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国演义阅读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国》;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这句俗话流传甚广,但究竟是何含义,民间流传的说法颇多。有种说法,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钩心斗角,对于一个历经人间酸甜苦辣、风风雨雨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比较,而减少其作为老者的豁达恬淡。还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里有太多的人生沧桑和人生感叹在里面,老者读了《三国演义》回首往事,同自己的人生阅历相比较,难免会心潮澎湃,不能自抑。从“老不看《三国》”发起话题,少读《三国》好像没有什么歧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四大才子书之首”。该书以忠义谋略取胜,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书中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很容易吸引青少年阅读。书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和人物早就妇孺皆知,成为包括学生在内的平民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平时最喜欢阅读的名著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带给我太多的人生智慧,给予我很多的人生思考。从儿时的小儿书到小学阶段的拼音本,再到成年时的原著,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仍然觉得不过瘾,总想着还要再读一遍,而每一次阅读都会带给我新的收获,产生新的喜悦。激动之余,我忍不住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我的学生,让他们也分享一下阅读《三国演义》带来的乐趣。
少读《三国》,可以让学生从书上大量的文言句式中体会文言文的奥妙,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某学生用文言文写就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从“致乱之由”到“分久必合”的叙述中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三国历史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再则,书中人物的塑造很有特点,文章结构巧妙,叙述详略得当、语言简练,是学生写作时借鉴的文学宝库。如对典型人物的描写中,作为奸雄代表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等,个个栩栩如生,使学生很容易学会抓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而克服怕写作文的心理,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从书上对一些典型事件的描述中,如关羽刮骨疗伤、曹操困境大笑等,增强学生克服困难、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刘备三顾茅庐、曹操的礼遇关羽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信心和动力;从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到赵云舍命救阿斗的忠义中,学习古人的忠义良善;从“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中,学习“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刘备的三让徐州和“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的言行中,学习刘备的仁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这部哺育中华文明的精品中,汲取精髓,陶冶情操,增强爱国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千万急不得,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我在阅读实践中采取了七步指导,由浅入深、分层推进的策略,使学生尽早地系统地了解这部古典名著,受益匪浅。
一、介绍《三国演义》人物少儿故事
选择学生熟悉的重要人物故事特别是书中介绍的少年儿童故事,通过老师生动地讲解,使学生了解书中主要人物的故事。如刘备小时候桑树下立志、曹操诈倒于地欺骗父亲,还有孙亮尝蜜、曹冲称象以及孔融之子覆巢说、诸葛子瑜之驴说、钟会汗不敢出说等,这些都是学生喜欢听的智慧小故事。
二、介绍典型事件
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比比皆是。如桃园结义、走麦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这些典型的事件,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教师有选择地给学生讲解,学生兴趣倍增。
三、观看《三国演义》影视
指导学生通过影视媒介直观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内容。这对学生系统了解《三国演义》大有裨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影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积极性。
四、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入手
阅读浅易的《三国演义》图书,包括拼音注解的版本和一些连环画册,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本,选读《三国演义》原著中的一些章节,引领学生学习《三国》片段,为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惑,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中涓、妇寺等词,小学生并不知道指的就是太监。
六、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系统学习原著
一开始的阅读或许有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感觉,对书中有许多生僻的字词、难以理解的典故,可以粗略带过。但系统学习阶段教师要及时指导,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工具书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
七、组织阅读沙龙
关键词:朕;we;I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09-01
一、《三国演义》及其翻译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它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我国流行的《三国演义》英译本主要有四种,现在最流行、影响最深刻的要数罗慕士(Moss Roberts)翻译的Three Kingdoms, 该书1991年在英国出版,1995年由外语文学社出版。罗慕士坚持不懈努力了十多年的时间,他的版本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翻译的版本最为全面,推陈出新。下文将重点讨论Three Kingdoms中“朕”的翻译特点。
二、“朕”的翻译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秦朝以前,“朕”可以用来指代说话人自己,不分尊卑贵贱。但是,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他规定:“天子自称曰朕。”自此,“朕”只能由皇帝使用,以此来彰显其力量和权势。
《三国演义》中先后出现十多位皇帝,像刘备、汉献帝、曹丕等等。因此“朕”出现多达170次,都是皇帝用来指代自己的称呼。“朕”可以用作定语、主语和宾语。翻译这篇文学著作时,罗慕士注意到了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并且适当地对“朕”进行翻译,使西方读者能充分理解欣赏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英语中,帝王、王后或者教皇等常用we, our 和us等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来称呼自己,表明庄严和伟大。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说话人能够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来表示权威。以下是维多利亚女皇所说的话:
1、We a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defeat. 我对失败的可能性不感兴趣。
2、We are not amused. 我不感兴趣。
因此,在对“朕”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采用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方法,而不是简单根据形式进行翻译。以下是一些具体实例:
1、朕意已决,无得再谏。(Luo Guanzhong, p.1976)
We are resolved. Let there be no further opposition.
2、炎曰:“此是朕意,华但与朕同耳,何必争辩!” (Luo Guanzhong, p.2898)
“It is our view as well. Zhang Hua is merely agreeing with us. Is this debate necessary?”
在这两段话中,皇帝用“朕”显示其尊贵的地位和无上的威严。罗慕士相应地用we来显示皇帝的威严和地位。
在Three Kingdoms 里面, “朕”也翻译成I, me 或者my。罗慕士使用这种方法来显示皇帝屈尊降贵、平易近人。例如:
1、献帝泣曰:“朕被二贼欺凌久矣!(Luo Guanzhong, p.292)
How long those two traitors have mistreated me!
在这个句子中汉献帝在和大臣商量如何才能改变他受到曹操欺凌的状况。因此罗慕士用me来表示谦恭,使自己更加平易近人。
2、汝兄弟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Luo Guanzhong, p.1948)
Your brother, who intends to usurp my throne, has instructed the officials to coerce me. That is why I will not go.
这是汉献帝和曹操的一段对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颇为无奈。罗慕士体会其背后的用意,用I来翻译“朕”,使西方读者能更深刻的体会汉献帝受制于人的无奈。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罗慕士用coerce(强迫,迫使)这个正式词语来显示其地位和威严。
三、结语
《三国演义》里第一人称代词“朕”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因此罗慕士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形式上采用了对等的I, me, mine, 而且结合上下文,适当的翻译出we, us 和our, 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环境和背景,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是世界十大名着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孩子成长必读的书。书中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出出惊心动魄的生死角逐,都让人回味无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互相争斗以及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历史故事。在介绍汉末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如有勇无谋、反复无常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忠肝义胆而又侍勇自矜的"义绝"关羽,粗犷暴躁而又能敌万人的虎将张飞,忠心耿耿而又足智多谋的"忠绝"诸葛亮以及智勇双全、忠心为主的勇将赵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关羽。
关羽的身上具有着忠、义、勇等三种优秀的精神品质,让我对他十分钦佩。故事前期,刘、关、张立根不稳,频繁投奔各地势力,所得领地亦几得几失。在徐州失散后,关羽被迫留在曹营,曹操对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送其锦缎金银、战袍髯囊及赤兔马等,想要收买他,为己所用。但关羽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心念刘备,想着昔日与刘备同发的共兴汉室的誓言,而早在张辽劝降他之时,他便已与曹操约定"但知皇叔信息,虽远必往".其忠刘忠汉之心由此可见。
关羽受曹操深恩厚惠,虽然因忠刘而没有留下来为曹操效力,但是对于曹操的大恩,他始终铭记在心,以致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之中,于华容道违背军令状放走落败的曹操。x其义薄云天之精神由此可见。
而《三国演义》之中关于关羽之勇早在讨伐董卓之时便有所体现。在敌将华雄击败讨伐联军数将的情况下,关羽奋然请求出战,迎战前曹操为其斟酒壮行,而关羽未饮,道是凯旋再饮。当他击败华雄归来时,壮行之酒依然温热。其艺勇技高由此可见。然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之勇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情节之上。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情节均生动地表现出了关羽之勇。
感悟到了《三国演义》之中关羽的以上优秀品质,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学习、生活之上,个人都应该向关羽学习。学习其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学习其义,处事讲求道理,讲求法律,合乎正义;学习其勇,在学习上,面对困难,能够迎难直上,不为所惧。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从我懂事开始,我接触到的第一个三国人物就是诸葛亮。打小我就爱上这名字。应该是经常听哥哥们在讨论他。游戏里,诸葛亮也被塑造成一个很强大很酷帅的角色。所以对《三国演义》产生向往之情。
爸爸也是三国迷,看出了我的心思。就给我买了本。我废寝忘食地读,每一次读都对书中的灵魂人物诸葛亮有不同的理解。
文中第一次提到诸葛亮。是在徐庶口中提到的“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得天下。”这一句话,非常有利的烘托出诸葛亮的“强大”。
确实。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常人所办不到的,却被他做到了,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强大”。
但是诸葛亮的最强之处,莫过于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方面任何人都显得黯淡,诸葛亮为感先帝知遇之恩,二进《出师表》,出兵平南,七擒孟获,灭族藤甲军;不顾众人反对,毅然挥师北上,圆先帝遗愿。不幸卒于中途,夙愿未了。一代英才就这样消逝,真令人可惜可叹。
当今社会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现在一些人为了一点利益,将公司的秘密卖给了他人。最后导致整个公司被同行击垮,破产。而自己只能生活在无边的悔恨中度过余生。现代,人能鞠躬尽瘁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死而后己。我们应传承诸葛亮这一优秀的品质。
但是,我又看到了诸葛亮的过错。诸葛亮错误的选择了继承人。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不顾一切,流出扽山,却都失败了。所以我们在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要考虑下,你这么做是不是真的好。
从前我是一个不守本分的坏学生。读完这一本书互时,我显得无地自容,羞愧的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我要痛改恶习,将优良的品质继承下去。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4你读过中国的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吗?它使人受益匪浅,正如此,我爱上了历史。
早在东汉末年,因为汉灵帝的昏庸无能,许多想称霸天下的大人物开始出现了,这场长达近百年的大战拉开了帷幕。
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张飞是鲁莽的,但张飞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张飞为什么会这么鲁莽呢?仅是因为他曾是一个屠夫?还是因为他没有读过书,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书香气?不,都不是。我认为他是为了刘备好,刘备长得那样和善,这样去和敌国谈判,那敌国还不得得寸进尺吗!一个人讲究的是气场!但有了张飞可不一样了,张飞往后一站,敌国就会明白刘备有后盾,虽然刘备他自我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有兄弟呀!光是张飞的外貌就让你敬畏三分,这样的谈判,你说还会欺人太甚吗?
在这本书中,我最崇拜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我想他的足智多谋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钦佩。读完《三国演义》整本书后,我至今还弄不懂诸葛亮为什么会明白还没有发生的大事?他又不是神仙。这也许就是诸葛亮的神奇之处吧!他对每一个人的习惯、弱点、性格捉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次刘备惹下的娄子不是诸葛亮来收拾?真就应给他颁一个大奖!
他不仅仅聪明过人,还有像海一样的胸怀。对于张飞的刁难,他并没有像小人一样去计较、记恨,而是知轻重的把刁难放下,以大局为重,为刘备辛苦地打江山。
我很感谢作家罗贯中,因为是他写的《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人生道理:交朋友就应向刘备学习,有颗“三顾茅庐”的真诚之心;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就应向曹操学习,三思而后行;做人就应向鲁肃学习,待人诚实……
以上便我对《三国演义》的见解和看法,有时间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和体会。
学生观看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向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我,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必须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这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带给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一统了乱世。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暑假,我们品读了这本书,沉浸在了三国的世界中。读完《三国演义》之后快来写写你的读书感悟吧!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2021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1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第一本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塑造了近200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曹操、忠诚勇猛的关羽、武技超强的赵云等。当然,里面的故事也是十分有内涵。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故事便是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了。关羽起兵攻打樊城,想拿下樊城,吓退敌人。不料刚抵达樊城门下,右臂上就中了一支毒箭。华佗听说关羽中箭,特意赶来为关羽疗伤。华佗看了关羽的病情,说要马上刮骨疗伤,但担心关羽害怕。关羽却说:“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说完便喝了几杯酒,开始下起棋来,让华佗开始刮骨疗伤。华佗用刀割开他的胳膊,刮骨头上的毒。但关羽继续镇定自若的下棋,好像刮骨这种钻心的痛不是发生在他身上,并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华佗看了,很佩服他。我看了这个故事,也很敬佩关羽的勇敢、坚强、镇定。
想起来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去牙科医院拔牙齿。那时的我,十分不愿意,害怕痛,在医院里哇哇大哭。妈妈不停地安慰我、劝我,可我就是不肯,害怕医生把钳子放到我嘴巴里。妈妈连拖带拉才让我进了诊室。进了诊室,医生要给我打麻药,我又紧张又害怕,又哭又喊,关羽那时连麻药都没有,可我就连有麻药都害怕得不得了,整个身体都在拒绝。现在想想,真觉得自己太不勇敢、太不坚强,有点胆小懦弱了。
我以后一定要改变自己,学习关羽镇定自若、坚强勇敢的精神与性格,坦然、坚强地面对困难,不要惧怕。同时,我们要取长补短,让自己变成更优秀的新时代少先队员。不学“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的侥幸心理,只学宽厚仁义的品质;不学关羽的骄傲大意,只学关羽的勇敢顽强。在这21世纪的新时代,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英雄精神,争当新时代的优秀好少年!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2最近,我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书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曹操。
说到曹操,大家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奸诈”、“卑鄙”等这些代名词。可不是吗?记得书中描述当年曹操与陈宫一起出逃时,住在吕伯奢家中,听到磨刀之声,心起疑心,便拔剑而入杀掉吕家8口人,却发现只是要杀猪款待他;为绝后患,又将沽酒还家的吕伯奢灭口,甚至说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无耻的话。
然而,纵观历史长河,我认为曹操有更多积极正面的形象。
虽然曹操在战场上的机谋常常骗人骗得团团转,让人找不着西摸不着北,而且心狠手辣,可是,这曹操也不是都是如此。
在董卓执政期间,是曹操上演了一场“谋董贼孟德献刀”的好戏;在曹操的马踩坏麦地时,是他割发代首;在临终之时,是曹操让诸妾勤习女工、多造丝缕;也是他,为汉室统一了北方,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同时,他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曹操尚礼重法、治军严整、爱惜将才,唯才是举、廉洁自律。不像刘备,不会文,武也不是很好,全部靠部下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曹操从小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和才能,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这使得他后来在战场上总能想出一个个聪明的谋略,让对手不明不白地就中了他设下的圈套,成为瓮中鳖,任他宰割。有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曹操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汉时期选拔官吏的“被选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封建道德品质,又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的规则。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曹操还提倡廉洁。他在开源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节流,他以身作则,“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暖,无有缘饰”。他还提倡薄葬。死时,他留下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在文学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不但会作诗、写赋,著有《孙子略解》《孟德新书》《蒿里行》《苦寒行》《度关山》等,还创建了“建安文学”。他的书法因作品留传较少,故而鲜为人知,但却得人好评。《唐人书评》称“操书如金华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璨”。
曹操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英雄。在书中、在作者的笔下,他是枭雄。抛开历史政治的色彩,抛开“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固思,他是一个英雄。他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3“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仔细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该是帮忙君主取得成功,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如果表现更为完美,应该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如果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养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智慧: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智慧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智慧罢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普通人;他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明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相信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养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永生不死一样。结果最后只是把自己身体搞垮了,留下了一些看似“人才”的人才,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正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蜀国的灭亡,诸葛亮这位所谓的贤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是被无限夸大、吹捧起来的完美先生,像神话人物一样当故事看看就好!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4今年暑假,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我读后眼前还浮现着一个个故事,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孔明正焚香弹琴,笑容可掬,使司马懿撤军回城”时。我认识了诸葛亮的儒雅风格。这让我想起了我去年的一件事。一次与朋友玩,有一个朋友受伤了,腿上鲜血直流。大家有的叫大人;有的惊慌失措;有的哭……而我沉着冷静,想了一个办法。我说:“大家不用慌,先用一张纸止血,再拿白布包扎;最后,大家把她送到医院,不就行了?”大家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大家有的拿白布;有的拿纸;包扎好后大家送她去了医院,医生清洗了伤口,敷上药,包扎好了伤口。以后,我们做事不要惊慌,沉着冷静想办法,什么事也会迎刃而解。
当我读到周瑜“为了东吴,诸葛亮必须离开这个世界”一句时。我怎么也想不通:人家诸葛亮又没惹怒你,而你却要杀他,这也太残忍了吧!做人不能向周瑜有嫉妒心,正巧,我的身边也有这么一件事:一次期末测验我的语文考了98。5分,是全班第一。郭子瑄一些朋友为我高兴,而李丞正很是不满,小声嘀咕:“她一定抄答案。”于是,没过几天,我在一堂数学课发言了几次,李丞正没有一次听我讲话。气的赵老师走了出去。李丞正还在背地里说我。杨老师知道后说:“嫉妒心是一条毁灭人类心灵的毒蛇,这样迟早有一天,它会吞了你的。”我不能像李丞正他们一样嫉妒他人,要学会多多向别人请教,使自己的知识充实。
《三国演义》告诫我们:天下不是争来的,而是人与人真诚互信得来的,只有大家和谐相处,真诚待人,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5一本好书,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一本好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本好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经典名著《三国演义》。
这本书的故事呢,相信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主要讲的是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再到后面的三国鼎立,直到最后的晋朝。在这当中有许多好故事,比如温酒斩华雄、大意失荆州、三气周瑜、诸葛亮骂王朗、火烧连营等等。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骄兵必败,不能自信过头。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吧。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决定以后要收敛自我,不在下课时大声喧哗,尽量做好自己,不影响他人。
还有一些故事呢,就讲的是关于神机妙算的,比如空城计、水淹七军、七擒孟获等。这当中最经典的就是空城计了。讲的是诸葛亮当时败给司马懿,当时只剩一些老弱病残了。司马懿后率兵奔赴城下,却见城门敞开,诸葛亮在城上悠闲自在的弹琴。为什么会让人头皮发麻呢?首先是诸葛亮化解了危机,其次诸葛亮料定司马懿认为他不会冒险,早已猜透敌方的内心。难怪让司马懿都自叹不如了。
还有就是三顾茅庐、美人计、张飞怒抽张达范疆等。正是有着刘皇叔的礼贤下士,才有了诸葛先生的肝脑涂地,最终合作达到蜀国的鼎盛;因为董卓依仗权势,目中无人,为了貂蝉欲杀吕布,才有了王允的反间成功,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由于张飞一直不能改掉酒后心情暴躁的陋习,导致张达范疆认为走投无路,杀掉张飞投奔东吴。这些都说明了有时对他人的态度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我将来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你对他人的尊重会换来自己的如意,正应了一句话“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记得年幼时,我得到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妈妈送给我的《安徒生童话》了。我常常抱着这本童话集读得津津有味。读着读着,我好像来到富丽堂皇的海底王国,寻找化作泡沫的小小美人鱼;我还来到鲜花盛开的森林与美丽的白雪公主和可爱的小矮人做游戏。再看,那可怜的小女孩儿,大年夜独自一人在街头卖火柴,可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她被活活冻死!我不禁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同情,真想把我拥有的一切与她分享。我爱书,书为我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使我明白什么叫真善美,什么叫假恶丑。
我最爱读的一本书
进入高年级,我阅读的范围逐渐扩大,结识了不少好书,它们陪伴我不断前进。其中让我最着迷的就是——《三国演义》。
读到“桃园三结义”时,我感受到了刘备、关羽、张飞的兄弟情谊;读到“三顾茅庐”时,我体会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 “孔明大摆空城计”“草船借箭”“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等名篇已家喻户晓,流芳千古。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曹操,既奸诈又颇具雄才大略。他领导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足以显示他的才能。
读《三国演义》,我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自由飞翔,了解了历史,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生活。
好书伴我行
中学生读小说,特别是读古典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容易忽视人物形象,即使注意了人物形象,也只是注意人物性格特点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很少从小说人物形象身上获得经验。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小说时,既要让学生欣赏乱世英雄,获得乐趣,又要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国历史,品味传统文化,从中获得智慧,以便于他们构建健康的心理,塑造完美的性格。这样才能实现古典小说“以通俗谕人”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以“三绝”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中学生从古典小说人物形象身上受到启发,塑造个人性格。
一、“智绝”孔明对中学生的启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个熟语说明了人们把孔明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孔明塑造成了三国第一智者,第一贤相形象。这一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代代相传。
我们读《三国演义》时,最佩服诸葛亮的莫过于他的三分天下的先见之明。一席“隆中对策”,让刘备有了定国之策。鼎立的三国成就了刘备,更成就了诸葛孔明。我们在佩服之余,静下心来想一想,孔明为什么能提出三分天下而别人没有提出呢?为什么刘备会屈驾三顾茅庐呢?别看孔明隐居隆中,可是他在潜心博览群书,他在广交朋友,洞悉天下形势,他在待明主而事。一旦“欲伸大义于天下”、“求安邦定国之策”的刘备真诚地请他出山时,他便道出了自己的策略,同时也是自己的理想。孔明三分天下的策略,不是他妄为的假想,而是他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之后提出的奋斗目标。然后君臣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终生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
孔明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孔明身上得到了再好不过的体现。
二、“义绝”关羽对中学生的启示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特别是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成了“义”的化身。中学生读《三国演义》,往往只看到了关羽“义”的表象,没能体味到“义”的深层意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关羽的“义”。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关羽的“义”的积极的一面。刘关张“三结义”,不是凡人的结义。他们的“义”体现了“同心协力,扶困济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原则,他们的“义”巩固了他们三人“朋友而又兄弟,兄弟而又君臣”的特殊关系。他们能够使刘邦政治集团肩负起常人所无法承受的重担,以超人的才德和勇武为理想政治的实现奋斗到底。以刘关张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他们注重政治廉明,爱民如子,“仁义布于四海”。因此,我们可以说关羽的“义”体现了为劳苦大众谋福利,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进步意义,有它正确的一面。
其次,我们还应看到关羽的“义”的局限性。关羽的义释曹操就充分暴露了他的“义”的局限性。他立下军令状,把守华容道。曹操赤壁大败,逃至华容道时,关羽本有机会活捉曹操,但他念及曹操往昔的容留款待之恩,放走了曹操。关羽违反军令,不讲原则,这种“私义”是他性格中的不足之处。
关羽给我们的启示是:讲义气,要讲正义,不要讲私义。
三、“奸绝”曹操对中学生的启示
“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匿途中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故杀吕伯奢本人,遭到陈宫批评时,公然亮出的人生哲学。这句话也成为后来有些人的处世“名言”。
《三国演义》中曹操成了古今第一奸雄。在书中,曹操的性格是雄才大略与奸诈凶残两种对立人格的矛盾统一。曹操智高胆雄,见远识卓,集政治家、军事家双重素质于一身,自己也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甚至不缺爱民惜民品质,多数时候心胸宽大,危难关头不失幽默。他重视人才,善于招揽四方之士,他手下谋臣如云,战将如雨,算得上是一代“命世之才”。可是,在他的那种极端利已主义处世准则指导下,一切被他视为敌手或遭他疑忌的人,他都煞费心机,有的借故而杀,有的假借他人之手而杀。当对他有用的时候,他就竭力拉拢收买,而当触犯了他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毫不客气地下毒手。帮他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的许攸对他微露不敬,被他的心腹许褚所杀,多次猜透他内心隐秘的杨修“恃才放旷”被他以扰乱军心为借口而杀。他一方面用残暴手段铲除异已,另一方面又用狡诈手法揩干血迹,稳定人心,把残暴和狡诈巧妙结合。他的这种不以德服人,靠权术诡计称王的做法同刘备的“仁义”治国之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他只能以一个“乱世之奸雄”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了恶德的化身。
一、多种方式,激发阅读的兴趣
1、看插图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用看课本里的插图的方式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让学生仔细观察《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插图贝多芬像,说一说他看插图后觉得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然后简单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成就,告诉学生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可以更好地了解贝多芬,激发学生的阅读《名人传》的兴趣。
2、放影片激发阅读兴趣
放影片也可以很好地激起阅读兴趣。如播放《水浒传》的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让学生对《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有初步的了解,告诉学生《水浒传》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3、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生动讲述“园门阔”“一合酥”等故事,接着告诉学生这些吸引人的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推荐适合的名著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老师关注的名著更能让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后,选择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名著,学生会有兴趣阅读,去寻求这些名著受到老师青睐的原因。
有些名著内容较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一开始教师应选择一些文字比较浅显、故事性强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慢慢的适应并喜爱上名著。
三、略读精读,教给阅读的方法
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关键词:课外阅读;初中生;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1-01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让学生多读――从课
堂到阅览室,从课本到报刊、从文学到科技,多多益善,尤其是课堂上要增大容量。那种老师一讲到底,把“教参”滴水不漏地传给学生,而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大包大揽式教学方法必须摒弃。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的:“一个劣等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优等教师,则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我们课堂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揭示阅读规律,教给阅读方法;教师注意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静心读书、发言议论、思考提问、背诵摘录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能自我获取知识的“知识”,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使学生学习得法,变“学会”为“会学”。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提供自由思索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去看、去想、去发现。
二、激发兴趣,培养多读习惯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能力,非多读不可。但就目前学生阅读
现状看,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阶段课程多,作业量大,根本没有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事实上,这些学生缺乏阅读兴趣,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把课外阅读当成负担,而没有充分利用“三闲时间”(即“闲话”、“闲事”、“闲思”的时间)进行阅读,把课外阅读当作积极的消遣。为此,在初一阶段,我就着重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多读习惯。在初一第一学期一开始,我就在班上开展了“五分钟读书竞赛”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自己选读一小段书籍或刊物上的文章,并作摘记(摘录警句、解释几个词语、归纳大意、写读后感、写简评等皆可)。利用每节课前短短的五分钟,由一位学生向大家朗读所选的文章和所做的摘记,老师及班委评分,并及时进行评比,予以鼓励。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组织3-5次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如在各卫视播放《三国演义》期间,学生热衷观看,但对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还存在模糊的认识,为促使学生去细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于是我开设“回肠荡气话三国”,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畅所欲言。这样一举三得,既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使学生获得了阅读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热情,使学生变过去的被动阅读为主动地去找去读,从而大大增加了阅读量,逐步养成了多读的好习惯。
三、立足课内,带动课外,指导读法
课外阅读的效果不但决定于阅读的内容,而且决定于阅读
的方法,许多学生因为缺乏指导而贪多图快,以致读书不求甚解,或由于不能掌握工具和不良的阅读习惯,以致费力多而收获少。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立足于课内,以课文为例,来带动课外阅读。《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各年级阅读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有明确规定:初中第一学年,要求学生能阅读记叙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记叙的特点。懂得朗读、默读的方法。第二学年能阅读说明文,理解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指出议论的观点、材料和一些常见的论述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懂得精读、略读的方法。第三学年阅读不同样式的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能理解思想内容和主要写作方法,懂得速读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每一学年的阅读训练目标,结合教材,向学生讲清楚每种读书法的特点和要求。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检查阅读效果
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与课文配套的延
伸阅读;二是典范的文学读物,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三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面,我在班中举行“读书报告会”。把任教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定期向大家介绍新到书刊、时事新闻,或畅谈读书体会,刺激阅读热情,扩大读书范围。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我总要在正课结束后留几分钟简介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并结合教材有关的内容读上一节。为了防止少数学生捧读不健康的书籍而误入歧途,我就每学期给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的书目。在初一阶段,我根据教材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列出如下书目:《西游记》、《水浒传》、《红岩》、《冰心传》、《鲁滨逊飘流记》、《哥德巴赫猜想》、《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汤姆大伯的小屋》、《花季・雨季》等。另有期刊《读者》、《少年月刊》、《中学生阅读》、《课堂内外》、《新华文摘》、《作文通讯》等。每学期要求学生至少读三至五本优秀作品和二至三份优秀期刊。为了防止出现课外阅读形同虚设的局面,每学期开学时,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前面几页专门专录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的书目。记录的内容包括:次序、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社或杂志名、页数、阅读日期等。这样,教师在检查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兴趣和动态,为课外阅读指导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在每学年的期中、期末要求学生写课外阅读总结报告,作为课外阅读的考查成绩。
七擒孟获的读书体会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刚看完这个故事时,我竟颇有些不解:诸葛亮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只要有赢的机会就不会放过,那他又为何一次又一次的释放孟获给他战胜自己的机会?他是不是头发昏了?
公元220xx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其实答案已经蕴含在故事中了,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应该是高瞻远瞩之举。孟获是南蛮的杰出首领,在众部落中威望很高,感动了孟获,就能感动他的族人。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南方少数民族真心臣服于蜀汉,才能永久平定南方。因为当时蜀国离这个地方很远,再加上还有魏国、吴国要对付,难得分身,只有安抚住少数民族地区,减轻纷扰。一劳永逸的事情,诸葛亮何乐而不为呢?再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早就给刘备制定的治国方针,他怎么会忘记呢?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非同凡响,七擒七纵已成为一个历史典故,也是一个成语,并常为后人所沿用。其实,这当中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让别人对你心悦诚服,才是真正的战胜了别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七擒孟获的学习心得诸葛亮五擒五纵孟获之后,攻克三江城,直抵良都洞、银坑山,孟之妻祝融夫人见情况危急,在银坑山前与蜀军交锋,蜀军失利,蜀军张飞、马忠两位大将被擒,赵云主动请战,定要生擒祝融夫人,诸葛亮认为不可,硬拼不行,必须智取。诸葛亮略施小计,一举擒获祝融夫人。诸葛亮为感化夫人,亲自给夫人松绑,并设宴款待,放了祝融夫人。祝融夫人回去后,孟获借木鹿大王的力量与蜀军对垒,蜀军未见识过木鹿大王的青兽阵法,只好退兵回营,向诸葛亮报告,诸葛亮安慰众将,此次失利,只因青兽阵法特殊,诸葛亮心中早有破阵之法。次日,诸葛亮亲自上阵指挥,孟获大败,无家可归,祝融夫人劝孟获投奔乌克国王,孟优建议投奔蜀军,孟获坚决反对。带来洞主献策假降,身藏暗器,趁机刺杀诸葛亮。阴谋没有得逞,被诸葛亮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将他们一举擒获,孟获不服,诸葛亮晓之以理。孟获说:这次是我自己来送死,所以不算。诸葛亮说:我已六次擒你,这次不可再放你走了!孟获说:两川之地,原本夷人所有,你主恃强夺之,今又犯我南邦,实属贪得无厌,我世居此地,岂能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诸葛亮愤怒的说:强词夺理,一派胡言,向来天下以得人心者得之,当年割据纷争,黎明涂炭,是先帝一统西蜀,恩泽两川,尔等却兴兵闹事,杀戮朝廷命官,滋扰地方百姓,屡犯边庭。义师南进以来,你又屡次自言其语,穷兵黩武,使狼烟遍燃沃土,陷夷民于水火之中!罪孽深重、天下共怒!再不归顺,你将有何面目见南邦父老?!孟获虽有感动,但内心仍有不服,说:孟获仍有良策,可破蜀军。如若再败、不服,当斩孟获全家。诸葛亮说:既然不服,我再放你回去,忍看硝烟之地重生烟火,痛惜负伤之兵再举刀枪。此皆你之罪也!诸葛亮为使孟获心悦沉服,归顺蜀国,竟然给孟获松绑,全数释放。孟获重整旗鼓,并请乌克国王在桃花寨摆开战场。诸葛亮指挥各路将士,奋勇破敌,尽管孟获请来藤甲兵,诸葛亮巧用火攻,孟获以惨败告终。第七次被擒,在诸葛亮一再教化下,终于归顺蜀国,从此南中太平。
诸葛亮奇才也,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娴熟,用兵如神,有安帮治国的雄才大略。他平定南中后,挥师北伐,与吴国孙权休好结盟,共讨魏国曹丕,匡扶汉室,以投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诸葛亮的才能来自于勤奋、刻苦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要向诸葛亮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立志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报效祖国。
七擒孟获读后感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别人,有时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获得他们的心这是我对《七擒孟获》的感悟。
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便点兵南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蛮王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还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获他感动了,便归顺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便平定了南蛮。三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诸葛亮一次又一次放了南蛮王孟获,如此这般七次,诸葛亮有着么笨吗?其实诸葛亮擒到的并不是人,而是心。从表面上看来这招并不强大,但为什么却成了三国演义里最让人称道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