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

第1篇: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作文活动课是作文训练课的准备课,分社会活动课和自能活动课两类。社会活动课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访问、慰问、游览等。自能活动课主要是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是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笔的活动。作文活动课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训练课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双轨运行相得益彰。

一、强化管理,抓好落实要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就必须把活动课纳入课表,强化管理,做到“五定”。

定课时。作文课时由过去的隔周2节改为每周2节(低年级每周一节)。单周上作文活动课,双周上作文训练课。作文活动课列入课表,保证了课时,在时间上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生活”的条件,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

定计划。每学期初,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省编《小学作文教学纲要》,然后制订相适应的作文活动课教学计划,并在教导处备案,以克服活动的盲目性。

定教师。作文活动课教师由语文课教师兼任,也可根据需要聘请辅导员。如请名人讲“红岩魂”,请专家介绍松花江大桥的构造,请劳技教师指导小制作,请校长讲校史等。

定课型。作文活动课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集中型指以学年、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参观、竞赛、劳动等活动;分散型指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搞的采集、摄影、办小报、做家务、自理劳动等。提倡活动的多样性。定评价。为了从形式、内容、效果上保证活动课质量,教导处每月检查班级作文活动课纪实,期中搞一次自能活动汇报,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活动课质量。

二、明确目标,做到“四有”作文活动课是作文训练课的准备课,它为每段每步的作文训练充实素材。

因此,作文活动课的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目标要有益于作文训练,辅助于作文指导课过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1.有目的

教师根据每次作文训练的训练目标确定活动的内容,活动前提出要求,拟定观察提纲,边观察边指导,避免走马观花,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例如:三年级作文要记一次活动。训练重点是: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教师在组织装书包比赛活动之前,就向学生提出要求:这次比赛不光看比赛的胜负,更重要的是看比赛经过分几步,哪一步是重点。

所以活动中学生都能仔细观察比赛经过,注意同学把书、本、文具盒、十三音号、彩笔盒装入书包时的动作及表情。

2.有指导

每次作文活动课之前教师都要按照训练要求做指导,活动中再指导。例如:四年级作文要写一处景物。确定记文化公园的喷水池,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从里到外的顺序先观察喷水池中间的大水柱,再看四周的八个喇叭花形的小水柱,最后观察喷水池的池沿。学生按顺序观察,写得很有条理。

3.有趣味

作文活动课要根据作文训练的题材,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乐于玩、乐于写,突出活动的趣味性。例如:一年级老师组织学生做“丢手帕,说句话”的游戏,训练学生说写一两句话。学生边游戏边说,写得很完整。

4.有意义

作文活动的设计既要考虑解决材料的问题,还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学习真善美。作文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把作文与育人统一在活动之中。

转贴于 三、提高质量,上好“三课”

1.观察活动课

作文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观察活动。一方面,教师教给学生对周围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各段每步的训练重点,设计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写作材料。

一、二年级写话训练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图画、小动物、小游戏、小表演,使学生逐步地学习按照“谁在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干得怎么样”等句式写出几句话或一段话。

三年级是作文的过渡阶段,进行写片断作文训练。观察活动大多是观察一处景物,一个场面,人物的外貌等。为了增加学生的感受,教师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活动。如跳绳比赛、劳动、盼回归、小制作活动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自己的作品,说出形状、颜色,再说出画了什么,贴了什么,写了什么,最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五、六年级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成篇作文,观察活动的范围宽了,内容也更丰富了。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作文所需要的素材。我们要求三—六年级学生有观察笔记,随时把材料记载下来,储存备用。给学生创设听、看、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维。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写作时便易于“言之有物”了。

2.阅读活动课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除了引导学生从观察中积累,捕捉作文的素材,我们还着力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语言和写作的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一手抓好课内阅读课,另一手抓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二—六年学生都有读书笔记,将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等及时摘下来。低年级是教师边指导读书边指导抄记,中高年级学生自读自记,养成边读边记的读书习惯。阅读活动课上还有听录音欣赏名篇佳作,介绍好书,朗读习作,成语接龙等内容,学生从中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演讲、诗歌朗颂、办小报、写板报稿、征文等活动,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

3.单项训练课

单项训练是成篇的基矗单项训练指听、说、读的训练,写词句段的训练,也包括审题、拟题、开头、结尾、列提纲等基本技能训练,这也使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以提高。

第2篇: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了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展作文教学呢?

一、营造一种氛围——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新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写作知识和能力的达成,更要关注写作过程,情感态度。鉴于此,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课堂氛围,便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扩散。上文谈到,当前作文因“应题”,“应体”,“应命”,“应法”,“应套”“应试”,使学生感到束缚,拘泥违心,无奈尴尬。《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的口”精神,《新课标》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所以我们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无拘无束的驰骋思维。例如在教五年级一节实验作文课《烧不坏的手帕》时,打破要求学生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观察和写作的常规,毫不限制地让学生观察、想象,可以写实验的过程,也可以想象成童话故事,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书信、诗歌,甚至允许学生将其过程做成实验记录。结果表明,挣脱束缚的学生兴趣盎然,角度众多,形式丰富,写出了许多极富创意的课堂习作。

(2)少一些写实,多一些想象。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经过夸张和变形的世界,他们的思维常有很强的想象性和幻想性,对所见的事物都带上主观色彩。他们喜欢动画片,喜欢听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也如上文提到的教例,在写实性作文课《烧不坏的手帕》中,我特意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把它当作生活中发生的一次严重的火灾事故,把实验过程写成一则童话故事,让学生将自己充当故事中的人物。这样,让学生的情感参与了,有效地加强了课堂的想象氛围,使学生在更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写作,效果自然会好。

(3)少一些技巧,多一些漫谈。淡化技巧训练这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新课标》强调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对学生情感和素材内容的积累又是非常重视。该如何做?那便是更少一些技巧的训练,更多一些随笔式的漫读,让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4)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童真。《新课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如在一次给三年级学生上作文课,要求学生谈谈“赖床”的话题,学生居然会非常乐意。一个学生说到“被窝里暖烘烘的,可舒服了”,其余学生会心地微笑了,他继续说:“妈妈喊我起床,掀我的棉被,打我的小屁股,还说要脱我的小裤头……”由此可见,多一些童真,多一些烂漫,多一些幼稚,少一些说教,少一些立意,少一些严肃,会让课堂增色不少,还会让作文光彩许多。

二、创造一个话题——激发表达的欲望

不想写,没内容可写,是当前困扰作文课的一个突出问题。《新课标》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表述不难看出,它强调了表达的兴趣和欲望。

(1)关注学生兴趣的焦点,提高表达的兴趣。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才有了交流的朋友,孩子一起玩,共同的兴趣越多话题越多。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教师如果把话题限定在“洗衣服”或“洗碗”之类的老套话题,学生肯定不会太有兴趣;但如果教师创造的话题是“学游泳”或“学滑冰”的话,学生兴趣就会提高一些了;但若话题是看动画片的话,那一定是人人都想发言的了。

(2)抚摸摸孩子情感的软骨,强化表达的冲动。学生是人,也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当他们的情感被激活时,比我们成人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形于色。他们或泪流满面,或喜笑颜开,或忧伤失望,或振奋自信。这要求教师创造一个适当的氛围(情境)和话题。

三、紧抓一个重点——唤起并积累学生对写作对象的细腻体验和独特感受

《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和独特体验,第一阶段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所谓的“自己”,可以理解为独特,也可以理解为专属自己个人的。第二阶段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阶段则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感情真实”。从这么多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说,突出独特的“我”字,是小学作文课的重点中之重点。

(1)提醒生活,培养情感的感受能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差异极大。同样是城市的公共汽车,有学生发出“你真方便”的赞叹,有学生发出“你真拥挤”的牢骚,有学生希望给公共汽车长上翅膀,有学生要给公共汽车穿上卡通的外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醒孩子们去关注生活,去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发展孩子们的情感感受能力。

(2)阅读引导,丰富学生的体验。阅读是激发、培养情感感受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把握学生心理,选取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最易于触动心弦的内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作品形式,可以以一组文章的形成展开阅读,重在情感感受的触发积累,诱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然后作相应的写作。这样读写互动,逐层深入。

第3篇: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 语文教学 优化 有利于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2010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说过: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开发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远程教育省时、省力,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审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如何利用远程教育优化语文教学呢?我就谈一点儿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多样 ,不受时空限制。在这种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竭尽全力找到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顺利学习教材。只要点击资料库,相应的资料尽收眼底。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比如,《赵州桥》讲的是建筑物;《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我是什么》讲的是水的形态和的作用;《星星的新朋友》讲的是卫星的作用。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远程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例如:在S版三年级上册《赵州桥》备课过程中,我先看了看这课的课堂实录,发现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区分平面桥与拱形桥效果最好。课堂上,我用做实验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发现两者区别,从而感受到力学的美。收集的一张张精美的赵州桥图片,又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形态美。欣赏完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心中的桥梁。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的地步。

例如:S版二年级上册《动物过冬》一课中我以听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再以读课文、欣赏图片、讲解的方式了解课文内容,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说一说小蚂蚁还去了哪儿?又见到了谁?我给了一些提示:蛇、蝙蝠、狐狸、熊、小蜗牛等。学生在说的时候就容易了许多。课后布置了《有趣的动物》的作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动物过冬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电化教学,是以看、听、议、学相结合的特点,由静变为动,由无声的文字变得抑扬顿挫,由死板的画面变成生动形象的,由虚有变成现实,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等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效果。

二、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模拟仿真,呈现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变难为易。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岩石书》一课中,学生无法想象地壳的运动及演变过程,通过从网上下载了地壳运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岩石书形成的原因。

又如:《曹冲称象》一课中,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降低难度呢?在讲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再看视频,然后再读课文,小组四人说一说曹冲的称象步骤。问:你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学生就会说用人来代替石头节省时间和人力。

三、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至关重要。而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正是因为现代教学媒体以它独特的直观、直接、直露的优点往往能立杆见影的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从而使学生茅塞顿开。

例如:《我是什么》这一课教学中,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体会“落、打、飘”三者的不同。我先让学生欣赏课件中“雨、冰雹、雪”的图片,让他们自己读、指名读,再做实验,我将小玻璃球从手心向下扔到地面,问学生:你感受到什么?声音大吗?听一听课件中雨“淅淅沥沥”的声音。雪从空中落下时的样子有声音吗?做一做动作。让学生自己体会到“雨落下来、冰雹打下来、雪飘下来”的声音的大小。最后再来读,自己读、指名读、竞赛读。在讲解第四自然段时,我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水做过的好事和坏事。水做过哪些好事?从学生日常着手,看一看图片浇花、洗手、水力发电、洗衣做饭等。学生马上会说;拖地、擦玻璃、洗澡等。水还做过哪些坏事?我也是让学生先欣赏图片、视频,再来说一说。

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改革课堂就是要求短时高效。借助电教媒体,可以缩短时间,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效果。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创作出丰富的CAI课件,鼠标轻轻一按,即可迅速呈现各种画面、文字等,所以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特别是作文和写话练习教学。二年级看图写话《救小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图中的孩子用了什么方法?说一说。然后将有中字格的范文用大屏幕展示出来,我先范读,让学生再美美地读一读。每一段空格处红色标出,优美词、句用横线标出。最后出示写话要求和关键词语。学生很容易当堂完成,明显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们总是兴致勃勃地要上多媒体课。正是因为课上可以接触到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

1、图片在语文的作用

图片在语文课堂中,他综合了语言、构图、观察、、归纳、想象、审美等知识,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领略语文和艺术的美。

2、音乐在语文的作用

肖邦曾经用音乐,把一群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然后用琴声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孩子安静下来,并且进入梦想中。这足以说明音乐对意境的渲染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引入适当音乐,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与韵味,让学生感受到情的感染、美德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4篇: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教学就语文而语文,从课文到课文,语文与生活分离,知识与精神对立。重视了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活动与生活;重视了教师的讲授,却剥夺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重了结果,却轻了过程;追求了考分的回报,却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来说,真是“语文语文,让人头疼!”这种激烈的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冷静地对语文课堂进行反思,必须尽快寻找一种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

2、语文学科功能的异化。

如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是什么”,那么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就应该是“语文是什么”。简单讲,语文就人为了参与社会生活所掌握的沟通工具,是使人思想丰盈,情感愉悦的精神食粮。学习语文既是对前人精神财富的继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品悟。但是,每当论及语文教学,往往令国人痛心疾首。现实中的语文早已失去了她本来的灵性与俊美,变成了应试的奴仆,变成了家长、老师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变成了冷酷的驯化和空洞的教条……表现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就是繁琐分析、死记硬背和解题训练。教学研究常常也是一味追求教法的标新立异、赏心悦目,惟独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原——儿童该怎样学语言。

3、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召唤。

生活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不再是文字的奴隶,也不能满足于艰涩的书斋语文,而是具有主动品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延伸能力和汲取信息的生存能力。能通过语言积极与人交往,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将语文应用于各种特定的生活情景。语文不仅是享受物质生活的手段,更应是个人充实精神世界的核心成分。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改造现有的语文学习。

4、坚实的理论基础。

活动教学有着坚实、广泛的学术基础,其支撑理论主要是前苏联列昂节夫等人提出的“活动—发展”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提出“从事实际生活,让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培养孩子爱好学问的兴趣和发现的能力”等主张。裴斯泰洛其的“教学要适应自然,头、心、手和谐发展,强调人体感官活动和直观教学”。杜威则认为“发展并不是仅仅从心灵里获得某些东西的意思。它是经验的发展,发展成真正需要的经验。发展的中介是活动。”维果茨基等人更是明确提出“活动—个性”理论。另外,我国的“情境教学实验”“小学语文自学辅导实验”等语文教学改革也为活动教学提供可靠的实践基础。

研究目的

以“主动性”和“全面性”为认识起点,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活动促发展理论为指导,这样描述语文活动化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实践性、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时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索、创新为基本特征,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确立如下研究目标:

1、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出发,确立全面的语文教学目标观。

2、从实践中探索,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教学观、学生观。

3、构建基于“活动—生成”的语文活动化教学范式。

4、探索适合儿童学习语文的“活动方式”,使活动化教学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5、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语文综合活动体系。

1、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生动、多样、探究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能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2、在处理好“双基”与能力、知识与情意等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儿童的语文学习质量。

3、促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改造自己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意识。

研究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拓展与深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灵魂,因而具有导向功能。从目标层面思考教学问题很有必要。

活动教学确立了新的儿童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建构语言的生命体。语文教学也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还是凭借语言学习发展语文素养,形成生动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因此,其目标内涵得到了放大。

活动教学的意蕴在于教学更是一个过程,是生成性的。语文教学本身包含丰富的发展价值,而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把握。如果给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活动载体,比如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预习引导”“小组对话”“综合实践”“体验表达”等活动的尝试,在活跃课堂的同时,也明显增强了教学本身的张力。

基于此,我们构架了语文活动教学的目标体系:

基础性目标:思想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等

发展性目标:交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信息素养、创新精神等

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从这两条线索构建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角度,提炼基础性目标;从教学过程、儿童学习方式维度,挖掘发展性目标。

2、关于语文活动教学的模式构建

构建语文活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是个开放的过程:以对话式课堂活动为主,又包括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活动,以及课后的实践延伸活动。

课堂是纽带、桥梁,而不是全部:课堂是为具有不同经验基础的儿童创造的一个对话、共生的场所,是一个交流成果、分享经验、沟通情感的平台。具有对学习思路的策划功能、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意义和对学习疑难的研讨作用。

开放的课前预习——开放的课堂互动——开放的拓展性实践

关于课前预习: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但有限的课堂难以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因此,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包括初读课文,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写作资料及其它学科知识,寻求与课文相匹配的生活经验,整理预习笔记。

关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语文活动教学就是学生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参与性,培养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生成鲜明个性的过程。课堂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紧密结合预习基础,围绕问题展开的对话活动。因此,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板块:展示预习成果(学会了什么以及怎么学会的)——交流疑问(相互质疑,筛选难点)——在老师的组织下研读重点、难点段落(重视自读理解以及丰富的体验活动)——协商实践作业(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新出现的问题,组织综合性学习)。

关于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3、语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一些活动策略。

预习引导策略:预习为学生的独立阅读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不仅有利于适应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自学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学生个体资源的积极措施。重视了预习,是落实“先学后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实验班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预习习惯。自三年级始,对预习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每个学生备有专门的预习本。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有收获,到读有疑问,分步提高,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自能学语文的能力。具体讲,该策略的研究内容包括:(1)预习指导的渐进性(低年级,读通课文,读懂句子;中年级,读通课文,读懂自然段,开始学习查资料;高年级,基本读熟课文,基本把握中心及主要内容,能结合预习简要地发表看法。)(2)预习资源的开发:合作资源(家庭式、小组式)、信息资源(家庭书柜、教室书吧、学校图书室、网络、电视材料等)

预习展示策略:经历了充分的预习,学生都是怀着强烈的表现欲参与课堂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创设展示的舞台和交流的平台。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迪,从小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具体步骤是:二读(自主读课文、读生词)三说(说文章的相关材料、说自己读懂什么、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一问(问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问题对话策略:教学是师生多边经验的耦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表露自学过程中的疑问或困惑,结合自己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引导学生筛选话题,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可采取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既是教学的主旨,也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实践体验策略:活动教学遵循“活动—发展”“做中学”的原则,以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解放儿童的肢体,打破传统教学的沉闷,焕发出勃勃生命力。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的手、口、眼、耳、鼻、脑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语文学习。比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咏绘画活动、观察欣赏活动、讨论争辩活动等。

语言再造策略:所有活动都必须体现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这一宗旨,都必须围绕“语文”这一内核展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如:吟诗会、想象作文、图文日记、设计校园警示语、学写调查报告等。

4、语文综合活动的设计

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旨在拓宽学生语言学习途径,增加语文学科张力。结合本校的扩展阅读特色,我们进行了“专题阅读”的探索,确立了以下设计思路:与教材联动、与课堂链接、与生活融合、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详见附件《专题阅读—关于课外阅读指导的一项有益尝试》)。

实施阶段

1998年,我们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活动教学第二次研讨会”,观摩到了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同时感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压制主体、形式单一、功能单薄等诸多弊端。于是,产生了以活动化思想重构语文教学的设想,并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同年,省实验小学验收组的专家以及前来观摩的西场小学老师听了我们的课后给予较高评价,增强了我们的研究信心。

2000年本课题被立项为县级教研课题,在我的邀请下一些低年级的老师很乐意地参加到研究中。活动教学首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并很快产生了明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视野更加开阔了。刘金霞、周志华、李进红等老师应用活动思想设计的语文课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各类公开教学中引起很好的反响。

第5篇:做实验的作文三年级范文

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尖锐矛盾。一方面,教育既要提高质量,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既要使受教育者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又要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既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又要不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快乐为代价;另一方面,这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却似乎是悖论。

对此,有人随波逐流,有人驻足、纠结,也有人走在了求索的路上。

本期推出的“情境教育”专辑正是李吉林老师几十年执着的教育实践追求和教育理论探索的精要,可谓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健康、全面成长的一种范式。

关于创设情境,经过10多年新课程洗礼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并不陌生,但是创设情境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吗?情境教育有着更深层的理论建树和实践深意,其成果为解决小学阶段儿童创造潜能发展的问题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和途径。这也正是本刊推出这个专辑的主旨所在。希望“情境教育”这一生长在本土教育文化中的优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走向更广阔的儿童教育天地。

本专辑共分五部分,分别是:解说(阐述情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推广(情境教育区域推广经验),探索(普通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中实施情境教育的探索),践行(课堂中的情境教育实践),品鉴(对情境教育的评价与分析)。

情境教育让教师带着情感与智慧的光亮走进教室,走进儿童中间,让课堂亮起来,让儿童的心灵亮起来。情境教育创造了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链接起来的宽阔空间;艺术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优化手段连同结构的优化;学科教学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的课程新理念;古代文论精髓与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结合的新突破,从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闪烁着育人光亮,融合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学习范式,促进儿童快乐、高效地学习,发展潜能,全面健康地成长。

我们以对儿童的爱与教育智慧,让情境教育的亮点亮起来。

现代社会城市变大了,儿童学习的空间却变小了、变窄了,儿童距离真实的世界越来越远了。我曾经在报纸上读到英国两个小孩子的对话,一个问:“你最害怕什么?”另一个回答:“我最害怕失去田野!”我心一怔:孩子竟然这么需要田野!田野,是孩子成长的、色彩斑斓的大摇篮!我们应该顺应儿童成长的规律,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去亲近大自然,去拥抱树木,去贪婪地吸着花草和泥土的清香,尽情地在田野蹦跳、奔跑,抬头仰望蓝天,看白云在天上闲游……那是孩子向往的欢乐。

我是语文教师,很自然地会从语文学科着手,盘算怎么把语文学科的符号学习与生活链接起来。

(一)为了丰富教材形象

首先要优选典型场景。去优选美的、孩子们喜欢的场景。童心、童趣让我常常独自一人走进田野里。去得多了,当我走到河边,那些小野花仰着脸摆动时,似乎觉得它们已经认识我了,心中是那样的甜美。

我大胆地打开封闭的课堂,和孩子们一同兴致勃勃地奔向大自然的怀抱。我努力为教材内容寻找鲜明的形象,和孩子们在碧绿的原野上看小燕子掠过麦地、飞过小河时矫健的身影;一起在丝瓜棚下比画着足有两尺之长的大丝瓜,接着去寻找躲在绿叶下的手指大的小丝瓜;我还和他们一起在小河边观察一群群小蝌蚪摇晃着大脑袋向前游去,仿佛是真的在寻找它们的青蛙妈妈……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充满着鲜明的审美情感。

那次,当我们不约而同地看见了疾飞的小燕子时,我就特别提醒孩子赶快捕捉燕子疾飞的形象。小燕子矫健的身影给孩子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后来教《燕子》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表达,对语感的体悟,竟表现出一种新水平。

我问:“这段写得真好,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孩子们像鉴赏家似的,推敲着:

“‘掠’用得好,它没有用‘飞’”。

“‘掠’就是一刹那间,用‘掠’就比用‘飞’感觉快得多了”。

“用‘沾’觉得飞得很轻”。

“我觉得用‘沾’了一下水面,燕子好像偶尔在跟小鲤鱼说话”。

“我想它可能把清清的河面当作一面镜子,照着自己的身影”。

“它好像要看看水中的美景”。

“‘沾’只有一点时间,来不及”。

“我说小燕子没有心思观察美景,也没有心思照照自己的影子,它要捉虫子呢”。

“对,因为燕子是益鸟。”

……

生活对课堂的反哺,丰富了孩子们的认知,感受到语言的形象,对语言文字神韵的领悟也深了一点,连最难把握的语感教育也随之落实了。儿童对语言的敏感让我十分兴奋。数学链接生活,到野外通过观察探究“大树有多高”,“不规则园地的面积”如何测量,“跳蚤市场”、“小鬼当家”,怎么当顾客、营业员,怎么算账,现场孩子们想出很多聪明的主意;他们还在生活里发现了许多对称的美,干巴巴的数学变得丰富生动,学得有滋有味。这都表明,当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发展。

(二)为了获取习作题材

开放的课堂上孩子们亲眼目睹、亲身体验生活中绚丽多彩的画面,感受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光亮明净的日月星辰,烂漫多变的春夏秋冬的景象。这一幅幅连续不断、无与伦比的精彩画卷在孩子的眼前铺开……

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是个永恒的课题,必须持久地拓宽儿童学习空间。我鼓励孩子们去仰望星空,甚至像张衡小时候那样痴痴地数着星星。秋夜我带孩子们坐在河边等待月亮从东边升起;明月中天时,再看水中一轮圆月;晚风吹来,孩子们望着月亮唱着童谣,赏着月,美美地想着:“月亮上有什么呢?月光为什么这么明亮?”“月亮上有吴刚伯伯、嫦娥姐姐,还有小玉兔吗?”“月亮上是环形山,没有空气,也没有水吗?”……看到陌生世界的一物一景,伴随着情感的观察体验,儿童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教育的空间延伸开去……

回到课堂写《秋夜看月亮》,孩子们喊着:李老师你不需要指导!我们会写!他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他们的笔下也能生花,享受创造的快乐。倘若离开了生活,孩子的作文只能模仿,只能说假话,只能面壁虚造。

为了帮助他们获取作文题材,我还带领孩子走进社会生活的一角一隅,让他们去感受、认识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去多角度地认识社会生活。有一回,我带孩子到船闸看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船舶从南通驶向祖国各地,甚至驶向世界的诸多码头。这一画面一下子让孩子认识到小小南通城联接着天下。观察让孩子的视野宽了,思维空间更宽了。

为了帮助儿童更深地了解生活,我注意选取典型人物让孩子去访问或把他们请来。我们的校友、著名书画家范曾回乡,我特别邀请他与孩子们见面,请他讲自己怎么走进艺术殿堂的故事。下面是当时活动的一个片段:

师:刚才范曾叔叔作画的时候,同学们看得那么入神,你们说说看,范曾叔叔是怎么画的。

孩子们当着大画家的面描述着,其乐无穷。一个孩子讲道:范曾叔叔画的李白真像,那腰带啊,在江边还被风吹得飘起来,好像李白望着江面远去的小船,思念着(笑)他的好友孟浩然。

(这一说,学生智慧的闸门打开了。)

生:我想,这时李白可能站在庐山上,看到香炉峰上的瀑布,作起诗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像什么呢?啊,这多像“银河落九天”啊!

师(赞许地):我们学了古诗,知道诗中有画,现在画中有诗了。看了范曾叔叔给我们画的画,就想到了诗,这很好。

生:李白这时看到一只小船从天门山那边慢慢驶来,写了一首诗:(学生不禁齐声背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我想李白好像在敬亭山上。诗人看到一群小鸟飞远了,一朵白云孤单单悠闲地飘去。

……

诗情画意让孩子们乐不可支,连范曾大师也不禁惊喜。

孩子们精彩的发言其实与教师的精心设计分不开:课前我向范曾先生提出请他当场作画,建议画孩子们熟悉的诗人李白。更精妙的一个细节的设计,是我请他画李白的时候让腰带飘起来,心想腰带一飘,李白势必站在山野或江畔,孩子的思维、想象空间就可宽阔了。

在这预设而生成的优化情境中,气氛热烈而宽松,孩子心里的愉悦让他们能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自由地展开了。这表明,只有在自由的创造中,儿童的潜能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同时也告诉我们,让孩子认识周围世界,一要做到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二要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连同细节;三要精心设计启发性的导语。

从孩子的得益来讲,让我深深认识到,周围世界是儿童学习的丰富而巨大的智库。这座智库没有围墙,也没有边际,它的门时时向孩子们敞开着。但是我们成人常常过门而不入。只有当教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看,才会发现其间该包蕴着多少因果关系,隐藏着多少大自然的奥秘。那是造物主早已为孩子编写的“大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趣味无穷。目不暇接的美景、美物,美不胜收。教师充满了对儿童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和教育的智慧,是儿童获益多多的重要前提。

联想到最近“神十”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浩瀚的宇宙开设“太空课堂”,真是太神了。当了一辈子教师也没想到人能在太空上课。孩子们最神往的宇宙飞船里该镶嵌着多少关于天体的知识;在失重的太空里,事物种种奇特的变化,这该激起多少孩子对宇宙探究的少年梦。这生动而深刻的太空课堂告诉我们,世界这么大,孩子的课堂应有多宽阔!

(一)优化途径

课堂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相通,拓宽了教育空间,让智慧的源泉汩汩地流向课堂,流向课本,流向孩子的心灵。源头的活水找到了,在课堂上怎么吸引孩子,让他们饶有兴味地学习?

课堂上采取什么手段,决定了儿童学习的状态。优化情境是最佳的选择。

1. 利用艺术的魅力,让课堂美起来

孩子爱美,这是他们的天性。艺术具有丰富的美感。于是,我把图画、音乐、戏剧引进课堂,充分利用艺术的魅力,让课堂美起来。用孩子的话来说,“图画一出现,我们的眼睛亮起来;音乐一放,耳朵竖起来;角色一演,我们真想跳起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各种艺术形式对于暗示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而音乐的作用更为微妙,音乐像文学一样,也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境。它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神经科学家研究表明:音乐会让人脑产生大量的类似吗啡的“呐啡呔”,是一种使人产生愉悦感的神经递质。音乐的重要功能就是“可以激发脑的神经通路,使神经一直处于唤醒状态”,由此可见,我们选择音乐渲染情境,不仅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

那富有情趣的角色表演,是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具有“角色效应”。角色的扮演对孩子的移情,强化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脑科学家们建议:“为了提高环境的丰富性,我们有必要再次证明一下艺术和活动融合到课堂中的有效性。”

2. 语言描绘生动形象,师生同在境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美能生情,而情又能激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描绘则是十分关键的。在课堂上有的老师也运用音乐、图画、角色扮演,但孩子并没有因为艺术的直观而真正进入情境,原因何在?

那就是语言描绘不到位,或过于平淡,或过于华丽,或语速过快,儿童思维还来不及想象教师描述的画面。

“语言描绘情境”,可谓“声音的图画”,教师是用有声的语言去画画,去揭示形象,是对整体情境的生动再现。教师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情感的示范者。流露出内心的真情,或热爱,或赞美,或思念,或向往,或义愤,或欣喜,或忧伤……简言之,教师的语意、语速、语调、语气都应该从与儿童对话的角度全面考虑,要用自己的真情,形象化的语言说到儿童的心上,师生同在境中。由此可引导从感受到创造再到顿悟。

当然,在数学、科学这些理科创设的情境是探究的,是要通过情境的再现,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这次女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她讲的是物理,但是她的语调是那样亲切,语言是那样优美,娓娓道来。那种语言的艺术,精心的设计,为教师创设情境作了生动的示范,我由衷地赞美她。她充分利用身处的太空舱为背景,进行实验的演示,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揭示现象,制造悬念,启发对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思考。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教师的语言需具有示范性、启发性、美感性、亲和性,流露出教师对儿童,对自己学科的深深的爱。

由于情境教育利用艺术的直观与教师语言的描绘结合,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而又安全的学习环境,使情境教育课堂美起来,磁石般地吸引着孩子们。课堂的美会给儿童带来学习的愉悦。

值得指出的是,创设情境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其目的是把学生带入教材相关情境。知识镶嵌其中,使知识有背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凭借情境引导学生带着情感主动地去学习镶嵌其中的知识,培养能力,否则情境就是虚设,成了花架子。举例来说,《小音乐家扬科》是写一个酷爱音乐的孩子,因为渴望看一看、摸一摸管家的小提琴,竟被管家打伤而致死的悲惨故事。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写的什么”,更要理解、感悟作家是“怎么写”的。教学结尾时讲到小扬科的眼睛,便抓住课文中的传神之笔。突出故事中前后四次写扬科的眼睛,从“闪闪发光的眼睛”到“惊恐的眼睛”到“瞪着眼睛”到“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学生从扬科眼睛的变化,更为集中地、形象地感受扬科从一个富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到恐惧、惊呆、致死的巨大变化和遭到的扼杀,从而感悟作家是怎么通过具体语言去刻画人物的。接着我又进一步启发“他分明死了,为什么还睁着眼睛”,让学生作想象性描述,孩子的发言很动情,让我也深受感动:

“他好像还在听音乐。”

“因为小扬科是含冤而死的。”

“我为课文添几句。妈妈扑在小扬科的身上,村里的人围在小扬科的尸体旁边,流不完的眼泪,化成了愤怒的火焰。”

“我也加一句:妈妈问苍天,苍天不说话;妈妈问上帝,上帝不回答。”

“你在世界上才生活了八年,你还没有尝到幸福是什么滋味!”

“妈妈,你一定要为我报仇!”

师:这样悲愤的场面课文上写了吗?是通过什么来让你们感受到的?

问题一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结尾,进而引导体会“白桦树哗哗地响”“不停地在扬科头上号叫”的隐喻。整个教学过程中仅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语言训练就达8次之多。如此,使儿童的认知学习,伴随着情感,成为一种体验。

教育应该拒绝华丽,应该是生动而质朴的。情境教育为了追求儿童快乐、高效的学习质量,不仅从形式上优化手段,还在内容上提出了优化结构,从形式到内容确保质量。

(二)优化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单一的结构只能是低微的功能。为了克服弊端,使小学语文教学在起步阶段就能达到最优化的标准,实现“低耗费高效能”,情境教育从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着手,将原来的单一结构、直线序列,改为多向结构、螺旋式的序列,低年级采取“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两年间,儿童不仅学完小语教材1~4册,计108篇,约两三万字;同时学完自编的“汉字注音阅读教材”1~4册,计200篇,约15万字,把做单项练习的时间用来进行整体运用语言的训练。课堂阅读量相当于一般班级的3倍,经进行延伸识字的测试,结果人均多识字1028个。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这样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对儿童阅读科学常识、数学等其他教材,理解应用题,自编应用题,都较早地提供了工具,有效地促进了儿童整体和谐的发展。

到中高年级则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编排教材,把规定教材和自编“注音汉字阅读教材”(即现在的《补充阅读》)加以组合,将“读与写”、“文与道”、“课内与课外”、“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等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整体,即“四结合”大单元教学。真正做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我们首先在实验班试行,后又在校内以至江苏省五百多个实验班推行,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从一定“量”中,读出“质”来,真正做到了“触类”而“旁通”。在数学及艺体等学科,也通过自编校本教材来优化结构。

长期以来,和儿童朝夕相处,深感他们每时每日都在旺盛地生长着,我不断地发现儿童身上呈现的美好的情趣、幻想和不可遏制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他们是永远憧憬着未来且造就未来的宝贵生命体,因为情,因为美,因为智,因为好奇与求知,他们幼小的心灵常常为之激荡不已。那是引导儿童去学习、去发展的最可贵的原动力。

作为他们的老师该十分地珍视发自儿童内部的这种驱动力,积极引导,使其拔节而上。因此,我根据情境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的崭新的课程观。学科情境课程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让儿童感到特别亲切、富有情趣的氛围,将知识的系统性、儿童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知识镶嵌在情境中,让知识与情境相互依存,让儿童与情境互动,以儿童的活动,推进教学过程。

学科情境课程设计哪些活动呢?总的来说,往往以知识在真实的或模拟的社会实践情境中的运用为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采取“学用结合”的策略,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或操作演示,或观察研究,或报告见闻,或评判裁决,或说明介绍,或演讲、辩论,或共同协商,等等。上述这些活动形式包括感知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思维的活动、触摸等身体的活动,伴随着情感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快乐地沉浸其中,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儿童的主置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保证。这种最佳的情绪状态,这种情感的驱动,势必激活儿童的潜能,儿童的那种带有稚气的创新,便会不时地显现在学习过程中。正如中国女科学家韦钰所说,“创新是激情产生的直觉思维”。因此儿童在学科情境课程中的知识建构具有文化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儿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运用知识,历练能力,这是必须明确和强调的。

例如三年级数学教学《认识三角形的特质》一课,在课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三角形。上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报告课前观察所得;接着把学生找到的钝角、锐角、直角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出来,分辨其异同,然后用拟人的手法组成“三角形大家族”,让学生分别扮演三种三角形,自我介绍自己的特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出三角形的共性。这样运用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伴随生活所得的鲜明形象,弄清概念,学活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出示一把松动的小椅子、木条以及工具,让学生扮一回小木匠,要求运用三角形的原理,把椅子修好。全班学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小木匠”,加上一根木条,凳脚组成三角形,经过一阵敲打,松动的椅子变得稳稳当当。大家目睹其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特质,并懂得在生活中怎么运用。在这热烈情绪的驱动下,学生又主动列举了他们熟悉的三角形小红旗、蛋糕,并由此得出三角形不仅有稳定性,而且具有美感,并可节省原材料的特点。这些发现超越了教材本身的内容,充分表明情境数学与生活链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并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伴随生动形象的情境,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并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和审美性。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变得聪明了、能干了,且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克服了单纯学科课程存在的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因缺乏操作而削弱应用性的弊端,也很自然地,可以说是较为完美地对“儿童—知识—社会”进行有机的建构。这正符合神经科学所指出的“为儿童创设一个丰富的、安全的而又活动其中的环境”。这也充分证明,只有主体至上,儿童才能主动发展。

情境教育之所以具有上述的亮点,最根本最大的亮点是将古代文论“意境说”的精髓与现代小学教育结合起来。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文论,是说诗作词,一个是教育,是人的成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创新。

“意境说”的精髓,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真、美、情、思”,这与我常常思考的儿童教育所需的要素相契合。我这一发现,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接触学习《文心雕龙》,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直至我在承担“十五”课题《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后,才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确有一个不断研读,日渐领悟,顺势而上的过程,逐渐形成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

(一)“意境说”,为“作文论”添上全新的一章

刘勰在“意境说”中就阐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表明人的情感随着对客观外物的感受而变化,而情感会触动语辞的萌发。我顿觉豁然开朗:“外物”、“情感”、“语辞”这三者对儿童语文学习恰是缺一不可的,这让我仿佛在迷蒙中看到一盏灯。

我带领儿童一次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观察,去认识。这与今天《课标》中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世界,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的要求正相契合。在现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即兴描述着眼前景象,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所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莺之声,嘎嘎学草虫之韵”。贮存在他们大脑里的词语此时是那样的活跃,可谓“呼之欲出”。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发辞。让我更深地感悟到刘勰“情动而辞发”论述的必然性。

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格局,让我走上“观察情境作文”这一条富有实效的提高儿童作文水平的途径,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出切合儿童表达的“口头作文”、“观察情境说话、写话”、“想象性作文”等作文教学的多种样式。从根本上改革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内容、形式、风格,为“作文论”添上全新的更适合儿童的一章。情境作文成为与儿童的生活、真实的感受、情感素养融合在一起的创造活动,成为儿童智慧可以通过自己的习作得到展示的富有成就感的天地。

(二)提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主张

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小学语文是有情之物,而我们的儿童又是有情之人。我通过富有美感的艺术的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美”优化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感。教学现场,一次一次地让我感受到,一旦情感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主动性大增,趣味无穷,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个个跃跃欲试,以学为乐,以思为乐。我着手研究激发儿童情感的起因,那就是动机的形成。我敏锐地关注教学现场,教学的动态发展,发现儿童因好奇、因美感、因探究、因与经验相关、因情感共鸣……凡此种种都会促其形成一种关注、探究而要学的动机。我将其过程进一步概括为:“激起探究——满足需求——产生乐趣——形成内发性动机。”

在实践感受与理论感悟的双重引导下,我领悟到正是情感链接、牵拉在教师与学生与教材之间,情感成了纽带,生成了一股看不见的、却蕴藏极大能量的“力”。儿童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往往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

我终于概括出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情绪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连续的情绪从生成到发展的过程。我内心的主张随之日渐明晰:儿童有情,情感是动因;利用儿童情感,培养儿童情感。这既为手段又为目的。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人……是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高效举措。

实验是从教育实践的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地提出问题,并从语言学、意境说、美学及哲学等方面得到及时的理论借鉴,集诸家论述,对情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具体和系统化。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加上自己20多年的积累,积淀产生飞跃。终于使我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而后向各科推进,渐渐形成一种课程范式。以上所述,课堂与生活链接,优化手段与优化结构并举,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正是儿童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具体体现。实践中效果显著,我们学校的情境数学参加江苏省数学教学比赛连续九年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这“九连冠”便是有力的证明。

正如专家评述的那样:“情境教学突出情感的艺术的整体活动”,“这就弥补了教学认识论一大块缺陷。”

(三)较早地跃上了通过想象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新台阶

在情境教学诞生初期,我便发现想象在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悟性方面有特殊作用,这正是受到“意境说”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神思”的理念,阐明人的思维不受时空的限制。他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进入“神与物游”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我读后不禁心动。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即凭借阅读教材和作文教学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并且构想出“以观察情境积累表象,丰富儿童想象所需的思维材料”;“以情感为动因,提供想象契机,为儿童组合新形象产生需要的推动”等具体策略,是“意境说”中的“神思”之说,推动我迈上了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新台阶。

教学实践表明,在广远的意境中,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得极其惊人和美妙,可谓神思飞扬。我不禁赞美儿童的思维是长翅膀的,儿童的思维是会飞的,想象力是儿童一笔宝贵的财富。启迪儿童的想象是发展儿童创造性的有效途径。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系列的创造性复述、想象性作文、续编课文、创作童话等训练范式,都有效地发展了儿童的创造性。

在情境教学走向多科的探索过程中,在时代强调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大背景下,我又加深了对发展儿童创造性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发现优化的情境不仅是物质的,情境中的人所抒发的、倾诉的、流露的、交融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进而影响儿童潜能的开发。我们必须抓紧儿童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审美”、“情感”、“思维空间”三方面提出培养发展儿童创造潜能的举措。彰显了情境教育以美生情、以情激智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