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中的山水风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第1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我和古诗文有着不解之缘。古诗中的春夏秋冬令我向往;古诗中的山水风光令我赞叹;古诗中的风花雪月令我陶醉;古诗中的离情别绪让我感动。所以与宋词、元曲相比,我更喜欢唐诗。

记得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此外,像《静夜思》《登鹳雀楼》《赠汪伦》……等这样简短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好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那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所了解。李白,杜哺,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灿烂!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和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朗诵出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少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艺术修养,思想为之升华。

第2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关键词:古诗 画 情 乐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95-01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古诗结构工整,篇幅短小字字珠玑,非常适合幼儿诵读。而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选择适合幼儿诵读的古诗,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我园开展古诗教学以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读古诗、品古诗,欣赏古诗中的画、感悟古诗中的情、体会古诗中的乐。

1 诗中有画

古诗是精选出的名篇更是流光溢彩的宝石,它字字珠玑,章章锦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优美画。很多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幼儿园的孩子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古诗教学的中过程中,通过图片、录像引导孩子去观察、欣赏,在观察中理解古诗的画面,在欣赏中体会古诗的美。

1.1景物美

很多经典的古诗中有描绘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美好的风光,优美的景物,一首古诗就是一副山水画、田园画……在古诗教学中让孩子去读画,以画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在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展现了一幅美丽柳树图,春风下,柳树轻轻飘动,让孩子体会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看着图、品着诗,更是让幼儿体会到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上两只黄鹂鸟正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唱着歌,水边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画面生机勃勃,让孩子在古诗中体会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物。

1.2意境美

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古诗教学中除了孩子诵读外,还要让幼儿走进古诗的意境中,理解古诗的意境美。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美的诗句中令我们仿佛看得见美丽的南山,闻的见空气中的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湿润……,在学习古诗《春晓》的过程中,我们让孩子去郊外踏春,感受春风的柔和,去聆听小鸟的欢快的叫声,观察春雨过后,桃花、梨花飘落一地的画面,在观察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柔和、欢畅、和风细雨,去体会诗歌中春天的情景、意境的美。

2 诗中有情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精炼、含蓄、形象,魅力无穷。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还有丰富的寓意,在古诗教学中挖掘适合古诗的本身的教育意义,引领幼儿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让孩子通过古诗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2.1陶冶情操

“诗言志,诗传情”,诗歌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通过古诗来提高幼儿的审美,陶冶情操。如在学习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由古诗引发到了孩子自己,妈妈是如何爱我们的?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如古诗《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让孩子体会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也让孩子知道了朋友之间更是应该互相帮助……不同体裁的诗句,给了孩子新的启发,像一泓甜美的清泉净化幼儿的心灵。

2.2培养品德

在幼儿园的古诗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古诗的学习,更是让孩子通过古诗明白事理,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让他们受益终生。如学习“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的古诗,让幼儿体验到了农民伯伯钟田的辛苦,教育了孩子要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扎根破岩中,不管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由此孩子想到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强,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品质……从古诗中感悟做人的品质,让幼儿珍惜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 诗中有乐

兴趣是每个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最让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在玩中学,学中玩,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体验学习古诗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古诗。

3.1表演诵读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表演诵读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如学习了古诗《咏鹅》,让孩子进行表演,配上好听的音乐,进行诵读。此外,我们还用白色的皱纸扮演鹅的翅膀,用绿色的绸布装扮波浪,让孩子在水中表演鹅的欢歌,体会“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姿态;学习了《蜂》,幼儿扮演高山、小草、小花,蜂,去体会“不论平地与山,无限风光尽被占。”……不同形式的表演诵读,大大增强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体验了古诗的新乐趣。

3.2亲子共读

第3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一.学习古诗广泛取材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善于把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白居易的《池上》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句子虽简短,但却充满着无穷的趣味,道出小娃的天真、淘气。整首诗无加雕饰,自然真切,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这些看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之物,但在诗人笔下都具有了勃勃的生趣。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那么写作文也是如此。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处处皆可以成为你文章的素材。

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只要留心,眼睛可以发现,心灵亦能感受。在古诗中还包括抒发亲情、友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看来,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取材广泛,满载生活气息,饱含真挚情感,这都是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值得借鉴的。

二.学习古诗的锤炼文字之功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诗句中的精妙之处,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把“绿”与“满”、“入”、“到”、“过”等字进行比较,从而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草长莺飞的春色,很快领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绿”字的神韵。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古诗培养创造思维

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如汉乐府《江南》一诗,字面中描绘了江南荷花丰茂盛美,以及鱼儿在荷花中,荷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的情景,展现了美丽、鲜活的画面。在教学中,读了“田田”两字,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到荷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读了“鱼戏”数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出鱼儿自由嬉戏的样子。我引导学生继续想象,莲叶既如此可爱,莲花之美艳自不待言;鱼儿既如此快乐,则采莲人们互相追逐调笑之乐也自可知了,不是吗?在愉悦和轻松之中,在灵动的想象之中,美便会在学生的心中展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凭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也为写景色的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四.学习古诗的谋篇布局

第4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穿越历史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光芒万丈,在时光流逝中定格成永恒。古典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意象构成。它闪耀着人类的文化与精神智慧,跳动着民族艺术的神韵。那些灵动的画面、幽深的意境、绵长的意味,陶冶读者的性情、净化读者的灵魂、升华读者的人格。那么,要达到真正的阅读、鉴赏诗歌,体会其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我认为可以从遵循以下方法。

一、审标题,审作者。先要仔细阅读作品。从标题、作者、都要反复咀嚼,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审标题就是要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审作者就是分清各种风格流派。“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二、悟意象,悟意境。诗歌形象指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意境,也包括人物形象。感受形象的方法是抓住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景的交融,从而理解其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古诗中的意象,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寓意,例如“月亮”常用于烘托情思乡愁,“梅”是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感身世的同义语等。 诗人用它们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1)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如: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既兴》)诗人通过宜阳城今日的破败与往日的繁华相对比,不着一字情感,却满篇在表达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感慨。情景交融 。情与景相互渗透。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写西湖美景,表真情实感。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助所描写的景、物,表达个人的志向、抱负或品格、思想。如: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虽然菊的地位低下,但九月九来临时,人们会十分喜爱,所以菊从不羡慕瓦松高大。诗人借助对的描写,表达出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借古讽今等。

总之,古典诗歌的鉴赏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鉴赏,我们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它诱发着我们心灵的体验,召唤着我们的创造力。

第5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古诗词;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物候原理;生态原理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脱离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有各种联系。自然与人文之间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科学史,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过程。本文的选题着眼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小范围的角度去研究学科中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叶永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席话:“中国是诗的国度。多少年来,多少诗人各领数百年,写下多少长诗短句。然而,人们习惯地只从文学的角度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其实,许多诗词中包含科学原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诗、选诗、注诗、评诗。”因此,我开始留意起古诗以及古诗中的相关科学知识。我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光学原理、参照系原理以及物候原理等都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影子。

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词中描述的是光学和分子运动原理

光是地球生命能量的来源之一,是人类生活的依据。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时代),中国的《墨经》中记录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由于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因而许多作品中生动地再现和应用了光学知识原理。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本词从色彩角度形象地为人们描绘出了江南春景的迷人之处,这“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绝非诗人的夸张遐想之作,而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事实写照。清晨大气层中的雾气较重,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衍射能力最强,故穿过雾区进入人眼的成分相对其他色光要多得多,因此在早晨看到的太阳是红彤彤的。当旭日冉冉升起,它发出的霞光照在江面上,将江水浪花映照得“红胜火”。而在可见光中,人对绿光的视觉最为敏感,绿光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两岸青山披绿,空中蓝天白云,它们倒映在风平浪静的水里,自然是绿更浓,天更蓝。

再看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首诗中也是蕴涵着光学知识的。“残阳铺水中”是由于光的反射、镜面成像而形成的。由于红光的波长较长,容易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使晚霞呈红色,故有“半江红”的美景。“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那是因为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月似弓”则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被地球遮挡而形成的月相。

除此之外,储光羲的“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涉及了光的折射、视深问题,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包含了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等知识,而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不仅记录了“虹”这一自然现象,还揭示了产生“虹”的两个条件:光和小水珠。这样的例子在古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看来真是“光”照万代。

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词中的参照系原理

身处在地球上的我们,无时无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固定的某一参照物而言。所谓参照物,是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在变化,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在运动;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系的位置不变,则表明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系是静止的。

我国古代敦煌古曲中有这样一首诗: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在这首诗中,诗人对山的运动状态的描述并不一致,是诗人写错了吗?非也。由于运动的相对性,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有选择参照物的必要性,而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就不同。山动,是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物,那远处的景物即向后退去了,船中之人就有了“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山不动”则是改以河岸为参照物了。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诗讲的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诗人乘船出游,小船畅游于“花红榆绿”的美景当中,诗人仰卧船头中,心情该是何等闲适和惬意。看着天上白云悠悠静而不动,诗人心中不由生出疑问:不知道这云是不是同“我”一起东去了呢?通过诗人陈与义的“云”“我”思辨,我们可以去认识一些身边的物理道理。“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这一句诗,诗人用了两个动词“飞”和“风”描写了静态的“花”和“榆堤”,从而衬托出船速之快。就当“花”和“榆堤”似飞如风一般地掠过,诗人却写下“卧看满天云不动”的诗句。同是船上观景,为什么看两岸花木是一种感受,看天上白云又是另一番感受呢?这是因为诗人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船(或车)上的人看远处的青山时常有“看山恰似走来迎”的感觉,是因为选择自己为参考系,就有了远处景物跟着人向前行的感觉了;天上的云、月离人太远,人移动时,云、月在人眼里的视角变化很小,所以可以忽略,而周围的景物在人的眼里的视角变化却很大,这样人就有周围物体向后移动,而云、月相对于人是静止的感觉。这时人再参照周围景物,明白自己是在运动的,所以就有了云、月随人动的感觉了。

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词中的物候原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我国向来以农立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许多物候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农事活动。简单地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

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间,它比山下气温要低6~7℃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人间”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古诗中还有许多类似佳句。例如,《采草药》中“岭北乔木望秋先衰,岭南小草临东不凋”描述秦岭南北的气候差异。秦岭东西横贯在中国的中部,就像一道巨大的挡风墙。秋冬季节弱冷势气流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南地区,所以南方一年一绿的小草临近冬天还不凋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描述的是秦岭的气候分界的作用。春季弱暖气流也很难越过秦岭影响秦岭以北的玉门关。

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词中的生态原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这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实际上是彼此流通的一个循环过程。诗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除了为世人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佳词妙句外,更向世人揭示了朴质的科学原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五言古诗的前四句,指出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岁岁循环不已的生物生命周期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而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更是将生态平衡中的物质循环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落花和落叶一样,是大自然物质再循环的必需品。当落花落入土壤中,即被分解,养分被植物重新作用,落花层还能蓄养水分,为种子提供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温床。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美丽的花朵和蘑菇。原来,死亡和新生、丑陋和美丽之间,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大自然的确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白居易《鸟》中“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大千世界,山山水水到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也都有着科学灵气,弥漫着科学文化。正如朱熹所说“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文人们在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眼中山水风雨的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一种理性的光芒,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古森所说:“诗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娱乐品,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人们从自己不能言喻的内心深处吸取某种智慧的最好力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引入诗词佳句,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诗歌资源,将文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不仅能使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美诗句,同时也让学生巩固了更多的物理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可谓是“艺理交错意趣生,读诗辩理知识明”。在卷帙浩繁的古诗词中,本文所摘录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先哲圣贤们前瞻性的思维,不经意的记录,诗意的栖居在丛墨卷香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审视、去敬仰。

参考文献:

1.刘诗枫.例谈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科学课:7~9年级,2005(04).

2.《清澈的理性》选编组编.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6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 形真 情切 意远 理寓其中 美的感受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轴”。儿童学习古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在学习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但由于古诗那凝练、含蓄、变化的语言和深奥抽象的诗意,再加上作者所出的遥远陌生的社会环缆,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

目前,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懂古诗,通常会构建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古诗时进入诗境,领会诗意,体验诗情。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正是触及了儿童情感领域而形成了它独特的个性,即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美的感受。

一、形真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说要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得把古诗所描写的诗境先推到学生眼前,进而让他们走进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时,首先应使学生对诗中的人、景、物的形象有所感知,因此,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必须强调“形真”。“形真”即形象逼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及生动的语言在教学中构建情境,将相隔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呈现到学生眼前;那山谷瀑布的轰响,翠柳上黄鹂的鸣叫学生也仿佛听得到。“形真”只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对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如教二年级学生学古诗《春晓》,教师并不能将诗人所写的景象真实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但可以通过带有感情的讲述,将学生引入诗境。教师可让全体学生担当诗人,听着他的描述活动进来。“夜深了,诗人读书,写诗困了”孩子们微微闭上眼睛,甜甜地伏在桌上作睡眼状,朦胧中听到外面刮风、下雨声,(用录音机播放音效)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注意听,听着、听着又“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听到小鸟的鸣叫声,(用录音机再播放音效)“诗人”“醒了”,此时教师提示:“天亮了,各位诗人听着鸟叫心里一定很高兴,你们哼出了哪两句诗?”孩子们身临其境,争先恐后地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诗景并未真实再现,但通过教师描述,配以恰当的音效,学生很快进入了教师在教学中构建的情境。

二、情切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有相当多的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这些诗通过诗人对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自然的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因为大自然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但诗人不可能单纯的描绘风光景象,总是有所寄托,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构建情境时教师应“以情传情”,善于将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首先应被这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土屋茅舍,红艳艳似火一般的满山枫叶,错落有致的诗境所感染,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中“行走”其间。这样,教师和学生同样都体会到了诗人置身其间,停车观赏,流连忘返的神情。那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感情呼之欲出。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用情感构建起的情境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且教师的语言、眼神对学生都是饱含着希望和期待,致使教师的情感也成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的因素。

三、意远

我国古代诗歌向来追求“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于俗违”这种韵外之致。在古诗中仿佛可以去感知,但又难以确指,虽然可以领略、品味,但又无法切实把握和描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便道出了诗人在写诗时因眼前的景物而触景生情,情与景的交融正是构成了古诗中那广远的意境。而教学中构建的情境则是教师利用声音、图片再现诗中的“景语”,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再现诗人的“情语”,使学生深切体会和领悟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挚情和诗人自己的思想抱负的教学氛围,构建相关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诗人创作时所处的意境之中,使构建的情境意境深远。

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教师可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在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平稳、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什么时候能在满月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学生已通过教师构建的情境进入了诗中广远的意境,他们已插上了想象的双翼飞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理寓其中

构建情境所创设的鲜明形象,所伴随诗意的真挚情感以及所开拓的广远意境这三者融为一体,其命脉便是内涵的理念。

在古诗教学中,情境构建若失去理念,如同没有支柱一样,站不起来,深不下去,只能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如柳宗元《江雪》,其理念是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屡遭打击,被贬永州,然而却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理寓其中”正是从古诗的理念出发,由古诗内容决定情境构建的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的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围绕着古诗理念展现的。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通过其形式情境的图片、色彩、音响及教师语言描绘等的感受,这不仅是感性的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是对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在认识。

五、美的感受

古诗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学古诗应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体验诗人的心灵美。

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教师会特别重视古诗语言的形象、节奏、气势以及感彩的推敲、品味,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感受语言美,教师会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先后改换(即:到—过—人—满—绿)的故事,再凭借所构建的情境,抓住古诗的传神之笔,通过比较、诵读让学生体会其语感。同时,诗的意境之美同样感染了学生,在月夜诗人乘坐的船停在瓜洲,他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情画意,美不可言。教师就通过简笔画勾勒了诗人站在船头,望着明月,自己用优美的语言,并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创设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思念家长的动人情境,学生不但理解了诗的内容,而且会读会背,体会到诗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构建情境应“作为一个心理场,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它一方面抓住了儿童易于被情感趋动的这一动因,在古诗教学中突出了“形真”和“情切”的因素,强调了形与情的统一;另一方面情与理又是不可分割的,要使学生动情,就得让他们明理,而在古诗教学全过程中都体现了审美教育,达到景、情、理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胡孝华. 诗意的放逐与语文的苍白. 中学语文教师, 1999(2).

[2]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合著.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 山东出版社,2000:50.

第7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入意境

千古流畅的古诗文,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冲。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忆江南》这首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江南水乡花红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如何使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信息技术的介入,解决了这一难题。课堂上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已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春江花月夜》这首旋律优美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诵读,抒情、柔美的曲调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随之步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特定事物。释疑解惑

在古诗文中,许多事和物,风土人情,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教师就可以通教学软件将古老的内容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教师教学起来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这种东西古代很常见,现在的学生却难以理解。在教学时我通过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画面,让学生观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词的意思。同样,古诗《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丝绦”的解释,只需一幅画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学中,利用CAI课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让学生直接感知,体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句中作者想象的丰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动。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准确,更加精当。

三、利用信息技术点拨渲染。激起共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刘勰的这句话,对情感在创作时和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谓精辟,无论是因情动而辞发的诗人,还是披文以入情的读者,都需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把遥远的边塞风光、闲适的田园小景,皆置于读者面前,缩短了时空的界限,更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心灵的距离。为小学生的情感易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我通过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造就一种特有的氛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感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我让学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边看边听《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会读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样,《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可通过CAI,哗哗的流水声,美妙的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点拨渲染,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

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江畔独步寻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诗,学生背的摇头晃脑;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现代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1.运用直观画面,积累表象,重现意象

古诗的艺术美首先体现在诗歌描绘的画面意境优美。意境美,是诗人着力追求的表现内容之一,“有境界自成高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设的最好概括。诗句用语言描述意象,如能有图画再现出来,就能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进入意象中的氛围。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寒山、斜径、白云、枫林”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充满了秋天的气息与美感。秋天的略带寒意的山,有石阶弯弯曲曲的小路,山巅的白色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这些都唤起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从而对这些不易把握的形象有了强烈的感受,对全诗就有了深入的理解。

2.建立资料库,把握背景,解读意象

资料库是网络学习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学古诗一定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教师提前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同题诗文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进行收录。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从资料库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资料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可以全面、具体地了解诗歌的大意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选择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选择、甄别、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网络环境下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学习《出塞》一诗,学生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龄是一位投笔从戎的边塞诗人,知道汉代李广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慷慨悲壮之情。又如学习《江雪》一课,学生只有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了解到柳宗元被贬时寂寞的心境和他不屈的性格,才会对诗中的“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意象有深刻的体会。

二、利用网络资源,串联意象,体悟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但它的含义远远超过意象的组合,如果理解一首诗仅停留于形象的组合,而不升华到意象的高度,就会失之于浮浅。诗的语言精练,在用词造句方面经常活用词性,改变词序,省略句子成分。意象往往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使诗意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广的空间去想象补充。所谓“意在言外”,教者要引导学生去表达言外之意,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1.想象诵读,进入意境

一首诗往往饱含着诗人浓厚的感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与诗人、诗中的意境融合,有赖于对诗歌的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应在停顿、重音、语调和速度节奏上处理得当。”如《望庐山瀑布》一文描绘了庐山大瀑布的景色,朗读训练时,教师借助网络资源,通过音像资料范读,再读时,配上古筝独奏曲,通过屏幕再现庐山瀑布的壮观画面,当这样的声色效果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时,学生就进入到特定的意境中去了。学生仿佛看到了太阳靠着香炉峰,紫色的烟雾不停地上升,远远望去,瀑布悬挂在山崖上,仿佛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落下来。听完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气朗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他们对诗句的理解,感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韵律美,感受诗的意境。

2.拓展学习,深化意境

经过意象的分析组合,学生对诗的文字所表达的言内之意已有所了解。每一首古诗都是一个故事或一幅画,有的诗是浪漫山水画,有的诗是田园风光图,有的诗是借物喻人,还有的诗是直抒胸臆。古诗的中心思想就蕴含在诗的画面和意境中,因此,如果读诗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样一定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网络平台也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古诗进行朗诵、练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如喜欢写作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图片资料,能更真实地了解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丰富自己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想象,就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可见,资料库的图片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如教学《静夜思》,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教师从网络中搜集本首诗的相关资料,给学生提供充满韵味的月夜画面,指导学生扩展想象:诗人思念故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月夜的景色如何?诗人想了些什么?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让他们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展开想象,对跳跃的内容作必要的衔接,对省略的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读写结合,既深化了意境,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绘画小组的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绘画软件,对诗歌描绘的场景进行再创作,达到诗歌、绘画、网络共赢的局面。学生先说说自己对画面的构想,小组的同学进行补充、修改,在绘画的过程中讨论思考:画些什么?怎样才能画出诗句的意境?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气氛中各抒己见,轻松学习,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创造性的思维,并且能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想象诗句的神韵。这样,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就产生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平台里。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从资料库中选择与古诗相关的歌曲、音乐来反复欣赏,从而达到入情入境的最佳效果。喜欢阅读的学生只要在网上输入诗歌题目,相关信息就映入眼帘,网络将无限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引入生活,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提升。

第9篇: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

1 斟词酌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有古代汉语写成的,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如认识古汉语中词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词性变换和词义的变迁发展,以及句式类型特点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抓住那些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言在意外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换字比较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这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也不说“象”,而说“疑”呢?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比较得出结论:用“真”太实了,而“象”又太露了,只有用“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寻味。诗人不说“真”而说“疑”,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觉得似真似假,留下的却是鲜明形象。至于诗人不说“象”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诗人炼字的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地使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2 对比分析,让学生实践感知古诗的色彩美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产生了诱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陶冶,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中就不乏色彩描写。唐代的诗人的《山行》更是浓妆淡抹,宛然一幅出水芙蓉图,娇俏动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秋山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寒山”总写秋山的苍翠基调,山巅缕缕白云,火红耀眼的枫叶,点染其间,令人陶醉。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学色彩,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然后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比较直观的有“白”、“红”;以景写色的有“寒山”“枫林”“霜叶”“晚”“二月花”,并细致分析景物的色彩。再结合色彩自析句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再画一幅画,将两张对比一下,看哪张更好看。这样不用老师赘言,学生便直观地感受了色彩美,同时也领会了诗人描写的深邃意境。

3 品读朗诵,让学生体味古诗的声韵美

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中体味声韵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诗充满了喜爱之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露”、“月”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第三还要注意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这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得恰当才行。一般地说,五言诗的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句五言诗都要读够三个节拍。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节拍。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浅中觅巧,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数字美

数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精当地语境使数字产生了美感。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没有“三万里”,泰山也没有“五千仞”,白发更不可能有“三千丈”,但是诗人却借助于“三万”“五千”“三千”这些不定指的模糊数字,极度夸张和概括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愁绪之深,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写“体”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前后对比分析单调的数字特定境界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美。

5 依境索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综观选入教材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的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