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高中地理课后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课后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地理课后辅导

第1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62-02[ZW(N]

[作者简介]唐新凤(1973―),女,安徽宣城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和高中是中学教育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高中是初中的延续和深入。然而,高中不管是教材内容的深度、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方法,都较初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加之初、高中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衔接问题由此出现。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基点

对比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地理课标》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地理课标》),初、高中地理课程都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地理原理应用”,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提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整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地理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课前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必要性,在教学的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气候的教学,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下:

1.知识体系:了解世界气温、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能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成因。

2.学科思想和方法:实验探究法、计算机模拟法、地图法、统计图表法、成因分析法。

3.其他:良好学习心理的调适、优良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气候教学在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主要目标是基础知识介绍,只要求学生能读懂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并归纳出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这样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使初中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地理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用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其形成原因,进而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使学生建构起有关气候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在最近发展区确立高中地理教学的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即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基础为依托。

气候的教学首先要把握初、高中地理的具体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及学习习惯,要对学生现有的有关气候方面的基础做客观评判,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并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并确定教学衔接的起点。这是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

从《初中地理课标》可以看出,初中地理中只是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了常识性介绍,要求学生会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并归纳它们的特点,能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能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等;高中地理则要求以三圈环流理论来解释、运用、拓展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气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知识“脚手架”式的衔接:(1)让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其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地球上的五带,引导学生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对气温分布特点做成因分析;(2)让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其特点,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解释其形成原因;(3)让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过渡到用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成因;(4)让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气候类型的分布,并过渡到用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等原理解释其分布的成因;(5)让学生回忆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6)通过某一案例,引导学生用初、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教师要树立衔接教学的意识

衔接教学意识是指地理教师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层次性出发,整体把握地理教学全过程的观点和思想的总称。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能否顺利实施。推动地理教师衔接教学意识形成的先导性力量是理论的引领,也就是通过地理课程专家的讲座从理论上引领地理教师的衔接教学意识。地理教师通过理论引领所形成的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场域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转化为有意义的经验,从而使他们用已经掌握的衔接教学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发生积极的互动,最终确立起衔接教学意识。

(二)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地理课标和教材

第2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1.1地理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资源就是指在日常地理课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对完成教学目标和顺利实施教学有利的意识和物质。其中意识形态部分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师生行为、师生间关系等等。教学物质包括所有无生命的客观物质,如:课本、地图、模型、黑板、测量工具。同时也包括有生命的物质,如:参与课程教育的老师和学生。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是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的因素和条件,都囊括在地理教学资源的范畴内。

1.2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

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指重组、调整、协调并优化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使每份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利用。具体来讲,就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教学资源的物质和意识部分进行创新的、科学的和系统的转化。

2.地理教学资源整合运用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课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复习课、新授课练习课、自习课和辅导课等。但是,每一节课程大多有一个主题,所以为了贴近课程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整合运用教学资源时必须要有针对性,使得教学资源的利用重点突出。例如,教师在讲授水库这一课程时,应在遵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所用能够利用的到的教学资源向学生讲解有关水库的知识,包括: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多角度的将水库的历史、形成、构造、地形逐一的展示。

2.2科学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着科学性的态度,以一种严谨的工作观念面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在新出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以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目的准则,因此科学性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整合的前提。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科学性的原则,要对教学资源客观深入的掌握,以及进行严谨的研究。杜绝一味迷信教科书,对教科书中不合理的地方要用于批判和质疑。另一方面,科学的运用教学资源,以学生身心发展程度和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去选择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中去。

2.3联系性原则

在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中需要遵守的联系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与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多方面的联系。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课上知识点的讲解,要相互联系,让学生记住其中一点就能联想到另外一出知识点。(2)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寻找与老知识点的共同之处。(3)在讲授国外地理内容时,可以以国内相似的地理内容为例,加快学生的理解。

2.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既满足当下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又不能削弱后代需要的发展资源。这里强调的是持久性的发展,是满足未来发展前景的公平平台。在地理教学资源上来讲,其是一直存在一种消耗的状态,无论是物质、人力还是意识形态。因此,为了不使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持续的枯竭,相关教育部门和一线教师就必须要充分的剖析教学资源的潜在力量,适时的对教学资源补充。

3.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有效措施

3.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几乎全部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均由教师决定,教师在其中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将最大程度的影响教学资源的运用效果。以下几点为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措施:(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在新时代的到来之际,伴随着新的知识和理念的发现,以及更高水平人才的涌现。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的鞭策自己进步,积极的参加各种培训教育活动。(2)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因地理学科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在地理研究范畴内要不断的扩展知识面,潜心的研究专业知识。

3.2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首先要在地区间做到合理的分配,然后在本校内做到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合理化的教学资源还要做到将现代的教学资源融入到传统教学资源之中,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

3.3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文本资源就是地理教科书,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科书,要深度的发掘教科书上的资源。做到以下几点:(1)利用其它资源对教科书进行补充。例如:使用杂志、报刊、论文和互联网平台。(2)针对教科书内容设置课后作业。教师以巩固课上知识点和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有选择的布置作业。可以给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第3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程改革 创新教育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是确定的:统一内容,统一考试,材、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相差无几,造成了教学的机械化,教师也较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对广大的教师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几次高考改革,我校报考文科的学生人数较理科多,大部分学生不是因为对地理感兴趣才报读地理,而是各科成绩不理想,没有什么特长,寄希望于相对“冷门”科目中“搏一搏”,但又对地理科前途忧虑重重。而且他们在初二时已通过地理中考,初三停开地理课一年,对地理是既熟悉又陌生。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在第一节地理课,我没有急于赶时间讲课,而是先从地理科本身的特点入手,指出地理科具有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引导学生联系报纸上的内容,如当前报纸中通常有大篇幅的旅游、房地产等的广告,指出当今社会需要地理方面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心。接着,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了一圈,有目的地观察了校内小山岗上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土壤(红壤)、岩层(基建时削开的山体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不同部位颗粒大小不同)以及砌石山用的石灰岩、装修用的大理岩、花岗岩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还要求每个学生课后找一个生活中与地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写出来,留待下一节课发言。第二节课,同学们都踊跃发言,他们的题目很多,如“现有了青山,但还没有绿水”、“我家后山坡为什么会滑下来”等,很多同学还分析了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明确提出“只求人人进步,不求人人高分”的要求。事实上,经过这二节课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并且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时常拿一些植物或拣到的奇石等与老师共同探讨、质疑问难,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更是积极大胆地思考、想象和探索。此后,据有关的课题,多次带学生外出观察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创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的双向交往。这几年我校学生地理基础较差,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目标明确,这给了我很大信心。怎样才能有效地使他们学好地理,我的做法是:

作为辅导者、协调者,我采用多种启发式的教学。过去教师提问,虽然有目的、有侧重点地去问不同的学生,但所问内容、难易度均掌握在教师手中。有时提问甚至只是为了提醒个别学生集中精神、对学生加以约束。教师的提问,只是了解个别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上多采用了学导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读图启发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学生问教师,是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发问,主动权在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第4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教学

一、深入浅出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地理课程在高中阶段是一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涉及的主要领域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生物等诸多方面,而其中有很多的高难度知识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恐惧感,有时还会一点点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了。使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做法是:第一,逐层分析,提炼核心问题。第二,将地图教学法应用于教学课程中。例如,在湘教版教材中的《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一文中,其核心内容就是围绕“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季节的描述”这两大核心问题,通过对地图的使用将相对复杂的区域简单明了地表明在地图上,其次通过数学几何的运用将地图的基本框架构建出来,最后通过问答的方式将问题提出来,从而将地图的区域知识展现得丰富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通过交流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气氛

通过在课堂中设计问题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某国的地理位置及区域环境时,教师提前设置了多道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将提前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观看,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地域不同带来的环境以及气候的差异。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都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从而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接下来通过每个小组选出代表的方式,分别对地域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最后将每个小组的意见和分析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表达方式,学生既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三、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按照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给自己的作业,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教授地理课程时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使学生可以平等地学习和交流沟通。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他们自身的优点及时地提出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重塑他们的信心。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该遵循由易而难的原则,课后可以更多地布置一些综合性问题,这就可以更多地增加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慢慢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最后通过教师的认真辅导,使他们都能掌握地理课程的重点知识。

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

在学习中,单纯的个人智慧力量是有限度的,但是团体合作产生的效果就会明显的不同,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对教师大的依赖,就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通过自己交流可以更好地沟通想法与意见,提高学习效果,还能增进同学友谊,只有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更明显的效果。在这期间,对于学生的一项知识储备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好的锻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包容彼此,小组学习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有大度的心进行学习合作,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懂得竞争与理解的人生道理,对于学生今后的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把班级分成几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然后针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研究学习,然后对新课程进行自我讲解,充分给予每个成员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小组长需要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自己通过问题的设置,进行答案的解释,从中找出重点以及难点,通过团体合作,综合集体智慧,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小组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教师需要作出必要的指导,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习过程中,学生就是自己的教师,可以自己进行领悟,教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生共同提高,可以说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尽可能地激发,让学生能懂得其中地理学习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学习,就是进行相互探讨的过程,这样才可能保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地位,从而更加有兴趣地进行地理学习。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更好地渗透新课标的改革。

第5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一、关心爱护差生,激励差生“想学”

    差生地理成绩不理想,有多方面因素,教师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差生都要格外关心,利用各种途径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及其产生的原因,使教学活动有较强的针对性。上课期间,不忽视差生,让他们和别人一样得到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辅导时,对差生的问题尤其要耐心回答,并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谆谆善诱,加以辅导,或批改作业时,找他们来面谈。这样,差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真诚关心和爱护,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而融洽了师生关系,就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激励差生产生学好地理的强烈愿望。

    二、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使差生“爱学”

    1.用教师广博的知识,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旺盛的求知欲,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应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奋发进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掌握书中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并认真学习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数理化以及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学。同时还要不断收集报纸、杂志上刊登的一些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师的知识,而且可使教师的教学生动、充实,同时也可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现象,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内形成一个持续的兴奋中心。同时唤起学生全力以赴的学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力量。这样必定会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重视差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差生“会学”

    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差生就更为重要了。

    1.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差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绪论课中,教师必须针对地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做以交待,使学生了解高中地理知识大体分为两类,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去不断地强化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由于人类活动使人与地理产生密切的关系,由此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使差生手不离图

    地理与地图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学习。课文是地理课本的主体,地理插图也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地图上,是学不好地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地图、课本中的插图,而且需要具备填图、绘图、分析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地理时手不离图的好习惯。

    四、加强课外辅导,促进差生提高成绩

第6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一)基础太差,底子薄弱

由于此前陕西初中阶段地理并不纳入中考,所以好多初中生就没下工夫去学地理,基本的知识体系、解题能力都比较欠缺。如很多初中毕业生搞不清经线、纬线,不知道地球上有几大洲和几大洋。进入高中阶段,由于知识难度陡然加大,他们学起来就很费力,课堂上听不懂,自然就不会做题,成绩如何能考好?

(二)学习习惯不好

有些学生很聪明,课堂上思维也很活跃,但课后不注意及时复习,不积极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不佳。还有些学生课堂上爱做小动作,没有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这必然也影响学习成绩。

(三)学习兴趣不大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问题。有些学生对学习本身就没有多大兴趣,或者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导致学习地理时劲头不足,成绩很差。二是教师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激情,不能很好地感染学生;教学方法简单,不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用处不大等。

(四)学习方法单一,只重视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很多学生,尤其是刚上高一的新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一记、背一背。其实不然,很多地理问题必须先理解了才能解答,如计算某一点的地方时或正午太阳高度角等。

(五)忽视了地图的作用,读图能力差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在实际学习中不少学生忽视了地图的重要作用,不注意读图、析图,导致很多信息没有被挖掘出来。再者,很多学生的读图能力很差,即使认真读了,还是不能获取图中蕴含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这些原因,我经过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特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通过复习导课和课后辅导等措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学困生往往课堂听讲时不够专心,对当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那么,下节课开始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上节的重点就很必要了。这有利于他们及时补上上节课的漏洞。值得说明的是,不是每节课都得采用复习导课法去导课。高中地理有些知识紧密联系初中,所以我们在开讲每个与初中有联系的新知识之前,也应有意地去复习,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串联知识,使后续的学习更容易;另一方面是为了照顾学困生,帮他们查漏补缺。如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一节是整本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知识点很多,教师在正式讲授之前,就应先复习初中的经线、纬线等知识,不能为了赶进度就忽略此项,否则一些学生会越学越吃力,严重影响后续的学习。在平时的上课和作业批改中,我们也能发现学困生存在的问题,这时,要耐心地帮他们解决。如课堂上某个学困生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时,我们可以一步步提示,推动他的思维向前,直到解决问题;还可以在课后单独给他辅导,再配合几道题目让他练习,考查他是否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通过耐心教育和严加管理,使学生改掉不良学习习惯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是巴金的一句名言,很有道理。习惯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为人处世的方式等。坏的习惯会让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急需摒弃,而这就需要教师的配合和引导。我们可以首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分析现状,总之,让其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危害,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正能量,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其次,应严格要求学生。如果发现他们一如既往,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如罚背课文、罚重做作业、罚打扫卫生等,总之要让他们知道犯错要付出代价。

(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快乐地去学。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课的有用性。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经常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如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问题、探究桂林喀斯特地貌的成因问题。其次,教师上课要精心设计,导入材料新颖,自学问题清晰,合作探究有力,课堂练习充分,课后作业典型。同时教师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或适时展示某一方面的才能,如偶尔在课堂上说句英语,唱几句反映地理问题的歌词如《黄土高坡》等,让学生认可,让学生喜欢。爱屋及乌,那么学生也会把对教师的喜欢延伸到知识的学习上去。

(四)教会他们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很多,有记忆法、联系法、比较法、总结归纳法、作图法、查阅资料法等,我们应让学困生掌握多种学法,并灵活运用。如讲完“地球自转与公转”后,可设计作业,让学生从方向、周期、速度、产生的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和公转,还可让他们手绘地球在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遇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让其查阅资料,书写地理小论文等。通过有意引导,可以让学困生学会驾驭这些方法。

(五)提高他们的读图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一些特殊图的读法。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多训练学生读图,如可以上专题读图课,提前找到很多典型地图并归类,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各类图的读法,并配合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

(六)课堂内外多关心鼓励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第7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学习能力、学习行为、道德品质的评价。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对于学习情况进行体验、观察、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状态,改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吾日三省吾身,客观有效的自我评价是个人不断修正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自身出发进行分析,有利于端正个人人生方向,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加强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者。

二、高中地理学生自我评价存在问题

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高中地理中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自我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制定评价标准是开展评价工作的第一步,一些学生缺乏充分的自我认知,在标准制定时模糊不清,标准过低,对学生激励鼓舞作用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标准过高,不利于目标实现,打击学生自信心。2.自我评价过程不会操作,自我评价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它指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体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行为。实践中,一些学生不熟悉过程操作,轻视自我评价的作用,影响了自我评价功能的发挥。3.自我评价结果处理不利,一些学生在面对评价结果时,不能客观冷静进行分析,影响了评价结果。

三、高中地理中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的具体措施

1.遵守自我评价原则与活动流程。在地理学习中,要遵循自我观察与检测——设置标准制定计划——执行策略与检测——分析评价结果的流程,规范自我评价过程,实现有效自我评价。同时在自我评价中,还要遵循循序渐进、适当频率、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水平,实现自我更好的发展。2.明确地理学习知识自我评价标准。地理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和地理价值观和地理情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我评价建立在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掌握和应用上,包括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还包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利用知识迁移和原有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速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任务和学习要求,明确评价标准,帮助学生建立评价标准,例如了解、背诵、掌握、记忆等具体标准。3.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掌握自我评价技能。在制定明确评价标准后,就是下一步学生开展评价过程,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比如在课中、课后辅导时讲解一些自我评价实践案例、自身实际体验,影响学生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详细记录,总结学生自我评价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完善自我评价体系,提高自我评价过程的实施能力。4.丰富学生自我评价经验,将评价与学习相结合。地理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了自我评价标准、实施具体自我评价过程,学生作为评价的参与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将学习内容融入评价体系,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认知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考察、调整结论,提高学习成绩和知识水平,改善学习成果和学习策略,发挥自我评价的积极作用,以评促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5.强化自我效能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某件任务的推测与评判能力。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充分的自身认知是重要前提,强化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保证学习者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习目标与实际水平相符,源于自身,高于个人,既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在合理幅度激发学生好胜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是实现目标的有力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对自身行为、习惯、认知进行规范和约束,按照规定流程,同时在进行评价结果论断调整时,通过强大的控制能力,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本文来自于《教学交流》杂志。《教学交流》杂志简介详见.)

第8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应让学生“重视地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1.着眼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中,有数理化知识的渗透设计,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想学文科的学生,会好好学习数理化知识;想学理科的学生,也会好好学习地理知识,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还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全面提高。

2.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理念中,要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活动和课后训练,在其中渗透数理化知识,让喜欢理科的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会觉得乏味,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耳濡目染到数理化知识。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到地理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3.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中渗透数理化知识,可以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为学生今天的学习生活服务,还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制定的目标必须是知识技能、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这三项内容的统一。高中自然地理包含许多的数理化知识,要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知识技能,必须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数理化知识技能。知识技能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但它只是一个低层次的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是比知识技能高一级的目标。一个人能力的发展,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情意的发展是最高级的目标,学生通过数理化知识的帮助理解高中自然地理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自律等情意的发展相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热爱自然地理,热爱学习。

2.制定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难易适度。高中自然地理中的数理化知识具有难度大和超前性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合理渗透,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考虑到他们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不然会导致顾此失彼,反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

三、关注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本人特点及规定的教学时间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合理地、恰当地配合,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发展能力和改进学习方法、激发求知欲望三个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物理化学中观察法、实验法。如在讲解地下水中的自流井和承压井的时候,学生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观察物理实验:连通器。通过观察,学生就好理解了。

四、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突出重点,找准难点及其解决的办法。在高中自然地理中包含许多的数理化知识,这些涉及数理化知识的地方,往往是难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一些数理化知识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在讲解大气的热力环流时,先讲解大气压强的知识P=ρgh,可以帮助学生明白下面的压强比上面的压强大,低压值可能比高压值大。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安排和方法的选择,在内容讲解上不能过分补充数理化知识,造成课堂上应该讲解完的地理知识没讲解完。方法上也要注意,要在合适的时机合理地渗透,才不会漏讲重点的知识。

第9篇:高中地理课后辅导范文

关键词:热力环流 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1

1 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对象、环境分析)

1.1 教学内容

本节所讲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习三圈环流和气候的基础,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从动态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而大气运动又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起着呈前启后的作用。

1.2 教学对象

学生已具备热胀冷缩和力学等相关物理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与热力环流和风有关,虽然很少有学生意识到这是大气运动的结果,但这种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  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诸葛亮火烧葫芦峪

话说三国后期,农历六月的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设计将司马懿父子围困在葫芦峪,用火攻之……正当大火冲天,一场大雨不期而至……

司马懿道:“天助我也!!!”

讨论: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

资料:当地的老市民说,青岛一般是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则感到空气比较干爽。这是为什么?

你能不能解读一些其他的自然现象呢?

[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引出课题进行新课教学]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最近发展区”原则]

环节二:分析情境 探究新知

板书标题: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板书)

投影:“热力环流”动画

(由学生结合动画,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请在动画演示过程中观察分析:

①引起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垂直方向上的空气运动使水平气压分布有何变化?

③水平方向上空气如何运动?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①地面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

③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热力环流。

[探究讲解、观察、思考、比较、绘图、观看动画,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归纳能力训练,指导学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同学们是否能自己画出这种现象呢?造成这种现象的过程又是什么呢?

(提出疑问,过渡到下一子目)

环节三 实践应用 升华新知

学生已经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下面用这一原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海陆风 城市风 山谷风 (板书)

由学生结合刚才分析的“热力环流”内容,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辅导。

投影“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联系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在黑板上板图。

[运用题目探究、解答,反馈学情,训练解题思路,过渡到下一子目]

环节四 归纳强化 提升演练

(3)知识归纳(板书)

结合“热力环流”示意图和“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进行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小结、启发、诱导、尝试、归纳、强化成因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4)课堂练习(投影一组练习,进行当堂的训练,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组织、引导、总结 分析、交流、评价、反馈矫正,指导学法和思路]

5 教学反思

5.1 对使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课程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5.2 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的反思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全部的授课,更不能代替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5.3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因为热力环流的原理,是个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盲点,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用信息技术来突破这个难点,并在实际的课堂中也体现了整个设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