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课堂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 面临的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62
1 引言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课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经过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意在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
2 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考试,我国目前还采用的是卷面考试,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更多的要求是背诵和记忆。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更多的教师则是采用背诵抽查,在当节的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背诵,在本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或者是下节课开始时提问。比如说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听到学生们敞开嗓子背诵的声音,很多课本内容也被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压缩到了极致,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有些教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知识点,更是不惜花费大力讲解。思想品德教师一般会讲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从宪法出发,延伸到民法、刑法、司法等。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教学方式的话会离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远。诚如同志指出: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2.2 只重形式,忽视内容
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又只是重视形式,无边无际的放大,和课本脱钩。我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发现,有很丰富的形式,比如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会选一些视频,相声表演,课堂小组进行讨论等,但是这些内容却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上,同学们很活跃也很兴奋,但是下课后,同学们是什么都没收获到。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不管不问,完全凭学生们自由发挥,讨论的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在期末考试之前,由于平时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都是带着同学们在玩,最后的突击更是划重点,让同学们背诵。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更是有办法,直接拿往年的考试试卷,让同学们背答案。因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试题库是有限的,这样也能奏效,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的内容忽视,会使得同学们的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断链,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途径
3.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枯燥
面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要增加教学元素,增加课堂的有趣性,避免枯燥乏味。比如说在教育学生们尊重别人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始。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给你们尊重的家人或者尊重的朋友、同学写一句赠言,完成后请你们当面送给他”。在写完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站起来回答一下问题:你们给别人赠言时是什么感受呢?然后教师可以喊起来几个收到赠言的同学进一步提问:你们收到别人赠言是什么感受呢?最后教师可以统计一下班级里面收到赠言最多的同学是谁?通过写赠言让同学们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预习课本,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掌握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3.2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避免只重视内容或者只重视形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课堂内容相结合。比如说游戏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那么游戏能不能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游戏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哪些内容相关就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团结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很好的发挥游戏形式。比如说教师可以组成小组,团队,让团队辩论,团结重要不重要。比如说A方认为团结不重要,B方认为团结很重要,这样,教师控制整个局面,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辩论,都没有对和错,只是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体现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大于每一个人的。团队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熟悉课本,找对团队的重要性。要使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得以极大满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涉及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方面如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管理、课堂管理、公寓管理、网络管理等过程中时时处处呈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从而造就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高尚人格。
4 小结
思想品德新课改还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和学习,根据自身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1):25-27.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大学生,思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不断增多,尤其是教育者,对“学习共同体”的关注更加明显,但是,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运用“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难题。本文将对“学习共同体”进行解释,并且对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经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沟通和意见交流,对学习的资源共同分享,对学习的任务会共同完成,学习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学习共同体”。其中助学者包括教师、教育专家和学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具有组织目的性、组织系统性和组织适应性等特性。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本质性的特征,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的特点。
二、“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为了高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提高思修成绩和思政素养。
(一)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共同体”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帮助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加之大学校园自由的学习环境,因此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这些问题在学习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上课不做课堂笔记,为了帮助学生改掉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监督学生学习,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锻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开展课堂交流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讨论活动,比如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讨论。这样做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增加“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交流机会,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上应该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当学生在说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时,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所说的答案的来源,分析学生的想法是其自己思考之后得出来的,还是用手机百度的。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时候,提问的方式要恰当,不能提一些非常苛刻的问题,这样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打击学生自尊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就是为了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四)增加课堂评价环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单一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堂评价的环节。“学习共同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当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对该学生的表现和回答内容做出相应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优点提出表扬,对学生欠缺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感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从而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学习共同体”,起到了改革教学模式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堂,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枯燥,培养了学生勤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共同体”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为自身带来的成就感。但是,“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思政教师去反思和总结。对“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运用,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长期探索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多参加相关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韩秀婷.课堂“学习共同体”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2-6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外语教学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3-01
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实践和体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实际应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外语交际水平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动力。
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培养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因此,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尽量选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调动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践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体验”,也就是实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让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让他们通过语言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外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在大学外语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无论从情境设置上、内容选择上还是活动方式上都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不仅要让大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利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适用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也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在大学外语课堂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要遵循适用性原则,选取贴合授课内容、符合教学目标、适合大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的情境和活动,使体验式教学始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服务。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角色转换 营造氛围
首先,要保证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课堂上顺利推行,教师应该积极转换角色,变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课堂上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其次,体验式教学要顺利推行,需要调动全体同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尽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自信。
(二)形式多样 全面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体验”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形式,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全面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体验方式:
1.表演
表演是大学外语课堂上较为常见的“体验”方法,也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很好的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学生在撰写剧本、练习台词、分配角色、排演剧情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外语语言技能,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多得。
2.辩论
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大学生展开辩论。大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组织语言、课堂辩论和总结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外语口语交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娱乐
唱歌、看电影、做游戏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如果将这些娱乐方式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大学生观看一部英文原版的电影,并写下读后感,让他们在放松娱乐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外语听力和写作能力。
4.讨论
任务型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让大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和反思,不仅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语思维能力,更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层次体验 兼顾各方
由于大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力求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验式教学当中,体验学习外语的乐趣。例如,教师在组织外语主题的文艺演出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来分配任务。让热爱音乐和表演的学生表演音乐短剧;让擅长朗诵和演讲的学生担任主持;让热爱写作的学生担任编剧,撰写英文短剧;让其他不擅长舞台表演的学生担任幕后统筹工作。如此一来,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晚会当中,并在相互学习和沟通中促进自身各项能力的发展。
(四)评价反馈 以评促学
在体验式教学中,积极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优异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外语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使评价和反馈具有发展性、启发性和科学性,将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语言技能是否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生活实践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实践”。因此,教师不能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体验”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将这种“体验”延伸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外语、学习外语和应用外语。在校园文化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在校园各处张贴英文标语、组织学生创办英文周刊或板报、举行外语演讲比赛、组织外语角等多种活动形式,将外语“体验”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结交英美国家友人、让大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英文标志和标语、浏览英文网站或收看英文台电视节目等形式,将外语“体验”变成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外语语言综合技能、促进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并利用其优势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使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其对目前和未来学习与工作的各种决策。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充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而且对于响应国家和社会各界关于教育改革的期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同时对于解决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如何有效地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是高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们的共同课题。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并指出在实施该方法时应当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活动中主要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原理、图表、公式和模型来解释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导致大学生对于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形势热点的关注不足。因此,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其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造成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不甚理想。
第二,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忽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表现为老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贵在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第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不够丰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偏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案例讲解偏少,同时能够将案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更少,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体验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更奢谈提高和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
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过程中,遵循创新创业案例解读经济学理论学习与消化吸收经济学理论应用的课堂讲授模式,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解与识记层面,而是内化和升华为自己的认知认同与灵活应用,可以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和进行创新创业决策。在具体实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法时,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组织形式:
1.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是安排在大学课程的前两年,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有限。此时西方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的案例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案例讲授像一座桥梁,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对这门课程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认识,同时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如,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谷贱伤农就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在大学生阅读案例过程中,让其思考如下问题:(1)为什么农产品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请结合弹性理论解释这种现象。(2)有哪些办法解决这种现象?(3)政府对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或支持价格)有什么利弊?(4)是否所有的农产品都是缺乏价格弹性的?若未来自己创业进行农产品经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农产品?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信息,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会加深对弹性理论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自己日后可能的创业行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认识根基。
2.密切结合目前经济社会热点讨论
教师在讲授完某一章(或某一节)内容后,可以引入与该理论有密切关联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或辩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我国2010年住房限购令的实际情况,让大学生分析:(1)住房限购令出台的原因以及该政策对经济活动中房地产行业发展和个人的影响;(2)讨论总结住房限购令对抑制炒房行为的有效性以及该政策的利弊;(3)探讨是否有比限购政策更有效的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4)若你需要购房,你将怎么解决政策壁垒?(5)若你是房地产开发商,你会选择此时买地吗?当然还可以结合其他宏观经济问题,比如住房限购令对就业和消费有哪些影响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其积极和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被动听课,形成良好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大家的讨论(或辩论),也锻炼和提高了大学生们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后作业布置,让大学生动手搜集实际案例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为加深和强化大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作业布置。比如,在学习成本理论知识时,为了让大学生掌握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决策中的不同作用,而非仅仅同于成本概念本身,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实例并结合课堂学习加以说明。比如,有的大学生通过课后搜集案例,介绍了河北航空公司推打折机票策略,实现淡季不淡。该案例加深大学生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企业短期运行和长期运行决策时作用的认识,同时他们也理解了航空公司实施打折机票策略的合理性。此外,大学生在课后的这一思考潜在地提升了他们日后运营和管理企业的能力。再如,在讲授完效用理论之后,可以让大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价格反映商品的边际效用而非总效用这个结论,让大学生通过课后查阅资料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认识到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消费心理下,精心选择创新或差异化产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创业的成败这一道理。总之,课后作业布置深化了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为他们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智慧资本。
4.高度重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前小组讨论
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成为案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有的案例课堂临时阅读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若无事先的充分阅读,大学生在缺乏实际工作生活经验和充分讨论交流的前提下无法深刻透彻理解案例的内容。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提前1-2周发放课堂教学案例,同时配以案例教学的学习目的、需要思考和讨论的若干问题等相关说明,并尽可能推荐相关参考资料,方便学生查阅。一般来说,由于学生之间认知和社会生活阅历不尽相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就会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捕获到不同的知识信息,这不但增加了自己的阅历,同时还可能迸发不同的灵感火花。其次,小组学习讨论提炼总结的成果,通过小组代表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其他同学的积极问答参与,产生更大范围和不同程度的头脑激荡。最后,各小组在结合其他同学和老师观点的基础上完成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完整的案例学习过程,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写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学习讨论过程中拓宽了大学生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知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三、应用基于创新创业的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1.案例的选择要与大学生的理解程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有其特定的假设和历史文化背景,与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多的选择中国的案例。选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更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行启发。同时,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结合理论知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选择,让大学生由浅人深地学习,以便于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方式以促使理论知识和案例较为完美地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所讲授章节的理论知识与选择的案例材料,合理灵活确定在一个完整授课时间内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教师可以通过慕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对本章节理论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结合课前案例导读,让其对所讲授的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有更深入更具体的理解和掌握。在大学生对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引导大学生进行讨论与辩论,并注意控制案例讨论进程和最后的案例总结。通过上述过程,理论学习和案例教学便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线性代数作为一门基础数学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是高等学校基础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技术、物理、化学、经济及其他领域,是高等学校基础数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线性代数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注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大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
一、当前高校线性代数教学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而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适应大学生的发展要求。本文作者多年来从事线性代数的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学不好这门课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概念比较抽象,大学生难以理解。其二,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不牢,还有一部分文科生,学习这门课思想上不重视,导致学习这门课程信心不足。其三,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数学知识的单向传递,普遍存在着思想上忽略大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机械单调等现象。第四,课时数严重不足。大多数教材需要64 学时,若每周3 学时,一学期实际上课周数为16 周,不到48 学时,而且还不包括习题课等其他的相关内容的讲解。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为了使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学习掌握线性代数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因此,合理安排讲授内容,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通过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来有效地提高线性代数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是每个任课教师不得不着手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高校线性代数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
1. 重视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
(1)预习。为了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在讲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大学生学起来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列出向量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的定义及判定方法(只含一个向量的向量组如何判定、只含两个向量的向量组如何判定、含有两个以上向量的向量组如何判定),让大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思考并写出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以理解的地方,并在下次授课时进行课堂提问或者让学生讲解,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大学生进行充分交流,老师引导重点讲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头至尾来讲所有的内容,节省了许多时间,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驾驭知识的方式,教学效果较好。
(2)讨论。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先由一个小组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并由此引出存在的问题和大家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感兴趣的知识点,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答疑,促使每个学生都进行充分预习,最后由老师总结并清楚、准确地讲授概念及定理等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这样,可以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人人都有收获。例如,在讲授第五章“矩阵对角化”第一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时,首先由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相关概念及其理解;接着,教师根据课堂情况提出相关问题。比如,如果x是A的属于λ的特征向量,那么kx是否也是A的特征向量呢?如果x1,x2是A的属于λ的特征向量,那么x1+x2是否也是A的特征向量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那么k1x1+k2x2是否也是A的特征向量呢?所有的这些特征向量该怎么求出呢?这一系列问题,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得以解决。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探索习惯,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方法,从而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
(3)练习。由于线性代数课时少、内容多,如果不重视练习和习题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严格认真的学习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形成明确的数量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作风,养成精益求精的学习风格。因此,高校线性代数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是在学生课下对前面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基础上,精选典型习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总结。例如,在学习向量的线性相关性一节之后,学生总结向量的线性相关的判定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习题给出各种相应的解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综合运用。如已知向量组a1,a2,a3 线性无关,b1=a1+a2,b2=a2+a3,b3=a3+a1,试证向量组b1,b2,b3 也线性无关。对于这个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种证法,即通过克莱姆法则、线性无关定义、矩阵的秩的性质,三种方法就是三种途径,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技巧。因此,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所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知识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
2. 重视课后作业教学环节
在课堂上完成各项教学、学习任务之后,完成课后作业是高校线性代数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也便于教师从作业中发现、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先进行批改,每次都要写出批改记录单上交老师,教师再进行二次批改。这样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使大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大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了解大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针对作业解答和批改中存在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解决,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尽可能不留遗憾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因此,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生活园区 思想政治教育 新思路
自从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宿舍公寓化管理,“大学生生活园区”这一概念蕴育而生。如何在生活园区内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作为一名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以园区课堂为依托,探索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1.以园区课堂为依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园区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与延伸。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校逐渐由学年制向学分制、弹性学年制转变,学生群体越来越趋向于分散化、个体化、小型化,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娱乐大多数以寝室为单位、以生活园区为平台来进行,这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新形势下,学生在校内第一课堂学习知识所用的时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在园区内生活、学习和娱乐。如何创造性地在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针对性地提高生活园区的育人功能?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园区课堂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点特长等因素开设课程,把上课地点放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内,使同学们可以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继续学习知识。园区课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触角渗透至大学生生活园区,营造“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2]的浓郁氛围,它是第一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2.园区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园区课堂的开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设立课程,着重从文化艺术熏陶、思想道德培养、良好行为养成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激发创新思维。学生做授课老师可以提高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参与课程互动、讨论可以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因此,园区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园区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队伍配置上,学生可以被聘为园区课堂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手工艺术教授、生活技能培训等课程为主;在课程性质上,学生凭兴趣参加,不设学分。可以看出在这个课堂的各个环节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个性化特征,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主动权,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园区课堂模式的构建
园区课堂是指在大学生生活园区的大环境下,充分整合园区育人力量,通过置换教学场所场景,以教师、学生为教学主体,教授文明修身、文化艺术、手工艺术、生活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是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新理念。
1.在教学队伍配置上以物业员工、学生相结合。“育人”是园区的中心工作。社会化管理模式下,物业管理员成为园区管理、服务、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要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3]。物业管理员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能够较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技能,由物业管理员工开设的课程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文明行为的引导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是生活园区的主人,让学生担任园区课堂老师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自己的特长来服务同学,从而凸显自我教育的功能。
2.在教学内容上以文明修身、文化艺术、手工艺术、生活技能培训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园区工作的重心,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现在的大学生以“80后”、“90后”为主体,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交流障碍、团队意识差等问题。园区课堂开设的文明修身、文化艺术、手工艺术、生活技能培训等课程,克服了第一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它的实践性、互动性能更好地被大学生所接受。
3.在课程性质上不设学分,学生凭兴趣参加。园区课堂课程按专题来分,每个课程的开设时间都不一样,像礼仪修养等课程可能需要上几节课,而像端午文化等课程只需一节课就能达到效果,所以园区课堂的课学生可以选择上,也可以选择不上;可以选择上这节课,也可以选择上其他课。课程的选择全凭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
3.园区课堂的运行过程
以园区课堂为依托开展大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1.课程选择。每学期,园区课堂项目组向广大同学发放调研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培训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制定本学期课程目录。项目组提供课程目录及园区课堂开课申请书,由校学生处大学生园区教育服务中心审核。通过后再由项目组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向全校同学公布。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意愿,为园区课堂的参与度和顺利举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选聘。根据项目组的调研结果,以及我院园区课堂任课老师要求,在全园区招聘园区课堂老师。有一技之长的学生、符合条件的物业人员等都可以参加应聘。园区课堂老师由我院学生处大学生园区教育服务中心聘任,受聘老师应准备充实的授课内容和完整的教学大纲。授课老师根据课时量由我院大学生园区教育服务中心支付课时费。
3.课程指导。在上课过程中,园区课堂老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走下讲堂亲手示范,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师生间注重彼此交流和互动,在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提高和促进本身的理论知识、人格魅力,实现了师生间以园区课堂为平台进行的良性互动。
4.成果展示。在每学期末,由园区课堂项目组对园区课堂一学期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出席率、满意度、学员感想等资料提交校学生处大学生园区教育服务中心,由校学生处、园区课堂项目组、园区课堂老师共同组成评审小组,根据上课的情况、作品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审,评出来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
参考文献:
[1]杨自保.加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7.
1.偏重技法传授的教学内容
此外,不少高校的公共艺术素养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偏重于技法传授。以摄影为例,教学重点往往集中在摄影的手段(器材)与技巧上,偏重于技术、技法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大学公共艺术素养课程,摄影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不在于摄影技能技巧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在于通过摄影艺术这一独特手段,潜移默化,感化心灵,完善人格,让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显然,对于作为大学公共艺术素养课程的摄影来说,审美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远比技法传授更为重要。
2.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而言,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素养实践类课程通常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的方式,在客观上形成了公共艺术素养教学上的教师机械教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以致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被大大减弱。以摄影课程为例,教师往往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与技法要点,然后布置相应作业,随后学生按照要求完成拍摄实践。这种传授式教学基本上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教师教一学生做一,教师教二学生做二,就作业而作业,为拍照而拍照,而缺乏启发式的对话研讨与审美上的探索思考。4.缺少课外活动环节公共艺术素养教育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光说不练很难收效。但是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时量少的情况下,光靠小小的课堂和短短的几十课时的课内教学,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最终目标。对于公共艺术素养教学而言,课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素质型、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摄影为例,目前的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缺少课外活动环节。虽然很多院校有各自的摄影社团,也不定期会有一些摄影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和摄影课程无关,往往是热一阵冷一阵,有一阵无一阵,有任务时才突击。
二、“2+4”立体教学法应用性研究
在公共艺术素养课程当中,摄影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摄影课程的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及人格,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4”立体教学法。“2”指的是摄影教学的开展形式,即“摄影选修课”“摄影社团与校园摄影活动”,课内课外两个平台并重。“4”指的是摄影教学具体的实施内容与措施,即围绕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适时引导拍摄实践、作品评议总结分析、策划展览汇报成果等四个步骤,从而有效提高公共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1.两个平台
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公共艺术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在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重视相应的校园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定期的摄影大赛、摄影作品展等,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习空间从课堂扩大到校园,力图将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涯。其实在当前,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摄影选修课,在课外也成立了大学生摄影社团并举办相关摄影艺术活动,但这两种形式是互相独立的,没有统一起来,这不利于摄影教学的开展。笔者将摄影社团、摄影艺术活动作为摄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摄影课和摄影社团、摄影活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摄影教学的开展形式。其中,作为第一课堂,摄影选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通过教学激发普通大学生学习摄影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艺术判断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将摄影社团和摄影活动纳入摄影教学,作为第二课堂,通过形式灵活的各种艺术活动协同开展摄影教学活动,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实践结合,扩大艺术教育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增强艺术教育效果。
2.四步教学法
在具体的摄影教学中,笔者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改“课程”教学为“课题”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题进行探讨与实践,在教师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摄影实践活动。为了更行之有效地开展教学,笔者就摄影课题教学的具体实施内容与措施归纳为如下的“四步骤”。
(1)围绕课题,理论学习、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
首先,依据课程大纲把摄影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设计实际的、有典型意义的摄影课题。围绕课题,教师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理论讲授,通过作品欣赏、技术讲解、创作理念介绍,让学生获得感知,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2)适时引导、拍摄实践
其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分析作品,并根据课题任务要求进行创意构思和遐想,编写拍摄脚本、策划拍摄方案。随后,依照已确立的拍摄方案与执行程序工作,完成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制作。通过摄影创作实践,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激发学生发现美、捕捉美、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潜能。教师对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观察和督导,注意有的放矢地启发与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发展个性、大胆创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并适时地提供必要的技术上的帮助与指导。
(3)作品评议、总结分析
任务实施完成后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议是摄影课程的重要内容。“作品评议、总结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教师讲评。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同时通过互相交流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4)策划展览、汇报成果
Abstract: As the college enrollment expansion behavior continues, the number of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increased rapidly. The reforms that change elite education to universal education makes people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problems. And the key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problem is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n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大学生课堂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manage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69-02
0 引言
高校扩招增加了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有利于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促进社会知识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伴随着扩招而产生的学生素质问题也不容忽视。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型,大学生人数的大幅度上升,使得高等教育人才不再像以往那样稀缺,甚至出现过剩的现象,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开始抱怀疑态度,认为“现在的本科生赶不上过去的老中专生”。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之一是对大学生课堂管理的质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于这个问题也深有感触。目前看来,大学生课堂管理难在全国高校范围中是一个普遍的共识,尤其在一般高校、民企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更是难管。
1 大学生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独立管理能力差 中国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严进宽出,高考是决定学生未来的关键环节,为了争取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国的高中生可以说尽历磨练,老师和家长的严厉监督在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基本就止步了,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管理。从被管理到独立管理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课堂自控能力的欠缺。从压抑课堂环境到宽松课堂环境的转变,学生以往被压抑的个性往往会选择在课堂上释放,对自己的管理大大放松。具体表现为逃课、迟到、上课说话、吃东西、玩手机、看小说漫画、随意进出课堂等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上课说话问题。这些情况的严重程度往往随着院校级别的降低而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的课堂管理问题尤其突出。
1.2 教师放松课堂管理 学生是决定课堂管理水平高低的内因,专业课老师则是影响其好坏的外因。大学阶段以前的学习期间,老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抓得较严,加上面临较重的升学压力,学生也比较配合。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年龄增长的原因,老师一般不会对学生的行为干涉太多,对于上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行为往往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进一步放纵了学生对课堂管理的不重视。另外,现在实行学评教方法对老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如果老师管的过严会引起学生的反弹从而影响学生对其的打分,这也在另一方面使得老师对学生影响课堂的行为不加约束。
1.3 学生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专业课堂上,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以至于课程进行了一个学期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一问三不知。甚至连续学习的相似课程都很陌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较大的参与意识。另外一个原因是老师在专业课讲授时候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讲课,也很少去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生不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这种趋向更加明显,上完自己的课就收拾东西走人,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较少,不清楚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把握程度。大学考试对于成绩的要求也大大降低,只要及格就能不影响拿学位证,而且在期末考试前普遍存在着划重点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只要临时突击一下基本就能及格,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对课堂的不关注。[2]
2 解决大学生课堂问题的对策思考
2.1 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管理能力 针对学生独立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学校管理学生工作的部门应该引导学生增加自我独立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对学生释放的心态予以理解,不采用强硬手段进行批评或者强制修正,在心理上给予人文关怀。[1]另一方面,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采取公平一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学校和老师应严格考勤制度的执行,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超过了规定的旷课迟到次数取消考试资格,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氛围,学生会不自觉的受气氛感染而约束修正自己的不当行为。辅导员可以定期和学生进行座谈,及时跟进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对他们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反思。
2.2 教师应兼顾课堂管理 教师除了认真备课授课之外,课堂管理也应参与进来,不能单靠学生的自觉性。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和分析,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结合自己求学时的经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开放式的引导。学生既需要专业性的学习,也需要学习生涯的规划指导。单靠辅导员,这个工作无法高效展开,专业课教师应该加以辅导协助,适时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候进行引导,充分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要比一味讲课效果要好的多。对于严重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老师应该遵照制度进行管理。在讲课时候适时走动,将关注力平均分配到整个课堂,让学生感觉到约束和关注。
2.3 利用灵活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气氛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历经了近十年以教师讲课为主导的课堂学习,大学基本会继续延续这种习惯。学校应鼓励老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率。老师可以准备丰富的课件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专业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地讲解出来,尽量复杂问题简单化方便学生理解,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
此外,关注学生阶段性的学习需求,诸如四六级、计算机和专业证书考试,允许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准备考试,并可以分享自己当年考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即将毕业实习的学生,老师可以在讲授完相应的知识点之后,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播放求职视频,急学生之所急,让学生接触相应的求职信息。本人利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了看求职节目之外,还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分析,让学生自我反省自身存的会为求职带来阻碍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3 结语
大学生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远比本文中讨论的情况要来的复杂,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抓住课堂是关键。这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努力来改进和完善。总而言之,课堂管理问题不可放松。
参考文献:
[1]曲莉娜.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有效课堂管理研究[J].学园,2013(03).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1.引言
自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引起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在21世纪,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十余年的深入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随后,大量学者和一线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法上,已不拘泥于教师对学生的简单讲授,而是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技能运用。因此,教育部在2011年专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在该文件中,要求该课程要“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2.体验式教学法
2.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体验式教学即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在情境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进行验证,在体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提高技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和技能的形成。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减弱。相反,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性,这体现在体验式教学流程的设计上,根据库博1984年建立了体验学习循环模型
2.2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课程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外,还应掌握自我认知、人际沟通、自我心理调节等技能。
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课程中,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领悟与理解情境中的丰富内容,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分享体验达成共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教学形式来说,体验式教学一般有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社会实践);从教学过程来说,心理健康课堂上体验式教学大致经历这几个流程:(1)体验,根据教师预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中,全身心去体会情境的中的问题和冲突,形成自我体验。(2)分享,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认真倾听他人的体验,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动机不同,对相同情境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就不同。(3)总结,在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揭示问题本质,讨论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可行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预防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4)内化,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摧毁旧的不合理信念,建构新的理性信念,在学习、生活中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在课堂上,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某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其中,“分享”和“内化”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学生的体验汇集起来,基本形成了课堂所要传授的知识框架,这会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成就感。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感悟。一堂心理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在走出教室后,内心是否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3.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应用的优点与不足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教学效果较好。银星严(2010)随机选取了400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平均分成2组,分别使用体验式教学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随后,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接受体验式教学法的学生在四个层面均优于接受传统讲授法教学组的学生。学生普遍认为,体验式教学形式新颖、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使认知发生改变。因此,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课堂上被广泛应用,采取的形式有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案例法、小组讨论、学生讲课等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及案例法,据研究者报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作者通过阅读前人的报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体验式教学法在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尚存在以下局限:
3.1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按照“体验——分享——总结——内化”的流程进行,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其中,“分享”是最重要的环节,尤其在实践课上,分享的时间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分享是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通过分享、交流,学生把从自己的角度所经历到的体验呈现出来,每个学生就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问题的面目。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由于课堂人数、时间等限制,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分享。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是几个班合成一个大班来授课,人数一般都在100以上。这就使得在实践课上,教师要按照所设计的活动程序去开展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而分享环节则是草草了事,基本上只有几个学生简单陈述自己的感受。从整个课堂过程,给人的印象是气氛活跃,参与度高,而实际上,只是相当于做了个游戏,下课之后,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增加什么。这就使得课堂流于形式。这就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在“分享”的过程中,有些人的心理冲突就得到了解决。例如,作者在一次以信任为主题的教学中,设计了“盲行”活动,在分享的时候,有一位学生A流着泪说自己被蒙上眼睛后,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很快来带领她,但是等了很久,感觉自己身边的“盲人”都被带走了,只剩下自己一个,感到恐惧和失望。后来听到另一位同学B分享自己被蒙上眼的时候也非常恐惧,正在自己焦虑、恐惧的时候,忽然一只大手紧紧地抓住她的手,带领她走出教室,她感到那只手很温暖。听了学生B的分享,学生A忽然感到自己一直在埋怨朋友,却忘了感谢在自己万分焦急时向她伸来援助之手的同学。可见,如果没有充分地分享,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体验就无法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更谈不上认知重建。
3.2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参差不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相对复杂,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层次不同,教学水平不同,因而对体验式教学的课堂掌控能力也参差不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作为辅助者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减弱。实际上,与传统教学相较而言,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完成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教学程序是基本上是统一的,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在情境中体验,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就尤为关键。如果没有适当的情境设置,就不能让学生产生适宜的体验,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体现了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而能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关。因此,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思维及人格魅力提出极大的挑战。
3.3教学效果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研究较多,而对其教学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教学效果如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评价方法来说,大部分研究仅仅根据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情况等认为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银星严则设计实证研究,通过问卷法比较接受传统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的两组学生在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等四个层面上的差异,但目前这类实证研究还较少。从研究工具来说,主要SCL-90,SDS,SAS等问卷,对体验式教学前后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对比。
4.建议与展望
4.1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班级人数多,分享不充分,体验式教学流于形式的问题,建议进行实践课时,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由几位老师带领。这样,每位老师带的学生就由100多人降到30至40人,从而保证每个人都能分享。
4.2针对体验式教学对教师能力带来的挑战,建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用体验式培训法,让受训教师充当学生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体验学生的体验,并学习培训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4.3未来应多开展体验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相关研究,形成理论,制定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使教师能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不断改进以臻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教育与职业.2011(9):140-141.
[2]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5):153-154.
[3]黄永坚.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广西教育.2011(9):78-79.
[4]卢春宏.户外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67.
[5]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