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个人读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自2008年10月实施以来,已先后成立了近百个由指导老师指导的读书小组。每个读书小组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已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在本学期积极鼓励读书小组的成员能更有效地开展经典读书活动,并对一学年来表现突出的读书小组或个人给予认可,特此制定本评优方案。
评选时间:
2009年5月7日——2009年5月31日
评优原则:
1、鼓励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读书活动。
2、展示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提供平台,让更多读书小组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为人所了解。
3、交流原则。通过评优的形式,以《学而》报为平台,将更多学生个人的读书心得进行刊载与宣传以达到相互交流的作用。
评优奖项:
1、优秀个人奖
2、优秀读书心得
3、读书小组风采奖
评优条件:
1、凡经学院认可的参与2008-2009学年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读书小组的复旦本科生。
2、凡经学院认可的2008-2009学年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读书小组(A类和B类)。
评优方式:
1、优秀个人奖(见附件一)
(1)由各读书小组进行组内推荐的形式,推选出一名读书小组的积极分子。
(2)指导老师可组织或参与推荐活动,并为推选出的学生撰写推荐理由。
(3)被推荐学生填妥推荐表格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复旦学院有关部门。
(4)学院审核通过后,确定其获奖资格。
(5)获得优秀个人奖的学生将获得学院提供的经典读书的奖品。
2、优秀读书心得
(1)由各读书小组进行内部推荐,推选2—3篇组内优秀的读书心得。
(2)推荐的读书心得需有指导老师的简要推荐理由。
(3)将优秀的读书心得在2009年5月10日前发送至,逾期视作放弃。
(4)学院根据收得的读书心得的具体情况,挑选部分在《学而》报上分期刊载。
(5)入围优秀读书心得的学生可获得学院提供的经典读书奖品,若读书心得在《学而》上刊载,可获得适额稿费。
(6)5月底,学院将汇总本学年优秀读书心得,制作《复旦学院经典读书活动优秀读书心得选集》一书。
3、读书小组风采奖(见附件二)
(1)由各读书小组自主申报,填妥申报表格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学院有关部门。
(2)学院将根据实际收得的申报表,进行初次筛选。
(3)学院在初选的基础上,组织一次风采展示,参与风采展示的读书小组需介绍本小组的特色。
(4)凡参加风采展示的读书小组自动确认获得2008-2009学年读书小组风采奖。
复旦学院学而时习建设中心
2009年2月15日
附件一: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
个人单项奖推荐表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E-mail
所在读书小组名称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读书小组人数
自我评价(简述参加读书小组活动的表现与收获,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组内成员
推荐意见(2-3位成员意见,总字数不超过300字)
指导老师
推荐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学院审核
盖章:
附件二:
复旦学院2008-2009学年经典读书计划
读书小组风采奖申报表
所在读书小组名称
指导老师姓名所在读书小组人数
组长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联系电话E-mail
读书小组简介(简述本读书小组一学年活动情况,字数500字)
特色活动介绍(本读书小组一学年活动中的最具特色的活动情况)
指导老师
推荐意见
指导老师签字: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决策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在社会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相当多的大学生未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他们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所选择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所选择的工作是否符合自身的条件等问题考虑较少。因此,有时候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或者形成频繁跳槽的择业模式。不可否认,这种先就业再择业的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做为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也应致力于解决或者尽可能地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因此,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主体意识,明确目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一、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自我探索
通过调查发现,46.4%的大学生认为符合自己兴趣的工作是最合适的工作,但同时64.5%的他们表示对自己特质并不了解,不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者对兴趣、能力和个人特质具有大量模糊或冲突的经验。
(二)缺乏稳定的职业认同
大学生对职业前景普遍缺乏清晰的理解,只有27.5%的学生“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40.4%的学生“了解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39.1% 的学生“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计划”,37.3%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些数据反映出,对职业认识清晰的学生稳定在30% - 40%之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及其规划的了解和认识还很模糊,缺乏理性的认识。
(三)缺乏系统的职业考查
中国的学生在经过12年非常艰辛的学习过程后才进入大学,安于现状、准备休息的心态比较普遍。另外,这种考查会挑战个人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会阻碍他们积极地进行职业考查。调查发现,许多人在准备阶段对环境和生涯的考查基本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对职业相关信息来源于网络52.3%,讲座14.2%,课堂8.7%,还有15.8%的个人感觉和经验, 没有什么针对性,也缺乏有效的考查技能和相应的指导,而这正是生涯规划的重要基础。另外,40.5% 的学生在回答“当面临职业选择的困惑时,你通常会通过哪个渠道解决?”的问题时选择了“父母”。
二、学校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要进行德育的实践创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道德的内化与践行,并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和个性追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大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增强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大学生在道德上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三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定期做心理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
(二)强化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现代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呈现出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交叉综合的特点,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很难在研究领域内取得成果;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智能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素质
一是在思维方式的培养上,学生要克服思维的束缚,培养发散性思维与直觉思维,发掘好奇心与求知欲;。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建立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以解决创造过程中出现的客观条件困难;三是创造活动不仅是指学生的科学创造活动,也指现在正开始得到重视的学生创业活动。学校应该在制度上放宽,精神上鼓励,物质上扶持,使校园创业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实施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和训练。要以个别差异为依据,在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都要考虑学生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个性差异等,使学校成为促进每个学生更能发挥其特点、优势的场所,使学生差异更加多样化,实现全面发展和个人特性发展的良好结合。
(五)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个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定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利,以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增大职业决策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彩霞.论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培养的干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
[2]沈雪萍, 顾雪英. 国外职业决策研究述评[J].人类工效学, 2010,(03).
一、转变理念,认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学校的支持和重视是前提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需求体系的脱节,导致医学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学,忽视医学的社会属性,忽视对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不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工作对象除了疾病,还有患者(人)。医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知识,又要培养他们较强的汉语应用能力,使他们善于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适应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医疗事业发展和医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摆正医学教育中人文类课程的位置,打破以单一医学为主的学科体系,重视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增设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实用语言艺术、口才训练、阅读学、交流与沟通、应用写作等课程。
2.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关键
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相当数量的专业老师认为那只是大学语文老师的事,自己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行,其实不然。汉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几个大学语文老师和几堂大学语文课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所以,专业老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要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始终牢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识修养、生动流利的教学语言感化每一位学生,并适时地为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当然,作为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主要任务的大学语文教师,更要坚定信念,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汉语学习的魅力,为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从而愿意、乐意学习汉语。
3.学生的认识和行动是保障
医学生大多数来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兴趣。许多学生做论文,写文章,甚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利用电脑网络下载现成的文字资料,进行剪辑拼贴,疏于动脑、动手。再加上,在校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外语,参加各种培训和证书考试,无暇顾及汉语学习。学生有意无意忽视自身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了他们提笔忘字,用词混乱,造句为文错误百出,开口用语平庸乏味,与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认为只要医术高明就是一名好医生,孰不知,临床工作中病历书写,治疗问诊,术前谈话,处理医患、医医、医护关系,医学科研工作中的论文撰写,医学生涯中的知识更新,都需要汉语应用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作为将来要成为白衣天使的医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从而在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书写习惯
1.发挥班主任对学生阅读、书写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
班主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可到图书馆去借阅查阅,也可以自己购买,请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阅读指导讲座),督促学生按计划阅读,开展读书交流会,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要求手写),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为提高汉语应用能力积累大量的素材。
2.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课外阅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现了无限的文献资源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使得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产生了困惑,需要图书馆及时有效地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可开设文献检索课,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文献;组织管理学生读书社团,了解他们的阅读心理和方向,引导他们健康阅读:设立《阅读与欣赏》栏目,推荐优秀图书的介绍和赏析,领悟作者的感情,体味书中的意境;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交流会、书目推荐会、读书有奖征文、书评论文、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
3.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提高网络阅读质量
随着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现在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网络阅读,但因缺乏有效的网络阅读指导,阅读质量不高。因此,学校要开展大学生网上阅读调查,加强网络阅读指导,推荐优秀网站目录,组织专题网络资源导航,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和分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中的各种评价标准,创建自己的WEB站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综合信息,实现互动、研究型学习,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锻炼,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在实践中提高
1.利用课堂大练兵
这里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大学语文课堂,也指专业理论知识课堂,无论是大学语文老师,还是专业理论老师,要共同承担培养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任务。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课时数相当少,以学医学知识为主的医学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专业理论课老师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又不注意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那么,培养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就成了一块教学的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医学生素质的提高,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医学院校的所有老师要发扬团体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教师可把理论知识设计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利用手机飞信,QQ群等途径,通知要上课的学生。让他们查阅资料,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解答问题。医学理论知识在查找资料、交流讨论中得以掌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增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2.抓住实习多实践
医学生在医院实习的时间有一年,一定要抓住实习的时间培养汉语应用能力。开展实习教学晨会,由学生轮流主讲各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注意事项,讨论存在的问题以及特殊病例。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安排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并利用多媒体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鼓励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治疗方案,教师只在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开展与患者沟通交流活动,教师示范与病人沟通的技巧,鼓励学生多接触病人,与病人交谈,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从患者病痛的角度多给予患者体谅和关心,获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口语能力和交流技巧。实习完后每生上交一份实习体会,锻炼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关键词】闲暇 闲暇生活 闲暇教育 大学生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75-02
1.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意义
国际上对现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形成了共识,认为闲暇教育在于使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从而获得永久性的变化。并且获得的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它通常发生在学习者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中。
大学生闲暇是指一个人在大学里,除参与学校安排的课程与有组织的活动外,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支配活动时间。大学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在成长中所经历的最重要时期之一。科学、合理的闲暇教育在大学生的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多元发展
闲暇教育以一种自由开放的形式,使得每位大学生都可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要来提升自身,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从事他们自身所喜欢的事情,都可以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实施自由、开放的闲暇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开拓眼界、提高能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闲暇教育来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闲暇时间可以促进人们生活的个性化,使人们培养自己的兴趣、喜好、潜能,可以促进更好地生活。”
1.2有助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
由于大学生在学校中以集体生活为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集体,因此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闲暇教育为大学生促进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闲暇教育这个交流平台可以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使大学生在闲暇活动中扩大交往的需求,避免小团体的缺陷。同时,在闲暇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中与不同的社会成员接触,通过与社会和社会人的交往,不断丰富自己的人际关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
1.3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闲暇活动方式,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可以通过闲暇教育这一方式,比如通过开展讲座、报告会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接触社会,投入实践,开阔眼界,从而达到丰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目的。这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帮助他们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当前大学生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闲暇生活是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调查发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找出闲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之所在,才能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有效提高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1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充足,但时间利用不合理
调查表明,大学生每天拥有闲暇时间2小时以上的占91.9%,大学生在校期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由于在闲暇时间内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如何安排闲暇时间主要取决于大学生自己的意志,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了解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我们又进一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面对充裕的闲暇时间,12.5%的大学生表示有计划的安排闲暇时间,表示比较有计划的有31.9%,表示一般约占33.8%,21.9%的大学生则表示没有计划、比较随意。可见,当前大学生对闲暇时间的安排缺乏计划性,对于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会合理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选择各种积极性的闲暇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会缺少自觉性,不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让闲暇时间白白流失,使自己的闲暇生活处于盲目的状态。
2.2大学生闲暇活动较丰富,但闲暇活动层次低
大学生闲暇活动的选择方式很多,既有积极向上、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动,如读书、看报、自修学习、书法、绘画、写作、勤工俭学等;又有满足身心发展需要、恢复体力的娱乐活动,如体育健身活动、旅游等;但也有消极的消磨时光的活动,如睡觉、外出闲逛等。华中师范大学孔雯在《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0)中对大学生在闲暇时间最经常做的活动做了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经常做的事情是看报纸、杂志、课外书籍(25.6%),其次是上网(23.8%),然后是自修学习(16.9%),看影视,听音乐(11.9%)等。总的看来,娱乐消遣活动占据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主体地位,而大学生参与自我提高的活动很少。美国学者纳希按照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把闲暇分为六个层次,并把闲暇活动分为三种价值类型了,即负价值、零价值和正价值。根据纳希闲暇层次特征描述来看,大学生闲暇活动一般居于二、三、四层,而积极参与、创造性地活动较少,大学生闲暇活动总的来说层次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大学生闲暇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3.1社会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然而现代大学日益专业化、现代化、功利化,过分强调社会本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高校对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漠视,使得大学生对闲暇也怀有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倾向,不能科学有效的利用闲暇时间,阻碍了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
生活中,人们就习惯于把闲暇和工作对立起来,认为工作能够创造财富,是有意义的活动,而闲暇生活作为无法创造直接价值的活动则被人们所忽视,更有甚者把闲暇活动严重化。加上我国提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优良传统,人们普遍认为闲暇生活是毫无价值的。在这种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渐转化为工作时间。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务实化现象严重,人们往往只关注现实利益,对闲暇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在闲暇生活的配置上也有一定的欠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缺失也在情理之中。
3.2高校因素
3.2.1高校缺乏科学的闲暇教育理念
现如今高校普遍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解,认为高校是研究学术的地方,学生都应该具备自制的能力,能够自己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消遣,很容易忽视大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和对于闲暇教育的渴望,片面地把闲暇活动看作休息和放松的方式,这种教育观使得大学在实施教育时缺乏了全面性。
高校的务实化也越来越严重,“高校在实施教育时放弃了教育的本质,使人们难以从人生意义、教育价值等问题上去正确的认识自己和改变世界,也必然会抛弃衡量人的心灵的那把神圣尺度,把一切目的都变为谋取生存的有限目的”。如此一来,大学便成了单纯的生存工具和就业手段。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对热门专业大力扩招;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指导,这些都显示了高校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具有功利主义倾向,认为闲暇教育并不能给自身带来收益,因而无法提高自身生活的质量。
3.2.2高校闲暇教育资源匮乏
闲暇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包括经费、师资、设备等匮乏。闲暇教育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高校对闲暇教育的忽视,使得教育经费大多用在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改善教学环境上,导致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缺乏,闲暇教育所需要的设备落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也制约了闲暇教育实施的规模与速度。
此外,由于我国对闲暇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系统培养专门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因此高校普遍都没有专门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而现有的教师又对闲暇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无法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做出有效的指导。大多数高校把闲暇课程看成是娱乐活动,只重视学生的闲暇技能,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闲暇教育观的指导,造成了闲暇课程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3.2.3大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由于受到社会与高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对待闲暇教育上带有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认为闲暇时间只是用来放松和休息,忽视了闲暇教育对其技能的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在接受闲暇教育时缺乏正确的指导,造成对闲暇教育的片面认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在闲暇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在闲暇时间里无所事事,消磨时间,从而降低了闲暇生活的质量。
再次,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技能也存在不足。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使得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书本知识,不懂得计划闲暇生活。进入大学之后,时间宽裕,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也不够重视闲暇教育,导致缺乏合理利用闲暇的能力。
4.完善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对策
4.1社会层面
首先,社会相关部门应进行有关闲暇生活的宣传和引导。闲暇教育就是生命范式的一种体现,关注闲暇不是要否定劳动的价值和地位,要改变把“闲暇”看作“无所事事”的传统观念,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今社会是闲暇社会,人活着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高质量的生活,闲暇生活是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闲暇教育是提升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其次,要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并积极引导和开发社会的闲暇教育资源,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文明、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并加强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这些文化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使大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2高校层面
高等院校是实施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领导、教师、课程以及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大。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
4.2.1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闲暇教育课程
与学校的正规课程一样,闲暇教育课程也应该包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活动课程是以提高学生运用闲暇时间的技能、技巧的课程,一般来说包括四类课程,一是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的课程,如阅读,书法,欣赏戏剧等;二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应变能力的体育课程;三是开拓创新的科技或其他创作发明;四是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学科课程向学生传授与闲暇教育相关基本知识和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两种课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进行闲暇教育课程的时候应该将两种课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2.2优化闲暇教育的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建设
要优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就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在物质文化建设上,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闲暇教育基础设施,营造广阔的闲暇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有益的闲暇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闲暇习惯和掌握一定的闲暇技能。其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学校应当优化高校管理,创设良好的校风,进而创建良好的班风、舍风等;也可以开展丰富的闲暇活动,比如各种讲座、读书指导课、大学生艺术节、运动会、校园成果展等。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所受到的教育会使大学生更加充实闲暇生活。再次,在组织制度文化建设上,高校可以借鉴国际知名高校的办学模式,使办学制度合理化,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
4.3大学生自身层面
大学生是闲暇教育的主体。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在闲暇教育中的主人翁地位,并且在闲暇教育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理解闲暇教育的内涵,才能真正达到闲暇教育实施的目标,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质量。
大学生正处在心智迈向成熟的关键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自制力,有自己的主见和主观判断。另外大学生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兴趣爱好,需求目标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大学这一关键时期要根据每个大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闲暇教育。大学生应当把自身需要、实际能力、兴趣爱好与闲暇活动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闲暇活动,培养独立安排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保证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利用闲暇时间,掌握闲暇技能,加强大学生在闲暇教育中的自我教育,通过这样使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达到闲暇教育最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建军.闲暇及闲暇教育[J].北京:教育研究.2000,36.
[2]王广红.理工科大学生课余生活状况及成因分析[M].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4)
[3]闫大伟,任守军,高开军.关于大学生闲暇状况的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1999(9)
[4]李翠新.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9
[5]孔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6]胡小岩,刘占辉.浅谈大学生闲暇生活及闲暇教育[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4(6)
[7]杜向民,饶凤陶.试析闲暇教育与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现状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17-02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定位为:第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也设有非应用型专业,但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第二,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的培养研究生,但主要培养本科生,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第三,以教学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教学还开展科研工作,但科研是开发性的研究,是为应用型教学服务的科研。第四,以面向地方为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面向地区、全国,但主要为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应用型高校除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外,还应加强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除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外,还应具备人文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因素结合形成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个人气质、性格,是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社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语言文字素质、文学哲学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心理调节素质、审美教育素质、开拓创新素质等。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人为人之道,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内容。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为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本课题组于2016年5―6月在广西某高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该调查问卷设计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采取封闭式调查问卷的方法,主要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搜集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书籍阅读量、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等情况的主观感受作为调查的直观结果。调查对象涵盖学校的各院各年级各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
(二)调查结果分析。具体如下:
1.学校人文环境缺失。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一方面来自长期接受的应试教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学校自身人文环境和氛围的缺失。调查显示:54.60%的学生认为学校建设人文环境“十分重要”,37.20%的学生认为“重要”,4.4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3.8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此外,学生认为就读的学校目前的人文环境“一般”的占47.80%,“较好”的占29.60%,“很好”的占16.00%,“较差”的占4.40%。可见学生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总体评价一般。但综合而言,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学生认为是“学生自身原因”的占29.47%,“社会的原因”的占26.62%,“学校的原因”有23.67%,“家庭的影响因素”占20.25%。
2.理工科大学生课外书籍阅读不多。图书馆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枢纽,调查显示:59.40%的理工科大学生去图书馆是“借阅专业或感兴趣的书籍”,20.20%的学生是“浏览图书馆藏书”,11.60%的学生是“自习,完成作业”,8.80%的学生是“从未去过”图书馆。学生个人每学期借阅图书的借阅量“20本以下”的高达70.00%。每学期借阅图书“20-50本”的、“50-100本”的、“100本以上”的分别是22.20%、5.60%、2.20%,可见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除了本专业书籍外,学生选择“文学作品类”书籍达41.40%,体现个人兴趣爱好主观选择。“艺术生活类”书籍、“时事政治类”书籍和“体育军事类”书籍分别是27.20%、15.40%、16.00%,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和世界的时局政治意识不强。
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滑坡。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各大高校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依然欠缺,理工科大学生也是如此。调查显示,有47.00%的理工科大学在阅读人文书籍的时间是“愿意,但时间不定”,可见没有规划读书时间和养成读书习惯。30.60%的学生阅读人文书籍是“看心情”,12.60%的学生“十分愿意”阅读人文书籍,9.80%的学生“不愿意”阅读人文书籍,可见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理工科学生对中国文化典籍了解情况是:52.60%的学生选择“四大名著”,22.80%的学生选择“唐诗宋词”,13.40%的学生选择“论语、庄子”,11.20%的学生选择“诗经、史记”。可见学生对经典的人文典籍了解不多,反而比较喜欢古典小说。同样对西方文化了解情况是:33.00%的学生选择“文学名著”,24.60%的学生选择“历史地理”,24.40%的学生选择“音乐舞蹈”,18.00%的学生选择“绘画建筑”。
4.理工科大学生自身定位认识不足。调查发现,56.2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涵义”是“知道,但不清楚”,这对他们将来毕业会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没有清晰认识和定位,这不利于他们在校学习树立清晰的目标,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将会迷惘无措。18.02%的学生“听说过”,17.80%的学生“非常清楚”,17.80%的学生“不知道”。此外,有49.80%的学生对“人文”的涵义“知道,但不清楚”,21.80%的学生“听说过”,16.80%的学生“不知道”,11.60%的学生“非常清楚”。至于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48.80%的学生对“人文”的涵义“知道,但不清楚”,24.00%的学生“听说过”,17.20%的学生“不知道”,10.00%的学生“非常清楚”。可见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处于粗浅层面,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更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37.9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影响很大”,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和重视。有35.6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14.50%的学生“说不清楚”;11.83%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
5.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改进措施和意义。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来自常规教学工作,更多的来自学校的各种各样的讲座和实践活动。调查显示:31.78%的学生选择“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了讲座和校园实践活动”;24.72%的学生选择“提高教师人文素养”;22.77%的学生选择“建设校园文化设施”;20.72%的学生选择“增加图书馆藏书”。此外,理工科大学生也认同学校加强和改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重要:26.03%的学生选择“培养健康人格”,25.48%的学生选择“培养创新型人才”,24.76%的学生选择“培养全面发展人才”,23.73%的学生选择“培养创造型人才”。
对学校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从调查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的人文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校园文化设施缺少;图书馆可供阅读的人文类书籍陈旧且不足;老师和同学的教学交流需改进。学生希望学校要多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多举办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多加强和其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多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如“书香桂航”的读书月、图书漂流活动等。
三、对策
(一)完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是转变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培养观念。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前导,结合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的育人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应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人文素质、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完善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体系,学校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指导,“以人为本”为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手段,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比重,开设一定数量的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改善校园环境,丰富文化底蕴。校园环境是“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场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客观条件,也是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构和建精神家园的直接载体,应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三)利用社会和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外界媒体的传播宣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学校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家校联合共同教育学生。家庭形传统,给予学生温暖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0)
[2]王玉华,刘向波.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58)
[3]高永会.高职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研究”(2015C452)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raining Model of Employment Ability of Graduate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s' Advisory Group" in the theory of self-learning
NI Dazhao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Currently,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difficult job"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and urgent problem, the "Students' Advisory Group" based on self-learning theory,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not only the "self-improve employability" concept.build the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raining model more effectively the activities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i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soft power" and "hard power". Of course, both from the training mode, or the reality of the effect of the Students' Advisory Group need to further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place, but its efforts to guid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 learning, conscious growth and self-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initiative to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 which undoubtedly is an experiment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self-learning theory, the paper builds, explores, practices training mode for employ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 "self-improve employ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self-learning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
1.1 就业能力内涵的界定
国内许多研究者对就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张丽华、刘晟楠(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思维能力、社会适应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李颖等(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李恩平等(2010)认为要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之,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硬实力”和“软实力”。简单地说,“硬实力”主要通过“硬指标”来衡量,也就是专业知识、考试成绩、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等,这些必须通过刻苦的学习才能获得。“硬实力”是拿到学历的保证,是走向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层面,主要指思维能力、个人素养、社会适应力、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实践慢慢积累,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否有所作为,还主要由“软实力”的积累来决定。
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从提高其“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入手。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可用下面公式来表示: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软实力”+“硬实力”=各种能力素养等+各类考试成绩等级证书等。
1.2 自主学习内涵的界定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自主学习理论逐渐走进高校的教学中。研究者认为,虽然高校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口径,但还是无法有效地实现学生职业化的过程,这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直接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教育的本体对象入手,从学生自身出发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主动地转变自身的认识逻辑,优化自身素养结构,通过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效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杨培霞、安茂忠,2011)。
我国学者庞维国(2001)曾这样阐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总之,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学习应当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然后监控、调节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认知、动机和行为,以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在学生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基于此,笔者结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公式和自主学习理论,通过在学生当中构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个人发展顾问团”(以下简称“大学生顾问团”)来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自主提高就业能力”理念下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大学生顾问团”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顾问团”是笔者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热情而提出的设想,经过广大学生的不懈努力而最终得以实现。“大学生顾问团”以“理想的前大学生活,理性的后大学生活”为导向,提出“大一不迷茫,大二不彷徨,大三不悲伤,大四成学士,毕业铸辉煌”的口号,提倡自主学习、自觉成长、自我发展的“三自”理念,以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师”为目标,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就业能力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面向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素质,帮助同学们解决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疑惑。
2.1 “大学生顾问团”对提高大学生“软实力”的作用
2.1.1 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
“软实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个人素养、社会适应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各种能力素养。笔者主要借鉴当前国内各大名校开展的“通识教育”思路来进行尝试。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陈向明,2006)。大学生顾问团主要通过“三个一工程”、经典抄写、“一体两翼”课外学习计划等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
具体来说,“三个一工程”是在学生当中倡导要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学成一技之长;做10件闪光的事情,以增强就业竞争力;读100本人文社科经典名著,以提高个人素养。“经典抄写”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素养的一种方式。大学生顾问团将“经典抄写”作为一种主题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目前学生已先后完成了《老子》《孙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十几部经典书籍的全文抄写,在学生中间反响良好。“一体两翼”课外活动是指以读书学习为体,以建立“学术兴趣小组”和“创业兴趣小组”为两翼。通过在学生中建立“读书会”,加强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以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为导向,建立“学术兴趣小组”和“创业兴趣小组”等形式的组织,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软实力”。此项活动为导向性活动,重点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并以其作为示范。
2.1.2 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在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方面,主要通过模拟招聘大赛和课前演讲等活动来实现。
模拟招聘大赛是基于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让学生了解招聘的基本礼仪及流程,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提高就业能力而举办的竞赛。顾问团成员为模拟招聘大赛的成功举办作出了重大贡献,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课前演讲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课前10分钟的公开演讲,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获取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3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来实现。在学校近两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和“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术兴趣小组”和“创业兴趣小组”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学院连续两年在科技创新基金立项方面遥遥领先其他院系,更是在2011年成功捧得校级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而笔者指导的作品获得了全校唯一的省级一等奖。
2.2 “大学生顾问团”对提高大学生“硬实力”的作用
“硬实力”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四六级考试成绩、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方面。“大学生顾问团”在提高大学生“硬实力”方面主要通过组织四级模拟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题辅导、考研学习动员会、经典读书小组等活动来实现。这一系列的活动主旨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或者说一种生活学习的理念,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在观念上的行动和行为上的强化,最终让同学们认可“硬实力”是找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就业的必备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3 “大学生顾问团”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顾问团”的发展经历了艰辛过程,正如成员写的那样“其中有在漫长的摸索与准备过程中,过早放弃退出的,彼时彼刻我能理解他们的犹豫与彷徨,但此时此刻,他们是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喜悦与满足的”。大学生顾问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与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的联系需要加强
大学生顾问团在开展活动时只有借助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上面的积累和对专业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积极性问题。同时,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以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3.2 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大学生顾问团的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争取形成长效机制,切实培养更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师”,在学生当中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需要处理好与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及各年级的关系,更好地凝聚力量,使各项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加强大学生顾问团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
3.3 部分活动需要强制引导
由于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部分活动的认识难免出现不统一的情况,导致自主学习模式的失败。因此,加强引导和沟通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总之,无论是从培养模式本身,还是现实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顾问团还有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地方,但是大学生顾问团通过思考,更通过对“自主提高就业能力”理念的实践,进行了既是基于特定环境的也有一定普适性的极有意义的探索。如果大学生顾问团能够成功地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探索出来一条提高就业能力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的道路,那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基金来源: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及动态效应实证研究(11YJA880088);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2011B522);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河南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YB2011044);郑州航院2012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zhjy12-23)
参考文献
[1] 李恩平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
[2] 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1).
[3] 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4] 杨培霞,安茂忠.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内涵及逻辑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关键词 人文社科专业 学习观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人文社科类专业即我们统称的文科专业,它包括政治学类、思想教育类、社会学、哲学、法学、语言类等诸多专业。相比较于理工类专业而言,人文社科类专业更加侧重于理论文献研究,实践性不足。因此在许多大学生看来,所学专业与以后的职业规划相差甚远,针对当前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认同感不强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类各专业学生发放450份问卷,有效回收432份,回收率为96%。
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学习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的对策,对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观的现状分析
1.1 学习兴趣
本次调查中占样本数50.9%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感兴趣;但是与此同时也有31.5%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对所学专业非常感兴趣和非常不感兴趣的学生数量相当,均占样本数的6.5%;此外剩下的4.6%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在知识获取方面,大部分学生在调查中表示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最期望得到的是思维方法,期望获得实践能力的占样本数的29.6%。当回答专业课学习与未来职业规划是否有联系时,69.4%的学生表示有些联系,也有5.6%的学生表示没有联系。另外调查显示有67.6%的学生曾经有过转专业的念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占的比例还是较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而倾向于实践性强,与未来职业规划有直接联系的专业。在调查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近七成的学生有过转专业的念头,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选择有明显的功利性。
1.2 学习方法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了调查。调查中,当被问到学习有无系统科学计划时,只有18.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计划,并能有条不紊、有系统的学习。虽然老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灵魂的导师,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靠自习,很少有学生在遇到疑惑时主动咨询老师,39.8%的学生认为课堂之外老师对自己学习的作用很小,13.9%的学生表示没有作用。只有9.3%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36.1%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查阅资料自行解决的学生高达69.4%,选择咨询老师的只有5.6%。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看心情、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普遍存在。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较高,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
1.3 学习积极性
培养大学生学习观的关键在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调查中有66.7%的学生平时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籍上面的时间最多,而只有22.2%的学生花在本专业类书籍(教材及参考书目、本专业杂志期刊、经典著作等)的时间最多。61.1%的学生认为自习对自己学习帮助最大,但是73.8%的学生选择课余时间上网。在被问到目前学习动力有哪些时,学生们更多的选择了以后学习深造以及未来找到好工作,分别有65.7%和63.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并不是自己本专业的书籍,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学习动力上,学生更倾向于实用,着眼于未来自身的发展深造,对知识的本身缺乏关注。
1.4 学习满意度
当谈到大学的收获,25.9%的同学认为在大学开阔了视野,找到了人生方向;19.4%的同学提高了综合素质,16.7%的同学认为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交际能力提高;只有8.3%的同学认为是增长了知识,学习有进步。在教育管理的满意度调查中,65.7%的学生并不认为学校管的越少,自由时间越多,学生发展的越好,而是认为学校应该加强管理;另外83.3%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给每一个大学生足够的关怀。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作为满足感的来源,更多的关注于其它方面的发展。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够充分,达不到学生的期望。
2 人文社科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观的现状成因分析
2.1 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性不足
人文社科类专业文献研究居多而缺乏实践的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并没有看到其用武之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觉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学生倾向于学习实用性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懈怠于学校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变得没有目标,缺乏积极性。
2.2 学校的管理体制僵化
学校目前的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管理上的一刀切与学生学习自主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譬如在课程和教材选用上呆板、封闭、陈旧,强调的是整齐划一和共性培养;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过分看重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度以及考试成绩指标等等。学生学习变成了单纯的应付考试,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3 专业选择非自愿性
调查表明,学生填报志愿时有23.4%的同学考虑专业的中长远发展前景,有16.6%考虑就业因素,13.2%考虑学校的录取,5%考虑家长的期望和意愿,只有22.9%的同学主要是出于对个人兴趣爱好的考虑。人文社科类专业尤其如此,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其第一志愿,而是服从学校专业调剂的结果,调查结果也表明将近七成的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曾经有过转专业的念头。
2.4 师生互动不足
一方面高校老师通常面临科研压力,除了短暂的上课时间,课后基本没有时间与学生接触;另一方面学生找老师和老师找学生的主动性都不够,调查显示高达69.4%的学生遇到问题选择的是自己解决。另外学校在教育思想和目标的确立上,过多地强调了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重视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依赖性很强。
3 培养大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对策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活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既是个人生存、成长与进步的首要前提,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知识获取。
3.2 重视大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人类科学发展史是由一群对专业知识充满热爱的人谱写的,热爱专业才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专业的有关知识、技能,才能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在专业领域里创造出业绩来。因此,大学教育应推进实践教学的多形式、多层次化,呼应各个专业、各个层面的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能动性、创造性。
3.3 构建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
在学校,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导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构建师生之间畅通的交流渠道,不仅对学生专业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治学,更学会为人。
3.4 建立多维度的课程考核体系
目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仍然是以考试为主,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考试的方式没有反应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反而是增长了学生平时不努力,临时熬夜通宵复习也能考过的想法。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在考试方式上求变,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寻找更有价值的方式,适当增加实践能力所占的比重。不仅是课程结束之前的考核,更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考核,对课堂提问、课后小论文、做实验、知识点小结等给予适当分值。
3.5 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观念是在与学习环境的不断交流互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舒适的物质环境,使图书馆、教室、自习室适合学生静心读书;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科技竞赛,开展读书活动;塑造名师,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丰富校园网络内容,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评选等;搭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平台,通过校园接待日、家长见面会、家长网络协调会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沟通学生信息,交流家庭教育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2] 姚梅林著.学习规律.武汉:溯北教育出版社,1999.3:33,40.
[3] 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关键词]弱势 价值观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标号]1009-5349(2011)04-0011-02
由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的扩展、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市场需求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重重,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使得大学生由“强势”状态进入“弱势”状态。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笔者将此概念用于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从就业压力入手分析大学生弱势状态的成因。
一、大学生“弱势”状态及成因
应当将历时性分析与整体性分析综合起来考量大学生的这种弱势状态。
第一,学业压力形成的“弱势”。大学教育的中国特色,使大学生们在巍巍书山艰难前行。尤其是理工科学子,更加是学海无涯。学校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社会所需严重脱节,毕业等于失业正日益成为社会常态。多数学生由此激发出的行为就是参加各种培训,试图得到各类资格证。但往往这种处于功利性目的的学习,都没有真正学习技能的投入,花钱买证成为普遍心理。这也使得如此得来的各类证书仅仅是白纸一张。
第二,精神压力形成的“弱势”。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有方方面面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从精神上给予的压抑使得大学生群体趋于“弱势”。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已经不是稀有品,不说多如牛毛也绝不是众星捧月,如就业等压力纷纷涌现;社会认为大学生拥有知识,因此理应处处起到模范作用,要不就会有辱大学生称号;家长会觉得辛辛苦苦供养子女读书,若子女不求上进,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在众矢之的中,大学生诚惶诚恐,小心翼翼。这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大学生群体精神的弱势。
第三,价值的贬值形成的“弱势”。中国大学生的绝对数在世界第一。客观现实是,读大学并不难,拼命的扩招,敞开的大门,登上金字塔比之前轻松许多。但如此一来,许多进入大学的学子其自身并不具备合格的专业素养。他们没有与自身身份相匹配的能力,内涵与外在出现严重脱节。大学生的价值正在贬值,并且这种贬值大有日益加速的趋势。
第四,就业压力形成的“弱势”。毕业即失业,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今,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业都难,何况那些在扩招潮中被卷进校门的孩子?过去的大学生包了铁饭碗,有草鞋换皮鞋之喜,有鸟枪换大炮之欢。而今的学子们,还没毕业就忧心忡忡。降分录取、高校扩张使得一批并不具备攻读高等教育素质的群体进入大学。大学教育普遍的窄进宽出,使得即使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顺利毕业。但毕业后一切以实力说话的危机使大学生群体变成了“弱势”。
第五,自身无为形成的“弱势”。大学生群体多数即使口头上终日危机,但内心对自己的处境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多数人依然在内心以天之骄子自居,普遍存有的自我感觉良好更加剧了“弱势”的滋生。现有的教育体制从一个孩子一入学便被灌输,考大学是惟一的出路、惟一的目标。使得学生有一种只要考上大学就高枕无忧,只要上了大学就此生无忧的心态。在这样的状态下,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不愿放下身段,但又不具备从事低负担、高薪职业的能力。
二、大学生“弱势”状态下的价值观表现
第一,关注视野更加注重具体和个性。人的意识具有社会属性,个体人的意识会受到群体人的意识的影响,而且会被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所左右。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其价值观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有着明显的社会实用性的表征,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有着宏观的关注视野。但当代大学生则将关注视野相对的具体化和细微化了,更注重对现实中具体问题的感觉和认知,及至对微观的个体问题的辨识和改革,通过实际生活中较具体的事物来寻求对人生的理解和启示。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关注视野从关注宏观的国家大局,转向关注一定群体的乃至个人生活方面,从关注的理念层面转化为现实生活层面,从国家哲学转向个人生活哲学、人生哲学,更在意和注重谋求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础上来服务于和服从于国家的大局。
第二,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运行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他们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价值取向必然地会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有着截然不同,他们自然地会将适应于市场经济条件的价值准则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因此,当代大学生更关注既得的个人利益与小团体利益,将从对身边利益的追求作为追求高层次利益的阶梯。所以,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会更具有个人功利性与个人实惠性,其具体表现如:重视物质享受、追求高薪待遇、计较个人感受等,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满足”的特征,有着金钱化、趋利化和现实化的倾向,发展下去,将会是个人主体意识的无限度膨胀。
第三,价值观评价标准呈差异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社会的诸多方面的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诸方面的改革必将带来人们在价值观方面的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实现最终的统一化。这期间会出现认知的迷茫、行为的徘徊、价值的疑惑、精神的危机、信仰的真空等可能情况,正如布莱克所言“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这期间,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会与社会的评价标准有着差异,大学生群体内的价值标准也会有着差异,甚至于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质疑。但是,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必将带来社会的进步,那么,大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的价值观评价标准会随着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变化和社会的有意引导而趋同于社会要求。
第四,心态表征呈现“以自我为中心”。不可否认,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态表征上看,“个人中心绝对论”是普遍存在的。他们比较重视自我,漠视外部反应,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造成对自我非常敏感,对自我发展尤为关注,甚至于造成一种自我欣赏的畸形心态的问题。尤其是“80后”独生子女大学生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更使得大学生个体成长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加富有个性,更加重视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强调自我价值实现。
三、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向标,只有在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够实现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塑造,才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良性发展。对此,需要我们进行冷静的分析评判,加以适当引导,而不能简单地用原有的价值标准去要求正在积极变化中的大学生。构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实现以下方面:
第一,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主要内容,必须将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作为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主要内容。集体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必须养成牢固的集体主义观念,通过集体主义观念的树立来抵制和克服个人主义的意识和行为。必须加强大学校园中的人文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实现集体主义教育效果的路径与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有益的学术讲座、人文科学报告会、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以第二课堂和学生活动为依托,带动大学生开展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从中陶冶思想情操,接受思想启迪,紧迫和强化个人价值观锤炼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