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植物的现代诗歌范文

描写植物的现代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植物的现代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植物的现代诗歌

第1篇:描写植物的现代诗歌范文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篇目长期以来不受广大师生重视,对于外国诗歌的分析解读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阅读,师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讨论。在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运用诵读、比较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收到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入选篇目特点分析

我们以近年来的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入选的外国诗歌篇目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共同点,那就是所涉及的作者华兹华斯、普希金、莱蒙托夫、惠特曼、裴多菲等多为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布莱克的《老虎》、波德莱尔的《信天翁》、里尔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园》等同为西方咏物诗的名篇,带有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只不过扩充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阵营,《西风颂》的作者雪莱、《秋颂》的作者济慈都是19世纪英国天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19世纪广受欢迎的英美女诗人伊丽莎白・勃朗宁的《不是死,是爱》和艾米丽・狄金森的《你无法扑灭一种火》同样充满了浪漫情调和生活哲理。而波德莱尔的《应和》、兰波的《元音》和魏尔伦的《秋歌》都是19世纪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名篇,瓦雷里的《石榴》、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叶芝的《当你老了》、艾略特的《窗前晨景》以及庞德的短诗《刘彻》,又都属于20世纪前期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的经典篇目,俄国流亡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黑马》同样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色彩的咏物诗。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歌入选篇目的分析,其实不难发现,19世纪兴起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是最为主要的两种诗歌风格,就题材而言,咏物诗颇受重视。如何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呢?兹选取两首英美浪漫主义和意象派的诗歌名篇――华兹华斯的《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和庞德的《刘彻》――作为案例来探析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

二、走近华兹华斯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于19世纪初的一首抒情短诗,原作无题,后世为了便于标识,一般直接以该诗的首行诗句为题,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方平则另取《水仙花》作为诗题,倒也恰如其分。显而易见,英国湖滨地区生长的水仙花是这首诗的吟咏对象。在华兹华斯妹妹多萝西的日记里,记述了1802年4月15日这一天,华兹华斯兄妹在林中郊游时发现了在树丛掩映下的沿湖岸边盛开着犹如狭长的彩带一般的水仙花,竟然有整条乡村大道那么宽阔。“每当微风掠过湖面,它们就似乎在开怀大笑。”诗人显然沉浸在这片花木和湖水装扮而成的自然美景之中,并最终写下了这首浪漫主义诗歌名篇。

介绍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之后,还应该让学生对于英国湖畔派诗人的创作主张有所了解,那就是强调诗歌应该充满想象力,返归自然。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湖滨风景,然后思考这样的问题:华兹华斯是以怎样的视角(俯瞰大地)来观察水仙花的,为什么要将自身幻化成天空中的“一朵云”。作为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意象,“一朵云”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天性和追求,“独自漫游”或者说孤独地游荡,其中又有何深意。应该说这些紧扣诗歌开篇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逐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人的心境和理想:试图远离尘嚣,挣脱世俗的羁绊,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阅读诗歌不可轻易错过细节,为什么诗人初见金黄色的水仙时,使用了“忽然间”这样的词语进行修饰,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明白,不经意之间的物我相遇,流露出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当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列举陶渊明或王维等中国古代田园诗人的名作,与华兹华斯的这首浪漫主义诗歌名篇来进行比较对照。

诗人将茂密的水仙花丛比作连绵不断的夜晚繁星和频频点头、舞姿婀娜的少女,充满了浪漫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和随处可见的自然风景进行联想和描摹,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诗歌创作,补充阅读华兹华斯的其他名篇,例如《孤独的收割女》《苏珊的冥想》等。

针对外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采用诵读式诗歌教学法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明确的诵读要求,在课堂上可以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不能变为毫无目的性地集体朗读,应该让学生带着感情融入到诗人营造的风景和精神氛围之中。考虑到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不妨将诗歌的译作和英文进行对照阅读,还可以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下,采用播放背景音乐、风景视频或显示图片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理解庞德

1914年出版的《意象派选集》收入了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六首诗,其中有几首是取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改写之作,包括《九歌・山鬼》、班婕妤的《怨歌行》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庞德是通过赫伯特・翟尔思的《中国文学史》(1910)最初读到了这些汉诗的英译,值得注意的是,庞德采用了自由诗体进行了大胆地改写,放弃了翟尔思颇为浓艳抽象的双行韵。我们不妨将《刘彻》这首意象派短诗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对照阅读:

刘 彻

庞德

绸裙的瑟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赵毅衡译)

落叶哀蝉曲

刘彻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显而易见,庞德这首短诗的前四行还能依稀辨认出对汉武帝原作化用的痕迹,只不过画面的运动感更强烈。罗袂、玉墀、虚房、重扃等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有的意象,在20世纪初美国诗人庞德的笔下得到了生动地再现。和原诗营造出的清冷寂寞的氛围相比,庞德的改写十分大胆,“瑟”“飘落”“飞旋”“堆积”等动态的词语仿佛一组从宫闱深院渐次扫过的镜头,让这首诗都变得鲜活了起来。原作的结尾两行是无限感伤的,流露出对亡姬李夫人的伤悼和怀念,在庞德看来,过分的抒情性会使诗歌变得华而不实,应该避免抽象地直抒胸臆,摆脱对韵律和词藻本身的依赖,所以庞德大胆地摒弃了原诗的结尾,转而采用英美意象派诗歌里常见的“意象并置”的手法,她“睡在下面”,连同“我心中的欢乐”,一起深埋在落叶的下面,这样的情感表达显然更为含蓄,和原诗结尾的感叹相比,更为具象化。

庞德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行“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不仅另起构成了单独的段落,还与上文里描写过的落叶静静地堆积的画面形成了一种意象的并置,起到了叠加映衬的审美效果,可谓神来之笔。汉武帝原诗里并无这样的文字画面,完全出自庞德的想象和刻意描摹,“落叶依于重扃”和“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显然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重扃有掩闭着的重重门户之意,在中国古诗文里也可特指墓门,而庞德笔下出现的则是“门槛”,这显然不是什么误译,而是一种创造性地改造,“粘”这样的词语下得贴切传神,显出了一种现代诗独有的艺术张力,通过这片孤零零的潮湿的树叶,庞德精确地捕捉到了主人公刘彻的“心之未宁”,这种寂寞不安的感受被一个特写的景物镜头给放大了,今人读起来也不再有历史的距离感。

庞德没有采用《落叶哀蝉曲》这样的原题,而是直接以汉武帝的名讳刘彻来命名,试图将一个遥远陌生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内心痛楚的普通人来对待。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行从某种意义上也构成了意象派诗歌的“门槛”。作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分支,它反对浮华的风格和抽象地抒情,追求诗歌语言的凝练,提倡自由诗体,具有散文化和具象化的特征。针对如此不无难度和门槛的外国现代派诗歌,课堂教学当中简单地采用诵读法和创设情境法,恐怕不得要领,难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核。和19世纪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不同,现代派诗歌往往更为晦涩难懂,甚至支离破碎,只有采用比较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才能一窥究竟。以庞德的《刘彻》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照注释,尝试着将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翻译成白话文,最好能摆脱韵律的束缚,不去刻意地凑韵,充分感受自由体新诗内在的节奏感。

课堂上教师可以简介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主张,例如庞德在给友人哈丽特・蒙罗的书信里强调写诗既要凝练,也应该像口语化的散文那样,不必拐弯抹角,力求“客观,再客观,然后是表现客观”。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意象并置”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妨举出庞德的另一首杰作《地铁站台》为例:“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赵毅衡译)这首意象派短诗仅有两行,灵感来自于1911年庞德走出巴黎地铁站时突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张张美丽陌生的面孔,从而引发的奇妙联想。这首诗起初写了整整三十行,最终精简为区区两行。不能片面地把鲜艳的“花瓣”理解为这些眼前闪过的脸庞的比喻,事实上,这种“意象并置”、叠加映衬的手法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当中随处可见,例如崔护《题都城南庄》里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再如将两组名词不加连缀地直接并置,构成“列锦对”,更是不胜枚举: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庞德的诗歌创作深受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古诗词拉近学生对于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内心距离。这种比较式的教学法既可以是相同题材或背景的中外诗歌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例如庞德的《刘彻》和《地铁车站》,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和《秋风辞》,这种比较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对于外国诗歌的课堂教学而言,除了原作和译文相互比较,还可以针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中译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诗歌的本来面目,诗人北岛的读诗随笔集《时间的玫瑰》即是这样的范例。

庞德的诗歌向来难译,一首《地铁车站》的中译多达数十种,《刘彻》一诗内地诗歌选本多采用赵毅衡译文,和台湾翻译家叶维廉的译文颇为不同,不妨举出叶译:“罗袂沙沙声已断/玉墀上尘埃飘动/不闻足音,叶子――/急卷成堆,躺在那里/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一块湿叶粘着,在门槛上。”显而易见,叶先生的译文更为古雅,一字未动地沿用了汉武帝原诗里出现的两个意象――“罗袂”和“玉墀”,似乎更为忠实于原作,“不闻足音”、“急卷成堆”这样的词句,比起赵毅衡译文里的“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似乎也更为凝练。然而,此前我们已经评介过庞德这首改写之作的创作背景、主张和风格,知道了庞德坚决反对袭用原文、反对文绉绉的书面语,甚至反对使用倒装句,那么,回过头来再读叶译,就会感到雅致有余,灵动不足,“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凭空多出了一层转折,“一块湿叶粘着,在门槛上”(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更是拆碎了完整的句式。对照此前括号里所引用的庞德原诗的最后两行,赵毅衡的译文明显更胜一筹。

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课堂教学尤为适用。我们可以将《刘彻》的英文原作和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一并提供给学生,让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尝试着翻译或改写。师生不仅可以对同一首诗歌的内容、主题、意象、技法等展开广泛深入地探讨,各抒己见,相互激发,进行多元解读,更要鼓励独立思考,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诗无达诂,何况是隔着语言面纱的外国现代诗歌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成课外研究小组,明确分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查阅资料,也可以把补充阅读的文字材料发放给学生,或通过网站链接、资源共享的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

注释

①钱理群、洪子诚主编:《诗歌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曹文轩主编:《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西川点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黄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④赵毅衡编:《美国现代诗选》,赵毅衡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2篇:描写植物的现代诗歌范文

【关键词】微课 中职语文 有效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55-02

在互网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课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广大学习者的喜爱。虽然微课教学的方式在当下还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程设计、规划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着教师要提高教学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本文探索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微课把教学目标凝聚在某一具体环节上,通过最少的时间讲解语文知识点、教学重难点、疑点、考点等。语文微课可以说是一节语文课程的切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增长智慧。语文微课的主要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片断,包括和该主题有关的微课件、微教案、微联系和微点评等教学内容,在微课结束后,还辅有练习题、练习测试等材料供学生学习。语文微课的重要价值在于“微”:微内容、微故事、微问题等,主要侧重于常态的教学实践,把知识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处理。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课的授课对象比较特殊,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课堂往往呈现死气沉沉的气氛。而使用微课教学的形式,教学多边互助,课堂呈现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大为增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中职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专业课是主要学习课程,因此他们往往对语文课程不重视。微课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总结归纳知识的重难点,利用视频与动画把所学语文知识整合在一起并进行播放,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

中职学生的学习重点一般都是专业课,语文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契合,偏向于选择难度不大的内容,删减了关键的知识点,倾向于选择学生兴趣浓厚、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可能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把教师在课堂上未能讲解的知识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呈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微课设置情景,进行生动演示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时,可以通过微课进行情景创设。例如,学习《触龙说赵太后》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表演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制作成微视频给学生播放,既使得教学不再枯燥,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记忆,寓教于乐。学习《赤壁赋》一文时,教师通过一段发生在赤壁的电影片段创设情景,以电影中魏蜀吴之间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进行导入,瞬间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在微课故事情节导入中体会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思想感情,使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微课合理补充授课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重难点都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才能为学生所吸收,但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相关的录像资料和影音视频,及时为课程内容作合理的补充。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如《故乡》《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祝福》时,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电影片段、图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鲁迅作品的创作背景、写作目的和意义,再现鲁迅笔下的某些特色场景,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熟悉这一切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就更容易理解鲁迅笔下深刻的象征意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授课前开展微课教学,需要教师搜集资料和制作信息、录制需要补充的授课内容,通过对录制内容的整合,筛选重要内容制作成简短的视频,在授课前播放,让学生提前了解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并且帮助学生总结和课后温习。例如,学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文、说明文时,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背景与想象能力,在理解课文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如《苏州园林》一课,在授课前,教师可以制作以预习为主的微课帮助学生具体地领会文章结构,制作三维或二维的空间平面图表现苏州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展示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工匠雕刻、角落门窗的图片,帮助学生提前掌握本文的重难点和移步异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苏州园林美的意境,提高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采用PPT进行微课教学,提供多种启发

PPT 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世界,可以让学生听到、看到、触摸到所要学习的东西,让学生在真正感同身受中活跃课堂气氛。利用 PPT 开展微课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占用时间短,不会延误课堂教学进程,教师也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简洁明了的总结。教师应该多搜集和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料,根据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及大众评论,制作成 PPT 或是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茅盾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时,教师使用互联网搜集其他学者或专家对《水浒》的评论,依据这些主流评论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播放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说出自身的理解和想法。学习课文《再别康桥》时,教师使用 PPT 将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的具体方法浓缩展现,将本课作者简介、康桥情结、写作背景、名家论诗等与精美的图片和抒情的音乐相搭配,制作成简单的 PPT 课件,为学生讲授较为短小精悍的现代诗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四)课堂练习中利用微课提供示范指导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练习环节,比如,讲授诗歌类文章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的影像视频或是音频,激发学生对比朗诵的欲望,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让学生从情感上对诗歌产生兴趣。另外,可以有效练学生的发音,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扭转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例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提前录制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将自己对文章的示范朗读或名家朗读配上精美的文字和动听的音乐,把学生从文字带入笔下的情景内,激发学生朗诵的欲望,训练学生对重难点读音的把握,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方言严重的局限性,提高学生语言的正确性。

(五)采用图片式进行微课教学

在以前,想要了解历史与文学知识,只能通过书籍、报刊与图画等传统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今天仍然适用,并且被很多人喜爱,因此当下书籍阅读的方式仍然适应微课的基本需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形式,把学生喜欢的任务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抽象能力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增强的,形象的画面能够刺激学生的感知能力,增加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讲解文章时播放相应的图片,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动态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对课文描写的很多场景缺乏实际的体验,很多远离生活的事物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语言,学生很难有正确的理解,这样就会分散注意力,丧失对课堂的兴趣,假如学生长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存在理解障碍,时间久了,学生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不利的。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图片式微课教学,将静态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直观、动态的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课文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红柳观察的仔细,体会红柳高昂的风姿。但是很多学生对红柳这种植物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就比较难深入理解它的特点、品质。但是微课图片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对红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红柳在沙漠荒原中傲然挺立的卓美风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六)运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

在中职微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自己策划编写情景剧,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利用情景剧这种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方便教材内容的展示,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先对故事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继而让学生对故事开展角色扮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对故事的情节有充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安排学生运用情景剧的方式把玛蒂尔德向朋友借项链、参加舞会、项链丢失等情景进行表演并拍摄,在课堂中播放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物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平.微时代:满足碎片化学习需要的微课设计与创作――以“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4(2)

[2]钟绍眷,张琢,唐烨伟,等.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3]石磊.运用微课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14(20)

[4]焦鹏.浅谈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速读句刊,2014(10)

[5]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