然学科建设一直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探讨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架构,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教学论、课程论、方法论和评价体系。

如若总停留在这一水平,必然会因为其涵盖面过广,内涵庞杂,带来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泛化。

2.专业化进程缓慢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各高校每年心理专业毕业生只有600多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和认证部门的建设还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导致泛心理健康教育现象的出现。

3.功利价值取向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直指人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等方面,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1]。但很多学校为达标、晋级或评优的需要,在条件不成熟、甚至并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招聘人员,机械操作,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另外社会上掀起的“心理咨询热”和媒体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炒作,也使一部分人想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谋取利益。在利益驱动之下,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并非指向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与提升,反而催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范。

4.对“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曲解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学者提出“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心理健康教育观也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除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以弥散和渗透的方式存在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显性与隐性的作用,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4]。这一观点对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正确的。但有些人曲解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性”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无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也促成了泛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石国兴.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第2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目前有3600万左右人口患有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心理异常的重灾区之一就是学生群体。据卫生部门估计,北京地区的大学生抑郁症患率已经达23.66%,不少于10万人。在2006年第三届“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日”活动上,陕师大心理学副教授李录志也称,近三成大中学生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标准把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领域目标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是“健康第一”这一核心思想的体现。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界定了健康的涵盖面,即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领域必将被提出来。心理健康是时展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们在当今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重要基本素质。

但至今也有人轻视或反对把通过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作为学校体育的目标,认为这是“过分地夸大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功能,使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众多的体育教师们也有具体操作上的困惑。那么,心理健康这一目标到底合适不合适呢?又该如何去达成呢?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研究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丁雪琴教授等所作的一个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对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诱因的调查及对比研究表明,无论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现出经常参加运动群体在受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者。这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压力的缓解和减轻有积极的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有不少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这表明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上大有可为。

一、心理健康定义

心理健康标准的分类有很多种,一般来说,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主要有:

(1)智力正常(2)自我评价适当(3)情绪愉快稳定(4)意志品质坚强(5)人际关系融洽(6)环境适应力强。以上标准也应是我们体育课程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二、体育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在体育运动中,通过技能和体能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运动具有的艰苦、疲劳、激烈竞争等特点,使参与过程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消极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优良品质。

3、体育运动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体育运动及学习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教师很容易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升华或转移,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

体育运动中的很多项目必须通过伙伴的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通过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演练,可以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5、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竞赛是来源于生活的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优势与劣势、团体与个体、公平与不公等种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课程应如何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

1、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表现,以及维护心理健康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2、改变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体育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精神,从学生的自我评价人手,帮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和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中能对自己有一个充分、正确的认识。

3、通过赏识教育、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通过积极性的评价调动其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其树立信心,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3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在组织落实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严密非常。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政教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高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例如,在讲如何有树立自信时我们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成功,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树立自信呢?我们将自信比喻成三条腿小凳(即自信的三个条件)小凳无论哪条腿出了毛病,小凳都不会站稳,这三条腿就是:A:认识自己的能力。B: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欣赏。C:运用能力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不断成功。一个人树立自信,不但与自己有关与别人态度也有关系,我们要学会欣赏、承认别人的能力,帮助别人树立自信。

在讲如何帮助自己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心理告诉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于外界环境影响接受较快,但遇事想一想,进行一下辩证性思维就会找出正确答案,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是要冒一定的风险,决定是否冒这个风险要分析一下,利用批判性思维做出聪明决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课之后,学生反映用心理课讲到的观点,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较为顺利。学生反映通过心理课对于少年期的心理变化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树立自信。上课时能用合格听众的标准要求自己。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上能退一步,让一步,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用老师,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之间如何建立友谊,要讲原则、方法;现在做事常常问一问为什么,做一做分析再去行动……。

2、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高二年龄段学生性心理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心理健康、性心理等讲座。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高考,择业等问题,开展心理讲座:《高考前的心理调节》、《考场快乐行》、《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等。《考场快乐行》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学法指导,着重在对学生考试心理与考试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包括考试动机的激发与考试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较好地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的讲座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考试焦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介绍排除考试焦虑的方法。在现场,主讲老师还教授学生系统的放松训练方法。经过辅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消除了考试焦虑现象,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升学考试。我校历年高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把心理教育同家庭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

我们利用家长向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家长宣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常识,考前心理常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我校还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上水平,我校心理咨询室一直坚持开展团体、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信箱、进行心理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三、反思与建议:

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而且要纳入高中学生必修课中,可分年级制定不同的课时、教材及要求。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专家指导。建议建立心理教育网,实现资源共享。

3、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4、继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争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内容。

第4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1958年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积极心理健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这个概念,意思是说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在1954年出现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直到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内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

4.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支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根基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

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2.“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当人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些性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表现出来时,则应遵循“道”,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和”。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致中和……万物育焉”。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4.“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

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决定着人的向善性与向恶性。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三派学说争论两千多年不绝,但是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孟子开创的性善说认为人生而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还提出人天生就有“不学而能”的“良知”与“不虑而知”的“良能”。“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

5.“预防”与“整体”的中医养生精髓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整体”观念是其理论精髓,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就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预防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5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研究和教育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坚持“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仅包含发展、预防和补救,还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能力。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谢恩·罗普兹等选取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进行内容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分享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超级秘书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除了表现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外,更看重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职业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第二,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沉浸体验、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

第三,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发掘其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交往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

第5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1)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2)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行学生学习方法与技能指导,促进学生以最佳的心态学习和迎考: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3)增强学生的情绪自控力,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承受刺激的能力,提高情商;(4)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同学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促进同学心理健康成长。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一、全员重视。增强意识我校成立心育领导小组,确定心育辅导组成员,在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上优先落实,常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学校征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报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杂志,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心育的认识。近年来,我校老师及辅导员们都充分地意识到心育的重要性,也较自觉地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方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我校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任务由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来担任,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制自己的教案,针对不同部分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比如,针对许多新生不适应新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我们对新生年级开展了“如何适浅谈理健康教甯云南省镇雄县教师进修校王先武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开展了“成长不烦恼”等讲座;还先后对学生进行了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等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心理自我矫正方法,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3)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校每个班,包括毕业年级的班主任老师都必须上1.2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进行检查评比。借此提高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团体咨询:对那些有相近或相似问题、疑虑的同学集中起来,利用团体成员之问心理相近的优势,互诉烦恼,共商对策,减少疑虑,减轻心理负担,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助人自助。

    2.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我校心理咨询室始于20lO年10月,配备有专业人员1人,其中何黄伟老师获得国家三级咨询师资格。,理咨询室命名为“心理话吧”,整体格调整洁、温馨、舒适。心理咨询室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接纳来访同学。“助人自助”是说来访者不可以依赖心理辅导员的忠告和建议,要求他们替你做决定。重要的是自己负起责任,勇敢面对。本着关爱、尊重、真切、保密的原则,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学生。咨询内容涉及到学习和生活问题、人际交往、,隋绪与行为、升学与就业等方方面面。目前咨询室已接待学生20余人次,在咨询教师的帮助下,我们已成功地转化了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针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了适当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减轻或消除了一些来访者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设立“心之声”信箱。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进了心理咨询室,即存在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也有的同学性格腼腆、害羞,生‘怕进咨询室被其它同学嘲笑。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也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每次接待来访者的人数毕竟有限。针对这些情况,除加强宣传教育外,我们还设立了“心之声”信箱,让更多的同学能无拘无束地充分倾吐心中的烦闷,帮助解决心中的困惑,咨询室老师回信达近100人次。

    (3)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学生还可以在网上通过QQ进行心理咨询、预约、留言等。心理咨询的途径更加丰富和完善。

    3.既面向全体又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营造良好的“心育”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环境是潜在的课程,学校的精神环境(师生关系、校园气氛等)和物质环境(自然景观、建筑设计)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校园环境影响着师生的心境,对师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境作用。我校通过精心布置教室,彰显了班级的个性与努力目标,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宣传窗、墙报、黑板报、诗廊的装饰和春牙文艺学生社团的建设,以及体育节、艺术节的举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通过师德承诺活动,优化人际关系,着力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使学生在和睦的人际关系中感受自我价值。整个校园,就是教育的大课堂。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强化“心育”的整体实力。

    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我们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培训,一是全员培训,采取网上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为全校教职工作专题辅导,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资料等形式进行。二是骨干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业务培训会。

    通过培训,教师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大家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良好的心态、人格去影响和感染每一位学生。

    (3)创办温馨心理小报,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小报分学生栏和家长栏,让更多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通过网站和小报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助人自助。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证。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等。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规定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随机反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和谐、活跃、平等、欢快和有激情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活泼的学习。

    (5)加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校属于村镇级乡属学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等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去关心,所以加强对家长的“心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家长会和专题讲座以及发放温馨小报等形式,解答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次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6)重视心理问题个案的记录与分析,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6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很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学生心理异常表面看起来却很正常,所以学校往往忽视了,也就放松了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的问题越积越多也越来越严重。这样就埋下了一颗“隐形炸弹”,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落实环节上有诸多问题,成效不明显。

一些高职院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但成效并不明显。很多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程教育时,只是照读书本里的内容,使学生感觉非常乏味,甚至会产生抵制情绪,这些都大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情况下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些都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学生也不会提高自己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1.积极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感受人际交往的乐趣,从而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创建一个团结和谐、奋发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集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班级凝聚力。在学校和班级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调整教学策略,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要注意根据其学生心理特点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设计合理的课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高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案例进行讲解剖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中领悟,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恢复复正常状态。这两种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要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3.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

高职院校要经常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引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入学后,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发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有所不同。新生面临的问题更侧重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因此新生入学时,学校要开展关于新生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他们对大学教育的认识,增强新生适应和应对新环境的能力;而毕业生最为突出的是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问题,担心社会竞争激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对他们,学校要注重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准备树立健康正确的择业观。

4.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意识,使追求健康心理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结论

第7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陈虹,吴九君,李益倩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学习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上的价值张微,宋红艳

4.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关系研究——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张丽华,徐微

5.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李岚

6.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王福兴,陈珺,段婷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资优教育模式初探黄骐

8.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并设法成功陈虹,吴九君

9.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案例报告王军利

10.我不想孤单——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档案

12.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尝试与体会封华

13.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周博

14.正视抑郁心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黄爱武

15.离异家庭孩子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周丽华

16.小学品德教育与劳技教学的有效整合顾建英,汤丽娟

17.高中生睡眠问题解决策略初探李云希,刘醴湘

18.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杜红梅

1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王文贞

20.花开无声文有声——作文教学四步走孙玲玲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努力匡正的心理误区(一)阎立钦

22.班主任应妥善用"怒"谢涛

23.让学生学会微笑李磊

24."南风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王银华

25.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孙燕,刘欣

1."驭人"才会"育人"黄莺

2.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洪秀敏

3.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静雯,黄建伟,蓝敏

4.以心为本走向美好幸福——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剑玲

5.心理测试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韩鑫桐

6.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施建国,朱文英

7.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翟宁

8.用"叙事"的态度话说校园"手机依赖"林盛

9.心理咨询中空椅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熊猛,叶一舵

10.为你骄傲为你幸福——小学生"交往困境"心理辅导个例唐敏

11.我学会交往了李立军,赵立平

12.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初探余明

13.相悦身心灵——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侧记李微

14.浅析高考考生的考试应激和心理调适洪水兰

15.习作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左海电,楼说行

16.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孙金翠

17.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田光华

18.前进路上谁是对手——浅谈中学生竞争心理高常霞

19.中学生计划学习的盲点及对策宋红艳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学科中的渗透汪良英

21.信息动态

22.话说赏识教育与欣赏式探询单海林

2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高手雷泓霈

1."涂鸦"也是一种风景刘宝山

2.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白玉萍

3.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吴发科,任旭明

4.新瓶装鸡尾酒——对心本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陈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探究张连云

6.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积极心理学在积极教育中的应用——英国学校"庆祝优秀品质"项目陈虹,吴九君

8.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潘蓓蕾

9.生命的历程川,梁辉灿

10.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则高三学生危机干预辅导案例周有玉

11.唤回东风靠什么——由一则"戒除网瘾"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张慧晓

12.教师生命质量的失落与找寻廖娟,张雁军

13.用爱心为学生护航——班主任工作的点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动态

15."积极心理教育走进怀柔实验小学"心理活动观摩课观后感陈虹,吴九君

16.一个都不能落下顾建英

17."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让小学低段学生从懒散走向勤奋郑洁贤

19.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石井

20.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周成洁

22.建立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金星辉

23.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阎立钦

24.你的表扬我难以承受毛春铧

1.教育也应多"变频"吉祥枣

2.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陈明利

3.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张晶

4.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尹红霞,时公卫

5.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廖友国,林燕

6.青少年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吴伟强

7.优化教师心理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杨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毛春梅,张玲,张爱

9.毛毛虫在歌唱——学会成长黄莉莉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心结,重塑心灵王晓庆

11.从孤独中走出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个案陈静琴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学校心理教师的情绪调节黄海亚

1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李家华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建构黄宁

15.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张凤玲

16.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钱进春

17.潜移默化,相机熏陶——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帅群

1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浙江省德清县禹越中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种发现张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李正

21.当代家庭的监护误区及其应对策略王颖,王相武

22.别让爱成伤害陶慧

第8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做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第9篇: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心理健康指有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避免因过于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与人相处可保持融洽互助的状态,有进行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从事工作的能力,能正常地爱别人与被爱。

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比较普遍。近年来经常出现学生犯罪、自杀和杀害他人等现象,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该案是一桩典型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3.6%的小学生,18%左右的中学生和大约23%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率甚至占自杀人群的25%,这说明学生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影响。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都难以代替。夫妻离婚,受害的是孩子,其幼小的心灵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3)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使孩子对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盲目地开发智力,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反而伤害了孩子。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地方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学习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3.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兴旺的网吧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健康

心理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子女应有耐心、和蔼可亲。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应倾注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儿童成长的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我们还应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

途径[DB/OL].,2009-02- 07.

[2] 甘吉良.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B/ OL].省略/lunwen/2007/ 200711/120482.shtml,2007-11-09.

[3] 李雁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三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