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高校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人护理学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改革也与时具进,无论是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还是教育观念,个性体现,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毕业设计 (论文)也是成人护理学专业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成教护理学专业专、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并启发和鼓励学生排除各种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2]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6-17.
>> 基于AJAX技术和MVC设计模式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设计模式的心理咨询预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学生论坛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的党建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的在线购物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设计模式的Struts框架研究与实现 基于ExtJs技术的MVC模式的年假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组织人事管理WEB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ME及MVC模式的餐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高校外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课程申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成人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 模式和SSH 框架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社区医疗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BBS论坛设计及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护理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基于MVC模式的通信器材管理系统的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 戴一平.计算机与现代化2011年第三期MVC设计模式在PHP开发中的应用.
[7] 阮彤,李京,冯东霄.基于Java的应用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一、教育环境
(一)社会环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苏徐州市,是国家级历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苏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其中入选国家级名录9项。众多“非遗”项目的开发均来自当地本土资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非遗”校园传承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在政策上、资金上、社会宣传上可以为校园传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为“非遗”校园传承创造事半功倍的积极因素,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学校,却在无形中推动了“非遗”校园传承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非遗”校园传承具有更强的主动发展机制。
(二)学校环境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学院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群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立足区域文化,加强校地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可行路径。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与交流平台,徐州工程学院整合人文学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120余人出席会议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学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共同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交响曲,通过三支队伍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彰显与传递。在这样的环境下,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徐州工程学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应该说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发者、实施者、贡献者。“非遗”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非遗”课程也是新兴的课程,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但是在高校从事“非遗”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很少是“非遗”专业出身。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主要为文学、艺术学、体育学等专业。教师在“非遗”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将对“非遗”在校园传承的教学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课程改革有过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师。”可见,“非遗”校园传承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这几年在工作中的体会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
“叮叮腔”的教学采用了1+1模式授课,也就是说一位老师和一位艺人共同完成一节课。“叮叮腔”的民间艺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民,语言表达也是地道的铜山利国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吴承瑛和孙为荣老人,一位没有读过书,一位是小学毕业,所以在“叮叮腔”理论方面的讲解(比如解说剧本、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方面的理论知识),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因为戏曲类“非遗”项目地域性和专业性较强,这部分工作由民间艺人担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师可辅助老艺人做一些读谱,以及唱词的解释等工作。也就是说教授“叮叮腔”的教师是由两类人构成,一是本校教师;二是“叮叮腔”民间艺人。以校内教师与校外艺人1+1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开设“非遗”选修课程
2012年笔者在所在学校面向部分专业的同学开设了《徐州“叮叮腔”的传承与保护》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指导选修课,也是伴随学校“非遗”保护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建设”群集化而生发的行动研究性课程。即以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为基础,建构以“叮叮腔”为核心的保护知识体系,结合田野调查、排演剧目实践,并呈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动课程。
本课程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地方民间戏曲“叮叮腔”的诠释(“非遗”视野),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小传统”教育的不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并采取积极行动参与保护(排演剧目、对保护的调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宣讲“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激发更多的学生关爱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过本课程排演剧目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在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传承文化遗产。
(三)教师在科研上对“非遗”项目的研究
课题研究是“非遗”校园传承得以持续有效实施的保障。在上文提到,“非遗”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大量从事“非遗”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具备“非遗”研究的知识背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他人所取得的成绩来保证自己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非遗”科研是“非遗”保护的高级阶段,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然后总结归纳成可供同行们参考的宝贵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进一步实施到自己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去。更促进了“非遗”保护在校园里健康有序的发展。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重视“非遗”科研无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自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为学校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非遗”研究平台,学校鼓励教师们对地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短短的几年间,学校教师已发表“非遗”类相关论文105篇,省部级课题 8 项,市厅级课题103 项,这对徐州甚至周边地区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做了巨大的贡献。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非遗”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使自己更进一步的从社会、历史、传统、风俗等方面更全面的了解“非遗”文化,并且能让“非遗”传承植根于年轻人的意识中,达到校园“非遗”传承的根本目标。以“叮叮腔”为例,2012年,10级音乐系张夏梦同学申请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下视角下的徐州“叮叮腔”音乐采录、整理与研究》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成功结项。张夏梦同学在了解和研究“叮叮腔”之后,把自己的毕业论文目标定为自己家乡的小戏——“淮海戏”,并最终高水准的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12级音乐系学生孙亚、张雅文所申报项目《徐州“叮叮腔”老艺人口述史调查整理》被评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学生们在申请和研究“非遗”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操作方法,为自己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关键因素,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能力及其学习方式都会影响到“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与“叮叮腔”的保护传承工作。
(一)田野调查。2012年7月,学生们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开始了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这次田野调查也是在1960年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对“叮叮腔”进行全面普查之后的又一次的田野调查,经过漫长的半个世纪的空白期,把接力棒送到了这些学生手里。同学们得知后充满了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有的关于“叮叮腔”发展的文字、图片、音像进行大量的搜集与整理,调查其流布范围、密度及其文化生态等情况,掌握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2015年7月,再一次对“叮叮腔”艺人的口述史做了详细录音整理。然后将各相关类别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二)学唱排演“叮叮腔”。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叮叮腔”,更深层次的领悟“叮叮腔”的魅力,在学生通过“叮叮腔”选修课程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该小戏的唱腔以后,我们又聘请了“叮叮腔”的专业演员帮助同学们排演“叮叮腔”剧目。主要是通过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其“活态化”的传承做出实际行动。2013年12月16日,音乐系孙亚、梁欢欢、马芯如、张雅文同学排演的“叮叮腔”剧目《梁祝》参加了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传承“非遗”项目汇报演出,她们俊俏的扮相、专业的演唱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赞扬。
(三)论文写作
从学生层面上看,如何使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审美特征,提高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论文写作无疑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思考这些问题。我校10级音乐班徐达2013年暑假到“叮叮腔”的原发地徐州市利国镇进行了7天的田野调查并跟老艺人面对面学唱了“叮叮腔”。回校后,徐达同学根据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学唱体验发表题为《探究“叮叮腔”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文中除了提到政府对“叮叮腔”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外,还提出了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后人演唱与记词记谱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老艺人的待遇问题等等。10级音乐学专业杨海鸥同学也把自己的毕业论文选定为“叮叮腔”的保护和传承方向,最终高水准的完成了自己的学士论文《浅谈“叮叮腔”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材和教法
教材的继承是优化和完善校园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丰富传承的校本教材,不仅是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遗产的成果,还是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校园传承在帮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在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传承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围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原则,要力求体现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思想,坚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教材,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使用教材为吴跃华、李爱珍编写出版的书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和笔者撰写的“叮叮腔”的研究报告为使用教材。教材涵盖了一下几个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概述——知晓什么是保护;2.“叮叮腔”的艺术特征——了解“保护对象”;3.“叮叮腔”的田野调查——掌握“保护存见状况”;4.“叮叮腔”保护实践——采取“保护行动”。
在实际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中心,以研究性解决保护问题为学习取向,以合作教学(师生共同合作)为基本理路,以讲说为辅,排演、调研保护实践为主的课程理念。力争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各方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取得学生发展与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一整套的建设目标。
五、结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观其前景,高校应当积极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及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广泛性的参与,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对“非遗”项目科学而有效的“保护”。
基金项目:
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徐州“非遗”项目“叮叮腔”的教与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YGJ134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徐州“叮叮腔”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60053。
参考文献:
[1]吴跃华,李爱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赵欣,刘佳新.高校音乐专业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学研究,2011,(02).
[4]张坤.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5).
论文摘要: 江苏电大作为开放教育首批试点学校,几年来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本文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江苏电大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以来,共开设了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十多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经济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等三十多个专科专业。截至2008年秋,江苏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已累计毕业人数十万余人。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
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报名时间
1.新生注册报名时间:2018年3月5日-3月13日。受理新生报名点:各市地及县市区招考办,名称、地址、联系电话详见附件。
2.在籍考生网上报考课程时间:2018年1月22日-3月16日。凡新生注册报名获得准考证号的考生即为在籍考生。网上报考课程的名称、指定教材、考试时间等,按照“黑龙江省招生考试信息港自考频道”网上的《黑龙江省2018年自学考试课程开考计划》要求执行。
3.实践环节报名及考试:按照“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自考频道”网上的《黑龙江省2018年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和技能课考试开考计划》要求执行。考生如需咨询可直接与有关主考学校成教院自考办联系,如在网上查询成绩可于2018年5月15日后,登录“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自考频道”查询。
报名及报考条件
本次包括本科二学历考试等所有统考课程均由各地市招考办负责统一受理报名、统一安排考点考场、统一考务管理,各地市招考办及各有关高校需按要求做好考生报名及报考组织管理工作。护理学专业新生报名须交验执业证书。
报名流程
报名条件
本次考试实行网上报考和网上缴费,网站为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自考频道(lzk.hl.cn/zk)。新生需要在2018年3月5日—13日期间,先到所在县市区招考办报名领取准考证号,然后与在籍考生一样,在2018年3月16日之前登陆该网站查询信息、报考课程、在线缴费。
1.新生首次报名。首次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均需本人到考生所在地的市县区招考办现场采集自然信息(须持二代身份证)注册报名,获得自学考试准考证号。
新生报名时“考生联系电话”一栏应留取考生本人现使用的移动电话或固定电话不得留取助学单位等非本人联系电话。
报考专科层次的考生可现场获得准考证号并按规定时间直接进行网上课程报考。报考本科层次的考生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方可报考:A.持有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毕业证书(凭毕业证书原件办理资格审查)。B.我省自考专科五科以上合格成绩的在籍考生(凭我省自考成绩单办理资格审查)。C.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在读学生(凭有效验证期内的“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办理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方可发放准考证号,并由考生上网进行课程报考(具体工作由各市地招考办安排)。
2.在籍考生报考。在籍考生是指已获得自学考试准考证号的考生,可直接通过网上报考课程。其中2004年下半年考试前已取得一科及以上合格科目,但以后一直没有参加过考试的考生,按新生报名。
3.从2015年起,我省自考本科二学历新生信息采集报名工作全部归由所属市地招考办受理,并由市地招考办受理各主考学校组织的集体报名、统一安排考点考场、统一组织管理考试。考生应按所在高校通知要求报名报考,市地招考办不受理本科二学历考生个人报名。
网上报考省统考课程系统已专门为本科二学历考生开设单独报考窗口,凡报考省统考课程的本科二学历考生(在籍老考生持原准考证号码即可),可由高校决定组织集体或由考生个人通过网上选课缴费报考。
4.受理护理学专业新生报名办法: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教高[2002]10号《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从2017年起,护理学专业(专、本科)新生报名时,必须持有由国家卫计委(或原卫生部)颁发的《护士执业证书》。须持《护士执业证书》原件、复印件,到首次报名招考办交验备案,同时本人签署《〈护士执业证书〉真实有效承诺书》(一式两份,市地招考办、考生本人各执一份),市地招考办长期保留备案。
5.助学单位集体报名、报考。受理经省招考办备案的助学单位组织的考生集体报名时,也须由考生本人签字确认报名信息,并留存助学单位联系人能够及时联系到的电话。
6.跨考区报名的考生按新生报名程序重新注册,获得一个新的准考证号,如报本科专业须重新审查本科资格。取得一科合格成绩后即可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合档。
对上网有困难或不具备独自网报条件的考生,可在报名所在地招考办申请网上报考。
7.报名时采集的自然信息也是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上的毕业信息,一经确认不予更改。信息存盘之前打印出的“考生报名确认单”,须由本人核实、签字负责。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主考的专业的安排
哈工大将从2018年起暂停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自2020年起停止自学考试主考学校工作。为此,现对哈工大主考的自考专业做出相应安排如下:
1.哈工大主考的现已停考的专业,按省招生考试院通知要求,均已停止受理新生报名,均自2018年起停止考试,自2019年起停止颁发其专业毕业证书。
2.哈工大主考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050313),自2017年下半年起暂时停止受理新生报名,从2019年起暂时停止考试且停止颁发其专业毕业证书。
3.哈工大主考的会计(020204)专业本科二学历,自2017年下半年起停止受理新生报名,自2020年起停止考试且停止颁发其专业毕业证书。
4.哈工大主考的会计(独立本科段020204)专业,自2017年下半年起改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主考。自2017年下半年报考的新生由哈工程大学承担课程实践考核、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证书验印等工作。2017上半年及以前的考生如在2019年尚未取得毕业资格及证书的考生,可在2019年后继续参加考试取得哈工程大学验印的毕业证书。
(三)网上缴费办法
报考自学考试的考生需在网上报考课程的同时通过网上缴费。从2018年起网上缴费已由原来只能通过农行网银支付,改为支持中国农业银行账户或其它具有银联标识的银行卡均可实现网上缴费。考生可登录网上银行,办理“证书客户支付”业务,缴付报考考务费。报考费每生每科45元。
关键词: 国外专业学位教育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 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大批量、高层次的特点。专业学位的设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的历史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总结并合理借鉴。
1.专业学位的特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深入理解专业学位的特性,是开展相关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的前提。从目标来看,学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学位,另一类是以“专业”实践为方向的学位。它们分别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和价值观念。学术学位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学”,即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教育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术”,即实践与应用。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是从事带有明显的某种特定职业背景的工作,如教师、医师、会计师、律师等。这些专业人士一般来说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深入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备熟练技能及出色的实践表现;在理论、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判断及决策能力;整合知识及管理控制能力。
2.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
2.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二战后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全美有500多个学科领域可授予博士学位,除传统的哲学博士以外,有56种博士专业学位。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图书馆科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科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硕士培养规模很大。到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
2.2英国。
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培养,其教育质量基于毕业生学习产出维度进行评估。英国工程硕士毕业生学习产出分为一般学习产出和专业学习产出。英国工程博士的能力评估包括: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工业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判断能力;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等。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比重的75%左右。
2.3日本。
近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显著特点是将专业学位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直接挂钩。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定义,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它一般根据某一特定行业而设,而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等基本准入条件。
1999年9月文部省(2001年后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修改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创设专业研究生院。2010年,日本在会计、法律、公共政策、教育、公共卫生、技术管理、知识产权7个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院84所。
3.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育规模较小。
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在最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但专业学位教育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仅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5%左右。
3.2社会认同度不高,就业前景不清晰。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硕士相比,还是“矮了一截”。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画等号,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出台的政策,毕业后就业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肯定会处于劣势,用人单位尚未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3.3教师的不全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
专业学位应运而兴,但是问题还是存在: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由谁来培养?现在的大学教师,大都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要求。
3.4专业学位与职业或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不紧密。
目前,我国除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家“注册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有一定联系外,其他专业学位都没有与职业或职业资格相关联。我国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中明确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
4.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4.1加强媒体宣传,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
利用强势媒体进行正面引导,逐步增强人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认识。要使人们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自身特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2推行人性化和弹性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首先,逐步扩大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和灵活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需要突出个性化的特征。高校应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招生专业,招生考试需要更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其次,学习与教学方式体现灵活性。可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有限性的缺陷。老师可通过各种网络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的手段进行教学,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答疑和论文指导。
4.3实现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创新。
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计划等方面,应依据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定,做到针对性强,学有所用,多为地方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4.4加强培养环节,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单位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要使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被社会接纳,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在培养环节上下工夫,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深入研究与专业学位相适应的相应职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同时,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能很快在用人单位里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立研发能力。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充分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才能使毕业生更具价值、更有社会吸引力。
4.5调整课程体系,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
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匹配,就实质而言是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有很多种行业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将这些执业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标准要求或行业规范,又能增强其取得执业资格的能力或从业能力。具体的衔接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职业资格考试的优惠条件,即参加资格考试时可免除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试。
4.6实现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有些专业可以不要求写学位论文,而以有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调查报告、毕业设计、技术革新方案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有的专业适宜要求做学位论文的,论文撰写则可以以工作岗位和承担课题等为依托,使研究与工作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4.7大力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离不开相关职业领域的支持。要加强与地方行业的联系,研究行业的特点、需求,将相关专家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实行校地联合、校企联合。培养单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重视构建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可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担任教学实践指导,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职责进行细化,实施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
[2][美]B·R·赫根汉.文一,郑雪,郑敦淳,等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24.
[3]乔益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
摘要目的:探讨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现状和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医科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结果:高校护生在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上认为专业技能操作是最重要的,而对护理专业的前途没有过高的期望,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同存在着个体差异。结论: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同有其特有的特点,建议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专业认同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58
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主要是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专业认同是指由于某种动机去模仿他人的特定行为[1]。随着专业认同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国内学者陈祥丽等[2]认为所谓专业认同就是个体对于专业的认可程度,并从中找到专业乐趣,发现专业的意义和价值。张田等[3]在查阅文献后把专业认同划分为几个维度:一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这就是对于专业的认知和了解;二是对专业的情感态度,体现为对自己的专业是否热爱;三是学习专业动机引起的积极效果;四是以上维度产生的良好专业学习效果。 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专业认同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个体对于所从事或学习专业的接纳程度,个体遵守该专业的规范和准则,认可专业的价值,并且希望把该专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最终目标。为了考察高校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对我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我校各年级随机抽取了两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数为489份,回收率为97.80%,其中有效问卷为456份,有效率为91.20%。
1.2调查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胡忠华编制《护理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4],该问卷共有45个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被试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级以及家庭所在地等信息;第二部分由专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组成,其中专业认同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意志、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价值观、专业期望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4~6个项目。第二部分采用Likert 5点评分,被试者分值越高,表明其专业认同程度越高。被试者得分25~125分,25~50分表示其对护理专业为不认同,50~100分为一般认同,100~125分为高度认同。在本次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68~0.754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8。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表1)
2.2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护生在专业认同各因子的得分降序为专业技能、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期望。表明高校护生在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上认为专业技能操作是最重要的,而对护理专业的前途没有过高的期望。
2.3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表2)
表2显示,在专业意志因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同年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得分上看,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学生。
2.4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地域差异(表3)
表3显示,在专业情感因子、专业意志因子、专业价值观因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同地域水平的高护生存在明显差异,且农村高护生得分明显高于非农村高护生得分。
2.5高校护生专业认同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得分比较(表4)
表4显示,在专业情感因子、专业价值观、专业期望因子以及总分上是否独生子女存在差异,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
3讨论
3.1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护生专业认同指护理专业学生对于要从事护理专业的看法,以及在区分和比较其他专业群体后对护理专业的喜欢程度和总体印象。研究结果显示,护生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按照沈之菲[5]的标准看,其中各因子的得分按降序排列为专业技能、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期望。其中专业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其他5个因子,专业期望值最低,护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一般认同水平。护生认为在护理专业中专业技能是最主要的,认为只有掌握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护士工作,由于护士职业发展目标不高,护生对专业的就业前途期望较低。护生在工作后都会不断进修或脱产学习,这说明护士的专业技能确实很重要,但在现实社会中,护士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偏低,受传统观念和习俗影响,人们多认为护士主要是照顾、护理患者,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只要会打针、输液等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再加上护理工作比较辛苦,这些都造成护生社会的期望值较低。所以护士在以后的专业水平发展、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进修机会等都要低于同等资历的医师,这些社会因素严重
影响护士对于护理专业认同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很多护士都认为护理专业社会地位不高、发展前途较小,这些对于专业的困惑会影响护生的专业意志、价值感的稳定性,使护生对于职业发展目标缺乏自信。
3.2不同层次高校护生专业认同的差异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专业意志分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明显高于二年级,其他因子没有明显差异。专业认同总分随年级增加而降低,这与胡忠华[4]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在于不同年级对于护理专业认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心理改变,大一刚进入护理专业的学习,他们信心十足,对未来有远大的目标,当进入大二以后,对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护生会感受到落差感和失望感[6],尤其在进入临床见习阶段,他们亲身感受护理工作,其专业认同感就越低,其专业意志也开始越来越动摇。
不同地域的护生在专业情感、意志、价值感因子和专业认同总分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农村护生的得分明显高于非农村学生。究其原因是农村的学生深知生活的不易,他们很珍惜在学校的生活和所学的专业,认为学习护理专业的目的是掌握一项技能来生活,而非农村护生多是独生子女,不知道生活的艰辛,选择护理专业多是父母的意愿,认为护理专业以后好就业。在非农村护生的印象中护士社会地位较低,是很辛苦的工作。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非农村护士大多没有农村护生那样认真、刻苦。
在专业期望因子、专业价值观、专业情感因子以及总分上,是否是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得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其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备受宠爱,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更多受到家庭的保护,其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非独生子女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他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工作学习更有热情,对自己的工作期望也较高。
4教育建议
4.1营造尊重护士、重视健康的社会大氛围护理职业对于促进社会的卫生事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一位获得南丁格尔奖章的护理前辈所说,患者无医,将陷于无望;而患者无护,将陷于无助。就个人健康维护角度,护士的日常护理,手术准备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医护关系就像鱼和水,二者相互依存,只有提升护理地位,确保医护协调发展,患者看病才会满意,才会对护理工作给予理解和尊重;良好社会氛围的实现,必定会对学校、护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以成为护理专业的一员感到无尚光荣,从而抑制学习倦怠的产生。
4.2教育者要重视专业认同感对于护生的影响专业认同对于高校护生的学习倦怠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护理教育者要帮助高校护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护生专业认同的现状、特点,引导护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帮助护生树立正确专业观,培养护生的专业的兴趣,提高护生学业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
4.3加强高校护生的专业思想、情感的教育要加强高校护生专业思想教育,从刚入学的教育开始,通过讲座、竞赛等活动形式,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给护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握好机会提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加专业认同感,增加从事护理职业的决心。专业情感是指护生在形成专业认同的同时会出现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要加强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投入,把专业认同加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将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与专业相结合,从中得到自我成就感,通过自我的精神回报产生促进作用。首先,学校要多做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护理专业的崇高,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其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习机会,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魏红权,冯江平.国内女性心理学研究轨迹分析[J].社会科学论坛,2012(4):37-39.
[2]陈祥丽,张乐华,杨昭宁.护士职业认同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6-1138.
[3]张田,孙卉.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08(10):40,42.
[4]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沈之菲.新课程背景下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认同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723-726.
[6]罗彩花,胡杏娟.护理本科实习生专业观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47-48.
摘 要:文章对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特色馆藏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特色馆藏建设方面应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并从三个方面指出了特色馆藏的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48-03
收稿日期:2014-12-19
作者简介:王红芳(1973―),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馆员;李雪霞(1979―),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本文为湖北工程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基于Google云消息框架的个性化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23。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省级人民政府、位于地级中心城市并由省市共同投资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特色办学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其宗旨在于地方高校要遵循办学历史,寻求办学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实施特色办学。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努力构建与本校特色相适应的馆藏资源,是成功实施特色办学的信息资源保障。[1]
1 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1.1 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访问湖北省10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网站,调查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情况,结果显示,仅有6所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了专门的“特色数据库”栏目,其中三峡大学图书馆建设了比较完善的特色数据库,包括三峡大学文库、水利水电、武陵地区资源库、工程移民专题库、三峡濒危植物库、专业课课件库、本校国际论文统计、读者资源共享库等11个专题,具有很鲜明的学科特色、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建立了麻醉学、解剖学和护理学三个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具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建立了土家族研究网和学位论文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和学位论文特色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本校特色;湖北文理学院建立了文化襄阳和博士教授信息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尽管湖北科技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唐诗、宋词、成语词典特色数据库栏目,但没有实质性的建设内容。其余4所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的主页上没有建立专门的地方特色数据库栏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地方高校图书馆。以下是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调查情况(见表1)。
1.2 现状分析
表1的调查结果表明,建立并提供了特色数据库服务的只有5所地方高校,所占比例仅为50%。其中,三峡大学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方面成绩尤为显著。另外4所高校图书馆尽管也建立了特色数据库,但不够全面,仅仅偏重于特色数据库的某个方面,不能为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特色资源服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尚有5所高校还没有开展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占总比例的50%。由此可见,湖北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情况很不乐观,呈现明显的滞后。另外,调查中,笔者分别从本校特色、学科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三个方面统计了10所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发现只有4所高校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40%,有4所高校建立了具有涉及本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40%,仅有3所高校建立了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数据库,占总比例的30%。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构建与本校学科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特色馆藏数据库,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发展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 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原则与内容
2.1 基本原则
王红芳,李雪霞: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探析
王红芳,李雪霞: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数据库建设探析
2.1.1 遵循学校办学特色原则。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责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2]因此,每一所地方高校在学科设置、地域文化等方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通过多年的办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多次优化与重组,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优势学科和建设重点学科,在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均呈现出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竞争力,发挥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培育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已经成为很多地方高校特色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3]图书馆必须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确定自身的馆藏定位,以专业特色为依据,以原始收藏为基础,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藏书体系,为本校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和特色创新创造条件。如三峡大学图书馆依托地处世界水电之都的地方优势和学校在水电学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建立了水利水电、武陵地区资源库、工程移民专题库、三峡濒危植物等地方馆藏。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可以利用本校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植物学”学科方面的优势,建立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特色数据库。由此可见,遵循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影响图书馆确立特色馆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1.2 遵循地域文化特色原则。地方高校的发展通常要与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其办学出发点、学科专业的设置、未来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4]一方面,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设立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另一方面,为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地方高校在科研选题上会更多地涉及与地方经济相关的项目。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资源收藏范围和重点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体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及民间习俗等方面内容的地方文献,就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重点收藏的对象。[5]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该以收藏本民族特色文献为重点。如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土家族研究网,涉及民族宗教、民族语言、民族史志以及地方志和民族古籍。湖北文理学院建立的文化襄阳特色数据库,涉及三国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因此,充分考虑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及需求,是确立特色馆藏的另一基本原则。
2.1.3 遵循本馆发展的实际状况。学校和地域的差异,导致各图书馆的软硬件实力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购书经费、馆藏数量和质量、计算机设备和技术、办馆理念、人员素质、图书馆制度建设和管理、图书馆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地方高校图书馆应立足本馆实际确立自己的特色馆藏。[6]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图书馆自建新能源汽车特色数据库,符合本校“立足绿色能源、发展绿色交通”的办学特色理念。因此,立足本馆发展实际,是建设特色馆藏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
2.1.4 遵循由点及面、分层建设原则。地方高校图书馆由于资金有限,在学科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国内重点高校图书馆。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定位、学科发展和专业结构,围绕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首先确立2―3个能体现本校学科特色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同时协调好与其他培育学科的平衡发展,注重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整合和深层次开发。在建设过程中,对本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平台、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学科资源要优先建设,重点扶持。建设时要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依托本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相关院系,采取分层次、点面结合的建设模式,建立院系联系机制和考核机制,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此外,还应设置特色资源学科专人负责制,由专门的学科馆员和院系学科带头人负责某个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2.2 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内容
对于特色馆藏建设,图书馆除了要重视传统纸质资源建设外,还应该依托网络数字化平台,加强特色馆藏的数字化与合作化建设,将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特色馆藏的共享。[7]在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内容方面,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从本校学科特色、所处位置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本校个性化特色三个方面着手建设。
2.2.1 建设学科特色资源。学科特色是指与本校某重点学科、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有较密切关系,能体现本校办学特色或具有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特色的资源。[8]如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可根据省重点学科的设置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工程和教育学几个学科特色资源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与本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相关院系建立合作机制,对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项目急需的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
2.2.2 建设地方文化特色资源。由于地方高校地处地级中心城市,所在位置具有一定的地域和历史人文特色,因此建设与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是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建设地方文化特色资源时,地方高校图书馆尤其要和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地方志办公室、文化馆和档案馆建立联系与沟通,寻求支持;也可拜访一些地方名人和专家学者,收集或复制他们手中的珍贵资料。如湖北工程学院可以立足“中华孝文化”这一品牌,建立具有独立孝文化研究特色的资源数据库,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孝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提供研究资料和交流平台。
2.2.3 建设个性化特色资源。个性化特色是指他馆、他校所不具备或只有少数图书馆具备的特色馆藏。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发、整理,将本校老师公开出版的著作、科技论文,以及课件等资料建成本校教师文库;或将本馆收藏的古籍建成特色文库,形成有别于他馆的特色资源;也可以将本校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整理成学位论文数据库。此外,可以将本校各级精品课程项目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集成,搭建网络课程特色数据库教学共享平台,为实现本校立体化教学提供全面的服务。
3 结语
特色办学是当前地方高校普遍推崇的一种办学理念。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本馆资源优势,立足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在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需求和本馆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按照分层次、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科特色资源、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以及个性化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建设,为实现特色办学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 文.特色办学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138-139.
[2] 杨 红.图书馆特色馆藏的构建与特色服务方式[J].实用医药杂志,2012 (7): 665-666.
[3] 呼 群. 论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1): 150-153.
[4] 杨 慧.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山东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 (2):45-48.
[5] 龙柳亭.浅述广州图书馆多元文化馆的特色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4): 176-180.
[6] 王伟利.农业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 (5):75-76.
[7] 夏有根,谢 惠.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策略[J].情报探索,2007(6):117-119.
[关键词]实践教学;兽医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8-02
近年来的研究生复试面试(动物医学专业)给面试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了解个别知识点,缺乏对问题的系统理解和宏观把握。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些学校临床主干课程的实践操作部分通常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的,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由此可知,有不少农业院校的兽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临床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学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专业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融合点,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根据社会行业需要和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等基本要求调整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内容和比重,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是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教育今后必须要走的路。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点建设和不断优化,现将各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一、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在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具体指实验课、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特点是每个实践教学单元与理论课紧密衔接,但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简单,时间短,基本没有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造成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1],而且课程间的有效联系较少,学生只能接受单一、分散的临床课程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贯通和灵活应用。
目前这种状况在很多高校仍没有明显改善,很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较差,无法直接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需要相应机构或单位的再次培训。以我国推行的执业兽医制度来说,我国原计划于2014年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规定动物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必须配备执业兽医师。2012年,我国约有五万人已通过执业兽医师考试并获得兽医师执业资格证,但由于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的人数较少,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的时间推迟到2017年,但2017年能否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仍没有充足把握。[2]其原因是获得资格证的人数不够,而且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虽然通过笔试获得了资格证书,但他们大部分缺少临床诊疗实践经验,虽有执业兽医师资格但仍不能“执业”,于是出现了“租证”等违规现象。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虽获得了该证书,但他们大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很少到诊疗机构、养殖场等开展工作。这同时反映了执业兽医资格证属于行业准入资格证,而不是“技术专业资格证”。可见,专业实践对兽医师的培养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多数毕业生反馈大部分课堂教学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后就忘了,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需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减少与本专业相关性较小的课程,或将其列为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实践环节的考核要求,一些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知识可在实践教学中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除了教材内容,教师还应根据新形势下就业方向和生产一线的新需求,设置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变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专业教学最有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从研究生面试所反映的情况看,学生往往对自己曾经参与的教学实验或在动物医院见习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较为清楚。鲜活的实例有助于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患病动物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不少急性病如犬产后缺钙引起的抽搐、高热等症状在用药后迅速消失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认知体验。此外,现场教学还容易建立职业认同感。在诊疗现场,学生除了直接参与疾病的诊疗过程外,还能感受到动物主人对治疗手段和疗效的肯定,以及诊疗前后的情绪变化,这些知识或技术之外的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现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观察或者参与诊疗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及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要点进行分类总结。教师应在某类疾病治疗或抢救成功后的间隙或抽出专门时间,将现场观察到的现象与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体系串联起来解说,从而使学生对各环节的知识点能够融会贯通。目前我校动物医院每天下午安排值班教师在固定时间为见习学生进行病例总结,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以当天自己参与的病例为素材与教师进行直接互动,能够督促学生积极回顾专业知识,积累临床经验。
现场教学还有助于学生体验医患间的沟通艺术。在现场诊疗过程中,除了望诊、切诊或触诊、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与宠物及其主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交流对疾病病因、性质、甚至预后等的判断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对宠物主人平时饲养管理、护理等方面的适当建议也是在恰当的沟通中完成的。这种沟通不仅会影响到药物疗效,还会影响到宠物主人对诊疗的满意程度,增进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学校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定期安排本专业学生到基层相关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基层生产实习的多元化、复杂性,并不是校内单一、程序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或单纯课堂教育所能比拟的。因此,要将经常性的“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合作交流融入实践教学,并形成工作常态。
坚持“走出去”了解现状。例如我院为加强2014级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先后安排他们参观了三家知名实验动物企业,经过现场观察和讲解,学生们对现代实验动物发展的前景和医学意义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另外,对光明奶牛场和天成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参观学习也让学生们对兽医专业的认识更充分、更全面。学生们的惊叹足以说明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比课堂说教要强得多,而这种与生产一线企业或相关基层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应有侧重主题且分批次的贯穿于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这对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及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加强教师与基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走出去”还应考虑国外相同专业和行业的实践。近年来扬大兽医学院开始每年选派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参观访问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认同、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经常“请进来”进行现身说法。学院经常性地邀请国内外兽医相关行业的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来学院开展主题讲座,为学生带来行业现状、发展动向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经验等信息。这种主题讲座更贴近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实施并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或者学院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多样化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应积极建设公共实验平台或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学生提供参与平台。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导师制,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科学研究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考及表达能力等科研素养。鼓励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申报各级创新课题,并独立实施试验、得出结论并结题,以此锻炼学生的科研“自理”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考核力度,避免“只挂名不做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或校内授课,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对其创新思维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及完成质量均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实践不仅是兽医学专业,也理应成为大部分农科专业教学的特色和亮点。为了国家能够尽快全面实施执业兽医师制度,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肉、蛋、奶食品安全,提高兽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而构建并规范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 参 考 文 献 ]
[1] 司淑梅.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