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优秀语文课讲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语文课讲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秀语文课讲稿

第1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大家好!我叫张家源,我很感谢学校给我提供这次机会,我的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幽默,很容易和别人搞好关系。我小学时虽然没当过什么大官,管理人的任务对我来说懂的也更是一无所知,不过人总是有第一次,我想借此机会锻炼一下我自己,我也希望各位亲爱的同学投我一票吧!

如果我被选上了,我肯定会抱着无限的热情和精力去处理每一件事,我会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让全班同学团结起来,一起踏向充满光辉的明天。

如果我被选上了,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减少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素质,让自己更有责任心,虚心向别人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否则,有何脸面管理他人。

如果我被选上了,我不会对大家太严格,可会对自己非常严格。对待自己,做到学习有条理,“日日清,周周结”,乐于助人,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这样才会使我更有权威。

大家投我一票吧,如果我光荣入选,也请大家监督我,找出我的不足。谢谢大家!

儿子今年上初中了,今天整理儿子的书包,发现他开学初竞选课代表的演讲稿。在刚开学的那二天他和我说他们班所有的班委、课代表都是自由竞选的,因为他喜欢历史,所以他想竞选历史课代表,我说可以呀,随便你自己,后来我就没再关注,只知道他当选历史课代表了。今天看了他的演讲稿,发现比他老妈的文采要好多了,呵呵。

希望儿子在新的起点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有担当的小男子汉。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将要竞选数学课代表。

第2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口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7-02

单靠几本教科书,几篇优秀选文,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作答很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们是从“课堂三分钟演讲”着手,探索提升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是一种比较主观性的教学活动,如何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并非朝夕可就之功,教师要宏观统筹,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教学进度,整体规划,由浅入难,由简到繁,分阶段制订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渐进式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对学生进行首轮的适应性“三分钟演讲”训练

1.教师要提前两星期布置“三分钟演讲”的任务,并明确演讲顺序按学号从中间往两头进行。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及早准备演讲内容并能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大多是先女生后男生,顺序从中间开始往两头,恰能使男女生错开。同时,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2.严格控制演讲时间。既然是“三分钟演讲”,那么时间就是三分钟,就要对学生的演讲时间作严格的控制,时间一到,就得停止演讲,而时间没到,就得站在台上直到三分钟结束。这样做的理由是担心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认真准备讲稿,构思演讲思路,不然就有可能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

二、在适应性“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推进第二轮的互评式“三分钟演讲”

推进第二轮的互评式“三分钟演讲”,教师可以在首轮适应性的“三分钟演讲”基础上增加以下操作方法:

1.向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演讲技巧的书籍和杂志,把它放在班级的公共书柜里,供学生阅读和提升。

2.学生上台可带稿,但不可读稿,学生演讲后把演讲稿张贴在教室指定的位置,供其他学生交流,让该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也促使下面的学生认真准备讲稿。同时,让课代表每天及时统计并张贴各小组对当天演讲学生的项目评分,让学生了解哪些项目是高分,哪些项目是低分,与前面的学生有没有差距,从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全程拍摄演讲视频,然后作为临时文件放置在班级群空间,让演讲的学生下载观看,了解自己演讲过程中的语音和动作,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下载观看,指出演讲者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提升演讲质量

教师要趁热打铁,在互评式“三分钟演讲”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三分钟演讲”层次,进行第三轮的展示性“演讲”,教师可以作以下尝试,而且笔者也作了尝试:

1.自由式“三分钟演讲”。教师首先要改变演讲顺序,按学习小组轮流并由组长负责点将。每组每天指定一位组员演讲,一天两组,依次轮换,学习小组组长要组织讨论演讲内容,督审演讲质量,商定具体演讲人选,每人机会均等,可分工协作,也可独立完成;其次要取消演讲时间的强制性,延长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以免冲击课堂教学,这样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后取消学生的项目评分措施,由视频拍摄取而代之,学生每周末都可以到学校下载空间下载视频文件,同时教师择优选取学生的演讲作品,以供同学们欣赏评价,以示鼓励。

2.主题式“三分钟演讲”比赛。教师事先布置演讲题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荐两位选手,也可向别的小组租借选手参加比赛,然后每组推荐一名非选手评委,组成评委团,按比赛规则,评选出若干名优秀选手,演讲过程全程摄像,将优秀选手的演讲视频上传至优酷网,以资鼓励。

3.开设“5+1”讲坛。所谓“5+1”就是5人学习小组共同确定一个主题,共同搜寻资料,然后推荐1位组员上台演讲,演讲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也可携带相关资料,演讲时间为40分钟,讲坛过程全程摄像,演讲顺序按小组抽签决定,每周由轮到的小组开设讲坛。实验证明,由于前期演讲能力的锻炼,“5+1”讲坛可以非常好地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演讲能力,例如笔者一学生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请点击)讲坛式演讲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本轮的提升实施阶段,主要在原有的适应性、互评式“三分钟演讲”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演讲技巧和阅读视野。活动的评价主要以老师的评价和视频展示为关键,通过鼓励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使学生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提升语文整体素养为目的的演讲活动中来。

综上,递进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个递进式步骤:适应性“三分钟演讲”互评式“三分钟演讲”展示式“演讲”。笔者也对实验学生进行了纵向分析,分析显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当然,“三分钟演讲”必须以规范为基础,而且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从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开始,递进式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哲东.每天一堂演讲口才课[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第3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关键字: 中职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生活化

语文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们与人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无论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语文。所以,学好语文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语文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中职学校里情况更为严重,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来学技术的,根本没必要学语文,汉语天天说,还用学吗?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教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师教学的首要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历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想方设法让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把“课堂语文”生活化,让中职语文课融入生活。

一、让教学内容“活”在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和学校要实行教学合一。”简单地讲,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这样学生才会与其产生共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于学。

(一)口语教学生活化

拥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中职生发展的需要。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的确如此,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生的语法技能,而忽略了它的社会应用功能,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所以才会出现很多学生上学上得不会“说话”的情况。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更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

口语教学绝不可以脱离社会,否则就成了死读书。我们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帮助,在教学中要结合社会生活来讲相关的语言知识。

考虑到中职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要面临现场招聘这一环节,而历年来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口语表达能力差而无法展示自己的实际水平,导致求职失败,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

1.课前三分钟演讲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安排2―3名学生到讲台上演讲,时间3分钟。演讲内容自定,可以讲故事、讲笑话,也可以谈一谈自己一天的心情或者收获。开始时,学生们上台后还表现得羞怯、紧张,常出现声音发抖、结巴、忘词等情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变得体态大方、声音洪亮、表述清晰了。在课堂口语训练中,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授课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习目的明确,因为紧紧地和学生将来的工作联系,学生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2.模拟情景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对的都是服务性较强的行业,所以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口语水平。学生有了学习动机与学习的主动性,我就在课堂上模拟各种场景,如餐厅就餐、酒店住宿、招聘现场、旅行导游等,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各种角色,应对各种类型的消费者。这样,口语教学就紧紧地和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们兴趣盎然,有效地提高了口语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辩论会、课本剧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这些方法的基础就是紧密联系生活,让口语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写作教学生活化

人情练达是文章,培养写作能力,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教学走进生活。写作必须以生活为依托,只有通过对生活进行细心观察,认真感悟,才有可能写出优秀的文章。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带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通过作文、日记、随笔、博客等形式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是要他们写出优美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能力应用在生活中。所以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写竞选演讲稿、广播稿、主题班会词等,也可以为某种产品策划广告词、宣传语等,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教学形式“活”在生活

(一)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

中职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用学生喜爱的形式把课堂和生活衔接起来,这样教学形式的生活化就可以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

如有的课文内容其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只不过因学生熟视无睹,所以才了解不多。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指导学生去留心观察这些事物,让他们重新认识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时还能提高理解能力。

在导入环节,我们也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内容和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授《密西西比河风光》一课时,我首先讲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黄河有着一种“崇高的美”,然后展示了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讲了密西西比河的概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密西西比河的美,并让他们思考密西西比河的美与黄河的美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导入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

同样的道理,课堂提问、课堂作业也一样要引入现实生活的因素,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外活动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学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应用。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应用中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一定要做好课堂的外延,让学生在生活中把所学的知识、方法加以灵活运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第4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新时代教材教法品德教育

[作者简介]王琦(1981- ),女,辽宁锦州人,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育;陈瑞燕(1981- ),女,河北邢台人,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河北石家庄0500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20-02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当今时代成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在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了大量信息的同时,易受到不良思潮和信息的影响。作为大学语文课教学,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文章和思想传递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心灵和智慧。

一、教材内容要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对人生和社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大学语文需根据学生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承接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欣赏、领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修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视野、增强综合素质、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首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的作品。

1.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永不过时的选择。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无论是从知识含量还是审美上来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其人格都有促进作用。在讲解经典的文学作品时,除讲解其本身蕴含的精髓外,还要结合现代思想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此才能让学生更了解经典文学,并从中收获新的感悟。在选择经典性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除我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外,还要增加当代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量,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2.多选取当代的文学作品。当代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可以从这些作品中了解社会、人生和人性。在讲解这些作品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选取一些具有实用功能的文章。如演讲稿、影评等作品。大学语文的教育除了要从情感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使其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其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大学语文课以理论讲授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在短期之内见成效。因此,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摒弃死板僵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大学语文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大学的功能不仅在于培训职业人,更在于培育人,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和理解,不能照本宣科,做知识的搬运工。如在讲授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时,可结合自己第一次出门的经历,让学生谈谈自己第一次离家时的心情。这样,可以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将真情实感融入讲授中,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并有所收获。

2.导入情境,结合问题。情境导入需要老师创设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谈话情境、表演情境等,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学生产生兴趣动机,并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我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相结合,寻求解决问题方法。如在讲授《大学之道》时,对其中“三纲领八条目”的理解,可结合当今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情况及大学通识教育中对高等学校职能的定位等,引发学生对探知问题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讨和自主学习。

3.结合专业,结合实际。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在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外语系上课时可多加入外国文学作品;在给法律系上课时可从人格人性的角度入手讲解作品。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能力和素质。大学语文要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另外,大学语文课也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实际的技能,专门设置一些实践单元,如写对联、公益广告词、求职信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性的同时显现出生活化、人性化、信息化的特点。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个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4.交流思想,积极引导。当下学生思维活跃,对事物有独到见解。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发表意见,为学生的个性和独到见解提供展现机会。教师多使用启迪式、小组讨论式与自主学习式等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让从学生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学习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文化观念;教师更多是“引路人”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时,教师提出问题:雨点打在叶子上发出的声响是客观存在的,为何说“莫听”?这种质疑的启发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思维习惯,提高思想素质,激发创新的精神,建立灵活的思维方式。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在知识经济时代,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教学课件制作方法不断更新,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课件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将课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发挥课件的最大效用。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通过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方案应遵循与教学内容契合、直观形象、新颖独特等原则。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发扬传统美德

大学语文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应面对现实生活,将社会中最新的、健康的理念带给学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精神文明发展却相对滞后。社会上出现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青年一代疏离价值、混淆是非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高等学校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德育必须提上日程。

在此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课更要肩负起正确引导学生思想的使命。程菁、刘汉波在《大学语文》的前言中指出,当下大学语文的功能首先在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通过经典诗文的研读,激发出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接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培植起坚实的文化心灵。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以抵制现实的诱惑,对抗道德沦丧,做一个正直的现代公民。要达到这个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健全完善的人格。教学需要言传身教,教师本身人格品质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是否能教授出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到《武帝本纪・虞舜》时,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更要让其学习虞舜身上优秀的品质,使学生明确:从古至今凡是成大事者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品德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注重将正确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多引用正面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才会发挥出其真正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涵。

[参考文献]

[1]程菁,刘汉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胡楠.大学语文中培育人文精神的路径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

[3]谭凤菊.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教育界, 2013(6).

[4]魏存礼.探讨大学语文教学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旅游纵览,2013(6).

第5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清晰直观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带来了优美的视听享受和新鲜感。其独特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主体演示功能,使一些传统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生动、形象、新颖、直观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愉悦中感知意,感悟情,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在语文课上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相应产生了,这些都是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整体思路会比以往更加清晰,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把握语文课堂所讲的内容。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真正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对每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倾注了多名教师的心血。在完成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断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大量的信息筛选工作,制作出如投影片、录像、动画等形式的课件,这个过程使得每位教师会有更多、更高层次的收获。

二、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或问题

多媒体教学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课件制作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公开课必用多媒体,华而不实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此“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全能够实现的,这样大材小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然而很多人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

3.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4.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5.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缺乏条理性,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这些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南国农先生强调:“重视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必要的。但是,如果认为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可以取代教师,只重视研究计算机多媒体的教育应用就行了,不必再去研究其他媒体的教育应用。如果有这种认识,那就是有问题的,不正确的。”

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multimediatechnologyandChineseteachingcaneffectivelyimproveclassroomteachingeffect,improvestudents’Chinesecomprehensivequalityandpromotethereformanddevelopmentofsenior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Thispapermakesadiscussionandreflectiononthepositivefunctionsandnegativeproblemsintheapplicationofmultimediatechnologyinsenior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

Keywords:multimediatechnology;senior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applicationandreflection

第6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一、高中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在编排上将口语交际与阅读、写作并列,突出了口语交际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辩论.演讲。

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体现了顺应时展的改革思想。力求改变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把聆听、说话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语上将“听说”明确的表述为“口语交际”。强调了语用功能.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而且是认识的变化。标志着语文教学中向听、说取向的重大转移。教材确立的体例反映了语文教育的改革思想。

二、当前高中语文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一)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空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三条目标要求。要达成这些课程目标,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是:“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段要求只列出了较为笼统的目标,并没有可以依托的具体内容。课程目标需要进一步具体细化成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也需要拓展和加深,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的能动性参与。语文教师“重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除了受到课时无法保证的影响之外,更没有足够的可参考的教学资料,口语交际严重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持,与之相关的口语交际专题教材也严重匮乏。

(二)口语交际评价一片空白

“口语交际,应考查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的态度,能否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建议只有这寥寥几行的指导性文字,除此之外,再不曾看到任何口语交际评价的标准。在专家学者著述的各种书籍中,口语交际教学评价这一部分大多是引证、介绍各国的口语交际评价标准、实施方法,罕见指导方法和具体的评价标准。

三、对策

(一)课前演讲,鼓励交际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对人生、对社会,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所以提倡课前演讲,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演讲能力的机会,同时为大家相互学习提供一个平台。对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授方法,扫清障碍。

主要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明确写演讲稿的方法并掌握演讲技巧。在此基础上,播放一些著名演讲视频供学生鉴赏:如学生比较熟悉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奥巴马的就职演讲,以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到陇东学院的演讲,师生共同欣赏、共同研讨,在班级中掀起一股学习演讲的热潮。这样学生既产生兴趣,又掌握方法,消除对口语交际漠视或者畏惧的心理障碍。

(三)阶段引领,逐层推进。

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时,我遵循“低起点,小台阶,面向全体,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逐层推进。学生按照学号顺序,每天一人,轮流进行演讲。

(四)开展活动,训练能力

1、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语感

学生往往口语交际能力弱,词不达意,这需要通过扩大阅读面,丰富自己的语言,在阅读中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充实语言内涵,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应该阅读大量的书籍,特别是文学名著,丰富词汇,培养语感。高中新课标对课外读物从文化著作、文学作品、语言和文学理论著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语文课堂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开设阅读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阅览室进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进行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讲解朗读的方法和规律,如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名篇如《陈情表》、《项脊轩志》、《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等,学生在朗读时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美读,涵泳品味,培养语感。

2、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写作思维

写作是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有的学生缺乏转化的能力,想表达而表达不出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可以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语言的技能训练有利于写作的提高。教师在口头作文中可以进行思维的训练,如形象思维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表达水平。记叙文按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事件、优美的开头、含蓄的结尾、曲折的结构等训练,议论文按照论点明确、论证方法多样、论据典型、结构有层次感、分论点的拟写等训练,学生说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提高写作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运用交际

第7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一、与自我不分离,以激情唤醒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在《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教师不是春蚕,也不是红烛,更不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是一盏灯,一盏明亮且引导学生的灯。只有先照亮自己,成为发光的思想者,才能照亮课堂,照亮他人。”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学是要唤醒学生心灵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是,现在的一些课堂上只有知识、技巧与方法,教师更多的是把知识信息注入到学生被动的躯体之中,从一种信息源到另一种信息源,直到毕业。于是,我们很多的青少年成了迷惘的一代,课堂上死气沉沉,麻木迟钝,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更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因此,唤醒学生成长的自觉,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唤醒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要有完整的心灵。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策略,为什么第一天上课很精彩,而第二天的效果则很糟糕?备得很充分的课,课堂上往往没有获得预想的成效,而一些备得不是很充分的课,有时却取得意想不到的精彩,这又是为什么?

笔者以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上课时的状态,教师在与自我不分离、保持心灵完整、内心强有力的时候,往往更能激活与唤醒学生,产生优秀的教学。因此,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有较宽阔的视野和深湛的内功,课堂上目光炯炯,春风满面,以激情与理性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产生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幽默诙谐,努力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帮助他们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语文是一门极具情感色彩和人文精神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气生机的空间,教师应该成为情感激发的引领者,以情激情,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我们的教授对象是活泼泼的儿童与青少年,他们充满朝气,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有教育的激情。心灵的开放与教育的激情,要靠教师自己读书、反思以及在实践中的修炼。永远与自我不分离,永远保持自身的完整,成为一个光芒万丈的人,一个始终充满正能量的人。这样,课堂上动之以情,才能启之以慧。学生学习因有了情感而愈发幸福,课堂教学因有了情感而愈发高效。

二、与学生不分离,以尊重亲近学生

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也会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热爱与我们相遇的每一个生命,渴望我们赖以生存的课堂教学,人长大了,但心永远是孩子的。

要尊重学生。于永正老师说:“在教育的现实中,我们允许老师不喜欢某些学生,但不允许不尊重学生。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之前,总要拿出几分钟来与学生“唠嗑”。充分地尊重学生,让他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消除了,学生的言谈由羞涩、拘谨变得活泼、大方,从而进入了学习必不可少的心理状态。

说写训练课《于老师印象记》的教学伊始,于老师说:“当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用一种好奇的、询问的目光看着我(板书:询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想问老师什么?”于老师让学生提问,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多,角度越来越不同,他都一一加以回答。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用平等与尊重赢得学生的信赖,看似进入正题前的闲聊,其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和心灵的沟通,师生之间富有生命力的亲密关系就在这无痕的交流中建立了。

要激励学生。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注重激励性的评价,让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洒满阳光,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进步,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级教师王文丽在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锡林郭勒草原》时,请了一位一直低着头不举手的孩子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一直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来鼓励孩子。在小女孩望着老师不敢读书的时候,王老师扶着她的肩膀轻声地说:“我给你起个头,能读吗?”

小女孩点点头,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小声地读, 后来越读声音越大,越读越流利。待她顺利读完后,王老师问她:“ 你现在还紧张吗?”小女孩自信地答道:“ 不紧张了。”

王老师又说:“ 你在四千多人面前读书,多不简单啊。回去告诉爸妈。你多么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 小女孩的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

王老师用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评价中饱含着善意的激励,使学生们身心愉悦,形成了良好教学所依赖的基础――教师与学生亲密联系的能力。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建立起亲切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在整堂课中与学科建立亲密的联系。很多时候,所谓的教学的艺术在亲密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面前将显得苍白无力。

三、与学科不分离,用“伟大事物”凝聚学生

当畏惧学生的时候,我们显得战战兢兢;当不能驾驭教材的时候,我们同样心中没有底气。教材吃不透,课堂就显得拘谨,教学就不潇洒、不从容。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呢?

薛瑞萍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与学科的不分离,也促进她与学生的不分离。她就是《小黑~》中的那条小黑鱼,学生就是那一群小红鱼,永远被她吸引, 永远围在她的身边。

帕克・帕尔默认为,如果我们要把课堂作为真正的共同体,一个让我们彼此坦诚相对的共同体,我们必须在教学的核心范围内,加入一件“伟大事物”,也就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是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呼唤我们去认知、去教学、去学习的主体。它指的是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数学学科中的数理、英语学科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等学科主体。只有对伟大事物的魅力充满深深的敬意,认知、教学和学习才能植根于神圣的土壤,教师才能从其日常工作中获得一种神圣的感觉,学生才能永远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所吸引。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少教师的课堂效率不高,激不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关键在于我们和学生围着一个欠缺“伟大事物”的圆圈而坐。窦桂梅老师上课,有激情,但她的激情是对“伟大事物”的激情,热衷于把“伟大事物”而非教师本人推进课堂学习圆圈的中央。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展示学科主体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生呢?

我们要有能力并勇于执教学科的大循环。这样我们就会更好地发现学科知识体系、能力训练序列、知识运用规律,就会在教学中“瞻前顾后”,提升教学的效率。1983年,于漪老师曾给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做了3个小时的报告,她把初、高中12本语文教科书的精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语文学科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如果对教材不熟悉,她怎么能够做到如此“烂熟于心”?如果对教材如此“烂熟于心”,语文课又怎么会上不好?

我们每节课都要“有备而来”。要把每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装进自己的脑袋,扔掉教案、课件进课堂。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腾出精力与学生进行眼神、动作、神情等方面的交流,才能真正抓住学生。如果一边讲课一边想教案想课件,时不时还要去看教案看课件,分不出精力管理学生,课堂效率一般好不到哪儿去。作为语文老师,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我们自己首先要背诵出来。

《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篇课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通篇讲道理,语言理性且口语化。教学的经验告诉我,学生不太喜欢这样的课文。怎么办?于是,我决定用自己脱稿演讲的方式来教学这篇演讲稿。

开始上课了。听写并教学完“锻炼”“道德”等新词后,揭示了今天所学的课题:陶校长的演讲。我开始脱稿演讲课文,学生边听边看书。当我边配以动作边富有激情地演讲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脱稿演讲后让学生练习,请他们挑战我的演讲。学生模仿着我的语调、节奏去“演”去“讲”,积极性很高。

除教参中讲到的写“四问”的4个自然段均按“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希望怎么办”构段外,我在带领他们脱稿演讲的练习过程中,还发现了这篇演讲稿一些特有的语言规律:一是语速比一般课文要快,二是引人注意的设问手法,三是增强语势的整齐句式,四是口语中的不规整。我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快速地进行脱稿演讲,学生似乎一下子发现了演讲的新天地。

四、成为独特的自己,用个性吸引学生

新学年开学第4天,一位当年新上岗的教师找到学校分管领导,请求不当班主任,理由是家长可能会拿她和过去的班主任作比较。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大小,但我们青年教师没有自信做独特的自己,特别让我痛心。

教学亦同理,它是教师源自心灵的在课堂上的各显神通。有的老师整堂课滔滔不绝,有的老师却惜字如金;有的老师激情四射,有的老师却不疾不徐;有的老师依本讲本,有的老师却天马行空。优秀的老师虽然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保持了自身的完整,都与自我不分离,有勇气做独特的自己,这也是他们深深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倘若教师千人一面,学生会对我们及我们的教学没有一点儿兴趣。

目前,不少老教师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认为自己不要再学习了;而一些新教师特别喜欢跟风,向你学、向他学,唯独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学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拥有生命的新气象,但同时也需要我们不丢失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

第8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①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巫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

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间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人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第9篇:优秀语文课讲稿范文

【关键词】课前活动;学习兴趣;年级阶段;学习效果

“语文难教”、“语文课难上”、“学生不重视语文”等,我们经常都能听到,这些言论也几乎被大家承认。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状,以便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下工夫培养和调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在于课前三分钟的安排。课前三分钟的精彩活动能使那些本来很容易心猿意马的十三四岁的“淘气鬼”,一上课就能使思路迅速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因而也就出现了接下来转入正课后师生配合相当默契,整个课堂生机盎然的情形。那么,如何利用这三分钟呢?在这方面,我不断地进行探索、实践,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且收到了较好效果的做法。

我主要按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分年级进行以下训练:

七年级:

1.向你介绍我

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我会提前告诉他们除了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外,还要从爱好、特长以及人生观等方面介绍自己。介绍时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要富有吸引力,切忌人云亦云。09级1班的学生刘睿佳就是在开学时自我介绍中崭露头角的,她介绍自己时的那句“相信我,没错的”,至今都还记忆犹新。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初中三年,她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能力突出,一直担任班长,是我的好帮手。这样的自我介绍不仅让同学之间能相互了解,增近情感,而且也让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名言在心中

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在学生的自我介绍结束后,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在黑板上写一句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名言警句,讲他们最喜欢的理由。除了要讲出句子外,还要他们结合生活实例,谈认识、谈感受、谈启迪。学生为了作好演讲,选择很多的句子,进行思考、重组,从中受到不少教益,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为写作活动做了有效的积累,同时,听讲的同学也获益匪浅。还记得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正热播时,有一个学生就在黑板上写下那句经典的“不抛弃,不放弃”,并结合许三多的形象和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永不言败的信念,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舞。抓住这个契机,我把这句话用毛笔书写,精心装裱,悬挂在黑板上方的墙上,做为我们班的班训。这条班训激励09级1班的同学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战胜了无数困难,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绩,最终获得区优秀班集体的殊荣。

八年级:

1.百家讲坛

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学生广泛阅读,首先可从教材上所选的著名作家的作品读起,如,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杂文、散文,冰心、巴金、老舍、莫泊桑、高尔基等人作品,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当代文学、报刊杂志。

2.腹有诗书气自华

虽然在初中阶段需背诵的古诗已有一定数量,但毕竟有限。中国古代的优秀诗词还有很多。加上现在中考的诗词鉴赏均出自课外,所以加大背诵量,多了解一些古诗文的知识还是很必要。我常在课后收集一些短小的诗词或文言文引导学生来赏析,背诵,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经典的诗词传承的人文意蕴令后人赏不完、品不尽。我还要求学生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词赏析中找自己喜爱的诗人、词人的作品,介绍作者,欣赏作品,讲析时将作品及一些重要的解释抄录在黑板上,让同学也摘抄好,背诵积累,一举多得。有的学生因为喜欢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大量地读苏轼的诗文,以及有关评价苏轼的文章;有的同学因为喜欢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大量地去翻阅杜甫的诗文以及评介杜甫的文章。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比如2010年成都市中考考的唐代诗人韩愈的《春雪》就是学生曾经在课前活动中背诵和赏析过的。

九年级:

1.新闻会

到了初三,我每周安排一次新闻会,尽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课前可以让学生多收集新闻,可以是班级或学校的新闻,也可以是国内国际新闻,也可以是热点问题的透视。我要求学生新闻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会越谈越好,对时事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也会大为增强。

2.演讲与口才

演讲是课前活动中难度最大的,在经过七、八年级的积累后,初三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我提前一周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到时进行表演。这个步骤难度较大,我会给予写作和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风格样式,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可以层层切磋,句句推敲,字字斟酌,做到准确简练,富于表现力,尽力口语化,晓畅明白,不致产生歧义和误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我选过以下一些主题:诚信、宽容、惜时、感恩、博爱、坚韧、乐观、勇敢等。为了让学生关注时事,加强对世界的了解,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会安排一些专题性演讲。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第一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抗震救灾的专题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前三分钟活动开展几年来,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进步了,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他们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交际、思辨能力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语文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长进,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也大为提升。

实践表明:抽出一堂课中的三分钟搞一下“语文活动”,看似占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其激发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效果,却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所不能取得的。那真是:精彩课前三分钟语文学习更轻松。

愿能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前语文活动”方面走出更多、更宽广的路子来!我也将继续探索下去,真正做到“精彩课堂,魅力语文”。

【参考文献】

[1]仇芬英.《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