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人才培养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strong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state and the province and univers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becom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re breaking the previous training mode and become a new model. This paper aim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comparison, and taking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in-depth study of advantag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成立将有利于各大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培养和增强各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1]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中南大学实施了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天津师范大学在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大创”项目过程中探索出了“大创”项目过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开展了2012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3]针对绝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相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系统且项目的申报主要依靠专门的负责人员来进行登记和审批的情况,济宁学院学生自主设计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项目申报、项目审核、结题报告模块等十一大功能模块。[4]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响应的原因除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外,[5]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大超越了以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方案都不一样,各式各样,各有特点和特色,都结合了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了符合自身学校的最优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目的都是培B出创新型人才。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其管理运行体现在项目的制度、项目组织、项目的管理、保障条件等方面上。在制度上,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具有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制“大创”,制定出了“大创”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案,并且将“大创”正式写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拓展模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实施奖励方案;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管理上主要由项目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并在项目研究过半时提交《“大创计划”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以利于学校了解“大创”进度,研究完成后撰写《“大创计划”结题验收报告》,并由学院“大创计划”工作组对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在保障条件中,学校提供实验场地、设备等支持,并设有专项经费,分别是教育部拨款、学校配套、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社会捐助,且经费由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严格遵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南京农业大学“大创”项目的实施渐入佳境,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营造了“双创”文化氛围,并实现了创新创业的广泛影响。[6]与南京农业大学相比,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管理模式与之有些相似之处,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首先,相同之处是,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也由学院基层教学单位组织了严格的评审,对其历史学院本科生所提交的项目申报书进行审核和排序,过程公开、细心、科学、公平、客观,还给各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意见,并推荐申报国家级训练项目。其次,“大创”的热烈开展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大力宣传,积极的组织申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同之处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除了有一些国家的科研项目基金支持外还创设院级、教研室级科研基金,营造了良好科研氛围,还把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科研结合了起来,创新性的建立了国家第二档案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安徽铜绿山考古基地等实习基地来作为学院学生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每年在学院指定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大三学生都会前往这些基地实习3~4周,真正做到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这种多角度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科研水平。[7]当然,有自身特点的“大创”管理模式还不止以上例子,如北京邮电大学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开展创业训练计划和导入“创业导师”,引进“孵化器”,实施创业实践计划;[8]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环境类开放式实践课程体系。[9]

总的来说,在实施并完成一个“大创”项目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人及其项目组成员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了解并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1.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各大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都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旨在培养本科生的应用型能力,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征,具体方法是由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更多的是体现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中可以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大致只有几种,分别是:嵌入式;分段式;预就业式;项目驱动模式;创业园模式;实习基地模式;订单模式等。[10]嵌入式模式也可以说是“校企合作”模式,[11]如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12]分段式模式,如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提出的培养方案:从教学体系入手,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系,打破以往落后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具体是以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为主的“学科基础阶段”和以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主的“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借此培养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推行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具体为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社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3]还有实习基地模式,如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从培训师资、内容、场地、设备等方面考虑,在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中选择了与其学院非师范专业相关度密切的资质优良的培训机构作为见习、实习地点,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并安排指导老师跟随对实习单位进行全方位实地考察。[14]

1.3 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结果

从管理模式来看,“大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给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能独立自主完成实验。实验的构思、设计、申报、过程、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开展实施,老师只是起了辅助作用。这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钻研能力、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虽说近几年实行变革,以新型课堂为主,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间缩短,但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的,这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筋,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同时,“大创”设置的各种资金支持使得学生有能力去证明或验证个人的想法,使得学生更敢去“想”,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缺少这种制度,大多数是对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容易按照一个标准去塑造学生,往往使得一些学生的自身创新思维被埋没了,个性发展被忽视了。[15]此外,自从教育部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列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之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教育部开展“卓越计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且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16]以上种种证据可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有倒逼人才培养新模式趋势。

2 “大创”项目在我校的实施及成效

2.1 主要实施模式: 竞赛-科研-本科生导师制结合[17]

本校“大创”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是开展科研专题讲座、本科生学术交流会,结合各类科学技术竞赛,使学生广泛了解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导师科研帮扶计划”,给想从事科研活动的同学提供帮助。在正常教学范围内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2 保障条件

第一,我校F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科研二级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基地1个。科学实验中心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科研共享平台,其中的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面积3550余平方米,包括9个技术平台,即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技术平台、免疫学技术平台、临床检验技术平台、病理诊断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民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技术平台、少数民族人类学研究技术平台和环境与流行病学研究技术平台。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力保障各实验室正常运转。

第二,我校拥有SPF级实验动物中心1个,面积600余平方米。实验动物中心生产的SPF级别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裸鼠)获得了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为学生开展“大创”项目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第三,针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出现的信息获取障碍问题,我校根据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提出了“知识服务体系”,提高了大学生信息能力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

第四,我校“大创”项目设有专项经费,主要有教育部和自治区拨款、校级科研课题经费、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等。每个项目资助经费额度在3000元及以上不等,充分保障了科研项目的实施。

2.3 学生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参与学生2048名,共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95项和266项,校级学生科研立项314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54篇,学生参编著作2部、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已经获专利授权1项)。学生参与的科技项目获广西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奖和科学技术奖等3项,学生获得全国性、自治区性和校级竞赛奖多达150多项,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极大的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荣获2015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先进典型经验50强(广西只有3所高校获此殊荣)就是最好的明证。

2.4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学校大学生科研论文大赛、学校大学生“创新杯”科研论文大赛、药学院药学实验技能大赛、药学院药学知识技能大赛等各种竞赛的结果表明,随着“大创”项目的逐年开展,参加大创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厚。竞赛获奖人数的不断增多,从另一方面也提示着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17]

2.5 扩大我校的影响力和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

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2次,学生第一作者学术论文在两次国际学术会议英文宣读2篇、在国内学术会议交流12篇,受到与会代表的赞赏。中国人民第三 三医院对我校实习生评价:“临床基础能力较好、操作能力强,在我院的临床工作作风扎实。”广西壮族自治区评估专家到我校评估硕士点立项建设单位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学生毕业到单位工作后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爱岗敬业,为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得益于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17]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供不应求。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主要的工作,而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高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实践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能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成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通讯作者:黄锁义

本课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广西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建设项目(桂教科研[2013]16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198);2016年广西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民族医药教学团队(桂教高教[2015]93号、桂教高教[2016]6号);右江民族医学院2014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右医教字[2014]39号)

参考文献

[1]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2] 杨芳,韩雷,尹辉.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33-35.

[3] 高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8-160,163.

[4] 张伟.济宁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

[5] 潘一,宋力,杨双春,等.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几点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30-32.

[6] 李海燕,吉东风,吴悦,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探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6(7):89-90.

[7] 陆晗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教育教W论坛,2014(5):134-135.

[8]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

[9] 仉春华,欧晓霞,张凤杰,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环境类卓越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34):147-148.

[10] 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R].中国教育报,2013(12):25.

[11] 匡德花,黄顺杨.嵌入式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探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5(1):10-12.

[12] 周建群,殷闽华.应用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2-67.

[13] 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71-72.

[14] 罗予东,陈伟君,张德勇,等.山区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13-216.

[15] 殷文婷.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民族学院“大创”项目为个案[D].民族学院,2015.

[16]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第2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自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修养,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自我人格建设的内在动力,养成理性思维和高尚情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样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界定了大学功能“育人为本”,育人工作“德育为先”。

2大学人格培养尚处探索阶段

然而以人格培养为根本的德育教育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是国家政策尚未有明确界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多次提到德育,但尚未对德育有专门的统一的界定,多处对于德育的表达在内涵上有所区别和交叉;对德育的教育类型也没有明确说明,还未将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其它教育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较为明确的界定。二是当前教育界对德育与人格健康教育的理解也同样众说纷纭,对德育和人格教育还处于各自摸索和实践的阶段。三是高等教育相对其他社会机构具有稳定性和迟缓性,其原有的德育和人格教育方式,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地进行调整。综合以上情况,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当前仍然处于大学自发状态,而人格教育的水平也只能依赖大学具体的传统条件和创新实践的努力。因此,在从教育部门到各个高校普遍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格健康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大学健康人格教育依然只能有赖大学自身的自觉与警觉,具有人格培养的社会危机感,同时调动可控资源进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3由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

从现代大学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以育人为中心的初期阶段,科研创新为中心的中期阶段,以及当代侧重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三个历史阶段,这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人才和技术不同的需求和历史特征所决定的。而我国自建国初以来,主要是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即国家计划下的教育结构和培养方式。从大学类型的设置,到学科专业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都实行统一计划安排,其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造就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投入生产建设。在这样一种教育培养方式中,人格教育被归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核心地位。由此,高等教育亟待将以往以专才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向以知识、能力、素养为要素平衡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将大学三项基本功能均衡发展,适当突出育人功能在人格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4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格能力

长久以来,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受到社会、市场和大学本身三者的影响,大学对人格培养的实现也同样受其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人格培养的独立性,同时也应根据国家、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从长远的发展视角,大学肩负为未来培养健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重任,必然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和综合性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要避免“急功近利”式的短期市场效益,为迎合短期市场需求简单满足专业化需要的人才培养观念。

然而人格培养所具有相对的超功利性,必然要求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既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其高尚情感、崇高理想的熏陶和培养。只有在现实利益和理想价值的平衡点,才可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目标轻过程、重实用轻理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教育还需要有效处理理想与功利、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等的辩证关系,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突出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大学生人格能力相对落后的现状。

5结语

第3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一)高校原因

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增加。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平民教育”,导致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同时,每年的的就业大学生人数也快速增长。虽然我国同期经济也在飞速增长,但与之增加的岗位却远远低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2.高校培养目标不合理。当前,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培养目标也不能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当今高校为了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几乎每个专业都有涉及。即便不是自己学校的优势专业,也会挂个专业进行招生,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人数众多。第二,忽视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只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高分低能”学生大量涌现,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社会原因

1.经济危机影响。2007年爆发的次级贷危机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还没有消褪。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经济也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涉外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更大。这就迫使企业减少开支、缩减岗位。对大学生就业存在较大的影响。

2.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用工的要求相对较低,非大学生经过简单的培训也能胜任。而雇佣高校毕业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3.就业壁垒严重。当代大学生毕业时,有些父母对待子女的工作大包大揽,甚至行不正之风促使自己的子女就业。导致其他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就业。另外一方面,性别歧视在单位招聘时经常出现,对于女大学生就业不利。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1.及早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应该从已跨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从大一就可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面认识自我,并针对性的了解职业相关知识;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则应该学习有关社会职业知识,同时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对于大四学生,除了及时了解学校的就业信息,还应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例如面试技巧培训、模拟面试培训等,同时加强职业心理教育和辅导,做好面对就业挑战的充分准备。

2.加强自身能力培养,树立正确择业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更应该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对于大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转变一次性就业的观念,树立多次择业的思想。通过分析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

(二)高校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高校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不同的需要。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课程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并作为必修课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就业指导机构对外交流,拓宽就业资源,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4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实验班 探索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32-03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今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遇到了很大挑战。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的创造能力。[1] [2] [3]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基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到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且富有特色个性与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教育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与创造、学会做人与做事的基础上,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有:思想道德素养高,身心健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乐于探索未知,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生活和事业永葆激情,适应能力强。其中,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基本特质中的核心内涵。[4] [5]河南大学始建于1912年,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为了探索、实践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河南大学于2005年开办了文理本科实验班。本研究以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为依托,主要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形成校院两级联动机制

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培养方案系统研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要件,对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创新,同时结合河南大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设,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与创新的全面培养和学生人格结构的整体优化。开班范围将在部分文、理学科基础上,拓展到人文社会学科及理、工、医更多的学科领域。实验班的管理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由教务处、学生处负责教学与学生的宏观管理,主要对实验班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聘任、学生选拔、经费投入等重要问题进行研讨审定,监督、考核实验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遴选并依托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学院负责本科实验班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河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特点,我们加强课程整合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和创新学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达到总学分的30%;倡导研究性教学方法,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环节进课堂;进一步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规划设计培养计划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梯度、密度与进度,科学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形成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和交流力度,引进国外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国外高校教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强化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

在通识课程体系中,我们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西方文化和跨学科专业等四大课程模块。对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增设中国文化史、心理学基础、管理学概论、逻辑学基础西方文化概论大学基础数学、大学物理学概论等课程;对理工学科专业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基础心理学、逻辑学基础等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适应性。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例,课程结构与学分见表1,公共平台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学科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由各个实验班依托单位根据承办实验班的学科专业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教学计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国防教育、专项学分、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不同学科专业可根据其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置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与学分。

四、因材施教,尊重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等方面,注重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要求,重点在语言训练、计算机技能、实验实践、学术研究与创新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低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在本院所办学科专业范围内提出专业选择意向,经学校审定后可进入专业阶段学习。

培养方案本着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注重创新的教学原则,实施低年级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将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培养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复合型本科生,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在教学与学籍管理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学分制和淘汰制。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择优推荐本科实验班毕业生进入本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实行本硕贯通式培养。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营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以项目形式予以立项实施,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所在学院为每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配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组,指导教师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工作,并且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其职责是就实验项目的技术理论、实验方案设计、工作路线和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研讨。学生完成并通过鉴定验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可取得创新专项学分。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验实践性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知、情、意、能的高度融合。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导向,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创造力,使实验教学的定位由单纯的实验课程教学向开放式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转变。借鉴“自助式”管理模式,使学生自由地研究和学习,逐步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由验证、认知型实验向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同时,确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营造适应创新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根据跟踪调查和统计,2011届~2014届实验班毕业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厚,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突出。毕业生就业率和研究生录取率在全校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有51.6%的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生;在校期间生均获得“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演讲”、“电子设计”等省级以上奖励1.3人次;31.2%的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44人次获各级论文奖。

经过调查分析,在实验班教学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需要调整理顺,开放办学与国际交流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为此,学校实验班办公室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示范带动全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晓中,刘志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特点及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46-50.

[2] 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江苏高教,2009(3):79-81.

[3] 李孟辉,熊春林.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其化解[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60-62.

[4]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97-101.

第5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优秀人才的竞争。面临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形势,我国的工程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在遭遇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缺乏的瓶颈。而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具有硕士点、博士点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以建设矿物加工国家品牌专业为办学定位,以坚持专业“精品”人才创新教育为办学思想,在资源加工利用与洁净煤技术领域内保持矿业优势特色,加强矿物加工专业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努力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家矿物加工工程技术领域的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一、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不适应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定位不明确,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层次、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一定程度上脱节,缺乏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应性欠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的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的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未能有效发挥。

3.工程教育的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我国工程教育中的课程综合性不够,设计训练、实践环境弱化;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的操作机会少;实习时间大幅度压缩,实习只是参观;毕业设计与工程脱离,课外科技活动难于开展。

4.产学研不到位,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更贴近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又可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产业界参与工程教育,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工程实践,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长

5.教育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我国大学的科研导向,过分引导教师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不论理科、工科,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上,唯学术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过分追求SCI论文和纵向科研课题,设置了不少特殊的鼓励政策。工科类专业的科研工艺性很强,许多工程项目周期又比较长,很难出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因此,致使越来越多的工科教师开始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这种教育评价体系已经正在影响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

6.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不够重视首先,是对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认识上始终存在分岐,对追求研究性趋之若骛,而对应用性避之不及;其次,知识教育比较实,而能力训练比较虚。我国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专业知识的考核都有明确、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还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

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以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先导,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点,确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把“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矿大办学理念贯彻和渗透到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实验与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切入点,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体系、校外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大学生科技训练第二课堂活动三个层面的实验和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永煤、枣庄、淮北、平顶山、大屯、兖州等大型矿业集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为矿物加工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搭建了大学生发挥创造潜能的平台。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知识传授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科技实践活动与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相结合、校内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教育与校外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以“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以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抓手,以“知行杯”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学生科技社团为载体,搭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营造出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从而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校内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打破传统的按理论课程安排实验的方式,部分课程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单列。如“矿物加工学”课程独立设置了“矿物加工实验技术”实验课。重组实验课程,突出实验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综合性和系统性。(1)基础理论方法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各门课程均设有基础原理试验,这些试验进一步验证课堂讲授中遇到的一些抽象理论、假说模型等,加深对基础理论理解,深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2)规范试验。利用现行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试验方法标准化、规范化训练,强化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和规范化操作实践能力训练,为培养科学、严谨的学术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3)工业应用选矿工艺半工业性试验。特别注意与先进的科研手段、生产技术的接轨,以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方向为依托,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持下,建立起了一批选矿新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干法选煤试验研究系统;跳汰过程参数测试与模拟优化试验系统;重介旋流器分选试验研究系统;浮选柱分选试验研究系统;压滤机脱水试验研究系统;摩擦电选试验研究系统。利用选矿试验研究方法课与专题试验研究,我们组织各科研方向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从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准备、设备操作、试验结果数据处理到最后编写研究报告全过程进行系统训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2.校外产、学、研联合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老专业,科研活动比较活跃,与厂矿企业、设计院所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成立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各大设计院所、大企业的重要领导和专家聘请为委员会成员,让一些重要实习基地的领导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务,企业直接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等。每年在适逢重大节日时,院、系领导都组织到企业走访,加强联络,增进感情,为实习基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在淮北、兖州、枣庄、邢台、开滦、永城、平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等大型煤矿企业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还聘请一些设计院所及企业的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授,定期回校讲学,共商人才培养的大计,形成一个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教学氛围。利用生产现场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到车间班组,与工人一起上班,考勤,充分体验工人的生活,进一步了解社会,培养与工人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良好品质。通过跟班学习、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做各种专题报告、组织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座谈会等活动,增加感性认识,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进行现场分析,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培养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现场生产技术大检查,让学生在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下,掌握采、制、化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使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切身感受。在实习结束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书面评价、答辩。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3.实施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结合专业课教学,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导师制,大力开展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做创造性的工作,为他们提供独立研究、独立动手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他们参加教学改革和科研训练,形成学以致用,创新争先的观念和风气。近三年,学生申请获得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校级21项;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的矿物加工专业教师达到27人次,参加科技训练计划的在校生达到108人。

第6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传媒精英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DS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实践助益文化创意精英人才培养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贵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该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经验总结,为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6-02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在不同的层面上更加需要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国家、地方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层面而言,这体现在能否通过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对专业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开展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整合高职院校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水平优秀、能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该校在文科专业上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拥有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金融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教学企业、市场调查与统计实训室、国际合作办学学习资源中心等10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为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因此,针对以上专业设置,该校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分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按照该校文科专业设置特色,把文科专业划分为财经类和管理类2大类,每一类各建立4个专业班。财经类班别分别为1班(财务会计方向)、2班(金融国际商务方向)、3班(电子商务方向)、4班(市场营销方向)。管理类班别分别为5班(物流管理方向)、6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7班(社会组织管理方向)、8班(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第一,每班按一定的甄选形式组成30人的小班作为第一方向班进行授课,第一方向班上的学生来源必须为高考录取专业。各班大一大二学生人数参考比例为1∶1.5。

第二,第一专业班上的学生必须修读本班课程,并在所属类别的其余3个方向中选取一个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班进行修读,最终成绩考核:第一方向班成绩占70%,第二方向班成绩占30%。

第三,课程设置: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难度设置应适当比学生平时课堂接受的课程难度稍高;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由各专业负责人制定,但必须要结合一定学时的实训;授课时间应与学生平时上课的时间不相冲突。

2.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各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至少1项的专业技能大赛,级别可以为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不等。班级负责老师应详细记录班上学生参与比赛的情况,没有参加竞赛经历的学生不予课程培训合格。

3.举办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定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专业应在每学年组织至少1场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而学生必须听取2个以上讲座才算课程合格。

4.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参观校外著名企业的形式为主,必要时可辅之以短期的企业实习。旨在让学生走出校门,提早与社会接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总结

1.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第一,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精英人才的一个特色,即通过整合学院内、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外的企业资源,以课程教授和量化指标考核为主,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见习,最终达到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第二,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生,有助于整合大学生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密切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整体教育网络。

第三,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随着顺德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相应发生变革。教育本身就要分类型、分层次,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各类人才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储备精英人才,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

2.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丰富实用的培训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发展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及企业家团队导师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运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实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促进企业、家长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及家长委员会,结合校内专业老师,为学生创造了“校企家”携手培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参与到学生培育上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为企业发掘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7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通过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其就业和创业的主动性不强,有很多学生对工作要求较高,对工作选择较为挑剔,从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国家和高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就业创业模式。

2.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2.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求,对就业而言,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对创业来说,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信息变化,准确把握创业商机,同时大学生要具备资金筹备、项目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其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不利局面。

2.2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很多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喜欢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缺乏了解,同时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勇气,难以承担创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前途的要求较大,从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6%被调查大学生优先选择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去落后地区或者边缘县区工作,设置过于严格的条件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往往把创业就业想象的过于理想化,首先考虑岗位对自己合不合适,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2.3高校创业和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立足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就业创业的指导,从而造成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咨询和引导机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展培训工作,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较少,对就业和创业都茫然无措。

3.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策略

3.1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科学,不知道自身优势所在,也不清楚就业需求。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刚入学后就进行就业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在大学学习期间要逐步完善其职业规划,让学生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确定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制定有效工作计划,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就业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3.2形成良好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

学校要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择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措施有:①举办招聘现场模拟,设计招聘考试现场,培养学生的应聘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形式、不同要求的面试场景,为今后的面试应聘打下心理基础;②增加就业心理调节,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③开设就业咨询处,指导学生公务员报考、出国留学等,帮助其了解相应的流程和申请资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

3.3掌握国家政策、推动就业创业

当前国家针对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启动资金来开展创业项目,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得到资金支撑。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创业,完善创业孵化机构的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尤其是利用学校的优势来调动学校资源,减少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经济风险和精神风险。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成立扶持创业基金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大学生开设经营的商店,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来申请创业补贴,推动校园创业的顺利开展。

3.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都应当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实力,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要培养自我的意志力,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其基本理念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力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道德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凸显了显著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和社会提供岗位萎缩呈现了严重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高校要未雨绸缪,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炜.浅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J].社科纵横,2013(10).

[2] 张智勤.高等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

第8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结合地域、行业特点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源源不断,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分析我国目前高等人才教育模式的弊端,明确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漏洞,有助于坚定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有助于我国构建系统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哪一个国家,都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国际上高等人才的教育模式与国内模式有所不同,主要的典型代表有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四个国家。

美国主张通才教育模式,全面要求人才跨学科培养、跨专业学习、跨课程拓展。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以市场调节和需求为主导的,政府也会适当干预人才培养的方向。美国高等教育提倡以“工学交替”的模式提升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

日本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校企联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在人才的培养上开展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强调对人才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为综合性课程,并根据企业需求明确培养的目标、细则。

英国的高等人才教育从人文教育模式向现代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以接近的学科组成综合学科群。但是多部分课程有“哲学课程教育”、“经济学课程教育”两类,这也是英国高等人才教育中培养人才知识结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德国应用类型的高等人才教育体系成熟,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在德国教育体系中属于普遍现象。高等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主要应用于现代工业领域,强调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系统化。高校人才培养还有艺术类型的辅助培养,注重人才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我国的高等人才教育模式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当时是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21世纪后,高等教育逐渐实行以学术为先、开放民主的特区式运行管理体系:国家部门和学校给予改革试点以充分的教育、研究、管理自主权,通过推荐中心主任和参与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宏观间接管理改革试点。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

加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的教学,既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百年涉外、一流涉外的需要。实践教学是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由主体、客体、目的、手段和结果五个要素构成。实践教学尽管不完全在课堂外进行,但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即使是实验课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性、“做”和“干”是它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必将越来越丰富。

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定位有偏差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依各自管辖权限而设,学校缺乏独立自主性;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目标上,也不能进行准确定位。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高等院校设立的实验课、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如本科高等教育中每两年会要求学生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课程强调实地调研并以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课程成果。大学生群体势单力薄、资金力量有限,大多数人无法完成??践课程要求的“实地调研”,上交学校的调查报告多为编造或是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造成实地调研与实际数据不符,学生无法掌握调研的流程和内容。

(二)实践教学计划滞后,市场匹配度低

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发展。但是实际中,远程教育资源与现行教材匹配程度并不高,能在课堂上直接使用的优秀资源很少,许多资源需要教师经过大量修改才能使用,这对于平时工作任务繁忙、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资源应用的难度[1]。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会应用到各地方经济和社会管理等领域,实践教学计划滞后、市场匹配度低引发的结果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困难,并造成了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

(三)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等教育根据专业的定向培养目标,在学生学业结束前的3―6个月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大型招聘会推荐学生实习就业。在实际的合作中,高等院校统计本年度即将毕业的学生人数,按照专业分类,向地方性企业、知名企业等人才信息资源,企业有意向后到高校以举办招聘会的形式选择人才资源。但是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表现为合作程度不够深,高等教育院校只是在学生毕业前的阶段提供岗位选择,只是作为中间的枢纽、平台为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做出联系,企业面向高校的人才选择岗位有限,容易出现招聘岗位集中、招聘性别歧视、招聘低地域集中的现象。

四、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确立以应用型为主的实践教学定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大多会应用到企业中去,确立应用型为主的实践教学定位和培养原则是保证培养后的人才适应企业需求的重要策略。具体的做法是: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在工业界实战能力的培养[2]。高等院校为了增强管理体制客观上的行业背景,应当增强科研管理能力,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科研能力,争取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地方政府应该增强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国家制度与鼓励政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企业参与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广泛切实实施,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明确教学计划,重视实践教学创新

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教学计划,需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结合高等教育中地方院校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实行3―5年内长期开展的定向培养人才计划,这类的培养面向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格力集团、阿里巴巴有限公司等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以合作的方式签订人才输送条款,获得企业的信任和投入,也弥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资金不足等弊端。

(三)确立专项培养方案,鼓励人才直接接触企业

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是以高校为客体、学生人才为主体的教学培养。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是相吻合的,而应用技术大学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一起与偏重理论和基础研究的传统大学学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平行并逐渐贯通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现代高等教育系统。确立专项培养方案,鼓励人才直接接触企业,是将高校人才真正放到企业内部去实践,可以直接、快速地明确企业对人才对的需求及高校培育人才中需要补齐的“短板”。

具体做法是,高等院校以院系各研究领域为划分基础,开设若干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其中一个或几个研讨班,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构筑桥梁,并为申请和开展“政”、“望道”等大学生科研创新研究项目做准备。该平台是《培养方案》内外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方案》外3个平台的基础。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学生人才对于就业、职业、市场需求等数据信息往往缺乏准确判断,高校、企业在进行实践联合教学时,可以鼓励高校人才在进修2―3年后直接进入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以上的“工学并进”实习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流程和职位需求。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可在第三学年下半年到企业内部任职外贸进出口操作、外贸实习生等岗位,锻炼外贸操作中商务英语、商务邮件、进出口流程、LC信用证开具、银行交单等实际应用操作,以及其他的技能,如Excel表格的应用、通知类型应用文的撰写、业务洽谈流程、合同审阅、报关进口安排、与多个部门沟通等,通?^实际的运用,明确商务英语专业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涉及的学科和能力培养方式。

第9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素质;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9-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强调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新型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专门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举措,为社会、为各行业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较高文化品位、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卓越人才,已成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中提出:卓越工程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作为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拥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卓越人才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合格的文化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合格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竟争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衡量标准。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更能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适应力和战斗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形成大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传授的主要是人文、史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这一类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非逻辑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有效的填补和交叉融合,有助于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对升华大学生精神领域、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拓展思维方式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新素质的培养实质上是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依靠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可能真正满足需要的,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有效的手段扩展知识体系,丰富知识结构,助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科技卓越人才,教学任务大部分着眼于就业机会较多的理工科专业和与实际工作中相关的专业技术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认为在社会和各个行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仅有掌握一两门实用的专业技能才是当务之急。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大部分情况是作为专业教育的辅措施,作为活跃课堂与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作为培养大学生课外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助推力。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过于简单

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被列入必修课范围的课程主要是“两课”,而体现其他人文素质的课程更多地集中在选修课之中。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将远远低于必修课程。另外,学校在人文课程的设计上也普遍存在内容相对简单化的情况,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全面发展。这也将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不能相互补偿协调发展。

(三)科技发展给人文素质教育造成困惑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趋势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偏爱,致使大学生将学习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应用型、实用型的学科上,而忽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人文学科的学习。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看的更多的是:与所需岗位的专业是否对口,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是过硬,专业成绩是否优秀,计算机等级是多少,英语是否过了四、六级等等,而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用人单位的这种用人观念,将会误导社会、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导致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忽视,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和学习态度。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一所高校要发展要进步,不仅要追求科学文化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强实力,更要有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应注重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为此,迫切要求我们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科学教育“补充剂”、“增色剂”的观念,改变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建立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全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

(二)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中国高校建设时曾说:“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兴建校园人文景观、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考风、教风等,为优化学生素质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采用鼓励和自主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目标,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两课”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合理地增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并及时更新、调整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和授课计划,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课堂教育与实践训练的相互融合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形式,还必须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真正的将人文社科知识“内化”于心,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其次,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深入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历,拓展知识领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应用学习成果、了解社会、熟悉行业、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能给予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另外,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课堂教育与实践训练相互融合的有效方法。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性、引领性的作用。作为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应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有意识的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自主学习、综合思维和沟通交流能力的目的。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和进修工作,通过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另一方面,适当引进人文社科类专职教师,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充实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为指导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奋斗历程,需要全体师生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卓越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资助(No.201162)

参考文献:

[1]王苏华,张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59-61.

[2]张涛,郑祖强.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3):73-75.

[3]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颜玲,肖小聪.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0(2):94-97,101.

[5],张好徽.浅谈“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4):82-83.

[6]江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