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校车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车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车调查报告

第1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地点:全国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

调查时间:2000年月2日至月2日

样本量:3268

被访者:网民

调查机构: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

报告内容:

此次调查活动自月2日至月2日共为期一个月,调查内容涉及当前汽车消费现状以及今后汽车消费取向等多方面的题目共计3个,百多个选项。接受本次调查的人员遍及全国3个省、市和自治区,共计获得有效调查答卷326份。其中,北京接受调查人数最多为 94人,占2.8%;西藏自治区最少。接受调查的人员特点主要以2-40岁左右的男性中青年组成,他们普遍学历较高、工作相对稳定、收入较高,更加关心汽车,是私人汽车购买特别是轿车的主要潜在消费者。以上消费者特征正好与本版读者定位相吻合。他们关心的也就自然成为本报所关注的了。

由全国最大汽车交易市场——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主办家互联网网站和家媒体共同协办的“全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网上调查”近日结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市场不是政府和商家说了算真正决定它“前途”的是消费者。

我为什么现在不买车

.高价格、低收入影响购车

在调查受访者影响其购买汽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时,有7%的受访者选择了汽车价格,有5%的受访者选择了收入水平,选择政策影响的有2%,环境影响的占2%,道路限制的只占%。

从以上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制约私人购车的主要原因仍是过高的汽车价格和相对较低的家庭收入。此次调查显示有8%的消费者认为国内汽车价格过高,希望降价;有12 %的人认为现在国内汽车价格合适。在调查影响消费者选购汽车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价格,有80%的人认为他们在购车时会考虑价格因素;排第二位的是售后服务,有63 %;而汽车的品牌因素只占3%,排第三位;考虑汽车性能因素的排第四,有2%。而购车方式、购车服务、汽车实用性等因素则分别只有1%、%和%的人考虑到。

.购车、用车环境都不好

汽车的使用和购买环境也是除汽车价格外影响私人购车的主要因素,在此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汽车的使用和购买环境绝大部分都表示不满意,在购车环境方面只有2%的受访者表示了满意。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天津的满意度最高也就只有3%。在表示不满意的原因上,有6%的人认为购车环节的价外费用过高,5%的人认为购车手续烦琐,4%的人对地方限制性措施不满。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由于上海实行汽车牌照拍卖政策,使上海人在汽车价外费用和地方性限制政策两个方面的不满意度都最高,其中对价外费用不满的人达到67 %,而北京因为实施新的环保、泊位证政策,使购车程序更加复杂,因此北京人最不满意的是购车手续的烦琐,有6%的人选择了此项。

在用车环境方面只有1%的人认为满意,北京和上海表示满意的只有%和1%,远远低于平均值,北京人最不满的是道路堵塞和无停车位,分别占7%和60%,上海则有69 %的受访者对用车费用过高表示不满。

.汽车质量、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在对国产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调查中,虽然分别有7%和6%的受访者认为满意,但表示不满意的也达到2%和3%。对售后服务质量不满的比例比对汽车质量不满的比例高近%,表明国内汽车生产和销售厂商在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加强服务上仍需努力。

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调查比较中,天津的受访者对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不满意度都最高,分别达到3%和4%,上海的不满意度最低,分别只有1%和2%,北京的不满意度在上海和天津之间,但都略高于总体平均值。天津和上海两地调查结果的巨大差别,表明国内汽车生产、消费市场的不成熟,不同品牌和档次的汽车其质量和服务体系都有较大差距。天津和上海两地的地产车分别在本地区的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两地调查结果的巨大差别从侧面反映了国内中低档汽车与中高档轿车在汽车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存在着差异。

从199年的分期付款到199年的贷款购车,进入2000年后,汽车生产和销售厂商都希望消费信贷能够成为开启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一把金钥匙,渴望汽车消费信贷能为低迷的汽车消费市场带来一些生机,但现实却是消费信贷这一购车方式咨询的多而实际成交的少。

本次调查显示消费者之所以不选择信贷购车方式是因为8%的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都表示不满意。在调查所不满的原因时,有7%的受访者认为手续复杂、4%认为费用较高、4%的人认为担保方式太少、4%的人认为还贷时间过短、3%的人认为月还贷费用较高。手续复杂被排在首位是由中国当前社会现状决定的,中国的消费者普遍尚未建立消费信誉,不管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商家在考虑进行贷款和担保时都不得不面对巨大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制定的核查、担保手续,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贷款购车的附加费用偏高也是妨碍消费者选择这一消费方式的原因,现行的贷款购车方式,如按年期还贷计算,最终的附加费用大约是一次性购车所需费用的%左右,对于一辆万元左右的国产普通轿车需多花万多元。在担保方式的选择上,第三方担保方式是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担保方式,很多汽车销售商为了开展贷款购车业务,向银行提供商家第三方担保业务,对汽车的消费信贷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希望采取此种方式的受访者并不多只有1%;的受访者选择了固定资产担保和汽车担保方式,分别为3%和3%,虽然大部分受访者希望采取此两种方式贷款购车,但现在此两种方式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影响汽车消费信贷的原因。

随着城市住房私有化的进展,利用住房进行抵押贷款将会逐渐增多;即将新出台的机动车登记管理办法,会让通过所购汽车进行抵押贷款的方式成为可能。在还贷时间和还贷费用上此次调查显示,受访者希望还贷时间越长越好,其中希望在年和年以上的占7%;而 7%的受访者认为每月还贷费用在1500元以下可以接受。

我会何时、何地、买什么车

.年后购车时间最佳

在制定购车计划方面,有1%的受调查人员表示将在年内购车,40%的人员表示会在三年内购车,年内的占2%,年内的占1%。选择在年~年内购买汽车的占6%,这表明了广大私人购车者对中国加入国际关贸总协议后对中国汽车工业影响的看法,年后可能将是中国私人购车的最佳时间的开始,年后按照中美签订的协议,中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将下降到2%,国内汽车的价格将会大幅度下调。由于私人购车者普遍持有此种看法,因此除了部分急于用车者外,大部分购买者将持币待购。这将对今明两年内国内汽车生产厂家及经销商带来巨大压力。

另外在对购买国产车还是进口车的调查上,有6%的受访者选择了国产车,而有3%的人选择了进口车,尤其在广东、福建、辽宁三地选择购买进口车的比例分别为3%、4%、 4%。由此可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关汽车的相关条款及国内配套的具体政策,将直接影响大多数人的购车计划。

.首选万元以下轿车

在调查受访者希望购买何种汽车时,有7%的人选择了购买普通型轿车(万元左右), 1%选择购买吉普车,%选择微型客货车,选择高档轿车的只占%。在询问所能接受的汽车价格时,选择万元以下的占6%,1万~20万的占2%,20万以上的只有%。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今后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将是私人购车的首选,将会成为市场主打车型。

曾经因价格便宜、方便适用而广受私人消费者欢迎的微型客货车,在此次调查中的欢迎度只有%,在北京等大城市只有%,与从前相比已大大下降。这说明微型客货车面对各大城市不断加强的环保、安全方面的管理力度,和农村市场新崛起的农用汽车的竞争,如不积极加强技术改进、车型更新,改变低档粗糙的形象,虽然加入WTO后可能暂时影响不大,但其价格优势面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已不容乐观。

.受访者三成购买了旧车

本次在对受访者进行希望购买新车还是旧车的调查中,9%的受访者都选择了将购买新车,然而在对已拥有汽车的受访者的第一辆车是新车还是旧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购买新车的比例只有6%,也就是说有2%的消费者虽然希望购买新车,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现购车梦时还是从旧车开始的,这也意味着今后中国在除新车市场外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旧车消费市场。而购买旧车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旧车比较便宜,在调查受访者可以接受的旧车价格问题上,有5%的人认为旧车的价格在万~万元之间比较合适,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价位。

.有形汽车市场中的品牌专卖店最受欢迎

有形汽车交易市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汽车交易场所和模式,是在中国传统的汽车流通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和中国现状的产物;汽车品牌专卖店是国外实行了几十年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汽车营销模式,但在国内是近年随着汽车厂家品牌营销战略的推动而逐渐出现的。有形汽车交易市场的出现使传统分散的小型门脸式的汽车销售形式面对变革的压力,品牌专卖店的出现使有形汽车交易市场与专卖店出现了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多元化并存局面。面对几种销售模式消费者最喜欢谁?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对此问题对受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消费者最欢迎的销售模式是建立在有形汽车交易市场内的品牌专卖店,有6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在此购买汽车,有形市场内的普通销售商排第二,有20%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在此购买;有形市场外的独立品牌专卖店排第三,有 1%的受访者选择在此购买,而传统门脸式的经销方式只有%的受访者选择。

在对所选择相应经销商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有形市场内专卖店和市场外专卖店的受访者都认为选择此两种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有信誉(占8.%和7.%)、售后服务好(占7.2 %和7.%),而在购买方便、便于比较两个因素上,场内的专卖店都分别高于场外专卖店 .个和1.个百分点。在对有形市场内的普通经销商的评价上,占第一位的是购买方便,然后是有信誉、便于比较和售后服务好。

从以上调查情况表明,有形市场内的专卖店经销商因为很好地吸收了交易市场和专卖店两种营销方式的优点,所以最受消费者的欢迎,也是当前顺应国际上新的汽车销售理念和销售模式的一种潮流。而在有形市场内设立经销点的传统经销商因为借助了有形市场整体的优势、在信誉度、售后服务上有了很大改进,在便于比较和交易方便的优势下仍比场外的品牌专卖店对消费者略有吸引力。但今后哪种销售方式更适合中国国情,能成为汽车流通的主流,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我买车的目的是什么

第2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因为近年来,汽车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较为严重,所以我想去调查一下汽车的流量。

二、 调查地点,时间

调查地点:人民南路华亭宾馆门口。

调查时间:2012年8月21日12:28——12:48。

三、 调查内容

中午,我吃好饭后,来到了华亭宾馆门口调查起汽车流量来。计时结束后,我看了一下调查单,结果如下:

公交车:共计21辆;

出租车:共计90辆;

小轿车:共计50辆;

大卡车:共计6辆;

面包车:共计27辆。

短短的20分钟就有这么多的车辆来往,其中出租车最多,共有90辆;大卡车最少,共有6辆。

四、 调查建议

调查过后,我建议:

1、少乘出租车,多坐公交车。

2、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用电动车代替私家车。

第3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三螺旋模型下美国大学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动态演进及其启示 试析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趋势及其启示 1980—1994年间美国银行危机及其启示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危机管理中的美国软实力及其对中国政府的启示 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及其启示 美国特许学校绩效研究的结果及其启示 动态规划模型及其应用 美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13版)》的新动态及其启示 限度管理及其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美国专利管理和运用的研究及其启示 美国物流与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启示 美国校车服务管理体系及其启示 金融危机下美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及其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5-4.

[10] 受伤的花蕾,心碎的诉说:儿童现状调查报告http:///yuqing/2016-06/03/c_129037156.htm.2016-5-28.

[11] 黄楚新,.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 新闻与写作,2015(5).

第4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的缺陷与问题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校车运营管理体制,各地为了解决学生远距离上学的问题,积极探索了多样化的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学校自营,即学校购买或租赁校车,自己经营的模式;二是学校委托企业或个体经营,这里又可以分为有政府补贴的委托经营与无政府补贴的委托经营两种;三是家长委托企业或个体经营等模式。总体看来,现行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存在两个主要的缺陷与问题。

1.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校车运营管理不规范,校车安全无保障

市场通过价格、竞争与选择机制来调节相关主体的行为,是现代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在校车运营管理实践中,学校或家长自主选择校车服务提供者,双方就校车服务的价格、质量等进行协商,达成合意后签订校车服务合同。这本质上是学校或家长向校车服务提供者购买校车服务。随着校车需求的高涨,校车市场也呈现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暴露了“市场失灵”带来的运营不规范、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市场主体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校车服务提供者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在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做出机会主义行为和败德行为,如超载、“黑校车”等不顾学生安全的非法营运行为,使校车安全隐患增大,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此外,在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下,由于校车购买与运行的成本较高,安全责任大,收益又比较低,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正规的企业往往缺乏进入校车市场的积极性。如,2004年成立的北京市阳光彩虹教育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最初迅速发展之后,因无力自行购买符合标准的校车,已于2008年停止校车服务[1]。正规校车服务企业的退出,使得校车市场,特别是农村的校车市场,充斥着个体运营的“黑校车”,家长迫于无奈只能自行接送孩子,或冒险租赁违规校车,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校车运营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角色模糊、责任缺失

在学校委托经营等校车运营管理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相关责任缺失。

第一,政府对校车投入不足,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财政责任。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小学校车的经费来源“大部分是学校和家长共同负担(占33.3%),其次是学校单独出钱(占28.1%),第三是家长单独承担(占14%),政府出资在其中只占12.3%”[2]。校车无疑加大了学校与家长,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与家长的经济负担。政府没有给学校、学生或校车服务提供者提供适当的补贴,间接导致校车质量不达标、运营不规范、超载等现象层出不穷。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鉴于校车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我国陆续出台了《条例》《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等法规、规章。但是与校车服务比较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校车立法无论是在法律位阶、数量还是体系完备上,仍然严重落后。例如,美国已有500多部法律以及众多的规章被各州记录在册,用来管理校车产业的方方面面。

第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责任缺失。大量“黑校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质检与安检部门对校车的监督检查责任不到位,让大量不达标的车辆随意进入校车市场。此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校车的日常运营、公共交通、校车司机等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校车超载等非法营运现象屡次出现。

二、校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应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市场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两种主要方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由市场还是政府机制来生产或运营,关键要看它是一种私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将校车看作一种“私人物品”,因此也就通过完全的市场化机制来运营,政府只需承担监管责任,而不用承担给付责任。但是,随着校车需求的高涨,校车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正外部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校车安全事故又让人们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保障校车安全运行,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校车的属性已从私人物品转向为公共物品,保障校车安全运行不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国家的事情。

1.校车已成为一种公共需求,应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生对校车的需求都在不断攀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择校现象的增多,城市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半径不断扩大。在城市公共交通环境得不到彻底改善的情况下,校车就成为城市中小学生上下学的最佳方式。而农村学生对校车的需求与我国“撤点并校”政策息息相关。有调查显示,“布局调整前,学生家校距离平均为1.60公里,布局调整后,家校距离提高到4.05公里。布局调整前后家校距离增加了2.50公里,增幅达到150%”[3]。可见,实施“撤点并校”之后,我国部分农村学生实际上无法就近入学,对校车的需求也就逐渐凸现出来。特别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其就近入学的法定权利受到“撤点并校”政策的损害,政府不应该让其再单独承担政策变化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校车已然成为一种公共需求,必须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政府应该将校车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通过直接的财政拨款、间接的政策倾斜等手段支持校车的发展;政府的角色不仅是校车运行的监管者,更是校车服务的供给者。

2.校车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政府有责任推动校车的发展

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认为“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而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4]。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校车的正外部性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校车有利于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成绩。美国校车委员会(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校车不仅是到达学校的一种安全便捷的方式,更是一种让孩子们待在教室、改善教育系统的重要手段。[5]”

第二,校车安全运行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根据美国交通研究董事会提供的一份报告,学生乘坐由成年父母或同学驾驶的私家车到学校,发生伤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乘坐校车到学校方式的3至5倍;未成年人驾驶私家车到学校,发生伤亡交通事故的概率可能超过乘坐校车到学校方式的20倍;学生步行到学校则更加危险[6]。北京市在2010年出台的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中,专门提出了将发展校车服务体系作为缓解高峰期交通拥堵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完善的校车服务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据相关报告显示,“每辆校车能够抵消约36辆小车,也就是少了36辆车拥堵交通、污染空气;2010年,校车已经帮助美国节约了23亿加仑的汽油”[7]。正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政府有责任进行干预,对有正外部性的校车给予补贴。基于校车服务所带来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有责任推动校车的发展。

三、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校车运营管理模式的合理选择

政府将校车纳入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但不意味着校车服务应由政府直接提供。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民营化。即政府应该致力于商业化运作,让市场成为资源的有效分配者,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理性的决策过程,并能够鼓励灵活性和进取心[8]。我们应借鉴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理念和工具,在政府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政府效率,促进校车服务的有效供给,探索“政府责任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校车服务运营模式。

“合同外包”就是政府责任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的一种有效工具,它是指“引入私人承包商来提供公共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能保留资金提供者的身份,但不再是服务的生产者和直接提供者”[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调查显示,“合同外包”广泛应用于在各个国家公共部门的各类项目中,如澳大利亚人事部、教育部的项目,冰岛政府对残疾儿童的保护项目等[10]。从英、美等国校车发展历程来看,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是一种普遍而成熟的做法。美国纽约州教育委员会为获得校车服务,每年必须与校车服务私人承包商签订5 400多份合同。首先由教育委员会规定路线,招标拍卖经营权,然后与校车公司签订合同,学区和学校只负责监督安全和制定《校车运行规则》[11]。相对于其他校车运营管理模式,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加强政府在保障校车服务方面的责任,提高校车的安全性,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校车服务承包商的专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

近年来,我国各地涌现出各种校车运营管理模式,其中地方政府与校车服务企业的合作尤为引人注目。然而,“从权力转向合同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意味着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和管理能力去迎接我们面临的许多新的挑战”[12]。为此,必须提高政府对校车服务合同的管理能力。

1.明确校车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

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中,政府出资向校车服务提供者购买校车服务,学生是受益人。经费投入不足是校车运营面临的重要问题,没有充足的经费,很难实现校车的安全运行。

第一,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政府与学生家长的成本分担比例。相关调查报告显示,1990年至2000年,美国中小学校校车每年的运行成本总量基本上都在100亿美元以上[13]。美国的校车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学生免费乘坐校车。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为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购买校车,政府需要投入3 000亿元的预算,且一年的运行、维护费用为1 500亿元,总共需要4 500亿元的投入”[14]。如果完全由政府财政负担,校车经费投入就会约占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30%(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 670.07亿元)。因此,一方面,“用者付费”有利于提高学生监督校车服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明确政府是经费投入首要主体的前提下,作为受益者的学生也应分担部分成本。各地区应对校车成本进行测算,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成本分担的具体比例。此外,基于弱势补偿原则,与城市地区或发达地区相比,农村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所承担的成本应该少一点。

第二,细化中央与地方在经费投入方面的责任。在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是校车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条例》规定,“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在此基础上,还应区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于前者,其承担的经费投入可以适当多一点;而对于后者,则可以适当低一点,主要由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承担责任。此外,《条例》没有明确省、市、县的责任分担。校车经费投入责任应以省级政府为主,建立校车经费投入的省级政府统筹机制。

2.做好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前期准备工作

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实质是公私合作的商业运作,其推行依赖于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防止政府的寻租行为与企业的败德行为。

第一,政府内部应设立校车服务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校车需求的调查与预测、校车服务合同的起草与签订、对校车服务提供者的监管等。例如,美国纽约州设置了学生交通办公室(The Office of Pupil Transportation)来专门处理学生上下学交通的一切事宜,同时还建立了包含行政官员、司机、校车服务企业、生产企业等在内的各类委员会,如美国校车委员会。我国校车专门管理机构也应吸收各个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如学生家长、中小学校、校车服务企业与校车生产企业等。

第二,建立校车服务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防止合同承包过程中的腐败与寻租行为。“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有好的绩效。竞争能促进生产者增加成本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改革成效的取得,关键不在于私营还是公营,而在于竞争还是垄断”[15]。在甄选校车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提升家长、学校以及校车服务企业的参与程度与监督力度,实现校车服务招、投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和透明,防止腐败和垄断现象的出现。

第三,在开展校车服务合同外包之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做好校车需求与成本的调查与预测,制定校车发展规划,增强与校车服务企业进行合同谈判的能力。

3.校车服务提供者的激励与监管机制

“好的合同管理在于建立和维持一种积极有效的工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证在合同运作中为公众做个好交易”[16]。政府与校车服务承包商是一种合作关系,要通过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与监管机制,激励校车服务合同承包商提供优质的校车服务。

首先,政府应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绩效标准,在校车服务合同中,对校车服务的内容、质量、标准和责任等进行明确、详细的说明。

其次,在监督管理过程中,政府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合同相对方,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其监管责任是双重的,既可以根据合同条款来控制校车服务承包商的工作,也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等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再次,制定政府与校车服务承包商“效益共享”的原则,如果承包商实现“低成本与高质量”的双重目标,政府就进行奖励,从而激励承包商降低校车服务成本,而不损害服务质量。同时,政府应完善惩罚措施,如果学校或学生对校车服务不满意,甚至发生校车交通安全事故,政府有权以合同相对方的角色,撤销校车服务合同,并追究承包商的合同责任。

最后,学生是校车服务合同外包的最终受益人,政府应建立“校车服务质量实时监测平台”,定时进行学生、学校的校车服务满意度调查,作为奖惩承包商的依据。

4.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分担

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模式下,除了校车经费投入责任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需承担对校车车辆、校车服务企业、校车司机、公共交通路线等的监督管理责任。《条例》第四条规定,“教育、公安、交通运输以及工业和信息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负责校车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由此初步形成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彼此分工、协同配合的校车安全管理体制。但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自的责任分担还不够具体和明晰。首先,质检安检部门必须保证校车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车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如《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防止不合格车辆流入校车市场。其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黑校车”“超载”等非法营运现象的查处力度,保障校车交通路线的安全、畅通,负责培训专门的校车司机。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校车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后,质检安检、公安交通管理、工商、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对校车服务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核查,制定相应的准入门槛。

5.完善校车安全事故责任分担机制,建立校车保险制度

校车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但校车安全事故往往导致校车服务企业和学校因噎废食,暂时停止校车运营。这主要是因为校车安全事故责任重大,而分担机制又不明确。在校车服务合同外包模式下,校车安全事故责任分担更为复杂,涉及政府、学校、家长、校车服务承包商、肇事者等。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规定,如果发生校车安全事故,校车服务承包商存在过错的,应首先由校车服务承包商承担赔偿责任,这与公交车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是一样的。

其次,正如《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政府、学校、家长与校车服务承包商之间,应该签订“校车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责任。如果是因为学校或家长的原因而导致校车安全事故的,学校或家长应承担责任。

最后,应完善校车保险制度。为了降低校车服务企业等的风险,可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方式为校车与中小学生缴纳保险,增强社会各主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研究”(课题号12JZDW004,刘复兴教授主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洁,等.国内几大城市校车工作管理经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2]周廷勇,等.北京市中小学校车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3]雷万鹏,徐璐.农村校车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1(1).

[4]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9.

[5]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Access to Learning Fact: To Succeed in School, You Have to Get There [EB/OL]. http://American schoolbus /issues/accessˉtoˉlearning, 2012-05-30.

[6]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U.S.).Committee on School Transportation Safety. The Relative Risks of School Travel:a 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Guidance for Local Community Risk Assessment[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2:107.

[7]American School Bus Council.Fact: You Can Go Green by Riding Yellow [EB/OL]. http:///issues/environmentalˉbenefits, 2012-5-30.

[8]Sowaribi Tolofari.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5(1).

[9]YoungˉChool Choi. The Dynamics of Public Service Contracting: The British Experience [M].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1999:67.

[10]OECD.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ontracting out Government Services[M].Paris: OECDˉPUMA, 1997:53.

[11]NYSED.Pupi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EB/OL]. http://p12.nysed.gov/schoolbus/,2012-04-29.

[12][16]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1、114.

[13]Killeen K.&J.Sipple. School Consolid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Policy:An Empirical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R].Cornell University,2000(4).

[14]王亦君.《校车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背后 三大争议折射校车管理盲区[N].中国青年报,2011-12-12.

第5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2011年,随着校车事故的频发,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一场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思开始蔓延,社会各阶层也开始对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发出不同的声音和担忧。为了避免随意“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部发文明确指出,在条件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布局调整。如何能够让农村孩子们切实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作为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界别的民进福州市委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一课题。

调研课题确定后,民进福州市委会立即成立了以专职副主委为组长,一批长期从事、热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为组员的调研课题组,并制定了详尽科学的调研方案。调研启动后,调研组一行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走访了福州市长乐、连江、福清等地的农村中小学;与各县市教育局及学校相关负责人座谈;根据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优势,与一部分在农村任教的一线教师座谈;走访已撤并学校的学生及家长等,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了解最真实的状况,为《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的困境及建议》这一调研文稿的如期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调研,民进福州市委会发现福州市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存在如下问题:农村学生生源大幅减少,农村学校办学举步维艰;教师“超编缺人”现象普遍存在,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布局规划不当,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校产权属不明确,致使撤并后遗留校产管理难。针对这些问题,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很强前瞻性、操作性的意见及建议。

2012年10月,民进福州市委会将《我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的困境及建议》调研文稿提交民进福建省委会,得到省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转化为2013年省政协提案。

2013年1月,民进福州市委会又将其转化为2013年福州市政协提案,得到了市级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福州市政府、市政协于当年8月6日,联合召开重点提案协商调研座谈会。民进福州市委会副主委李松铨作为提案单位代表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福州市市长杨益民、市政协主席方青海要求对民进福州市委会提交的提案《关于做好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后调整”工作的建议》重点督办,并分别做出指示,要求提案承办单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规划调整”;“根据市政府的意见和部署,加大办理力度,注重办理实效”等。与会的福州市教育局等相关单位,也针对保障学生交通安全、寄宿生寄宿条件、撤并程序等进行了详细的回应和解答。同时,福州市教育局在提案的答复中也明确表示,将根据市审计局《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审计调查报告》和民进福州市委会提出的建议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突出问题,对具有一定生源、群众意愿强烈、确需恢复已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报经当地政府批准后,予以恢复。

民进福州市委会关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下。

一年多来,农村孩子的求学梦一直都牵动着民进人的心。调研课题组对市长、市政协主席重点督办的提案《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面临的困境及建议》进行了跟踪调研。调研课题组从教育局了解到,目前各级政府都秉承审慎从严控制学校撤并的原则,对需要撤并的学校应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广泛征求拟撤并学校师生、学生家长、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等有关方面的意见,召开由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听证会,在学生通学安全得到保障、群众支持认可、拟就读学校师资按编配齐、食宿后勤配套完善的地方,才可以对农村小学或教学点进行撤并,所制定的调整方案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后向社会公示,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农村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安排在寄宿制学校寄宿。在交通不便的农村边远地区,继续保留在校生数小于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并通过经费拨付、师资保障、装备配置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对存在中、低龄学生寄宿的学校,适当增加生管教师配备数量。同时,对尚有小学生远距离上学、且无寄宿条件的农村小学,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寄午”制度,为学生解决午膳问题,减少远距离上学学生家校往返次数;做好学生上下学接送车辆和客运班次(车)开通工作等。

第6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global most important issue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It has major role for chemistry in develop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pproa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hemistry teaching penetra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关键词: 环保教育;化学教学;渗透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hemistry teaching;penet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27-01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都或多或少与化学有关[1]。环境污染中有85%以上是由化学药品引起的污染[2]。因此,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化学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环保教育,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利用化学课堂,渗透环保意识

高职化学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多而广,如硫酸的工业制法、煤、石油、苯、甲醛、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课前准备的相关调查数据、报道、图片、科普小论文,紧扣课程内容适时渗透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进而引导学生探讨进行环境保护的措施。

例如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结合介绍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资料表明,长期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会损害肝脏及肾脏,还有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3]。可见,白色污染不仅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而且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直接而严重的危害。探讨环境保护的措施:广泛宣传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研发替代产品。

在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性的作用,认真积极进行环保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教学活动方式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开展课堂交流、布置课外作业、设定研究活动等形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环保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2 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环保习惯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更直观更有效的载体。然而化学实验中使用或制备的有毒或有害的物质、实验中产生的废液以及实验后剩余的废弃物以及放射源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从环保和学生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化学实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尽可能不采用剧毒化学品进行学生实验。②规范实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试剂用量,必要时还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如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金属卤化物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若用点滴板代替试管实验,只要在穴中滴加1-2滴卤化物溶液,然后再滴1―2滴AgNO3溶液,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通过采用微型实验,既节约了化学试剂,又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同时又有效地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③在通风橱中或密闭装置中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的制备,注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设计多余气体的吸收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到空气中。⑤将实验后废液进行收集后集中处理或用大量自来水稀释冲洗排放,实验用过的化学品也要进行收集后集中处理。⑥在实验教学中,从环保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有关试剂的正确贮存方法。如实验室储存HNO3、AgNO3、氯水等时,要用棕色瓶储存在阴凉处,以免HNO3、AgNO3、氯水见光分解污染空气。再如液溴储存时要用水封,溴水要现配现用,以免溴蒸汽逸出污染环境。

另外,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方式上,可以利用课件实验、演示实验、分小组实验等途径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 在活动课中强化环保意识

将环保教育纳入化学活动课中,比课堂渗透法更生动、更丰富,更具灵活性和实践性,它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①利用环保日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环保方面有关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化工厂、水泥厂,调查排出的废水、废气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的状况,了解工厂采用哪些排污措施。通过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增强使命感,达到渗透环保意识的目的。③适时地开展环保专题讲座、环保主题演讲、征文及环保知识竞赛,还可利用黑板报等形式,探讨如何防治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的措施,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书籍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环境知识的教育。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4 发挥化学教师在环境保护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化学教师,其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

①化学教师要积极进行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踊跃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学习,并在教研组内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的探讨。②在日常行为中,化学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倡导环保新理念,践行环保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打印机和电脑不用时及时关闭;节约用纸;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盒;老师如果买车,可以买小排量的,或者坐单位的校车,离家近的可以步行上班;老师要少抽烟或不抽烟,也不要请人抽烟,更不要在办公室和教室抽烟。据报道,日本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8.9%,日本人抽烟自掏腰包,不请人抽烟。

总之,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既发挥了学科的优势,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化学教学应将环保教育的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师生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曾爱华.试析渗透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中[J].成才之路,2010.

第7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1 课前精心准备,让课堂贴近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教师应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题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调查所在的社区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了解当地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先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找问题,查根源,进行更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当“绿色公民”。这样在课前调查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在课堂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 课堂优化教学,让生活走进课堂

长期以来,有的思想品德课缺乏吸引力,就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重现思想品德课的独特魅力。

2.1 教学内容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如九年级《感受身边的变化》教学时,我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前发的各类票证、粮票、肉票等来说明,现在初中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的变化缺乏感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又选用城市建筑的老照片,与目前城市建筑照片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主要看是否做到了“三个结合”:一看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学生生活中找话题,让学生谈生活的体会,与学生讨论生活的问题,帮学生拓展生活的经验。二看教学内容是否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内容要做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三看教学内容是否与课程资源结合起来,是否开发和利用了本地的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2.2 教学情景生活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如我在讲“礼仪展风采”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像,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由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谁最能体现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又让几名学生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

2.3 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听众或观众,我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小品、歌曲、诗歌、故事、漫画、案例、角色扮演、游戏、演讲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内在生成。如我在讲《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时,设置了“在公共汽车上”、“同学生病时”等几个小品情境,先对小品中人物、情节等进行简单提示,让学生当堂编演,然后让学生对小品人物的言论、行为对照教材和自己进行评价。这种寓教于乐的课堂活动形式,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颇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教学评价生活化

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生活服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将知识性考试与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能力结合起来,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在一堂课中,主要看是否使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做事。在评价方法上,我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审评的综合评价方式,加强平时检测记载和行为校正工作,在对学生评价时不以其对、错或最后评测作简单的评价。在每个学习阶段,以近期同前期作阶段性比较,看其是否进步,以其进步的大小作为评价最主要的内容。

3 课后注重实践,让课堂延伸生活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力求使学生将课堂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为社会他人服务,这应该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最佳体现。这些实践活动可与以下几方面紧密相连。

3.1 与校园生活相联系

丰富的校园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的教材。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身边的校园生活,让生活说话,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我在教学“珍惜学习机会”时,要求学生课后自我反思:(1)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旷课、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中途辍学等)。(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收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就身边事学法讲法,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热爱学习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意识。

3.2 与家庭生活相联系

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生活的生动多姿给每位学生带来酸、甜、苦、辣不同的生活体验。如果把家庭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请班上一名学生介绍他在妈妈生病期间精心照顾妈妈的事迹。学生们用心倾听着他的介绍,感受着他孝敬父母的真情,有的学生眼里还闪烁着感动的泪花。接着,我让学生交流“自己为父母做过些什么,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今后准备怎么做?”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我这样一动员,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竞赛,不仅在活动中提高了认识,而且在活动中也培养了良好习惯。

3.3 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为了不让他们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听众或观众,我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去深入社会生活。如在学习《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中非公有制经济内容时,我让学生调查本镇非公有制经济现状,学生们在调查报告中不仅认识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认识到必须对非公有制经济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以此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敢于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第8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治安;防范意识;管理机制

一、大学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兴大学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学城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区域之一。而因其地处郊区、人员构成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认清当前高校周边环境的现状、深入剖析其原因、完善高校其周边综合治理机制等成为高校发展和稳定亟需解决的问题。相较于城市的一般区域,大学城的治安环境明显比较复杂,混乱,且难以管理。其往往表现出以下情形和特点:

(一)治安问题多样

第一,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校园餐厅食物种类有限,就餐人数较多等原因,一些学生往往喜欢去校园周边的小店或小摊贩处就餐。由于网上订餐平台并无健全的监管审查制度,网上餐馆无照经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第二,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高校周边几乎成为 “黑校车 ”、“黑出租”的集散中心,一些轿车无证无照经营,车辆多数安全性能较差,驾驶人员身份复杂,缺乏必要的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常识,一旦发生事故,师生利益很难得到保障。①加上网络订餐过程中的送餐车频繁来往于校内校外,也是产生交通安全问题的又一因素。这些都会对师生、行人人身安全产生危害。

第三,校外租房管理问题。高校学生在外租房的现象较为普遍。但一些出租房屋的业主手续不全。

第四,文化娱乐设施无序问题。在高校周围总会有许多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娱乐场所往往经营管理秩序较差,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消费欺诈、胁迫消费等问题。

第五,校园周边财产犯罪问题。最为常见的是盗窃问题。消费欺诈问题也长期存在,许多理发店胁迫消费,还有一些驾校也对学生这些弱势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加价消费。

第六,校园周边暴力犯罪问题。由于校园周边人员混杂,周边环境复杂,社会治安管理薄弱,一些暴力犯罪往往发生在学生身上,对其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损伤。社会闲散人员会对弱势学生实施抢劫、勒索和伤害等恶。

(二)人员复杂

从以上校园园周边治安问题来看,高校周边的人各种各样,人员混杂,素质层次不一、流动性强,其中既涉及正常营业的经营人员,也有校园周边居民和校内外学生,还有一些无业闲散人员、民工等。相较于社会经验较少、不太成熟的学生们,两者之间的强弱差别明显,这是使学生们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得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救济途径艰难

周边环境问题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事情,而且涉及到公安、工商、城管、交通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但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此外,在整个校园周边环境中,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较少,加上法律意识不强,作为相对弱势一方,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有较少的救济途径。在消费过程中遇到权益被侵犯后很多人会束手无措,忍气吞声的占多数。

二、大学校园周边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校方管理疏漏造成治安问题层出不穷

1、饮食安全问题校内的诱因

第一,通过对天津西青和津南两处大学城的调研,校内餐饮店和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但是也存在一些个别食品安全问题和管理漏洞,主要是学校对这些餐饮和食堂的监管没有落到实处,存在监管漏洞未能做到实时监管,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第二,大学的开放式管理,使得校外食品肆意入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学生的权益维护将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2、校方对校内交通管控过松

近年来,通过对津南和西青两所大学城的调查发现,网络饮食软件订餐的盛行,外卖车辆穿梭于校园内外,给校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此外,在各学校的周边特别集中于学校门口和车站附近依旧有很多没有经营资质的黑出租,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风险。这些问题都反映出,校方对于校内交通的管理机制是亟待完善的,需要校方做出进一步的安全考量和规划。

3、安保措施不得当

通过对几所大学的调查,普遍在师生中存在被骗、失窃现象,目前两地大学城对这些安全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宣传策略有待完善,有些师生对校方的管理机制依旧很陌生,师生和学校保卫处的联动机制并不健全,也没做到有很好衔接,事发后也不是很清晰救济途径有哪些。同时各高校的打击力度也有所不同,并没有形成惯常有效的管理机制,大多处在对个案的侦破打击上,以此来震慑不法分子,没有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制度管理。此外,各所高校之间的安保信息的沟通交流并不畅通,缺乏沟通和共同联防。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4、校方制度层面不健全,使得问题不得根本解决

从总体上看校园安全问题,全国各所大学都有着自己的规范机制,但是由于行政执法权的限制和实践困难,这些规范机制并没有得到实际且长久的落实,针对不断层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种对策措施不尽统一,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各高校的制度势在必行。

(二)大学师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是各种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要起因之一。②

1、饮食方面缺乏辨别力,权利维护力不从心

由于校方对食品的严格管控,校内的食品花样、口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饮食需求,使得许多同学选择在校外餐馆、小摊用餐,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卖,而这些外卖大多都是校外的小作坊制作,其安全问题我们更是无从得知,因此当安全问题发生时,由于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上当受骗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权益很难得到充分有效的维护。

2、交通出行,规则安全意识淡薄

各种黑车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有需求便有市场,广大学生为图方便快捷不顾人身安全,乘坐黑出租出行,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乘坐黑出租所带来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也并没有意识到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一旦事故发生后则为时已晚。此外,在两所大学城周边普遍存在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跨越护栏,穿越马路,忽视红绿交通指示灯的作用,然而在校园周边这些人口密集区往往车辆众多,不遵守交通规则势必会造成很高的人身危险。

3、缺乏社会经验,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意识观念淳朴,然而学校周边人员复杂,学生在学校周边随意外出租房,参加聚会等更是提高了与不良校外人员接触的可能性,这些很容易引发一些不良的事件,使得学生染上不良的嗜好以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遭受人身财产损失。因此,广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保护意识、规则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是不得不引其关注的。

(三)校园周边行政管理宽松滋生安全问题

1、流动小商贩难于管理

在大学周边以及校园门口广泛存在着无资质经营的小商贩,由于其极具流动性使得行政部门很难进行统一管理,而新建大学城周边各项设施不仅完善,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再加上人员的复杂性,这些都成为了安全隐患滋生的土壤。③

2、固定商铺资质审查过于宽松,网络餐馆疏于管理

小商铺、小作坊的卫生状况一直饱受质疑,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卫生许可、经营资质的审查并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最近兴起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并没有对小商铺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空白。相对于公开的店面,这些网络餐铺又多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食品安全在这种属于管理的情况下势必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校园周边警力安保不足,应急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津南、西青两地大学城调研,在大学周边警力配置方面并不是很充足,这使得不法分子肆无忌惮侵害师生权益,违法乱纪时有发生,根据调查,在两处大学城周边都普遍存在着盗窃、纠纷争端难以解决的现象,各种矛盾较为突出,而学生则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当学校尽到其自身的安全防范义务时,行政机关更应该加大对大学周边的警力投入,严打不法分子,确保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④

三、高校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对策

目前,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保卫学,管理学,行政学这些方面,以治安防御的科技手段、联防机制、安保人员素质、治安经费等方面为主,对此问题少有法律对策的相关研究。因此,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法律对策对提高高校周边治安环境管理水平具有很大意义。

(一)探讨高校校园法的建设

经过 3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为核心的一套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但这些大都关涉高校文化建设,很少涉及治安环境方面,高校和政府在治安环境方面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治安保卫工作的通知》等治安规范效力层次较低,内容繁杂,适用的难度性较大,而且以上规范多集中于高校内部治安问题,对高校周边治安问题缺乏法律规范,仍需完善周边治安问题的法律对策。1990年美国公布了《校园安全法》,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校园在治安环境上的法律地位。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做法,在法律法规中明确校园治安权限的范围,提高高校在治安环境中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尤其要明确高校对周边治安环境的管理权限。因为目前高校治安的内容大都集中在校内,对高校周边的治安环境缺少执法依据,容易引起周边民众的不服,增加两者的冲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配合又增加了治安的难度和成本,不能实现持续性的治安环境管理。因此,我国急需建立法律效力层次较高的高校治安法,增加高校的治安执法权限,明确高校在周边治安环境中的法律地位,增强现有法规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增强高校执法权的重要任务在于设立专门的校园警察来维护校园安全,因为学校的保安队伍建设普遍较落后,应对校内外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同时增加治安信息公开内容,保证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知情权,高校要定期公开治安工作内容及违法犯罪等安全事件,提高高校学生的安全意识。⑤缺乏治安信息公开的必要程序,也要受到行政处罚。

(二)建立大学城治安联动机制

首先要以法律明确各政府部门在高校周边治安中的职责。高校周边环境管理不仅是高校一方的事情,也涉及到公安、工商、文化、税务、城管和交通等许多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各政府部门与高校配合,“政校联手”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如何保护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其次实现政府和高校治安工作的协调,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高校周边的治安设施建设,同时也便于对周边环境的监管,如摄像头、路灯的安装工作,提高治安工作的效率。再者要加强各个高校之间治安力量的结合。大学城的发展,为各个高校治安合作提供了地域条件,有些大学实际上是共享一个周边治安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又具有很大的流窜性,因此各个高校联手治理周边环境能节省治安成本,提高危险的预防能力。建立周边环境治理大学城联席会议制,高校间可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治安信息的交流,提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研究相应的解决措施。⑥联席会议要着重加强高校之间保安队伍建设,以维护共有的大学城周边治安环境,以减少各个高校的治安工作压力,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治安作用。完善政府部门之间、各个高校之间、政府和高校之间要建立治安联动机制,才能有效地协调高校周边的治安力量,解决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三)明确法律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

制定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办法,要根据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合理划分责任,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根据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目标任务,对各个治安主体进行考核,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考核不合格的部门和个人,要限期改正。对工作造成重大损失或影响的部门或个人,实行法律责任追究,给予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⑦完善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监督制度,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监督检查,促进治安主体落实法定职责。《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自2016年2月27日起施行,为推进社会治安治理,健全了领导责任制,推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落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高效周边治安属于社会治安的重要部门和敏感区域,可以借鉴以上责任追究制度,在政府、各部门、各高校间建立高校治理管理责任制,才能有效地对治安工作定量考核以及开展奖惩评价。

(四)完善高校治安问题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针对校园的治安特殊性,应该采取多种解决方案,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增加学校在纠纷调解中的能动性。在高校学生和周边人员发生冲突时,高校要积极进行调解、帮助学生进行和解等,有效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给予切实的法律保护,使得学生不再是“有苦无处诉”的群体。高校自身和周边利益群体发生冲突时,要尝试通过和解、调节等非诉手段解决问题,有利于周边利益群体的配合,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减少诉讼成本。在调解中,要考虑相关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分担,对于“黑车”、摊贩、发传单等行为,我们应加强合法行为引导,积极的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来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增强治安法规的执行力。高校治安主体要改变思维模式,从宏观治理的角度,只有将周边群体的利益问题纳入到大学周边环境管理的总体考虑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周边的治安环境问题。

(五)加强高校周边区域规划

第一,要严格执行高校周边市场单位经营审批工作,保障高校周边商业行为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随着大学校园的建立,高校周边出现了各种商业模式,为建立良好的周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应严格执行高校周边营业场所的设立规定,特别是对一些娱乐场所的经营要加强审批和持续监督。商家必须符合注册的标准才能发放经营许可证,防止无证经营、非法取得许可证的现象发生。对一些安全条件不达标或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商业要给予关停,加强对经营单位的法治教育,提升其守法意识。⑧对餐饮行业,要检验食品是否符合卫生质量要求。对违法者,应及时给予警告和限期整改的处罚措施,如仍不符合食品安全质量,应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第二,禁止在大学周边建工厂,因为其不仅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而且工厂区的流动人口增加,人员构成复杂,容易诱发治安问题。因此将工业区和高校区要进行区域划分,可以减少治安环境的复杂性。第三,加强高校周边基本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高校周边环境优化进程,必须重视其环境周边硬件建设。保障周边交通信号灯的正常运行,增加市郊公交车路线和班次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将对高校周边环境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会大大减少周边环境治理的难度。⑨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具有多变性、长期性的特点,它的治理不仅仅是高校本身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事情。

(六)加强高校师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老师和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深受校园周边治安环境问题的影响。因此整治高校周边环境必须先从师生自身出发,重点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措施,适当开展一些有关安全教育的活动,通过实际的案例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法律意识,如遭遇欺诈或产品侵权时,如何利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促使学生在知法、懂法、不违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四、结语

高校治安环境是社会治安环境的重要部分,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又是治理的难点,高校等相关治安主体的权责尚不明确,急需完善相关法律,为高校治安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高校治安环境提供人力、资金等支持,才能有效地改善高校的治安环境,提高高校治理水平。

注解:

① 罗金凤、杨毅、曲永照:《高校周边治安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载《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39页。

② 田晓玲:《浅谈影响高校治安环境的原因和对策》,载《高校讲坛》,2009年第7期,第 10页。

③ 张蓓蓓:《高校周边环境治安管理对策》,载《消费导刊》,2008年第3期,第123页。

④ 梁晓春:《高校治安治理面临的新挑战与对策》,载《管理方略》,2009年第8期,第25页。

⑤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⑥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13页。

⑦ 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⑧ 刘东杰:《高校周边综合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23页。

⑨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专著:

[1] 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许为民:《学术与行政:中外大学治理结构案例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 张国有:《大学理念、规则与大学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 安宗林、李学永:《大学治理的法制框架构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 马钦荣、刘志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与实践》,华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期刊:

[1] 罗金凤、曲永照、张学立、王亮亮:“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状况调查报告”,载《山东商职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 童金元:“高校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载《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3] 林生:“高校周边环境现状问题与治理对策”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