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训机构校长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原因及后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领导力,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体制转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训机制僵化、培训效果难以验证等原因,使得动力来源不足和动力机制扭曲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的伴生物。它们产生的消极后果不仅降低了培训效率,更助长了培训投机,最终使得政府的大量投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校长管理的行政化是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体制原因。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领导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我国仍然沿用行政化的校长管理体制,校长的任命权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校长之间的业务竞争很大程度上被以迎合和取悦上级为目的的竞争所取代,校长们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被集中于揣摩和满足上级的意图上,他们有动力在做表面文章和隐瞒不利信息等方面狠下功夫。这表明校长自身领导力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制度约束,表现在校长培训上,一方面校长们积极参加培训,因为一定时数的培训是任职的法定条件;另一方面,校长们没有动力为提高受训效果付出更多劳动,因为这和自己任职和升职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培训机制僵化弱化了校长培训市场的竞争和校长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由省级政府进行资格认定,普通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有条件的综合大学是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主体。这种体制内安排的重要缺陷是人为地造成了校长培训的地域分割,严重弱化了校长培训行业的竞争。这直接对培训机构为适应培训需求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培训内容层次低、培训方法陈旧等后果。例如,现在的校长培训多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技术,并没有在校长领导力建设这个更高水平上把握培训,不能把管理上的操作上升到领导智慧的高度,其结果是不能对校长提高领导学校的能力给予真正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再如,有一些校长培训虽然也讲领导力建设,但是其方法多是案例分析和走马观花式(或带旅游性质)的参观学习,缺少科学的领导体验式教学设计,给学员留下的印象不深,针对性不强,不能在领导实践中引起共鸣并上升为娴熟的领导技巧。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培训机制及其派生缺陷由于不能给学员提供更多选择,不能给学员带来高层次、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培训服务,进一步制约了校长参与培训的热情,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校长培训效果难以验证是培训投机产生的技术根源。目前所采用的校长培训评价方法主要是客观评价,即对参加的培训时数、考核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认定。但是,这种培训究竟对校长领导工作带来多大的提高,短期内难以显现,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这为校长培训投机提供了土壤。具体表现为:培训机构可以忽视培训质量,以各种不正当方式取悦学员,最终达到争取学员、获取收益的目的;学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有限选择权,对培训机构提出非分要求,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地完成规定时数的培训。这种培训投机的后果是校长培训由实质性培训向形式化培训转化,政府培训投资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四,校长对学校的控制权派生出其他形式的培训投机。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表明中小学校长在任期间享有对学校的全面控制权,增加控制权消费是与这种制度共生的产物。这在校长培训上的表现是,校长有动力挤占其他经费增加校长培训消费,其中更多的是变相的旅游消费。这在我国校长培训产业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有的培训机构以各种独具特色的国内外旅游安排吸引校长,一些校长也充分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增加这方面的个人消费,有的甚至利用这些机会联络自己与上司之间的感情。这种投机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扭曲的特殊表现,它的蔓延之势正在瓦解校长培训市场的纯净和秩序,其危害是深远的。
二、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效率的动力机制的途径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机制,以保护公平竞争为目标的市场秩序是提高效率的外在动力。因此,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是我国校长培训产业健康发展、校长培训效率不断提高的制度保证和可靠动力来源。
第一,扩大校长管理体制的竞争性基础。赋予传统的行政化校长管理体制更多的竞争性基础,促进校长信息的流通和开放,符合我国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制度改革的方向。所谓竞争性基础,就是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在设定标准的基础上,扩大竞争范围,增加同行专家评价的权数,吸收包括教师、社区公众等群体在内的利益相关人的声音,对校长或拟任校长实施道德评价、业绩评价和社会影响力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择优任用。所谓校长信息的流通与开放,就是建立校长与校内外、上下级之间的全面沟通渠道,随时总结和发现领导实践中的经验与缺陷,并把校长的领导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种竞争、开放机制建立起来的效果是,把校长的注意力由迎合上级引向领导学校的工作上来,把工作的重点由应付上级转变为正视和解决学校的战略问题。实践中,校长会主动发现自身的领导素质缺陷,会主动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参加各类培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参加各类培训的效果有实质性期望,从而实现校长培训的动力由外部强制向内在驱动转化。
第二,建立公平竞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市场。保护校长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就是要放松培训机构的管制政策,建立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只要达到国家设立校长培训机构条件的单位或机构都可以依法进入校长培训行业,提供校长培训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把校长培训工作委托给范围更广的组织或机构,它们可以是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教育协会,也可以是其他有条件的机构或团体。这种培训服务提供商众多的市场格局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在公平有序的市场基础上的竞争会提高培训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训质量;在市场无序状态下的竞争将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投机的蔓延,最终损失效率与公平。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培训机构信誉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制度和问责制度,压缩非法交易的空间和严厉问责培训事故。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由于给校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在公平竞争背景下,校长选择质量优良、满足需要、价格公道的培训服务,培训机构之间质量与服务的竞争推动着校长培训产业不断升级和优化。
第三,修订中小学校长培训标准,丰富校长培训的层次和方法。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领导者的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战略规划能力、影响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决策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如果说管理是一种技术,那么领导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因此校长培训应该是多层次的,尽管管理能力的培训是必需的,但领导力培训应该成为校长培训的核心任务。也许有人会说,领导力是正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副校长只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就可以了。笔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无法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标准化,校长或副校长更是无法标准化教师的劳动。因此领导是与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都相契合的行为。例如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领导者,因为教师只有通过增加影响力、提高针对学生个性的规划与决策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校长培训的效率还依赖于培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培训方法的创新,这要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实现:一方面改变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扩大培训教师的来源渠道,增加对教育领域的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与理解,并改进和创新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原有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体验式教学等新方法,通过各种特殊的领导情境的设计与模拟,拓展学员的领导思维,并通过学员间的互动和自身的深层体悟转化为领导智慧与艺术。
关键词:校本研修;资源整合;机制;内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8-02
收稿日期:2006-04-07
作者简介:张淑伟(1971-),女,河南新密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转型期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想更好地发挥在校本研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立足实际 ,突出实效,在探索和实践中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构建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推动中小学教师 开展教改实验,为本地区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和服务。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培训机 构 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即培训机构的职能与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站等发生重叠,如果 这个问题不予解决,就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况且,从组织设置来看,在同一县 域范围之内,完全没有必要设置如此众多功能相近的事业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很有必要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 室、教科所(室)、电教站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合并为一个机构,成立一 个“四位”一体的新组织,具有教研、科研、培训、信息化等综合功能,统一管理、服务于 教师教育工作。这样既可以避免冲突,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实现优势互补。
2005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 》(教师函[2005]4号),并明确规定了“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试行) 。《通知》在功能定位指标中明确提出:进行教师教育相关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 效实现本 区域教师进修、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上挂高等院校、下 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形成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笔者认为,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合并不是捆绑型的,不是形式上“几合一”而是真正 的功能、机构和管理的整合为一。如果同在一屋檐下,一个牌子几套人马,各吹各的号,各 唱各的调,不仅不会出现1+1+1+1>4的结果,反而会大大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当然,如果 整合后的新机构领导层能以大局为重,真正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过 分看重自己的权力和位置,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那么就会缩短磨合 期,尽快建成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 、校本研修引领等为一体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二、健全组织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设有效运行机制
在具体实施中,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对辖区内实验校的研修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明确中 小学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责任和作用,指导各类学校制定研修目标、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 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一)因校制宜,因人而异,建立目标导向机制
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校本研修必须因校制宜。教师培训机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实验 校大致分成几个发展层次,指导学校制定出校本研修工作的长远规划、中期目标、短期计划 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实验学校根据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划分为入职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等不同 类型,也可以按任职资格等级分为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同一层次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指导实验学校建立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的发展方向及各个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 目标。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基本素质、能力、职称、身份(不同级别的骨干),申报不同的级 别,学校根据申报情况进行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
(二)健全机构,强化组织管理,做到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1.建立学校校本研修组织
建立“校长―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校本研修活动组―教师”四级管理体系。校长是学校校本 研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校本研修总体目标的确立、整体方案的设计和培训资金的保障 。由校长、教师代表、教师培训机构指导教师组成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中、长 期研修方案的制订、实施、评价与调控。“校本研修活动组”负责学校学期研修计划的制定 ,并组织教师具体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2.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
校本研修的自主性不等于自我封闭,校本研修也需要开放。目前,广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 不合理,多数学校规模较小,教师人数少,师资水平相对薄弱,培训资源短缺。要防止校本 研修工作的低水平运作,有必要建立校本研修协作组织。协作小组成员由结成协作伙伴的若 干学校领 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包点教师及中心校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协商和组 织协 作组内教师校本研修活动,帮助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 享。
3.建立“教师校本研修导师团”
导师团成员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教育专家学者、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研究人员、本地区各 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在校本研修活动启动之初,教师培训机构要组织在校本 研修研究方面的专家,对各实验校的负责人和教学骨干进行理论讲座,使大家统一思想,澄 清认识。在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导师团成员要经常深入分包学校对教师们进行指 导和系统性的专业引领,使教师们的认识得到深层的升华。
(三)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有章可循
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由学校组织实施,往往容易出现随意化倾向,从而影响校本研修的均衡发 展和质量提高。要保障和推进校本研修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是非常 必要的。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台全面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意见,各 地 市也要制定出配套的实施细则。这些制度要多“弹性”,少“硬性”,内容要具有普遍性, 对所属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县(区)、学校还必须根据自己实际的制定出适合县 (区)情、校情,内容具体、可操作的具有最佳约束和激励效果的管理制度,如《检查管理办 法》、《考核评价方案》、《表彰奖励办法》等。
在各项管理中,最不容忽视的是评价管理,因为它是激活教师发展的动力,具有鉴定、导向 、改进和调控功能。对教师参加研修情况的评价工作可统一在教师培训机构的指导下,以中 小学校和乡(镇)为单位进行,由县(区)、乡(镇)、校指导组和中小学校长对参训教师进行评 价。
为了实施动态评价,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倡导并指导实验学校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 机制。研修机制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为每一位教师都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袋包括以下内 容:(1)教师 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所处发展阶段);(2)发展目标,包括学期计划、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3) 文集汇总,包括校本研修自培计划、学习笔记、反思日记、案例评析、教学随笔和自修总结 等;(4)成果展示,包括开放课教案、优秀案例、自制优秀多媒体课件、论文和个人获奖证 书等四大块。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动态管理系统》,明确各个层次(入职期、适应 期、发展期、创造期)中各个级别(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的发展目标。学期 初,全校教师都根据自己实际进行申报,学校根据申报评审,最终进行级别定位。每学期末 ,教师根据自己达成目标情况自评,学年组或学科组进行互评,最后学校进行阶段性总评, 根据总评结果确定教师能否晋级。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校本研修机制,明确了研修目标,引入了竞争机制,为评价管理提供了 抓手,使校本研修活动充满了活力。
三、精心选择研修内容,为校本研修提供载体
校本研修内容大致可分为通识性内容和特色性内容两部分。
1.通识性内容
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 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 发 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研修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 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
2.特色性内容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学校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求。以校为本、 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还应当结合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审慎地选择研修的特色性内容。如:为 帮助入职期的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站稳三尺讲台,可选择一些教师职业道德法规、班主 任工作论坛、教学基本功训练等作为研修内容。
四、构建有效研修方式,最终实现研修目标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根据各中小学的实 际,可采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方式:
1.“自修反思”式
要求教师对照自选发展目标,有目的地研读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理念的专刊。在自学过程 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实现理论观点与实践问题的碰撞磨合,联系发生于本地、本校及身边 的教育、教学现象,回放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自省自查中形成新的认识。通过撰写反思日记 、教育随笔、典型案例,定期召开教师“教学反思”座谈会,促使教师素质与理论的提高, 激发教师终身发展的欲望。
2.“接受借鉴”式
主要是通过经验分享和理论知识的更新,让教师自主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的 做法有:(1)组织必要的教师培训会,聘请专家讲学;(2)举办名师论坛,让名师讲述经验和 体会,发挥其辐射功能;(3)导师团组织校内或校际集中研讨,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4)开 展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
3.“课题带动”式
主要是利用学校承担的各项科研课题研究资源,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课题 研究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行动研究,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提高教育质 量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4.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方式
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中小学教师借助网络环境而形成学 习 型组织,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和开展名师骨干帮带、案例评析、成果交流等活动,使 共同体成员得到提升和发展。
利用网络还有咨询诊断模式,即培训人员、教研人员针对中小学教学场所中的实际问题或视 频教学案例,采 用提问、咨询和讨论等策略,通过网络进行双向视频交流,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寻求切实可行 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毕天增,等.走进校本学习与培训[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朱小蔓,等.新世纪教师专业化走向[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
[3]徐学俊,等.教师校本研修及其区域协作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4(12 ).
这些年,为了促进教育发展,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克服了很多困难。第一阶段,我们着重解决了孩子有地方读书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很多地方的学校破旧不全,网点布局严重缺乏,孩子没有较好的地方读书。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一个个新校园建起来了,学校布局基本完善,有较好地方读书的问题解决了。第二阶段,我们着重解决让孩子有条件读书问题,主要是让困难家庭孩子有条件读书问题。这几年,我们从上到下建立了助学制度,还推行了“爱心营养餐”工程,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或辍学。现在,也可以说是进入到了第三阶段,面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们要着重研究解决的是让孩子能够在较高水平老师帮助下读书的问题,也就是读好书的问题。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大事。现在,孩子们都有地方读书了,也都有能力读书了,但是他们所面对的老师差异太大,这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满意的地方之一。现阶段,要促进教育现代化,要提高办学水平,要解决读好书问题,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工作来抓。
近几年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特别是下大力气抓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年到年,我们实施了以全体农村教师为对象的“素质提升工程”,累计培训农村教师超过18万人。年到年,又实施了以农村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领雁工程”,累计培训农村骨干教师3.9万多人。我们的培训一步步在深入,工作一步步在深化,从全员到骨干,从普及到提升。有耕耘就会有收获,3年“领雁工程”结出了丰硕成果。
“领雁工程”有力地提高了农村骨干教师的执教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一大批经过培训的骨干教师正在农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领头雁作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正在不断树立现代教育的理念,不断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领雁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水平,创造了许多新的培训理念,开发了许多新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更为充实新颖,培训管理与培训评价更加科学合理。过去培训机构所承担的培训大都是三五天,要实施“领雁工程”2个月集中培训,困难可想而知,很多培训机构不仅缺乏经验,也缺乏丰富的培训课程与优质的培训资源。“领雁工程”当时可以说是把培训机构逼上了梁山。广大培训机构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比学赶帮,硬是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领雁工程”有效地锻炼和提升了教育界整合培训资源的能力。“领雁工程”的实施实际上是一个各方面共同配合、有序推进的过程,省市县协同联动,学校和培训机构协同联动,中小学和高校协同联动。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领雁工程”实施最困难、许多人认为影响教学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师范院校发挥了积极主动的参与作用,派出了大批实习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有效地缓解了参加培训教师的工学矛盾。正是这样的多层协调联动,才有效保障和促进了“领雁工程”的顺利实施。
更值得欣慰的是,通过“领雁工程”的实施,我们对加强教师培训的思想不断统一,认识不断深化,自觉性不断增强。“领雁工程”实施3年来,埋怨的声音越来越少了,称赞的声音越来越多了,认识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了。越来越多的校长、教育局长认识到,把教师妥善安排出来参加集中脱产培训是一项很值得的工作,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反而会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的水平。“领雁工程”让教师集中一定时间脱产培训,这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终身受益,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甚至是抱着感恩的态度来评价“领雁工程”的。这告诉我们一个浅显而重要的道理,看准了的事,一定要坚持,哪怕有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也要坚持。只要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有利于教育,就要敢于坚持。成就和胜利永远都属于那些不畏困难和压力的人。无限风光在险峰,想要领略无限风光,我们就要敢于攀登险峰,就要有攀登险峰的勇气和坚毅行动。
教师培训是发展教育的一项永恒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补偿性、运动式、被动性、指定性的教师培训已无法满足要求。在认真总结这些年教师培训特别是“领雁工程”经验,虚心学习先进国家的有益做法,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精心研制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制度变迁,既是对以往培训工作的继承和延续,也是对以往培训工作的变革和发展,更是对以往培训工作的超越和创新。由指定性培训到选择性培训是一个重大变革,这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思想、理念、利益和工作方式。我们常说要办适合孩子的教育,同样我们也要办适合教师的培训。要让教师充分地享有培训自主选择权,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我选择培训,自我实现培训。只有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才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师有开阔的眼界和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永远进行画地为牢、固步自封的培训。跨学科的教书育人已经是一种趋势,跨地域的选择培训也已经成为教师的呼声。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教师质量,学校办学水平根本在于教师水平。哪个地区在这件事情上肯下力气,下大力气,哪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潜力就会更大,未来就会更美好。在提高教育水平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步地抓教师水平提高,我们才可能达到目的。靠抢夺好生源,那只能是一时的,只有全面深入持久有效地抓好教师培训,才是根本所在。
相比较“领雁工程”而言,我们今天启动实施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困难会更多,挑战会更大。今天,面对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面对许许多多绕不过去的利益调整,面对改革发展很难完全避免的各类风险,我们尤其需要回顾“领雁工程”的艰难历程,尤其需要肯定那种不畏困难和压力的决心和勇气,尤其需要肯定那种致力于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执着,尤其需要肯定那种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抱团精神。对待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这项制度性变迁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培训机构、各中小学校,特别是局长、校长们一定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想得长久一些。一项新制度刚刚实施,人们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始终坚定信心和决心,一定要从认识上、情感上、理性上都搞清楚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如果是值得做的,是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教育水平的,是会受到广大教师拥护的,我们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是一项制度性变革,既有利于教师,更有利于学生,还有利于培训机构、中小学校以至整个教育长足发展。办教育要追求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同时也应该追求让教师成长发展,这也是我们的重要目的、重要追求。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作奉献,另一方面也应该让教师在从事职业生涯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激励才是持久的,才是深入的。教师取得了专业成就,才会更爱教师职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做的事很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紧制定实施办法,落实相应政策措施。
要开展广泛的学习宣传活动。我们当领导的首先要带头学习和深入研究,同时要通过宣传发动、专题讲座、文件解读等多种形式,让《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精神深入到每位教师心中,让每位教师知道自己在培训中享有什么权利,要通过这样的氛围,来促进局长、校长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帮助教师实现自主选择培训。
要落实好使用好培训经费。学校公用经费的10%,教师基本工资总额的3%,这是最基本的培训经费要求,各地一定要做到。今后省里在统筹安排相关培训经费时,要与市县中小学学培训经费到位情况相挂钩,优先考虑那些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支持那些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做出成绩的地方。同时我们省级层面也要努力增加用于支持各地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经费。我们一定要把培训经费用足用好,用在刀刃上。
对于当地培训机构的生存问题,在这个培训制度中也有所考虑。从当地教师工资总额的3%部分中提取30%,用于当地教师的有关专项培训。这既是开展专项培训的需求,同时也考虑到有些县(市、区)培训机构水平不够高,竞争不过其他培训机构的因素。当然,我们不搞保护主义,而应该形成一种机制,来促进这些培训机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竞争是提升水平最有效的动力,压力是动力的前提,困难是幸福的前提,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困难才会有克服困难后的幸福。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作为中小学校长,要指导本校教师制订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培训计划,指导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有一个既理想又现实的考虑,这对调动教师积极性是一件好事情。同时要以学校为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以使学校的整个培训工作能够统筹协调、长短结合、妥善安排。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为安排不当而影响教学。因为有5年的统筹,又有年度的安排,教师在提出选择性培训时,我们就可以更多地为教师提供机会,切实处理好参加培训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有一条原则必须始终强调和坚持,这就是要紧紧围绕有助于保障教师的自主选择性。贯穿始终的选择性,是这项制度设计的灵魂与核心。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其他方面都可以研究调整,但选择性必须坚持,这是确保新时期教师培训成效最为重要的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在研究相关培训工作、建立相关培训制度时,要着力推进选择性原则的贯彻落实。绝不能牺牲教师的选择性,而使我们的培训制度变成非驴非马的培训。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选择性,不仅不能偏离,而且还要研究探索如何让教师的选择性体现得更充分、空间变得更大。从制度层面上讲,我们这次是把选择权交给老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培训,请教师来选择。当然要有统一规划,但前提是教师选择,教师选择国外培训我们也支持,教师愿意自费去学习,我们应该鼓励。希望各地一定要坚决贯彻选择性的原则。千万不要把教师的培训固守在本县(市、区),而要让教师广为选择优质培训资源。
在培训中,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一定要悉心研究中小学教师有什么样的需求,不能我有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教师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努力地做什么。要有计划地开发培训课程,设计培训项目,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更新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较高的培训课程和项目。培训机构特别应在组班的灵活性上多作一些研究,可以让教师先选课、再组班。同时,对90学时的集中培训一定要作为重点来保质保量完成。
关键词:促进 中学校长 专业发展 培训模式
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部于1999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并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较系统学习校长专业理论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再从校长培训的实践层面看,我们对70所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86.1%的校长认为校长培训对自己的管理工作影响较大,其中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5.4%。说明校长参加培训确实很重要,而且也有较好的效果。当然,校长培训非常重要,并不能证明每一次校长培训都很有效果,因而,培训的质量就成为培训机构的重点研究课题。为了通过校长培训有效促进农村中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我们积极开展了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在众多的校长培训模式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三个模式的实践,同时认为这三种培训模式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是比较有效的。
一、“主题组班,滚动培训”的模式
这是我们从2001年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提出的,借鉴德国教师培训中的“主题核心模式”,结合农村中学校长实际需要组织实施的一种农村中学校长提高培训的模式。是“主题形式、教师组班、菜单操作、校长自选、分年(滚动)培训、累计学分”的简称。即每年由培训院校根据基础教育形势发展及应训校长的实际需要,确定若干个主题(每年10个左右),由教师组班,每个主题围绕一个中心,或专家讲学,或参观考察,或组织研讨,或经验介绍,校长在给出的若干个主题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选2-3个主题参加培训,每修完一个主题,给予登记相应的学时,一轮培训(5年)中累计修满240以上学时者,发给浙江省中学校长提高培训结业证书的一种培训模式。该模式有九个主要环节,其运行程序:确定培训对象调查分析需求确定培训主题制定主题计划公布主题安排组织校长报名实施主题培训培训总结反馈培训学分登记。①这是一种以人(校长)为本,以校长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较高的校长需要满足度的一种培训模式。其适用对象为应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
实施该培训模式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选择好组班教师。组班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制定主题计划,开发培训资源,聘请主讲教师,组织参观学习,组织培训研讨,做好培训考勤等。为此,组班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校长、教师一线工作情况,深入到中学去,熟悉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之适应高要求的培训工作。必须不断进行总结反思,重视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探索培训的内在规律,提高培训质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培训特色,真正使自己成为以培训专家为主,以学科专家为辅的“双料”专家。我们不但精心挑选组班教师,选派组班教师到中学挂职锻炼,而且每年召开组班教师座谈研讨会,不断提高组班教师实施主题培训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精心设计主题培训方案。主题培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理论型和研究型。理论型的主题培训,以开阔校长视野,拓宽校长思路为主要目的,其主题结构由单维的专家讲学(围绕主题开设几个前瞻性的理论专题)组成。研究型主题培训,其选题范围一般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也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通过培训、研讨可以让校长们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正确、清晰和透彻的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这一类型的培训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观念(认识)问题和行动(操作)问题。因此,一个完整的研究型主题的结构应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学习、实践借鉴、分层分组研讨。
第三、加强过程管理和培训服务工作。实施“主题组班、滚动培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1)树立为校长服务的理念。培训也是一种服务,培训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要想校长之所想,给校长之所需,急校长之所急,为校长排忧解难,从而提高培训的实效以及对校长的吸引力。(2)认真做好培训前的报名、场地设施、培训资料等准备工作,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3)扎实抓好培训过程中的考勤、考核及服务工作。校长在学校是领导者,管理者,但在培训时的角色是学员,要接受较为严格的纪律约束。我们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培训签到制度,严格考勤纪律,并按校长出勤情况确认相应的学分。(4)认真做好反馈工作,包括各县(市、区)校长培训情况向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反馈,校长年度培训情况(主要是所修的学分)向校长本人反馈。
第四、积极开发培训资源。“主题组班、滚动培训”模式中开发校长培训资源的途径主要有:(1)理论学习中主讲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建立专家讲学效果的学员测评制度,建立干训兼职教师师资库等;(2)金华市名校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我们聘请金华市的名校长作为中学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将他们最拿手的、研究最深入的、对中学教育及管理最具价值的内容(管理经验,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独到见解、教育艺术等)组合进我们的培训主题中,培训时请他们来主讲。另一方面,带参训的校长到这些学校,请名校长进行现场教学,同时进行实地考察,切磋交流;(3)本市范围内的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典型经验及科研成果的开发与利用。我们重视发掘我市范围内与开设主题相关的典型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并使之成为主题培训的来自第一线的生动素材,从而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主题培训研究,加深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认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并将一批具有办学特色或有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校作为我们主题培训的基地学校。(4)参训校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培训中开展一些诸如学术沙龙,交流研讨、现身说法等活动,引起参训校长思想的碰撞。(5)相关科研部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加强与市教研室、市教科所、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教育学会及各分会、各种教育研究会的联系,将他们的优势变成我们的培训优势,为我们的培训所用。
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以案例为教材是校长培训的一大特色。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成功的或失败的),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员们分析、思考、讨论并做出各自判断的一种培训模式。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培训者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及指导为前提,以学员运用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为前提;以研讨总结规律、特点和问题以及学员间相互借鉴、启发、提高为重点;重视理论知识与典型事物(情境)的有机统一,重视他悟与自悟的有机统一。”②对于新任的校长来说,他们需要比较系统地学习管理理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提高新任校长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的藩篱,把真实的问题展现出来,将学员置身于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的“真实”中。有利于发展学员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观察力、思维能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因此,它丰富了培训教学内容,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员思维,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校长的任职资格培训,通过案例教学,为学员(新任校长)提供可借鉴的具体生动的管理情景。当然也可适用于校长提高培训。
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模式要抓好以下两个关键点:
第一、选择好典型案例十分重要,应突出针对性、运用性、新颖性和前沿性。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学员集体讨论点评,将某些具体的管理事例、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富有启发性的管理事实材料作深入的了解,最后转化为可借鉴、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根据上述要求,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现成的案例。由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教材中撷取或上网搜集。可选择国内外名校校长的管理案例,研究名校校长的教育管理思想,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与策略。(2)培训教师通过深入学校,收集学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依据相关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亲自动手进行编辑组合一个新的案例。(4)学员按照案例撰写的要求,收集自己或他人的实践材料撰写案例。如我们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中指导学员收集自己学校发生的典型事件,然后编制成为案例。案例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音像材料,就像中央电视2台的《经济与法》栏目中的案例一样。
第二、抓好案例教学的实施工作。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三个主要环节,其运行程序为“案例引入案例分析概括总结”。案例的引入主要通过“听”(如果案例是音像形式)或“看”(案例是文本形式)的形式,将学员引入案例情境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案例。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点环节,能否实现启发学员思维,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案例分析环节。概括总结是通过案例分析,得到规律性的结论。
运用案例分析模式进行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备要充分。包括教师和学员两个方面。教师方面:选择的案例要生动、新颖、切合学校实际,并提前将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要向学员布置每次案例教学应参阅的课程教材资料目录,让学员提前认真阅读理解,掌握本次案例教学应用的理论框架,制定好包括案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教学程序安排及应注意的问题在内的教学方案。学员方面:认真阅读教师布置的有关材料,掌握教师提示的理论框架所涉猎的理论知识,联系学校实际进行认真思考。
(2)重点要突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环节是重点。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案例,要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对案例进行酝酿讨论,要让学员联系自己的管理实践进行解读,要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见解,要协助学员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要通过案例分析,将“案例”转化成可借鉴、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总之,要将案例分析得深入、深刻、全面、透彻,举一反三。
(3)总结要“点睛”。通过详尽、深入的案例分析,教师要进行概括总结,引申出一定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点睛”),对今后学员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当然,在集中多数人的意见时,观点不一定强求一致。
(4)角色定位要正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助学者,而不是主讲者。学员的角色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包括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辩论、扮演、反思等,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有师生的角色定位正确,学员积极参与,教师做好指导和助学,案例教学才会收到预期良好的效果。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中小学校长校本培训是针对参加院校组织的集中培训而言的。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在学校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这种培训与学习有如下特点:培训的目的是基于学校并为了学校的发展,重点解决校长现有素质水平与学校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培训的目的由学校决定,而不是由上级领导或培训院校决定的。培训的内容是以学校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这些问题往往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有关,因此,培训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培训的主体不是上级培训机构的领导和教师,而是与其有联系并受其指导的本校校长。自我培训与培训自我是校长校本培训的重要特点。培训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特点。培训的方式不是以课堂教学传授为主,而是通过以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为主。
农村中学校长校本学习与培训的主要方法有:(1)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寻找问题是校长校本学习与培训的前提和基础。校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存在的若干问题,经过梳理,确定一些涉及全局的问题,作为校本学习和培训的研究内容。(2)严格要求,自我诊断。在安排校本学习与培训之前,校长面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自我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是提高校本学习与培训实效性的关键。(3)学习理论,自我感悟。学习理论,主要是校长修养和教育思想方面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理论。在学习时运用“案例+反思=发展”的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悟出道理,提高认识,有助于解决问题。(4)群体互动,共同研讨。在校长校本学习与培训过程中,校长之间(包括与外校校长)的互动,共同研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互动、研讨可以达到共同提高认识的目的。(5)积极互动,争取指导。校长在校本学习与培训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尤其是一些理论问题,这时请专家来校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校本学习与培训也是专门培训机构专家、教师的研究范围。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校本学习与培训质量。(6)加强评估,提高质量。校本学习与培训要进行评估,不能流于形式。评估的标准是问题解决得如何,校长素质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校长校本培训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校长校本学习,校本研究的过程。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我院积极开展校长的校本培训工作,比如,一年中要求校长读一本教育理论和一本管理理论的专著,并摘录其精华性的观点,撰写体会和反思笔记。以片区为单位,组织片区校长成立校长合作学习研究小组,定期开展学校管理的交流研讨活动。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教育及管理方面的课题研究等。我们定期组织检查及指导。
反思能力是校长必备的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指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校长反思与研究的过程是校长自我学习的过程,是校长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过程。校长学习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校长自我提高的程度。农村中学校长自我反思与研究能力主要包括: 自我诊断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提高能力。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为了促进校长反思与研究能力的提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措施:
第一,要求校长平时记反思日记、月记以及学期、学年反思工作总结。对学校日常工作中有意义的事件,值得注意的问题,要求校长通过教育叙事的形式,加以记录,成为反思日记。对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工作,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反思性总结。这种反思性总结有别于一般的总结,应该渗透着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对管理行为的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管理思想。这种反思性总结比一般的总结更深刻,更具有理论性。
第二、在集中培训过程中,要求教师撰写管理案例,并对管理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撰写管理案例以及对管理案例的深入分析,促进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提高校长的反思与研究的能力。
*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6624平方公里,辖5镇6乡,179个行政村,880个自然屯。全市总人口4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7万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7℃,平均降水748.1毫米,无霜期为125—130天,总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合各种早中熟和部分晚熟农作物生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90万吨以上。
近年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始终遵循“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现已逐步形成了“甜粘玉米、黄牛育肥、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林蛙养殖”为重点的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5户,产业园区(基地)116个,创建省级龙头企业4个,吉林市龙头企业11个,省和吉林市级名牌农产品19个。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121.24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9.78亿元,二产增加值58.96亿元,三产增加值33.50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1元。
全市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单位主要有市农广校、市农机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和市职业教育中心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以培育创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培训、地方扶持、农民创业”的思路,开展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指导等农民创业培训,培育高素质专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基本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农民自愿报名参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创业项目。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意愿科学设计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提供扶持和服务。
(二)分类办班原则。以我市优势主导产业为培训内容,采取按产业分类办班的形式开展培训。同时,以产业类型设置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创业培训模式。
(三)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培训机构。
(四)立足便民原则。充分利用市本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就地就近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五)突出实效原则。创业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培训形式和设计创业项目方面,突出实在、实际、实用,切实提高创业培训效果。
四、目标任务
全市培训创业农民200名。通过创业培训,使一般学员能够掌握最新前沿科技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使有创业意向的学员能够掌握创业技巧,选准创业项目,提高创业能力;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学员能够扩大再生产,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园区),领办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五、实施步骤
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搞好调查摸底,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单位,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落实培训单位:按照承担培训单位的条件,确定市农广校和市农机校为我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培训机构。由培训单位落实主讲教师,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大户、农民企业家等农民创业成功者担任兼职教师,并实行目标管理。市农广校确定骨干培训教师8名,市农机校确定骨干培训教师5名,同时,聘请魏清义、王金龙、姜思昆、钟海等创业成功人士、专业大户为兼职教师。
2、确定产业培训班: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潜力,根据目前农民急切需求,确定开办黄牛高效快速育肥、食用菌高效栽培、林下参有机栽培、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和农机管理与服务五个培训班,每个班学员40名左右。
3、落实培训对象: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民主形式进行学员选拔。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年龄在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好。重点是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和具有创业意愿、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凡符合条件的农民到所在村委会报名,经初审后,将名单报乡镇政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分专业汇总后上报到市农业局审验后,将培训名单分配至培训机构。初步遴选创业培训对象200余名。
4、制定教学计划:培训工作主要集中于春耕结束后农民相对空闲的7—8月份进行。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农机管理与服务培训班:2009年7月上旬
黄牛高效快速育肥培训班:2009年7月中旬
食用菌高效栽培培训班:2009年7月下旬
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培训班:2009年8月中旬
林下参有机栽培培训班:2009年8月下旬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1日至9月30日)。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
1、集中授课。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90学时以上)。以专题讲座为主,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进行。创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业理念等公共知识的培训采取大班式教学,将受训的学员集中到培训单位进行集中培训,时间为两天左右。技能培训班按照产业分类,采取小班式教学,由培训单位深入到重点乡镇按片集中学员进行授课。另外,针对不同的对象增加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培训内容。
2、生产实践。从8月中旬到9月末利用不少于10天的时间组织学员到我市桦郊乡解放村肉牛养殖园区、红石镇小红石村食用菌栽培园区、夹皮沟镇云峰村和苏密沟乡先锋村林蛙养殖园区、二道甸子镇荒沟庙林下参种植园区以及金沙乡农机服务队进行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组织部分优秀学员分别到我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参观考察黄牛育肥项目,到抚松县露水河镇参观考察人参种植项目,到蛟河市黄松甸镇考察食用菌栽培项目,到敦化市参观考察农机作业队。还要组织小部分优秀学员到省外进行产业和市场考察。其间,帮助学员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创业方案,创业方案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已有产业基础、创业目标和创业措施等。
3、跟踪指导。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不少于三年的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跟踪服务。由两个培训单位确定指导教师20名,平均每人负责指导学员10名,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进行定期诊断。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指导教师长期互动关系,指导其健康发展。培训机构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情况跟踪记录表》,记录跟踪服务情况和学员发展情况,归档备查。
第三阶段:组织验收(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15日)。分两个层次进行,先由培训机构进行自查自检,重点验收培训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受训学员生产经营状况及创业项目开展情况。然后再由市农民创业办公室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验收。采取入户走访和电话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培训机构的实际培训效能、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农民自主创业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六、资金来源
(一)资金概算。拟对本市200名农民进行创业培训,需教材费7.5万元,讲课费10万元,场租费2.5万元,实习费2.5万元,考察学习费10万元,学员食宿费7.5万元,后续指导和管理服务费10万元。每名学员的创业培训费用为每人2500元,合计共需培训补助资金50万元。
(二)资金使用。培训经费由省财政厅直接划拨到培训单位,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培训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培训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召开会议、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踊跃报名参加培训。于6月末举行全市农民创业培训班启动仪式,邀请相关人员、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营造氛围、扩大影响。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市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市长杨玉春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尹基成担任,成员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牧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就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社保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农行、市农发行、市工商银行、市信用联社、市农电公司等20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梁锡江担任,副主任由市农业局副局长周彦担任,成员由农业局综合科科长迟明亮、市农广校校长庞淑梅和市农机校校长王凯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质量保障
1、加强教材建设。培训机构要认真搞好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力求做到符合产业特点,适合实际情况,做到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用相结合。同时,要按照产业培训内容,组织购买有关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培训教材和有关资料,做到参加培训人员人手一份。
2、强化考核发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课程考核和实践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学员对课程学习的掌握情况和学员创业计划书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由农业部印制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结业证书》。
3、搞好基础工作。建立学员培训、实践工作记录,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实践效果跟踪等内容;建立学员培训、创业台帐,包括学员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创业项目等相关内容。建立学员档案信息系统,实行微机管理。
(三)管理保障
1、制度落实。建立学员管理、教学管理、班主任职责、资金使用管理和跟踪指导服务等五项制度。
2、督导检查。市农民创业培训办公室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农民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半年、全年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完成培训任务情况以及培训成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培训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培训单位取消培训资格。
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从校外校内两个方面进行,校外由政府、权威性的质量评估机构、民间质量评估、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等部门机构进行保障,全方位多元化师资培训、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全员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师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合作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良好的教师教育质量又需要健全的教师教育[1]质量保障体系加以保证。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制度保障、师资培训、全过程监控、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制度保障从教师教育认证与评估制度、教师素质与人文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教师培训保障从机制机构保障、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校本培训等方面进行,将教师教育监控贯穿到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工作的教育全过程和教育各阶段中;建立全员参与、教师自我研究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教师教育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组织构成
高校教师教育质量与教学评价的正常、顺利运行,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结合我国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教师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应该由政府、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民间监控评价、高校五方共同参与、协作下完成。
1.1政府
政府应对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实施统一管理。建立一个权威性的、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统筹管理各级教师教育评估机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并整合各个地方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培训机构中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设备资源等,真正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个管理培训机构的部门,统一管理培训机构,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认定,评估的内容应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育活动质量等方面全面进行评估,只有保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管理等各方面的水平,才能真正保证师资培养质量。政府除了对各教学相关单位进行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外,也应为各评估机构、单位提供政策、法律和资金的帮助和支持。
1.2权威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
成立一个对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的教师培养质量进行定期检查评估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需对该评估机构进行资质认证和评价;并对教师教育资格进行审查,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层次做出严格的划分,有效期失效后,需重新提出申请进行考试。教师教育评估机构除了对高校进行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外,也应为政府绩效考查提供所需要的各项数据,及制订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估、监控评价标准。
1.3建立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建立专门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机构,高校教师通过不定期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专业或者职业培训,达到教师继续教育、不断学习的效果。对于新进教师,要求必须在固定的高水平的指定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后,才能上岗。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应在行政、管理、教学方面完善,并具有政府认定的资质和能力,同时应得到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或直接由政府指定建设。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具有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多技能,能为高校教师提供帮助、并给予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职业能力、专业培训等各方面的指导,自然应具有高工资待遇。
1.4民间监控评价
目前,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个人、团体对高校、高校教师、教育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监督和评议,[2]包括航空评议、大学排行榜、招生就业报道或者其他等方面的报道,可以为政府提供数据,为高等院校形成舆论影响。
1.5校内教师教育评价部门
一般校内的教师教育评价部门主要设在教务处,专门对教师教育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行评价进行数据采;各二级教学单位主要有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信息收集、反馈,同时兼顾其他教师、学生的监督。教师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对自己进行自我监督,创造性地开展教师教育活动。
2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教师教育质量的保障首先是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及师资队伍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保证学生的升学就业质量。因此,需构建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培训机制。
2.1建立专业的职前培养机制,形成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给教师职前教育提供场所,这应区别于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3]高等院校在引进新教师签订合同后,应给新进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场所进行培训,而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是职前教师培养的最佳场所。由政府或者高等院校建立专业的职前培养机制,给教师提供足够的职前培养机会,使新进教师得到全面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成为真正的专业化双师型的教师提供基础保证。
2.2实行职前、入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培养
构建完善的教师入职教育制度。应建立专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些机构或学校建立专门的教师发展项目,为入职前的教师提供观察、实践、研究及反思的机会,有效地改善了大学教师入职前的质量。教师教育培训机构需建立新进教师实习制度、完善专业化实习内容、规范评价制度,及入职在岗实习(配备指导教师)等制度。目的在于新进教师适应教师角色转换和高校教学环境,树立职前教师的信心。职后教师教育进修和教育培训。学校内部建立教师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为教师提供连续的指导和学习,保障新进教师及老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教师职前培养,按照连续性教师培养即师范生培养,及整合性职前培训;教师在职期间培训模式可采用面对面的交流培训、基于媒介的远程教育及侧重实践的课堂见习或课程实践培训等。
2.3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目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但是却没有一个专门用于高校教师的教育培训机构。国家应在财政上给与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足够的支持,保障培训机构的校舍、教学设备、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质量,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监督、指引,监控其培训效果。而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应是能力素质高过高校教师的,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质量的高校教师及专业技术人才,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来确立教师之师的地位。教师的引进可从高等师范院校、名牌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引进,这些教师应具备其特有的长处。
2.4构建合理的教师教育校本培训方案
校本培训指高等院校内部主要负责,由教师教育培训机构、高校内部安排的对教师进行的培训,师资可以从机构或者高校聘请,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师培训计划进行。校本培训主要有高校校长牵头,组建校本培训工作组,该工作组应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建立教师教育培训计划,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建立有效的在职培训项目,选定合适的培训模式。同时,为二级院校培训计划和培养形式提供指导。二级院校应也有院长负责,安排固定形式、随机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可为新知识讲座、专业课程培训、教师教育方法、教师行为修正、科研教研能力等。同时,也可安排对学生、领导、家长的培训。
2.5教师自我研究
自我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行动研究、教学日志、网络博客等方式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并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同时,也可参与教师教育者协会和教育研究协会共同讨论教师教育自身的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包括教学认知、教学知识、实践知识和实际教学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教师教育课题、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开展教师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为自身及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持。
3建立基于教育服务观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应建立基于教育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教师评价由学生、同行教师、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员、教师自评组成,或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服务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等,以使评价全面、公平、公正、合理。全方位的评价主体对教师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工作表现等方面做出评定,相关部门收集教师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改正。
3.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教师参与各种教学大奖赛、年度考核、教师发展、教师工资的重要参考,评教时应注意学生信息的保密性、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权限也应进行严格的规定,使教师本人能看到评价信息,即使根据搜集的信息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上应从教学准备、教学阶段、应用阶段和练习阶段进行评价,评教也应分为随时评价、期中评价、期末评价等阶段,有利于从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师的教学。
3.2同行评教
同行教师指学科专业大致相同的教师,他们对课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很好测评教师教育的质量,同行教师根据该教师的课堂表现、课堂录像、课程材料、教师学术工作、教学档案袋等资料,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于同头课教师,他们对评价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更能深刻体会,可以相互间找差距、相互交流学习。评价流程上应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确定评估时间、评估前了解、正式评估等过程对被评教师进行正式评估,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评价教师。
3.3院系专家、督导人员评价
院系专家主要是有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退休专家组成,在全院范围内随机听课、集体听课、单独听课的方式。同时,教务部门或者学院教务办公室科员通过教学信息员、问卷调查、教师学生代表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教师教育检查,或者直接进入到课堂中,询问学生教师教育情况,并及时给教师反馈教学情况,提出建议。[4]
3.4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自我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从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创新性活动、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学校应根据教师评价的标准做出决策,使教师选择自评工具(教学录像、自我评价表、教师教学日志等)进行评价,应尽量真实客观反应自身的水平,并做出反思性总结。
3.5对课程进行评价
师生对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是教师教授课程的直接体验者,学生对教师进行评教,自然应包括学生自身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2)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对自己专业的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专业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建设、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等进行评价,从而保障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效果。(3)对课程自身的适用性评价。课程适用性评价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编排、教学方法等对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
4结束语
通过研究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组织构成,从教师教育的校内校外机制进行研究,研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权威性的教师教育评估机构为指引、以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为平台、校内教师教育评价部门为主体的组织构成。具体实施运行机制主要从教师教育的培养、教师教育监控与评价两方面进行。建立健全的教师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多样化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从而真正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应基于教育服务观的系统,要求教师以服务理念出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作者:陈艳格 单位: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1)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SJYLX-044,2016年2月立项
2)河南省教育技术装备和实践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S186,立项时间2016年2月
参考文献
[1]陈国仕.加拿大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2]周立群,肖建春.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25.
[3]刘加铭,周国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7(6):75-77.
[4]陈艳格.论述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8.23:185-186.
关键词:校本培训;评估指标体系;成效
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从校本培训实施现状来看,基层学校的培训积极性、责任心,培训的规划和实施及培训的成效,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如何对已经开展的校本培训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如何对培训成效开展有效的激励评估,如何通过激励评估放大培训成效,也存在着“评价”和“提升”困惑。本文试图以台州市已经开展校本培训的学校为样本,以培训机构的现场检查评估为依托,对校本培训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通过培训成效分析,界定校本培训对学校的贡献,疏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促成校本培训工作的完善和深化,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一、校本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校本培训自实施以来,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保障
各校普遍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管理机构,但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定期研讨校本培训工作或对已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单元评价,尚不多见;对高级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是放任自流;培训经费的预算及落实随意性较大。
(二)培训管理
培训规划与培训方案的制订欠缺调研和分析,实施过程中针对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培训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调控机制不甚完善;培训师资本校化及培训资源零散化较突出;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档案归类不规范
(三)活动开展
往往凭借校长的权威或管理部门的硬性推动开展培训活动;分层培训、按需培训难以实现,培训形式单一化;校际合作或院校合作简单化。
(四)培训效果
教师的学习素质是否因校本培训而提高,师德群体创优的目标是否逐步实现,学校的教科研成果与校本培训有何直接关联,校本培训文化是否已经生成,这些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的思考。
本着建立和健全校本培训制度,推广并强化校本培训工作,提高校本培训管理水平,我市结合现代教育评估理论与当地培训工作实际,借鉴多方成功经验,制定了《台州市校本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这一“指标体系”在科学性和规范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为一种评估探索,已基本具备了评估框架。它包含了培训项目所需资源的可能性评估、培训内容掌握评估、培训表现评估、培训组织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估等基本要素,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分层化,以及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因此,它对于实现校本培训的理性化和规范化,挖掘成功因素,发现存在问题,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和鉴定评判功能。
二、指标体系框架下的校本培训成效分析
近年来,培训机构对开展校本培训学校定期进行了现场评估。评估按照我市自行制定的《校本培训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听取学校汇报,查看档案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从总体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培训实效。
(一)发展性校本培训目标初步确立
各校普遍能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校本培训的意义,“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培训理念已经植根于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头脑中,并且培训工作开始由实践层面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提升。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各校都表现出一种紧迫感。教师队伍如何建设?青年教师如何培养?这些问题已成为共同性的反思。在疏理校本培训与院校集中培训和教师自学的关系之后,各校形成了普遍性的共识: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办好学校,打造学校品牌的基本保证,而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的一只方舟。为此,各校“因校制宜”,采取个性化的措施,不断探索校本培训的新路。
(二)个性化校本培训特色基本形成
为推进校本培训工作,各校都制订了相关的实施意见、中远期培训规划、学年度培训计划及管理制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了各部门参与又分工明确的立体培训网络。
1.分层要求,按需施培。针对性是校本培训的基本原则,也是校本培训的优势所在。各校大都能从自身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着手,按需施培,最大限度地实现培训效果。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校在体现全员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开展了分层、分类培训,尤其在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上倾注了更多精力。
2.整合资源,拓展渠道。为了使培训资源更加优化,各校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一方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尽力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学校除了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外,还选送教师赴知名院校培训,并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普通中学大多聘请高校专家为学校顾问,开展经常性的蹲点指导;重点中学能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精选优秀教师对资源相对紧缺的学校进行对口支援,为校际合作树起了标杆。
3.自主探索,创新模式。为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提高校本培训质量,各校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和考核手段。师徒结对、案例剖析、自主学习、课题驱动、主题教研、集体备课、读书会及企业代职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广大教师的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心理需求。
(三)期望的校本培训成果初露端倪
培训内需的被关注,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和培训利益的相关性,校本培训使学校和教师之间有了亲和力,使教师培训有了亲和力,提高了教师学习的针对性和工作的实效性。毫无疑问,各校通过校本培训已经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在收获校本培训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1.“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扎根于广大教师之中。文明、平等、学生主体的意识和教学行为,敬业爱岗的主人翁精神、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爱生重导的园丁精神、刻苦钻研的开拓精神,所有这些,已使学校充满了理想期待。
2.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需要。在21世纪人才观的洗礼下,在构建学习型学校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的“学习”素质明显提高,他们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通过积极投身基础教育改革,使学校和个人都更具活力。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新教师的茁壮成长,骨干教师队伍的壮大,教师进取心的总体性增强,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一名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再加上大多数教师把成为一个既擅长教学工作又擅长教育科研的复合型人才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自觉追求,因此,教师的个性潜质得以发挥,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在友好的培训环境中,各校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提升。
4.教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开发了一批校本培训课程,如“历史文化名城校本课程”“民俗文化杂谈”等。建立了一批校本培训理论阵地,如《求索》、《大中文化》、《精神家园》等。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著作和论文。
三、校本培训的评估反思
通过评估,我们切实感受到校本培训的独特优势和无限的生命力,同时,也深感到校本培训还大有文章可做。要使校本培训取得真正的培训实效,我们认为必须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立足本校,放眼未来,提高反思能力,做到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基层学校和教师本人的和谐统一,必须做到思想重视,认识到位,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才能有质的飞跃。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
从现状来看,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校本培训的文件随处可见,但是配套改革措施尚未完全建立,全局性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也相对欠缺,这导致了校本培训的零散和无序,导致培训机构培训与学校校本培训未形成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合力,挫伤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健康发展。
(二)校际合作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现在,各校开展的校本培训虽然已由自发行为转变为自觉行动,但依然存在理解误区。要么把校本培训直接理解为单一的本校培训,依靠自身有限的培训资源对教师开展培训,要么把校本培训理解成教师培训唯一的有效模式,要么拘泥于实际问题,采用随机培训、应急培训,甚至直接用教科研活动来替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一定数量的院校专家到校讲学或蹲点指导,但务虚居多,点缀居多,欠缺培训需求的有效分析和效果的跟进分析以及目标实现的分步规划,致使校本培训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因此,如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开展校际合作,或扩大高等院校资源库有效的流通渠道,使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作用,还值得探究。
(三)“高原”现象有待破解
高级教师由于失却了职称评定的压力,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普遍下降,加上升学的压力,课量的超负荷,以及学校“形象大使”的特殊身份,致使年长的、年轻的高级教师游离在校本培训之外,成为各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开展校本培训的学校也很难拿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措施,开发高级教师的情感动力和进取动力,只好放任自流。这实际上是对校本培训的一种“反讽”。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学校,要把培训投资转化成培训效益,把学校建设成乐于学习、乐于合作、乐于进取的优秀共同体,必须做好三方面文章:
1.培训目标。校本培训的目标必须具有双重复合性,即通过培训养成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个性化素质;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办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形成具有正确的发展追求,具有较强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舆论和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
2.内部环境。校本培训效益的生成,离不开外部力量的刺激,但更有赖于内部环境张力。校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和引导能力,管理层和骨干教师的推进能力,是校本培训有效开展和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
3.操作流程。要在培训需求的调查和有效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培训目标,随之进行培训规划和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后,要及时进行单元评价和反思跟进。随着教育形势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必须对培训目标、内容、形式进行反思调整,通过对前一阶段工作经验和成效的理性筛选与总结,对以上变化有新的认识和更深的分析,避免简单重复和效益流失。
参考文献:
[1]张毅.培训效果评估的理论和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6,(1)47-48.
[2]邓洪涛,刘堤仿.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教师发展――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6-9.
本文系统阐述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的十个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指出我国开放大学顶层设计应该注意构建科学的职能配置体系、完备的国家体系、长效的政策保障体系、科学有效的规制政策体系和全国统一的认证框架体系,以保障开放大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开放大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12―0025―06
一、引言
2011年2月20日至3月13日,笔者有幸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广东省高职院校第一期校长培训班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期间到澳大利亚TAFE学院体系、昆士兰州教育部以及相关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聆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技能委员会、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行业、企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各方面人员的讲座,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有机会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深切感受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得益于有一套良性的发展机制。本文试图较为系统地阐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借鉴。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机制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
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大国,面对未来发展挑战,澳大利亚政府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从资源大国变成资源和人力资源大国,并积极致力于改善澳大利亚人民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澳大利亚总理曾强调,技能和见习培训对国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未来十年重点塑造一支拥有最佳职业技能的人力资源队伍。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州(领地)政府都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发展目标中予以明确。据悉,新南威尔士州发展目标就明确提出,到2015年,新南威尔士州20-24岁的人群中,受过12年良好教育,或获得二级或以上级别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90%;到2020年,20-24岁的人群中,受过12年良好教育,或获得三级或以上级别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90%;2009至2020年间,在20-64岁的人群中,没有三级或以上级别资格证书的人数减少一半;2009至2020年间,获得文凭或高级文凭资格证书的人数实现100%增长;到2020年,原住民学生在12年教育或同等教育方面的差距至少缩小一半;到2013年,将参加绿色技能培训(新南威尔士州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及其他公共资助的培训)的比率提高至5%。另据介绍,昆士兰州政府也提出了强大、绿色、杰出、健康和公平的发展目标,即用聪明的方法创造经济活力,保护居民的生活风格和环境,办世界级的教育和培训,使昆士兰人成为澳大利亚最健康的人,建设安全和人性的社会(社团),并在州政府的政策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75%的本地公民取得三级以上资格证书。
(二)强制执行的持证上岗制度
澳大利亚实施全国就业岗位持证上岗制度。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行业中,凡是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都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也必须取得职业教育的相应证书才能就业。同时,还实施若干年一次的重新认证和换证制度。这一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的重要性,为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多元的国家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有着非常严格的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经审批的注册培训机构(RTO,Registered Training Organisations)方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这些注册培训机构包括公立培训学院、私立培训学院、公立或私立中学、大学、社会组织和企业等,他们共同构成了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体系是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主体,它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投资兴建并进行管理、公立性质、全国性的、庞大的职业教育系统。TAFE遍布全国各地,仅新南威尔士州就有10个TAFE学院,130个校区,45万在校生,超过2万名教职员工。TAFE由各州政府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审批设立,遍布全国的各TAFE学院拥有共同的品牌,行使独立的办学权,遵循统一的质量标准,使用全国统一的培训包开展教学和评估。
(四)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配置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和职能配置科学,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职能配置和权限划分合理,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行业技能委员会、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他们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分别是:政府是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者、政策和标准制定者、举办者、机构审批和监管者以及教育市场的推介者;行业技能委员会是培训包的制定者、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者、职业教育需求的反馈者;行业协会是行业需求的提供者和培训包制定的参与者;企业是职业教育实习场地提供者;注册培训机构是职业教育培训和评估的提供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角色定位明确,互为补充。
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职能包括构建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制定政策、制定质量培训框架(AQTF,Australian Quality Training Framework)、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认证框架(AQF,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投资设立行业技能委员会、审批和监管注册培训机构、资助学校、负责海外市场的宣传和推广等;行业技能委员会则负责组织制定并颁布培训包,提供职业教育发展的咨询;行业协会负责参与制定培训包;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场地并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等。
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既分工又合作,职责和权力配置清晰合理。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质量标准AQTF、建立部长委员会制度、出资建立行业技能委员会、给州政府拨款等。而州政府则主要负责审批和监管注册培训机构、资助注册培训机构、负责海外推广等。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职能和权限配置中有三点非常有特色:一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事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二是大家重复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集中由联邦政府来做,三是公立学校的举办者和审批者合一,谁举办谁审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职能和权限的配置既科学高效又相互衔接,体现了权责的统一。
(五)政府资助的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度
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行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度。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强调技能为基础、行业主导、注重结果的原则。行业能力标准由行业制定,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度就是保证上述职业教育原则实现的重要制度。行业技能委员会由联邦政府出资建立,为非赢利机构。
澳大利亚全国共有11个行业技能委员会,行业技能委员会代表联邦政府履行职责,其基本职能是:制定行业培训包,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反馈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行业技能委员会受联邦政府的培训包年度计划的约束,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另一方面,行业技能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行业需求,明确岗位技能要求,在政府、行业和注册培训机构等利益相关方之间进行协调,决定行业需要什么技能,并将行业的技能要求转化为培训包,同时要描述培训程序,改进新项目/程序,开展劳动力市场研究,为政府提供劳动力发展的建议,并将行业的需求反馈给注册培训机构,成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伙伴。通常,培训包由行业技能委员会主持制定,行业协会和大型公司参与制定。因此,行业技能委员会与行业协会保持良好的关系。 在澳大利亚,培训包为公共产品,由联邦政府出资建设,全国统一标准,全国公布,任何人都可以查询。
(六)鼓励参与的政策环境
澳大利亚政府为开展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鼓励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为职业教育作贡献,职业教育培训各利益相关方相互配合,形成了资源有效整合的机制。比如澳大利亚对企业投入员工培训的资金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规定企业必须拿出相当于工资总额2%的资金用于培训[1],这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培训。又比如,澳大利亚实行学徒制,政府规定学徒制将有薪工作和培训相结合,雇主每雇佣一名学徒工,政府向其提供4000澳元的资助,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获得政府拨给的培训费。这些鼓励参与的制度环境,促进了各利益相关方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得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开展。行业技能委员会积极履行职责为职业教育服务,以获得政府的积极支持。注册培训机构积极作为,以获得更多的业绩和政府投入。企业从参与职业教育中获得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获得政府在学徒制上的补助,还可以满足现有员工继续培训和技能证书换证的需要,对参与职业教育有直接的动力。因此,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成为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接收学徒,提供实习场所。
(七)竞争择优的投入机制
在澳大利亚,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TAFE学院而言,政府是TAFE学院的主办者和拥有者,TAFE学院通过政府预算拨款和专项拨款两个途径获得政府资助。政府对TAFE学院的预算拨款旨在实现联邦和州政府教育培训计划的目标,而专项拨款则旨在满足特定优先事项的需求和帮助实现国家目标。政府的预算拨款采用市场机制,以教育与培训服务外包的方式进行,即政府以教育和培训这种特殊商品的购买者的姿态出现,采用商业化的方式进行,哪个学院的教育和培训适应经济社会需要、质量高、成本低,政府就购买哪个学院的教育和培训,即向它拨款,并已形成长效机制。这种拨款机制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促使培训机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效率地利用教育资源。
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有一套成熟的标准,根据当地需求、行业领域、面临个人不利条件的人群(如残疾学生、原住人、下岗人员、非英语国家的学员等)、面临地域不利条件的人群、资格等级不同有所区别,一般是根据学院的在校生和开设课程数进行计算。每年,每所TAFE学院的院长与TAFE社区教育副主管就培训相关事宜签署一份年度购买协议,政府购买教育和培训服务。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购买协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每个行业培训领域待实施的约定培训级别;与联邦及州工作重点相协调的一系列绩效目标。而绩效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参加和完成更高级资格培训的学员数量;提高参加和完成更高级资格培训的原住民学员数量;提高完成职业资格培训的年轻人数量;提高参加“绿色技能”培训的学员数量;提高学员及雇主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提高学员的就业率等。协议签订后政府每年将对绩效完成情况进行两次检查。政府专项拨款的可竞争资金则采用竞标的方式获取,公立学院和私立学院均可参与竞争。
虽然TAFE学院是公立学院,但其经费来源也是多渠道的,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商业收入和学费收入,其中以政府拨款为主(约占办学资金的70% )。近年来,由于政府拨款比例下降,各TAFE学院都积极拓展商业收入。一般TAFE学院的商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咨询服务、培训需求分析、资源和环境开发、教师教育培训、国际课程、管理和培训服务、工作场所培训、学习团队及来访服务等。
(八)严格规范的注册准入制度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行严格的注册准入制度,要成为注册培训机构必须满足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培训机构初次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经审批的注册培训机构才能开展国家承认的培训及其评估服务并颁发国家承认的资格证书。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准入制度主要由注册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注册培训机构的注册制度、注册时效制度和注册培训机构的退出制度等组成。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初次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包括九大注册条件和三大标准。这九大注册条件包括:管理(注册机构的基本条件、标准和全国指南)、与注册登记授权机构的互动(及时提供相关数据、信息,档案的保留、存档、检索和转移,财政状况报告或商业计划)、遵守法律、保险(购买公众责任险)、财务管理(财务状况良好;向学员提供规定的费用情况)、资格证书及其成绩报告的颁发、对其他注册培训机构颁发的资格证书的承认、营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训套餐的过渡/认可课程到期等。三大标准包括:注册培训机构在各项业务运作过程中提供高质量培训和评估服务,注册培训机构坚持信息披露和公平原则并且使学员收获最大化,管理体系针对学员、员工和股东的需求以及注册培训机构的运行环境应对等[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注册培训机构由州政府审批,州政府依据联邦政府颁布的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培训机构初次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以及各自辖区的相关法律进行审批。这种审批制度体现了审批主体和举办主体的统一,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来决定是否举办学校,使注册培训机构的设立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九)全国统一的质量保证机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保证机制由全国统一的质量培训框架制度、认证框架制度、培训包制度、教师准入制度、外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学生信息数据库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这些制度体系共同构成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保证机制,有效保证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是一套全国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标准,这套标准确保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用户提供全国统一的高质量的培训和评估服务,确保受训人员无论在什么地方参加培训都拥有相同的技能,确保受训人员获得的资格技能证书可以在全国范围使用。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包括如下五部分:培训机构初次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培训机构继续注册基本条件和标准、质量指标(包括学员参与情况、雇主满意程度和技能水平三项指标)、州和地方注册登记授权机构标准、优秀等级评估标准等[3]。
教育认证框架是全国统一的教育与培训资格认证体系,是对资格证书和学分转换进行认可的国家权威体系,由中学、职业培训学院和高等教育三部分组成,包括课程的认可、课程之间的学分转换、能力评价等,彼此相互衔接。这个认证框架体系,明确了各级证书和文凭之间的连续关系,且该关系全国认可,不受培训机构或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各教育系统的相互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4],是衔接和沟通各教育系统之间的“立交桥”。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包是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指导性文件,描述了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包包括能力标准、资格认证和评估标准三大部分。能力标准中包括能力单元和能力要素,描述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师和培训师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能力和环境情况开展培训的发展战略。培训包由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统一制定和颁布,注册培训机构必须以培训包为标准来开展教学和评估工作。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规定进入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三证一经历”,即学历证书、行业技能证书、教育培训和评估资格证书及行业工作经历。行业技能证书和行业工作经历保证教师的行业技能水平,教育培训和评估资格证书保证教师的教学教育和认证水平。
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注册培训机构实行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制度。外部审计由政府监管部门负责,每三到五年审计一次,重点对人力资源、学习资源、评价方式与结果、基于有关标准的学员表现以及证书颁发等方面进行审查,审计结果与学校的拨款、评优和退出机制相挂钩。同时,注册培训机构必须按照全国统一的质量培训框架要求,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为宗旨,每年开展内部审计,并将内部审计报告上报监管部门审核备案。内部审计主要通过学员调查、课程评价、学员问卷调查、用人单位问卷调查以及培训师对学员服务的实地考察等途径收集相关数据,进行认真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的各方面以不断改进工作。同样,内部审计的结果也与拨款、评优、惩罚以及退出机制相挂钩。
此外,澳大利亚的质量规制还有学生实习计划的审批制度、学生学习信息数据库制度等。
(十)明晰有效的信息和联网规制
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注册培训机构实行严格而明晰的信息规制。在国家层面,联邦政府在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中设置了相关信息规制条款,在关于初次注册基本条件中就对注册培训机构的营销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了明确规定,规定“注册培训机构必须确保其在对未来学员进行营销和广告介绍符合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的资格证书时遵守道德规范,信息必须准确并且符合其注册业务范围。国家承认培训标识,仅在符合其使用的条件时方可使用”。在州政府层面,州政府对注册培训机构也有明确的信息规制,包括对印刷材料的印刷规制和招生宣传材料的审核制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同时,澳大利亚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注册机构实施了有效的联网规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注册机构实行了学分互认政策,质量培训框架中关于初次注册基本条件中明确规定,“注册培训机构必须承认其他注册培训机构颁发的符合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规范的证书和成绩单”。这一制度为学习者构建了畅通的学习通道,同时也较好地解决和消除了消费者在选择不同注册培训机构时的转换成本问题,消除顾客选择学校过程中所存在的“顾客惯性”,尽可能减少新学校进入的各种低效率障碍等情况。
三、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启示
当前,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在进行开放大学建设。开放大学的设立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和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基础性战略任务,其目的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平台,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开放大学是新型大学,它既是一所大学又是一个办学网络体系,既是一个办学实体又是一个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平台,既开展学历教育也开展非学历教育,既开展职前教育也开展职后教育,开放性、多样性和现代化是其基本特点。作为新生事物,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体系?如何建立开放大学良性发展机制,保证开放大学的健康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开放大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其良性发展的机制对我国正在建设的开放大学无疑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构建科学的职能配置体系,发挥各方积极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明晰的角色定位、科学合理的职能和权限配置,使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合力,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这是保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
作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大平台,开放大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发挥各方积极性,避免角色缺失。因此,在我国开放大学体系建设初期,明晰各方角色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能和权限配置体系,有效发挥各方积极性,是开放大学体系顶层设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保证开放大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在进行角色定位时要注意避免缺位和越位。由于服务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是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决定了开放大学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因此,政府作为举办者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其次,在职能配置设计时,要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注意分析和界定哪些职能可以由各地或各校承担,哪些应该在国家的层面统一承担,基本原则就是要做到科学有效。对需要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事应由国家统一制定标准,对大家重复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应集中由国家层面来做。同时,在权限配置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国家和地方之间权限科学合理地配置,使之相互协调衔接。要适当给地方政府放权,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注册培训机构的审批权在各州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可考虑将地方开放大学设立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由省政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地方财力情况来决定是否设立学校,使学校的设立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构建完备的国家体系,调动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体系?如何构建体系?是开放大学体系顶层设计必须面对的又一重要问题,也是开放大学能否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问题上,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健全多元的国家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家体系中的主体是TAFE,TAFE是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TAFE学院组成,各TAFE学院具有同等的地位、具有独立的办学自,遵循统一的质量培训框架、认证框架,使用全国统一的培训包开展教学和评估,这一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我国开放大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需求,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要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缺一不可。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我国开放大学体系可以考虑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组成,各开放大学具有相同的地位和统一的政策,具有统一的品牌和独立的办学权,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独立自主办学,各开放大学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成我国开放大学体系的有机整体。这样的体系能够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应该成为我国发展开放大学的现实选择。
(三)构建长效的政策保障体系,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开放大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各教育主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对于开放大学承担的公益性教育服务应由政府投入,并建立投入的标准;对于开放大学承担的学历教育服务,可参照现行普通高校的做法建立生均拨款的标准和生均拨款的机制,根据在校生数进行拨款。这些投入标准和投入机制均应该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以保证能够很好地执行。另一方面,还要建立长效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可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根据我国开放大学的实际,建立起开放大学人员编制标准,并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下来,根据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开放大学人员编制标准安排必要的编制,保证开放大学事业发展必要的人才资源。
(四)构建有效的规制政策体系,确保开放大学有序发展
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经验可以看出,搭建科学有效的政府规制政策体系,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样,我国的开放大学体系建设从一开始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着手设计并构建起有利于开放大学健康发展的政府规制政策体系。
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大学准入标准,明确准入条件和准入、退出办法以及审批主体,并以教育部部门规章的形式予以确立;要建立开放大学质量保证标准、教师准入标准,建立良性的质量保证机制;还要建立严格有效的信息规制和联网规制。考虑到开放大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目前尚没有现成的标准和规制政策体系,建议将开放大学准入标准、质量标准、教师准入标准以及信息规制和联网规制等问题作为首批开放大学试点单位试点的重要内容,由各相关试点单位开展研究和试点,并以此标准作为试点项目验收的重要要件,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上升到国家标准和国家政策。
(五)构建全国统一的认证框架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实现学历和非学历的沟通和衔接,探索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分登记、储存、累积、认证、转换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各级各类教育有效沟通的终身教育“立交桥”,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方面,澳大利亚全国统一的教育认证框架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我们可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建立起我国的教育认证框架,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教育证书项目类型以及证书之间的连续关系,构建各教育系统之间衔接和沟通的“立交桥”,保证各教育系统的相互沟通,建立受教育者学习成长的通道。
此外,为了更好地保证开放大学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实现行业主导、技能为基础,建议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由政府出资建立行业组织,作为非赢利性中介组织,负责收集行业需求信息,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行业人才培训需求预测服务等,为政府制订规划提供决策参考,为学校提供咨询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四、结束语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强制执行的持证上岗制度、健全多元的国家培训体系、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配置、政府资助的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度、鼓励参与的政策环境、竞争择优的投入机制、严格规范的注册准入制度、全国统一的质量保证机制以及明晰有效的信息和联网规制等共同构成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保证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为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的开放大学建设事业方兴未艾,在顶层设计时应该注意构建科学的职能配置体系、完备的国家体系、长效的政策保障体系、有效的规制政策体系、全国统一的认证框架体系,确保开放大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眼参考文献?演
[1] 张辉.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与制度分析以及经验启示[J]. 教育
与教学研究,2009,(11):97.
[2][3] National Quality Council. AQTF2007. 省略.au/
pages/menuitem5cbe14d51b49dd34b225261017a62dbc.aspx
[4]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dvisory Board. AQF2007.
省略.au/images/stories/aqf_handbook_07.pdf
根据市局《关于集中开展民办教育清理整顿维护正常教育秩序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我县集中开展民办教育清理整顿维护正常教育秩序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切实提高开展民办教育清理整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今年以来,在“规范与发展”总体思路的指引下,全县民办教育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民办教育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恶意抽逃办学资金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一些民办教育机构未履行审批手续,无证办学,部分幼儿园钻政策空子,变相用非法车辆接送幼儿;三是部分公办学校在岗教师以各种形式进行有偿补课;四是个别中心校管理责任不落实,管理措施不到位,给全县教育工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开展民办教育清理整顿工作,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是强化民办教育管理,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校(园)要站在确保全县教育大局稳定的高度,思想重视,强化措施,认真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二、清理整顿内容
1、对具有办学资格但办学条件简陋,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存在潜在办学风险的,要下达限期整改意见书;情况严重的,勒令停办。
2、对无证办学但达到规定办学条件和设置标准要求且符合区域内整体规划布局的,要求其在限定时间内(一个月)递交申报资料,履行审批手续,颁发给《办学许可证》。
3、对无证办学而未达到规定办学条件和设置标准的,要坚决查封,勒令停止办学。同时,下达停止办学通知书。
4、对教育机构利用同一教育资源举办的分支教学机构,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5、对未按照审批机关核准的办学地点、办学范围、办学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擅自增开培训项目,在核准办学地点之外设立教学点,超范围违规办学的,要限期进行整改,否则,吊销办学许可证。
6、对未履行招生简章和广告、审核备案手续,擅自散发、张贴招生简章和广告以及未履行教师资格审核备案和收费审批或备案手续的民办教育机构,要批评教育,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在规定时限内整改不到位的,勒令停止办学;拒不整改者,吊销办学许可证。
7、对聘用外教授课的教育机构,若没有取得《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认可证书》,或聘用的外籍教师没有持有有效护照、外国文教专家证、健康证、居留证;或外教所授课语言非其母语;或校方与外籍教师或合法中介之间没有签订合法的聘用合同;或校方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的,要责令暂停办学,限期进行整改,并暂停办学公告。在规定时限内仍未达到要求的,吊销办学许可证。
8、对在岗教师擅自利用自有住宅或租用场地举办的各类有偿补习班要坚决予以取缔,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对拒不接受批评、态度恶劣者,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县,
三、严格抓好清理整顿各项工作
本次整顿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和自查自纠阶段。各校(园)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清理整顿工作,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各民办教育单位,特别是各类文化教育培训机构,要依据市局文件要求,对自己的办学行为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查自纠,对存在违规办学行为的,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查整改;各中心校要对本辖区民办教育单位办学行为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指导,对存在问题的要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及时督促整改落实。各校(园)要对在岗公办教师是否进行有偿补课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调查,对在岗教师进行有偿补课的,要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终止其行为。各中心校要将本镇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自查自纠情况、下一步采取的整改措施等情况,各初中、中心校、直属校(园)要将公办教师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有偿补课情况进行摸底,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和处理,并将摸底和教育处理情况务于月19日前形成书面材料报局基教股、人事股和职教股。
第二阶段:集中清理整治阶段。各中心校要根据自查自纠情况,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并要求存在问题的民办教育机构限期整改。对于不按要求整改,态度恶劣的,可勒令其停止办学,吊销其办学许可证,坚决予以查封。各校(园)要对公办教师进行有偿补课的行为进行坚决制止,对于屡教不改的,县局将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严肃处理。期间,县局将联合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县违规办学单位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并将整顿结果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