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文化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精神的建设中。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世界文化交融、精华荟萃的时代,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成为世界的文化。这说明有民族特征的个性化的文化是永恒的、经典的、长盛不衰的,因而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被传承。作为亚文化的校园文化也不例外,它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能突出办学特色理念,展现学校个性魅力。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成功素质教育氛围方面,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正逐步形成并在进一步拓展。
一、成功素质教育特色理念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已初步建立了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包括素质和素质教育理论、成功和成功素质理论、成功素质教育观和成功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把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确定为促进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将学生一生的成功分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四个阶段,并指出大学阶段学生应获得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这样在素质教育前面冠以“成功”二字,就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把大学功用定位成“为社会培养成功人士”。
(二)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五维空间”体系
人的成功素质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品格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和知识体系,并指出观念体系,即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创新精神等是核心体系。这一“五维空间”体系提法,明确了大学生素质的结构和成功素质教育的具体任务与基本内涵,为我们培养成功人才确立了一个五维坐标系。
(三)提出成功素质教育应围绕“两条交叉的红线”展开
“两条交叉的红线”即指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大学阶段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应该围绕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展开。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虽不具有专业特点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自控能力、创新精神等。所谓两条线交叉,是指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分割,它们共同塑造学生成功素质的“五维空间”。
(四)提出了“两线贯穿五维空间”的教育模式
人的成功素质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已经深入到高等教育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这个问题,企图从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去认识大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且,在大学生素质形成机制的问题上,提出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两线”与观念体系、品格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五维空间”相贯穿的全方位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课程、活动、社会实践营造一种摧人成功的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在其中体验、感悟、升华,从而“内化”养成优良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不是简单说教,更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营造一种具有长效机制的软环境。
二、成功素质教育特色实践
在理论创新的同时,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还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的一套实践模式,这套模式是经过几年的探索积累形成的。它包括目标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计与人才生涯设计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活动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及学生素质测评模式等。这套实践模式的形成表明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已从务虚阶段进入务实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层面。这一实践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平台
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中学”、“看中学”转变为“练中学”,同时,由于开辟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平台,还部分实现了“干中学”。以商学院实践教学平台为例,经过三年的建设,已拥有包括软件模拟操作与情景实践模拟实验室8间和多媒体教室22间,并实现了局域网链接、中心控制和资源共享的设计思想,其多功能、开放性的优点大大方便了实验、实训教学,学生受益匪浅。以商学院03级市场营销专业综合实训为例,在营销专业教师积极的引导下,营销毕业班同学自己动手将不再适用的物品汇聚起来,在校内开办了极具个性的“跳蚤超市”,同学们将自己销售所得捐献给校阳光基金,以帮助贫困的大学校友。自建的营销模拟实训平台,对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大有裨益。其目的是:一方面鼓励同学们抛开羞涩心理,锻炼他们在公开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捕捉商品独特价值及挖掘有利商机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励和倡导大学生们积极学习当代华人首富李嘉诚乐于助人、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跳蚤超市”实现了学生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达到了成功素质教育双重功效。
(二)构建了一支“素导+班导”素质教育导师队伍
素质导师制是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非专业素质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已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素质导师准入、培训、考核、激励、淘汰等制度。应聘人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素质导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3个月的系统培训,持证上岗,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在工作中还要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带班绩效、廉洁自律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其结果与浮动奖金、评优、晋职晋级挂钩,优秀者予以表彰和续聘,不称职者或在校内转岗或辞退。并颁布素质导师岗位职责标准、上岗资格、利益分配制度,鼓励素质导师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创新,对有突出贡献的素质导师采用与专业教师相同的奖励标准。
与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同的是,素质导师队伍是按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组建的、作为重点推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除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外,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品格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评定,这使得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目前,武科大中南分校还改革了传统的用人制度,同时聘请专业教师任班级导师,每个学生班级都配一名“素导”和一名“班导”,“班导”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的引导、专业学习的辅导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这将使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模式通过专业教师广为传播,同时也将提高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
因此,“素导+班导”素质教育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素质导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结合、互补,共同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使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专业设计有重大创新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经过三年多的不断修改完善,已按“两线贯穿五维空间”的构想编制出了全新的专业设计及教学计划。该设计把普通高校推行的学分制改革为素质学分制,吸收了传统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知识课程“三层楼”结构的合理内核,新增并融入较多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了专业素质教育模块。与之并列,设计了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块,把观念、品格、能力、方法几种素质设定出目前可以考核评分的指标体系,按课程、活动、社会实践等分类,由素质导师、班级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评定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得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学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大模块包含了学生在大学阶段成功素质培养、测度、考核的全过程。众所周知,专业设计及教学计划是学校的根本大法,一旦把课程、活动、实践环节、考核方法及指标列入计划,就必须遵照执行,对非专业素质实行与专业素质同样的学分量化和考核,增强了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成功素质教育实践建立了制度保证和操作规范,从而杜绝了素质教育的随意性。
三、校园特色文化的延伸
校园文化由浅入深包括三个层面,即表层、中间层、核心层。其一,表层是物质层面,包括校容校貌、校园环境建设、教学设备的技术特性等硬件方面,是文化表层的部分,是文化核心层面与中间层面的基本条件;其二,中间层是制度层面,主要包括工作制度、责任制度、非程序化制度,是文化的中间层部分,它规定了员工的行为准则;其三是核心层即精神层面,包括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教学风气、远景目标、职业道德等方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则,是衡量一个学校是否形成校园文化的标志。
进一步拓展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确保非专业素质教育的质量提高,笔者建议以文化的核心层面为着力点,从以下三方面延伸文化视角。
(一)树立多元服务的文化观
教育具有多元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创建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开发“有偿服务”的职能,建立学习、生活、健康娱乐、适度消费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保证体系,建立全面的、便捷的多元服务网络;另一方面,也是当前需要强调的,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巨大压力,还应该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学习国外教育经验,利用中介组织(如咨询公司、调查公司)对教学过程(如制定标准、开发课程、搜集信息等)进行咨询和指导,充分利用共享资源为学生服务,给学生更多了解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机会;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加强与社会中介组织(如就业中介公司、培训机构等)的沟通与联系,发挥中介组织对教育“终产品”――毕业生的“包装”、“营销”;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多种服务。在教育多元服务的文化理念下,学生将会成为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最大的、最直接的真正受益者。
(二)确立“大质量”的教育观
这是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学生的教学质量,而忽视其它环节质量的狭隘思想倾向而提出的。大质量观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它不仅指产品或服务质量,而且也包括过程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如果将“教育质量”片面理解为“教学质量”,那就是狭义的质量观。强化大质量意识,就要注重“教育质量环”由始及终的全过程,即生源市场调查、专业设计、新生录取、后勤服务与常规管理、教师配备、教学实施、教学检查与评估、毕业实习与答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诸多环节,而不单单只强调专业教学这一分环节;就要注重对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质量控制,而不单单只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质量控制。“大质量”的思想之所以值得我们重视,是因为它与财务管理的“大成本”、财务制度中的“相匹配原则”一致。教育的“大成本”指的是学生从注册入学到毕业离校期间在校所花费的一切费用。与“大成本”相对应的“大质量环”又如:注重学员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注重学员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校内活动等能力训练,注重学员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全体学员高尚的道德、审美、劳动等观念,这些做法都是从非专业素质教育入手加大对教育全过程、各个环节质量控制力度,以生源综合素质提高体现大质量理念的。
(三)确立就业与职业价值观
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职业观、价值观。职业(Career)是人们实现生存目标、事业目标、个人以及社会价值等多目标的途径或通道。职业人才强调的是敬业、专业和规范,对理论性、知识性的要求,则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目前,社会各界特别是商界“成为企业人”的“职业化”培训正形成一股热潮,企业对新员工的角色转换、沟通技能、职业礼仪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收入的多少反映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高低。然而,企业毕竟不是培训机构,企业担当培训的职能耗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职业化”培训这一社会现象,是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指导思想的反馈,值得重视。因此,倡导学习是为了工作,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为了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应用技能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与提升。
综上所述,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创建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该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今后为了进一步延伸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还要树立多元服务的文化观、“大质量”的教育观以及就业与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4-04-09.
[2]杨卫东.大学素质教育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3]项贤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与结构[J].教育研究,2002,(9).
[4]刘尧.21世纪:求解21道中国教育难题[DB/OL].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2003.
一.发扬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例,探求圆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三.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这样做费劲麻烦,并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顶点,将梯形转化成分别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为底、以梯形的高为高的两个三角形,运用已有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迅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想象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数、除法进行比较分析,理解相互间的联系,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完成填空题:3÷( )=( )∶( )=9∶( ),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有什么样的性质?从而创设一种呼之欲出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比较丰富的表象,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比的基本性质概念。
五、激励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
六、鼓励尝试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如教学"苍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反馈出如下几种典型解法:
①2400+14 ②2400×14 ③2400+2400× ④2400×(1+14) ; ⑤2400÷4×(1+4)
成功素质教育的特色理念
1、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把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确定为促进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将学生一生的成功分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四个阶段,并指出大学阶段学生应获得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这样在素质教育前面冠以“成功”二字,就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把大学功用定位成“为社会培养成功人士”。
2、提出了成功素质教育“五维空间”体系
人的成功素质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体系、品格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和知识体系,并指出观念体系,即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创新精神等是核心体系。这一“五维空间”体系提法,明确了大学生素质的结构和成功素质教育的具体任务与基本内涵,为培养成功人才确立了一个五维坐标系。
3、提出成功素质教育应围绕“两条交叉的红线”展开
大学阶段塑造学生的成功素质,应该围绕“两条交叉的红线”即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展开。专业素质是指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点的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虽不具有专业特点但同样是人们实现成功所必备的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自控能力、创新精神等。所谓两条线交叉,是指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分割,它们共同塑造学生成功素质的“五维空间”。
4、提出了“两线贯穿五维空间”的教育模式
人的成功素质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已经深入到高等教育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这个问题,企图从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去认识大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且,在大学生素质形成机制的问题上,提出了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两线”与观念体系、品格体系、能力体系、方法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五维空间”相贯穿的全方位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就是要通过课程、活动、社会实践营造一种催人成功的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在其中体验、感悟、升华,从而“内化”养成优良素质。
成功素质教育实践特色
1、建立了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平台
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中学”、“看中学”转变为“练中学”,同时,由于开辟了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模拟实训平台,还部分实现了“干中学”。以商学院03级市场营销专业综合实训为例,在营销专业教师积极引导下,营销毕业班同学自己动手将不再适用的物品汇聚起来,在校内开办了极具个性的“跳蚤超市”,同学们将自己销售所得捐献给校阳光基金,以帮助贫困的大学校友。自建的营销模拟实训平台,对提高营销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营销决策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大有裨益,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跳蚤超市”实现了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
2、构建了一支“素导+班导”素质教育导师队伍
素质导师制是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成功素质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中关键环节。与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不同的是,“素导”师队伍是按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组建的,除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外,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品格教育以及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评定。目前,该校还改革了传统的用人制度,同时聘请专业教师任班级导师,“班导”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实行思想品德的引导、专业学习的辅导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这将使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模式通过专业教师广为传播,同时也将提高专业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素导+班导”制使素质导师队伍与专业教师队伍相结合、互补,共同实施成功素质教育,使培养目标的实现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
3、专业设计有重大创新
经过三年多的不断修改完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已按“两线贯穿五维空间”的构想编制出了全新的专业设计及教学计划。该设计把普通高校推行的学分制改革为素质学分制,吸收了传统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知识课程“三层楼”结构的合理内核,新增并融入较多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了专业素质教育模块。与之并列,设计了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块,把观念、品格、能力、方法几种素质设定出目前可以考核评分的指标体系,按课程、活动、社会实践等分类,由素质导师、班级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评定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得分。这两大模块包含了学生在大学阶段成功素质培养、测度、考核的全过程。对非专业素质实行与专业素质同样的学分量化和考核,增强了素质教育科学性和严谨性,为成功素质教育实践建立了制度保证和操作规范,从而杜绝了素质教育的随意性。
校园特色文化的延伸
进一步拓展以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建议以文化的核心层面为着力点,从以下三方面延伸文化视角。
1、树立多元服务的文化观
教育具有多元的服务功能,一方面,要创建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开发“有偿服务”的职能,建立学习、生活、健康娱乐、适度消费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保证体系,建立全面的、便捷的校园多元服务网络;另一方面,也是当前需要强调的,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巨大压力,还应该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咨询。
2、确立“大质量”的教育观
这是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只重视学生的教学质量,而忽视其它环节质量的狭隘思想倾向而提出的。大质量观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如果将“教育质量”片面理解为“教学质量”,那就是狭义的质量观。强化大质量意识,就要注重“教育质量环”由始及终的全过程,即生源市场调查、专业设计、新生录取、后勤服务与常规管理、教师配备、教学实施、教学检查与评估、毕业实习与答辩、毕业生就业跟踪等居多环节。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创新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1、在教学内容上只讲考纲规定的知识点,重视讲授概念、原理及结论,而不重视讲这些概念、原理及结论在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及实际应用,并将知识看成绝对真理,看成了死教条,认为教材就是至高无上、毋庸置疑的“圣经”,只要学生理解了、记住了课本知识,就可以用它去应付灵活多变的实际问题;2、在教学方法上,将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满堂灌,一个内容紧接着一个内容讲,没有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不是仅仅要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的过程;第3、在培养能力上,拘泥于要求学生记忆、模仿,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轻视了学生心理世界的差异性,过于简单化、统一化的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妨碍了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造成在考试中学生只能把自己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像“万金油”一样漫天撒网地涂写在不同要求的考题上。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身为教师我们要从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和教育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学生是一个能动的生命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而且更要注意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闻,报纸和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通过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和追求本质和规律的意志与能力。
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并加以艺术化,突出核心知识,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学生当老师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他自学课本的内容,老师当学生在下面提问,通过讨论、启发、点拨,一堂政治课不但显得生动活泼,而且教学效果好,把学生全都带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更是争先恐后,积极性相当高,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正是老师所期望的。我想这种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正不谋而合。
三、要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论文摘要】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做到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才能真正落实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孕育着广袤深邃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课文中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对学生的人格、情感、意志、性格、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语文教学因其学科特点,更具有“载首明理、表情达意、文道统一”的使命,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只有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作为具有个性生命的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进行思想情感的陶冶,体察现实生活,探索心灵世界中无穷脉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背景分析
1.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提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往往是:工具性第一,升学率第一,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审美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烦琐的语言分析训练,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使语文教学沉闷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耗时费力,效益低下,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教师要跳出研究高考的狭小圈子,抓住语文学科最能打动人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整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领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教育,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个性发展,生命发展,通过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和探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我们日常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就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具体的运用和实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听”和“读”是对信息的吸收和积累,“说”和“写”是感受领悟后的表达。
3.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引申到语文教学上,就是对人的培养。现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精神世界的空虚、责任感的缺乏和主体意识不强等现状:有的缺乏对亲情、友情的理解,缺乏感恩之心;有的沉迷于网络,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与回报;有的缺乏理想,人生没有目标,学习缺少动力。而语文教材中的典范文章、优秀作品都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写法表现出积极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写作方法的素质实践中,既理解了深刻的内容,丰富了语文知识,又培养了语文素养,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对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转及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生活中的迁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
1.明确整合目标:坚持文道统一原则进行语文教学
文,指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方法;道,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是一切典范文章、优秀作品的共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不再仅仅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文化鉴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文言文选文是历代的名家名作,具有典范性。现代文语言文字规范,内容健康,题材风格多样,涉及到人生、文化、自然、科学诸多领域。例如,读屈原的作品,要让学生牢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矢志不移,坚持理想;读杜甫的诗句,要让学生懂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的戏剧《雷雨》,要让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要让学生批判葛朗台的“为金钱而活”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爱与付出……总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思想的触动,久而久之,便积累成为个人的精神资源,高尚人格的物质基础。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 转贴于
2.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求我们构建新型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长处,激发兴趣,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审美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建立开放性学习的语文教材和教学的新体系,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学习中培养整体语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既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倡导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先让学生走进文本,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逐渐形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青春期学生正在逐步形成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形成自己的精神建构。例如通过诗歌的阅读学习,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中,感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大胆想象与夸张;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律中,咀嚼“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忧民;从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
迈与奔放;从慢词第一人柳永的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空灵与朦胧……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突破教学重点: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
根据“MI理论”(MUTI-INTELIGENCE)-多重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能力构成,它包括语言能力、数量能力、空间音乐、运动能力、自知能力、交际能力),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以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潜力;同时,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懂得语文的内涵与真谛,这就要求老师熟知新课标在每一个板块对学生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为基点,以学生为对象,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语脉流畅,气韵酣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要动辄用所谓的参考答案、权威解读来束缚学生的手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积累、观察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阅读《项链》、《守财奴》等经典名篇,?除了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技巧等要素, 还可对小说进行再创造阅读,如把改写、缩写,还可创作并改编成课本剧,强化对小说的形象化理解。改编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学创作的过程, 排练和演出是学生自主学习、享受快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 霍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
[3]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85-02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存在着一些方面的问题,因为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在学习书本某一知识之前,往往不同程度地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敏感、热点、焦点问题,他们早已从社会或家长那里受到一定的影响。正面的影响,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负面的影响,则会直接与书本知识相冲突。并且现行的考试形式,突出对社会热点和实际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查,忽视学生的觉悟水平和行为方面的考查。下面探讨一下笔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素质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注重辩证思维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它包含着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丰富内容。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教材,使学生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把物理教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向学生揭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来面目,阐述物理知识本身内在的辩证关系,使学生通过具体物理知识的学习,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二、物理教师必须注重寓德育于物理学科教学之中
德育教育必须和物理知识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做到知识性和教育的统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必须发挥物理知识的魅力,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发乎其情,顺乎其理,而不是脱离学科特点、牵强附会地附加于物理知识之外。更切忌生搬硬套两张皮,把物理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和已有的教育资料作出细致的安排,在引入新课、讲授知识、讲解应用、解答例题、复结及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中适时引入,用点滴渗透的方式不断进行教育。这就要求物理教师按照大纲对德育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逐章逐节地深挖内容,并在备课中制订出本课的德育目标。
三、在物理教学中必须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功能。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若能适当地揉进一些爱国素材,像我国灿烂五千年文化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中国科学家如何爱科学、爱祖国等生动的德育事例,往往能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化氛围,极易激起学生的崇拜心理而促成功力效应,对学生心灵的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通过对激光、望远镜的有关知识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自行设计、生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万吨水压机和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和安装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通过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教学,向学生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通讯、气象、勘探卫星的发射成功及回收技术和号序列运载火箭的多次发射成功等超世界水平的先进技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介绍我国科技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并使之升华为“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目标层次,立报国之志,怀报国之情,行报国之举。所以,在进行认知教学的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感知爱国素材,领会爱国精神,从小立志热爱和报效祖国。
四、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多种良好习惯的养成
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培养兴趣、意志、劳动观念、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科学态度等,也是物理学科重要的功能。物理学中许多规律都是通过实践发现,而又通过实践得到检验的,是科学家锲而不舍努力和科学精神的结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生动的事例会令学生们激动不已,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求实、探索、创新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良好素质。
五、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
六、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活动。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可以克服农村学校器材不足的困难。
【关键词】 计算机 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是紧密相连的,尤其在网络信息安全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信息科学的有效价值利用,要求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强化同步发展。
一、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特质与内涵
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首先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特征、教学方法与技能培训进行深入研究,做到了然于怀,耳熟能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其基本原理全方位阐释,而决非简单的照本宣科的介绍。基本原理掌握不好,今后的信息技术应用就无从深入。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的教学,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把学与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的传授,更要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对待。在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初步教学,强调学生对信息课的深入理解,是与时代潮流结合的,教育他们若不加强学习就可能与时代落伍。面对五花八门、形形、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教育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民族自尊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对面前的信息首先进行正确的判断,在这方面的准确判断与评价其实远比具体的操作机器复杂的多,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具体的软件使用固然重要,但对于复杂信息的科学选择和正确处理更为重要。笔者认为,中学里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只关注具体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应该必须把信息技术的操作与今后的应用课程的学习渗透到素质教育体系来完成。同时需要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的整体教育联系起来,尤其是做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紧密配合。鉴于此,信息课教师应主动与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实时沟通,力求做到计算机信息及时地应用到其它课程的同步教学中。这样既及时巩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既方便了其他课程内容的教学,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教学发展,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操作方面,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对信息采集工具、信息编译工具、信息发送工具以及信息存储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技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某一阶段学习任务,进行多渠道搜索各种学习资料的信息采集,并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信息阅读功能,对计算机信息查询方法和网络访问途径了如指掌,对信息资料检索技巧与电子视听渠道畅通无阻。经过一阶段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和综合分析,具备根据需要进一步对所获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的能力。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还表现在信息创造方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灵感思维,通过大胆的构想与设计,耐心细致的比较分析,探索出信息生长的要素,再根据工作或学习需要构筑、新的信息系统。中学生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另一个表现是,通过深入学习,具备独立表达信息的能力。依据工作或学习需要,熟练运用特定的符号奇妙地把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程,使表达信息的符号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明了方便快捷。经过学习,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利用公共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信息库。
三、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水平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运用能力,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践教学状况,实时改善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及时改进,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运行的能力,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从而保证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的水平实时提高,就是与同时代的技术水平相一致,不能有太大差距。帮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形成独具个性风格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开拓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有别于其它传统课程的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技术处理和运用水平的提高全在于平常辛勤的训练。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也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后,又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经过实践训练而后得到巩固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课本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提高是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唯一结果。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