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的饮食文化

第1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日本亦有“衣服一代、家居二代、饮食三代”这样的俗语,可见饮食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饮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2、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进行着饮食文化的交流

2.1 中日两国的大米情缘

大米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古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等河的沿岸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水稻,距今2000至3000年之前这种种植技术传到了日本,成为了日本大米的起源。

2.2 中日间的茶道渊源

众所周知,茶道虽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如今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而且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接待宾客以及用餐前后,饮茶无疑成为了一种习惯。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祖国。茶传到日本后,在京都孕育了茶文化。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回国时携浙东茶籽回国传播,这标志了日本茶文化的开始。

虽然地域不同,但中日两国所追求的都是相同的茶道境界——清静的环境、舒畅豁达的心境、精神上的升华。

3、中国菜和日本料理

3.1 不同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菜式

中国菜往往油量大、味道浓郁;日本则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的生鲜食物。风俗文化大概就是造成这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日本四面环海,由4,000多个岛屿组成。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样食物就比较容易保存。吃生鲜食物就这样发展起来。此外,日本平原较少,饲养家畜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更没有中国吃鹿肉、兔肉、驴肉这样的习惯。这就是为何日本能够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的日本料理的原因。

3.2 加热食物和脂肪

中国菜大多需要通过加热才食用。其实中国人喜欢把菜加热了再吃也与中国的水土有关。食材在干燥的地方保存过后就要浸泡在水中来保证其新鲜,要使其味道不流失,就需要用油烹饪。食物在加热后更容易入味,也更好消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菜通过对食用油的独特使用使其技术得到了发展。

中国与日本相比,日本生食食物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当然,这与日本气候有关。日本海鲜食品往往无需加工或轻微的加工即可进一步保持鲜度、而且海鲜本身含有盐分,所以生吃亦可。再加上日本有良好的水质量,温度变化小,寒冷的地方也很少,比较适合吃生鲜食物。

3.3 浓厚和新鲜

中国菜的最大特点是调味。就是不同的制作方法融合各种食材所展现出来的不止一种味道,而是多种味道的完美结合。以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为例,有猪肉馅、羊肉馅、鱼肉馅,当然也可以是素馅。往饺子馅中加入各种调味料,就可以制作出不同风味的饺子了。可以用水煮水饺,也可以用蒸屉蒸蒸饺。

与此相对,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就是食材新鲜、丰富,味道原始。提到日本料理,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生鱼片和寿司这样的食物。传统料理的思想就是“无需制作出来的料理”。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生鱼片成为了典型,将生的鱼肉切成片,蘸着酱油和芥茉吃。

3.4 盐和甜品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咸菜,这些菜品特别适应中国的水土。因为中国有大陆性气候,雨量少,气候干燥,蔬菜水分容易蒸发,所以大量放盐是有必要的。加上中国寒冷地域面积较大,大量摄入盐分能够促进机体代谢,让人精力充沛、产生温暖的感觉。而且盐不仅仅只是一种调味料,也可以为伤口消毒,防止化脓。中国在很久以前就巧妙地用盐预防蛀牙及牙周疾病。

与中国菜相比,日本料理偏甜。从日本的气候及国土来看,下雨天较多,没有盐田。但是,温和的气候使周围海域降雨量增多,空气潮湿。人们不易出汗,因此甜品符合了日本人的口味。而且砂糖进入口中会刺激神经中枢产生,从而使大脑分泌啡肽,啡肽使人放松,因此会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3.5 饮食方式的改变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于饮食的要求也相对苛刻,每个人都追求健康、营养的饮食方式。近几年,中国的食疗行业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药膳型料理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另一方面,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轻人对于欧美式的饮食文化特别热衷,或许这一改变将对中日两国今后的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结语

虽然日本料理与中国料理的风格存在很大差异,但日本料理受中国菜的影响也最大,中国与日本的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日本的大米和茶均起源于中国,加上与其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米文化与茶文化。

自然条件是造成中国菜和日本料理不同的主要原因,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是菜品新鲜、原始,没有复杂的加工过程,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清淡、少油脂是其最大的优点。与此相反,煎、烤、烹、炸的制作方式与色、香、味的综合则是中国菜的主流特色。两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与发展所形成的瑰宝,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2]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05).

[3]贺亚芹,隋国荣.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9,(02).

第2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 饮食类词语 中国文化 食物结构

1 中国“食”文化根基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中国农耕社会何以发展稳固壮大且绵延不绝,物质基础当数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国国土大部分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带,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生长的光热条件比较优越。农作物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大部分地区可以复种。我国东部、南部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优越,受季风气候影响,雨热同期,全年八成以上降水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活跃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1.1 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地域因素

任何语言总是分布在一定地理范围,所以地理、气候因素对语言的发展演变当然有着很大的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对语言的影响比较直观,如中国广东低纬度低海拔,所以无法形成降雪,由此,当地人很自然把雪看得比较神奇。于是广东话就用“雪”来形容温度低至极点。如北京话有“冰箱”、“冰镇”、“冰棍儿”,对应的广东话是“雪柜”、“雪藏”、“雪糕”。北京年年见雪,所以北京人有区别雪和冰的生活经验。

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地面水源丰富、草原肥美、平原广阔、山林原野动植物及江河湖海水生资源丰富、无霜期短、冬季严寒而寒冷期长、人口稀少等,构成了这一区域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与饮食文化的基本条件。东北冷冻食品种类多、数量大,持续食用时期长,是一大典型区域饮食文化特点。冻肉、冻鱼、冻干粮、冻水果,尤其是冻豆腐更为一大特色。大豆、饭豆、菜豆等豆类及水豆腐、干豆腐等豆制品和黄豆芽、绿豆芽的食用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由于无霜期短,地产时鲜蔬菜品种和数量都不及关内,因而在旺产季节大量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是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如家蔬大白菜、倭(南)瓜、角瓜(西葫芦)、豆角、萝卜、茄子、马铃薯、黄瓜、辣椒、葱、蒜(后两种并非失水全干),野菜的蕨、薇、刺五加芽、苦菜、蒥蒿、木耳、各种菇,海产的龙须菜、鹿角菜、海带等,以及用马铃薯粉等制作各种式样的大量粉条。一些民族还要晾干肉、干鱼。家家户户挖菜窖贮存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

1.2 各地食物结构因素

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其传统食物结构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果,外加少量的肉食。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则是以肉食为主食。

粟在古代曾作为粮食的通称,其别称稷(狭义),与“社”一起组成“社稷”一词,是国家的象征。战国以后,随着磨的推广应用,粉食逐渐盛行,麦的地位便脱颖而出。北方的小麦在五谷杂粮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主粮,而南方的稻米却历经数千年,其主粮地位一直未曾动摇。不仅如此,唐宋以后,水稻还源源不断北调。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湖广均为盛产水稻之地。这反映出水稻地位的重要。明清时期,我国的人口增殖很快,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从海外引入的番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对我国食物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成为丘陵山区重要的粮食来源。

(1)东北是畜牧、种植、涉猎、渔捞、采集等各种成分并存的经济结构,与黄河中下游史前期和长江流域两汉以后就已形成的过于偏重农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相比,人们的畜、兽、禽、鱼等动物蛋白的比重明显比中原等广大地区民众日常所食为多。以种麦为主,用“面”,如白面儿、药面儿、胡椒面儿。

(2)西北地区食物结构是以农业、畜牧、种植业为主,小麦、稻是主要的粮食品种。肉类主要是羊。奶、奶茶、奶酒和众多的奶制品是各少数民族普通食用的美食。以葡萄、哈密瓜、西瓜等为代表品种的瓜果种植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历史上葡萄酒的制法就发明于这里,并于西汉时传入内地。

(3)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用“粉”,如白粉、药粉、胡椒粉等。以丰饶的蔬果、海产、禽畜为副食。繁盛的海外贸易和便利的域外交通,以及相对长久稳定的社会环境,丰富的物产,形成了这一地区饮食文化的区域特点:喜食稻米,重鲜活,尚茶饮,嚼槟榔。西方饮食文化对香港、澳门等地食风的影响,台湾岛食生活、食文化的现代工业社会模式则更多的受欧美影响,这一切都对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岭南”食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商业优势、商业传统和商业风气,使食文化也带有明显的商业性。

由于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使北方地区多以主食为主,副食很简单。而南方地区,副食很丰富,主食却很简单。在一些干旱的北方地区,饮食文化的方言词很有限,反映了食物的贫乏。以菜肴的名称而言,如,冬笋肉丝、菜心肉片、盐水鸭、腐乳汁肉、香糟扣肉、炒肚片、清蒸鸡……这些南方菜肴的名称,反映南方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不过,在今天许多北方城市中,由于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不少北方城市的大饭店里,也荟集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这些南方的菜名也已进入北方的城市中。

2 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政治、经济及饮食科技也是饮食文化区形成的重要因素。北京自古为中国北方重镇和著名都城,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文荟萃,各地著名风味和名厨高手云集京城,各民族的饮食风尚也在这里相互影响和融合。天津早在明代就成为“舟楫之所式临,商贾之所萃集”的漕运、盐务、商业繁盛发达的都会。明朝灭亡之后,不少御厨和王公府厨流向津门;民国前期,清朝皇族、遗老遗少迁居天津,买办、官僚、军阀、洋商也云集于此,饮食业空前繁荣。京津地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饮食文化形成了独特风格。

第3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10-01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言曰:“民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利,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学百科全书。其中,《说文·食部》共收字63个,窥斑见豹,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古代社会的一些饮食文化。《说文·食部》主要涉及食物的种类、制作的方式、食物的性状,食前食后感觉、食物用途等等方面。

一、《说文·食部》反映食物的种类

农业是形成我国古代文化及其鲜明特征的关键性因素。农业的发展,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突出表现就是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饮食文化应该包括两类:一是“饮”,即茶、酒之类;二是“食”,即食物的摄取,其对象应为饭食肉菜之属。

《说文·食部》中表示食物种类的有17个,主食为“食”和“饭”,还有一些事物是饼,如餈《说文》中还有类似今天蒸煎类食品,如饊、餳、飴。

从《说文》中表示食物种类的字,我们可以略知古代社会的农业文明,随着粮食作物的增多,用粮食制作的成品食物也日益多样化,他们又不断丰富着人们的饮食生活。

二、《说文·食部》反映食物的制作方式

《说文·食部》涉及食物制作方式的字有饪、饙、馏等。从谷物到食物,要经过一个加工的过程。饮食进入文化的范畴要从熟食开始,《礼记·礼运》追溯了人类与火的历史,即“(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这反映了先民由野蛮到文明的进步过程。烹饪是熟食制作的总称。《说文》:“饪,大孰也。从食壬声。”饪的古文从肉,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肉食加工。

三、《说文》反映古人饮食习惯、饮食形态

《说文·食部》有些字反映出人们的饮食习俗。在饮食中,饭适其时,各种时段的饭食均有名称。象、飧、餔,从这三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有食两餐的习俗。

《说文·食部》中有些字反映出人们的饮食形态。人进食前、将要进食、人吃饭时、刚刚吃过食物、吃完饭之后的形态,我们都可以知道。古人饮食定时定量,更提倡节制饮食,如果饮食过度则几近贪婪,《说文》:“饕,贪也”、“餮,贪也”、“飻,贪也”,《广雅·释注》:“饕餮,贪也。”王念孙疏证:“贪财,贪食,总谓之饕餮。”。

《说文·食部》中还有一些描写事物性状的字。日本学者笠原仲二说:“中国人原始审美意识,首先来自于关系到食物的味觉美。《说文·食部》中描述饭食鲜美丰盛的,如饛、飶、馀。有描写食物无法保鲜而腐烂变质的,如餀、饖、饐、餲。

四、《说文·食部》反映古代供养、待客、祭祀等习俗

在古代社会,农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生产农产品不仅为了自给自足、馈赠亲友,还要供给国家各方面所需。《说文·食部》中既有表示人们日常食物供养的字,如養、飤,还有表示馈赠、待客以及祭祀的字,如馈、饷、餽、餟等。

以上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说文·食部》所反映出的古代饮食文化,仅见其一斑而已。古人将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融入汉字的形体结构之中,这就使汉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透过表层静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探索一个深层动态的文化世界。

参考文献:

[1]韩伟.汉字里所蕴涵的远古农业种植文化[J].中州学刊.2005(2).

[2]黄宇鸿.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

[3]黎虎.略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年第3期.

[4]施连方.趣谈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5]魏晓艳.与古代饮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第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隋唐;西域文化;歌舞大曲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交流:

中国汉族在民间音乐史上,汉代的“相和歌”和“相和大曲”是以北方地区的音乐为主体的,到“六朝”时,则被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方音乐为主的“清商乐”所取代。“清商乐”这一“九代之遗声”从此变成了古老汉族音乐之象征和代名词,至隋唐时期融入“九部乐”、“十部乐”的宫廷音乐之中,“清商大曲”则成为中国汉族歌舞音乐最高形式的一个发展标志。

自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便开始渊源不断地传入中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开始风靡中原。这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南北朝时期相继由汉化的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统治,与西域更是血缘相近,地壤相接,“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等西域歌舞几乎畅通无阻地涌入中原,风靡南北,形成了西域音乐在中原广为流行的蔚为壮观的局面,也为隋唐宫廷燕乐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印度佛曲也从天竺的佛教传播到了南北朝时期,由梁武帝亲制佛曲,开创了佛教音乐的华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最混乱的时期,这时期的音乐文化都处在一种各族文化音乐大交流、大融合的状态。一方面,汉族传统的“清商乐”承袭了各统治集团各个小朝廷、门阀士族、豪强大富家庭的饮宴娱乐中,另一方面,被叫作“胡乐”、“胡舞”的各少数民族民间又以胜利者的姿态风靡了南北两朝。如: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白紵舞》最初为三国孙皓时吴地的民间舞。后来,在统治阶层享乐需求下,它与佛曲相融合,后进入宫廷,盛行于六朝及隋唐。[1]宫廷中的《白紵舞》,虽然改变了最初作为民间舞蹈本来的健康,质朴的格调,罩上了些消极感伤的色彩。在魏晋南北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真实而深刻的展现了对生活的强烈追求。在这个基点上,《白紵舞》有它自身的意义。由于此时期常年战乱,人们心灵都已疲惫不堪,此时的玄学盛行,与其并存的还有佛学思想的传入。换个角度来讲,在人类最为悲苦的年代,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的是宗教,艺术只有很小的功能。

除了《白紵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外,还有“胡乐”、“胡舞”与中原舞蹈存在着较大差异。尤其是在上层社会,喜爱胡乐、胡舞成为一时之尚。胡舞“或踊、或跃”的动势姿势特点、“醉却东倾又西倒”的痴狂情调,那样放荡纵情、无拘无束,十分符合鲜卑民族的审美理想。胡舞就是在这样一个适宜自己生长的文化气氛中不断发展,从而彻底改变了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这种带有“阳刚之美”的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追求放荡不羁、超自然的时风颇为一致,形成了同时代精神律动与历史运行步伐的相协共振。这也为隋唐乐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隋唐音乐交流:

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有的时候需要几个世纪的文化积淀。隋唐三百余年间,音乐文化的发展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和睦、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富裕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使得唐朝在诗歌、建筑、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服饰、化妆、器皿制作等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音乐大规模传入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以多民族音乐为特色的文化体制。宫廷燕乐得到高度发展,“部乐”与“部伎”的建立标志着隋唐音乐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历代宫廷音乐中具有登峰造极的划时代意义。

唐朝的歌舞音乐的形式极其丰富多样,有歌舞大曲、琴歌;有各种器乐独奏形式,如:琵琶、五弦、古筝等,而其中代表各类音乐形式最高水平的乃是“燕乐大曲”。这是继汉代“相和大曲”、魏晋“清商大曲”之后,我国歌舞大曲最具质量、规模与水平的形式,其中又是“清商大曲”、“龟兹大曲”与“西凉大曲”三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已经相当宫廷化和贵族化。《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之经典,是一部将我国歌舞伎乐推向历史顶峰的作品。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在唐朝也有较大规模的发展。民间音乐中的“曲子”有较大发展;文人音乐种的“琴乐”和“词乐”,成为文人阶层传统音乐形式和新兴音乐形式兼而有之的两大类别;佛教说唱音乐“变文”的出现,标志着佛教音乐华北的完成。唐朝对西域音乐的开放性政策,体现了唐王朝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说的就是一个“外来音乐”盛行的时代。白居易的《杨柳词》:“《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也是表现唐朝社会各阶层普遍喜爱音乐、歌舞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些都和唐朝统治者“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喜好音乐的传统和导向作用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 唐代《霓裳羽衣曲》:

自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原音乐和西域音乐经过百年的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而这种夹杂着西域之音和中原旧乐的新风格音乐,是当时唐代歌舞音乐的主流。唐代歌舞大曲含有大量的民间音乐和西域音乐成分,风格清新活泼,生动明快。宫廷宴饮欢娱场合使用的燕乐与雅乐的仪典、教化功能相反,歌舞大曲体现的是乐舞文化的娱乐消遣功能,歌舞大曲代表了当时歌舞大曲的最高水平。

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舞蹈和歌曲,含有多段体的大型乐舞。“大曲”是隋唐时期新兴的艺术歌曲。从中亚细亚、印度、缅甸、新疆一带传入的音乐和流行于汉族地区的民间曲调,文人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法曲”本来就是道家所用的一种音乐,是南北朝一来经由道教所提倡和发展起来的。玄宗崇尚道教,因而将“法曲”纳入宫廷音乐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俗乐。它源于民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有直接的关联。唐玄宗所创作的《霓裳羽衣曲》歌舞大曲的道教作品,通过乐曲、歌声、舞蹈三者层次递进和同步进行的方法及节奏节拍上强弱、刚柔、急缓、动静的幻化对比,创造出独特的形式美。《霓裳羽衣曲》有一部分内容采用的是“法曲”,是燕乐大曲中道教音乐清丽超脱色彩的一个特点。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法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这是一首具有“西凉大曲”音乐风格的作品。[2]

唐代汇聚了南北朝三百年乐舞和乐歌的资源,呈现出了中国歌、舞、乐历史上的一个光彩灿烂的音乐盛世。唐代燕乐以歌舞大曲为主体,建立在以多种民族音乐融合的多元化基础上。统治阶层对外交流的态度与喜闻乐见的大型歌舞音乐形式使燕乐著名的乐曲名声远播。创造出在我国封建社会音乐艺术水平发展的黄金时代,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可估计的宝藏。(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誉。但是,改革开放后,外来的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巨大冲击,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倾向。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总结。

    音乐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加便利于各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音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比用语言更容易让别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它还有一个特别的有利条件,就是乐谱是通用的,不管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音乐,通过五线谱,相互都能演奏,这就更加便利于相互交流。同时音乐也是现实的反映,对生活的批判。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因为其内在的遗传基因和外在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一些有特殊性的现实生活,由这些有特殊性的现实生活产生出各种有特殊性的意识形态,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远古时期,鉴于自然、社会环境的迥异,造成了中国各地区音乐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对日本、朝鲜等远东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各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千多年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秦兼并六国之后出现了二百年统一强盛的西汉帝国,这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使中国和中国以西的文明形成联系。

    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上可以知道,秦汉的乐论辞赋、六朝的讲唱变文、唐宋的传奇戏剧、明清的话本小说及历代流传的民间歌曲乃至宗教音乐,都曾对整个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的社会习俗和生产方式。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存在,尽管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将世界愈来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不会由此而“一体化”。因此,我们应该使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差别中得到发展,在全球意识下求得繁荣。所以,既要消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要去除唯东方文化中心论的狭隘想法,使世界音乐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音乐不仅能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能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新的形象。音乐的表现手段,有别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观。文学需要专门的翻译家进行翻译,而绘画展现的大多是一些有具体形象的东西,音乐却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有力地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社会的整体风貌,音乐能够表现不同的民族性,因此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展示自我的名片。正是由于音乐可以展示民族形象,所以它经常被当成重要的交流手段。商务谈判,需要音乐;婚丧嫁娶,也需要音乐。音乐不仅是民间交流的手段,更是国家交流的手段。

    音乐用于外交,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无论觐见天子、国君相见,以及诸侯国君接见其他国家的使臣,都需要音乐。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外交。

    进入当代社会,音乐更广泛地应用于外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密切了。这种联系,已经不仅限于经济交往,还要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经济和思想艺术的基础上,这其中就包括文化交往,且音乐是其中的重头戏。因为音乐表现的情绪是直接的,虽然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不同,但其心理机制却大同小异,对情绪的感觉大体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欣赏乐曲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被其中所暗含的情绪所左右。音乐的情感性,与它所展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可以超越于人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当音乐用于交往的时候,它可以将音乐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人们在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年轻一代,都选择去歌城、KTV一展歌喉;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不管是不是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都会精心准备一台歌舞晚会去感谢师恩,传达同学之间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做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有益的课外运动时,也都会播放舒缓且有节奏韵律的音乐进行伴奏,让这些运动变得更加有魅力。

    结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誉。中国音乐的多元化是中国音乐史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刘婷婷.试论跨文化音乐交流:1949年以来德奥古典音乐在中国的交流与接受[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11

第6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词:音乐文化;演出市场;前景;展望

十三亿人口、四亿台电视、五亿部手机这都是些激动人心的数据。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就意味着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数量的“粉丝”这无论对明星本人来说,还是对明星背后的商家以及相关产业链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成为各厂商竞相争夺的目标之一。中国音乐文化市场复杂多样,想把它认识得很透彻并非易事,我对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皮毛中的皮毛。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音乐文化市场日益繁荣,蓬勃发展,而想打造中国音乐文化市场并非易事。不管怎样,随着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各方面的加强中国音乐文化市场将面临一个明亮且崭新的未来。

一、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些又有较大增长空间的产业门类。中国的文化演出行业就是其中兴起的行业之一。其中音乐文化演出行业作为中国文化演出行业的一种,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音乐文化演出市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演出行业也正在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我国的演出市场环境更加开放,与国际演出市场同步接轨。演出节目分量的提高。政府对文化艺术市场的大力支持等等。另一方面,这种转型过程还并没有完成,部分国有艺术院团,在自身计划体制和市场需求的夹缝中生存。文化演出还未形成大规模产业户的格局,而一些高雅艺术门类比如交响乐、歌剧等优秀的民族艺术以及地方艺术比如地方戏曲等却面临着曲高和寡。除了圈内人没有太多观众而失去演出前景的危险。一方面,市场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另一方面,随着文化演出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外大型文化演出公司正在探索着开辟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面对他们成熟的演出市场产业化运营模式,我们要迎接演出艺术市场挑战演出行业产业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音乐文化演出市场在中国文化市场经济环境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①票价过高是人民群众共享音乐文化演出的绊脚石。据调查,我国目前的演出票价在消费水平上高出发达国家10倍以上。很多老百姓已经好多年没有进剧场看过演出了。②演出不结合市场只结合奖项是对资源的浪费,现在无论哪场演出的剧目和演出生产的成本与演出的收入很难平衡以至于各个演出剧团,把剧目策划和创作重点转向以获奖比赛为目的。获奖的剧目能得到国家的补助进行修改。这笔钱可以用来中和演出的投入。这样下去,只能是的好的越好,差的越差。③院团缺乏合适演出场所导致演出成本过高。在文艺演出的生产过程中,剧场、排练场是其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院团没有大型的排练厅,他们不得不租用其他的排练场地。这就提高了其演出成本。部分剧场演出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文艺演出的发展。

尽管现阶段我国演出市场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真理越辩越明,十三亿的中国人将会为我们提供最广大的文艺演出市场,我们正处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阶段。推动中国文化演出产业站起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我们责无旁贷。

2.音乐文化市场的复制品――音像品市场的现状

据介绍,随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在文化娱乐产品上消费花钱。按照目前的中国人口状况,如果以平均每人拥有2张光盘计算的话,那么中国对相关产品的需求就占了全球产量的百分之二十。这无疑是个非常可观的市场。而且据调查显示,音乐及相关产品的欣赏者以20到30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大多受教育水平比较高,而且收入也较高。对各大商家来说,中国市场仿佛只被发现了冰山一角,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2006年,大约有35000种音像制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其中音乐产品约9500种。为了争夺中国市场份额,国际四大唱片公司都纷纷进驻中国,并积极招兵买马,将艺人纳入旗下。同时,相关的音乐杂志占百分之二。不少国际杂志也与中国国内的音像杂志社合作,出版中文版。音乐文化市场中有音像制品这么大的传播。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将畅通无阻。

同时,因为利益的驱使,盗版问题也随着中国音像文化市场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一位歌手刚发行了自己的一部专辑,市面上马上就会出现若干个不同版本的盗版专辑。这使得歌手、词曲作家、音响制作公司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每年因为盗版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法律专家的喉舌及大唱片公司高层人物的脑细胞,也浪费了不少报纸的纸浆与电视新闻的一部分时间。但我们应看到盗版问题只是个别现象,音像文化市场的主流还是好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相关文化管理部门的执法与监督对盗版也起到了打击作用。中国的音像文化市场正在步入正轨,有序前行。

3.音乐文化市场的点装师――经纪人

经纪人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是每个艺人与市场接轨的桥梁。他把艺人包装后点缀在音乐文化市场中,让艺人光彩照人,让音乐文化市场多一个装饰者。因为有了经纪人这些艺人才会聚到一起,才会与市场联系在一起,才会为中国音乐文化市场的明天打拼。

每个艺人都有自己的经纪人,他们整天奔跑于市场之上,每天在为她的艺人介绍演出,现在经济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这群人可能把中国音乐文化市场推向国外。他们是想挣钱生活、享受,但是没有他们是万万不行的。中国文化市场上的艺人会越来越需要他们,舞台上的耀眼明星也会与市场相融。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会不断变得强大起来。

4.音乐文化市场的闪光“地”――舞台

为探索新形势下的舞台艺术创作。近日,文化部艺术司在京召开了“舞台艺术创作现状、问题及对策”专题研究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剧作家、导演、演员、院团长和理论家,结合自身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丰厚积累与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激烈的讨论。与会者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历史使命,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积极反映人民心声,热情讴歌时代精神,更好的繁荣舞台艺术创作。舞台艺术对每场演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舞台是一场演出的面容,在没出场前观众所看到的就是舞台。一张脸有多重要每个人都知道,所以舞台这张脸对音乐文化市场有多重要我就不用说了。现在,舞台艺术并不完善,各种道具的完善和各种烟雾的排放,各种灯光的设计都很重要,因为舞台这张脸都是用它们来装点。所以,打造设计更完美

的舞台也是现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5.音乐文化推广的导火索――传媒

传媒包括很多内容,我在前面所提到的音像品是文化市场中的一种传媒,现在电影、电视、广播、杂志、海报、记者都是传媒艺术,传媒艺术是把音乐文化市场做大的重要手段。它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一对多,一个电视台他只要一个广播,几乎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就我国现在来说,传媒手段虽说很多,但我相信传媒的渠道也会越来越宽,还有就是传媒中的各种语言要不断改进完善,一场演出的宣传能让它一炮走红、让它触动人心,各种传媒手段能更加完善。向网络一样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我相信,我们能把传媒艺术再创辉煌。

二、对音乐市场前景的展望

文艺演出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目前高雅艺术的接受群体远远的少于通俗艺术的接受全体。

1.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共存共荣

目前的通俗艺术的接受群体越来越多。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文化程度限制有关。所以对通俗艺术于高雅艺术的文化演出发展应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制定不同的对策。我相信高雅艺术的本身的艺术价值。高雅艺术反映了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晶,是精神活动的身层境界,也是社会理性的标志。优秀的高雅艺术作品既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融汇了优秀外来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永远让人民群众只停留在通俗的欣赏水平上,通俗音乐虽然很容易被人接受,但更新率也很快。我相信在引导之后我们会接受高雅艺术,不断提高审美层次。通过深化改革会增加高雅艺术的活力。建立一种有利于提高高雅艺术自我发展能力的机制。我相信,所有人都相信经典的始终是经典。精华始终不会老。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共存共荣的一天肯定能来到。

2.音乐市场与科技的同步发展

我们现在的音乐文化市场不仅仅是在局部中发展,甚至不与世界接轨。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它现在正在与世界接轨。我只是用我仅有的一个脑袋来想象。我相信,我们的音乐文化市场将冲出中国,冲出地球,冲出宇宙。月球中将来有一天也会打造出音乐文化市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音乐文化市场将于高科技接轨,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月球实现了飞天梦。我相信,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也会实现飞天梦,并把中国的音乐响彻整个宇宙。

3.娱乐中打造中国音乐文化

都想在娱乐中感受文化,比如说所有人几乎都喜欢旅游。我相信把旅游业与中国音乐文化连接起来,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会越走越红,把各个地区的各种音乐文化在各地的旅游景点下打造舞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来旅游的同时可以学到当地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到不同国家的各种名胜古迹处进行演出。比如,在金字塔下、在漓江山水之上。那岂不是一幅如诗如画的文化盛宴。美景与美妙的音乐相联系难道有比这更美的吗?每个人都喜欢玩,在娱乐中打造中国音乐文化市场是一条绚丽的路。娱乐只要与音乐联系起来。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会延伸得更远,根会扎的越深。

4.体育上的音乐文化市场

第7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反映了这一语言的使用者咖何看待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文化因素对中国学习者正确理解以及产出目标语隐喻的影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隐喻这个有效的工具唤起语言学习者的丈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丈化差异的敏感度。

一、隐喻及其在日常语言交流中的角色

隐喻通常被认为是用一件事物来指代另外一件事物。很多人认为隐喻大多反映了语言使用中诗意或是修辞的特点,是一种脱离常规的语言使用方式,是文学课上讨论的话题。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隐喻,诗歌就不能称其为诗歌。一个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英国诗人Robert Burns写的“MY LOVE IS A RED ROSEo”在这句话中,"my love"(我的爱人)就被比作了“a red rose0(一支红玫瑰),意味着美丽、优雅和芬芳。

然而Lake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不仅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上”。他们举了一个例子“ARGUMENT IS WAR",同时还列举了一系列日常表达方式作为佐证。例如: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 Okay, shoot!

Gibbs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当然不仅仅出现在诗歌或是伟大的作品中,而是渗透在日常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他用英语中一些常见的表达男女婚姻关系的说法证明了这一观点,比如:

We’re at a crossroads.

We’ll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We’re going nowhere.

We can’t turn back now.

同时,Lantolf指出在很多情况下,有些表达方式可能最初看来不象隐喻,但进一步分析则显示出它们的“隐喻意义”。比如,spend/save/waste time(花费/节约/浪费时间)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隐喻,反映了时间就是金钱这样一个概念。

至于隐喻的本质,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隐喻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理解在一个特定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语言和思想是如何构建的。Iantolf认为“隐喻式思维和隐喻式表达是日常大脑和语言活动的核心”。Kramsch对隐喻是这样定义的,“隐喻是我们思维系统的特性,是一种使用语言的方式,反映出我们如何观察事物,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动”。更具体来说,Low把隐喻定义为“一种再分类,将X在某种程度上看作Y。X通常被称作topic(本体),Y为vehicle(喻体)”。

二、二语中文化因素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Cameron提出“隐喻既有助于也限制了理解”。同样Low认为“隐喻有两个重要但又对立的角色。一方面,它使所说的内容更加清楚明确,另一方面,它又造成了正如Lerman所说的‘语篇的掩盖形式’”。

从有助于理解来看,隐喻常被用来解释一些科技方面的术语或概念,使其更加明白易懂。Goatly举的两个例子“THE KIDNEYS ARE THE BODY’S SEWERS0(肾脏是身体的排污管)以及“THE HEART IS A KIND OF NATURAL PUMP0(心脏是一种天然的泵),正是将人类的肾脏和心脏分别比作排污管和泵而形象地解释了它们的功能,这一说法正是建立在人们对比较具体的排污管和泵的概念,以及肾脏和排污管、心脏和泵之间的某种相似上[h7cras>。通过这种途径,正如Low指出,隐喻帮助人们用语言说出那些很难确切描述的事物,从而有助于有效理解。

另一方面,如果隐喻未能采用一种明确或有效的途径,特别是隐喻所基于的思维系统和其它文化有差异时,二语学习者就会发现目标语中的隐喻难以理解。以"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举例。Lakofl’ & Johnson认为:

我们并不仅仅把争论比作战争,我们事实上可以盔得或输掉争论。我们把争论的对象看作是时手,我们攻击他的立场,同时保卫自己的。我们可能胜利或是失致。我们计划并使用策略。如果发现一个立场站不住脚,我们会立刻放弃,并换一种扦击的方式”。

显然,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争论过程中的这些行为恰好反映了战争的典型概念,尽管这种战争是口头上,而非身体上的。因此Lakofl & Johnson总结说“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一隐喻是我们这个文化所信奉的。它构建了在争论中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这一隐喻并不难理解,因为汉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方式“舌战”。如果语言学习者的自身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一个概念,不难想象他可能会难以理解为什么争论是战争,而不是一场表演或是舞蹈。

另一个例子则是英语国家的人如何看待生活。人们经常说“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行)。Low用很多日常表达来证明这一说法:

我们‘上路时’一无所有,然后‘路上了’事业,‘拐错了几个宵’,‘来到了十字路口’,当与某个人‘道路重叠时’(只要我们双方都没有携带太多的行李),我们结婚了,然后‘暂时安顿下来,停止奔跑’,最后‘走到了路的尽头’,离开人世。

这个隐喻对中国学习者来说也不会造成任何困难,因为汉语中“人生旅途”恰好就意味着人生是一次旅行,这和说英语的人看待人生的方式一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侧重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喻体可以用来指代同一个本体,反映出不同的结果。"LIFE IS BUT A DREAM"(人生只是一场梦)是英语中另外一个常见说法。巧合的是,汉语中“人生如梦”正好说明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从同一个角度看待人生,或许都认为人生短暂,不真实,只是一个过程。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文化不同,人类共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正如Cameron所说,“一些表达基本概念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最初的经历,因此它们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这些可能成为其它隐喻的基础”。她举例说在很多文化和语言中,大小和重要性之间是有关联的:大人物往往是老板或是领导。“大”这个词翻译到别的语言中则是表示“重要”的隐喻。Lakofl} & Johnson也指出那些所谓的“方向喻”通常和空间位置有关系,“起源于我们的自身体验“,在很多文化中都是最基本的,比如说“HAPPY IS UP, MORE IS UP"(高兴是向上的,更多是向上的),"SAD IS DOWN" , "LESS IS DOWN"(悲伤是向下的,更少是向下的)等等。

然而,正如Cameron所说,隐喻有造成误解的潜在可能,特别是当学习者试图理解或学习其它语言和文化中的隐喻时。原因很明显,“隐喻的跨文化转移可能仅仅局限于相对数量很少的表示基本概念的隐喻”。大多数情况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经历和知识各不一样,思考、行为和诊释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正是由于目标文化中隐喻暗藏的概念和语言学习者由自身文化及个人经历演变而来的图式知识之间的差异,误解甚至交流失败就会发生,因此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对来自其它文化的学习者可能造成问题和困惑。比如很多中国学习者在看完电影《阿甘正传》以后,对其中一句台词甚为不解:"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S"(生活是一盒巧克力),因为他们看不出生活和巧克力之间有任何联系。对大多数中国学习者来说,巧克力仅仅是一种可能使人发胖的甜食,一盒巧克力充其量也就是用作情人节的礼物,这一做法也是来自于西方文化。甚至“巧克力”本身就是个外来词,意味着这种食物并非土产,而是从异域引进。正如Lakofl’和Johnson指出,“不同的隐喻反映出看待同一概念的不同视角,并构建了这一概念的众多方面”。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可以是一次旅行、一场梦、一出戏,也可以是一盒巧克力、一碗草毒,甚至是一只洋葱。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他们自身文化的概念系统不同于目标文化的概念系统,在理解隐喻性语言时必然会造成麻烦或困难。

同样,Nesi认为在一些有关动物的隐喻中,现实生活中的这一动物和人们对它产生的联想之间的联系是随意的,这也会给二语学习者带来问题。她引用了Lakofl’和Johnson的一个例子:"dove"(鸽子)可以是对"holy spirit"(圣灵)的隐喻。他们认为:

鸽子被认为是美丽,友好,温和,最重要的是和平的象征。作为鸟,天空是它们天然的栖息地,而天空又隐喻看天堂—圣灵的天然家园。鸽子在空中优稚地飞行,安静地滑翔,经常能看见它们从空中降临到人们的身边。

Nesi指出从行为和外表来看,"pigeons”和“doves”之间并无任何差别。在有些文化中,人们只用一个名称来指代这两种鸟(比如汉语)。通过鸽子人们联想到和平、优雅和美丽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鸽子是这些品质的代表,而不是因为鸽子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比其它鸟类更具备这些特征”。她同时还引用了Low的一个例子:

那些上了年纪却时年轻性感女子有偏好的男性通常被称为‘老山羊’,但如今使用这一习语的人很少了解或关心任何年纪的真正的山羊的性习惯。

Nesi解释说“一旦两件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被确定,尽管这种相似性可能不复存在,由此产生的隐喻意义依然有效”。因此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他们试图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种隐喻就会出现问题。但是Lakoff和Johnson却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 这种联系不是随意的。它根植于西方丈化中鸽子的概念以及基替教信仰中圣灵的概念。为什么鸽子是圣灵的象征,而不是小鸡,秃鸳或鸵鸟,这都是有原因的。

我更倾向于Kramsch的观点,她认为对本族语使用者来说,他们并不认为这些联系是随意的。相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而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很显然由鸽子所带来的这些联想是随意的、偶然的、某一文化特有的。比如中国的学习者就很难把“山羊”和“一个上了年纪的放荡男子”联系起来,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羊”通常代表着“温顺服从的人”。

三、二语中文化因素对隐喻产出的影响

当需要在二语中产出隐喻时,学习者经常会参照他们的母语,LOW解释说这是“由于第一语言和目标语言中隐喻结构可能部分重叠"。他举例说在英语和汉语中“爆炸”和“火”都可以用来描述“愤怒”,但是“汉语对愤怒的隐喻使用远不及英语广泛”,因为在汉语中人们不说“点燃”某人的愤怒,而在英语中,除此以外动物、风暴和波浪都可以用来指代愤怒。因此中国的学习者倾向于使用爆炸或是火的隐喻,而不会产出其它形式的隐喻,因为那些用法在母语中不存在。根据Danesi一系列基于课堂研究的结果,Lantolf指出二语学习者中存在一种很强的倾向,他们更容易使用那些第一和第二语言中类似的隐喻。Lantolf进一步引用Danesi说:

学生们二语的口头表达能力往往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但他们仍然通过母语的棍念系统进行思考,也就是,学生们经常使用目标语的词汇和结构作为他们母语概念的载体。

这样做非常容易犯错。如果一个中国学习者希望表达“一个人不守信用”,汉语中“食言”是个很好的选择,直译成英语就是“to eat one’s words",但问题是“to eat one’s words”在英语中意为“to admit to have said something wmng"(承认说错了话)。另外一个例子是曾有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I have chicken skin all over my body",这句话本族语使用者无法理解,而实际上他想表达的是“I have gooseflesh all over my body"。这个学习者使用“chicken skin”是因为他把汉语中的“鸡皮疙瘩”直译成了“chicken skin",而这一概念的英语对应词应为“gooseflesh"。显然这样的错误会造成误解,妨碍了有效的交流。

Cortazzi和Jin的研究也同样证明了在目标语中使用隐喻时,二语学习者自身的概念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在他们的研究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一组学习者被要求使用隐喻来摘述一位好老师。他们发现在95个中国学生的隐喻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说‘`A GOOD TEACHER IS A FRIEND"。另外一个常见说法是"A GOOD TEACHER IS A PARENT"。然而,来自日本、黎巴嫩、伊朗和土耳其的学生则很少提及“PARENT" a Cortazzi和Jin解释说PARENT的隐喻也用于一句中国的俗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英语意为“my teacher once,my parent forever"。中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亲密而持久的双方都应负责的关系,其中老师被认为应该行使一个严父的角色”。

四、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以及使用隐喻教授文化

第8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流行音乐已成为当今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音乐现象。对于流行音乐的研究,音乐美学关注的是它的审美价值,音乐史学关注的是它的历史发展和流变,对于它的流行(传播)的研究则是音乐社会学所关注的问题。曾遂今先生所著《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7)即是用音乐社会学的方法对流行音乐(包括广义和狭义)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著作。也可以将该作视为曾先生1997年版的《音乐社会学概论》(2004年“增删修改”版为《音乐社会学》)的“姊妹篇”、“系列篇”。如果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社会学专著”(于润洋语)的《音乐社会学概论》对于我国的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着开创性的意义,那末《中国大众音乐》(以下简称《大众》)一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则在于其对大众音乐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学、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系统的研究方面学术上的先导性、开拓性和奠基性。

一、视角的独特性

涉及“流行音乐”(或曰通俗音乐)一词,一般特指源于欧美的、现代社会城市中诞生的通俗化、时尚化、商业化的音乐。具体说来,即是以其时间上的现代性、空间上的城市性、审美上的通俗性、制作上的现代科技性、流行上的商业性等为特点的大众化音乐。《大众》中对于流行音乐的考察,则并未囿于这种狭义的流行音乐观,而是表现出其独特的视角。其一,是大文化的视角。即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的大众音乐”(第二章)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流行音乐(包括中国现代社会中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是大众音乐,更是音乐文化体系中的大众音乐,此可视为《大众》之流行音乐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二是历史的视角。如对中国流行音乐所作的历史学、社会学分类上将其定位为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现代则为政府音乐、专业音乐)相对的“大众音乐文化”(导引,第二章)。从而提出了“广义而宏观的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导引)的概念,并通过历史上的大众音乐所具有的“自然的”“面向社会,面向最广大群众”(导引)的共性的描述,深刻揭示出广义的流行音乐的本质特点。其三是现代传播学理论的视角。流行性,可谓流行音乐最显著的特性。对于作为大众音乐的流行音乐的流行(传播)特性的研究,应该说是《大众》理论展开的逻辑重心,从而也形成对以往多见的关于流行音乐单纯的或形态学、或审美学、或历史学研究的一种新开拓。基于对大众音乐的历史、宏观意义上的审视,《大众》进而深入分析讨论了大众音乐的传播形态(自然传播和技术传播)及其商品性(第七章)、流行性(第八章)等。特别是其中关于技术传播的五大类型(乐谱、唱片、无线电、电视和数字化网络)(第六章)、依技术传播媒体分类的大众音乐传播的五种形式(a.原始、b.乐谱、c.表演、d.唱片、e.无线电-电视)(第六章)、音乐流行模式“三环”(a.激发环节;b.社会心理倾向;c.作品本体)制约图式等的解析方面所体现出的从社会学、传播学以及历史学、审美学、心理学角度对大众音乐进行综合考察的全新眼光,尤见其学术视角的“前沿”和独到。

二、视域的开阔性

《大众》全书的结构总八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前四章,可概括为中国音乐“文化体系”、“历史长河”中的“大众音乐”;二为后四章,可概括为“大众音乐”的“传播”和“流行”。在第一部分中,《大众》对于中国大众音乐从时、空两维度作了宏阔的“鸟瞰性”、“概览性”陈述和深入地探索性

转贴于

研究。如纵向上的时间跨度方面,囊括了远古乐舞,先秦民歌,秦汉乐府、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清商乐、吴歌西曲,隋唐曲子,五代两宋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元代杂剧、散曲,明清小曲、戏剧等等(第三章);横向的空间维度上则包含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军旅音乐、儿童音乐、革命音乐、当代流行音乐(第四章)等等,从而在时空交错、经纬纵横的大视野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大众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构成方面的宏伟图景。另如在全书第二大部分后四章中论述大众音乐作为 “音乐商品的历史进化与发展”(第七章)时,对音乐商品价值从 “零时期”、到“萌芽、发展时期”、再到“膨胀时期”所作的历时性分析,也表现出其广阔的学术视野。

三、视线的深刻性

《大众》在为我们描绘中国大众音乐及其传播、流行的发展史实时,均是与“论”密切相关、相连的。由上所述,其叙“史”述 “实”可见宏阔的视野;而其立“论”上,则不乏学术上的诸多真知灼见。如作者在对“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的大众音乐”进行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评述之后,所得出的“大众音乐是整体音乐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二章),是“历史的晴雨表,社会发展的指南针,社会感觉的心电图,历史长河的录像带”(第四章)的结论;将中国当代音乐文化作政府音乐(governmental)、大众音乐(popular)、学院派音乐(academic) “三相划分”及其交相互成、互动(如20世纪50—60年代gpa/gp/ga型;60—70年代gpa/地下p型;80年代p/gp/a型;90年代g/p/a型) 理论(第二章)的提出,从而超越了关于音乐文化分类认识上惯行的“雅与俗”、“主流与非主流”、“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讨论大众音乐的传播流行问题中所作“人类社会的音乐实践,本质上是音乐传播的实践”(第五章)、“正向传播与反馈(传播)的长期双向交流形成”对“某文化风格的”“认同”及“民族精神气质的标志”(第二章,第五章)、“音乐史就是音乐的流行史”(第八章)等理论概括;在论述大众音乐的商品属性时所提出的“在我们现实的音乐商品中,对音乐商品的二重性的认识,其意识形态性应当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第七章)的观点等等,都表现出作者深刻的学术见地。

四、视触的敏锐性

第9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

【关键字】:饮食现状; 传统饮食文化; 运用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7月20日,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媒体交流论坛在北京举行。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并指出饮食问题是慢性病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现状,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1. 中国当代饮食现状

1.1饮食养生热潮鱼目混杂,难辨真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精神文明不断丰富,中医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吃饱”,“吃贵”;而是“吃得卫生”、“吃得精”、“吃出健康”。也不再是“有病才医”,而是“未病先防”、“延年益寿”。于是,养生热潮接踵而至,电视里养生节目盛行,互联网上各种养生网站相继出现,许多不法分子趁机而入,不少消费者也因此受到伤害,同时出现了许多荒谬的现象,如张悟本: “绿豆包治百病”,绿豆价格瞬间在各个城市疯长。

1.2饮食多元化

饮食多元化即“食物种类丰富”、 “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融合”和“各国饮食文化融入”。 食物种类丰富是指食物、饮品多样化。随着农业发展,蔬菜大棚的出现使食物不再受季节局限,冬季仍可吃到夏季盛产的蔬菜;新兴食物丰富了食物种类;添加剂的应用使许多食物得以长期储存;速冻技术的发明和交通运输发达使许多食物得以长期保存并远程运输;新兴饮品啤酒、奶茶、果汁、咖啡、碳酸饮料等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饮生活”。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成为当代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糌粑、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蒙古族的手抓肉、白族的乳扇等。饮品有青稞酒、藤酒、马奶酒、酥油茶等。随着经济、饮食的全球化,许多外国美食成为中国饮食的重要部分,如汉堡、炸鸡腿、炸薯条、比萨饼、可口可乐、咖啡等,目前,麦当劳在华门店数量超过1400家,而这类店正是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来源。这些“洋快餐”以肉食为主,植物性食物极少,其饮食结构极易引发各种慢性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还有不少国家的饮食文化也融入中国,如韩国料理、意大利牛排、日本寿司等。

1.3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即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符合国家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物质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1]近年来,许多不法分子违背食品安全法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各种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隐患日趋恶化。安全卫生是饮食的前提,只有安全卫生得到保障才能追求饮食的营养、质量。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3.1食品生产过程

动物在养殖过程中食用不合格的饲料,人们食用该肉类后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危害,如“瘦肉精事件”;蔬菜水果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毒物残留食物中,人们进食后引发急慢性中毒等,如青岛连发的韭菜农药超标致食用后中毒事件;水果中各种化学制剂的使用如催红素运用于西瓜、番茄等。

1.3.2食物加工过程

食品加工过程中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达到防腐、抗氧化等目的,许多厂家非法滥用防腐剂、染色剂、香精,如“三聚氰胺奶粉”,此外,为了节约成本选用变质且被污染的食物导致胃肠道疾病、急慢性中毒,如 “病死禽畜肉类加工”。

2.现代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2.1饮食不洁

《金匮要略》:“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指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饮食方式突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有钱便能吃到各种美食,然而,许多企业为了利益违背食品安全卫生法,销售不合格产品,导致许多细菌被我们吃下去,如选用腐败、变质的食材,食用这类食品轻则腹泻,重则中毒。饮食不卫生是当代社会的一大不良现象。

2.2饮食不节(饮食无时和食量无节)

一日三餐应遵循早吃早,午吃饱,晚吃少,然而现代生活都习惯晚吃好、吃多,生意应酬、朋友聚会、团圆饭都在晚上。中医认为晚上属阴,机体处于抑制状态,功能较弱,此时肠胃消化能力和机体对营养需求较少,若大量进食,会加重肠胃负担,轻则失眠,重则导致肥胖、胃肠道和心血管疾病。食量无节即暴饮暴食,随着饮食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可以吃到各个地区、民族、朝代、国家等各种风味美食,这就是我们暴饮暴食的根源。“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暴饮暴食导致消食积滞,损伤肠胃,引起各种慢性病。因此,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待改进。

2.3饮食偏嗜

互联网上曾盛行:“我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链顶端就是为了吃肉的。”这正体现了饮食偏嗜的现象,部分人忘记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主食由谷物转为油炸食品、肉食、甜食、辣食、冷食、烧烤、油炸、膨化食品、酒等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饮食偏嗜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主要诱因。

3.传统饮食文化对当代人群的指导

面对当代不健康的饮食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坚持传统饮食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未病先防、建立正确的饮食养生观。二、坚持平衡膳食结构、补充人体所需气血精津液营养。三、健脾养胃、调理阴阳、三因制宜。四、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按时规律进食,远离不健康的食品。五、辨证进食,根据自身体质合理搭配饮食,真正实现饮食养生。

4.中医传统文化指导健康饮食运用

传统饮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去除诱因,健脾调胃”的养生观,[2]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面对当前各种不健康的饮食现状,我们应当呼吁广大人民群众传承中医传统饮食文化,积极改善我们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对此我们将以两条路线指导人们健康饮食。

第一条是“社区路线”,通过社区医疗护理开展健康饮食咨询,弘扬传统中医饮食习惯,使中医饮食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社区护理在中国发展蓬勃,其上门进行健康教育,更是惠及社区各个家庭。我们可以先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中医传统养生知识,然后开展健康咨询,接受别人饮食咨询或主动上门服务,医护人员应该熟练掌握并运用中医理论及技能,熟知一些常食食物和家常菜养生功能,进而能够帮助咨询对象全面分析,介绍相应饮食食谱、指导其宜食宜忌。

第二条是“餐饮路线”,是通过饮食养生餐饮店直接传播中国饮食养生食疗和药膳文化。培训相应的厨师,制定养生菜谱;培训点菜员,使之能够对客人的养生目的和身体现状进行分析,介绍相应的食补菜谱供顾客选择,同时向顾客介绍平常饮食生活宜食宜忌。

通过以上两条路线,科学的指导人们健康饮食,从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且推广中医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了解中医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