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关于大海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大海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大海的文章

第1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练习《我爱大海》。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本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养成思考、感悟、总结的习惯,在师生互动中受到启迪,从而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习作,提升学生对大海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学习用不同的习作形式表达自己热爱大海的情感,培养清楚、具体、生动地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能用通顺、流利的语句表达自己爱大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张雨生的歌《大海》。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从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海给人带来无限畅想和心灵的震撼。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嘴巴、自己的心灵来看一看、说一说、赞一赞神奇美丽的大海。

二、阅读文本,明确要求

师:在写话前,我们先来明确本次写话要求。(生读)

三、回顾课文,积累素材

师:请同学们回顾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从《我爱大海》这篇课文中学会了可以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谋篇布局,而且文章首尾呼应,使中心更突出。

生:我学会了很多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联想。

师:你真善于发现。谁还有学习收获,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是自己的感悟。

生:我喜欢《我爱大海》中早晨的海。

生:我喜欢这篇课文中上午的海。

生:我喜欢夜晚的海,因为这一段作者充分表现了大海的狂暴凶恶,但这时的大海才更能考验人的意志,激励我们不怕困难,就会成功。

师:说得真好,大海带给我们的思考真是深刻!这一段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师:作者运用生动形象比喻把大海的狂暴表达的淋漓尽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师:为了丰富同学们对大海的了解,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和整理有关大海的材料,谁愿意汇报你对大海的了解呢?

生:我没见过真的大海,但是我通过童话故事,对大海有所了解。

师:说说哪些童话故事?

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还有《海的女儿》、《鱼童》等。

师:从这些故事中,大海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大海是神秘莫测的,有时像一个温柔慈祥的老人,有时像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有时像一个面目狰狞的怪兽,有时像一个魔力无边的法师,大海带给我太多的神秘,让我迫不及待地要解开她神秘的面纱。

师:你说的真好,一连串的排比,为我们呈现了变化莫测的大海。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我看过真正的大海。

师:快来说一说,你见到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大连,看到大海一望无际,海水碧蓝碧蓝的。

师:你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此时你见到的大海吗?

生:此时的大海真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水晶,让人心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喜爱之情。我走在金色的沙滩上,看到各式各样的贝壳,真是让我目不暇接。我捡了许多贝壳,收藏在家里,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师:谢谢你,为我们勾画了这么美的大海美景。还有谁看到过大海?(生答)

师:真是太美了,连老师都忍不住要到海边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感受大海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还有谁想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大海?

生:老师,我虽然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大海,但是我看到过生活在大海里的许多小动物。

师:太好了,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生:我看到过善解人意的海豚,在水中表演各种高难的动作,真像一个舞蹈家;看到过机灵乖巧的海狮,能接住高空抛来的套圈,真像一个杂技演员;还看到过凶猛可怕的大鲨鱼,龇着一颗颗尖牙,真像一个刽子手;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鱼,它们身穿华丽的外衣,像一个个仙子在水中穿梭,组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海景图。

五、合作成功,畅谈感悟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汇报、交流,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那让我们用自己心里的话来赞美大海吧!

生:大海,我爱你,爱你的变化莫测,更爱你的浩瀚无际!

生:大海,您像妈妈,用你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我,温柔的海风吹拂着我,洁白的浪花拍打着我。我会永远爱着您,大海妈妈!

生:大海,你真是太神奇了,长大我一定要揭开你的神秘面纱。

师:你能学以致用,值得我们大家向你学习。

师:谁还愿意说?

生:美丽的大海,我想大声对你说:“我爱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对大海说:“我爱你!”

六、动笔写话,加深感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写出心中对大海的向往和喜爱。这次习作的体裁不限,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诗歌,重点是要表达自己爱大海的真情实感,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课前我们还进行了关于大海好词佳句的搜集,在稍后的写作中,可以用上。

(生写作)

师:请同学们坐好,有几名同学已经写完了,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是怎样写的。

(生汇报,师简单点评)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几名同学的汇报,希望能借鉴他们写作的优点,写出你心中美丽的大海。有信心吗?

生:有!

第2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觉醒》;客体物象;主体形象;象征意义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02-03

《觉醒》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发表于1899年。作品写的是一个28岁已婚女子试图冲破婚姻家庭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美好爱情,最终投身大海的故事。在《觉醒》出版前,作者已写出两部长篇小说、100多部短篇小说及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在文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然而《觉醒》一出版,却遭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抵制。批评界纷纷指责它“有碍社会道德风尚”,是“一本应该标上‘剧毒’的书”,主人公艾德娜也被指斥为“误入歧途”、“寡廉鲜耻”,连带作者本人也受到社会的排斥。小说出版五年后,作者在抑郁中默默离世。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检验,直至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审视这部有争议的作品,《觉醒》才逐步得到较公正的评价,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女权主义杰作。

《觉醒》为我国出版界、学术界介绍和研究是近一二十年间的事。国内研究者吸收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作品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作者通过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对人的独立性格所作的探索和努力,肯定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发了妇女追求个性自由的迫切愿望,具有超前的现代意识。在肯定《觉醒》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的同时,不少论者也指出它艺术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肖邦的其他作品一样,《觉醒》不仅表现出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而且还有着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的成分,在创作方法上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1]。本文拟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鸟”和“大海”的物象对主人公艾德娜形象塑造及生命历程的暗示和显现作用的分析,揭示其深邃而丰富的内涵和鲜明而独特的象征意义。

所谓“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就是“用简单的物象对深奥或抽象意蕴的暗示”[2],就是“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3]。《觉醒》中“鸟”的第一个物象出现在小说的开头:一只“有着黄绿相间羽毛”的鹦鹉,被关在门外的“笼子”里,对着女主人公艾德娜的丈夫莱昂斯不停地叫唤着:“走开!走开!看在上帝的份上!这就对了!”作者独具匠心地在小说的开头就用关在笼子里的鸟的物象来暗示小说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处境。鹦鹉是格兰德岛别墅主人勒布伦太太的财产和。它被关在笼子里,不能自由地飞翔,只能用学舌来讨得主人的欢心。艾德娜也是一只被婚姻家庭和社会习俗禁锢的“笼中之鸟”。在“纯粹偶然”的“命运安排”下,艾德娜出于女性虚荣心的满足,接受了一桩热烈的求婚,成为大她12岁的出身于新奥尔良贵族世家的富商莱昂斯・蓬特利尔先生的妻子。在外人眼里,她有一个富裕的家庭,一个宠爱她的丈夫,一双可爱的儿女,她的婚姻无疑令人羡慕。但她并不觉得这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她爱好文学艺术,有绘画的天分和音乐的鉴赏力,而丈夫关心的只是“保险、贸易、股票、证券”的事,连结交朋友也要服从生意的需要,空闲时只忙于装饰布置他漂亮的住宅。夫妻之间缺乏共同的爱好和语言,彼此无法沟通。作为女人,她似乎只是丈夫的财产和,是儿女的附属品。贤妻良母是社会对已婚女子的角色定位,侍候丈夫、生儿育女不仅是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似乎还是“上帝的安排”。艾德娜周围的女人不但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而且还自觉地为此“牺牲自己的个性”,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的“责任”和唯一生存价值。然而自小就能从内心里对“时代风尚”“充满怀疑”的艾德娜,却不安于做一个贤妻良母,因此,她成天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内心里感到自己像是受人禁锢的“笼中之鸟”。

这种发自内心的受禁锢被压抑的孤独和苦闷,在全家去格兰德岛度假时得到了释放。生活在有着开放的生活习俗的克里奥尔人中间,特别是结识了岛上别墅主人勒布伦太太的长子罗伯特之后,她的爱幻想的自由天性渐渐复苏,重新感受到了先前确信已永远失去了的那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的冲动。她和罗伯特一起游泳,一起听音乐,一起去台瑞岛游玩,充分享受着生活中的自由和欢乐。在灵魂“觉醒”后,艾德娜更加渴望冲出婚姻家庭的“笼子”,做一只自由飞翔在蓝天下的鸟。她向自己的女友公开宣称:“我会放弃非本质的东西;为了孩子,我会付出金钱,我会献出我的生命;但是我不会放弃我自己。……这是我最近认识到并不断在我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某种东西。”为此,她毅然搬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监狱一样”的家,“决计再也不做一个温顺的妻子”,独自住进她租的简陋小屋,以画画为生。“撇开了丈夫的恩惠,摆脱了她不愿意履行的责任”后,她感到“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她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和理解生活的真实意义”。但是,走出有形的“笼子(家庭)”易,走出无形的“笼子(世俗观念)”难。她的惊世骇俗的言行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非议。丈夫莱昂斯对艾德娜不守社交礼仪大为恼火,声色俱厉地告诉她:“如果我们还想在社会上生活,并不被主流抛弃的话,我们就得遵守社会习惯。”把“她脑子里产生的某种关于女人永久权力的想法”指斥为精神“完全失常”,要找医生给她治病。女友认为她的“决不放弃我自己”的话完全是胡说八道,并拿出《圣经》里的话“一个人再也不能作出比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更大的牺牲了”来开导她。那些从来不顾自己的体面在社交场合公开调情的男男女女,把“从不在男人面前卖弄”,更不会“使用浪人的方式诱惑他们”,一心追求真正爱情的艾德娜视为异类。她一心爱着的罗伯特也在别人不可“认真”,以免“铸成不幸的大错”的“善意警告”下,退出爱情游戏,远走墨西哥。连她的父亲由于艾德娜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并声称“婚礼是世界上最令人头痛的场面”,因而恶狠狠地对他的女婿说出“权威和强迫是必要的,狠狠地用一用你的脚吧!这是管教老婆唯一有效的办法”这样无情的话。此时,作者借钢琴师莱思小姐之口,为读者描画了一只“受伤之鸟”的物象:“翱翔在传统习俗和偏见上空的鸟必须生有一双坚硬的翅膀。看着羽毛未丰的幼鸟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在地面上扑腾,是一种惨不忍睹的景象。”艾德娜就是这样一只“翅膀”不够“坚硬”的“受伤之鸟”。在世俗观念编织的无形的“笼”中,艾德娜开始有了一种挫败感,她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产生了怀疑,怀疑自己按世俗的标准看是个“最坏的邪恶女人”,但又执拗地不愿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只“受伤之鸟”暗示了艾德娜作为一个弱女子,为挣脱套在身上的婚姻家庭的枷锁,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只身与强大的社会力量和世俗观念进行抗争时身心所受到的创伤。

“鸟”的最后一个物象,是在艾德娜终于发现自己对独立自由、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在这个压抑女性的男权社会依然是个美丽的梦幻时出现的。此前,她虽已受到整个社会的不解和抛弃,但她心中还有她与罗伯特的爱情,她还幻想着与罗伯特重逢,“相爱一生”,彼此“永远为对方而生存”。与罗伯特的再次相遇,虽然确认了他对自己的“爱”,但是发现罗伯特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只是“疯狂地梦想着,有一天”莱昂斯能把艾德娜“转让”给他,成为他的“永远的妻子”,罗伯特对爱情的“告白”,暴露出他也是个只想把女人当做自己私有“财产”的庸俗自私、不可信赖的男权主义者。艾德娜的幻灭感是致命的,又是令人同情的。此时,艾德娜又来到格兰德岛的海滩,她看见:“在茫茫的海天一色中,四面八方都看不到有生命的东西。只有一只羽翼被伤的鸟在天空中飞翔盘旋,拍打着翅膀,最终精疲力竭地跌落下来,堕入浩淼的海水之中。”这个“堕海之鸟”暗示了艾德娜的人生结局,也是她不屈生命的象征。

如果说“鸟”的物象是对小说主人公艾德娜形象的暗示,那么“大海”的物象则作为外在于人物的另一个客体,对主体形象由觉醒、抗争直至解脱的整个生命历程的形象显现。“大海”的物象在小说中曾多次出现,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手法,在表现大海浩瀚无垠、变化万端的万千气象的同时,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和象征,而这些内涵和象征又和艾德娜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请看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大海”的物象:

大海的声音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它周而复始,不肯停息。或是窃窃私语,如泣如诉;或是大声喧嚣,召唤孤独的灵魂在沉沦中寻求陶醉,让它在内心冥想的迷津中消融掉。

大海的声音是可以沟通于人的灵魂的。感受大海彷佛感受有生命的机体,它召唤人们把自己的躯体投入它那温柔亲密的怀抱之中。

这是艾德娜在格兰德岛度假,一个夜晚随罗伯特一道去海里游泳时“听到”的大海。由于天黑,看不见大海的颜色,也看不见大海的形态,但是能听到大海的“声音”。艾德娜从大海那具有“诱惑力”的“永不停息”的声音中感受到了大海是个“可以沟通于人的灵魂的”“有生命的机体”,感受到了大海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象征。与大海的对话,使她领悟到“作为一个人,她在这个茫茫宇宙中的地位,并且认识到作为个人,她同她的内心世界和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领悟使她在一般世俗的灵魂中“超然而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昭示了她生命意识和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再看下面所呈现出的“大海”的物象:

(我)看见海水伸向那么遥远的地方,那蓝天下不动的风帆,恰好构成一幅美丽的景色……吹在脸上的热风,使我想起了在肯塔基州的那个夏天。那时我还是个小姑娘。我穿过一片长满没腰深野草的茫茫草原,就像在漂越大海一样……啊,我现在发现了蔚蓝的大海和碧绿的草原之间的这种巧妙的关系。

这是相同的那个夏天,艾德娜和女友莱迪奈太太面向大海坐着聊天时,“看到”和“想到”的大海。如果说前面一个大海的物象诉诸了艾德娜的听觉,让她从大海的声音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伟力,这一幅大海的画面则诉诸了主人公的视觉,接着又由视觉形象蔚蓝辽阔的大海,自然地联想起儿时家乡碧绿的茫茫草原。“大海”和“草原”两者的相似之处还不仅仅在于它们的色彩和形态,面对着“大海”,彷佛使艾德娜“有时又感到自己在那绿油油的草原上,很随意地、毫无目的地、心不在焉地、漫无方向地走着”。原来促使艾德娜产生这种联想的真正原因是“大海”使她回忆起了无拘无束、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大海”和“草原”一样,都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面对大海,艾德娜觉得自己“第一次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大海”在这里成了自由的载体,自由的象征。

“大海”物象的最后一次呈现,是艾德娜再次孤身一人来到她精神“觉醒”的圣地――格兰德岛时看到的:

大海在她面前伸展着,海水映射出太阳的点点鳞光。大海的涛声是那样具有诱惑力,它永无休止,轻拂耳际,大声呼唤,细语倾诉,召唤着她在孤独寂寞的深渊中游移漂幻的灵魂。

此时,艾德娜看到听到大海时的心境已与前两次大不相同了。对罗伯特的爱情已经幻灭,丈夫还在固执地要把她关进家庭的牢笼,即将第四次临盆的女友莱迪奈太太不忘“用细若游丝的声音”提醒艾德娜“哦,想想孩子!别忘了他们。”出于天性对孩子那份难以割舍的母爱,也“似乎是要把她的残余的灵魂重新拉回到被奴役的状态中去”,艾德娜觉得自己“并不要求什么,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体验她喜欢的情绪”,然而,在这个社会里,她的这点意愿也成为了“奢望”。是屈服于社会还是抗争到底?未来的路到底怎样走?怎样摆脱身心的一切羁绊?没有任何人能给她答案。大海,只有大海,“向她的灵魂发出信号,指引她走向孤寂的深渊”,在大海的深处,“任何人再也不能占有她了,不管是她的身体,还是她的灵魂”。大海成了她精神幻灭后的理想归宿,大海在她眼里也成了永恒的象征。于是,艾德娜“平生第一次着身子”,走进大海,走向永恒……

诚如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艾德娜由“觉醒”而幻灭,最终投身大海,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就其婚姻的“资产阶级形式和妇女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地位”[5]而言,她的悲剧又是不可避免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评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时曾说过:“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5]据此,我们说艾德娜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个敢于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不屈抗争、追求自由独立和美好生活的女性形象,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将愈来愈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

参考文献:

[1] 刘海平,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曾繁亭.文学自然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 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M]//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The impl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images by objective images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bird” and “sea” in The Awakening

JIANG Hu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210094,China)

第3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炔烃

筱鹊是个颇出名的,而且还极富个性。她的文总在反映现实的残酷,言语委婉却隐约透着冷漠与犀利。

前段时间她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买到书的读者惊喜地发现书页间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清甜味道,就像每一页上都被细心地点了香水。

读者在贴吧上讨论那到底是什么香水,无人知晓。

听筱鹊的编辑爆料,筱鹊曾是一名业余的调香师,工作就是从各种各样的原料里提取香精。

于是读者们愈发惊喜,一定是筱鹊亲手制作的香水奉送给读者!真是个优秀的姑娘!

在此作用下,筱鹊更火了。

有天筱鹊的朋友一一也是一名调香师一一找到了筱鹊,好奇地道:“我竟从没有接触过这种香,还有样本吗?我想借来研究研究。”

筱鹊而无表情地道:“没有了。我写了整整200篇关于杀人的文章,你知道的,200人的血量萃取出的香精,仅仅是够滴在书页上而已。”

气球

元成枫

“青青,你最近脸色怎么如此苍白,是身体不舒服吗?”

“可能吧,最近还老是做噩梦,各式各样的噩梦。”青青没有什么血色的嘴唇抿了抿,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

老大开口了,“奇怪,她最近吃的比平时要多很多,怎么会憔悴成这个样子?”

一天下午,青青又是一脸倦容,吃力地爬到上铺睡觉。

我从厕所里出来,抬头看见青青的被子没盖好,担心她感冒,便爬上她的床铺去盖被子。我的手碰到她的颈部的时候,我感觉她头部上方的空气一片灼热,我的手四处碰了碰,发现热源是从她头顶上方挂的那串气球里发出来的。

我突然感到不安,拉扯她头顶上方的那串气球,狠命扔到地上,葡萄般的气球一个个地在地上打转,发出微弱的哀鸣声后便静止不动。

我睁着眼睛看着那串气球,气都不敢喘,平复着自己的心跳。无尽的害怕笼罩着我,青青皱着的眉头开始舒展。寝室里另外的人不在,我万般无奈与恐惧,拽着它往下跑,死命地把它塞进垃圾桶内。

当天晚上,青青醒来,脸色红润了不少,却四处寻找着什么。我知道她再找那串挂在她头顶上方的气球。

“我扔了,不好看。”我没告诉她我看到的,毕竟青青的胆子小。青青有点不开心,但也没说什么。那串气球我问过她的男朋友,只是晚会用来装饰的气球,他感觉好看就给拿了回来。

当天晚上,我做了个梦,自己行走在一片山间,脚下的石头绊的我生疼。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婆佝偻着身体向我走来,盯着我的那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却在下一秒变戏法似的变出了那串气球。我本能地往后退,却被凹凸的地面绊倒了,脚踝的扭伤让我不能移动半分。我惊恐地看着那个老太婆走到我面前,手中的气球像

是亢奋万分,在尽情抖擞……她缓缓低下头,那么近的距离,我清楚且深刻地看见了她脸上的褶皱和她鼻子左边的一颗痣……

我被惊醒了,久久不能平息,辗转反侧。之后的几天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却也没发生什么事。

暑假,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去农村体验生生活。

我去找我的同学,原先我的身体有些不舒服,在休息了一会儿后好了很多。

走在不是很平坦的路上,我欣赏着周围的风景,后面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姐姐,有个奶奶要我把这个给你。”我回头,看见了那个小女孩,还有她手上的那串气球。那个噩梦终究不能完结。

我不知道我的心跳得有多快,下意识想逃,但是却不由自主的,颤颤巍巍地伸出了手,我哆嗦着看着那些气球,正对我的那个气球上有红色的气流在流动,汇成了一个字……

我昏了过去,昏过去之前看见那个小女孩对我露出无邪的笑容,她的鼻子左边好像有颗痣。

谁是谁的木偶

善许寒

“立儿,我是真心喜欢你,为什么不接受我?”大海神情激动,攥紧的拳头微微颤抖。

“大海别这样,我们根本不可能的。”立儿竭力抑制情绪。

“不!你难道觉得我配不上你?还是你已经喜欢上了别人。”大海不依不饶。

“就算是那又怎样,他也不会喜欢我。”立儿眼帘低垂,黯然神伤。

“那就和我一起走吧,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好吗?”说着大海用手去楼立儿的肩膀。

“别碰我!”立儿玉手一挥,大海的双臂就被一股力量硬生生扭到了后背。

“唔……”大海发出痛苦的。

立儿晶泪如线珠子般滴落,“你走吧。”说完立儿转过身,背对着大海。

大海无力的跪下,“能给我一个理由吗?”他已经绝望了。

立儿咬了咬嘴唇,她眼神里尽是不忍,“因为你只是我的一个木偶,一个长得很像他的木偶,一个没有感情的木偶罢了。”

大海双眼圆睁,“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疯狂的撕扯自己,掉下来的竟然全是木屑。在一个特别的角度看去,大海的每一处关节都被一根细线牵住。大海不再动弹,剩下一堆木头,寂静无声。

一片阴影盖住了立儿周遭,她抬起头,看到了一张巨大的脸庞,和大海是一个模样,只是眼前的脸多了些稚气,少了些男人特有的线条美。

立儿愣愣地望着这张脸,她动弹不了,因为她是他的木偶,一个被人操控着的木偶,可她却爱上了她的主人。

“小新,在干什么呢?”一位妇女走了过来。男孩从地上站起微笑,“妈妈,玩木偶呢。”

妈妈欣慰地抚摸他的头发,“告诉妈妈,都和木偶玩些什么呢?”

小新的脸立即布满哀伤,“妈妈,为什么木偶没有感情呢?”

第4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海明威,象征意义

 

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被喻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文中的对话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而表达形式则经过了艺术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种独特风格与他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他兼具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他这里说的“意味着许多东西”,“实质上就是象征主义”。因此本文将文章的主人公老人、小孩儿、鱼、大海、狮子以及桑提亚哥生存和捕鱼环境等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用了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老渔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桑提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噩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

桑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桑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论文参考网。老渔人桑提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桑提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老人处境的进一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与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桑提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桑提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现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论文参考网。”“为什么盗贼鸟和强大的鸟把像海燕一样的鸟儿弄得那样柔弱、那样纤细,海洋有时竟能够如此残忍呢?”

桑提亚哥虽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也“微弱而凄惨的叫声”。桑提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弱小鸟儿的同情。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所以我们至少应注意到桑提亚哥关于海洋会突然变的残忍。又为什么要反复交待桑提亚哥对大海上小鸟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属于同类的海上的两种鸟儿,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为弱不禁风的黑色小海燕伤心”。

但海明威却又给大海赋予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海的女性,让她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为老人准备好一个巨大无比的鱼,她的宽广足以使老人驶入体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在永恒之中。桑提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独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论文参考网。

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关于小说中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但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所处世界中恶势力的象征。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他其他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海明威认为小说应该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深藏在水面下,是需要读者自己理会的。或许每个人对这篇文字见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书中却告诉了我们人的极限可以到达如此的程度,但海明威至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读懂他。

参考文献:

1.ErnestHemingway,TheOldManandtheSea.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98

2.KennethGraham,“commentary”inYorkNotes:TheOldManandtheSea.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91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3.

5.刁绍华.《海明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6.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第5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老人与海》 原始主义倾向 禅意体验 分析

一、前言

海明威的很多作品均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喜爱,对原始生态的向往。他不幸地出生在一个战乱的时代,对战争的仇恨和无可奈何,使他将所有的心思转向自然,他喜欢在森林中打猎、在宽广的大海边游泳和钓鱼、在漫天风雪的高山下滑雪。他的作品主题大多为自然生态,如《非洲的青山》,主讲自然的醉人美景;《危险的夏日》,主讲与老友的友谊,同时详细描述了西班牙的斗牛场景;《过河如林》,主讲上校回忆过去的美好,感叹现实的孤独,最后感到痛苦绝望,这也是作者生活的另一种表现[1]。可见海明威的作品大多是一种对原始主义的向往和追求,《老人与海》更是一种超越“天人合一”的禅意。

二、《老人与海》原始主义分析

(一)大海原始生态的自由发展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在连续84天捕鱼没有收获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懈地奔向大海,虽然从老人的整体状况来看,他早已疲惫不堪,后颈上的皱纹深深印刻在那里,像用一把刀将肉生生撕开,脸上的疙瘩是常年出海承受猛烈阳光毒害的印记,双手因为常年拉扯粗绳的原因出现了深深的裂痕,但是他的眼睛却是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是对大海深深的眷恋和追求。但是大海终究是大海,虽然桑提亚哥深爱着这大海,对大海里的生物不断给予赞扬,他爱关于大海的一切事物,包括海上的蓝天、蓝天上的星星、各种美丽可爱的飞鸟,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刀刺向他称之为“朋友”和“兄弟”的海鱼和飞鸟。桑提亚哥将大海称为“LaMar”,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解释为阴性,外国很多国家将“阴”和“阳”比作女人和男人[2]。因此老人将大海比作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拥有极其阴柔的内在,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温暖的怀抱,但是当这个女人受到刺激时则会发出令人战栗的狂啸。但是在老人的意识中大海早已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海已不是单纯的大海,是老人这个鳏夫的女人,是他挚爱的孩子。但是大海还是大海,是一个与老人不同的相互分离的存在,她的温柔和美丽会在一瞬间转变成令人无法招架的风暴,使渔夫承受各种摧残。老人84天捕鱼无一点收获,然后又在这次的出海捕到一条大马林鱼,却在返回途中受到鲨鱼的攻击,在经历无法想象的战斗之后仅剩下一条鱼骨头的悲剧,从整个事件可见,大海依旧是大海,不会因为你将它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而对你有所宽容和怜悯,她始终用它生存的方式告诉所有的捕鱼者他们之间的不同:人是人,海是海。可见,海明威描绘的老人与大海,是一种原始性的描述,虽然老人试图将其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但是自然原始的一切始终还会按照他们的运行模式变化。对老人捕鱼全过程的描绘,老人捕鱼中间出现的波折,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不断向喜爱的生物发出攻击的无奈正是海明威对人类生存的真实写照,表达出一种对人类原始生存模式深深的无力感。

(二)老人捕鱼前的原始形态的神明仪式

原始主义就是在任何形式上均有一种对原始生存模式的传承和模仿行为。原始人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均会请教神明,请教一种未知的力量,这种生存模式正是原始主义的体现。分析老人的生存思维发现他的思维同这种原始主义的思维是一体的,对人类倡导的生存平等以及一些对未来向往的思维却全然没有体现在他的思维中。老人在出海捕鱼时会进行一种类似祭祀的仪式,这种神明仪式通过一个人物和一个梦中出现的狮子为介质来变现[3]。明星马吉奥就是那个能够给老人以力量的“神明”,虽然这个“神明”给予老人很多的无奈,将他的内心弄得很混乱,但是马里奥却能够给予老人一股抗击各种磨难的力量。当老人在劫难面前已精尽力竭时,只要呼唤出明星马里奥的名字,老人瞬间就重新具备充沛的精力和无穷的力量。梦中的狮子是老人的又一个保佑神明,在他与大鱼搏斗时,他想到了梦中的狮子,他希望梦中的狮子给予他战胜大鱼的力量,这个狮子不是一次无意的梦中事物,而是老人在面临危难时,对未知力量的召唤,这种召唤就是对原始主义仪式的复制和模仿。分析古今捕鱼形式发现,虽然捕鱼无论原始还是现代形式都是一样的,就是以获得鱼类为目的,但是这其中的思维却不尽相同。原始人类的思维大多热爱大海生物,老人甚至将鱼类当做他的朋友和兄弟,对他们美丽的外表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崇敬。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捕鱼工具狠毒地刺向他的“兄弟”,在他们的脑海中这种行为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催促,是生存的必然要求。但是以现代的思维来看,这种终日对自身所喜爱的生物无情的刺杀的行为是非常残忍无情的,但是对老人而言却是无可奈何。

(三)老人与小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原始联系

《老人与海》顾名思义,是老人和孩子的组合,老人是桑提亚哥,小孩是曼诺林,小孩曼诺林在老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他爱这个男孩并且信任这个他身边唯一一个真正关心他的人。小男孩与老人建立深刻的忘年交,他经常在老人穷困潦倒且几天没饭吃的时候偷偷地将吃的东西送到老人身边,但是由于小孩父母的反对最终无可奈何地离开了桑提亚哥。老人总是会想起小孩,在他同大鱼搏斗的时候想到“要是那孩子在该有多好”,将对神明祈求的力量转向曼诺林,希望能够从对孩子的爱中得到一些希冀和力量,将曼诺林当做他战胜大鱼的信念和力量来源。老人对小孩的依赖表现是不仅在困境中,更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在小孩总是不计回报的关心老人、给与老人钓鱼需要的新鲜鱼料中,在老人为了爱在海上同大鱼拼搏并坚持三天三夜最后回到岸边的行径中,在老人总是将曼诺林当做一个大人来尊重和交流中,甚至还包括老人叫醒小孩时那独特的方式――握脚丫行为中,都能够发现老人对孩子深深的挚爱和依赖。海上搏斗时老人对曼诺林深切的期盼以及在见到孩子后的欣喜都能够发现这是一种对爱、对战胜自然力量的与生俱来的追求和期盼。海明威将老人对孩子的爱贯穿在小说的全过程,虽然小孩只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出现,但是老人对他的思念却是在贯穿整篇文章,通过对海明威价值观的分析发现,他喜欢研究人类的生存、人类命运如何延续,在灾难和死亡面前人类需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具备反抗黑暗的力量。老人之所以总是叨念男孩曼诺林是因为老人是一个鳏夫,没有孩子,一个人生活,孤身一人生活的凄凉和无助使他希望能寻找一个能够和他并肩作战,能够在需要帮助时给予他帮助和温暖的同伴。因此,当男孩对他表现出无私的关心时,老人自然而然地想要将小孩当做自己的同伴,通过合作的方式将自己渺小的力量不断地在交流和合作中壮大,直到具备战胜自然的能力,就像老人在和大鱼搏斗时想到“要是小孩在就好了”,就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合作来抗击自然灾害的表现。可以说,这种合作倾向是人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生态中生存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最原始的召唤:寻找同伴共同战胜自然[4]。可见,老人与孩子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爱与信任是一种对原始合作力量的表达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生存必须具备的原始需求。

三、《老人与海》的禅意体验分析

《老人与海》充满禅意,从作者对小说的评价中就能够发现,作者是通过一种禅意的体验来描绘老人与海的关系的,其中的所有平静或汹涌的事件均是为了体现其禅意。作者通过一种“老人是老人,海是海,鱼是鱼”的禅意思路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的事物均是超脱于其他事物的存在,他们总是处在各自的安全范围中,相互交融却又相互远离。老人在捕鱼84天仍无任何收获后仍坚定地走向大海,他需要捕到一条鱼,一条足够巨大的鱼来保障他的基本生活,但是大海终究只是大海,他不会因为老人对他深深的喜欢和对捕鱼的热切期盼而做出让步,终于,老人明白这是生命的必然,人只是人,海只是海。

桑提亚哥喜欢大海的每一样东西,将飞鸟当做“兄弟”,叫鱼儿为“朋友”,他总是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他对大马林鱼说:“我没见过像你这么大这么美丽的生物,兄弟。”他对遭受人类杀害的生物表现出无比的同情,当海龟被杀后心脏还在跳动时,老人不仅感叹:“他们的双手和心脏我们都一样具有啊。”[5]他将所有的生物当做人一样看待,一样尊敬,但是他又无奈地要将刀刺向他们。当他捕获到大马林鱼后,这条鱼成为他的“朋友”和“兄弟”,成为与老人共同生存的一部分。但是鱼只会是鱼,当大鱼被鲨鱼吞噬时它只是一个猎物,虽然老人将他当做他的“兄弟”,为他的死亡而愧疚,但是当他明白,鱼只是鱼不是他生命中一部分时,他开始释然,突然觉得即使将大海比作自己的女人和孩子,将大鱼当做自己的“兄弟”和“朋友”,但是,在暴风雨之后,大海终究只会显示她的变化无常。大鱼只是大鱼,也仅是大海中其他生物的猎物,而老人仍然是老人,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处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交融却又相隔千里。

在最后作者将这种禅意通过对老人航行归来途中释然的心情再一次诠释他超脱“天人合一”的生命感悟,回归最原始的模式,一切生物都是单纯的存在,一切成功与失败仅仅只是生命中短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沈晶琰.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分析[J].才智,2008,12(19):110-112.

[2]李玲.解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9(S1):45-47.

[3]张璐.回归自然,和谐共处――论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自然生态观[J]. 中国集体经济,2010,23(16):89-91.

第6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产生潮汐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农历一个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个方向上,这时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产生的引潮力,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时间内,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虽说月球比太阳小,但是离地球比较近,其引潮力是太阳的两倍多。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内在联系,他们说: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滞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响,大潮出现的时间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农历初二三或十七八这几天,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地理条件千差万别,所以不同地区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见的有一个太阳日(或一地点月亮连续两次升起或落山的时间间隔,大约24.5小时)内完成两个周期或一个周期的,还有半个月;1个月、1年、8.85年甚至18.61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就我国而言,在大连、青岛、连云港以及厦门可以见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湾可以见到全日潮,由于古时候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关于半日潮的文字记载比较多,比如早潮才罢晚潮来就是古人对半日潮的忠实记录。最令人叫绝的,是书写在山海关上的那幅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将潮水的涨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玩味无穷。

潮汐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当潮水从深海向岸边涌来时,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据测定,钱塘江潮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24千米,即每秒钟6.7米。古人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读了这些诗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线,可是你的手刚一指点,它就到了眼前,可见速度之快。当潮水涌到岸边时还会形成很高的潮头,例如我国的钱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浅且有沙坎阻挡等因素的影响,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赶上来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赶一浪,浪头一层一层地叠加在一起,潮头到达海宁时达到,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墙,只见江中白浪滔滔、波涛汹涌,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翻滚的潮水还发出巨大的声响,据说在方圆26千米的范围内可以听到波涛翻滚的潮水声。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其景非常壮观,其势锐不可挡,真可谓是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诗人李白也发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感叹。

潮汐如此壮观,堪称佳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我国的钱塘江潮,近几年来每到中秋节前后,慕名前来观潮的人每天数以十万计。钱塘江观潮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赞颂江潮的诗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在这些美丽的诗篇中人们喜爱的是宋代文人潘闻写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中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番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中的弄潮儿指的是观潮时踏潮献技的人,他们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惊涛骇浪之中腾身起舞,其场面之惊险是可想而知的,诗人在梦醒之后仍觉胆战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样解读的?

2、潮汐是怎样产生的?

3、正确朗读文中对联(把音注出来,节奏划出来):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来解读潮汐,请具体谈谈其作用。

参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规律地合起来叫潮汐古人称之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阳、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时间内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第7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社团文化艺术节之——母爱无疆

二、活动背景: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歌颂了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唱低吟……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提起你手中的笔,在母亲节,为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吧。让我们来叙写成长,来描画我们心中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女性,关注我们伟大的母亲。

三、活动内容:

1、主题征文:关于成长,关于母爱

(1)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

(2)妈妈的故事

(3)我与妈妈的故事

2、“为妈妈许愿”校园公益活动

四、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女性,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让文学氛围重新回到校园,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用心灵关怀。

五、主办: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团体联合会

承办: 启梦文学社

六、活动日期:

2011年4月20号——2011年6月13号

七、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4月16—19日确定活动方案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安排,联系其他院校争取对整个瑶湖院校进行活动;

4月20—25日 联系征文活动的评委老师;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

4月25—27日 着手宣传工作

中期工作:

4月29日—5月6日动员各系参与本次征文比赛,号召各系同学踊跃参加。

5月6日—5月10日 在校园内进行宣传,由启梦文学社制作宣传板及宣传海报。

5月11日 举办“为妈妈许个愿”校园公益活动,加大活动影响力。

5月12日—5月13日 整理活动收集的愿望,在社团博客群上如果可能的话联系广播站进行部分广播。

5月14日—5月30日 收集各院各系征文稿件

6月1日—6月10日 文学社组织初评,评委老师终审来稿,评出优秀文章

后期工作:

6月11日 公布征文结果

6月13日 优秀文章整理成册,只要参与征文活动的班级即可免费获得一份。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三等奖三名优等奖若干

颁发相应的证书及奖品

九、人员安排:

活动策划:杨艳

宣传海报:彭平平等宣传部人员

现场协调:熊伟超以及纪检部人员

十、经费预算:

海报:1*2=2元

征文奖品:70元

资料打印:0·1*200=20元

第8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一、母亲节活动主题

社团文化艺术节之——母爱无疆

二、母亲节活动背景: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是孟郊的诗句,表达了儿女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歌颂了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涛骇浪,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浅唱低吟……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提起你手中的笔,在母亲节,为亲爱的母亲写点什么或做点什么吧。让我们来叙写成长,来描画我们心中的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女性,关注我们伟大的母亲。

三、母亲节活动内容:

1、主题征文:关于成长,关于母爱

(1)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

(2)妈妈的故事

(3)我与妈妈的故事

2、“为妈妈许愿”校园公益活动

四、母亲节活动目的:

通过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女性,重温成长过程,感恩伟大母爱。让文学氛围重新回到校园,让大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用心灵关怀。

五、主办: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团体联合会

承办:启梦文学社

六、母亲节活动日期:

年4月20号——年6月13号

七、母亲节活动安排

前期准备:

4月16—19日确定活动方案及相关活动的组织安排,联系其他院校争取对整个瑶湖院校进行活动;

4月20—25日联系征文活动的评委老师;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

4月25—27日着手宣传工作

中期工作:

4月29日—5月6日动员各系参与本次征文比赛,号召各系同学踊跃参加。

5月6日—5月10日在校园内进行宣传,由启梦文学社制作宣传板及宣传海报。

5月11日举办“为妈妈许个愿”校园公益活动,加大活动影响力。

5月7日—5月13日整理活动收集的愿望,在社团博客群上如果可能的话联系广播站进行部分广播。

5月14日—5月30日收集各院各系征文稿件

6月1日—6月10日文学社组织初评,评委老师终审来稿,评出优秀文章

后期工作:

6月11日公布征文结果

6月13日优秀文章整理成册,只要参与征文活动的班级即可免费获得一份。

八、母亲节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等奖若干

颁发相应的证书及奖品

九、人员安排:

活动策划:

宣传海报:等宣传部人员

现场协调:以及纪检部人员

十、母亲节经费预算:

海报:1*2=2元

征文奖品:70元

资料打印:0·1*200=20元

第9篇:关于大海的文章范文

邓肯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是世界著名舞蹈家,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本人个性十分鲜明,生活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邓肯的现代舞一向被看成是对西方舞蹈传统的叛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舞蹈是传统文化的断裂。恰恰相反,邓肯的现代舞正是在融会、消纳了西方舞蹈文明结晶的基础上才创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影响尤其突出。古希腊艺术的自然、朴实曾是她对抗僵化的经典芭蕾舞程式的有力武器。《远行希腊》便记录了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强烈吸引和深刻影响。

《远行希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一向被西方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邓肯远游希腊,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对古希腊文化的熟悉和向往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她对整个旅程的描述充斥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不厌其烦的赞美,天马行空的想像,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抒情……文章的结构因此看来有些散漫,犹如她的舞蹈,虽然在整个舞台旋转,但“舞散神不散”,始终不离开作者的情感这个“神”——她的率真、浪漫、热烈,贯穿始终。

本文的写作特点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双线索结构,立体而清晰

这篇文章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邓肯实际的旅行线路,另一条是她的回忆以及想像。这样,不同的时空就交织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复式结构。另外,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这对所描绘的事物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文章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旅行的宗旨。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二、重细节描写,生动而真实

在传记P86倒数第一个自然段,邓肯描写众人去往亚格林永的途中这样写道:“我们的步伐轻快,健步如飞,在马车前蹦蹦跳跳,快乐地叫着、唱着。”这处细节描写,通过一连串的短句,表现了邓肯的热情,看到希腊美丽景色而感到激动、快乐的心情。

在传记P87第五自然段这样写道:“虽然已经精疲力竭,但是却散发出世俗之人不常有的那种喜悦光芒。”邓肯通过把”我”与”世俗之人”感情上的对比这一细节,突出了”我”对古希腊文明的崇拜之心。

还有其他的细节描写,如到亚斯普罗斯塔玛斯河中“受洗”,坚持乘坐小渔船航行爱奥尼亚海,手持桂树枝条引领马车前行,称难喝的松香酒“香醇极了”。

这些细节描写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看出邓肯的希腊之行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反映出邓肯热烈、浪漫、追求自由的性格。

三、引诗歌典故,神奇而烂漫

如传记P84最后一段引用拜伦的诗——引用诗文,使传记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表现了邓肯热爱自由恋爱,倡导和平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再如传记P85引用《荷马史诗》的《奥德赛》中关于大海的描述,借以表现希腊大海的神奇。表现作者善于幻想,率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邓肯的舞蹈有如下特点,但又似乎总没有离开诗歌:

l.从诗歌中汲取灵感,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启发她去创造一种不带有丝毫狐步舞或查尔斯顿影子的美国式的舞蹈,这种舞蹈充满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脚踩巅峰、手伸太平洋、头顶蓝天的自由舞蹈:

2.舞蹈节奏讲求大海波浪式的线条,她从自然界的水、风、植物、生物中捕捉舞蹈表现的素村,寻找能够表现生命的力量,讲究动作的健康、崇高、从容和自在。

3.随着诗歌、随着音乐、随着自己心灵节奏去舞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