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范文700字
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
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
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简单地驾驭着自我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
本来,她完全能够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下了专利权。她的放下,使得百年后的这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应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这天。
《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范文700字
“居里夫人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居里夫人那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今天已牢牢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永垂不朽。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为了全人类,不惜一切提炼镭,使自己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多么地执着啊!她为了科学界的发展,全人类的利益,她不顾一切代价执着地,坚持在那破旧的棚子中工作,实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始终没有放弃……
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一次,记者问袁隆平:“他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的犹豫回答记者:“大约在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的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所以当时我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6岁的回忆,使袁隆平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这个执着的梦想从他6岁起,一直到今天,都在他的心中一如既往地存在……
但当他第一次来到农村时,不由得大吃一惊:这就是自己多年向往的最美的梦境?
袁隆平大所失望,却没有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
袁隆平正是凭着自己的“痴”——执着奋斗着,解决了全人类的温饱问题……
今天,我津津有味的把《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居里夫人的人格与精神的美丽,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尽管她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居里夫人并没有叫过苦。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后,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原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上尽情的享受,但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
居里夫人的精神可真是难能可贵啊!她的坚持不懈,她的坚定不阿,她的纯洁是多么值得世人去钦佩啊!尽管居里夫人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可她并不放弃,而是继续坚持下去。最终,发现了轰动全世界的放射性元素——镭。居里夫人把她的一生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她从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变成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最后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而她本可以躺在任何一个大奖和名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视钱财为身外物,把自己的所有的奖金都捐赠给了战争中的法国,把自己所得的奖牌甚至是表示最高荣誉的奖牌都给了自己6岁的女儿来当玩具。她的精神与人格不仅仅被爱因斯坦,不仅仅被整个法国所钦佩,而是被世人所钦佩啊!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因为,我不像居里夫人一样具有坚毅的性格。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家中做作业,我被一道数学题所难道了。我绞尽脑汁去思考这个问题,可就是想不出个头绪来。我一直坚持想了十五分钟,可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我放弃了,我打电话去问同学答案。想起这个,我还真是惭愧不已啊!居里夫人花了三年又九个月的时间才发现了0.1的镭,但是居里夫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而是继续坚持下去。而我却连短短的15分钟也坚持不住。我与居里夫人对照起来,还真是天壤之别啊!
居里夫人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她那种坚定、刚毅,有执着、远大的追求的精神。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关键词】语文 作品 体验 情感 激活 培养 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陶冶学生情感的典范之作。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可以这样说,情感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有效的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用富含情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课文表达的各种情感,抓好学生基本功训练,造就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表达情感,针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突出语文人文学科的特点,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等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达到学生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1.教师激活学生的情感,领会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上课情绪。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营造氛围,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情感。因此,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备课时,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一上课就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新鲜感,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如教学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打开课本,就被课文插图中居里夫人那高贵的气质、美丽的容貌所吸引。上课开始,我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从仪表上认识这位容貌美丽的居里夫人,然后,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自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开始到现在一直深深地敬仰着一个人--居里夫人。那时候只感觉她长得很美,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她的美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你们想了解吗?"这样,用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在学生们充满激情的谈话交流中顺利进行整篇文章的教学,我继续激发着学生:"我请你们跨越这百年的美丽,站在这位屹立于智慧高地的伟大女性面前,谈一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此时,有一名同学说:"要像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一样,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这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又有一学生说:"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为大众的利益服务,即使他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也是很美丽的。"这样,学生们在教师情感的感召下将"美丽的人生"进行如此的诠释,收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激活学生的情感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情绪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不断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提高感染效果
语文课文本身所蕴涵的感情,是作者表露的各种强烈、细腻的感情。教师分析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时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引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名篇佳作。这些入选的作品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教育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像文章作者一样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时刻围绕学生用"心"去教,用"情"去导,学生有怎会无动于衷呢?备课时,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创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字里行间中品味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作者一起,同喜同忧同乐同悲。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带着悲伤、沉重的心情向学生简述了读这篇课文时自己的体会:"当我们在大年夜吃团圆饭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大年夜里冻死在街头。故事中所描写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小女孩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怎么会在大年夜被冻死了呢?"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课文,很多学生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样,教师真诚而充满激励的话语起到了情感交流的作用,不仅传递了本文以同情为主旋律的信号,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教师面对着学生学习活跃的状态,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最佳结合点,采取观察插图,品作品词句,有感情朗读等教学措施和,通过教师颇有情感内涵的语言,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进而使情感得到升华。这样,教师通过情感交流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教者、学者、作者三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引起共鸣,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提高感染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感受、领悟这些丰富细腻的多样情感,让学生对生活中各种情感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 富于表情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关键词】学生 发现 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08-01
小学生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会提出问题才能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造,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那么,课堂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鼓励学生提问题
教学中必须重视“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前,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往往有很多顾虑,怕出错、怕同学、老师笑话,不敢参与提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内树立参与提问题无错的思想,只要你敢参与提问题,哪怕你提错了,就凭你参与课堂的勇敢精神,我与同学一起为你鼓掌喝彩,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打消顾虑,勇敢地参与课堂展示。正像孩子们说的:不怕你说什么,就怕你什么也不说。任何科学的发现与技术的发明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容许错误,其实是堵塞人们通向发现与发明的道路。
二、学会提问从问题入手
多年的课堂教学发现学生不会提出问题,研究发现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基础知识浅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教会学生预习,从预习上入手,学会提出问题。
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提出预习的要求。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听讲的准备。找出疑难处,批注在教材上或做预习笔记,把提出的问题归纳在笔记上,如果学生提问题有困难,教师应该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三、提出问题要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发现问题,学生问:除了美丽的容貌,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的理解解课文作了铺垫。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预习做得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多鼓励,经常培养。
四、从课堂的遣词造句妙处提问题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关于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几句,如“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教学中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根火柴对女孩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生提出:没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都不敢回家,可为什么她还是擦着了一根,并且一根接一根地擦燃,直至擦燃一大把呢?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文,使学生明确了,第一次擦燃火柴带来的印象,带给小女孩片刻的幸福和欢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跟“她赶紧擦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的踌躇和后者的毫不犹豫,表达了小女孩强烈的内心需求,她渴望幻想中的一切成为现实,永不消失,尤其是慈爱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留着幻想中的奶奶。向老师、向同学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推荐,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供大家研究讨论,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书写能力。
五、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提出问题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初步养成了良好的提问习惯。教师经过梳理,再筛选出反应教材重点、难点,学生反应比较集中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这样,既能把教学变成了学生自学的过程,又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如学习《葡萄沟》时,学生汇报完读懂的内容后,提出了一些疑难问题:1.“凉棚”、“五光十色”、“碉堡”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教学重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第1题;通过讨论回答第2题。在讨论释疑之后,根据学生自悟、自得情况,进行集体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在集体交流中发现,学生对“为什么说人们最喜爱葡萄沟的葡萄”这一问题还不够理解。于是,教师就从这个问题入手,先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抓住“凉棚,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体会不仅那里的葡萄美,而且那里的人更美,然后再进行讨论从而体会到人们的喜爱之情。最后指导学生背诵这一精彩段落,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这样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农村小学;阅读教学
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电脑软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整合了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体,快速地进入我们的校园,并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被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了多样化的媒体风格,带给我们丰富的视听享受。多媒体教育软件就是利用媒体的可视化、情境化、游戏化、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猎奇心理。在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进行思维活动,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儿童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适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对农村小学生而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对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尤其具有特殊效果。《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我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经历一次愉快的旅游。学生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让学生感到自己真正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学生们一睁开眼睛,又从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对小兴安岭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会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例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学生谈到“自然放射线” “工业废渣冶炼”,以及“物理学”,这些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借助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到了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把跨越百年的时间与空间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艰苦、复杂的化学工业冶炼、复杂的试验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感受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执着与艰辛,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化解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深化了学生的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阅读教学的魅力
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集于一体,既不受时空限制,又可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输入量。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大教学密度,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魅力。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特别感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一方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易于引导学生进入一定情境,活跃思维过程,丰富想象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学;高效课堂;创建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合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那将会使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
一、寓导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之一。新颖独特且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导语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基础和生活阅历有限,对于教材中介绍的生活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环境很难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对于人物的情感也无法产生共鸣,教师应根据课文所传导的情感价值观,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课文的情感入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在介绍玛丽・居里的生平事迹之后,多媒体课件上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并配以动画:一个漂亮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她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她会因此而退缩吗?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好奇心理,在舒缓、柔美的配乐中自读课文,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通过阅读去了解文章内容。因此,为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严谨、执著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理解“美丽”内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寓教于情,引领学生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共同体验作者情感的过程。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刻程度与教师对教材情感因素的发掘、引发和表达程度有着密切关系。
1.优质资源,巧妙恰当使用
充分使用多种教具,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用以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就可以截取影片《鲁滨孙漂流记》选段,让学生了解鲁滨孙在荒凉的海岛上没吃没穿,被野兽袭击的二十六年的痛苦生活,但最终回到了英国。看了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效率随即倍增。
2.知识拓展,深入生活实践
语文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阅读、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大学校中去,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从中感悟人生之真谛、知识之可贵、世界之精彩。如,学习《美丽的清澜港》时,通过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播放大海朝阳初升和秋天的月夜视频,让学生体验阳光下海的静谧、迷人的色彩,月光下海水清澈、水影的明晰等,感悟作者陶醉在大海明净和清新之中,情景交融,心旷神怡,赞美和热爱大海之情跃然纸上,把艺术美升华到情感美,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激发其对大自然、对家乡、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
3.情景交融,优化课堂结构
依据文章本身特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兴趣点,选准课堂教学切入点,把课文改编成小品、剧本,师生共同表演,力争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做到既环环相扣,又有张有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半截蜡烛》时,指导学生编排一个情景剧,让他们身临其境,用心去感受杰奎琳的聪明可爱,伯诺德夫人内心的胆怯和紧张,三个德国军官的横行霸道,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为了保护那半截有金属管的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团结一心的精神。
三、寓感于情,捕捉课文动情点
作者有感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学生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有的放矢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以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为印象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桃花心木的独立自主。在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仅及膝盖高的树苗居然能长成高大而笔直的树,且树形优美,使作者看到了桃花心木的顽强精神,“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大树就不成问题”;又使作者看到了“独立自主”的品格,“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桃花心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只有教师让情感导航,才能让学生乐学、勤学、巧学,构建出一个轻松愉快的高效
课堂。
参考文献:
教师进行语文备课,从知识到素材、上课需要的各种资源,都要提前准备;面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都要充分地预设,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鲸》一课,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是:①用小标题方式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②学习第2~7自然段,比较须鲸和齿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③懂得写说明文,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能把事物写具体、写详细。从而激发学生对海洋、对科学产生兴趣,达到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每节课的课堂导入非常关键,关系着整节课的成败。比如在教学《鲸》一课时,整合知识点,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层次。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导学单,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了导学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课堂善于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
(一)注重提问的启发性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时方是长进。”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从文本中领悟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主动积极动脑。[3]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对于“美丽”一词的理解,我提出以下问题:①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写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②你认为这些词语句子写出了居里夫人哪方面的美?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以从“年轻漂亮”一词看出居里夫人外表的美丽;能力中等的学生,能从“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中看到居里夫人那种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整合全篇具有相同指向的句群,从“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些句子中提炼出居里夫人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一种贡献精神之美。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认真思考我所提出问题。
(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他们进行提问方法的引导。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首先播放漆黑的山间蝙蝠自如飞行的小视频。我问学生:“看了这个视频,你有疑问吗?”学生马上提出:“蝙蝠为什么要夜晚出来?它夜晚出来不怕危险吗?”“它飞得那么快,几次都差点撞上山崖,却都灵巧地避开了,它为什么那么灵活?”紧接着,我出示标有超声波的蝙蝠飞行图片时,学生马上说:“老师,这是表示蝙蝠在说话,它对谁说话呢?它要说什么呢?”“老师,我知道,那是超声波。是不是蝙蝠飞行时就会发出超声波?”当我出示一架飞机图片问学生:“你们对我这样的做法有疑问吗?”学生的问题出来了:“老师,你把蝙蝠和飞机一起让我们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是不是飞机就是模仿蝙蝠飞行发明的?”“蝙蝠晚上出来是不是给夜晚飞行的飞机带路?”我让学生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给予了提示。学生通过读课文,很快明白了,因为蝙蝠的嘴里能发出一种叫超声波的声音,这种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能听见这种声音,它就会立即改变飞行方向,所以蝙蝠晚上出来是不会撞到物体,是没有危险的。多读几遍课文,学生就明白蝙蝠“说话”就是发出超声波,并且是“说”给蝙蝠自己听的,告诉自己前方有没有危险。原来飞机不是模仿蝙蝠发明的,而是模仿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发明了雷达,让雷达像蝙蝠给自己引路一样,给飞机引路。至此,学生根据自己的提问读课文,自己反复自读课文理解并回答了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拓展提问
怎样引导学生提问,引向更深的层面学习,直至读懂全篇课文呢?接下来就需要学生学会提出关键问题,根据关键问题理解课文的精髓。对此,我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蝙蝠蒙住眼睛、蒙住嘴巴、塞住耳朵的图片以及雷达图片。我问学生对这三幅图有没有问题想问,学生的问题来了:①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嘴巴蒙住,把耳朵给塞住呢?②蒙住眼睛、嘴巴,塞住耳朵后它们能照样飞行吗?③老师,为什么蝙蝠被蒙住眼睛仍可以飞行,还不会碰撞任何障碍物?④为什么蝙蝠被蒙住嘴巴、塞住耳朵都还能飞行?雷达与蝙蝠又有什么关系呢?对学生提的问题我给予作答,并就此引导学生向拓展性、延展性方向提问,培养学生学会提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发展自我。
四、课堂实时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作为语文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成就每一个学生,学生能够成才,是教师最幸福的事。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让第一组的学生展示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后,进行了及时的表扬,其他小组争先恐后来展示他们的合作学习成果,这时奇迹出现了,一个从不认真听讲、从不参加任何小组互学讨论、也从不做作业的学生,突然大声说:“老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需要多一点的时间思考整理。”顿时,我意识到,此刻的任何一句鼓励和信任的语言都可能是他学习态度转变的契机。即使不会有逆转,此刻的鼓励和表扬也应该能温暖他幼小的心田,于是我对他说:“我们等你!直到整理完。”十分钟后,他举手了,全班静默。他说:“我认为‘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和‘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这两句写出了居里夫人为了提炼镭,不顾一切的执拗精神,执拗也是一种美。你想啊,那么美丽的居里夫人,不顾自己美丽的样貌,在那样糟糕的环境中一天又一天,一连三百零九天,都这样干,没有不顾一切的执拗精神是做不到的。我是从我妈妈每天要把妆化得很完美才出门想到这一点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他们,才能发挥典型的辐射激励,形成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作用,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学到了什么程度。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兴趣和动力促学,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重点是在于“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整个课堂,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高质高效。
作者:邱红英 单位:重庆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沈沭华,强化自主学习提高思品实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2(9).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林海音《窃读记》: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阿累《一面》:
@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何其芳《一夜的工作》: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董保纲《掌声》: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根据李荷卿译写的作品改写文)《我为你骄傲》:
当饼干快要吃完的时候,我发现袋子里有一个信封。打开信封一看,里面是7美元和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
唯夫《“我看见了我的骨头”》:
叔本华说:“你看那偶然性,谬误是它的兄弟,愚蠢是它的婶娘,怨恨是它的祖母,而它却统治着这个世界。”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意义;指导方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活动不仅是语文科目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教育只是学生求学、求知路上的片段,学生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实现,而课前预习无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了解课前预习的意义,探讨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课前预习指导的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一提到预习,学生思想上往往存在着种种误区,在执行过程中表现的很盲目。多数学生会将课前预习看做是读读课文、预习预习生字生词简单过程,对于预习过程中一些较为深层次的方面则有所忽略。例如:课文是单纯地读几遍还是每次阅读都应有不同侧重点?生词仅仅是会写会认即可还是需要理解词义?由于学生脑海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预习方面缺乏合理、有效地引导,预习活动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一种机械性活动,不仅效果上事倍功半,还会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给予积极有效地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提供课前预习的方法和建议,能够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走出为了机械性预习模式的禁锢,通过教师提供的方法和建议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预习习惯和风格。同时,经过预习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程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习时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点上,加强听课目的性,从而使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辅助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有助于学生培养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提示,在预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教师启发之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渐渐衍生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学生主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在课堂上,由于教师课前预习任务的布置以及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惊喜地会发现回答问题的不仅仅是优等生,许多学困生也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也成为学困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当学生自己的预习成果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时,学生在获得较大程度成就感的同时,自信心会得以提升,学习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学生从此不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而将其视为一种自我的挑战,没有了被动地参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也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1.3 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良好有效地课前预习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可以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之间实现“双赢”。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预见自己的学习困难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注意力的重心,增强学习目标性。教师通过正式教学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预先将所教内容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预习方法和建议的提出,使学生能够做到“有备而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课传授的难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激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摆脱了以往新课教学的生疏感,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有效性也有了大幅提高。课前预习在一定意义上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整体预习和知识初步掌握情况,教师由此就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地有效地调控,抓住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所在,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 有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
2.1 提高学生课前预习重要性认识,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主观意识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之外,还可以通过在班级内树立课前预习模范榜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前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和感知。另外,教师要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以及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许,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验课前预习的成就感,不断地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逐渐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2.2 明确课前预习的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有针对性预习。(1)反复读通全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充分,就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课文时,要圈出要认读的生字词,将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时,要大概掌握课文的内容;三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文中的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做好词、句标注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要认、要写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只有扫除了字词障碍,学生学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在课文中划出重点句子以及课后要求体会含义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联系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标注文中出现的妙语、佳词、锦句进行积累。(3)根据单元导读预习课文在单元导读中不仅仅会指出本单元课文编排的主题,还会指导我们该如何学习本组课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单元导读: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读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根据单元导读,学生在学习时就有一定的目标性,先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精神,其次从这件事中知道了什么道理,最后是课外知识的收集、拓展。这不仅能有效指导学生预习,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2.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概括,提高学生预习能力。(1)问读课文,质疑解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边读边思考,结合自读提示、课后练习把握文章脉络。这些问题往往体现了课文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久而久之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增强。如:根据课题提问,学生在预习《跨越百年的美丽》就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美丽为什么能跨越百年?”为了回答问题,学生认真预习了课文,了解到这种美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美,更是一种内心的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2)读思结合,方法引导,提升学生的概括水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不就是站起来吞吞吐吐,要不就是长篇大论,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读文,二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概括。对于中高段的学生而言要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则需要在预习中培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根据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读书的习惯。
2.4 鼓励学生收集查阅课文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层面。选编的课文中,有些出自大家之手,有些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对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课文相关资料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学生交流时,积极性较高。这样的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是为了不教”,小学语文教师在做好自己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课前预习应给予重视并进行悉心指导,一方面充分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迈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J].小学语文教学,2005(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