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绿色发展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发展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发展战略

第1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第2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第3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账户,绿色会计报表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的会计理论界绿色会计报表,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色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环境和资源问题,以达到控制社会资源,改善整个社会环境的目的。以绿色会计指标来控制环境发展绿色会计报表,是促进环境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福自己的同时也泽延子孙决策。

一、增设绿色环境会计的账户

(一)增设绿色资产账户

企业要参与环境保护,治理污染就可能要购买一些治污设备,发生一系列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购买一些污染防治技术等。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绿色固定资产、绿色固定资产折旧、绿色资本支出、绿色无形资产、绿色递延资产等明细账户。“绿色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账户的明细账户,单独核算企业为治理污染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绿色固定资产折旧”作为“累计折旧”账户的明细账户,用于单独核算绿色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绿色资本支出”作为“在建工程”的明细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形成环保长期资产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绿色无形资产、绿色递延资产也分别作为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总账的明细账户,单独核算企业的绿色无形资产投资及发生的递延资产,同时这两类资产也要按规定进行摊销。

(二)增设绿色负债账户

由于过去和现在的环境污染而导致企业需要在未来承担一定的支出,这种支出在未正式支出之前就是企业的一项负债。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环境负债”定义为“为净化环境而形成的负债”,并分类如下:(1)为净化环境而直接发生的负债;(2)为净化环境而预计发生的各项支出。由此可见,当决策者发现对环境污染需要治理时,环境负债的确认时点也就随之形成。在绿色负债确认时点上对治污所需的相关费用的估计则构成了环境负债的余额。环境负债可以按时间长短划分为短期环境负债和长期环境负债。短期绿色负债是指一年以内需要偿还的治理环境的专项负债资金;长期绿色负债是指偿还期超过一年的绿色负债。具体账户的设置可采用如下方法:将“绿色负债”作为现行会计账户的明细账户,即可将绿色短期负债作为“其他应付款”账户的明细账户,将绿色长期负债作为“长期应付款”账户的明细账户。

(三)增设绿色支出账户

绿色支出是指与企业环境活动有关的能够以确切货币形式计量的支出,可划分为绿色资本支出、绿色费用支出、绿色恶性支出三类。绿色资本支出是指为形成企业环保长期资产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绿色费用支出是指企业在环境活动中所发生的不能构成环保长期资产投资总额的费用项目,这类支出属于良性支出;绿色恶性支出是指由于企业违反环保法律法规所导致的各项支出论文服务。这三类支出可分别用“绿色资本支出”、“绿色费用支出”与“绿色恶性支出”账户加以核算。“绿色资本支出”账户借方登记为购建环保资产所投入的资金,贷方登记环保长期资产投入企业使用而结转出去的金额,该账户的借方累计发生额揭示了企业环保长期资产的投资总额,借方余款反映了其他尚未完工的环保在建工程投资金额;各项绿色费用支出在发生时记入“绿色费用支出”账户,期末转入利润账户;各项绿色恶性支出在发生时记入“绿色恶性支出”账户,期末也同样转入利润账户。绿色资本支出账户按照第一部分“绿色资产账户”的有关要求进行设置,其他两项绿色支出账户均可设置为总账。

(四)增设绿色收益账户

“绿色收益账户”用以核算企业采取各项防治污染措施所获得的收益以上直接收益可以用货币计量手段,而间接收益则要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在“绿色收益”账户中加以核算的只包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绿色收益”账户可作为总账,对各项直接收益可以设置明细账加以核算。

二、环境会计信息报表披露的绿色化

(一)利润表的“绿色化”

绿色利润表与现行利润表主体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由于绿色损益项目均设置为总账,所以绿色利润表中包括了“绿色费用支出”与“绿色收益”项目。其中,“绿色收益”项目应紧接在“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后面单独反映,“绿色费用支出”与“绿色恶性支出”紧接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之后反映其次,绿色利润表在“主营业务利润”下单独注明。

最后,还要在绿色利润表附注中增加以下内容:(1)当期绿色收益总额;(2)当期绿色费用支出总额;(3)当期绿色恶性支出总额;(4)当期绿色利润总额占企业利润的比例。在报表中增加以上项目的作用在于:直观反映企业为防治污染、治理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及取得的收益,同时也表明了企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环境投资综合效果等。

(二)资产负债表的“绿色化”

由于本文第一部分将绿色资产账户、绿色负债账户均设置为明细账户,所以绿色资产负债表主体同现行报表格式基本相同。而不同之处则有:首先,绿色资产负债表相应项目中包括了“绿色资产”和“绿色负债”;其次,在附注中增加以下内容:(1)当期购入的环保设备金额及期末余额;(2)当期购建的其他环保资产金额及期末余额;(3)当期发生的和结转的绿色资本支出金额及期末余额;(4)当期发生的绿色负债金额和期末余额。以上信息均需通过资产、负债明细账户获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以上披露中了解企业为防治污染所采取政策与措施等信息。

(三)现金流量表的“绿色化”

绿色现金流量表与现行现金流量表的区别在于:(1)绿色现金流量表部分项目中包括了绿色项目,如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以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均包含绿色项目;(2)在绿色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所有涉及绿色项目的相应项目中单独注明绿色项目的金额,例如:“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中包含了绿色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在该项目后用括号注明“其中:绿色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如果不采用这一形式,也可以用另一形式代替,即在绿色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分项加以说明。

第4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钢结构企业 绿色建筑

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筑行业,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钢结构产业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既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内在要

求,又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绿色建筑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方向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实行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我国陷入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的安全战略。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近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99%属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近2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仍属高能耗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约28%,再加上建材生产的能耗,用于建筑的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此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每年建筑垃圾排放量高达4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0%~40%。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期,桥梁、铁路、公路、地铁、轻轨和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大范围展开,如果再不转变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将更为严峻。而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活动和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绿色建筑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全球气候环境是我国应有的历史使命。事实上,我国也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节能减排目标,并通过多种途径确保使其实现。为此,我国还提出了建筑的节能目标,要求从2010年起到2020年,建筑节能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建筑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使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不管是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发展绿色建筑还是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绿色建筑的转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钢结构企业对绿色建筑发展的作用及其发展优势

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环境破坏小、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地基基础费用低、建筑空间使用面积利用率高、节水、施工占地少、噪音小、粉尘少、施工周期短、造价容易控制、建筑材料可循环利用、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低、易于产业化生产等特点,被成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基础造价上可节约30%,房屋面积利用率高7%~10%,施工工期缩短约30%。正是基于上述优势,随着我国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钢结构在我国火车站、剧院、机场、高架桥、地铁、轻轨、铁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及大跨度、多高层住宅等建设中的运用进一步扩大。北京、浙江、上海和山东等城市已经在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这标志着钢结构正逐步成为我国现代化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及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钢结构企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钢结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日益成熟。截至2010年底,我国拥有规模不等的钢结构加工、制作企业1万多家,一级钢结构专业资质企业400余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大型钢结构企业39家,形成了一批以中冶、中建、宝冶等为代表的国有钢构企业和以杭萧、精工、东南网架为代表的民营钢结构企业以及集教学、科研、设计、制作、安装、配套产品及设备为一体的庞大产业链,而且这些企业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建成了诸如奥运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上海环球中心、当代万国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等一批高水平的钢结构建筑产品①。二是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拓展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空间。在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钢结构企业将在火力电厂的主厂房和锅炉钢架,交通工程中的钢桥梁、铁路桥梁、飞机场候机楼、火车站候车大厅,市政建设中的地铁、轻轨、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环保工程、城市公共设施、临时房屋及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大有作为。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建筑20亿平方米的发展趋势还要持续25至30年,仅2011年我国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就达1000万套,而今后5年新建保障性住房要达到3600万套。但是,目前占我国建筑产业三分之一份额的住宅建筑市场的钢结构所占比例却不足1%。如果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建设有5%采用钢结构,按多层、高层建筑平均50千克/平方米钢材计算,用钢量每年将达到150万吨(陈禄如,2009)。三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为钢结构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1998年,我国就要求把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把建筑钢结构行业作为“十五”期间国家发展的重点,并在2009年把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十大规划调整产业之一和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技术导则》。我国还相继修订了约90本建筑钢结构的钢材、设计、制造、施工有关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编制了《住宅性能评定指标体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健康住宅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和2010年《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这些政策为我国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基于钢结构企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选择

(一)强化政府规划职能,引导钢结构产业科学合理发展

毋庸置疑,通过钢结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应该是建筑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新方向,国家制定的诸多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利好政策和钢结构具有的优势也必将使钢结构建筑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引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实践也已经证明,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强化政府对钢建筑的规划和引导职能。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国家建筑业、钢结构行业特别是《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及本地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包括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目标、钢结构建筑重点发展领域等在内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投资领域的引导。钢结构因其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点而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不节制地滥用钢结构和对钢结构盲目投资。因为如果钢结构使用量超过了工程对钢结构的实际需求量,或者地方政府部门为了过度追求钢结构建筑对钢产业的拉动作用或者为彰显“节能减排”的政绩而盲目投资钢结构企业,势必造成钢结构的资源浪费,对节能减排起到反作用,甚至会导致钢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的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加工和安装企业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

(二)完善制度及行业标准建设,营造钢结构企业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要建立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鉴于钢结构建筑的技术要求较高和建筑业对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业安全的重要性的实际,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行业的准入退出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对钢结构企业资质和信用体系的认定,提高钢结构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水平,促进该行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法制法规建设。重点是重新修订现行的建筑市场招标办法,在进行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大型公共设施和超高层建筑的招标时,采取土建和钢结构联合招标或钢结构单独招标的方式,由业主直接与钢结构企业签订工程合同,解决现行的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工程项目中因总承包单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制约将工程转包给钢结构企业,导致钢结构加工、安装企业成本风险增大的难题。三是完善钢结构建筑的监管机制。在进一步完善钢结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应联合成立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加强对钢结构建筑材料、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方位的检查监督,确保工程安全并提高其质量水平。

(三)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钢结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出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为应付国外钢结构企业的冲击,都要求钢结构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改善企业施工工艺,减低材料消耗,逐步淘汰高耗低能、工艺简陋的传统工艺,提高钢结构建筑产品的推广利用价值。第二,强化钢行业科研机构、协会组织以及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加强对钢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把高强度、高韧性等具有良好焊接性能的钢板和型材作为钢结构材料研究的重点领域,开发出更多耐候耐火、耐低温、耐海水腐蚀、耐化学介质腐蚀的功能性钢材,促进其升级换代,增强钢结构建筑的使用期限。三是提高钢结构设计水平,重点是推进对钢结构体系选择、节点构造处理和构件优化的研究,改善钢结构性能,降低结构造价。四是加大对钢结构企业自动化设计、制造、安装等方面的软件和技术产品研发的资金投入,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钢结构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四)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确保钢结构企业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相一致

可以预见,钢结构建筑由于其特有的优点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必将成为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新宠儿,进而在我国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未来建筑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不但负有节能减排、拉动国内需求的重任,而且还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我国因加速城镇化进程需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而钢结构建筑很可能成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方向的经济转型时期,钢结构企业在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过程中保障住房者和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的重任尤为艰巨。这是因为,如果忽视其质量,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进而产生大量建筑垃圾,甚至还会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问题。由于房屋拆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1999年的重庆綦江县彩虹桥垮塌、2011年的昆明机场在建桥梁坍塌和韶赣高速桥梁坍塌等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以重复建设拉动gdp增长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与当前我国所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是严重相悖的,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为此,地方政府和钢结构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经济增长、企业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好质量关,把包括钢结构建筑在内的建筑业提升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予以认识,这是任何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企业管理者应有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前景及其对策建议[j].住宅产业,2011,(3).

[2]陈禄如.我国钢构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n].建筑时报,2010-03-11.

[3]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

[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eb/ol].中国物资采购网,2011-05-05.

第5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摸清家底,掌握承载力。为了切实将发展绿色经济从理念转化成行动,蓬溪县委、县政府将摸清“家底”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首要工作,邀请省市专家、学者到蓬溪县进行考察论证,帮助找准适合蓬溪县绿色经济发展的项目和产业。同时,将土壤和水质样本送到省检测中心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和水质环境均适合发展绿色经济。去年5月,全县51万亩耕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载体。

加强领导,提升牵引力。一是配强领导。成立了书记、县长挂帅,两名县委常委和一名副县长具体负责的发展绿色经济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领导小组每月坚持召开一次绿色经济发展专题会议,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加强培训。在专门邀请大学教授为全县副科职以上干部授课的同时,专门组织农口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业主到绵阳、雅安、成都等地考察,增强干部抓好绿色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扶强龙头。引进培育闽中食品公司,发展蘑菇产业;引进培育中通公司,发展PIC生猪产业;引进培育华亨泰丰公司,发展循环农业;引进培育新生态公司,发展原生态鹅产业。四是建立专家大院。与四川农业大学和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县校院合作协议,成立了8个“专家大院”,转化现代科技成果8项,有效解决了发展绿色经济专业人才缺乏的困难。

选准项目,增强原动力。蓬溪县已建成菊苣、香菇、仙桃、九叶青花椒、精品蔬菜等绿色农业种植基地52万亩。培育和发展了优质粮油、香叶尖茶叶、PIC生猪、原生态鹅、九叶青花椒、香菇、蘑菇、蓬溪仙桃、青刀豆、高β胡萝卜素红薯等十大绿色农业骨干项目。全县绿色农产品覆盖率达到7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达到17个;香叶尖茶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获国际金奖;“蓬溪仙桃”获“中华名果”称号,蓬溪县被授予“中国优质桃之乡”;永红矮晚柚获有机食品认证和“中华名果”称号。

加强营销,扩大影响力。为了实现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蓬溪县十分重视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优质绿色食品“三进”工程和“十百千”活动。“一品原生态鹅”、“红参水果胡萝卜”成功进入北京大超市;青刀豆系列产品远销欧盟市场,成为出口创汇的重点产品;香叶尖茶叶已成为国内260余条航线航班旅客喜欢的饮品;高β胡萝卜素红薯卖出了每公斤36元的价格。蓬溪县已有25个绿色食品进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成都等大都市。

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力。一是融资政策。协调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以及技术开发。二是激励政策。对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争创到全国驰名、著名商标,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由县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PIC生猪、原生态鹅等绿色经济骨干项目实行财政补贴。三是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和推广“生猪寄养制”、“农作物寄种制”、农村撂荒耕地代耕和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充分调动了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第6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类对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化,由环境保护进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层探索。循环经济模式是环境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实现途径, 它对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 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 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 达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回归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之间循环运动的本质属性,按照物质循环运动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理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 原则)。减量化(Reducing) 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 因此又叫减物质化,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 原则的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 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弃物的产生, 这一原则可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或再循环(Recy?鄄cling) 原则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这三大原则分别针对生产和消费流程的输入端、中间环节和输出端,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指明了方向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将会越来越市场化。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价格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国际矿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就是有力证明,继续依靠廉价的能源、原材料和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节约资源本身就是在创造财富,降低资源消耗量就意味着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企业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中最重要的在于“减量化”。虽然通过对资源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但是在源头上予以控制远远胜于“亡羊补牢”。只有从源头上控制了资源的消耗量,才能更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企业而言,节约资源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是关键所在。实际上,生产节能的装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一旦掌握了这些领域的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必然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额利润。此外,节能技术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当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成为世界各国未来产品的需求趋势,率先研究节能环保技术,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水平低,缺少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多数企业仍靠购买国际上二三流技术来发展生产,这是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企业应当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适用循环经济技术,如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绿色化学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同时加快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的步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打破绿色壁垒

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环保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被世界各国及国际经济组织所重视,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但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逐步向外向型发展,这就要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产品逐步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这样才能打破“绿色壁垒”。

三、绿色营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但是,推动循环经济主要还需依靠企业行为,要求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绿色营销也称生态营销、环境营销或和谐营销,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统一,既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要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还要注意自然生态平衡。企业对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定价及促销的策划与实施等,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力求减少、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实现经济与市场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绿色营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营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这种需求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并以此作为企业绿色营销的出发点。绿色营销的重点是企业、对象是消费者、受益的是企业和整个社会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绿色营销作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选择,体现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有其自身特征。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问题,还必须考虑生产前原材料、能源的开发、获取及消费以后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因此,产品的寿命周期应扩展成从“孕育到再现”的所有阶段,即“资源―――生产―――销售一一消费―――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一个循环过程。

(一)在产品资源阶段,要重视资源的选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根据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思路,从企业内部、企业间和全社会范围来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选取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重视选取再生资源。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资源,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和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资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管理,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减少资源的损耗。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提高工艺,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在产品生产阶段,要依据循环经济准则合理设计产品

比如在设计包装时,应增加用户环境保护意识,选择对环境污染少的材料,还应考虑包装废物的处理;运用绿色工艺,实施“清洁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实现再制生产,即把回收的旧部件,通过严格的检验、翻新,再用于制造新产品。富士公司和柯达公司在一次性胶卷照相机上就采用了再制生产方式,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关注。

(三)在产品销售和消费阶段,要建立以旧换新的回收制度

以旧换新以取得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注重包装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可降解,积极推行使用纸制包装袋和可降解包装袋。合理制订绿色产品价格,鼓励绿色消费。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宣传,提倡绿色消费,帮助消费者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树立以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时尚的新型生活方式;减少和抵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用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购买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不良倾向;自觉实施垃圾分类投放,提高垃圾的再循环利用率。

(四)在产品废弃―――再生阶段

第7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前言

绿色建筑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究其原因,缘于绿色建筑体系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赋予建筑物“绿色生命”,注入科学理念。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一项意义重大而又迫在眉睫的任务。近年来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起步兴起,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潮流的追寻和顺应,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是无限广阔的。作为耗能量很大的建筑业,开发和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步骤。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提出了绿色建筑理念来寻求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发展,高效率地利用能源,并且做到“零排放,低消耗”,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1].

1、绿色建筑的概念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所谓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屋顶绿化、草坪绿化等,而是指该建筑对环境的危害近乎为零,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不破坏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它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是当下世界各国付诸大量资金和精力去开发的新时代产物。绿色建筑追求人、自然和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自然风、太阳能等资源。

1.2绿色建筑的特点

(1)生态性,绿色建筑的生态性是指建筑从最初的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的使用过程中尊重生态规律,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地制宜,能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地域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既提高住户的舒适度又能减少能耗;建材选取时将环保材料和循环利用材料作为首选,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加工过程的污染物排放。

(2)安全舒适性,绿色建筑在选址上应注意避免周边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建筑场地应远离电磁辐射污染源和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选择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符合环保标准,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绿色建筑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建筑本身,还应重视建筑周围人文环境、视觉环境及景观环境的建设,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处。

2、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原因

2.1 配套政策法规缺乏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不快,这与缺乏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有关。由于绿色建筑的新增效益为建筑物使用者或社会所得,则会造成开发商、建筑企业有意识的避开承接绿色建筑项目;支持开发绿色建筑的信贷政策[3]缺乏,若建筑企业、开发商有技术、有创新、想开发绿色建筑,但由于资金的短缺,则会被迫放弃参与绿色建筑的开发、修建。

2.2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还不成熟

目前,尽管我国有部分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热情非常高,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起步较晚,相当多的设计人员并不熟悉绿色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一批对绿色建筑处于陌生状态的专业人员采用该方案设计往往会加大工作难度,降低了他们实践绿色建筑的积极性。而且我国绿色建筑的基础研究仍是很滞后的,国内节能材料和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使用成本高且种类不全。再加上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复杂,和传统建筑相比,更易产生一些工程问题,致使众多开发商丧失了尝试绿色节能建筑的兴趣。

2.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是发展绿色建筑强大的技术保障。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律文件和成熟的技术支撑。所以在评价体系设定的开始,其制定和推广应以引导鼓励新想法、新材料和新技术为主。

2.4绿色材料、设备的成本高

在建筑物选材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节能、环保效果,根据需要可选用透水性混凝土、植物相容型混凝土、可再生混凝土、保健抗菌釉面砖、低辐射镀膜玻璃、无机活性墙体保温材料、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5]等建材,这将提高成本;广泛使用光电技术,节能环保设备的安装,也使成本上升。

3、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

3.1设定长远战略目标策略

绿色建筑要在地区差异大的中国良性发展,要以解决存在的长远与短期、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为前提,围绕绿色建筑发展,逐步培育政府服务、市场运行、金融支持、技术保障等4个服务体系。以不求快,先求稳的方针,在每个实施阶段,都分析和协调矛盾,合理的控制局面,遵循阶段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3.2多元化发展策略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大规模的系统化工程,具有较大的复杂度,需要多方力量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和政策来实现这些措施和政策中,既包括通过法律文件手段制定和实施信息交流、税收优惠、资金援助等措施大力鼓励绿色建筑的开发和推广,让更多的企业和部门把发展中心转移到绿色建筑上来,也包括各行业协会通过科学的制定绿色建筑分级和评估标准等积极推动其发展。

3.3环境绿化设计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环境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必须注重环境绿化工作,绿化不仅能创造空间,还能美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在环境绿化设计时,必须注重绿化环境的设计,营建良好的微气候,并把绿化量化标准引入环境绿化设计规范,就周围环境绿化而言,尽量避免硬质铺地,拓宽草坪面积,尽量多种一些高大的乔木,并尽可能的采取渗透性强的生态型铺地,比如在方格中种草,利用格状铺地砖铺地等。

3.4可再生自然能源利用

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至关重要,自然界可再生自然能源有很多,其中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均是常见的可再生自然能源。

结语

推行和发展绿色建筑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概念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它将逐步充实和进步。在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中国还处于初始阶段,为了更好地利用绿色建筑来建设美好家园,还应加强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强

自身创新能力,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健康、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陈星.德国与中国在生态建筑发展中的比较[J].工业建筑,2009(4).

[3]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设科技,2012(7):14-17.

第8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关键字: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construction level is higher and high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re also further to the requir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building,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green building to be the main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Green building i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the construction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build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aving resource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and provides the user with a sound and efficient living space. This article is centered on the green building, and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wo aspect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state-of-the-art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113.6+41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需要建立在人们对于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上,当前我国的建筑发展环境面临着较大的能源消耗,节能成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筑的绿色并不是单纯的提高绿化率,而是一种生态发展理念,是能够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并且在不破坏环境的基本生态平衡的环境进行建筑施工建设。下面本文就对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论述。

一 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逐渐深入到建筑领域,营造绿色建筑,建设健康的住宅成为建筑者和居住者的共同追求,当前人们不仅追求建筑物的质量,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绿色生态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从示范性阶段向实际操作阶段发展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模式已经从示范性阶段逐渐向着实际的操作阶段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绿色建筑在实际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实践经验较少,相应的基础数据不足,加之现有的评估标准经常偏重于对设计和建设过程的引导,导致了绿色建筑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受到了质疑。一方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设置主要以定性的条款居多,并且过分的强调设计环节和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的内容,却忽视了建筑物本身的经济性能和使用性能,这样不利于绿色建筑功能效果的发挥。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节能体系和综合性的环境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这样过分的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忽视对整个施工建设环节中节能效果的评估,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公众的判断,也不利于绿色建筑的长远发展。

(二)设计者缺乏能力制约了绿色建筑模式的推广

当前的环境体制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相应的绿色节能生态设计体系也尚未成熟,并且缺乏技术能力较高的设计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建筑模式的推广。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建筑设计者们为了赶任务,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创作,设计出经得起雕琢的绿色建筑作品,加之设计者自身能力的缺陷,发展绿色建筑丧失了其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

(三)绿色建筑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考虑各地实际情况

绿色建筑的应用和推广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在制定一定的评估体系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各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的差异。一些大城市的开发商表示,绿色建筑的评价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的细则所确定的标准过低,这样和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吻合,不能够真正的实现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目标。在一些技能技术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当前状态下也不具有统一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的条件,发展不按照实际情况是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 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研究

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发展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下面本文就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几点发展现状,对今后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大力提倡绿色建筑的实施力度

绿色建筑要想得到更广泛的推广,需要大力提倡期实施建设的力度,相关的建设管理部门需要加大规划的力度,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规划引导,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可以适当的对报建费用进行优惠,制定出完善系统的绿色建筑开发的相关管理措施。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尽量的采取措施,提倡低能耗,实现绿色节能的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用高效建筑功能用能系统和相应的设备,优化建筑用能系统,并且适当的采用能源回收的技术,以提高用能效率,在充分的利用场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

(二)发展绿色建筑需要用绿色的观念进行设计

发展绿色建筑,就需要用绿色节能的理念和观念进行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管理,并且适时的制定并执行相关的绿色标准评估体系,建立起和施工地区相适应的评估细则,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通过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和生态设计原则。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贯彻绿色设计观念,并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或者是多学科的现代化绿色科技成就,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强调优化组合建筑的功能和结构效用,实现绿色、经济和生态的三效合一。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更多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建立起高效和谐的生活环境,并能够实现节能、节水和节地的目标,使得建筑在设计的环节能够充分的实现节能、环保和绿色的建筑生产方式。

(三)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材料的循环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都关系到绿色建筑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者,需要着眼于大局,能够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放在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做到因地制宜的绿色设计。从设计的目标上来看,作为设计者,需要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强调资源节约和减少污染,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尊重自然,强调建筑和自然的协调统一,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的理解能力,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这就需要设计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并且要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的处理好节能、节地、节水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因地制宜原则还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公众的需要,并按照当地的实际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

(四)最大限度的提升设计水平,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最重要的取决于技术的支持。技术的选择决定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通常情况下,绿色技术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按照环境的要求重新改造重组实现技术的突破,另一种则是将其他领域的技术引进来,实现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由于绿色建筑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建筑的性能需求,还需要体现出建筑的绿色生态需要,因此说技术的提升是关键。作为设计者,要想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一定要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发展。

结束语: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建筑,其在满足建筑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还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态的需求,实现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力求为人们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就以绿色建筑为中心,从其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能过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帮助,使设计者创造出更好的符合生态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 薛明 胡望社 杜磊磊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03期

[2] 李亚男 浅谈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46期

[3] 胡俊涛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几点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山西建筑,2010年第27期

第9篇:绿色发展战略范文

第一,加强观念引导。首先各级政府应深刻意识到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的迫切性,应在加强绿色农业区域生产总体规划、引导农民正确决策上多下功夫。其次,围绕绿色农产品的特点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最后,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或生产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继续搞好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培训。

第二,加强绿色农业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具体来说,可由国家农业部主持,依据各省区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及其决定的生产优势,对绿色农业制定带指导性的区域发展宏观规划;然后各省区、市县参照国家宏观规划,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具有本区域特点的中长规划。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或农业部门,定期绿色农业产业政策,指出哪些生产是属于加强扶持及保护范围的,哪些生产是属于调整范围的,让广大农民群众心中有数,并以此为参考,做出理智正确的微观决策,将分散的生产经营,纳入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轨道。

第三,建立规范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应把握以下三关:一是生产基地选址关;二是种植过程无害化关;三是农产品残留毒物检测关。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在农作物、畜禽、水产的优质高效新品种选育上重点突破;二是要围绕新品种选育做好与之配套的良种良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三是要围绕产后保鲜、贮运、加工、包装的各个增值增效生产环节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四是要围绕优质名牌产品抓好高新技术示范与普及培训工作;五是要积极地、有选择地引进名特优稀品种资源与相关技术、设备;六是要加强和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第四,加强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除了与其他产品共有的特点外,更有贮藏期短、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等特点,很有必要建立专门的营销网络。对于出口产品,急需建立进、出口国相互承认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使其畅通无阻,以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