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浒传歇后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1、腥风血雨
发音 xīng fēng xuè yǔ
释义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发坠山奄。”
2、心满意足
发音 xīn mǎn yì zú
释义 形容心中非常满意。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一回:“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
3、一马当先
发音 yī mǎ dāng xiān
释义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4、逼上梁山
发音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释义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5、不识泰山
发音 bù shí tài shān
释义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6、飞檐走壁
发音 fēi yán zǒu bì
释义 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且说时迁是个飞檐走壁的人,不从正路入城,夜间越墙而过。”
7、一箭之遥
成语发音:yī jiàn zhī yáo
成语释义: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8、 人困马乏
发音 rén kùn mǎ fá
释义 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七回:“马步三军没了气力,人困马乏。”
9、 改邪归正
拼音 gǎi xié guī zhèng
解释 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
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10、一箭之地
成语发音:yī jiàn zhī dì
成语释义: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回:“宋江上得马来,前行的众头领,已去了一箭之地,见宋江和贯忠说话,都勒马伺候。”
11、徇私舞弊
成语发音:xùn sī wǔ bì
成语释义: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谁想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
成语示例:这种——的事情,他绝不会干
12、 积草屯粮
成语发音:jī cǎo tún liáng
成语释义:储存粮食和草料。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五回:“立竖招军旗号,买马招军,积草屯粮。”
13、 天诛地灭
成语发音:tiān zhū dì miè
成语释义:诛:杀死。比喻罪恶深重,为天地所不容。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查。”
成语示例:“人不为己,——”,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14、 探头探脑
成语发音:tàn tóu tàn nǎo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学习,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与智者对话,和圣者交流,感受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现总结如下,和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知识,而且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苏州园林》使学生鉴赏到华夏文明的细腻典雅;《沁园春・雪》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春酒》、《高邮的鸭蛋》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此外,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感受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缜密与严谨;感受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了解《傅雷家书》、《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切实领会这些经典美文中凝结的文化精髓。
二、加强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和引用
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挑战,离许多用方块字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正越来越远。我国的四大经典名著,很多学生家里都有,但是他们却很少能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就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四大名著,把它当成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比如,讲《香菱学诗》时,学生了解了作者刻画的香菱这个人物非常细腻。《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个个形象生动传神,如“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俏平儿情掩虾须镯”……我适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原著,以便学生了解其他人物形象。在讲《武松打虎》一课时,我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水浒传》中人物形象中所蕴含的不屈的反抗精神,正是对这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传承,才有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对世界列强侵略的英勇反抗屈服,也有了对中华文化的一脉传承。
此外,在讲《陈涉世家》人物蕴含的反抗精神时,我专门引用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话:“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指出孙悟空不仅仅只会降妖除魔,还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和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讲《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我引用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以此激励学生珍爱生命,有所作为,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成长为栋梁之才。
三、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
经典名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智取生辰纲》一文讲的是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学完课文后,学生意犹未尽。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了“走进水浒”综合性学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主题,下面是一组我推荐的选题:《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分小组研究讨论。学生有的阅读《水浒传》,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然后以小报的形式展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一、激发兴趣,事半功倍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兴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视听中入趣。现在孩子,是在视听中长大的。现在有很多名著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已经拍成电视剧、电影,于是我在教学中截取电视剧、电影中相关片段以及主题歌、图片等,让学生进入佳境,然后结合课文分析。
(2)巧设悬念,吸引去读。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内需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内容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从杨志和林冲打斗开始,讲到杨志不肯留在梁山,又从杨志误杀泼皮牛二,讲到戴罪被梁中书重用。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杨志一路上押送生辰纲的心理,更给学生们留下了悬念:失了生辰纲的杨志将何去何从呢?梁中书会善罢甘休吗?抢了生辰纲的吴用等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呢?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很有趣味地去读完了《水浒传》。
二、随文推荐,辐射阅读
比如:七年级上册,在布置学生预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就让学生先去阅读《荷塘月色》《匆匆》《绿》等文章;在布置学生预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时,我就让学生先去阅读《春水》《繁星》以及本册课本后的名著导读,去查阅作者冰心的资料;学习《金色花》,先读《飞鸟集》《泰戈尔诗集》;在预习《寓言四则》时,让学生读《伊索寓言》。在课堂上,我则有意设置了一些涉及课外阅读内容的问题,或提问、或老师自己讲述,甚至背诵其中的名句、章节。此时阅读过的学生会非常兴奋地附和。提问时,有意给阅读过相关课外书的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这样,在预习时开展了课外阅读的学生就会表现得很活跃,很有成就感,加上老师的赞美与其他学生称羡的目光。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班里其他学生也在耳濡目染中加入课外阅读的行列。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不仅《新课标》及课本后面“名著导读”所要求的能顺利完成,而且学生也能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当然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够做到的,任何事都需要持之以恒。
三、开展活动,思维深化
学生年龄、阅历较浅,阅读往往停留于表面。通过活动能够深化思维,学生之间能够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在教学中我通过“水浒人物知多少”竞赛、“三国故事会”、“西游人物辩论赛”、“七嘴八舌说红楼”等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作品内容,领会作品的内涵。
四、链接中考,建立档案
每年中考,名著必考。我针对名著考查形式让学生归类整理,如名著主要人物、情节、成语、歇后语等,并建立档案。
如诸葛亮:
情节:初出茅庐、隆中对策、赤壁之战、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
成语:三足鼎立、七擒七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集思广益、淡泊明志等。
歇后语: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等。
这是我在教学上的一点做法,虽然或多或少的取得点滴成效,但还有很多困惑亟需所有老师的指导。
一、巧用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的年龄段,在日常教学中我就利用他们喜欢探究的特点,在介绍名著的时候故意留一些悬念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滨逊到荒岛后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比如他自己建造了结实的房子,制作出了好吃的面包,最有意思的是,他还驯服了一个野人,这个野人的名字叫做星期五……”在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却笑而不讲了。结果很多学生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找来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书,不但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二、妙用教材,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陆续安排了根据中国古典名著作品改编的课文,如《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这些课文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金钥匙。我便尝试着以教材为起点来实施名著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进行《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巧妙地紧扣关键字“借”,以评书的形式,向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在《三国演义》中,仅诸葛亮一人,就把一个‘借’字运用得出神入化。他借过火,如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军;他也借过水,他借襄江之水让关羽水淹七军,他还借一夜东风和周瑜火烧赤壁,借天降大雪大破铁车阵……更神奇的是,《三国演义》还精心构思了曹操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借荆州以立足的妙剧,谱写了谋借的千古绝唱。”
在听了我对诸葛亮“谋借”的介绍后,所有的学生都特别想赶快读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从教材片断的理解到名著整体阅读的过渡。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得法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教师,只有妙用教材,才能做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利用影视,提高阅读兴趣
现代社会中传播着的许多影视信息都是可以被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在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推荐《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鲍鹏山的《新说水浒》等。学生就能直接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相继热播。我便巧妙引导学生收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干脆让学生给电视剧“找茬”,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原著的精彩之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爱上名著的“第二课堂”,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看了电视剧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愿望,从而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四、借用活动,体验阅读兴趣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不仅可以拓展读书视野,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更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真正的亲身体验,从而实现名著的“悦读”。
我常组织学生举行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他们自己设计必答题和抢答题,内容主要涉及作品、人物、情节等。他们热情很高,参加竞赛的同学摩拳擦掌,其他同学为参赛的同学出谋划策,整个班级的名著阅读热情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每当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后,我都要及时召开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谈谈读书体会或对原著的认识。在讨论会上,学生总会提出许多自己的看法。针对名著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人物形象,如“你怎样看《水浒传》中的宋江”,我就让学生以各抒己见的方式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宋江仗义疏财,是个好人,要不怎么会叫他“及时雨”呢。还有的同学认为宋江主张招安,才害得梁山好汉不得善终,是个坏人等等。
五、读写结合,拓展阅读兴趣
古人说过:“学起源于思,思起源于疑”。阅读名著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注意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和书籍进行心灵的沟通。
《三国演义》是一部半文半白的古典小说,小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先让学生搜集与三国人物有关的成语、歇后语,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找的歇后语、成语来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这样,无形中扩大了阅读的范围,使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读完名著。
每年的寒暑假,我总要让学生阅读一部名著,我则根据名著的内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喜好写成读后感。我曾给学生设计的思考题有“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我最敬佩的‘红岩’人物”“我看阿廖沙”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时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而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对名著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并发现问题,它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抓住“衣袋”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故意问了“衣袋”里不装糖却装满了“昆虫”,这个孩子是怎么了?(并突出“装满”一词)一开课就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读课题进行猜想发问“这口袋里有哪些昆虫?”“这是谁的衣袋?”“课文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这一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接着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明白了用“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显示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以及人们对法布尔的敬佩。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增强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下,常存在学生有问题不敢问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有世界上最大资本和主动性的生命”,与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各种奇思妙想才会层出不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教师的启发用语要精练、亲切,灵活多变。“你还知道什么?”“你读明白了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要持之以恒。“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始终是语文教师进行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个终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机会让中下等生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发言,哪怕是极细小的进步,甚至只要说清楚都要给予肯定。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将提出问题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模仿老师,就某篇课文题目或某个词句进行设计问题的训练。如《有趣的发现》中的“发现”为什么是有趣的?《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一生问:蝴蝶只有一个动作“飞”课文却为什么说蝴蝶会“飞、穿、越、赶”?我不是很理解。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蝴蝶在“花丛、树林、小溪,到达山谷”时不同的心情。这样学生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他们的思维也会更深刻。最后明白写文章时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相同的意思,这样可以让句子更生动具体。不管学生所提问题与教学任务的相关程度如何,教师都要给予中肯的鼓励与点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事实说明,只要学生在个体活动中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此时的问题意识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动。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做好示范,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一些方法,学生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善问
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课前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了解“水浒传”主要人物,搜集有趣的“水浒”故事、民间传说,集体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之《白虎节堂》《野猪林》《风雪山神庙》《林冲落草》四集,搜集与“水浒”人物或事件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使学生对课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材料;课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质疑问难”。那些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疑问”已经悄然自明于读文感悟中,但他们心中依然有疑问,而这些疑问便是真正有思维深度和认知广度的疑问!更让我们看好的是,他们充分利用了在“走进‘水浒’”综合性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材料、知识,再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开放而有活力的“释疑解疑”。一名学生问:“老师,林冲可是禁军的教头,怎么连说“不敢,不敢”呢?他想些什么呢?又一名学生发问:对林冲的“逆来顺受”,也许有人认为他太“窝囊”,有失英雄的“水准”?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在涉读未深时,问得肤浅,问得勉强,甚至“明知故问”,从而提高“问”的质量,让“问”变得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最后学生对水浒的“好汉”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白雪皑皑
皑皑:洁白光亮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意思是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例:白雪皑皑的山峰,当阳光照耀的时候……大概总以为是灿烂得很,大可观赏的吧。(秦牧《鲜荔枝和干荔枝》)
冰天雪地
意思是形容气候严寒,冰雪漫天盖地。如:北极地方,整年都是冰天雪地。
例: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例: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
同义成语:冰天雪窖、雪窖冰天
滴水成冰
意思是滴下的水很快就结成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如:北方的冬天,十分寒冷,滴水成冰。 例:严冬冱寒,滴水成冰。(宋·钱易《南部新书》)
例:更有一节苦处,任你滴水成冰的天气,少不得向水孔中洗澣污秽衣服,还要憎嫌洗得不洁净,加一场咒骂。(《醒世恒言》)
亦作:滴水成冻。
风雪交加
意思是风和雪同时袭来。
例:尽管是在风雪交加的时节,我们的视线仍可以入到非常遥远。(范长江《塞上行·行纪·百灵庙战行·三》)
六出纷飞
六出:雪花六角,因别称“六出”。纷飞:散乱到处飞扬。大雪纷纷。
例: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汉·韩婴《韩诗外传》)
寒风侵肌
形容天气寒冷。
例:冷锋过境,寒风侵肌,大街上行人稀少。
千里冰封
冰封:被冰雪覆盖。如:东北的严冬,千里冰封。
朔风凛冽
朔风:北方吹来的寒风。凛冽:寒冷刺骨。
另见:寒气凛冽
例:严冬惨切,寒气凛冽。(唐·李白《大猎赋》)
雪虐风饕
虐:暴虐。饕:贪残。又刮风,又下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例:岁弊寒凶,雪虐风饕。(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
例: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诗)
亦作:饕风虐雪
冰雪严寒
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例:虽然按照时令季节,各种蔬菜种得有早有晚,有时收了这种菜才种那种菜;但是除了冰雪严寒的冬天,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园里总是经常有几种蔬菜在竞肥争绿的。(吴伯箫《菜园小记》)
寒蝉凄切
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意思是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例:于是贫居之士,喟尔相与而俱叹曰:“寒蝉哀鸣,其声也悲;四时去暮,临河徘徊。” (晋·陆云《陆清河集·寒蝉赋》)
寒冬腊月
腊月:农历十二月。意思是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例: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汉·无名氏《别诗(骨肉缘枝叶)》)
林寒涧肃
寒:寒冷。肃:肃杀。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例: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山寒水冷
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例: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岁暮天寒
意思是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天寒地冻
意思是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例:目今天寒地冻,军马难以久住,权且回山。(明·施耐庵《水浒传》)
冰天雪窑
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例:叹马角之未生,魂消雪窑;攀龙髯而莫逮,泪洒冰天。(《宋史·朱弁传》)
扩展阅读:关于雪的歇后语
冰天雪地发牢骚 —— 冷言冷语
大风卷小雪 —— 吹了
大雪落在海里头 —— 看得见,摸不着
东方天亮下大雪 —— 明明白白;明白
叫花子碰上大雪天 —— 饥寒交迫
六月天下雪 —— 得之不易:难得
落雪天过冰大坂(ban山坡;斜坡) —— 从头凉到脚
煤块掉在雪地上 —— 黑白分明
晴天下大雪 —— 明明白白
暑天下大雪 —— 少见;少有
太阳底下堆雪人 —— 不长久
天亮下大雪 —— 明白;明明白白
挑雪填井 —— 白费劲;枉费功;枉费心
乌鸦落在雪堆上 —— 黑白分明
五更天下大雪 —— 天明地白
下大雪找蹄印 —— 罕见
下雪天穿裙子 —— 美丽又动(冻)人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国儿童文学50年精品库》——童话卷、诗歌卷、散文卷、科学文艺卷、小说卷、故事卷;少年侦探易拉明科学探案系列——《神秘的脚步声》、《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逊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学习报》、《少年儿童故事报》、《报刊文摘》、《衢州晚报》、《少年报》、《读者》、《小学生时代》、《少年博览》等。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实验班的每位学生都做得非常棒,在每学期一次的读书成果展览会上,孩子们的剪报本、摘记本犹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故事报、新闻报、诗歌报、作文报、图案报、生活常识报、数学报等精彩纷呈,摘记内容丰富生动,值得积累,很有价值。通过评比“优秀剪报手”、“摘记小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热情。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在班内搞个图书推销活动,先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好书,再借给同学看,看完后讨论讨论。凡推销成功一人者可得10分,谁推销的多谁得分就高,根据得分高低评出“最佳图书推销员”若干名,实验老师要对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大张旗鼓地表扬。当然《借书制度》得人人遵守,爱护书籍的教育必不可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损坏丢失照价赔偿”得警钟常鸣噢。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一、重视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曲径通幽。导语的设计者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要现场发挥,随机就变。用自己的学生和借班级上课导语是不能一样的。借班级上课导语之前要增加一些“见面礼”,两三句风趣幽默的“见面礼”,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
二、巧妙提问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问题设计得好,加上老师运用得当,一堂课就能被充分激活。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设计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教《曹刿论战》时问学生:“文中说‘肉食者鄙’那鲁庄公鄙吗?”有的学生答:“不鄙,因为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样政治上取信于民,取得了作战胜利的先决条件。”有的学生答:“不鄙,因为他能相信一位平民百姓的话,这说明他能听取别人正确建议,慧眼识英才,是一名真正的伯乐,并能任人唯贤。”有的学生又答:“不鄙,因为他能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平起平坐。”有的学生答:“不鄙,因为战争胜利后,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虚心求教。”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我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与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
三、善用鼓励
鼓励是一门艺术,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研究它。鼓励有许多种,有的教师侧重语言鼓励,有的教师侧重表情鼓励,也有的教师侧重动作鼓励(发点头、手势及掌声等)。不管哪种鼓励,只要学生接受,配合默契后,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经常使用鼓励的教师,课堂上会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这样的课使学生百听不厌。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拿起表扬的武器。
四、添加幽默
幽默是一种高级的智慧,也是一种艺术。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的时候,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迷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的吗?当然,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备课时有所设计使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效果会更好。
五、增加文学欣赏
文学的魅力是无穷的,语文课上如不加以利用,岂不太可惜?语文课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于那些语文教材。每周给学生上一节文学欣赏课,把平时看到收集到的优秀作品、名著片断等读给学生听,或印发下去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精典片断,读完后师生共同做点欣赏、点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摘抄精彩片断,可以进行缩写、扩写或续写,也可以写读后感。这样就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六、课堂表演
课堂表演也是一种激趣的好方法。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的课文。教师要事先有所设计,事先准备好道具(道具可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有的课文表演难度较大也可以事先排练一下。如通过表演《变色龙》,学生们深刻地体味到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臾逢迎的丑恶嘴脸。通过表演《我的叔叔于勒》我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演得投入,看得他仔细,很容易地把握住了作品的人物形象物点和作品的主题。
七、使用电脑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声像生动的课件一辅助教学,也可以让学生用计算机写作文,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上网查阅语文资料,播放与语文有关的电视、电影片断,这些做法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煜的《相见欢》,可以从网上可以搜到这首歌,让学生来欣赏,这样学生背起来词来就简单的多了,更重要的是从歌声中感受到了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凄苦与离愁,准确地把握住了这首词的意境。学习《智取生辰冈》,可放一放《水浒传》中“智取生辰冈”这一集,让学生在欣赏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很好地领会了晁盖等好汉是如何“智取”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远比课堂上老师平白的说教生动得多有趣得多。
【关键词】课外阅读 积累语言 课堂指导 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10-01
一 初中阶段语文积累的内容
1.文化积累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应尽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化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培养他们主动积累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增强文化意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
2.文学积累
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每个学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一部以上。(1)小说: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鲁迅《呐喊》、雨果《巴黎圣母院》、海明威《老人与海》等。(2)戏剧、影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
3.语篇积累
优秀的古代散文、诗词曲作品及现当代诗文皆可诵读,从作品的声律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的次数多了,理解就会更深,感受也就更强烈,语感也自然增强了,这就为鉴赏、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如《归园田居》《使至塞上》《登岳阳楼》《长歌行》《野望》《黄鹤楼》《浣溪沙》等。白话文:朱自清《春》《背影》、鲁迅《呐喊》《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等。
4.语词积累
积累语词(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箴言、警句、座右铭,诗句、对联、现代语,歌词、戏文、广告语等),可以从课文中积累,课本名篇佳作中出现的词语丰富,文辞优美,遣词造句生动、准确、精练,是积累词语的最好材料。可以从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等,在阅读中处处留心,学习那些用得精当或自己觉得有新意的词语,也可从日常交谈、电影、电视、广播中积累,从这里面往往能学习到靠平时阅读学不到的词语。对平时积累的词语进行归纳梳理,分门别类地进行比较研究和学习,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 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随课文积累法。目前,课本中安排的积累内容,大多数在单元的练习中,对这部分的学习,绝大多数教师都等到学生学习完单元内容时,才去整理,这样就少了一个用的过程,而积累似乎成了一个阅读和抄写的过程。要与课文同步,就是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积累,从而去运用、去体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便于学生利用课文来理解积累内容的含义,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积累知识的运用。
第二,趣味积累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而言,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后,教师都要注意加强此方面的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可参考以下方法:(1)准备一本小本子,自己分门别类地积累语言。(2)自己办一个小报或和同学合作办一个小报,设计固定的栏目,在小报中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想、所见、所闻。(3)组织名人名言比赛,看谁记的名人名言多,还可以是一些其他形式的比赛,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4)测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梳理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语言积累的最大内容还是课外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每天利用10~20分钟时间进行阅读,要养成习惯。养成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习惯的培养需要三个星期,这就要求学生能养成一种持之以恒的习惯。这样就会在语言表达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三 如何指导初中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