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化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学化学 理论教学 方法
一、要强化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性、直观表象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理性分析的基础,从而得出规律。如在讲述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课本选用了FeCl,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也要先弄清楚FeCI,、KSCN、Fe(SCN),、KC1等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和溶液颜色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才可进一步认识改变物质浓度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为了说明降低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转动,常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铁粉以降低FeCI,的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这种变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混合溶液的血红色变淡而观察到。但是,Fe“可以氧化Fe而转变为Fe“;Fe“在水溶液中呈淡绿色等,学生尚未学习,因此,只有在补充了上述知识后,才可加以应用。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形成理论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丰富的联想空间,进而理解理论的内涵。
隐喻联想思维,是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伊始即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可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思考出发点的思路。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化解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4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池内蓄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蚊虫逐灯、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印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以“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接受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比喻。
四、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形成理论,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固有功能固有的惰性思维人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等现象。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基本理论的教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实际材料,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理论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归纳。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如氯化氢、硫化氢、氨、水、甲烷等;中学教学涉及的某些氢化物如氟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磷化氢、硅化氢、砷化氢、硒化氢、碲化氢等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可从分子构型与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2.演绎。演绎是指应用一般规律解答特定问题的过程,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应用物质结构理论、反应速度与平衡移动规律、电解质溶液理论、无机物反应规律、有机反应基本类型等理论解答相应具体问题,一般都采用演绎推理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应使学生在逻辑思维方法方面受到训练和教育。譬如,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规律的叙述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这里,应用规律的前提有三点:①反应体系中必须有气体,②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数不相等,③改变压强的措施应为增大反应体系的体积或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第③点易被忽略,因为采取其它措施改变体系压强上述规律不一定适用。例如,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则平衡体系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符合上述规律适用。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0,,则体系压强同样会增大,但由于提高了生成物SO,的浓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见,改变压强的措施不同了,失掉了原来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原来的规律不再适用。
2总体规划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总体规划见图1。
3调查概况为了能测试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我们根据我院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要求,尝试按照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安排了第一阶段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具体安排了以下3个实验:①氢气的制备和性质实验;②钠的性质实验;③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一。其中前两个实验是让学生进行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训练;第3个实验是通过微格教学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经过这3个实验后,笔者利用做实验助教的机会,用事先编制好的“免费师范生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能力问卷”进行调查,测试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科研方法中关于问卷编制的方法完成的。在此问卷中,根据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从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讲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验评价能力这5个方面编制了30个题目。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我校2008级化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在181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5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80%。除此之外,还对本专业的2名实验教师和1名实验员进行了访谈。
4统计结果分析
4.1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这门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师范生中,绝大部分人认为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对培养自己成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具有重要性。
4.1.1主要问题排序问题:您在第3次实验课(即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一)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______;其次是______;再次是______。1教案编写有困难2实验操作不熟练3实验讲解不清晰4结果与原理分析不透彻5教学时间把握不当6演示程序混乱7教态不自然8化学用语不规范对这道题的调查结果见表1。从对选项加权之后的百分比进行排序可知,免费师范生职前最薄弱的环节体现在实验讲解、实验教学设计及实验操作这3个方面。很多学生自己会做实验,但是边实验边讲解的能力相对不足。由于就业后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以实验视频来代替演示实验,这就使得化学教师的实验讲解能力提高较慢,因此在师范生的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实验讲解能力的培养就更加重要。笔者建议在免费师范生的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其边实验边讲解的能力,并逐步提高化学用语使用的规范性,或者对照实验视频多进行模仿练习。
4.1.2制约因素分析问题:您认为制约您学习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这门课程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其次是______;再次是______。1实验室条件2实验师资3教师教学方法4自身能力5该课程内容体系6课时分配7多媒体技术8其他对制约因素的调查结果见表2。通过加权分析发现,最主要的3个制约因素分别是该课程内容体系、实验室条件、自身能力。由于这门课之前没有要求材,是由教师提前将实验讲义发给学生,因此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体系不了解。鉴于这一结果,实验教师补充了对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体系的详细介绍。另外本校实验室条件还有待改善;由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自身能力也是制约其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学生做好预习、实验、课后反思3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实验能力。
4.1.3学习效果评价通过对师范生学习效果的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提高的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情况见表3。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访谈发现,有一些学生认为实验教学能力需要在走上教师岗位后通过实际演练才能获得提高,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无法使其受益。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讲解能力是师范生的薄弱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的学习在这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方面也是如此。这说明当前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课程有必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4.2具体实验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为了解师范生各项具体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通过一道判断题的一系列描述,让被调查的学生判断自己与描述的符合程度,根据5个维度进行表述(5表示很符合;4表示符合;3表示说不准;2表示不符合;1表示很不符合),最后求平均分。平均分越高,表示师范生该项相应的能力越强。调查的具体排序如表3所示。得分最低的3项分别是:Q13:每次实验都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想法;Q19:能描述实验操作,但是操作起来有困难;Q28:能将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引用到教学中。得分最高的3项分别是:Q26:对于实验后的废液,都会妥善处理;Q11:在H2还原CuO的实验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Q27:熟悉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这3项是师范生乃至化学教师都必备的实验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重视。
4.3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分析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这里将科学探究的两道题目拿出来进行单独分析。对师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现状分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师范生本身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是师范生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来组织教学的能力。通过Q5(Q5内容为:在实验过程中,您一般是______。①照方抓药,完成实验任务;②在完成实验任务后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实验;③有时候连实验任务都无法完成;④其他)的结果分析可得,42.5%的学生在实验完成后进行一定的探究性实验;但是在后续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二(氢氧化亚铁制备的探究性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有一些学生并不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能将科学探究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笔者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教师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强调让学生尝试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进行,因此学生有了这种意识,但是在“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这个专题的实验微格训练中,由于教师没有提前要求,所以师范生在训练中采用科学探究方法的就很少。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5实施实验-教学相结合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新闻;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14
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以事实说话,它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也是化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对学生而言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时就从关注一段新闻、一则消息开始。但又绝不应止于此。化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运用化学视角对新闻素材加以分析,发掘这些新闻在化学教学中的“剩余价值”,或者说是它的本身就具有的“新闻价值”。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新闻设疑激趣,创设情境
好的电影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恰当的新闻素材可以很好地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新闻可以设疑激趣,创设情境,一下子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迅速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去。
在进行“氨、铵盐”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引入了以下新闻:近日北京大兴区正大大发熟食厂冷冻车间的氨气管道突然泄漏,外泄的液态氨瞬间挥发成白色气柱冲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刺鼻的味道也弥漫到了附近的林校路上。消防员利用喷雾水枪稀释空气中的氨,地上的水流已经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
在课堂实施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该厂为什么使用液氨?液氨有什么用途?学生异口同声答是制冷剂。教师又问从什么现象说明液氨有制冷作用?一学生答,新闻里说液态氨瞬间挥发,水流结冰。教师追问,液氨为什么具有制冷作用?白色气柱怎么产生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初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液态物质挥发成气态物质吸收热量,所以液氨可做制冷剂。由于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就像HCl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容易形成白雾一样,液氨瞬间挥发凝结了大量水蒸气形成小液滴产生汽柱。教师肯定学生分析,又问从新闻中我们推测液氨或氨气有哪些性质?学生答出有刺激性、易溶于水等性质,教师再问氨气的性质不止于此,请同学结合课本讨论氨气还有哪些性质?根据氨气的这些性质你觉得消防员对现场处置的方法有效吗?液氨泄漏之后你在现场如何自救或逃生?液氨除了做制冷剂,氨气还有哪些重要用途?氨气对人类农业生产、化肥工业如此重要,那么在工业上、实验室里如何制备?为防患于未然,对化工厂液氨管道如何检查是否有少量氨气溢出?如此通过系列问题串,学生再结合新闻素材深入探讨,对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等知识得到了充分了解。
二、引用新闻材料背景编拟化学习题,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新闻描述1】 2011年11月16日环保部公开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稿,PM2.5以及臭氧等纳入监测范围。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可穿过肺泡进入血液)。PM2.5粒径小,本身富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可以被血液和人体组织吸收,并伴有Pb、Cd、Cr、V、Ni、Mn、As等有毒元素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强致癌有机物,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延伸习题1】 12月5日京津冀等9省市遭遇大雾笼罩,也就是今天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截止。PM2.5首次被纳入标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大雾天气可导致呼吸病人增多,因为雾霾可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 )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2)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 PM2.5已成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
B. PM2.5不是空气质量日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C. PM2.5污染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
D. PM2.5上吸附的Pb、Cd、Cr、V、Ni、Mn、As都不是主族元素
(3)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美丽的蓝色天空,洁净的空气对人类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大气的是(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焚烧落叶和垃圾
C.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
D.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4)大城市中的PM2.5微小颗粒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尤其是柴油汽车尾气,汽车尾气排出的2.5微米以下的颗粒还具有强烈的致癌物质。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污染的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两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两种气体成分,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1)C (2)D (3)B (4)2CO+2NO■N2+CO2
【新闻描述2】 中国每年逾2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近日公安部公布破获团伙生产销售食用地沟油案件引来全国性舆论反响,华农食品科技学院教授王承明昨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不可低估地沟油重返餐桌的全国规模及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我国一年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可见情况的严重性。有专家说,每年逾2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
【延伸习题2】 “地沟油”是从一些饭店、酒店的下水道里捞出来的残油剩渣、饭店的“泔水油”以及垃圾猪肉加工成“食用油”。制作过程:①捞去废油中的悬浮杂质;②加入双氧水进行漂白;③加入工业消泡剂(内含铅、砷等元素及苯环、杂环等化合物);④高温炼制;⑤包装成成品油出售到不法的火锅店、饭店、工厂和学校餐厅。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地沟油”外观与普通食用油一样,经过以上处理的“地沟油”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B.“地沟油”可用来作化工原料,如制作肥皂等产品
C.“地沟油”在加入消泡剂后,消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D.“地沟油”中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含有较多微量元素
【参考答案】 B
三、有关在新闻中学化学的教学建议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引用引述的新闻应以正面材料为主,突出化学中心学科对促进生产、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即便有些新闻材料确实突出了诸如化学灾害灾难、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等,教师在和学生讨论这些新闻素材时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强调社会公正和正义,树立社会责任感,利用化学知识趋利避害,改善周围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新闻材料有其时效性,一旦新闻变旧闻,学生对材料的新鲜感缺失,有时会影响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和认知程度。信息时代,各类新闻纷至沓来,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采集有效的新闻素材同步到教学中去,对提升化学教学的现代感、时代性,益处很大。
一、毒性金属离子和化合物
绝大多数金属无机物呈很强的与蛋白质或其他生物组织结合的趋势,这种结合增强加了生物积聚物并阻碍排泄。生物组织在同金属结合时有很大的选择性。例如,有毒的铅易沉积在骨质中,而镉和汞则易沉积在肾中。
1.铬(Ⅵ)
+3氧化状态的铬是哺乳动物中葡萄糖和脂类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而+6氧化态的Na2CrO4则是有毒的。这种盐呈水溶性,并通过肺部迅速吸收进入血液。铬的致癌性已被证实。暴露于大气中的铬酸盐可能引起10~15年潜伏期后的支气管癌变。体内铬(Ⅵ)容易被还原为铬(Ⅲ);
Cr02-4+8H++3e-―Cr3++4H2O.
2.钒(V)
暴露的钒化合物多半是V205,通常情况通过呼吸途径进入体内。因而肺系统多半受钒毒害,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是常见的暴露于钒的病理学作用。另外,暴露的钒化合物可能也刺激皮肤和眼睛,严重暴露时对肠胃系统、肾脏和神经系统都会有不利影响。
3.铅(Ⅱ)
体内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迅速地被转移到骨骼,并在这里蓄积。铅趋向于终身在骨骼里进行生物蓄积。长期暴露后体内承担的铅90%在骨骼里。软组织中的肝和肾趋向于铅含量稍有提高。
铅对人体许多系统有不利影响。铅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已被人们注意。这个影响加上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贫血,是铅中毒的主要迹象。中枢神经系统受铅的影响后,人会出现感觉迟钝、易急躁和丧失记忆的现象。
铅中毒可以通过整合法治疗。即铅被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溶解后而解除掉。
4.汞(Ⅱ)
肾是mg2+侵害的主要目标器官,mg2+无机物容易引起蛋白尿。任何典型的汞中毒情况下,肾是汞生物高积沉最多的器官。汞的无机物通过尿和粪便排泄。
5.砷(Ⅲ)
氯化砷(AsCl3)和有机砷化物路易斯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用作毒气)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这两者对暴露者有很强的危害性,并且是强的糜烂性毒剂(引起水泡)。普通砷化物(As2O3)通过肺和肠道吸收,固体颗粒的大小是它被人体吸收多少的主要因素。粗粒子的化合物趋于穿过肠道并且通过大便排泄。
砷有+3和+5氧化态两种,并且+3氧化态的无机化合物通常是比较毒的,转为砷(V)一般对环境有利,其危害也大为降低。
许多食物中含有砷,特别是水生贝壳类动物。成年人每天通过正常来源平均摄入大约低于1毫克的砷。
砷中毒的解毒药可以利用它的“亲硫”陛,采用含有巯基的物质,如2,3-二巯基丙醇(BAL)。
二、单质
1.磷
磷最通常的单质形式是白磷(P4),它是很毒的物质。白磷可通过呼吸道吸入,也可以通过口腔和皮肤途径吸入体内,产生许多全身症状,包括贫血症、肠自系统机能障碍和骨质脆弱。单质白磷慢性中毒还能引起眼睛严重损坏。
如果不慎白磷沾到皮肤上,可用硫酸铜溶液(0.2mol・L-1)冲洗,利用磷的还原生来解毒。硫酸铜也可作白磷中毒的内服解毒剂:
2P+CuSO4+8H2O=5Cu+2H3P4+5H2SO4
2.卤素
单质卤素(氟、氯、溴和碘)都是有毒的。氟和氯都是高腐蚀性气体,很能危害被暴露的组织。所有卤素均具有刺激性气味,强烈刺激眼、鼻和气管等粘膜,人体吸入较多的卤素蒸气会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液溴会使皮肤严重灼伤而难以治愈。
3.汞
单质汞蒸气可由肺部吸入。虽然单质汞在红血细胞中迅速氧化为汞(Ⅱ),但通过肺吸收的大部分单质汞在被氧化之前到达大脑,并因脂类对汞(O)的溶解而进入大脑器官,继而在大脑中被氧化并保留在这里。吸入单质汞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在很大程度上产生精神变态。最突出的症状是手的颤抖和情绪的不稳定,表现为胆怯、失眠、抑郁症和激动。这些症状可能是由脑血屏障的损害引起的。
对毒物化学的研究,不仅可为综合治理环境,转化和消除有害废物提供大量科学依据,而且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但在一般的习题评讲课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明显,而做主体的学生却不能体现出应有的主体作用,更多的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和提高成为一句空话。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反思:习题评讲课我是认真备课、耐心讲解、透彻分析,可在考试中碰到类似题目甚至相同题目却还是错一大片。有时候真的很困惑,为什么我辛辛苦苦讲了那么多遍,特别是一些典型的题目还是不能掌握呢?
我想面对这种教与学的不和谐,我们应该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进
行审视和解剖,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一些根本性的改变,通过反思性教学,切实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教学质量。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过程。” 依据反思性教学,对习题讲评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筛选、分析后,不难发现在我们讲评习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正是这些不易察觉而又普遍存在的小问题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真正实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行为。下面我就中学化学习题讲评课谈谈自己的几点反思后的观点:
一、把握教学时机,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每次作业和试卷批改后,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绩,此时他们对问题的答案和错误的原因也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把握教育时机,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在第一时间公布标准答案甚至具体过程,我们常会为了我们自己既定的教学任务,或为了自己所谓教学的完整性,将几份作业或试卷凑在一起公布答案,从而延误了最为重要的教学时机,得不偿失,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受到冷落。若能在第一时间公布正确答案,并给学生留下自我订正和自我反思的时间及时总结解题策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将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习题评讲课前教师应
做好统计诊断工作,准确把握教学现状,对于习题评讲,我们应高度重视教师统计诊断,对全班同学逐题统计错误人数,每题的错误率,错误率高的问题就是教学中的侧重点,应该在课堂上重点讲评,并进行适当的总结,对一些问题还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变形,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个问题,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理解问题的深刻性,我们应尽量避免印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教学的侧重点的寻找和把握,我认为花一些时间对习题进行统计诊断是完全值得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教师统计诊断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习惯,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自我诊断的过程。一道试题,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知识遗忘,解题时用错所需知识;也可能是分析能力不够,抓不住解题的题眼;或者是表达不够准确、计算粗心失误等等,这些原因,有的可以根据试卷,凭教师的经验大致判断,但只有学生自己才清楚个人错答的真正的原因。所以教师应尽量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结合教师自己的统计诊断而客观地确定本节课的重点、要点,这样,一节习题评讲课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
利用这张反馈表,我可以在课后把没有在课堂评讲的非共性问题题目找相关同学个别讲解,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具体的做法。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客观的讲,现在很多课堂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实在太少。多年的上课习惯造成学生上课只会听、写,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最重要的学习品质,而实际上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都不应包办代替。但是,目前我们的习题讲评课上,仍存在这样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只担心漏讲题目,漏讲知识点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只顾讲评题目数量而忽略内化、吸收。有的题目,学生连题目还没有看清楚,有什么条件、要求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已经“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有的解题要点,学生还没来得及认真思考,教师就已经说出了答案。表面上看,教师讲得很辛苦,力求面面俱到,语速很快,希望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到了下课时间仍觉得意犹未尽,恨不得多个十分钟。可实际上,学生一直处于似懂非懂的被动听课状态,独立思维的空间很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给学生预设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不能仅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仅图教学进度,只顾自己在课堂上表演得淋漓畅快而忽略课堂的质量和气氛。每节习题讲评课上,都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巩固,每次讲完一道较难题后,我都应给学生一点时间来反思和内化,实践表明,那时哪怕只给学生一分钟,都绝对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有时候还可以留点时间专为师生交流讨论用。特别是一题多解时,更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讨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标准状况下,CO与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质量20g,则混合气体中C与O两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1 B.3:4 C.2:3 D.1:2
分析:欲求两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只需求出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只要求出两气体各自的质量或物质的量或标况下的体积就行了。
方法1:设标况下CO气体的体积为xL,则CO2的体积为(13.44-x)L。根据气体质量可列方程:
xL/(22.4L•mol-1)×28g•mol-1+[(13.44-x)L/(22.4L•mol-1)]×44g•mol-1=20g
解方程即可求出x,进而得到答案B。
方法2:设CO的质量为xg, 则CO2的质量为(20-x)g,则有:
(x/28)×22.4+[(20-x)/44]×22.4=13.44
解方程求出x,进而得到答案。
上面两种方法计算量太大,仅有思考价值。
方法3:标况下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3.44 L/22.4 L•mol-1=0.6mol
设: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为x,则有:
28g•mol-1x+(0.6 mol-x)44g•mol-1=20g
解方程求出x。这样解计算量较小,较为简便。
方法4:知道标况下混合气体的质量及物质的量,可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用十字交叉法求解之。
=20 g/0.6 mol=33. g•mol-1
10.6/5.2=2/1
得答案为B。
方法5:思维角度:已知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0.6mol,根据极限思想,假设混合气体全部为CO,则质量m=16.8g,若全部为CO2,则质量m=26.4g,利用十字交叉法
6.4/3.2=2/1
进而求出答案。
方法6:已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20g,根据极限思想,假设混合气体全部为CO,则标况下的体积为:(20 g/28 g•mol-1)×22.4 L•mol-1=16L
ト艋旌掀体全部为CO2,则标况下的体积为:(20 g)/(44 g•mol-1)×22.4L•mol-1=10.18Lダ用十字交叉法:
mCO:mCO2=163:128
由两种气体的质量比,可求得答案。
此法虽较为烦锁,但它能很好的训练十字交叉法的应用。
方法7:若混合气体全部为CO,则质量为:0.6mol×28g•mol-1 =16.8g
m=20 g-16.8 g=3.2g
则3.2g为CO2比CO多出的氧原子的质量。
则CO2的量为0.2mol。
nCO=0.6 mol-0.2 mol=0.4mol
进而可求出答案B。
方法8:设混合气体的平均化学式为COx,
则有:COx――――C
1mol1mol
0.6molnC=0.6mol
nO=(20 g-7.2 g)/(16 g•mol-1)=0.8mol,则nC:nO=0.6:0.8=3:4
方法9:该题既为选择题,它的正确答案便在选项之中。因混合气体是由CO和CO2组成的,则碳原子的物质的量肯定小于氧原子的物质的量,因而可排除答案A,又因是混合气体,则可排除D;若为答案C,则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平均式量应为36,但20/0.6≈33. ,所以C错,只能选B。
该题虽为一道简单而常见的题目,但对此类题目讲评时从不同角度的研究、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传统观念,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的阵地
传统的师道尊严,容易让我们产生不适应新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追求真理的权利。同一道题目,不同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解法。其中一些方法可能是学生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希望与别人一起分享的结果,尤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但是作为教者的我们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见解常常不能耐心听取,习惯用肯定或否定的专家式的评语打击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时候不在意甚至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出现嘲笑的神态和语言,从而导致学生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专家分析研究指出:教师的积极的情感与学生学业成就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许多学生反映,如果课堂上教师能耐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指出错误并帮助分析原因,让学生有所收获,学生就愿意积极思考。当学生提出自己观点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时,我们应尽全部所能回答,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乐于接受学生的观点,同时做出积极的反映――赞赏、鼓励、表扬、感谢等,并及时重复学生的回复,将问题讨论引向深入。我们要承认学生有着巨大的潜能,相信学生有许多开创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和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课堂应该成为教学相长的阵地。
四、选择适当练习,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习题讲评结束后,还应做好三项后续工作:
1、布置学生写好小结(对于考试后习题讲评课的要求)。教师批阅后挑选有代表性的小结在课堂上交流。小结内容包括本次考试(或作业)的复习准备情况,答题情况,得分情况,出错的主要原因等等。针对学生的小结教师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制订改进计划,确定可行的目标。
2、要求学生认真订正习题,并要求写出对题意的理解,解答过程等。教师要及时批阅,同时作好个别辅导和答疑工作。
3、选择有针对性适量的作业,让学生有巩固和举一反三的机会,同时检验一下这回是否真的明白了,若又错了仍需继续找原因。学生的正确概念是在不断地同错误概念进行斗争、不断地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是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可以淡化“双基”教学,相反,加强“双基”正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质。问题关键是怎样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抛弃“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走出以“考纲”代替“大纲”,以“考点”代替“双基”,以“解题”代替“实践”的纯应试教育的怪圈。做到“教师应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大纲语),素质教育下的“双基”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重视学生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和联系,最终达到“会用”。
二、化学科学能力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大纲上说:“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力型和创造型人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加强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效果要明显,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动手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在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实验全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向学生充分展示教学的思路和解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特别应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化学科学方法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翅膀,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牢固记忆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科学的方法对人一生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掌握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在“碱金属”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做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以过多次论证后,即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又如在有机物烃的教学中,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烃为典型的物质,分析它的结构、性质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推导出这类烃的通式和通性。
四、化学科学意识教育
这是化学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科学意识包含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科学意识教育就是促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的观点、尊重客观事实的观点、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观点、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等。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如结合盐类水解的有关内容,介绍如何利用盐类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服务,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学氧化硫的用途时,介绍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及当前世界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提高环境意识。
五、化学科学品质教育
这是科学素质的动力,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树立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学性、顽强性和自制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遵规守纪、不怕挫折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乐于协作的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品质教育,如在“碱金属”中介绍候氏制研,大胆创新、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等高贵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多维假设与求证的探究教学模式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在化学教学中,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论证的。可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着举局轻重的作用。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分析目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前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因此一直以来,人们对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非常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可以是传授化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中学化学实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受到足够的重视,作用得以充分的体现,而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经过观察和总结,笔者注意到在目前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化学实验教学的提高,使其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1、演示实验较多,分组实验较少
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实际的实验演示,引起学生观察、思维,从而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很清楚的给同学们表达化学知识,试验操作步骤,训练同学们观察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时间紧内容多,另一方面许多化学实验存在着实验过程的危险性、实验现象的不明显性、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教学中教师会把许多本该由学生完成的分组实验改为由教师完成的演示实验。由教师精心准备的演示实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精心准备的演示实验确实比较安全、环保,有利于学生观察到准确的现象,得到正确的结论。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剥夺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权利,阻碍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挥。
2、重视试验结果不重视试验设计过程
在中学化学课本上,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试验,都是已经设计好的。学生基本上只要根据书上的设计步骤,机械操作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完成试验报告。更有甚者,在一些不太重视化学试验教学的学校,学生甚至是在没有得到结果的情况硬是套上去以完成实验报告,以应付老师的检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更关注结果的获得,而不去思考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长期的这种做法会使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趣,做做好玩,起不到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应有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更多的重视实验过程的设计,而不是单纯以追求实验结果为目标。
3、学生实验意识淡薄
实验意识是对实验的一种本质上全新的反映形式,是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活动,并且能够将实验过程在头脑中产生的概念、思想、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其行动更具有目的方向性和预见性的实验心理,实验意识包括实验准备意识、规范操作意识、实验知识的迁移应用意识等。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化学实验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低,注重于结果的考察,导致学生实验意识淡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损坏仪器、浪费药品、不规范操作而导致许多实验做不成功等现象。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发现
三、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意识
学校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仅仅局限于应试考试,而应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从最基本的试验准备意识到规范操作意识,让学生能自觉地在每个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理解实验原理、明白实验操作过程,规范操作步骤,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某些实验操作,而是在熟悉这些操作和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突破教材地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
在学生意识形成后,教师可设计出一些知识迁移应用创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探索方案通过这类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才能用心的主动的思考化学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所特有的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强烈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此同时,在老师做完演示实验后,一方面可沿着试验步骤就实验中的问题对学生层层提问,激发他们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看完后重新做一遍,既能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操作能力,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等等。
3、重视实验设计,开展探索性实验
我们应该把实验的关注重点从结果转移到实验设计过程上,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思考而不是那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探索性实验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爱好,启迪学生思维和创造。我们可利用其独特的激趣、探究和创新功能,组织学习兴趣小组,设计探索性实验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积极探索试验设计过程。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无论方案的好坏,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设计,主动思考,不再过分重视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林 军. 加强学生实验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宁德师专学报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方法;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23-01
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性的任务,完成教学任务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化学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在重视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探究化学教学方法所遵循的基本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该符合以下所述的基本要求。
一、 教学方法要符合化学科学的特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从这一特点出发,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化学知识、技能的传播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化学的另一特点,在于它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和掌握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除需运用化学实验,以及实物、模型和其他直观教具等教学方法外外,还必须采用讲授法,通过教师语言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以利于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化学理论。
二、 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发
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化学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无论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例如,在运用化学实验方法中,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以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方法,以启发学生分清主次,抓住实验的关键现象去观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概括、判断等思维活动,以启发学生研究实验现象并了解现象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又如,在运用讲授法中,要讲清学习的目的要求,以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比理解新知识;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比喻,以启发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便于掌握化学概念和理论;或讲述化学史中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启发学生对化学概念加深认识;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使之灵活地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等等。
三、 教学方法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
化学教学方法是为了顺利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例如,讲氧气的性质一课时,目的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可通过直接观察去认识和掌握。因此,要用展示实物(氧气)和演示实验(氧气分别与木炭、硫、铁反应)的教学方法。
又如,讲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一课时,目的在使学生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方法,这就需要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
四、 要考虑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和灵活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的教学,常常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是由化学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一届化学教材,往往包括了多种内容。例如,有的既有物质的存在、性质、制法、用途的知识,又有化学基本概念内容;或者是既有化学基本概念,又有化学计算等等。化学教材内容的复杂性,必然要求化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是每一种教学方法本身功能局限性的反映。例如,如果只有演示实验而没有讲解相互配合,就会学生仅凭个人新奇感觉去观察,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限于盲目性,也不能引起学生有意识地积极思维,则观察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能深入现象的本质,这样,会降低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只有抽象的讲解,而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往往只会死记教师的语言,也难于转化成真。这都反映出每种教学方法都各有其一定的功能和局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和配合,以求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能把视、听、嗅、味、触摸等各种类型的感知觉与思维活动同时组织到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这可以增强感知的效果和促进各种认识能力的发展。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有利于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激发起学习兴趣,兴趣越大越能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大脑皮质上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增强神经联系,所感知的事物印象就越深刻。因此,有人把多种教学方法适当结合以增强效果,比喻为“用多种颜色来调色,将会使教学过程这幅画显得更加美丽”,这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它的意义和作用。
不论是从人类认识规律,还是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角度来看,化学实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从实践出发,首先获得一种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概括、推理,慢慢形成了一个概念,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因此一个概念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化学概念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科学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同样,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地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实验教学还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方法改进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进行的,要靠教师引导、启迪,逐渐培养而成。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提高观察能力的意义,要经常要求学生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所必须的具体方法。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再有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能力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观察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对复杂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实验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但是,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走上讲台的化学教师的介绍,目前中学的学生实验课中,一般做法是将实验目的、内容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列于黑板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可见,化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被忽视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与质变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引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图雅.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余跃平.试论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3]王礼祥.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