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债券市场格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债券市场格局

第1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既要注意发挥大银行在支持大企业和网络服务方面的优势,同时要根据温州民营经济繁荣,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鼓励大银行进行金融组织形式创新,如积极设立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企业专业支行、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科技专业支行、贷款公司等,延伸和拓展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领域,并从实际出发拓宽贷款主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流程、单独核定信贷额度,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

根据当前的金融组织结构现状,温州在金融改革中尤其需要加快发展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与温州企业生态相匹配的、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互相依存,共生共荣,契合度较高。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推动民间融资阳光化;另一方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让实体经济直接受益,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草根银行”。温州应在总结瑞安汇民资金互助社经验基础上扩大试点,先在各县市区各试办一个,然后在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同时要推广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兴办资金互助社的做法,以解决资金季节性供求矛盾。大银行与小微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小微金融机构成为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重要平台。

正确处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关系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而且要努力开辟直接融资的通道,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的比重,做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正规金融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有机结合,提升民间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能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有效对接。在间接融资中,要从实体经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信贷、投资、债券、信托、租赁、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形式多样的信贷模式,如采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银行+信托+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相结合融资模式,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合力。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增加债券品种,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债等,以及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发行私募债试点,拓展企业直接融资的通道,使债券市场成为发展实体经济新的动力源。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增殖服务的关系

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责任。温州作为金融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应当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示范,尤其要在完善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创新体系方面创造经验。必须明确,金融创新必须根植实体经济,面向客户,适应市场,以金融创新产生的社会、银行的增殖和效果,以及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增加收入、节省开支、提高服务效率为检验标准,坚决制止以创新为名搞“转型收费”、“贷款搭售”、产品捆绑销售等不正当做法,减轻企业负担。当前小微企业不仅缺资金,更缺科技,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的当务之急。金融机构要针对种子型、创业型、扩展型、成熟型不同的小微科技型企业,采取针对性的融资模式、信贷产品、服务手段和抵质押方式,量身定做。要制定适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单独客户认定与授信评审,建立绿色通道,并单独予以统计和考核。要创新符合小微科技型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以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作为贷款的质押进行融资,探索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正确处理金融监管的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关系

第2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3月22日,由广东省工商联(总商会)、广东省经信委及广东省金融办联合主办的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形势报告会在广州召开。会上,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就《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意见》(粤府〔2012〕17号)(简称“粤50条”)进行了政策宣讲,对文件起草的背景与必要性、起草的主要过程和文件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表示将积极发展各类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力度、规范民间融资和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实现做大做强。

据SMEIF记者了解,“粤50条”是由广东省金融办牵头组织草拟、并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了从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合作机制,促进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科学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间接、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加大对涉农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等12个方面合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由于能对当前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产生很大的合力作用,这项措施甫一推出即在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粤50条’中,其实质性内容或许可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本刊专家委员,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广东省政府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准入审查委员会专家委员王醒男博士在接受SMEIF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亮点值得中小微企业关注。

区域金融机构数量与结构之变

“一是区域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结构将发生变化”,王醒男说,“粤50条” 第四部分“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一节中,提出了五个值得关注的条款:

——继续引进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和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特别是金融服务较弱的县域和乡镇,增设分支机构;支持港资银行在省内开设异地支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省内适度跨区域发展。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争取全省再组建一批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满足支农贷款的前提下,集中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在完成27家村镇银行组建任务之后,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全省再增设一批村镇银行,实现全省地级以上市全覆盖。重点支持在东西北地区和农业大县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组建支持新兴产业的专业银行等专门服务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服务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支持各地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等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和管理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在农业大县和专业镇街发展专门的特色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构。

“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金融机构在广东的布点步伐,‘十二五’期间广东要再建一批农村商业银行及村镇银行,争取实现地级市以上的全覆盖,特别支持在东西北地区和农业大县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预示着广东各地市农村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的数量将会增加,进而导致区域金融机构体系的数量结构发生变化,对珠三角地市的积极影响将会更大”,王醒男认为。

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将行

“二是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融资难中的作用。”王醒男介绍。“粤50条”在第八节“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中提到了有关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做的七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引导、支持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

——切实加大政府引导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土地优惠、上市扶持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积极争取广东省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各级政府出台扶持奖励等配套政策,支持园区企业改制挂牌,拓宽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融资及股份转让渠道。

——积极发展和依法培育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使中小微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交易,及时筹集发展资金。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打造集股权、物权、债券、知识产权等交易于一体的、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引导一批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支持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券。支持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工作,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

——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围绕广东省产业结构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起或参股大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拓宽中小企业境外融资渠道。继续深化落实CEPA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香港上市、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探索跨境信贷业务的开展。

“‘粤50条’提出通过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券的试点发行,引导一批资信好、实力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并把‘支持与鼓励各地级市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列入了发展‘广东省十二五金融规划’的工作进程。同时,还特别倾向性地提出了险资在该领域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值得关注”,王醒男说。

区域准金融机构发展态势有变

“三是在社会广泛关注的融资性担保与小贷公司发展的问题上,明确提出了‘支持有特色小贷公司发展,稳健地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指导性意见。”王醒男说,“粤50条”在第九节和第十节分别提到了要“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

在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粤50条”第36条提出,要认真落实省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1〕59号)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广覆盖工作。在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全覆盖基础上,“十二五”时期积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支持省内各类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对经济基础好、融资需求旺盛、条件成熟的地级以上市试行委托审批或直接下放审批权,明确和强化地级以上市的监管责任,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广东省金融办主任周高雄在3月31日广东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成立大会上提出,要继续加大力度,多策并举,探索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发展的新路径。鼓励经营规范、内控到位、有市场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适度增资扩股、做强做优;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等。

第3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宁夏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85-03

一、国内外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一)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情况

1.采取优惠贷款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德国银行开发循环产业贷款产品,不仅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而且偿还条件又优于市场条件。日本则建立了专门的循环经济发展银行,弥补政府投融资的不足。如日本曾经成立专门的北海道开发银行,来促进北海道地区的经济发展。日本开发银行的政策利率分为三级,各级利率分别为1.85%、1.80%、1.75%;融资比例为40%;国民金融企业事业团对环保设施的贷款比例最高可达总投资额的65%,偿还期限为15年,年利率仅为2.7%。这些优惠措施都较好地促进了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大金融创新对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一是排放减少信用(Emissions Reduction Credits)。排放减少信用是指如果排污单位的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它就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允许排污量与实际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可以出售给其他企业。二是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是把许多投资者的不同的投资分额汇集起来,交由专业的投资经理进行操作,所得收益按投资者的出资比例分享。风险投资基金是以一定的方式吸收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循环经济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目前投资基金发展最快的是美国。

(二)我国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1.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结构日趋合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主要集中在h保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对循环经济认识的不断加深,金融支持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治理工业污染源头,逐渐到源头、过程、末端的综合治理。从环境保护单一方面拓展到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生态环境恢复等多个方面。

2.银行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逐渐增强。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成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主力军,具有代表型是兴业银行。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分担机制,在国内首先推出节能减排的项目贷款。近几年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遍布全国27个省(市、区),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涉及能效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污水处理和水域治理、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碳减排和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众多项目类型及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主流行业。截至2015年末,兴业银行已累计为5896家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资7706.64亿元,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达3768.60亿元。

二、宁夏金融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一是银行信贷模式收紧,金融主体投资循环经济动力不足。宁夏的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直接金融处于从属地位,在市场需求减弱和信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银行信贷投放趋于谨慎,防范信贷风险重于信贷投放,更多在银行间市场投资、上存资金、开展中间业务或者传统经济领域获得利润,对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较少,循环经济相关项目面临较为严苛和不利的融资环境,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渠道障碍。二是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金融体系功能发挥不完善。2014年,宁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608.28亿元,而证券市场融资总额仅为127.4亿元,企业直接融资105亿元,仅占宁夏社会融资总量的12.5%。宁夏融资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额度太小,循环经济可运用的社会资金规模较低,融资格局呈现出明显的跛行现象。宁夏这种跛行的融资局面不仅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将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不利于金融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循环经济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金融支持。

(二)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薄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宁夏金融机构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经营状况良好,金融运行稳定。但宁夏的金融体系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仍处于主导地位,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股份制银行偏少,地方性银行发展规模较小或经营水平不高,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体制不完善。宁夏金融体系存在资金投向具有过度偏倚的特点,有隐形政府担保的一些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部分信贷资金,而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循环经济型中小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另外,政策性金融不能完全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存在总量不足、范围过窄、力度不够的问题,与循环经济项目或企业融资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三)循环经济的风险补偿机制及信用担保体系缺乏

一是宁夏尚未建立有效的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的控制与分散。二是政府部门对担保业务的管理尚不完善,易出现过分干预或过分宽松。同时,部分金融机构的管理章程、相关法律法规、担保基金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配套或缺失现象,无法对循环经济提供有效的避险机制。三是面对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复杂性、项目投资收益与风险的不确定及不对称性,资金趋利避险的本性导致资金难以快速有效地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加之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偏弱。

(四)金融创新支持循环经济产品结构单一

由于循环经济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往往涉及多个科学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管理相对复杂,循环经济模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传统经济模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有很大区别,金融支持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信贷操作技术创新。然而,目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模式中,除个别对企业的专项政策信贷资金实行类似管理外,银行的产品基本适于传统经济单程式的线性模式,缺乏产品的细分,缺少适合循环经济风险特点的产品规划。

三、构建宁夏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策略

(一)完善商业性直接融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优先支持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为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发行证券、筹集资金,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核准其上市申请、配股申请、兼并收购申请。对于符合特定产业政策的循环经济项目可以适当降低上市标准。二是优先核准循环经济企业发行建设项目债券。目前宁夏的债券市场种类比较单一,企业债券发行量较少,循环经济型企业发行债券的比例更低。证券监管部门应当给予循环经济型企业相应的债券发行政策优惠,积极研究优化债券收益率曲线结构,推进相关的企业债券、市政债券等债券类型的发行筹资工作。三是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参考国外的经验,发展创业板市场有助于为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建立持续性的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建设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相关的风险投资机制。如果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支持体系中缺少了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势必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资金普遍规避高风险的问题,不利于循环经济项目筹资机制的稳健运行。

(二)完善商业性间接融资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改进商业性金融机构现有的信贷发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针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有效放贷模式,提高相应的金融支持服务效率。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制度建设,把循环经济项目的节能效率、循环利用资源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纳入贷款发放的管理中。二是积极调整现有的存量信贷,为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留下适当资本。应当引导和支持商业性金融机构优化现有的信贷结构,合理配置稀缺的信贷资源,最大程度地支持循环经济项目。三是逐步实施并完善差别利率政策,对于循环经济型企业给予更大的利率优惠。例如,对于社会效益较高的循环经济项目(废物物资化、再生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研发等) 给予优惠的利率和放贷条件,而对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予以限制。四是加快对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当着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能力,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循环经济项目提供适宜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任务中,明确对于循环经济项目的金融支持任务,加大相应的投资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并明确具体的循环经济支持重点。二是针对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和改革相应的资金投放模式,可将原先的“贷款项目确定―可行性分析”模式调整为“可行性分析与论证―项目贷款”模式,以提高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服务质量。三是扩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四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的完善和提高,使得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产生更大的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相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循环经济发展需要良性的面向市场的金融支持[J].西南金融,2008,(7):44-45。

[2]郭永冰.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牛桂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预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4]齐建国等.现代循环经济理论与运行机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5]王圣宏.发展循环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J].商业研究,2009,(9):66-68。

The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Ningxia

REN Jianmou YANG Huifang LI Jing WANG Wen

(Shizuish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Shizuishan Ningxia 753000)

第4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关键词] 沿海 强省 金融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的发展水平。金融在服务于经济的过程中,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随着我省正式晋级“GDP万亿俱乐部”,2006年,河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2675.86亿元,比上年增加16.6%。金融和经济相伴而行,河北分别在这两个方面双双实现突破,这对“十一五”建设目标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先行者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来看,无论是存款余额还是经济总量,万亿元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但预示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更会促进金融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放眼全国,金融市场化的大势不可违。在争夺市场金融资源的过程中,河北省的劣势开始显现。资金原本就是稀缺资源,而河北省金融业资金运营与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出现了背离的状况,有限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出,必然致使河北省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明显不足。由此可以判断,河北省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生态结构扭曲,融资渠道单一,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主要依靠银行等机构,资本市场发展严重迟缓,而资本市场的羸弱,又进一步限制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的扩张。根据发达省份的实践经验,结合我省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尽快实现从金融大省到金融强省的转变,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构筑平台。

一、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贷款规模增长与GDP 增长的关系分析。经济增长需要资金支持而引发贷款需求,贷款金额与经济总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贷款增长直接渗透到经济系统,增加投资,促进供给和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自2004年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快速增长,全省生产总值由2004 年的8836.9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13.7亿元, 增长了1.31倍。同期河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平均余额, 由2004年的6233.9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7480.2亿元, 增长了1.20倍。从总量看,河北省经济总量与贷款金额都快速增长,这说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完全符合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证。

2.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区域金融结构是区域现存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体系的总和,反映出各种现存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性质、种类、相对规模、金融交易的方式及有效性。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中金融工具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主体, 是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 直接关系到储蓄与投资的转化率和间接融资的效率。仅河北省而言, 其金融机构发展比较完备,2006年,河北省金融分支机构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合理调整,金融机构比上年减少488个,商业银行网点覆盖的有效性和农村信用社机构设置的集约性有所增强.截至2006年末,河北省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10232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3345个,政策性银行165个,股份制银行108个,城市商业银行215个,城市信用社84个,农村信用社5063个,财务公司2个,邮政储蓄1250个。从业人员达到136032人。资产总量和利润稳定提升,总资产比上年增加 1815.1 亿元,增长 14.7%。全年本外币账面盈利 82.9 亿元,同比多盈利 54.8 亿元。

金融市场是金融交易得以实现的场所,通过金融工具的配置实现社会实物资源的有效配置。近几年,河北省金融市场稳步发展,交易量不断扩大,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增强。一是货币市场交易量稳步增加。2006年河北省债券及拆借市场网上、网下年累计交易总量为550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38.5亿元,增长58.9%。短期融资券发行额不断扩大。继2005年唐钢发行20亿元短期融资券后,2006年河北省5家企业共发行短期融资券40亿元。直接融资大幅上升,比重略有增加。2006年直接融资90亿元,同比增长208%,直接融资占比提高4.2个百分点。二是证券交易进一步增长。2006年受经济持续向好、股权分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等有利因素的影响,股市转暖,交投活跃,全省证券机构经营状况和效益明显改善。全省投资者开户新增6万余户,累计已突破100万户,证券交易额(含基金)达到2184 亿元,较上年增加168%;实现利润32467.5万元,同比增长近11倍。

3.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分析。储蓄是资金形成的源泉。通过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可以刺激供给和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储蓄率越低,经济增长越慢。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 其金融机构的储蓄率逐年提高,其中居民储蓄增长较快,在全国居平均水平。2005年,河北省的储蓄率为50.3%,而同期全国平均储蓄率为51%。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河北省的融资体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金融资产的总量大幅度上升,金融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其中,直接融资发展较快,股票和债券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其融资总量占所有融资总量的比重仍然偏小;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但间接融资的比重仍然占绝对优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调。

二、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金融支撑的对策研究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金融业的发展为河北省的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河北省金融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金融业产值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金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金融生态有待完善等。因此河北省必须继续推动金融改革, 进一步增强金融业对河北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

1.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快“特色河北”产业调整的步伐,为河北省金融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基础。要重视经济和金融的关系,经济和金融相伴而行,两者以资金为纽带,经济发展对资金的持续需求会有力地拉动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又以资金供给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对经济起促进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金融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经济金融相辅相承,金融植根于经济的土壤。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调整要以资源为依托,整合人才、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重大项目。

2.构筑诚信河北,打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中,资金循环的链条才不会中断,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也才能得到发挥。金融资源是有限的,又是流动的,地方政府对金融的支持是决定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积极打造金融安全省建设,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河北省各级政府部门要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转变观念,抛弃眼前利益,抛开“条条块块”的观念,把银行不良贷款清收当作改善金融投资环境的大事来抓,形成个个讲信用、人人重合同的良好社会风气。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政府对金融债务不落实的企业改制,不予审批,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为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强化违约背信责任追究制度,不仅对逃废债企业要处罚,而且对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也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完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信贷管理体制,为开拓市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适当扩大基层金融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根据企业的不同信用等级分类下放贷款审批权,增强基层机构的信贷自。合理调整授信制度,向一部分经营管理水平高、效益较好的县级支行下放一定限额的贷款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以增强基层经营行的经营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奖罚对称的风险约束机制。目前,这种奖少罚多的信贷约束机制,虽可增强信贷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防范贷款风险,但不能有效地调动人们信贷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对拓展信贷业务市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急需建立奖罚相对称的约束机制。对信贷人员的奖罚要量化指标。不仅要量化信贷人员收贷收息的贡献度,还要量化其开拓优良客户为本行带来效益的贡献度,完善个人所得与其所做贡献相联系的利益机制,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合理的分配机制,充分激发信贷人员开拓市场潜能,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的结合。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推动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 积极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引导、帮助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 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大胆利用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海外资金。扩大企业债券融资,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支持和鼓励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允许河北省省发行市政建设债券。

5.发挥地方政府在银企合作中的平台作用。地方政府在银企合作中要发挥好服务职能,使企业的贷款需求和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搭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增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和信息交流;二是地方政府定期举行由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参加的企业和项目推介会,将信誉好、市场竞争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和好的项目推荐给金融机构;三是邀请金融机构提前参与项目的决策论证过程,以便于金融机构做好项目实施的资金启动工作,减少项目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通过上述措施,提高银企合作的工作效率和互信程度,增强金融机构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5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一、 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概况和金融合作的现状

1. 中巴经济走廊的发展概况。中巴经济走廊始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红其拉甫口岸,穿越巴基斯坦后抵达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阿拉伯海沿岸的瓜达尔港,从地理位置来看,巴基斯坦是连接陆上“一带”和海上“一路”的重要战略国家。该走廊规划全长三千公里,覆盖油气能源、公路铁路交通和光缆通道以及经济贸易通道。中国政府将其认定为六大经济走廊中的示范项目和旗舰标志,其桥梁作用使其有潜力成为中国、亚洲中部五国、南亚和中东四个经济发展引擎的核心动力,直接惠及沿线三十亿人口。

2015年4月,两国签订了五十余项协议,价值460亿美元,这可视为中国在“一带一路”视角下民生外交的一次突破。该次投资对象限定在战略支点国家,巴是中国全天候的战略伙伴,其对中外交也是其对外政策的基础,投资金额约为2008年以来巴基斯坦FDI的两倍多,相当于2002年以来美国对巴金融援助的总额。执行时间短的约在3年~5年,长得可达到10年以上,巨额投资流向巴基斯坦民生项目,投资实施主要是通过优惠贷款、赠与和PPP方式这种有利于完善巴市场的培育的方式实施,投资中兼顾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如巴国立现代语言大学与新疆师大共建国际教育中心(NICE),从文化交往角度和培训技能角度,无疑是双赢的选择。

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等项目融资、跨境贸易结算等牵涉广泛,目前金融供需主体、融资方式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撑,亟待需要强化双边和多边金融合作,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服务。

2. 中巴经济走廊金融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1)中巴经济走廊金融合作的现状。一是项目融资合作取得长足进步。2015年上半年,各项目融资密集出台,丝路基金、三峡集团及巴基础设施委员会共同签订关于《联合开发巴水电项目的谅解合作备忘录》,该项目为丝路基金成立后投资的首个项目。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对外合作银行,国开行在2015年4月签订了六份协议涉及项目融资合作,涉及金额35亿美元。2016年2月25日,已签署四个项目的贷款合同总计6.8亿美元,已经放贷1.23亿美元。2015年8月中巴利用伊斯兰金融工具为其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融资,估值19亿5 000万美元的双币种伊斯兰债券,将为巴基斯坦Thar Block第二煤矿项目进行融资,本次融资交易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构建问题,开启了创新的跨国资本融资模式。中巴的银行系统如工行、建行、国开行以及Habib Bank和Meezan Bank等巴最大伊斯兰银行均参与到卢比(巴)兑美元跨界交易运作中。2015年12月上旬,中国工商银行向巴DAWOOD风电项目首笔放贷2 500万美元。

二是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早在2011年年底,双方央行签署了Currency Swap,规模为100亿元CNY/1 400亿PRK,期限3年,到期经双方协议可展期。2013年5月至7月,在该框架下,巴基斯坦央行动用资金12亿美元。2014年年底,中国人行与巴基斯坦央行续签了规模为100亿CNY/1 650亿PRK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巴基斯坦面临货币贬值和外储不足的经济危机下,互换协议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使其经济避免遭受更大打击。

三是双边互设金融机构得以积极推动。United Bank(Pakistan)、Habib Bank、National Bank of Pakistan先后在北京成立办事处。在中巴双方的共同推动下,Habib Bank拟在新疆设立分行事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5年4 月,工商银行位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分行正式开业,加上2011年开业的卡拉奇分行和伊斯兰堡风行,工商银行目前已在巴基斯坦设立三家机构。

四是稳步推进行开展合作。2012年10月周小川与State Bank of Pakistan行长Yaseen Anwar签署了《Agent investment agreement on People's Bank of China Deputy State Bank of Pakistan inter-bank bond market》。这在当时有利于扩大两国金融合作,也是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国际化的初试。2013 年末,我国新疆辖区内十余家家商业银行已与巴当地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外币结算行关系,覆盖国际贸易相关多种结算方式。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三家银行机构在中国境内开设同业人民币往来账户,为促进双边跨境本币结算奠定了基础。

五是充分利用并搭建金融论坛平台作用。近年来State Bank of Pakistan赴新疆出席了连续两届金合论坛,在第二届论坛上,Habib Bank与新疆自治区金融办公室签署《金融战略合作备忘录》。国际绿色经济协会IGEA联手United Bank(Pakistan)为中巴项目提供金融支持。United Bank(Pakistan)区域金融机构部主管Rizwan Ahmed先生表示愿意与协会开展合作,对中巴双方的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加以利用,为企业的合作务实提供平台。IGEA和United Bank(Pakistan)可以为中巴企业的合作交流合办论坛,促进中巴项目推进。从实践效果来看,IGEA所做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对巴基斯坦具有相当影响力。

(2)中巴经济走廊金融合作的前景。

①市场潜力较大,地理位置优越。巴基斯坦拥有近2亿人口,位列世界人口第六,2012/2013财年巴基斯坦GDP约2 382亿美元,人均GDP1 368美元,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2015年为2 709美元,增幅较大,市场具有空间。其经济结构由主要是农业为基础转变为服务业为基础。巴东接壤于印度、北毗邻于中国、西则与阿富汗和伊朗接壤,南面濒阿拉伯海,与上述地区贸易关系紧密,市场辐射范围广。

②政府和民间对外来投资持肯定态度,工业区政策优惠。巴基斯坦政府多面来推行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投资政策较为宽松自由,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开放度高,在该背景下,外商拥有100%的股权和自由汇出资金的权利,并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同时外商在巴投资享有的优惠政策较多,如技术服务版权费、进口设备关税、初期折旧提存等。2012年,巴政府颁布《特殊经济区法》,对于在特殊经济区内的投资立法予以保护。巴资本市场对外资开放,具有较高回报。

③巴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比较活跃。巴基斯坦已与近50个国家签署投资保护协议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同时与斯里兰卡、中国、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贸协议,与发展中八国集团等国家和机构签订了优惠贸易协议。

④中巴之间贸易投资关系日益紧密。据State Bank of Pakistan统计,2013年中巴双边贸易额为141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对巴基斯坦直接投资增量1.64亿美元。直接投资余额23.43亿美元。2014年,中巴双边贸易总额为1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工程建设中,2014年,我国工程建设单位在巴新签合同额255 013万美元,同比增长15%。2014年中国对巴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为100 918万美元,同比增长7倍有余。年底余额为32.41亿美元。

2015年7月~2016年1月,巴基斯坦FDI6.48亿美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五,我国共计投资4.09亿美元,是第一大来源,占总FDI的63.1%,而一年前仅占30%,同比增长120%,这意味着我国在巴的经济影响力在上升,相反美国却在下降。

二、 中巴经济走廊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风险解析

现阶段中巴金融合作仍处在初步阶段,合作形式表现为简单的信息交流反馈,具有双边性、松散性、功能单一性、非持续性等不足,缺乏统一、系统的组织治理和制度设计,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开放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1. 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巴基斯坦的商业环境堪忧,宏观经济可持续性差;国内市场规模因国民收入较低而受限,市场化程度不高而导致价格机制形成不畅,高通货膨胀,攀升的经营成本;基础设施陈旧且老化;国际清偿能力严重不足,据IMF,巴政府债务2016年3月将达到702亿美元,债务-GDP比率正在向65%的警戒线靠近,而同时其经济增长率却持续低于周边竞争对手。FXTM于2月预测在接下来的4年内巴外债总额将上升至900亿美元,届时巴每年外债需求将高达200亿美元。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的政治性风险令人担忧,错综复杂的国内政治经济矛盾导致部分项目迟迟无法立项。为充分尊重东道国,在规划制定方面我国赋予对方较大的话语权,但巴方目前的经济规划和实施能力未必能符合中方的预期。同时巴基斯坦境内“”猖獗,各种极端组织肆虐,该走廊要涉及巴印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同时穿越活跃的巴阿接壤的FATA以及分裂势力横行的稗路支省,各种挑战纷繁复杂。

2. 两国金融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由于历史背景、政治体制、文化习俗等原因,我国与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体制存在巨大的差别。巴基斯坦金融业由银行主导,银行业总资产约为990亿美元,外资银行仅占总资产2%。巴国金融服务渗透率较低,每1 000公里仅有0.22家分支行,每1 000名成人仅有226个银行账户。金融开放程度也有着显著差异,加之各不相同的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和风险控制模式,区域内金融资源流动不畅,这种分割式的格局严重阻滞了市场对资金的配置功能。

3. 各方势力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按市场化规则在区域范围分配金融资源,这种模式看起来可操作性强,但因为各地方政府对所辖地区金融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模式会导致金融资源产生“极化效应”,即金融资源向富裕地区更加集中。一旦出现利益纷争和政治摩擦,各政府又势必构筑各种行政壁垒,以行政区为依托限制金融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4. 政策合作单一。虽然中巴两国央行之间签署了Currency Swap,但是由于签订的Currency Swap具有临时性,只能暂缓资金紧缺的作用,中巴还未达成长期的货币互换协议,且没有建设完善系统的的货币互换网络,这会导致两国经贸发展的阻滞。

5. 其他投融资机构缺乏。2006年11月,成立了中巴联合投资公司,加之目前的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亚洲投资银行,投融资机构纷纷设立。但是面对在中巴经济走廊背景下众多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对资金的强烈需求很难满足。

三、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金融合作思路和框架

1. 投资额巨大项目中的融资需求与金融合作。一是成立资金雄厚的经济走廊开发银行,采取双方对半出资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需求;二是开拓世界银行贷款和亚洲投资银行融资来源。建议由中巴经济走廊规划联合合作委员会与我国财政部、发改委的洽谈,尽量申请符合亚洲银行贷款的项目;三是走廊建设中涉及非国计民生的营利性项目可计划与国际资本的合作,可采用BOT或TOT模式建设。

2. 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与合作。一是加快双方央行的合作。在定期会晤机制展开沟通,及时通报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的资信状况;二是加强商业银行合作方式。鼓励更多的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首先,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重点考虑进入首都伊斯兰堡和最大的城市卡拉奇,拓展面向整个中南亚的金融业务;其次,与巴基斯坦接壤的新疆喀什市地方性金融机构可采取“清算行”和“行”模式进行跨境边贸结算业务,进而在巴基斯坦设立分支机构;最后,采取政策性优惠鼓励当地法人性金融机构在沿边口岸开设分支机构,开展外币币种兑换工作;三是走廊沿线经济开发区建设可考虑发行政府或地方债券开展融资。

3. 金融创新领域的合作。在宏观层面,金融业国际化是发展的趋势,我国应建立面向国内外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将“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作为与巴进行合作的基本指导。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开展政策对话,加强人员往来。同时加强金融合作制度化和机构化,强化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同地方政府部门的磋商,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带来的不畅。

在微观层面,拓宽融资渠道,推动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一是通过各类债务融资产品。对于综合效益好的企业,鼓励其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二是发挥PE和VC的资本支持作用,引导这些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区域发展战略项目;三是支持重点企业项目上市融资。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投向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项目。

在防范风险层面,一是设立区域金融监管联席会;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形成有效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统一的政策信息和监管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三是设计区域监管协作机制,应委任一家监管机构作为主要牵头人或成立监管协调小组,主要监管目前涌现的金融控股集团和准金融控股公司;四就区域金融风险设计预警指标和金融稳定性评估机制;四是制定区域金融危机控制制度。明确一行三会的监管边界以及处理区域金融风险的责权利,包括制度化处置金融风险的程序、流程和人员。

四、 政策建议

1. 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放宽金融业准入门槛,鼓励引入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对外资金融企业加大引进力度,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优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两者以及其内部各自子市场的结构,增强服务效率,加大金融企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提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多品种、多层次金融产品的需求。

2. 利用地区外汇储备设立投资基金。我国政府拥有巨额外汇储备,除成立中国投资基金进行金融市场的投资外,还应该进行实物资源投资,如建立各种能源专项基金,有效地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的保护。该基金投资对象可以为直接投资于能源资源开采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能为大型投资项目担任发行承销商和提供担保服务。既有利于本地经济建设,也有利于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深化,使双方的能源金融联系强化。

3. “以点带面,以面带点,点面互动”的多层次合作格局。一是进驻伊斯兰堡和卡拉奇,以此为“突破口”,利用其本土网络的辐射功能,进而发展面向整个中南亚的金融业务;二是推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以及亚洲投资银行对巴开展多层次金融合作,鼓励支持开发性金融业务延伸非洲,支持采用出口信贷、贸易融资、优惠利率贷款和项目融资以及银团贷款等丰富的金融方式,促进巴基斯坦“两基一支”建设。在风险保障方面,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经贸合作中具有保险、贸易、融资等优势。

第6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一、“新36条”与“老36条”一脉相承,有新发展,但贯彻落实不容易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技术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引进。

第7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一、要素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素市场概念源于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起源于由简单再生产演变为扩大再生产,货币变成资本的生产进程。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经济学意义上,像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生产基本要素,在人的劳动作用下能够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生产出商品实现价值增值。再看我们经常讲的狭义资本市场,主要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资金的核心作用也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实现价值增值。超出作为股权、债券及衍生类性质的证券交易,将生产者消费的产品交易全部包含进来,可称为广义资本市场的概念。因此,从广义的概念看,一切能够用于扩大再生产,实现价值增值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都是资本,其要素组成的市场都是资本市场。这些广义的生产要素,或者说是广义的资本要素我们用商品概念相对应,可以称其为资本品。包括土地、机器、厂房、设备、技术、信息、人才等,也包括煤炭、石油甚至大豆、玉米等资源性、基础性的原材料、生产生活资料。所以说,广义的资本市场是资本品的市场。各类资本品市场的需求、能级、交易规则、交易手段、交易对象不同,就产生了不同层级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各类生产要素构成的市场当然就是这个广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个理解,我们把要素市场大概分成了两类:一类主要以资本品为交易对象,交易权属或权益而不是交易具体的商品,如产权市场、非上市企业股权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我们称其为权益类要素市场;另一类是以具体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我们称其为大宗商品类要素市场。这两类要素市场有共性的地方,都具有可平台化、指数化、金融化的特点。

二、北京应发展多层次的要素市场

我们说资本市场是有层次的,同样,要素市场由于覆盖范围大、边界不容易界定就决定了要素市场本身也应该是多层次的。

1 提高金融资源的流动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我们经常讲北京的总部优势。北京汇集了国家决策机关、中央部委、一行三会、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等。有专家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北京的“场”能量很足,大量的存量资产构成了“势”但不是“市”,北京在体现流动和交易属性的“市”方面还急需加强。这些话很有一些道理。我们看一组数据:

虽然北京金融资产数量当中总部的成分大,有些是各金融总部的外地机构汇总后的结果,存在着交叉计算的问题,但仍然可理解为北京有管理和运用这些金融资产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单位金融资产利用效率高于北京,也就是说,每1万元金融资产,上海能够产生的金融增加值是北京的5.8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我们再看一下两地金融增加值的构成。上海金融增加值中,证券业占比接近30%左右,主要贡献是因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北京金融增加值主要靠银行业来实现,占比在70%以上,北京金融增加值中证券业占比扣除国家类投资公司份额后大约为16%左右。因此,吸引总部银行到北京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各地都在争抢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券商,抛开竞争压力不谈,这种资源的可持续力也并不稳定。上海在争抢金融总部的同时,走了另一条道路,就是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和各类交易市场。据上海统计公报数据,2009年上海主要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51万亿元,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年各类有价证券成交额44万亿元,上海商品期货交易所成交金额73万亿元。我们按行规粗略计算一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印花税、手续费。杂费合计大约1000亿元,即一个市场就有产生千亿增加值的能力。2010年,上海商品期货所大约交易额100万亿元,中国金融期货所交易额60万亿左右,加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规费、印花税分割及地方留成、各项杂费等,几个交易所能产生的增加值估算大约400亿元,对上海金融增加值的贡献接近20%。预计全年上海证券业占其金融增加值的比例将超过30%。而且,只要交易所不关张,“池子”的作用就存在,这个数值就会稳定增长,因此建立交易市场特别是金融属性的交易市场,其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统计分类和技术等原因,我们无法测算北京各种交易市场产生的增加值对北京GDP的贡献,但随着它们的发展其作用应该是令人兴奋的。经济的魅力在于流动,金融的核心在于流动,如何有效提高北京金融资源的流动性是今后要考虑的课题,建立各类要素市场就是一个选择。

2、北京要素市场要形成梯次结构

北京市服务业占比75%,接近世界城市的占比,但服务业是大概念,餐饮、洗浴都是服务业,做大服务业后的关键是做强,高端服务业的比重急需提高,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对服务业本身的结构进行深度调整。同样,北京要素市场的建设也应该是又大又强,首先要在量上保持优势,不同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建设相应的要素市场是盘活经济市场特别是做“市”的需要,其次要选择具有金融培养潜力的高端要素市场重点培养。这样,逐步形成规模上有层级、布局上有重点的梯次布局,形成多层次的要素市场体系。

三、北京发展要素市场的建议

1、要有一个指导性的规划

目前北京各个区县搞金融的热情都很高,但确实存在分散市场资源,不利于发挥聚合效应的问题。可换个角度思考,各区县不搞金融搞什么产业,高污染产业肯定不行,大量搞现代制造业也存在土地利用效率、城市交通管理、节能减排技术等多种问题,一般的服务业可能带来城市人口膨胀、就业、环境方面的压力。我们经常说要建设高端功能区,可高端功能区一是不能全面开花,二是高端功能区的业态也有很多与金融相关,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的构成,从各个国家来看,除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要是还是金融服务业。思来想去,如果不搞金融,就出现扎堆搞软件、搞高新技术产业、搞后台服务、搞信息服务,总之要在高端服务业中占一块。看来,各区选择金融服务也情有可原,通过金融服务才能增加当地的经济总量。再看要素市场,这是一个边界模糊的领域,往上走,产权量纲化、股权单元化后可以到纯资本形态的

证券市场;往下走,交易量小到只能是“长尾”中的一员,可以是普通的生产资料市场。因此,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建设各种要素市场无可非议,至少可以增加北京经济的“市”。但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要重点培育哪些要素市场,如上所述,我们只能选择那些可平台化、可指数化、可电子化,有金融发展潜力的要素市场给予支持,这些要素市场就需要有地域的选择,就不能遍地开花。所以需要一个指导性的规划,不强制整合,主要靠市场本身的力量聚合。

2、“十二五”时期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重点要素市场

要素市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统计指标和体系,我们去除一些看起来像批发、零售市场的“长尾”特性的要素市场,按照上述划分的方法,目前北京大约存在的要素市场29家,其中权益类14家,大宗商品类15家。截止到2010年5月,这些要素市场的交易额约为5469亿。这些要素市场中,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中国技术交易所和中国林业产权交易所是“中字”头的市场,具有覆盖全国的优势。其它的权益类要素市场基本上是依托北京产权交易所分化、参股设立,已经形成了“一托十”的格局。正在筹建的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是一个能够发挥北京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创意思想的交易所,依托中关村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筹建的全国场外市场是非公开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所,它们都是今后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交易所。此外,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石油交易所也是能够发展成最接近资本市场形态一证券交易所形态的要素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大力推动。北京还有一些体现首都科技、文化特色的领域可以发展交易所,比如艺术品交易、版权交易等,还有一些发挥首都管理总部优势的领域也可以深入研究,比如矿产品交易、农产品交易等等。因此,北京未来多层次要素市场体系的要有一个大概的目标,个人观点是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理念,依托本市的首都优势、总部优势和金融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本市要素市场建设。数量上可以不过多限制,各个区县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资源依照市场自身运行原理搞一些要素市场,增加区县的经济活力。全市则在质的方面要有核心,着力构建一批“中”字头要素市场,在此基础上实施“万千工程”,按照N+M模式,打造N个万亿级、M个千亿级重点要素市场,争取出现十万亿级的市场,为北京的金融资源形成一个流动的“势”,推动北京大量金融存量市场化运行。最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有定价中心地位的要素市场,增加北京在国际国内上的话语权。

第8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7-0117-03

十六大以来,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基层央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一、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巨大挑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刻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重要的是结合好职能特点和现实要求,利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问题,求得科学发展的实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决定了经济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从发展环境和趋势来看,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也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全球性的重大变化,需要认真对待。再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以及国内发展模式粗放,能源资源瓶颈制约较大,自主创新不强等体制机制矛盾等因素,因此也可以说,浙江经济金融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还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关系。

(一)正确处理浙江经济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

浙江经济具有“轻、小、民、加”的特点,产业结构中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价值链中大多处于低端、初级加工阶段。这样的经济结构在改革开发初期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对于搞活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走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但近年来,浙江经济正处于从人均GDP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经济发展缺乏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主导,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大项目带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金融业要抓住“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加速转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机遇,加快金融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

(二)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经济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能源资源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径依赖较强,粗放、低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应该看到,浙江是资源小省,矿产资源不丰富、能源紧缺、土地面积狭小,再加上经过多年经济建设,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形成日益加大的“倒逼机制”,继续依靠粗放投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路径不再现实,_浙江必须走出一条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金融业要充分履行发展绿色金融的职能,通过金融业务运作和产品创新,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全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矛盾

浙江省多年来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贸易出口连年大幅增长(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10年贸易顺差达1075亿美元,在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浙江外向型经济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发展环境。因此,浙江开放格局已经到了重要的转型期,要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金融业要进一步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资金、外汇管理等方面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带动浙江产业、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四)正确处理多元融资需求与金融改革创新相对滞后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类市场组织形式不断丰富、数量爆发式增长,不同融资主体、相同融资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融资的方式、成本、风险的需求都各不相同。特别是浙江即将开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更加要求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但总体看,浙江金融体系还过于单一,银行业在融资规模上一家独大,2010年浙江省贷款融资比例高达8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而且巨大的贷款规模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给浙江金融体系的稳定埋下一定的隐患。因此,金融业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债权融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保险资金投资等金融产品和金融资源,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需求。

二、发挥基层央行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围绕转型升级这个工作主线,发挥好金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金融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大有可为。从金融理论研究看,新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肯定了货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可以使资金从低收益部门流向高收益部门,最终转型升级部门获得资金优势,使得整个经济增长率显著加速。从国际经验看,历史上荷兰、英国、美国先后崛起,都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债券为铁路、纺织工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股票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主导产业、先导企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从国内实际看,金融支持转型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信贷投放“有扶有控”,“三农”、中小企业、节能减保、区域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产业转移等的支持加强,严格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同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履行好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责,通过完善金融调控,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金融支持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让人民分享到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相应地,基层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总行统一领导下,贯彻好货币信贷政策,提升金融服务,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做到上下一盘

棋,切实形成金融推进转型升级的整体合力,积极打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金融大环境,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三、有效发挥基层央行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和当前宏观调控目标,基层人民银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应抓好以下主要举措:

(一)管理好社会融资总量,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认真领会中央及总行政策意图,切实做好总量调控工作,承担起辖区货币信贷调控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稳健货币政策落到实处,为经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按照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优化的要求,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力度和节奏,特别要运用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加强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调控和引导。积极发挥利率工具、再贷款、再贴现工作对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更多地增加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更加注重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积极改善融资结构,加强银行间市场相关产品的推广,扩大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承销发行量,争取在个案试点上有所突破。

(二)积极实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将信贷政策的重点放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上,切实加大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内需,支持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继续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创新试点,大力推动排污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深化绿色信贷和低碳金融产品创新。结合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着重抓好海洋金融发展工作。继续优化中小企业金融生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支农”、“支小”的金融服务。继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抵押担保方式,拓宽贷款抵押覆盖面。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合力。继续强化中小企业、房地产信贷政策效果评估,不断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效果。

(三)强化重点领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以重点领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继续强化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组织开发全省统一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提供信用保障。继续深化“便农支付工程”,继续推动银行卡应用,力争县及县以下更多的企业和居民享受银行卡结算便利。继续加快新型国库建设,为国库与财政、税务及银行间的业务处理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继续改善对低收人群众的金融服务,支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力争在支持弱势群体、大学生“村官”创业、助学工作方面实现积极进展,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

(四)加快推动外汇管理改革,支持企业“走出去”

紧紧围绕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坚持“个案突破、以点带面”,探索促进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便利措施。结合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抓紧出台金融支持“走出去”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指引等便利化措施。继续利用境外放款、资金池、境外上市等方式,为海外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继续实施进出口一体化核销改革、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参与远期结售汇交易、县域小法人银行机构远期结售汇试点,争取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继续加大汇率宣传和避险服务,规范引导外汇资金流动。切实为外向型经济保驾护航。

(五)积极探索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手段,着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探索基层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加强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测管理。加强金融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综合执法检查,落实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指引,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促进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非法集资活动预警监测机制,加大反洗钱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恐怖融资、银行卡犯罪、热钱流入等违法违规活动,切实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9篇:绿色债券市场格局范文

2000年以来,鄂尔多斯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采取大面积保护、小面积治理的策略,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2007年底,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2620万亩,森林面积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47.49万亩,相当于前20年年平均增长速度的3.7倍;森林覆被率达到20.07%,比2000年增加了7.9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3个百分点,2007年实现了2个百分点的跨越。在森林面积不断增长的同时,草原生态系统也有比较明显的恢复,植被覆盖度达到7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后续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生态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沙柳工业原料林基地585万亩,年产灌木枝条117万吨;建成柠条、杨柴饲料林基地1310万亩,年产饲料268万吨;建成沙棘林基地4|0万亩,年采果1.2万吨。林沙企业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各地投资者来鄂尔多斯投资,林沙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已经建成碧森种业、碧海木业、宏业人造板、天骄人造板、东达纸业、高原圣果、天骄食品等规模以上林沙企业20多家。随着生态环境的整体好转,“沙棘封沟、柠条缠腰、松柏戴帽”成为了鄂尔多斯生态的真实写照,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20多处旅游景点吸引了广大游客。2007年,鄂尔多斯建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1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亿元。2007年,鄂尔多斯市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16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80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鄂尔多斯走出一条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2000年全市沙尘暴发生数量为10次,扬沙天气达到21次,而2007年全市仅有2次沙尘暴,12次扬沙天气,分别减少了80%和43%。全市森林资源每年将吸收二氧化碳约3.2亿吨、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约62万吨、释放氧气约2.3亿吨、消减粉尘约11亿吨、涵养水源约15亿立方米、防风固沙约8385万亩、阻滞入黄泥沙约2000多万吨。

二、鄂尔多斯市生态修复工作的经验及几点启示

(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和最大的基本建设来抓,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时注重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培育,将后续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的特殊部分予以扶持,以后续产业的发展拉动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支持生态建设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艰辛拼搏,终于实现了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二)统一规划、分区发展

2007年,鄂尔多斯市编制了《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将全市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三个主体功能区;其中,优化开发区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优越,开发潜力大,产业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是农牧业经济主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基本齐全,具备一定的发展条件,是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是重点抓好人口转移和农牧业集约化发展;禁止开发区的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不具备农牧业生产条件,不宜人居和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方向是重点搞好生态修复。“三区”规划为科学发展,集中恢复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三)财政大力支持

目前,虽然环保产业和生态建设后续产业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这一类产业的发展仅仅是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修复需要投入的资金之间差距还比较大。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来看,生态环二境的保护和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一领域的投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资;因此,财政的大力支持是必要条件。截至2007年底,国家累计投入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建设资金达14.3亿元,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502.7万亩,完成飞播造林684万亩、封山封沙育林130.96万亩,完成三北四期工程人工造林32.9万亩;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7个,全市保护区面积达到了1163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9%;城市绿化也需要公共财政投入来完成,全市2007年投入“四区”绿化投资达到了22.19亿元。

(四)积极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

2007年,鄂尔多斯市林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16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780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后续产业的滚动发展也可为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缓解生态建设资金短缺这一“瓶颈”制约;给农牧民带来的增收效益能调动广大农牧民和其他经济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成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转变生产方式

1 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开发和污染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鄂尔多斯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长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工业园区内小循环和全市范围内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有效地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使节能减排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发展循环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减少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根本途径。

2 农业生产方面。牧区过度放牧、农区种植业粗放式经营是造成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鄂尔多斯市按照“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靠养增收”的农牧业产业发展新思路,全面调整了农牧业产业结构。首先是种养结构从过去牧区单纯放牧养畜,农区单一种粮的格局,调整为牧区“引种入牧”、农区“引牧人农”,使农牧业经济协调、合理的向前发展,逐渐形成了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的生产方式;其次是种植结构由原来的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草三元结构,加大了优良牧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高产优质的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再次是农牧业生产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调整,一些产业化、集约型项目实施后,农牧民科学利用资源、靠养增收的愿望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产业水平低、生产方式原始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和

排放量大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这是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的根本出路所在。

(六)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鄂尔多斯市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短短5年内,植被覆盖度就提高到75%,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改善;近些年,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防沙治沙法》、《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克服重重困难,坚决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是生态环境修复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证。

三、鄂尔多斯市生态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支持生态修复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鄂尔多斯市不断完善政策,活化机制,形成社会各方面多元参与生态建设的格局;坚持“个体、集体、国家一齐上,以个体为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立草为业、舍饲圈养,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乡一镇建设一园一区”等生态保护建设政策,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但这些措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应该将其制度化、法律化,以确保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此外,生态建设主体与政府、金融组织、排污企业、研发组织、技术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互动机制尚未形成,这也直接影响生态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水资源的稀缺性重视不够

鄂尔多斯市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贫乏。根据《鄂尔多斯市能源与重化工产业布局规划报告》,鄂尔多斯市总的水资源量为37.62亿立方米,预计“十一五”期间,水资源需求量约为每年2.23亿立方米,到2015年,水资源需求量将达到每年6亿立方米,水资源压力很大;但从鄂尔多斯市目前的工业项目生产情况看,每生产1吨焦炭需要水1.5吨,而其它正在发展的煤化工产品耗水量均要比焦炭耗水多10倍以上,每生产1吨甲醇要耗水17吨,每生产1吨二甲醚要耗水14吨,每生产1吨合成氨要耗水18吨,每生产1吨煤制油要耗水12吨,而这些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企业节水技术落后,回水利用效率低,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若不立即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或限制生产,势必造成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导致大量的原生固沙植被的根系难以吸取地下水,一旦遇到大旱天气,将引发难以估计的生态灾难。

四、支持鄂尔多斯市生态修复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和机制,确保资金供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措生态修复资金必须解放思想,广开门路,扩展主体,分散风险,提高筹措资金的效率。建议采取以下途径筹集资金:

1 财政拨款。生态环境的服务功能,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具有公共性,因此,理应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来支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投资目的。

2 实行绿色保证金制度。规定企业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污染程度在年初或某项目建设之前缴纳一定的环境污染保证金,如果到年末或项目运行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危害超过了一定标准,那么这笔保证金就自动地被充公并人生态补偿资金中去;反之,则可收回。建议鄂尔多斯政府在管理当地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过程中一定要实行严格的环境保证金制度,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筹资途径。

3 滚动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鄂尔多斯市的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探索出了有实践价值的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后续产业,逆向拉动生态修复工作,是完全适合鄂尔多斯市市情的。坚持走这条路子,必将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4 BOT融资方式。通过政府或所属机构为投资者提供特许协议,准许投资方开发建设某一生态项目,项目建成后在一定期限内独立经营获得利润,协议期满后将项目无偿转交给政府或所属机构。这种由政府承担投资风险、企业直接出资的方式是西部生态建设摆脱资金短缺困境的可行方式,在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地区,这一方式的可行性更强。

5 培育和发展生态资本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越来越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是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首先,可以考虑利用股票市场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生态环保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将效益好的企业推荐上市。在上市公司的审批上,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生态环保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社会融资实现企业资本的筹集和扩张,增强企业的环保投资能力。其次,利用债券市场发行生态环保债券;再次,引进国际信贷,环保投资公司既可作为法人吸引外资,也可作为中介人、担保人协助企业吸引外资。今后10年内,全世界对“绿色工程”投资的银行贷款数量将增加2倍,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个机遇引进国际信贷,发展环保产业。

6 通过公益性部门筹集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接受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单位、个人和国内单位、个人的捐赠或援助。生态效益具有公共性,各国的生态环境对世界的生态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接受一些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单位的捐款或援助是可能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国际组织对我国保护森林资源提供了资金援助,如世界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将提高,一些高收入单位和个人对生态建设捐款也将会增加。

(二)重点扶持,突出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生态修复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大,但目前能够用于生态修复的公共财政资金是有限的;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应对财政支持的项目或工程予以排序,突出重点。建议鄂尔多斯市的生态修复资金重点支持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污染治理工程。

(三)科学管理,创新资金使用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1 整合资金,发挥要素聚集的规模效应。财政部门可以根据全市生态修复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财政支持生态修复的规划,将分散于各部门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如现有水土保持、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专项资金等)整合使用,并确定资金投放的重点和顺序;具体实施时建议以项目或旗县为单位整合资金,便于发挥资金聚集的规模效应。

2 设立专项基金,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筹集到的生态修复资金建议设立分类专项基金如污染治理基金、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基金,植树造林基金等,而且基金的使用与管理应组建专业规范的基金管理公司,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和规则去运作,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建立专家评估体系,完善项目立项办法和审批程序;在具体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对社会公开招标,以降低生态修复的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生态补偿资金效益评价方案中应确定明确的、可计量的生态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以保证评估、检查和验收的可行性。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基金的投资决策系统,健全资金管理与运行机制是有实践探索价值的资金管理模式。

(四)完善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

整合分散于各项税收中的环保优惠措施,制定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的优惠政策: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减免的优惠;对环保设备采用低税率;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实行投资退税,以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制定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给予税收鼓励和财政补贴,如对技术转让给予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允许税前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给予税收优惠和奖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